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鲁迅的资料范文

鲁迅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鲁迅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鲁迅的资料

第1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中学生 鲁迅作品 策略

鲁迅是我国现代经典作家,对一代代国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鲁迅作品的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个“重头戏”。但在如今的中学校园里,流传着“语文有三怕,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这样一句话,这让鲁迅的作品面临着自身的尴尬:教师感到鲁迅的作品难教,怕教;学生感到难学,怕学。从惧怕“鲁迅”到拒绝“鲁迅”已经成为鲁迅作品教学中的突出问题,但是作为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重点课文,鲁迅的作品具有相当重的分量,可以说鲁迅教学直接影响到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设法将现当代鲁迅研究的成果导入教学方法,对中学鲁迅作品的教法作一些探索。

首先,适当引入相关历史背景知识,了解鲁迅。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生疏感和距离感,造成师生无法与这位大手笔进行对话和交流。在学生的面前,无论教师怎样强调鲁迅作品的文化性价值性,强调鲁迅作品语言如何的含蓄,主题如何的深邃,都无法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感到亲切,更无法透过作品更深的了解历史、社会和人生,感受社会的步履和语言的声音。因此,如何让学生走近鲁迅,愿意和他对话,就成了我们进行鲁迅作品教学首先遇到、并且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学生刚接触鲁迅作品时,通过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和》、《社戏》等文章,了解鲁迅先生对童年的眷恋;对生命、爱和美的感悟;对人的关注、同情,并在教学中补充一些鲁迅童年和少年时期的有趣故事。通过这些,让学生从情感上亲近鲁迅。我们还可以通过《藤野先生》、《自序》等,以及教师提供的一些补充材料,让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经历,窥视鲁迅的内在世界,以此深化学生对鲁迅作品的理解。鲁迅刚刚进入少年时,一连串的打击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祖父被抓捕,父亲病重,使周家急剧贫困,甚至弄到终日出入当铺,典当旧物的地步了。正是这一连串的变故,使鲁迅看到了人性的另一侧面,同时更让他遇到了人类交往中最令人寒心的苛待。再看鲁迅小说的取材,如:《故乡》中的闰土、《药》中的华老栓、《阿Q正传》里的阿Q,“都来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作品中的这些阴郁情绪和对病态精神中的关注,与他在少年时代阴暗记忆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精神底蕴是难以分开的。不过要特别提出的是:以上的讲解、补充,目的并非是让学生感染上同样的“阴冷”,而是要让学生从了解与鲁迅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来深刻真实地理解其作品。这些讲解要让学生认识到,鲁迅虽悲观却仍然愤激,虽无所希冀却仍奋力前行。使学生领悟到,鲁迅的现实战斗所具有的格外深沉的力量。

其次,运用现代学科技术,包括影视、课件,图文并茂,增加可视性,增加动感,化抽象为形象。鲁迅先生曾说:“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语文教材中的小说,有很多都改编成了电影电视,合理的利用这些影像资料,使小说阅读教学与电影电视的欣赏结合起来,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对培养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鲁迅的文本,自有其复杂性和丰富性,是复杂与单纯,深刻和平常,荒凉和温暖的奇妙结合。即使选入教材,我们认为比较适合学生阅读的鲁迅作品,也有许多随手拈来的对现实某些人和事、某种文化现象的批评,借题发挥的议论,典故,引文,还有许多有很大寓意性的文字,这都形成了他的文本的丰富性,对成年读者来说,读这样的摇曳多姿的文字,自然是极大的享受。但对阅历和知识都不够的中学生,就会形成阅读的障碍。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对鲁迅文本作某种处理,采取一些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鲁迅个人的情感是丰富的,经历是曲折的,而作者却用极简朴的文字介绍人生经历,内容上就有很多令学生困惑的地方,更不谈理解思想感情。执教本文前,布置学生查阅鲁迅作品选、人生经历、画像、作品评论等大量资料。教学时引导学生根据搜索的相关资料,在小组讨论时展示自己搜索的信息,共同探讨、分析、归纳,感受鲁迅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此环节中学生所接受的知识不仅仅停留于文本,利用网络信息量大这一优势,阅读相关的资料,然后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对人物的精神品质和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中学生喜欢看电影、电视,这就为我们利用影视文化来进行小说教学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基础,而且利用学生已看过的影视画面来进行小说教学,只须老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意念稍加点拨即可,其方法简易,效果极佳。鲁迅作品改编成电影的有《阿Q正传》、《药》、《伤逝》、《祝福》、《祥林嫂》、《风雨故园》及纪录片《鲁迅传》、《鲁迅之路》等。

最后,要让学生不再惧怕鲁迅以及鲁迅的作品,接受精神文化的熏陶,老师必须提高鉴赏和分析能力。语文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领路人,是沟通鲁迅与中学生的最重要的桥梁。老师除了要考虑学生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吃透教学大纲的要求,反复阅读、体味作品,还要多看研究文章,帮助理解,提高自己的鉴赏和分析能力。对鲁迅及其作品理解越深,上课就越有底气。

第2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1 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逝世、文章、咳嗽、失声痛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4 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

1 抓住语言文字,通过朗读、感悟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2 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收集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1 听录音导入。

1.1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8课 。(师板题)

1.2 听鲍国安朗诵录音:《有的人》,你认为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1.3 交流。(引导学生用诗中的语言回答)

设计意图:播放录音,营造氛围,唤醒学生对鲁迅的尊崇和敬佩,建立起对课文的情感认知联系,同时帮助学生积极地走进文本。

2 学习课文,感受鲁迅先生优秀品质

2.1 自由默读全文,找出体现鲁迅先生优秀品质的语句画下来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2 全班交流:

师:鲁迅先生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做了许多让人难忘的事情,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打动且感染了千千万万的人。文中哪些地方也打动了你,把你的体会和大家说一说吧。

(生谈到哪一部分,教师随机指导。)

A、学习 “笑谈《水浒》”这一部分

(1)生谈体会。

①师:你从这些语句中体会到了什么?从哪体会到的?

②幻灯出示:

提问:你听懂伯父的话了吗?从中可以感受到什么?

③师:临走时,鲁迅先生又送周晔两本书,可以说明什么?

(2)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的意思。(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

师小结:鲁迅先生婉转地批评了周晔,而且还送她了两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关心子女,善于启发教育子女,为孩子们想得多的鲁迅。

(3)带着如上的体会,自由朗读。

B、学习“趣谈‘碰壁’”这一部分

(1)生试谈体会。

师:“谈碰壁”这件事你看出了鲁迅先生怎样的品质?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多叫几个学生)、

(2) 重点学习:“你想,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一句。

①“四周围黑洞洞的”是指什么?“碰壁”指什么?

②师介绍“时代背景资料”。 (幻灯出示)

师:生活在旧中国最黑暗时代的鲁迅先生正因为为劳苦大众想得多,所以他才会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横眉冷对千夫指,不怕“碰壁”,英勇抗争。

设计意图:伯父关于鼻子扁平的话含义深刻,不易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介绍是必要的,再借用用鲁迅先生的话,更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社会的黑暗,“黑洞洞”“碰壁”的言外之意就不言而喻了。

(4)生再谈理解,感受。

(5)师: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的优秀品质的?(对话)

师:请你们各自找一位同学进行分角色的对话朗读,待会儿请两位读得最好的同学来表演。

(6)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指名展示)

师:从这谈笑似的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乐观主义态度。你还能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鲁迅的优秀品质吗?

C、学习“救助车夫”这一部分

(1)生说说各自的体会。

(2)再仔细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文中插图,说说鲁迅先生的哪个动作最能打动你?(小心翼翼,一点一点,轻轻地,一圈一圈的、半跪)

(3) 引导学生看图想象

①师:画面上半跪的正是鲁迅先生,请你们闭上眼睛:想象这样的画面:鲁迅先生小心翼翼地夹着、一点一点地洗着、轻轻地敷着、一圈一圈地包扎着……我们真切地感觉到在这凄风冷雨中,鲁迅先生就这样半跪了很久很久……睁开双眼,你感觉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交流感受

②师:老师在想,在这个凄冷的夜晚,看到这个受伤的车夫的人只有鲁迅先生吗?其他人呢?

③师:这个像电影写镜头的“半跪”,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有爱心、有同情心)

(4)抓住两个“清清楚楚”,通过想象体会鲁迅为什么变的严肃。

①师:为什么此刻,鲁迅先生变得那么严肃了呢?他可能会想些什么?

②师:再想想,小周晔长大成人后,直到现在还“清清楚楚”的,难道还仅仅是伯父的面庞吗?

(5)指导朗读。(指名读――评价――自己练读――齐读)

D、学习“关心女佣”这一部分

(1)生谈体会

①师: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②思考:作者是怎么表达人物品质的?(人物的语言)

(2)指导朗读(自由出声练读――女生展示读)

设计意图: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时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敢说、善说、乐说。

3 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师: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七十多年了,一个伟大的身影越去越远。但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又实在是太多太多了!他的高尚品质,赢得了许多人的爱戴。让我们怀着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敬的心情,再次去朗读课文。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①自由读课文。

②读课后课文链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③幻灯出示《有的人》,配乐齐声朗诵。

设计意图:最后读阅读链接,升华情感,在配乐朗诵诗歌中,尽情抒发对先生的爱戴之情。

4 布置作业。

读P 96 页“日积月累”。

设计意图:对鲁迅精神的再一次感悟,同时对“交流平台”的学习做一铺垫。

附:板书设计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第3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这就是我所说的,这文章是我看起来无法接受的,像《鲁迅手稿选集》,我给大家看一段话,看到没有,《门外文谈》这段话——只有门外是天堂,因为海边的缘故吧,总有些风用不着挥扇,虽然彼此有些认识,却不常见面的寓在四近的亭子间或阁楼里的邻人,也都坐出来了。请问这是什么句子呢?跟邻居啊虽然彼此有些认识,却不常见面的寓在,注意这个动词啊,寓在四近的亭子间里或阁楼里的邻人,有话不好好说,为什么要用这种怪的句子来写?这什么句子呢?这就是我所说的,鲁迅到文字里面,有一种稀奇古怪的、看起来令你非常不舒服的、甚至不通的句子混在里面,怎么可以这样子呢?你看鲁迅,鲁迅说,语文和口语不能完全相同,讲话的时候可以夹许多这个这个那个那个之类,其实并无异议,到写作时,为了时间、纸张的经济,意思的分明,就要分别删去的,所以文章一定应该比口语简法,然而明了,有些不同,并非文章的坏处。注意啊,他的意思是说,文章要比口语简单明了,可是我们看到他写文章,发现他比我们嘴巴讲的话还别扭。

我讲这些资料给大家听,纯粹是客观的数据,在《鲁迅全集》里面,你可以看到这种大量的鲁迅式的风格,这种风格我无法解释它,我只能推断说,他是受了那种复杂反复的日本文法、日本语文结构的影响,再加上这种生吞活剥出来的中国的文言文的结构,两个里面混出来的鲁迅的文体,不是吗?这种文字,如果会被封为是中国多么了不起的,像所说的,他是文化革命的主将,我必须说,鲁迅没有做过文化革命的主将,说,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我必须说,如果是伟大的文学家,就不应该写出来这么多奇奇怪怪的鲁迅式的中文。到今天如果有人还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多好,我必须说,这种人没有进步,在八十年后,在七十年后,在六十年以后,大家没有进步。请大家注意,我没有否定鲁迅他们这一代的人,正好相反,我还是特别把他们那时代的人的那些爱国的这些情操,我还特别地美化,讲给大家听。

今天我跟大家谈到,陈仪的好朋友鲁迅,我也跟大家说,鲁迅有他很多的优点,可是,如果六十年后、七十年后、八十年后,我们给他的评价如果不相当,过分地高估了鲁迅,过分地赞美了鲁迅,并且认定了鲁迅这些作品都是最好的,而变成我们一个典范的时候,我觉得很危险,为什么?证明了我们没有进步。所以今天我花一点时间,拿出鲁迅的一些文章给大家看,至少在写白话文的,这个白纸黑字这个文体上面,鲁迅的可议之处、可检讨之处、可批评之处太多了,大家好好想想看,不要再说鲁迅的文章写得多么好,鲁迅的文章写得实在不够好。

第4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组织 研究性学习

1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一般要求

初中生刚刚从小学毕业,只掌握读写的基础知识,好其心强,可塑性强。他们既需要学量语文知识打基础,也需要研究性学习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相比,首先,它更注重语文知识技能的运用,而非掌握语文知识数量。重在亲身参与语文探索性活动获得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师不要只注意学习的结果,学生写了多少篇获奖作文,而应重视学生学会语文学习与研究的方法。其次,它面向全体学生而非个别尖子学生。教师眼睛别只盯着论文写得好的学生,而应重视每个学生在每个阶段的不同表现。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要把研究性学习讲授式学习对立化。因为初中学生年纪小,为了让学生真有收获,最好能把每个环节设置得更具体些,教师要多些“导讲”,不要放任自流。要允许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

2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采用以小组合作方式展开学习探究的较多。以《鲁迅自转》为例:首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确立研究课题,预先准备数个课题供学生选择:①谈我最喜欢的一部鲁迅作品;②别人眼中的鲁迅;③鲁迅精神今天还用吗?接着组成3~6人的课题小组,学生自选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可以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教师、家长、校外人士等)为指导教师,研究过程中,组员要分工协作,各展所长,协助互补。有时,为了了解学生个人的研究能力也可采用个人研究的方法,但这要在大多数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研究 性学习方法的基础上才可实施。为了节省时间,全班集体讨论结合的方法有时也可以在语文课堂运用,但这需要学生预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3 指导初中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

以“鲁迅专题研究”(其作品在初中语文课本有十几篇)活动课进行的研究性学习为例,指导研究性学习一般程序是:

3.1 开设鲁迅作品文学讲座,目的是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存,诱发探究的动机。

3.2 指导选题。研究性课题可以由老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而定。也可以师生合作,确定题目。与学生生活直接关联的,切入点较小的课题较受欢迎并容易实施。如:“鲁迅精神还有用吗?”、“少年闰土和我比童年”等。

3.3 制定研究讲划。课题组可由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定计划,教师适当调节。研究讲划要有目标、有方法、有过程,教师可整体指导,学生修改,避免走弯路。

3.4 实施研究。学校、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创造必要的条件,并对研究过程中的问题给予指导。例如组织参观鲁迅博物馆,介绍图书资料的查找方法和渠道。学生也要随时记下自己的感想体会。

3.5 写论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整理鲁迅的有关资料,根据自己课题的需要来进行取舍。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写论文的基本方法,提供一些范例让学生模仿、学习。论文交上来后,要指导学生修改。

3.6 论文交流研讨,思维硬拼,大家对鲁迅其人、其文有更深入的了解,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因此这是整个研究性学习的必要部分。

以上只是我在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索中一种常规做法,在实际操作中语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截取其中的某一环节,或着重做资料收集工作,或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结论等等。

4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

4.1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评价要重视过程、重体验、重全员参与,不只看结果。教师要边指导边评价,随时激励学生。

4.2 要重视三个环节的评价:①开题评价与指导。不要讥笑学生的选题,打击其积极性;②定期评价与指导。表杨做得好的小组,鼓励遇到困难的小组,给予帮助;③结题时的评价。不要求过高,更重视每个小组的闪光点。可多团结性、创新性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4.3 学生参与评价。可以组织学生评判团给论文评分、论文答辩,还可以让学生在墙报栏搞论文展览。

4.4 评价学生成绩要多层次,每次活动有评价、有表彰,还有小奖品。尤其多鼓励能力较弱的学生,让他们尽快赶上。

5 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研究性教学还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5.1 加强指导,逐步放手。由于初中生年纪小,教师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时,一定要主动介入,要加强指导力度,逐步放手。在每个阶段,教师要自己尝试一下,预见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困难。例如:课题启动阶段,要教会学生怎样上网找资料,也要防止学生上网游离课程内容做其他事情。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指导,例如用中午时间,轮流值日接待求教学生,及时解答学生问题。

5.2 形式活泼,力求多样化。初中学生对新事物好奇、有兴趣,但维持时间较短,为让学生始终对语文研究性学习保持一种兴趣和热情,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选题”阶段,教师可安排图书馆查找资料、上网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就近访谈、口头演讲……这样一来,学生表现得积极、活跃。

5.3 合理利用校内外资源。与高中学生相比,初中学生阅历更少,面对突发事件时的自我保护能力更低,因此教师在实施研究性学习时,应立足本校,同时,争取家长的支持,为孩子出谋划策,利用自己专来和职业给孩子提供建议和帮助。这种形式家长力所能及,也愿意去做,它不仅使课程开设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而且成为语文学科课题研究的宝贵资源库。

第5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钢铁护士》主要讲了在美国的医院里,如普通冰箱大小的机器人已经在医院里代替护士小姐从事某些服务性的工作,譬如送衣、送药、送饭、运送病人,以及传送护理人员所需要的一切东西,它不仅能够自己说话,还能听懂人们在说些什么。真神奇啊!

看了这篇文章,我感到现代科学技术已经很发达了,许多功能奇特的机器人可以做好多人类做不到事情,有的帮助人类做高难度的手术,有的帮助人类在月球上拍摄照片,还有的可以为人类救火救灾。当今的科学技术在各个领域都能为人类造福,人们将用克隆技术来治各种疑难杂症,利用激光治疗眼睛,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各行各业的工作效率……

就说说我身边的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吧,随着时代的发展,电脑已进入了千家万户,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电脑。我家的电脑在我家也已安家落户了四年,从刚买来到现在,电脑帮了我许多忙,给我带来了不少快乐和方便。电脑可是我学习上的好帮手。一次,老师叫我们预习语文,其中一项要查找鲁迅的资料。我想,到哪儿去查鲁迅的资料呢。对!电脑不是神通广大嘛!于是我打开电脑上网,然后搜索鲁迅,只几秒钟,鲁迅的许多资料全在眼前,我不禁欣喜若狂,马上选择需要的资料下载、打印,一会儿功夫大功告成。哈哈,电脑查找资料真是又快又省力,有了资料我可以更加有信心学好课文,还可以为小组争许多星呢。电脑对我的学习帮助可真大。我还利用它跟同学聊天互通信息、制作科技小报、帮助老师制作多媒体课件……真是不出家门,就知天下事。

如今,人们的生活已离不开科技,连我这个小学生也处处需要它,更别说各行各业了。但是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的科学技术还不是很发达,所以我们每个学生应该多动脑筋,多学点科学知识,长大建设祖国,让我们的祖国赶上世界发达国家,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第6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在曲园,那时对鲁迅先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的人不在少数,大家角度不同,标新立异,文学史、文论、美学,甚至东西方文学比较研究也要过鲁迅先生这一门槛。中文系的诸多讲座中大都与此有关,因此,几乎每次我都要前去聆听。有一次,在紧临“萃花园”南侧的图书馆自习室,有位资深教授讲“鲁迅与郭沫若”,本来是八点开讲,结果我六点赶去,整整等了两小时,找的座位既靠前排,又有暖气,有幸聆听到有关两位大家的学识和命运,暗自兴奋了许久。

曾经,我们一些热血青年成立了文学社,规模发展到一二百人。开沙龙,搞讲座,征文比赛,热火朝天过一阵子。中间就请过一位鲁迅研究方面的专家搞讲座,容纳三百余人的大厅座无虚席,阵阵掌声此起彼伏。讲座是我们几人筹划了许久,看到这种情形,大家既兴奋又感动。而今,那位风采绝代的教授已经作古,思之历历,让人感喟不已。

曲园每年都有旧书出售。说是旧书,其实基本上都是全新的。那时的我们,手头都还拮据,买书的欲望虽特别强烈,但那种热望中却含有羞涩和苦恼的况味在里面。就是在那种手头并不宽裕的境遇下,我还是毅然买下了许多有关鲁迅的书籍,其中也包括研究方面的。拿回宿舍,摞在床头,吃过午饭躺在床上,抽出一两本,细细品赏,睡意全无,那真是一种醉心的享受。

对于鲁迅的喜爱,主要还是他的品格与精神力量。为他对爱的执着而感动,为他对生命的坚守而振奋,为他对世事的洞察而悲慨……对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每一次论战,我都精心做了大量的搜集或研究工作。他是一个以社会为己任的人,要在浓重的黑暗中挖出一个小孔,让光明透出来,照亮那些沉睡着的人们的心田。他勇敢而有信心,哪怕是孤军奋战也毫不在意。他把令人窒息的孤独感埋藏在灵魂深处,扛起如椽的大笔大踏步走在暗夜中,眼睛却始终遥望东方,寻找那颗照亮未来和希望的启明星。

鲁迅并不是神,他也怕死,怕死得不明不白。当那些要置他于死地的人穷追不舍时,他毅然决然地选择躲避,他要的就是韧的战斗。我知道,在那个时代,鲁迅绝不是一个符号,但他又的确成了一种象征。与同时代的那些成就卓著的大家们相比,他多出来的是敢于呐喊的精神,是不屈不挠的意志,是大智大勇,是睿智和大度。

很久以后,和一位在出版界已有很大名气的朋友谈起我对鲁迅的那些独出心裁的想法时,他一脸郑重地劝诫,让我把这些想法尽快整理出来,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鲁迅。只可惜当时好多想法并不太成熟,想等到研究透了再写出来。世事难料,再往后为生计所迫,奔波在讲台与家庭之间,那些灵感与想法渐渐淡出了头脑,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然化为乌有,岂不痛哉!

鲁迅是一位有血有肉的灵魂,他的那些错综复杂的情感波折和经历,让人唏嘘不已。生命中总有一些遗憾,朱安女士凄苦的一生,许广平女士对爱的执着,萧红女士那段生命的历程,还有……对母亲的挚爱,对兄弟的无奈,对热血青年的赤心……我不知道,当所有这些感情都凝聚在一个人身上时,会不会化为一道天边的彩虹。

第7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啦啦啦,啦啦啦,我们手拉手,走走,走走走,一起去春游”,唱着自编的儿歌,我们这群雏鸟,开始了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春游。

一路上,我们又是蹦又是跳的,好似刚刚获得自由,回归大自然的小鸟,叽叽喳喳的讨论着,眼前“新奇”的一切。碧绿的柳树、古老的枯藤、鲜红的花朵……看着看着,我不经吟起了贺知章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经过半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鲁迅故居。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有序的排好队,踏进了一代文豪——鲁迅先生的祖宅所在地。还没进门,我就为之张大了嘴,迎面的是很大的一面墙,墙上是鲁迅先生的画像,正拿着烟斗,深情凝望着一旁的江南水乡绍兴,那种神情,可谓是栩栩如深。

走进大门后,穿过走道,是两排长廊,中央便是赫赫有名的“德寿堂”,最中间挂着一幅仙鹤图。然后,穿过旁边的小门,七弯八拐的,我们来到了百草园,说是百草园,其实也没百种草,都是一些常见的植物,但在以前,却是被鲁迅视为“乐园”呢!

在导游在带领和讲述下,我们又绕来绕去,逛了很多有趣的地方,充实了知识。只是,大家都没想到,鲁迅祖上基业那么丰厚,有那么大的宅子,听导游说:“在清光绪、宣统年间,整个周氏房族逐渐衰落。1918年,经族人共议将这群屋宇连同屋后的百草园卖给了东邻朱姓。房屋易主后,原屋大部分拆掉重建,但鲁迅家居住的地方主要部分幸得保存。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整修,已经恢复旧观,原来的家具也多数找回,并按原样陈列。”后来,我在陈列的资料上看到:鲁迅13岁的时候,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由小康附入贫困,他几乎每天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

不由赞叹,都说“穷不过三,富不过三”,今日想想,确实是有这个道理呢!

第8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就学术研究资源来说,情况也与以前发生了改变,大体上可分为两大类:纸媒学术资源和网络学术资源。相对于以前的纸媒学术资源,网络学术资源虽然已经被大多数研究者所悄然利用,但对其较为深入的认识、归纳、研究还没有被提上日程。如一位历史学界专家所称“我们对学术的研究往往落后于学术发展的现实,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地进行开创性学术研究,不得不对网络学术给予高度的重视”按照百度网的概括,网络学术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信息自由,来源广泛;信息量极大,传播范围极广;信息内容庞杂,质量不一;具有多媒体和超级链接特性以及交互性等。而网络学术资源的主要类型则有:数据库资源;学术网站资源;电子出版物资源;组织机构资源;学术研究相关资源等。现代网络的特点可归纳为:包容性、开放性、自由性。它的出现已经对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当代著名信息社会学家卡斯特尔指出:“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要功能和方法均是围绕网络构成的,网络构成了我们社会新的社会形态,是支配和改变我们社会的源泉。”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也称,“所有媒体是一些人类器官的延伸———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轮子是脚的延伸———书是眼睛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媒介,随环境而变化,引发我们感觉接受的统一指数。每一个人的感觉扩展,改变了我们的所想和所做的方式———我们领悟世界的方式。当这些指数起了变化,人类也变化了。”因此网络为现代学术研究带来的不仅仅是某种程度上的便利,更是看待世界、思考问题的深层研究思维的改变。但同时我们也不可忽视网络对学术研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袁济喜教授认为的,“网络数据库的推广,打破了图书垄断,但数据库无限制的膨胀,导致了一种数据库写作文体,从而失去了学术原创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利用网络的便利进行学术造假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等。

二、中国现代文学史料的数字化建设

第一,多个网络电子数据库的建设就人文学科来说,中国首次大规模将现代网络电子信息技术运用于学术研究的尝试始于上世纪末。1998年,世界银行提出了国家知识基础设施(NationalKnowledgeInfra-structure,NKI)的概念。CNKI工程(即中国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是在中国范围内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发起,始建于1999年6月。由此各种学术资源开始源源不断的汇集到了网络这一虚拟空间,并实现了各类资源利用上最大限度的及时、高效和便捷。这些大型数据库包括了人文社科领域在内的多种学科,所涵盖的史料信息量巨大,且不断处于更新增补的过程之中。对于现代文学研究来说,它们基本上将多年来公开发表出版的学术论文一网打尽了,并且电子化检索系统对于查找相关资料也非常方便迅捷。此外还有《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原名《中文社科报刊篇名数据库》由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编辑部负责研制和编辑)、维普资讯网等大型数据库。上述大型数据库都是综合性质的,现代文学史料也自然包括于其中。

第二,网上图书馆的电子资源当网络时代到来,人们对于图书馆的使用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前人们多靠翻卡片到书库寻找所需资料,但随着各图书馆网站的建立,实现了信息查询的电子化。各网站除了介绍本馆概况、服务项目、专题资料以外,多有“馆藏目录检索”一项。人们通过网络检索就能迅速获知所要查询的图书馆是否有所需要的图书资源。对于现代文学史料工作而言,尤其重要的是这些电子资源中有些还提供全文浏览功能。如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在这里不但可以查询各种图书目录,还可以在线阅读各种图书及期刊。一些重要的现代文学期刊如《现代》、《新月》、《文艺复兴》、《文学季刊》、《万象》等,都实现了在线全文阅读,且可以按照题名、出版者、责任者、出版地、出版时间、目录等多种方式检索。此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当然也还有部分重要的现代文学民国期刊如《新青年》、《小说月报》、《抗战文艺》等尚未扫描上网。功能相似的网络资源还有浙江大学主持的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合作计划(简称CADAL)的民国期刊数据库子库、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晚清期刊全文数据库等。这些网络电子资源在使用上可以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普通研究者对民国期刊的研究需要。此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超星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数十万种电子图书及近万部学术讲座,在电子书查找及视频史料等方面走在了前列。而超星数字图书馆中的超星名师讲坛,实现了在线听课,更是不可多得的鲜活资源。以上种种网上数字图书馆,借助于缩微、扫描、网络传输等数字化技术为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第三,各种与现代文学相关的专题学术网站网络资源中的现代文学史料还包括一些专题性的学术网站。如中国现代文学馆的网上文学馆、香港中文大学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网、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的当代文化研究网、当代中国文学网、左岸文化网、诗生活及很多现代作家研究会创办的专题网站,如北京鲁迅博物馆网站、北京老舍纪念馆网站、中国茅盾研究网、郭沫若研究中心、巴金文学馆网站、鲁迅纪念馆、穆旦纪念网、徐志摩纪念网等。这些专题性网站都收藏有诸多作家的文字、图片、影像方面的史料,一方面为部分文学爱好者提供相关领域的基本信息,另一方面也是研究者查找收集资料的部分来源。

第9篇:鲁迅的资料范文

对于本课,我有这样的两点思考:其一,我得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树立起来,对鲁迅先生有一个多维立体的认识,进而产生敬佩之情;其二,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开头提出疑惑,通过回忆伯父生前的四件事情表现人物的形象,最后得出伯父是怎样的人,解疑。设计本堂课的教学时,我很纠结的就是:怎样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文中的四件事情,第一件事抓句子“他摸了摸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体会伯父的亲切和蔼,他话的弦外之音,没有批评却让我感动羞愧。还做了进一步的升华,他对所有的少年儿童的关注,补充了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节选。通过读来呼应开头我失去伯父时伤心难过的句子,感受失去这样一位伯父是多么让人心痛。第二件事情,抓住难点句子“四周围黑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着重指导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伯父的风趣与幽默,结合资料理解难句。在社会背景下,升华了鲁迅先生的形象,他的乐观主义精神,革命精神,斗争精神,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革命家。再次用读呼应了作者开头失去伯父时的伤心难过,升华为那难过是全国人民的难过。第三件事情,通过情境再现法,让学生在救车夫这件事里,感受到鲁迅先生那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在这部分内容里,我浓墨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情境,体会鲁迅先生那一动作――“半跪”,跪出了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同情。同时,在这部分内容里,我还设了练笔,从他的严肃的表情里,写他可能在想些什么?继续升华鲁迅的人物形象。第四件一带而过,最后得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总结全文,渗透写法,把握文章结构,最后以本单元最后一课《有的人》结课,体会鲁迅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结束了教学后,老师们反响特别好,都觉得上得太好了,听课的老师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鲁迅这个人,而且有好几个老师居然都掉泪了,都觉得这是一堂情意浓浓的语文课,他们的心一次又一次温暖了,震撼了!可是,真的是这样吗?听了丛老师以下三方面的点评,我豁然开朗,原来我所谓的升华都有败笔之嫌,我所谓的浓情也有淡化“文”之根本的嫌疑。总体来讲还算凑合,尽管不太好,也不能算作是失败,现找出不足,以思之,改之。

一、“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与“鲁迅先生”

丛老师说:“你把作者给读没了!课题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而不是《鲁迅先生》!”听了丛老师的话后,当时并不甚理解,我课后一遍又一遍的看着我的教学设计,回忆我的整堂课的教学,想着丛老师的这句话。我对学生做了一个测试:用几句话来谈谈你对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认识?学生们写上来了,我一张一张的读着,孩子们写得太好了,太全面了,就和我们成人所认识到的鲁迅一个样。可是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回答都是:鲁迅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而没有一人说伯父是一个怎么样怎么样的人?

这回我懂了,我明白了丛老师的话,学生们眼里只有鲁迅,只有我们成人认识的鲁迅,而没有作者,真的把作者给读没了!这可是周晔在写自己的伯父,是周晔记忆中的伯父,记忆中的事情,而回顾整堂课,我却忽略了作者的立场。如:第一件事,就是伯父对我的关爱,我却升华到了对全国少年儿童的关爱,把我心中的鲁迅强加给了学生;第二件事,就是笑谈碰壁,作者感受伯父的风趣幽默是那时她的心情与感受,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伯父依旧那样亲切。我把伯父拔到了革命家的高度,的确忽略了作者的存在,倒像是我在写鲁迅;第三件事就更是了,透过这件事,把鲁迅的形象升华到了孩子们的心中,而作者就站在图的旁边看着呢?是周晔亲眼所见的事,怎么感觉成了我在讲这件事给学生呢?完全忽略了周晔目睹此事时,她的心情,她的疑惑,她的冷,她的感受都没了。

想到这些,我突然觉得,天呀,我到底是怎么解读教材的呢?怎么居然把作者给解读没了呢?我这算是侵权吗?罪过罪过!善哉善哉!

二、“走近”鲁迅先生与“走进”鲁迅先生

在重新解读教材之后,也解读了单元主题,“走近”鲁迅先生而并不是“走进”鲁迅先生,一字之差,大有不同,“走近”是接近,慢慢地走近,让孩子们自己慢慢地去认识,而不是成人一股脑的把自己心中的鲁迅全塞给孩子。不用学生一下“走进”,走进去是不现实的。这得给孩子们一个认识的过程,一点一点地去认识。让学生经历一个过程,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以一个成人的立场拔高了本课的教学,丛老师认为我把教材解读得偏,而且高,正确的解读教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解读教材,这才是正确的。如果我站在孩子的立场,那么作者就不至于丢了。

三、“感性的语文教学”与“理性的语文教学”

丛老师讲:“一课一得,得点啥呢?得点写作方法,得点感情朗读。”这也是课前所纠结的问题,对于写作方法,一直在心里想着,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渗透着,如:写人物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写一个人可以通过几件事来体现他的形象,还有文章的结构,只是没有做实,做细。

丛老师还讲:“老师为学生做得事太多了!”情感的弦荡起来,是学生通过读文荡起来,而不应是老师做了那么多的工作后才荡起来。总之就是,这堂课的情感氛围太浓了,情浓而文弱了。语文是感性的东西,语文老师更容易是感性的人,而在课上,我们必须得跳出感性理性地看待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