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推进财源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推进财源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推进财源建设

第1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科学布局,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一是坚持一园一品、多园一品,着力发挥主导产业优势。按照突出特色、一村一品、集中成园的产业发展模式,突破性发展优势产业。昭化园区建成猕猴桃核心示范园亩,无公害蔬菜核心园3000亩;石井新场园区建成生物发酵舍零排放生猪养殖园2个,标准化圈舍98幢,年出栏生猪2.5万头以上;平乐园区规划建设猕猴桃示范园3000亩,优质桑园3000亩。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着力发挥特色产业的“配套”效益。石井新场园区配套建设工业原料林3500亩,优质烤烟园1400亩;平乐园区建设大棚蔬菜园500亩,实现了生态循环、旅游观光、综合示范的目标。三是坚持龙头带动,着力发挥涉农企业“第一车间”的作用。依托广元福润公司建成生猪养殖园区78个,年出栏生猪可达60万头;依托三元茧丝绸公司建成蚕桑基地乡镇10个、蚕桑园区3个,面积达1万亩;依托区烟草公司建成优质烟叶生产园区3个,种烟规模达到2万亩,年产烟5万担;依托中新公司建成猕猴桃示范园区5个,面积达1.5万亩;依托升达木业和详和木业建成工业速生原料林园区3个,面积达10万亩;依托钏锬公司建成香葱和蔬菜园区4个,面积达4000亩,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保障,实现了一、二产业互动发展。

(二)突出基础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一是围绕产业发展需要完善基础设施。为加快生猪产业持续发展,先后投资余万元,建成沼气净化池3000立方米,大力推广生猪生物发酵舍零排放养殖技术,切实解决了养殖污染问题;围绕猕猴桃产业发展,建成山坪塘27口,新修渠系2万米,坡改梯规范调形1.5万亩;围绕无公害大棚蔬菜种植,安装喷灌设施200余套、管网7000余米;围绕蚕桑生产,建设标准化蚕房300间,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快速发展。二是围绕便民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坚持“节省、实用、够用”原则,切实加快园区道路建设。累计修建入园道路13.7公里,园区作业便道300公里,入户路1.2万米,基本达到了进出畅通。三是围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完善基础设施。坚持“简朴、美观、大方”原则,采取“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项目帮扶、信贷支持”的方式,大力实施“户办工程”,对园区内民居进行风貌改造,改善园区人居环境。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0多万元,实施风貌改造838户,建庭院530户700余亩,改厨、改圈、改水面达95%以上,建星级农家乐12家。

(三)突出机制创新,增强园区发展后劲。一是创新园区投入机制。坚持以业主(企业)自建为主体,以项目资金投入为引导,合力推进园区建设。先后实现业主(企业)投入2亿余元,整合项目资金1.4亿元,部门帮扶98万元,有效保障了园区建设投入。二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积极探索,大胆尝试,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三方合作兴产业、五方联动建园区”的园区运行新路子,协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合组织、金融机构三方签订合作协议,由龙头企业与专合组织签订农产品生产订单,金融机构贷款给专合组织,由专合组织负责贷款的统一分配、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及货款的回收,并按交货单分期支付贷款,保证了每个产业都有一个龙头企业带动,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实现了企业、协会、金融机构、农民、政府五方互惠共赢。三是创新园区产业风险防范机制。引导园区业主和农民积极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建立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风险基金,实行龙头企业订单收购,切实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园区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积已达1.7万亩,猕猴桃、蚕桑等产业均实行了企业订单收购。

(四)突出土地流转,加快现代农业发展。一是着力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整合区政务服务中心和惠民帮扶中心资源,成立了区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依托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组建了乡镇农村土地管理服务中心和农村土地流转服务站,制定了土地流转规范程序,有效地促进了我区土地有序流转。二是积极推进适度规模流转。引导农民通过转包、出租、置换、转让、入股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3.5万余亩,带动发展特色产业4万余亩。在昭化园区规模流转土地3000亩,发展香葱、猕猴桃和蔬菜等特色产业;在元坝园区流转土地1500亩,新建优质桑园1000亩,建成川北最大袋料地栽黑木耳基地500亩;拟在柳桥园区流转土地8200余亩,规划建成优质桑园1200亩、猕猴桃园区3000亩、蔬菜基地亩,形成“土地向业主、资金向园区、产品向企业、农民向产业工人”集中的格局,走出一条“让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土地从农民手中流转出来,让农民非农化起来”的园区土地流转之路。三是加快产业化经营。坚持龙头企业建基地、引进业主和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建园创业,培 育养殖业业主90个、种植业业主171个,采取“公司+业主+基地”的形式,积极推进企业和业主集约经营土地,加快发展生猪、蚕桑、烤烟、猕猴桃、无公害蔬菜等特色农产品基地,有效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同时,农民通过收取土地租金、获得股金、取得薪金,有效增加了收入。

(五)突出督查督办,快速推进园区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园区建设指挥部,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区人大、政府、政协相关县级领导为副指挥长,实行分片负责,从相关区级部门抽调精干力量组建现场工作组,在建设一线协调解决园区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督促建设进度和把关工程质量。二是严格效能问责。将园区建设任务全部细化成项目,实行倒排工期,项目落实到每周,进度明确到每天,要求必须按进度完成任务,因特殊原因耽误工期的,必须加班赶上。无特殊原因延误进度的,实行责任倒查,诫免谈话,直至给予组织处理。三是定期督查督办。每周五以《园区建设落实动态》通报人员到位和进展情况,每周一区四大班子领导深入现场督办,在建设一线研究下一步工作推进措施。把园区建设纳入年度工作目标,与相关部门和乡镇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实行单项考核,确保园区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和土地流转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无经验可循,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还需进一步探索完善。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园区建设发展的投入瓶颈依然存在。

三是土地流转规模较小,农业资源市场化配置不充分,集约化经营程度不高。

三、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围绕“提速加快、又好又快”的主基调,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土地流转,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一是要突出园区产业培育、基础配套重点。切实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农业产业成为园区发展的主要支撑;加快园区电、路、池、渠系等基础配套建设,完善园区功能,提高园区档次。

二是要全力以赴抓好平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力推进园区道路、河堤、土地调形等基础建设和猕猴桃、生猪、蚕桑、无公害蔬菜等产业发展,确保园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场会的召开。

第2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一、基本情况

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是集科技研发、基地示范、生态旅游观光一体化的现代农业园区,于2013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为市级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园区按照一园两区进行规划建设,中药材产业示范园规划面积15000亩,分为核心区、扩展区和产后服务区,核心区设置在雨冲乡、羊场镇,带动全县16个重点乡镇,主抓6个重点品种,由北向南发展4个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带,最终形成“一心六品四带”的发展格局;辣椒产业示范园设置在羊场镇、理化乡,核心区基地2000亩,示范种植区面积12000亩,带动全县种植辣椒19.2万亩,产品加工区设置在东关乡食品药品园区、黄泥塘镇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截止目前,通过财政资金投入、整合部门资金和企业融资贷款等方式,完成园区主体工程建设投资8100万元,占规划总投资的41%。

二、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功能配套

积极整合水利、交通、农牧、扶贫、烟草等项目,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配套工程,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园区人居环境。建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10000亩、辣椒标准化种植基地2000亩,新建占地15平方公里药品食品产业园区,厂房38万平方米,辣椒育苗中心15000平方米、辣椒冷库2000平方米、辣椒文化广场3000平方米、辣椒综合用房672平方米,在园区内修建公路主道22公里、田间道路5公里,修建输水沟渠支渠21千米,安装输水管道15千米,修建蓄水池10个,总蓄水1000立方米。

(二)突出主体培育壮大,完善生产经营模式

已有贵州同威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方九龙天麻有限公司、贵州天赐药业有限公司、贵州大方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大方琼芳食品有限公司等38家企业、专业合作社入驻园区,采用“政府引导+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大力提高了产业组织化程度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突出品牌效应集聚,完善园区主导产业

紧紧围绕“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两大战略品牌,坚持以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保护的天麻和皱椒两个品种为主,大力发展中药材和蔬菜主导产业,夯实园区建设的原料基础。2013年,全县共种植以天麻为主的中药材16万亩,种植辣椒19万亩。

(四)突出科学技术支撑,完善技术指导体系

聘请了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王瑛、亚热带农业研究所研究员盛良学、肖润林和贵州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蔬菜专家李桂莲、研究员王天文等技术专家为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技术顾问,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指导。

(五)突出政治优势叠加,完善政策奖补机制

大方县充分运用农工中央、农工贵州省委倾情帮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支持等政治优势,出台政策大力扶持中药材产业和辣椒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基地建设,对农产品地理标识、绿色、无公害和中药材GAP认证实行以奖代补、先建后补,逐步完善政策扶持奖补主导产业发展机制。

大方县中药材和辣椒产业示范园区的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一是2013年建成中药材产业园区核心基地1000亩,示范基地10000亩,带动全县中药材种植16万亩,创产值7.7亿元;建成辣椒产业园区辣椒核心区面积2000亩,示范面积12000亩,推动全县辣椒种植19万亩,创产值77457万元。二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农户从种到收以及在企业务工,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50万个工时,示范辐射带动农户4万户,受益农民15万人,帮助2万户农户摆脱贫困。三是园区建设过程中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栽培技术,科学合理的使用化肥、农药,有效预防农业投入品对土壤、水资源、空气的污染。

三、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薄弱

园区内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仍不完善,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二)招商引资规模较小

目前,园区累计招商引资已达13.6亿元,但是企业规模参差不齐,资金到位率低,初见成效的仅贵州威门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百里花食品有限公司。

(三)机制不够完善

在园区建设过程中,科学技术支撑、从业人员培训、园区建设考核等机制还不够完善,成为制约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最大问题。

四、相关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狠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园区交通设施、水网设施、现代农业设施、产品流通设施、气象服务设施,延伸产业链条,增强农业园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建立健全园区绿色产品生产发展体系、信息服务体系、农产品精深加工体系,推进园区建设与市场接轨。

第3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2011年,全县上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率先突破、能快尽快的发展方针,全力抓投入、保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有效克服通胀压力和物价上涨等不利因素影响,较好地完成了财源建设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财源建设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二、财源建设工作存在问题

尽管财源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和财政增收工作任务,财源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财源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单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特色产业规模小,农业龙头项目不能及时投产,农民增收基础不牢。二是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转化。受资金、技术制约,众多生态资源、优势资源难以得到很好开发利用,财源建设、财政收入缺乏产业综合支撑。三是个别镇和部门抓财源建设意识不强,配合不够密切,工作指导、协调、服务还不到位,没有形成工作合力。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引起各镇、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切实加以克服解决。

三、扎实做好2012年财源建设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要紧紧围绕全年目标任务,量化分解,细化责任,硬化措施,力保全年任务实现。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4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一、财政经济运行现状

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县是州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2006年全县实现财税收入7329万元。从整个财政经济运行情况来看,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财税收入总量小。1996年,依靠税源大户烟厂的支撑,全县财税收入达到8368万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1998年烟厂停产后,直接影响到烟草、印刷、精细加工、电力、自来水、交通运输、个体饮食服务等企业的生产经营,致使全县财税收入大幅下降。2006年,本级收入仅5227万元,占GDP的比重也呈逐年下降趋势,人均财税收入仅为105元,远低于省州其它县市水平。二是财政支出压力大。财政支出由2000年1.41亿元增长到2006年4.8亿元,年均增长22%,而仅个人工资支出就占可用再分配财力的80%以上。1999-2003年,国家实行了四次调整工资政策和年终一次性奖金发放政策,依照州财政相关文件规定,调资增资支出县财政负担比例为15%,通过实际发放,县财政综合负担比例高达24%。由于县财政困难,造成应由县财政负担的个人增资局部无法兑现到位,从1993年至2003年县财政共欠发各类福利待遇费45895万元。2006年的调资,全县共需资金达5000万元以上,县财政又形成了近1000万元的硬缺口。三是财政负债重。2005年底,县财政已累计赤字3982万元,财政帐面负债已高达1.88亿元,其中商业银行贷款3060万元,世界银行贷款1884万元,国债转贷资金51万元,中扶贷款222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贷款675万元,农村稳定资金贷款541万元,欠拨各单位专款900万元,教育负债5000万元,乡镇负债4500万元。

二、财源建设存在问题

(一)对财源建设的重视认识不够。过来工作中。习惯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法来考虑财源建设问题,等、靠、要”思想严重,没有把财源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没有财源建设目标和规划,工作主动性不强,抓财源建设的方法不多。

(二)财源结构不合理。虽然是农业大县。特别是农业税免征及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后,农业税源主要来源是烟叶特产税和零星耕地占税、契税等,对财税收入贡献较小。2006年农业提供税收仅1270多万元(其中烟叶特产税1073万元)工业因1998年烟厂停产后跌入低谷,近三分之一规模工业企业陷入停产或半停产,工业税源枯竭,2006年全部工业税收仅932万元。第三产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对财税贡献有限,2006年个体工商户实现税收974万元,仅占整个财政收入的13.3%

(三)财源项目建设不力。受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多种因素影响。加之缺少专业技术和管理型人才,造成财源项目建设进展缓慢;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推进,县级商业银行只有收贷收息的职责,几乎没有放贷的权利,既使有少局部小额贷款,贷款条件相当苛刻,对中小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明显减弱,地方经济发展受资金瓶颈制约的情形在加剧。县内国家投资建设的重点项目一直较少,由此导致项目建设提供的税收相对较少。

三、加强财源建设的对策

(一)突出烤烟做优农业。把烤烟生产作为农业税取消后的农业主体财源项目和优势产业来抓,制定激励措施,加大扶持投入,大力实施烟田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规模乡镇和专业村建设,争取2010年烤烟种植规模达到8万亩,收购量达16万担,税收达到2000万元。二是做大农村支柱产业。充分利用外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依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理念,围绕林果业、蔬菜、药材、黄牛等农村支柱产业,搞好品改和科技培管,推进农产品争优创牌,扩大农林畜产品基地规模,建成以椪柑、脐橙、猕猴桃为主的15万亩优质水果基地和3万亩辣椒、2万亩药材基地。三是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依照“一个产业、一个龙头企业、一个拳头产品”模式,加大本草制药、松香、奥瑞克、友发牧业、松柏大米加工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州县龙头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努力破解当前特色农副产品丰富、加工严重滞后的难题。同时依照“民办、民营、民受益”原则,引导和扶持农民建立烤烟、辣椒、水果、养殖等专业协会,着力发展农村大户经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通过农产品加工增值、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效。

(二)突出矿业做大工业。现已探明储量的有铅锌、镍钼、煤、铁、钒等15种,矿产资源潜在价值达71亿元,矿业开发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最大希望。要加大永茂镍钼矿、万民联合矿业、王村方解石厂等已投产项目的跟踪服务力度,抓紧桃子溪铁矿、盐井铅锌矿、青坪镍钼矿等在建项目建设,启动年生产能力1000吨以上示范性钒矿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工业产值和税收成倍增长,力争2010年矿业产值达到5亿元,税收达到5000万元。二是继续扶持激进企业。纺织、建材、机械是激进优势企业,目前也是全县规模工业的主体。要充分利用民族定点企业补贴、地区开发引导资金贴息等优惠政策,重点扶持锦帛钰纺织、万源水泥、大继成化工等生长型企业,着力优化生产经营环境,确保企业达产增效,扩张工业总量,提高工业税收比重,力争“十一五”末,激进企业产值过亿元企业有1户以上,产值过5000万元的企业达4户以上。三是下大力气推进工业园区建设。依照“产业聚集,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要求,引导各类资金投向开发区,完善路网和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期内,入园企业达20户以上,年均产值增长50%以上。同时抓住沿海产业梯度转移的契机,立足当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依托张罗公路,青坪、石堤一带规划建设一个二类工业小区,重点发展矿产品加工等产业。

(三)突出资源整合做强旅游业。依照中国土家族文化中心的定位,大力整合旅游资源,抓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宣传造势,做精做优“猛洞河生态漂流、王村古镇采风、小溪生态探险、不二门温泉疗养、老司城祭祖仿古”等文化旅游产品,使资源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接待游客达15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总收入5亿元以上,占GDP比重达到20%以上。通过旅游业来带动饮食服务、商业零售、房地产、民族产品开发等三产业的发展,使之真正成为经济继续发展的新增长点。

第5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一、我县近年来的财源建设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扩大就业为主要目标,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保证了社会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平稳增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由20*年3130万元增长到20*年5500万元,增收2370万元,增长75.72%;财政支出由20*年23048万元增长到20*年45613万元。

财源分布情况。

20*年,全县地方财政收入完成5500万元(其中:税收收入4535万元,非税收入965万元)。税收收入按税种划分:增值税1409万元,占税收收入的31.07%;城市维护建设税2102万元,占税收收入的46.35%;营业税524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12%;企业所得税136万元,占税收收入的0.03%。税收收入按产业分布:煤炭产业30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70%以上;苹果产业3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8%;个体私有企业200多万元,占税收收入的6%。由此可以看出,煤炭产业对我县财政贡献最大,其他产业目前尚未发挥财源支柱作用,财政收入在产业分布上较不均衡。

二、我县财源建设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目前,我县的财政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收支矛盾非常突出,资金调度比较困难,制约了国民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造成财政困难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源总量不足。从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看,20*年,全省是16.12%,而我县仅为2.41%,这一差距充分反映了我县经济运行整体水平仍然很低。从我县级财政自给率上看,20*年本级财政收入550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5613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12.*%,保工资发放、保机构运转和建设资金主要依靠上级转移支付和各项补助,这些都说明我县财源总量严重不足。

(二)骨干财源乏力,财政增收后劲不足。在农业上,我县苹果产业居主导地位,20*年全县苹果种植总面积近52万亩,产量50余万吨,县内现有的苹果深加工企业,由于市场竞争力弱,带动作用不明显,没有形成产业规模,加之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对财政贡献低。在工业上,税源结构单一,煤炭行业提供的税费占到地方财政收入70%以上,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增收风险大。新的骨干财源尚未形成,尤其是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纳税大户和产业项目,导致财源无支柱,纳税无骨干,财源建设任重道远。

(三)财源增长亮点不多,产业特色不突出。县内农村经济发展基础脆弱,农产品自给率高、商品率低、受自然灾害影响大,农产品转化附加值小,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尚未形成财源“气候”。县内的工业企业竞争力不强,效益下滑,科技含量低,为财政贡献小,未形成财源结构支撑收入。第三产业刚起步,提供的地方财政收入十分有限,由于缺乏投资,仓颉庙、林皋湖、方山森林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后续财源的效益还没有显现。新办企业和招商引资项目,在建设期和投产初期享受一些优惠政策,在一定时期内还未能显现财源增收的亮点,对财政的贡献作用尚待发挥。

(四)财源结构不尽合理。一是农业财源基础薄弱,受自然灾害影响大;二是工业财源结构单一,受煤炭行业安全生产整顿影响,税源风险大;三是城镇个体私有企业税源零散,结构复杂,增长潜力有限;四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较大,20*年非税收入965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的17.55%。

三、加强我县财源建设的对策

针对我县财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在新的形势下,要想实现财政收入持续增长,要想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就必须突出抓好财源建设以下几个方面:

(一)转变思路抓财源。坚定树立“抓发展就要抓财源,抓财源就要抓项目,抓项目就要抓产业”的思想观念,加大财源建设,增加财政收入。一要强化工业型财源观念。坚持走特色的工业发展路子,以增速提效为核心,突出发展以煤炭产业为主的能源工业,以水泥生产为主的建材工业,以白酒、果品为主的加工工业,以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高新工业等四类工业。二要树立效益型财源观念。即在经济发展的质和量方面,以效益为中心,兼顾速度。对于招商引资项目,以能否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为标准,有重点地加以筛选引进,财政部门要全方位介入项目的前期论证工作,当好参谋,做好决策,把项目建设的最佳选择和财源建设的整体性结合起来,把政府引导产业和财源建设结合起来,实现全县投资项目最大效益。

(二)突出重点抓财源。一是集中优势项目建设财源。如重点引进商贸流通、餐饮娱乐、信息中介和旅游服务等投入小、产出效益高,对地方财政贡献率大的项目。二是集中优势产业建设财源。要优化资源配置,使各种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构建有市场竞争力的产业支撑财源。工业上要重点围绕煤炭、水泥、白酒、果品加工等支柱产业来配置资源;农业要重点围绕苹果、畜牧、无公害蔬菜、草食畜禽等特色产业来配置资源;第三产业要重点围绕旅游、餐饮服务、房地产来配置资源。三是集中优势骨干企业建设财源。要大力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壮大支柱财源。要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服务力度,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现有的重点税源企业,如蒲白矿务局、西固煤业、新力公司等以煤炭、水电、火电和工业硅为主的能源工业,要引导它们不断发展延伸煤炭产业链。对雁门建材有限责任公司、太阳牌水泥厂等建材企业,要引导它们应用科技,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益,提升水泥的质量和产量。白酒以振兴杜康酒业为主,支持杜康酒业发挥效益、扩大规模,恢复杜康酒业在工业中的龙头地位。果品以苹果深加工为主,巩固苹果浓缩汁、果渣饲料工业的发展,支持安德利有限责任公司加快苹果香精、果胶、果酸饮料等新产品的开发和建设步伐,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同时抓好白水眼镜、菜刀、陶瓷、豆制品、奶制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广泛应用高新技术,使其向专业化、规模化、品牌化方面发展,实现传统名优产品的“二次创业”,形成特色鲜明、各具优势的产业群体。通过全方位扶持骨干企业,促其做大、做强、做优,达到发展财源、增加税收。

(三)市场运作抓财源。一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上,重点开发载能工业园区和苹果产业园区,着力引进一批骨干强劲的、富有成效的财税项目(企业)落户我县,对落户园区的财源建设项目,制定各项优惠政策,促进项目投资见效,为财政增长奠定基础。二是采取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城市。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有计划的把城市土地作为最大的国有资产来经营,努力形成“以地生财、以地兴城、建城促乡”的良性发展机制。三是采用市场运作方式经营国有资产。在保障国有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前提下,通过引进外资和启动民间资本进行转让、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盘活国有资产,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利用县国有资产运营公司的职能作用,加大对国有资产的经营处置力度,规范操作程序,严格实行竞价拍卖,实现国有资产收益最大化,增加财政收入。

(四)利用政策抓财源。一是争取上级项目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及海外资本和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时机,抢抓我县被列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千载难逢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大力引进有效投资,千方百计争取更多的项目投资,培植长效财源。二是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跟着信贷资金走,信贷资金跟着优势项目走”,继续支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努力培育支柱财源,尽快扭转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税源薄的不利局面。三是用好财税优惠政策。充分利用财政税收杠杆作用,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税收返还、以奖等优惠政策,积极发展那些市场前景好,见效快,财税收益大的高成长产业、高科技企业来我县投资。

第6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一)着力培植壮大财源,不断做大财政“蛋糕”。一是加大培植财源力度。进一步完善财源建设信息平台,加强与重点企业的沟通联系,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相关扶持奖励政策,充分激发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力,提高对财政的贡献率。二是依法加强收入征管。进一步加大与国、地税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强对重点行业、领域、部门、税种的监管力度,积极推进综合治税;进一步加大非税收入征管力度,改进征管模式,深化征管措施,逐步实现全口径预算管理。

(二)着力优化支出结构,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一是完善工资的专户管理和财政统发制度,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工资按月足额发放。二是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认真落实粮食、良种、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三是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薄弱环节的投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促进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扶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逐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三)着力完善机制体制,深入推进财政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按照全覆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把所有财政资金都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之内,全面实行综合预算。二是进一步完善区街财政体制,建立税务、工商和办事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变单兵作战为协同作战,实现互通有无,资源共享;三是深化“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等各项改革,完善机制,规范运作,切实提高财政综合管理水平。四是推进政府投融资管理改革,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拓宽融资渠道、控制债务规模、防范财政风险,实现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

第7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一、新形势下乡镇财政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财源建设慢,收入增长难。笔者走访全县乡镇,从各镇财政所综合上来的情况看,搞财源建设,,抓财政收入已成为乡镇财政工作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财源建设搞不好,财税收入上不来,过半或年终任务完不成,乡镇干部便得垫税预交,这是所有乡镇干部不能接受而又不得不接受的事实。而且,要搞好财源建设,不仅要政策、科技和信息投入,更需要资金投入,而目前的乡镇财政基本上是一个“吃饭”财政,对财源建设根本无力投入资金,财源建设成了纸上谈兵,收入增长乏力。

(二)乡镇责大权小,正常运转难。乡镇政府是责大权小的政府,却承担了太多的工作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许多事情都最终要落实到乡镇上。县乡财政是最苦的财政,县乡没有自己稳定的收入来源,特别乡镇财政更是难上加难。但群众对社会事业发展的要求与乡镇财政收入的来源形成鲜明对比,常常是没有这方面的收入,却有这方面的支出。比如道路、桥梁建设,乡镇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收入,却要承担这方面的义务,于是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从农村“普九”教育的责任来看,乡镇财政也很难以胜任。早几年前的教育投入,已使不少乡镇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为乡镇债务的主要来源。

三可用财力少,公共服务难。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财政收入“蛋糕”越做越小,据统计,今年免征农业税后,乡镇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万元,可支配财力更少了。但在减少乡镇财权的同时,乡镇事权却比以前有所增加,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保障支出、农村卫生、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等。支出的压力又日益加重,在财政保支出、保运转的压力困难的情况下,根本无力提供农村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

(四)干部苦且累,待遇落实难。农村税费改革以后,乡镇的其他收费渠道已经堵死,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完全依赖的也只是地方一般预算收入,难以保证乡镇政府的正常运转。在镇村运转困难,债务持续增加、财政危机不断加剧的情况下,祁阳县县乡干部拿的都是工资,更别说其他政策性补贴了。由于乡镇干部要拿工资来垫付税款,干部情绪较大。

(五)财政负债重,消赤减债难。我县的乡镇财政赤字负债额大、面广、偿还难,并呈增长趋势。据统计,目前我县个乡镇赤字总额达万元,平均每个乡镇万元,负债总额达万元,平均每个乡镇万元,不少乡镇已到“工资停发、发票停报、车子停开、电话停打”的地步。我县有一个年撤并建时成立的新镇,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已累计赤字和负债万元,挂账的还有万元,沉重的财政包袱象“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即便从现在起只收不用,也要年才能消化完。乡镇负债是一个亟需解决而又一时无法解决的难题,基层政府对此也无能为力。

二、摆脱乡镇财政困境的几点建议

乡镇财政目前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是在乡镇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是体制不完善的具体表现。要逐步摆脱乡镇财政困境,必须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上着力,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培植乡镇财源,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实力。发展农村经济,培植乡镇财源是乡镇各项工作的“牛鼻子”,是乡镇财政摆脱困境的根本出路。一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夯实基础财源。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发展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并通过政策引导、生产扶持、系列服务等措施,引导农民由零星分散的小规模经营向集中连片的大规模经营转变。在此基础上,培育壮大加工型、流通型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增值率,提高农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二是要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建设新兴财源。要全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结合现有乡镇企业的转制,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尽快建立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竞争发展的经济格局,不断提高来自民营经济的财政收入份额,形成多层次、多主体的乡镇财源结构。三是要稳步推进农村城镇化,开辟亮点财源。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梯次推进、稳步发展”的原则,规划建设出既能带动经济发展,又能突出区位、资源、产业优势的小城镇。应用市场化运作手段,吸引外来资本、当地民间资本参与小城镇开发,通过引商入市、以市活商、以商促贸、以贸活财,不断提高工商税收比重,涵养并壮大新的后续财源。同时,各地要抓好土地出让转让收益、基础设施建设收益以及各种罚没、收费的收缴与管理,不断扩大补充性财源。

(二)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调动乡镇聚财理财积极性。一是上级财政在与县乡财政分割财力时要坚持“财力向下倾斜、缺口上移”的要求,以事权划分财权,以财权决定事权,最大限度地照顾乡镇财政的利益,确保乡镇政权的正常运转和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要对现行农村义务教育投资体制进行改革,变九年义务教育由县、乡二级财政承担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共同承担,对农村“两会一部”要按“谁决策,谁负担”的原则予以化解,不能将包袱摔给乡镇不管。二是全面实行综合预算管理。要从加强乡镇预算外资金管理、缓解财政困难状况、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目的出发,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统筹安排、综合平衡。三是逐步规范转移支付办法。县级政府要在上级财政转移支付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规范的转移支付办法,对各乡镇财政收入进行必要的调节,逐步缩小乡镇之间的财力需求差异,均衡各乡镇公共服务水平,确保每个乡镇都有履行职能所需的基本财力。四是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着眼构建乡镇公共财政支出模式,建立有效的乡镇财政支出约束机制。

(三)调整理顺乡镇财税征管体制,进一步提高乡镇组织收入水平。一是要理顺财税征管体系。要从有利征收、有利管理、有利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和组织收入的积极性出发,在财政、税务部门之间建立一种结构合理、配置适当、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财税运行机制。二是明确工作主体,将国、地税任务落实到职能部门,减轻征官成本。根据乡镇实际情况将税源核查清楚,重新下达任务。税务部门应是完成国税、地税的主体职能部门,应将此项任务从乡镇卸下来落实到税务部门,乡镇只是协助税务部门完成国、地税收缴工作,这样既可极大地缓解乡镇财政压力,又可杜绝税务部门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非法收入。

第8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培育壮大财源的关键所在。从某种意义上说,主导产业的发展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益,更决定着财源建设水平。基于此,综合考虑国家产业政策、市场需求和现有基础等因素,青冈县把玉米、畜牧、特色绿色和林业作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的“四大主导产业”。尤其把玉米产业作为“一号”主导产业突出出来,实施了建设玉米工业城的决策。我们做出这样的决策,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从资源、区位条件和群众基础上看,把玉米作为培育壮大财源的主导产业来开发,具有较大的先决优势。青冈县位于松嫩平原腹地,耕地面积215.6万亩,处在举世闻名的寒地黑土地带核心区域,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区位条件,使我县跻身全国粮食主产区之列。源于地力因素、种植习惯的影响,玉米在青冈已有近百年的种植历史,始终是种植业的当家品种。近年来,玉米面积年均稳定在130万亩左右,今年,更是历史性地达到140万亩,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65。20__年玉米总产达9.45亿斤,秸秆总产量39亿斤,玉米芯总产量4.05亿斤,已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县、百万亩绿色玉米生产基地县和全国高淀粉玉米原良种繁育生产基地县。通过与省农科院、东北农大深入开展“县院(校)共建”活动,科技成果转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良种普及率达90,标准化生产面积达71.4,工业专用糯玉米达5万亩。可以说,丰富的玉米资源、优良的玉米品质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我们建设玉米工业城、通过开发玉米产业精深加工项目培育壮大财源提供了坚强保证。

第二,从加工格局和企业阵容上看,呈集群式发展、链条式延伸态势,深度开发能力不断提高,玉米加工业成为工业经济和县乡财政的擎天支柱。一是形成了玉米产业企业、项目集群。目前,全县已建成龙凤玉米、昊天食品和天成化工等玉米产业化加工企业6户,建设精深加工及配套项目15个,总投资15.3亿元。仅20__年,就实施了以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为主导、以热电联产、污水处理等项目为配套的8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总投资10.5亿元。玉米系列产品已达到20多种。热电联产、污水处理和塑编袋等配套项目不断跟进。玉米粒、玉米芯、玉米秸秆全部纳入了加工链条,实现了吃干榨净。20__年,新口径工业产值实现5.3亿元,税金实现2121万元,分别是处于工业发展最低谷的1996年工业产值和税收的2倍和15倍。今年上半年全县新口径工业产值和税金实现3.09亿元和1241万元,同比增长34.9和43.1。玉米加工业,成为青冈财源建设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二是骨干企业实力日益强壮。龙凤玉米开发公司已成为全县玉米产业开发的支柱企业和财政增收重要依托。自1999年到青冈投资以来,已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3亿元。今年,该企业重点建设了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热电联产、5万吨谷氨酸和污水处理4个项目,达产后,企业将形成年加工玉米100万吨,生产玉米淀粉60万吨,各种副产品24万吨的生产能力,成为亚洲单厂处理玉米最大企业。三是品牌效应逐步显现。作为绥化市寒地黑土特色农业物产的品牌之一,我县的玉米系列产品在国内外占据了越来越大的市场份额。龙凤玉米公司的玉米淀粉和麦芽糊精完全是按订单生产,并且保持零库存,省内玉米淀粉市场的65已被其垄断。“尽美”牌玉米系列产品不但国内畅销而且远销美、俄、韩、日、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出口销量达到3.5万吨,创汇890万美元,占全市出口创汇额的24.6,玉米产业真正成为青冈财政增收的擎天支柱。

第三,从对县乡财政和群众增收的拉动能力上看,发展壮大玉米产业、建设玉米工业城是培植财源、促农增收的重要途径。体现在县乡财政增收上,20__年,全县玉米加工企业共上缴税金1297.2万元,占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的27.1。仅龙凤玉米公司,自1999年投产以来,已累计上缴税金达6000多万元,比20__年全县财政收入还多1200多万元,成为青冈财政收入的“台柱子”。龙凤玉米、中和天成等企业兴建的8个玉米产业化项目全部达产后,玉米产业将实现总产值18亿元,利税1.1亿元,两年内,可在财政上再造一个青冈。体现在群众增收上,随着龙凤玉米开发公司等企业加工能力的不断提高,玉米“卖难”问题彻底解决。每公斤玉米收购价格比周边市县高0.04元,每年可促农增收14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玉米产业的收入占48。同时,全县所有玉米工业企业已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职工近20__人就业,年创收1700多万元。体现在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上,全县的运输、包装、建筑、水电等产业都受益匪浅。目前,玉米产品年货运量达到100万吨,运输业收入5000万元,增税200元;企业年用电量达到4300万千瓦时,电业收入2107万元,增税80万元。真正起到了“一业兴带动百业旺”的作用。

第四,从发展环境和外力支持上看,软硬环境建设同步推进,借力兴业已见成效 ,青冈县成为玉米产业发展的热土和摇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项目吸引力,就是变相增加财政税收。在软环境建设上,青冈把每年的8月28日定为招商引资节,多次修订《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设立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八条“高压线”,出台了行政执法的“十不准”规定,通过召开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千人大会,公开曝光和严肃处理了9名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干部。尤其对玉米产业的重点开发项目,严格兑现政策跟着项目走、服务跟着项目走、人员跟着项目走的承诺,对龙凤玉米公司等重点企业设立驻厂服务办公室,解决生产、销售、资金、征地等难题100多项,极大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和动力。在硬环境建设上,以强化功能、完善配套为目标,使近两年的城市绿化总量、城镇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均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专门辟建了玉米工业园区,完善了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在保证居民正常生产生活用水的前提下,把第一水源地无偿提供给龙凤玉米公司使用;积极对上争取为龙凤玉米公司修建绥安路青冈过境段公路,为开发玉米产业提供了硬件保障。在争得外力支持上,近几年来,加深了与省发改委、省农科院、哈工大、山东诸城外贸集团等部门、院校和企业的合作,为玉米产业加快发展赢得了大力支持。目前,在玉米产品系列加工上,同青冈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企业已达6家。良好的“金牌”环境和源源不竭的外力支持,使青冈成为玉米产业的投资热土和兴业宝地,也使玉米产业真正成为青冈财政的“摇钱树”。

第五,从人才开发和储备上看,干部和企业家队伍创业兴业素质和能力不断提升,为发展壮大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提供了有力的保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把优秀干部和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加以培养、开发、利用和储备,为打造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提供了不竭动力。一是全力打造项目开发型干部队伍。为使广大党员干部真正在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上发挥领头雁作用,我们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发展型”领导班子和项目开发型干部队伍建设,邀请专家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干部进行集中培训,组织优秀干部参加哈洽会、参观省农科院科技园区,选派60名干部到哈工大去“充电”,依靠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的支持,已培养出近百名农业科技推广的骨干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科技推广一线,使各级干部引资金、上项目、促增收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显著提高。目前,全县已涌现出项目开发型干部典型135个,为玉米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二是探索了适应新形势需要的职能转变。把税改后“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职能向哪里转”作为重要课题来破解,在抓产业、上项目、办企业、搞服务、促增收中加快了干部工作职能转变的步伐。县乡村各级干部都把开发玉米产业、建设玉米工业城作为兴财政、富农民的重要依托,自上而下形成了抓玉米产业发展的完整领导体系和机制,各级干部在指导生产上当技术员,在产品销售上当推销员,在选项立项上当信息员,在城乡联动,合力推进玉米产业化发展上发挥了突出作用。20__年,全县各级干部共联系、洽谈玉米产业项目13个,领办创办玉米科技示范园区5个,玉米系列加工企业4个,创税1605元。三是充分发挥企业能人的聚拢效应。在坚持“适合产业发展即为人才”的评价标准和对外埠人才实行柔性引进模式的基础上,把人品正、脑筋活、胆识大、素质高的玉米产业带头人纳入县里重点管理和优先扶持对象,已培养出以龙凤玉米公司总经理王术贵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家队伍。从而为玉米产业的深度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在全市寒地黑土经济发展战略统领下,提升玉米产业主导地位,建设玉米工业城符合政策导向、县情实际、群众意愿和发展趋势,已经在推动青冈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和培育壮大财源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时间、市场和实践检验,是青冈实现摆脱贫弱、跨越发展目标的现实选择和根本途径。

二、今后五年青冈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的总体构想

(一)总体思路

如果说20__年以来是我县通过开发玉米产业培育壮大财源的定位、探索、起步阶段,那么今后五年,青冈将迎来玉米产业的快速发展时期。我们在充分论证、调研的基础之上,确定青冈县今后五年发展玉米产业、建设玉米工业城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构筑区域特色新优势、推动跨越发展和发展寒地黑土经济的总体要求,以提升产业化、推进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为发展方向,坚持市场导向、结构优化、骨干带动、技术支撑、环保节能的原则,实现玉米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和链条式延伸,使玉米产业真正成为青冈经济振兴、财政增收的重要支柱。

(二)发展目标

到20__年,新建成9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全县玉米加工产业税金实现8385万元,为20__年的493。自20__年开始,力争经过两年努力,在财政上再造一个青冈,经过三年努力,再造一个现在的山东诸城外贸集团。到20__年,来自玉米产业的税金达到1.31亿元,为20__年的7.7倍。

(三)推进措施

1、以科技为支撑,着力扩大基地规模。具体要做到“四化”。专业化。根据加工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反馈的信息,依靠省农科院、东北农大等科研单位的支持,及时调整种植方向,大力开发优质专用加工型玉米原料。重点推广熟期适宜的东农250、龙单26、龙单13等高淀粉玉米品种,到20__年,使全县的玉米良种覆盖面达到95以上。规模化。调整区域布局,集中连片扩大玉米生产基地面积。到20__年,全县要落实玉米种植面积150万亩,其中高淀粉玉米120万亩,胶质玉米30万亩。科技化。深入实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园区高产攻关示范带的典型引带、 宣传载体和培训基地作用,带动基地建设科技水平的提高。标准化。坚持整地、投入、良种选择、播种技术和田间管理等生产全程高标准,使标准化生产面积尽快达到100。

2、做大做强加工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以精深加工项目为牵动,全力壮大龙头企业阵容,延伸产业链条,用大项目群体,构建玉米工业城骨架,推动玉米产业裂变式发展。继续坚持项目开发与招商引资一体化推进,积极借助山东诸城外贸集团等大企业的支持。在保证今年新建的50万吨玉米综合加工、热电联产等8个玉米产业化系列加工项目投产达效的基础上,在未来5年内陆续上马5万吨谷氨酸、5万吨柠檬酸、热电联产二期工程、2万吨山梨醇、3万吨味精、5000吨低聚糖、10万吨生物降解塑料、5万吨羧甲基淀粉、2万吨玉米色拉油、3000吨衣康酸、10万吨玉米秸秆饲料、2万吨苹果酸等15个玉米产业化加工项目,逐渐形成以龙凤玉米开发公司为龙头,其他深加工企业为支柱,辐射周边市县,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玉米加工企业集团。争取5年后成为上市公司,把青冈建成亚洲最大的玉米深加工基地。

第9篇:推进财源建设范文

上海推广税控收款机

上海从8月1日起在饮食、娱乐等行业逐步推广税控收款机。税控收款机投入使用后,商家只要通过税控收款机发生交易,在完成收款的同时也就自动“开具”了由税务机关印制的统一发票。税控收款机将在2009年底推广到位。

车船税收入大幅增长

我国各地车船税收入大幅增长。上半年,大连市车船税累计入库1466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超过历年车船税全年收入。吉林省实现车船税收入14526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1983万元,增长471.2%,是去年车船税全年收入的1.49倍。江西省完成车船税921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3432万元,增长59.3%,是开征车船税以来增幅最高的一次。

巩义三产增税收

河南省巩义市立足发展工业经济,加快三产发展步伐,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上半年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6715万元,占任务的50.9%,税收完成56927万元,税收占一般预算比重达74%,地方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继续保持全省排头兵的地位。

百个财源点圈定

黑龙江省突出抓好市级财源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大项目建设,将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推进100个财源大项目。省财政厅确定了现代农业、对俄进出口加工基地、资源精深加工领军企业等八个方面11个财源建设示范点。在组织专家学者对具体方案进行论证后,财源建设示范点推进工作将进入实施阶段。

余江财政首次同比翻番

上半年江西省余江县乡镇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历史上第一次实现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同比翻番。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乡镇收入增速快于县本级收入增幅。二是涌现出一批财政收入迅猛增长的乡镇。潢溪镇一枝独秀,增长18.6倍,迢迢领先。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主要有两项因素:一是工业经济发展,二是招商引资力度加强。

广州政策性增收成亮点

上半年,广州市萝岗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累计实现入库19133万元,比去年同期增收19115万元。增收的主要原因是政策性增收,一是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将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新纳入为城镇土地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二是新的广州市城镇土地使用税征收标准提高了各区土地的适用税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