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

第1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油田运输设备

固定资产投资是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一项经济活动,也就是说固定资产的投资和建造是固定资产的再生产活动。固定资产的再生产过程包括固定资产更新、改建、扩建、新建等活动。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随着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越来越成为管理层关注的焦点。由于石油资源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对于油品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

1.1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综合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提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执行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再评价。

1.2 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以把固定资产的投资分为新建企业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其中新建企业投资指的是为了一个新企业建立生产、经营、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更新生产经营中已经老化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投资。

(2)按照对企业前景的影响进行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所谓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涉整个企业前景或对企业前景影响甚小的投资。所谓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的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投资。

(3)按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分成两大类:相关性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非相关性投资是指: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一项目并不显著地影响另一项目的投资,则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是不相关的;相反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个投资项目,可以显著地影响到另外一个投资项目,那么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则是相关的。

1.3 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以及投资次数相对较少等特点。

1.4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需要考虑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当考虑市场因素,比如当前的市场周期、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后的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即需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与报酬。

2 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在石油资源的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损失甚至灭绝性的危险。正是由于托运物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油田运输设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选用防爆型的运输设备。②必须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防腐性能。环境中腐蚀性物质不仅会影响石油的质量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防爆隐患。③必须满足相应的户外等环境条件要求。④必须具有满足较长周期的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可靠性要求。⑤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对油田运输设备还提出了高电压、大容量、高效率、节能源和环保型的要求。

3 油田运输设备投资决策与管理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油田运输也开始从设备老化、包袱重、经营困难等的落后形态向现代物流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运输投入受资金限制较小;个体、集体、合资、外资等运输公司为油田运输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油田运输业的竞争。与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一样,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需要考虑该项投资的可行性、风险与报酬因素。只是不同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运输质量,在油田运输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检测。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考虑投入一辆新款运油车,吨位12.9吨、容量18立方米,原值28.55万元、折旧年限(油田)6年、年折旧额(按无残值)4.76万元,五年内分别可带来现金流入为20万元、20万元、18万元、15万元、10万元、8万元。年利率按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不考虑每年维修报检情况下(单位:万元)

(2)考虑到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报检费用(单位:万元)

在这个简单的假设前提下,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与不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两种情况下的净现值相差很大。事实上,基于石油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维修报检费用。另外,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当考虑折现率的影响。

油田运输设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油田物流的角度来考虑,主要以运油车辆为例,对于油田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员规范化维修活动。在工作中,司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和直接的设备管理员,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的最好途径。开展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活动就是要达到以设备为手段、创造技术服务的最佳效益。其做法主要有: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工段岗位的工人每天对工作场地进行整理、清洁;司机对所驾驶的车辆在执行出车前、行车中的检查中也要及时进行整理、清洁工作。

(2)对运输设备认真进行回场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工作。对于油田运输设备实行公司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的预防手段:通过驾驶员、公司专职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修、点检等预防手段对车辆的性能状态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预防和防止设备发生技术故障。对于检查出的大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再根据车辆具体问题来制定车辆修复方案和设备管理措施以督促实施部门(保养工段和外协修理单位)及时修复解决。

(3)规范化修理,提高工段修理质量。通过对车辆的强制进检,并采取外部督导队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4)完善车辆手续办理。①新车入户手续。在决定了对一项运输设备的投资以后,为了使车辆及早地投入使用,应当积极办理新车入户等手续。②办理市政部门运输管理处的资质检查和办理企业资质申请。③办理车辆报废手续。随着新车的增加,原有车辆必然会到报废年限,对于通过检测显示车辆技术状况差的车辆应当予以停用、报废。④及时、合理的部署车辆审验工作。⑤办理车辆保险。对于车辆保险的办理,应当结合历次投保的经验和车辆索赔的结果,提前对车辆保险进行预算管理,并多次与保险公司协商,结合车辆的运行、性质、车状等特点在投保统一的前提下再购买特殊险,以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与管理历来是管理人员关注的焦点,随着企业现代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又加之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对于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相应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这就需要我们针对特殊问题进行特殊处理。

参考文献:

第2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与管理

1.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决策,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综合了投资决策的基本程序、整个投资决策过程中各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分析。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提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评价、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决策、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执行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再评价。

1.2固定资产投资的分类

(1)按照投资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分类。可以把固定资产的投资分为新建企业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和扩大再生产投资。其中新建企业投资指的是为了一个新企业建立生产、经营、生活条件所进行的投资;简单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更新生产经营中已经老化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扩大再生产投资是指为了扩大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规模而进行的投资。

(2)按照对企业前景的影响进行分类。固定资产投资可以分成战术性投资和战略性投资两大类。所谓战术性投资是指不牵涉整个企业前景或对企业前景影响甚小的投资。所谓战略性投资是指对企业的全局有着重大影响的投资。

(3)按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进行分类。企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可以分成两大类:相关性投资和非相关性投资。非相关性投资是指: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一项目并不显著地影响另一项目的投资,则可以说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是不相关的;相反如果采纳或放弃某个投资项目,可以显著地影响到另外一个投资项目,那么这两个项目在经济上则是相关的。

1.3固定资产投资的特点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回收时间较长、变现能力较差、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实物形态与价值形态可以分离以及投资次数相对较少等特点。

1.4固定资产投资决策需要考虑的因素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除了要考虑其财务上的可行性之外,还应当考虑市场因素,比如当前的市场周期、国内经济环境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源,投资后的管理、成本等。总的来说即需要考虑投资的风险与报酬。

2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

由于石油资源具有易燃、易爆、易挥发等特点,在石油资源的运输过程中稍有不慎可能就会带来损失甚至灭绝性的危险。正是由于托运物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油田运输设备的特殊性。油田运输设备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①必须选用防爆型的运输设备。②必须具有满足使用环境要求的防腐性能。环境中腐蚀性物质不仅会影响石油的质量甚至还会带来严重的防爆隐患。③必须满足相应的户外等环境条件要求。④必须具有满足较长周期的免维护或少维护的高可靠性要求。⑤为了满足发展需要,对油田运输设备还提出了高电压、大容量、高效率、节能源和环保型的要求。

3油田运输设备投资决策与管理

随着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油田运输也开始从设备老化、包袱重、经营困难等的落后形态向现代物流发展。物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汽车运输投入受资金限制较小;个体、集体、合资、外资等运输公司为油田运输提供了较为优越的条件。而这又进一步加大了油田运输业的竞争。与其他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一样,油田运输设备的投资决策与管理也需要考虑该项投资的可行性、风险与报酬因素。只是不同的是,为了能够保证运输质量,在油田运输设备的管理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检测。下面举个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考虑投入一辆新款运油车,吨位12.9吨、容量18立方米,原值28.55万元、折旧年限(油田)6年、年折旧额(按无残值)4.76万元,五年内分别可带来现金流入为20万元、20万元、18万元、15万元、10万元、8万元。年利率按6%。下面分别进行讨论:

(1)不考虑每年维修报检情况下(单位:万元)

(2)考虑到每年需要支付一定的维修报检费用(单位:万元)

在这个简单的假设前提下,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与不考虑维修报检费用两种情况下的净现值相差很大。事实上,基于石油的特殊性,我们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应当考虑到维修报检费用。另外,在实务中我们还应当考虑折现率的影响。

油田运输设备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从油田物流的角度来考虑,主要以运油车辆为例,对于油田物流的发展有以下几点建议:

(1)开展全员规范化维修活动。在工作中,司机作为车辆的操作者和直接的设备管理员,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是提高车辆技术状况的最好途径。开展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活动就是要达到以设备为手段、创造技术服务的最佳效益。其做法主要有:在全体员工中开展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活动;工段岗位的工人每天对工作场地进行整理、清洁;司机对所驾驶的车辆在执行出车前、行车中的检查中也要及时进行整理、清洁工作。

(2)对运输设备认真进行回场检查、月度检查、季度检查工作。对于油田运输设备实行公司全员规范化生产维修的预防手段:通过驾驶员、公司专职人员对车辆的日常维修、点检等预防手段对车辆的性能状态进行检查,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问题,预防和防止设备发生技术故障。对于检查出的大问题及时反馈到公司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全员规范化维修小组再根据车辆具体问题来制定车辆修复方案和设备管理措施以督促实施部门(保养工段和外协修理单位)及时修复解决。

(3)规范化修理,提高工段修理质量。通过对车辆的强制进检,并采取外部督导队检查,极大地提高了车辆技术状况。

第3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关键词:田定资产投资;CPI;格兰杰检验

中图分类号:F83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124-0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都是反映国家整体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形下,固定资产投资所形成的产出结果可以在CPI中得到体现,而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固定资产投资产生影响,因此它们之间应该存在某种联系,并且两者的关系也一直是理论界关注的问题。

国内现有文献检索显示,单独研究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关系的文献不多。更多情况下是把投资作为多种影响因素之一,研究其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并且采用的方法和所得结论也不尽相同。国家计委投资研究所课题组(1995)研究结果认为,高经济增长和高投资增长是否引起高通货膨胀,要看是否具备一定的条件。这个条件就是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超过当时社会可利用的资源限度。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高增长到高通胀的传递过程才具有一定的不可避免性。宋秉芳(1996)利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方法,对1979―1994年中国通货膨胀的推动因素以及通货膨胀对就业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滞后1年和滞后2年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通货膨胀上涨的推动因素;而通货膨胀率的上涨会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加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徐能毅(1997)认为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是生成通胀的主要原因,并分析了投资生成通胀的具体方式。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联合课题组(2004)从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关系入手,结合实际数据对通货膨胀、投资、产出、过度货币供给等宏观经济变量进行计量分析。通过协整分析得到,投资增长是产出增长的原因,但不是通货膨胀上涨的原因。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并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金融研究所课题组(2004)利用1981至2003年数据,对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关系进行实证研究,证明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两变量变动存在显著正相关。乔海曙和王军华(2006)分析了通货膨胀与投资之间的关系,对投资需求助推通货膨胀的观点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投资与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定的因果关系。朱昭霖和李万峰(2008)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经济波动尤其是物价波动有很大影响,他们选取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个指标,用1987至2006年20年的数据,通过实证研究,建立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和CPI增长率两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固定资产投资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总结分析文献,主流观点是固定资产投资虽影响物价波动,但并不是直接原因,其作用是否发挥依赖于其他因素的配合。因此单独分析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模型,并不具有多大的解释意义。首先应做的是探讨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因果关系,确定两者是否可以相互解释,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互相解释。只有在此分析结果的基础上才可以据以建立的具有较强解释能力的模型。两者因果关系的确定除理论探索外,参考来自统计意义上因果关系的依据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此本文以现有文献研究成果为借鉴。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固定资产投资和CPI变最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目的在于研究两变量之间是否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为确定两者真实的因果性提供佐证。

1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的变动情况

1.1 固定资产投资变动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虽经几次波动,但总体而言,一直保持较高水平。198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961亿元,到2007年已达到137239亿元,是1981年投资水平的142.8倍,年平均增速超过20%。30年间t1989年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最低,为-7.2%,然后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一个快速上升通道,至1993年达到61.8%的最高增幅。此后增长率大幅下滑,虽1998年小幅回升,但1999年仍跌落至5.1%。1999年后固定资产增长率开始攀升,到2003年达到一个高点后稳步回落。2007年又出现了小幅上升。

受国际金融形势振荡多变的不利影响,2008年下半年起我国出口水平大幅下挫,消费水平也受到巨大影响,为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发展,拉动内需,固定资产投资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占国民经济比重将进一步提升,今后一段时间内固定资产投资仍会保持较快的增长趋势。

1.2 CPI变动及其趋势

近30年来,我国CPI除在几个特定的年份发生大幅波动外,一直保持较平稳的趋势。两轮明显的物价上升趋势分别出现在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其中1994年CPI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点,增幅高达24.1%。与固定资产投资波动情况相比较,只在1989年两者出现相反的变动方向I其他年份的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变动情况表现出很大程度的相似性,并且CPI变动稍滞后于固定资产投资的波动。

2 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理论上,CPI作为反映不同时期货物和服务商品价格水平变动的一种重要的物价指数,应当可以反映固定资产投资的结果;并且CPI所反映的物价波动趋势一定程度上也应该可以对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及增速产生影响。但在实际中两者真实关系的判断。需要具体的数据和严谨的实证分析作为判断依据。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条件,本文首先对各变量是否平稳进行ADF单位根检验,若变量序列为同阶单整,则对各变量是否协整进行验证,满足协整条件后,对两变量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最后对所得检验结果进行简要分析。

2.1 数据说明

本文所用数据全部来自国家统计年鉴的相关各期,样本数据为1984至2007年的年度数据。为消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数据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影响,分别对两变量取自然对数。FAI表示固定资产投资(单位:亿元);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LNFAI和LNCAI分别表示对固定资产投资与CPI取自然对数后的取值。

2.2 单位根检验

本文采用ADF单位根检验法来验证变量的平稳性,检验时设定各变量均不含常数项和时间趋势项。运用经济计量软件Eviews5.0对LNFAI和LNCPI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由结果可知,变量时间序列LNFAI和LNCPI都不是平稳的。而在一阶差分的情况下,LNCPI和LNFAI都是平

稳的,说明两变量同为一阶单整过程,满足进行协整检验的条件,因此可进行下一步的协整分析。

2.3 LNFAI和LNCPI的协整检验

用OLS法估计回归方程:LNCPI=4.851721-0.09218LNFAI+ε,并得到残差变量ε。对前述估计方程的残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变量是平稳序列,可认定序列LNFAI和LNCPI存在协整关系。

2.4 LNFAI和LNCPI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由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对滞后期数非常敏感,因此通常情况下可以依次多滞后几期,对不同长度的滞后期数进行检验,确定检验结果是否保持一致性。

当格兰杰因果检验不随滞后期数变动,保持一定稳定性时,则可以根据检验结果确定格兰杰因果关系是否成立。本文对两者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对滞后1期到5期分别给出了检验结果。

滞后期数为1、3、4时,在5%和10%的显著水平下。CPI都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在滞后期数为2和5时,CPI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结果并不具有一致型。因此可知,即使CPI可以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这种影响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当滞后期数为2、3、4、5时,在5%与10%的显著水平下均认为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可得出这样的结论,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但对因果关系而言,CPI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格兰杰原因,而固定资产投资是CPI的格兰杰原因。因此,固定资产投资与CPI之间只是单向的因果关系。并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反馈性联系。

3 结论与评述

第4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股权结构对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影响在股权集中的情况下,问题由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冲突转变大小股东之间的冲突问题。中国所有权结构的核心特征是大股东的绝对控制。胡国柳和蒋国洲(2004)通过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前提下,大股东通过配股掠夺上市公司的财富,导致资本配置效率的下降,影响企业价值的最大化。第2-10大股东股权集中度反映除第一大股东之外,其他股东的控制程度,其能够形成和大股东的抗衡力量。为了减少股东和经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出现了管理者持股,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越高,管理者个人的利益就越可能与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那么他们追求的目标就变成了股东财富最大化,所以经理人会进行效率化的适度规模的投资。

变量的定义、样本选择与计量模型

(一)变量定义本文胡被解释变量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比率,解释变量分别是融资途径、自由现金流和股权结构,其具体计算方法见下表1.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比率(I)=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t-1)的固定资产存量/t年的固定资产存量(二)样本选择本文选择的样本是中国A股的制造业上市公司。样本数据的时间跨度是2006年至2009年,最终满足条件的样本含有402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三)计量模型本文主要使用一元回归和多元回归模型对影响投资规模的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先将各类型变量融资途径、现金流和股权结构纳。

实证研究结果

(一)描述分析描述性分析指标见下表2。从这几个指标的均值看,制造业上市公司主要的融资方式是外源融资,其次是内源融资;在外源融资方式中,其重要性依次为短期债权融资、股权融资和长期债权融资。

(二)回归分析结果首先给出各个模型的拟合度,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的拟合度分别为0.579、0.655、0.491和0.587,拟合度数值都比较好,说明前四个模型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与制造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之间的关系。

1、融资方式和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行为的影响效应从模型1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看,股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的。结果说明股权融资规模越大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短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的,长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是为正的,但不显著。一般来讲,短期的债权融资是为企业的营运资金服务的,而长期债权融资是为固定资产的投资支出服务的,因为固定资产投资期限长、金额大,而长期债权融资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债务的治理作用没有发挥。内源融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正的,而在回归模型4中,内源融资规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不显著。内源融资作为企业内部资金积累的因素,毫无疑问对企业的投资规模起了支撑作用。

2、现金流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效应从回归模型2和模型4的回归结果来看,资产流动性、现金等价物对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回归系数为负数。这是因为企业保持在流动状态的资产和现金及等价物越多,用于维持企业日常运转的资金就越充足,而用于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资金就会越少。经营活动净现金流、净资产收益率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现金充裕时,企业可支配的现金流量就越大,企业的净利润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其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那么企业越有可能有更多的盈利留存下来用于支持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资。

3、股权结构对投资规模的影响效应股权结构模型3和综合因素模型4中,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是显著为正的。随着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增加,在制造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中更具有决定权和话语权,为了实现和满足大股东自身的利益和期望,可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活动。前2-10大股东持股比例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是显著为正,说明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随着2-10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扩大。原因可能是,在我国2-10大股东相对于第一大股东持股水平而言还是持股数量较低,不能对第一大股东形成抗衡力量,不能抵制其非效率化的投资行为,所以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更容易和第一大股东联合起来,形成更大的股东来剥夺中小股东的利益。管理层持股对固定资产投资支出的是正相关,原因是管理层持股数量相对较小,股东和管理者利益冲突就越大,管理层为自身的利益考虑,有强烈的过度投资动机。

结论

第5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研究的重要意义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存在诸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相对过剩、安全环保固定资产投资相对不足、固定资产占用资金成本过高等相对过度投资现象、固定资产投资方式落后等问题,直接影响企业价值的提升,进而阻碍国民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鉴于国有企业集团在当今中国经济体系中占有极其重大的地位,并有其自身特殊体制的特征,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的关系,将为国有企业集团制定合理的固定资产投资政策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进而有利于集团能够提高投资效率,提升集团企业价值,培育和发展集团企业核心竞争力。

固定资产投资国内外研究分析

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投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企业投资问题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一、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外学者主要从信息不对称角度、冲突角度、投资模式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二、从国内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学者主要从财务融资约束角度、投资模式角度、投资规模角度等方面研究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关系。

虽然国外学者对企业投资与企业价值的研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西方国家成熟资本市场环境下的研究结论在我国有诸多不适用的情况。因此,结合固定资产投资与企业价值理论,研究二者关系,为我国国有企业集团固定资产投资行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经验。

固定资产投资评估方法

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目标是提升企业价值,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是否可行,关键是评估投资前后预测企业价值的增减,以确保该项投资决策的可行性。目前,国际上的价值评估实务中,主要有收益法、市场法、成本法等三种价值评估方法。

一、收益法

收益法(income capitalization approach ),也称收益资本化法,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收益法是根据预测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选择适当的报酬率使之资本化或将其折现的累加值,以此确定评估对象价值的方法。收益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法(DCF) 、经济增加值法(EVA)。

第一,现金流量贴现法(Discounted Cash Flow Method)

现金流量贴现法是指通过把企业预期现金流量进行现值折算的计算企业价值的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其估值方法复杂、估值区间范围大,导致很难捕捉短期盈利机会,从而一定程度限制了该方法的应用。

第二,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

经济增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也称经济附加值,是由美国学者Stewart提出经济增加值等于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之间的差额。在采用基于EVA的企业价值评估方法时,侧重重视税后净经营利润与资本成本,忽视了非财务信息,不能全面评估企业所包含的非财务类信息的价值。

二、市场法

市场法(market approach),也称市场价格比较法,是在相对完善与活跃的市场的存在、存在与被评估资产相似的企业且其参照物相同为前提下参照相类似企业价值确定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市场法通过参考比较评估企业价值,充分考虑了市场变动因素,相对比较真实地评估市场价值。但是运用市盈率来评估企业价值需要产权交易相对规范的市场,另一方面,运用市场法评估企业价值缺少理论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市场法仅作为一种计算技术对收益法和成本法起补充作用。

三、成本法

成本法也称成本加和法,是指在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的基础上,将被评估企业视为各种生产要素的综合体,合理评估企业账面资产和负债,即评估各项可确认资产、商誉或经济性损耗,最后将各项可确认资产加总求和与商誉或经济性损耗计算,确定被评估企业价值的评估方法。

成本法评估企业价值忽视了各项资产之间的协同效应,另一方面,成本法以企业资产负债表数据为基础,以账面价值为计算对象,忽视了会计数据的滞后性。并且计算各项资产需要大量人力,商誉的估值也没有标准的参考标准等缺点限制了成本法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第6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现金流量 决策 测算

一、 现金流量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作用

1、 现金流量是企业可动用的实际资金

一项固定资产的投资的维持不是取决于一定区间是否有会计核算的账面盈余,而是取决于是否拥有足够的现金用于各种支付。在投资决策中,现金流量的状况通常比盈亏状况更加重要。未收现的收入不能用于企业的实际支付,而所支出的现金无论是否消耗,都不能再用于其它投资,只有将现金收回,才能用于其它支付。

2、 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利润与现金流量都可以用来评价固定资产投资,然而由于利润的制定依据是权责发生制,现金流量则根据收付实现制制定,一般认为现金流量评价固定资产投资更具客观性。

首先,利润在各年的分布受存货计价、折旧计提、间接费用分配方法、成本计算方法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应计的现金流量”,而现金流量的分布不受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反映的是“实际的现金流量”,更能保证对投资项目进行投资评价的客观性。

其次,现金流量有利于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不同时点的资金具有不同的价值,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要做到结果的准确性就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这就要求弄清楚每笔收入与支出款项的具体时间,而利润的计算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并不考虑资金收付的时间;同样,若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在整个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寿命周期内,各期利润总额与现金净流量总额在数量上是相等的,所以,现金净流量可以取代利润作为评价净收益的指标,而且现金流量作为评价项目净收益的指标比利润更客观。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这个案例来加深理解:

例1:某企业购入设备生产产品,预计设备价款330000元,预计使用年限5年,预计设备报废变现净收入50000元,与税法规定的数额一致。该项目配套流动资产投资120000元。设备投产后每年预计实现现金收入240000元,经营期内年付现成本均为115000元,企业所得税率为25%,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折旧法,则该项目的现金流量见表1。

通过该表可以看出在该项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期限内利润总计与现金流量总计均为345000元(税前)或258750元(税后),但每年年末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是现金流量而不是利润,两者并不相等。

二、 现金流量的测算

1、现金流量、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现金流量是指在投资决策中与投资项目相关的现金流量,而相关现金流量又是企业投资某项目的现金流量与不投资该项目的现金流量之差,即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增加的数量,是一种增量现金流量。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算是否合理对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评价和最终决策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还应适时注意考虑沉没成本与机会成本。沉没成本是指过去已经发生的成本,并不因投资方案的接受或放弃而改变,因此它不属于增量现金流量从而在投资决策中不应予以考虑,是决策无关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在投资决策中选择一种方案而放弃其他方案所丧失的潜在最大收益。机会成本并没有发生实际的现金支付,但作为与投资方案相关的潜在成本必须加以考虑。另外,为了使相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具有统一的比较基础,在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评价时应当使用税后现金流量指标。

2、 现金流量的构成

不同时间阶段有不同的现金流量构成,一般有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

(1) 初始期现金流量

初始期现金流量是指为使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完成并投入使用而发生的有关现金流量,是项目的投资支出。投资支出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出,常发生在项目前期。较大的项目投资分几年支出。

(2) 经营期现金流量

经营期现金流量是指固定资产交付使用后,在整个寿命期内因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现金流量增量。这些现金流量通常是按照会计年度计算的,主要内容包括:a.营业现金收入的增加额或成本费用的节约额。b.各项付现成本的增量。c.各项税金缴纳的增量。

在生产经营期间,企业要进行产品(劳务)的生产和销售(提供),既有现金流入,又会发生现金流出。因此,可用现金净流量来表示。假设各年的营业收入均为现金收入,则每个经营年度的现金净流量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一: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所得税

公式二:年所得税=(年营业收入―年付现成本―年非付现成本)*所得税税率

用T代表所得税税率,用固定资产年折旧代表年非付现成本,将公式二代入公式一,可得:

公式三:年现金净流量=年营业收入*(1―T)―年付现成本*(1―T)+固定资产年折旧* T

可见,因折旧计入成本、减少利润从而可以起到减少所得税税负的作用(每年少缴纳的所得税额为“年折旧*所得税税率”),这种作用称为“折旧税抵”或“税收挡板”。

(3)终结期现金流量

终结期现金流量是指投资项目经济寿命最后一年的现金流量增量。一般来说,项目的终结期是以该项目的设备到期报废为依据确定的。该期现金流量一般包括两部分:该年的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和非经营现金流量增量。前者与经营期现金流量的计算方法一样,后者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a. 固定资产清理报废的变现净收入。

b. 相关的税收支出。如固定资产报废时残值收入大于税法规定的数额部分应上缴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出),反之抵减所得税(形成现金流入)。

c. 垫支营运资本的收回。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寿命终结时,在初始期作为现金流出而投入的营运资本会以现金流入的形式收回,而且在终结点一次性回收的流动资金应等于各年垫支的流动资金投资额的合计数,因此,营运资本在固定资产投资的现金流量分析中应当注意分别在项目初始期和终结期对其进行两次考虑,否则会使得投资决策出现错误。该时期的现金流量一般表现为现金流入。

3、 现金流量的估算

企业估算现金流量的目的是为了评价某投资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并以此进行方案的优选。现金流量的估算方法一般有现金流量的全额法和现金流量的差额法两种。现金流量的全额法是指分别计算出各投资方案项目期内每期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现金流量的差额法是指计算出两个互斥投资项目投资期内各期的差量现金净流量的一种方法,显然,该方法运用条件之一是互斥投资项目的投资期要相同。

现举例说明现金流量的计算:

例2:某企业计划进行某项投资活动,需要原始投资10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750万元,无形资产投资50万元,流动资产投资200万元,全部投资的资金来源均为自有资金。该项目建设期为2年,经营期为l0年,固定资产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分2年平均投入,流动资金在项目完工时(第2年年末)投入。固定资产使用寿命为10年,到期净残值50万元,符合税法规定,按直线法计提折旧;无形资产从投产年份起分10年摊销完毕;流动资金于项日终结时一次收回。预计该项目投产后,年营业现金收入600万元,年付现成本200万元,所得税税率25%。该方案各期现金流量控全额法计算,计算过程如下:

(1)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 (750―50)/10=70(万元);

无形资产年摊销额=50/10=5(万元)

(2)初始期各年的现金流量均为现金流出(以负号表示)

NCF0=― (750十50)/2=―400万元;

NCF1=―400万元;

NCF2=―200(万元)

(3)经营期每年净利润= [600―200―(70十5)] x (1―25%)=243.75(万元)

(4)经营期每年现金净流量均为现金流入NCF3―11=243.75十70十5=318.75(万元)

(5)项目终结期末的现金流入NCF12=318.75十200十50=568.75(万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计算过程中常假定投资支出发生在年初,如涉及固定资产的投资发生在建设期的第一年年初,垫支的流动资金支出发生在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即为投产日,本例中t=0就表示为建设朗的第一年年初,t=2表示为建设期的最后一年年末,既是项目完工日又是投产开始日。至于经营期的净现金流量则往往假定发生在每年年末。总之,现金流入的时间为年末而现金流出的时间则为年初。

三、结论

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对现金流量的分析是其基础以及中心环节。相比于利润来说,现金流量在固定资产投资评价中更具合理性,且现金流量是企业可使用的实际资金。现金流量一般由初始期现金流量、经营期现金流量和终结期现金流量三部分构成。

参考文献:

[1]王芳.现金流量表分析[J].商业会计,2008,(04)

[2]张丽静.通过现金流量透视企业利润[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01)

[3]晏尼莉.现金流量分析[J].对外经贸财会,2006,(05)

第7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固定资产投资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内容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手段。而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主要取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和投资收益,在投资规模一定的情况下,投资收益起决定性作用。从近几年的实证分析来看,我国东西部投资收益的差距使得东西部经济发展依然存在差距。俞天贵通过计算ICOR指标、投资弹性系数对1981―2007年间我国东西部投资效率进行分析,得出东部地区投资过剩,西部地区投资不足,并且多数省份的投资效率呈下降趋势[1]。刘蓉对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的区域分布状况及其变动趋势进行分析,从两方面总结出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效率差距扩大的原因[2]。本文主要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并改进,构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和从业人员的数学模型,同时基于1999―2013年数据,对我国东西部区域投资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替代率对其进行比较分析 。

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变量选取

实践证明,现代经济的增长不仅取决于资本投入量的积累,并且还取决于劳动、技术进步和其他实体性要素的增加。本文考虑数据的可得性和口径的统一性,主要选取了能够反映区域投资状况的变量:

时间(T:年):T表示技术变化因子,此处的技术变化包括生产函数中任何可能导致曲线整置移动的因素,例如政策变动、劳动力教育改进、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等等,所有除资本和劳动以外对总产出可能产生影响的因素都属于这里所定义的“技术变化”,所以又称“全要素生产率”[3];固定资产投资(K: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对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起决定性作用,本文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作为当年固定资产投资数据[4];从业人员(L:万人) :劳动投入量以年末就业人数作为观测指标,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人的人员。这一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国内生产总值GDP(Y: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的简称,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地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数据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5],统计年鉴中记录的数据均为当年价格,考虑到应用的数据为1999―2013年有15年的跨度,由于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的价值发生变化,在此以1998年不变价格为基准对东、西部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从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我国东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东部高、西部低的梯度分布局面。

三、模型建立

为了研究东西部两个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状况,需要建立关于这六个变量的模型。首先对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做出散点图,从散点图1,2可以看出国内生产总值与时间、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不满足线性关系,因此借鉴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6]并加以改进,建立以下数学模型,即

东部地区:

lnY1=C1+ α1T+α11lnK1+α21lnK2+β11lnL1+β21lnL2+ε1

(1)

西部地区:

lnY2=C2+ α2T+ α12lnK1+α22lnK2+β12lnL1+β22lnL2+ε2 (2)

其中,lnY1,lnY2表示东西部国内生产总值,T为时间变量(表示不同时期),lnK1、lnK2、lnL1、lnL2分别表示东、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从业人员。在模型(1)中,lnK2、lnL2作为环境条件因素;在模型(2)中,lnK1、lnL1作为环境条件因素。

C1,C2,α1,α2,α11,α12,α21,α22,β11,β12,β21,β22为待估参数,ε1,ε2为随机误差。

四、模型估计与检验

(一)模型估计

基于变量之间可能存在多重共线性,本文采用S.Wold和C.Albano在1983年提出的偏最小二乘法回归(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简称PLSR)方法[7]对参数进行估计。应用Matlab软件中的PLSREGRESS(偏最小二乘法回归)命令[8],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出,提取一个成分对自变量T、lnK1、lnK2、lnL1、lnL2的累积解释能力达到99.52%、99.52%,对因变量lnY1,lnY2的累积解释能力达到98.85%、99.51%,并且均方误差MSE(Mean Square Error)最小,在回归过程中几乎没有信息损失,即回归方程为:

东部地区:

lnY1=10.1348+0.1181T+0.0190lnK1+0.0239lnK2

+0.0070lnL1+0.0031lnL2 (3)

西部地区:

lnY2=8.9185+0.1284T+0.0206lnK1+0.0260lnK2

+0.0076lnL1+0.0034lnL2 (4)

以上模型的复测定系数为R21=0.9944、R22=0.9853均接近1,具有比较高拟合度。

(二)模型检验

1、Bootstrap方法检验

利用Bootstrap抽样方法估计参数的标准误差。Bootstrap方法由Efron于1979年提出,它是大量计算导向的一种仿真抽样统计推断方法,其基本理论为:在原始数据的范围内又放回的抽样,样本仍为n,原始数据中每个观察单位每次被抽到的概率相等,为1/n,所得样本称为Bootstrap样本。于是可得到参数 θ的一个估计值,重复若抽样若干次,记为B。设B=1000,就得到该参数的1000个估计值,则可以从中求的θ的置信区间 [9]。因此本文在样本中随机抽取14年的变量数据进行1000次估计得到在置信水平为95%的东部地区参数置信区间为[10.0170,10.2263]、[0.1128,0.1252]、[0.0175,0.0212]、[0.0225,0.0261]、[0.0048,0.0100]、[0.0010,0.0053];西部地区参数置信区间为[8.7999,8.9992]、[0.1242,0.1344]、[0.0193,0.0224]、[0.0254,0.0270]、[0.0048,0.0100]、[0.0013,0.0058];从置信区间的结果来看,各参数值均在置信区间之内,因此在95%的置信水平下,各参数值均是有效的。

2、方程的显著性检验

应用Eviews分别对(3)、(4)进行F检验,从统计检验结果看F1=320.4606,F2=1306.753,远远大于F0.05(5,15-5-1)=3.482,表明模型从整体上显著性较高。

五、实证分析

(一)相关性分析

从参数的估计结果可以看出,东西部技术变化因子T的弹性系数相对固定资产投资lnK1、lnK2和从业人员lnL1、lnL2的弹性系数比较大,说明政策变动、劳动力教育改进、新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等等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比较大。对东部地区而言,根据固定资产投资lnK1弹性系数0.0190,表明在1999―2013年间,其他条件不变,东部地区投资每增长1%,国内生产总值GDP 能增长1.90%;同样对于西部地区投资lnK2的弹性系数为0.026,即每增加1%,国内生产总值GDP能够增长2.60%。由此可见,在1999―2013年间,同等数量的投资,东西部投资影响国内生产总值GDP收益存在0.7%差距。从东西部从业人员lnL1、lnL2的弹性系数的比较可以看出,劳动力主要向东部地区流动。

(二)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收益比较分析

投资边际收益是指一定时期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单位投资,所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10]。在此分别计算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如表1,

从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收益总体上呈逐年递减趋势,并且西部地区边际收益明显高于东部地区。而对于东部地区整体投资高,但投资收益不比西部地区投资收益高,反而低,这是由于我国东部地区近年发展很快,但生产成本也不断上升,经济效益上升空间很有限,而西部地区由于生产成本相对较低,所以投资收益相对较好。总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边际投资收益都有了明显下降,但西部地区边际投资收益下降幅度更大,致使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投资收益差距不断扩大。

(三)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替代率的比较分析

东西部区域投资收益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的条件是这两个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替代率MRS(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6]等于1,即:MRSWE=MRW/MRE=1(5)

其中MRE为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MRW为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MRSWE为东西部区域投资的边际替代率。

计算MRSWE=MRW/MRE, 其中MRE, MRW表1已给出。

通过计算得出1999―2013年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代替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替代率为3.7923、3.6059、3.4247、3.34302、2.8881、3.4256、3.2611、3.1290、2.8914、2.7250、2.4235、2.3574、2.2798、2.1546、2.0698。从以上计算结果可以看出,1999―2013年间当在国内生产总值不变的情况下,东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代替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替代率不相等即不等于1,依据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可得出结论,此时的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不是最优状态,投资非均衡。同时还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逐年增加,东西部边际替代率呈逐渐递减趋势,表明东西部之间存在投资帕累托改进余地,可以通过固定资产投资向西部地区转移,提高东部地区的投资收益,达到东西部投资的均衡,从而促进经济协调的增长。

六、结论与建议

本文主要通过对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收益和边际替代率进行比较分析,其结论是:第一,在1999―2013年间,从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收益来看,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的年度固定资产投资额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收益起伏变化,高低互现,总体上呈逐年递减趋势,并且西部地区投资边际收益大于东部地区;第二,从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替代率来看,东西部固定资产投资的边际替代率均大于1,并且边际替代率也呈逐年递减趋势,即根据帕累托最优状态标准东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存在非均衡。

针对分析结果,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加强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引进高新技术、高学历人才等手段提高我国东西部的投资收益。虽然我国早已积极进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近些年来也开始重视西部地区的发展,但是我国东西部的差距依旧明显,所以这将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应加强西部地区的发展,以确保促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第二, 投资趋向应向西部地区发展。一是从经济效益上讲,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收益目前略高于东部地区, 这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大优势(参见上述收益比较结果)。二是从劳动成本方面比较,西部地区平均工资大大低于东部地区,构成了西部地区发展的低成本优势。三是资源优势,西部地区是我国的能源富集地区,煤炭储量、天然气、石油占有量较大,大部分铁矿、铜矿和铝矿也分布在这些地区;西部地区还有广阔的草原,生产着大量的肉类、皮革;还有丰富的矿藏;并集中了我国主要的商品粮基地。这些都是西部地区的优势,也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四是未来市场潜力西部地区明显大于东部地区。从东、西部地区家庭拥有主要耐用消费品来看,东部地区拥有率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有的耐用消费品已经处于饱和,而西部地区的未来市场潜力则很大,有许多耐用消费品几乎都是未开发市场。

第三,加强区域投资管理,积极优化投资结构,改善产业结构,提高投资效率,使相同的投入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有效推动我国各区域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天贵. 中国东西部地区投资效率比较研究[J].开发研究,2011(3):26―29

[2]刘蓉.东西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与政策建议[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6):11―13

[3]Solow R. M. Technical Chang and the Aggregate

Production Function [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57.39(03):312―320

[4]郭玉清.资本积累、技术变迁与总量生产函数―基于中国1980―2005年的经验数据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6(3):79―89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2014,http:///

[6]保罗・A・萨缪尔森,威廉・D・诺德豪斯著,萧琛译.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7]王惠文.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及其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1999

[8]张志涌,杨祖樱等.MATLAB教程R2012a[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9]Jun Shao,Dongsheng Tu.The Jackknife and Boot-

strap [M]. Springer-Verlag New York Inc.;1st ed.1995

第8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第9篇:固定资产投资考虑因素范文

体外循环资金开始回流

2004年3月不断攀升的CPI扩大了负实际利率,居民储蓄存款收益和机会成本节节下降,引发居民降低储蓄存款比重的资产结构选择和调整行为。截至8月末,人民币存款增幅连续7个月下降,居民储蓄存款增幅创30个月新低,连续8个月下降。

另一方面,3月下旬开始加强的调控紧缩,使企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金受到严格控制。在预期投资收益和前期投资沉淀成本较高和抢先扩产预期下,企业资金偏好并没有太大改变。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比重结构中,国内贷款占比从1-2月的28.36%下降到10月的17.2%,企业自筹占比则从45.99%上升到约54%,其他资金占比从18%左右上升到20%左右。需要资金的企业和分流的储蓄存款在体外金融市场上形成了供给和需求。图1刻画了货币资金体外循环的供求力量和循环过程。

以下几个因素表明,体外循环资金开始回流体内:

存款负利率暂时得到修正。上年10月末存款负利率开始修正。11、12月份CPI同比涨幅从前期5%的高位回落,分别为2.8%和2.4%,今年1月回落到1.9%。同时,去年10月29日央行提高基准利率,存款利率按6个月、1年、2年、3年和5年分别加18、27、45、72和81个基点。以1年期存款利率为例,不考虑税收的实际存款利率从上年7、8月的-3.32%低谷逐渐向零线收拢,今年1月已经提高到0.35%,存款负利率暂时得到修正。

储蓄存款增长逐渐恢复常态。央行去年加息后于11月中下旬完成第四季度城镇储户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更多储蓄合算”的居民比例达到39.5%,创下至少3年来的新高。同时,选择定期储蓄(包括1年以下、1年和1年以上)的占比为41.2%,较上季提高4.3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提高5.2个百分点。

加息后的首月(11月),城乡储蓄存款增长率为15.1%,扭转了去年1月以来增长率连续单边下滑的局面。今年1月居民储蓄存款增幅11.9%,低于上年12月和上年同期,但这主要是受春节季节性影响。单月新增储蓄存款数据更能表明储蓄存款增加、资金回流的态势。11月新增储蓄存款1617亿元,12月则为1741亿元,今年1月增加2683亿元。

体外循环需求减弱,体内贷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有增强。当月固定资产投资到位资金中,2004年11月国内贷款占比从上月的17.2%上升为17.8%, 12月进一步上升到20.5%。企业自筹资金占比则从10月的53.8%下降到49.8%。

当月中长期贷款与固定资产投资之比反映中长期贷款对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可以作为融资非银行化的旁证。该项指标2004年第一季度高达0.51,显示固定资产投资受中长期贷款强力支持。第二、第三季度下降到0.25和0.16,央行加息后的11月从上月的0.15回升到0.18,12月则继续上升,达到0.36。

是否可持续尚不明晰

货币资金体外循环已有所修正,资金回流体内。然而,回流可持续吗?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可从居民和企业两个角度、物价和投资两个指标分析。

居民预期物价会再涨,利率会再加。央行上年对城镇储户的调查统计结果显示,第四季度物价满意指数继续走低,未来物价预期指数继续走高(图2)。预期未来物价上涨的人数占比从第1季度的31.4%一路上升,第四季度达到41.5%。虽然今年1月CPI同比涨幅降低到1.9%,但这主要是由于去年同期(春节)的较高基数降低了今年1月的名义涨幅。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拉升上游价格、人民币跟随美元贬值带来的输入型通胀这两种潜在物价压力仍然存在。公用事业价格去年受发改委“价格控制两条线”政策的限制而没有提价,今年累积的上涨压力也不小。

加息后居民对当前利率的认可程度有明显提高。认为利率过低的人数占比从历史上的70%以上迅速回落到53.9%,较第三季度也降低了近20个百分点。但是,认为利率过低的人数占比还是高出认为利率适度的人数占比将近10个百分点。而且,利率认可程度和通胀、通胀预期是紧密联系的。因此,图3中的实际利率曲线向零线收拢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