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社区建设主要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建设主要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打造;和谐;物业;和谐;社区

为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向深入,贯彻落实好“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具体要求,也为充分发挥好党校作为市委、政府思想库的作用,奎屯市委党校组织教科研人员针对近期奎屯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做了广泛的调研。在对社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社区物业管理在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因为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越来越被各界关注,成为城市管理和社区建设中的热点问题。

一、奎屯市物业管理的基本情况

奎屯市物业管理于2000年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一)物业管理的现状

目前,奎屯市有住宅小区83个,已实施物业服务的住宅、商业小区有50个,大都集中在市中心区域内,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覆盖率在80%左右;有物业服务企业19家;物业服务面积达到346.37万平方米,其中住宅206.4万平方米;服务住户约3.3万余户。

据调研,奎屯市社区物业管理目前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由物服企业管理社区物业,存在着一个小区有多家物服企业服务的现象;二是由单位代管物业,这一类型主要是由单位集资投建的小区;三是业主自管型;四是无人管理型,这一类型主要是一些配套设施不完善,不封闭的小区或是一些平房区。

(二)物业管理工作的特点

总体看,目前奎屯市物业管理工作呈现三个主要特点:一是物业服务市场还处于初步阶段,物业管理的市场意识和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市场化程度低;二是物业服务总体水平较低,社会对物业服务的评价和满意度较低;三是业主委员会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业主没有形成有偿服务的观念,物业收费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奎屯市城市住宅规模和管理现状看,存在着两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着物业管理工作的发展。

(一)物业服务收费难

物业管理收费难是长期困扰物业服务企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已成为制约物业服务行业生存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市实施物业管理的小区中,收费率最高的为95%(只有1家),最低的40%,平均收费率约70%。分析其原因主要是:

1、物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从整体形势来看,物业管理发展的法制环境较差,无法适应物业管理行业的迅猛发展。

2、业主对物业管理的理念尚未更新。部分业主对物业管理在观念上尚没有完全接受,只要服务,不愿付出。

3、物服企业本身服务质量不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服务不到位。二是企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4、物业配套设施尚不完善。一是新开发小区的。对于有些开发商留下的工程遗留问题,业主往往要求物业管理部门负责解决,如不能解决就拒交物业费。二是老区的。较早开发的小区受历史条件的制约,缺乏整体规划设计,出现治安问题多、地下管道易堵塞等问题。这些问题给物业管理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一旦物服企业无法有效解决,就很容易成为业主拒交物业费的理由。

(二)业主自治机构的组织建设滞后

一是成立业主委员会难。大部分业主不热心参与物业管理工作,认为出力不讨好,对小区物业状况漠不关心。二是已成立的业主委员会形同虚设。业主委员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不能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关于打造和谐物业,构建和谐社区的几点思考

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新时期对于社区建设的定位,就是建设和谐社区,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打造和谐物业,对构建和谐社区至关重要。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促进奎屯市物业管理健康发展,为居民创造清洁、舒适、优美、安全的居住生活环境,提出如下建议:

(一)健全物业管理政策,加强行政执法力度

政府部门要制定物业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完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物业管理中的具体问题。一要加强法制建设,在市场准则、行业规范、权利与义务、纠纷处理、法律责任等建立约束规范机制,明确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各方的权、利、责,对开发商、物业公司、业主形成一个有效的约束。二要明确专门的执法部门,及时调整物业管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加强执法力度。三要制定《奎屯市普通住宅物业服务等级标准》,负责对住宅小区物业服务收费情况实施监督,并定期进行检查和公示,做到透明公开。

(二)完善物业配套设施,规范物业移交接管程序

1、改善部分老区的配套设施。选择有条件的开放式小区改建成封闭式小区,撤小区建大区;逐步改善老化陈旧的配套设施,方便物业管理。

2、严格规范新建小区物业移交接管程序。在住宅小区规划论证阶段,就要有物业管理部门参与,在开发过程中严格按规定配足配好小区配套办公、经营用房,增强物业管理部门的造血功能。

(三)加强物业管理宣传,强化业主自治建设

1、加强宣传,增强业主物业管理意识。相关部门要运用各种宣传方式,使广大业主充分认识到搞好物业管理,不单单是物业企业和政府的事情,而是需要全体业主和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的工作。

2、积极推进业主委员会建设。凡入住面积、户数达到规定比例的物业管理区域,要及时组织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业主委员会成立前或换届期间,由社区居委会代为履行业主委员会的职责,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建立物服企业、社区居委会、业委会的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举行工作例会,通报物业服务小区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卫生保洁、绿地养护、专项维修资金使用等基本情况,分析问题,化解矛盾。

(四)加强物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

物业管理要实施品牌战略,以品取胜。对物业管理人员,要不断加强培训,引导物业管理人员做好“服务者”的角色定位,强化服务意识,引导物业管理人员工作上要加强创新,减少物业管理的运行成本,提高社区物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社区公共服务;“福州模式”;创新;数字社区媒体

中图分类号:D66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2-0032-03

社区公共服务是政府社会管理的新载体。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社区服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种主体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健全服务网络,创新服务方式,逐步建立覆盖社区全体成员、服务主体多元、服务功能完善、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较高的社区服务体系。在社区公共服务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各地创新出各种有效的模式,如武汉百步亭社区模式、北京回龙观社区模式等。而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城市家庭中普及率越来越高,互联网的优势日益凸现,充分利用互联网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使网络虚拟与实体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构建立体、全方位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成为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新趋势。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即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又称福州法治社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此方面提供了一个有益的探索。

一、“福州模式”发展现状及主要特点

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fzsqw.省略/ )是由福州市司法局、北京互联通享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各级党政核心部门、社区居委会参与,通过社会化运作的综合性社区服务网站集群,是全国首家以普法为主线,以社区为服务对象,力图使社会各界资源集聚、共享的数字社区媒体;是全国首家以社区为精准分众的数字社区媒体,是实施国家社区法治化、信息化战略,立足“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公共服务平台。其以“电子政务加速器、社区经济孵化器、百姓生活动力器、商家营销导航器”为指导,以“亲民、便民、利民”为宗旨,以“构筑法治信息平台、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建设法治和谐社区”为目标,以不断满足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为广大居民提供方便、快捷、实用的多样化服务。目前,网站设有多个栏目与专栏,是一个由福州社区网总站和包括福州市鼓楼、台江、晋安、仓山、马尾五城区300多个社区网站组成的网站集群。其以自己突出的特点和先进的理念创新,已逐渐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福州模式”。

据笔者总结,“福州模式”具有以下突出特点:

1.构建纵横交错的网上立体公共服务体系。根据我国目前的行政层级划分,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从纵向上划分为三级(市、区、街道),加上社区层级,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总共为金字塔型的四级,从上至下每一层级都有自己相对独立的网站,每一层级的网站与自己所管辖(或指导)的下一层级的网站之间,以及平行的层级网站之间实现网网联动、信息共享,其网站集群的最基本组成单位是300多个社区网站,为福州市五城区200多万人提供服务;另一方面,从横向角度上看,每一层级网站内容丰富,主要子模块相对统一,主要包括:资讯抢先看、办事在社区、法律进社区、工商进社区、银行进社区、电力进社区等三十个子模块。纵向和横向交错有致,共同构成网上立体公共服务体系。

2.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定位为“电子政务加速器、社区经济孵化器、百姓生活动力器、商家营销导航器”,其主要内容包含了面向社区的公共行政事务(具体如工商、地税、环保、综治进社区等)、公用事业服务(电信、电力进社区等)、商业便民服务(金融进社区等)、社会便民服务(就业进社区等)、信息提供(便民情报站等)等六大类内容,为社区居民工作、生活提供着全方位的公共服务。

3.强调互动,便捷实用。 一方面,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在设计上考虑到社区居民与相关主体互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内容、程序的设计上为网络互动、沟通交流提供便利;如居民在输入必要的信息后可以注册成为会员,可以登录“会员管理中心”窗口获得“法律咨询”等六个方面的法律服务,社区“在线律师”可以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专业的法律服务。另一方面,网站上设有“网站使用指南”栏目,使初入网站者能快速掌握使用网站的技巧;网站上还设有“问吧”搜索引擎,使使用者能便捷寻找网站上所有对其有用的信息。此外,互联网的优势使社区居民足不出户便能高效利用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快速了解信息、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4.政府与市场携手,互利共赢。由于社区公共服务内容繁杂,既包含行政管理范围内的内容,也包含大量商业服务的内容,还包括了居民自治、自我服务的内容,这就决定了采用单一模式运行机制无法达到最佳的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公共服务的目的。为此,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创造性地采用了由福州市司法局与北京互联通享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办,各级党政核心部门、社区居委会参与的社会化运作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政府(具体由福州市司法局负责)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并承担监控网站集群运行的责任;企业(北京互联通享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可以充分发挥其在网站经营、维护方面的管理和技术优势,充分挖掘为居民提供商业服务的商机,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居民获得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

二、“福州模式”的理念创新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元和重要基石。福州市包含外来人口在内总人口约780万人,市城区有300多个社区,人口比例约占总人口的40%。随着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社区已经成为各种社会群体的聚集地,如何高效、全面地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成为福州市社区建设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而“福州模式”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积极尝试,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其一, 融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社区事务涉及内容极广,既包括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公共行政范围内的管理事务(工商、环保、税务、 计生等)也包括其他公共行政范围外的社会经济事务。而随着“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深入发展,管理与服务之间界限日益模糊,大量传统的公共行政事务日益体现服务理念,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在社区网集群内容设计中将社区公共行政事务与其他社会经济事务有机融入全方位公共服务的整体范围内;另一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事务范围内事项(如税务管理)则寓管理活动于全面服务范围内,立足“公民本位”,设置子栏目,充分体现服务理念。

其二,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运行模式。目前中国城市社区网站的运行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由居民自建的、自己维护的网站;二是开发商或物业管理公司自己建立并维护的网站;三是物业管理公司与网络公司共建的社区网站。[1]从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视角来看,这三种模式各有一定缺陷:第一种模式内容、作用受局限,现阶段运行存在资金困难等困境;第二、三种模式通常着眼于社区物业服务的具体内容,同样无法囊括全面公共服务的内容。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的运行模式符合公共服务生产与供给相分离的理念,由政府提供一定资金支持,具体由专业企业运作,政府把控方向,从而有效解决了网上公共服务体系资金、方向、技术等各方面的问题。

其三,网上与现实公共服务体系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互联网本身是一种沟通工具,与电话“点对点”的即时沟通方式相比,它可以实现“点对面”的沟通,并且有、接收、视听等功能,这些特性,恰恰可以满足社区人与人之间沟通、融合及现代公共服务发展的需求。社区网是建立在真实社区的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及现代公共服务发展的重要平台。[2]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将政府、社区、商家、居民等多种资源有机整合,形成平有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成为政府政务公开的窗口、社区管理的平台、居民生活的帮手、企业发展的舞台,为社区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和服务。利用社区网提供公共服务相对于现实社区中的实体公共服务体系而言具有效率高、互动性强、相关结构趋向简化等优点。二者相结合有利于构建成立体的公共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三、存在的问题及再造的思路

虽然“福州模式”在理念上有一定创新度,在现实中也取得一定成绩,但毋须讳言,“福州模式” 无论在建构的思路还是在具体运行方面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影响到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进一步发展。应当进一步开阔视野,吸收社区网络治理的新理念,对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进行有效再造。

1.针对设计内容上的不足,从居民本位出发进行栏目再造,进一步提高性能、完善体系。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调查,“福州模式”的不足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在具体内容方面,虽然目前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是300多个社区网站的集合,但属于同一区的社区网站内容大多雷同,真正具有本社区特点的内容只有“公交线路”、“社区联系电话”等极有限的信息;页面设计繁杂、具体项目设计众多,模块不清晰,对于电脑技术有限的年长居民而言更是凸显使用不便的缺陷;目前现有的内容多以提供资讯为主,真正开发设计的具有创新性的针对社区公共服务的栏目很少;内容更新的速度慢。其次,在具体效用方面,福州市社区网站的一些功能在现实中并未真正实现,设计中的互动环节基本未实现。如网站中的互动栏目“社区大家谈”实际成为居委会信息场所,网站上设计的“网友评论”、“我想回答”子栏目中网友的回应数量基本为零。此外,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在最初设计时是由福州市司法局组织的,其以“普法”为核心,力图“把公共服务内容与普法紧密结合”,这种由司法行政管理机构而非综合管理机构推进的模式也导致了法制教育、法律服务内容比较完善,但其他公共服务内容不足的问题。

“福州模式”并未达到其预期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网站设计存在缺陷,居民认知需要一个过程等原因,但从深层次上看,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整体设计没有脱离传统官僚机构层级管理的旧的思路,未能真正从居民视角出发构建具有创新性,能为居民真正提供便利、高效、可操作的公共服务体系,是其未发挥实效的根本症结所在。借鉴“流程再造”的理念(指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从而获得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方面业绩的戏剧性的改善,其中“根本性”、“彻底性”、“戏剧性”和“流程”是核心特征),[3]应当从“居民本位”角度而不是传统的“机关本位”的角度对使用社区网的流程、整体模块、具体栏目设计进行根本性再思考和彻底性再设计,简化程序、强化互动,增强其实用性、可操作性,以逐渐建构较为完备的信息采集工作体系、公共服务工作体系、行政辅助服务工作体系、公益服务工作体系、便民服务工作体系,使其真正成为全市社区网络服务的中心、社区信息数据汇集与交换中心、社区管理数据访问的通道、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互动交流平台。在此系统再造的基础上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宣传,扩大、提高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使用范围、频率,使越来越多的人能认识它,并不断增强对其的认可度,逐渐提高其效用。

2.克服运作模式的缺陷,变“蜘蛛型”为“海星型”模式,真正成为社区网络治理有效平台。所谓社区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与增进社区公共利益,众多的社区公共行动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利,共同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过程。而目前的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是自上而下构建的,由政府机构出资,政府在其运行中占据完全的主动,政府不仅是倡导者而且还是资金支持者、组织者,掌控着社区网集群发展的模式和方向。作为社区网络治理,“一方面,必须将现行的自上而下的行政直线式社区建设结构,变革为上下结合多元互动的横向网状结构,以便使更大范围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另一方面,通过使居民成为社区自治组织的成员,将居民最大限度地组织起来,让他们积极参与社区建设,通过自助、互助建设自己的社区家园,提高居民自主管理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各个横向网络之间是平等合作关系。这两方面恰恰是社区网络治理的基本逻辑”。[4]根据以上标准,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虽然利用了互联网的先进形式,但仍未脱离自上而下传统的公共服务体系、模式的窠臼,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网络治理。

虽然在现阶段公共服务机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由强势的政府推进、操办社区公共服务平台具有一定现实性和可行性,但这种模式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弱化了公共服务中公民自我服务的意识,不利于公民自我服务的发展。“治理”理论及“多中心”理论均指出,政府与公民、社会自治组织之间公共服务职责的划分应当遵循“辅原则”,公民或自治组织的自我责任和合作优先于国家责任,国家只有在公民或公民组织的社会组织不能或不再自我服务、自我救济的情况下才提供帮助;而根据萨瓦斯的归纳,“志愿服务”及“自我服务”为公共服务基本类型之一。目前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设计中却忽视了公民自我服务、志愿服务在现代基层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这不利于社区公共服务的健康、全面发展。二是不利于培育公民自治精神,不利于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虽然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在具体形式上各层级网站之间互联互通,但其本质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直线式社区建设结构,官僚体制的科层制度仍起着重要作用,相关组织结构并未扁平化,公民在其中充其量只是被动的客体,这不利于培育公民自治精神,不利于实现真正的社区网络治理。

美国学者布莱福曼与贝克斯特朗将组织从形态上划分为“蜘蛛型”组织、“海星型”组织以及混合型组织这三种类型,利用其分类,可以将科层制集权化的组织视为典型的“蜘蛛型”的组织模型(支配蜘蛛行动的是蜘蛛的脑袋,如果失去了脑袋,蜘蛛必死无疑),分权化、开放性、多中心的社区网络治理组织可以视为“海星型”组织(海星的主要器官遍布每一个肢节,代替头部发挥作用的都是一个分散化的细胞网络)。[5]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从本质上看是以政府为主体,其组织形态仍是“有头”的“蜘蛛型”组织,其与主要由居民自主掌控、每个人都是平等而自由的个体的“海星模型”的社区网络治理组织存在着本质区别。在“海星型”组织中类似海星不同肢节的多中心的公共行动者通过制度化的合作机制,相互调试目标,共同解决冲突,增进彼此利益,这是社区组织发展的方向。“排除了‘蜘蛛型’组织中的掌权首脑,一个权力与智慧发散于它所搭建的放射性关系网中的组织,必然显现其民主自治特性。通过社区网络平台的创建,扩宽了社区居民的参与渠道,调动起社区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为社区民主的培育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6]近年来高层日益重视政治体制改革的发展,而基层政治民主的发展是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要从“蜘蛛型”模式嬗变为“海星型”模式,其关键是政府从全面把控的角色中逐渐退出,促使福州市社区网站集群成为探索城市基层民主政治发展的试验田,使其逐渐发展成社区自治、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平台。

3.突破仅限于城区的局限,进一步连通乡村社区网,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协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城市化也处于快速发展过程之中。 “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对农村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明显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的水平,但长期形成的城乡公共服务利益二元结构并没从根本上得到改变。”[7]此外,在目前虽然逐渐进行变革但仍大量存在的市管县体制下,城市政府管理着大量农村区域;而在城市内部,“城中村”问题同样是困扰城市发展的难题之一。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复杂原因,目前城乡二元割据的现象虽仍然存在着,但从作为公民所应当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来看,城乡居民应当享受同质、均衡的公共服务,城乡二元割据最终将消失;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如何在此持续城市化过程中打破割据,做好城市公共服务体系与乡村公共服务体系的有效连通,为二者之间最终兼容打下基础,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而由于互联网具有连通便利、快捷的优势,大力发展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并促使其与城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连通,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具体体现在:

其一,城市社区与乡村社区同为基层社区,具有许多共同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并使其与城市社区在线平台连通,更有利于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缩小差距,协同发展。如一些乡村社区在基层民主的探索方面较之城市更为真实、先进,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方面发展更好;而城市在公共服务模式、机制、发展程度等方面做得更好,二者之间相互学习的空间很大。其二,消除城乡二元割据、实现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并使其与城市公共服务在线平台连通,有利于使即将转化为市民的村民认识、熟悉城市公共服务具体内容、政策、机制,为其更好转变为市民,以及对促进各地顺利推进城市化提供条件。

对此,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已做出初步探索,建立起乡村社区网的模块,在具体网站设计上有一些体现与城市社区网不同的栏目(如“三农”服务站),但从整体上看,福州市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尚处于初始启动阶段,具体体现在,目前所建成的网站仅有由福州市新店镇西园村民委员会主办的福州西园村网(xyc.省略/xcpd/sjzrzx.asp ),且栏目内容单一,与城市社区网有较大雷同,基本不能体现乡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不同特点。虽然村民文化素质、上网操作技能、互联网普及率等方面与市民存在较大差距,乡村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但这应当是福州市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福州模式”应克服困难,大力推进,并通过城乡社区在线公共服务平台的互通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城乡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锦辉,吕立峰.发展社区网站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思考[J].党史文苑,2009,(1).

[2]王晨燕.社区网,崛起的社区媒体[J].新媒介,2008,(6).

[3]Hammer M, Champ J. Reengineering the Corporation: A Manifesto for Business Revolution[M].New York: Harper Collins, 1993:33-36.

[4]杨蓓蕾,孙荣.城市社区网络治理:内涵、建构与实证[J].中国行政管理,2008,(9).

[5]奥瑞・布莱福曼,罗德・贝克斯特朗.海星模式[M].中信出版社,2008:26-27.

第3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生态社区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084-02

当今世界,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气候异常、灾难频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这些危害的出现使这个世界正在接近不可持续的边缘。1987年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经济发展、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让子孙后代能够享受充分和良好的资源环境。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下提出的可持续设计力图通过设计实践、设计教育和设计研究等手段来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它的概念兴起于布伦特兰会议后,20世纪90年代末达到。在此期间,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作为一种创新的设计战略迅速崛起,它将设计从只关注“物化产品”转变为“系统解决方案”,并着重关注环境问题。

1 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可持续设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低环境影响的“绿色设计”、以产品生命周期设计思考为主的“生态设计”、二十一世纪后的基于生态效率的“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和为社会公平和谐的“社会创新设计”。其中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理念近几年来逐渐受到重视。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 Service-System,PSS)关键思想是:从单一的设计和销售“物质化产品”转向为用户提供一整套的产品与服务,从而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PSSD主要针对PSS涉及的战略、概念、产品(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管理、流程、服务、使用和回收等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与绿色设计、生态设计不同的是,它以解决根本问题为出发点,应用产品和服务结合的方式来提出用户满意的“可持续解决方案”。

在产品服务系统设计中,服务与产品共同成为了设计的重点。某一方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无形的活动过程都可称之为服务,它是无处不在的、无形的、非物质化的。目前,随着全球产业结构呈现出“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型的总趋势,服务业发展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从“产品竞争”逐渐转化为“服务竞争”。服务设计作为“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战略是服务经济与设计结合的产物,它研究如何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从而提高用户满意度和推动服务向前发展。产品服务系统设计转变了传统的设计思维,应用服务设计特点创造“可持续解决方案”,引领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P55从概念的提出到现在仅有十几年的时间,在国外的发展较成熟,国内起步较晚。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设计提案两方面,理论研究关注基本概念、分类以及方法的研究,设计提案主要涉及现实案例和工作坊提案。目前成功的现实案例有汽车租赁服务、洗衣共享服务、供暖和供电服务等,工作坊提案主要集中在解决居民生活遇到的难题或改善现有不可持续生活方式等方面。从目前现有文献和案例研究可以发现,其理论研究和提案仅仅针对解决单一问题点,缺乏一定范围内完整的体系构建方案。

2 生态社区规划

“社区”(Commun.ty) -词源于拉丁语,是指聚集在一定范围内的,具有一定的人口数量、一定规模的设施、一定特征的文化的生活区域。20世纪60年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上,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首先正式提出了生态社区(ecological community)的概念。生态社区又被称为绿色社区(green community)、可持续社区(sustainable community)、宜居社区(Livable community)、生态邻里(Ecological Neighborhood)、全球生态社区网(GEN)等。它的主要特点是达到社区生态平衡,目标是构建节约能源、经济高效、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区。

社区是居民生活的最基本单元,它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与基本生活条件,保障居民社会福利。通常社区建设以住宅建设为主,基础设施配套与区内规划为辅。生态社区概念强调社区在原本规划理念的基础上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从方方面面入手实现社区的可持续性。除了现有的住宅与园区规划,如何通过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帮助居民享受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同生态住宅设计同样重要。目前生态社区规划设计主要由建筑设计师或城市规划设计师来完成,并且主要关注建筑与社区整体规划的设计,很少关注居民可持续生活方式等问题。在此需要工业设计师的介入,并借由他们所具有的产品设计与用户体验方面的专业知识,重新构建生态社区内居民生活方式系统,从而从恨本上达到生态社区的目标。

3 案例分析

生态社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以英国、德国、瑞典、丹麦等欧洲国家最成熟,如英国最著名的贝丁顿(BedZED)零耗能小区、丹麦的Beden低碳社区、德国的弗莱堡(Vauban)社区以及瑞典的维克舍社区等。这些社区均以低碳可持续为理念,成为走在世界前列的生态社区典范。

3.1 英国贝丁顿(BedZED)零耗能小区

英国贝丁顿零耗能小区是英国首个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可持续社区,由世界著名低碳建筑设计师比尔.邓斯特设计,于2002年建造完成。其生态理念的实践表现在零碳排放、可持续交通、可持续材料、可持续食物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该小区居民享受着生态社区带来的设计和服务,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能源、交通出行、公共设施等方面有了重大的改变。其中,小区内的汽车俱乐部实行的汽车租赁系统是一个典型的PSS案例,居民通过汽车的共享减少汽车闲置和个人汽车保有量,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与环境的保护(见图1)。

3.2 德国弗莱堡弗班(Vauban)社区

Vauban社区(见图2)是德国著名的“零汽车社区”,坐落于德国西南方素有“欧洲太阳能之都”的弗莱堡,人口约为5500人。该社区在节能减排、减少交通、社会整合以及创造可持续邻里单元等方面取得了突破。社区内建筑的规划以及对居民可持续的引导为产品服务系统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民众可以共享汽车、洗衣机和电冰箱等设备,如16户居民可以共享三台洗衣机及两台冰箱。这些共享服务为社区的可持续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3 瑞典斯德哥尔摩哈马比低碳社区(Hammarby Community)

位于瑞典斯德哥尔摩城区东南部的哈马比低碳社区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典范生态社区。该地方曾经是一处污染严重的小型废弃工业港口,经过高度的社区规划,如今已变成瑞典的典范生态社区。生活在社区中的民众使用再生能源;居住在低碳建筑;通行在电动交通系统中,他们了解垃圾分类、掌握资源回收再利用等。该社区以环境建设为基础,创建了一个集能源生产、废物处理、运输、回收再利用、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复杂系统。同样,这个复杂的系统可视为一个大的产品服务系统,它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服务设施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见图3)。

从以上生态社区的案例中可以发现,生态社区的规划理念以使用再生能源(太阳能和生物能)、绿色交通(汽车租赁、自行车、电动公共交通)、节能减排、回收再利用等为主要特点。生态社区中可以明显地发现产品服务系统设计的实例,但这些仅仅是产品服务系统设计在生态社区中应用的冰山一角,在生态社区下仍有许多值得探讨和研究的PSS方向。

4 生态社区规划与产品服务系统设计

通常传统生态社区的建设只注重基础设施建设,仅仅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设施。然而引导和构建居民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才能从根本上实现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生活方式必须关注居民生活行为、生活理念、生活质量等,构建合理的行为与消费模式。社区内居民最基本的需求可以简单归纳为:住房、服装、食品、医疗、教育、能源、交通和休闲等。目前,在生态社区中,住房、能源和交通的设计最为普遍和深入,其他方面的研究较少。但通过PSSD的介入,在这些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如果将PSSD引入到生态社区中,对于生态社区来说,更有利于解决社区居民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问题。首先,PSSD可以对社区居民生活进行系统规划;其次,正确引导居民行为和消费模式,将居民行为与消费严格控制在环境可控制范围内同时又不损害居民利益;最后,PSSD的推广有助于从根本上达到生态社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对于PSSD来说,生态社区可以为PSS的构建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PSS是一个复杂的创新系统,在构建的过程中需要相关利益者的协作完成。如政府相关部门、生产商与服务商、物流商、设计师、用户、废物处置商等。生态社区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政策下推行的,同时社区内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这些都为PSSD的推行提供良好的条件。

第4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城市建设土地资源可持续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土地资源问题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化进程急剧加速,以大中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获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城市群。建设城市群已成为我国带动区域发展的一个重大宏观战略,也是推动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条主要途径。城市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而都市密集区则是城市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实质是扩大了的城市。由于都市密集区在更大范围内实施了要素配置,在具有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的同时,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单个城市过度扩张而产生的“城市病”,因而具有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

然而城镇化意味着建设用地量的增长,建设用地的增长必然会造成大量的农田流失。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面临的重大问题。怎样缓解耕地流失与建设用地增加之间的矛盾,建设用地的内部挖潜、集约节约利用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对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评价时,以往学者多采用特尔非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其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但这些方法在确定指标权重时带有较强的主观性,而熵值法在评价对象的指标体系的层级较多、指标数量较大、评价对象数目较大时效果较好,因而十分适宜评价像土地利用这项复杂的系统。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人口资源的问题

城市人口是指那些与城市的活动有密切关系的人口,他们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的范围内,构成该城市的社会主体,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动力建设的参与者,又都是城市服务的对象,他们赖城市以生存,又是城市的主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城市地区的时候,城市人口就会不断增长。在此过程中,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同时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观念成为主体,并不断向农村扩散。也即城市化就是生产力进步所引起的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转变的过程。

我国1965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18.2%,而1995年为30.3%,已有近1/3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人口比重定义上,中国的城镇化与国际通称的城市化并无实质区别。当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公众资源严重匮乏、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物质资源等都凸显出了不尽人意的一方面,我们知道当资源出现缺乏的时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会引起分配的公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交通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的发展,城市中交通量激增,原始的交通方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同时,由于工业发展为城市交通提供的各种交通工具越来越多,从而加速了城市交通事业的发展。城市交通的特征因各城市的规模、性质、结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地位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但是它们具有的主要特点则是相同的。城市交通的重点是客运、早晚上下班时间是城市客运高峰、每个城市的客流形成都有自身的规律、城市客运量大小与各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有直接关系。也因此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交通拥挤和交通阻塞,城市中的平均车速日益下降,交通事故增加,噪声和空气污染日趋严重,能源消耗量猛增,停放车场地严重不足。

这就需要我们在重视城市规划建设的同时,也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致力于城市交通综合治理的研究和实施:完善交通法规,加强交通管理,开展交通教育,提倡交通道德,建设必要的行人过街地道和过街天桥,错开上下班时间,研究控制自行车交通发展的对策,采取自动化的交通检测手段和控制手段以提高道路和路口的通过能力等。

现代城市建设面临的公众参与管理的问题

公众参与是指公民或单位不通过国家代表机关直接参与处理社会公共事务,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随着百多年来城市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乌托邦,到现代平等主义城市学者所强调的城市管理应当以社会平等和安全为最高责任,可以发现城市管理理论与实践,正越来越关注政府与市民、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关系。人们开始认识到,公众不仅是城市建设管理的被动者,而且自始至终是城市管理权力行使的主动者,进而相应地公众参与制度成为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理论的热门话题。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是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政治参与是指影响政府行政决策为目的而进行的一切努力,它是一种合法的行动。

公众参与社区建设突破了以往的政府包揽各项社会事务的状态,具有广泛性、开放型、多元化的公共管理文化底蕴,涉及规划决策、实施、监督等诸多方面,使社区成为居民自治、公众参与的舞台,发挥市民自主管理在整个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城市中个体生活空间的压缩所形成的生活上相互依存性,为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提供了自然时间和空间的便利条件,在一定意义上,公众参与的程度和成效,反映了一个城市社会经济和文化开放的水平,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从纯技术性转变为政策性、综合性的转型标志。

现代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城市不断追求其内在的自然潜力得以实现的过程,其目的是建立一个以生存容量为基础的绿色花园城市。城市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合理地利用其本身的资源,寻求一个友好的使用过程,并注重其中的使用效率,不仅为当代人着想,同时也为后代人着想口。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程度间的平衡,是可持续必须遵循的一个原则。

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其公众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社区及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同时为全球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的过程。恰林基在谈到越来越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时,指出绝对不能随意地把这些环境问题留给后代或更大范围,甚至全球,这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他从这一特性出发称可持续城市为责任城市。两位学者都隐含了利用环境生态规律来解决城市环境问题,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

结论

现代城市建设要注重可持续发展,国内的城市建设这些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来看,在整体规划上潜力很大、疏漏不少。应该指出,战略上一错位,损失将是长远的、全局性的。一经发觉,纠正起来亦非朝夕。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颇有切肤之痛,许多城市在经历了长时间的重复建设后形成了现在的体系,我们正要学习这个过程中所经历的一切,避免走重复的曲折路线。

参考文献:

[1] 赵黎明,董大为.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研究.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

[2] 殷建民,罗鹏.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03) .

[3] 张晓明.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1) .

[4] 俞晓国,李恩辕. 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J].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2001, (06) .

[5] 杨全海.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战略[J]. 中国矿业, 2007, (07) .

[6] 纪传东. 论生态园林的定位与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J]. 园林科技信息, 2001, (S1) .

第5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生态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生物种群的天然生境地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保护区对于地区生态环境建设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护深圳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契合广东省、深圳市关于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的政策、法规,同时鉴于铁岗-石岩水库地区的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生物区系成分复杂、古老,植被类型多样,同时是深圳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区之一,在该地区设立自然保护区。然而在保护区规划设计中需要面对的重难点需要思考。

铁岗-石岩水库

1如何保证铁岗-石岩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开展保护与恢复工程?

遵循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保护优先、积极治理,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的原则,结合已实施或规划实施的生态保护工程,加大区域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力度,恢复和维护区域生态功能。

(1)严格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

(2)制定保护区管理办法

按照有关自然保护区管理的规定,在充分调查、研究、咨询、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出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做到依法保护、以法治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目标责任制和承包制,对农民经营、养殖等活动严格管理,明确责任,奖优罚劣,禁止污染物进入保护区范围。

(4)加强联防联管

加强保护区管理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区周边治安巡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维护保护区及社区的治安秩序,制止乱捕滥猎等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

(5)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6)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7)加强保护区资源恢复工作

在严格有效保护的基础上,通过各种科学手段恢复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扩大珍稀物种种群数量。

(8)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保护管理、巡逻检查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必要的办公设施,为保护管理创造强有力的物质条件。

(9)建立资源保护网络体系

为强化自然保护区资源管理,完善保护区管理体系建设,实行管理处-保护管理站二级保护管理体系,配备专门人员从事保护区及野生动物资源保护工作。以管理处为决策领导机构,管理站为分支机构,管护点为基层管护单位,形成覆盖全保护区的保护网络体系,实施对资源的有效保护。

(10)分区施策

核心区的保护管理。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的一个最重要区域,是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方和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该区严格禁止开展有关破坏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的活动,在该区内开展的任何活动都应遵循自然保护的有关规定。核心区也可以用作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研究和作为对照区监测环境的场所,但也只限于观察和监测,不能采取任何试验处理的方法,避免对其自然状态产生破坏。对进入核心区人员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颁发对象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和经批准入内进行科学考察、科研监测人员。

缓冲区的保护管理。缓冲区一方面可以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直接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用于某些试验性的或生产性的研究,但不得破坏其生态环境,如种群复壮试验。缓冲区也实行许可证制度,许可证颁发对象为保护区工作人员和入内进行科学考察、科研监测和宣传教育人员。

实验区的保护管理。在保护区统一规划下,实验区内可以进行水产养殖、动物招引等试验,可以开展多种经营、生态旅游、社区共管等活动。

(11)加强科学研究与国际合作

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加强科学研究,加强国际合作,力求引进国外的先进科学技术与保护管理经验。

2.良好的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在保护区规划中如何处理好保护区自身发展与保护珍惜生物资源的关系?

(1)保护优先原则

重点突出保护区生态建设,在保护和建设资金上给予倾斜。做到保护和开发相结合,以保护为主。

(2)合理布局、突出重点的原则

充分考虑保护区的主要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保护区内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为重点,进行合理布局;采取不同的保护和恢复措施,做到按需建设、有的放矢。

(3)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根据保护区实际,综合考虑未来发展中的各种可能变化,对保护区进行全面规划,安排各项工程建设。

(4)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建设项目符合自然客观规律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不以牺牲环境质量和自然生物资源为代价,抢救性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生态建设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协调好保护与合理利用、保护区与周边社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保护区的生态、社会、经济综合效益。

3.如何处理保护区自身发展与周边社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1)遵守科学规划原则,生态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并科学安排游览路线,明确游览区域,不影响或干扰周边社区正常生产活动的开展。

(2)与周边社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促进区社经济共同发展。

(3)自然保护区有关部门应关心自然保护区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保护区的保护工程、社区共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尽可能兼顾群众利益。

(4)以绿色旅游为主,崇尚自然,充分发挥本区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

4.如何发展生态旅游?

在全面保护市级保护区生态系统及其生物多样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保护区及周边社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以丰富的自然资源、景观为依托,有限度地、审慎地开展集观光、度假、休闲、观光于一体,融旅游、科学研究、考察及教学活动相结合的生态旅游活动,借以宣传、普及保护区及野生动植物知识,促进地区经济繁荣。

(1)遵守保护优先原则,生态旅游活动控制在实验区和周边社区开展,并科学安排游览路线,明确游览区域,不影响或干扰生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科学试验活动的开展。

(2)景点规划必须以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和景观及优良的淡水水体为前提,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充分发挥景源的美学、文化及艺术价值。

(3)以绿色旅游为主,科学合理规划旅游发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注重环境的保护。

(4)生态与科学普及、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开展以保护区生态为主要内容的科普旅游,提高游客生态保护意识。

5.结束语

自然保护区不仅是物种保存的基因库,而且是鸟类迁徙、越冬的必经之地,在同一区域内其它湿地受到较严重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尤显其重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将使保护区基础设施得到较好改善,保护管理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同时积极处理好保护区发展与周边社区建设的关系,自身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更一步推进保护区的可持续发展与建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铁岗-石岩湿地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议书

第6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一)集群园区化

1.发挥大企业龙头作用,带动园区发展。在发展产业园区时,运城市充分发挥大企业的龙头作用,培育和引进一批带动力强、规模实力大、关联度高的大企业、大集团,通过培育产业龙头,壮大骨干企业,带动配套企业,形成“大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园区”的发展格局。运城市高度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尤其是创新能力建设,鼓励企业围绕产业主攻方向,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强化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抢占主攻产业自主创新的“制高点”,同时政府注重本区域的创新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2.发挥园区聚集优势,培育重点产业发展。园区化发展具有很强的优越性,众多同行业企业在同一个空间集聚,实现资源、信息、公共服务的共享,集聚起规模效应,放大比较优势。运城市将工业现代化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工业重点行业发展时注重园区对产业的培育作用。如,河津市新耿区以老城区和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商贸物流产业;龙门区以铝工业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铝深加工产业;万春区以樊村镇和王家岭循环经济园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煤化工产业。

3.强化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运城市把园区作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和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如,夏县水头工业园区充分依托产业和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加工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以现有的企业为主体,按照“加工制造区、农副产品加工贸易区、高新技术产业区”三大产业区域,加强园区建设,建成夏县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聚集的核心、项目对接的基地、产业升级的高地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区。

(二)园区社区化

1.园区社区化促进产城融合发展。产城融合指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同步推进、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和一体化发展,以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以城市的服务功能为产业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园区把产业集聚起来,而产业的入驻和发展必然要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可以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另一方面需要引进外地的高级人才,随着产业园区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园区,这就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社区化的生活条件,尤其要做好社会公共服务,如解决进城农民的户籍、住房、就业、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身份和社会保障问题,使他们充分融入城市,真正转化为市民。在生产和生活配套上,一方面,完善园区基础配套设施;另一方面,加快园区内住宅小区、学校、医院、商场、超市等服务配套设施建设。

2.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园区社区化。园区社区化的本质是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产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运作促进园区社区化。一是在城市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以图书馆、体育馆、影剧院、康复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民综合服务中心为先导,打造城市综合体;二是以中小学为依托,打造教育园区;三是加快建设商品房住宅小区,引进现代化医疗机构,培育新型商业形态,完善服务设施,进一步提高开发区的承载能力。

3.用工业园区化带动农村社区化。农村社区化是“就地城镇化”的战略基础,通过城市周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为城市未来发展留下空间。农村社区化可以通过工业园区化的带动快速形成。如,运城市稷山县用工业园区化带动农村社区化,投资近2亿元完成“县城低碳产业聚集区”、“西社新型煤焦化循环经济示范区”、“翟店纸包装文化产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园区周边农村的社区化发展。

(三)社区城镇化

1.社区城镇化促进农民向市民转化。社区的发展推动城市交通、排水、污染处理、水电供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产业区、生活区、商业区、娱乐区等空间布局的优化,从而使社区发展为新兴城镇,进而引导更多的资源要素向城镇集聚。在这种条件下,城市建设的推进必将创造更多的生活和生产需求,推动商贸、餐饮、旅游、金融、保险、物流、医疗、文化和服装等生活业和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吸引力,加快农民向市民转化的进程。

2.城市社区的城镇化。城市社区的城镇化包括老城区社区的城镇化和新城区社区的城镇化。运城市通过对老城区进行改造促进社区城镇化。老城区改造,通过机关、企业外迁,形成商业区和服务区,保留城市文化特质。如,平陆县筹资8.2亿元,重点实施打通新老城区的“两街一路”(春元街东西扩及中段改造、向阳街改扩建、傅岩路南扩)、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力的“两馆一园”(图书馆、体育馆、实验幼儿园)、“两个市场”(春元街蔬菜市场、太阳文体广场)、“六大工程”(天然气进企入户、垃圾填埋场、星级公厕达标、天眼工程、汽车客运站、三线入地)等14个项目。特别是在“两街一路”拓宽改造中,坚持最大程度规范程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加快了新老城区的渗透与融合。运城市通过拓展建设新城区促进新城区社区的城镇化。新城区通过工业新区建设,发展实体经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依托。对新城区通盘考虑、整体规划,进一步提升城市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围绕新规划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发展配套服务,将产业集聚区打造成新城区的增长内核,推进社区城镇化发展。

3.农村社区的城镇化。有序推进农村连片示范区建设。新农村集中连片示范区,即围绕“抓典型、出精品、成规模、做示范”的工作思路,按照“一县一区、一区10村”的要求,使集中连片示范区达到道路循环、产业相连、林网方田、设施齐全、环境美观的标准。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配套体系。如,垣曲县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完善基础设施、健全服务网络和加强乡村文明建设协调推进”方式,分类编制全县行政村发展规划,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重点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人口相对集中、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心村,集中资金和项目,加大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主导产业培育和人居环境改善力度,引导和吸引山庄窝铺、空心村等居住分散区域的群众向中心村聚集,不断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四)土地规模化

1.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土地流转。运城市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率,引导土地流转,推动农业发展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道路,使土地向职业农民、产业带头人、种植大户手中集中,让有进城意愿的农业剩余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通过土地流转,一方面可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释放土地价值;另一方面可以淡化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农民不必再邻地而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的农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增加经济收入,为农民搬入城镇排除思想、地理、经济上的障碍。运城市土地流转的主要特点有:一是流转方式多样。呈现出转包、转让、出租、互换、入股、委托、代耕代种等方式。二是流转模式多元。有合作社+农户、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公司农场独立经营等多种经营模式。三是经营主体多种。有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等多种经营主体。四是土地用途广泛。不仅用于粮棉等作物生产,还用于果蔬、花卉等农业生产和观光农业开发。

2.调整村庄结构促进土地规模化。近年来,随着运城市“八区联动”的全面推进,城市框架不断拉大,许多城郊村已变为城中村;同时,由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城市安家就业,造成一些村庄形成空壳村。面对目前的村庄情况,运城市对村庄结构进行调整,进一步促进土地经营的规模化。

3.建设产权交易平台促进土地流转。为实现农村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运城市通过建设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农村金融提供服务。同时,运城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搭建一个有效的对接平台,让农村资产、资源流动起来,激活和发展农村生产力。通过交易中心对土地流转过程真实性、公正性、合法性的认证,维护土地流转双方权益,农民不怕租赁费拿不回来,企业不担心农民反悔收回土地,这有利于促进土地顺利流转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五)城乡生态化

1.坚持生态优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运城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坚持生态优先,走基于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突出资源集约节约和生态环境友好,加快生态经济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运城市在产业发展上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坚持走低碳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之路。第一,鼓励发展节能性环保产业,降低产业发展对能源、水资源、空气等生态资源的消耗或破坏。第二,支持探索循环经济模式,以更少资源创造更多经济价值。第三,要求工业入区、入园,促进产业集群,既可以集中处理污染,又可以使各产业分享外部经济。第四,加强节能环保宣传,鼓励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节能环保。第五,加强城市绿地资源建设,提高生态环境自我净化能力。第六,倡导绿色消费,减少消费污染。第七,重视调解资源占用与分配、环境污染方面的矛盾、冲突,促进城镇化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2.用城乡生态化增强城镇吸引力。运城市的城镇建设在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上,加大生态建设,通过绿化、净化、美化提高宜居指数,增强城镇的吸引力,让农民向往进城,愿意进城。保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加快步伐,深入推进。

3.城乡生态化注重传承和弘扬本地传统文化。文化是城市生存的魅力和灵魂,文脉是城市发展的远景导引,文化产业是支撑城市发展的关键。运城市在促进城乡生态化、一体化发展时,既遵循历史文化的传承,又衔接现代气息的植入。如,盐湖区通过建设国家5A级盐湖生态文化旅游风景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首先打造出20平方公里的板块,让游客在休闲娱乐中感知运城根祖文化、盐文化、关公文化的博大精深,未来把盐湖风景区打造成山水相连、林湖辉映、历史厚重、文化发达的历史文化风景区。

二、结语

第7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智能家居行业是一种新兴行业,也是高新技术产业,而家居智能化则代表了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一条主流,智能家居行业一定能成为下一轮经济增长新增长点。目前我国家电物联网技术发展尚处初级阶段,但是其发展趋势有目共睹,智能家居将会集体发力。GKB数码屋新推出单户型智能家居,长城(Greatwall)了自主研发的智能家居产品,知名电工品牌TCL-罗格朗名为“奥特”的智能家居即将面市。家电企业、计算机技术、家居制造业纷纷加入这场智能市场的大战,不止于此,国内外的各大通信商也将物联网提上了日程,智能家居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爆发,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目前跨产业的合作困难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一个问题。智能家居行业的发展,不仅仅只是安防行业的发展,它的发展同时离不开家电、IT和系统集成商的密切合作,只有这样才可以整合各自特有的优势,尽快打出一片新天地,这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家居发展的步伐。面对无限可能的智能家居市场,企业之间应当实现跨产业合作,从真正意义上整合彼此间的优势,尽快做大做强,可以说,谁能从根本上实现跨产业合作,谁就盘踞了市场。

物联网大潮下的智能家居行业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广阔的前景,是一个朝阳的行业,就目前的发展趋势分析,预计在今后的几年内全世界将有近亿的家庭构建智能、舒适、高效的家居生活。建设部计划2011年60%以上的新房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型家居”功能,因此智能家居正在成为一个大的产业,它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目前有代表的智能家居产品及应用

1.电力行业智能节电通

国家电网公司在北京城区范围内推出电力“智能家庭计划”的试点。市民只要通过一个小小的终端机,就能搞好自家的节电计划,省去不少的电费支出国家电网公司通过在电缆上铺设信息传送的光缆,再在试点家庭安装一个可双向互动的终端机,即可让这些家庭达到节电,最终节省电费支出的目的。

2.家庭使用的U-home智能通家居产品

U-home智能家居携其在物联网时代为客户打造的多网融合智能化解决方案其特点实现通过有线和无线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电力网的“多网融合”,将“家庭小网”联向“社区中网”,并最终与“世界大网”网网互联、互联互通。消费者生活中的楼宇对讲、安防功能、视频监控功能,以及家庭内的灯光、窗帘控制和家电控制等,乃至家庭能源管理、社区信息查询和社区服务等等,都最终融合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方案。家中的电视屏、电脑屏、智能终端屏以及3G手机等任何一块屏都是家庭的信息中心和管理中心。U-home的智能终端作为家庭的管理中心,不仅可以管理家中各类家电,还可以打电话、可视对讲、视频监控、进行外出布防、看天气预报、查询各类社区资讯等,真正实现了电视、手机、电脑以及小区对讲屏等多个终端的“N屏合一”,让消费者在生活中切实享受到“多网融合”的便利与舒适。

3.数模通智能产品

随着物联网时代的到来,目前很多新建小区都在推行智能化,一个大型或者超大型小区往往设有不同档次的楼盘组团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求,这些不同档次的楼盘在智能化需求上也有着明显差异,可能既需要模拟系统,又需要数字系统。但是市场上真正兼容模拟系统和数字系统的混合组网解决方案可谓少之又少。针对这一市场需求,海尔推出了“模数混合组网的大型智能社区解决方案”。这套系统的主要特点是采用TCP/IP协议联网,实时音频、视频、控制信号的数字化传输,使图像更逼真,声音更清晰,功能更强大;系统联网稳定性高,抗干扰能力强,且具有强大的模数混合组网能力;此外,系统产品的环境适应性强,独特的防低温设计可在零下40°的环境中使用。系统除了具有传统的可视对讲功能外,还可以实现安全防范及对家电的远程控制,同时还可以将灯光、窗帘、家电、地暖、煤气阀等设备关联起来,进行多种个性化“场景设置”,实现一键控制。

4.智慧屋产品

智慧屋产品的特点,用户可以通过iphone手机、电脑等对家中的灯光、窗帘、电气设备进行远程控制与管理;在家中,可以随意通过智能遥控器、移动终端等设备实现家电的控制与管理以及回家、外出、就餐、会客、睡眠等各种个性化场景模式的一键切换,非常方便实用。

这个产品的特点就是安全、无线通讯。不用布线,安装简单、使用方便,即使是对于已经装修好家庭,在安装上也不需要大动干戈,对于希望享受智能化生活的单户家庭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5.视神通产品

其特点是利用神经网络视频分析技术,其是全球领先的视觉仿生技术,以其独有的自组织、自学习、推广能力成为未来智能物体识别的主要发展方向。年龄、性别神经网络识别技术通过对视频摄像机捕捉到所有的行人进行智能分析,实现人物计数及年龄、性别等基本属性特征的识别与统计分析。例如海尔整合推出的神经网络智能识别解决方案,可以应用于商业场所,帮助业主准确统计客户数量、年龄、性别比例、来访时间段等数据,为店面宣传、进货安排及库存处理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可以应用于电子媒体广告宣传,通过实时统计电子广告牌前的受众人数、年龄、性别比例等,帮助广告公司有针对性地推广,提高广告宣传效应;也可以用于其他需要识别年龄、性别的安检场所等。该系统也成为安防行业客户关注的热点。

目前智能家居产品的推广应用方式,以应用的三大运营商为例

1.中国电信以数字化信息社区建设为契机,推动智能家居建设

A.数字安防建设

数字化信息小区中使用的数字安防系统,是一套基于IP技术、3G移动网络和宽带网络技术的远程视频安防系统,用户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终端或手机等各类手持移动设备实时、远程监控防区情况,通过彩信、短信、本地声光、电话、视频段、实时视频等方式实现本地或远程报警,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安防监控方面的需求。此外,业主还可以通过定时视频设置,系统将按照设置时间段,定时向用户发送定时监控的图像信息。

B.宽带互联网视听

宽带互联网视听系统是通过电话线传输、配以专用的e家宽带盒、具备互动点播功能的一种数字电视形式。是以电信宽带网络为传输渠道,以视频显示设备为终端,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向家庭提供点播、直播等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产品,是数字电视的一种先进形式。只要拥有ADSL宽带,接上e家宽带盒,社区住户家中的普通电视机就立刻变身为拥有多种强大功能的互动型电视,让社区住户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观看感受。宽带互联网视听系统提供的点播、回看、时移功能使得看电视成为一种享受,不用等、不用守时,已经播出的节目也不会就此错过,并且还可以快进快退,就和看影碟一样,再也不怕错过任何镜头,精彩画面还能多看几次,想看什么就点什么。这为推广智能家居解决方案提供了扩展应用渠道。

C.数字互动社区系统

数字互动社区系统由物业公司负责运营,为广大住户提供便利、全面的社区信息服务,内容涵盖:社区公告:由物业公司通过网络直接各类公告信息,包括停电、停水等信息。社区服务:由物业公司各类服务指南信息。社区商圈:是最重要的栏目,由物业公司经营,向小区内或周边的商铺、服务机构提供一个广告平台,为广大住户提供衣、食、住、行、娱乐、健身等各类综合生活服务信息,提供在线预订,送货上门服务。数字互动社区将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生活体验,具体实施案例例如:中国电信携手光大集团斥资近亿联合打造的中国首个数字化信息社区正式落户“景湖时代城”。景湖时代城数字化小区所提供的内容囊括了家居安防、高速上网、视频娱乐、数字社区等多方面数字信息化服务,通过服务的整合,让用户足不出户享受到一站服务的便利与轻松。这为智能家居的物联网服务赋予了新的内容。

2.中国联通开发智能家居应用模式

A.中国联通利用与厂商签署战略协议开发智能家居控制系统

中国联通与家电巨头美的电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合作开发、联合营销、通信服务等领域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共同促进双方的业务发展和产品延伸。美的电器与中国联通的战略合作,是家电产业与通信产业联姻的重要举措,拓宽了两大行业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既带动了信息技术在家电领域的应用和发展,又将为两大企业创造出新的合作模式和业务增长点。

B.中国联通智能家居推动规模使用机器人

中国联通已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家居业务规划体系,甚至还设计了名为WO宝贝的机器人作为智能家居的操控中心。目前,这一业务在无锡、南京等地试点,并即将推向全国。中国联通的智能家居解决方案将不仅仅限于家庭需求,而是将社区、楼宇等的相关需求也纳入到了整体方案之中。其中,家庭安防内容包括:门厅非法进入报警、紧急手动报警、可燃气体泄漏报警、对讲门禁等应用。

家用设备的互连和控制内容包括:灯光控制、电动窗帘控制、空气清新系统、消防火灾监测和喷淋系统、空调系统控制等应用。

公共安防内容包括:视频监控、周界防范、电子巡更、保安无线对讲、对讲门禁等应用。

物业服务与社区管理内容包括:背景音乐系统、公共照明、交费系统自动抄表、机电设备控制、车库和车场管理、电子公告等应用。

家庭网络信息化内容包括:综合布线、宽带网络、家庭电子屏、多媒体系统、VoD点播系统、家庭网关、音响系统、远程医疗系统等应用。

规模商用的中国联通智能家居系统包括:智能家居(中央)控制管理系统、终端(家居传感器终端、控制器)、家庭网络、外联网络、信息中心等。

3.中国移动开发智能家居应用模式

中国移动的M2M发展策略总的来说分三步走。

第一阶段,在承载网方面中国移动将针对目前行业用户已有自建的专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接入到目前现有的移动蜂窝网络中,传感器网络建设以系统集成商为主题。在业务网建设方面,中国移动将提供单一用户的单一应用,运营商以运营传感器网络接入,提供远程通信能力的业务为重点。

第二阶段,在承载网两网的部分基础设施基本融合,传感器网络逐渐由转网逐渐向公众网络过度,从而层次化的组网模式逐渐清晰,运营商开始逐步建设传感网。在业务网方面将基于两网融合的业务网设计、部署、建设、维护、运营、支撑逐渐标准化,运营商开始提供跨行业多用户的公众应用。

第三阶段,在承载网方面,移动通信系统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融合更加深入,成为无线泛在网络、综合基站、超算中心等新设备逐渐成为公共的网络基础设施。在业务网方面,运营商自建或共建传感器网络,提供面向泛在网络的增值业务。

对于智能家居的策略在M2M发展策略的基础上以先进的网络设施为基础,搭建包括环境监测体系、数字化城管体系、智能化的水电气热市政等基础设施管理体系,建设智能社区,令生态城的居民享受到高速宽带网络、高清数字电视、水

由此我们看到各运营商从智能家居推广模式看,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家居将会成为各运营商业务竞争的焦点。

目前智能家居市场发展的瓶颈

曾有专家预测,至少需要8年的时间,“智能家居”才能普及到国内的中产阶级身上。而早在2000年,智能家居的控制产品就已在美国的超市里出售。而我国智能家居的现状的是2010年以后,随着房价的上涨,以及精装住宅比例不断上升,智能家居呈现向中高端市场普及的趋势发展。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决定》指出,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政府引导推动相结合,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深化体制改革,以企业为主体,推进产学研结合,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可以说,《决定》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政策,对于智能家居业来说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智能家居市场目前呈现高速发展出的态势,无论是房地产项目还是个人用户,市场的需求越来越多,但发展需要突破瓶颈。

1.智能家居客户认知成瓶颈,高端用户占主力

智能家居难以被广大终端用户所认知和接受,成为了市场大规模发展的瓶颈所在,但在客户认知度参差不齐的情况下,装饰装修公司和地产商均认为智能家居有卖点,因此开发针对装修公司和地产商的智能家居是机遇之一。

2.传统消费习惯的改变仍需时间

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传统的消费习惯依旧影响着大家的思维。消费者可能会考虑花几千元买一个水笼头,也不考虑“怎么样用上智能家居?”因为,大家都明白花几千元买一个水笼头体现的是一种生活品味,而装上智能家居更多的人可能会认为你是一个数码爱好者,这就需要智能家居的建设者给予更多的信息推广服务,手机智能家居报等形式就是很好的服务方式。

3.中国随着国际化的大都市发展,突破智能住宅化发展模式这将会带动智能家居巨大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经济国际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住宅功能也日益增强,智能住宅与智能小区应运而生,“智能化住宅”目前业界尚无确切定义。英国去年推向市场的“聪明星”和注入现代网络技术的“网络房屋”,以及丹麦今年刚刚推向市场的“网络厨房”应该算是智能化住宅的代表作。智能化住宅和智能小区建设目标是向人们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通信、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高效便利的物业管理”。

尽管不同地区、不同档次的智能化住宅对智能化子系统的要求会有些区别,但是由于它是一种商品,就有共性,有一种市场标准。建设部已在《全国住宅小区智能化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大纲》中对智能园区“普及型”、“先进型”、“领先型”作出明确规定。

第8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6.014

2009年下半年,上海闵行区立足本区的实际情况,探索城市管理的新模式——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机制(简称“大联动”机制),取得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2012年5月,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海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推进大会”上指出:要总结推广“大联动、大联勤管理,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常态化工作方式”。这是对上海城市管理者提出的殷切希望,是对上海破解社会管理难题作出的具体要求,也是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实现“四个率先”的必要举措。

本文对闵行区“大联动”机制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其成功经验,分析其所面临的问题,并从法制化、规范化的视角,探讨其常态化和长效化运作的具体措施

一、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的主要特点

闵行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是在不改变现有行政管理组织体制,也不改变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的情况下,以信息化平台建设为支撑,以“管理力量大整合、信息采集大共享、行政执法大联动”为重点,优化城市管理运行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城市管理中存在的管理层次多、行政力量各自为政、社会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与利用等问题,形成服务、管理、执法一体化的社会管理联动局面。其具体措施是建立了“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多方联动、内外驱动”的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一)建立统一和权威的三级管理组织体系,形成城市综合管理的指挥平台,打造“大联动”推进机制

要保证政令畅通、运作高效,必须要有一个权威的组织体系。闵行区建立了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由“区大联动中心、街道分中心、居(村)委工作站”组成的三级组织架构,三级组织实行“书记负责制”,有力地推进和保证了“大联动”工作的权威化、常态化。在区级层面,成立区“大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副组长,区相应委办局、13个街道镇党委主要领导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是个议事协调机构。同时,在闵行区公安分局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上,成立了实体机构“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中心”,统一指挥协调职能部门,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应对突发事件。区公安分局常驻“大联动”应急中心办公,承担了牵头人的角色。

在街镇层面,全区13个街镇建立实体性的“大联动”分中心,各街镇主要领导担任“大联动”分中心主任、副主任,分管领导抓落实,综治办、派出所、城管执法队、房管所、工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街镇“大联动”分中心统一指挥街面网格化巡管和社区网格化巡管工作,集中处理辖区内城市综合管理各项事务。

在居(村)委层面,依托现有的居(村)委建制,全区成立521个基层“大联动”工作站,各居(村)委书记任站长,社区民警和治保主任为副站长。村居委大联动工作站作为“大联动”机制最基层的触角,负责收集、分析信息,前期研判和前期管理,排查隐患在社区,整治隐患在社区,消除隐患在社区,最大限度减少综合执法的压力。

(二)整合各类管理资源和管理力量,构建四级管理网络,形成全区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打造“大联动”支撑机制

1.充分整合各类城市管理资源,形成“一网一热线”的信息平台

闵行全区着力打破职能部门的条线壁垒和条块分割的工作格局,把现有的巡防警务网、治安防控网、图像监控网、城管执法网、市政服务网等城市管理资源全面整合为一张城市管理大网,全区大网以行政区划为单位,可划成13张(13个街镇和莘庄工业区)中网,小网由街面巡管网格和以居村委为单位的社区巡管网格组成,小网再视情况下设巡区或责任块,层层递进建立起一张“竖到底,横到边”的管理网络。闵行区社区巡管网格是以每个居(村)委为单位,共有521个小网、小网下设1299个责任块。街面巡管网格由各街镇现有的市容城管巡管网格和治安巡防网格统一整合、叠加为街面巡管网格,下设75个巡区,巡区下设189个责任区。街面工作人员负责各网格的城市管理和治安防控等工作,建立城市管理信息库;社区信息员负责各小区网格的信息收集、隐患排查和信息上报工作,建立人口基础信息库。这样,由区大网、街镇中网、社区小网和街面小网、若干责任块组成的四级城市管理网络最终形成,集管理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跨部门、跨区域的“大联动”信息采集与共享网络平台建立了起来。

同时,闵行区开通了一个全区统一的民生热线“962000”,设在区“大联动”中心,市民可以24小时拨打热线,对闵行区城市管理提出投诉、建议、举报或咨询,联动平台将统一协调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在规定时间里予以处置,群众的诉求得到及时有效回应。在市民眼中,“962000”就是“大联动”,集管理与服务的联动。

2.充分整合各类社会协管力量,形成资源最优化组合和最大化利用的格局

整合管理力量是指各种社会协管力量的整合。按照区级负责统筹,街镇统一管理,社区集中使用的原则,分阶段推进“大联动”社会协管力量整合。

一是在社区整合社区保安、社区综合协管、房屋协管、就业援助、社区助残、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等六支管理类社会协管队伍,组成社区网格化巡管力量。二是在街面整合市容环境管理力量(城管执法队、市容环境协管、城市网格化监督、保洁公司等)和治安巡逻力量(派出所民警和社保队员)组成街面网格化巡管力量。两支力量由街镇统一领导和集中使用,条线进行业务指导,负责协助开展人口管理、安全稳定、社会保障、市政管理、城市管理(如出租房屋、违法建筑、无证经营、非法行医和地下加工场等)基本信息的采集上报与隐患排查等工作。

3.充分整合工作职能,形成集约化城市管理模式

闵行区“大联动”中心集合信息受理、指挥协调和考核测评等职能,主要由“区大联动呼叫中心”和“区大联动指挥中心”承担。例如,2010年4月,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和应急联动中心成立时,就整合了公安110指挥中心、城管网格中心、民生热线、党务信箱、区长信箱、区应急值班电话,成立了“区大联动呼叫中心”。2011年元旦,“区大联动呼叫中心”又整合21个区级职能部门的34部城市管理类服务电话,推出民生热线“962000”。非紧急类的城市管理或社会事务通过大联动网络平台和民生热线接听、下派、处置。一个电话进来,如果是咨询类的,信息员会直接把来电接到34部电话中的一部,由职能部门进行专业解答;如果是举报、投诉类的,则“区大联动指挥中心”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分派”任务,由职能部门限时处置、反馈。

(三)同网同责、多方联动、协调共治,形成城市综合管理的工作流转和民生服务平台,打造“大联动”运作机制

“多方联动”是指“大联动”实行“多网合一、同网同责”的网格化管理,形成条块联动、执法联动、内外互动的管理格局。

1.条块联动

“大联动”充分发挥“块”(街道)综合管理优势和“条线”(相关职能部门)专业管理优势,实行“条线执法、街道牵头、力量整合、工作联动”的属地化管理模式。在区大联动中心统一指挥下,通过联席会议制度、派驻协商制度、授权委托制度建立常态化的街镇综合管理与条线专业执法相结合的联动机制。同时,区大联动中心通过信息流转制度、交办督办制度,以信息化手段有效整合各职能部门内部资源,指挥调度全区“大联动”工作,集中整治专项城市管理的顽症。区联动中心还建立了跟踪与反馈系统,将案件的处理情况以及前后情景的图文对比形式回馈到区联动中心,中心确认后予以结案。区大联动中心“派发、督促、反馈”这一系列工作流程,打破了政府部门的“条块”分割,消除了相关职能部门间的管理空隙,有效防止了扯皮推诿。

2.执法联动

一是社区和街面执法联动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的无缝衔接。在街面,市容城管和治安巡逻队伍采取职责交叉的联动运作模式,网格责任块叠加,人员相互融合编组,共同开展市容城管和治安巡防等工作。白天,城管巡逻队以市容城管为主业,兼顾搜集报告违法犯罪活动线索,扭获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夜间,社保队以治安巡逻为主业,兼顾管理乱倒垃圾废物、乱贴黑色广告、乱设摊点等行为。这种科学合理划分社区和街面巡管网格,以及执法联动模式,实现了城市管理的三个无缝衔接:马路和小区管理空间的无缝衔接、白天和夜晚管理时间的无缝衔接、市容管理和治安防控管理责任的无缝衔接。

二是“2+X”的街面联勤巡管模式,改变单边作战多、协同作战少的状况。“2”是指派出所、城管两个牵头部门,作为街面巡管的基本力量;“X”是指工商、食药监、卫监、交巡警等职能部门以及辅助巡管的市场管理公司,作为街面巡管的新生力量。“2+X”团队每天联合开展街面巡管,除派出所民警,辅警、监察队员和城管队员必须参与外,工商、食药监、卫监、交巡警等则根据执法所需参加联勤巡管。例如,对涉及专业管理部门的无证餐饮摊点问题,街镇分中心通知工商、城管、食药监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责,共同在现场处置。

3.体制内外联动

“大联动”就是“大家动”,最主要的是通过居民自治,广泛动员、鼓励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城市治理,打一场“人民战争”。例如,“大联动”工作站充分发挥居民自治功能,利用小区内的人才资源,使用好志愿者,发挥党员作用为社区服务,形成了社区组织与公众广泛参与、内外互动的管理格局。为此,区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责任块的综合协管员、居委干部、志愿者等信息员,每月落实数百元的激励经费,鼓励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市管理。可以说,“大联动”机制不仅管理联动,而且服务连心。

(四)建立体制内外共同驱动的城市综合管理考核平台,打造“大联动”考核、监督机制

目前,闵行区已有52个职能部门近300多项管理事项进入大联动平台,大联动的边界正在不断扩大。但是,要让各个职能部门形成合力,提升大联动的效能,关键需要一套严密的监督考核制度来保障。闵行区的做法是建立体制内外共同驱动的考核机制,实行闭环式管理。其考核思路是区政府将“大联动”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与街镇的考核,权重占到总分的10%,考核结果与部门、街镇领导工作绩效、奖惩挂钩。考核的方式有两种:

一是区“大联动”中心通过案件办结率,在体制内对条块进行考核。条块考核的手段,主要是“晒工作”。区联动中心借助网络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条块的日常城市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实时将各个部门、街镇接处联动中心分派事项的处理结果在“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及应急联动平台”上向各级领导公开。“已结案”的用绿色标注,“处置中”的用蓝色标注,而“超时事件”用红色标注,工作业绩,网上留痕,一目了然。

二是市民寻访团、舆论和市民等体制外力量通过案件发现率对责任块进行考核。街镇分中心考核居(村)委工作站,居(村)委工作站考核信息员应发现、快发现案件的情况。当信息员及时发现城市管理中的问题,经核实后,有奖励;当然,未及时发现问题,而被市民发现,就要扣分,影响整个责任块的考核成绩。这样使得责任块的各责任主体相互帮助配合,在工作中主动跨前一步,在做好主业的同时,兼顾他业。

二、闵行区“大联动”机制运行中的问题

“大联动”机制体现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但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在常态化、规范化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需要克服和改进的问题。

(一)人员编制和待遇问题,制约了“大联动”机制的发展

目前“大联动”所设立的机构并不是专职机构,属于非常设机构,参与“大联动”管理工作的人员五花八门,来自不同的部门,且多为临时聘用或是从其它部门借调而来的,各自的薪级也相差颇大。他们任务重、工作忙、责任大,却无正式编制、薪水较低,人心不稳。这种人员的不完整、不稳定、不安心状况,给“大联动”机制的长期发展带来消极影响。

(二)“大联动”机制长效化还有待制度保障

由于“大联动”只是一个指挥、协调机构和活动平台,不是一个实体职能部门,不是一个责任主体,缺乏工作的动力和压力。目前,推行“大联动”的关键是依赖领导重视。靠领导的重视来推进工作,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领导的改变或领导注意力的改变,“大联动”就有可能中断或流于形式。“大联动”机制长效化,终究要通过各种新的制度建设来保障。

(三)“大联动”的法律保障机制不明确

除了“大联动”机制运作的组织机构、人员编制及经费待遇需要制度化、法制化保障外,还必须理清联动联勤与依法行政的职权边界。由于对群租问题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约束,只能依靠“大联动”机制,通过相关职能部门协商确定由谁来执法,如果商定不成,只能通过领导指定某机关执法。这种联动如果处理不当,可能违背职权法定的原则,偏离了依法行政的要求。

(四)“大联动”绩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

某种程度上,“大联动”的考核标准并没有切实反映各职能部门、各条块管理部门的工作表现,考核本身发展还不够平衡,以至一些互相扯皮、处置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需要进一步完善。例如,区“大联动”中心对条块考核的指标是案件办结率,于是,相关部门则重视处置率和办结率,而忽视了案件的发现率。

“大联动”考核机制存在着考核主体与客体合一,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这违背了权力监督制约的原则。例如,案件由居委会上报,但是处置结果的核实主体又是居委会,就有可能形成瞒报、不报的情况。

三、闵行区“大联动”机制常态化运作的策略

完善城市综合管理体制,创新常态化工作方式,确保管理运行高效有序,而又充满活力,是创新城市综合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统一认识,增大对“大联动”的支持度

通过加强宣传教育,统一认识,增强“大联动”参与者对“大联动”工作的认同支持,克服观望和应付心理,这是推进“大联动”的思想基础。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领导对“大联动”工作的支持,要在人、财、物上保障和加大投入。二是通过思想教育和具体行动争取广大群众的支持。三是通过宣传报道,争取各方媒体的支持。四是通过研讨、论证、推广活动,争取同行、理论界的支持。五是统一思想,争取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积极配合。六是总结和推广典型经验,强化自我认同,整体推进全区“大联动”工作。

(二)推进城市综合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

1.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保障城市综合管理机制的长效和常态化运作

城市综合管理的长效和常态化建设,必须实行体制突破,理顺城市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不能长期试点。稳定的管理机构和一定数量的专职人员,是“大联动”机制能否长效的组织保障,定岗定编定职是关键。所以,应该设立一个统一高效的大部制、综合性、有权威的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并不断深化制度设计,完善人事编制、经费保障系统。当前,尤其要重视在加强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把参与“大联动”管理工作的机构纳入到正常轨道上来,把“大联动”工作作为各级政府部门效能的重要考核标准,“大联动”机制才有长期推进和运行的组织保障,才能健康发展。

2.提升“大联动”机制的法律保障地位

首先,加强“大联动”机制的法制化建设。“大联动”机制不仅涉及各个条线上的数万名专门负责发现问题的信息员,还涉及负责城市管理的政府部门,以及众多负责问题处置的基层作业单位。所以,要固化“大联动”机制,稳定机构、稳定队伍,必须要有法可依。目前,要加快“大联动”机制的规章制度建设,为“大联动”提供强有力的法理支撑。

其次,要理清联动联勤与依法行政的职权边界。“大联动”提倡各职能部门跨前一步做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但是,这要与依法行政的职权边界分清楚,应在现有法律构架下,更加明确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进一步完善问责机制,对敷衍推诿者严惩不贷,推动各有关责任主体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应更加明确职能部门的联动工作的处置流程和行为准则,保障联动管理和执法的合法性,推动各有关责任主体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三)逐步增强“大联动”机制的运作能量

首先,要有计划有步骤完善大联动信息系统,不断提高区、街(镇)、社区等资源投放、整合力度,逐步整合区建交委、工商、房管、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察等与城市管理有关的信息数据,建立全区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分类收集、信息共享、整合提升,解决信息“孤岛化”现象。

其次,要有计划有步骤最大限度整合城市管理一线队伍,形成全区统一指挥、待遇一致、素质优良的城市综合管理辅助队伍,增强“大联动”的基础力量。

再次,要有计划有步骤加强法律知识、岗位技能等职业培训,并逐步实施任职资格制,规范协管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进一步提升“大联动”队伍质量。

最后,要有计划有步骤拓宽“大联动”的内涵,把供水、供电、供气等社会公共服务企业纳入“大联动”工作中,加强前端管理和提供优质服务。

(四)不断完善“大联动”监督考核体系

除了加强体制内考核,更应重视体制外考核,尤其重要的是部署信息监督员和动员老百姓来监督各部门的工作成效。还要完善对政府派出机构的双重管理和考核机制。一方面,所有参加“大联动”的管理工作人员,都应纳入考核对象范围。另一方面,把“大联动”的工作成绩纳入干部考核体系,通过具体数据来评判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成绩。三是进一步细化考核标准,做实年度、季度考核标准。四是根据分权制约原则,考核主体与客体要分离,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五是进一步做好考核的公开透明。考核结果不仅向政府内部公开,还要分阶段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终向市民公开。这既是行政精细化管理的需要,也是强化群众监督的要求。

说明:本文系2012年上海市委党校一般课题《上海特大型城市管理方式创新的经验研究——以闵行区城市综合管理“大联动”机制为例》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第9篇:社区建设主要特点范文

关键词:生态城市;规划;要求;要点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目前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是目前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实际问题。只有做好生态城市规划,才能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1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ecological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生态城市是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2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及目的

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在于把生态观念作为一种设计思维方式,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作用,以及保持和维护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其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态过程循环再生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此目的,在做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应遵循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

3生态城市规划的基本要求第一,在进行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时,要力争做到布局合理,并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特征和水、气、地质等条件及长远发展的要求。第二,在建筑材料的使用上要坚持环境保护原则,从源头避免由于建筑材料的原因造成的化学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等。第三,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条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维持原有的地理环境,以保持原有自然环境不被破坏,并得以延续。第四,环境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环境质量的优劣又是从人类的生理和心理需求来评价的,所以必须以环境为本。第五,遵循大自然生态制衡、循环再生与自我调节规律,用生态观念去研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第六,积级推广道路、园林、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坑塘湖河的坡岸绿化,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4生态城市规划的要点分析4.1遵循生态优先原则。生态优先原则为人类活动方式和强度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定义了一个生态健康的范围,超过了这个范围,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优先权。生态优先原则在城市规划中的首要任务是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在以生态规划方法编制城市规划中应控制生态敏感地区范围,确定基本农田、河流水系、绿地走廊、林地、湿地等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先将其保护、控制起来,确定土地使用强度管制区划和相应的控制指标,制定空间管制措施,再行安排城市建设用地。这样,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因城市的发展扩张而减少和损坏,从而使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得以延续和发展。4.2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要倡导生态价值观,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不断增加人们对修复和维护生态系统的紧迫感,树立“把建立世界生态系统多样性作为21世纪发展的首要问题”的意识。同时,要培育和弘扬生态文化,提高全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要在广大群众中广泛开展科学的资源观、发展观和消费观教育,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到绿色消费运动中来,共创生态文明的新家园。4.3确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绿化、生态交通、生态建筑、生态能源、生态文化、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和方法,这些涉及地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等领域,需要各学科专家之间相互交流,互为补充,构建出和谐、高效的城市生态关系,为城市的定位、城市的土地合理利用制定科学的策略。

4.4做好街道、园林、生活环境的绿化并将色彩运用其中。彩色树种在国外园林中的运用已比较广泛。在国内,近几年从欧美各国引种栽培的彩色园林树种就达数十种之多,这在提升我国园林绿化建设水准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显示了卓越的成效,其产业化开发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均十分显著,彩色园林树种的推广应用正在迅速崛起,呈现出一片可持续发展的广阔前景。在路旁行道中的运用。行道树是以美化、遮荫、防护为主要目的的,要求选择抗性强、树冠大、荫浓、落叶迟,并且有观赏性的高大乔木。在园林、广场造景中的运用。公园是人们休憩、放松的场所,园林中植物的选择搭配可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彩色树种可零星点缀在大片绿色背景中,起到引人注目、画龙点睛的作用;也可栽植大片彩色树种,给人一种层林尽染、漫山红遍的美感;在草坪中点缀一些小灌木类彩叶树种,让游人感受到强烈的层次感,从而丰富园林景观。在庭院、小区绿化中运用彩色树种,能够提高绿化档次,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使人们仿佛置身于大自然的美景之中,使城市规划上一个新的台阶。

4.5进行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了解城市的生态特征、生态过程、生态问题和生态趋势,认识城市环境的生态潜力和制约因素,以及城市中人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调查和研究与城市有密切联系的区域范围内的资源利用与分配,经济条件的变化发展;对生产力布局和城镇间分工合理化的客观要求,寻找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