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新生入学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入学教育;美国;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53/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35-02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入学教育的涵义
我国对新生入学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入学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综合各方面的观点,认定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针对学生特点和教育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学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和完成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换,清楚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要求和变化,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全部实践活动。[1]
美国的入学教育,也称为新生体验计划,它包含发展智力和学习的能力;开拓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探索自身的定位、身份、个性的发展;为将来的工作、职业做决定;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品质;考虑、顾及精神生活或信仰方面的事情;发展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发展公民的责任。
(一)定位不同
美国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导向,中国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以管理学生为目标导向。
(二)机构设置不同
美国实行扁平化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机制,有专门的的新生教育机构及专职人员。中国实行院系两级运行,党政合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2]。
(三)时间和内容不同
美国很多高校实行入学前教育模式,开学前一个月开始实施即第一阶段,即在入学前暑假就开始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第二阶段是新生日/周阶段,该模式安排在开学后的某天或某周开展各类活动,提供新生和教师、员工、高年级学生、留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有些活动还会持续;第三阶段是新生课程阶段,即是“新生头年计划”也叫“新生体验计划”。该阶段以修学分课程模式来实现,介绍和修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校园文化、课程安排、安全意识、国际合作、社区住宿、餐饮伙食、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快速融入各种团队,获得外界的支持[3]。
中国新生入学教育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是新生报到后一周至一个月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大学时间有所变化。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校训校史教育,法治教育与学校纪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教育,心理测评及健康教育,专业导引及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1. 对象不同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学生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目前在美国,学生和其家庭成员的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越来越重要,这种项目能方便父母和家庭成员熟悉学校一切教学和生活情况,以便给予学生更好的学术指导和建议,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还无法做到面向学生父母及其家庭成员。
2. 形式不同
美国入学教育实行课程化且要求严格,美国高校设计了系统的新生环境熟悉与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学术指导、人际关系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中国高校多在开学后进行军训、集体参观、专题讲座、学生会及社团纳新、心理测评等,没有学分限制相对宽松。
3. 评价不同
美国入学教育重评价,中国高校重视过程。美国高校重视对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进行评价,并且充分利用研究的数据和项目评价的结果,对项目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提高教育目标和教学质量。
三、当前中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入学教育研究理论基础薄弱,无法有效支撑入学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新生入学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较少,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两次比较大的研究,一次是80年代中期,以“怎样做好大学阶段的第一个过渡”为研究主题,提出了一些教育策略和建议,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 另一次是90年代末本世纪初,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但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致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够。
而美国在1886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之后又成立了“新生体验计划国家研究中心”,在美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二)入学教育时间过于短暂和集中,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很多高校的入学教育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学的前一周或一个月以内,甚至是一部分活动与军训交叉进行,这种集中的灌输式方式,的确能够让新生短期内迅速了解校训校史、校规校级,但是在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很多新问题、新困难还未来得及感受及面对,对新的生活和学习过程还未来得及体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接受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大量的信息,没有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效果可见一斑。对大学教育认知的建立,不是一周或者一个月就能实现的,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目前大容量、短时间的信息灌输不符合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三)入学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与新生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
当前中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普遍是:校训校史教育,安全教育与学校纪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专业及课程介绍,部分高校又逐渐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新生个体的研究较少,也就无法和新生的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相吻合,一方面新生入学之际,入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另一方面却无法为新生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和帮助。
同时,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绝大多数高校采用军训、参观、报告会、讲座等方式。例如:报告会、开学典礼等,一个人讲二三百人听,多则达到几千人一起听,时间长达2-3小时,学生却在下面谈论自己关心的话题或者玩手机,把入学教育当做一种煎熬。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集体活动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整个社会在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尽相同的情况下,继续沿用传统的集中式、灌输式的入学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
(四)教育主体单一,组织工作缺乏沟通与协作
我国高校从事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学工人员,辅导员以及部分学生干部是主体,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有限,普遍存在临时组建迎新队伍、部门抽调人手的情况,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入学教育的工作人员更显出师资力量不足,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的劣势。
四、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
(一)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的新生入学教育起步晚,很大程度上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经验,但中国的历史背景、教育模式、学生特点等各个方面都与美国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的基础上,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的新生入学教育理论基础,明确入学教育定位和目标,以此来指导新生入学教育实践。
(二)建构全员参与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1.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渠道相结合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在重视学生引导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父母及亲戚的教育引导,中国学生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对新生的影响比美国大很多,因此,更应该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围,并发挥作用。
2. 师长引领与朋辈影响相结合
发挥班导师及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学生不同专业和兴趣的基础上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团的公共性、开放性、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与导师和优秀学生朋辈之间的交流、咨询、讨论、调研等活动,加强对高校与专业的认知,易于被新生接受,也提高了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 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阶段性教育与长期规划教育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紧密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围绕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既要发挥校、系两级集中教育的优势,又要兼顾新生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个性化的引导。优化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内容体系,明确阶段性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困惑与迷茫,做好长期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既做好思想引导又做好专业学习及全面发展计划。
(三)丰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和载体
1. 延长入学教育时间
录取通知书发放时连同入学教育宣传资料,包括学校管理模式、教务管理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会及社团组织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开通校园网站、博客、微信等家长交流平台,让学生入学前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学生入学后的无所适从和盲目感。同时,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到一学年,增加入学教育内容,美国的入学教育课程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二学年的学习值得我们效仿,中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后学生要迅速转变的确有一些困难,也给一些学生学习带来了障碍,因此有必要把第一学年作为新生自主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年。
2. 开展普适性教育的同时,关注个体成长
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运行体系,建构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专兼职为支撑的入学教育队伍,同时,建立学生入学教育互助组,发挥学生干部、党员、助理辅导员、社团成员等一切有意愿引领新生实现对大学的适应与认知的优秀学生,即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了入学教育人员不够,又做到了对个体的关注。
最后,入学教育最难的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中学教育的灌输式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式。改变已经形成的10多年的学习方式,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都要努力实现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①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②林彬.中美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
注释:
[1]王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
新生入学是他们大学生活的开始,大学与中学相比,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生活环境都有很大差别,如何适应这种变化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课题。如果适应不良,会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矛盾冲突、行为消极以及学业成绩下降等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即使是在连续的扩招之后,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在中学还是比较优秀的,进入大学之后的适应不良以及随之而来的学习困难或学业成绩下降,使他们产生严重的失败感,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和价值产生怀疑,降低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习积极性严重受挫,并产生一种心理现象――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提出的,指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屡遭失败,会将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不够,最终产生个体无能为力、动机缺失,并产生失败无法避免的观念。他就会倾向于放弃再试一次的努力,认为自己无论如何也做不好这件事,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真的不行,从而放弃努力,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说的“破罐破摔”,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
大学新生在遭遇入学初的适应性困境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调适,就会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学习任务,对学习失去信心,不愿在学习上作出努力。这种失败摧毁的不仅是他们的学业以及对学业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他们人生的信念也被摧毁。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发现,许多学习困难学生就是从此放弃学业上的追求,以极为消极的方式打发时光。
因此,优化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对于优化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新生适应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大学课堂教学方式适应不良
对于“大学的教学方式与中学有很大差别,感到很不适应”这个问题,有8.1%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18.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0.4%,“基本不符合”的是29.6%,“很不符合”的是13.1%。也就是说有26.9%的人不能很好适应从中学到大学的教学方式变化。
中学的教学强调“教会”,课堂信息量小,老师对一个问题会“掰开了、揉碎了”,反复地讲。大学的教学更多强调课堂信息量,许多内容要靠学生课后通过自主学习去融会贯通。中学与大学教学方式的这种反差,使得不少大学生对大学的课堂教学感到很不适应。多数大学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差,学生常常觉得一个问题还没懂,老师已经讲新问题了,听课经常是似懂非懂,半生不熟,不少新生感到大学的学习较为艰难。
2 对大学教学管理的适应不良
对于“大学里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多,能很好地利用这些时间”这个问题,有5.3%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17.4%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41.2%,“基本符合”的是27.3%,“很符合”的是8.9%。也就是说自认为能够较好利用“大学里自由支配时间”的学生约是37.2%,其余63.8%的大学生在利用“大学里自由支配时间”方面存在困难,其中22.6%的学生困难较大。
对于“每天都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和明确的学习任务,学习生活安排有序”这一问题,有8.6%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25.5%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9.2%,“基本符合”的是19.8%,“很符合”的是6.9%。也就是说自认为能够较好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任务”的学生约是26.8%,其余73.2%的大学生在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学习任务”方面存在问题,其中34%的学生问题较大。
新生在进大学前,学习几乎是由老师一手包办的,学生的学习时间都有老师替他们安排好了,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结果的要求都很明确很具体。进入大学后,每天的学习任务比较笼统,考试次数锐减,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大大增加,习惯于被动学习的新生不会自主安排学习任务,也不会合理分配学习时间,面对松散的教学管理和大量的自习时间,时常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有的误入歧途,迷上了网络游戏,有的过多地参与活动而将学习任务一再向后推,只有到了考试临近,才发现什么都没有学,往往感到措手不及。也有的尽管忙忙碌碌,但始终觉得没有成就感。
3 人生目标的失落
对于“没有明确的目标,非常茫然”这个问题,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基本符合”的人分别是17.7%和24.1%,有32.2%的人“模棱两可”,18.7%的人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7.3%的人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也就是说有41.8%的学生意识到自己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大学新生来说,在高中阶段,他们都有非常明确而具体的学习目标――考取大学,对于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说,这也是他们唯一的学习目标。在这一直观目标的吸引下,他们有巨大的动力,夜以继日地学习,付出了几乎全部的时间和精力。进入大学以后,曾经的目标已经变为现实,新的目标没有及时树立,学生很容易产生“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懈心理。再加上目前中学教育的弊端影响,高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掠夺性”开发,在一些老师的有意无意地诱导之下,几乎所有学生都盼望升入大学后“苦尽甜来”的生活,希望在大学里好好享乐一番,在学习上不再努力。
4 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学习成绩在班级中的地位变化
即使是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能够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是少数,在高中时他们是班级学习成绩的佼佼者,成功和荣誉体验多,挫折体验少。进人大学以后,大家水平相差无几,曾经在学习上“一览众山小”的优势地位不再,一些好胜心强的学生难免要产生心理上的失落感。
另外,高中阶段尤其是在高三,考试的密度很大,基本是“天天有小考,几天一大考”,考试成绩及时排名公布,学生对自己在班级学习成绩中的位置了解得非常及时、准确,进入大学之后的半年内几乎都不考试,学生不知道自己在班级的排名,经常心中忐忑不安。
5 专业思想不稳定
由于专业选择中父母包办代香等原因,学生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
对于“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这个问题,分别有9.1%和16.7%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或“符合”,有23%的人认为“模棱两可”,23%的人认为“基本不符合”,28.3%的人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也就是说有25.8%的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不是我自愿选择的”,由此可
以初步推测:有约1/4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专业思想问题。
对于“目前的专业将来不好找工作,所以想换专业”这个问题,分别有7.3%和15.0%的大学生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或“基本符合”,有21.3%的人认为“模棱两可”,25.1%的人认为“基本不符合”,31.2%的人认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其中“很符合”“基本符合”“模棱两可”三者之和是43.6%。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缺乏信心,或多或少地对自己的专业前景表示担比。
6 环境综合适应能力差
对于“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这个问题,有4.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不符合”,有13.4%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不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1.9%,“基本符合”的是34.2%,“很符合”的是15.7%。也就是说有49.9%的人认为自己能够“能很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而50.1%的人则在大学生活适应过程中存在问题,其中18.2%的人问题存在的较为严重。
对于“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差距很大,不太适应”这个问题,有13.9%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4.1%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4%,“基本不符合”的是20%,“很不符合”的是7.9%。也就是说有38%的人存在“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之间有落差的问题。
大多数新生来到大学求学是第一次走出家门,离开家乡、父母、亲友,而且现在是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日渐增多,他们在上大学之前生活上受到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这造成部分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差、依赖性强、人际协调能力差。步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缺少独立生活、人际交往等能力,一时间束手无策,内心常感到苦闷、孤独,因此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还有部分同学把大学理想化,想象大学应该像花园一般,具有一流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具有现代化的图书馆等。进入大学后,实际的大学与想象中的大学往往有一定差距,就会从心理上产生失落感。这些不良的情感体验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 自制能力差
“在家是父母管着,在学校有老师管着”,这是许多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生活写照,他们始终是在他人的管制之下消极地完成各种指令,这导致这部分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正如一个学生所说:“在他们(父母、老师)严密的监控下,我自己的自制力几乎降到零,明知道自己该去学习了,可还是克制不住地继续玩,玩过之后又感到很内疚。”
对于“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这个问题,有13.6%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8.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28.3%,“基本不符合”的是21%,“很不符合”的是8.4%。也就是说有42.3%的大学生“感觉自己管不住自己,变得很懒散”。
对于“常常不能够处理好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关系”这个问题,有10.2%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很符合”,有23.8%的同学表示与自己的情况“基本符合”,“介于符合与不符合之间”的是32.1%,“基本不符合”的是24.8%,“很不符合”的是9.1%。也就是说有34%的大学生“常常不能够处理好学习、工作和娱乐的关系”。
学生的自制能力差,不能有效抵制学习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诱惑,就难以实现既定的学习目标,学习成绩会下降,多次的失败体验之后,就会放弃在学习上的努力。
三、优化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建议
学校领导者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对学生个人发展以及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意义,要对新生适应性教育给予高度重视,加强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领导和管理。
1 合理安排入学适应性教育的时间
新生适应性教育不能停留于入学的几天或几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依据实践经验,至少应该持续一个教学周期(一个学期),最好是两个教学周期(两个学期),也就是说整个大学一年级都应该视为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期。可将新生入学适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仔细分析、归类,并将过去集中在短时间内的入学适应性教育内容,分散在一年中进行。针对在一年中不同时间段所出现的规律性问题,展开有针对性的集中强化教育活动。
2 规范大学新生学习适应性教育的内容
针对新生适应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新生适应性教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人生目标教育。帮助大学生及时树立新的人生目标,并将人生的大目标化解为大学四年不同时间段的具体目标,避免目标缺失所导致的失落。
(2)专业思想教育。正确认识自己所选、所学专业,发现专业的内在价值,了解专业的未来发展前景,使学生真正认识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专业。
(3)个人正确的定位教育。对自己在班级和同学中的地位有合理期望,能够进入大学学习的都曾经是班级中的佼佼者,大学是“佼佼者”的汇聚之处。对大学生来说追求学业进步是每位学生应有的目标也是责任,但如果依然执着于排名在班级的某个领先的位置或者入学后马上要达到这个位置,往往是不现实的。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学业成绩的得失,学会与自己进行纵向比较,而不仅仅是同学之间进行的横向的比较。
(4)大学与中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比较与对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大学与中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差异,使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并坦然面对自己在大学课堂的听课感受,但同时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尽快适应大学的课堂教学方式。
(5)学习方法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教给学生大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够自己调控自己的学习,减少对老师的依赖。
(6)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进行正确的归因。学业落后或自认为学业成绩不理想的同学,引导其将原因归结为努力不够、方法不当等自己可控制可改变的因素,避免将原因归结为缺少相关能力,能够否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
(7)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比如对宿舍卫生、作息时间等)给予高密度的检查、指导、督促,使学生在离开父母后,建立科学规范的生活制度。
(8)新生心理健康辅导。包括一般的心理健康辅导,如人际关系辅导、情感辅导等,也包括特殊群体辅导,如贫困生心理辅导等。
3 抓好新生适应性教育任务的落实
新生适应性教育任务的落实,英国大学的导师制有三点可供我们参考:
第一,学生一进校就会领取到教学手册,其中会有专门的章节告诉他们导师的职责以及如何寻求导师的帮助。
第二,英国大学的导师不是一种职务的称谓,而指的是老师指导学生的一种责任,大学中所有教师无论职位高低都有担任导师的义务,无论是讲师还是教授都会成为学生的导师。导师定期和学生见面,讨论学术、专业、个人生活以及其他相关问题。
一、从良好行为习惯入手,培养学生绅士淑女的举止
有一位母亲从孩子懂事起就告诉他:“你要坚强,坚强得足以认识自己的弱点;你要勇敢,勇敢得足以面对恐惧;你要堂堂正正,在遇到挫折时能够昂首而不卑躬屈膝;你要能面对掌声,在胜利时能够谦逊而不趾高气扬。”她告诉孩子:“真正的伟人直率真诚,真正的贤人虚怀若谷,真正的强者温文尔雅。”她就是林肯的母亲,她用勇气和坚强铸造孩子的心灵。能自律方可有作为。所谓自律,就是严于律己,自己约束自己。要自律,首先要确定一个奋斗目标,然后要有坚定的毅力和信念,以持之以恒的行动扎扎实实地去实现。综观古今中外,凡有成就者,无不具备这种能力。明朝大臣徐溥在求学时期,为了不断检点自己的言行,在书桌上放了两个瓶子。每当自己做了一件好事,就在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黄豆,每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就在另一个瓶子里放一粒黑豆。开始时黑豆颇多,黄豆寥寥,他便深刻反省。过了一段时间,黑豆黄豆各占一半,他再接再厉,律己更严。久而久之,瓶中黄豆日增,黑豆的增长则屈指可数。徐溥就是凭着这样持久的自我约束,不断完善自我,终于成为一代名臣。美国科学家弗兰克林从1733年起,开始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他罗列了诚实、节制、果断、勤奋、公正、宁静等十三项美德,决心每天严格遵守一项,十三周完成一个“疗程”,一年四个疗程。每天他都要检查得失,凡违反了就要记上黑点。最终弗兰克林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徐溥和弗兰克林正是由于严格自律,才成为有所作为的人。曾有一位家长这样介绍她的教子经验。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一家3口都喜欢吃橘子,这位母亲每次买橘子都按3的倍数买。每次晚饭后都让儿子拿来3个橘子,全家分享。而且,每个月给爷爷奶奶汇款,母亲都带着儿子去填单子办手续。习惯养成是有规律的。按照美国心理学家的研究,一种行为持续21天就能成为初步习惯,如果能坚持90天,就能养成稳定习惯。教育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严格自律并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教师来说任重道远。班级是学生发展的根据地,教室是学生朝夕相处的场所。针对学生来自于不同学校,具有不同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对新班级缺乏认同、缺乏归属感的实际情况,我们着力加强班集体建设。从开学初,我们即开展系列活动——早自习特色晨读、教室布置、好习惯的养成等,形成班级凝聚力,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和集体荣誉感。在特色晨读活动中,每天七点半,楼道里就会响起朗朗读书声。在教室布置上,各班都独具匠心、别具特色,校风、校训、学风都写在年级、班级板报中,突出展示出实验中学的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制订班规,竞赛评比和自主管理园地。把外观的视觉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让班级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精神发育的家园。在好习惯的养成活动中,为加强学生自律,我们要求学生一入校就注重规范自身行为,养成良好习惯。从杜绝迟到到早午自习的有序进行,从课间操眼操质量到教室环境卫生,从学生的发型服饰着装到文明礼让的言谈举止,从自行车摆放到图书馆、食堂的行为礼仪等,我们都严格要求,倡导文明优雅的行为方式。
二、从科学学习方法入手,激励学生相信奋斗的力量
对每个学生个人而言,未来的目标可能千差万别,但就目前来说有一个目标是相同的,这就是首先要做一名合格中学生。学习是每个学生的主要任务,也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和义务。所以,要做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就要有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和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和小学相比,中学阶段相对复杂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性,学习方法必须加以改进,否则就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业成绩也只能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学习一般强调五个环节:自觉学习、主动听讲、及时笔记、按时复习和认真完成作业。要培养学生具备专心读书听讲、积极勤学好问、独立钻研问题和自我验收等良好学习方法,这是学生得到更好发展、取得优异成绩的重要保证。“天才始于动机”,正确的学习动机对学习兴趣的形成和整个学习过程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应帮助学生将学习和社会需要、个人需要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学习的意义,只有当他们知道学习的具体意义时,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我们指导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帮助孩子合理安排时间;为孩子准备一个记事本,每天让孩子自己检查并核对该完成的作业及应提前准备的相关事宜,家长及时督促。学生掌握了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后,我们激励学生要持之以恒,勇于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新东方的创始人俞敏洪经历了三次高考才考上北大。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成绩排名倒数。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北大毕业以后用两年时间把朗文字典几万个词条背诵下来了,因此事业上也就有了一个突破口。现在全国大学生每年有数百万人在买他的各种各样的词汇书背诵和学习。这就是他努力和学习的结果。俞敏洪在今年“青年自强•圆梦中国”活动启动仪式的现场发言中讲到:“从一辈子的角度来看,我们每一天的努力,每一天的坚韧,每一天的不放弃,最后就构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精彩的画面。”所以,我们告诉学生,奋斗决定了人的命运的走向,要相信奋斗的力量,鼓励学生勤奋好学。
三、从和谐人际关系入手,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自信心
一、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新的体育教学大纲,确定了以育人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求体育教师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不仅要注意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同时要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的特点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而学生缺乏自信和勇气是体育教学中常见的现象,也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课前、课中、课后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善于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并不断地调整和引导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心理变化和行为,以便准确地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在教学中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不断地完善自己、认识自己、挖掘自身的发展潜力,在每节课中使每位同学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二、缺乏自信的主要表现
1.有较强的自尊心。缺乏自信的学生非常关心比赛的输赢。在平时的比赛或游戏中,他们只想跟水平相当的对手比赛。如果在比赛中没有取胜的把握,他们便会寻找理由尽量避免参加。如果非要参加不可,他们便表现出勉强应付消极比赛,以此掩盖缺乏自信的心理。
2.对议论过于敏感。缺乏自信的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往往对来自老师或同学间的言论过于敏感,患得患失,只要听到其他人的评价略带一点批评的意味,就会影响练习的信心,甚至有时会放弃练习。这种学生平时也显得神经过敏,好猜疑别人,常常认为所有的批评都是针对自己的,因而非常在意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3.希望得到表扬。缺乏自信的学生由于对自己信心不足,学习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不相信自己是否能学习、掌握某项技术。所以,表现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当这些学生在取得一点成绩时,他也期盼老师的肯定和表扬。因为老师的表扬不仅对其虚荣心是一种满足,而且也是对其缺乏自信心的一种很好的慰藉。
三、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教学措施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自信心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因为它只是在体育活动中暂时失去平衡的一种心理状态。为了克服和消除体育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心理,教师一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措施收到较好的效果。
1.激发学生获得成功的愿望。学生之间是有个体差异的,对不同学生要区别对待。在体育教学中,细心的教师可以发现,每一位学生都有成功的渴望。例如在跳高教学中,如果用同一高度来要求每个学生完成练习,就有可能使一部分较弱的学生遭遇到失败,失去信心。利用分层教学法进行教学,如设置不同的高度,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每当前一练习成功完成,学生在获得成功的基础上产生向新高度冲击的信心,就能促使学生以更大的愿望和意志力去完成下一练习任务。
2.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保证成功体验的基础。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完成动作。体育教学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是指操场的布置,器械的摆放,场地的安排与画法。使学生一到操场指定地点,就对课堂的环境有个新鲜感觉。看到事先摆放好的各种器械和画好的场地,跃跃欲试,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会产生浓厚兴趣,思维敏捷,效率提高。软环境是指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多与学生进行接触交流,注意洞察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友爱愉悦的氛围中成长,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会知识,掌握技能和锻炼方法。同时,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放宽对体弱低能的学生掌握运动技能的要求,杜绝任何讥讽打击的现象出现,以避免让有自卑感的学生再受心理创伤。教师要关心爱护学生,在教学中时刻注意学生的心理动向。在班级活动中注入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帮助、助人为乐、共同提高的良好风气,使那些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友爱、老师的信任,从而增强他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3.创设激励评价的机制。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言语和非言语的方式向学生传递赞许和反对的信息,而学生则通过心理体验来接受教师的意图,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教师应预测学生的需要和情境的性质,作出适当的表扬,使表扬产生真正的激励作用。例如,当学生鱼跃前滚翻动作完成得很好时,教师可以说“你很勇敢”、“做得很漂亮”、“动作质量很高”等。当学生产生害怕心理时,教师用“勇敢些”、“放松些”、“你再努力些”、“我已经看到你在进步”、“我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等词语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应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示自己的态度或情感,如用点头、拍手、 头等动作来表示赞同或反对。应经常走近学生,拍拍他们的肩,摸摸他们的头,表示无声的支持或赞扬。教师可以通过视线与学生交流友好、亲切或焦虑、愤怒等情感,告诉学生老师正在关注他们。这样既可以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关系,也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树立。
综上所述,体育老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善于分析研究其产生的原因,找出相对应地措施。不断调整和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帮助其树立信心。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体育运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高发民.体育心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
[2]郑希付.学校心理卫生学.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实践能力
生物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高中文理科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优质的生物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可帮助学生掌握生物课程内容,为日后的升学和深造打下坚实基础。
一、高中生物创新实践教学的特点
1.探究性
探究性是生物实践教学的主要特性,实践性教学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应共同探索问题,而不是一味的单方面传授知识。在课堂中,学生和教师应积极展开交流,发表个人看法。双方以一种平等的姿态讨论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验证个人的观点和想法。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总结事物发展规律。
2.问题性
学生可以从课本、课件以及参考书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这意味着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教师应充分开发学生思维,营造提出问题的场景,促进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事实、查阅资料和讨论问题的方式,独立地抓住问题的实质。
3.个性化
个性化不仅仅是生物课程创新性特点,也是在新课标要求下,每一门课程都存在的特点。在创新教学的课堂中,教师应营造出自由宽松的课堂环境,使每一个学生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优势。同时,也应改变课堂的紧张气氛,消除部分学生对“上课”产生的恐惧感。应使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文化知识的喜悦。
4.实验性
实验性是生物学科所独有的特性,实验是生物学的基础,历来生物学先贤都是通过实验才有所发现。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应在实验活动中进行培养,实验过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增加对生物学的兴趣,还可以加深生物知识的记忆。
二、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和灵感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的过程和基础,而灵感则是创新的关键点,拥有广阔的发散性思维可以促进灵感的产生。在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在学生全方面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多角度地针对教材中的一个知识点甚至一句话进行探索提问。例如,食物在人类体内的消化过程是怎样的?不同食物是否消化时间不同?胚胎是如何逐渐发育成熟的?类似的问题启发性很强,如果可以全面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既需要一定的知识储备,也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这一类的问题,再将问题的答案安排为课后作业,要求下一次课堂上随机抽取同学解答这些问题。当基本课程结束后,如果还有部分时间,教师可讲解一些相关生物内容的科学发展前沿知识和热点内容,引发学生钻研问题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在课堂中,教师应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制造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要求学生敢于对教材中的内容提出异议。使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标新立异,提出与前人研究不同的观点,并通过探讨得出新结论。在科学发展的进程上,曾经被确认的事实不断地被,新的知识和见解不断产生,震撼着人们的世界观,这其中就有求异思维的功劳。在课堂上,不能让学生被动的接受教材上的知识,教师应不能只作为传授知识的中间人,应作为触发学生创新精神的触发器。
3.利用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生物课程中,教师演示实验过程和学生进行实验占了课堂时间的大部分。因此,实验对于生物课来讲尤为重要。在实验的设计中,教师应树立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观念,明确实验目的,预先对实验进行多次尝试,总结规律,方便教学。在课堂实验前,应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确认方案的可行性。试验结束后,记录实验现象,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和总结。最后,教师应根据实验全程和结果对实验进行讲解,并分析部分同学实验失败的原因。
4.加教学中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课程实验与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二者都可以培养学生兴趣,实验和实践都应充分体现在教学大纲中。学生可以通过实验、讨论和教师讲解在课堂中获得一定的知识,但有些与自然相关的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获得。适度的课外实践活动可以打破高中生活中紧张压抑的气氛,同时又可以加深书本知识的记忆。在实践活动中,例如采集生物标本或观察昆虫发育,都可以使学生接近自然,充分领略书本知识。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为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作出解释。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活创新,思维能力
我们知道,创新一词已被世界各国所共识:要么在创新中发展生存,要么在保守中停滞,甚至毁灭。同志始终把创新问题与科技进步、人类发展、民族复兴、国家振兴联系在一起。他认为“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过程。没有不断的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他始终把创新看作是一个民族进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他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落实创新在科技进步、人类发展、民族复兴、国家振兴中承担的神圣使命,离不开人、离不开教育。创新教育更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视学生为不可替代的主体,将每个学生都看成具有独立人格和个性的发展主体,理解尊重学生,平等地为每个学生提供再现、创新和成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那么,在教学中,教师怎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呢?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既接受了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学习中的上进能力。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只有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才有创新的可能。古代鲁班在一次被小草叶子划破了手指时,他仔细观察小草叶子的形状,从而受到启发才发明了锯。
在低年级的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有一幅或几幅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的图画。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图画,从看图入手,注意一步一步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只是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上都有什么内容,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把图画上的内容一一陈述。接着,再让学生按一定顺序去观察,再按一定顺序进行口述。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口述比赛。然后,教师再改变图画中的部分内容,让学生去找、去探索,去构思,去发现。最后让学生自己试着改变图中的部分内容,让大家再去观察。在这样一步步深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同时,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平时多观察现实生活,这样就慢慢养成学生平时多观察的习惯。
2.提供机会,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传统教育中的灌输式教学封闭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失去了自己的想象,失去了学生思考事物的机会。没有想象力就没有伟大的发明创造。想象力是人类发明创作的源泉。低年级学生想象力丰富,往往不受传统观念、思想、现实生活的束缚,能自由想象,他们想象出的事物,是成年人往往意想不到的。在教育教学中,不管遇到什么问题,要多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比一比谁想象的多,谁的想象新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发散思维,不仅可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引导学生认识了各种各样的树叶以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作业:用自己所收集的树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粘贴成各种图案。一周以后,在检查作业时,被同学们的奇思妙想给惊呆了。小到粘成金鱼、萝卜、小船、房子、月亮、电灯,大到大水牛、疏密有致的风景、美丽的校园、有趣的活动,真是应有尽有,各具风格。这种作业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意识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可谓一举三得。
在教学《狼和小羊》这一课时,就让同学们替小羊想办法去战胜大灰狼,让学生想象可能发生的不同结果。结果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踊跃回答,畅所欲言,想出了很多办法,形成了自己独立的见解。
3.尊重学生,鼓励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养成勤思善考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关于如何产生问题意识的思维方法,形成提问能力。引导学生敢于怀疑,善于发现,教给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遇事多让学生提“为什么”“怎么会”“怎样”这类思考类型的问题。
当年牛顿由一个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壶里的水开了,顶起壶盖发明了蒸汽机。这些伟人为什么能有发明呢?归根结底是由于他们善于观察生活、善于思考、敢于标新立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从仔细观察入手,引导他们观察事物可以有步骤、有方法、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在此基础上,再对观察对象进行联想、思考,并反复质疑,从而发现存在的问题。
4.加强课堂积极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学习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直接因素。针对少年儿童好奇心强、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的发展特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发展,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猴子下山》这一课时,让学生扮演成小猴子下山,学生一边表演动作,一边加以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一个个小学生俨然就成了一个个小猴子,同学们被“猴子”的顽皮形象时时逗得哄堂大笑,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时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特别是对动词“掰”“摘”“抱”等有了更深的认识。让学生在玩玩、演演、看看、想想中愉快学习,课堂上充满了生活活力。
【关键词】印象;学法;气场
1 老师的第一印象在今后教学中的作用
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就会迎来了新一轮的学生。面对这些“嗷嗷待哺”的新生,如何发挥教师的亲和力呢?这就涉及到老师要给学生第一印象的问题。
师道尊严固然重要,但要让学生做到“新其师、信其道”就不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所以老师在每接手新一轮的学生时,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当你第一步迈进教室时就应该让学生感到有一股阳光折射进了教室,把他们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你的身上。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衣着要得体大方,脸带微笑,步伐要轻盈,从从容容地走进教室。僵硬死板的面孔只会让学生望而生畏,战战兢兢,这只会给师生关系蒙上一层阴影的。第二,要想让我们的学生今后在教与学过程中与你配合默契,你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形象绝对是不可取的。只有脸带微笑,用温和而又不失威严的语气与学生进行第一次的交流,这必定为今后教学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接着,作为第一节课,有经验的老师是不会急着去给学生讲授新知识的,应该腾出至少一节课的时间与学生进行自由交谈,谈话的内容可以包括:“Introduction”“Something about their holiday,their family and their study”。作为英语老师,对学生要特别耐心,有理解之心,有宽容之心,尤其是当学生因漫长暑假而把英语忘记的差不多时,我们老师应耐心地引导他们用英语交谈,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单词时,老师应给予适时的帮助,用心引导他们完成英语的口头表达。只有让我们的学生在第一次展示自己时受到老师的鼓励、加油及肯定,才能让他们对今后的英语学习有信心,才会愿意接受他们的新老师。
2 学法的指导也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关键
教师不应为了赶进度而一味忽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因此当教师完成了与学生的相互介绍并了解学生一些大概情况后,教师应从学习方法上着手,逐步引导学生如何学好高中的英语。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讲得就是这个道理。众所周知,有些学生学习上是非常刻苦勤奋,题目也练得不少,单词、短语、语法也背了一大堆,可是一到考试就发挥不出来,当面临这一情况时,作为一线的老师,我们是否该好好反思一下自己呢?所以我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就是我们教师应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英语方面下苦功夫,而不是一味地讲大道理,讲知识点,赶进度。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方法掌握到位了,他们自学起英语来就不会那么的“吃力而又不讨好”。因此,教师应就高中的英语学习特点给学生上一节有理有节有例的“学法课”。英语学习不外乎就是听说读写方面的问题。首先,听力方面,让学生坚持每天听15-20分钟的英语,听的内容可以是,New Concept English, CCTV-news,CCTV-9,还有同步配套听力等等,久而久之,学生的听力水平就会大大提高;其次、说,这恐怕是所有英语老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但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英语的场合还是有的,如:课堂45分钟,除了教师讲授知识点外,一定要创设一个会话情景,话题可以是本单元里的,也可以是就词汇而假设出来的,当然,让学生说英语时,不能过于苛求他们全部都会说、不犯错误,只要学生说的还行,老师就应该给予多加鼓励,遇到学生不会或忘了的单词,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帮助,只要学生敢于开口了,敢于像李阳的“Crazy English”那样说英语了,那么说的这个步骤就凑效了。第三、读,作为高中生,大量的英文阅读是提高学生英语阅读的一个有效方法,读的内容可以是News,English magaztines,The 21th Century,China Daily等等,在高中,学生的课外英语阅读量必须是教科书的5至10倍,才能提高英语的阅读能力。第四、写,用英文写作也是学生最头疼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的45分钟内有效地去指导学生如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众所周知,学生到了高中,词汇量、句型、语法其实还是掌握挺多的,但一到“写”,就不知从何下手,所以作为老师,课堂上就要求学生笔不离手,一遇到好的单词、短语、句型要勤于记笔记,勤于积累,记得过程也是拼写提高的一个手段,再加上教师刻意的经常给出一些话题(topic),然后指导学生将所学的英语知识、高级词汇、句型用于此话题作文中,经过长期的积累、练习,学生自然而然就懂得该如何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英语写作了,其作文水平也就自然上去了。
3 “气场”是一个英语老师人格魅力的升华
【关键词】初中英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习惯,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内因是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因,学生如果能从思想认识上懂得学习的真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学习就能带着兴趣去学习,带着思考去学习。在教学活动中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最大障碍是学生被动学习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惰性思维、惯性思维。学习英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学习这门语言的实际应用,老师时刻提醒学生不要死记硬背,要活学活用。老师要努力冲破学生的惯性思维,引导学生不要为考试而学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才具备最重要的基础。
一、传统观念,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观念,并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带动者,在教学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当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接受各种新知识新观念,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提高教学效率。
二、加强沟通,注重情感交流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师生通过情感沟通,可以活跃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让学生感到有压力感和距离感,应当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不仅在课堂上如此,教师还应当在课余多与学生多沟通交朋友,在学习、生活中都关心学生。同时,教师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不能偏爱部分学生。只有真正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全体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才能真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增加认同感
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亲切、大方、真实的形象,增加学生对老师的认同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难免也会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时教师不应当回避,而应当坦诚面对,真实说明情况,并尽快解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是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是否人性化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命题。
1.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五步教学法。
第一步:复习已学过的知识,通过对已学过的单词、句型的复习,引出新问题新知识,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一步――引入。
第二步:给出一些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找出问题答案,此时可以对学生作适当的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本问题。一步――带动。
第三步:让学生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对学生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进行剖析,学生自我思考自我总结。
第四步: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一些特别重要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并扩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关联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通过深入思考和关联学习,对问题产生深刻甚至独到的见解。
第五步:课后练习。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的教学方法。
英语是一门语言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决定了英语教学中必须更多地给学生提供接触英语和运用英语进行实际语言交流的机会,真正使学生有实践的机会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创设情景,使学生灵活运用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创设情景正是为了教学中对英语进行实际运用,在实际运用中培养创新思维。
1.M织教学法。组织教学法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努力把全班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注重组织教学的丰富性和趣味性,既有老师对学生的启发引导,又有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还要有及时的归纳总结,通过有效地组织教学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刺激学生主动思考。
2.讲故事法。初中生刚要比较深入地学习了解英语,培养和维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极为重要的,而讲故事教学法正是激趣、减负、增效的有效方法。采用讲故事教学法,学生经常听,并试着讲,在自然而然的语言交谈中感受发音和语言的整体结构,慢慢吸收和积累英语语言,整个过程中学生学习英语都是自然而然的,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接受语言输入,形成“语感”。在活动中学生试着用英语讲故事,不仅积极参加了语言的实践,更给了学生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并且了解他人的机会,对刺激学生主动思维和创新思维是大有裨益的。
3.游戏教学法。英语教学法中的游戏教学法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越来越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规范,而且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思维。游戏教学法能让学生心情放松,精神振奋,让学生在轻松、新鲜、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参与,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情景教学法。每个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特定的背景中走出来进入学习的。这个背景就是学习者和周围环境、人群之间的关系。初中生年龄较小,思想活跃,行为好动,影响他们进入学习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处理作业的方法。
3.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个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
1.民主教学原则。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程,学生要真正掌握语言技能,在学习中培养创新思维,就非常需要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而民主教学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本前提。只有教师坚持民主教学,学生才能放下包袱,坦荡从容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应转变观念,切实把学生置于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当避免认知强加?,在英语课堂上创造平等宽松的民主气氛。
2.学生主动参与原则。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营造融洽的课堂气氛、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发现问题、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营造课堂气氛,和谐师生关系
研究表明,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与和谐互动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记忆力更加昌盛,而全员参与,良性互动,才能发挥语言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交流。学生在互动中感悟,在互动中认识,在互动中练能,他们开朗无羁的个性,奇思妙想的勇气,灵活应变的反应,轻畅流利的表达,这一切都需要一个教师去营造一种宽松愉悦的环境。在教学中若教师因势利导,以疑激趣,以疑促思,让课堂气氛充满辩论性、挑战性,生动活跃的师生关系赋予学生人格的自信与心灵的自由,学生在知识活动中迸发出创造的潜质和意识,并从中体会自我价值实现的快乐,才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改进教学方法
1.创造性复述。复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用大脑思维的过程,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因此,本人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让学生把握原文主题,在故事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对原文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整理、归纳、改写后进行复述,这样做,能促进学生语言知识的迅速转化,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性思维。
2.发挥性演讲,在上听说课时,尽可能的把课堂时间让给学生,让他们能够充分展现自己,争取说话的机会。复述和演讲是一种培养学生各种语言能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运用,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同层次,选用适当方法,灵活使用,使教学达到理想效果。
三、鼓励求异思维,呵护创造灵感
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把教材、经验当经典,而是当成交流、研究甚至批判的对象,勇破常规,大胆求异。在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生无拘无束、思路畅通,灵感充溢,这时候老师不失时机地加以点拔,引导、督促、鼓励,学生智慧的火花就容易点燃,创造的灵感就会从这里产生。然而,智慧的火花很脆弱,稍纵即逝,所以,需要教师的关爱与呵护。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到莫大的安慰与支持。作为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大胆实践,相信每个学生的发展潜力,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让学生养成敢于求异的良好学习心理,让思想的火花折射出绚丽的光芒。
四、鼓励学生提问,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提出问题的前提是发现问题,因此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学生敢问,因此教师的语言传递着学生自信的价值观,鼓励学生提问。如果谁在课堂上提问,就要受到表扬;如果谁提的问题能让学生三思而后答之,说明这个问题有深度,如果谁提的问题让学生和老师都不能回答,说明该生对这个问题思考得比老师还要深。老师今天答不了,可留待以后解答。通过这样的鼓励就会使学生敢于把内心的疑问大胆地提出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