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教育方针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方针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方针概念

第1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关键词】黑田清辉美术教育合理性

一、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形成基础

1893年,黑田清辉结束了10年的法国留学生活回到日本。此时,全日本没有一所正规的美术教育学校,之前创办的工部美术学校早已于1883年关闭。1896年,东京美术学校设立西洋画科,黑田受美术教育家、思想家冈仓天心邀请,出任西洋画科教授、主任。为了能够更好地将美术教育方针理念传播出去,《二六新报》在1900年3月至4月间陆续刊发了黑田清辉关于美术教育的观点。首先,黑田清辉跟随画家柯兰习画期间,接受的是欧洲传统的学院派教育。同时,黑田清辉研习美术史,对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发展脉络有着清晰的了解。以此为基础,黑田清辉首先分析了当时的艺术发展现状,“一直以来,绘画都分为两派,旧派墨守成规,与现展趋势脱节,技法日益退步,失去了自我表达的能力。新派顺应时代的变化并谋求新的发展,作品从所描绘的形象中抽离。目前还看不到必然的成功,同时过于冒进也有陷入癫狂处境的危险。学习洋画也分为两派,一派是模仿风格外形,没有描绘本真的部分,一派是以天然纯粹为主向前推进,这种方法也是面向未来的。”这其中所说的“旧派”指的是以明治美术会会员作品为代表的保守画风,而“新派”指的是以白马会会员作品所代表的自由明快画风。两种画风之间的较量在当时的美术界甚至文艺界都产生了很大的争论。其次,拥有10年留学经验的黑田清辉认识到欧洲艺术的长处与日本艺术的不足。他说:“欧洲艺术的美的根本修养是从希腊艺术开始从未间断过,并且自由地寻求技法的发展,它的优点是能够将已经发达的技法手段继续向前推进。欧洲艺术与思想的变化相适应,对于学理也经常作出改良,运用学理的培养办法来追求艺术的本源。”黑田清辉对于欧洲艺术发展中与时代思想的关联性很认同,也就是艺术要追随时代,通过艺术作品与时代思想的互动追求艺术的本源,这也是美术教育中所要追求的。与此相对,黑田清辉也毫不避讳地指出当时日本艺术发展的不足:“我国人在技艺和学术两方面都忽略了要进行真诚地研究而急于取得成果,但不经过真正的研究是很难获取知识的,没有完备的知识也难成大器。自从接触西欧艺术以来,只对外形的模仿是触碰不到艺术的精华,如此学艺难有大成。真正的革新者要对此予以关注。”黑田清辉准确地看到了一些人在学习西欧艺术的过程中,因过于急功近利,导致只是对于形式的模仿而没有学到欧洲艺术的精华。这种见识是当时日本美术界所缺乏的。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全盘西化,各行业迅猛发展,美术界也不例外。工部美术学校里推行的美术教育是由意大利教员教授的纯正的欧洲美术的表现方法,学员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往往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对艺术本质的探究。冈仓天心最早意识到了全盘西化正在迅速吞噬日本传统文化,所以不遗余力地推动对于日本画的保护和新日本画运动。最后,黑田清辉也认识到了日本绘画的优点。他认为:“日本绘画的长处是在技巧上的运笔轻巧,描线简洁不拘泥于阴阳起伏,色调温醇等,实属艺术的最高级技能,如果将这种技能滥用也会出现混乱,这些技巧是我国国民天然的美术天赋……日本美术就像一个拥有超凡绘画天赋的小孩,开发他的天资使他具备成大器的条件,根据不同阶段的成长规律进行不同的教育,但不要进行绘画风格教育……要强化本源教育,顺应时代,表达今日的思想,完善必要的知识,再加上我国固有的长处,做到真正地表达当代是日本美术发展的唯一道路。”黑田清辉虽在欧洲学习的是传统的油画教育,仅在童年时短暂跟随日本画大家樋口探月学习过日本画,但这并不影响黑田清辉洞悉日本绘画中的优点,可能正是长期身处国外才能更清楚地看到日本绘画中的优点吧。优点虽宝贵,也需精培育。这里提到的固有长处除了日本绘画自身的优点以外,日本丰富的风土资源也为艺术创作表现提供了丰富的来源。

二、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合理性

天地万物皆有自己运行发展的规律,美术教育自然也不例外。黑田清辉最早提出了“美术需要基于天然的学问原理来发展”,只有尊重艺术的发展规律和美术教育的培养规律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员。“自古以来,带有历史特征的美术都是基于一定的规律进行发展,希腊美术之所以发达是因为在欣赏人体美的习俗中能够运用学问原理进行表达……学理应用的程度直接决定了美术发达的程度。不仅是与新美术的兴盛、新思想的表达相适应的学理的应用,而且要将新思想与学理完全地融为一体才能发展。”黑田清辉数次提到“学理”这一概念,指的就是学问上的原理和理论。“风土人情如何引入到美术,如何让国民具有美术思想。单纯地依靠国土的优良或国民的气象就能够使美术进步是不可能的。为什么现在的希腊美术衰退,意大利的绘画不振兴?我国也是这样,日本没有因为山水秀美而成为美术大国,如果仅因为日本历史上出现过很多的佳作就认为日本美术会永远发达是不可能的,要懂得适应时代的美术的特性。”黑田清辉提到,一方面是风土人情蕴育着美术发展的基础,为美术创作提供源泉与滋养。纵观西方美术史,希腊美术与意大利复兴时期的美术都是如此。另一方面,风土人情并不决定着美术的发展发达,美术要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时代影响美术,美术反映时代,只有这样的美术才能永葆生机。黑田清辉很清楚地认识到了美术发展的生命力在于与时代互动联系,任何脱离时代的美术最终会走向消亡。在当时经济处在急剧上升时期的日本,能够保持清醒,认识到日本美术发展的不足,说明黑田清辉的视野开阔,洞悉时代。关于实践方法,黑田清辉认为首先要修改原本的教学方法。“为了使我国的艺术在世界竞争的形势里发挥特殊的光辉,不能拘泥于自古以来的旧套路,也不能去模仿欧洲已经形成的风貌,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法,到欧洲去,采用有序的教育方法,以人体为基础,天然地去体验,为了坚实的研究,接受必要的授课……通过学习天然的学理熟练地掌握写生技巧之后,才能逐渐地舒展情趣、表达思想,发挥我国固有的美的品质。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并不是依赖自古以来的技法,而是将真诚天然地学到的知识进行应用才能够达到的。”在具体的教育方法实施之前,黑田清辉提出要先到欧洲去学习,去接受传统有序的美术教育,以人体题材的练习形式为媒介,深入钻研欧洲美术的精髓,而不仅仅是浮于表面。另外,要注重思想观念的表达,将日本风土中的美学品质与适当的表达手段相结合,创作出具有民族灵魂的日本式美术。黑田清辉在谈话中多次提到“天然”,其指的是未施加人工保持自然的原样,而是在美术学习与创作中求真,真诚地去学习,真诚地去感受、创作、表达。黑田清辉留学法国回国后创办的第一个画塾名为“天真道场”,寓意为天然、真诚。尽管这一命名来自日本历史学家久米武邦,但其内涵与黑田清辉的主张是一致的[2]。

三、黑田清辉美术教育方针的革新性

美术教育不仅要遵循艺术发展的规律,也要与时代呼应,遵循时代的发展规律。“艺术是顺应时代在社会上自发的产物,不应该制定强有力的方针去阻碍艺术发展,促进的方针有可能会产生危害。要保持客观公正的眼光来观察时代,借鉴以往的经验结合现今的情况来判断将来的发展趋势,预测最自然最正当的发展倾向,开拓通往将来的道路,这就是应该采用的方针。”黑田清辉提醒美术教育方针强有力地介入教育可能会适得其反,产生不好的效果,阻碍艺术的发展。任何的革新都存在冒进的风险,黑田清辉的这种提醒有必要性,革新性教育方针的制定要保持谨慎。黑田清辉认为“世界竞争的时代,日本也被卷入,艺术无国界”,要参与竞争就要摒弃守旧锁国的思想,观察世界艺术发展动向,同时要充分了解日本艺术的长处,了解西欧艺术的本质,并预测今后的发展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就是日本美术将来努力的方向——并大胆革新,这也是黑田清辉教育方针制定的思想基础。在教育理念方面,黑田清辉提出要与欧洲美术竞争的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关于这一点黑田清辉有如下描述:“固守以前的描绘方法是不能进步的,只是保存旧物而已,保存就是退步的开始,退步就是变坏的征兆。自古以来,艺术的最盛期之后必然要衰败,当下的形势是世界竞争,现在已是道理的时代。培养开发基于日本风土的绘画去与欧洲艺术竞争的理念是很有必要的。”明治维新以来的全盘西化背景下,从小山正太郎倡导的纯正欧式教育,到冈仓天心的复兴日本绘画,再到黑田清辉的与欧洲艺术竞争,这三种艺术发展的理念虽有不同却又环环相扣,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治维新后的30年间日本美术发展理念的变化,每一种理念都与时代产生着密切的关联,可以说,日本美术逐渐找到了自己清晰的定位。

第2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关键词:“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基础教育;重要启示

五育并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提倡自由、平等、博爱相契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本文在对五育并举和基础教育概念的界定、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的论述基础上重点探讨五育并举对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启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是第一位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主张五育并举,这是其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

基础,在《辞海》的注释中,其本义是指“建筑物的根脚”,其比喻义是指“事物发展的根本或起点”。

“基础教育”,在《教育大辞典》中的定义是:“对国民实施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一般是指中、小学教育。

二、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充分肯定和突出强调,说明了基础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整体战略中的重要位置,多年来的教育工作实践也使我们对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中小学阶段是为人的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打基础的最重要阶段。中小学教育担负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和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大军的“双重任务”。从根本上说,基础教育是为提高整个民族素质奠定基础,是为我们祖国繁荣富强、发达兴旺造就数以亿计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基础。这个基础的好坏,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

三、国家对基础教育的要求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七条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纲要》的这段话,对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办学要求:这就是端正办学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将“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要实现《纲要》的要求,实现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在基础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每一育既有其相对独立性,特定性,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体。

四、五育并举教育思想对于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

(一)基础教育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

第一,使学生体力和智力同时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

第二,使学生的才能和兴趣可以获得充分、多方面的发展。

第三,使学生的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改革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

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导向是科学、合理的,可是在具体教育实践中素质教育却成为了应试教育的遮羞布,学生要成绩、家长要成绩、学校要成绩,逼着老师也不得不要成绩,成绩代表一切,分分学生的命根时代并没有真正终结。如果不彻底改变现行的应该教育体制,那五育并举并不可能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三)改革课程设置,加快全人教育进程

虽然现在很多学校课程表中设置的课是科学的,但是不排除有的学校阳奉阴违,使得音乐、美术、体育、劳动等课程形同虚设。因此,应设置文化课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和劳动实践课。以文化基础课为重点,其他两种课程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相互渗透。

(四)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完善全人教育的实施

课堂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之一,教师不仅要“解惑”,更要“传道”;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教会学生如何自主获取知识;不仅要“授业”,更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五育并举有心动,更要有行动。因此,教师应改进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从而保证全人教育的实施。

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实际能力。这是21世纪的需要,并不是对现行教育体制、教育方针的否定。同志曾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国教育任重道远,要把学生放在了主体的位置上,使学生人格得到充分发展,把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贯穿于学校的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做到坚持五育并举、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辩证统一。造就一个独立自主、有个性、有热情、有尊严、有知识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

第3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曾1度成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热点问题,先是我国在建国40多年之后于1999年教育方针正式恢复美育目标,接着《音乐课程标准》对音乐教育价值进行了调整。从价值意义上对音乐教学内容向审美兴趣、多元文化转向作了理论上的认定,这都为流行音乐进入课堂在政策上铺平了道路,本文从流行音乐的概念入手,通过对流行音乐及音乐教育界对它的态度的发展转变的回顾,对流行音乐进课堂的可能性,操作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流行音乐;中学音乐教育;课堂教学

ABSTRACT

第4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能本性;人本性;契合点;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的不同,是教育类型不同的第一标志。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如何正确把握和有效落实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关系到职业教育生存和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能力本位:职业教育的特质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技能的教育。职业导向、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的特质。

举办职业教育,首先是由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决定的。职业教育不是以培养学术型人才或工程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而是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教育。此类人才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直接操作,使设计、规划、决策变成产品或服务;他们应当具备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技能,具备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现场突发性问题的应变能力等。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越来越大、层次要求越来越高,从而推动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层次的提高。有人认为,大学严格地讲只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型、研究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进步;一类是技术型、技能型的,它的服务指向是推动科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见,教育的分类,归根结底是由社会分工决定的。wWW.133229.COm

举办职业教育,其次是由人类不同类型的智力特点决定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以智愚来品鉴人类智力高下的传统观念,以智商(iq)作为度量人们智能高下唯一标准的“iq式思维”,以及在个体特质是同一的、标准的因而是可以定量描述的假设基础上开展的智力测验等观念和做法,不但忽视了人类智力类型的多元性、多样性,而且合理化、固化了以单一课程、教法以及以“标准化测验”来衡量所有学生的“制式”教育模式,造成许多具有其他方面天赋与才能的学生被贬抑和忽视。我国职业教育研究专家姜大源教授综合有关研究成果,进一步将个体的智能类型分为两大类: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一类偏重于或擅长于形象思维,即具体思维;认为世界上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大概占60%~70%,以逻辑思维为主的人只占30%~40%;而思维的类型不同,智力的类型也因之不同——智能无高下,类型有区别。对以抽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学科体系的教育即普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领域(学科)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去探究、发展某一领域的陈述性知识;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人,应当施以行动体系的教育即职业教育,使之在掌握某一工作领域过程性知识(包括经验的知识——怎样做的知识和策略的知识——怎样做更好的知识)的基础之上,去完成某一工作领域的操作性任务。总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分立由人类智能结构和智能类型的分野而不是智力的高下决定的,职业教育是促进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另类智力特点的青少年成才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分类是由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决定的。

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是世界职业教育的共识。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交融化、竞争国际化的21世纪,知识经济高速发展,新科技革命层出不穷,人们的职业生存和生活方式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人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成为最重要的财富来源和发展动力。“能力本位社会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兴起,强调人的能力建设已为政府和社会所共识。”[2]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cbt、北美的cbe等,都是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职业导向,能力本位”的基本准则决定了职业教育应当是操作性、应用性、实践性最强的教育体系,它在教学模式、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组织、教学方法和评价考核方式等方面,应当与普通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同时,由于职业教育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更加贴近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感受更为强烈,改革的动力更为强劲。因此,有人认为,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很可能是冲击我国整个僵化教育体制的突破口;职业教育培训改革的成功,有可能破解我国教育的整个迷局。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现象并存的事实证明,“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以人为本:职业教育必须高扬的另一面大旗

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己任的职业教育,并不意味着它可以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它同样必须高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之所以必须如此,首先是由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素质需求决定的。各类人才招聘会透露的信息表明,对企事业单位来说,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健康价值观,已成为其选人、用人的重要标准;对职业人才来说,以职业核心能力为主体、以健康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为内核的综合素质,是其求职竞争的重要条件、入职发展的基本动因、晋职成功的内核所在。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归根到底又是由新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工作性质的变革决定的:职业种类的结构性调整和岗位工作内容的提升性变革,使当前多数工作的完成主要不是依靠从业人员娴熟的技能,而是依靠他们宽厚的理论和知识基础,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创造等能力,以及职业忠诚、责任感、阳光心态、专业进取、团队协作、职业规范等职业道德和价值观。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仅仅培养掌握单一专业技能的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要求。立足于职业人才的全面发展,强化综合素质的养成,已经成为知识经济社会的现实要求,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趋势;工具主义的教育观必须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观。

其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最终目的的需要。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两个不同概念,两者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终极性,是确定教育目标的指导思想,而教育目标则是教育活动的具体努力方向,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论是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的辩证统一论,它克服了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片面性。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将全面发展思想纳入党的教育方针,是对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我国《职业教育法》第四条也明确规定:“实施职业教育必须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可见,职业教育的目标在国家意志的层面也应当是立体的、综合性的,而不是面型的、线型的,是用全面发展的视野去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作为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职业教育既要着眼于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更要追求实现社会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如何有教养地度过闲暇时间,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不能忽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对人的一生全面发展的深层意义。近20年来,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模式正逐步从为经济增长服务转移到为人的发展服务上来,主要特点就是从偏重知识、智能的教育到注重年轻一代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按照我国主流的素质教育理论,素质是个属概念、大概念或上位概念,知识和能力则是种概念、小概念或下位概念,是素质中的具体内容。“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有了较高的素质,就会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力和创造力。”素质既包括知识和能力,还包括一个人的态度即价值观。素质作为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自然、社会、他人)和自身的态度,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往往只解决如何做事,而提高素质则更多地解决如何做人。况且,能力具有个体性特征——人的能力与人同在,而人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主体。作为生产要素的人,其思想、情感、职业意识、态度和价值观,必将对他掌握和发挥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如何做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如何做事。可见,职业教育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也是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

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连接能本性与人本性的契合点

第5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物 课堂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3.076

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良好品德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活动。缺少教师教或学生学中的任意环节,都不足以构成教学。在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中,许多老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教学内容较多和一味追求高分的目标下,主要采取灌输式教育和题海战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教师在教学中本应起到引导学生思考和认知的作用,但部分老师仍然是传统式的教学方法,课堂完全由老师掌握,控制,学生只是被动地参与,引发了学生的不满。更甚者,学生过分依赖于教师,不主动思考,一味地等待答案,使得老师教得累,学生学得累。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结合笔者丰富的高中生物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这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师生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人的交流,教师应该积极主动与学生沟通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本要求。首先要做到尊师爱生,即学生尊重老师,老师热爱学生,彼此态度真诚,确保课堂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出现课堂秩序混乱,或师生关系冷漠,二者都不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其次,民主平等也是现代教师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原则,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学生才愿意提出自己的问题或见解。最后,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教师不能单方面的立足于教师的权威角色,不仅能提高老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掌握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课堂体基本发育成熟,与普通成人外表相似,但骨化过程尚未完成,所以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肌肉拉伤。与此同时,高中生普遍认知能力有所提升,注意力趋向稳定,观察能力更教学的效率,不仅取决于老师教,学生学也尤为重要。因而老师积极掌握学生动态变化,更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一方面,高中生大致的思维逻辑开始构建,在平时的生物课堂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特点,加强对生物现象的深度推理和逻辑分析。另一方面,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高涨,有了自我责任和自尊的意识,在生物课堂中可以分组讨论,分组学习,不断强化同学们的集体意识。在充分理解中学生的发育特点下,组织课堂,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质量。

三、掌握学科特点,关注学科前沿

高中生物是一门试验与理论结合,观察和分析的学科。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下椎恪J紫龋概念学习不可缺少,高中生物课本中的概念,诸如遗传定律,光合作用,生态系统构成了该学科最基本的框架,老师在课堂开始,就可以提问,比如光合作用的概念,细胞的结构,引起同学们的重视。其次,试验也不能忽略,很多生物现象的逻辑分析都是来自于对试验数据的记录,对试验现象的观察,通过直观的视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高中生物在文理分科后,属于理科学科,因而具有物理,化学等通用的性质和学习方法,需要逻辑的分析和思考。因此,不管在日常的教学,还是考试练习中,一定要分析思考,不能死记硬背,否则学习就会变得僵化,不仅降低了学习效率,还限制学生们的思维能力,贻害无穷。最后,向学生们传递我国生物最新研究成果和国际生物的研究动向,为部分热爱生物的学生传递最新咨询,让大家与时俱进,共同进步。有人说教育的最大意义是引导学生,并培养他们在某一领域的乐趣。而这正是我们一直所忽略和缺乏的,我们教师在明白了这点后,相信会有所行动。

四、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提高课堂效率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式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单一,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讲授法是最直接干脆的方法,也适用于我国人口众多的国情,但讲授法也不可避免的存在自己的缺陷,比如学生过分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针对该问题,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教学法。谈话法就是其中一种。采用问答的形式,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比如在讲授光合作用那一节,首先,老师可以问,大家知道花坛里的盛开的花,白天和晚上有什么区别吗?由学生进行作答。其次,老师点评评估,并给出正确的答案,让同学们自己抽空观察。最后,引出光合作用,告诉学生,生物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而不仅仅是课本。读书指导法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这个主要针对一些比较简单的单元,给学生划定重点和指定阅读地点,布置相关问题和任务,让同学们自己主动去学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还可以避免因课程过多,而赶课的情况发生,一举多得。同时针对我们在上文提到的生物的学科特点,即具有实验性,因而实验课程的开展,必不可省,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和锻炼动手能力。我们现在的高中生,在很多时候都有理论,缺实践,动手能力差,这是我们需要正视的,并着手去解决。还有其他很多教学方法有待参考。

五、明确教学目的和教学方针

第6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如,在教授“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其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初步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这两个概念,而弱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比较困难的。在教学中,我就充分发挥了学具的作用,先让每个小组准备6个小圆片,在课堂上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把6个小圆片分成3组,每组2个,如何分?这下教室里可热闹了,大家都动手分了起来……学生分完后,我要求他们列出加法算式,再说出相同加数及相同加数的个数,从而归纳出这两个概念,使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地理解“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的概念。由此可见,通过操作学习积累深刻的表象,是发展弱智学生形象思维的基础,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

操作学习能激发弱智学生的学习兴趣。操作学习使弱智学生在知识形式的过程中,在概念的揭示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想操作会操作操作会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将操作学习寓于整个教学之中,从而激励学生自觉地、主动地去学习知识。

如:在教学“大小”的概念时,我就用两个大小明显的小猪钱罐作教具,把它们放在孩子们的桌上,让他们闭上眼摸一摸,同桌互相讨论,说一说,从而在感觉上体会到“大小”的概念,这样使“大小”的概念的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亲身体验的操作过程,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其学会了知识。

操作学习能教给弱智学生探求知识的方法。教师在操作学习中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经过亲身实践,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掌握真正的知识。

如,在教学“一句口诀计算两道乘法式题”时,我让学生操作学具,每排摆6个圆片,摆4排,怎样求一共有多少个圆片?我先引导学生横向观察,得出有4个6的结论,从而列出算式6×4,运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求出圆片的总数。在此基础上,我再鼓励学生自己换个方向去观察(即纵向观察),去发现另一种计算圆片总数的方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得出另一道乘法算式4×6,同样用四六二十四这句乘法口诀求出结果。最后,我归纳总结出“一句口诀可以计算两道乘法式题”的规律。通过操作学习,经过观察、分析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第7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同时也得到了美国政府的重视。由美国教育部资助,全国34个州的3000所中小学生参加了一项储蓄计划――“为美国而储蓄”计划。

不过,美国儿童理财教育最主要还是来自家庭和学校。从孩子踏进幼儿园起,孩子们就会接受有关理财概念。他们会知道钱是什么以及钱在生活中是何等重要。在美国,鼓励孩子打工是教会孩子处理财务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另外美国人常常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拿出来拍卖或者捐赠,而小孩也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剩余物品全部捐给慈善机构。此外,许多学校都在开设相关的课程同时,鼓励学生研究证券市场、投资理财、信贷业务,其中捐赠免税的理论也在课程中体现。

英国:1/3儿童有银行账户

英国人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1/3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英国政府最近又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改革计划,根据这一系列计划,从2011年秋季开始,储蓄和理财将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

英国儿童事务大臣保尔斯说,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很多中国人都知道犹太人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很有一套。据介绍,他们并没有明确地按年龄段划分为小孩子专门开设的理财课程,但是在犹太家庭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有几大基本原则是要遵循的:

第8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生命教育 大学生 价值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生命教育是以生命为核心主题,以各种教育手段,倡导大学生学会认识自我、珍惜、尊重、爱护、享受、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过程,从而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让大学生认识和珍惜生命则是这一活动的重中之重。

二、生命教育的起源,以及各个国家和地区生命教育发展情况

生命教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教育这一思想,并在加州创建了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的阿南达村和阿南达学校。多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得到迅速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大力倡导生命教育,各种学术团体纷纷开设相关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1.美国。

美国的生命教育开始的主题是死亡教育,通过死亡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念,并以正确的态度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1968年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提出“生命教育思想”这一概念,到1976年美国已有上千所学校开设了生命教育课程。为推广生命教育,美国还成立了各种相关协会,出版了许多普及书籍和杂志。

2.日本。

日本在1989年修改的《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杀人、破坏生态环境、浪费资源等日益严重的现象,提出了对人、自然、生命的敬畏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的。近年日本流行的一种“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这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日益繁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认识到生命的美好,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中国大陆地区

我国教育在生命教育方面较为滞后,但是近年来,许多教育界相关人士已经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认识到21世纪的教育改革需要呼唤对生命的关注。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是我国生命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倡导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其他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也围绕生命教育的主体展开。

4.中国港台地区。

2002年12月,香港成立了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的生命教育中心,开展生命教育,将学校、传媒和非政府机构拉入到生命教育的队伍中。香港宗教教育中心则发起了“亲亲孩子、亲亲书”的生命教育计划,引起社会较大的反响。香港教育署课程发展处也提出“生命教育教师培训”,显示出教育行政主管单位对生命教育的重视。

台湾的生命教育最早于1976年从日本引入,主要由民间团体参与并推广,个别学校实施伦理课程中也会涉及生命教育的理念,但生命教育成为台湾的主流教育是在1997年,台湾“教育部”组织相关院校及专家规划《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并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负责设计生命教育课程、编写教材、培训师资等,自1998年开始针对全台中学生推广,得到台湾各中学和辅仁大学等一批大学专家学者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帮助。

四、大学开展生命教育的意义

1.开展生命教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之才,我们的高等教育不仅要使大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促进他们的潜能开发、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

2.开展生命教育,是由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

当今世界,各种思潮相互激荡,为大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但一些有害信息也容易影响到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很容易使大学生怀疑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甚至轻视自己与他人的生命。

3.开展生命教育,是由大学生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

大学生的生理年龄已是成年人,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竞争越来越烈,当代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社会经验不足,缺乏一定的耐挫力,稍有不顺,容易走极端。

五、生命教育途径

1.以“人性化”管理制度取代“封闭式”管理制度。

学校制度应该是“人性化”的柔性管理制度,这种制度要能体现出对人格的基本尊重和关怀。制度的制定过程充分发扬民主精神,制度的执行则要体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违规的处理要严而有情,严而有度。

2.多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当今大学生就业时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在受到家庭、情感、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不同压力的影响下,加上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差,易出现迷茫、抑郁等情绪,甚至导致自杀或他杀等极端行为的出现。我们应通过组织讲座、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宣传生命教育知识、优化学习、竞争环境、拓展锻炼等各种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理解动态发展的时代与社会,理解他人与自己的生命意义,不断在超越自我中成熟。

3.结合实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生命教育不应该是一门固定的课程,而是整合的学校各个学科领域,科学、社会、体育等学科,是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我们应将生命教育融入到这些学科的教学中,挖掘其隐含的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生命教育。同时通过生存拓展等各种训练项目,给大学生创造一定的逆境条件,从而磨炼大学生的意志,使其意识到:痛苦磨难是成长的一部分,让大学生学会自救互救等技能,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晓将.关于“生命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福建论文,2005.

[2]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

第9篇:教育方针概念范文

1 什么是活动课程

当前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把活动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活动,把三者混淆起来,认为多搞些课外活动就是开设活动课程了。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因此我们有必要弄明白活动课程的概念。对于这一概念,原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是这样表述的:活动课程是指学科课程以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形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展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性、自主性、创造性、趣味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多种活动内容的课程。由此可见,活动课程概念的重点在于:①活动课程首先是一种课程,这揭示了活动课程的本质,应体现在“目标”和“计划”上;②活动课程的构成成分是活动,由活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组合而成;③活动课程不应排斥学科课程,应根据教育方针和目标,将具有系统教育作用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使之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④活动课程应重视儿童的本性,充分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活动课程不是脱离课堂的活动行为,也不是紧张教学过程中的间歇和调剂,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既然作为一种课程,就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统一管理,学生全员参加,而不是像课外活动和第二课堂活动那样,只有部分有特长、有兴趣爱好的学生参加。

2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

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是课程体系这根藤的两个瓜,它们都要服从于整体的课程目标,二者都是学校课程结构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但是,在许多方面上,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有着明显的区别。从目的上讲,学科课程主要向学生传递的是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经验的精华,活动课程则主要是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从编排方式上讲,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都注重系统化,但是学科课程重视的是学科知识的系统化,而活动课程则强调学生活动的系统化,这两种系统化都由其载体的不同而不同。从教学方式上讲,学科课程主要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长期积累的经验,而活动课程主要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获取直接经验和感知即时信息。在评价方面,学科课程强调结构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活动课程则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究学生的学习过程。

活动课程为学生创造了施展多种才能的有利环境,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可以不受大纲和教材的限制,学生可以标新立异,超越常规,充分发挥展示自己的才能和创造性。学生也可以综合运用各类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但是活动课程也有缺陷,它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这一点应由学科课程给予弥补。因此,为了使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紧密结合起来,在实施时,各年级可设置相对应的“学科活动课”。如阅读活动课、数学活动课、常识活动课等,这些课程在内容上与相应的学科有密切联系,形式上按活动课程设计,由相应的学科教师任指导,这种课程既发挥了活动课程的优势,也与学科课程紧密联系,对培养创造性个性品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实施活动课程的关键

活动课程既然是一种课程,就必须有教师,然而活动课程又不同于传统的学科课程,它对教师的要求也有所不同。活动课程综合性强、信息量大,学生实践时间多,它是以最新信息和学生现实需要的种种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学生通过老师的指导,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因此活动课程的实施,既要有教师的指导,又应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辅导教师既要发挥领导者、组织者、引路者的作用,又要保证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索,自主创造。教师大部分都是学科课程单科教学为主的,不适应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的活动课程。这是落实活动课程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因此必须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师资素质,解决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