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财务状况简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财务状况简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财务状况简述

第1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本文之所以采取哈佛框架法是因为运用传统财务分析法对企业进行的财务分析不够全面,有些不适用和有毛病的地方越来越突出。比如传统财务分析法太过依赖报表数据,在源头数据上把握不精确,无法完全代表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果。但是哈佛分析框架法就填补了这些空缺改正了这些毛病,从战略、会计、财务和前景四个方面进行系统地分析,可以整体掌控企业的财务状况,不但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做出投资决策,而且有利于管理者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二、哈佛分析框架简述

2.1哈佛分析框架的定义和内容

定义:哈佛分析框架是一种新型的财务分析方法,它由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部分组成,与传统财务分析法不同的是它把战略分析放在重要位置,以它为起点对企业进行财务分析。

内容:(1)经营战略分析。经营战略分析是哈佛分析框架的根本和出发点,主要包括对整个行业的剖析和对企业的竞争力剖析这两个方面。对整个行业的剖析采取PEST和波特的“五力模型”,就企业的竞争力而言,运用SWOT分析法发现其在外部环境中的机遇与威胁以及内部条件的优势与劣势,再依照企业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的发展战略。

(2)会计分析。通过对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信息的评估来揭示经营成果的真实状况;选用适合的会计政策和对会计灵活性的分析,可以降低信息失真的程度,提高信息的可靠性与真实性。重新计算数据后,可以减少会计工作虚报错报的可能性。

(3)财务分析。通过年度报告公示的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采用比率分析法更直观地表现财务数据的浮动走势,对某些重要的指标与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分析,以此评价企业的财务弹性和在行业中所处的位置。

(4)前景分析。简单来说是对公司未来的成长方向进行预测。主要分为前景预测和风险预测,结合内外部因素,规避风险,制定更加合适的发展战略。

2.2哈佛分析框架法与传统财务分析法的比较

传统财务分析法有杜邦分析体系、结构分析、趋势分析和比率分析等方法。比如像杜邦分析法它是对几种主要财务比率的关系来分析评价企业的总体财务状况。

传统财务分析法的弊端:

(1)传统财务分析法太过依赖报表数据,在源头数据上把握不精确,不能完全说明企业的经营状态和效果。

(2)报表数据的可比性问题。有关准则规定,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大概由于企业的自身情况有偏差,所以在相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以及处理方法上有所差异,这就使得不同期间的财务报表对比分析存在问题。

第2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风险;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1)10-036-01

企业并购在西方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经历过四次并购,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又掀起了席卷全球的第五次并购浪潮,我国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由于我国企业并购活动的起步比较晚,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盲从的情况,因此并购的失败率较高。实践证明,企业并购活动既能够为企业创造竞争优势,又存在着很高的商业风险。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并购是人类智慧与狡诈无所不用其极的一个地方,动不动就是几亿、几十亿美元的交易,无疑是一场豪华的资本盛宴。在这场盛宴上,所有的觥筹交错,可能都另有阴谋,所有的温情脉脉,也可能暗藏机锋,所有这一切都在提示四个字:认识风险。由此,对于并购风险的认识,特别是财务风险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简述

一般来说,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筹资决策所带来的风险。筹资渠道选择的不同,筹舞数额多少的差异都必然会引起企业的资本结构发生变化,由此将会产生企业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这里的筹资通常是指举债,因此狭义的财务风险可界定为企业因举债利用财务杠杆而导致财务成果的不确定性。广义的财务风险指企业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预料或控制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具有的不确定性,从而使企业有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并购本身就是一项财务活动,并购的成功与否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影响很大,而并购必然涉及资金的筹措。因此,并购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并购而涉及的各项财务活动引起企业的财务状况恶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并购方企业为经营融资所应有的偿债能力的控制,或是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

企业并购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三类:经营风险、多付风险和财务风险,财务风险又称资本风险,指并购方不能及时地以合理的资本结构和资本成本获得预期所需要的并购资金及多付并购价款的可能性。包括目标企业估价风险、融资方式选择风险和支付方式选择风险,其突出表现是企业并购资金的短缺和融资成本上升。

企业并购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计划决策阶段――交易执行阶段――运营整合阶,各阶段存在不同的财务风险。

在计划决策阶段,并购战略是公司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并购战略又是并购实施的依据,如果并购战略的制定脱离了公司的实际财力而将自身发展定位过高,或者其可行性研究对目标企业的估计过于乐观,都会导致过大的并购规模和错误的投资方向,以至于在并购的实施阶段无力支撑。如果在交易执行阶段又对目标企业的定价过高,或是对与融资和支付设计的不合理,都必然导致收购方债务负担过重,然而过重的债务负担则必然使得运营整合阶段的资金流动出现困难,并最终引发财务风险。

二、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企业并购计划的可行性分析

企业并购是一种投资行为,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因而做出并购决策阶段的可行性分析就显得十分重要。

为了减少企业并购可能产生的风险与损失,并购方在确定并购目标企业前,往往要对目标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情况进行审慎的调查与评估,发现和了解已知情况以外的其他情况,特别是一些可能限制并购进行的政府行为、政策法规等潜在的风险。

从外部环境看,影响企业经营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经济、法律、技术、社会等因素。从内部情况看,要重点分析目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市场前景、市场定位、盈利能力、资本结构等。企业并购的决策必须建立在一整套谨慎的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之上。

(二)加强企业并购执行阶段的筹资风险防范

在筹资过程中,可以建立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从而分散筹资风险,提高财务融资策略的科学性。应充分考虑影响企业资本结构和未来运营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分析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切忌主观臆断。

企业在筹资过程中首先应根据并购情况合理预测资金的需要量,然后通过对资金成本的计算分析以及各种筹资方式的风险分析,选择正确的筹资方式,确定合理的资金结构,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筹资决策,以降低成本减少风险。

(三)加强企业并购后的风险防范

完成并购后,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偿债风险和经营风险。因此,应调整公司经营业务和重新定制公司发展战略,做好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首先,建立风险预报系统,能够对风险进行有效的识别。其次,重新建立目标企业的管理体系,委任得力的经营管理人员对并购后的新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最后,尽快建立起完善的新企业。

第3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关键词:证券投资;ST股票;风险;收益

最近几年,每到年终ST股票都会进入到疯狂炒作的阶段,很多散户投资者盲目追风,结果损失惨重。所以,这就要求投资者在对此类股票投资的时候,一定要认清楚该类股票的投资风险,才能在股市投资中获取收益。

一、ST股票简述

ST股票的意思是“特别处理”。是证券交易所对财务状况存在异常的上市公司进行处理的股票交易,也就是将其日涨跌幅度限制在百分之五以内。这里所说的财务状态异常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近两个会计年度的净利润为负值,也就是该公司出现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或者连续两年出现亏损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特别处理。(2)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财产报告,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出具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3)近一年审计结果出现股东权益比注册资本低的时候,也就是该公司出现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或者连续两年出现亏损的时候,就要对其进行特别处理。(4)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股东权益在除过有关部门不予确认和注册会计师的部分后,比注册资本低。(5)由中国证监会或交易所认定的财务状况异常。

除此以外,就是由于重大事故、自然灾害等导致的生产活动终止,公司需要赔偿超过公司净资产的资金诉讼的情况。

二、ST股票存在的风险

从以上内容可以知道,ST股票与其他类型股票是完全不相同的,其风险系数较高,主要风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退市风险。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ST公司出现以下几种情形,就会暂停上市:第一,公司股权分布、股本总额出现较大变故,且不具备了上市能力的现状;第二,公司的财务状况没有按照规定公开,或者做虚假财务报告等;第三,出现重大违法行为;第四,在最近三年出现连续亏损的情况。从退市的几种情形来看,ST股票的投资风险要远高于其他类型股票,并且风险的类型也是不同的。

(2)诚信风险。上市公司要在股市中持续健康的发展,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要有规范的运作流程及建立诚信质量。上市公司如果缺乏诚信意识,直接的后果就是导致投资者投资的失败,对于公司而言,信用缺失会造成投资者失去信心,不去投资。所以,就ST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风险较大,投资者需要承担其他风险之外的信用风险,因此,投资者在选择ST股票的时候,应该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真实与否,管理层及大股东对中小投资者及上市公司的利益是否存在侵害等有一个自身的判断,谨慎投资。

(3)融资风险。这里所说的融资主要是ST公司的再融资,由于ST公司存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公司财务状态异常,说明了此类公司财务不理想,缺乏先进,资产较差,生产经营的能力不确定等,因此,该类公司已经不可能得到银行信贷的支持,当然有效的重组除外,否则再融资是比较困难的,投资者需要对这一风险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三、投资ST股票应注意的问题

(1)业绩分析。导致ST上市公司业绩波动幅度较大的原因主要有:国家政策的调整及干预;产品价格浮动过大;资金并购或重组行为;大面积停产或扩张;原材料价格波动幅度过大;一次性非经常性损益等。一般而言,国家政策调整与资产并购重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时间较长,原材料价格及产品价格波动对上市公司的影响相对时间比较短,所以,投资者再进行投资的时候应该明确公司业绩浮动过大的原因是什么,对其改变现状的能力进行判断,切记不可盲目的进行投资。

(2)技术趋势分析。由于ST股票存在5%的涨停限制制度,该股票的涨幅被压缩,造成该股票的涨跌趋势比较明显,如果出现上涨的现象,就容易形成连续涨停行情,此时有利于投资者寻找和扑捉黑马ST个股。所以在面对连续下跌然后出现首次涨停的个股时,投资者应该密切的关注。需要注意的是在投资ST股票的时候适合少量参与,不可长期持有。

(3)公司基本面分析。在投资ST股票的时候,投资者要对ST上市公司的基本面进行研究,投资时要选择基本面相对较好的公司进行投资,此外,为了降低资金重组的难度,ST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也不能太差,财务纠纷较少,并且在重组时,当地政府有强烈的扶持意愿。选择这样的上市公司进行投资,风险相对较小。

(4)投资策略分析。首先,在进行投资时,该类公司有可能面临停市的风险,因此应该避开该类股公布年报密集时间进行投资。其次,在对该类股票进行投资时,要对面临重组及股改的ST上市公司密切关注,因此其中蕴含的获利可能性较高。最后,对上市公司的各种信息多加关注。(作者单位:宏源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朝锋,朱天骐.ST股票投资收益因素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4).

第4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关键词]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具体措施

一、我国政府会计确认基础现状分析

我国目前采用的政府会计制度是1997年预算会计改革后制定的,其中明确规定收付实现制为政府会计的核算基础。收付实现制对于确保政府行为的合规性是有利的,政府可以通过控制其下属单位的现金支出状况来达到控制的目的,而且具有会计核算简单、提供的会计信息易于理解、数据处理成本较低等优点。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意识的加强,以及正在推行的部门预算、政府采购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等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都要求政府会计不仅要反映预算收支的执行情况,而且要反映政府受托管理的国家资源状况和政府自身的财务状况。现行的收付实现制虽然能体现政府当期现金的收付情况,但不利于对其受托责任进行评价,不利于准确地揭示政府的财政状况,不利于全面地评价管理者的工作绩效。政府会计确认基础改革势在必行,政府会计改革中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大势所趋。

二、收付实现制下,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财务状况信息被扭曲

政府财政预决算信息的使用者无法了解政府行政能力方面的各种资源,政府拥有的资产和承担的负债在收付实现制报表中无从体现。现实经济中按收付实现制基础提供的政府及所属公共部门的财务信息既不披露非现金资产存量的价值、负债,也不提供服务的成本,因而难以揭示财务状况和财务绩效的全貌,财务报告可信性降低。这种会计基础所反映的会计责任狭窄,提供的财务信息不够广泛,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资产和负债的信息要求,无法了解政府持有的资产消耗、实物交易和欠款等情况。按照这种基础所编制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受托责任比较狭窄,受托责任仅限于现金的使用,忽视了政府管理资产和负债的责任。

(二)容易形成隐形负债,不利于防范财政风险

收付实现制是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作为确认当期收入和支出的依据,在这种记账基础下,政府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并不能反映那些当期虽然已经发生,但尚未用现金支付的政府债务,使政府的这部分债务成为“隐形债务”。就目前来看,这类“隐形债务”主要包括政府发行的中、长期国债中尚未偿还的部分、社会保险基金支出缺口、政府为企业贷款提供担保产生的或有负债及地方政府欠发的工资等。在收付实现制基础上,政府的这些债务被“隐藏”了,政府的财务状况不能得到真实的反映,不利于政府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对财政经济的持续、健康运行带来了隐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相同会计期间政府的权力和责任不相匹配,有可能出现上下届政府的债务转嫁,导致各届政府权责不清,形成“我们借债,子孙还钱”和“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不利局面,不能客观、全面地评价和考核政府绩效。

(三)与当前财务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不相适应

对政府财政信息的使用者而言,因无法全方位地把握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政府行政能力的各种资源信息,不利于对政府部门使用公共资源的效率、效果和经济性进行正确的决策和管理;不利于政府采购、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支付等预算管理活动的落实;对政府累计形成的负债不能合理的制定偿还计划,对未来的各种或有风险也不能防患于未然。此外,其不适应性还表现在收付实现制预算反映的事项过于单一,其对政府经济事项的简单概括造成了表面上信息透明的错觉,却无从获取实质性信息。而且,收付实现制不能正确反映长期决策的成本。

(四)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混淆

对资本性支出,收付实现制在现付日即作为费用核销,因而预算报表就不包括此类支出的使用价值和服务年限的信息,这种做法导致国有资产规模和数量信息失真,对这些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也可能失控。同时,一定程度上也为挪用预算经费开了方便之门。

三、相对于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的优越性

相对于收付实现制而言,权责发生制有其相对优越性。权责发生制可以为社会公众充分提供评价政府财务状况和运营绩效的信息。在反映政府财务状况信息方面,权责发生制报告信息包括了政府运营多方面的综合数据,如资产、负债、净权益、收入、支出,对某些约定承诺也可以用报表注释的形式说明。进一步就信息的各个层面来说,权责发生制划清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因而在报告日可以充分、真实地呈报所有的资产和负债项目,有利于政府资产和负债的管理。权责发生制避免了隐形负债藏而不露的问题,政府部门也难以将自身应承担的当期成本转嫁给继承者,对贷款、养老金、社会保险计划等长期承诺的揭示既有利于今后的运算制定,也在真正意义上增加了信息的透明度,并且能对未来的各种或有风险做到防患于未然。由于权责发生制核算基础对收入和费用进行配比,对成本进行核算,因而可以提供完整的具有期间可比性、并且能同外部竞争者相比较的成本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制定竞争目标,改进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提高政府的竞争力。基于权责发生制提供的真实、完整的成本信息,政府部门可以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量化,以衡量自身的工作业绩,强化政府的受托责任。同时,权责发生制也给政府带来了一种文化的转变,使得政府官员和部门管理者对政府行为控制、业绩管理有更深的认识,更加重视政府机构的效率、效果等财务绩效管理。权责发生制还可以改变原有收付实现制下政府会计决策短期性的弊端,能提供增强财政长期支持能力的信息,优化政府的中、长期决策。

四、借鉴国外权责发生制改革的成功经验

从现有的实践看,权责发生制确实推动了对政府资源的有效管理。采用权责发生制方法,使得政府机构拥有的资源状况(如资产净值、存货等)一目了然,人们可以充分了解这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效率。为鼓励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在对权责发生制基础信息判别的前提下,采取资本费用征收措施。也就是说,政府部门占有和购置的资产不是“免费赠品”,政府部门必须为降低费用努力,也必须及时发现和处理闲置不良资产,这样才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基于这种思路,澳大利亚国防部在2000年出售或租出了其三个主要城市闲置不用的地产。征收资本费用的措施,也迫使新西兰教育部卖掉了几处60年代购置后就一直闲置的地产。同时,权责发生制也实实在在促进了政府的持续运营能力。由于权责发生制下的政府会计信息能全面反映政府的负债情况,包括政府过去和现在的决策所形成的债务情况,也可推算隐性负债信息,这就使得政府不得不更为谨慎地进行相关决策。比如,冰岛的养老金负债,就是借助新的权责发生制会计体系在预算中确认的。由于公务员

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与他的现行工资有关,工资的调整会对国家养老金负债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冰岛政府对公务员工资的调整就极为谨慎。这能确保政府稳健地运营,也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

事实上,OECD国家的政府会计权责发生制改革实践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其优越性基本上压倒了局限性。一个基本的结论是:在政府会计领域采用单一的收付实现制基础有一定的局限性。应该借鉴国际经验,有选择地进行权衡取舍,循序渐进地实施相关改革。

五、循序渐进地引入权责发生制

通过对西方国家政府会计改革进程的分析,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推行权责发生制的条件,同时现有的收付实现制核算基础还能发挥一定的作用,因此我国政府会计核算基础的改革只能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保持原有收付实现制为主的基础上,先对目前急迫需要解决的政府会计的局部领域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然后进行全方面的准备,为进一步推行全面的权责发生制奠定基础。具体来说:

(一)政府资产类中固定资产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国有资产权益的管理是政府财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作为会计的主体,应将政府国有资产权益的变动情况作为政府理财的一部分,对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资本化。同时,对政府及其部门运转过程中所耗费的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分期提取折旧的方法予以确认和计量。但对于一些比较难以确认的政府资产,如文物资产、军事资产等,可以不纳入核算范围。具体做法是:可增设“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科目,每年按应计提折旧额贷记“累计折旧”核算,“固定资产净值”反映固定资产原值在扣除累计折旧后的余值。对固定资产修理费等费用支出可采用待摊或预提的办法进行处理。

(二)跨期拨付业务和年终结转事项应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

随着政府采购业务的深入发展,采购过程中经常出现跨年度支付、跨年度采购尾款处理等业务,导致政府年终结转不实的事项很多,例如:大型采购项目在保修期结束后支付的跨年度尾款:动用中央预备费支出,因国务院审批较晚,虽已支付现金,但当年上级财政并未及时拨付的款项等等。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暂行补充规定》,其中规定中央财政总预算对个别事项可以采用权责发生制。借鉴上述规定,可以对政府采购中出现的跨年度付款和大型项目在保修期结束后支付的跨年度尾款采用权责发生制核算。具体处理方法是:在年度终了时确认本年应支付而实际未支付的款项,借记“政府采购支出”等相关科目,贷记“暂存款”科目。实际支付这部分款项时,借记“暂存款”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等科目。

第5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电力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它不仅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社会的生产生活等日常活动对电力的依赖性不断增大,对供电的稳定可靠性和电能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都将促进电力行业的迅猛发展。

电力行业是高技术、高资金投入的行业,资金短缺是电力企业普遍面临的财务问题,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不容忽视。有效管理与控制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将保证电力事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1 财务风险的相关理论简述

财务风险是一种微观经济风险,是企业的财务活动在未来会偏离预期结果的可能性,是企业经营的总风险在财务活动上的集中表现[1]。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中,有着诸多不可控的内外部因素,这些因素将导致企业的实际财务收益与预期情况产生偏离。财务风险是普遍客观存在的,它具有不确定性、客观性、相对性、多样性、复杂性、机遇与风险并存等特征[2]。

1.1 财务风险的评估原则

财务风险评估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评估结果可能发生变化;评估结果只是估算值;评估方法是依据一般规律而定的。财务风险的变异性主要是指企业的财务风险程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经常、定期地评估企业的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的评估值只是一个估算值,仅作为财务风险的参考值,而非精确数值;财务风险因时间、企业类型、地点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应避免限定在一般的简单逻辑中。

1.2 财务风险的评估方法

财务风险评价是根据企业的相关财务数据,分析企业的资产、负债、收益之间的变动与关系,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3]。财务风险可结合定量与定性的方法来度量,当前的主要风险度量方法有:杠杆分析法、概率分析法、风险价值度量法、综合评价法、风险率度量法等。见表1。

2 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不同于一般企业,电力企业具有高资金和技术需求,其财务风险主要来自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两部分,具体风险成因如表2所示。

3 电力企业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电力企业的风险指标选取应遵循系统性原则、内容的动态性与相对稳定性结合的原则、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原则、重要性与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统计上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原则。电力企业的财务主要是从偿债能力、运营能力、获利能力、外部风险和发展能力这五个层面进行评价工作的。

偿债能力变量主要是由电力企业的已获利息倍数、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长期资产的适合率来反映的;反映企业的运营能力的变量主要是流动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获利能力是企业财务分析的重点,主要指标有销售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等;电力企业的发展能力一般选取净利润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等指标来反映;外部风险主要是指自然灾害风险、利率变动风险、环保政策风险、电价变动风险等外部风险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对比,电力企业可选取上述四项外部风险评价指标与15项财务指标来构建其财务风险的评价的指标体系。

4 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规避策略

规避电力企业的财务风险可建立财务风险规避制度,将财务风险的结果管理变为财务风险的过程管理,变被动管理为主动管理,实时掌控企业的风险状况,实现财务风险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相结合的全面控制体系。电力企业的风险规避可从内部风险规避和外部风险规避两个方面展开。

4.1 内部财务风险规避措施

(1)构建电力企业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将企业可以实时地收集、分析、管理其财务信息,从而有效地控制企业的财务活动,优化资源配置。

(2)通过“债转股”等金融手段,丰富企业融资方式。

(3)完善电力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风险意识,落实内部风险控制的责任制。

(4)开拓电力的营销市场,探索电力期货。电力企业可研究并开发电力期货市场,使得市场的竞价方式成为电力产品规避风险的工具。

(5)完善电力企业的投资风险管理制度。综合考虑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市场发展趋势等外部因素,科学建立长效的投资管理机制,并对投资项目进行重点的可行性分析。

(6)建立长效的财务预警系统,加强电力资金的监管力度,落实资金风险的相关责任。

(7)强化电力企业的资金集中管理,监控资产负债率,优化资本结构。

(8)提高资金的全面预算管理水平,建立标准的成本系统,严格控制成本预算。

(9)提高电力企业的资产使用效率,强化资产折旧的管理。

4.2 外部财务风险规避措施

电力企业应实时关注国家的相关政策,认真分析研究政策倾向,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在还债压力下,电力企业应争取国家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在巨大的用电需求下,争取国家的相关电价政策。参与制定电力市场的竞价上网电价方案,采取防范电力市场风险的措施。

防范自然风险。在灾害前,衡量电力企业的工作环境,预测可能的风险,并制定防范措施。电力企业应做好风险的预案规划,并定期进行演习;通过购买自然风险的保险,来适当转移自然灾害的资金损失。

第6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关键词:并购 财务风险 管理对策

一、对国美收购库巴案例的简述

2009年中国家电B2C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为21.2亿元,比2008年增长177.0%,增长迅速。艾瑞研究显示,虽然目前B2C家电网购市场交易规模占家电整体网购规模的比例仅为18.7%,但是未来几年B2C的增长速度将远远大于C2C的增长速度,多重因素激发网购市场发展潜力,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

2010年11月22日,国美电器以4800万元收购库巴网80%的股份,正式进军电子商务领域,根据双方的战略控股协议,国美电器今后将为库巴网提供全线家电3C产品的采购、销售支持,目前国美实体店销售的逾10万种家电商品,将全部进入库巴网销售目录。同时,国美电器还将为库巴网提供全国性的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会员管理和信息处理等支持。库巴网CEO王治全表示,借助同国美的合作,库巴将保持年均300%的增长速度,在2014年达到百亿销售目标,这“将改变家电网购市场‘有规模没利润’的格局”。

二、对国美收购库巴案例的财务风险分析

企业并购是指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是指由于并购定价、融资、支付等各项财务决策所引起的企业财务状况恶化或财务成果损失的不确定性,是并购价值预期与价值实现严重负偏离而导致的企业财务困境和财务危机。

1、并购中存在的估价风险

根据双方股权转让协议,国美电器以4800万元收购库巴购物网战80%股权,而根据网上资料得到估计80%股权价格为6540.96万元。这和最终的成交价格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表明了并购中会存在一定的估价风险,由于对企业的估价与并购企业对其未来自有现金流量和时间的预测有关,因此这个估价就可能因为预测不当而不够准确。另外,并购方与被并购方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因为库巴购物网是非上市公司,很难获得被并购方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则很难准确判断出被并购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从而存在着估价风险。

2、并购中存在的融资风险

国美收购库巴的价格是4800万元,根据资料,并购的融资方式来自企业内部自有资金,内部融资有其自身的益处,其无需偿还,也无筹资成本, 但是以自有资金并购,可能造成机会损失,特别是抽调本企业的流动资金用于并购,会使本企业的流动性受到影响,对本企业正常资金周转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即使完全以自有资金支付收购价款,也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毕竟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不但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也存在一些新的发展机会,当这些新的发展机会和不确定性因素同时出现时,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而企业融资是需要一定时间的,一旦企业的自有资金用于收购而重新融资有困难的情况下,不但造成机会成本增加,还会产生新的财务风险。

3、并购中存在的支付风险

企业并购主要有三种支付方式:现金支付,股权支付和混合支付。如果支付方式的选择不当,就会带来财务风险。国美收购中采用的是现金支付方式,这种方式使得并购方要在短期内有大笔现金的支出,会使得并购方产生一定的压力。其风险也主要表现在现金支付产生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4、并购中存在的流动性风险

在国美收购库巴的案例中,根据网上资料得出收购价格的支付方式采用现金支付,现金属于流动资产,这种支付方式下的并购会存在流动性风险,如图所示

采用现金支付方式,将会导致并购企业资产的流动性降低,会使得流动比率有大幅度的下降,影响其短期偿债能力,使得并购方的资产流动性减弱,进而影响其外部融资能力和盈利能力。另外,并购时也占用了企业大量的流动性资源,从而降低了并购方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和调节能力,这样就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从国美并购库巴的案例中可以看出企业并购存在着一定的财务风险,而这些风险贯穿于整个并购活动中,财务风险虽然不能完全消失,但是也应该通过采取一些对策来管理控制这些风险。

1、制定合理明确的企业计划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明确企业是否要进行企业并购来寻求更好的发展,在确定了并购后,要谨慎的选择要并购的企业,要对企业当前自身的条件进行准确的评估分析,首先对自己进行明确定位,再根据自身条件来确定要并购企业,对被并购企业的内部情况和发展能力进行调查、评价和分析

2、合理的评估被并购企业价值

通常在并购中,被并购企业的内部信息尤其是非上市公司有关的真实财务信息很难获得。企业应该在并购前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调查,并对所掌握的信息进行分析,最终选择合理的评估方法。

3、合理安排融资方式

并购中,企业应该合理安排统筹融资方式,既不单一追求内部融资也不单一追求外部融资。并购企业应该在对自身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并购融资方式进行合理的组合,在自身能够承受的支付现金能力的范围内,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资本结构,以此来降低融资风险。

4、灵活选择支付方式

并购中的支付方式多种多样,而支付方式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估值、融资方式的确定。支付方式的选择又会不同程度的影响着企业资产流动性,企业要以高瞻远瞩,以发展的眼光,结合自身的财务状况,在支付方式上采用现金、债务和股权等方式的不同组合,在降低支付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流动性风险。

参考文献:

[1]钟小兰、李屏兰:浅谈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年7月

第7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业绩评价;问题;平衡计分卡;步骤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经营绩效和管理状况等各方面做综合判断。本质上看是一种管理控制手段,它将已发生的结果和预先确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科学地评价企业业绩。为股东考核企业管理者提供依据,也能为企业外部相关利益者提供有效信息。企业业绩评价指标的不尽合理往往影响了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有关方面对企业真实业绩和发展潜力的分析、判断。

一、企业业绩评价的演变简述

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作为整个企业管理系统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和演进与社会生产力和企业形态的不断演进有密切关系,在过去100多年的时间里,企业绩效评价的发展和演进,先后出现了三个评价阶段:成本评价阶段、利润评价阶段、价值和战略评价阶段。

(一)成本评价阶段

20世纪初是物质缺乏,需求远远大于供给的年代,如何提高生产效率,生产更多的产品是企业管理的课题,企业管理者为此建立产品生产的各项标准,进而以标准成本为核心,产生了标准成本会计、弹性预算、差异分析等管理方法,极大的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利润评价阶段

随着企业业务从单一走向多元,涉及的行业越来越多经营区域逐渐扩大,企业管理由集中走向分散经营,投资报酬率法评价企业业绩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评价方法是今天还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巨大作用的杜邦分析系统。但经过几十年的运用,财务指标作为主流评价指标逐渐收到挑战,来自企业内外部对财务指标的批评也从未间断。

(三)价值和战略评价阶段

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管理理论的发展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剩余收益指标逐渐在理论和实际中得到青睐,能更好反映企业整体价值和未来机会风险的贴现现金流指标广泛应用,如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等等。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经济增加值(EVA),EVA与期权等长效激励机制的结合,更能鼓励管理者为企业的整体价值的增长而努力;基于财务指标的种种不足,学者们和企业管理者不断探索新的评价方式,1992年罗伯特.卡普兰和戴维.若顿创造性的提出平衡计分卡理论,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推崇,平衡计分卡的核心是将战略分解为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的衡量指标,即用平衡计分卡衡量和描述战略,战略包括一系列相辅相成的流程,以满足客户的需求,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二、我国中小企业业绩评价一般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现行的是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绩效评价体系。

(一)财务指标

1.财务状况指标。主要通过资产报酬水平、成本费用控制水平和经营现金流量状况综合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投入产出水平和盈利能力。具体评价指标有毛利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销售现金比率等。

2.资产营运指标。是指企业利用现有资产创造价值的能力。主要通过资产周转速度、运行状态、资产结构及资产有效性等方面财务指标反映,具体评价指标有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

3.偿债能力指标。偿债能力的强弱直接体现企业的财务风险高低和经营绩效的水平。投资人和债权人对该类指标极为关注。主要通过债务负担水平、现金偿债能力等方面反映企业的偿债水平,具体评价指标有速动比率、已获利息倍数等。

4.发展能力指标。主要通过销售增长、资本积累等方面反映企业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评价指标有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

(二)非财务指标

1.产品质量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产品内在质量的标准主要包括产品平均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分等,另一类是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作质量的标准,包括残次品率、合格品率、返工率等等。

2.员工劳动生产率。每位员工为企业带来的收入,所耗费的成本,所占用的时间。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算法,生产企业劳动生产率=产品数量/生产时间;商业企业劳动生产率=销售额/销售人数。

三、中小企业业绩评价的问题分析

(一)没有结合企业战略目标构建评价体系,战略和指标之间没有因果的关系

过于偏重财务指标,而财务指标只是定期反映过去的财务绩效,不能时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传统的财务指标只能对有型资产做记录,对企业的无形资产、人力资源却很少能反映,不能提供企业创造未来的价值动因。

(二)静态指标占主导,缺乏对过程的时时跟踪和反馈的指标

对于企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指标比如新产品研发、无形资产没有反映,容易助长经营者短期行为地发生。另一个不合理是对于时时反映企业资金状况的现金流指标的应用和分析不够。由于各个企业相关利益体关注的企业财务状况着眼点不同,各个指标的重要程度也会有差别,应根据企业实际确定指标权重。

(三)缺乏定性的评价分析

两个发展趋势迥异的企业,他们的财务指标有可能在某个时点上是相近的,因此业绩评价不仅应当仅仅关注利润、资产报酬率等财务指标,还应当关注企业产品的市场状况与发展趋势、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企业创新、员工素质、甚至还包括社会义务等更广阔的非财务指标,企业的财务状况及未来发展空间等等是难以用单纯的货币指标来衡量。

四、运用平衡计分卡进行中小企业业绩评价的建议

平衡计分卡集成了西方现代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成果,包括股东财富最大化理念的盛行,以顾客管理为中心的再造流程思想的兴起,人本管理思想的发展等。它强调企业绩效和企业战略的统一,突出企业战略在企业中的核心位置,使企业每个员工都清楚企业未来的战略,每个部门和个人的责任和努力的方向、路径。通过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设计适当的业绩指标,为企业提供可量化、可评估的评价指标,有利于全面系统的监控企业的战略执行和促进战略达成。平衡计分卡中的每一项指标都是系列管理关系中的一环,互为因果,通过各环节把企业内相关组织目标结合起来。

(一)财务维度

财务维度主要关注如何满足所有者的利益,对反映过去已发生的经营结果是有价值的,企业可结合信息系统的开发运用,依据平衡记分卡制定若干具体的财务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核心利润、总资产周转率、销售增长率等,以及被广泛运用的经济增加值(EVA) ,当然财务指标还应该包括现金流指标,比如盈利现金比率等。

(二)客户维度

平衡计分卡将企业战略及核心财务指标与客户的目标紧密结合,通过关注满足客户的需求,比如产品质量、供货时间、服务、客户盈利能力,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无非靠两点,一个是低成本,一个是差异化,也就是为客户提供价廉物美的产品,以及良好的产品形象和服务。评价指标具体可以分解为诸如品牌认知度、客户保持率、客户利润、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市场份额、市场增长率、客户保有率等指标

(三)内部管理流程维度

内部业务流程实际上是企业为完成绩效目标所进行的运营过程。企业可以结合信息系统,通过内部流程设计,提高新产品开发水平,满足客户的需要。通过科学管理生产过程,高效、持续、及时的将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客户。通过建立灵敏反映的售后服务系统和流程,为客户提供可信赖的保证。指标应该既包括短期的业务流程改善,还包括长期的产品和服务规划。比如新品研发周期、单位成本水平、订货交货时间、企业应急反映时间和效果评估等。

(四)员工学习成长维度

为满足平衡计分卡上的财务方面、客户方面、内部经营流程方面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人才做为支持。人才不能只靠“空降”,企业必须有“树人”的长远理念,做好人才规划,这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企业可围绕员工能力和创新的培养,建立学习成长类指标用以评价员工管理。比如:职业发展规划、核心人才比重指标、高层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员工年培训时间、保持度、员工知识水平等等。

五、建立平衡计分卡的步骤

(一)制定企业远景目标与发展战略

平衡计分卡贯穿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是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和远景转化为一系列互为关联的可衡量指标,因此战略目标是平衡计分卡的前提和条件,企业管理者应综合考虑企业的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发展方向、核心竞争力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远景目标和发展战略。战略目标切记适当性、激励性、容易理解兼顾成长性。

(二)将战略目标转化为业绩衡量指标

为平衡计分卡选择具体指标的目的是确定哪些指标最能传达战略的真实意图,每个企业的战略不同,那么平衡计分卡都应包含各企业独特的评价指标,当然一些核心指标大体上应该一致比如:核心财务指标包括投资报酬率、经济增加值等;核心客户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客户获利率、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内部流程指标包括运营管理流程、客户管理流程、创新流程、法规;核心学习成长指标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生产率等。

(三)将战略与部门、员工的目标挂钩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平衡计分卡的优势,管理者必须与整个企业及主要外部利益相关人共同分享远景和战略,管理者、部门、员工上下沟通,对战略目标进行分解,达成共识,形成各层级的绩效考核指标。这里特别强调,一定是管理者与员工一起制定目标,员工能对照目标评估自己的工作。只有员工了解各自业务单位的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步骤以及战略目标与本人的关系,才会自觉配合方案的实施。

(四)实施中的沟通与反馈

在实施过程中,利用各种渠道如内部刊物、公告、会议等形式让每位员工知道企业的远景、战略、目标及业绩衡量标准。鼓励员工就如何实施战略提出建议,为企业的未来出谋划策,促进员工学习,修改、适应战略的要求。对出现的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正。

(五)建立与平衡计分卡挂钩的激励机制

为了充分发挥平衡计分卡的实施效果,必须和考核体系、奖励制度结合起来,使每个人的工作具有方向性,使企业的每个层面、不同部门的员工的注意力在各自的工作业绩中,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当然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实施起来都会有差异,评价体系建成后也要随着企业状况变化、经营周期等不断丰富评价内容。比如有些企业的战略与供应商关系密切的情况下,可将供应商维度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来。

[参 考 文 献]

[1]高级会计实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第8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由于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不断发展,使得我国所有地区均执行了全新的会计制度。新医院会计制度以使用范畴、核算基准、财务报告体系及会计要素等层面进行转变,对医院财务报表编制产生影响,这也对医院管理人员在了解医院财务信息方面更为加强。

关键词:

医院;会计制度;财务报表

医院财务报表分析作为综合性财务管理,包含医院内部及外部管理中的所有方面。透过医院会计部门给出财务报告,可以评估医院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随时发现问题所在,并给予改正。并且,能够为医院的管理层提出更为适合的决策支持及内部绩效考核的根据,以此更好地评判医院的经营状态及成果,加快医院的进步。本文通过笔者常年在医院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对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报表分析提出方法及建议。

一、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控制中的问题

自从新医院会计制度实施以来,我国各个医院均将新会计制度运用于财务控制中,修改并更新了医院原本的规章制度。但新医院会计制度真正执行还需一段时间,对于新、旧医院会计制度过度过程而言,医院财务运转情况需要通过相应的调整,这也令财务控制产生问题。

1.医院财务控制体系需要完善。

通过我国医院财务状态而言,许多医院均欠缺完整的财务控制及评价体系,所以,许多医院财务核算只展现出数据核算功能,并未有效发挥出财务管理及控制层面的作用,这也令医院财务控制质量较低。并且在众多医院当中,虽然创建了财务控制与评价体系,可是在财务控制层面并没有完善的制度进行支撑。医院财务控制大多偏于前期与后期财务核算,从而忽略财务核算,这也在某种程度中对医院财务控制质量的提升有所阻碍。

2.未及时、全面设定会计科目。

对我国一些医院而言,会计科目设定并未实现,较多原本科目并未及时更新,依旧具有不具体、不科学、不细致科目存在。落后的会计科目对医院财务信息及核算的正确性形成不利因素,这对医院的财务控制具有阻碍的作用,对医院决策层管理的决策具有影响。

3.财务工作人员素质较低。

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原本会计制度中进行更新,因此也对医院财务人员标准相对提升。可是由于新医院会计制度推行并不顺畅,许多医院财务人员并未全面、彻底学习和掌握新制度,并且在思维及方法中均呈现原地踏步的状态。所以,财务人员会计理念及素质需要不断提升。

二、新医院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及建议

1.财务报表分析方法。

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包含了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趋势分析法、结构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本文仅对前两项分析法进行简述。一是对比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将相应财务报表数据及已确定标准进行对比,获得区别,并对区别进行分析,获得原因并以此对未来趋势进行评估的方法。比如将本月财务报表与以往同年、同月财务报表进行对比,获得出当前财务报表状况,并对未来发展形势进行评估,从而对未来月份经营状况进行修改,以便获得更好的预期效果。二是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对形成财务报表指标有所改变的因素给予分析,寻求最关键因素。此种方法通常先将对财务报表有所影响的某个指标改变的所有因素相结合,之后将其中一个因素作为可变因素进行更替,寻求所有因素对财务报表指标的影响程度,以判断重要的影响因素,因此也将此分析法称为连锁替换法。

2.财务报表分析建议。

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持续提升技术能力。医院财务人员技术水准决定医院财务管理程度,但是新医院会计制度则进行了较大的改动,身为财务人员应对相关知识进行学习,对相应理念进行深入理解,掌控变动内容与相应差别。医院是一项尤为关键的行业,许多财务指标值自身的敏感性非常强,比如固定资产折旧率、医疗服务成本、收支结余、坏账账龄、药品库存价格等等指标值在不同阶段的改变均对不同潜在危险元素不同方面造成反映。若透过此类敏感性财务指标监控财务危机,则需先通过对医院负债状况进行关注,定期分析、及时,以此为领导提供最正确的结论,以制定相应政策避免负债运转危机。将所有环节确保在风险可控范围内,以便随机应对财务工作当中的不可抗力,并且令原则最优化,提供不同方案,将最优方案及最有总量的比例确定清楚。财务部门需要从整体方向搜索敏感性预警指标的相应财务内容,动态跟踪实现监控经营方式所有过程,以预防风险的发生。还需不断积极预先对一切主要决策活动进行评判,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反映给工作人员,当决策时需预先避免财务相应存在的风险,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防范,对经营决策科学性进行评判,对企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财务为真正体现医院经营成果最直接的标准,可以如实体现医院在日常经营中的不足,并对医院发展形势进行体现,为医院的决策、管理优化给予重要数据。这也需要不断对财务进行细致化管理,注重财务所有指标,有效运用财务报表分析成果。

三、讨论

在2012年1月1日起,新医院会计制度在全国开始执行,虽然在新制度与旧制度中产生了较大改变,可是依旧具有众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给予解决。本文仅仅在理论方面对这些产生或可能会产生的问题进行探讨,依旧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考验。并且,从研究方法层面而言,也具有一定不足。并且,本文所提出的问题论述还不够深入,只停留于经验判断当中,还需要通过更为充分的理论进行支撑,新医院会计制度对财务分析的影响依旧需要在医院的实践当中进行求证,对财务分析的影响还需不断深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医院会计制度改革必定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迎来全新的影响,所以,医院必须加强重视,极力推动,组织会计人员不断进行学习,有效运用财务报表分析的结论与价值,以此提升医院财务管理能力。

作者:李伟 单位: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新旧医院会计制度有关衔接问题的处理规定》的通知(财会[2011]5号)[Z].2011

[2]陈阳,郑凤春.新医院会计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基于医院财务报表分析[J].现代医院管理,2013(3)

第9篇:财务状况简述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公司治理模式 转轨经济

内部审计作为所有者对经营者监督的一种形式,在公司治理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同时,内部审计又是公司日常经营中的管理手段,在公司绩效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完善的内部审计对于企业运行起着积极的作用,本文基于公司治理的角度,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探讨。

一、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作用现状

公司治理是现代公司运作的基础,它提供企业内部各项管理活动的环境,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活动的一部分受到公司治理的制约。同时,内部审计也提供公司治理所需的信息,公司治理的优化离不开有效内部控制的保障。

中国正在由原来行政主导的计划经济体系转变为市场主导的市场经济体系。很多企业在这一大环境下诞生,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还处于行政治理型向经济治理型过渡的阶段,在当前这种内部治理环境下,内部审计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 内部审计定位缺失。内部审计的动力是行政命令,而不是内生的经营管理需要,内部审计工作主要围绕国家行政命令展开。

2. 内部审计基础薄弱。内审人员缺乏专业胜任能力,缺乏胜任能力。在国有企业中,内部审计需要接受政府审计的监督和指导,甚至依照政府审计的指令来进行。

3. 运行中的公司治理未能将内部审计纳入公司治理的框架中,公司治理运作不规范,治理主体对内部审计需求不足。我国公司治理的“监督实施主体缺位”,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是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存在,在经理层的领导下,对接受分权的其他职能部门、下属企业进行监督、减征和评价。

4. 现行的《公司法》以及《审计法》中队内部审计未做具体详细的规定,针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法律法规亟待完善。

二、 国际公司治理模式概述

世界上主要有三种有代表性的公司治理模式——英美模式、德日模式和东亚与东南亚家族治理模式。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的我国公司治理模式兼具了以上三种公司治理模式的特征。

(一) 英美模式

英美模式(又称盎格鲁——萨克森模式)建立在股权融资基础上,股权以高度分散的社会公众为基础,证券市场及公司控制权市场发挥着红瑶的监控作用。公司所有权较为分散,鼓动很难直接影响经营者。同时,发达的证券市场对公司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公司经营欠佳,众多的分散投资者“用脚投票”来影响股票价格使公司管理当局面临被董事会解聘的威胁,同时,公司在其股价下降后很可能被接管或收购,这同样会使经营者面临失业。

英美公司中没有监事会,而是由公司聘请专门的审计事务所负责有关公司财务状况的年度审计报告。公司董事会内部虽然也设立审计委员会,但它只是起协助董事会或总公司监督子公司财务状况和投资状况等的作用。由于英美等国是股票市场非常发达的国家,股票交易又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公司财务状况的真实披露,而公司自设的审计机构难免在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方面有所偏差,所以,英美等国很早便出现了由独立会计师承办的审计事务所,由有关企业聘请他们对公司经营状况进行独立审计并审计报告,以示公正。

(二) 德日模式

德日治理模式被称为是银行控制主导型德日模式(又称莱茵模式)以主银行制和法人相互持股为主要特征,公司股权较为集中,银行及作为主要债权人有作为公司的大股东通过内部治理结构直接参与公司治理。银行和企业之间是典型的关系治理,法人股东西往公司获得长远的良好发展以增加利润,或是为了保持业务上的联系,公司的日常运作主要依靠兼任公司董事的内部管理当局,包括内部审计在内的一切活动都围绕企业的长远发展进行。监事会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的成员都是非执行董事,并且有人面管理委员会委员的权利,这样,就无需再设立独立董事及审计委员会。

与英美国家不同,德国和日本的公司很少到证券市场上直接融资(近年来这一情况正在缓慢改变),公司的股权主要由银行或法人股东之间相互持有,股权相对集中。内部审计兼任董事长的行政首领领导,相对于管理当局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人员主要由管理当局任命。

(二) 家族治理模式

家族监控型公司治理模式以东亚国家和我国香港、台湾地区的许多公司为代表。在这种公司治理模式下,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集中于一体,公司的主要控制权在家族成员中配置,呈现权力高度集中的特点。公司决策由家长主导,经营者的激励和约束缺乏持续性。家族企业以保障家族利益为最高目标,当企业发展与家族利益冲突时,企业利益让位于家族利益。

家族监控型企业由于股权的家族控制,小股东和家族以外的利益相关者难以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实施必要的监督。在这种治理模式下,董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的作用也无从谈起。

三、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模式的思考

我国的经济体系允许不同所有权安排的企业并存,这种现实决定了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必定是多元的。不同类型的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公司治理目标模式。涉及国计民生以及涌来弥补市场缺陷的国有公司或国有控股公司应当采用核心利益相关者主导的共同治理模式。其他企业可以采取股东主导的公司治理模式。不同企业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有不同的具体运作方式,企业内部的审计模式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 涉及国计民生以及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国有或国有控股公司

涉及国计民生以及用来弥补市场缺陷的国有企业活国有控股公司一般都采用监事会加董事会的双层智力结构,其中的监事会专司监督职能,内部审计应隶属于监事会领导,监事会决定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组织形式、审计内容,审核内部审计的成果。内部审计可以同时向监事会和最高管理当局报告,这样可以与现有的公司治理结构相结合又能对其他的管理部门保持超然的独立性,甚至对一些可能发生道 德风险的董事产生有效的遏制,有利于强化企业内部监督机制,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目前我国监事会功能较弱,监事会事实上是董事会附庸,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德国公司治理中关于组织机构设置的经验,探索监事会的改革:改善监事会的人员结构,提高对监事会成员的专业胜任能力的要求,以提高监事会的监督质量,强化其监督与控制职能。扩大监事会的职权范围,建立由监事会领导的审计委员会,该委员会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并赋予审计委员会对公司财务报告流程及内部控制的监督权,明确规定审计委员会负责推荐会计师事务所及参与商定审计计划等。

(二) 上市公司

随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分制改革进行,国有股、法人股逐渐实现全流通,我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模式更多地具有了实践英美公司治理模式的客观条件,在内部审计模式的选择这一问题上,可以适当借鉴英美公司管理模式的经验。

在证监会和经贸委颁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首次正式提出要在上市公司的董事会中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是上市公司的一个内部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上市公司有关财务信息披露和内外审计以及内部控制过程等的规范和监督,降低上市公司的经营和财务风险,审计委员会对完善公司治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内部审计机构由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或总经理领导并开展日常性的监督工作。同时,鉴于我国上市公司与英美公司具体情况的差别,可以在企业内部监事会。尽管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同时并存共同发挥作用,但是对工作内容应有所分工。监事会的职责应侧重于对财务活动和结果的审计如复核公司财务报告、提议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并与之沟通、对其工作进行评价等。其中,内部审计机构一般监督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和财务收支。这种模式有利于加强对企业的全面监督,促进企业各项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三) 民营企业已经民营资本占主要权重的企业

经济转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以及国有股份所占比重不大的公司可以采取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模式。内部审计人员的任用以及内部审计的工作程序、组织形式、审计内容、审计成果的审核均由审计委员会负责。

企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在董事会的审计委员会或总尽力领导下,开展经常性的经济监督工作,并定期向董事会或总经理报告工作,这样内部审计可以及时向股东提供治理所需的信息,又可以协助经营管理部门加强内部控制、提供管理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设立监事会,但件事会不开展日常性工作,而是定期或不定期通过亲自审查或委托中介机构组织审查等方式,评价董事、经理人员的职责履行情况,控制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和工作质量。这种模式有利于减少监督的工作量和强化企业管理制度。

四、 结语

    一系列的公司治理改革将内部审计推向前沿,内部审计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要环节。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轨阶段,多种所有制并存,企业类型存在较大差异,所以笔者认为一味寻求一种放置四海而皆准的内部审计模式目前在我国缺乏可行性,所以文章从公司治理模式差异角度对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模式进行了研究。当然,笔者对我国企业的分类也许不够恰当,而且企业内部审计模式除了受公司治理模式的影响之外,还受到企业文化、价值取向等影响,这些也是今后研究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汪国银、林钟高,2005,“公司治理框架下的内部审计研究”,《财会通讯(学术版)》第2期

陈艳丽、刘英明,2004,“基于公司治理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审计研究》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