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入学教育新闻稿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入学教育新闻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入学教育新闻稿

第1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美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证明,成功的语文教学,既要遵循教学规律,也必须合乎美学的规律。著名的语文教育学家刘国正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既要有严谨的科学性,又要有感人的艺术性。"感人的艺术性源自哪里?源自美的挖掘与创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凭借教材,挖掘美的因素,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创造美的意境,有效融入美的教育。

1.借助语文教材,挖掘美的因素

"培养审美情趣,主要是以课文作为凭借。"首先要挖掘自然美。自然美是非常广泛的,教材中写景状物的文章往往表现出多姿多彩的自然美。如朱自清的《春》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等自然景物,从而表现出春到江南的艳丽、柔和、温馨、生机勃发的美。《荷塘月色》则为我们描绘了明净清亮的月下荷塘、轻盈多姿的荷花、沁人心脾的缕缕荷香,以及心怀淡淡的哀愁和喜悦独步月下的作者组成的静谧、和谐,充满着优美的诗情画意的自然之美。其次要发掘社会美。社会没是社会生活中各种事物、现象的美和人的美,它包括人物美、社会斗争美、劳动美等。其中人物美在社会美中占据中心地位,而高尚的道德情操、进步的人生观又是人物美的核心。如《土地》写了劳动人民为保卫土地和争取成为土地的主人而进行的斗争。《荷塘月色》和《土地》两篇课文既表现了人的美,又体现了社会斗争的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则蕴含着劳动美。再次,文学美又主要表现为语言美。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大多是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蕴藏着丰富的语言美的资源。借助语言所表现出来的美是独特的,不同体裁的文章各具独特的美。如小说中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的意境美,杂文的犀利美,诗歌的音韵美,说明文的准确美,应用文的规范美等。美的因素无处不在,需要善于挖掘。

2.依托语文课堂,创造美的意境

2.1情感的和谐美。作为在课堂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就必须注重对学生情绪的感染,通过它来刺激、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的心理活动潜能,使他们在思想高度集中、精神完全放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对学生情感的感染取决于教师的表情。教师的表情如同直观的教具,学生不难从中读出教师的各种心态,并能随时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反应。"做教师的决不能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马卡连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根据不同的审美对象,在讲课时使用不同表情,灵活多变,"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学生就会有如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在这美的氛围中,学生"就会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教的这门学科领域有所创造",就能实现教师所期望的美育效果。

2.2内容的新奇美。众所周知,教学内容和形式无论多么丰富、美妙,如果学生早已熟知,就很难产生美感。从生理学角度来看,人的感官是很容易疲劳的,需要变异和调剂,需要新鲜的刺激。青少年在这一方面尤为突出,他们天性好奇,注意力难于集中。因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除了考虑内容的丰富美、条理美等外,必须竭力创造新奇美。如钟德赣老师创立的"五步三课型反刍式单元教学法",就十分重视这一点。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拟编思维训练题、分小组讨论,在单元结束时,让学生出单元测试题……这一系列"反常"做法,大大刺激了学生感官,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了由此产生的新奇美引发的良性效应。

2.3流程的节奏美。长期的教学实践让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流程中,兴奋点的迁移是有一定的规律性的。上课铃到正式进入新课的几分钟内,学生的兴奋点仍在课间的某一人或事上。接下去的20-30分钟是学生注意力集中的,随之渐渐回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难点、特点要仔细讲、切实练,让学生的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都处于亢奋的积极状态,体现一个"紧"字。一些非重点或已多次遇见过的知识点,则可以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整理,以体现一个"松"字。总之,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心理流程,讲究课堂教学的节奏,做到张弛有度。

3.发展语文教师素质,传承美的教育

3.1教师的语言美。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均离不开语言,教师的主导性亦是靠传授的语言来体现。语文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关于语言的一门学科,作为肩负语文学科教学的语文教师,无疑应是语言应用的典范。语文教师在传授过程中使用规范、简洁、幽默、严密且富有情感的语言,是"粘"住学生的最好的手段,亦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讲授课文内容时,能配上相应的语声、语调,使语声有高有低、抑扬顿挫,形成旋律,体现出不同调式特征,课堂教学就会具有"不可逆转和无法估量"的作用。

3.2板书的简明美。板书是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处理教材的基础上,在课堂以简明的文字、线条等,将课文内容提纲挈领地在黑板上再现出来的直观教学手段。好的板书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笔记能力,同时,还能给学生以美感,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板书的特点最主要、最突出的应是简明。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不遗余力地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好板书,为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再创美的氛围。

第2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知识;文化教学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受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职英语教学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文化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学生对中西文化传统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语言思维及社交规约等方面的差异缺乏了解。不少学生虽然通过了应用英语B级、大学英语四级统考,但在实际的语言运用及与西方国家人士交往中,时常会出现直接套用汉语的语言和行为习惯的情况,令人贻笑大方。可见,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是何等的重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能力最主要的途径是在教学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输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文化教学。本文结合高职英语教学的实际,探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的必要性、教学原则及教学策略。

一、高职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信息输入的必要性

1.语言学习的需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手段。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信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模式、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的传播和继承都离不开语言文字的记录。另一方面,语言的进化和发展同时也受社会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社会文化总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之中,这些变化和发展往往对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产生影响,也会对交际模式、语篇和修辞原则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制约着语言的存在、传承和发展。因此,学习一门语言如果缺乏对其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往往会陷入语言陷阱。可见,学习一门外语离不开对这一门语言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应重视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

2.现代外语教学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我国与世界各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深入。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各个专业的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外语学习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刘艳秋指出,“学习英语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也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去汲取英语文化知识,包括英语国家政治、文化生活、风土人情及交际规约等,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的交际能力,从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障碍。

3.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高职英语教学不仅仅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传授,同时也是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结合教学需求输入相关的文化信息,包括英美国家的风土人情、价值观、宗教信仰、交际规约等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加深对外部世界的了解,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文化素养。将语言融入文化背景知识中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了解中西文化差异,提高对语言使用情境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在特定情境中使用恰当语言表达形式的语用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从而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信息输入原则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因此,文化信息的输入就不能带有任何随意性,而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1.相关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因此,文化教学内容上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而必须是与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紧密相关,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风土人情、典故及情景交际中的社会关系、文化概念等等,但如果是与教学内容不相关或关联不大的文化信息,则可根据学生需求来定或完全可以忽略。

2.实用性原则。高职英语教学以培养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教学内容上突出的是其实用性和针对性。因此,在文化教学内容也应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由于高职教育主要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及技术性行业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文化教学内容上应考虑精选与学生专业及今后从事职业有关的内容;其次,考虑与中西方社交有关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文化教学服务于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工作需求,紧扣高职英语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3.适度性原则。高职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不是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而是为将来从事有关的涉外业务工作做准备。因此,文化背景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就不能按大学本科教学的要求来教学,而应根据高职英语教学够用原则来教学。这即是说,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不必强调文化教学的理论性,而应注重文化现象、中英(中西)文化差异信息输入。教学方法上应循序渐进,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问题的思考。同时,教学内容在考虑到实相关性和阶段性原则外,还要考虑文化项目的代表性问题,应主要选取主流、有广泛代表性的文化内容,使文化教学符合高职英语教学的需求。

4.系统性原则。文化是一个整体体系,其内部包括多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文化教学中应从整体上把握文化体系中各个子系统的关系,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精心设计,把握好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尺度,使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从而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三、文化信息的输入策略

1.树立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观。从教师角度来说,教师首先要树立应树立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教学观,明确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的重要性,并用于指导整个教学过程。这是文化教学能够在高职英语教学真正实施的基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和教学需求精心设计文化教学内容,确保文化信息的输入既符合高职英语的教学要求,又能突出高职英语教学特色。

2.文化对比教学。吕叔湘先生曾说过:“拿外语跟汉语比较,可以启发我们注意被我们忽略过去的现象”。语言之间的差异从本质上说,是文化体系之间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中英(中西方)文化各个层面,包括语言、民族思维方式、社会制度、风土人情、价值观等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弄清中英文化和语言的异同。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不仅要输入英语文化背景知识信息,同时也要输入作为比对的汉语文化知识,并通过中英信息的直观对比,突出差异,使学生加深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第3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方式 有效结合 教学实效

有效的高中语文学习活动并不是单纯地模仿和记忆,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积极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高中语文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与其相匹配。高中生能在积极主动的探索中学习语文知识,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在小组合作中交流分享,学会倾听、学会质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提高自己;使课堂学习成为高中生主体性、能动性和创新性的过程,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运用新型教学方式,积极改善高中生的学习方式,同时还要对每一节课合理安排。笔者针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结合实践体会,对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情知互补

当今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的人才。因此,课堂教学既要满足社会进步的要求,又要符合高中生发展需要。情知互补作为课堂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在于既能达到“主动学习,不断创新”的宗旨,又能使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实现和谐。如果只把课堂教学过程看做简单的认知过程,而忽视高中生情感培养,那么学习效果显然不佳。因此,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力争情知互补,只有这样才能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二、模式建构

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和学统一的实质就是使课堂教学与高中生身心发展和谐统一。因此,教学时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新理念,着眼于师生情感建立与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积极构建一种“参与―合作―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这样高中生的个体学习和合作学习就能得以有效统一。实际操作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给高中生空间。每个高中生在班集体中都有人格独立的一面,课堂教学中,不要因为某个高中生性格孤僻而孤立他,让高中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学会主动思考。高中生能回答的问题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回答,他们不能回答的要多指导,但绝不能包办代替。

2.给高中生多种选择机会。一是认知过程中的选择。高中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的建构,要让高中生有充分的选择权,把学习材料重新组合,进而获得新的体悟。二是参与过程中的选择。让高中生有效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做到人人参与、双向交流。

总之,每个高中生的身心发展都有个性特点,我们要注重高中生的个性培养,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教学优化

传统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高中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是如何构建的不得而知,因而导致教师教学中机械灌输,使高中生头脑中的知识孤立单一地堆砌,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和培养。这种传统教学做法不仅很难使教与学有效统一,还会影响高中生的学习兴趣,扼杀高中生的学习创新性。因此,优化教法是改变原先教学资源单一,讲解方法和方式单一局面的最好措施。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把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不断加强学习方法指导。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改变教师单一讲解、高中生机械学习的局面。通过优化教学,能很好地组织练习和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断激发高中生的求知欲,有效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四、素质提高

有效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所在。只有大力提高教师的素质,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并使课堂教学成为充满师生情感交流的多向活动,进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新课程教学理论学习,只有有效把握新课标理念,才能使教育教学更符合社会发展进步需要,才能很好地开展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我们要强化基本功、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

广大高中教师积极鼓励高中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1.高中生天性活泼,具有强烈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因此,我们带领高中生体验探究是符合高中生身心特征的,这一过程中能很好地激发高中生的兴趣,有了兴趣和积极性,学习才会变得真正有效。

第4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一、要彻底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而已。不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而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知识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而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既要做一个知识的传授者,又要做一个促进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继续学习的学习者,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开发者和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学会在教学中互动。互动是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里的互动包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互动的内容包括情感、行为、心理、思想、意识形态、以及内驱力等。只有在互动的教学氛围中,教师才能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的加以解决和修改,从而得到学生的信任。学生也能在这一过程中受到启发,增长见识,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进而能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所谓“以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师在不断完善、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不可忽视角色转变

1.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新课标中,师生关系是互相学习的关系。随着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学科知识不断增加且发展极快,语文课堂已经不是惟一的知识来源。教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都全部教给学生,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教学的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

2.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

我们的教育多年来就是“一根粉笔一张嘴,一本课本上到死”,教师严格按照课程计划传授知识,成了“教书匠”,把课本的答案当圣旨,不敢质疑,不许学生有其它的想法。这种教学与研究的脱节,对教师的发展和教学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它不能适应新课程的要求。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都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所以,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三、教学方式要力求创新

在新课程实施中,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学习内容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给学生,都将直接影响或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益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与优化,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标志着其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

1.注重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整合,突出教学的实效性

我们既不能死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放,也不能一讲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完全摒弃传统教法,而应该注重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的有效整合,合理地选择与优化组合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师自身素养的教学方法,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注重教法与学法的统一,突出教学的互动性

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只有把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结合起来考虑,真正彰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能力为主目标”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才能更利于增进教学效果。

3.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突出教学方法的现代性

新课改不仅是一场教学方式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技术的变革。而现代教育技术更是适应时展而存在的一门教育技术。它是融知识性、技能性、工具性于一体的,它具有为学科学习方式的改变提供信息化平台的作用。如果教师不具备这项技能,又怎能指导学生向更高的层次迈进呢?所以,在新课改中,教师自身必须首先掌握,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语文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另外还要突出体现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特点,利用它提高学习、研究交流的效率,发展思维,学会学习,培养对现代教育技术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实行新课改后,学科之间的整合可能会更多,所以教师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四、注重评价体系的转变

语文新课标重在学生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的培养,而过多过滥的考试必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厌学语文,因此我们要改变以往动不动就拿一份卷子来检测学生的做法。首先是尽量减少考试的次数,周考、单元考都取消,只保持与学校同步的月考、半期考和期末考。其次是改变只有笔试的一种考试模式,通过组织各类语文活动来评价学生的语文能力。比如举办诗歌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讨论会、辩论会以及读书笔记交流会等,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多元化的综合性的评价。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以客观全面地衡量学生的语文水平。

第5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教学 适应 新课改

素质使之人的身心发展的总水平,是人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稳定的性质。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体有效的途径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和提高新一代素质为目的的教育。现在,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已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顺应这种历史潮流,认真落实素质教育,那么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应怎样落实语文素质教育呢?我们的探索经验是:教师要做到"六个坚持",学生要搞好"四个联系"。

一、教师的"六个坚持"。

语文教师的素质与语文教学素质关系密切。因此,要落实中学语文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做到"六个坚持"。

1 .思想上坚持一个"爱"字。教师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就会具有爱生如子的感情,就会面向全体学生,把挚爱深情倾注到教学中。讲课前,就会不遗余力地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融进教案;讲课后,仍会尽心竭力的关心学生。

2 .作风上坚持一个"率"字。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要用自己的行为给学生作出表率。这种表率是无形的,潜在的,也是深刻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对学生来说,教师的表率是一部动态的非智力素质的教科书。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

3 .工作上坚持一个"合"字。培养学生不是某个教师所能解决的,它具有整体性,全校各种学科存在的一个合理配套问题,整个教学,环环相扣,缺一不可。可以说,教学质量是教职工协同作战的结晶。因此,语文教师要在勇于竞争的同时,还要善于合作,要坚决摒弃那种贬低别人以显示自己、破坏整体以满足自己的畸形心理,否则,整体质量难以提高。

4 .业务上坚持一个"宽"字。"云厚者,雨必猛;弓劲者,箭必远。" 教师只有具备宽厚广博的专业知识,才能吃透、融会教材内容,才能讲深讲透教材,才能做到挥洒自如,左右逢源。相反,一个教师如果专业知识有限,不能个性化处理教材,遇到疑难问题不能解决,是不可能提高质量的。

5 .只是上坚持一个"换"字。科学技术日益发展,水涨船高,就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知识,否则,难以克服"卖旧货"的通病。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购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现在教育界的通病,就是各人拿以前所学的抄袭过来,传给学生",也就是"年年爬起来卖旧货"。要克服"卖旧货"的通病,教师就要拓宽知识面,丰富知识库。还要以敏锐的眼光,捕捉语文科学发展的新动向,为社会培养用得上的人才。

6 .功夫上坚持一个"硬"字。语言表达技巧,板书技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教师在这些方面,必须练出过硬功夫。力争做到讲课时技能准确而流利的用普通话传递知识,又能借助生动的语言把学生吸引住;板书时,既能用新颖而规范的文字展示内容,又能借助漂亮的文字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

二、学生的"四个联系"

学生的语文素质与一切事物一样,都是作为系统而存在,一切系统与其他系统都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我们为了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必须抓好"四个联系"。

1 .抓好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学生的语文素质,不仅取决于读了多少书, 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吸收了多少知识和掌握了多少技能,并能吧这些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用于进一步学习知识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加强学科内部的横向联系,就是要通过横向联系使学生掌握其内在联系及规律,从而形成普遍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如在教《阿Q正传》、《项链》、《守财奴》、《装在套子里的人》 这一小说单元时,先讲有关的小说知识及其欣赏的技巧,然后再通过精讲《阿Q正传》,为学生作出示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教师设置的要求去自我欣赏其余几篇小说,结果时间短,收效高。

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深度"上进行横向联系,而且还应在"广度"上进行横向联系。如在教学《林黛玉进贾府》时,教师要把《红楼梦》的故事梗概介绍给学生,有条件的学校还可组织学生观看该影片或阅读小说原文,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不能不说是个行之有效的举措。

2 .注重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外延相等。"这说明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从这高度出发,《语文课本》在"使用说明"中指出:"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交际工具,使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联系生活进行基本训练,既'导流'又'开源',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根据这一思想,三年制高中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使语文训练与生活密切联系。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培养语文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了解、认识、表达生活。

怎样实现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我认为应重视认真研究新教材,在教材的使用中力图体现编者联系生活这个意图,发挥新教材的优势,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更重要的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进行社会调查,让学生用他们那敏锐的,充满希望和稚气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去感受社会,去感受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点、闪光点,去讴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同时充分利用社会环境的教育作用,与文化单位,大专院校挂钩联系,充分挖掘社会语文环境中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语文教育。如学校可与文化单位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请知名学者、文化人士举办专题讲座;带领学生从参观文化建筑设施;利用图书馆、文化室开展读书活动。组织学生对社会上不规范的语文现象进行搜集评论、纠正;组织学生采访搜集整理民歌、民谚、民间传说,对联等。这样,是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学习语文中认识生活,把学习语文与学习做人统一了起来。

3 . 认真抓好课内语文学习与课外语文活动的联系。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重要渠道。但是许多教师只重视课堂教学,整个教学过程闭门造车,把学生成天关在教室里,捆在课堂是死读书,读死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教学步履维艰。

课内与课外联系,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巩固,求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实现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一方面我们可以抓好课堂教学改革,积极进行单元教学改革实验研究;另一方面我们可以抓好文学社和读书会活动,依靠它们作为课外活动的龙头,带动整个课外活动的开展。

文学社活动是一个学生群众组织。通过这个团体可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文学幼苗,发展学生个性,丰富课外活动的内容。

读书会也是学生组织。如果说文学社是文学爱好者的自由天地,那么读书会则是每个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好场所。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都是金玉良言。通过读书会,组织学生开展读书活动,可以丰富精神生活,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提高文化素质。

在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中,我们可以单元教学为主体,以文学社和读书会为两翼,构成语文教学课内与课外联系"一体两翼"的整体结构。

3. 加强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张志公先生认为:"一个出色的文学家或者语文工作者,也一定会有相当的自然科学知识。对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的广泛兴趣和广播的知识,是他们思路开阔,联想丰富,给他们的创造性开拓了一个可供纵横驰骋的广阔天地。只一点在文化科学飞速发展,各门学科互相渗透的今天更显得十分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只限于字、词、句、篇,不仅有碍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不利于学生走上社会后对语文的运用,所以我们语文教学应注意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

第6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 语文;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3)02-0120-01

教无定法,依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面对不同的教学对应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然而我认为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绝不可忽视以上几个方面。

一 联系史实和相关的背景,以扩充学生见闻,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

高中教材所选的文言文篇目,大多为先秦散文和诸子散文。与这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相关,许多作品虽具文学性,但基本忠于历史史实,且人物、事件互相关联,牵一动十,如《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触龙说赵太后》、《季氏将伐颛臾》、《晋公子重耳之亡》、《荆轲刺秦王》等,均与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相搅合,构成严密的因果联系,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授课文内容,不注重与历史事件的联系,其结果,一是不易激发兴趣,使学生感到内容单调、枯燥;二是不能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历史理件这间的逻辑联系,从而影响记忆效果;三是不能让学生更深切感悟到知识原野的广阔性,求知欲望便极难得到引导和培养。因此,笔者认为,语言教师应该多读史书,了解、熟悉中国的历史。在给学生传授相关历史知识时,甚至在比历史老师的讲授更生动、细致、传神。这对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将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在善于指导,背景要力求准确

诵读不是让学生随心所欲地郎读课文,它必须尊重创作者铸在文章中的真实的思想感情。而这思想感情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握得准的,它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句意和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所以笔者认为,对于文言文的教学,起初应让学生自学,最好是默读,发现问题,初识文意;其次是质疑和答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句意和文意;而诵读则在这两个步骤之后进行。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准确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读出语感来。这一步做好了,将大大提高学生对文言文语言的感受力,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背诵必须忠实于原文,力求词句准确,这也是文言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有人认为,要求准确背诵,完全忠实于原文,是一种死教,缺乏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认为这种说法是完全错误的。首先,学语文必须学语言。能流传于世并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多为古代名篇,其语言的优美和谐和准确严密无论怎么说都应该是典范。而我们中学生按照自己现有的水平随意加改变,多数只能改糟,不会改好,这就会把自己引上学习语言的歧途。其次,我们在运用知识、运用语言时,常常免不了要引经据典,而一旦误读误记,就不单是张冠李戴的问题,有时甚至是无中生有了,这必然影响到期引论的效果。其次才是应付高考的问题。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原文填空占有相当的比例,阅卷要求也十分严格,错、漏、添加一字均不得分,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要求学生准确背诵,准确书写,决不能擅自增删和改变。

三 对字、词、句式的教学要死中有活

所谓“死”,就是对文言字、词、句式所涉及的基本语法现象和考点要反复强调,并对其概念化、条理化。如文言文中的文字教学,除基本的字形、字音外,我们还必须反复强调“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概念。

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调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如:“畔”,其本义是田边,所以引申为“旁边”的意思,如河畔、桥畔等;“畔”与“叛”同音,所以又借用为“背判”的意思,如“亲戚畔之”的“畔”,即用其假借义。

尤其新《大纲》要求重点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和18个文言虚词,更是常提常讲常归类的对象,必要时教师要对其进行集中整理,打成资料印发给学生。对于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词和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要指导学生专门归类掌握,切不可马虎懈怠。句式也是文言文语法教学的一个难点,但教师的任务是让学生逐步认识、掌握诸如“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后”、“固定句式”等常见文言句式,了解他们的一般构成、识别和使用方法。所谓“活”,就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立足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动灵活,增强互动性,便于让学生接受。教师应努力避免传统教学中一讲到底,只做翻译了事。

四 教给学生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正确翻译文言文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关键所在,教学生掌握一定的技巧是有必要的。

1.让学生遵循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即“信、达、雅”。信:忠实于原文,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达”:译文表意明确,语言通畅。“雅”:泽文简明、优美、生动。

2.要体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特点。

3.教学生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技巧。

(1)留:对专有名词,如国名、地名、年号、官职名、人名、物名等,还有经常使用的成语、习惯语等,如席卷天下、门庭若市、气象万千等。这些不必翻译。

(2)补:补充省略成份。如:还矢(于)先王。有志矣,不随(之)以止也。

(3)换:把古汉语直接换成现代汉语。如:把“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中的“孰”换成“谁”。“使六国各爱其人”中的“使”换成“如果”。

(4)调:把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倒装句进行调整,使其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第7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大体包括内容如下:校纪校规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党团教育、专业思想教育、职业规划指导、品德素养教育、安全防范教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各种适应性引导(如何生活、学习、处理人际关系等)。涉及内容较为全面,能够让新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大学生活,但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模式较为陈旧,基本停留在大型报告会、讲座、班会等自上而下的说教模式上,不能满足学生需求,反而给学生一种“应付差事”“枯燥乏味”听不下去“”的感觉,与“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因此创新和改进入学教育模式,使其为学生定制,为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更好服务,是亟待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对入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甚至认为入学教育只是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小部分,仅仅是简单的“办理新生入学事务”。实际上,新生入学作为一个课题早在各个国家引起重视,20世纪六十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就已经开始对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展开研究,逐渐构成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日本,欧美各国都视大学第一年教育为大学生涯的重要时期,不少国家先后实施了强化FYE(FirstYearExperience大学第一年教育)策略。1987年,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报告中得出结论“好的大学必须为学生完成从中学到大学的顺利过渡提供帮助和服务”。国内对于大学入学教育的研究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人们逐渐意识到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开始研究分析入学教育的内容、模式、意义等等。可见,新生入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应该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

1、学校各部门教职员工应全面参与新生入学工作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主要是由学生工作系统组织安排,专职人员(主要是辅导员)实施,而对学生专业培养、职业方向较为了解的专职教师以及学生经常接触的教辅人员(教务处、后勤处等部门)参与学生入学工作较少,入学教育工作团队口径单一,力量薄弱,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完整的大学印象,甚至出现辅导员一头滔滔不绝,热情洋溢,教辅人员一头沉默寡言,淡漠无视的尴尬局面,给学生造成困惑,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阻碍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因此,学校各部门全员参与是新生入学工作提高成效的必然要求。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做好各个板块的新生入学工作,对于新生认识大学、适应大学起到关键的作用。2、学校各年级学生应全面参与新生入学工作学生对于学生的信任有时超过对老师的信任,来自学生的信息是平行的、自由的、随性的,处在思想成熟期的青年学生更愿意去

接受这些非说教式的信息。如由老生自发组织,新生自由参与的“迎新晚会”对于学生的影响远高于一场专家讲座。专职辅导员和高年级学生骨干应带动高年级学生团队开展各种活动感染大一新生,除了“迎新文艺演出”“学生会招新大会”这些直接面对新生的活动之外,还应组织一些成熟的,具有专业感染力和校园气息的“专业技能大赛”“各种知识竞赛”“校园话剧展演”等,让大一新生进行观摩和学习,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主动去认识校园,感知校园。当然,我们不要忽略大一新生也可以作为入学教育中的重要力量(特点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大一新生中部分学生会在短时间内崭露头角脱颖而出,在他们的带动下,入学教育会开展的更加符合新生的口味,因此培养新生学生干部、组建新生学生团队,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3、学校还应将入学教育延伸至家庭和社会新生入学教育不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还涉及到每个学生的家庭,是整个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起点,因此,应调动全社会的资源完善新生入学教育系统。学校应及时、随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学校情况和学生状况,开设家长座谈会、联席会,共同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学校应调动校友资源,各界专家学者,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到学校给新生讲讲心得,谈谈体会,或者为新生创造一些实践体验机会,形成长效的沟通机制,让学生在与“过来人”的沟通互动中学会思考大学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如“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学毕业后我能做什么”“大学阶段的努力方向”等等。(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特点5:带有一定的社会风气,人际交往能力较强)

二、高职院校入学教育模式探索

1、新生入学教育的动态化和系统化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较为丰富,但容易出现模式上形式主义,死板僵硬,内容上孤立单一,静止不变的现象。如何让入学教育更加有效,就需要针对每年不同的社会形势、学校动态、学生特点制定滚动式的入学教育内容,根据时事形势和生源质量的变化设定出不同的入学教育主题和形式,保证内容的更新,与时俱进,形式的创新,新颖多变,适应不同特点学生的需求。(特点1:理想信念单薄,特定4:追赶潮流能力强)在追求入学教育内容不断更新的同时,也要保证流程设计的合理有序。入学教育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有什么就提供什么”,而是要有步骤有计划的构建符合学生体验学习的体系。美国的大卫库伯教授认为,体验学习的过程是四个阶段的循环过程,即具体体验,反思体验,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体验学习新鲜事物就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反复的过程[3]。这一理论可以作为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基础,建立“感性认知———反思自省———理性认识———实际应用”逐层递进的入学教育模式。具体来讲,新生刚刚步入校园先要接触感知上的入学教育,比如军训、迎新晚会、社团文化展示会等等,在学生有了一定的感官认识后,组织讨论会、座谈会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的困惑,思考在大学如何生活等等,然后有针对性的召开讲座、班会给学生理性的指导,最后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和适应大学生活。如此循环往复,大小循环穿行,构成一套“形散而神不散”的体系。这种系统化的入学教育模式,最符合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容易被学生接纳和吸收。

2、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新生入学教育的课程化和课堂化是对入学教育系统化的延伸,即新生入学教育不再是开学1-2周内填鸭式的形式化的讲座模式,而是把它细分为多个课程,在1-2个学期内乃至更长的时期内以课程的方式呈现,如心理健康教育、新生专业解读、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的时间管理、大学的理财模式、大学适应性教育等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和意愿选择相应的课程,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会、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环节,调动学生的主动意识,以学生的视角解决具体的困惑,从而更加深入和有效的帮助学生转变角色。(特点2:学习能力较差)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高职院校设置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素质往往以社会需求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学生选择高职院校大多看中的是就业前景和职业走向,因此设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详细的对专业内涵、职业发展、就业规划进行系统的教育是学生普遍的需求,也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将入学教育课程化和课堂化的基础上,还要构建全面的效果评价机制,及时调查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学校和院系部要成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评价小组,监督入学教育的进度和内容,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诉求,及时更新和补充课程内容,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学校各部门还可建立各板块的新生入学教育反馈网络平台,如微信平台、微博、贴吧、论坛、飞信群和QQ群等,让学生自由发表对大学生活的困惑,以及对入学教育课程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程度。利用这些线上平台的互动性和时效性,学校能够随时发起各种调查、话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和真实需求,逐渐形成成熟的课程体系,帮助他们提高适应能力,实现自我成长。(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追赶潮流能力较强)

3、入学教育的生动化和具体化提高入学教育的感受性和体验性是入学教育模式的一个重大课题,好的教育要做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可能不会立竿见影,颇有成效,但会在学生心中埋下生命的种子,扎根内心,深入记忆,影响言行。因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入学教育的结果,制定出僵硬的、直白的报告、讲座、会议,而是要创造出各种生动的、具体的、学生参与度高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体会,在互动中感悟,可以对同样的一件事情有不同的体验和感悟,在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会思考,学会适应新环境,解决新问题。心理学家皮尔杰说过“,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些兴趣为先决条件”,鲜活、生动、有趣的体验式入学教育活动寓教于乐,以新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学生自发的学习和思考,具有更加明显的实效性。(特点3:理论分析能力较差,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笔者认为军训就是一项体验性较强的入学教育内容,学生在两个星期内乃至一个月内,锻炼身体,增强体魄,在陌生的环境里,学会与教官、老师和同伴如何相处,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正因为军训与说教式教育形成的鲜明对比,使其对学生的影响尤为深刻,形成了初步的规则纪律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我们从学生离开军营的眼泪里以及学生对辅导员无法更正的“指导员”的称呼中,就能体会到军训对学生的影响之深远。针对新生学生干部开展的团校培训也是入学教育生动具体化的一种方式。以笔者所在的北京财贸职业学院为例,该校金融系的团校培训将素质拓展训练与模拟任务结合起来,让新生干部团队策划协作完成各个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活动,按照现场策划———细节讨论———模拟实施———活动评估的步骤培养学生在干中学,做中思,有所得,有所悟。这样学生能在实实在在的项目中学到工作中需要的素质,逐渐养成进取心和上进心,满足个人成长的需求。(特点1:功利心较强,特点3: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特点6:缺乏上进心)

4、入学教育的定制化和个体化传统入学教育的另一大弊端就是一刀切式的育模式,不管学生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能力水平还是心理需求如何,都一律按照一种方式灌输和指导,这种一刀切式的教育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起不到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生活的作用,反而让他们对学校的第一印象大打折扣,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甚至产生厌学、厌世的心理问题。个性化是入学教育逐渐成熟的表现。辅导员的深度辅导制度是一种个性化的方式。目前,各大高校以1:200学生的比例安排辅导员,要求辅导员熟知学生情况,每学期对每位学生至少做一次深度访谈,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和信念(特点1:理想信念淡薄,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差)。但毕竟辅导员工作繁重,不能做到对200名学生面面俱到。解决这一局面的另一方式是,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加强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随时随地自由的沟通与互动。学校各部门或学生干部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百度贴吧、校园论坛、飞信短信、QQ群、各种交友网站(人人网、开心网)、微博等线上平台构建各种虚拟服务中心、虚拟班级、虚拟社团、虚拟学生组织等等,充分深入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探讨学生困惑,促进学生进步,同时,密切监督学生思想行为,及时遏制错误和消极思想的传播,用一些贴近生活的只言片语和有趣的小帖子间接的传播正能量,创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增强学生自信心和自豪感(特点4:独立思考能力较弱,追赶潮流能力较强)。

第8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新闻英语 高职英语教学 基础教学 拓展教学

引言:

近年来,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得到飞速的发展。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57号文件《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即:高职英语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针对目前高职高专学生入学参差不齐的实际情况,提出统一要求、分级指导的原则,并强调在教学中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方针。

新闻英语是英语的一种变体,清新、简练,妙趣横生,紧跟时代、富有感染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将新闻英语的教学引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之中,既让学生了解天下事,又让学生学到许多英语语言知识,也让学生多了一双了解世界的慧眼。本文拟从新闻英语的基础教学和拓展教学两方面来探讨如何将新闻英语教学引入到高职英语教学之中去。

一、新闻英语的基础教学

(一)新闻标题教学

新闻标题简约、醒目、概括、风趣,使读者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获得尽可能多的消息。如:Death Takes No Holiday(Time)死神无假期。报道的是美国假日车祸多。一份大型的报纸每天都要登刊大量的消息,如果没有简约、醒目、概括的标题为辅佐,读者不可能有时间、精力和兴趣从中选择所需新闻。因此,标题教学则成为了打开新闻英语教学的一扇大门。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用“三步法”理解标题的含义:浏览标题扫读整篇新闻回过头对照标题。此外,引导学生从语法、词汇、修辞三方面了解标题的特点。①语法:为了着眼于突出事件的现实感和新鲜感,英语新闻标题通常以现在时广泛代替几乎所有的时态。例如:Authorities seize 4m illegal publications(China Daily)政府查获四百万种非法出版物。当然在表意和语法逻辑上不能不用其他时态时,也常按实情使用不同时态。如:Jury Acquits Woman 26,Who killed Ex-husband(NYT)一26岁妇女谋杀前夫,陪审团竟宣判无罪。此外,标题广泛使用非谓语动词,常用不定式表将来时,过去分词表过去时或被动式,现在分词表进行时。如:Telecom to be Privatised(Guardian)电讯通讯公司行将实行私人企业化。句法上,标题的最大特点是省略。如:Losing,Whoever Wins (Time):(He will be)losing,whoever wins. ②词汇:广泛使用名词。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和广泛的语法可容性:充当多种词类,以简约的结构形式表达完整的句法概念。如:Cabinet papers leak inquiry(The Guardian)内阁文件泄密事件调查工作。③修辞:新闻标题常使用幽默、讽刺、夸张、比喻、双关语等修辞手段来增加趣味性。如:Accusers Accused (Economist)原告成了被告(幽默);A Vow to Zip His Lips(Time)誓将守口如瓶(夸张);Detroit’s Uphill Battle (Time)底特律的爬坡战(比喻:美汽车工业面临严峻的前景),等等。

第9篇:入学教育新闻稿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灵魂,创新教育是激发提升学生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创新教育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小学语文独特的学科性质和语言特点,通过教材、课外读物、多媒体等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激发其创新欲望,挖掘其潜在智力,培养创新的精神和人格。要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让儿童敢于创新、勤于创新、乐于创新,从语文教学的系统工程层面来说,笔者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经验,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教师要彻底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实践新课标,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前提。语文教育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使之具有创造活力。首先,语文教学要为育人服务,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能力,这对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其次,语文教师要始终明确培养学生语言思维能力和情感个性是语文学科最为基本的任务,这是有语文学科的思想性、工具性、人文性、知识性所决定的。要完成这个基本任务,让学生的自由个性和健全人格在课堂内外得到充分发展。

二、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良好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有关研究显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点是要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放松的学习氛围,提供自由的心理环境,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积极进行思维思考。宽松、愉悦的课堂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所谓自由情境,就是在课堂上尽量减少对学生的限制,包括行为和思维,使学生能够自由表现发挥。再者教师不应该对学生的独特奇异想法否定或批评,要让学生消除顾虑,敢于直接表达自己不同的见解。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发展的潜力。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自由,真正建立起创新学习的自信。教师在课堂中要利用课堂内容、多媒体等多种媒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对所学的东西由好奇到感兴趣,进而才能到达创新意识的萌发过程。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加上吸引学生的课堂教学,很容易让他们进入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保持好奇的姿态,激发起探究的兴趣和创造的欲望。从感兴趣到赶发问,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当中,一步步培养起创新的意识。

三、激励质疑提问,促进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

俗话说:学源自思,思起于疑。质疑和提问,是一切创新活动的基石。只有善于勤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才能有创新的欲望。质疑是一个人从已知领域向未知世界进入的触角,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关键。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多设置启发性的内容,诱导学生进行质疑提问训练,多质疑、多提问,才能对语言和文字产生思维的灵活变通和运用。

对同一个事物,同一段文字,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方位,进行全面的解析和思考,让他们的思维得到矛盾的碰撞,产生新的想法。

四、要创新、完善语文学习中评价体系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