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民生保障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加强民生保障建设

第1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坚持第一要务,筑牢民生基石。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坚持发展,才能不断巩固改善民生的物质基,市经济保持了平稳快速的发展势头,地方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为改善民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年以来,财政用于“三农”、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资金累计达****亿元,年均增长****%。今后,要继续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强化枢纽地位、优化工业结构、建设商贸都市、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力争取得更大发展,为进一步解决民生问题奠定坚实基础。

健全两大体系,抓住民生根本。逐步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改善民生的根本所在。在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方面,应认真落实就业促进法,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积极拓展就业渠道,逐步建立主要领导负总责的就业再就业“责任保障体系”,市、县区(市)、街道(乡、镇)、社区四级劳动保障部门组成的就业再就业“组织保障体系”,劳动保障信息网络组成的就业再就业“信息保障体系”,职业介绍、再就业培训机构组成的就业再就业“服务保障体系”,各级财政支持的就业再就业“资金保障体系”,力争实现“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4%以下。在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应重点健全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完善五保户供养、救灾救济、法律援助、临时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制度,在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低保标准。

破解三大难题,关注民生热点。上学、看病、住房是群众关心的民生热点问题。围绕破解这三大难题,应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高度重视困难群众的受教育问题,继续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子女入学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两免一补”,实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市民同等待遇,确保流动人口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基础设施建设和医护队伍培养,巩固完善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全面推行城乡居民医保,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大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严格住房价格和租金监管。积极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与廉租住房制度,不断扩大廉租住房覆盖范围。

维护三大安全,确保民生安定。社会安全稳定是人民群众的共同心愿,是改革发展的重要前提。应从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社会安全这三大安全问题入手,完善制度、加强防范、严格管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大力整治药品生产、流通秩序,有效保证饮食卫生、药品安全;认真抓好生产安全,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持宣传与教育培训相结合、日常检查与专项整治相结合、危险源监控与隐患治理相结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深入推进平安建设,着力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广泛开展平安地区、平安单位、平安社区创建活动,增加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第2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职工群众共同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按照兵团党委总体工作安排,“十件实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总结“十件实事”10年工作成绩和经验基础上,制定了2016年兵团“十件实事”建设方案。这是兵团连续第11年为职工群众办“十件实事”。

兵团自2006年开始为职工群众办“十件实事“,始终坚持以职工群众为中心,紧紧围绕兵团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准确把握民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助力兵团城镇化发展,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职工群众生活质量,持续做好职工就业创业增收,保障教育优先发展,加强南疆师团民生改善,辐射带动周边乡村及少数民族群众,注重困难群体和区域协调,坚持规划引领、统筹资源、突出重点,促进共同发展,不断提升广大职工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

2016年“十件实事”计划总投资340.9亿元,涉及10件45项建设内容,其中,申请中央资金248.4亿元,兵团本级财务资金3.058亿元,对口援疆资金13.6亿元,单位及个人自筹资金75.8亿元。

今年“十件实事”主要包含优美人居建设、就业培训提升、职工创业增收、融合发展共享、教育保障促进、健康医疗服务、文化旅游繁荣、基层服务推进、社会保障覆盖、扶贫帮困关爱10个方面的内容。更加突出“沉”到基层团场连队和职工群众中、“强”就业创业能力、“提”职工群众生活质量、“促”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补”扶贫帮困短板五个工作重点。

“沉”到基层团场连队和职工群众。重点在基层团场连队和职工群众,一方面加强设施建设,完善和提升基层团场和连队基础;另一方面强化兜底功能,保障职工群众基本生活,让广大职工群众切实感受到兵团党委关怀,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

“强”就业创业能力。继续加快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加大就业岗位供给;加强就业培训及就业援助力度,扩大培训范围,提升培训质量;深入实施职工群众创业增收计划,加大对创业工作扶持,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结合“互联网+”,加强职工群众新型营销模式培养,拓宽增收渠道;落实国家各项惠民补贴,增加职工收入。

“提”群众生活质量。围绕兵团小康社会目标,结合城镇化发展实际,继续加强住房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人居环境,提升居住条件;实施美丽连队建设,改善基础连队职工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促”民族融合发展。一方面继续加强南疆团场民生建设投入,加快南疆师团民生改善,特别是发挥“访惠聚”工作组作用,将民生改善与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筑牢群众基础;另一方面要以南疆为重点,通过农业技术辐射带动、扶贫辐射带动、送文艺下基层、教育资源共享等措施,打造兵地联手机制,促进兵地融合发展。

第3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关键词】民生;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民生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提高,不仅夯实党的执政之基,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增添强大的动力支持,民富国昌,社会安宁。民生问题涉及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民生问题解决不好,不仅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会阻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一、我国民生问题的现状

当前我国民生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质教育资源短缺,教育公平问题突出。如“择校热”高温不降,困难群体公平受教育机会尚未得到充分保障,因不同地区考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公而引发的“高考移民”问题仍然大量存在。

(二)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近年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社会需求,许多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而一些地方又存在“招工难”的现象,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同时存在。

(三)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投入相对不足。医疗服务分配比例不合理,医疗保障水平低,民众对看病难、生不起病医疗资源配置严重不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滞后;药价虚高和现代检测设备费用过高;农村医疗技术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薄弱。

(四)房价过高、上涨过快问题突出。现阶段,我国城镇房地产市场越做越大,但是住得起房的人却越来越少。居高不下的房价,已经使房价由原本的经济问题上生成一种社会问题,“房奴”就是典型的房地产泡沫经济下的产物。

(五)分配领域存在不公问题,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群众最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中,收入分配已成为今日民生问题的焦点。居民总体收入差距呈现快速扩大的趋势,同时,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我国行业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日益扩大。

(六)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制不够完善,产生体制;社会保障体系不全,存在制度性缺陷;社会保障管理体制不顺,致使机制不灵活;责任职责不清,造成投入力度不够。

二、如何改善民生问题

保障和改善民生,具体来说,就是要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五大现实问题抓紧抓好。

(一)“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大力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抓好高校毕业生、复转军人、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1、加强就业立法。我国必须抓紧制订有关就业法规,把就业政策的具体实施纳入到法律体系。2、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要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院校在职业培训方面的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和培养计划。3、着眼社会经济发展大局,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首先,要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其次,加快小城镇建设。同时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新趋势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4、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优先发展其中的服务业和信息业。5、完善劳动力市场体系、社会保障制度等配套机制。要统筹规划和建设劳动力市场管理体制,进行劳动力市场现代化建设,完善劳动力市场功能,逐步建立地区性、全国性就业信息网络,。

(二)“教育是民生之基”,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大投入,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解决进城务工子弟上学难等问题。1、通过发展教育扩大教育机会,缩小教育质量的差距,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均衡化。2、建立转移支付制度、优惠政策和相应机制,加大对西部地区和弱势群体的教育支持。3、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建设“终身教育”体制。

(三)“分配是民生之源”。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1、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提高主要农产品价格,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积极促进农民就近就地就业。2、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重点帮助因企业经营困难或倒闭而产生的失业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增加收入。3、稳步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推动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4、加强个人收入调节。进一步改革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更好地体现合理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

(四)“社保是民生之依”,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大力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1、优化社会保障模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政府财政责任,在充分考虑市县财力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各级政府在社会保障投入上的责任。2、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顶层设计,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进程。3、优化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和发展专业性的管理机构,按照效能政府建设的要求,理顺关系,整合机构归并职能,明确和强化相关部门职责。

(五)“稳定是民生之盾”,要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处理机制,排难解纷,把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1、建立民调工作网络,夯实民调工作基础 。做好长期性的纠纷排查和人民调解工作,预防各类矛盾激化。2、严格贯彻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完善做好人民调解等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调委会等社会稳定工作行为。3、建立扎实有效的预防排查机制,加大各类矛盾纠纷和群体性矛盾纠纷的调处力度。

第4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根据《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皖政〔**8〕3号)要求,市政府决定继续在全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现就全市26项民生工程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完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省定继续实施的十二项民生工程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有农村低保制度基础上,实施扩面提标。**8年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683元提高到860元,原纳入低保范围的人员补差标准由人年均380元提高到437元;**8年新纳入低保范围的人员补差标准为177元。所需资金,八县(市)由省与县(市)财政按7:3的比例负担;市区除省承担外,其余部分由市、区财政按7:3比例负担。

(二)建立覆盖全市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到全市所有县(市)、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7年人均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10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省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30元,县(市)、区财政补助标准由5元提高到10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由10元提高到20元。

(三)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8年,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所需资金地方分担部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仍按原渠道和负担比例由省、市(区)承担。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中央按照落实基本标准所需经费总额的50%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承担的50%部分,八县(市)自行承担,市区农村由市、区财政按7:3比例负担。市区特教学生享受贫困寄宿生生活补贴由市财政承担,市区城市义务教育免杂费和公用经费由市、区财政按财政体制分别承担。

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9项民生工程,继续按省政府《关于实施十二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安徽建设的意见》(皖政〔**7〕3号)和市政府《关于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建设的意见》(宜政发〔**7〕2号)规定执行。

二、加大保障力度,贯彻实施好**8年省新增六项民生工程

(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到2010年全市完成10376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工程建设任务,使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所需资金,除国家补助外,地方配套部分,八县(市)由省、县(市)财政按6:4比例承担,市区除省承担60%部分外,其余部分由区承担,市通过“以奖代补”专项补助各区。

(二)建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通过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解决全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高校(高职)国家奖学金,由中央财政全额承担;高校(高职)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中央和地方按6:4的比例分担,地方分担部分,根据财政供给渠道实行分级承担,即省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省财政承担,市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市级财政承担,民办高校、高职(含独立学院)由省财政承担;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中央和地方按6:4比例分担,地方分担部分,根据财政供给渠道实行分级承担,即省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省财政承担,市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市级财政承担,县(市)级财政供给的学校由省级与县(市)财政按8:2的比例分担,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由省与所在市、县(市)财政按7:3的比例分担。

(三)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自**6年7月1日起,20年内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切实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保障移民群众的合法利益,确保政策兑现、资金安全和社会稳定。到2010年,基本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所需资金全部由中央统筹安排。

(四)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十一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里程6500公里,**8年完成1**公里。所需资金,除中央和省每公里补助12.5万元资金外,其余部分由县(市)、区安排,市通过“以奖代补”专项补助各地。

(五)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8年,对全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应保尽保,有条件的县(市)可适当提高补贴标准。2010年末,全市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十一五”期间,全市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

租赁补贴所需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廉租住房保障专项补助资金解决,省廉租住房保障资金通过“以奖代补”专项补助各地。

实物配租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市、县(市、区)财政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10%以上)及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等方式多渠道筹集安排。

(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加快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进程,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迫切需求。**8年对全市500名低保对象、五保户、优抚对象及其他贫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省每例手术补助1000元。

三、结合实际,大力推进市自定八项民生工程

(一)实施菜篮子工程。加快市辖区城郊型农业发展,促进城郊“菜篮子”基地建设,提升产品产量和质量,保障城市供应。加快市城区农贸市场改造升级。**8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施菜篮子工程。

(二)敬老院“以奖代补”工程。为提高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率,加快乡镇敬老院建设,**8年我市将对全市乡镇敬老院建设进行考评,实施敬老院“以奖代补”工程,市财政安排**万元“以奖代补”资金激励全市乡镇敬老院建设。按照市政府《关于实施二十项民生工程促进和谐**建设的意见》(宜政发〔**7〕2号)规定,继续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制度、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再就业、建立贫困大学生助学基金、开展文化下基层社区活动、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推进平安社区建设等六项民生工程。

四、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高效推进机制。深入实施二十六项民生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围绕十七大提出的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推进和谐**建设的重大举措。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实施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市民生工程协调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各成员单位要各负其责,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要研究制定支持民生工程建设的具体措施,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涉及的有关收费,尽量给予减免支持,努力降低建设成本。

(二)全力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管理。各地要进一步加大对民生工程的投入,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各级财政增收和超收部分主要用于改善民生。对原有民生工程项目所需资金,要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新增的民生工程项目,也要尽可能列入预算,没有安排的,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等方式安排到位。要根据工作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保障各项民生工程实施需要。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强化基层和基础工作,规范民生工程资金发放。各地要结合实际,科学整合相关基层管理机构和人力资源,充实一线工作力量。要开展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试点,并认真总结推广,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把基层情况搞准,把数据核实,保障各项补助到人的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做到不重、不漏、不冒,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5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为深入贯彻党的*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民生工程的意见》(*政[20*]3号)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落实政策,完善措施,三项民生工程实行扩面提标

(一)进一步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现有农村低保的基础上,实施扩面提标。20*年将全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从683元提高到860元,增加农村低保对象11286人,全县保障人数达到54024人。所需资金,由省与县按7:3比例负担。

(二)建立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建立覆盖全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县20*年1月1日正式启动此项工程,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情况,实施提标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在20*年人均50元的基础上提高到*0元,其中:中央财政补助标准由20元提高到40元,省财政补助标准由15元提高到30元,县财政补助标准由5元提高到*元,农民个人缴费标准为20元。

(三)全面实施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20*年,继续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并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所需资金地方分担部分全部由省财政负担;城市义务教育免学杂费资金仍按原渠道和负担比例由省、市承担。向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资金由中央财政负担。补助农村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资金,中央按照落实基本标准所需经费总额的50%给予奖励性补助,地方财政承担的50%部分由县承担。

二、夯实基础,巩固成效,继续推进九项民生工程

农村“五保户”供养制度、城镇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基本生活费保障机制、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重大传染病病人医疗救治和艾滋病病人生活救助保障机制、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等9项民生工程,继续按*政办[20*]24号文件规定执行。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项目的范围、标准、进度,巩固项目成果,使其形成长期惠民项目。

三、进一步扩充内容,新增实施六项民生工程

按照省政府提出的“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尽力而为、惠及多数”的原则,20*年增加六项民生工程。

(一)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年计划完成8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使农民能够收听收看到中央和本省的4套以上广播节目和8套以上电视节目。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省市财政、省发展改革委、省广播电视局共同承担。

(二)建立高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建立健全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20*年我县将通过提供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解决全县家庭经济困难在校中职学生的就学问题。所需资金,由中央财政、省、市、县财政按规定的比例共同承担。

(三)完善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自20*年7月1日起,20年内对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20l0年,基本解决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等突出问题。20*年我县将符合扶持政策的移民全部进行扶持。

(四)实施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20*年全县计划新改建通建村水泥(沥青)路202.1公里。所需资金,除省筹集资金(含中央补助)补助外,其余通过市、县财政安排、银行贷款、企业赞助、农村一事一议等渠道解决。

(五)建立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保障机制。20*年对全县城市最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431户实施保障机制。20*年末,全县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住房困难的城市低保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保障方式以发放租赁补贴为主。“十一五”期间,实物配租户数占廉租住房保障户数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30%。廉租住房保障所需资金,主要通过县财政预算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土地出让净收益(*%以上)及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等方式安排,省财政适当予以补助并实行以奖代补。

(六)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加快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进程,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的迫切需求。20*年我县计划解决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0例。所需资金全部由省财政负担。

四、强化措施,确保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科学高效推进机制。深入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是省委、省政府围绕*提出的让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推进和谐*建设的重大举措。各乡镇、县直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把实施民生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层层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落实、上下联动推进的工作机制。县民生办要充分发挥牵头、抓总的作用,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加强工作调度,完善制度措施,强化指导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二)全额落实配套资金,严格民生工程资金管理。进一步加强对民生工程的投入,确保配套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县各主管部门配合县财政局和县民生办认真测算今年民生工程所需的配套资金,拿出配套资金的落实方案,报请县政府研究确定后予以配套实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民生工程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严禁挤占、挪用、滞留以及虚报冒领等行为,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三)强化各乡镇民生办的基础工作,规范民生工程资金发放。今年我县将按照《关于实行民生工程资金补助对象管理“村组一线实工作法”的通知》(县办秘[20*]118号)文件精神,实施惠民资金管理“一线实”工作办法,把最基层的情况搞准,把数据核实,保障各项补助到人的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做到不重、不漏、不冒,接受群众监督,杜绝暗箱操作。不断加强信息化建设,完善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

第6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报告摘要: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

当今社会建设的影响力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正是在应对现今众多的实际挑战中,曾经作为历史概念的社会建设,又焕发了时代的青春,成为一个生气勃勃、与十三亿人命运息息相关的现实概念

加强社会建设三个“必须”昭示什么

十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这三个“必须”指明了加强社会建设的重大作用、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

关于重大作用,报告言简意赅地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关于根本目的,报告强调:“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接着,报告系统地指出了加强社会建设的三条基本途径:一是“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二是“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三是“必须”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这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社会管理体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现代社会组织体制、社会管理机制等四个组成部分,说得十分明确。

上述有新意和深意的论述,特别是关于社会建设重大作用、根本目标和基本途径的分析,究竟昭示着什么?从社会学的视角,在笔者看来,它们至少昭示着这样三点,即要抓住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调整社会三大部门的关系、推进公平正义。

首先,社会建设的内涵和本质是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从上述内容可以明显地看到,无论是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无论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无论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所包含的四个组成部分,没有一个不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的问题。因此,从学理上说,要真正从深层次上理解何谓“社会建设”离不开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这个核心。正如笔者从社会学视角所多次论证的,所谓“社会建设”,从正向看,就是要在社会领域不断建立和完善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社会建设就是根据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不断创造和完善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这就是说,离开更加公平合理地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就不可能真正理解社会建设的本质。

第7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一、以集中办学为突破口,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力造就人才“蓄水池”

教育是民生之基,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先行。只有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全民的素质,提高生产科技含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近年来,富裕县全力做好“育民”文章,牢固树立大教育观念,保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积极落实教育投入政策,推进集中办学,加快教育发展,实现了教育史上的新跨越,优质、均衡、全面良性发展的教育大格局正在形成,群众对教育满意度不断攀升。一是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改善办学条件是提高教育教学的保障。通过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新建、改建、扩建中小学,加强学校危房改造,学校面貌焕然一新,全县新建教学楼21栋、中小学校舍砖瓦化、暖气化达到100%,楼房化达到80%,乡镇寄宿制学校消灭了所有的D级危房,顺利通过了全省校舍安全工作组检查验收和“双高普九”评估验收。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加强教育软实力,成立教育信息中心,搭建县乡中小学局域网,为学生提供了均衡、高水平的学习环境和发展条件。二是推进集中办学。立足于“小县办大教育、穷县办富教育、攻坚县办强教育”的原则,以“教育资源整合工程”为突破点,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抓手,以“初中集中到县、小学集中到乡、适当保留村小”为集中办学主推模式,合理调整学校布局,推进教育城乡均衡一体化发展。累计投资近亿元,先后在城南新区建设励志民族中学一期和二期工程,将全县10个乡镇中的8所中学全部集中到县城,村级小学集中到乡镇,共减少学校72所,今年进行的第一中学扩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预计明年秋季开学可投入使用,届时全县将实现所有学生平等接受教育。三是落实教育政策。全面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免费政策,积极组建“国显军”等4个捐资助学基金会,筹集助学资金70多万元;成立县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拨款18.6万元,救助学生700多名,有效解决了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保证了困难学生受教育权力。2007年,富裕县顺利通过了全国“两基”评估验收,2009年被评为全省教育先进县。同时,新建文体综合馆和标准体育场,同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县博物馆、文化信息电子阅览室和图书馆常年免费开放,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率达100%,有线电视入村率达到94%,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二、以落实医疗政策为基础,全面创优医疗环境,为群众健康提供医疗保障

就医是民生之急,也是最大的民生。只有提供方便、质优的医疗服务,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方便群众就医,富裕县全力做好“健民”文章,不断健全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切实改善妇幼医疗卫生及县乡村卫生基础条件,稳步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功能和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一是改善医疗条件。结合医疗体制改革,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加快县、乡、村卫生院、所基础建设,同步完善医疗器械和设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县精神病院精神专科病房楼、富路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县人民医院万米住院病房楼等一批卫生工程正在建设中。二是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理调整新农合补偿方案,实行保底报销,封顶线由2万元提高到3万元。加强农合基金管理,建立健全了财务管理制度,保证参合基金及利息全部用于参合农民的医药补助,提高了农民医疗保障水平,以乡镇为单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率为100%,积极推行基本药物零差价试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实施公共卫生项目。积极组织实施“三网监测”、出生缺陷人群监测、“降消”项目、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两癌初筛、叶酸补服及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等项目,扩大公共服务范围,提高全民保健水平。累计对6 400多人进行乙肝疫苗补种,对300多名育龄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两癌筛查了1.5万多人,免费为2万多位老年人进行了健康体检,并免费为300多例癫痫患者发放抗癫痫药品进行了治疗。

三、以关注弱势群体为切入点,完善保障体系,为群众基本生活提供现实保障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基础工程。只有真正解决群众切身的热点难点问题,才能使群众生活更加安定稳定,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此,富裕县全力做好“助民”文章,不断健全和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进一步扩大社保覆盖面,提高标准,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一是促进就业再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通过开展“春风行动”等就业援助活动,争取再就业资金、开辟公益岗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扶持政策,鼓励扶持就业困难人员自主创业等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落实就业补贴政策,全面兑现灵活就业补贴和就业困难人员社保补贴,有针对性地提供技能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等服务,就业状况明显改善,再就业比例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全县实现新就业5 000多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以内,发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补贴640多万元,办理小额担保贷款1 000多万元。二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覆盖面,加大断保职工接续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征缴和清缴,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力度,规范各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险覆盖面逐步扩大,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全县城镇职工参保率和失业保险金发放率均达到100%,养老金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同时,近5 000名“五七工”、“家属工”通过审核,并按月足额领取养老金。三是关注弱势群体。深入推进“五保”供养工作,整合乡镇敬老院资源,建设3个集中供养中心,670多名老人集中入住,有效解决了城镇“三无”老人养老问题。抓好残疾人和灾害救助工作,将重点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范围,为34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免费复明手术。累计发放城乡大病医疗救助资金1 200多万元、救助3 500多人次。强化对低保对象的分类施保和动态管理,规范低保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程序,保障人数由最初的8 000多人增加到19 000多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第8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一是就业目标全面完成,就业局势保持稳定。孝感市委、市政府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积极落实就业政策,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网络,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完成就业目标。近五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培训,全面完成就业目标。近五年,全市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3.7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7.4万人,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二是社会保险实现多层次、广覆盖,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格局基本形成。坚持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和保险待遇落实,建立健全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稳定提高待遇水平,一个人人享有基本保障的体系基本建立。目前,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率达到88%,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取得突破。全市五险参保人数达到216.4万人次,近五年累计征收社会保险费52.31亿元。

三是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城乡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按照“分类施保、动态管理”的工作要求,最大程度地保障城乡困难对象,真正做到应保尽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从2006年的3.9万户、9.6成人提高到今年的4.5万户、10.9万人,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2006年底的每月160元提高到目前的300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由2006年底的10.7万人增加到今年的20.8万人,月人均补差从10.3元提高89元。同时,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医疗救助制度等多种配套救助制度,从而形成了全方位、多元化、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体系。

四是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较快,基本满足了各项社会福利的服务需求。加强社会福利事业投入,积极推进“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位一体的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面向农村五保对象的“霞光计划”,扎实救助孤残儿童,发展社会福利企业,启动殡葬惠民社会福利工作,初步建立起以供养机构为载体、以家庭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以老年人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全市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得到较好帮扶。

五是大力实施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全市住房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市委、市政府将住房保障工作纳入综合责任目标,严格量化考核,完善配套制度,优先保障供地,优先保障配套资金,优先保障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严格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确保保障性住房真正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过去五年,通过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建设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全市共对3.5万余户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施了住房保障。

第9篇:加强民生保障建设范文

民政部门承担社会保障,社会组织管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社会组织管理等多项社会行政事务,业务面广量大,且都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做好民政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基础性的作用。11月份至今,为进一步摸清全县民政工作现状,理清下步发展思路,我先后对全县11个乡镇的民政工作进行了广泛征求意见,主要调查了各乡镇民政所、民政对象,听取了包括相关部门在内的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寻求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增进百姓福祉的新路子。

我们征集了各类意见对方67条,从中发现在民政业务领域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主要有: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困难边缘群众脱离的预期变得列为遥远,城乡困难群众明显增多。如老年人、因病致贫者,这些群众都要求政府给予救助以改善生活;公众对乡镇公益设施的需求呼声越来越高,占总人口的14%的老年人及其家庭对养老设施和服务的需求相当迫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群众对村集体资产的管理和支配更加关注,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见强烈,对基层政权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民政事务日益繁重,基层民政工作存在压力很大,有待建立真正与业务工作相适应的民政工作机制和队伍等。这些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是群众对共享经济发民成果的期待。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结合民政工作实际,民政部门将在“保民生、保稳定、促发展”上做好文章,为保稳促调,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为我县经济社会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重民生,着力提高困难群体,特殊群体和优抚群体的生活保障水平,保障基本民生,是民政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是要完善和深化城乡是低生活保障制度,稳步推进社会救助工作。我县当前农村贫困人口约22796人,占农村总人口的5.6%,其中农村低保对象20250人,五保对象2546人,是目前农村社会救助的主要对象,他们在制度内得到了相应的最低生活保障。今后我们将根据财政投入的实际情况,从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出发,加大救助力度,努力改善他们的生活,同时适度扩大社会救助范围,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全部纳入低保。近阶级会特殊重视新生生活困难家庭,城乡低保边缘群体和农民工家庭的实际困难:落实完善临时救助制度,及时救助生活一时陷入困境的苦难家庭,对低保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零就业家庭等重点予以关照。二是进一步加大医疗救助力度,提高医疗救助的惠及范围和补助水平,完善及时救助,分类救助,按省里要求将危房改造工作做好落实好。三是以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提高农村五保,城镇“三无”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保障水平。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认真落实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尽快完善老年优待政策体系,继续推进敬老院服务,基本满足老年人居院养老的需求。四是推进优抚安置工作,保障优抚对象权益。继续开展“关爱功臣”“永保光荣”等系列双拥活动。继续完善抚恤优待和医疗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同步发展。大力推进优抚对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建立重点优抚对想医疗补助即时结算制度。完善城乡一体化,退役士兵安置制度,开展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帮助退役士兵就业创业。

二、促稳定,着力加强城乡基层民主,社会组织建设。

一是发展城乡基层民主,发挥城乡社区功能,筑牢基层社会稳定平台。坚持完善民主管理制度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推进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利。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推进农村基层建设。二是推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发挥服务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继续重点培育和扶持行业协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传达政策,反映群众心声,疏导社会心理,引导群众理性表达利益诉求的作用。引导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鼓励公益性社会组织对生活困难群体提供帮助;促进政府和社会组织,社会各阶层利益群体的和谐互动。加强执法监管。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社会组织和非法组织,维护社会次序,促进社会稳定。

三、我县乡镇民政工作机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我县乡镇民政队伍秉承“上为党和政府分忧,下为群众解愁”的工作理念。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牢牢记住“解决民生、保障民权、维护民利”的核心职责;牢牢把握“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核心任务。,认真履行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服务职能,提高社会保障效能,在化解社会矛盾、稳定农村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尊重与好评。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政职能的增加,基层民政工作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加强,反而随着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主要表现在:

一是机构建设缺位,基层力量薄弱。伴随着2006年乡镇机构改革,全面取消了乡镇民政办公室,改设乡镇民政助理员一职,且多为兼职。二是人员调整频繁,业务知识匮乏。熟悉和准确掌握民政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是干好民政工作的基础和关键。据统计,全县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有17人参加过县及以上专业知识培训,未参加过任何形式培训的有9人、占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数的34.6﹪、占乡镇总数的27﹪,形成了“上面守营房,下面流水兵”。由于乡镇民政工作人员频繁更换,业务知识匮乏,乡镇民政工作无连续性,其结果必是“一年忙到头,万事理不清”,严重影响了我县民政工作的正常运转。三是民政职能增多,队伍兼职过多。民政是为民之政,和谐之基。进入新世纪后,民政职能逐渐增多,尤以社会保障任务繁重。今年省政府实施的民生工程,大部分由乡民政所直接承办,至目前,我县有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近万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20250人,五保供养对象近2546人,年均发放各类民政优待抚恤、定补救助款物过百万元。随着社会保障措施的到位,民政服务对象、各类款物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而眼下乡镇民政工作人员普遍兼任残联理事长,此外还要住村参与各项中心工作。人员过少,任务加重,兼职过多,势必对乡镇落实民政有关政策法律法规的深度和广度带来严重影响,工作质量和工作效果注定大打折扣。

四、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是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然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政工作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民政所涉及的社救、优抚、低保、婚姻登记、殡葬改革、村民自治、社区建设业务,事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社会管理,民主政治建设。全面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高度重视和关心乡镇民政工作,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需要,是加强社会建设,抓好民生工程实施的有力保障。

(一)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民政工作是和谐之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做好城乡低保工作,能有效保障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权益,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和利益关系和谐;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对于巩固国防,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促进军政军民关系团结和谐意义重大;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工作,依法推进村(居)民自治和和谐社区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基层服务和管理网络,对于扩大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慈善事业发展,有利于弘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促进人际关系和谐。

(二)、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能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乡镇民政工作接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民政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息息相关,每一项工作体现着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怀。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利民之意,惠民之举,很多方面是通过民政工作来实现的。在当前,各种社会群体利益分配格局不断调整变化的形势下,乡镇民政工作的任务越来越繁重,要求越来越严格。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出发,切实履行解决民生、落实民权、维护民利的基本职责,落实人民群众的基本权益和民主管理权益,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解决低收入群体的实际困难,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三)、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有利于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民政工作在政府的职能转变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政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解决社会问题,调节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社会民主,维护社会稳定。社区建设村民自治与民间组织管理等工作,都属于社会管理职能范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福利等工作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份。可以说,在政府提供的社会保障服务中,民政社会保障占有极重要位置。此外,如婚姻登记、收养登记、殡葬管理、社会救助管理、行政区划、地名管理等工作都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也是政府为广大群众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

总之,民政工作是各级政府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工作,是政府必须坚持和强化的主体责任。总理在第十二次全国民政工作会议上深情地说:“作为总理,应该是最大的民政部长,是一个最直接的民政工作者”。这句话充分反映了加强民政的重要性。我们必须从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清加强乡镇民政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进一步把乡镇民政工作抓实抓好。

五、全面加强乡镇民政机构建设,努力提高民政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总体思路是:按照充实、完善、规范、提高的基本思路,借鉴我省池洲、宣城市加强基层民政工作的好做法,建立健全乡镇民政办事机构,加强人员配备,改善工作条件,从体制机制上构建乡镇民政服务平台,全面承担起为民服务的职责。

充实配强工作人员。总人口在3万人以下的乡镇,民政事务所配备3名工作人员;总人口在3万人以上的乡镇配备4名工作人员。据此全县共需新增配52人。配备的工作人员必须热爱民政工作,熟悉法规政策,安心扎根基层,乐于吃苦奉献。人员可从现有乡镇人员中择优选配或从大学生村官、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