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近年来民生建设的成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果按这一思路思考的话,不难发现,社会心态危机的显化是当前中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的一个特征。从以往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经验来看,在由发展初期向中期迈进时,往往伴随大量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的出现,社会心态危机随之显化。当前,中国所处的正是这样的时期。就中国而言,这一时期引发社会心态危机的机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在客观方面,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增长,无发展”引发公众对经济增长的合法性置疑,进而导致社会心态危机出现。
一般来看,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初期阶段,由于贫穷与落后,主要任务发展经济,这使得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发展,所以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在这一阶段有其客观性与合理性。但是,进入发展中期阶段以后,随着生产力落后状况得到显著改善,人们温饱问题解决,对物质生活以外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全面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于是,加大社会发展比重,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成为进入发展中期阶段的主要任务。
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以及拉美许多国家的发展道路来看,一个共同的特征都是在发展的初期,为了摆脱经济落后的状态,将经济建设置于重中之重,这使得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的局面。例如,人们工资增长低于经济发展,社会保障福利供给滞后于人们需求,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然而,随着由发展初期向中期迈进,一些国家或地区及时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关系,适时加大社会发展比重。由于政策把握得当,这些国家顺利闯关,成功迈向现代化的更高阶段。但是,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协调好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出现经济增长与社会进步的脱节,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
就当前中国而言,在过去三十余年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基本发展特征。从经济建设诸项指标来看,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9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但是从社会发展指标来看,我们还处于工业化的初期阶段,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公共物品的市场化,使得住房、教育、医疗等于民生需求呈现恶化的态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经济增长与民生需求满足二者之间日益呈现出“有增长,无发展”特征,例如依靠高房价拉动的GDP增长,使面临住房民生困扰的公众越来越形成“经济增长与我无关”的心理感受,从而对经济增长的合法性产生置疑。与此同时,加之社会分化的加剧,资源与机会的配置越来越封闭,这使得社会冲突显现和社会心态危机显化。
从主观上看,近年来相当部分公众从发展中受益的程度开始出现下降,导致对社会问题的心理承受呈现下降的趋势。
社会问题是否会引发公众心态危机,公众对社会问题的心理承受是重要的因素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改革与发展必然会导致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改革与发展也带给人们更多的资源与机会,从而改变自身的命运。所以,只要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的程度大于出现的社会问题,公众对社会问题就具有较高的心理承受。
总体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公众从改革与发展中受益是绝对需要肯定的。人们的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大多数人获得了向上流动的资源与机会。但是,近年来在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公众从发展中受益的程度却开始出现下降了。一方面,人们的收入的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但是民生的支出压力却越来越大,幸福感受开始下降。另一方面,社会流动的资源与机会开始出现了集中的趋势,“富二代”与“穷二代”的出现,表明社会流动空间出现闭合趋势,相当部分公众失去了向上流动的空间,典型的就是在过去十年中社会底层的规模不是缩小了反而扩大了。这表明,越来越多的人没能继续从发展中受益,反而是利益受到了损害。
在这样的背景下,公众对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心理承受能力必然受到削弱,抱怨与不满开始显化,社会心态危机成为了现实。与此同时,随着社会分化的加剧,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强化。劳资矛盾、房地产商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冲突、地方政府中的官民矛盾成为引人关注的社会现象,社会心态危机多数时候会表现为“仇富仇官”心态。非常典型的就是近年全国发生多起所谓宝马车、奥迪车撞人引发的。原本普通的交通事故为什么会引发?原因就是撞人的是宝马车和奥迪车,在公众的心目中,宝马车是财富的象征,奥迪车是权力的化身,而行人肯定是普通老百姓。因此,宝马车、奥迪车撞人便被赋意为财富阶层和权力阶层对普通老百姓的侵犯,加之在同情弱者的心态驱使下,那些心怀抱怨与不满的公众便会自动的参与到这种“非直接利益”的中去,而并非“受少数不法分子挑唆”。
当然,就当前来看,“仇富仇官”现象,并不是阶层与阶层间的冲突与对抗。在许多公众心目中,对那些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拼搏,勤劳致富的人,多是佩服;同样对那些公正无私、清廉执政干部,多为拥戴。当前的“仇富仇官”心态,更多折射的是公众对富而不公、贪污受贿的憎恨,尤其是有些底层公众,联系自身的利益受损处境,这种心态会更强烈。
从政策调整上看,面对当前已经发展变化了的形势,我们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明显滞后,相关政策调整不及时,使得社会问题与社会心态危机没有得到及时化解。
抓住主要矛盾,确立主要任务,是我们党革命与执政的基本逻辑。改革开放之初,面对贫穷与落后的国情,我们党重新确立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由此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三十余年来,经济建设成就斐然,极大地改变了贫穷与落后的面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但是,三十余年过去了,我们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社会问题却层出不穷,教育、医疗、住房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贫富差距不断扩大;与此同时,社会利益冲突不断显现,社会心态出现危机。这些新的问题是生产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矛盾所导致的吗?显然这样的解释是不能让人信服的,也是不利于社会问题治理和社会心态危机化解的。
事实上,我们必须得面对这样一个现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绝不是静态的阶段,而是从贫穷落后不断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动态进程。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呈现出从发展初期到中期,再到现代化基本实现的若干个不同发展时期。这些不同发展时期串联起来,就是中国实现由贫穷落后逐步迈向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因此,在这样的动态过程中,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把握住各个发展时期阶段性变化的特征,抓住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当前,我们面临的社会主要矛盾不仅仅只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发展性矛盾,同时也包括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社会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的结构性矛盾,但是由于对矛盾判断的滞后,导致相关政策不及时。例如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不及时,没有有效地抑制贫富差距的扩大。民生政策调整不到位,导致公众面临巨大的民生压力,社会福利保障政策调整不全面,导致相当部分公众并没有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由此引发人们的抱怨与不满,当这种抱怨与不满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引发社会心态危机。
总之,社会心态危机的显化,折射的是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的显现,这是当前中国所处发展时期的特征,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超过合理的度的必然结果。对此,需要准确抓住社会主要矛盾,调整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加大社会发展比重,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这是化解社会矛盾和治理社会心态危机的根本之道。
2012年9月24日,美丽蓉城秋高气爽,第十三届西博会系列活动“中韩建交20周年纪念暨韩国―中国西部论坛”在成都举办,来自中韩两国的学者、官员、企业家共200多名嘉宾汇聚一堂,就中国西部大开发及中韩合作这一主题,共同探讨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前景,探讨韩国企业与中国特别是四川进一步深化合作的领域与合作方式。与会者一致认为,四川与韩国有着十分良好的合作前景,在中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双方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创开放合作的美好未来。
四川在西部大开发的突出成就
西部大开发带来了四川空前的跨越发展,十余年来,在国家规划指导、重大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政策措施等方面的重点支持下,四川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发展快速增长、民生状况显著改善、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突破、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据统计,西部大开发的十二年期间,四川的国民生产总值从2000年的3928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21026亿元,位居西部第一,年均增速达16.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从2000年的1404亿元增加至2011年的15142亿元,总量位居西部第一;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年增长10.6%,农民人均收入年增长11.2%,分别达到17899元和6099元。
另外,四川经过十年的扶贫工作努力,农村贫困居民由1041万人减少到240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5.22%下降到5.48%,集中解决了特困人口的生活问题,帮助了低收入人群提高生活质量。
交通方面,到2012年底,全省综合交通运输网总里程将达31万公里,比2000年增加21万公里;产业方面,四川的能源、机械制造、旅游、特色农业产业的优势地位更加突显,集群效益更加显著。目前,四川的工业增加值已经达到8700亿元,是2000年的7.5倍;旅游总收入已经达到2400亿元,是2000年的9.1倍。
十二年来,四川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还在六个方面做出了特殊贡献。第一,打造了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四川依据主体功能区的布局,通过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24.2%达到现在的31.3%。预计202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7%,生态状况会进一步得到改善,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作用亦会更加凸显。第二,加强了国家能源基地的建设。西部大开发以来,四川依据国家安排建设了一大批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的重点工程,加大了对水电和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力度,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第三,建设了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水运齐头并进,交通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实现了重大突破。在银行信贷紧缩、全国交通投资同比大幅下降的2011年,四川成为首个年度交通建设完成投资千亿的省份。第四,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稳定。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区和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区。四川省除了在政治上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援外,还加强了对民族地区民生问题的帮扶,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团结和支持了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第五,成功举办了十二届西博会。四川省承办的西部国家博览会是首脑外交平台、投资促进平台、贸易合作平台,“西部合作”、“东西合作”、“中外合作”,对于推动西部地区开放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六,圆满完成了灾后重建工作。四川不仅实现了“两年完成原定三年的目标任务”,而且取得高质量的突破发展。无论是科学救灾,还是科学重建,汶川地震中的经验均具有标本意义。
四川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地位与战略
总理2012年7月在四川考察时指出:四川是我国的资源大省、人口大省和经济大省,是西南、西北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结合部,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地位十分重要。
从增长速度看,近年来四川超过东部和全国平均数据,增长势头迅猛。尤其在经济危机、欧债危机的持续发酵中,四川逆流而上,表现抢眼,展现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空间;从产业转移看,2011年四川招商引资达7083亿元,同比增长32.74%,高新技术产业向四川转移的势头可喜。成都更是以优良的人居环境、充足的人力资源、较低的商务成本以及政府的优质服务等,成为国内外企业投资合作的首选地之一;
从对外开放看,我国呈现东西互动、海陆并进的格局,四川对外开放明显加速,将成为我国面向东南亚、西向开放的前沿;从经济格局看,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是中国的三大经济增长极,均落户东南沿海。而在西部内陆地区,四川将借助成渝经济区的建设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化、城镇化、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四川都将进入一个超越前一阶段的新时期。
从发展阶段来看,四川处在要素集聚效应大于要素扩散效应阶段,引进发展居于主导地位。若与西部主要竞争省份比较,四川具有突出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一点必将有助于四川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实现跨越式发展。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四川省政府围绕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倾注了大量心血,多次根据实际需要编制各项规划,突出空间功能定位、推进产业集中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人居环境、创业环境和综合竞争力均迈上了新台阶。在提高政府服务能力方面,四川起步相对较早,从改善投资软环境出发,大力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管理审批模式,降低了企业准入门槛和运行成本。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落户于成都,便是对四川发展优势和投资环境的巨大肯定。
四川与韩国合作的优势领域
韩国是四川省实施“三向拓展”中“加强东向”的主要国别之一,是四川出口的第六大市场、进口的第四大市场。
四川与韩国虽然没有地缘便利,但却有产业交流优势,特别在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领域、现代第三产业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合作前景。今后,四川与韩国双赢合作可在以下领域重点加强。
电子信息产业:四川是我国三线建设时期电子信息产业的布局重点,具有一支专门为航天、航空、航海等服务的电子信息研发机构和企业。正是由于这样雄厚的产业基础,2003年英特尔在成都注资3.75亿设立了封装和测试芯片的工厂,此后的9年里,在国际一流品牌的象征意义和号召力下,中芯国际、友尼森、莫仕等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相继落户成都。成都也很快凝集而成一条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继而吸引了富士康、思科、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的进驻,进而形成一个庞大的信息产业集群。
钢铁产业:四川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钒钛钢铁产业,已经具备了较为雄厚的产业基础。四川钢铁产业不仅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和重点产品,而且在产业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重大突破。以攀钢为例,集团基本掌握了氯化法钛白生产技术,打破了美国杜邦等几家大公司的垄断,开拓了市场空间。同时,攀枝花钒钛产业园区已经成为钒钛产业集群发展的核心区,初步形成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但是,四川钢铁产业发展仍面临一些突出困难和问题,例如:资源开发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研发能力较弱,技术创新不够,产品结构不合理等。
放眼韩国,他们从开始建设时引进日本钢铁企业的全套设备,到建立自有钢铁技术研发部门,再到成为拥有先进钢铁技术的钢铁强国,经历40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建立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钢铁产业。由此可见,四川在钢铁产业的未来发展进程中,需要韩国的参与,需要韩国的技术。
现代物流产业:在商品全球化大流通的背景下,四川与韩国在物流行业的合作势必加强。一方面,四川省持续发展的零售和制造业、逐步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区位优势,为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009年,四川省成都被国务院确定为21个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之一以及西南物流区域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近年来相继在四川设点,包括敦豪、UPS、联邦快递、普洛斯、金恒德等。这些企业的进驻都为四川省物流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相对较高的物流成本以及小而散的行业现状,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机会。企业降低物流成本的强烈需求与四川现有物流企业较小的规模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为韩国物流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
文化产业:从省内来看,2012年9月,四川省成都青羊绿舟文化产业园区成为我国第四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这说明四川已经把文化产业纳入了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中,意在发挥园区的品牌打造、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四川经济支柱性产业。从韩国来看,韩国非常注重对文化产业的综合开发,尤其是在动画、卡通形象、出版漫画、音乐、游戏、电影、电视剧等领域中,形成了“一种资源,多种使用”的开发模式。此种模式能够在追加少量投资的基础上,创造出更加高效益的附加值,这对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启迪和互补作用。
汽车产业:近年来,四川把汽车产业作为工业“7+3”产业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之一,并按照省委“产业兴省”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国内汽车产业深度重组、结构大调整和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的趋势,全省汽车重大项目顺利实施,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好成效。以2011年为例,四川汽车产业成功实现了总产量突破30万辆、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双双突破1000亿元、乘用车产量突破10万辆的三大历史性突破。同时,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四川逐步形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车辆销售的产业体系,这势必为与韩国的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未来展望
革命老区、红色摇篮。在这片土地上,升起了人民军队的第一面旗帜,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设立了第一个中央政府,培育了伟大的井冈山精神。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经济社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各方面发生了显著变化。我们要坚持“三个善于”,虚心向省学习,拓宽两地交流合作领域,努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
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和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多项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国前列,正在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去年代表团赴津考察,切身感受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显著成效。赣津两地虽然远隔千里,但联系日益紧密,合作不断加深,取得了长足进展。我们愿与携手并进,加强在区位、资源、产业等方面的优势互补,推动两地交流合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山河秀美,文化璀璨。党的十七大以来,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十二五”规划大手笔、大气魄令人振奋。津赣两地经贸关系密切,合作成果丰硕。希望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合作,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发展。
渤海湾畔一颗令人瞩目的璀璨明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恢弘气势和巨大成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与经济联系紧密,人员往来频繁,合作前景广阔。希望发挥各自的独特优势,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加强交流与合作。
爱岗敬业,
忠诚于中央银行事业
诚者,成也。欲成就事业,必须拿出诚心。“品格德行,立身所贵”。个人的成就,靠上级封不出来,靠权力压不出来,靠自己吹不出来,只有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央行事业,才能用实实在在的“作为”实现“有为”。
对于央行干部而言,我们要以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为己任,在大局下定位、在大局下行动,想问题、作决策、干工作。
要慎欲、慎微,常思贪欲之祸,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高尚的人格和淡泊的心境,只有这样,才能经受住各种考验,才能在履行金融调控、金融稳定和金融服务三大职能的行动中,经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忠诚于中央银行的事业。
遵纪守法,
尽职于中央银行事业
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
可以预见,未来中央银行面临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会逐步提速,对整个金融生态和金融管理将带来新的挑战。
良好的工作作风既是保障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央行的需要,更是实践“领导就是服务”、“干部就是干事”的职业道德的要求。多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制定《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人员手册》,倡导“三铁”精神和“严格、规范、谨慎、诚信、创新”的“十字”行风,开展文明单位、“创先争优”、“巾帼建功”、“创争”活动等,逐步积累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行业文化。央行人要秉承其间的文化精髓,牢固树立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的主人翁意识,始终做到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作风上过硬,自觉维护所在单位的团结;讲同舟之情,千斤重担大家挑,不争功诿过,以干部职工、社会公众、金融机构、上级和地方党政满意与否作为衡量工作实效的重要标准,树立良好的金融监管、金融服务、内部监督形象。
学习创新,
奉献于中央银行事业
近年来,中央银行不断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体系,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金融创新的奇迹,重要原因在于中央银行的金融文化中蕴涵着强烈的忧患意识,促使我们及时总结金融发展中的经验教训、利弊得失和潜在风险,不断学习、不断创新、适时改革,从而奉献于中央银行事业的健康发展。
从完善体制机制织牢民生保障网到扩大就业实现城乡居民收人快速增长,从大力实施各项教育惠民工程到着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云南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让云岭4700万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政府助我圆了创业梦
“大学期间我做过微商,摆过地摊,卖过拖鞋,许多能力范围内可尝试的我都去做过,但创业并非一帆风顺。”云南民族大学2015年毕业创业者陈自立说,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他便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决定创业成就一番事业改变自己的人生。
“这两年虽然经济下行压力大,但政府给予的创业政策十分优越。”陈自立去年毕业后在昆明市官南大道附近开了一家名叫“火掌柜”的小吃店,由于缺乏经验等诸多因素,经营3个月便难以支撑。
抱着试试看的心理,陈自立申请了大学生创业贷款,没想到很快得到了官渡区教育局的批准。陈自立感慨,这笔贷款如同一只强壮有力的臂膀,把他从泥沼中拉了出来。今年,陈自立在创业指导老师和银行经理的建议帮助下调整经营方法,“火掌柜”几个月下来开始慢慢盈利,他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云南邦彦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周杨的创业之路十分特别。在昆明理工大学上学期间,他每年利用寒暑假参与社会实践。2014年6月,周杨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西山区就业局的帮助下进入西山区创业园。“在创业园,我们获得了创业资讯、技能辅导等诸多帮助。”周杨说,目前,其公司主营项目已经与省内多家5A、4A级景区及多个旅游城市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公司业绩也从最初的年营业额几十万到今年的近千万元。周杨感言:“一路走来,感谢国家好的创业政策,各级政府非常有效的创业指导!”
陈自立、周杨的创业经历,是云南省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扶持政策落地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将“双创”列为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贷免扶补”创业贷款、创业担保贷款、云岭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创业园区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取得了丰硕成果。据云南省就业局负责人介绍,2015年至今,全省通过“贷免扶补”“创业担保贷款”,共计扶持21万余人成功创业,发放创业贷款180亿元,实现带动就业51万多人,带动了全省就业人数总量的增长。
近5年来,云南省城镇新增就业超过1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000万人次以上。今年以来,云南省从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奖励机制等10个方面全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云南省已提前完成2016年城镇新增就业40万人的目标。
医疗保险助群众就医“减负”
“如果没有大病保险兜底,如果不是赶上好政策,突遇如此大病,整个家是怎么也凑不齐26万的。”从大理州宾川县到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病的肖先生出院后感慨地说。
按照过去的医疗保险报销办法,他需要全额垫付医疗费用26.67余万元,出院后再带着住院病历、发票、费用明细清单回到宾川县医保经办机构报销,报销流程手续烦琐、等待周期长。而现在,通过省内异地就医结算平台即时结算,肖先生此次住院仅支付了现金5.4万元,其余由基本医保统筹基金支付了5.5万元,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支付了15.57万元。
“去昆明看病,想不到还能享受新农合保报销。”同样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医院医保中心柜台前,红河州弥勒县弥阳镇菜花村的赵文德正在一张结算清单上签下名字。56岁的赵文德患有骨髓性脊椎病,来到昆明这家医院的老年骨科病区治疗。赵文德介绍,他住院11天,医疗费花了74430.19元,新农合为其报销了36038.4元,实际上他只支付了38391.79元。
云南省医疗保险异地费用结算中心主任王艳霞说,2015年,全省城镇居民大病保险实现了制度和人群的全覆盖,构建了“基本医疗”加“大病保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截至今年9月,全省全年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保参达1148万人,城镇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平均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3.0%、72.0%以上,报销比例稳中有升。同时,云南省2009年启动异地就医即时结算试点,2011年实现了全省职工医保联网即时结算,2012年结算范围从职工扩大到居民。自2013年启动跨省即时结算试点以来,至今年9月,已分别与上海、广州、贵州、四川、广西、海南、吉林、新疆、新疆兵团、内蒙古等12个省(市、区)签订合作协议或实现互联互通。截至今年9月,异地就医结算量达到1206万人次,费用结算累计79亿元,有效化解了省内参保人异地就医垫付报销难、执行政策难问题。
同样,随着新农合这一惠民工程的深入开展,近年来云南省参合群众就医负担明显减轻。2015年,全省参合人数达3284万人,参合率98.51%;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提高到了470元,报销比例大幅提升;全省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达到22种,尿毒症和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报销比例提高到90%,“光明工程”参合白内障患者手术费用以及农村孕产妇县乡两级住院分娩费用基本全部由新农合承担,农村居民大病保险覆盖全省参合农民;全省全面推进以门诊总额预付和住院床日付费为主的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促进了医疗机构自我约束机制和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
基层卫生所大“变身”
一大早,怀孕5个多月的昆明安宁市八街村民李艳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八街卫生院做B超检查,B超室前这时已有三四个人在等候。李艳说,以前村卫生院没有B超室,做B超检查要坐一个多小时车去市里,现在设备齐全了,就不用再折腾了。
与B超室同一楼的放射科内,一名医生正在为患者拍胸片,几分钟后,X光片图就通过远程平台传输给云南昆钢医院。15分钟不到,医院那边的专家就回传过来一份诊断意见或建议,“现在,我们不用折腾,就能找大医院的名医专家看病了!”拿到专家诊断书的患者李明高兴地说。
就医环境的改善,源于基层卫生所的“变身”。“卫生所的改革,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履行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能。”该卫生院院长云彪说,卫生院距昆明安宁市区38公里,目前开设病床48张,24小时应诊,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预防保健科、口腔科等科室。近年来,卫生院基本医疗服务大大提高,除了B超室还添置更新了先进麻醉设备,生化检查机,可以开展开腹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各类腹部疝手术,部各类普外科手术等。
八街卫生院只云南省乡镇卫生院中的一所。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原则,强化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看病就医的满意度。针对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落后、投入少和医疗设备紧缺等状况,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建设,分批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同时,还更新了乡镇卫生院的医疗设备,让改扩建的卫生院首先在硬件上满足群众的医疗需求,使群众就医的质量、水平、环境等方面都有所提高,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的问题。
职业教育迎来大发展
走进位于昆明市嵩明职教园区的云南工商学院,图书馆、学生公寓、教学楼等建筑群气势恢弘,校园环境优美……仅仅用了14年的时间,学校就实现了从一个培训中心到云南省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试点单位及云南省第一所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的跨越,形成占地千亩、在校学生近2万人的规模,就业率连续7年保持在97%以上。学院董事长李孝轩介绍,为培养“职业道德好、职业精神好、职业态度好、职业能力好、职业素养好”的应用型人才,学校斥资2亿元,建成了拥有100余间设施一流、与市场接轨的实训楼,通过在实训室模拟企业工作场景,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通过承接合作企业的项目做到内容任务化,让学生实现“上学即上班”。
云南工商学院的发展变化,是“十二五”期g云南省职业教育大发展的一个缩影。以云南工商学院为代表,一大批省内职业院校快速崛起,开创了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新局面。
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目标,云南省通过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职院校质量工程”“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提升工程”等项目,累计投入资金近70亿元,极大地改善了全省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全面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截至2015年底,全省中职学校在校生达59.79万人(含技工学校11.37万人);高职院校在校生达22.86万人。规划建设的13个职教园区共完成投资182.66亿元,有8个职教园区投入使用,入驻中高职学校58所,入驻学生26.19万人。
以就业为导向,云南省畅通渠道,努力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实行中职“注册入学”和“考试入学”并举的录取方式,开展五年一贯制3+2、中职本科3+4、高职本科3+2等分段培养。优化结构,建立专业动态管理与评估机制。改革创新,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各职业院校通过订单班、校中厂、厂中校,深度定岗实习等模式积极开拓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人才培养和优质就业搭建了有效的“校企直通车”。
骨干引领,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内涵发展。2010―2014年,全省共有28所中职学校被列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建设项目学校,累计共重点建设了51个专业、26个特色项目,建设资金达到6.13亿元。
棚改改出新朝气
暖暖的阳光打破了云南省昭通市深秋的寒意,在建筑面积64万平方米的昭阳区太平24号棚户区改造项目工地上,一排排18层的大楼拔地而起,临街商铺初具雏形,社区道路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作为滇东北城市群的中心,昭通市昭阳区人口密集,城中村房屋数量多,情况复杂,是全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重点之一。为做好棚改工作,昭阳区紧扣人居环境提升行动,明确了以棚改促安置,以安置促拆迁,以拆迁促建设,以建设促发展的方向,坚持分类处理标本兼治,重点突破公平公正,干部带头为原则,拉开了整治违法建筑的序幕。同时,与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签订了2013年一2017年棚户区改造项目融资开发协议,项目总投资达151.95亿元,计划实施棚户区改造3万户,改造总面积8180.74平方米。目前,太平24号、龙泉巩固、凤凰双院子、凤凰南温泉等9个安置点已全面启动建设。今年,昭阳区城市棚户区改造下达指标为7000户,8月底已全部新开工。
【关键词】牧区;城镇化;刚察
【Abstract】At the provincial, prefectural, the state vigorously support, in recent years, the county was just closely with "build new just examine, creating new life" this topic, promoting construction of "the three major economic sectors". Just was made in the county in the pastoral areas are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the deficiencies and the measures of realizing urbanization aspect to do some paper.
【Key words】Pastoral areas; Urbanization; Just chat
一、 刚察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一)刚察县城镇化建设情况
刚察县隶属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地处全国最美五大湖之首的"青海湖"北岸,清绝挺拔的祁连山南麓,因史称"环海八族"藏族首领部落"刚察族"而得名,于1953年建政,1997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全县辖3乡2镇1场,31个行政村,总人口4.5万人,总面积8138.07平方公里,有藏、汉、蒙古等12个民族,藏族占总人口的63.38%,是以藏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近年来,在国家、省、州委、州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十精神,坚持用党的十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工作,贯彻落实省委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紧密结合"建设新刚察,创造新生活"这一主题,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保护生态、改善民生三大历史任务,全力以赴"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不折不扣"抓发展、抓落实、抓稳定",扎实推进"三大经济板块"建设,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整治城区环境卫生、城镇亮化绿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先后累计投资2.7亿元,相继建成一批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城镇公共服务功能不断配套完善,藏城吸纳人口和辐射聚集的能力不断增强;累计完成招商项目投资1.7亿元,一定程度上缓解城镇建设资金不足的情况,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2012年,全县总人口为4.5万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1.85万人,城镇化率为41%, 2013年城镇化率要达到44.5%。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刚察县城镇化发展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形势要求、广大群众的愿望及其它兄弟县相比,整体水平仍偏低,在发展和规划、建设、管理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综合水平偏低。刚察县城镇化率按现有户籍人口计算2012年城镇化率为41%。二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刚察县作为环湖北岸最富盛名的牧业大县,第一产业比重较大,二、三产业发展缓慢,远远不能适应城镇经济的发展。三是城镇规模小,对经济的辐射拉动能力低。县城是城镇体系的重要支撑,但我县城镇规模过小,规模效益低,对经济的拉动和吸纳农村牧区剩余劳动的能力不强,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得不到有效积聚和合理流动。四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随着藏城建设的稳步推进和城镇规模的不断扩大,城镇基础设施仍显滞后,尚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县城供水管网老化、年久失修、损耗严重;排水、排污管网尚未形成系统网络;城镇交通道路网络尚不健全,"断头路"较多;城镇供暖尚未实现全覆盖,供暖负荷过大;输配电线路和通信线路架设杂乱无章,部分线路横跨马路,影响藏城美观。
二、推进牧区城镇化的意义
(一)提升小城镇发展质量是加快城乡统筹的必然要求
一是突出特色。各乡镇要根据各自优势,科学确定城镇风格,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重视历史文物古迹、地方特色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镇。二是建管并重。在注重城镇规划、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城镇管理。按照市场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要求,逐步建立科学、规范、依法、高效的经营管理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城镇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三是可持续发展。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二)积极推进牧区城镇化进程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
县域经济是城乡统筹发展的纽带,而城镇化又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全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新形势下,把加快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与推进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县域经济的发展来推动城镇化进程,是一条符合刚察实际的发展路子。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农牧区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牧区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
2007年以来,鄂尔多斯电业局探索推行文化管理,梳理形成“和效之道”企业文化体系,并确立其统领企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五年间,该局四次取得内蒙古电力公司年度业绩考核第一名,连续三届获评“全国文明单位”,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自治区国有企业管理先进单位”、“全区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全区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等殊荣。2012年5月,自治区政协主席任亚平视察该局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并予以肯定。2012年10月,自治区国资委在该局召开全区国有企业廉洁文化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从一个侧面总结推广鄂尔多斯电业局文化管理的思路和做法。
文化管理就是以文化的视角、从文化的高度来管理企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宗旨,着力于团队共同价值观的挖掘和培育,使团队成员由被动接受管理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转变,在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组织发展价值的最大化。
一、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指对文化的自我觉悟和觉醒,是开展文化管理的前提。文化自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涵,即:承认文化的客观存在,认识到文化对于组织发展的重要价值,主动管理和运用文化。文化伴随人的组织活动而产生,不管人们是否在主观上意识和发觉,只要有组织,就有组织文化存在。文化的力量和价值贡献是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它对社会、企业、家庭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实质
每一个企业,发展到今天所呈现出的一切,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过不断积淀,逐步发展形成的。为了传承,为了指导今后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及时地、不断地进行总结,把其中最本质、最精华的东西,梳理、归结、提炼形成可传播、可应用、可操作的文字等显性表达。这种表达,实际也就是一个企业的文化概括。在鄂尔多斯电业局,冠名为“和效之道”的企业文化体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文化管理如何实现、怎样体现
1、体现在战略决策的选择和制定上,用文化指导
鄂尔多斯电业局近年来每一次战略的选择、每一个决策的制定、每一项工作的摆布,都是以“和效”文化为指导,体现着对自身使命追求的清晰认识和始终坚持。比如,高度重视员工能力建设,推行全员健康管理,着力打造高素质、高效能的团队。正因为“和效”文化强调“以人为本”,把“量质同升”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追求,决策者才会舍得花费今天的时间和精力为以后打基础,不遗余力做对员工和企业长远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2、体现在制度流程的构建和执行上,用文化校准
鄂尔多斯电业局推行文化管理以来,系统开展了制度流程梳理优化工作,以“和效”文化为指导,把文化的倡导和要求深度植入制度流程。在此基础上,鄂尔多斯电业局推行“严治”,强调维护制度流程的严肃性,本质上就是在发挥文化的“校准”功能,同时用制度保障文化的稳定传播与践行,这是施行文化管理的重要路径。
3、体现在员工的职业行为上,用文化导引
以“和效”文化为指导,鄂尔多斯电业局制定了《员工行为手册》,在干部层面倡导树立“我诚信、我能够、我作为、净、我担当”的个人品牌,在员工层面倡导树立“我诚信、我能够、我敬业、我合作、我文明”的个人品牌。每月“和效大讲堂”持续植入前沿思想,引导全员更新观念,打破思维定势;开展“强制性休假、奖励性疗养、体验式培训”,让劳模、标兵、骨干在为企业发展释放能量的同时,享受充分尊崇礼遇特别是培训资源的倾斜,被企业重点充电蓄能;每年举行“心动鄂电”人物故事评选活动,树立价值标杆……这些柔性的激励措施与绩效考核制度等刚性管理办法相辅相成,刚柔并济,潜移默化,规范着员工的行为,激励大家朝着“和效”文化导引的方向成长。
4、体现在团队的形象气质上,用文化塑造
这几年,鄂尔多斯电业局对外展示的团队形象,更多是来自“和效”文化的塑造。比如,“和效”文化明确的“服务用心、服务到心”理念,指导员工在客户面前展示一种规范、高效、真诚的服务形象;践行“福泽民生”的使命要求,实施完成“村村通电、户户通电”工程,发起并持续推进输电线路走廊沙漠绿化等兼具社会公益价值的项目;提出“开门办企业、阳光办企业、诚信办企业”,着力塑造负责任、有美誉、受尊敬的“和效鄂电”形象……
5、体现在企业的氛围风气上,用文化引领
近年来,鄂尔多斯电业局持续优化选人用人机制,干部选拔民主、阳光、规范,重奖技能大赛优胜选手,重用技术标兵骨干,营造“疯狂学习、成就未来”的氛围;狠抓廉洁文化建设,纯净人际关系,打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环境;秉持“向下礼遇、向下关怀”的理念,营造和谐温暖的组织氛围;引导全员改变不良习惯,发起“传递爱心、传递健康——帮助身边同事戒烟”活动,将“不逼酒、不劝酒”列入“和效”文化餐饮礼仪,组建书画、摄影、主持、瑜伽、户外等各类兴趣社,引导全员健康阳光的工作和生活。
6、体现在企业的发展成果上,用文化成就
实施“和效”文化管理的五年中,鄂尔多斯电业局所推行的能力建设工程、干部作风建设、和谐高效服务型机关总部建设、“严管风暴”、“服务革命”、“五化”班组建设等长效机制或阶段性工作举措,都转化为现实的管理成效。鄂尔多斯电业局四次获得内蒙古电力公司年度业绩考核第一名,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和团队精神风貌持续提升,管理思想和管理举措受到广泛认可。基于优秀的业绩和企业影响力、话语权的显著提升,人才成长和员工福惠水平随之得到大幅提升,这彰显着企业的综合实力,更证明着实施文化管理所取得的全面成果。
7、体现在企业品牌上,用文化彰显
关键词 农村能源;现状;问题;对策;云南漾濞
中图分类号 S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9-0186-03
1 漾濞县农村能源发展现状
漾濞彝族自治县地处大理州中部,点苍山之西,东与大理市、巍山县相邻,西与永平县、云龙县接壤,南抵保山昌宁县,北交洱源县,总面积达1 860 km2,山区面积占漾濞县国土面积的98.4%,森林覆盖率达78.77%。地势北高南低,最高海拔达4 122 m,最低海拔达1 174 m。下辖4个镇5个乡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有彝、汉、白、回等13个少数民族,总人口达105 73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 378人,农业人口90 360人。年平均气温为16.8 ℃,年均日照时数为2 238 h。漾濞县复杂多样的地貌、明显的海拔高差形成了境内气候区域差异和垂直气候。漾濞县兼有亚热带和温带高原季风气候2种气候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更显现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
近年来,漾濞县以科学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建设为着力点,重点强调农村能源建设,实施技术服务、科技下乡活动和能源开发技术示范,更有效地促进了农村能源科学发展。该县专门成立调研组,深入到苍山西镇、漾江镇、平坡镇、富恒乡4个乡镇对农村能源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实地调查。
1.1 太阳能
基于漾濞县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热水器深受当地广大农户的欢迎, 政府补助太阳能热水器在漾濞县始于2011年,农户每安装1台的费用是2 800~5 000元,国家a助1 000元。到目前为止,全县新农村建设太阳能利用9个村,累计完成补贴太阳能热水器2 064台,引导推广应用总量超过6 000台,太阳能热水器逐步进入农户的生活中。在漾濞县太阳能销售点共15个,在政府的积极推广下,漾濞县太阳能得到快速普及。
1.2 沼气池
漾濞县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采用农户自筹和国家补助相结合的模式,建设一户“一池三改”示范模式户,户均投资4 000元,其中国家补助2 000元、群众自筹2 000元。截至目前,农村户用沼气池整村推进8个村、新农村建设4个村、沼气示范村2个村,共完成800口户用沼气池,农村沼气池总量累计超过了8 000口,占农村总户数的30%左右。开展“猪―沼―果”模式示范3个,其中1个核桃合作社、2个养殖大户。
1.3 节柴灶
近年来,漾濞县林业局在全县大力推广农村能源节能节柴改灶的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全县节柴改灶整村推进了12 个,改造农户达2 450眼。漾濞县林业局组织漾濞县农村能源站的技术人员深入各个乡镇,在发放节柴灶的同时,积极组织农户开展节柴灶的使用技术培训,使农户充分掌握节柴灶的安装和使用技术。
1.4 核桃烤房
漾濞县近几年在生物质能开发利用方面有了很大的突破。“十二五”期间,漾濞县共推广节能烤房600余座,节约薪柴消耗达1.6万t左右,为保护漾濞县森林生态发挥了积极作用。开展农村能源与特色产业结合,研发推广核桃烘干节能技术,围绕产业提质增效,提高广大农户在生产中的节能水平,降低成本,增加收入,保护森林生态。
2 漾濞县农村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能源建设给漾濞县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为了促进漾濞县农村能源能够更加长远、健康、稳步地发展,应该客观认识到限制漾濞县农村能源发展的制约因素。
2.1 资金投入不足
漾濞县建设一户“一池三改”示范模式户,国家补助2 000元,群众自筹2 000元,对于经济较为落后、贫困人口较多、农民收入较低的农村来说,投资总量仍然不足,补助标准仍然偏低,“三改”工作难以落实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沼气池建设的推广[1]。在漾濞县农户每安装1台太阳能的费用是2 800~5 000元,国家补助1 000元,群众安装太阳能的费用比较大,大大地减弱了农户购买太阳能的热情,虽然国家针对此专项的支出越来越多,补助标准也有所提高,但是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和建设内容及标准的增加,投资总量仍显不足。与此同时,农村能源建设监督、管理、宣传、培训、技术推广等经费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农村能源建设的长久发展。
2.2 沼气池和节柴灶利用率普遍较低
漾濞县共抽查了9个乡镇,共计抽查1 006户,根据抽查的结果推算,漾濞县保有量为13 300户,使用数为5 320户,使用率为40%;闲置弃用数为7 980户,闲置弃用率为60%。按照农业部的政策规定,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必须考虑当地的常住人口状况,保证沼气池建成后能被有效、充分地利用。近年来,由于人们思想认识的提高,很大一部分人都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的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农村劳动力的规模显著降低。沼气池的使用涉及对沼气池进行的搅拌、出渣等重体力活,但是老人和妇女由于没有强健的体力,就会放弃使用沼气池。沼气池的低利用,一方面影响了沼气效益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带头示范户的展开。目前的沼气企业不能通过个性化服务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2]。
在“七五”和“八五”期间,漾濞县的节柴灶在农村得到了广泛推广,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但伴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许多新型生物质能源进入了农户家中。在调查中可以发现,有55%的农户在使用节柴灶,45%的农户已经弃用,在55%的农户中有33%的农户并没有全年使用,冬季使用的时间更多,大多是为了烤火或做饭等,虽然节柴灶干净卫生,但是对农户的生活并没有很大影响。
2.3 后续服务跟不上
漾濞县农村能源建设体系还不完善,后续服务做得不到位。以前,有的乡村没有专门的技术服务人员,项目农户没有掌握基本的日常维护和管理常识,农村沼气仍然以农户自我维护为主,但由于农户缺乏管理沼气池的知识和经验,对沼气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
漾濞县现在已经搭建了县级和乡级农村能源管理推广机构。近年来,沼气池的建设数量不断增加,虽然每个村都配备有专业的沼气服务员,例如“桑布老村沼气技术服务队”和“漾濞县农村能源技术服务队”,但是对沼气池的维修和零配件仍然供应不足。农村沼气服务员一般都具有专业技术好、经验丰富的特点,但是由于职务分工不够细化,加上工资待遇低以及乡镇服务站的沼气服务人员有多位兼职的现象,致使乡镇沼气服务工作相对不稳定和不专业,影响了沼气池的使用效果,极大地挫伤了农民使用沼气池的积极性。
漾濞县没有成立专门的太阳能管理机构,农户的太阳能出现问题时农户只能寻求售后服务。因为山区居住得比较分散,服务成本过高,商铺要求另外支付误工费、人工费、替换的材料费等,所有这些因素均导致农户在使用太阳能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2.4 核桃烤房示范点少而散
漾濞县被称为“中国核桃之乡”,是全国最大的核桃种植基地与贸易集散地之一。目前,漾濞县核桃干果产量达到4万 t,产值达10亿多元。近年来,漾濞县农村能源站将可再生能源与高效节能技术应用于核桃烤房,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县推广核桃烤房600余座,解决了农户生产中的薪材消耗。漾濞县核桃种植面积达7.1万hm2,且山区面积比较广,而目前漾濞县核桃烤房示范点仍然太少,农户居住得比较分散,所以较少的核桃烤房不能满足村民的需求[3]。
2.5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
农村能源工作是一项涉及面广、科技含量高、致富潜力大的项目。虽然漾濞县农村能源站的技术人员在不断地学习,刻苦地钻研业务、攻克技术难题,但是就漾濞县目前的状况而言,全县在农村能源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仍然不足,相关的科研成果并不多,除了沼气技术比较成熟外,其余技术仍然处于产业化发展初期,特别是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 漾濞县农村能源发展对策
3.1 加大资金投入,打破资金瓶颈
2015年漾濞县财政总收入达到20 00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972元,增长了17.9%。漾濞县每年在农村能源的投入为616.64万元,其中:投资466.8万元新造特色经济林2 593.3 hm2;投资45.6万元完成农村能源建设沼气池;投资59万元新建太阳能用户;投资11.5万元完成节柴灶的建设;投资 33.74万元开展技术培训。漾濞县多为山区且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略低,虽然国家对农村能源的扶持力度在逐年增加,投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是就农户而言仍然缺乏购买各项能源设备的经济实力,这就要求漾濞县政府再度加大扶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积极整合农村各类项目资源,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尤其要注重整合新农村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养殖厂粪污无害化处理、农村清洁工程等方面的建设资金,加大养殖户的沼气工程、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以及新型节能炉、灶、炕等实用农村能源新产品、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
3.2 提高思想认识,加强宣传力度
漾濞县有“中国核桃之乡”的称号,每年9月都会在大理市漾濞县举办核桃节。因为大理市漾濞县的核桃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品牌,每年的漾濞核桃节都通过多种宣传渠道将这一品牌强化。因此,漾濞县各政府部门和干部群众可以通过核桃节对农村能源建设的重要意义进行大力宣传,进一步增强农户的节能、环保意识,增强农户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广泛宣传农村沼气建设,节柴灶和节能烤房对漾濞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节约型漾濞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特别是宣传节能烤房、提高漾濞县节能烤房的知名度,对促进农民增效、农业增收以及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应该提高农民参与农村能源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漾濞县对农村能源建设的认识,积极营造社会关注、关心和支持农村能源建设事业的良好氛围[4]。
3.3 完善后续服务,巩固现有建设成果
漾濞县全县下辖4个镇5个乡,有65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近年来,漾濞县不断地完善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建立漾濞县、乡、村 3 级农村能源服务网络建设,目前已经建立完善的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可以进一步推进农村能源的持续、稳定发展。加强农村能源后续服务体系建设可以使农村能源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益,加强对已经建成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的管理与监督,可以很好地解决已经暴露的问题,使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探索漾濞县乡村服务网点建设成功模式,提高乡村服务网点的服务质量和建设效益,关系着漾濞县农村能源事业长效、持续、稳步发展,建立以县级服务站为支撑、乡级服务网点为基础、专业技术服务人员为骨干的服务体系,对实现漾濞县农民生活富裕、农业生产无害、废弃物资源利用、乡村和谐文明有极大的推动作用[5]。
3.4 抓好典型示范,强化推广应用
漾濞县素来就被称为“大理的后花园”,随着近几年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不断重视,全县也先后建立起一些示范村。光明村是漾濞县的核桃主产区,有“万亩核桃生态园”之称。光明村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不断完善核桃烘烤技术,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确定为“核桃示范村”,2010年被中国生态文化协会命名为“全国生态文化村”。漾濞县应通过光明村等示范村为典型示范,利用其品牌效应以点带面,并结合新农村建设,强化推广漾濞县的核桃烘烤技术,为其他农村建设和发展核桃烤房提供更多的经验和示范,为建设“美丽乡村”“美丽漾濞”奠定坚实的基础[6]。
3.5 重视科技创新,提高工艺水平
为推进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创新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农村能源的建设上也要创新。农村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可以降低农村能源建设成本和风险,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还能扩大农村能源的供应,提高转化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7]。
应对沼气池已有的问题进行创新和改进,以提高漾濞县的建池工艺水平和使用效果,从而节省农村劳动力、财力等。漾濞县农村能源站在建设高效节能核桃烤房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针对核桃烤房上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烤房对大气的污染等,还应进一步优化核桃烤房,使漾濞县核桃烘烤更加高效、节能。
4 结语
农村能源既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措施,又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就漾濞县而言,“十三・五”期间应大力推广节柴改灶、秸秆气化技术、太阳能利用技术、沼气综合利用技术,巩固提升农村能源建设成果。大力支持推广节能气化炉,推行无烟烘干技术,发挥提质增效的最大化,促进和提升森林生态质量水平[8]。加大“猪―沼―果”模式的推广应用力度,充分与有机核桃果生产、有机核桃认证结合起来,发挥并提升沼气综合利用水平。结合构建“城镇森林化、道路林荫化、乡(镇)全绿化、村庄林果化”城乡良好生态格局,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路灯;争取户用型光伏的推广应用,解决“核桃f园”用电问题等,对进一步解决漾濞县农民生产、生活用能,以及建设美丽漾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参考文献
[1] 秦静.农村能源系统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1.
[2] 程胜.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及能源政策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9.
[3] 罗国亮,张媛敏.中国农村能源消费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8(12):535-540.
[4] 翟辅东.我国农村能源发展方针调整问题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2003(1):81-86.
[5] 田宜水.2012年中国农村能源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J].中国能源,2013(3):11-15.
[6] 孙亮.辽阳地区能源供需预测与农村能源发展对策研究[D].沈阳:沈阳农业大学,2013.
关键词:BOT模式;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在国内改革开放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和民众的富裕程度较以往有了大幅提升,百姓对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体现经济改革成就,使之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国内中部省份湖南省为例,根据省财政厅提供的资料,2013年中央分配湖南省的地方政府债券额度为154亿元,比上年增加39亿元。省级债券资金拟安排78亿元,其中偿还2010年到期债券32.9亿元,安排重大公共支出45.1亿元[]。30年来,全国城市供水能力由1978年的2530.35万立方米/日增至25708.4万立方米/日,增加了10倍多;全国城市燃气用气总人口由1978年的1108.4万人增至32401.21万人,增长29.2倍;全国城市道路长度由1978年26966公里增至246370公里,增长9.1倍;道路面积由1978年的22539万平方米增至423662万平方米,增长18.8倍;全国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978年的57.1万立方米/日增至7137.5万立方米/日,增长125倍;生活垃圾远无害化处理能力由1979年的1937吨/日增至275769吨/日,增长了142.4倍。由此可见,公共基础建设不论在资金上还是实效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近年来我们也发现公共基础建设的投资越来越大,资金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一大难题。BOT模式由此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投资企业在运作资金等方面的优势。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针对其公共基础设施资金缺乏问题,山东德州市招商部门、驻天津滨海新区办事处,对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公共基础设施项目积极引进BOT投资模式,这种新模式的引入积极推动了德州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从2007年到现在,山东德州市利用该模式已经累计引进了12亿元,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领域。由此可见,BOT模式在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效果显著。有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BOT促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研究,探讨了运用BOT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时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了若干意见,希望能为相关单位提供一点参考。
1 BOT模式概述
BOT是build、operate、transfer的简称,意即建设、经营、转让,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一种建设方式,其流程是政府将某些公共基础设施交给一些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由其承建并且经营,通过自主招商,向商户收取一定的费用然后来偿还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并且赚取一定的利润,等到与政府签订的合同期满后,再将建筑设施无偿交还给政府。这种方式极大地缓解了政府的资金紧张局面,同时又减少了工作环节,还能由一些有资质的企业活跃市场,因而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2运用BOT方式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时应注意的问题
2.1政府应以强有力的项目实施能力作保障
在BOT模式中,由于是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必须要对项目予以严格把关。通常所采用的方式下,项目的计划制定以及后期执行过程中都要有政府部门的人员参与,所有的项目环节以及流程都应该能够掌握起来,并督促项目实施方的尽快落实。这样既可以实现政府对项目实施的监控,又能保证项目质量的可靠性。
2.2政府机关应积极提高工作效能
在BOT模式下,政府要学会自身职能的转变,从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只需要在整个过程中扮演好政策的制定者,项目的参与者与规划者,项目施工的监督者,经营管理的参与者等等就可以了,不需要所有的事情都面面俱到的参与。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非经营性公共基础设施项目,地方政府更应该积极筹措,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并且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一些公共产品及服务上做一些文章,引导经营者参与到项目中来。举例来说,在很多地方的招商引资行为都是由地方政府牵头来完成,由于其中过程以及手续较为繁琐,在地方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项目可以顺利的引进并完成,这就使得合作双方实现了共赢。
3 BOT项目存在问题的对策
首先,政府作为项目的策划方和制定者,前期的论证筹备工作非常重要,必须要严谨而周密,避免项目在实施以后中途被迫废止。要在一个经济发展非常受制约的地方成功地进行BOT投融资项目的运作,其压力之大,步履之艰,困难之巨,风险之多是可想而知的。因而在BOT项目的前期论证阶段,做好可行性方面的周密研究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其次,要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进行指导。BOT项目的实施是一个系统工程,项目的涉及而广、资金量大、参与的部门多。这就需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体制。各级政府可聘请有管理经验和较大决策权的咨询公司等机构为整个项目的融资、招标、谈判和施工监理提供服务,包括完善有关法规、政策以及和中央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沟通。
再次,要学会开放思想,对该模式有正确的理解。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也束缚了很多人的头脑,由于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都是由国家承建并且经营,所以很多人在传统思维的作用下便认为这是一种政府的卖国行为,是与私营业主或者外资企业联合起来逐渐控制国计民生的可耻行为,而这些思想的存在也影响到了BOT模式的运营及开展。事实上,这是一种在国际社会上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建设形式,实际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民营企业或者外资企业只是一种资金的借助手段,最终目的还是促进地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因此,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手段大力宣传,避免群众的误解而影响到项目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魏德样.BOT融资方式在我国体育场馆建设的适用性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08(03)
[2]伍文中.BOT在乌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运用[J].昌吉学院学报.20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