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区社会组织建设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上半年全市社会组织管理工作情况
据统计,我市共有各类社会组织1425个。其中社会团体732个、民办非企业单位693个;市属社会团体222个、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85个;另有备案登记的社区社会组织61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89个;社会团体共有个人会员87280人、单位会员9820个,社会团体从业人员9860人、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9280人,今年上半年新注册登记社会组织98家,直接登记37家。
(一)、政策创制,推动社会组织改革发展。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关于“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组织建设与管理的意见》相关规定,2014年6月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出台了《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暂行办法》。为我市加快形成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提供了政策保障,为直接登记奠定了基础。
先后制发了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考核办法和实施细则、制发了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变更、注销、违规行政处罚、年检流程图和办事指南,同时,对今年的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工作,特别是改革创新方面的内容作出了具体安排,并排出了时序进度,列出了时间节点。这些政策的出台,进一步规范了社会组织的行为,方便了社会组织的事务办理。
(二)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组织管理制度。
1、实行直接登记。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9号文件的相关规定,除政治法律类、宗教类和涉外类需要业务主管单位前置行政审批外,我市将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均实行了直接登记。市民政局先后协调体育、文化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合转发了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管理办法,深入推进了全市社会组织直接登记。截至6月份,全市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51个,上半年新增直接登记社会组织37个。
2、创新管理模式。根据《关于培育发展社区枢纽(联合)型社会组织的指导意见》要求,为积极探索建设城乡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功能,1月份在泗县实施了城乡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试点工作。选择了3个城乡社区组建了社会组织联合会,统一协调社区内各类社会组织的建设和发展,破解草根型社会组织成立登记门槛高、程序繁、监管难、业务主管单位难找和不愿管的难题。目前已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城乡社区103个,已建立13家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
3、推进政社分开。按照《省关于从严控制和规范管理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暂行规定》要求,我市制定了具体实施意见(宿组字﹝2014﹞11号),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人员进行清理督查,对清理的范围,内容、方法、时间都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将清理整顿工作列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局正借助年检平台,开展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清理整顿工作,通过清理我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社会组织兼职共有80人,其中厅局级23人,县处级57人。经督查后,我市已有54人退出社会组织领导职务,21人履行了报批手续,还有5人未履行报批手续。
4、加强宣传工作。在省民管局项目支持下,打造全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网站平台,强化了与各县区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和各类社会组织的互联互通工作,方便社会组织了解政策法规,充分发挥了社会组织信息系统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的职能。2014年3月,我市已开始对市属社会组织开展网上年检工作,截至目前已年检社会组织161家。
(三)强化措施,规范社会组织管理服务。
1、加强组织领导。5月份,我市成立了以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书记许广斌同志为组长、市政府李朝晖副市长为副组长、市直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负责研究出台实施方案,制定工作序时进度,确保有人办事、有章办事。目前,县、区分别成立了社会组织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为社会组织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提高年检实效。我局先后制发了《关于开展市属社会团体2013年年度检查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市属民办非企业单位2013年年度检查工作的通知》,在市政府网和拂晓报进行了公示,并将年检所需的材料及办理程序在网站上公布,采取年检材料联合会审、网上试检、年检结论集体研究等形式,按时完成了市属社会组织的年度检查工作,参检率35%。对未参加年检的社会组织,进行了电话通知。全市目前已完成年检的社会组织688个,占工作运转正常的社会组织80.1%。
3、推进组织建设。我局制发了《市社会组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意见》,并将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纳入年检工作。根据市委组织部《关于对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情况进一步排查摸底的通知》要求,结合年检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摸排,并于6月底前报收市委组织部组织科。为确保社会组织的党员都编入党的一个支部,正常参加党的组织生活。要求根据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党员人数的实际情况和工作需要,按照“行业相近、地域相邻、便于开展党员的活动、便于党员管理教育”的原则,采取灵活的方式抓好组建。
4、完善档案管理。为进一步规范我局社会组织档案管理,加强社会组织涉外活动和境外非政府组织在宿活动的监管,3月份我局及时对档案进行了科学归档:一是对社会组织档案进行了清理清查。使档案材料不错、不乱,档案内容与档案盒相符,便于查阅、保管。二是规范档案材料。对社会组织申报的内容、填写的纸张、书写的材料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力求不缺、不漏、不错、不乱。三是科学归档。按登记时间顺序依次编码排列存放登记档案,做到整齐有序。对新成立的社会组织一律从档案盒标题、卷宗题名、文件、目录、书写、用纸等方面严格要求,做到清楚、整洁、规范。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巩固社会组织管理制度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直接登记办法,规范登记程序,全面落实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并分类逐步推进新老体制的衔接过渡,推进社会组织现代化。
(二)、配合相关部门完成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会组织领导职务的专项清理,积极推进政社分开。
(三)、大力培育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2014下半年,在省督查组督查的基础上加快培育、孵化社会组织联合会进程,为推进社会组织向纵深方向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逐步推进全市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开展,推动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常态化。
(五)、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完善“市社会组织公益服务信息网”功能,逐步推行网上事务办理。
一、加强城管义工组织建设,解决基础性问题。
**办事处在**城管局党委的有力支持下,从制约义工发展的基础问题着手,夯实义工发展基础。
一是明确义工地位。将城管义工作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机制的主要内容,写入年度工作计划,真正将城管义工纳入局中心工作,局党委多次专题研究义工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了责任部门,制定了多项政策。4月份,在由我局牵头起草的《**区推进宜居城区建设,构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机制2009-2011年工作方案》中,将城管义工作为重点建设内容,予以推荐、上报,吸引更高层领导关注。
二是开展专题调研。4月初,局领导带队拜访、参观了市局协会、江东和江北区局办事处,全面调研了城管义工品牌建设、发展的主要事项,客观分析了**办事处城管义工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并形成书面调研材料,理清了工作思路。
三是完善组织框架。返聘刚退休的在我局担任多年领导职务的应国来同志,主抓城管义工工作,聘任1名有管理经验的同志专职负责城管义工,**办事处实现了党委领导分管、业务科室主抓、专职人员负责的工作框架。并多方寻找城管义工办事处办公场地,最终在**行政大楼附属楼选定了3间专门办公室,配备电脑等办公用具,解决了义工办事处办公用房问题。
四是开通网上平台。局办公室在局网站上设置了“城管义工”板块,专人维护,上传信息,更新内容,建设义工网上工作平台。
二、加强城管义工活动组织,保持城管义工活力。
上半年以来,特别是在市协会3月上旬第一次理事会议的推动下,**办事处先后组织了3月份在新唇值馈⒋蟠街道、白峰街道的社区服务活动,4月份的“清明祭扫、义工帮忙”服务清明祭扫活动、省级文明城区创建文明劝导活动、5月份“与城管队员同行”等系列活动。每个月的活动基本做到有主题、成系列,丰富多彩。比如3月份的活动包括社区清洁、居家服务、法律咨询;4月份的公交车站秩序维护、城区文明劝导;5月份的城管义工问卷调查、节水宣传教育、燃气安全宣传教育等。特别是由我局牵头,联合区文明办、关工委、教育局、社区教育委员会开展的“学礼仪、讲文明、争做城市好公民”主题教育得到了顺利推进,4月8日启动以来,共有8所学校开展了城管义工主题教育活动。上半年,我局1名个人荣获08年度市级志愿服务先进个人,1个集体荣获08年度区级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从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来看,我局城管义工工作在领导高度重视下,工作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得到进一步拓展,活动开展有序,全局城管义工工作中心化、日常化、品牌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呈现出较好发展势头。
下半年的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强**办事处的组织建设。
组织建设是义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城管义工品牌最后的发展走向如何,取决于组织机构的建设,也是我们**需要着重面对的问题。
(一)建章立制,完善内部管理。建立较为完备的义工办事处工作制度,完善制度上墙等办公场地软环境建设;建立齐全的办事处工作资料台帐,规范办事处运作流程;设计、采购有鲜明特色的城管义工反光背心、遮阳伞、徽章、义工帽、红袖章等物资,进一步展现义工鲜明形象;设计制作城管义工文化墙、大型宣传广告牌,扩大城管义工影响力。
(二)主动走访,加强横向联络。走访新?3个社区联络站,了解城管义工动态,挖掘义工典型,策划活动项目;走访大础⑾计帧⑵菁疑降冉值溃平骞せ疃龊闷痰妫蛔叻媚霸骸?1890分中心等单位,寻求大学生社团、社会组织的合作;走访区志愿者协会,学习**志愿者的运作模式和经验,加强与志愿者协会的合作。
(三)形成合力,共谋双赢发展。推动出台城管义工发展的有关政策文件,找准城管义工与行政主业的结合点,形成局属各部门齐抓共管局面;全面参与社区文明共建,提升社区对城管部门的依存度,城管工作渗透社区,夯实城管义工生存发展的土壤;召开**城管义工工作推进会,邀请街道、社区、社会组织、新闻媒体代表,广集民智,共商城管义工发展大计。
二、进一步加强城管义工队伍建设。
城管义工发展需要高素质、广覆盖的义工会员作为基础。扩大义工群体覆盖面,增强义工会员基数,培育骨干义工队伍,是当前**办事处的重要工作。
(一)定向委托招募。继续以补贴招募经费的方式,在社区、宁职院等单位,由居委会或者学校社团按照城管义工招募要求,定向招募城管义工,保证城管义工招募数量呈上升趋势。
(二)团体加盟。发挥我局行业监管职能,吸收市政建设、尝试与**大企业进行接洽,以会员单位形式加入城管义工队伍行列,拓宽**义工群体。
(三)招募范围从中心城区向其他街道拓展。将义工招募触角延伸到霞浦、大础⑵菁疑降冉值溃浞掷酶鞣阶试矗嘤碌某枪芤骞ふ蟮亍?br>
三、进一步加强城管义工活动的组织实施。
城管义工生命力体现在活动组织上。自去年以来,**办事处密集发动了大型义工活动强势推进,现有各种资源和载体均已经尝试,活动组织实施必须寻求突破。
(一)落实城管义工常态项目。组建常态的城管义工队伍,发展2至3个固定、经常性的义工项目,以学校、菜场、社区周边为重点,发展群众参与热情高、社会反响好的义工项目,实现义工活动项目化和常态化。
年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民生保障能力建设,持续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一是提高城市低保保障水平。加大城市低保提标扩面力度,提高我区在全市位次,低保人数达到9000人,月人均补差到210元;加强低保规范化管理,成立低保入户调查小组,坚持入户调查和“公示制”制度,增强低保工作的透明度。
二是提高医疗救助水平。出台低保边缘家庭救助政策,创新医疗救助方式,扩大医疗救助面,探索“一站式”医疗救助模式,完善区、街一体医疗救助体系。
三是提高临时救助水平。加快救助直通车建设。落实临时救助资金,规范城市困难群众救助办法,继续抓好困难家庭子女上学、住房、医疗等专项救助工作。
四是提高救灾减灾水平。扎实做好灾害应对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救灾应急预案;搞好防灾减灾宣传。积极开展“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增强全面减灾意识,提高应对自然灾害能力。
五是提高城市“三无对象”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城区“三无对象”自愿条件下的全部集中供养;出台区孤儿救助办法,以保证孤儿基本权益。
六是提高慈善募集救助水平。加强慈善组织建设,完善街道、社区慈善机构。统一制作配发捐款箱,协调全区慈善捐款活动开展。深入开展以“慈心一日捐”为主要内容的多种形式慈善资金劝募活动,广泛募集慈善基金,争取全年慈善资金募集量比上年增长10%。探索设立慈善专项救助基金,扩大慈善救助范围。
二、以更多的创新推进和谐社区建设,持续促进基层民主健康发展。
一是全面落实“村改居”有关政策。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确定落实“村改居”有关政策的步骤和时限要求,积极与上级有关部门对接沟通,确保“村改居”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二是深化社区网格化管理。研究出台《进一步深化社会网格化管理的意见》,规范完善相关组织,对社区进行优化布局,调整理顺社区组织体系和管理运行机制。
三是抓好居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推进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化建设进程。
四是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好社会工作师资格考试;选择两至三个街道进行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总结提炼试点经验,逐步在全区范围推广。
五是继续提升社区基础设施档次。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加快社区服务中心建设进度,力争年内社会办公服务用房达标率达到98%。
六是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设社区综合数据库,与街道在线共享,全面掌握社区情况。建成社区管理短信平台,实现对特定人群的短信群发,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宣传、服务居民功能。
七是提升社区队伍素质。加大社区干部队伍培训力度,每人每年培训不少于20小时。
八是实施第十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成立专门工作班子,制订详细工作方案,选举出一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心系群众、有经济头脑的基层领导班子队伍。
三、以更好的举措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持续贯彻双拥优抚政策落实。
一是深入开展“双拥进社区、军民共和谐”活动,扩大双拥共建对子,创新双拥工作形式,组织人员走访驻部队积极,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区”。
二是创新退役士兵安置方式。继续实行“重点安置,全面推进自谋职业”的安置改革办法,加强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加大自谋职业安置改革力度。
三是落实和提高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建立完善优抚对象“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体系。加大优抚政务公开工作力度,社区普遍建立优抚政务公开栏。深化“贴心民政看优抚”活动,做好优抚对象轮休工作。
四是建立完善复退军人稳控工作应急预案,做好年“两会”和“十”期间复退军人稳定工作。
四、以更优的管理服务方式,促进社会组织发展。
一是依法合理审批。把好社会组织“登记关”,进一步加强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和自身建设,指导社会组织完善规章制度,健全内部治理机制。
二是分类从严管理。要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为协会、公益慈善类组织、社区社会组织,鼓励社会办量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组织培育扶持政策,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完成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依法取缔非法社会组织,查处和打击社会组织的违法行为。
三是督促服务大局。全面开展民非单位自律与诚信建设活动,把社会组织年检与日常监督、绩效考评、信用建设、执法监察结合起来,推动形成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运行、生我管理、自我约束机制,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作用。
五、以更实的工作推进老龄事业发展,持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是加快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采取专业经营模式,由区福利中心作为管理方,与民营老年机构签订经营协议,限期开展养老业务。
二是加强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全区民办养老机构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会福利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化养老。按照以“居家养老为主体,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辅助”的养老模式,积极推进社区托老服务,设立3-5处社区托老服务场所。
三是积极为老人办实事好事。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探讨建立我区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为老年人多办实事。出台对困难老人救助政策,继续为9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补贴金。举办全区老年人文体活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开展“银铃安康工程”,为老年人赠送或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
六、以更高的标准推进专项事务管理,持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建立地名网站,开通地名热线(问路电话)、设立地名触摸屏,编制完善全区地名规划。制定出台《区地甸管理办法》,为保障我区地名设置和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提供政策依据。加强街、路、巷以及新建道路的命名和路牌设置工作。做好县级边界年度联检工作,加强对平安边界建设工作的领导和协调,完善界桩管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出版新的《区行政区划图》。
二是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婚姻登记信息网络系统,以创建全国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为契机,严格依法办事,婚姻登记合格率达100%,杜绝强行开展婚姻有偿服务问题。探索实现网上在线登记业务目标。
1.动态管理,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加强低保监管,4月份对全区所有低保家庭进行核查,退出230户431人,增加74户164人,截止目前全区共有低保对象3417户5956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324万元。低保人均补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分别达到578.84元和416.05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应补尽补、应退尽退”。
2.适度普惠,积极做好困难群众救助。在全区开展“救急难”试点工作,做好2015年春节困难群众慰问工作,共发放资金318.74万元,慰问7580人。对747名疾病患者开展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64.6万元;对370名困难群众开展临时生活救助(其中新温州人15人),发放救助资金46.65万元;开展困难家庭转介服务试点工作;为34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总计11万元;局班子成员及相关科室与全区7名孤儿进行结亲,开展“一对一”帮扶;为21名60岁以上家庭困难的半失能老人免费提供轮椅;为全区五保对象发放御寒衣物;对全区199户申请廉租房的困难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核对,予以住房救助;借助爱心驿站平台,通过与其他活动结合,开展多次义卖,筹集善款8000多元。
3.扎实有序,高效开展救灾减灾工作。一是科学谋划防灾减灾工作。下发《关于做好2015年防灾备灾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镇街对照要求抓好落实。二是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工作。对全区97个避灾安置点进行安全排查,并对新增的86个避灾安置点进行安全鉴定。三是精心组织“5.12”宣传活动。制作精美的图文版面,利用新媒体宣传“512”科学防灾减灾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在43个社区和251个村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在18所中、小学校组织开展地震、火灾等寓教于乐的逃生演练,让防灾减灾理念深入人心。
1、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产业项目。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养老事业。____老人公寓、__红景天老人公寓等2家养老机构已投入使用,前园老人公寓已经结顶,__归国华侨侨眷老人公寓已进场施工,__百佳等老人公寓近期将营业。全力打造护理性养老机构,全市首家民办护理性养老机构落户茶山街道,该机构引进__安心养老的先进经营及护理技术,近期将对外营业。积极探索__镇敬老院公办民营模式。
2、着力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品质。今年将完善提升现有的养老照料服务中心功能外,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向村级延伸,新增建设49家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目前创建单位已全部落实到位。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对象评估、服务评价体系,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确保2%以上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
3、重点推进“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突破传统医疗和养老分离状态,率先将温州万福医院转型为温州市首家民办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重点满足困难失能、失智老年群体需求。积极引导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__、红景天__老人公寓已上报区卫生局审批。
4、扎实做好养老机构安全工作。一是召开会议,部署工作。5月14日,召开养老机构安全生产工作专题会议。与各养老机构签订2015年度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二是开展专项检查,排查安全隐患。坚持对全区养老机构和福利企业进行每周一抽查,每月一小查,一季度一大查。扎实开展重大节日检查工作,为各养老机构送上安全过节的温馨提示通告。三是加强应急演练,增强安全意识。重新修订了《__区民政局突发公共应急预案》;全区7家养老机构开展了消防演练,提高管理人员和老年人的防火意识。
1、稳步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一是“三化”转型,分类推进。重新确定社区服务范围,切实优化全区社区布局,已将85个社区调整为43个。今后,新建立的社区将按照“自治化”、“实体化”、“社会化”三种模式进行推进。二是强化创新,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指导西岸社区建立社区共建理事会,立足社区实际,开展特色化的社会服务,与政府、社区在服务功能上形成互补。目前,理事会已和区民政局签订政府购买服务6万元。三是加强培训,夯实基础。选派16位社区干部分赴__、__等先进地区实地学习半个月,吸收和汲取当地好的做法。此外,对全区社区干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培训,有效增加了他们的知识储备。在注重社区干部培训的同时,做好全区重点村干部的培训,优化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四是建章立制,深化基层民主法治。拟定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范本,力争在10 月底全区所有村(居)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制订修订工作,
2、依法做好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工作。目前,我区共登记社会组织700家,其中上半年新增登记社会组织29家。有序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和等
级评估通知工作,完成年度优秀社会组织评选工作,表彰了30家优秀社会组织。制定了社会组织发展基金会2015年政府购买服务方案,积极探索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工作。开展社区干部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知识培训,赴__、__两地考察民办社工机构和社会工作开展情况,为我区社会组织建设吸取经验。3、积极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开展了第三届社工宣传周、社工沙龙、社工团队合作训练、社工带义工志愿服务、2014年度优秀社会工作者评选等系列活动,完成“三百工程”社会服务项目的终期评估和验收工作,为社工队伍建设提供典范。制定印发《2015年度社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要点》,起草《社会工作者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登记管理办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考核管理及奖励办法》,为考核社会工作者工作绩效提供依据及机制保障,促进社工人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做好2015年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动员报名和考前培训工作,做好市级社会工作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的报名和材料审核工作。今年我区共有151人报考国家社工考试,155人报考市级社工考试。
1、狠抓私坟“禁新改旧”工作。一是加大“禁新”督查力度。健全巡查机制,建立巡查台账。对市局查处的禁新,按照建造行为予以立即改造或平毁。上半年,按期完成2座翻新坟墓的整治,对禁新工作领导不力的启动干部问责机制。二是加强暗访抽查力度。每周三天对全区各个镇街进行禁新工作暗访,及时反馈情况,并要求做好整治。三是加强骨灰跟踪管理。严格落实“先改后葬”政策,严控偷建、新建私坟行为。四是全面推进“四边区域”私坟生态化改造。全年需对220座遗留的“四边区域”私坟生态化改造,目前改造率已达25%。
2、全面强化殡葬文化宣传。一是开展“清明”主题宣传活动。以清明传统祭祀节日为契机,倡导文明祭祀方式,在各个公墓开展“禁燃禁放”、免费派送鲜花、黄丝带行动,并在各个山口开展文明劝导,禁止带火种上山。清明期间,共发放宣传单2万多份,广告牌、横幅等300多份。二是开展殡葬文化讲坛活动。邀请省民政厅社会事务处胡玉民处长为全区1000多名党员作了题为《党员、公职人员带头推进殡葬改革教育实践活动》的报告,以此推进我区党员、公职人员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热情。三是承办全市第三次联合树葬仪式。为5位树葬对象提供了免费树葬活动,为推进全市殡葬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样板模式。四是完善__公墓服务网站架构。自上线以来,在线注册人数达1025人,今年还重点推出了远程祭祀,逐渐引导网上祭祀等新型祭祀方式。
3、完善公墓建设管理机制。一是建立由行业专家组成的价格联评专家队伍,对15家公益性生态墓地的“基本墓穴”进行了价格核定,并对年度墓穴供给数、服务价格、申请条件及流程等进行了上墙公示。二是拟定了星级公墓评定办法,全面提升公墓的整体服务水平。三是全面启动公墓年检工作,召开了动员大会,并研究成立年检工作组,对公墓进行实地检查。
4、继续深化惠民殡葬工作。继续做好殡葬基本殡仪服务由政府买单,上半年共为辖区1025人减免殡仪服务费用80万元。其次,通过简化免费墓穴审批手续,下放公益墓穴审批权限,上半年已为辖区5位群众提供免费墓穴服务。
1、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一是开展春节拥军慰问活动。区四套班子领导走访慰问驻温部队和部分优抚对象,总计送上慰问金65万元,慰问物资30万元。二是开展拥军主题系列活动。上半年共开展了“我在__有棵树”主题植树、“爱国拥军走基层,情系官兵送书画”、“关爱现役困难军人家庭帮扶”等5大系列主题活动。三是开展烈士墓祭奠活动。全区5所学校共组织160名学生前往烈士陵园扫墓,开展“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区民政局组织20余名优抚对象代表开展“继承先烈遗志铸就共同理想,发扬革命传统谱写时代新篇”主题活动。同时,部分区直机关党支部组织党团员约300人在全区4个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开展主题活动。四是做好双拥宣传工作。报送信息14条,被国家级网站录取4条。
2、全面落实优抚政策。一是创新优抚服务模式。在全市率先引入市场机制,开展 “让关爱与优抚同行”暨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试点工作。二是落实优抚政策。为42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医疗补助金16万元;为780名优抚对象发放春节慰问金62万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0%;完成19名申请参战待遇对象的审批;送检4名申请带病回乡待遇的退伍老兵;确认新增17名60周年以上的农村籍退役士兵。严格执行省厅236号文件,及时调整抚恤标准。三是全力化解优抚矛盾。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化解矛盾,上半年共接访3批次50余人次退伍军人。
3、切实落实安置政策。一是完成18名转业士官待安置期间养老保险持续工作。二是接收2014年冬季退役士兵157人,组织免费职业技能培训35人。
1、科学指导老龄事业全面发展。一是继续推进居家养老工作。完成2014年度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市级资金补助的发放,共计127万元。开展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评估工作,委托市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完成今年新增的769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评估工作。二是构建文化养老工作。做好2015年的老年电大教学点春季开班,今年新增2家村级教学点。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及时发放省、市福彩补助老年电大建设资金35万元。注重老年文体活动,举办“百年会市法治同行”普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000余份;到__举行映山红义工队爱心大联动送文艺下乡活动;实施老龄委讲师团送知识活动,至今上半年已累计授课9场次。三是规范老协队伍建设。开展互看互学观摩活动,更新观念找差距,以此共同推进全区老龄事业的发展。落实区老年人太极拳协会的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共计投保399人。继续推进省级“老年友好型城区”创建活创建申报工作。
2、区划地名管理工作有序开展。上半年命名大型建筑物4座,变更道路名2条,发放门牌证266块,制作路牌47块、门牌2376块。基本完成对__路、__村门牌整顿;牵头组织完成__区与__县线的界线
联合检查;成立民非“路门牌勘察维护中心”;启动全国地名二次普查(补更)工作,联合区文联开展征集__地名老故事。3、审批窗口工作规范运行。一是认真做好各项审批工作。上半年新增社会组织28家,其中社会团体1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10家,民办事业单位4家;办理社会组织变更登记14家。承接了市局下放的民办养老机构审批工作,并率全市之先正式登记养老机构2家。二是简化社会组织验资程序。2月起,联合建行对社会组织登记验资程序进行简化调整,大大降低了社会组织设立成本。三是完成权力清单比对增补工作。严格把握时间节点,顺利完成了本部门63项权力事项的信息比对工作。
4、婚姻、收养登记工作规范有序。截至5月底,办理结婚登记1468对,离婚登记212对,补发证件250件,出具无婚姻登记记录证明2444件,提供婚姻登记相关查档400余件,与去年同期相比结婚登记下降了12%。
5、福彩销售形势成绩喜人。截至5月底,福彩销售2600万元,募集福彩公益金260万元。
1、精心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抓好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贯彻落实工作,建立局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贯彻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完善其他工作人员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和基本信息数据库。
2、加强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和建设。制定学习教育计划,先后开展了系列讲话精神、区委书记厉秀珍重要讲话、“三严三实”专题党课报告、《》、《宪法》、民政法律法规等内容的学习教育以及观看反腐倡廉专题片,坚定了党员队伍的理想信念,牢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
3、深入开展“三联三促”活动。坚持把扶贫与扶发展相结合,与扶基层党建相结合。积极协助“三联三促”结对村、后进共建村村间道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建立机关33名党员与结对村困难群众、党员家庭结对帮扶机制。
1、起草《__区救急难救助办法》。推进“救急难”转介服务试点工作。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构筑物质、精神并重的多种救助方式。
2、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现城镇低保标准比上年末增长10%,农村低保标准占城镇标准75%。
3、提升减灾救灾能力。全面完成86个新增避灾安置点标识牌设置工作;成功创建2个国家级、4个省级综合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着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1、加快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全面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场所“星级”化管理,按照三星级标准,每年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1.2万元的运行经费补助。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确保全区2%的老年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全区1400多位老人享受政府购买养老服务。
2、全面推进养老机构建设。抓紧启动__爱心家园项目(列入2015年重点工程项目),改变我区目前没有一所上档次护理型公办养老机构的局面。启动__镇敬老院公办民营养老服务新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郭溪养老养生等项目的投资,争取早日落地。
3、积极引进“养医结合”新模式。重点扶持温州万福养老护理中心;推动__医院转型为养医结合服务机构。
4、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49家村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实现城乡社区全覆盖、农村广覆盖。新增15家老年食堂(或助餐点),缓解农村独居、空巢老人就餐难的问题。
5、推进养老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老年人信息库,委托第三方为为有需求的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经济状况和养老需求方面进行评估。
6、推进养老专业队伍建设。力争2015年拟新增持证养老护理人员125名、家庭养老护理员1900名,进一步壮大养老专业队伍。
1、扎实开展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健全完善基层、提升农村社区建设,建立社区负责人例会制度,制定基层协商民主试点工作方案。以需求为导向,对不同类型的村干部进行分批培训。拟在新桥街道成立新社区。
2、强化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和管理。做好社会组织评估,对优秀社会组织进行表彰奖励。深入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编制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目录。开展社工机构示范单位和品牌项目创建,提升我区社工机构的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
3、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做好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工作,规范社工登记管理体系和年度市级社工资格评审工作。
1、完成公墓年检工作。深化“综合安置型生态墓地建设”机制,通过完善公墓销售月报表、基本墓穴及公益墓穴季度建设任务报表等形式,确保“三三四”制落实到位。
2、开展公墓星级评定工作。根据公墓总体规划及基础设施、公墓绿化美化、经营管理等三方面进行细化量分,评定公墓1-5个星级标准。
3、构建多层次惠民体系。出台免费骨灰墙、骨灰堂服务政策,以满足群众的骨灰安放多元化需求,逐步推进节地生态安葬新风尚。
4、做好党员干部带头推进殡葬改革的实施工作。在新桥、__等镇街开展党员、公职人员带头推动殡葬改革试点工作,并计入该镇街的年终考核。
5、加强殡葬管理队伍建设。加强殡葬执法人员的管理能力建设,组织面向区、镇街管理干部和殡葬协管员管理能力培训。开展面向殡仪服务人员和公墓管理人员的行业标准教育培训,加强殡葬从业人员的服务能力培训。
1、营造双拥氛围。开展军地共建双拥摄影展、青年企业创业分享进军营、英雄事迹巡回展等系列活动。着手准备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城的前期工作。
2、落实优抚政策。着手开展让“关爱与优抚同行”政府购买服务中期评估工作。开展“夏送清凉”活动。全面落实2015年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3、做好安置工作。做好2014年转业士官安置工作和2015年退役士兵接收工作,完成全年转业士官安置任务,大力宣传退役士兵创业货款财政贴息优惠政策。
1、扎实开展老龄工作。科学规划未来五年老龄事业发展,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的前期工作,继续推进老年友好型城区创建。启动第二轮的“敬老文明号”创建,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模范”人物评选和“慈孝大宴”活动。做好老年人协会的规范化建设,加强老龄宣传和文化教育工作,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
2、加强区划地名工作。全面完成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补更)工作,加强普查成果转化运用。
3、做好行政审批工作。继续做好社会组织登记工作和年度检查工作,对部分社会组织进行实地抽查。
4、巩固婚姻登记规范化的成果。继续完善婚姻登记
档案资料,提升婚姻登记整体服务水平。5、增设中福销售大厅。年底前完成新设大厅装潢并试营业。
1、按“三严三实”要求涵养道德,全面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发扬求实作风和奋斗精神,熟练掌握专业政策、政治经济、法律法规、科技文化等知识,增强改革发展底气和攻坚克难能力。
2、按“三严三实”要求履职用权,全面提升依法办事能力。突出社会需求和群众满意导向,广泛听取意见,调整和出台重大民生政策。把握便民利民原则,加快理清民政部门“权力清单”,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及时上网公布资金安排使用。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突出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结合共青团工作实际,以“交青年友、问青年计、筑中国梦”为主题,以“走基层、转作风、强信念”为主线,集中精力,深入基层,全面了解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和团员青年成长发展需求,进一步改进团干部作风,增进与青年的联系和感情,团结带领广大青年为推进我县“加快沿江开发,建设新区”建设而奋斗。
二、活动范围
各乡镇、管理区团委,县直各单位团组织。
三、目标任务
坚持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体要求,配合团市委工作组工作,组织县、乡镇两级团干部,集中一个月的时间,到基层去,到青年中去,听取意见,查摆问题,开展批评,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基础工作,不断提升党在青年中的凝聚力、青年对党的向心力和团组织的影响力,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想信念。
1.树立群众观念。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切实增强群众观念,扎实履行基本职能,在密切联系群众中为党做好青年工作,切实增强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2.解决实际问题。加强沟通协调,整合社会资源,搭建帮扶平台,帮助困难青少年和农村创业青年解决实际问题。
3.改进工作作风。把深入基层、走进群众作为工作理念,了解掌握团员青年最关心、最迫切的现实需求;把实践作为学习的课堂,拜群众为师,从群众生活中汲取智慧和营养,改进学风、文风和政风,不断促进团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4.建立长效机制。着力构建富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不断巩固、深化和拓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5.推动基层工作。重点做好“八个一”的工作,即为基层团干部和团员讲授一次团课,协调推动一个乡镇的党建带团建工作(重点督办每个乡镇、街道2万元工作经费落实),推动选好配强一批基层团干部,指导深化一个乡镇(街道)大团委建设,指导一个村或社区团的建设、联系一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并指导团建工作,指导基层团组织开展一项品牌活动,服务联系一批基层青年典型并辐射影响一批普通青年。
6.增强理想信念。引导广大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广大青年凝聚在党的周围是共青团的光荣使命和根本任务。团干部要深刻把握青年思想引导工作的高度重要性,在青年中广泛开展“三观”、“三热爱”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要积极发挥作用,及时为青年疏解困惑,帮助他们加深对党的路线、政策、方针的认识,争取青年对党委政府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四、活动步骤
(一)学习动员阶段(7月29日-8月1日)
1.集中讨论学习。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切实把党的十、团的十七大、省委常委会关于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的指示精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时、准确、有效地传播到广大团员青年中。
2.研究制定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活动方案。
3.全面部署动员。各级团组织开展“交青年友、问青年计、筑中国梦”主题活动。
(二)调研帮扶阶段(8月5日-8月15日)
1.征求意见。通过问卷调查、面对面访谈、集中座谈等形式,全面准确了解新形势下团的基层组织建设覆盖、工作活动影响力等方面现状,有针对性地调查了解各领域青年生产生活和发展现状,重点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忧所盼,听取他们对团组织、团干部和团的工作的意见建议。
2.基层调研。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城市街道社区、企业车间班组、工业园区、社会组织、建筑工地、集贸市场、楼宇、网吧、留守儿童中心等地开展专项走访调研,重点对团的组织和工作覆盖薄弱环节、“双带双新”工程建设、“大团委”建设、青年创业就业、“阳光家园”建设、新媒体运用、志愿者工作、五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与服务等工作开展调查研究。
3.慰问帮扶。以农村留守儿童、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儿童、有不良行为或严重不良行为青少年、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等五类青少年群体和困难创业青年、待业青年、流动青年、残疾青年为重点确定帮扶对象,开展走访慰问,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为农村创业青年提供创业帮扶政策,组织“金种子”计划申报、“青春邮贷”申报等工作,搭建资金扶持通道。
4.志愿服务。深入各地帮助、指导“阳光家园”和“七彩小屋”等站点的申报、建设工作,参与并指导志愿者面向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心理疏导、自护教育、爱眼护眼等志愿服务活动。
(三)整改落实阶段(8月15日-8月29日)
1.查找问题。查找个人在贯彻群众路线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深刻分析原因,通过述职述廉、专题民主生活会等形式,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明确今后努力方向。
2.整改提高。针对团干部在树立群众观点、贯彻群众路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当前工作,认真制定整改方案切实加以改正。整改方案要细化到具体项目,并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间,整改落实情况接受团员和群众监督。
五、工作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本次活动是全县各级团组织贯彻落实团十七大、团省委和团市委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的具体行动。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饱满的热情、扎实的作风投入到活动中来,确保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各级团组织主要负责人是本次活动的第一责任人,要带头深入基层、深入青年,带头查找问题、开展批评。县、乡镇两级团委和各工作组是重要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履行职责,狠抓工作落实。
2.明确要求,扩大覆盖。团县委成立2个组(见附件),每个工作组联系5个乡镇,深入基层开展走访调研。各乡镇(管理区)团委要充分调动“大团委”力量成立工作组积极开展工作。每个工作组下基层蹲点时间不少于20天,调研基层团组织不少于20个,访谈青年不少于100人,并与他们建立长期联系,扩大团的组织、工作和活动有效覆盖。
3.注重协调,统筹推进。全县各级团组织要把本次活动与正在开展的“学创”活动、“我的中国梦”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与抓好团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合理安排,统筹推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工作组要集中精力,统筹安排,采取蹲点、“解剖麻雀”等方式,认真了解情况,写好团情日记,真正做到问需于青年、问计于青年、问效于青年。
一、社区建设与社区权力配置:理论与现实的比较
在社区范围内,划定合适的政府(广义的政府,后文同)权力边界涉及到社区公共权力的界定,这是一个权威组织同社区自治组织的分权问题。在规范的理论背景下,社区权力配置及其运作产生问题的原因不外是两个一是缺乏相关的理论基础做支撑,二是运作过程中对相关理论的曲解或者背离。大体总结起来,政府与社区公共权力关系的理论主要在三种意义上被广泛地运用:
(一)作为政治发展理论的构架,侧重于政府权力的权威地位,主要形式是政府的作用介入社区生活。
这一理论认为,社区不仅是现代城市生活的源泉,也是考察现代社会权力的重要场所,因为社区本身就是国家、政府和社会相互作用的重要领域。美国学者韦尔什说;“城市政治是否具有良好的功能往往反映出国家政治是否具有良好功能的问题。”
由于城市社区建设涉及到市民的全部生活,它在政治生活上的表现是一个双向的、互动发展的系统过程:一方面是国家政治的渗透,另一方面是城市社区居民的政治诉求。社区就这样内含着国家的政权权力和市民的政治权利两个空间,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社区建设。联合国1960年出版的《社区发展和经济发展》文件指出:社区发展是政府和市民的双边合作的行动,它有两个条件,即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参与。联合国文件精神反映的是社区自上而下的政策执行过程,政府用社区发展的理念和方法指导地方政治的发展,并对行政领导、资源动员、政策倾斜与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等给予支持以外,还以财政支出和福利服务的方式介入社区的生活之中,以实现政府对社区的控制。当今发达国家大都以此构架作为社区发展的政治政策的理论支撑。显然,政府介入社区的管理生活决非中国才有。
事实上,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从概念的提出到实施,改革首先触及的就是社区公共权力同政府权力的关系。比如:20世纪90年代时,为了满足城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社区建设的核心围绕如何实施民主管理,主要致力于解决政府管理权力的下移和居民委员会的职能转变两个问题。这里,问题的关键是政府以何种角色和以何种方式进入社区,而这恰恰是社区组织体制的范畴。比如:街道作为政府的“人”该怎样行动才能体现政府的要求和反映政府的声音?应该怎样按照政府指令行使管理社区的职能?一种理论认为,政府在社区公共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应当是以适当的手段进行必要的指导、监管、控制、协调与服务,与此相反,事无巨细的管理则不是也不可能是政府的优势,政府可以运用适当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达到管理的目的,否则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府权力运作的“失灵”现象。
(二)作为社会整合方案的社区理论构架,侧重于公共权力的作用与行使,主要的表现形式是社区参与。
这一理论构架有两层意义一是资本动员。即通过社区参与的途径全面调动政治资本、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以体现民主国家的发展价值观和社区居民的民主诉求。其中,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的公民所拥有的合法权利及承担的相应责任,它是社区居民民主理念的原动力。资本动员的核心目标是寻求社区发展的动力,只要激活了社区的各类资本,就能够给社区的发展带来绵绵不绝的力量。二是塑造社区伦理。这是社群主义的观点,即提倡社区居民的德行修养和道德义务,以对抗个体因权利的膨胀所带来的社会失序和社区凝聚力下降的问题。社群主义观点的核心,是试图在社区居民之间恢复信任和加强社区的联系,因为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信任、规范和联系网络方面的弱化,造成了社区社会资本的消失。而社会资本恰恰是社区建设的最重要资源,同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它更具有社会组织的特征,可以在协调和行动的过程中提高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效率。因此,这一理论的构架实际上也可以看成是社区的组织化方案,它的目标是在社区自助、制度整合的基础上重塑社区。
在此理论架构下,衡量社会整合程度高低的标准是考察社区居民的参与状况。如联合国1960年的文件就把公民参与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标尺,而联合国1981年出版的广泛参与作为一种战略推动社区层面的行动和国家发展的文件,又进一步把“参与”的触角延伸到社区的层面,鼓励社区居民能够带着创造力的激情参与社区。但是,目前中国的社区参与水平却是极低的,主要表现为:(1)社区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社区动员的成本一收益比例失衡;(2)社区参与目标层次比较低,主要以致力于解决社区内出现的临时性问题为主;(3)社区参与的形式不够丰富;(4)社区参与的发展不够平衡,如参与服务运作的多而参与决策的少,领受性参与多而贡献性参与少,老年人和学生参与的多而青壮年参与的少,单位参与的多而家庭参与的少等。这些现象的产生显然是由于体制的设计和运作都没有体现出社会整合要求的结果。
(三)社会冲突的理论构架,侧重于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整合与竞争,主要表现形式为权力力量在社区领域的此消彼长。
从根本上说,这是由社会变迁演变而来的社区发展理论。如德国社会学家达伦多夫和美国社会学家科瑟尔等“冲突论”者认为,社会体系是一个各个部分被矛盾地联结在一起的整体,其过程不是均衡的状态,任何社会成员都在为权力的分配与再分配进行斗争,一切复杂的社会组织都建立在权力分配的基础之上。人们对于权力再分配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围绕权力所进行的斗争是持续不断的,由此造成的社会冲突是社会内部固有的现象。按照此理论推理,对社区冲突的研究只有涉及与权力相联系的冲突时才是有价值的,无论是政府权力还是社区的公共权力都是如此。
布尔迪厄的“场域论”则显示出,无论是政府还是社区的组织与个人,他们在社区范围的不同位置利用“习惯”与“资本”相互争夺权力运作的空间,并在满足自我的过程中出现诸如原则、对策、人力、场所等方面的交易,不同的参与者——尤其是作为个体的参与者——在其行动过程中因为各自权力基础的不同,会出现“竞争”、“合作”、“冲突”和“妥协”等关系,这是深层次的权力结构关系在基层社区的体现。在我国的社区层面,政府权力的延伸触角同社区公共权力的“场域”存在着以上四种关系,其中的“冲突”体现为政府没有完全放开对“公域”的控制权,城市社区的关系规则又经常变化不定,从而使社区的权力关系处于相互排斥的状态之中。
二、我国的社区改革:分权探索中的相关问题
我国关于社区建设的官方正式文件最早可以追溯到1991年,先后经历了“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组织建设”两个阶段。应该说,社区改革从城市启动之时就是权力重新配置和分化之始,政府在社区的一元化权力格局开始逐渐向社区公共权力转移。在实行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后,伴随着城市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整体进程,关于社区公共权力的观念、组织与制度等的创新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创新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体:它既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不自觉的;既可能是渐变的,也可能是突变的;既可能是理性的,也可能是非理性的。所以单从社区的组织体制与权力配置的关系来看,我国社区建设的体制创新一直呈现着多元化的态势:
1、注重政治权力延伸和社区基层民主建设的
体制创新模式。这是统合政治权力和社区公共权力的建设思路,目的是借发展民主以实现社区组织体制构建的设想,期望以此作为我国基层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使社区的公共权力与政治体制的权威权力相吻合。这种体制模型的特点是把社区体制及其权力成分区分成三个相互联系的不同层面:(1)在政治层面上,不放松政治权力的权威地位,党、人大、政府、政协的空间都有充分体现,其中党的政治核心领导一直垂直到基层;(2)在政府组织的层面上剥离非政府权力成分,把社区理性地从政府的概念中剥离出来,街道办事处的一级政府职能也被剥离,主要承担协调和指导的职能;(3)在社会组织方面发育社区的公共权力空间,居委会是基层民主的重要标志,其他服务中介组织则扮演着把“选区”和“社区”建立起实质性联系的枢纽的角色。
2、培育社区公共权力的自治型体制创新模式。
这是从社区组织的结构和功能上着眼的管理体制创新尝试,体现了自治对社区公共权力的基本诉求:
(1)在纵向上区分政府权力与公共权力的界限,突破了“街道”一级的行政区限制,不但将街道“行政区”与社区做了区分,而且还将行政管理事务与社会管理事务区分开来。这样在客观上要求转变社区组织的整合方式,实行有效的分权和放权,使行政力量与社会力量平衡发展。(2)在横向上广泛配置社区的公共权力,重点培育和发展各种社区组织的社会,并赋予其相当的权力。如:议事、决策型的社区组织主要担负起调动社区内各种社会资源、统一规划社区发展与社区服务的功能;咨询、智囊型社区组织担负着社区事务评议、咨询与协调的功能;有偿服务型组织则要具备管理、服务与中介的职能等。
3、以社区体系建设为重点的体制创新模式。
这种模式以社区公共权力和政府权力在不同领域的分权为前提,凸显了社会发展和社区发展的两条主线,呈现网络型交织的、相互关联的特征:(1)突出社区建设的三大行为主体(政府、社区、居民)的不同权力地位和作用:政府及其派出机构的权力地位具有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是当前的主要推动者和倡导者;社区组织承担公共权力的职能,居委会是联系政府和市民的纽带,并同时满足社区组织的需求,其未来的发展取向应较多地向市民倾斜,而社区成员,特别是社区居民是最重要的行为主体。(2)将社区建设划分出三个不同的领域,即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等领域。在我国的城市社区中,建设“小政府大社会”是社区建设的目标之一,这既包含着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也意味着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调整。因此,这三个领域的建设过程就是动员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力量的过程,也是整合二种力量的过程,它们彼此之问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直接关系着社区建设的面貌和进程。
上述三种社区组织体制的权力配置模式是分别从不同的侧面考察和设计的结果,在没有具体参照系的情况下,很难说孰优孰劣。由于对社建设的内涵理解存在着差异,再加上我国社区发展的不均衡,这三种模式都有其合理性,也都可以在不同城市社区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说这些模式有共性的话,那便是它们都体现了社区建设对分权的共同要求,体现了对社区公共权力及其运作空间的关注。自去年起开始展露风采的“四平模式”把社区建设的目标定位于“学习型、服务型、管理型、自治型”,其落实的核心仍然在于体制与权力的配置。
从市场经济的大背景而言,社区改革的重心无疑是社区自治,在社区的权力体系中政府必须让度更多的权力空间,政府现在的一些不合理的职能要被重新分解,政府原先的不合理的权力负荷也要找到承载的主体。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层面止住发生的变化,表明了改革的方向和社区公共权力更迭的趋势。
即便有如此丰富的体制模式,我社区公共权力的划分仍然问题颇多,有些已经直接涉及到社区体制的层面。当这些问题同我们的成就相比时,我们发现社区权力与体制的关系问题是最突出的:首先,我国社区权力的配置在政治层面上表现为互动性不足,政府权威组织的地位优势明。政治、社会和社区关系的构建本来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再加上我政治层面的渚关系的特殊性,除了政府与社区的关系需要正确的定位以外,还需要解决好党同社区的权力关系问题。总之,社区体制内的党、政府和社区三者的权力关系仍然处于待建的状态之中。其次,体制内的权力配置并没有完全走出转型期的调整格局,社区公共权力的空间比较狭小,权力整合的共同基础薄弱。集中表现为传统的“街居制”与社区的自治体制的权力冲突。“街居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它对现代城市社区体制的影响是历史的,今天“街道”与“社区”模糊不清的尴尬局面即来源于此。尽管社区公共管理的改革动作已经触动了,传统的衡道管理模式,但根据宪法和城市街道办事处组织条例的有关规定,街道是“政府的派Ⅲ机构”,其权力地位的法定性同自治的社区公共权力之间任体制的运作下一·直冲突不止。另外,“街居制”的权力惯性在客观上提高了社区体制转轨的成本。如:政府机构所特有的行政惰性,把、效率低下等弊端“传染”给了社区的公共权力组织,消磨了社区公共管理的资源。第三,社区权力运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程度偏低,社区组织体制的法制保障薄弱。
最突出的表现是社区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社区组织的职、权、责的规范性不明确。比如:城市的经济开发区所在的社区组织(主要是街道)同开发区管委会之间的矛盾就比较典型。双方就某些问题都有权管,但也存在着都无权管的无奈。表现在对社区公共权力主体的培育上,我国尚未形成规范、互动的多元格局:除了政府和企业以外,其余权力主体的参与基本上还是空白,各主体作用的发挥同社区公共管理的实际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少数管理主体垄断社区资源的局面尚未得到彻底地打破。
三、几点思考
一、科学合理定位,确保工作目标准确
为促进城乡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团市委本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党政分忧解难,搭建公益服务平台、关注青少年弱势群体,发挥共青团服务职能、更好地服务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原则,秉承“真情关爱、幸福成长”的服务理念,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为指导,以实现对城乡青少年全覆盖管理服务为目标,以具体服务项目、多样服务方式、多元建设思路,逐步形成网络健全、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服务优良的城乡青少年管理服务阵地。在城市社区,建立青少年社区启航驿站,对基本职能、建设模式、工作机制等提出明确要求,拟用1年时间在全市建起50家青少年社区启航驿站,现在中心城区的奎文东关街道工福街社区、潍城城关街道曹家巷社区等近10家青少年启航驿站已经建成,初步建立了面向社区青少年提供就业、教育、帮扶、维权、娱乐等一体化服务的工作体系。在农村,以小学为重点,实施“爱与希望同行——希望乐园”社会公益项目,主要针对弱势青少年群体面临的生活缺助、学业缺辅、情感缺慰等实际问题,开展希望课堂、真情相伴、自护指导、感恩教育、温馨呵护等经常活动,打造了社会各界关心关爱弱势青少年群体健康成长的服务阵地。
二、制定统一标准,确保项目规范推进
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作为对城乡青少年实施全覆盖管理服务的重要阵地,其设计施工完全采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要求。一是场地建设标准化。社区青少年启航驿站一般依托社区现有的工作场所、服务平台和设施来建设,结合本地区青少年实际需求,建立健全青少年活动室、四点半学校、爱心超市及希望工程爱心募集点、12355青少年维权与心理咨询处等阵地,并向社区青少年开放。希望乐园在地点选择上,主要是农村贫困青少年、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比较集中的学校,能够提供50-100平方的场地和桌椅,能够开放开展希望课堂、真情相伴、小小才艺、自护指导、感恩教育、温馨呵护等经常,并能负责“希望乐园”的日常运转。二是办公条件标准化。启航驿站使用统一图标标示和醒目的橙绿色代表色,突出青少年事务社工职业特点,统一配备了电脑、电话、桌椅以及健身器材等设施;希望乐园在设计规范上,统一命名为真情关爱、幸福成长“希望乐园”,统一形象,提高了两大项目在服务对象中的知晓率。三是服务项目标准化。启航驿站建成伊始,就确立了“五个有”原则,即有必要的硬件设施,有常态的志愿服务队伍,有专人负责启航驿站的运作,有工作服务指南,有完善的运作制度等。希望乐园在资金配套上,是采取统一上级资金支持、镇级配套与合理引入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社会爱心力量赞助相结合的方式,每个“希望乐园”项目经费3万元。同时,项目配备专人做好接待、咨询、联络、协调及相关管理服务工作,并出台实施方案、政策支持、宣传引导等相关文件,从制度、人员、阵地等方面保障了服务规范性,也进一步促进了两大项目的标准化建设。
三、落实制度保障,确保服务扎实有效
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完善的规章制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社区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均建立了各自的团队管理架构,同级团组织对本辖区的项目负总责,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和督查考评,本地团组织主要负责人对社区青少年启航驿站工作和希望乐园工作承担主要责任。各项目均建立了完善相关服务制度和工作制度,健全完善青少年求助登记、服务活动记录、服务活动纪实照片、媒体宣传资料等文献档案,做好自护指导、感恩教育、三下乡活动记录,确保项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优质高效。完善考核机制,团市委把青少年启航驿站和希望乐园建设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内容,根据建成的数量、不同的星级和运转的质量、活动开展情况等在年底考核时给予累计加分,对表现突出的项目及工作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四、加强组织领导,夯实项目工作基础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
一、引言
1992年美国Indigo发展研究所首次提出生态工业园(Eco-IndustrialPark,EIP)概念以后,生态工业园已经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我国自1999年启动生态工业园区项目以来,形成了一批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包括广西贵港(制糖)、广东南海、包头(铝业)等,这些园区试图探索出了我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本文主要从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上来探讨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发展中的问题,促进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世界各国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有自己的特点,这里主要介绍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的特点。同是,也介绍了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自己的发展特点。
1、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的特点
美国是首先提出生态工业园区概念的国家,美国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PCSD)组建了生态工业园区特别工作组,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包括城市政府、城镇政府或它们的开发组织、地方经济发展公司、私人产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生态工业园区具体管理上涉及物业管理者和社区管理者两个管理主体。管理实践中,物业管理者和社区管理者各司其职,但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优先关注园区投资者的利益,而社区管理机构关注的则是整个社区的健康发展和各个成员单位的利益。为协调不同主体的利益,一些生态工业园区在组织建设时,通过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机构互设代表来解决这些问题。物业管理者多为生态工业园区的开发者,主要是保持生态工业园区的商业绩效,保持园区的稳定以及园区对于进驻企业的吸引力,同时,为社区和进驻企业提供一些具体的服务;社区管理者是维持社区企业的凝聚力,主要是沟通企业间的创新性项目,有效利用社区内企业的资源,降低社区内企业的成本等。
欧盟是生态工业园区的发源地,丹麦的卡伦堡共生体系是世界上最早的生态工业园区。欧盟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得到欧盟的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欧盟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可分为规划建设与自发形成两大类。丹麦卡伦堡工业共生体系是自发形成的典型案例;荷兰、芬兰、法国、英国等欧盟国家则采取政府规划方式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同时欧盟各国民间规划方式也逐渐成为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主要力量,在民间规划中,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以及科研部门不占主导地位,只承担间接管理、协调和咨询服务等职责。民间规划方式有利于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形势灵活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欧盟各国居民的环保意识高,也积极投身到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中。可以看出,欧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元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由融资方组成,但它们很少参与园区内部管理,当地居民正逐渐参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派出代表参与园区内部管理。
日本从1997年就开始规划和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并把它作为建设循环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在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上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模式,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主要由环境省和经产省共同负责,实行双重管理制。环境省负责废弃物的合理处理工作,而经产省主要从产业方面进行管理,负责对可回收资源的管理工作。日本政府对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进行直接的财政支持或补助的力度不够,因此,日本的生态工业园区由民间自主投资、自己经营。日本两个发展最好的生态工业园区都是民间自主投资、自主经营。例如,藤泽生态工业园区由EBARA公司独立投资和独立经营,整个园区由EBARA公司拥有和管理,所有的废物交换都在EBARA公司下属企业之间进行,整个流程为EBARA公司所管理。
2、我国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情况和管理模式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项目虽然起步较晚,但这些园区试图探索出我国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打造出新型工业化及生态工业示范基地,树立了循环经济典范。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宏观管理主要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环保部门进行管理。2006年9月1日起,我国生态工业园区将依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管理和验收,三年内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和企业超标排放的工业园将不会被验收。“生态工业园区标准”是指《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行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和《静脉产业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试行)》。加强环保工作的统一监督和管理,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的透明度,加强国家和各地环保部门和监察部门对环境执法的行政监察,对生态循环工业园区的健康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在园区的微观管理方面,园区建设完成后成立园区管理委员会来管理生态工业园区,园区管理委员会一般隶属于园区所在的市区,园区管理委员会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大多采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在园区成立循环经济联谊会的形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园区政府的主要工作是:首先,发挥政策优势,完善政府的服务职能,制定发展政策和规章制度,培育共同的组织文化;其次,发挥“第三方”的功能,协调企业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充当企业治理制度中的“第三方”;最后,制定总体发展方案,进行积极维护和管理。例如,广东南海国家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是由佛山市南海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管委会和佛山市南海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有限公司来管理,园区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处理园区的日常管理工作,园区有限公司负责园区的招商工作和园区经营。
三、中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模式比较研究
从以上内容可知,决定运行那种管理模式,取决于政府、企业、居民等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协调,因此,下面将从这两个方面来比较国内外园区的管理模式的差别。
1、政府在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中的角色比较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尤其是在推动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园区的管理中的角色却不一样,在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上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管理。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包括城市政府、城镇政府或它们的开发组织、地方经济发展公司、私人产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欧盟各国政府、非政府公共部门以及科研部门不占主导地位,只承担间接管理、协调和咨询服务等职责;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在园区的微观管理中主要是企业、社会组织和居民个人。
我国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上既有宏观层面的管理,也有微观层面的管理,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造成许多企业对自己的原料来源、数量、性质、能源的种类和消耗量以及排放物的种类和数量存在着一定的隐瞒,使整个生态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这种管理组织上的缺陷导致生态工业园区的运作存在不少问题。园区管理委员会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管理效率不高。同时还要充当企业治理制度中的“第三方”的功能,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中扮演了几个角色。
2、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的比较
生态工业园区管理主体决定于园区管理模式。如企业自发形成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管理主体一般由各企业派出代表组成管理机构,同时配合当地政府协调各种公共事务。注重企业的利益。由政府规划的生态工业园区,其管理主体一般是当地政府,在企业间出现矛盾时,政府处在中立位置协调矛盾,比较注重当地公共事务的管理,强调整体规划和环境保护。
国外的生态工业园区既有自发形成的也有政府规划的,园区的形成方式多样,园区的管理主体也呈现多样化。美国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和私人部门,包括城市政府、城镇政府或它们的开发组织、地方经济发展公司、私人产业和其他的社会组织;欧盟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元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由融资方组成,但它们很少参与园区内部管理,当地居民正逐渐参与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同时派出代表参与园区内部管理;日本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以地方自治体为主体,国家和地方政府共同辅助和管理,企业、研究机构、行政部门积极参与,形成了产学官一体化的园区管理和运作模式。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包括政府、投资方、社会组织、企业、当地居民,管理主体多样化。多样化的管理主体有利于根据自身需求以及市场形势灵活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活动,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保证生态工业园区内企业和居民的参与园区管理和和建设的积极性,较好的协调了各方利益,提高了整个园区的管理绩效。
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主要是由政府规划建设的,在园区的建设和管理上采用“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依托重点企业在园区成立循环经济联谊会的形式推进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和环保等主管部门主要在编制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方面给予指导,从政策、资金和技术上予以支持。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有行业协会和企业的参与,但是参与度比较低,居民基本不参与园区的管理。可以看出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比较单一。单一的管理主体,没有企业和居民的参与,企业和居民的积极性都不高,园区的管理绩效不高,各方利益协调困难,加上管理部门在协调企业利益和企业与社区利益方面的能力有限,生态园区的管理和资源协调不够透明,这种缺陷导致生态工业园区的运作存在不少问题。
四、结论
通过上述对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管理模式方面的比较,认识到不同的管理模式对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管理有不同的影响。欧盟的一些研究表明,由公共部门计划创建的生态工业园区对市场的反应灵敏性不高,且规划成本过高。国外的生态工业园区政府在园区的管理中主要是宏观层面的管理,不对园区的微观层面进行管理,而且,国外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主体多样,尤其是企业和居民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发挥了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园区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政府既参与宏观层面的管理,同时也参与微观层面的管理,园区的管理委员会行政色彩过浓,企业、居民等其他组织和个人在园区的管理中参与度不高,管理主体比较单一,没有发挥不同主体的积极性。因此,我国的生态工业园区的管理不但要继续发挥政府的作用,同时也要吸收更多的和园区相关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园区的管理中,促进我国态工业园区更加高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文娱、钟书华:美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特点及发展趋势[J],科技管理研究,2006(1).
[2]王志华:工业园的发展终结——生态工业园[J],科学与管理,2004(1).
[3]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生态工业园区如何搭台唱戏一日本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现状和管理模式[EB/OL],hzhb.gov.en/eic/649096689457561600/649096689457561600_235.Html,2005-9-16.
一、从强化服务质量入手,扎实抓好法律服务的规范拓展工作。进一步规范和拓展法律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在城区,充分调动律师、公证人员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法律服务进社区,方便居民的法律服务需求,通过依法办理公证事项,积极引导群众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预防和化解各种矛盾纠纷,避免和减少司法诉讼。在农村,要依托律协、法律服务工作者协会,深化和推广村聘法律顾问工作,引导基层法律工作者为农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法律服务。组织和引导律师、基层法律服务者参与涉法工作和处置工作,不断完善律师参与涉法工作市、县两级网络,使律师参与涉法面力争达50%。加强律师、公证诚信体系建设,利用律师、公证网络建设的平台,向社会公开律师、公证员的诚信情况,进一步提高法律服务队伍的公信力。进一步规范法律援助行为,完善法律援助程序,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畅通申请渠道,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使法律援助数量稳步增长;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案件质量和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机制,保障受援群众获得高质量的法律援助;加强与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工作衔接机制,促进和规范社会组织开展法律援助。
二、继续开展法制宣传“六进”活动,掀起新一轮普法。扎实做好“五五”普法舆论宣传发动工作,按照“五五”普法规划确定的目标要求和工作进度,制定年度实施计划和工作方案,把目标任务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单位,提出完成时限,明确责任要求,抓好贯彻落实。积极邀请人大、政协代表、委员通过视察、检查活动,推动“五五”普法工作深入开展。大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抓好城市社区民主法治建设,引导居民开展依法治理、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抓好“民主法治村(社区)”创建活动,完善村(居)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的制订,提高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推进基层民主与法制建设
三、从强化调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入手,扎实抓好司法行政基层基础工作。要继续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重点巩固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建设,加强对人民调解组织分类指导,积极推进人民调解的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水平,探索和创新人民调解的新思路、新方法。当前要重点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四个突出问题:村(居)人民调解委员会的成员变动大、素质不高的问题;人民调解工作量化常态管理的问题;民间纠纷调处信息运转不灵或出现中梗阻的问题;人民调解手段与方式方法更加实用有效的问题。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有新观念,在工作方法上有新举措,在试点工作中有新突破,进一步理清思路,积极谋划。加强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内部协调,注意整合力量,加强基层建设;加强上下级司法行政机关之间的沟通,强化工作指导以及好经验、好做法的总结推广;加强外部沟通协调,主动向有关部门通报工作的情况,密切相互间的配合与支持,使人民调解工作机制运行更加有效,把人民调解工作推上新台阶。深入贯彻省上关于基层司法所建设的指示精神,结合全市基层司法所建设实际,统筹安排,整体推进,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逐步改善全市基层司法所的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改善基层干警的待遇,为司法所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要加强司法所组织机构、干部队伍、职能业务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活跃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在围绕中心工作和维护稳定大局中发挥应有作用。
四、认真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维护社会稳定。落实安置帮教措施,加快刑释解教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脱管漏管。加强协调,拓宽安置帮教渠道,配合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回归人员的耕地、住房、生产、低保、帮教等工作,从就业和教育两个方入手,避免和减少重新犯罪。同时,积极探索规律,逐步实现闽北地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社会化、就业市场化、管理信息化、工作职责规范化,确保社会稳定。
五、加大队伍建设工作力度,塑造司法行政队伍新形象。要深入开展争创学习型机关活动,着力抓好领导班子的思想、组织、纪律、作风建设,提高班子的战斗力,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加强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完善效能建设各项制度,切实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和年度工作责任状制度。加强党建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大力推动全系统的精神文明建设,树立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继续做好国家司法考试工作。进一步规范司法鉴定工作,加强管理和监督,使鉴定机构不断规范行为,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