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现阶段教育方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阶段教育方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为深化全面科学的教育质量观,逐步建立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多元教育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县决定实施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工作,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育基础信息进行测评,逐步建立反映我县教育发展的学生成长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实施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是建立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索人才成长规律的需要,是加强教育管理、进行科学决策的需要。实施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也是我县教育质量评价和管理制度的重要创新,对于促进我县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目标、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我县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根本目的,是通过评价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整体状况,以最简明有效的方式来反映学校或地区的学生成长综合素质、反映教育质量的状况,以发现成绩、比较差距、找出问题、寻找原因、寻求对策为具体目标指向,为制定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提升教育质量的有关教育政策、教学对策提供科学测评依据,引导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通过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逐步建立我县的教育数据中心。

我县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指导思想是: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在信息化环境下,通过科学测评,提高教育决策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和谐发展。

我县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必须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一)依法测评原则。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必须以国家颁布的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为依据,以求通过科学测评准确把握全县基础教育的质量状况,为各级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和建议。

(二)科学性原则。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从测评内容的选择、标准的制订、工具的研发,到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报告的撰写与,整个过程都要保持高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导向性原则。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不用于评价学校、教师、学生,只是通过测评数据和测评结果的,科学诊断我县基础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帮助寻求解决方案,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规律、人才成长的规律和教育管理的规律,引导学校、教师、家长和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质量观,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对象和内容

本次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对象为我县初中阶段学校的在校学生,同时搜集与学生成长有关方面的信息(如父母、教师、学校甚至社区情况等信息)。根据我县基础教育质量的实际状况,借鉴国内外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经验,现阶段我县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重点领域包括六个方面: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或社会素质、学习能力、成长环境。

三、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的和运用

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由我局统一公布,各学校和有关业务部门要充分运用好评测结果,指导和改进我县基础教育工作。

(一)促进教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各学校要充分利用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提供的丰富、科学、准确的信息、数据,促进教育决策和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切实促进我县基础教育决策和管理从经验走向科学,从终结性走向过程性,从模糊性走向精细化。

(二)促进教育质量的有效改进。各学校和教育督导、教研部门要改变过去单一的仅仅基于课程标准的教育质量模式,依据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中反映出的教育中存在问题,把教育督导和教研工作的重心转移到帮助教师反思教育行为的有效性,指导教师改进教育教学工作上来。

四、加强对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组织领导

实施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是在我县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新阶段后,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采取的一项具有基础性、战略性的重要措施,各有关学校和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确保我县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的顺利实施。

(一)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工作由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直接指导,在县教育局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第2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教师基本功是小学教师现阶段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是教师能力结构的基础和必备要求,是小学教师职务培训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对于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使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东区槎桥小学把此项工作当作实施继续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长期抓紧抓实。

教师基本功训练是长期进行的教师培训活动,必须长期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运用自如。槎桥小学有40%的教师是25岁以下的新教师,因为计算机的重点使用,他们的“三笔字”相对其他教师来说比较薄弱。学期初,学校就针对这个情况,定下了本学期抓好写字方面基本功训练目标:要求每位新教师都能正确运用粉笔、钢笔、毛笔,按照汉字的笔画、笔顺和间架结构,书写规范的正楷字,并具有一定的速度;其他教师在原有基础上有明显提高;个别“三笔字”写得好的老师要写出自己的风格,并当好指导老师。每月精选一份最好的作品存放在“练功袋”,期末进行“三笔字”培训总结考核,表彰进步最大的前三名老师。

学校为每位教师提供了文房四宝, 教师们每周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进行练习,每月学校组织培训一次,潘毅茹老师能者为师,挑起了辅导新老师的担子,从握笔、起笔、运笔、收笔教起,从点、横、竖、撇、捺教起;教师们经历了手把手、摹、临、写的阶段,经历了手颤、手酸、手痒的阶段。经过一学期的练习,新教师们认为难度最大的毛笔字也从开始时的“不堪入目”到现在的“赏心悦目”了。

1月15日,槎桥小学全体教师进行了“三笔字”的期末考核,考核过程中,教师们都能够快速、端正地完成随机抽取的考题三笔字书写。然后由大家进行投票,选出本学期三笔字进步最大的三位教师,胡海虹、杨畅城、杨静君三位老师获奖。

欧校长在考核总结时勉励教师们要继续发扬能者为师、互教互学的优良传统,并期望教师们在以后各专题的训练过程中,也要做到练有所得,练以致用,齐心协力,共同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达到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第3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教育;地位;作用

一、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

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让学生的素质水平稳步地提升,同时也是保证其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需要重视其关键的地位。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素养,提升其思想境界,教师应该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地位,也就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过程中,真正地让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凸显出来。面对教育体制的变革,传统的应试教育受到了冲击,逐步向着素质教育转变。于是,思想政治课的地位空前高涨,通过为学生普及社会主义理论知识,宣扬民主和法治等精神,使学生真正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的熏陶,努力地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不断的进取中成为更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这使得广大师生真正地意识到了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

二、思想政治课在中学教育中的作用

(一)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到自然社会,通过了解时事政治,感受到现阶段社会的局势变化,为了成为更好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力量,全面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在全球化的整体进程中,思想政治课记载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轨迹,面对课程改革的具体情况,本课程的设立体现出时代特色,通过理论和知识传授,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稳步的提升,将与学生切身相关的时事融合到科学的背景之中,从而更好地感受到社会的变迁[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道德素养有着较大的引导作用。

(二)决定作用

思想政治课在具体实施阶段,需要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这会对素质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产生影响。在学生的成长阶段,因其教育背景和家庭环境的巨大差异,使得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存在明显的不同,若是未能对思想出现偏颇的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将会使其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误入歧途,严重地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与成才。通过积极实践思想政治课的相关内容,让学生真正地认识到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意义。中学教育中通过合理的方针,使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及时地提升自身的思想觉悟,逐步养成更为优秀的品质,从而更好地规避不良的影响,积极地正视自身的发展,努力地成长为更优秀的人才。

(三)德育作用

德育在思想政治课中的教育意义十分明显,能够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其形成健康的人格。现阶段,社会上难免存在一些负面的东西,如果对学生忽视了正确的德育教育,将会使其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思想政治课具有德育教育的作用,能够帮助青少年逐步确立更为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怀,使得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觉悟得到有效的提升。德育教育能够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成为更加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四)知识作用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传统的教育模式受到了冲击,传统的教育理念也被突破,为了让学生接受更好的知识熏陶,应该正视思想政治课的知识作用,保证其成为一切实践活动落实的前提条件。思想政治课属于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课,通过逐步向青少年传授思想政治概念,充分彰显其十足的教育价值。在中学教育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独立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积极地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加倍努力,使知识学习更加完善,也符合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意义。

(五)塑造作用

思想政治课可以帮助青少年塑造更为独立的人格,逐步养成优秀的品格,因此应该正视其塑造作用。在中学教育中,需要积极关注思想政治课的塑造作用,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确定青少年塑造的标准,由此展开具有针对性的教育。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需要正确地看待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施意义,通过培养中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使其具备现阶段社会发展中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思想政治课明确了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双重要求,使青少年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了更为精准的方向。

第4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化学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改革是依托于传统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情况、人才需求等诸多方面,构建出的一套教学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部分,在改革当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现阶段教育教学要求的目标相较于过去发生了重大转变,改革所面临的阻力和问题也就尤为突出。如何应对好新时代教育教学挑战将成为主要课题。

一、化学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理念不适用于现代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要求。在过去的化学教育的教学实践中,往往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情况。这种不明确使得教学过程刻板、理论性过强、学生缺乏独立认知与参与感。情况表现在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人为地割裂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之间的关系,形成理论远高于实际的应试型人才。同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需要获得独立的认知和操作能力,而当刻板化的教学方式形成之后,学生无法摆脱被动灌输式的学习方式,进而无法在离开课堂之后面对实际问题时做出有效的独立判断。(二)现阶段化学教育“学”“用”脱节。刻板教学理念这一弊端影响深远,会直接关系到学生日后在工作生活当中无法将所学的知识灵活运用。中等职业学校本应以培育实用型人才为主要任务,然而当教学理念陈旧固化,则无法完成这一目标,甚至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只看重理论,只关注考试本身,而不能明确理论需要为实际服务这一根本命题。化学教育作为化学实用人才的培育,实际操作的重要性相较于其他学科体现得尤为明显。(三)脱节的教育会影响学生就业。当无法摆脱传统教育刻板化的特点时,学生知识性的刻板化也将成为新的问题。在当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工作岗位后,刻板化学习的危害也随之体现,即固化的理论无法转化为实用性的思维,进而导致工作中无法对实际问题进行有效解决,直接导致工作效率的降低。而在就业过程当中,每一个过低的工作效率都将可能造成在就业竞争当中惨遭淘汰。其问题就在于,刻板化的教学理念下人才缺乏实用素养,而实用素养在就业当中即是核心竞争力,没有了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就会导致就业困难。

二、现阶段化学教学实践的改革方针和应对办法

(一)转变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的。现代职业教育是以培育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缺乏导向性与实践观念的教育方法已经无法跟上时代的潮流。职业教育当中,教师团队应首先明确教学目的,不应以偏概全地只注重学历教育而忽视了职业技能培养。教师团队在明确目标后需尽快制定出符合这一目标的教学计划,去除传统的刻板化教学习惯,剔除陈旧的、不合时宜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理念,引进新的教学理念,即一切教学活动是为生产实践服务的。(二)改变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化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有参与感,参与感和动手能力会增加学生对于事物的独立判断能力,因此教学过程转变为实际操作根本上来说是为了在学生离开课堂后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而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探索实践也恰恰是学生所喜爱的学习方式,教师只需在实践当中加以引导,对错误的操作及时进行指正即可。(三)确立校园内部的评价体系。作为教学成果的验收和就业岗前的准备,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习评价体系,这一体系不能停留在宽泛的、无指向性的考量阶段,而应该实行严肃的、有指向性的考量,即通过考察体系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验收来分析学生在具体岗位上所能完成工作的程度,这既是对学生就业前的严格把关,也是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的总结和归纳。这样一来可以使得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迅速投入到工作当中,并且达到工作所涉及的要求。而这些在学校已经先期完成,减少了漫长的磨合,增加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实践的价值被推到了空前的高度,它既是就业导向性的要求,同时也是教学方法转变的方向。而实践,也拓宽了学生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相较于传统刻板化教学,其效果也将有显著提升。在化学教育当中,实际操作会直接反映出知识的掌握程度,两者不可偏废。教师在其中所充当的角色应当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导者,因为相比于知识的传授而言,独立判断与独立反应将成为学生综合实力考量的核心,而这也是新时代对学生的根本要求。

作者:杜斌 单位:甘肃省天水市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王紫宇.职业院校有机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策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04:221.

[2]张雅红.高职院校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实践教学的现状与改革[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16,04:37-38+40.

第5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体育课程,体育教学,关系

一、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概念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

在学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项独立的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的体育教学中,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掌握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严格、科学和系统的训练中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后在考试与测评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这些方式达到提高学生运动成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学习态度的目的。从教学方式层面来分析,课程是指在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形成的一种具有规范化、集成化、系统化和具体化等诸多特征的教学模式,这其中包含了学生的年龄特征、社会发展形态以及教学内容等。当前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这一种新型的课程体系以让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为方式实现其教学目标。体育课程在现阶段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基础教育工作正常开展的保障,对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和意义。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在体育课程的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课程的覆盖程度越来越高,逐渐成为了现代体育教学中的重要部分。

(二)体育教学的概念

体育教学根据现代教学论中的基本观点,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课程目标的要求,并以特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为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过程,体育教学是在全校师生共同参与下运动相关系统模式和结构体系形成的一套系统化的工作模式和工作流程。当前的体育教学中,主要是以一定的体育课程内容为媒介,在课堂这一主渠道中,师生双方相互交往,并对体育课程的特定内容进行具体实施,其主要特征是教与学和谐统一下的身体教育活动。在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通过身体活动和锻炼,让学生系统的掌握一些体育文化知识、技术、技能、理论和方法,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完成和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目的的主要途径,对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意识、精神和体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性质上的关系

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两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然而在性质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区别。对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两者的性质进行分析,前者主要为后者提供方案和蓝图,并且由行政和决策部门进行操作,在性质上更多的类似与国家行政部门。体育课程设计需要在其工作中将国家的相关教育方针、政策制度、法规以及要求等通过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科书等形式反映出来,是以价值选择为中心的。我国教育政策中要求需要体育课程的教育要体现出我国的教育方针,并反映出学校体育教学的思想、态度、观点、立场以及目的任务,根据这些要求,体育课程的设计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指导性。而体育教学的性质是学校和老师按照体育课程计划和目标的要求,结合教育主体的需要,并根据教材特点进行设计并组织的一项具体的施教活动。从体育教学的性质可以看出它是通过教学活动过程将体育的价值以及课程目标、要求具体的落实并体现出来,从而完成其特定的教学目标。由此看来,体育教学相比与体育课程而言,具有更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体育教学设计往往会受到地域、学校环境和教师教学风格的影响,带有其独特的特点。

(二)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在功能之间的关系

在功能上,体育课程设计与体育教学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前者主要为后者提供总体的活动方案,是社会、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需要,也是体育教学与体育实践活动之间的中介,发挥着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学校中的体育课程,一定会反映出我国的教育、学校体育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目标以及国家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目标要求。体育课程设计对体育教学能起到指导和制约作用,这是因为前者对后者会提出宏观的计划、标准和要求,对于不同教育阶段、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和教学对象,体育课程设计在这其中能起到直接的导向、依据等作用。体育课程设计的功能体现在帮助教师更有效的“教”和学生更有效的“学”这两方面上,属于计划和方略范畴。体育教学的功能体现在以具体教学对象的需求为依据,将课程设计中的内容、标准、要求和目的等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方法具体落实。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功能关系可以将其比喻为设计图纸与施工、乐谱和作品演奏这样的关系,也就是说体育教学是体育课程的具体实施环节。然而,即使是同一门体育课程,在其实施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同,例如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场地设施等。一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和手段、拥有完善的环境设施场地等的体育教学过程会有更强的趣味性效果,当然也就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获得较高的教学质量。反之,教学方法过于简单、单一,设施场地不完善,其体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则会枯燥无味,教学效果也不佳。

结束语:综上所述,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之间的辨证关系有较为明确界定,体育课程设计属于总体方案和计划,对体育教学起到规范和指导作用,而体育教学则是体育课程目标具体落实的实践活动。体育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决定了体育教学能否取得较佳的预期效果,而体育教学活动组织与落实的好坏也关乎到体育课程设计实施的效果。了解了体育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校体育课程设计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从而使体育教学工作真正发挥其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辛利.论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的若干关系[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1,26(03):273-276.

[2]张金花.浅谈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J].新课程・下旬,2015,14(08):190.

第6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一、我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德育工作是各大院校教育培训的核心内容,因此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改革开放依赖随着国家传媒技术的不断变革,导致学生思潮涌动,不良信息的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与品德受到冲击,这种现象在小学生群体内尤为明显,因小学生思想意识仍不成熟,没有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如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至关重要。当前小学德育教育存在教育力度薄弱、教学资源匮乏、教育内容单一等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小学德育工作者需尽快解决的重大课题。

笔者认为德育教学是一项系统性极强的工作,学生思想的发展乃至形成均与其生活的家庭氛围、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封闭式学校德育授课模式已无法满足新时期德育发展趋势,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应注重开放性,重视教育手段及方法的细化,增强双向适应性及互动性,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德育原理规范的认识,不断内化、自省、升华、训练,使其形成稳固的行为规范。教师设计教育活动时必须根据社会现象及学生生长需求,遵循人类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及年龄的前提下设计教育意义浓厚的实践活动,力求实现教育目标的多远整合,使活动的开展更具多样性及弹性,营造人性化的教育氛围。其不仅可以破除传统德育教育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同时也有利于解决当前小学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以主题活动方式将填鸭式教学法转化为学生乐于参与的有趣活动。针对我校教师教学现状,对德育活动设计及组织仍浮于形式的现状,探讨如何开展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我校德育教师教学改革的重点问题,因此,学校领导及教育人员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工作,特提出该课题,以期提高我校德育教学工作水平。

二、解决小学德育教育问题的方法

笔者认为,要想解决现阶段我国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三大问题,首先应将德育教育工作纳入学校基础课业教学体系中,并对其进行整合规划。将各项德育活动与重大文化课教育活动相结合,并立足于制约学生思想品德树立的问题加以分析,努力开拓适用于小学生的教育途径,促使德育工作走向活动化、生活化、生本化及校本化的教育道路。在实施过程中德育教育应突显教育主题,使教育工作体现活动性及动态性,将教师的传统说教式授业方式转化为学生直接参与的各项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及深刻性的目的。

1.提高校领导重视程度,积极革新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领导应提高认识,德智体美劳以德为首,德育教育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它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前提与基础,同时也是宣扬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校领导应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深度,积极深化德育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应了解到德育教育是一项关系国家根本性建设的重要工作,必须常抓不懈。在具体教育形式及教育方针的制定方面,校领导应结合学校德育教学的不足之处制定教育方针与教育体系,且不可使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应将德育工作视作硬性教育指标,不仅应看重学生考试分数,同时也应重视学生的品德素养,应有针对性及目的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工作,将学生德育教育当成重点教学内容对待,并鼓励德育教师开展各项专题教育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使学生思想的解放与升华。

2.提高教师育德水平,努力建设高素质育德团队

德育教师应以转变传统教学观念为切入点开展育德工作,努力改变现有德育教育活动过于形式的现状,使德育教师始终参与指导学生的活动中,促使其教育观念的转变及革新。为此,笔者结合德育教师应具备的业务能力及理论知识分析教师指导及培训工作,例如关于德育讲学纲要的理解与宣扬、教育方案的规划及设计、德育活动与文化课程的互溶性问题等,使德育教师对育德活动有一个全新认识,使德育教师能够在观念上提高重视程度,关注育德活动的培训方式,采取集中培养分层培训结合的体系开展自我学习与授课活动,优化教师教育素养。并应以点带面,组建高素质的德育团队,端正德育工作者的教学态度,在教学方式上革新陈旧的育德方法,比如:学生犯错对其体罚等育德方法。这种教育方法不仅起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还会严重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的自我成长。德育工作者应明确了解,在育德过程中教师不仅是学生思想品德培育的师父,同时也应该是一名慈善的长者。教学时,教师应具备高尚的师德,真正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将说教转化为言传身教,使学生能够感觉到德育教师的榜样作用,以自我的情操及素养潜移默化的改变学生对德育课程的认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笔者总结自身德育教学经验发现,一个教师的个人素养会影响一群学生,因此,学校在开展育德工作时不仅应考虑到学生因素,同时也应关注德育教师的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德育教育团队的综合素养,定期培训并考核,促使学校德育教师团队综合素养的快速提升。

3.改变德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

首先应将德育教育融入各科教学内容中,文化课教师应通过角色互换或分享生活经验等方式宣扬美德,促使学生主动挖掘各文化课中的育德案例,其次,学校在开展各项团体活动时应积极融入育德内容,将育德工作的开展渗透于学校的各项团队活动中。例如:校运动会、社会实践大赛、文化娱乐大赛及各项社团活动等,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比如使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及学雷锋活动等,以全校弘扬先进事迹或好人好事的方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在举办校运动会时,学校应积极宣讲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活动原则,对在比赛中互帮互助的个人及团体进行嘉奖。或利用学校学习板报、广播等传媒媒介宣讲育德的重要性,弘扬中华五千年来的德育小故事,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

4.加强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的紧密联系,扩展育德模式及方法

部分学校因在开展育德活动时过分规范学生的自我行为及天性,使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抵触德育课,这对育德教育目标而言较为不利。因此,笔者认为要想改变这一现象,学校就应善用校外资源,注重挖掘校外资源与校内资源的结合点,利用校外相关育德资源展开德育工作,注重与学生家长的联系,积极主动的探知学生的生长环境及家庭背景,努力构建家庭与学校相结合的育德渠道,充分发挥外部资源育德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家、爱校及爱人情节。除此之外,学校应充分发挥外部资源教育的影响力优势,使学生育德空间及育德时间得以有效扩展,进而全面促使小学德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例如,在设计教育活动时应号召学生家长积极参与,各抒己见,提出学生在生活中的不良思想问题,从而使德育教师能够有目的性、有针对性地设置德育活动,提高活动的可行性及育德效果。

第7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关键词】学校教育 大学生 创造能力

【中图分类号】c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09(2010)08-0-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事业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大业的实现,对大批已走向社会和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讲,具备一定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学校应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目标、任务,要始终把加强大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作为重点,从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

1 创造力及实际应用能力的内涵

所谓的创造力及实际应用能力,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探索——开拓——创造思维等的综合应用能力,而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则是决定一个国家兴衰成败的大事。对此,中央及相关职能管理部门也十分重视,曾多次提出“科教兴国”以及制定出具体实施办法,其目的就是通过努力,加大教育改革,培养出大批的具有创造性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确保我国各项事业现代化获得成功。

从另一个观点出发,认为创造就是人类在摒弃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新的创造思维能力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实质就是对先前的旧事物变革的否定,即“推陈出新”的创造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性人才,实质就是要培养其具有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

2 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劳动者”。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前提,纵观目前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已开始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入手,教育学生要有理想,守纪律。有了理想,就能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从中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守纪律则是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其二,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入手,应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其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基石。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将来成为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三,从有利于学生日后从事具有创造性工作方面入手,应重视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所谓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独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全面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更有利于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其四,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利条件入手,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再实践,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大力提倡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途径

3.1 创造条件积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型的师资队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目前社会发展需求特点,师资队伍正在从教育的知识传授型转向思维激励型,从思维激励型转向创造教育型转变。使其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更新与提高。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创新教育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的创新教育方法。自觉消除和克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创造性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

3.2 合理安排、调整、组合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已取代了当年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即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理论新、专业知识广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创造型人才,就目前各学校正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趋于合理、完善中达到最优化。

3.3 积极倡导使受教育者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方法,形成一套“学习——思维——创造——学习”的新路子,逐步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较早的引入到教学全过程。这样能引导学生在整个的受教育过程中,会“因材求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2 高校培养学生创造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现状

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具有创造性的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劳动者”。教育体制及传统教育模式的改革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前提,纵观目前各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过程,已开始注重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首先,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基本要求入手,教育学生要有理想,守纪律。有了理想,就能激励学生积极上进,不断追求,从中发挥出最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守纪律则是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其二,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基础入手,应加强基础教育,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而言,一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是培养其能力,发展其智力,达到其具有一定创造能力的基石。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将来成为具有一定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素质打下坚定的基础。

其三,从有利于学生日后从事具有创造性工作方面入手,应重视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所谓实践性环节的教学,就是学生独立能力、实践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只有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全面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更有利于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其四,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利条件入手,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创新精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学习——再实践,进一步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大力提倡学生的这种创新精神,有效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途径

3.1 创造条件积极建设一支具有创造型的师资队伍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培养目标的确定以及目前社会发展需求特点,师资队伍正在从教育的知识传授型转向思维激励型,从思维激励型转向创造教育型转变。使其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更新与提高。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创新教育所需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的创新教育方法。自觉消除和克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存在的不利因素。以创造性教育方法和思维方式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习方式。

3.2 合理安排、调整、组合知识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广博精深”的知识结构已取代了当年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结构,即通过创新教育,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基础理论厚实、专业理论新、专业知识广的“博”与“专”相结合的创造型人才,就目前各学校正是在深化教育体制,教育教学改革逐步趋于合理、完善中达到最优化。

3.3 积极倡导使受教育者掌握创新的学习方法

在实际的教学改革实践过程中,积极倡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方法,形成一套“学习——思维——创造——学习”的新路子,逐步把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较早的引入到教学全过程。这样能引导学生在整个的受教育过程中,会“因材求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3.4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教学互动,积极探索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基本途径

现代教育观告诉我们,创造教育的目的,实质就是在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来探索学生成才的最佳路途,即利用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来开发每个受教育者的创造能力和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变“满堂灌式”的授课为“答疑讨论式”,变“知识传授型”为“思维激励型”,变“死记硬背型”考核为“创造思维能力”考核,变单纯的求知为全面发展。

3.5 注意其科学管理的重要性

3.5.1 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功能作用的系统性

各培养要素间都不是孤立存在和单个起作用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因此,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贯彻教育与受教育过程的整体性原则,以学校教育目标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协调各相互间的关系。从而使得整个学校教育形成一个协调通盘运转的有机整体,为培养其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服务。

3.5.2 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构成要素的有效性

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可控、可操作性的活动。在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准确把握其培养规律为前提,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握熟悉教育对象,正确引导,有的放矢。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有效性的培养其创造个性。

3.5.3 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中的开放性

在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原则前提下,可灵活采用教学方法,即针对教育对象,选用走出去,请进来,理论指导,现场教学,有针对性的调查、分析、研讨方式,充分发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的思维创造性。变“灌述”为引导,变“静”为“动”,变“管理”为“靠自己”,创出一条效之有效的路径和方法。

3.5.4 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过程性

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要依据教育方针,学校培养目标,学校现阶段各项工作任务及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培养规划和具体的实施计划,从教与学双方的互动过程,反馈信息,教师依据反馈信息可随时修订、调整相关内容信息和教授方案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实际调查、指导,纠正偏差,使之教学行为内容、方法,更能近于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同时将教与学互动过程列入竞争机制之中,使学生创造能力及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目标更加接近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整理

第8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一、对县教育工作评估设置应当遵循的原则

1.体现政府行为原则

县教育主要是基础教育,实行的是政府办学为主体,多种办学形式并存的办学管理体制。根据《教育法》的规定,县政府在教育工作中应当履行的职责包括:制定教育施展规划、设置充足的学校、确保教育经费和办学条件、提供足量合格的师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并接受完规定年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政府对发展教育事业应承担哪些职责尚不完全明确,认识还不完全到位。因此,在设置县教育工作评估时,应先突出政府行为原则,依法将政府在教育事业发展中应当履行的职责作为重要指标列入其中,以让各级政府明确职责,从而主动履行职责。从目前法律规定和工作实际看,至少应将教育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划、管理体制、师资建设、校舍建设、设施配备、财政拨款、经费筹措、社区教育、综合改革、少年儿童入学保障等内容作为考核政府的直接目标,以促使政府千方百计解决困扰教育发展的关键问题。

2.体现阶段性目标原则

开展督导评估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督导指导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法律、法规和政策发展教育,保障教育事业各项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教育工作评估体系须设置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既要促进教育战略地位的落实,又要促进某一阶段政府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目标设置要体现教育法律法规、党的方针政策对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和规范,又要把近阶段的教育发展具体目标分解到各项日程内,化解为下级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具体工作,全部赋予评估,以确保目标贴近工作实际。以笔者之见,借鉴国家推行五年计划和县政府任期五年制,以五年的教育发展目标为一阶段目标为宜。

3.体现重点评估的原则

督导评估如果对一个县教育工作覆盖不全面,就不可能在评估中准确反映被评估单位的教育整体工作面貌和水平,但突出重点的评估,就会违背教育督导工作的根本目的。既失去了教育督导工作的正确导向,也会冲淡甚至妨碍县教育发展重点项目的实现。因此,作为县教育工作评估的设置,既应当覆盖全面工作,以体现整体工作面貌,又要根据实际,确定重点评估,加重赋值,以体现工作导向。如“两基”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督导评估设置中必须予以重点突出,加重赋值,以确保“两基”的“重中之重”地位的落实。

4.体现分类要求原则

由于经济、教育基础的不平衡,同一县内教育事业发展也会不平衡。因此,设置教育工作评估就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在确保县教育整体目标的前提下,确保经济、教育基础,予以分类要求。如果不加区别地统一要求,即不体现政策导向性激发积极性,也会限制甚至阻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办法来体现分类要求原则:一是“区别要求,分类考评”,直接按经济、教育的发展基础,对不同地方分别提出同类指标的不同要求,实行分类考核;二是采用“统一指标,分类加权”的办法,在同一评估中,根据不同地方赋予不同的权利系统进行考核。

二、对县教育工作的评估方式,应当采用“两级考核、综合评价、统一奖惩”的方法

1.要实行对教育行政部门工作和政府教育工作的“两级”考核

以往教育工作的考核和评价往往把范围对象定位在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工作上,而忽视了政府教育行为的考核和评价。建立对县教育工作综合督导评估机制,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强化对政府教育行为到位情况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的督促、检查、评估,促其到位,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教育工作的职能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既是政府对县教育工作领导和决策的参谋部门,又是实施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部门,还是有关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的协调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主管部门。所以,县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的教育事业发展负有重要责任。对其职责履行情况,必须予以考核。然而,很多事情特别是教育事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必须解决。

2.要实行教育水平的综合评估

一个县的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整体效能的综合指数,既包含政府强有力的行政行为,又有教育部门的积极参谋、协调和实施行为,还有社会、家庭、学校的具体实施行为和积极参与。因此,对县教育工作的评价,为了突出可操作性,可在对教育行政部门和政府教育行为分别考核的基础上,把两者的分值相加,作为县教育工作整体水平的评价依据、予以奖惩。

3.要统一奖惩

第9篇:现阶段教育方针范文

有些学校仅有一些简单的体育用具如篮球、足球,而且有的还是破损老化的器材,甚至有的学校根本没有基本的体育器材与设施,有的学校即便是有也是让其在储藏室里“睡觉”放在那里摆摆样子。体育课本来就是需要有硬件支持的一门课,比如篮球课、足球课、跳高课、技巧课之类的,假设篮球课,没有足够的篮球,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不能得到保证,如果学生好不容易拿到了篮球却又都是破损的漏气的老化的篮球,学习情绪也自然受到影响,所以离开的特定的器材是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活动的。

体育教师本身的影响。比如,体育教师精神状态的好坏对学生是有影响的,教师专业素质不够,或者教师存在教学态度不端正,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上课,这些都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影响。

改善中小学体育课的措施

1.学校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严格按照《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切勿只是口头号召,一定要贯彻落实,加强学校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严格执行规定,加强体育教学的研究工作和体育活动的指导,切实保障学生体育锻炼活动开展。

2.转变对体育课的传统思想。开展体育教育目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高,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家长与教师的错误理解,教育教学理念等方面的影响下,导致不重视体育教育的思想也逐渐形成,意识不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所以,从学校到教师和家长还有学生的思想要有所改变,在强调主科课程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体育课的锻炼。要知道良好的身体基础和完善的人格品格是做任何事都必须的。不要轻易占用,滥用体育课。

3.在外部环境不能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改进教学方法,积极的引导学生,使学生喜爱上体育课,自觉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品质。

4.加大教育投入,购置必备的体育教育设备。体育设备是体育教育的保障,否则,体育课堂就只能是跑步、跳远和理论知识等一些不需设备的课堂,这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丧失了体育课的意义。要保障学校体育所需的基本体育器材,尽可能多的完善场地与设备。

5.加强师资队伍的管理。师资队伍的完善是教育的根本,没有专业的老师,再好的环境再好的设备都是空谈。没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学生的体育课仍旧是摆设。所以,教师要有激情,要加强体育教师的培训,使学生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渗透德育和智育。注重学生个体差异,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与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