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

第1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 企业维稳 网络舆情

1.把握舆情态势,明确建立管理体系的重要性

笔者对网络舆情工作和管理有以下三点启示:一是对社会管理和企业稳定带来新的挑战。互联网、局域网以其开放程度高、传播速度快、扩散范围广、动员能力强,能使任何人在虚拟空间里对现实社会的问题发泄不满,既有较强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进而对社会稳定形成严重威胁;二是网络成为共同诉求的重要途径。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在不稳定群体庞大、人员众多、历史遗留问题多和不确定因素复杂的现实情况下,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体现在首先是传播交流信息,其次是制造炒作要点,再次是串联组织事端;三是网络舆情管理是复杂的系统工作。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方式互动,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与传统媒体传播的有限性比较网络舆情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加之网络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相关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必须依靠相关部门协调联动,不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2.当前维稳网络舆情基本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基本现状

2.1.1呈现出“上访不如上网”的趋势。网络迅速发展,在对政治经济和人们的言行产生深刻影响的同时,人们也通过网络传播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诉求,从近年的维稳工作来看,网络已成为高危人群的“吸铁石”,引发的“导火索”,导致升级的“放大器”。

2.1.2维稳网络舆情内容众多复杂。局域网及周边网络围绕公司的生产建设、民生利益和各种思想等问题表现出的舆情纷繁复杂。

2.1.3不良效应波及迅速。网络成为不同群体寻求共同利益诉求、扩大公众影响和制造事端的重要途径,发表的言论既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又有相当强的煽动性和扩散性且难以控制,极有可能诱发民众的不良情绪,引发群众的违规和过激行为,导致发生。

2.1.4维稳网络舆情与现实访情紧密相连。网民通过网络发表舆情言论成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重要力量,虚拟空间强大的传播性和服务功能极易将不良信息和情绪转化为现实空间的不稳定因素。

2.2存在的问题

2.2.1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不到位。一是网络发展速强度远远超于管理进度;二是相关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三是公司对网络舆情还存在多头管理、管理机制和手段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

2.2.2对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内网的监测缺乏政治敏锐性,缺乏相应的手段,与公司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对不良信息的查处、舆情的研判达不到工作要求。

2.2.3不能牢牢掌握网络话语权。有的单位、部门对一些带有疑惑性的问题、不良信息,不能及时回应,只注重封堵、删除,忽视正面引导和教育,稳定公众情绪,掌控舆论的主导权和话语权等方面相对欠缺。

2.2.4联动处置有待加强。有的单位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工作束手无策,不能按要求处置,与内缺乏沟通协调。公司与网络攻关公司的协作、及借助有关力量和手段处置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工作有待进一步坚强。

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体系的主要内容

3.1通过整章建制提供基础保障

充分发挥维稳工作“第二战场”的特殊作用,努力理顺“三个关系”,营造畅通的内外部环境。一是主动向上级有关部门汇报工作,取得领导与支持,使工作始终保持正确方向。二是经常与其他兄弟企业沟通,实现预警信息共享,把握主动。三是与地方党委政府,特别是与公安部门、新闻媒体保持沟通联系,建立良好稳定的协作关系,充分依靠政府、社会资源,形成应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强大合力。

在基础工作建设方面形成三个系统:一是管理制度系统。制定了《网络舆情管理办法》。按照工作职责、网络舆情的监控、网络舆情的分析、网络舆情的报送、预警机制、查证

与处置、奖励与惩罚等工作领域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二是日常文书系统。建立了《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网络舆情监测报告》等常用文书;三是目标考核系统。把网络舆情工作列入公司经济责任制考核。

3.2理顺工作流程,确保维稳网络舆情工作取得实效

一是强化监测职能,增强舆情态势的掌控权。面对内部庞大的办公网、民用网用户,在法律和权限约束范围内,进行局域网、局域网上传至互联网的负面信息的检测。

二是强化分析职能,增强网情信息的甄别力。对网络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研判,对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评估,准确把握网络舆情事件的动态性发展。通过强化分析职能,摸清工作对象的人员构成、舆情表现、规律动向等情况。

三是强化预警职能,增强应急处置的主动性。根据网络舆情发展变化,实施分级响应,做好预警通知和超前应对准备。针对内外串联的具体情形,应及时与有关企业沟通,超前采取措施,将这起群体访化解在了萌芽阶段。

四是强化查实职能,增强管理处置的针对性。依托信息、通讯、公安等部门的技术和职能优势,进一步查实网络虚拟人员身份。针对各重点阶段不同需要,查实公司网络骨干人员,分别建立了档案,准确掌握了现实身份和基本情况,为加强管理和依法处置提供了客观依据。

五是强化处置职能,增强网络舆情的严肃性。 对于热点话题、网站信息比较集中的领域和各个时期的热点话题巧设关键字或词进行搜索;对于查实的有害稳定信息及时屏蔽、封堵、删除,借助网安、公安部门或相应技术进行查处,对发帖人加强思想教育和依法处置。

3.3技术支撑体系

通过技术手段有效管理网络舆情,采用更先进的网络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网站的监管力度,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公司以及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建立企业舆情监控管理系统,实现网络舆情信息的归档留存,保证舆情信息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能使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准确掌握公司网络舆情信息的动态情况,达到及时、规范处理网络舆情的目的,确保公司网络舆情信息处理

流程的顺畅,提高了管理水平。

3.4网络舆情监测的内容及方式

装业管理部门(单位)及各单位专、兼职人员通过网络搜索引擎等工具,对有负面影响的言论等进行监监测。网络舆情监控形式:日常监测、重点监测、突发事件监测。在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通过对相关舆情的监控,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为舆情处置提供依据。

3.5网络舆情工作的处置

针对监控发现的有害信息,首先确定网站、网页或QQ群组名称等,及时对页面内容进行复制、存储,固定有关证据。

必要时向公安机关、网站管理部门发出协助调查函,取得公安机关和网站管理部门的帮助与支持,进一步锁定发帖人的IP地址,查证所在地区、单位、真实身份等基本情况。

网络舆情处置是指通过沟通协调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公安机关、网站管理机构,对监控发现的涉及企业稳定的有害信息,及时进行屏蔽、封堵、删除,向责任主体发放网络舆情查办通知单,并对查实的有害信息的人员,依法进行处置。

4.建立舆情管理体系取得的成效

第2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关键词】国有企业 网络舆情管理 开展实践 常态化机制 建立

当前,国家对于新闻宣传与舆论引导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同样也将舆论引导能力当作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其中,国有企业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及保障人民群众共同利益方面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必须要与舆论环境的变化相适应,努力克服舆情工作的困难,将国有企业的正能量广泛传播,进而树立良好的国有企业形象。

一、现阶段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管理状况

(一)舆情意识薄弱

大部分国有企业的舆情意识与大局意识都相对薄弱,持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对于经验与教训也并未进行借鉴,很难对自身舆情风险进行正确地识别,所以,舆情预警工作不到位[1]。另外,还有很多国企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正确,通常以鸵鸟的心态来面对舆论质疑,所以,在面对突发舆情的时候很难及时采取措施解决,不会报告,也不会采取措施进行处置,最终错过最佳的解决时机。于国有企业来说,其自身的防控意识并不符合新媒体环境网络舆情的发展需求,而这在很多中央企业地区公司与其所属二级单位中表现十分明显。在这种情况下,下属单位网络舆情就会出现逆向或者是横向传染的问题,最终引发联锁反应,对企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二)防控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工作十分落后,而且,进而央企总部或者而是大规模地方国有企业才构建了专业网络舆情管理机构。而对于央企地区公司或者是隶属省市的地方国企并不具备舆情防控机制,通常情况下,管理工作人员大部分都是兼职。但是,在基层单位,舆情管理工作始终呈真空状态。基于此,部分国企领导在舆情管理方面重视程度不高,所以,舆情管理队伍的建设与办公设备配置经费不充足,无法构建防控工作机制,而危机处置措施与应急措施仍然需要强化[2]。

(三)引导能力不理想

现阶段,国有企业在舆论引导方面的能力始终停留在纸媒体阶段,严重落后于新媒体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沉默已经成为处置网络舆情的首要选择,主要采取的就是封、堵、删、瞒等方式,最终只会导致结果不理想。有很多网络舆情事件,国有企业是需要主动发生的,但是正是因为不表达,导致其处于被表达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外界的议论会更严重,还会出现猜测,最终引发误解与对立,严重影响国企公信力。此外,很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人员在对事件进行处置的过程中,受自身知识储备的影响,或者是准备工作不充分,都会影响舆论引导实际效果。

二、建立国有企业舆情管理常态化机制的有效途径

(一)创建集监测、分析、研判、预警与评估为一体的机制

第一,监测,即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所在。其中,监测的方式包括三种:第一,进行全天监测;第二,合理设置专业工作人员展开监测工作;第三,同媒体合作进行日常监测。

第二,分析。舆情的主要原因就是在突发事件过后,网民所发表的评论与议论,所以,一定要深入地分析舆情的具体走向。

第三,研判。针对实际收集信息内容展开深入分析与判断,并且对舆论热点以及媒体的关注重点进一步研究,针对可能出现的舆情热点的分布和走势进行合理地预测,更好地应对舆情[3]。

第四,预警。可以合理地划分舆情,并且合理地设置具体的应对措施,如果负面信息无法达到预警级别,那么就可以作为日常的负面信息来处理。

第五,评估。在事件发生前进行评估,主要是为了更好地评估未来事态的发展。而在事发过程中进行评估,可以了解应对措施的有效性。在事发后的评估主要是为了正确地判断是是否要采取措施进行修复。

(二)构建危机应对机制

构建突发事件危机应对体系,可以包括以下芍郑旱谝唬构建舆情预警应对机制。应合理制定舆情分级的制度,并且积极采取相应的措施,但是不允许过分重视,或者是过分忽视,有效地规避在发生重大舆情时难以及时处置而形成危机。第二,构建突发事件危机的应对流程。其中,主要涉及到事前、事中与事后这三个方面。对于事前应对就是要制定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在事发以后,应当针对不同阶段来修复品牌,积极展开正面地宣传,对事件进行全面总结[4]。

(三)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全面建设

新闻的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即常态工作的、热点问题的以及突发事件与重大事件的。而在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应主动进行沟通,并在短时间内实现沟通,以保证沟通的充分性。基于此,还应当始终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即第一时间、口径统一与人文关怀。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新闻与舆论引导机制的作用。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国际国内环境中,新媒体发展的速度不断提高,为此,在国有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新媒体的应用十分广泛。在这种复杂的网络舆论环境下,国有企业也一定要与新媒体环境改革及发展相适应,进而在网络舆论引导中占据主动权,正确地分析网络舆情预警,采取措施应对,全面维护企业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 肖来付.网络舆情时代的企业危机应对与管理――基于“长尾理论”的视角[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5(6).

[2] 张爱军,雷俊强.大型国有企业网络舆情应对机制探究――以中航飞机西安飞机分公司为例[J].西安航空学院学报,2015,33(6).

第3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虽然较前两年有所下降,但总计仍达381个,民生问题、公权力运行及个体官员的言行等的焦点问题仍是舆情发酵的重点范畴。从2003年网络舆情标志性事件“孙志刚事件”的发生至今,随着政府执政能力和应急管理水平的提升,应对的危机公关能力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囿于基层政府本身的性质与职能,短时期内面临诸多困境局面仍然难以打破。年度发展报告表明,处理舆情危机已成为政府进行社会治理(人的治理)自我修复自我完善的重大课题。

舆情不是敌情,只是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常态表现,学好舆情处理这门必修课,掌握正确的打开“姿势”是可以避免次生灾害,妥善平息事态的。

一、先知先觉 舆情研判常态化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建立预警机制,针对近几年本单位本部门发生的突发危机事件进行归类总结,找出事件的共同点属性以及预防方法。

要强调的是,媒体是社会的预警装置。现在舆情传播的主体模式为移动媒体发端,网络媒体爆料,传统媒体跟进。而尤其是自媒体的发展方向具超常规性和复杂性,往往“节外生枝”改变延伸方向引爆新的热点,因此,监控舆情监控更应日常化,增设人工或者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技术手段和人工手段监测的方式对网络信息进行监控,也可以与相关监测部门建立联系,时时监测动态。监控内容主要有三类对象:一是主流平面媒体、门户网站、垂直类网站;二是Web2.0生态产品如bbs、论坛、热点博客等延伸产品;第三类是搜索引擎收录。一旦评估指标达到红线立即做出预判(性质是否严重)、预警(如何处置)。

二、提前主动 快速处理切割责任

在事件处理层面,重大责任事故,尤其事关大是大非、国家行为、历史认知、民族情感、意识形态等重大问题,需要省级领导争取在中央介入之前,以本地的力量迅速彻底全面地完成事故调查、处理和善后,以最高的效率平息事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和民意的认可。政府主管领导亲赴现场指挥,职能部门高效介入有助于控制事态,稳定人心。

对于投诉类等一般民生事件,比如宰客、医疗事故等,民众传播大多还连带职能部门行为失范、管理者不作为等“吐槽”,这种连带诉求极具转化为核心舆论点的可能性,基本上难以忽略掉,这就需要主管部门主动细致地进行“不护短”调查,清楚责任关系,及时切割责任,即上级政府“切割”下级政府不良行为,政府“切割”不良官员,将负面影响框定在具体范畴内。对捍卫政府整体和体制公信,收拢事态手段非常有效。而保护和遮盖只会引爆更大的危机,因为“捂盖子”才是最大的恐慌源,在出现信息真空时极易引发民众大规模的质疑和谣言。

要特别注意的是,舆情应对要慎用行政压制。删帖或企图管控所有言论出口已然是最低效的处理方式;而封口党管媒体任由网络舆情“烂尾”的消极沉默则贻害无穷;以“抹黑地方形象”、“影响社会稳定”等扣帽子,则极易将社会治理可分解消化的压力引入意识形态领域。

此外,因管理体制设置的先天因素,一个热点事件需要多部门联动处理。解决一个实际问题需要多个环节牵涉多个部门,需要党政各职能部门联动,建立磋商或联席会议制,明确责任分工,避免互相推诿延误时机。

三、坦诚回应 避免简单粗暴烂尾

在传统危机公关中,公关事件为6-18小时,但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危机公关的响应速度须以小时计。第一时间发出权威声音,对公众进行得体完备的回复,仅仅由宣传部门唱独角戏是远远不够的,重点的舆情事件具有的复杂性要求必须成立信息全备的应对小组。由有外宣经验的人负责对外信息,内部组成包括事故熟知度最高的现场人员和调查人员。

坦诚回应公众实质关切点的基本原则是:速报事实,慎报原因,频报进展。新闻发言人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能力,重视发言的语气用词,少说官话套话大话,自说自话的官方话语体系。避免对事实情况了解不清,语焉不详而引发网友过度解读。如果失能及失职行为事实清晰证据确凿,应尽早表态,尽早认错。对于谣言更要尽早辟谣,尽早查处。

一件舆情热点事件最最长周期可持续一个月甚至几个月。这就要求对民众反馈进行再汇集,搜素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论坛等,根据反馈再决定是否实行进一步的应对。政府发声前后说法要一致,不前后矛盾,自我否定,没有得出结论前只讲过程,最好给出各阶段的处置时间表。

第4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税制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社会公众对税收问题的关注度逐步“升温”,税收领域已经成为了一个高度敏感的地带,甚至成为不少矛盾的汇集区域。例如“馒头税”“月饼税”“房产证加名税”等等负面事件的聚焦、炒作和放大,让所谓“重税猛于虎”“税负痛苦指数”等负面舆情充斥各大媒体,让税收问题立于风口浪尖之上。同时,微博、网络、微信等新媒体的广泛普及,也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由发声、飞速传播的信息平台,这些都加剧了税务部门舆情事件的放大、升级,甚至扭曲、变形。在如此多平台大数据充斥的时代,如果不加以预防和控制,其负面影响将更加严重。作为基层税务部门,如何掌握、利用好大数据,科学应对涉税舆情,迅速化解与疏导舆情负面影响,把握税收舆论主动权,便成为一个亟待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审时度势:认识大数据时代网络涉税舆情新形势

大数据,意味着我们可以掌握、分析和使用的数据大量增加,但同时,有效管理和科学驾驭海量数据的难度也显著增大。因此,网络舆情管理既面临新的机遇,也不得不接受新的挑战。作为直接关系广大纳税人切身利益的网络涉税舆情,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网民对于税收政策法规、税务机关和税务工作人员的意见、态度和倾向,同样具有网络舆情的诸多特点。

(一)全力以赴,应对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挑战

一是处理海量信息难度加大。海量的网上信息给有效掌控提出了数量庞大的挑战,而大量政治、经济、社会等相关性因素的融合使涉税舆情更加包罗万象、复杂多变,想要有效把控数据变得异常困难。二是应对极速传播挑战重重。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大众对于负面信息的关注和恐慌程度较高,因此大众对于负面信息的敏感度也更高,更容易相信负面信息的真实性,进而放大和强化舆论上的偏激情绪。

(二)抢占先机,把握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机遇

一是拓宽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维度。善于运用大数据技术,从更长时间、更广领域获取网上涉税舆论和数据,强化比对分析,预判舆情发展趋势,提高舆情管理的预见性和针对性。二是提升舆情管理的技术支持力度。借助大数据获取、分析技术,推动涉税舆情掌握的多元化和分析的精准化,努力实现“理论指导实践,更好地为实践服务”的目标,推动税务机关对网络涉税舆情的精准把握与高效应对。

(三)积极作为,适应网络涉税舆情管理新要求

一是部分向整体的转变。过去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侧重于针对个别涉税舆情事件如重大突发事件的应对和管理,大数据则能够更好地把握网络涉税舆情的整体态势和相互联系,实现从部分到整体的转变。二是应对向预测的转变。大数据的核心是利用海量数据进行事前的预测,在海量的数据中通过比对、分析,发现背后隐藏的密切关系,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以提前做出部署、预防和有效应对。

由于税收工作与纳税人的密切关联,使得税收工作日益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税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些看起来微小的失误和瑕疵都有可能在网上快速放大、传播和炒作,引起广大网民的关注和议论,甚至可能发酵,形成较大的舆情浪潮,损害税务工作人员及税务部门的良好社会形象,进而诱发涉税舆情危机。因此,需要我们有效把控、辩证分析、积极应对、及时处理,善于运用大数据来强化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二、思维变革:数据思维创新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为最大可能减少网络涉税舆情的负面影响,应积极创新大数据时代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将大数据理念和手段贯穿于其中,做到大数据和税收工作领域的高度结合。

(一)用大数据思维管理涉税热点焦点问题

网络涉税舆情本质上是民心民意的体现,是热点焦点问题的汇集,加强网络涉税舆情管理就是要加强对涉税热点问题、对纳税人诉求的密切关注。要运用大数据强大的“关联分析”能力,把各方面数据整合起来,进行全面分析和重点剖析,挖掘网络涉税舆情和民情民意背后的深层次关系,实现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的有序推进。

(二)用大数据思维开展网上政务信息公开工作

当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日益受到重视和关注,政务公开应当从单纯的重视“信息公开”推进到强化“使用分析”,要在保障数据安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涉税大数据政务公开系统,强化对公共数据的挖掘、使用、分析,让数据发挥最大价值。

(三)用大数据思维强化日常舆情管理

要探索运用大数据,突破传统舆情管理的领域,建立网络涉税舆情大数据管理共享系统,实时记录网站、博客、微信、论坛等各个网络平台数据,全面监控、深入分析涉税舆情的存在状态,及时跟踪、了解其传播动态,从海量相关的涉税舆情数据中找准管理重点,以“数据驱动”来推动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四)用大数据思维管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置

在大数据时代,社会突发事件的放大常常与互联网如影随形,网络往往给突发事件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探索建立多种数据分析模型,综合分析突发事件的性质状态、发展趋势、传播平台、浏览人数、网民倾向等各方面数据,快速准确地确定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做到科学研判、快速处置、妥善应对。

三、体系建设:多管齐下推进网络涉税舆情管理

在大数据“双刃剑”影响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要积极适应大数据时展要求,从体制机制建设、技术手段更新、人才队伍提升等各个方面加快创新,积极构建完善的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体系,不断提升网络涉税舆情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

(一)健全大数据舆情管理体制

一是要健全内部沟通交流机制。建立由信息中心牵头的大数据网络涉税舆情管理体制,统筹征管、核算、法规等各部门数据的汇集、管理和利用,打破各部门之间“各管各数”的数据缺陷,推动税务机关内部大数据的全面收集、分析工作。二是要建立外部信息共享机制。数据只有整合利用起来才能产生更大的价值。要探索建设统一高效的大数据基础平台,实现财政、统计、外经贸等相关领域数据的统一存储、互相交流、规范管理,进一步强化分析,密切实施监控,实现对大数据的高效利用。三是要建立舆情监控机制。各级税务机关要制定网络涉税舆情监控和搜集上报的工作方案和细则,指定专人负责网络涉税信息的收集、整理、共享,随时了解网络涉税舆情动态,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科学妥善应对。

(二)强化舆情管理大数据技术支撑

大数据既有全面、动态、开放等优势,也有价值密度低、分析难度大等难点,必须加快技术升级,提高数据筛选、分析、利用的能力。一是提升数据监测技术。提高对媒体、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平台数据的全面收集、高效融合、去伪存真的能力,特别是要提高对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的自动识别、科学分析能力。二是提升数据存储挖掘技术。建设具有海量存储能力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存储、读写、分析和交换。从海量数据中快速识别、精准抓取有价值数据,并深度挖掘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三是提升数据分析技术,包括关联分析、语义分析、聚类分析等等,自动分析网上言论蕴含的意见倾向及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揭示并预测舆情未来发展趋势。

第5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关键词】双微服务;政务机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

引言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带动了移动互联网与智能手机应用的快速发展,人们之间的社交渠道工具经历了由电脑到手机的转化过程,政务服务的渠道同样也由网站转向了微信与微博。2013年5月铁路部门推出的“双微”网络服务平台,涉及货运咨询、综合服务与出行资讯三个板块,其中包括人性化的“失物招领”、“列车动态”、“余票查询”与“候车资讯”等自助栏目。铁路部门通过“双微”网络服务平台传递了铁路部门的风采,也通过平台信息的日常传递与交流为旅客的出行提供便利。“双微”网络服务平台的开通不仅给相关需求的旅客带来了交通信息的便利,还在便民服务的基础之上为旅客出行提供人性化服务,尤其帮旅客找回丢失的贵重物品这一人性化的电子服务平台受到了广大民众的认可与好评。

2009年新浪微博与2011年的腾讯微信的推出意味着“双微服务”时代的带来。“双微服务”时代的带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沟通方式,更改变了政府机构政务信息的传播方式与理念。对老百姓群众而言,政务微博与微信已经成为大家随时随地关注、联系与沟通政务信息的一种新渠道与新方式。那么,如何利用“双微服务”时代下的新技术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正确引导双微服务下电子政务舆情,构建政府服务于老百姓及彼此之间相互信任的模式呢?

一、双微服务的定义及内涵

双微服务,顾名思义,指的是企业主体或政府主体通过“微博”与“微信”两个新媒体传播方式来服务于受众的一种高科技服务模式。根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截止2013年12月,我国微博使用人数达到2.81亿,同比下降9%;同时根据2013年7月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微信用户保持着日增160万的速度,目前已突破5亿用户。面对庞大的微信与微博用户群体,政府部门通过信息时代的高科技来宣传与倡导自己的政务理念,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减少群体等待的时间、金钱与精力等各种机会成本。如2014年1月,“北京微博微信厅”的上线在“双微服务”的优势整合与功能融合基础之上体现了政府信息的全面性、精确性与准确性,整合了政府资源节约了资源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推送与交互服务的推送并重(如图1所示)。

信息时代下政府部门的双微服务像一根链接政府部门与老百姓群体的纽带,这跟纽带可以传递政府部门的风采,为群众提供便利、人性化服务,同时群体通过双微服务来保障自己的权力,实施自己监督义务。因此,双微服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以电子媒体为载体。微博服务以计算机、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微信服务以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只有拥有电子设备与互联网,政府部门才可以通过双微服务来实现双向的沟通与联系。2.交流与沟通的双向性。通过双微服务,政府部门与群体实现双方向的沟通与联系。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双微服务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另一方面群体通过双微服务来享受政府部门的服务,在保障自己的知情权同时来监督政府的服务。3.与时俱进的便民性。可以说,作为“经济人”的企业首先开创了双微服务,通过自己的创新与努力开创了一种新型的交流与沟通方式。同时,向企业学习管理理念的政府部门基于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在不断探索信息渠道,推进自己人性化的便民服务思想与理念。

二、双微信息时代下舆情的特点

随着互联网、计算机、移动通讯设备与技术的不断发展,政府部门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展现政务的方式已经不断渗透到群体的日常生活中。双微信息时代下舆情是一种特殊意识形态的传播,主要是社会公众基于自己所见或互联网传播的各种事件的认识、理解与判断,在事件刺激与自身经历的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诉说欲望、表达欲望以及各种情感、价值观的集合。双微信息时代下舆论特点主要有:1.突发性。微博与微信将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讯设备与技术整合在一起,实现用户关系基础之上的信息获取、共享、交流与传播。微博与微信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或手机来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传播。用户对某一微博微信事件感兴趣的时候,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来实现自己的评论、分享、收藏与转发等功能。当较多的用户在同一段时间内共享、评论与转发某一事件时,就会形成突发性的舆论。因此,双微信息时代下的娱乐具有突发性的特点。2.爆发性。突发性主要从时间跨度来衡量,而爆发性从空间角度考虑的。微博用户人数与微信用户人数至少有我国总人口的一半,如此庞大的用户较大一部分群体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微博微信信息量大、开放性强、传播速度快,往往突发性的舆论会吸引大量用户的眼球,以致舆论不断被放大爆发成为焦点。3.复杂性。互联网具有传播信息速度快的特点。微博微信用户在缺乏甄别能力的基础之上,未核实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前提下就进行事件的转发、评论及大肆渲染等。而突发性、爆发性舆论形成之时,往往因为舆论形成速度之快、涉及用户范围较广具有较大的复杂性。

三、基于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现状

在微博与微信的新时代特征下,政府部门针对双微信息时代的舆情特点,不断探索与开创信息渠道,推进自己的人性化便民服务思想与理念。据腾讯相关数据统计,截止2013年10月31日截止,经腾讯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已达到16万个,腾讯微信平台认证的政务服务已达到3000个,其中政务机构的微博有9.2万个左右,党政官员的微博有6.8万个左右(如图2所示)。

电子政务的双微服务发展迅速,但是双微信息时代下舆情引导机制仍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领导对微博微信的舆情引导工作不够重视。微博微信的用户大多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因此,完善的双微服务舆情引导机制下的舆情关系对社会的安全与稳定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而言,政务服务机构开通微博与微信平台的比例不高。此外,尽管某些政务机构开通微博与微信平台,但微博与微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或让第三者代为管理,这让政务机构的官方微博成为摆设,长期处于“休眠状态”。这就造成了政务机构对新信息时代下微博微信的舆情特点的不了解,对社会的安定稳定、人们的安居乐业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其次,微博微信舆情引导工作缺乏统一领导、部署与统一行动,双微服务舆情引导机制不完善。微博微信舆情引导工作涉及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舆情信息反馈及舆情引导工作等,这不仅仅要求一个统一的领导来负责指挥、部署与统一行动,更需要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与配合。但是,目前而言的政务机构的双微舆情引导还处于一个“点对点”的引导,即是特发性、爆发性与复杂性的舆情发生了,政务部门才开始使用双微平台来进行危机公关处理。由此可见,政务部门“点对点”的引导未根据舆情的产生、爆发、发展及消灭来建立一套包括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舆情信息反馈及舆情引导工作的舆情引导机制;

最后,相关工作人力量不足,引导人员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与道德。政务机构的官方微博微信作为与老百姓交流的互联网平台,应发挥其在政治、经济与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内容,在传递“正能量”的基础之上拉近政府部门与民众之间的关系。目前,政务部门的微博微信工作人员数量少,质量参差不齐,缺少具有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的工作人员。如咸阳城建局在2013年6月官方微博上的大量阅读推荐及链接地址,商丘人们政府房屋正版办公室官方微博大量人体艺术,官方微博的种种行为不仅有损政府形象,使得官方微博微信失去公信力,受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四、基于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对策探讨

针对双微服务下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笔者给予以下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

其一,加强对微博微信服务的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视,加大对电子政务双微服务引导机构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投入。领导应当重视微博微信等互联网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加强政务机构官方微信微博的建设与发展,意识到双微服务电子政务舆情的正确引导有利于社会的安定稳定及人们的安居乐业。在重视微博微信服务工作重要性的基础上,才能确保人力、物力、资金等资源的投入,避免微博与微信服务平台使用率不高或让第三者代为管理,从而解决政务机构的官方微博长期处于“休眠状态”摆设的问题。

其二,加强舆情引导工作的统一领导、部署与统一行动工作,建立微博微信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沟通协调与引导工作舆情引导为一体的工作机制。微博微信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因此,对于微博微信信息出现后传统的甄别、搜索不能满足舆情引导机制的需要。基于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部门应从源头上对微博微信信息进行远程监控,加强舆情引导工作的统一领导、部署与统一行动,形成于完善微博微信舆情监测、信息分析判断、沟通协调与引导工作舆情引导工作为一体的工作流程。

微博微信舆情监测是舆情引导机制的前提与保证,其需在大量、更新速度快的舆情信息基础之上体现工作的时效性;其次,舆情信息的分析与判断主要体现舆情引导机制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其是舆情引导工作的重要流程,贯穿着舆情引导工作的整个环节。最后,沟通协调与舆情引导工作是在舆情监测与信息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实现的,该环节对舆情引导工作的进行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舆情引导工作应在专业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基础之上,通过源头控制、信息采集、信息分析与报告呈现等流程,实现各部门、各机构之间的合作与配合,定期反馈双微服务下的舆情信息。

其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微服务团队,提高微博微信舆情引导的有效性。首先,高素质的双微服务团队必须拥有专业的职业工作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拥有道德操守与规范。服务团队是舆情引导的执行者,应时刻关注社会动态与焦点,掌握一定的交流沟通技巧与熟练使用微博微信官方服务平台等专业技能;其次,依据微博微信用户群体的特征,创建与发展高校微博微信圈,为互联网舆情提供有效的着力点。微博微信主要使用者是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人才,绝大多数一部分为本科学历以上的群体。因此,舆情引导机制应重视高校学生与老师的舆论力量,他们是微博微信舆情产生的坚实力量。创建与发展高校微博微信圈,在时效性与有效性基础上从源头监控微博微信舆论信息,为互联网舆情正确引导提供有效的着力点。

信息技术时代下双微服务的到来显著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社交沟通联系方式,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消费模式。尽管双微服务的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但政务机构应与时俱进地抓住社会发展的契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增加政务工作的公开、透明与法制化,在正确引导双微服务下电子政务舆情引导机制基础之上促成政务机构与老百姓彼此之间相互信任来构建政府服务于老百姓的一种工作模式, 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卓兴良.高校微博舆情引导现状及对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09):189-197.

[2]侯锷,潘建新,寇佳娟.微博时代――政务微博事务指南[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8.

[3]汤力峰,王学川.自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2(03):10-14.

[4]韩兆柱.服务型政府:从理论倒实践[J].中国公共管理论丛,2013(01):22-41.

第6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2020年,该同志积极响应学校党委号召,围绕“思想重视,狠抓防范”开展工作,一直把学校意识形态、维护稳定、防范工作作为一项日常重点工作,结合团委工作实际,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落实了各项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

1.按照“突发重大信息及时报,日常信息月月报”原则和“零报告”规定,将部门和学生社团加强意识工作责任落实;每月排查落实共青团活动及宗教基本情况统计表。

2.坚持标本兼治、预防为主、齐抓共管、协调联动,进一步健全思想教育疏导机制、危机冲突处理机制、情报信息预警机制和潜在矛盾化解机制,形成学校维稳、反工作强大合力。在学校三号楼宣传开展反警示标语张贴活动、召开专题反主题会议和专题讲座、微信公众号的宣传、新生入学教育、网络舆情监测、组织各系部、各班级成立反专干,时时监测学生动态、开展“崇尚科学、反对”主题征文比赛等活动。通过各系团总支就校园宗教活动开展、社团文体活动等情况进行信息沟通,并与每季度上报团委,及时掌握青年团员民族宗教涉稳态势;10月,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反”系列活动;11月,组织全校学生参加2020年“全国大学生宗教知识竞赛”。

第7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的平台。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微博以其新颖性、开放性、交互性、创造性吸引着大批的人群,由于信息更新及时和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微博逐渐成为高校学生学习交流、获取信息资源、宣泄个人情绪的重要渠道。

高校微博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微博迅猛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为寻求标新立异,导致信息的病毒性传播;二是一些不实信息或谣言通过微博迅速蔓延,极易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三是部分大学生过度沉溺微博,成为“微博控”,出现人际交往异化的问题;四是部分微博内容侵犯个人的隐私,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博已经影响到师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其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新机遇和新挑战。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的建立和有效实施,能够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及时、准确地发现大学生在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潜在问题;能够形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快速反应机制,形成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基于网络和现实的层次性监督与反应系统,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避免因思想政治工作的迟缓造成的不必要损失。

建立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

1.设立联动中心

为保证联动机制发挥作用,应首先建立联动中心,此联动中心由学校党委书记领导,并由分管思想工作的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成员主要由学生处处长、保卫处处长、学校网络中心负责人、宣传部部长、后勤服务处处长以及各个学院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书记组成。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上传下达、协调分配、参与指挥,并根据需要配备既有基本互联网操作技能,又掌握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教师专职负责,实行统一领导、各司其职、分级管理的办法,办公地点可设在学生处。

该中心能使各部门之间保持时时互动、适时交流,实现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和各部门的统一行动。在搜集到危机信息或面对危机情况时,联动中心可根据相关事实性质和实际需要从各院系或者班级召集相关人员处理当前问题,事后应对处理过程进行总结,给予具体事件客观公正的评价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2.建立预警组织

在各二级院系成立以党委书记为领导的预警组织,成员包括班主任、辅导员和学生骨干,办公地点设在学院办公室,他们在联动中心的指挥和协调下执行。这些学院预警组织应通过组建微博矩阵式管理团队,将全院学生都纳入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保护圈,实现全面覆盖。他们可以在微博环境下实现以下职能。

(1)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

首先在一定范围内建立高校微博实名机制和建立针对高校微博事件的正则表达式(Regular Expression)规则进行自动信息识别,采用“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信息搜集渠道;利用敏感信息检测技术和软件及时对相应微博信息进行检测和筛选,增强微博舆情的预见性,有效防范校园危机;利用国外先进技术对敏感信息进行检测和校正,变被动为主动,建立网络舆情主动预防机制。努力实现微博信息过滤及筛选的智能化,从源头上切断垃圾信息的传播与扩散,以建立一个健康向上、团结协作的“微博生态系统”。

(2)进行信息沟通和交流互动

微博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便捷性使它在信息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诸如教学通知、文件,自习室开放楼层及空余座位信息,学术交流和讲座,社会就业信息,图书借阅提示和信息咨询、学校改革、规章制度建设等,均可借助微博传递。

(3)危情应对

由于信息零散且庞大,首先需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信息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一般意义的不良信息,这属于较轻微的危机信息。只需要掌握信息者的思想波动并对其进行网上互动回应,网下配有解答等手段进行有效处理。二是重大舆情信息,这类信息必须报告给学院党委书记,必要时要求联动中心协助。三是紧急、突发的危机信息,需要联动中心调配资源,通过各种机制实现效率的最大化、功能的最强化。

3.协调其他联动部门

在处理危机事件中,保卫部门负责校园日常安全保卫工作,在处理危机事件过程中负责配合联动中心的安排,避免处理不当导致恶劣后果。宣传部门要向学生宣传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高度的危机意识,保证信息正面力量,掌握校园舆论主动权。后勤部门应积极配合联动中心的工作,保证联动机制的正常运作。

4.设置评估机构

聘请权威机构、行内具有公信力的学术专家或成立评估小组对各运行部门的绩效进行考核,内容可包括“粉丝”的数量,与“粉丝”互动的情况,解决学生求助、学生投诉、不良舆情问题次数和应急处理的速度和效果,政治思想教育模块的宣传形式、点击率、参与度,微博信息的更新频率和反馈数量等指标,建立以过程评价为主要方式,网上评价与网下评价,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5.应解决好的几个重点问题

(1)规范管理体制,明晰主体职责

目前高校中“信息堡垒”“信息断层”的现象严重,联动机制建设要在促进中心工作、服务大局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每个相关单位或部门都是独立的个体,有各自不同的任务,工作方式方法也有所不同。但各单位或部门应通过网上协作交流平台和联席会议等方式实现有效交流和沟通,保证任务的及时传达、问题的及时发现、信息的及时反馈、各单位或部门的统一行动。

(2)强化人才培养,提高师生素养

广东高校系统微博运行联动机制建立的最终目的是建设好宣传思想阵地,及时排除负面影响,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在联动机制建设上,应以人为本,即以师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师生的根本利益出发,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创造性,吸纳师生的集体智慧,凭借科学设计、过程控制、任务制约,达到目标效果最大化,通过联动机制运行中的不断改革、锐意创新,力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注重前瞻务实,保证联动覆盖

联动机制的建立,要与学校中心工作结合,与各部门工作结合,要广泛征求参与单位和学生的意见,使机制设计既有前瞻性又要可操作、易执行。必须关注建设执行效果的量化指标确立,务实推进,不断提高投入产出比,实现建设成效最大化。

结论

第8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网络监管环境日趋复杂网络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其复杂性、多样性前所未有,单靠行政手段管控已不可能。首先,网络与现实之间的关联度越来越高,近年来,因网络爆料而引发并迅速成为大众注目的社会热点不断增多。尤其是随着微博的兴起,网络议题更加广泛,每个人都想用自己的信息和观点去影响别人和社会,因此虚拟网络的意见社群直接介入现实社会的具体行动事件时有发生。其次,公民参与权和言论自由的保障与正确履行国家监管职责之间的均衡难以把握。再次,保证公民知情权、舆论监督与保护个人隐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冲突。此外,无论是监管网络信息流通的政府还是在网络自由表达意见的网民,都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明确自己责任的问题。多头的网络监管体制,导致出现管理盲区由于我国在网络管理上实行的是按照信息形态和内容的不同来划分相关的责任主体,目前网络监管至少涉及、国务院新闻办、信息产业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公安部等10多个部门,它们分别负责互联网站设立的审批、网络经营项目的审批及内容管理。多部门管理不仅容易造成各部门相互职责不清,还使得互联网管理成本增大。而管理职能、内容的重叠,不仅可能导致推诿和扯皮,而且让管理力量搭配不均,如网上监测的人手明显不足,对众多网络游戏经营单位和网吧的监管常常缺位,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管理盲区。

基于中医理念的网络管理探讨

中医所倡导的整体观、治未病以及扶正祛邪等中医理念,不仅是中医理论的精髓和生命力所在[5],而且对当前创新网络管理也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中医的整体观所谓中医的整体观,建构于天人相应的中国传统哲学认识论基础之上,即人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有机统一的整体[5]。整体观不仅是中医的根本和灵魂所在,也是中医诊治一切疾病的出发点。因此以中医整体观来看,人体某个脏腑的疾病绝不仅是某个器官的病变,也不能单纯地归结为人体生理上的疾病,而有可能是人与自然的整体关系发生了紊乱。同样,今天中国网络管理面临的问题成因错综复杂,影响关联牵扯,已非单一手段或简单封堵所能解决。而是需从现实与虚拟的相关性,各种网络管理法规有机整合,不同网络管理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上做整体、宏观的考量,将网上监管与现实治理联动,多管齐下方能奏效。中医的“治未病”“治未病”的理念其实就是强调防范于未然。即从健康的日常维护着手,防范疾病的发生与恶化。它包涵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三个内容,重在协调人体的每一个器官正常运转,强调保养身体注重平时,提升身体的抗病能力,积极预防疾病,既使生病也要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以及防止治愈后复发。这一切其实也适用于网络管理,如果相关管理部门日常就加大对网络舆情的监测,对一些可能发酵的问题早发现早预防,就可能将不和谐因素化解在萌芽期,防止网络事态进一步发展或向现实蔓延。同时如果能尽早制定和完善网络信息监管的各项法律,尽早发现网络管理的短板和盲区,就会减少各种网络“病灶”滋生和传播的可能。2.3中医的“扶正祛邪”中医认为疾病之所以发生与发展,取决于人体内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正气充沛,则人体具有的抗病能力就强;若正气不足,疾病就会滋生或爆发。因此,诊治疾病的关键就在于扶正祛邪。不过,中医强调“扶正祛邪”不是简单而论,而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施以“攻补兼施”,达到“扶正不致留邪,祛邪不致伤正”的目的。因此,创新网络管理也应在“扶正祛邪”上下功夫。即如何加大主流文化在网络的感染力、影响力,通过大力创造和推动数字化、网络化的文化精品传播,主动占领网络思想阵地,从而让腐朽文化、颓废情绪与低俗链接难有立足之地。

第9篇: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及处理范文

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截至2016年,我国的网民人数已经到了7亿之多,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已经超过50%。如此庞大的网络空间给国家的发展带了机遇和便利,但也伴随着网络空间的“失灵”现象层出不穷。网络信息的泄露、诈骗信息的传播、黑客病毒的侵入等等,都严重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同时还不断从虚拟到现实延伸,给人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造成了危害,给企业造成了损失,给国家带来了威胁。

发达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的经验

美国是网络发展的超级大国,是网络的发源国,凭借先进的技术,率先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体系,基本包含了信息泄露、网络知识产权、网络诈骗、网络等一系列在国内常见的网络犯罪行为。同时,美国也十分重视网络空间技术的发展,建立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保卫系统和信息保障技术框架,也为国家的网络空间治理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新加坡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国家的网络技术也已经远超越大多数国家,在新加坡的网络空间治理主要采取严格的审查制度,颁布了《分类许可证制度》和《互联网操作规则》等系列制度来约束网络运营商,明确他们的责任所在,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在网民的教育方面也十分重视,从读书开始就不断普及网络的正确使用方法,培养公众在日常网络使用中的情绪自控能力和理想分析能力,提高全体网民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设立了网络犯罪指挥中心,网络安全研究室,确保网络空间治理的及时性和超前性。

我国目前网络空间治理的难题

网民数量庞大,结构复杂。中国网络普及度已经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高于亚洲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网民上网的设备也在逐渐多样化,除了传统的计算机外,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也在不断普及。网络的终端除了互联网外,也出现了手机4G、5G及WiFi等。网民的结构也日趋复杂化,从以往的青年群体已经扩散到少年、老年群体,职业结构也日渐丰富,从公司白领、学生青年、自由人士到政府党政机关等。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和复杂的网民结构,使得网络空间治理难度不断增加。

网络空间治理缺乏法律支持。目前,我国还缺乏专门的网络空间治理的法律,大多采用规范和规章为主,尤其与美国相比较,我国的网络空间管理法律数量明显不足。同时,规章和规范等行政法规也存在着诸多矛盾,操作起来有偏差,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出现了网络失范行为也没有明确的追责制度,使得网络空间治理缺乏施依据。

网络空间治理支持技术体系落后。中国现有的网络空间治理的技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难以适应日趋复杂的网络失范现象。还主要通过内容过滤、舆情监测等传统技术手段来实施网络空间管理,缺乏技术弹性。同时,大多采取事后整治,缺乏整个过程的系统性分析,也还尚未像美国、新加坡那样建立网络空间准入技术、网中监管技术、网下反制技术的全流程技术支持,对于网络技术的定义、应用范围、操作规范都都没有统一的标准。

我国网络空间治理的对策

加强网络行为规范教育,提高网民整体素质。公民是网络空间治理的重要主体,要学习新加坡的先进教育理念,讲网络教育引入课堂,引导公民从小培养正确的网络使用规范,理性对待网络舆论,处理自身网络情绪。要学会用网络空间的道德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以实现网络使用自由和网络秩序的统一,并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抵制网络失范行为。

完善网络空间法律体系,促进以法治网。法律依据是国家网络空间治理的基本保障。国家应当出台网络治理的相关法律,必须做到有法可依,落实依法治网。明确网络空间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责权,建立相应的处罚机制,监督规范主体行为。让不法分子有所忌惮,不敢为所欲为,同时将法律治理与道德约束相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网络空间治理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