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晚春古诗范文

晚春古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晚春古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晚春古诗

第1篇:晚春古诗范文

曾看过这么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一个在病房的故事......

一位四十六岁的慧萍得了 子 宫颈癌,在医院原本冰冷却被因这一家人而变得格外温馨的病房里,一家七口在病房里聊着天,护工看到家境贫困的慧萍的三个子女还没吃东西,便带着三人去医院附近的面点里点了三碗阳春面,给三个孩子一人一碗,护工原以为孩子们肯定会狼吞虎咽的吃起来,谁知三个孩子共同拿起了其中的一碗,其中的一个小女孩问到护工:“阿姨,我们只吃一碗,把另外两碗留给爸爸妈妈吃吧,他(她)们还没吃让他(她)们也吃到热腾腾的面吧!”护工感动的说道:“不要紧,等你们吃完,我们再给爸爸妈妈买一碗。”可是三个孩子说什么也不同意,护工只好听他(她)们的了。

听 慧萍说小孩贴心的事还不止这些,当慧萍住进安宁病房,她的正读三年级的二女儿雪婷照顾母亲的起居外人看了都很感动。当社会的好心人帮慧萍捐款时,慧萍一一退还了回去,她感谢的说:“虽然家里贫困,但世界上还有很多人比他们更需要帮助,所以请把你们的爱心捐给他们吧!大家不由的赞叹这平凡而又伟大的一家!

慧萍的丈夫魏伯彦,在一旁看着母子温馨互动过程,眼睛也泛着泪光,他说太太病情发现太晚,如今已转化成癌症末期,这是他这辈子最大的遗憾。

平常只能靠砍竹子当临时工赚取微薄薪水的魏伯彦,既要照顾小孩还要出外工作,纵使肩上有如千斤重担,他也语气坚定地说,会好好把五个小孩抚养长大

第2篇:晚春古诗范文

由曾获得柏林影展最佳导演林正盛执导的《世界第一麦方》,讲述的就是吴宝春励志成为面包师傅的成长故事以及其纪念妈妈的用心。林正盛与吴宝春同是因为年幼家贫,中学毕业后即到台北面包店当学徒,当面包师。在《世界第一麦方》试片会后,导演上台简短发言,语带哽咽,他说吴宝春很爱哭,他拍了这部电影也变得爱哭,同样是想念已去世的妈妈。

王彩桦曾在九把刀作品《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饰演柯景腾的妈妈,这回,她扮演吴宝春妈妈陈无嫌,疼惜孩子,刻苦耐劳在阳光下采收凤梨。收工后,背着年幼的吴宝春回家,背上汗湿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妈妈是影响吴宝春努力实践梦想的人。王彩桦的造型虽是把脸涂黑,但仍可见肤色亮、牙色过白,无法真实呈现在农地工作者的样貌。她与饰演吴宝春的演员李国毅眼睛与脸形倒有几分神似。 《阵头》导演冯凯饰演面包店老板颇逗趣,高盟杰饰演朽胖、黄镫辉饰演桠柑、Darren和邱凯伟饰演教导吴宝春体会味觉的面包师阿洗,他们各具特色。

陈明章为此片配乐作曲,歌曲充满喜感、热力,并且感受得到台湾精神。

吴宝春与知名的美术设计师萧青阳寻访数位台湾的语言教授、台语老师,根据“面包”的含义、读音……打造一个属于台湾人描述“面包”的专用字:“麦方”。“麦方”合为一字,是闽南话“面包”同“胖”的发音,是日语的发音,也是法语pain、西班牙语pan、葡萄牙语pao、意大利语pane的发音。

媒体人看片后,有人鼓掌,有人疑惑。疑惑者认为吴宝春的精神是在于做面包,也在于与妈妈的感情。但电影也许是为了吸引观众,主打了亲情,又花了些篇幅强调是否真实的爱情。联结的爱情观点,由美人饰演女主角的妈妈提出:“土芒果和苹果能在同一树上?鱼和鸟可以在一起,但他们要住哪里?”

第3篇:晚春古诗范文

上回说道雷伊救了赫尔卡星的居民,被推上了雷神的宝座,但是还有很多挑战者前来挑战,结果没有一个能挑战过雷神。

一天, 又有一批挑战者前来挑战,结果还是老样子,直到晚上

晚上,一股黑色的闪电出现,他就是雷伊的宿敌盖亚。只见盖亚使用了一招石破惊天,打伤了雷伊一半血,雷伊也不甘示落用了一招瞬雷天闪,把盖亚秒杀了,盖亚恶狠狠地说:“我会回来的,你给我等着。”

第4篇:晚春古诗范文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细雨洒落在长安的大街上,这轻柔细润如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提醒着人们:春天来了。当你放眼向郊外远望的时候,到处是一片片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要好好观赏一番时,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了,但毕竟还太小、太嫩呢。这正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皇都晚春!

解析:

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绝句。首句点出初春小雨,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诗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第二句紧承首句,写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近看却无,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点出了全诗的主题。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这首小诗,诗人只用简朴的文字,就常见的“小雨”和“草色”,描绘出了早春的独特景色。刻画细腻,造句优美,构思新颖,给人一种早春时节湿润、舒适和清新之美感。

【诗作二】

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译文:

自古以来,每逢秋天,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的寂静、空旷,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秋日天高气爽,晴空万里,一只仙鹤直冲云霄,也激发我的诗情飞向了万里晴空。

解析:

这首诗是刘禹锡因王叔文案被贬朗州后所作。

自宋玉于《九辩》中留下“悲哉,秋之为气也”的名句后,悲,就成了秋的一种色调,一种情绪。然而,刘禹锡的《秋词》却一反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开阔明丽的景象,反映出了诗人乐观的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于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家词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作了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胜春朝”,一个“春”字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反映出诗人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是一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振翅冲破云霄,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自己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之情。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进行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那凌云的鹤,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飞上了云霄,展示了诗人“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诗人以“鹤”自喻,视“鹤”为不屈的化身,有哲理的意蕴,也有艺术的魅力,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一个“排”字,使诗人所蕴涵的深意尽在不言中了。它给予读者的,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活力,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第5篇:晚春古诗范文

最熟悉的是王维的《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此诗从小就会背,在乡村竹园里独自吟诵时,却难以体会它的妙处。那时,衣衫褴褛,面有菜色,饥饿,疲惫,没有明月相照,更没有古琴可弹,哪里来那一份闲适和风雅?

倒是想起李商隐的《湘竹词》,有些共鸣:“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只是泪痕多。”写诗需要灵感和情绪,读诗其实也一样,不同的心情和处境,读相同的诗,也许会有完全不一样的感受。

在城市里生活,和竹子相处的机会不多,读古人的咏竹诗篇,似有清风扑面。

南朝刘孝先的《咏竹》,是最早以竹为题的诗:“竹生空野外,梢云耸百寻。无人赏高节,徒自抱贞心。耻染湘妃泪,羞人上宫琴。谁人制长笛,当为吐龙吟。”那也许是诗人以竹自比,感叹怀才不遇,最后那两句很有想象力。

唐诗宋词中,写到竹子的诗不计其数。李贺写过一组咏竹诗,流传虽不广,其中有佳句:“风吹千亩迎风啸,乌重一枝入酒樽。”

第6篇:晚春古诗范文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教学 美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作了肯定:“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有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性质决定了语文担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任务。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将美育融入古诗词中,通过古诗词教学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训练并使学生形成初步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和再现美的能力,是素质教育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教育出版社近年出版的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选了近两百首古诗词。从时间上看,有远古时期的诗歌,汉代的乐府,也有唐宋元明清时期的诗词。这种时间上的大跨越,让学生从纵观的角度更加明确地了解学习中国悠久的文化魅力。这些古诗词题材广泛,有描写山川名胜,借景抒发热爱之情的;有倾诉百姓之疾苦的;有鞭挞权贵之腐败,壮志难酬的;有缅怀边塞将士,书写豪迈情怀的;有抒发浓郁的思乡之情的;有写亲人朋友间深情厚谊的……内容丰富,易于在教学之中贯穿美育教育。在课堂中多向引导学生,多手段欣赏古诗词,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

1.在朗读中体会画面之美

朗读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将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有色、有情有趣的情境。教师要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从古诗词中发现美,不能局限于教学生读音、释词、解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们带领生所欣赏的短小精湛的小诗,既浅显易懂,又寓意深刻;既情调健康,又意境开阔,形象鲜明,韵律和谐。教师要引导审美主体――学生提高眼力,有所发现,体味画面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才能体会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的柔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清新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幽美,“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人性美……

2.在思考中领会意境之美

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指作者的立意,即思想、情感;境,指作者所描绘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所谓意境,是艺术家的审美体验、情趣、理想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就古诗而言,诗人往往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好像也有了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人高兴时,高山起舞,大海唱歌,江河弹琴,花草欢舞;悲伤时,大海哭泣,江河哽咽,鲜花溅泪,鸟鸣惊心。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前两句:“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写诗人把船停靠在烟雾朦胧的小洲边,夕阳西下,引起新的愁思。接着将笔锋一转,后两句描绘诗人在舟中领略到的极富特色的景物:“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沈德潜评价此诗说:“下半写景,而客愁自见。”出身寒微、求仕失望的孟浩然,孑然一身,面对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把仕途的失意、羁旅的惆怅和对故乡的思念等旧怨新仇都很自然地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因此,后两句情景交融,构成了风韵天成、含而不露的意境美。古诗中的意境美不可胜数,但要领悟,学生必在熟读的基础上静心思索,在联系实际的前提下认真思考,动情思,入真情,才可获得。

3.在探讨中琢磨技巧之美

欣赏美是相当复杂的,不是凭感性印象一下子就能认识的,而是要通过反复思考、仔细琢磨才能深入地、全面地认识它,并且也只有经过理性思考后,才能引起深刻的强烈的美感。在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之间互相讨论,与老师互相探讨,反复思考,各抒己见,琢磨整理,能够体味到作者许多巧妙的技巧美。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字面浅近易晓,低年级的学生都能读懂,而且能用画面表示出意思。但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再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作者问,具体问了什么,诗中没说,但从童子所答“言师采药去”中可以想见应问“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用“只在此山中”的回答省去。诗中以答代问,足见作者推敲字句的功力。而这多姿的技巧,不多人互相探讨学习,很难掌握。

4.在行动中创造意象之美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还不是将美育融入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激励学生创造美,才是将美育融入其中的目的。创造美并不神秘,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希望美――你就得忘我地劳动,直至你感觉到自己已经成为一名创造者、一名能手,成为自己理想事业的主人;直至你的眼睛,由于感受到人的最大幸福,而放射出激情的光彩。”所以,只要有激励学生创造美的意识,鼓励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实践活动中反复尝试创造,就能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1)在讲和演中创造美。入选语文教材的许多古诗词很有生活情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思想感情以后,激励学生按自己的理解编演出来,训练学生创造美。如袁枚的《所见》,可以在掌握内容后分小组表演:一名同学作为旁白朗读改编古诗后的白话故事,一名同学吹哨子扮演鸣蝉,另一名同学骑“牛”边歌边入、闭口捕蝉,让学生在实际的行动中创造出牧童机灵活泼、天真可爱的捕蝉形象。

(2)在描和画中创造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美,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学完一些古诗词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描一描、画一画,更是激励学生创造美的好途径。如孟浩然的《春晓》,每句一景,学生可用自己的笔墨勾勒渲染,描绘出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晚春图,创造出一个一年级心中的诗画美。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从“望”字展开,“日照”、“紫烟”、“瀑布”、“银河”的色彩美,“挂前川”、“飞流”、“直下”、“落九天”的线条美,学生在描描画画中能进一步创造出庐山的雄伟美,获得更多的审美享受。

第7篇:晚春古诗范文

2011部分省市的高考古诗词鉴赏题,要求同学们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这体现出一种越来越开放的命题新走向。就其内涵而言。命题大致有三种样式:多元式、对立式、综合式。对此,同学们可在一轮复习中多加注意。

多元式诗词鉴赏

考题设问非常笼统,同学们可以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解读,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一般而言。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思考。

语言:分析总体风格,品味字句锤炼。

形象:可联系诗中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技巧:可从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角度,联系写景状物进行分析;也可从渲染、衬托等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内容:可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评价诗词中某个词、某句话的用意。

结构:从“起承转合”的角度分析,作者有没有采用铺垫、承接、扣题、点睛等写作手法。

修辞:注意诗歌是否采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而读出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风格:可从诗歌是否豪迈,是否婉约,是否绮丽等方面进行品评。

同学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从其他角度进行思考。在具体操作时。一般要根据题干指向,根据诗歌特点,选择一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切不可胶柱鼓瑟,亦不可天马行空。

热身训练1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春暮西园 高启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解析 (1)从语言角度赏析。①这首绝句语言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暮春时节,菜畦里蝶舞蜂狂,也别有一番盎然情趣,令人欣悦,不落俗套。②字句锤炼很见功夫:首句中的“绿”和“芳”,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描绘了绿水盈盈、芳草萋萋的春天美景,“满”字形象地写出阳光洒满水池的景象。“花落尽”的“尽”字,虚景实写,画出了暮春时节残红遍地的景象。

(2)从写作技巧角度赏析。①暗扣诗题,熨帖自然:二句说潇潇春雨带走了春色,暗扣题中“春暮”:三句写残红零落。句中“花落尽”也暗扣题中“春暮”;四句“菜畦”暗扣题中“西园”。诗句反复扣题,使主体与诗题顾盼有情。浑然一体,耐人寻味。②小诗写景状物有虚有实,首句描绘春天美景绿水盈盈、芳草萋萋,是“实”:次句写春雨过后的情景。春色是“实”,春雨是“虚”:三句中的“知”字表明“花落尽”是推测,是“虚”;四句描写“今日”蝶舞蜂狂的景象,是“实”:虚实相间,既能丰富画面内涵。又能激发读者的想象。③这首绝句动静皆备:首句描写春波粼粼、春草芬芳的雨后景象,是静景;次句写“雨里过”的“春色”,是动静:三句写花落无声,是静;四句写蝶舞蜂狂,是动。整首诗动静结合,情趣盎然。

(3)从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进行评价。①这首七言绝句描写的是暮春景象:风雨阴晴、夏来春逝、此处花落、彼处蝶飞。玩味诗中意境,可体悟出朴素的生命哲理和豁达的人生态度。②这首诗立意新奇。全诗描写的虽是晚春时景,但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花的落尽、春的逝去的惋叹上,而是从平淡无奇的菜畦里生,发出新的诗意,让暮春在堞舞蜂狂的瞬间充满生机和盎然情趣,这份清新令人欣悦,这份敏捷令人叹服。

(4)从意象、意境角度赏析。①首句中“绿池”“芳草”“晴波”组成了一幅暮春美景图,池塘里粼粼春波,倒映着一碧如洗的天空,池塘周围芳草嫩绿:次句是说潇潇春雨洗净了天空,也带走了春色,提醒人们,现在是暮春了。②三、四句中的残红、阵蝶,一句一景,三句写的是“落尽”的“残红”,是虚景实写:四句写的是堞舞蜂狂的景象,隐含尽管春尽,但仍充满生机和盎然的情趣。

对立式诗词鉴赏

在题干中抛出两种明显对立的观点,让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立场进行个性化阐述。

这类试题的解答可分三步走:第一步。弄清诗歌大意;第二步,分析内容结构:第三步,把握答题思路,①表明观点,肯定或否定(好或不好),②结合原诗分析印证。

热身训练2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骤雨[宋] 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为什么?

解析 不好。(表明观点)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的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结合原诗内容分析印证)

好。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而按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综合式诗词鉴赏

与多元式诗词鉴赏不同,这类题型设问不局限于考查同学们对诗词的评价,而是将问题抛向更开放的境地――谈自己的阅读感受。

解答这类题型,同样是有法可依的。虽答案开放,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思维方法却可通过训练来培养。

第一步,着眼全篇,把握文本内容主旨;第二步,细析题干,依据指向解答问题。

热身训练3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观书有感(其二) 朱熹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这首诗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捕捉形象,让形象本身说话,请用简洁的语言揭示诗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不少于200字)

解析 (1)着眼全篇,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全诗以自然景象比喻读书学习中的领悟。作者平时苦思冥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但通过不懈努力和思考,在某一天忽然茅塞顿开。

(2)细析题干,依据指向解答问题。“用简洁的语言揭示诗中蕴含的道理,并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可以读出题目三个方面的要求:①揭示诗中的道理、哲理,或给我们的启发;②在此基础上谈出自己的感想和体会,即在诗中道理的基础上进行适当延伸和阐发;③语言要简洁。联系自身实际。

关于本诗蕴含的道理,给同学们提供三种参考意见。

①读书积累是以贯通为归宿,而贯通则以积累为基础,这是人们在读书中需要把握的。分析如下:前两句描写景物,后两句揭示哲理,讲的也是读书的积累与贯通的关系:“蒙冲”是古代的一种战船,当大江接纳了万溪千流的春水,本来搁浅江中的“蒙冲巨舰”就象鸿毛一样,在一江春水中轻快自在地航行:这里,“江边春水”比喻长期的读书积累,“蒙冲巨舰一毛轻”比喻对事物对问题的突然领悟贯通,

②别做在岸上推船的蠢事,而应为“蒙冲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分析如下:当“蒙冲巨舰”因江水枯竭而搁浅的时候,不管多少人用力去推,都是枉费力气:可是当春水方生,形势就一下改变了,从前推不动的“蒙冲巨舰”,“此日”却在一江春水中自在航行。

第8篇:晚春古诗范文

薛法根老师教例: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图,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哪,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

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的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图。

生:我知道这句“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以上教学,薛老师主要在做的事情就是带着学生一起理解古诗的意思。非常简单,也非常实在,似乎没有什么出彩之处,其实不然。教学始终是顺着学生的回答进行的,老师的高明之处是把学习的方法渗透其中,不知不觉地暗示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学法的实践。在学生说句意时,老师点拨根据图画解诗意,启发学生看图进行理解;其次,在对重点词语理解时,帮助学生内化查阅资料理解的方法。朴实而又不着痕迹,但这才是课堂中的亮点所在。学生在实实在在的交流学习中,得到切实有效方法上的收获。教学的过程清清楚楚,教学的意图明明白白,教学的核心——方法内化——蕴含其中,无痕地落实为学生学会学习而教的目的,这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作用。

窦桂梅老师教例: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接: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它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街门的街道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

生接: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他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哇,春天——

一生接:好美啊!

师: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

生读得有点一般。

师:要是我啊,我就让人感觉到绿绿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长,再——

一生接:轻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窦老师还在拖音,学生已读完,师继续读,“苔”拖得很长很长)

师:我还没看完,你们就看完了!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师:二月就开。这让老师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课,那是春秋时期。每到二月时,学子们就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出示:陆游的诗)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争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

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而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我感觉这些景物给我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那叫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那红杏的红啊,那是将春天的生命在——

生:燃烧。

以上教学片断也是在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窦老师的做法是紧抠重点词理解,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常用的方法。但由以上教学实录,仅仅通过文字,我们便可以体会到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对学生情感的积极唤醒,对学生内心和诗人内心融合的深切关注。老师诗意激情的语言过渡,投入深情的示范朗读,恰当适时的诗歌拓展,学生反复情感深化的朗读,在层层铺垫,也在层层推进,学生的情感慢慢地、悄无声息地却又自然而然地随着诗情一起激动起来,澎湃起来,直到最后随着诗中的红杏被春天一起点燃。课堂感受着老师、学生围绕着诗句的交流和对话,感受着学生的朗读和想象,这是课堂教学的显性的流程,但一条情感的“暗流”一直“澎湃地”伴随着教学行进,引着学生到达情感体验的高峰点。这与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

是侧重于方法的渗透,还是侧重于情感的激发,笔者以为,这也许体现了两位特级教师的不同教学风格,或者具体在一节课上个性化的教学思考,这本无可厚非。但在细细品味时,我们会发现两则教例在不同之中却都有相同之处,这就是“道是有痕却无痕”:无痕的方法内化,无痕的情感孕伏,无痕的升华提高,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学生“静悄悄地生长”,没有生硬的标签式的反复强调,也没有脱离文本的说教灌输,一切都是在无痕中实现,这难道不正是语文课堂最和谐的境界吗?

由这样的教学其实也在启示着我们:课堂教学无痕源自对课堂学习规律的深度理解,源自对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深刻领悟,还源自藏巧于拙、返朴归真的教学境界。思考名师的教学,也许,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课堂智慧,更在差距中找到努力的方向。

第9篇:晚春古诗范文

教学目标:

1、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2、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习惯;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重难点:

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人际交往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找春天。

春天是一个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季节。草儿绿了,花儿开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啦!孩子们,让我们一块去找春天吧!现在老师让你们仔细的观察图画,把自己当着图中的某个小朋友,和他们一起在春光中唱歌,游戏,寻找春的足迹。请把你找到的春天讲给大家听。先在小组里交流,然后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讲给全班小朋友听,比一比,看一看,哪一组找的多,说得好。

1.指导看图时,按一定的顺序看 ,再按一定的顺序说。(从上到下,先远后近,先物后人。)

2.你的周围有哪些变化,用慧眼去寻找春天。

【设计意图:优美迷人的春之景,把学生又带入到了那春景美如画的大自然风光当中,学生回忆着自己所找到的春天,体会着这其中的美妙,畅谈着自己的感受。】

二.说春天。

1.说一说描写春天景物的词语或成语。

春天 春风 春雨 柳树 小草 嫩芽

布谷 燕子 蜜蜂 梨花 杏花 桃花

春回大地 万紫千红 鸟语花香 芳草如茵

春意盎然 春光明媚 春色满园 春暖花开

2. 谚语:

①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②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 我国古代许多大诗人用诗歌去赞美春天。

① 古诗:《村居》、《咏柳》师生赛背。

②分组交流:

《春晓》 《春夜喜雨》 《 江南春》

《春日》 《游园不值》 《忆江南》

③欣赏韩愈的《早春》和《晚春》。

早 春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晚 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 惟解漫天作雪飞。

④欣赏名句。(读读背背)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草长莺飞二月,拂堤杨柳醉春烟。

c.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d.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e.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设计意图:以学过的课文作铺垫,学会运用其中的好词好句,复习巩固刚才所练习的各个教学环节,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小朋友都有练习的机会,是每一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一定的提高。】

⑤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老师说前半句,你说后半句。

a.媒体逐一出示:

春天来到小草家,,

春天来到柳树家,

......

b.小朋友喜欢诗歌吗?其实我们把刚才说的连起来就是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歌。

c.媒体出示:

春天来到小草家,小草醒了;

春天来到柳树家,柳枝绿了;

春天来到桃树家,桃花红了;

春天来到小鸟家,小鸟叫了;

春天来到风伯伯家,春姑娘乐了;

春天来到雨妈妈家,雨妹妹笑

d还可以改成:小草探出头;柳树睁开眼;桃花笑红脸;鸟儿叫春天; 春姑娘向大家报告好消息;雨妹妹蹦跳着扑向大地。

e大家想不想当小诗人呢?欣赏学生的诗歌《春游》和《小草》

春 游

去年春游柳树湾,今年春游桃花岛。

家乡美景看不尽,祖国处处都是春。

小 草

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

她让我们的校园有了美景。

她把我们的淮安,

打扮得漂漂亮亮!

【设计意图: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满足,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来当当小诗人,体验其中成功的喜悦。】

三.唱春天

是啊!春天的景色秀丽,绿草如茵,芳香四溢,此时此刻你最想干什么?(在草地上打滚,唱歌,跳舞)

1.师生齐唱《春天在哪里》

2.让学生放松心情,感受春天的美丽,学生边学边表演。优美的旋律、轻松的节拍、使学生领悟出"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的真谛。

【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声中走进春天,感受春天。让学生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交流应该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

此时,抓住机会,让学生回顾一下自己找春天、说春天、议春天的过程,把自己最感兴趣的环节尽情地说出来,给学生一个释放语言能量的机会。教师提出赞春天,要让学生说得轻松、自在。

四.赞春天

春天在哪里?春天在校园里,在小河边,在枝头上,在田野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在父母的疼爱中,在老师的关爱中,在同学们的友爱中,在你们灿烂的笑脸上,只有我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集体,热爱同学,热爱老师,热爱亲人,生活处处都是春天!

1.以"春天多美呀!"为题,放飞春天,将找到的春天美景赶快写下来向红领巾广播操投稿吧!

2.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你对校园春天赞美。(自由组合)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用眼睛看了春天的美景,用耳朵听了春天的声音,还用我们的心赞美了春天。春天是一年的开始,老师希望每位小朋友都能珍惜春光,好好学习。

六、课外延伸。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