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第1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农村;社区;群众文化

一、农村社区文化的内涵

(一)外在含义

关于农村社区文化的外在含义,是指社区群众外在感受和察觉到的文化表象。文化行为和文化载体是外在含义的两个层次。文化行为是按照一定的文化进行的各种行为活动,如个体的、集体的、群体的、社区的文化行为,以及社区生活方式、交往的方式、对待人的态度、风俗、道德品质等方面组成了这一行为活动。文化载体,即承载文化一切有形的能看得见的物质形态,主要指的是社区内有形、看得见的要素,如建筑、文化设施等,这些物质要素包含着文化当地的文化精神,是社区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二)内在含义

文化精神和文化规范是内在含义的两个层次,是隐藏在外在层次之下的社区群众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文化精神是一个社区文化的核心,在整个社区文化中起引领作用,主要包含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内容。社区文化精神引领着整个社区居民的文化行为活动,是社区文化的指导力量,从根本上说,建设社区文化就是对居民文化精神的重塑过程。社区的文化规范是社区精神文化的具体表现,是文化精神的承载者,包含了道德伦理、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行为准则,体现着社区居民的道德风尚,是居民意志力的展现,同时也是社区法制建设效力的体现。

二、农村社区文化的特征

(一)地域特征和全国性同在

由于每个地方的地域条件、居民类别、团体组织、生活风貌、传统精神和风俗习惯等都不一样,因此,各个地方的农村社区文化特色也不一样,这就是社区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具有本地性、地方性和区域性的特色。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但这并不影响文化全国性的发展,如东北二人转具有北方特色,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二人转逐渐走向全国并且被各地的人们所接受。[1]

(二)封闭性和开放性的双重性

一方面,农村社区文化的产生和消费基本是在社区内部发生的,是一个独立完整的体系,所以在整体上,农村社区文化有一定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大众传媒的发展为人们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提供了快捷的方式,其使得各地的社区文化交流加强,具有一定的开放性。[2]

(三)娱乐性和凝聚力并存

社区文化主要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为依托,社区农民作为主体广泛参与,所以娱乐性不可避免。同时,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还凝聚了社区文化的精神,属于社区居民共同创造的文化,具有文化认同感,对社区居民具有凝聚作用。

三、农村社区文化发展现状

(一)农村社区文化建设资金缺乏

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开展文化活动、文化项目都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尽管农村目前的发展情况有所好转,但其与城市的发展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表现在文化建设上投入力度不够、资金缺乏等,导致很多地方不仅设施陈旧,甚至出现资金被挤占、抵债等情况,这是社区文化发展的一大难题。

(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队伍有待加强

目前,我国农村的社区文化建设主要是地方政府负责,乡村文化站和文化广播站中人员缺位和兼职的状况比较多,且文化者的素质有待提升,再加上很多农村受生活的局限性影响,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不高,参与文化建设的意识不强,这就制约了文化建设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三)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率低

农村地区缺乏有效机制组织和管理,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对已有的农村社区文化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农村社区文化设施很多被闲置,如图书没有人看、电脑没有人用的情况比较严重。

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各部门的职责管理,加大管理力度

首先,各级相关部门要按照中央的指示落实好相关国家政策法规,进行统筹规划,做好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其次,落实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将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到各地政府的考核中,以确保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进行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因此,财政方面必须加大支持,增加对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财政在农村中的比例。此外,还应制定优惠鼓励政策,以支持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各种文化活动的开展。除了利用财政方面,还可以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从而加大资金来源。

(三)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建设强有力的社区文化队伍

首先,农民作为农村社区文化的主体,必须发挥其主体作用,可在农村地区加强教育宣传及开展各类文化意识的宣传活动,让农民认识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其次,要建设一支农村文化队伍,发挥身边优秀人才的引领作用,提高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3]综上所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它不仅需要政府政策方面的支持,同时也必须发挥社区农民的主体作用,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从而促进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周婷连,钟远.新型农村社区文化建设基本路径探讨[J].中文信息,2015,(10):330-330.

[2]王道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J].中国科技投资,2016,(34):218,373.

第2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对策和建议

中图分类号:G24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210-01

社区文化是区域性的、全方位的广义文化范畴,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区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数之和。对于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而言,加强对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的研究和探查,找出社区文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已成为当前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文化工作者,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首要任务。

一、强化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资源的利用进行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化整合

1.对于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发展而言,依靠政府单方面的投资显得单一、被动。因而,要想实质性的推动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还应该着手于企业、学校、家庭的文化资源的利用,将社区内的文化设施如展览室、文化活动室、体育场对社会居民进行公开开放,让整个社区的居民都能积极的参与到社会文化的建设中来。此外,在明确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底细的基础上,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人员应与辖区内的企业、机关部门进行联系,争取企业、机关等单位将文化活动场所向群众开放,给予弥阳镇社区群众更多的发挥场所。其次,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还需要政府的法理支持以及群众的全力配合,例如在红烟社区的文化建设中,主要的便是“政府指导、企业主导、群众督导”的社区文化创造模式,从红烟社区的发展中可以看到,当前社区文化建设正逐渐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而且社会的文化建设也更具新时代的文化内涵。

2.遵循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的人文特点,发展社区的特色文化。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必须以弥阳镇社区为基本点,因地制宜的发展社区特色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使社区文化保持持久且旺盛的生命力。此外,由于我镇地处市政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鉴于良好地理资源,我们必须加以大力利用,使其为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创造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形式多样、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使得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地域特点和人文特色。

二、倾斜老、偏地区,改变建设不平衡状况

如果老城社区与新城社区之间、中心城区与偏城区文化建设的差距状况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缩小,那么社区文化建设将很难得到改善,而且还会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以下三个重点方面的改善:

一是加强对城东、铺田、古城三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以及政策的扶持程度,让这些社区文化建设能够在政策的扶持和社区领导的带动下,展现出勃勃生机。此外,要推动城东、铺田、古城这三个社区的文化及社会,需要立足于社区的本身情况,例如社区的规模、人员数量、经济情况、文化特色等等。然后,在此基础上,制定城东、铺田、古城社区文化建设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并且注重长远规划和短期计划目标的一致性,使城东、铺田、古城社区文化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下去。

二是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共享。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强调的是整体性质的文化发展,因而,要充分调动弥阳镇社区内所有的机关、部队、企业组织等一切社区力量,通过这些力量的整合,实现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资源的有效整合,并且为弥阳镇社区文化建设创造一个共有、共享的良好社区氛围。另一方面,借助于社区文化建设的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融合发展,扩大社区文化的发展途径及范围,使得社区文化建设更加的饱满化。

三是通过建设文明、卫生、祥和、安全的社区,使居民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在社区文化的感染下潜移默化中养成。简言之,也是借助于文化的力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积极性,让居民们在参与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从而,大大缩小了与其他社区之间的文化建设差异。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社区文化设施是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的基本物质依托和载体。加强社区文化设施建设首先在量上要增加。各级职能部门应通过出资、集资、共建等方式建造更多的社区文化设施,如兴建文化馆、站,图书馆,以及社区活动中心,健身场所,社区学院,绿地等。这样一来,社区居民就有更多的机会参加文化活动。其次,社区文化设施的建设应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即将它建设成为社区人民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课堂,展示文艺才能的舞台,休息娱乐的场所,青少年教育的园地,文明市民的学校,老年人的乐园。这样就使得社区居民能参加科学、文明、健康的文化活动。再次,社区文化设施在资源配置上应尽可能合理化,要使各项文化设施都能物尽其用,而不致于造成资源的浪费。

第3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华南地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模式;创新理念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我国残疾人文化事业社区共享共建研究》(13YJA760030);“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纲要重点支撑课题”《我国残疾人文化产业政策研究》(15&ZD009)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应急课题《江苏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创新工程研究》(71020122171)之阶段性成果。

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单元,社区的发展直接影响着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当下,社区文化建设日益成为打造当代城市文明的靓丽主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残疾人人口的增多,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也备受关注。针对残疾人的社区文化建设,亦已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这对于丰富残疾人社区文化生活,提升其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海珠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现状

华南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达、文化最开放的地区之一,其在发展残疾人社区文化服务方面,有着较具代表性的创新发展模式。据统计,广州市现有残疾人总数为5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26%。其中,智力残疾约2.55万人、视力残疾约6.09万人、听力残疾约11.28万人、肢体残疾约12.1万人。海珠区持证残疾人人数为13959人,占全市残疾人总数的0.26%。该区在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市》的文件精神及要求,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依托各种资源,为残疾人创造发展平台,并通过“个性化”服务、残健融合等方式,创造和激励残疾人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及扶残助残的良好社区氛围。海珠区的这种真抓实干、勇于探索的实际情动,不仅带动了该区残疾人社区文化的发展,也得到了上级残联及相关部门的肯定。为此,该区的“素社街”及“沙园街”均先后被广州市残联授予“广州市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示范点”称号。

首先,经济实力雄厚。广州市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之一,持续稳定增长的工农业生产,蓬勃发展的对外经济贸易,在使其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第三的同时,而使海珠区经济发展水平跃居全市第二。一个地区的竞争力取决于知识的竞争力,而一个地区的文化发展又同样取决于其经济实力。至此,蓬勃发展的经济也给海珠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文化意识强烈。走出“文化沙漠”,创建“文化广州”是其目前发展的基本目标。而实事求是,以人为本, 尊重科学,与时俱进,求新求变则是广州人对于文化的一种刻入骨髓的意识表现。正是因为他们这种敢于为先,善变求通的观念,创造了珠江三角洲多元经济文化。

二、海珠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模式

(一)以人为本 个。为更好的服务于社区残疾人,海珠区以人为本,根据残疾人自身特点、需求、爱好,完善社区设施并提供个性化文化服务,帮助残疾人融入社区。该区以各专门协会为主体,组织成立了“海珠区残疾人书画协会”、“海珠区残疾人摄影协会”等文化社团。海珠区的海幢街还专门设立了总面积达11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服务中心。其中包括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康复运动室并配置了残疾人专用电脑和读物。为残疾人专门订阅了相关杂志以及提供相关残疾人法律法规条例文件。不仅解决了残疾人借书难、读书难的问题,也让残疾人不出社区便知天下事,提高了他们的科学文化素养。

(二)残健融合 平等共享。为扩大残疾人文化进社区的覆盖面,海珠区以“融”为基础,搭建融合平台,让残疾人平等的参与到社区活动,共享社会文明成果。一方面,给残疾人走向社区,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提供了无障碍设施,让他们无障碍的融入社区生活。另一方面,全民共参与,为残疾人参与社区文化生活打造软件环境。此外,开展丰富的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结合残疾人自身特点组织社区剧场、成立合唱队,定期举办粤剧、卡拉OK、象棋等比赛或以各街道康园工疗站为基地,定期举办“为盲人讲电影”、“聋人看电影”、“听书工程”等系列助残活动。

(三)典型示范 以点带面。海珠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既常态化,又具有其自身特色。该区采取“试点+推广”的发展方式,依托社区工疗站,举办各种适合残疾人与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文化活动,并通过探索与总结,把好的经验推广到全区各街道,以促进残疾人社区文化共同发展。

三、目前面临问题及相关对策和建议

海珠区在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上,勇于探索与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仅以点带面带动全区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也挖掘和培养了一批残疾人文艺人才,活跃了广大残疾人参与文化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但在实地调研中也了解到其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的一些问题。为此,特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首先,提高认识,健全机制。为避免相关单位间的相互推诿,建立明确分管领导和专门工作人员负责共建工作,加强相关工作者对残疾人事业的认识,发挥他们的工作职能,并充分利用他们自身的有效资源,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残疾人社区文化建设。同时,转变相关部门在落实残疾人文体工作中,重文化轻体育,文体脱节的观念,实现社区残疾人文体活动的同建同创,以确保残疾人社区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其次,落实经费保障和相关有效制度的完善。要把经费保障情况作为残疾人文体活动共享共建工作的重点,落实残疾人文化建设专项经费,将该项经费列入每年度的财政预算,以保障残疾人实际需要。同时,出台一些保障残疾人参与社区文体活动的有效制度,使残疾人社区文体活动的开展有方法,有方向,有保障。最后,结合社区康复机构的建设,活跃残疾人文体活动。从康复、愉悦残疾人身心出发,帮助社区残疾人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达到对自我、对社会认识的提升。也是在提供健康保障的同时,更好的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区生活。因为只有他们的基本生活、医疗、政府扶持政策的真正落实,才能激起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当下,为更好的发展残疾人社区文化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职能部门及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也需要以高标准创建残疾人精神生活文化圈,让残疾人朋友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找到自我归属的同时,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引领下,实现自己真正的“梦”。

参考文献:

第4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旧区改造后续管理要跟上

无论是集中视察、还是代表座谈会上,代表的目光始终不离“民生”,针对社会保障、城市安全、看病难等民生话题,人大代表们纷纷建言献策。

养老是热议焦点之一。唐曙建代表认为,老龄化是上海面临的突出问题,对现有的养老格局要研究其是否合理,对机构养老、特别是公共机构养老“一床难求”的矛盾,要考虑对策。建议今后在新建小区时将养老机构的引入一并考虑。

“社区物业管理”成为代表们关注的又一关键词。刘兴宗代表说,目前中心城区很多老小区都进行了旧区改造,但政府大量投入之后,后续管理却跟不上。老小区的物业费比较便宜,不少是靠政府补贴来维持、但按商品房的要求来进行管理,而小区居民对此实际感受并不大,对物业的满意度也不高。刘兴宗建议,将旧小区一体化改造纳入长效管理机制,并适当调整物业费。

还有不少代表关注“看病难”,丁建华代表建议对配药额度限制现象进行研究,尽快找到解决方案。

文化建设要注重构建精神家园

“文化靠积淀,文化建设要注重构建精神家园。”相继举行的几场代表座谈会,不少代表的话题聚焦到文化建设上。在代表集中视察中,其中一路的主题就是深化本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发展服务群众。

范希平代表说,上海文化建设大力提倡“公正、包容、责任、诚信”八个字的价值取向,领导机关、公权部门要率先去践行这样的理念。朱利民代表认为,在新形势下,更要好好研究和分析上海在包容方面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够。要思考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包容,要解决好户籍人口和非户籍人口之间的包容,要考虑中心城区和郊区之间的包容。要考虑对人才引进的包容。

“能否就这八个字的价值取向开展一场大讨论?让这八个字引领全体市民的参与,形成市民的自觉约束。”刘家欣代表的这一建议,引起代表们的共鸣。许丽萍代表认为,在文化方面上海要进行大思考、大策划。在新的时期,思考到底应赋予其什么内涵。例如,一些建筑工程,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进行规范,而作假依然在进行,食品安全也同样如此,根本原因就是诚信出现了问题。我们要借这样的东风,进行全民大讨论。在俞立中代表看来,文化建设不仅在于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在于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不要将文化建设简单等同于多组几个剧团、多建几个场馆。

地铁运营关乎城市运行安全

第5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社区文化 现状 问题 对策

社区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社区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它具有社会性、开放性和群众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社区文化建设已经成为社区建设的重点。发展社区文化,可以强化社区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倡导健康的民风民俗,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维系社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社区文化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现阶段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缺乏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社区文化工作主要由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而居委会的一些工作人员认识并不到位,认为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只是为了休闲、健身娱乐及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没有上升到对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往、加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城市社区发展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去认识。他们能够做好一些常规工作,比如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统计,等等。而对于发展社区文化,由于他们没有明确的目标,许多工作流于形式、从而无形中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发展。比如,一些社区文艺活动多是由热心人自发组织开展,处于无序状态,对于风险的承受能力很弱,一旦遇到某些问题,如场地、组织等,他们便无力协调、解决,经常是不得不中断。由于缺乏必要的引导,一些社区文化活动的形式单一、枯燥,内容缺乏吸引力,有的社区文化建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更新,而没能从社区文化建设的品质上、内涵上下工夫。

(二)缺乏一定的资金投入。

从目前来看,各地对于社区文化发展常规的做法就是政府部门在中心区域内建造几个象征性的文化体育设施,提供文体活动场所及设施。社区文化发展市场大,参加人数多,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而社区本身是一个无收入的基层组织,平时的活动经费都是由财政拨付。这项经费本来就不足,而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健身房、活动室、电子阅览室的投入非常大,这些经费要靠社区自身解决是不可能的。社区文化基础设施投入不足、社区文化活动难以开展,这严重制约了社区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很难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生活的需求。由于资金的缺乏,社区许多的活动难以开展,有些业余文艺团体要举办一些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往往是被迫流产。

(三)缺乏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相关人才。

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相关的人才,要使社区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得到广泛、深入、有效的开展,队伍建设是关键。近几年,虽然说我国从事社区文化建设的队伍越来越壮大,但是普遍存在着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水平偏低,整体素质不高的现实。他们还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区文化建设的需要,无法胜任当前社区文化建设工作。致使大多数社区的文化工作处于无序状态,社区的文化活动场所如阅览室、老年活动中心、群体文化广场等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时,社区在开展文化活动时视野不够开阔,组织不够深入,对各种能够利用的人员没有很好地发动起来,社区不能很好地组织建设文化队伍,有些社区甚至没有自己的活动队伍,连青年志愿者队伍要进入社区提供文化服务,都无人牵头协调,这些都制约着社区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

社区文化具有服务性、娱乐性、无偿性的特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离不开各方面人员的积极参与。而现实是社区成员的参与率不高,一些社区文化活动好不容易组织起来,但参与者却总是一些“老面孔”,这基本上是社区文化活动面临的难题。社区文化建设,一方面需要政府支持下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使设施更加齐全,环境更加优雅,文体资源更加丰富,充分发挥现有图书阅览室、多媒体电教室、老年活动中心、残疾人康复健身房、聊天室、乒乓球室等设施的作用,另一方面更需要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社区成员积极广泛参与文体活动。为了吸引更多的社区成员参与社区活动,社区管理人员应该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改进活动内容、形式等,同时加强各社区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互相切磋、学习,扬长避短。

二、建设社区文化的对策

(一)进一步提高对社区文化建设的认识。

社区文化是公益性文化,政府是社区文化的建设主体。社区文化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纳入构建和谐社区的首要位置,要明确各级政府在建设社区文化中应担负的责任和所起的作用,增强做好社区文化工作的自觉性。建议组建专门的社区文化领导机构,使社区文化建设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发展社区文化事业,促进社区两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形成协调机制,确保各个部门对社区文化建设真正负起责任来。

(二)多渠道筹措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不断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目前,社区文化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由财政拨款,资金短缺矛盾日益突出。发展社区文化,政府投入固然重要,但社区自己筹集经费也是有必要的。如可以把社区活动中心对外开放,在不影响自己使用的前提下提供给各级各类学校、培训班作为活动场所使用,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再如现在很多企业有拓展自己品牌和客户的需求,而社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场所,社区可以在年初制订工作计划之际,和社区内企业充分协商,争取由社区和企业联办文体娱乐活动。这样,既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增加了社区所在企业员工对社区的认同感,又可以扩展社区的经费来源。

(三)切实加强社区文化队伍建设,为发展社区文化提供人员保证。

培育和建立一支具有社区特色、素质较好、文化业务知识较为全面的文化队伍,是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进一步发展社区文化的迫切要求。社区文化建设不能光依靠自己的人员,应采取多种形式充实力量,如建立社区文化人才储备,吸收社区所属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及离退休人员积极参与,壮大业余文化人才队伍。与社区文化志愿者联系,以自愿、义务的方式服务社区文化活动。吸收相关专业大学生投身社区工作,建立一支适应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需要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增强社区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社区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四)充分调动社区全体居民的积极性,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度。

缺乏社区成员参与的文化生活,有再好的动机、再新的创意、再大的投入也只能是徒劳无功。社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要培育社区意识,使全体社区成员发扬参与精神和互助精神,增进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同建设新社区。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要充分考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乡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结合,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防止单一化。这样可以大大吸引社区成员的参与,增强社区成员的凝聚力。

(五)多方努力,共同探索适合本地社区文化建设的新路子。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社区文化建设目前来说没有固定的模式,在建设过程中,要结合本社区实际敢于创新,不断探索社区文化建设新路子,让社区文化得到社区成员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使社区文化活动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充分发挥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势,立足社区,面向群众,努力探索,走出一条发展繁荣社区文化的新路子,活跃社区成员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居民文明素养,让社区成员在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中享受美好生活。

社区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重要内容,需要社会方方面面都来关注、关心这项事业,要确立政府带动、基层推动、民间联动、企业拉动的发展之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区文化必定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姜鸣.社区文化建设资源开发利用得可行性和艰巨性.上海市社区文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2000,4.

[2]高春凤.社会工作介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

[3]王丽华.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2).

第6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社区文化文化建设对策

作者简介:周员凡(1976-),男,江西宜春人,江西景德镇陶瓷学院社会科学系讲师,硕士,专业方向:管理学。

一、社区和社区文化

(一)相关涵义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一书中,首次使用“社区”一词,他认为,社区中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基础是某种自然意愿,这种自然意愿包括感情、传统和人们的共同联系。在二十一世纪三十年代,美国的查尔斯·罗密斯把“社区”从德文翻译成英文“community”为“共同体”的意思。后来,把“community”译文“社区”,被广泛使用至今。

社区是指聚集在一定地域中人群的生活共同体,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当社区建立后,就一定会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文化。从广义上讲,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在一定的地域内通过长期的实践而创造出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社区文化是指特定区域内的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等文化现象的总和,以及提高社区成员素质,满足社区成员精神要求,活跃社区成员文化生活的社会性、公益性文化活动。

(二)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有效载体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素质的有效途径。

1.社区文化建设是传播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向心力的有效方式。通过演出、展览、讲座举办各种“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同时,通过各种表演、娱乐等共同的社区参与增强了居民之间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及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社区文化建设是促进社区发展的有力杠杆。社区文化的多样性、兼容性、熏染性和沟通凝聚功能、教育感化功能、协调发展功能、文化传承功能等特点和功能可以改善社区的人际关系,居住环境,归属感等,维系良好的生活水平,最终促进社区的全面发展。

3.社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环节,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只有从社区这个社会基本单元入手,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从细微处入手,才能最大程度地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区文化建设行政管理体制不合理,改革进展缓慢。计划经济时代的条块分割体制,造成了社区文化资源的所有权、管理权、使用权、收益权过于分散,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不够充分理想。

(二)社区文化硬件设施、设备投入不足,文化设施和文化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我国的社区设施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供给增长还是赶不上需求增长。一方面社区公益性的文化设施投入少,欠账多,导致居民文化生活的多层次、多元化的需求无法满足,质量不够高;而另一方面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却日益增长,况且,由于种种原因,许多资源,闲置利用,严重浪费,而且有部分文化设施是需要收费的,其昂贵的票价为一般人所难以承受,也在一起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三)社区文化工作者整体素质较低,队伍不够稳定,管理不规范。社区文化工作者存在着人员少、兼职多、素质低、业余化、老龄化、任务重、福利待遇较差、业务能力和专业能力差、干部流失严重等问题,而且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区域居民对社区文化建设认识不全面,参与意识不够强烈。

(五)社区文化建设缺乏长效机制,发展后劲不足。

三、社区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措施

(一)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体制,实现社区文化建设组织运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协调化、网络化和高效化。在社区文化建设涉及多个方面,多个单位,因此一个健全完善的管理体制至关重要。应当明确文化行政部门是社区文化活动的主管单位,在社区内可建立由其领导的以社区居委会为主体的社区文化工作协会,负责组织协调各种社区文化活动,跨社区的文化活动可由街道办事处或文化行部门组织协调。要克服计划经济条件下城市管理体制的消极影响,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体制的要求,打破条块分割格局,坚持“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在管理体制上建立从市区政府、街道,居委会乃至家庭层层有关设施,形成戏剧、音乐、影视、广播、收藏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各个街道社区互相贯通,点线面全面结合的文化网络。理顺社区文化建设的组织体制,调整各类组织的运作方式,培育各方共建社区文化的健康机制。

(二)扩展资金等集渠道,加强社区文化基础设施软硬件的建设。充足的资金对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市、区政府及财政、规划、建设、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划拔一定数量的专项基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并逐年根据情况增加资金投入。其次,社区要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个人、群众的赞助和支持,通过建立社区文化建设基金会统筹各项基础设施和活动的经费等集开支。再次,社区文化单位和人员应当利用各种时机,积极主动地到社会上筹集资金特别是社会闲散资金。同时,社区文化单位要发挥文化优势和影响,以文养文,以文补文,可以经营部分文化设施,提供有偿服务,也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外演出自筹资金。总之,社区文化建设必须由一无化的资金运作机制向多元化的资金运作机制转化,必须要逐步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千方百计拓宽资金的筹措渠道。

(三)有效发挥社区资源优势,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整体共享,优化配置社区文化资源,促进社区文化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如景德镇市可以以丰富的陶瓷历史文化资源为基础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其次,要实现社区文化资源的整体共享和优化配置,要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由于行业、地域、行政体系的分割而形成的“条块分割”局面,加强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交流。通过共建、共享、共用的方法,使社区的一切文化资源向三个社区,用实现资源共享的做法来进行社区文化建设,在各种文化活动中享受到了资源共享的好处。

(四)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培育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高素质社区文化工作者队伍。社区文化工作最终还是要靠社区文化工作者来完成,所以加强社区文化队伍的建设任重而道远。首先,要解决原来文化站、图书馆、博物馆工作人员的编制问题,建立起一套系统合理的人员职称评定系统。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提高社区文化工作队伍的思想和业务素质,一是要使广大的社区文化工作者形成强烈的责任感,树立优质的服务意识,切实把社区文化工作当成一项自己喜欢的崇高事业。二是有社区招聘和安排本科、大中专院校的有关专业,有志于社区文化事业的毕业生来扩充社区文化建设队伍。

参考文献

[1]马少红,都市社区发展和社区文化建设,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12月

第7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一、注重“廉洁社区”制度设计,加强程序规范。

全面完善“廉洁社区”的制度设计,从规范程序着手,让社区决策、行权、服务、开支都在规范内运行。重点完善社区议事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公开公示制度、社区考核考评制度。

1、社区议事制度。设立议事范围的界定、公示、听证、报告、决策、实施等环节,社区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全程参与,提高居民知晓度、参与率。

2、财务管理制度。设立报批、使用、入帐、纳入社区公开公示内容等环节,入帐要求做到使用明细清楚、经手人清楚、(物品)领用人清楚。

3、公开公示制度。明确社区公开公示的内容、范围、方式、时限等,在群众敏感的钱、财、物、福利发放等方面除了常规公示外,还需在街道网站上长期公示备查。

4、社区考核考评制度。将第三方考评作为对社区考评的主要手段,以居民感受社区服务质量为主要考量依据,真正实现社区建设好坏居民说了算。

二、注重“廉洁社区”文化建设,突出传承弘扬。

廉洁社区文化建设,要注重结合社区实际、注重弘扬社区传统、注重接地气。实现廉洁文化建设的“三化”:氛围设置标准化;文化特色本土化;宣传手段多元化,使廉洁文化真正起到引领作用。

1、氛围设置标准化。有廉洁文化宣传骨干、有廉洁文化宣传节目1-2个、有一处醒目的永久型廉洁警句标牌、有廉洁文化宣传栏、有廉洁文化图书角,努力做到廉洁文化宣传标语在办公场地随处可见、居民休闲场地有专门阵地、居民阅报栏有新鲜内容。

2、文化特色本土化。深入挖掘各社区的文化背景,尊重各社区文化传承,引导社区热心居民、文艺骨干、社会组织以社区居民熟悉的、乐于接受的方式确立本社区廉洁宣传的主题、方式,增加廉洁文化的受众面和宣传效果,力争廉洁文化在每个社区生根发芽。

3、宣传手段多元化。廉洁社区宣传教育,从实效出发,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法。利用网络、文艺节目、以案说法、党课教育等,推进廉洁文化进社区、进楼道、进家庭、进入心灵,努力实现崇尚廉洁的社会风气和氛围。

三、注重公众参与平台搭建,重在简便易行。

让群众参与社区建设,让广大居民群众对社区建设和服务事项拥有“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需要有效平台,简单易行是平台效果的关键。

1、有常设机构发挥作用。在各社区成立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作为常设机构,对社区居民负责,对社区全面工作适时监督,社区负责为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提供开会议事场所,定期向居民议事监督委员会汇报工作,答复居民议事委员会的咨询和询问。

2、有高效平台解决问题。社区将全面推进“零度空间”工程,居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居民议事委员会反映到社区曝光台。曝光台曝光的问题,相关责任部门必须按街道出台的《街道“零度空间”问题督办机制》所规定的程序办理,街道纪工委将视情问责。

第8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摘要】城中村的发展一方面是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样重要的是人口素质和文化发展的问题。加强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切实了解社区居民文化基础和文化需求取向,继承和发展社区优良的传统文化习俗,发挥大学生和外来人口这些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群体的作用。并注意发挥社区志愿者的作用,共同探索和创新社区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城中村 社区文化建设 外来人口 文化需求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0-02

“城中村”是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城市化进程有的现象,认清“城中村”现象,有助于把握我国城市化的特殊背景及其独特的发展道路;而探讨“城中村”的社区文化建设,有助于更好地促进“城中村”的改造,进一步推进“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本文试以G市L街道的调研为切入口,对当前“城中村”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体验观察与阐释,并对发展走向提出笔者的思考建议。

 

1 L街道及其社区文化的基本情况

L街道办事处管辖下的L中心居委和K居委两个居委会(即是原未进行“村改居”的L村,为考察完整意义上的“城中村”,本文尊重历史与现状,调研对象包括上述两个居委,并从表述方便上考虑,在下文将两个居委会按现行街道建制统称为L),是G市区最早发展起来的“城中村”之一,其所在地是规划中G市未来的城市中心——Z新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将发展成为G市集金融、贸易、展销、购物、文化、服务、居住、办公于一体的“中央商务区”,因此,其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 “城中村”的典型,更对“城中村”社区文化的如何发展提升具有启发性意义。

 

L街道现有本地人口约6300人,外地人约12600人,本地人与外地人的人口比例是1:2。根据该社区提供的数据统计显示,本地居民高中以下文凭占33%,中专或中技文凭的占25%,大专及本科学历的占40%,研究生学历占2%。各种职业在这里广泛的存在,其中党政机构有关的从业人员占1%,企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占8%,个体经商占25%,自由职业者占32%,其他占34%。

 

街道有一个文化站,文化站设站长1人(属街道办事处正式编制人员),另有3名专职工作人员(聘用制)。文化站建有培训室、舞蹈室、旱冰场、老人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场所,现有各种业余文艺活动团队12个。共建单位有G市聋人学校、某某小学、小区某某花园。文化站一直致力于整理当地民间文化,搜集、整理的民间文化遗产有乐社、醒狮、龙舟等,且此三者都在G市有关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文化站于2003年被评为省特级文化站。

 

L街道是某大学人文科学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该高校公共事业管理系的部分学生被街道居委会聘为“社区助理”。地域内的其它几所高校常与L街道联合开展“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宣讲、文化表演、志愿者活动等。

 

2 调研分析

在L街道党政领导和团委的大力支持下,笔者于2009年2-3月,通过采用访问、座谈、实地察看、抽样问卷、参加活动等方式方法,对街道社区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其中,发出当面访谈抽样调查问卷220份,调研对象为包括本地和外来人口的居民,回收有效问卷198份,有效率是90%;回收答卷中,本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72份,占36.4%,外地人口所做的问卷共有126份,占63.6%。

 

2.1 居民的文化基础教育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城中村”的本地居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通过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获利又比较容易,所以他们普遍缺乏在文化和专业知识技能上进一步提高的愿望。L街道近年来一直开设村民素质教育课程,提高本地居民的素质。在调查到的72位本地居民中,共有36位(占50%)参与过村民素质教育课程,其中有49%的人认为参与村民素质教育课程对他的帮助非常大或比较大,31%的人认为帮助一般,20%的人认为帮助不大或没有什么帮助。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的被访者还是保留一定程度上的“村民保守心理”,对于“L街道的文化活动都只是L街道本地人的活动”,有42%的人比较赞同这一说法,有31%的人不太赞同这一说法,有27%的人不赞同这一说法。这一定程度反映出村民素质教育课程所起的作用,只是还必须再进一步的加强。

 

2.2 居民的社区文化参与认同

调查显示:只有25%的居民在街道办举办的文娱活动中扮演参与者的角色,有40%的居民扮演观众的角色,但是却有25%的居民很少或几乎没有去关注过。38%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的社区的文化活动不丰富,有29% 的居民认为太欠缺。有关文化站的使用,有21%的人表示经常去文化站活动,有27%的人表示很少去文化站活动,12%的人没有去过文化站。有关图书室的使用方面,有59%没有办理图书室的借阅证,有28%办理图书室借阅证,在办理图书室借阅证的人中,有45%的人经常或比较经常去图书室借书,7%的很少去借书,10%从不曾去借过书。有84%的人觉得图书室能够满足或一般能够满足其进一步学习的需求,有10%的人觉得不是很能满足,有6%的人觉得不能满足。而在对社区文化建设现状的认同上,只有18%的居民认为L街现阶段的社区文化建设非常符合或很符合省特级文化站的称号,34%的居民认为一般符合,17%的居民认为不符合,25%的居民根本就没有听说过其获得省特级文化站这件事,这一方面由于其外来人口的流动性强的现状,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省特级文化站的建设过程中忽略了调动广大居民的积极性。

 

2.3 居民的文化需求取向

调查中显示,L街道居民的空闲时间比较多,有33%的居民表示基本上一整天都有空的,而有55%的居民在空闲时间主要进行户内活动,只有23%的居民表示在空闲的时候会参加街道办举办的文娱活动。60%的居民表示他们是愿意参加社区举行文化娱乐活动,但是67%的居民表示社区的文化活动不丰富。在选择文化活动方式上,有24%的居民表示喜欢参加社区举办的集体活动,有37%的居民更喜欢参加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24%的居民喜欢参加一些外来团体组织的文化活动。至于L街道目前的文化设施能否满足其文化需求,有59%的人觉得完全或基本能够满足,有40%的人觉得不满足,有10%的人觉得很不满足。这些一系列数据显示出L街道现有的文化活动仍未能满足居民的需要。

 

第9篇: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文化建设;新建区

党的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江西省认真贯彻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定,获批列入我国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标志着我省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上升为国家战略。[1]新建区作为江西省第一批进入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区域,应进一步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能够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积累经验。

一、新建区生态文化建设的现状基础

新建区位于江西省南昌市境内,江西省中部偏北。新建既是南昌市的城乡结合带,又是南昌市城区的主要拓展区,所在地长僬蛴牒旃忍残虑联为一体,全区有70余平方公里面积在南昌市城市规划区内。近几年来,新建区一直致力于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今后建设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较好的基础。现状基础具体如下:

(一)生态文明培训制度体系

新建区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精神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生态立区”的意识。举办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培训,有700余名领导干部参加培训,党政干部参加生态文明培训的比例达到85%。

(二)生态知识教育方面

新建区广播电视台从新闻报道(播出了生态旅游、城乡清洁、爱绿护绿、环保企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公告广告播出(创建通告和标语、环境保护类的公益广、文明旅游标语和公益广告)和新闻舆论监督(设立曝光台对城乡环境卫生不到位的情况进行监督)三个方面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并开展了环保教育、环保小制作、文明课堂、健康教育、文明学生等活动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知识。

(三)生态文明创建

生态乡镇、生态村的创建。新建区大力开展了生态创建工作,获命名的国家级生态乡镇1家,比例为5.6%;创建成功了5个省级生态乡镇(象山镇、联圩镇、溪霞镇、乐化镇、樵舍镇),创建比例为28%。积极帮助松湖镇、石埠镇完成了省级生态乡镇的申报工作,协助石岗镇、西山镇、金桥乡、大塘坪乡、南矶乡等五个乡镇完成生态乡镇的规划。并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村4个,市级生态村87个,创建率为32%。

生态文明家庭创建。开展寻找“最美家庭”评选活动100多场次,活动通过自荐、乡镇和区直单位推荐、资格审核、社会公示、综合评定等程序,在300多户海选家庭中最后评选出23户“最美家庭”,其中最美家庭标兵3户,最美家庭10户、最美家庭提名奖10户。

(四)生态文化培育

新建区是个有着灿烂历史文明的千年古区,人文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圈旅游重点区之一。全区现有文化古迹16处,其中列入《中国名胜词典》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非遗项目“西山万寿宫庙会”以及“新建得胜鼓”、“石岗梅烛灯”、“吹箫引凤的传说”、“古建南昌汪山土库的建造技艺”4个省级非遗项目。

充分挖掘各乡镇的特色资源,打造特色小镇新亮点,打造了西山道教文化镇、南矶鄱阳湖生态旅游乡、溪霞都市农业休闲镇、乐化物流商贸城镇、樵舍现代工业城镇、大塘坪府第文化乡、流湖温泉养生旅游乡。建设了四个中心村(樵舍镇朱坊新村、溪霞镇店前村朱石岗自然村、望城镇幸福花园、长俟ひ翟扒璜溪村),在中心村建设了村名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配套建设和商业街的建设。

二、进一步加快新建区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在新建区原有的生态文化建设基础上,为加快建成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应积极构建健康文明的生态体系,主要措施建议如下:

(一)建立生态文明宣传体系

1、生态文化宣传。开展社区、乡村生态文化建设,在公共宣传橱窗刊登生态文化知识、信息,发挥文化服务中心的窗口作用,把生态文化建设同“文明社区、文明家庭”等活动相结合,引导与培养生态文明行为、习惯。

2、生态文化培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各层次管理人员、公众、中小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尤其,重视面向决策层、企业管理层的宣传与培训工作。通过简报、宣传小册、网站建设、网络办公系统等,定期向他们通报本地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现状与变化趋势,宣传生态文明行为或非生态文明行为典型。

3、生态文化教育。将环保、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全区各级教育体系中去,通过夏令营、冬令营、知识竞赛和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努力普及生态文明教育;和金达莱环保有限公司开展了“向污染宣战”大型宣传活动。

(二)促进传统与生态文化融合

推进特色文化品牌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扶持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附加值高的文化企业,引领地方文化产业发展。创建“红、古、金、特、绿”五色旅游的特色品牌。依托改革开放思想发源地小平小道、世界著名道教圣地西山万寿宫、气势恢宏的“中国府第文化博物馆”汪山土库、有“江南第一大漠”之称的厚田沙漠、有“南昌第一城市养生温泉”之称的金燕国际温泉城、鄱湖明珠”南矶湿地,创建“红、古、金、特、绿”五色旅游的特色品牌。构建“鹭鸟王国”象山森林公园、山清水秀的溪霞怪石岭风景区、梦山风景区、中盛山庄、梅仙山、绿源农庄和乡村旅游等生态旅游,推进南昌洪福人文纪念公园建设。发挥鄱阳湖湿地、西山古镇、梦山、象山森林公园、厚田沙漠、小平小道等品牌优势,积极创建湿地生态旅游区、山水宗教旅游区、山水人文旅游区以及沿江特色主题旅游区。

(三)推行绿色、低碳生活模式

1、强化绿色办公。政府部门与行政管理人员要走在绿色消费前列,开展绿色办公,提高办公品及其他相关产品的政府绿色采购比例。严格执行《关于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的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政府强制采购节能产品制度的通知》,对优先类别产品积极鼓励优先采购。在地方政府发挥出引领与示范绿色办公的生态文明作用。

2、推行绿色消费。要求企业、机关、学校、农村、社区等把倡导节能低碳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生活习惯作为宣传重点,发挥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优势,积极运用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活动。转变传统生活方式,促建低碳、环保、绿色消费模式。在全社会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反对奢华虚荣、铺张浪费。大力推广绿色农房建设和农房节能技术,支持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国家绿色重点小城镇试点。提倡理性节俭的低碳生活方式,使节能、节水、资源回收利用等尽快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鼓励和引导市民选择使用环保建材、绿色家具和其他绿色日常用品,引领低碳消费方式。

3、加强生态乡镇、低碳社区的创建。实施生态家园创建工程,创建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区和生态乡镇。加快推进生态文明村、美丽乡村创建示范工程,建成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文明示范村和秀美示范乡村。大力开展绿色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建设一批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企业和绿色家庭,打造一批以绿色示范单位为主体的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作者单位:江西水利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试行)的通知[Z].发改环资[2013]2420号,2013.

[2] 2016年新建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R],2013.

[3] 陶表红,焦庚英.江西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分析[J].求实,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