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贫困地区帮扶计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020年开展消费扶贫的实施方案
一、工作思路
以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参与、互利共赢原则,切实解决我县贫困地区产品销路窄、组织化程度低、增产不增收等突出问题,促进我县贫困地区农产品与x市场需求有效对接;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促进贫困地区生产好产品、打造硬品牌及全国驰名品牌,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可持续增收长效机制。深入挖掘我县特色农产品品种资源,优化农产品品种和区域布局,做大做强产业规模。鼓励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在建档立卡户所在贫困地区建立生产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农产品供给的规模化组织化水平,增强农产品持续供给能力。落实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扶持贫困地区提升农产品储藏保鲜、分拣分级等能力,提高贫困地区农产品初加工率。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形成稳定、可持续互利共赢的消费扶贫长效机制。
二、总体目标
多渠道拓宽我县农产品进京销售渠道,支持批发市场、电商企业、大型超市等市场主体与贫困村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组织我县农产品直供直销x市场,推动消费扶贫。
一是在x区建设x县农特产品体验店和电商服务中心,形成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购销机制,组织我县农产品定向直购直销x市的学校、医院、机关食堂、社区等,逐步形成稳固的营销网络。二是通过宣传、包装、品牌培育等多种方式,发挥贫困村产品原产地、品种全、货源新等独特优势,做好农产品精包装和品牌设计,开展消费扶贫展销活动,展示推介我县农产品特色,扩大影响力、知名度。三是立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市场面广、竞争力强、品牌效应足的优势。充分发挥辐射效应和带动作用,捆绑带动销售贫困群众农产品。依托龙头企业,集中对农副产品进行精深加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提升农村产品附加值。
三、主要形式
消费扶贫是社会力量参与支持脱贫攻坚的重要方式,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支持对象,以购买贫困群众农特产品为主要手段,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核心,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构建脱贫链,加强政策驱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消费扶贫方式,实现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具体做法如下:
(一)商场超市直销。广泛开展“买产品、献爱心、促脱贫”消费扶贫活动,在xx区及相关区县的超市商场、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开设我县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公益专区、专柜,方便消费者随时随地为贫困地区贫困群众奉献爱心。鼓励x各大餐饮协会等社会组织优先购买我县贫困地区农特产品。
(二)开展“四进”对接承销活动。政府牵头搭建我县和xx区的机关、学校、医院和企事业单位食堂与我县农产品供需对接平台,鼓励引导其选用我县贫的农产品、畜产品,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定向采购合作机制,促成双方合作意向,实现对接签约。
(三)龙头企业带销。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对贫困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企业与贫困户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项目实施单位协调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专业合作社对一家一户贫困家庭的产品进行收集、分级、包装、检测、品牌设计、商标注册,通过企业自身营销渠道实现农产品、畜产品与市场需求方的精准对接,实现保值增值。完善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规范销售利润分成比例,维护双方权益,形成长期合作关系,实现互利共赢。
(四)电子商务营销。整合我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项目电商扶贫资源,支持发展“电商+龙头企业(合作社)+建档立卡贫困户”的直采直销模式,积极推销贫困村特色产品。借助我县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所搭建的电商平台,发挥xx区和我县内各大农产品销售平台及京东扶贫馆等电商平台的作用,扩大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规模。发生较大规模农产品滞销卖难时,及时推动电商企业开展农产品应急促销。
(五)帮扶单位助销。包村帮扶单位、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结对帮扶干部对所帮扶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销售需求进行摸底,发挥帮扶队伍思路宽、交际广、渠道多的优势,为帮扶对象产品进行代言,开展熟人销售,向朋友圈、亲朋好友推荐产品,拓展销售渠道。树立
“买贫困地区产品,献扶贫济困爱心”理念,鼓励帮扶单位、帮扶干部带头消费帮扶村、贫困户产品。
四、项目支持方式和资金安排
(一)支持在x市x区建设x县农特产品体验店和电商运营中心,农特产品体验店面积不小于xxx平米,电商运营中心和办公场所面积不小于xxx平米。补贴中标企业场地租赁、店面装修费用。按照xx%的比例补贴企业场地租赁费、最高不超过xxx万元;按xx%的比例补贴装修费用、最高不超过xx万元。该板块剩余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设备板块补贴。
(二)支持中标企业对x县农特产品体验店和电商运营中心、x县区域公用品牌的宣传、推广以及包装设计、品牌培育等工作,按照企业实际支出予以补贴,最高不超过xx万元。该板块剩余资金用于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设备板块补贴。
(三)支持农产品深加工设备补贴。为了保证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后能够进入x市场,对项目实施单位现有农产品加工设备进行技术更新,购进先进加工设备,对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精加工。设备补贴以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数量给予补贴,补贴金额为xxx万元。补贴标准为收购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交易金额的xx%,即收购农产品总金额在xxxx万元以上,项目实施企业要与xxxx户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签订采购合同,收购价格要高于市场价格的xx%以上,项目实施单位要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
(四)项目资金支持比例原则上按上述规定执行,因项目需要确需调整的,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后方可调整。项目补贴资金第一年用东西部消费扶贫项目资金支出,以后年度由项目实施(中标)单位承担,项目实施年限不得低于三年。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照《x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要求使用,项目资金应采取公开招标方式择优确定承办企业或单位。项目资金应按合同约定及时拨付中标企业,与承办企业签署协议后,在确定企业已开工建设并确保资金安全情况下,首期预拨资金不低于xx%,其余资金按照项目进度予以拨付,在项目完工并验收通过后全额拨付。
(五)项目承办企业收到资金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专账核算,专款专用,并严格按照规定使用资金,不得用于人员工资和生活费用。自觉接受商务、财政、扶贫、审计等部门的监督检查。项目主管部门应切实加强专项资金日常监督、检查,密切跟踪项目进展,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和资金管理等存在的问题。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开展绩效自评,绩效评价的重点是项目建设实施情况、资金投入和使用情况、相关制度和措施、目标完成程度和效果及项目资金管理情况等。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xxxx年x月-x月)
x.完成《x县关于开展消费扶贫的实施方案》的制定,指导消费扶贫工作按工作计划有序开展。
x.《x县关于开展消费扶贫工作的实施方案》经县政府研究同意后,完成《x县东西部扶贫协作xxxx年消费扶贫项目资金申请报告》,提交上级审核。
(二)实施阶段(xxxx年x月-xx月)
《x县东西部扶贫协作xxxx年消费扶贫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上级部门审核通过后,启动消费扶贫项目招投标工作,确定具体实施消费扶贫项目的企业。项目实施单位要求:一是近年来曾与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大量购销合同带动贫困户增收,并有营销实绩的农产品加工营销龙头企业优先;二是在x已形成销售建档立卡贫困户农产品营销体系的以上企业优先;三是形成电商网络营销体系且销售本县农产品业绩突出的企业优先。项目承办企业必须按照方案要求完成项目建设。
(三)总结验收阶段(xxxx年xx月--xx月)
项目完工后,由项目承办企业提出验收申请,县商务局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消费扶贫项目及时进行验收。项目验收合格后,将验收报告、资金审计报告报县主管领导审阅后存档。中标实施企业要建立消费扶贫工作台帐,做到补贴资金使用有理有据,账目清晰;与项目达成合作的贫困户收益可统计、可量化、可考核;同时总结工作经验,查找不足,有针对性地完善健全消费扶贫工作长效管理机制,巩固消费扶贫成果。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政府是消费扶贫项目的责任主体,要充分发挥县直各部门、乡村两级干部和帮扶队伍的作用,组织实施好消费扶贫工作,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落实落细。要把消费扶贫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扎实做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工作,搭建产销对接平台,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产品营销活动,做好农产品认定、推荐工作,实行产品名录制度,保证产品质量,积极参加各类营销活动。
(二)强化政策支持。落实好县财政局、商务局和扶贫办的各项补贴优惠政策,按照《x市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及时向贫困户和企业兑现补贴。在贫困地区产品深加工企业基础设施、上行物流交通运输、线上线下进店销售门槛等环节,给予政策性扶持和引导。
(三)培育优质品牌。鼓励县内外农业品牌企业等生产经营主体在我县贫困地区建农产品初加工企业或设立分支机构,引进先进技术和品牌资源,推广新型生产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开展订单式农业、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用好地理标志产品、有机产品认证、原产地品牌建设与保护等相关政策,对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认证在费用上给予一定减免,引导和支持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打造贫困地区名特优产品区域品牌。
面对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扶贫成就,离不开甘肃省在扶贫机制的一直探索与创新。在先后实施双联行动、“1236”扶贫攻坚行动的基础上,甘肃省去年制定出台了“1+17”精准扶贫工作方案。这一方案紧扣对象、目标、内容、方式、考评和保障六个精准,瞄准最贫困的乡村、最困难的群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促使扶贫政策向特困片带精准聚集、扶贫资金向贫困村贫困户精准聚焦、帮扶力量向贫困对象精准聚合,走出了一条具有甘肃特色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子。
精准扶贫首先得把贫困人口挑出来。甘肃省紧紧围绕全省6220个贫困村、101万贫困户、417万贫困人口,着力在找准贫困人口、分析致贫原因和掌握脱贫需求上出实招、下功夫。去年6月开始,甘肃省集中利用2个多月时间,组织6万多名干部在全国率先开展精准核实贫困人口和完善建档立卡工作,为实施精准扶贫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甘肃省被列为全国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试点省份。
紧盯贫困地区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甘肃省整合全省优势资源集中投入,重点攻坚。贫困地区的基础瓶颈得以突破,2015年,甘肃省共解决了180.56万农村居民和26.08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目前达80%;完成建制村通畅工程11025公里,全省82%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争取国家农村危房改造计划21.8万户,是年度目标14万户的1.56倍;安排易地扶贫搬迁3.5万户17.1万人,超出年度目标任务0.4万人。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开工建设2400所贫困村标准化卫生室、939所行政村幼儿园,从2015年秋季开始,甘肃省还对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免除保教费、中职教育免除学费并发放助学金、就读省内高职(专科)院校免除学费及书本费。农村低保一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300元,二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808元,共使136.9万人实现了“政策性脱贫”。
实施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是实现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甘肃省专门制定了培育主导产业、加强技能培训、发展新型经营主体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草食畜、马铃薯、蔬菜、苹果、中药材等富民特色优势产业持续壮大。特别是在金融支持方面,甘肃省启动实施总规模达400亿元的精准扶贫专项贷款工程,财政与金融部门联手创新,为有劳动能力、有贷款意愿和一定还款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5万元以下、3年以内的小额信贷支持。截至2015年11月30日,全省累计发放精准扶贫专项贷款174.2亿元,惠及38.4万户、165.1万贫困人口。
(二)主要工作措施。
1、围绕工作重点,抓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按照中央、省、州的要求,坚持以贫困户为基础,以贫困村为单元,切实搞好千村扶贫开发百村整体推进工作。一集中财力,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对扶贫资金的整合,保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使贫困群众长期受益,贫困村稳定脱贫。二是围绕“866”建设目标,项目到村,扶持到户。坚持建设项目直接安排到自然村或村民小组,扶持资金进村入户,扶持项目本着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建设什么的原则,扶持资金优先保证安居房、人畜饮水、入户通电、沼气池、节能灶、卫生厕、卫生厩、基本农田地及水利设施、产业发展等关系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本条件的建设项目。三是依靠群众,民主决策,形成合力。农民群众是受益主体,同时也是参与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群众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作用,在确定扶持对象、扶持内容、项目实施及后续管理等方面,发动农户主动参与,重大事项由村民自主决策;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向社会公告、公示,项目确定后,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通过投工投劳等方式搞好建设。四是及早部署,及早掀起“866”建设。计划早下达,资金早安排、项目早实施,抓住农闲时节,掀起“866”建设,2010年5月30日前完成农户8个有建设项目,2010年11月30日前全面完成“866”项目建设任务。
2、推进产业化扶贫,拓宽贫困农民增收渠道。从特色经济林果着手,大力发展核桃、冬桃、花椒、优质石榴、茶叶等经济林果,努力形成“引龙头、建基地、带农户、城乡联动”的产业化扶贫之路,有效拓宽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渠道,促进新农村建设。抓实财政扶贫资金产业发展项目:一是积极向上级争取财政资金扶持,按照各乡镇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整体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二是扶持种植大户规模化种植,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农户发展特色经济林果,逐步建立起具有规模的特色经济林果种植生产基地。三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一方面依托科技部门技术人员深入乡村、农户、田间地头搞好培训,做好服务;另一方面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种植和管理技术的大户,以点带面,带动特色经济林果规模化发展。四是引进和扶持龙头企业,为种植户提供配套服务。一方面通过龙头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研究市场,分析市场信息,将准确的市场信息传递给农户,并按市场需求来组织生产、加工、销售产品,并提供技术、物资、设备等配套服务,推动种植业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是信贷资金贴息扶持,力争每年都有两三个企业享受到财政贴息贷款扶持。
3、培训新型农民,加大贫困乡村劳务输出力度。积极稳妥地扩大贫困地区劳务输出,不仅是目前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也是促进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新的思想观念、提高劳动技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措施。2010年新型农民培训主要抓两个方面的工作:一加强对劳动者素质的培训,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二积极探索劳务输出的新途径。坚持就近转移与跨区域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性转移相结合,走政府引导,市场调节,自愿输出的路子,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培育,广开就业渠道,组织和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地区间合理有序流动。
4、推进小额信贷扶贫,拓宽资金使用覆盖面。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小额信贷资金安全运行,取得效益。对小额信贷还款率低的地方,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找准问题加以解决。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支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小额信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新方法,努力拓展资金使用的覆盖面,使小额信贷扶贫在新时期的扶贫开发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甲方: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
_________以捐赠资金的方式,真诚与_________携手,共同为中国西部的贫困地区做一件利国利民的公益事业。
根据_________教育扶贫项目赞助方案,甲方愿意赞助_________元。该资金赞助的项目可由甲方命名。
_________作为教育扶贫项目的承办单位,认真承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扬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以_________的工作作风,珍惜甲方的每一分爱心捐赠,使之在贫困地区发挥最大的效力。
甲方随时可以指导和监督乙方的教育扶贫工作,随时可以审计捐赠款的使用情况。
甲方(盖章):_________乙方(盖章):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负责人(签字):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_____年____月____日
签订地点:_________签订地点:_________
延伸阅读
2017年最新精准扶贫帮扶政策
易地搬迁扶贫
搬迁对象和规模:
搬迁对象主要是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方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对贫困发生率50%以上、50户以下的自然村寨优先实施整体搬迁。十三五时期我省的搬迁规模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0万人。
补助标准:
贵州省十三五期间易地扶贫搬迁住房建设实行差别化补助和奖励政策: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2万元,非贫困人口人均住房补助1.2万元;签订旧房拆除协议并按期拆除的,人均奖励1.5万元。鳏寡孤独残(无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无法定抚养义务人的三无人员)等特困户先由民政供养服务机构进行安置,民政供养服务机构不能安置的,再由政府根据家庭实际人口统一提供相应的安置房,免费居住,产权归政府所有。
建设标准:
按照保障基本的原则,防止贫困农户因搬迁负债而影响脱贫,城镇安置的人均不超过20平方米,农村安置的人均不超过25平方米,每户住房面积根据家庭实际人口合理确定。
办理流程:
自愿申请搬迁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主管部门或实施单位公示搬迁户名单搬迁群众纳入年度实施计划下达年度资金计划搬迁群众享受补助资金。
教育精准扶贫
享受对象:
在普通高中、中职学校、普通高校(不含研究生阶段)就读,具有全日制学历教育正式学籍和我省户籍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
资助项目:
除执行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政策外,贵州省增加以下教育精准扶贫学生资助项目:
1.普通高中
(1)扶贫专项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生
(2)免教科书费,标准为400元/生(3)免住宿费,标准为500元/生年。
2.中职学校(一、二年级)
(1)扶贫专项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生
(2)免教科书费,标准为400元/生
(3)免住宿费,标准为500元/生年。
3.普通高校
(1)扶贫专项助学金,标准为1000元/生
(2)免学费,标准为本科3830元/生年、专科(高职)3500元/生年。
办理流程:
关键词:扶贫开发;扶贫困境;扶贫系统;扶贫机制;贫困差异;保障机制;监督职能;扶贫绩效;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100-04
贫困是全球性的社会难题,消除贫困是人类面临的共同任务(王永平,袁家榆,2008)。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贫困面不断缩小、贫困人口持续减少,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河北省是国家级贫困县数量相对较多的省份之一,截至2010年,有39个贫困县,扶贫工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基于对河北省扶贫困境的分析,构建了扶贫系统机制,并提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对策,以期实现“十二五”期间消除绝对贫困,大幅度减少相对贫困,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
一、河北省扶贫困境
随着河北省扶贫工作的不断深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一)贫困人口规模依然庞大
按照1 196元贫困标准,2010年河北省有35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6.3%;按照1 500元的贫困标准,农村有56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为10%。并且,河北省的5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中,位于与首都接壤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市有25个(其中20个为革命老区县),贫困村2 804个,贫困人口154万人,占河北省贫困人口总数的42%①。可见,河北省的贫困人口规模较大,且较为集中,扶贫任务较重。
(二)脱贫难度大
1. 贫困程度深且返贫压力大。目前,河北省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坝上高寒地区、太行山、燕山、恒山深山区和黑龙港干旱盐碱区。这些地方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弱、贫困人口自身文化水平偏低,贫困程度深。这些因素导致河北省扶贫开发成本高、脱贫难度和返贫压力大。据张家口市扶贫办统计,2009年该市因为遇到50年一遇的旱灾,当年返贫人口高达25.96万人。②
2. 致贫原因复杂。河北省既具有与全国其他贫困地区相同的自然条件致贫原因和特征,更因为自身环京津的地理位置有着特殊的——“奉献、服务、以贫济富”所带来的政策性致贫原因③。由于致贫原因的复杂性,导致扶贫开发难度大。
(三)扶贫资金缺口大
对于河北省来说,由于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在西部,中央分配到河北省的财政扶贫资金总量较少;同时作为农业大省,本身财力也十分有限,导致省级财政配套扶贫资金不足,且不稳定。以2010年数据看,中央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为48 752万元,省财政扶贫配套资金1.25亿元,合计财政扶贫资金总量是61 252万元,这只是西部省份如陕西省的53%。
从扶贫资金的需求情况看,基于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实践,西部地区一千人左右的村脱贫,扶贫资金、整合资金在500万元左右,河北省要使一个贫困村整体脱贫,不包括村的基本建设,仅就发展产业来说,至少需要投入二三百万元。而实际扶贫工作中,河北省平均每个村的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不足50万元。可见,河北省扶贫资金供给远远低于扶贫开发的需要。扶持力度不够,基础设施投入严重不足,也是返贫的因素之一。
(四)扶贫主体单一,社会其他主体参与有限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最核心的经验是政府主导(唐睿,肖唐镖,2009)。虽然河北省“四帮一”社会化扶贫工作效果显现,但是帮扶主体狭窄,主要集中在省直部门、大专院校、大型企业和经济强县四方面,其他社会各界参与度不高,没有建立起广泛、稳定的社会帮扶渠道。以中直单位对河北省的帮扶为例,2007—2009年对河北省贫困地区投入和引进资金分别为2.43亿元、1.2亿元、1.16亿元,可见帮扶资金规模不断萎缩④。
(五)扶贫效果不显著
1. 相对贫困日益严重。河北省经过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虽然贫困县人均收入不断提高,贫困人口不断减少,但相对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并有不断严重的态势。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扶贫重点县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另一方面与河北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如表1所示)。
2. 社会服务扶贫基础薄弱。基于财政扶贫资金的有限性,河北省按照“基础建设靠行业、入户项目靠财政、扩大规模靠信贷、增力提效靠帮扶”的原则,将整村推进的水、电、讯、校、医等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交给行业职能部门负责。但由于行业职能部门资源的有限性,以及监督机制的缺位,导致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投入严重不足。
基于上述可知,河北省“十二五”期间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
二、扶贫系统机制的构建
“十二五”期间,河北省要在消除绝对贫困的基础上,大幅度减少相对贫困,并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面对上述扶贫任务以及各地区所处贫困的差异性,要实现脱贫的三层次目标,就需要对现有的两轮驱动扶贫机制(刘娟,2010)进行完善与创新: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三层联动扶贫机制、实施保障机制、绩效评估与反馈机制在内的扶贫系统机制。通过该扶贫系统机制,将解决温饱与巩固温饱并重,加快发展与缩小差距并举,进而增加贫困人口收入,缩小贫困群体与其他社会群体收入差距,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缩小贫困地区与其他地区整体性差距,最终实现城乡共同富裕。扶贫系统机制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基于扶贫系统机制实现“十二五”期间的三层次目标,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是动力,扶贫瞄准机制是关键,三层联动扶贫机制和实施保障机制是核心,绩效评估和反馈机制是基础。在三层联动扶贫机制中,包括启动机制、培育机制、发展机制。其中,启动机制与消除绝对贫困目标相对应,主要通过整村推进机制等注重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该层机制的实施应由政府主导;培育机制与大幅度削减相对贫困相对应,主要通过教育与科技扶贫机制、参与式产业化扶贫机制等保障机制的实施,实现对贫困地区人口自我发展能力的培养,提升贫困人口素质与能力,其中政府扶贫的主要职能应由主导转变为引导,通过社会力量动员机制实现社会多元主体参与扶贫;发展机制与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目标相对应,在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市场机制提高配置效率,激发脱贫地区与人口的内在发展活力与潜力,使脱贫人口完全能够自我发展,政府在此阶段的扶贫职能应进一步由引导转变为调控,主要通过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与监督职能实施,实现脱贫地区与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发展。
从河北省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看:一方面,可以针对各地区和人口贫困程度不同,运用扶贫瞄准机制,针对不同地区和人口采用三层联动扶贫机制中的不同层次的扶贫机制实现脱贫目标;另一方面,对处于绝对贫困状态的地区和人口,可以依次通过启动机制、培育机制、发展机制实现脱贫目标。此外,对于老弱病残等不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仍然需要通过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机制的运行实现脱贫目标。
三、加快贫困地区脱贫的具体对策
基于上述扶贫系统机制各个具体环节,针对河北省扶贫困境,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完善,以加快各贫困地区脱贫进程。
(一)扶贫主体多元化
河北省扶贫主体单一,社会主体参与弱,导致扶贫资金渠道狭窄,资金不足。一方面,政府应通过搭建完善的省、市、县三级信息平台,建立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和贫困农户三者之间的信息互动机制,以使社会各界了解各地区、每个贫困户的贫困状况与需求,而目前河北省在这方面建设处于不足甚至缺位状态。另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扶贫激励政策以吸引更多的社会主体参与到扶贫工作中,如允许扶贫主体参与扶贫对象(或项目)的选定、扶贫方案实施等。
(二)完善贫困户信息档案管理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扶贫对象与资金的有效配置是扶贫效率提高的关键。2009年,河北省武强县在建立贫困户电子档案、实施分类扶贫、(以年为单位的)动态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全省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进一步完善,使扶贫工作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为了进一步提高扶贫工作的时效性,应在逐村建立扶贫档案的基础上,将贫困户的扶贫项目、进展以及效果等输入贫困户电子档案中,开发有效的扶贫数据库,对贫困户及扶贫开发工作进行全程动态跟踪。
(三)移民扶贫、参与式产业化扶贫必须以扶智为基础
基于扶贫资源的有限性,过去包括河北省的很多地区将扶贫工作的重点放在以移民扶贫、参与式产业化扶贫等为基础的经济扶贫上。但由于人力资源素质低,其产出相对附加值低,导致脱贫程度低,相对贫困问题无法根本解决。为了摆脱这一困境,必须全方位地加强扶智工作,构建包括生产技术培训、经营管理知识普及、义务教育加强在内的多层次扶智体系与长期稳定机制,以全面提升贫困人口的人力资源素质。
1. 基于义务教育基础性,应重视义务教育的投入。虽然义务教育十分重要,但由于义务教育扶贫见效慢、直接效益不明显,往往扶贫投入不足。基于义务教育的基础性,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专项财政投入,改善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学基础设施和教育环境,并通过如“特岗计划”等激励政策吸引更多的优秀教师到贫困地区进行支教。
2. 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具备独立的“造血”功能,应将目前短期技术培训转向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扶贫体系。科技扶贫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生产技术和市场经营相关知识的输出,配合资金的投入,使贫困人口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提高项目的成功率与收益率。建立技术扶贫体系,在贫困地区广泛建立常设机构:农村和科技机构之间的媒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为其提供长期、稳定的科技支撑。此外,为了使贫困人口最终具有自我发展能力,加强高中教育与职业教育十分重要。政府部门通过税收减免等激励措施,与各种办学主体合作,为贫困地区人口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搭建稳定、畅通的平台,降低入学门槛,提供各种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使他们能掌握一技之长,在市场经济中具备一定的生存力与竞争力。
(四)积极争取、拓宽扶贫资金筹资渠道
1. 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投入。一方面,以2011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发改委把河北省太行山区、燕山地区列为新10年特殊类型贫困地区为契机,积极向国家争取成立协调机构,制定“解决环首都贫困地区发展规划”,设立环首都贫困带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国家财政对河北省扶贫工作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河北省应保证配套资金的足额、稳定,以使扶贫工作计划顺利实现。
2. 拓宽社会扶贫筹资渠道。目前河北省社会化扶贫工作大多由省内各有关单位来实施,社会扶贫资金筹集十分有限。基于河北省环京津的特点,应该积极争取更多的中直单位、首都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大中专院校的定点扶贫与对口扶贫。此外,可以将社会扶贫主体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全国范围内获取社会扶贫资金,这关键在于必须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平台,让全国各界能够关注到贫困人口的贫困状况。
3. 进一步创新融资渠道。为解决扶贫资金紧张,河北省探索出互助金、扶贫自立社、小额贷款担保试点等多种融资方式。为了能够广泛、持续、稳定地获取社会扶贫资金,可以充分利用“P2P(Peer-to-Peer)”个人对个人的小额信贷平台进行社会融资。各界爱心人士通过小额信贷平台将小额资金借给贫困人口,帮助他们启动项目,当项目产生效益后再将启动资金还给出借人,出借人又可以将资金提供给其他贫困人口,使这些资金循环起来,帮助更多的贫困人口。可见,建立“P2P”小额信贷平台可以广泛拓宽民间融资渠道。
(五)建立农业保险制度以保障产业化扶贫的脱贫效果
虽然产业化扶贫是贫困地区与人口脱贫的有效途径,但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导致该扶贫机制效果打折。建立农业保险制度可以有效解决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所带来的脱贫阻力与返贫压力,从而稳定和增加农民收入。2009年河北省武强县及部分重点县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机制,对农户奶牛、大棚等投保,帮助农民增强抗风险能力,就是对农业保险制度的初探。
(六)建立全面绩效评估体系
基于大扶贫战略,扶贫的最终目标不仅仅是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更应提升他们的综合生活质量,形成城乡共同富裕、和谐发展的局面。因此,贫困地区应结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围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资源环境设计扶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这一评估体系要求贫困地区在全面开展经济扶贫工作的同时,还要注重卫生扶贫等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设在内的社会服务扶贫的深化。
基于该绩效评估体系,一方面,将评估结果通过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反馈给扶贫主体,形成有效的社会监督;另一方面,针对评估结果,以及对各扶贫项目的动态跟踪,及时查找扶贫各环节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以提高扶贫工作效率,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平,袁家榆.农村扶贫开发机制、资源整合与对策建议[J].改革,2008,(4).
[2]唐睿,肖唐镖.农村扶贫中的政府行为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3).
[3]刘娟.扶贫标准上调与扶贫开发机制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10,(1).
一年中,总书记始终牵挂着少数民族群众。2015年1月20日,总书记考察云南时亲切会见了独龙族群众代表,他强调:“对人口较少民族要多倾注些心血,多投入些力量……确保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不让一个民族地区落伍。”总书记对民族地区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关心,激励着民族地区群众奋发图强,努力实现新发展。
云南是我国拥有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2015年,全省471万贫困人口中,边远少数民族贫困地区达83万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整合资金1300亿元投入到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以整村、整乡、整县、整州推进和整族帮扶为平台,系统连片改善到乡到村到户的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着力推动民族地区发展。
深入实施《兴边富民工程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全面启动新一轮“十县百乡千村万户”示范创建工程,聚焦人口较少民族和佤、拉祜、傈僳等特困民族地区,以安居房建设和培育壮大富民产业为重点,加快422个建制村的脱贫发展步伐。
在全国率先实施人口较少民族综合保险和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助学补助工作……一系列改善民族地区民生的措施推陈出新,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今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召开“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推进会、“镇彝威”革命老区精准扶贫脱贫会议等系列专题会议,并聚焦“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70万贫困人口,实行“一个民族一个行动计划、一个集团帮扶”,制定《云南省全面打赢“直过民族”脱贫攻坚战行动计划》以及9个“直过民族”和阿昌族、普米族2个人口较少民族脱贫攻坚工作方案。
一、深化认识,解决“为什么扶贫”的问题
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充分说明,削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扶贫开发要始终以消除贫困为首要任务,以改善民生为基本目的,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方向。目前,扶贫开发还面临着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要实现十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决不能满足于“翻一番”的平均数,要清醒地看到欠发达的基本区情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困地区发展滞后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从贫困区域看,全区仍有50万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七个连片特困地区大多资源匮乏,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从贫困旗县看,基础条件差,县域经济发展薄弱。从贫困人口看,致贫返贫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资金短缺、因病和因灾分别占全区贫困人口的29%、28.3%和21%。截至2013年底,全区57个国家和自治区重点扶持的旗县中,还有157万的贫困人口。如果这些贫困人口不能脱贫致富,贫困落后面貌不改变,势必影响全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坚定不移打好扶贫攻坚战,不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也是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精准扶贫,解决“扶谁的贫”的问题
同志指出:“抓扶贫开发,既要整体联动、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点、加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这说明,精准扶贫的前提是摸清底数。总结我们过去在扶贫工作中的经验教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底数不清,指向不明,扶贫开发工作缺乏精准度。说哪个地区、哪个旗县贫困,大家可能头头是道,但说哪个嘎查村,哪一户贫困,为什么贫困,怎么样脱贫,就说不上来了。我在调研中发现,有一个贫困村共有203户贫困户,他们计划5年脱贫,每年解决40户贫困户脱贫的问题,可是今年是哪40户就说不清楚了,明年、后年就更不清楚了。最后,很可能是每年不论脱贫不脱贫,都是递减40户贫困户,到2017年实现全村脱贫。到那时很可能是数字脱贫,实际没有脱贫,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问题。我们要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的目标,就必须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逐村逐户地摸清贫困状况,逐村逐户地制定扶贫措施,建档立卡,建立扶贫瞄准机制,使扶贫开发变“大水漫灌”为“滴灌”,实施“靶向疗法”,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为彻底解决好这个问题,今年,我们在全自治区范围内开展了前所未有的贫困识别和建档立卡工作,制定了《自治区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明确了建档立卡工作的标准、范围、规模、方法、程序和完成时限。通过建档立卡,精准识别贫困嘎查村、确认贫困户和掌握致贫原因,实施“靶向疗法”,科学有效地解决了“扶谁的贫” 和真扶贫、真脱贫的问题。
三、干部驻村,解决“谁来扶”的问题
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程”,干部是决定因素。贫困地区致贫返贫除了缺资金、缺技术之外,一个根本原因还是缺乏一个好的带头人。借鉴区内外扶贫工作的经验,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派驻工作队是成功之举。继我区采取38名省级领导联系贫困旗县、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生态脆弱区移民扶贫工程、金融扶贫工程等扶贫攻坚举措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最近又做出了创新扶贫工作机制决策和启动“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方案,即:规划到村到户、项目到村到户、干部到村到户。从今年开始到2017年,组织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结对帮扶贫困嘎查村,建立驻村工作队制度。主要负责贫困嘎查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特色产业、村容村貌、生态环境、基层组织建设、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的组织实施任务。目前,自治区、盟市、旗县已选派优秀年轻干部深入到全区确定的2834个贫困嘎查村任职,开展工作。通过干部驻村帮扶,推进扶贫攻坚重心下移。始终做到规划跟着贫困村、贫困户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干部跟着项目走,实现与扶贫对象无缝对接,确保到2017年,列入“三到村三到户”工作范围的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全面实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目标。
四、科学规划,解决“怎么扶”的问题
有序推进“扶贫攻坚工程”,科学规划是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扶贫攻坚是一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城市建设和其它工程一样,规划的好则事半功倍,规划不好则劳民伤财。要指导各地编制好扶贫开发规划,特别是编制好到村、到户的扶贫规划。自治区党委、政府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关注民生、扶持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转变机关工作作风、紧密联系群众的切入点,将本部门所掌控的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向国家和自治区扶贫攻坚地区重点倾斜。按照规划先行、逐步实施的原则,对自治区相关行业部门、38个重点贫困旗县编制了2013―2017年扶贫开发规划,既有增收减贫的目标,也有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农牧民素质、村容村貌整治等方面的目标。清晰地勾勒出内蒙古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的目标指向和实施路径图。
针对我区有近40余万人生存在沙漠、荒漠化地区和山区等生态脆弱区,难以通过常规扶贫方式实现脱贫的实际,自治区党委政府启动了全区实施生态脆弱区移民扶贫工程。决定用5年的时间,把不适宜在生态脆弱区生存的农牧民全部迁移。按照统筹实施、稳步推进,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安置分类,整合资源、注重实效,保护生态、持续发展的原则,到2017年,将建设移民搬迁安置区815个,建成无地农民劳务安置区80个。在新的移民安置区内,初步形成以特色种养收入为基础,劳务收入为主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的新格局。
五、多元投入,解决“用什么扶”的问题
有效推进“扶贫攻坚工程”,投入是关键。要建立“群众投、社会筹、单位帮、银行贷、政府补”多元投入机制,拓宽扶贫投入渠道。增加政府扶贫投入,按照“政府过紧日子,群众过好日子”的理念,把扶贫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形成制度。整合涉农涉牧资金项目,按规划集中投入,合力攻坚,有效解决扶贫投入分散、撒胡椒面的问题。去年以来,自治区实施了“扶贫攻坚工程”资金整合方案,各旗县政府统筹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和各类涉农涉牧资金,集中投入配套扶贫。通过整合,到2017年,使贫困嘎查村和贫困户实现“五通、五有、一产业、一项目”: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房住、有学上、有医看、有科技特派员、有强有力的嘎查村级班子;每村有一个增收产业;每户有一个致富项目。为推进“三到村三到户”工作深入开展,自治区每年对2834个贫困嘎查村每村投入财政扶贫资金,支持农牧业产业发展;加大金融扶贫力度,改革财政扶贫资金使用办法,采取财政扶贫资金为贫困户担保、贴息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农牧民致富。即:自治区财政每年拿出4.75亿元资金,作为担保、贴息、风险补偿,撬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50亿元参与扶贫开发,有效放大了财政扶贫资金规模,做到了以小钱引大钱,实现财政扶贫资金滚动使用,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难的瓶颈。到今年9月末,全区发放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47.8亿元。此外,还要通过开展“村企共建”、“扶贫济困日”等活动,广泛筹集社会资金用于扶贫事业。
六、创新机制,解决“扶贫的活力和动力”问题
关键词:精准扶贫扶贫资金;产业扶贫农村发展;对策建议
中国的农村扶贫政策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在由政府主导下的全社会扶贫,政府主导扶贫政策的制定,同时主导资源和人员的调配,多年来,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倡导和鼓励社会各界多方参与,通过行政的力量动员和安排党政部门和大型国有企事业单位定点扶贫,有力地推进了贫困地区经济和农村发展,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扶贫开发的成就举世瞩目[1]。截至2015年,宁夏贫困人口由101.5万减少到58.1万贫困发生率也由25.6%下降到14.5%,农村贫困家庭户大幅减少,收入水平快速、稳步提高,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民族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农村人地关系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国扶贫开发基本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向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2]推进新型城镇化、推行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合理分配,逐渐消除城乡“二元制”结构,成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战略。然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原因、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基础设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部分地区还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差的问题,面临的发展障碍仍然较为突出,阻碍贫困地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亟需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和相关利益方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和政策,突破过去长久以来“输血”式扶贫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加大智力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力度,统筹少数民族扶贫工作,把握家庭户的实际需要精准滴灌,精准监测、跟踪管理的新路子,加快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3]从2014年开始,我国开始对国家级贫困县尤其是民族地区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摘帽”任务,该政策是我国新时期下扶贫开发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开展精准扶贫战略,核心是因户因地施策,从致贫原因入手,明辨贫困类型,区分贫困差异,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目前,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人口不仅规模大、分布广,情况复杂,脱贫摘帽难度大,更重要的是少数民族国家级贫困县地区的发展和转型、贫困家庭是否脱贫事关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成败。文章旨在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典型区域的调查,归纳并分析目前少数民族地区新时期下实施的精准扶、精准脱贫政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及障碍,进一步探讨未来4年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攻坚政策创新与对策建议,希望能为“十三五”期间民族地区更好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任务提供必要的指导,为实现全面脱贫摘帽任务,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供理论参考。
1 精准扶贫的内涵
2013年,总书记在调研时,就提出“精准扶贫”概念,重点强调扶贫任务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并指出“实施扶贫开发,不仅要整体联动、有普遍的要求和策略,还要强调重点、突出对特困村和特困户的帮扶”。2015年6月,在贵州省组织召开的“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重点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并积极提出“四个一批”、“六个精准”等精准扶贫开发理念和攻坚计划。“四个一批”指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从而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六个精准”指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
2 调研数据分析
2.1调研方案
按照统计原理,此次调研分成3组,分别对宁夏回族自治区国家级贫困县海原县和同心县等贫困地区开展调研,共覆盖两个县,随机抽选了四个村105个家庭户,开展了对当地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政策情况的调研,同时深入该贫困地区实地考察具体落实程度,对个扶贫开发的各利益方(4名村干部,39户贫困家庭、11户脱贫家庭、52户非贫困家庭)进行相关问题的问卷调研和访谈,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102份。
2.2 调研问卷的统计分析
受访的农户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6-60岁之间,比例达到67%,贫困县的村落的劳动力较少;同时接受调查的家庭户成员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及以下学历的高达81%,而非贫困家庭人口学历基本上在高中及以上。半数以上的受访农户极其重视国家开展的精准扶贫政策,然而具体了解精准扶贫政策的农户户仅有31%的人,而且在贫困家庭中,有51.85%的人认为当前的精准扶贫政策对自己有帮组。
2.2.1 基础设施帮扶是贫困县村落家庭户的最大需求
通过此次调研发现,几乎所有贫困户都有强烈的脱贫遗失,然而受制于自然条件,希望政府能在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农业技能培训、发展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帮扶,分别占样本的52%、12%、12%、13%、1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户的最大诉求,其中从事农业生产是贫困户的主要收入来源,达到了75%,有大部分农户希望通过发展村里的特色农产品和养殖来增加收入以脱贫致富,还有少数农户希望政府能设立门槛较低的农村创业专项资金,加之自己已有的相关技术,自主创业以帮助家庭致富。
2.2.2 特定区域的贫困户需求反映了致贫因素的差异性
区域内不同功能区域有着各自不同的经济利益和不同程度的相互依存关系,区域区位条件较好的地区一般拥有较好的资金、基础设施建设,而落后区域拥有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生态资源优势[4]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区域,由于资源、观念和环境的限制,贫困县的贫困差异也有极大地不同,致贫因素和类型更是存在区域性特征。此次实地调研、考察发现,就宁夏而言,贫困家庭户致贫的原因是农户主要从事低级、分散、小规模的农业生产,收入渠道单一,比例达到了40%,然而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寡,基本上是属于看天吃饭的地区;同时,占30%的农户认为家庭缺乏足够的劳动力也是该地区贫困家庭的重要因素,从问卷和实地考察得知,该区域的家庭户成年劳动力且能够劳动的人数较少,大都数家庭至少都有2个及以上子女需要抚养,比例达到了54%,却只有1个劳动力的家庭占到了46%;农业技能和素质低、子女上学负担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抚养老人和疾病等都是该民族地区贫困户陷入贫困的重要因素。
贫困户的贫困需求也也有极大的差异,缺乏劳动力、家庭成员抚养和赡养负担较重的贫困户极力希望政府能够切实给予相关社会保障帮扶,减轻家庭负担;那些认为因自然环境恶劣致贫的贫困户希望政府能够改善基础设施,帮组他们抵抗自然灾害。我们还了解到,部分农户的子女虽有一技之长,主观上想通过自己创业来改变现状,然而缺乏启动资金和相应的社会环境,这部分人希望他们能得到资金上的大力支持。由此可知,贫困户的致贫因素及诉求与该区域特定的贫困特征是相吻合的。
2.2.3 贫困户的年龄结构影响帮扶诉求
60岁以上的贫困户的诉求多数为社会保障、医疗和解决生活困难,相应在自主创业和主动生产方面的意愿降低,明显趋于保守,此年龄阶段的贫困户大都选择“节源”型帮扶,这说明解决自己生活问题是60岁以上的贫困户最为迫切的诉求,当然,仍有部分贫困户有一定的生产意愿。
60岁以下的人虽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但有不少人通过外出务工和经商获得收入来源,这部分人的主要帮扶诉求希望获得相关技能尤其是劳动转移技能和资金上的支持,由于他们年轻力壮,劳动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都较强,强烈希望通过创业和发展特色农业来脱贫致富,相比较于45岁以上的贫困户,对社会保障和医疗的诉求比例要小,这表明年龄越小,主观上越希望提升自身能力获得持续的收入,属于积极开源型,即贫困户对“生产发展型帮扶”的诉求较大。
2.2.4 自然条件影响贫困户发展区域特色农业
在调查的农户中,约有46%的贫困户都拥10亩土地左右,且田地集中连片,特别适合规模化种植,占47%的农户都希望从事村里特色农业的发展,部分家庭户也通过种植枸杞、葵花、核桃等实现了脱贫,然而许多贫困户主要的作物却是经济价值较低的玉米,附加值不高,收入有限,尚处在贫困中的家庭也希望种植经济附加值较高的作物增加收入,然而该地区历来较为干旱,年降水量较少,加之相应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很落后,尤其是灌溉条件较差,这严重制约了村里特色农业的发展,尽管贫困户有发展特色农业的强烈积极性,但自然条件带来的风险令他们望而却步。因而,如何突破自然环境的制约,加强对贫困户的相关农业技能的培,因地制宜地建立完备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系统成为了真正扶贫致富是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也是当前政府转变由过去输血式扶贫模式到贫困户自己造血模式所面临的重要难题。
2.2.5 贫困户的参与度影响扶贫效果
贫困户参与度指的是贫困家庭户参与制定村级扶贫计划、规划和相关扶贫利益方的互动程度。通过调查发现,积极了解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与扶贫帮扶队建立紧密联系和参与村级扶贫规划讨论的农户对自己是否能够摆脱贫困有较强的信心,农户表示,通过积极参与,一方面加深自身对扶贫政策的理解,重要的是还能够让扶贫相关利益方精确地了解自己的困难和致贫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精准滴灌。
3 精准扶贫政策问题剖析
3.1 完全以家庭收入作为贫困户的唯一识别标准存在缺陷
调查发现,贫困户的识别中有贫困户漏选现象,即真正需要帮扶的人不再扶贫对象之中,有15%的被访家庭户认为建档立卡中漏选了一些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户。根据贫困内涵的层次,贫困不仅指收入贫困,还包括人类贫困(如教育、健康贫困等)、知识贫困(如信息贫困)、以及生态贫困,这四类贫困体现出递阶层次的形式:收入贫困体现经济发展向度、人类贫困体现出人类发展向度,知识贫困体现知识经济社会发展向度,生态贫困体现可持续经济发展向度,逐层递进。[5]目前,我国识别贫困户的主要标准是依据收入状况,用收入水平高低描述和分辨贫困程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在识别贫困户时仍然有一定的缺陷,实施困难,具有难选、漏选的问题。一方面,农户个体真实收入很难准确、及时获知,而且测量难度很大,统计范围也难以确定,所以收入识别标准很难操作,依据收入标准所分辨的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差异很小。另一方面,收入无法全面反映农户的贫困状况,更不能反映除收入外的其他方面的贫困状况,如因疾病、学习、婚姻等导致的贫困。由于没有科学、可靠的收入统计口径,尽管有具体的贫困标准线,统计方依旧难以按收入多寡来区分贫困与否,因而只能凭借助村民民主评选出或由村民集体推荐等方法实现贫困户的选择。虽然该办法操作便利,但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极易受人操控,致使漏掉真正的贫苦户。另外,由于指标有限,无法完全满足每个人的诉求,处在贫困边缘但又确实贫困的农户很容易被忽略,这会加剧农户之间的矛盾。
3.2 农村缺乏对贫困户的跟踪管理,尤其是政策性转移人口
目前,由于精准扶贫机制尚不完善,扶贫相关利益方仅重视如何降低相关脱贫指标,忽视扶贫的重要过程。由于贫困家庭所处的地理位置、具备的知识技能不佳,等多地暴露于风险事件(如自然灾害),加之穷人拥有可以用于风险管理的资产少,贫困家庭更加具有脆弱性,这一观点已经广为接受[6]经过此次调研发现,许多脱贫户自主发展能力和承受风险能力仍然较弱,因灾、病和社会适应性弱等原因返贫率仍然较高,比如,不少生态移民等政策性转移人口表示,转移前的所在地给予了一次性的帮扶,暂时性地到了城镇,但是对于没有任何技能和持续收入来源的转移入口,面对较高的生活水平压力,不得不重新回到临近的农村,依旧过着贫困的生活,基层缺乏一套对贫困户状态动态监测、跟踪管理科学、系统的机制,这样很易造成“被脱贫”、现象。
3.3 村级扶贫组织不够健全,缺乏高素质的专门帮扶队伍
精准扶贫成功的关键在于基层组织能否高效地落实相应的具体政策和规划,是保证精准到户的基本单元,基层队伍扶贫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巨大,因而拥有一支素质高、积极性高、觉悟性高、行动力高的帮扶队伍对于具体开展扶贫开发的行动有位重要,但由于扶贫组织结构缺乏征对性,实施队伍人员不足,通常是一人兼职多种植物的功能,且这些基层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仅有小学水平,这很难适应极其繁重的扶贫工作任务。另外,受访的村干部表示,他们连最基本的稳定的办公地点都没有,管理扶贫日常工作的人员一班都是自己在家里进行,扶贫工作力量和组织薄弱,尤其是村、镇两级缺少专职、稳定的帮扶工作人员,村一级帮扶工作任务主要由村干部全部承担,这极大地降低了扶贫策略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4 缺乏扶贫资金,使用效率低,门槛高
调研国家级贫困县基层单位大多认为财政给予专项扶贫资金基本无法满足扶贫任务需求,通过层层分解,最后,村级组织获得的扶贫资金满足不了整体的扶贫要求,加之国家级贫困县自身财力薄弱,分配资金的能力欠缺,这更加剧了村级扶贫资金的到位难度。如,同心县杨家湾村的村支书表示,他根据村里的贫困状况和实际扶贫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划,然而就因为扶贫资金不足、资金使用的诸多限制、门槛高而无法付诸于实践,另外,由于扶贫资金少而分散致使使用效率低,发挥不了规模效应,扶贫效果往往达不到既定的要求。如,有村民表示,尽管知道有专项的互助资金,但却完全不知道如何获取及使用,使用过互助资金的对其的反馈也不是很看好,认为资金太少基本做不了什么,因为程序麻烦而干脆不用的现象很普遍。
3.5 贫困县的基础建设较落后,尤其是农业基础配套设施,亟须改善
多年来,尽管国家和地方在这些国家级贫困县投入了大量的基建资金,贫困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改观,但村与村之间,村与主干道之间的公路仍然非常落后,部分贫困县交通通达程度较差,这也极大地限制该区域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某县村里道路泥泞,居住环境十分恶劣,目前还尚未实现便利通达。与此同时,某些区域乡村公路规划时缺乏对本地区交通需求和地理环境状状况进行深入的研究,部分道路重复建设更是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建设浪费。此外,贫困县地区农业基础配套设施、水利灌溉、特色农业技能推广度都十分薄弱,加上信息网络建设落后、区域较为封闭、交通物流成本较高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交易成本,这严重阻碍了本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52%的被调研农户希望能加快农业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加大对水利灌溉系统和农业技能培训的投入,同时,要求在饮水、信息、网络、住房、交通等方面能的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户脱贫的最基本的保障,它的好坏直接影响扶贫政策的落地实施。
4 政策建议
4.1 健全贫困户识别标准体系,因人因地施策、科学地推进精准扶贫战略
为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精确到户,实现靶向治疗,需要在目前已有的贫困户识别标准和立卡建档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建档工作信息与相关资产登记相结合,强化各个组织、部门之间合作,紧紧依靠大数据、云计算系统管理贫困家庭的基本数据信息。同事,为了更加精准地对症下药,精确滴灌,要进一步从多方位、深程度、客观地测量贫困家庭、贫困地区。改变原来仅以收入作为唯一的衡量困的指标,要将家庭户收入和生产能力、可剩余支配能力、购买能力、抵抗市场风险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建立贫困家庭识别与区分标准的综合指标体系。依据贫困区域和类型的差异性,精准扶贫应重点对贫困户进行分区(片区、流域)、分类(不同对象)、分级(贫困程度)识别,建立扶贫家庭户实时动态数据库,加强与贫困户实时联系和跟踪管理,对待不同贫困程度的贫困户要因人实施差异化的精准帮扶措施。例如,对60岁以上生产能力较差的贫困人口政府要重点解决其生活困难,相应的政策性社会保障要有必要的倾斜;而对于60岁以下,特别是具有较强生产能力和劳动积极性的贫困户,政府更多的应在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同时更要加强农业技术的帮扶,对于那些劳动能力较强的贫困户主要以劳动转移技能培训和资金上的帮扶为主。
扶贫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套科学的瞄准机制,而瞄准机制的确立又依赖于科学的贫困监测,因此扶贫监测对于扶贫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尤其是村级瞄准机制的建立与完善。[7]扶贫开发工作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因而为防止贫困户重新返贫,要建立贫困户的退出指标体系和脱贫户生活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适时帮扶,解决返贫、被脱贫问题、不断巩固脱贫果实,比如,对于脱贫户,要实时、连续监测其目前的生活、家庭变化状况,依据与本地区的整体生活条件标准对比,即时改变帮扶对策。
4.2 加快基层扶贫组织、队伍的建设,精准设置专职扶贫公务员,明确权责
县一级是中国农村扶贫的基本单位,在整个农村扶贫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突出表现在对县内贫困社区和贫困人口的选择和瞄准。而这种瞄准的准确性直接影响整个扶贫政策和投资的扶贫效果。扶贫资金的投向、扶贫项目的实施地点和项目能不能取得扶贫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县扶贫领导小组和扶贫部门的决策。[8]通过本次调研发现,村级扶贫组织及其混乱,扶贫管理人员缺乏且素质有待提高,因而,健全贫困地区县、镇村等基层扶贫组织,精准设立扶贫专业管理人员,提高扶贫管理人员的素质,明确扶贫管理开发人员的具体职责和权限成为了当前基层扶贫的重要工作,也是实现宁夏民族国家级贫困县地区脱贫摘帽的基础和核心。一方面,积极落实扶贫管理人员驻村机制,加强扶贫管理支援与扶贫对象的联系,实时反馈、解决帮扶过程中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新的帮扶方式,吸引高校毕业生从事扶贫开发基础工作,设置扶贫专职公务员,明确专职公务员的权责,以优厚的待遇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扶贫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4.3 充分l挥区域优势,突出产业扶贫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调研的贫困县区域多数贫困家庭缺乏劳动力,在家的普遍都是妇女和小孩儿,许多土地都为充分的发挥作用,由于种植技术、资金、劳动力和传统观念的限制,依然种植的一些经济价值较低的农作物,然而许多受访农户表示想通过发展本村的特色农业,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链解决自身就业和致富。为此,贫困县区域可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突出产业扶贫在帮扶中的重要地位,就地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人员返乡从事特色农业的发展,增强扶贫的队伍,还能借助返乡人员在外学到的相关技术和观念推进产业扶贫的进程。同时,由于农户资金不足,相关扶贫机构应积极地帮助农户解决初始投入资金问题,建立特色农业发展的专项帮扶资金,设置农业技术培训、指导机构,打通农户产品与销售市场的信息获取通道,全方位地做好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的保障工作。让产业扶贫成为扶贫开发工作的重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贫困地区走向小康。
4.4 加大县级专项扶贫资金的投入,整合、优化资金的用途,减少审批程序
从与村干部的访谈中得知,他们纷纷表示村级扶贫资金较少,且资金的下方要经历层层审批,获取的难度大,时间较长,扶贫开发工作进程缓慢。鉴于此,县级政府理应强化整合扶贫资金,协调各个部门的扶贫开发工作,合理布局资金的分配模块,强化资金使用的集中程度,把有限的资金集中用在最需要解决的基层扶贫开发工作上,即集中力量扶贫,稳步、快速提升扶贫开发工作的效果与效率。逐渐扩大基层组织的资金运用与人事调整、管理权限,加强各级组织资金使用的监管。给予基层扶贫组织尤其是村级机构一定的财权,准许村级机构依据贫困村最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灵活地使用扶贫资金,同时,在这一过程中,上级管理部门可通过实时检查、督促或第三方评估的模式来加强扶贫资金的监管力度,从而避免资金灵活使用而导致的违法乱纪问题。扶贫项目是否精准,基层组织和人员最有发言权,不少受访干部建议上级应简政放权,把扶贫资金项目的申报权下放到县。这样,贫困村农户更清楚他们的直接利益和应该申报的迫切困难,应给予县级、村级部门更加灵活的项目资金使用自、调配权,由贫困村农户代表民主甄选对贫困户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善作用显著的扶贫项目。
4.5 重视贫困户、贫困区域的协同发展,在扶贫时应突出“家庭户”的地位
加快贫困区域的基础设施、产业与现代特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贫困农村内生性、造血式发展,根本解决贫困区域人口的重要基础。通过科学、合理地推行扶贫开发政策、推进扶贫开发精准化[16],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后发优势和区域特色,从而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转型发展,在今后4年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应重视贫困区域和贫困户的协同发展,一方面,加强贫困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土地整治、生态治理工程等的建设和治理,为贫困地区的农户提供一个较好的硬件环境,打好基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贫困区域特有的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的后发优势,在以贫困家庭户为主体,相关的基层帮扶机构和队伍为辅的指导相结合,营造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同时精准帮扶迫切需要的农户。随着推进扶贫区域的整体功能转型,到2020年全面消除贫困区域的贫困人口,促使国家级贫困县贫地区由生活型向生态型转变。同时,受贫困家庭和农户个体的能力约束,仍有一些贫困家庭或个体存在。这部分人的生活变化和福利改善,需要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策略,以及低保兜底的途径给予妥善安置。
参考文献
[1]王国良.中国扶贫政策――趋势与挑战[M].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05,(6):267-270.
[2]郑志龙,丁辉侠,韩恒,孙远太.政府扶贫开发绩效评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9):251-252.
[3]关于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扶持力度的建议[N].联合日报.2016-8-23.
[4]韩劲.走出贫困循环[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4):140-141
[5]向德平,黄承伟.减贫与发展[M].科学社会文献出版社,2016,(2):28-30.
[6]李丽.中国城乡居民家庭贫困脆弱性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27-29.
一、把握五个突出,狠抓扶贫开发工作落实
近年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系列决策部署,集全委力量从重点领域、重大政策、重要专项等方面,扭住关键环节,全面整合资源,全力加大扶持,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突出落实行业扶贫责任。扶贫工作涉及发改委10多个处室、多项职能。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落实中办发〔2013〕25号文件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下发后,省发改委立即成立了由主要领导同志任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牵头和责任处室,形成了高效协调运转机制。
结合部门职能,针对发改委牵头或参与的道路畅通、饮水安全、危旧房改造、教育医疗等10项扶贫重点任务,逐一进行研究,编制工作手册,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建立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委领导分头联系贫困村,每人帮包一个贫困户;先后派出3批17名干部,到蒙阴县12个村担任第一书记,切实履行好抓党建促脱贫责任。
二是突出支持倾斜重点区域。把扶贫开发纳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大框架,结合实施两区一圈一带战略,对西部经济隆起带、沂蒙革命老区等贫困面较大区域,加大倾斜力度。
今年,切块安排 10.5亿元资金,支持西部经济隆起带科技创新、乡村旅游、环境整治等近100个项目建设;专题安排2.38亿元资金,支持西部经济隆起带8个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累计安排中央和省级资金6.5亿元,支持沂蒙革命老区各类项目47个。
积极争取国家对沂蒙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等区域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降低地方配套比例,今年已多争取中央和省级各类资金10亿元以上。通过实施区域战略,西部地区交通、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东西部差距正逐步缩小,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贫困地区脱贫奠定了基础。
三是突出难点开发治理。针对库区、湖区、滩区等脱贫任务较重区域,全面对接移民安置、产业发展等政策,推进集中连片扶贫开发。
我省现有大中型水库特困移民10万人、黄河滩区居民 65万人,针对这部分群众,实施大中型水库特困移民避险解困试点,落实中央资金4.3亿元,对41个移民村实施整体搬迁,涉及特困移民2.86万人。启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首批搬迁东平、鄄城2县的3个试点村,涉及1595户、5019人。
坚持防洪与惠民相结合,协调推进黄河下游和东平湖防洪综合治理等工程建设,通过堤防加固、河湖疏浚、老湖区治理等措施促进湖区滩区长远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积极支持东平县整体脱贫工作,落实省以上扶持资金3.5亿元,实施各类项目近30个,惠及人口12万人。
四是突出产业带动提升扶贫。着眼于打基础、利长远,加快改善贫困地区粮田、水利等基础设施条件,推广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模式,走特色产业扶贫开发新路,增强造血功能和发展动能,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今年,支持34个省选派第一书记县涉农项目58个,落实中央资金6.8亿元。
其中,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田间工程49.9万亩,奶牛标准化养殖场改扩建项目24个,农村大型沼气工程4个。会同省直农口部门,盘活中央预算内存量资金5200多万元,全部用于支持省选派第一书记县项目。
五是突出支持发展农村民生事业。加大对上争取,积极协调推进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乡镇污水处理、农网改造、农产品流通设施等工程建设,优先支持贫困地区,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今年,争取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中央资金1.25亿元,在沂蒙革命老区15个县(市)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182公里;争取第一批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国家专项建设基金16.1亿元;争取农村危旧房改造中央资金2.7亿元,惠及3.6万农户;落实中央和省级资金12.3亿元,用于解决农村居民和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落实中央资金1.6亿元,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577个项目建设。通过项目实施,贫困地区教育、文化、医疗、居住等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虽然我们的行业扶贫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力度不够大,针对性不够强,政策、项目、资金安排不够精准等问题。下一步,要着力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强化五个着力,全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当前,扶贫开发进入攻坚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按照国定标准,我省还有263万贫困人口;按照省定标准,有7005个贫困村、519.5万贫困人口。下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会同各市和有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输血造血并重,善借外力、激活内力、精准发力,全力以赴做好扶贫各项工作,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
一是着力强化规划引领。将扶贫开发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紧密衔接此次会议研究确定的目标及措施,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扶贫开发的总体任务、工作重点、支撑项目和政策保障等。
在牵头或参与编制各专项规划时,做好结合文章,打好扶贫开发组合拳。会同省直有关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倾斜,力争我省更多扶贫政策、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相关规划。同时,按照分类指导、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以村为基础,以县为单位,加快编制年度扶贫规划实施方案,建立扶贫项目库,细化分解任务,确保如期实现既定脱贫目标。
二是着力搞好分类施策。创新扶贫思路和方式方法,会同省直有关部门,勤汇报、多衔接,切实加大对上政策、项目、资金等争取力度。通过开发式扶贫、扶持生产和就业,促进产业发展脱贫;通过库区、湖区、滩区移民安置、集中连片扶贫开发,促进重点区域脱贫;通过实施农村低保线与扶贫线两线合一,促进兜底保障脱贫;通过深化医改,完善大病医疗保险、大病救助制度,促进医疗救助脱贫。
立足贫困地区发展需求,结合编制三年滚动投资计划,全面梳理中央和省预算内资金扶持政策,抓好项目筛选,完善前期手续,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补充一批,争取将符合条件的扶贫项目全部纳入扶持范围。近期,在安排部署2016年中央、省预算内投资项目申报工作时,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
三是着力推动基础先行。结合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乡村文明行动等,优化整合农业农村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区域发展专项、社会事业、生态环保等领域项目资金,通过重点倾斜、集中投入,加快实施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改造、农田水利、供气供暖等重点工程,打通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
结合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综合运用PPP发展基金、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加大贫困村、贫困户危房改造力度,抓好村容村貌整治,支持乡村旅游规模发展,切实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我省第一批已争取国家专项建设基金84.5亿元,占全国的6%,安排重点项目57个;目前,正全力做好第二批专项建设基金的争取工作。
四是着力深化区域统筹。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在规划布局、政策扶持、项目建设、资金安排等方面,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继续安排省区域战略专项资金,支持西部地区发展,开展 2016年西部经济隆起带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区域人才项目支持工作。
尽快编制印发《沂蒙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出台扶贫相关配套政策。积极推进先进地区对口帮扶贫困地区工作,采取共建园区、飞地经济等模式,搞好产业培植、东西合作和人才交流。
五是着力加大试点示范。立足我省实际,积极衔接争取,探索山东特色扶贫新路径。抓好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对所覆盖的贫困区域,聚集各类资源,形成政策洼地。
落实好移民搬迁扶持政策,全力争取中央资金6亿元以上,加快实施大中型水库特困移民避险解困第二批试点,推动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项目年内开工,打造扶贫开发异地搬迁样板工程。积极配合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增加贫困群众财产性收入。
三、做到五个加强,切实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
现在,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围绕更好完成各项扶贫工作任务,结合前期调研基层反映的实际需求,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加强产业扶贫。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向贫困地区安排门槛低、市场稳、投入少、见效快产业项目。结合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采用送羊还羔送猪还崽等模式发展养殖业;采用送苗还枝、特色拱棚、林木果蔬等模式发展种植业,增强造血功能。
二是加强行业扶贫。着重解决好贫困地区路、水、电、气等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对滩涂村、山顶村、缺水村等条件恶劣、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方,制定具体方案,加快实施异地整体搬迁。
三是加强医疗扶贫。针对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医疗救助体系,实行二次报销,让贫困人口治得起病。提高大病保险上限,并与基本医保、大病医保、医疗救助等联动衔接,基本解决贫困人口中大病患者的医疗费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