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底蕴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底蕴的重要性

第1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商务英语;缺失;策略

一、高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国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

(一)片面理解跨文化

英语作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官方语言,受重视程度较高。因此,为了学好英文,开始强调对所学国家文化背景、语言表达的理解,但是却忽视了本土文化的认知。文化实际上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但在当前的商务英语学习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存在错误理解跨文化的现象,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增加了欧美文化,欧美文学等课程,但是很少将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其中,这就违背了语言的双向性和交流性的需求。尤其是对中国自己的翻译而言,在日后谈判中不能展现自己的文化底蕴,反而影响了谈判的成功率。

(二)教师培训较少

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在大学内进行语言类教学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我国高校在发展中,注重专业的发展,注重专业的就业率等,但是忽视教师的培训。导致在教育理念更新后,教师的思维并未随之更新,高校组织的教师培训也较少。商务英语教师秉承着学好英语必须强调语言文化背景的原则,但在教学中,与汉语文学作品,汉语文化的连接较难。英语文化与汉语文化之间是不冲突的,是可以相互存在的,汉语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但是高校教育中对这一点的认知存在偏差,导致对教师教学方式的强调少,对教师中文底蕴较低,影响了商务英语的教学效果。

(三)错误理解语言教学目标

语言作为一种功能,不仅具有交流功能,还承载着文化的传播的任务。在商务英语谈判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对方的要求显然不是最佳选择。错误的理解语言就认为,语言的功能仅有交流,在教学中强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这并没有错,但是对于教学而言,就忽视了语言其他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上,没有将其放置在重要位置上,高中之前为应试教育,大部分学生的应用表达能力不强。大学阶段,部分学校延续了高中阶段的教学方式,部分学校虽然对其进行改革,但仅仅是片面的强调英语内容教学,很难将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英语教学结合。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对于商务英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缺失,首先应改变理念,从根本上对学校教育体系进行改革。认识到传统文化对于商务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也认识到语言的文化传承作用。从而基于此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注重培养商务英语教师的中文底蕴。在教学中能够适当的穿插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商务英语与汉语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国学文化底蕴。这一过程中,要以两种文化的平等交流为原则,不能厚此薄彼。以交流目的为核心,正确对待语言、文化,实现交流沟通的目的,使双方舒服。理念的转变是商务谈判专家最基本的技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培训形成。

(二)注重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的培训

对新时期商务英语教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注重英语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传统文化,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商务英语理念,也能起到一定的汉语文化传承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底蕴,使其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寻求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使其在日后的商务谈判中更好的传达自己的理念,完成商务英语谈判。学校组织进行英语教师的国学培训,尤其是针对年轻英语教师,要给予其更多的培训机会。教师的理念改变后,才能逐渐改变自己,提高国学认知能力,提高文学底蕴。对教师自身而言,要通过学习逐渐转变自己的理念,认识导致自身的不足。

(三)教材改革和教学方式改革

现行的教材侧重于英语国家文化的体现,包括了听说读写和外国文化课程。在这一基础上,应对教材进行调整,由教育部统一改革,增加国学文化内容,切实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文化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增加学习欲望。减少以往课堂和课后单项选择题,语法题目的时间,增加阅读时间。翻译课堂可以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文章作为材料,比如《红楼梦》,将其中服饰、文化、饮食、诗词等传统文化作为基本材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够让促进文化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教学的基本目标。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结合开放式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掌握语言以外的礼仪、技巧,使学生能够在二种语言之间自如切换,实现高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四)寻求中外结合的切入点,促进教学发展

高校商务英语教学要具有针对性,要多个方面了解西方语言和历史文化背景,减少交流中的误解和错误语言使用。与此同时,将由目的性的将其与中国文化对比,寻求二者之间的不同和联系,在课堂上,不能将西方文化生搬硬套到中国文化中,而是要从思维方式、生活理念等方面进行比对,翻译以信达雅为原则,要求学生通过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翻译原则来进行翻译。对商务英语而言,主要是谈判为主要目的,在表达上不能完全依赖于某一个方式,而是要从双方出发,在语言语气上,可以尽量满足对方的特点。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寻找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正确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主动感受商务英语中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形成传统文化与英文教学的结合。在社会生活方面,我国为社会主义社会,多年的发展经历不同,导致语言交流特点,语法都有所不同。对于商务英语大学阶段的课程,要具有目的性,而在教学方式上则应主动求变,教师可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参与讨论文化特点,讨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语言中的作用,最终很好的将中国文化应用于教学中。

第2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读书 文化 底蕴 认知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研项目(B类)《中国大陆新闻人才学理论与应用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0504013

研究生读书的多少。往往代表着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为更科学地掌握当代研究生对读书和大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以读书为切入点,考察高校研究生对于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对如何提高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出对策。调查在专题讲座之前进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接受调查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一全体学生,包括三个专业:传播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此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问卷形式采取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相结合。

研究生对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对策认知

1 研究生在“读书”和个人文化修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读书时间仍然较少,目的和规划不明确。有学生指出,本科四年要修满40余门课程,课程设置太多,真正消化的没有多少。多数学生认为,研究生在本科和研一阶段课程任务繁忙。为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很少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读书。在读书目的上,有学生指出。研究生往往是受考试要求和科研任务要求而去阅读书籍和资料。目的性被动。而对于研究生自身的规划,很少会有学生规划好研究生这几年自己应该读些什么书、学好哪些知识的。

(2)电子产品“侵占”了传统的读书方式。有学生指出,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更乐意在网上阅读报刊和资料,而传统的读书方式似乎渐行渐远。而真正可以得到收获的。却往往是纸质的经典书籍和著作,传统书籍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电子读物更有益处。因而应该多提倡传统的读书方式。

(3)阅读范围狭窄: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专业历史往往都不了解,比如音乐史和美术史。研究生对历史、地理、诗词等普遍了解不够多。在学科交叉上,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本专业的知识。在涉及到考试要求和项目研究、个人兴趣等因素上,一部分学生会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研究生很难写出纯原创的学术论文、说出较多的音乐家、美术家等等,这在学术不端现象上有一定表现。

(4)研究生文化修养问题有待重视。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文化修养在教育和学术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扩招,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入学的门槛,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没有阅读背景,是背教材背出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仍然严重,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明、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现象严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研究生都比较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做学问,因此,有必要加大学风建设,重视研究生的文化修养问题。

2 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上如何努力

(1)学校应该安排好课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感兴趣的书。有学生指出,研一的课程负担较重,两年制的学生在研二又面临着毕业答辩和找工作,根本没时间读书;如果是三年制,又增加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样面临着个人支配时间少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重复的问题。希望学校安排好教学计划,让研究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面。

(2)希望学校推荐书目、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专题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学术性讲座。而不是沿袭“应试模式”,按教学计划上完课程就结束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校,更应该注意多开设人文讲座,学生对人文讲座有一定的需求量。在授课方式上,有学生指出,不希望研究生阶段还有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老师只是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而是应该使满堂灌方式,向文化讲座的方式变更。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学生指出,研究生文化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读书多少上,在做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时,研究生也会学到大量的实用性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学术素养。只是目前课程安排太紧。研究生往往是请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课余与同学或者帮助导师做科研项目。学校应安排专门的时间段给研究生做学术活动,并且应有专项的硬件和经费支持,以此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

(4)导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有学生指出,目前有一部分导师大多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事务,而且存在着一个导师带较多研究生的状况,因此往往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研究生几年也显得没有了意义。有学生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多给予学生指导,如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等。

增强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建议

时下艺术传媒业界、学界都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三浮”之病体现为空虚、浅薄和势利、庸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首先就是要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好书。多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古人说过,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因此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和“增强个人文化底蕴”意识,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探索。

1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问卷反映出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氛围的缺失。研究生的失望度较高。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无疑是提高师生学术水平和个人素养的长久之计。在营造文化氛围上,学校应鼓励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研读,专门开设经典研读相关课程:重视人文讲座的开设,用名家思想影响学生个体:鼓励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身的知识丰富程度、文化底蕴和个人竞争力。包括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都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调社会文化,绝不能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2 完善教学计划。学校应积极调整课程安排,在研究生课程上尤其应与本科生课程设置高出至少一个档次,并且给研究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和做研究的时间;教师应积极改善授课方式,避免多年不变的照本宣科方式。不应只以一两本教科书为授课内容。提倡讲座性和互动性课堂,提倡知识传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3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民族;音乐文化;学校音乐教育;弊端;策略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90-01

传统音乐文化更能够表达出我国文化底蕴的深意和内涵。同时伴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音乐领域的培养不断的提升着层次,就此针对我国学校的音乐教育和民族文化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的策略。

一、将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学校音乐教育中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音乐教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文化为整体内容的,笔者认为在进这项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以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在我国举行的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音乐是国家民族文化的灵魂,同时也是在国际音乐当中保持自我民族个性的一种特征。

从我国现代化的高校音乐教育来看,虽然涵盖了音乐教育内容,但是仅存在于表层当中,并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和深入,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没有给民族文化留下一席之地。从现今我国举行的各项综艺节目当中,一些音乐选拔比赛,大多数的选手所选取的音乐都是摇滚、现代流行,民族音乐的领域并不宽泛。从我国一些培训辅导班来看,大多数的学生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选择了一钢琴、小提琴等乐器,古筝、二胡等中国民族乐器并不太受欢迎,其大多数学生不选择民族音乐的原因就是跟不上时代的潮流,当然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还是很多的,但是归根结底就是没有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这一重要内容融入到音乐教育当中,没有重视民族文化音乐的教育。而且从我国所进行国际音乐教育研讨会当中提出了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内容,要求广大教育机构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强调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同时不排斥现代文化的流行和熏陶,将外国音乐和中国音乐结合在一起。就像我们在学习语言一样,首先学习的是母语,而后学习的是外语,如果目不识丁谈何第二语言?所以为了现代化的需求,一定要将民族音乐致力于根本音乐,了解我国文化的内涵和底蕴,将音乐和其结合在一起。

二、学校传承民族文化音乐策略

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民族音乐观念,要积极的寻找我国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将其融入到教学当中。将开放和求根结合在一起,求根并不意味着闭关锁国而是为了寻求我国文化的根本,开放并不意味着崇外扬魅而是为了保存自我。每一位音乐教师都应该充分的认识到求根和开放是一个结合的过程,将传统音乐文化底蕴和现代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空洞的灵魂充满音乐的力量。

其次,从长远角度制定相关的文化政策。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民族音乐文化的角色不亚于氧气的重要,我们应该像呼吁有氧运动一样呼吁民族文化的宣扬。同时,政府的有关部门应该制定相关的文化策略,保护并将其实践于行动当中,建立相关的大型基金会,筹备精神财富宝藏,将传统文化和音乐落实到真正的地方。

然后,将课程改革和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民族音乐概论课、它是融合于民歌、戏曲和西方音乐体系的补充,是以文化作为底蕴的价值改革。它将东方和西方的音乐文化准确的融合在一起。

最后,着重培养具有高素质的民族文化团队,将传统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教育教学的基本,高校的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技术型人才,着重将我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和流行音乐结合在一起,了解音乐的内涵和底蕴。让学生能够从音乐技术利用文化的角度上,着重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增加对自然美、民族音乐美的感知。

三、结语

从以上内容的种种描述当中表明,我国的音乐教育和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二者可谓水与鱼的关系不可分割。所以说我国高校在进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将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高校音乐教育结合在一起,发扬我国的民族音乐文化。

参考文献:

[1]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2]赵秀彦.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高等教育传承[J].当代教育论坛.2010(12).

第4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声乐是艺术学科领域中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声乐的所有形式都体现在艺术实践的过程中,演唱者必须要通过各种表现手段才能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因此,声乐学生除了掌握最基本的声乐技能、技巧外,还要具有极佳的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一、声乐学生的素质培养

(一)培养学生具有克服自身心理障碍的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各种各样原因所造成的情绪紧张,致使原来已经熟记了的内容不能重新回忆、再现或再做,通常称之为“怯场”。“怯场”是一种心理反常现象,它是由于一系列不正常心理、生理过程所造成的。“怯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客观环境的改变和思想上有阻力的缘故。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表演场地——舞台、考场等,还有观念、考官及演出的气氛。演唱者的心理与之不相适应就会产生某种心理压力,它所造成的影响不仅使学生平时熟练的演唱技巧不能充分发挥,给演唱者带来困难甚至失败,而且还会使演唱者本人为自我破坏而懊恼和难于言表,从而对自己失去信心。所以,这样的演唱心理给演唱者带来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

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帕尔曼说:“紧张是生活中的一种实际情况。你必须与它相处,与它相处得越好,你就能把它控制得越好……”[1]这说明,紧张情绪对于艺术表演者来说是客观存在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与它相处,如何化消极的障碍心理因素为积极的参与因素。在这里,根据许多临场经验丰富的演唱家的切身体会,谈几条克服心理障碍的有效办法:

1.演唱者必须把演唱的作品或回课的曲目准备充分,这就需要演唱者合理地安排练唱时间、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地去练好每一首歌,这就在心理上有了一半的自信。

2.不要把目标设得过高。演唱的曲目不要超过在自己的技术能力范围之外,在歌唱技能上,应充分给自己留有一定的余地。

3.多唱、多练、多实践。首先,是意志和性格的培养,要沉着和有自制力,经常参加比赛或演出实践,能锻炼自己适应环境的能力来克服情绪的干扰,尽量减少因场地的不适等不利因素对心理的影响。许多优秀的声乐学生及演唱者都是在不断反复的舞台实践或比赛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改变自身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随着技巧和歌唱状态的不断提高,演唱者对成功就会越来越充满信心。当然,一切心理素质的培养都需建立在良好的基本功训练及演唱技巧较完善的基础之上的。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使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几年的音乐学习实践使我深深感悟到,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无论在声音技巧的运用上,还是在风格韵味的表现上,我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看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后,我深深地陷入了沉思:歌手素质不高,除了应试教育、学校教育、音乐院校教育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全社会和全民族更深层次的素质教育问题。演唱者没有文化底蕴,必然唱不出高度,也不可能打动人心;如果要把歌唱作为终身的事业,那就必须不断努力、不断充电。一个声乐学生的文化素养的高低以及生活的涉猎是否广泛,关系到他的悟性和理解力。如果底蕴欠缺,表现起作品来也不可能达到好的境界。声乐学生只有良好的嗓音和乐感是不够的,除了良好的声乐方面的基本训练外,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京剧艺术家梅兰芳所说的“学艺在艺外”,强调的就是艺术家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我认为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的实施过程渗透和体现着教师的教育理念,一个教师对教育有什么样的理解,就会把这种理解带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文化内涵和思维能力是艺术类教育者应该思考的首要问题。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就是要将人类优秀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教育过程,使其内化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在身体、精神、理智、情感、情绪和感觉等诸方面能和谐一致。因此,整体的人格包括人自身的整和,即思想、智力、情感、感觉等方面的一体化联系。

2.引导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熏陶

著名钢琴家塔拉发现:中国的学生动脑筋的能力与他们的技术能力不匹配。很多学琴学生考级时能够演奏技术水平较高的作品,但却不能深入地去理解所演奏的音乐。他认为,为了使学生学得更全面、学生需要探索历史、乐理、作品的不同版本以及他们所演奏作品的不同演绎。”[2]任何人要演唱音乐作品,必须要有起码的艺术修养、精湛的演唱技巧,并且对作曲家、作品及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有相当的了解,才能较为完整地表现音乐。而要做到这点,不是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这说明素质教育不但要与专业教育相结合,而且要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声乐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那种只重视技术水平单一、片面的教学模式,应当从根本上加以改变。教给学生具体的知识与技术虽然重要,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人格与艺术修养、审美情趣更重要。爱因斯坦曾经指出:“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术是不够的。专门的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种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使人要借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感悟。”[3]

3.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

一名合格的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专业的学科内容、教育理论、教学技巧,洞悉教育知识整体的结构还应该注重职业人格的陶冶。素质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社会急需高素质人才。在这样一种要求下,教师将要面对更多的挑战,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体现出他的文化修养和人格风范,这些将直接影响和感化自己的学生。从这一层意义上说,在素质教育中,首先必须提高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具体的细节性的知识,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看书等方式学习,但声乐技术和文化的能力却需要教师通过自身文化魅力来影响和熏陶学生、发掘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就是说,作为声乐教师,自身就要具有相当高的文化底蕴,能够通过教学增长学生不断丰富和发展自身的能力。达到这种目的,是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才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高尚人格,使他们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声乐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翻开人类艺术的发展史,自从声乐艺术作为独立的艺术表演形式以来,声乐创作者的创作与演唱者的再创作,就如同一个工艺流程的两道工序:声乐作品创作者的创作,需要以演唱者的再创作意图与内涵为依托和根据——这就是声乐表演艺术的特性。这一特性必然要求演唱者不能仅是一名曲谱的翻译员或曲谱符号的发声器,而是一个展示多种情感变化、展示声乐作品创作者的创作意图,特别是展示表演者独具的精神内涵及风格特征的复合体。也就是说,在有了好的歌唱通道和好听的音色同时,并不一定就充分具备了再创造的能力。

如何全面提高演唱者的歌唱能力呢?首先可以让学生多欣赏已有的音响资料。音乐欣赏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感悟过程,包括音乐情感、音乐形象、音乐风格、音乐要素感悟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对作品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音色、和声、曲式等要素的分析,来提高音乐的鉴赏能力。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也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展开丰富的想象,使他们能深刻地体验到歌曲所要表达的感情,从而能正确地领会歌词内容。同时,还要注意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主旋律与主题的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理解音乐,加深对作品的印象,使学生能真正融入到作品之中。

其次,要具有一定的歌唱能力,平时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刻苦练习,才能使自己具备一定的演唱实力。每一个从事中国民族声乐的演唱者必须掌握各种不同的作品类型,如:中国民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歌曲、歌剧和外国声乐作品等。不仅要注意作品的背景、内容、风格和语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音乐作品分析能力、较好的钢琴演奏水平以及良好的文化修养来做基础。总之,丰富的艺术修养、众多的曲目积累,是歌唱能力培养的重要保证,是声乐专业学生通向成功不可或缺的环节。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培养专业声乐工作者,声乐教师首先注重的是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培养出出色的歌唱演员和艺术家。

参考文献:

[1]外国音乐参考资料[J].1983(4、5)合刊:129.

第5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摘要:陶瓷雕塑作为一项传统行业艺术,一直备受人们关注。陶瓷雕塑的制作工艺和质地各不相同,其中蕴涵了丰富的艺术元素,这也是现代陶瓷雕塑应吸取的精华部分。本文分析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保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的发

展思路。

关键词: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存在问题;发展思路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留下了很多文化产品,陶瓷雕塑就是其中重要的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需要后人对其传承并弘扬发展。然而,目前来看人们常常为了当地经济发展而对传统文化进行过度改造,使其失去了原有的韵味,将现代经济发展的因素过多地融入其中,这非常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历史价值逐渐被人们遗忘。因此,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支撑,加强对其保护力度。陶瓷雕塑是我国传统文化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本文就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进行浅谈。

一、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陶瓷雕塑传承的外界环境不断恶化

传统的历史文化产品是我国悠久历史发展的记录与印证,现代社会人们过分的追求物质生活,对文化产品的重视也多是源自于其背后所具有的经济效益,很多传统文化产品随着时代的发展已逐渐消失,主要原因是人们对经济效益的过分追求和过度盲目改造导致的,使传统文化产品本来的韵味消失殆尽。陶瓷雕塑是我国一门传统的艺术学科,其中蕴涵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是无数先人智慧的结晶,但受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的冲击,陶瓷雕塑传承的格局已经被打破,植入了更多的商业元素,使其本质发生改变。

(二)陶瓷雕塑艺术品制作传承断代

陶瓷雕塑手工艺术品是当时历史年代艺术思想凝结而成的,和时代的发展融合异常艰难,这就要求在传承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淘洗”。但是当时的手工艺人们忽视了制作技术的重要性,手工作坊是家庭生产模式,技术传播范围狭窄,导致了手工家庭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虽然有着深远的历史,蕴藏着宝贵的历史文化,却文化水平有限、不懂手工制作技术重要性的传承人认为是“没价值”的破烂东西,而在生产制作中,忽视了传统技术的传承,导致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和制作工艺在今天断代失传,使我国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陷入了困境。

(三)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发展机制不完善

从思想层面来说,对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高,没有强大的思想意识,撑不起健全的保护机制,没有完善的保护发展机制,导致了保护工作异常艰难,众多种类的陶瓷艺术品被损坏,甚至是消失,这是艺术品保护工作中遇到的最为现实和严重的问题。这就要求各地政府要加强对所在地区陶瓷艺术品保护的重视,正确认识它们的文化价值,做到千古文化在今天的有效传承。

二、我国现代陶瓷雕塑艺术的发展思路

(一)营造良好的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的舆论氛围

艺术品的创作最重要的思想便是创作性思维。这就要求今天的传承者们在创作陶瓷雕塑艺术品时,不仅仅要基于传统的制作工艺,更要发挥创作性思维,将陶瓷雕塑艺术品创新发展,这样才能做到有效传承。陶瓷雕塑艺术品不仅是当时历史时期文化的凝结,同时不同地区的艺术品也蕴藏着当地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的传承过程中,大量的陶瓷雕塑艺术品为了适应商业发展的需求而改变得面目全非,这不仅仅不利于文化的传承,更加会制约商业的长期发展。这就要求当地将目光放长远,在创作性发展艺术品的同时,分一部分资金用于传统经典艺术品的保护,在此基础上建立艺术节等等相关的第三产业,延长商业线,吸引文化投资。这样共赢的举措,既能够保证当地陶瓷雕塑艺术的保护工作顺利进行,又能够为当地带来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加了经济效益,建立共赢模式。

(二)加强陶瓷雕塑艺术品保护和传承发展

各地陶瓷雕塑艺术品的保护工作上,政府部门要起到牵头作用,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提供帮助,加强对传统工艺制作人的保护力度,完善保o体系。聘请专业人员,将这些代表文化遗产的陶瓷雕塑艺术品进行有效保护。注重特色性和区域性,将特色陶瓷雕塑艺术品保存下来,收集带有当地特色文化及本土知识的艺术品,使得文化精髓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和流传。同时保持创新性,在传统的陶瓷雕塑艺术品的制作风格上,融合加入当代的时代元素,丰富艺术品的文化内容。只有将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才能将当地的悠久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使优秀的艺术品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三、结语

总之,我国的陶瓷雕塑艺术想要得到多样化的发展,必须以吸收传统陶瓷雕塑艺术精髓为基础,将创新性思维融入其中,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是陶瓷雕塑艺术创作的灵魂所在。

参考文献:

第6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创新措施

我国主要包括了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与每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生活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云南作为少数民族大省,其本身的发展更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少数民族的舞蹈独具特色,必须要充分的发展少数民族的舞蹈,才能够更好的让别人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和重要地位

(一)舞蹈艺术的内涵

舞蹈艺术本身主要就是指通过人类的动作进行思想以及感情的表达,其主要构成的基本要素就是舞蹈语言、节奏以及表情等,从而才能够直接的以动态和直观的舞蹈形象表达出来。舞蹈艺术与其他人体动作艺术相比还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其主要就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其更加重视表达人们的深层次精神世界,其主要包括了深刻的思想、感情以及性格等。舞蹈艺术能够创造出被人们感知的生动舞蹈形象,不仅能够表达舞蹈人员自身的感情和审美情感,还能够培养人们体会到舞蹈内所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对于哲学家和美学家来讲,舞蹈艺术已经升华到一种生活。

(二)少数民族舞蹈的重要性和重要地位

少数民族的舞蹈往往会经过长期的作用而逐渐的形成,其本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比较高,其能够直接体现出少数民族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和历史过程中文化,其本身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少部分少数民族舞蹈对汉族文化的影响也是比较深远的,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的积累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尤其是歌舞文化,少数民族的舞蹈艺术不仅对中外乐舞文化的交流,还是对我国民族的团结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我国文化底蕴的传承和发扬都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和文化底蕴的增加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从而能够表明,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尤其是舞蹈艺术在我国整个文化历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观念还需更新

根据我国相关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大部分云南少数民族并没有真正的意识到民族舞蹈发展的重要性,一部分因为民族舞蹈的发展并不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还需要浪费大量的精力,从而导致民族舞蹈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展。甚至,一部分人还认为少数民族的舞蹈十分原始、落后,并没有发展的空间,所以,导致人们的观念还没有及时的更新,认识还比较落后。

(二)力量分散,应于凝聚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本身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并且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比如收集、制作、演奏、教学以及创新等内容。为了能够做好舞蹈发展工作,必须要各方之间的配合和参与。但是,目前我国对于此工程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和领导,进而导致各个地方和单位独立进行发展。虽然从某种角度来讲能够带来一定的实惠,但是从长远角度来讲,对于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发扬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必须要真正的实现合作和统一领导,才能够解决分散的局面,凝聚各方之间的力量,才能够最终促进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三)保持特色,创新发展

必须要不断的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民族特色,才能够进一步创新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从而融入现代化元素,最终才能够更好的将少数民族舞蹈传承和发扬,最终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三、加强少数民族舞蹈发展和特色的主要对策

(一)将云南民族舞蹈的发展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围

云南民族舞蹈应该纳入文化产业发展的范围内,文化产业的繁荣主要就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不断推广的,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相应的规划工作,才能够真正的形成良性循环,不仅能够带动云南少数民族的经济,还能够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二)组织一支具有多种专业舞蹈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队伍

必须要积极的收集关于少数民族舞蹈的资料,比如视频以及影像等资料,从而才能够开展全面的研究工作,并且制作和改良探索实验。必须要做好云南少数民族舞蹈长期继承和发扬的目标和计划,并且能够真正的按照计划实施。另外,随着信息时代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应该积极的收集网络人才和信息人才,从而才能够更好的为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基础条件,不断的提高少数民族舞蹈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真正的将云南少数民族舞蹈搬到世界的舞台。

(三)相关部门应该支持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

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积极的做好配合工作,指导少数民族积极的开展舞蹈发展工作,从而才能够共同努力,将少数民族的舞蹈工作以系统工程的形式发展。

(四)加强政府投资

政府不仅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支持,还应该加强投资,从资金上予以支持和照顾,从而才能够保障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最终实现少数民族舞蹈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且还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随着我国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必须要重视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其本身作为我国文化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加大力度支持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发展,才能够真正的实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1]海和平.少数民族舞蹈艺术的发展[J].陕西教育(高教), 2010,(1).

第7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但是,面对教学方式的变革,许多教师在不同程度上也表现出不适应: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缺乏“穿透力”,课堂指导不到位;对学生发言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和恰当的回应;对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未能及时给予必要的梳理和有效的引导;师生互动缺乏内在情感的沟通和共鸣等。不少教师在教学改革进程中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不高。

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生命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决定了教师在课堂中要经常面对多方面因素综合起来的混沌复杂的教学情景,而教学效益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则取决于教师应对这种复杂情景的综合能力。因此,在转变教学方式之后,面对复杂多变的新课堂,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突破实验进程中的“高原现象”,关键是教师要有处变不惊的心态、洞察学情的慧眼、巧妙应对的教学机智和丰厚扎实的文化底蕴。一句话,新课程呼唤教师提高教学涵养!教学涵养是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来的良好的综合素质。

一个有良好教学涵养的教师在教学中能从整体上把握好课堂(对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知肚明,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深刻透彻,对教学目标的定位准确到位,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恰当有效),能灵活应对教学中的突发问题,关注和处理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使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达到最优化。

一个有良好教学涵养的教师在课堂中能透露出优雅的气质和人格的魅力:他(她)的目光饱含爱心与善意,内心充盈着宽容与仁慈;他(她)的谈吐清晰而又动听、充满激情而又富有思想,教学行为适切得体而又充满智慧的启迪。上海特级教师于漪的学生回顾她的教学时说:“我们这些做学生的和她一接触,便感到一种吸引力,她的和颜悦色的教态,清晰有条理的思路,妙趣横生活泼生动的谈吐,好像是信手拈来而实在是深思熟虑的语言,似山涧清泉,淙淙铮铮,潺潺流过,会一下子抓住你的心。”可见,一个有良好教学涵养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能生成一种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凝聚力、充满人文情怀的亲和力和给人以精神力量的感召力。

我们如何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涵养呢?

1 营造良好的教学心境。“涵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层意思是“能控制情绪的功夫”。因此,良好的教学涵养首先体现在良好的教学心态,积极健康的教学心境。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情境,这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基础。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避免带着不良情绪进入课堂。美国心理学家吉诺特指出:“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介。”可见,教师的情绪是营造课堂心理氛围的最关键的因素。教师带着良好的情绪教学,会让学生如沐春风,备感温暖和振奋,使其保持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心态。教师如果在生活中遇到不愉快的事,应该努力调节心境,把不良情绪消除在课堂之外。实在排除不了,可以请人代课或请假休息。

(2)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切和悦纳,使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有轻松感、安全感和归属感,形成和谐民主、充满人文气息的学习氛围。教师的民主态度、对教学的主动热情和对学生的理解关心,能使学生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愉悦和满足。反之,师生关系的冷漠、紧张和对立,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3)创设与文本相关的情意磁场,努力做到:课伊始,情即生;课深入,情更浓;课结束,情未尽。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注意通过创设直观形象的教学情境和情感朗读的指导来营造这种情意磁场外,更重要的是教师情感的真实投人。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在教学之前必须潜心钻研教材,努力将文本中的情意融化在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在课堂上流露真情,并以此感染学生,触动学生的心灵。

2 打造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涵养的高楼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奠基。教师自身文化底蕴的厚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教学涵养的高度。文化底蕴的浅薄必将导致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不良心态,并直接影响教学的长远效益。因此,教师在工作中要广泛阅读,吸收和补充文化营养,夯实文化底蕴。

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读书应该成为教师生活的一部分。教学工作的繁重复杂,又决定了教师的读书方式主要是依靠平时的点滴积累。假日的清晨,精神焕发,可以诵读几首唐诗宋词,感受一下中华诗词的声韵之美和意境之雅;午间,信手取一份报纸杂志,随意翻阅几篇短小的趣文,享受一下工作之后的清闲;夜晚临睡之前,可以从床头拿一本孔老夫子的《论语》,咀嚼其中的几个片段,细细品味中华传统的思想精华。读书,不应该成为我们工作中的负担,而应该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享受和乐趣。一旦养成乐于读书的习惯,我们的文化底蕴也将随之逐渐地厚实起来,并将成为我们工作和生活无形的力量。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热爱民族语言的情感,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魅力,首先自己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化要有总体上的基本认识和感受,历久不衰的名篇佳作,尤其是我国古典诗词,教师更要认真地学习。

其次,要阅读儿本专业理论书籍,形成基本的专业知识结构。就语文教师来讲,笔者认为要学习三个方面的内容,即由教学论、心理学及语文学构成的专业理论的基础架构知识。在此基础上,还要通过阅读一些教育教学刊物,了解教育教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尤其是当前课程改革进展中的新理论新经验,不断汲取教学理论的前沿思想。

另外,中外社会哲学和人文科学的书籍也要尽可能地有所涉猎,以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和丰富自己的文化思想。

3 积累丰富的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学涵养的集中体现和最好诠释,主要体现在“具有敏锐感受、准确判断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机智;具有根据对象实际和面临的情景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的魄力……”(叶澜)

丰富的教学实践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获得的,它是教师在长期工作中,在自身丰厚的文化土壤里不断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辛勤耕耘的果实。它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和周围的教学现象长期保持敏感和探索的习惯,用心经营每一堂课,努力做到:课前,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了然于胸;课中,随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灵活选择教学方法,认真应对课堂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课后,对照原有的教学设计,及时地进行教后反思,并经常动笔做些笔记,认真总结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不断实现教学上的自我超越。我们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总结,才能丰富教学智慧,才能从容应对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 秉持真诚的教育理想。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对于我们选择的职业秉持一颗真诚的心,对工作有一定程度的专注与投入,是提高教学涵养的重要保证。

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学效益的长时性以及教师物质生活相对贫乏的现状,要求教师学会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找一种平衡。我们既要正视现实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不怨天尤人,又要心怀高于现实的几分崇高和社会责任,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七情六欲,也需要柴、米、油、盐,但我们毕竟从事着一项关乎民族兴衰的伟业。无论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留守一份心灵的净土,让自己保持―份纯洁向上的心态。

第8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理解诗意领会意境情感体验丰厚底蕴《语文课程标注》强调: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可见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诗词作品,学好古诗词,对夯实学生的人生底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么如何通过关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人生品位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联系创作背景,增进对诗意的理解

古诗由于离现在时代久远,学生理解、感悟古诗比较苦难,特别是一些政治性、历史性比较强的古诗,教师要适当介绍时代背景,结合当时的环境,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与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达到对诗意的感悟。

如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先引导学生初步领略诗人“喜欲狂”的心情。然后提出:作者为什么“喜欲狂”?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安史之乱。重点讲述唐代中广德元年正月,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之一,史朝义兵败自杀,部将田承嗣、李怀山相继投降河南河北相继先后被官军收复。当时诗人流离于梓州,听到胜利的消息后,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于是,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忧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写下了这首“生平第一快诗”。交代完这些,再让学生高声诵读几遍诗文。此时,学生已完全沉浸在诗人因祖国统一而无比欢快的情感之中了。这实际上已达到了对诗人强烈爱国之情的感悟状态,于是对古诗的理解会上升到一个深的层次。

二、展开丰富联想,领会诗歌绝美境界

古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以其短小精悍、言简意赅而著称,它是作者自身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历提炼加工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古诗教学不同其他课文,故事作者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令人回味的意境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反映生活本质的。展开想象,领会意境是学习古诗的切入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诗句,展开丰富的想象,甚至是夸张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

如在教学古诗《望庐山瀑布》时,这首诗运用夸张的写法,描绘了瀑布自上而下的磅礴气势,让人震撼,读者无不为之动容。如何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结合诗句去领会古诗的意境呢?首先借助多媒体播放一段庐山瀑布的视频录像,使学生对庐山瀑布有初步的印象,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磅礴气势,引导学生畅谈观后的体会、感想。然后默读古诗,边读变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对诗中“三千尺”“落九天”夸张写法的句子要重点理解。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古诗的意境,感受李白这位浪漫主义诗人的豪迈情怀。

三、融情朗读背诵,加深作品情感体验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在古诗教学中,要通过反复的朗读、吟诵,才会走进诗中,和诗人融为一体,与作者同喜同悲,体会作者的情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要始终把朗读作为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的重要手段。初读古诗接着工具书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会古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吟诵,直至烂熟于心,达到信手拈来的境界。至此,学生内心的情感随着读的深入喷薄而出,喜怒哀乐跃然于纸上。

如在教学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一课时,理解、体会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成了本文的重点。根据课文文包诗这个特点,首先朗读课文,为学习古诗作情感准备和铺垫,了解作者写诗的背景。然后,熟读古诗,结合课文了解诗句的含义,以及诗句流露出的对家乡、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最后,配乐朗读背诵,播放一段悠扬的音乐,让学生紧闭双眼,或背诵,或吟咏,与王维共享兄弟之情、思念之情。

四、不断积累感悟,丰厚学生文化底蕴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小学生只有通过积累背诵大量的古诗,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身的语言,培养崇高的人文精神。在小学阶段积累古诗,不仅能启迪人的心智,而且还能净化人的心灵,丰厚人的文化底蕴。课堂时间虽然较短,但是学生学完古诗后,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组同一主题的古诗,作适当介绍,剩余时间由学生自己背诵、积累。

如在教学《池上》《小儿垂钓》古诗时,两首古诗的内容都是写得儿童的可爱与机灵,根据这一情况,我提前准备了一组儿童生活题材的古诗:《所见》《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有的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有的是学生还未学的,但是主题都是与儿童生活有关,学生在学完本课的古诗后,对于这一组题材的古诗学习很有兴趣。这些古诗的补充,不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更主要的是积累了同一题材的古诗,丰厚了学生的人文底蕴。

总之,在古诗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对古诗过度解读,就可能背离了古诗诵读重在感悟的积累初衷,与作者、编者的意图背道而驰。因此,只有在古诗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熟读背诵、积累感悟,学生的人文品位才会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9篇:文化底蕴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 读书语文教师底蕴诗意

王崧舟老师说“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向教师大声疾呼:“读书,读书,再读书――这是教师的教育素养这个品质所要求的。要读书,要如饥似渴地读书,把读书作为精神的第一需要。对书本要有浓厚的兴趣,要乐于博览群书,要善于钻研书本,养成思考的习惯。”语文是文化之根、艺术之基,我们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与技巧,还有方法与能力,更重要的是情感与人格熏陶与感染。因而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有底蕴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多读书,做到精读,细读,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读,从而增厚文化底蕴,提高自身素养,塑造人格魅力,认识、了解、教育学生,使语文课堂变得丰富精彩,诗意盎然。

一、语文教师的读书现状

如今,在教育界里“教师专业阅读”的口号喊得很响,这应该说是一件好事。但是在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仍然不读书,即使读书,也存在着伪读书、没有计划盲目读书的现状。一些学校为了督促老师读书,规定两周或一个月读一本教育专著,并要求写读书感想,开会讨论读书心得。学校举策是好的,可是一些老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就去网上查一些读书感想,读书心得等类似文章随便改几个字或只字未改,在读书研讨会上朗读应付了事。更有甚者,一些教师教了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书,连教材也懒的读了。备课仅仅是抄抄教案,教参。课堂上捧着一本教参,照着读上几段了事。或者,囫囵吞枣似的读一读课文。所以授课的内容也只能是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对于自己清楚理解的部分就精讲,对于自己不清楚或者不明白的地方无论其对理解文本重要与否都一律跳过。可怕的是这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有相当大一部分老师是这样上课的。如此上课,连最基本的课堂知识的传授都难保证,更别说追求诗意的语文课堂了

二、语文教师读书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教师的阅读状况已不仅仅是教师自己的事,也不仅仅是教育界的事,它关乎到社会的每一个公民,关乎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读书,可以克服教师普遍存在的职业怠倦。我国中小学老师的工作量普遍很大,“特别是现行的教育教学体制对老师管的太多,统的太死。这使的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比较单调和枯燥,几乎是一年又一年的重复前人和自己。教师长期以一种相同的、没有活力的、缺乏激情的姿态紧张工作,怎能不产生厌倦?”有了职业怠倦感的教师对教学工作也就不免敷衍和应付,也就无心探索与钻研教材了,这种心态下的语文课堂也会变得枯燥、乏味。而读书,可以增厚教师的底蕴,教师在课堂上能轻松自如,从而能应付较大的工作量不易产生职业怠倦。读书使教师内心变的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使教学永远充满活力和感染力,才能不断的创新,钻研,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才会创造出诗意的语文课堂。

读书,可以丰富教师的文化底蕴,做到知识广博。“这是因为,关于教学大纲的知识对于教师来说,应当只是他的知识视野中的起码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宽广的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专业水准高,亲和力强,对什么都略懂”。正如肖川教授所说的“丰富的知识比单调的知识更有力量”。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多读书,广读书,修炼成对什么都略知一二的“杂家”。熟知诗、经,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内心情感,方可成为一位合格的语文老师,方可体会到语文的诗意美。

教师的读书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榜样的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毫无疑问,在学校中许多东西取决于学校总的规章制度,但最主要的方面则永远取决于与学生处于面对面地位的直接教育者的个性:教育者的个性对年轻的心灵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无论是教科书还是道德格言,或是奖惩制度,都代替不了这种力量。”可以说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本身人格力量所施加的影响。同样,拥有良好阅读习惯和阅读品质的老师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阅读习惯和品质,也会更关注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和品质的培养。

三、关于语文教师读书的一些建议

读书,首先就是读教科书。我们的教学是依靠教材来教的。虽然不能说教材是十全十美的,但是对教师来言,它仍然是教师最好的读物。因为中小学教科书里凝聚了人类最基本的经验,那些内容是最核心,最基础的,是构建精神、知识大厦的最主要元素。阅读各科的教科书充分了解本学科在各个学科中的地位与作用,联系。在授课时经常提及别的课程的学习,既展示了教师的丰富的知识,又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融会贯通的理解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多读专业经典著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你要每年买上几十本文艺书,它们能帮助你找到通往你的学生心灵的道路。”语文教师更要熟读中外文学经典,尤其是本国的古典作品。只有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广阔了,你的文化视野、言语禀赋、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也就自然而然的提高,理解力、想象力也会变得丰富。你也就会成为有学养,有魅力,有个性,有底蕴的语文教师,从而才有能力追求语文教育中的诗意的境界。

最后,为自己读书。读书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为了修炼自己的身心,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能量,为了让自己活得更好。也就是说读书如吃饭一样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充斥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读书也就有了各种各样的功利目的。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们更应该把握住自己,读书不要带有太强的功利目的,更不要为了在人前炫耀,显摆学问而读书,而是为自己读书,用生命读书。

“读行天下,有境界自成高格”。教师,作为中国最大的知识分子群体,更应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品质,从而引领社会读书的风尚。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多读书,多学习,不断的提高自我,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以勤读为舟,向浩瀚无边的文化大海里漫塑,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增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方可承担起传承中国文化的重任。作为语文老师更要会读书,为自己读书,用生命读书,把读书做为自我生命存在的的一种方式,通过阅读,提高自身的审美旨趣、精神高度、生命境界,丰富理解力、想象力,使内心变的开放、鲜活、细腻和温柔,方可追求语文教育的诗意境界。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诗意语文 ――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肖川.教育的力量[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8

[3]肖川.成为有思想的教师[M].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2009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5]郑文樾.乌申斯基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