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中华文化的底蕴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华文化的底蕴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华文化的底蕴

第1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关键词:室内设计;中国文化;传统;艺术发展;重要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不断进步,室内设计成为了一个新热点。同样室内设计也是一种文化,不论是在现代还是古代,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需求是没有改变的,然而中国古代的室内设计它的结构以及造型都形成了一种艺术体系。我国拥有着五千年年的历史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而这些传统的艺术也深深的影响着现代设计。在现代的室内设计中我们仍然能找到流传至今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深深的扎根于室内空间。

一、中国的文化底蕴

1.文化精髓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这个拥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拥有着独特的魅力。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儒、道、佛三个大教。这三家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们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影响了中国的文化;这三种思想也深深得影响着我们现代的生活、社会文化和艺术的传承。也正是如此古代的中国室内设计风味,大概也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三种气质的表现。其艺术的灵感也来源于此,注重内在不做表面,其艺术家的内心和精神也是脱俗的。我国注重的美是现实与超越的关系。其次,文化还具有民族性、社会性以及地域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五十六个民族其文化也是各有千秋,能做出让大多数人都能接受的设计其实也是一门学问。

2.传统文化的影响

早在中国古代人们就开始注重室内的设计,室内设计师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现在的发展如何,老一辈传承下来的精神是没有改变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被保留和遗传下来的对今天能产生巨大影响的人类文化精髓。现如今我们的家装设计仍然有人喜欢中式风格的设计。从而侧面反映出文化对人的影响,所有的设计都来源于文化。任何时代的设计理念都与所处的环境和当时的文化息息相关,传统文化中蕴含了大量的精髓和理念。我要做的就是更好的诠释这一切。

二、艺术的传承的重要性

1.艺术的价值

我国传统文化极其丰富多彩,比如:书法、绘画、诗歌、曲艺、建筑、园林等等。这些有着上千年的艺术能流传至今一定有它的道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是其他国家无法复制的艺术。如今的中国已是文明大国,其发明与创造都是位于世界领先位置,所以我们首先做的不是专注于外国的文化,而是先研究中国艺术。其中的奥秘会令人无法自拔,同时中国传统的艺术其浓郁的气息厚重的内涵,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

2.艺术的发展

艺术其本身具有发展性,中国的艺术源远流长,这是我们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传承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需要我们的不断创新不断完善,让艺术融入我们的生活。古人曾说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学习和交流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远古到现代,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比如:明代的家居空灵到清代的华丽,这正是不断发展的结果。

三、传统文化对室内设计的影响

目前有一部分现代设计师尤其是具有前卫的设计师,声称要抛弃任何传统,打破常理,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完全“无传统”,但实际并非如此。即使最“反传统”的设计师,他也得以“传统”作为反面参照物来定义与诠释自己的设计思维。无论什么风格,都有它的内涵,肆意的改变是不对的。

设计从来不是可以肆意妄为的纯个人行为。从语言、表现手法、媒介等方面的显性传统到对文化心态、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等隐性传统,都无形的影响着每一个室内设计师。室内设计无时无处不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四、古代室内设计对现代的影响

1.室内的风水

风水文化也源于中国,是中国传统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一直闪耀着神秘的幽光。中国人历来是相信风水的。“天、地、人合一”是中国风水学的核心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科学家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经上下几千年的实践、研究、归纳和感悟。它和环境密不可分,和室内设计也息息相关,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风水是中华文化的哲学部分,是华人的环境观。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会在室内设计中充分的考虑到风水。它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门玄术。

2.现代中式设计

在我们现代的生活中,钟爱中式文化的人居多。文房四宝、屏风、茶海、都成为了重要的摆设。这些都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文化。细致的木质雕刻和现代的金属材质形成完美的结合。这才是发展。这种风格最能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的家居风范与传统文化的审美蕴意。其空间的概念也是相当实用的。中式的设计风格,一般都是指明清以来逐渐形成的以中国文化传统风格的设计。

五、结语

室内设计中传统文化以及艺术的传承是要不断发展的。我们拥有了高科技的设备和现代的思维,所以我们要推进一个新的台阶。所谓的中式设计不是把所有的文化元素都堆在哪里,其实它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精神。是现代设计和中国文化的完美结合。

第2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关键词】实干精神 德国制造 “工业4.0战略” 【中图分类号】D73 【文献标识码】A

历史上,德国曾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文明破坏巨大,但是德国也培育了许多伟人,产生过许多重大发明,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杰出贡献。德国人的优秀品质主要包括:严格细致、踏实努力的实干精神;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严谨作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高标准要求;尊重规律、理性务实的科学态度。这种实干精神成为德国制造包含的重要文化底蕴,也是德国制造全球领先的重要原因。

实干精神成就了全球领先的德国制造

德国不仅在高端制造业方面处于全球领先水平,而且德国人坚信,即便是非常普通的日用消费品,只要质地优良,也能创造出良好的声誉和利润。在很多人看来,刀具、剃须刀、牙刷等日用消费品易于复制,难以确立起产品的声誉和品牌价值,但是,德国人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流程改进,把这些产品打造的极度完美,从而赢得了广大用户的喜爱。

严谨理性的民族性格构成了德国制造的核心文化,那就是:标准主义、完美主义、精准主义、守序主义、专注主义、实用主义和信用主义。德国有一句名言:“犯错误,都要犯得十全十美。”无论做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德国人都希望把事情做得非常完善,一件事如果做得不完美、有瑕疵,他们就会深感不安。在制造业方面,德国人提高品质的思路非常清晰,那就是,在生产环节要尽一切可能把人的不确定性影响降低到最小限度,把每件产品的制造都分解成能简单易行、可以控制的一个个步骤,从而可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控性。

德国人讲究纪律、追求完美的品格在职业教育中得到发扬,成为德国制造得以成功的重要基础。德国从1825年起就实行“强制教育”制度,受教育与服兵役一样被视为公民义务。适龄儿童如不上学,家长会受到法律处罚。德国人特别强调对孩子进行劳动技能的锻炼,这种传统使德国很多孩子从小就操作机械工具、修理家用电器、开展科技活动、设计制作各种机械模型,从而锻炼了他们的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他们也接受了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熏陶。双轨制职业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中的特点,它造就了大批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级技工,成为优秀德国制造产生的重要保证。

德国人特别重视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战争使德国经济遭受重创。德国人在战争结束之初起,就非常重视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西德仅仅用了15年,就重新进入了发达工业国家行列。其重要原因就在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德国就高度重视打造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德国制造长盛不衰,出现了很多基业长青的重要企业。

德国制造蕴含着德国人的实干精神

德国制造最能明显体现出德国人的实干精神。德国是一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制造的声誉并非与生俱来,而是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形成的。从历史上看,德国制造经历了由弱到强、由辱到荣的“灰姑娘”式的蜕变进程。德国制造从最初的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从追赶英美到跨越式发展,最后自成体系;从追求规模数量到关注质量和品质,最后集中于工艺技术和研究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塑造了一个不同于英国制造、美国制造和日本制造的德国制造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正是德国制造支撑德国的繁荣,使德国产品能够出口到了世界各地。

在消费者眼中,德国产品一般都具备耐用、可靠、安全、精密等特征。在高技术设备方面,以德玛吉、通快为首的机床,以莱茵、蒂森克虏伯为首的钢铁,以巴斯夫、拜耳、汉高为首的化工医药,以西门子、英飞凌为首的电气电子,以利勃海尔、海瑞克为首的工程机械,以蔡司、徕卡为首的光学,德国企业的大名,可谓信誉满全球。德国的汽车品牌(例如:奥迪、宝马和奔驰)更是深受全球消费者的厚爱。

德国制造业的绝大部分分支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在全球机械设备制造业的32个子行业中,德国有25个子行业是前3名的出口供应商,有16个子行业是全球市场的领导者。德国制造业在经历了2004-2008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订单量和生产量急剧下滑。但很快在2009年开始回升,成功走出阴影。当前,德国机械设备出口额已经稳居全球冠军,2014年达到1490亿欧元,独占世界出口份额的16%。

“工业4.0战略”,德国制造再起步

德国政府提出“工业4.0战略”,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其目的在于提高德国工业的竞争力,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抢占先机。

“工业4.0”的重点在于把信息互联技术与传统工业制造相结合。在未来的生产过程中,将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机械之间也会形成数字互联,进行信息交流。德国的“工业4.0战略”强调“智能工厂”和“智能生产”,其实质是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的高度集成,从而使德国能够保持在制造业中的竞争优势。当前,“工业4.0”已经成为德国工业的强劲发展趋势,其中许多项目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无论从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条件上看,德国确实具有一系列支持“工业4.0战略”取得理想效果的有利因素。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所谓后工业社会以后,德国的制造业依然占有重要地位,这与德国的民族秉性、历史传统和知识结构等密切相关。德国“工业4.0”尚需多年的开发、实施才能完全转变为现实。不过,这一理念在德国己经得到广泛传播,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德国“工业4.0战略”是加速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确保德国“高工资战略”下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并以制造业的智能化带动国民经济体系的全面智能化。当然,不同的企业对这一战略的接受和认同程度不一样,规模越大或技术含量越高的企业越容易接受“工业4.0”的理念。在德国打造“工业4.0”的进程中,西门子、博世等知名公司已经迈出了尝试的脚步。德国政府对中小企业实施“工业4.0战略”非常关注。德国政府强调,“工业4.0”要在组织和技术上为中小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政府不仅提供资金支持,还通过设立创新中心鼓励技术研究。

(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第3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关键词:鬼魂 杂剧 爱情剧 文化传统 主人公 悲剧

鬼魂戏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一个特殊类别。长期普遍存在于民间迎神赛社、驱鬼逐邪等中国戏曲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元杂剧时代,鬼魂戏更是获得了空前发展并蔚成大观。臧懋循《元曲选》和隋树森《元曲选外编》所收的现存元杂剧中,鬼魂戏多达十五出,它们是:关汉卿的《窦娥冤》、《西蜀梦》,武汉臣的《生金阁》,孔文卿的《东窗事犯》,郑庭玉的《花》,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宫天挺的《范张鸡黍》,曾瑞卿的《留鞋记》,杨梓的《霍光鬼谏》,无名氏的《砂担》、《神奴儿》、《盆儿鬼》、《冯玉兰》、《碧桃花》、《昊天塔》。在这些剧目中,鬼魂形象均是作为主人公生命的特殊形态而出现的,在剧中发挥着延续主体活动、再现人格精神的重要作用,使鬼魂戏真正获得了独立地位。

以历史为题材的鬼魂戏,表现的主人公多是历史上的忠诚义士。《东窗事犯》中的抗金英雄岳飞父子,为了保护宋朝的大好河山,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展土开疆”,不料却遭奸臣秦桧诬陷,”落得披枷带锁”,做了”负屈衔冤忠孝鬼”。《霍光鬼谏》中的霍光,对王室一片忠心,不但不恂私情,反而力阻皇帝加封二子、册立女儿。皇帝不从,他气恼成病,命归冥途。《西蜀梦》中的关羽、张飞,《昊天塔》中的杨家将,对朝廷都赤胆忠心,并立下了”盖世功名”,可惜壮志未酬便惨遭杀害。作者将这一出出历史悲剧展现出来,抒发主人公那满腔的哀怨不平与激愤情怀,蕴含着惨烈、郁闷的悲剧气氛。

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男女授受不亲”等宗法礼教严重束缚着人们的心灵,广大妇女处于社会最底层,身受重重压迫,毫无爱情婚姻自主可言,许多人成了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屈死鬼。元杂剧《碧桃花》中的知县千金徐碧桃被许配于县丞之子张道南,但尚未完婚。因一日在园中游玩时恰巧与张道南相遇并互相问讯,便被父母认为是干了”禽兽的勾当”,指斥她为”辱门败户的小”,大加责骂,致使碧桃一气之下命归冥途。郑光祖《倩女离魂》中的张倩女,见了与自己”指腹为婚”的王文举,爱慕之情油然而生,禁不住”神魂驰荡”。然而两人虽近在咫尺,却又似地北天南。满脑子门第、等级观念的张母以”三辈儿不招白衣秀士”的理由,让两人以兄妹相称,逼王文举进京赶考,博取功名。自觉婚姻渺茫、忧思重重的倩女在万般痛苦的折磨下魂离躯体,奄奄一息。

明传奇《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更是一位率性天真、对爱情敢于热烈向往和大胆追求的女子。然而,她的这种真性情与封建礼教是格格不入的,必然会遭到坚决阻挠。整出剧的前半部分表现的就是杜丽娘”因春感情,因情而思,因思而梦,因梦而病,因病而死”的感情经历,让我们看到,封建社会的青年一代在现实生活中是根本不可能自由追求并获得幸福爱情的。

无论是关羽、张飞、岳飞等英雄壮志难酬,还是窦娥、郭成等普通百姓生而不能,倩女、碧桃、丽娘等青年女子美梦难成,鬼魂戏所表现的都是真善美和假恶丑之间的对立冲突,展示了人类的正义要求无法实现,正面人物遭受不幸乃至牺牲生命的现实情境。鬼魂戏中有的尽管掺杂着喜剧成分,难以被确定为纯粹的悲剧,象《牡丹亭》,有人认为是悲剧,有人认为是喜剧,也有人认为是悲喜剧,但”情”与”礼”的斗争构成了该剧的主要冲突,也决定了杜丽娘性格的悲剧性,剧作的中心情节表现的即是杜丽娘的爱情悲剧。鬼魂戏给我们展现了”生命过程中的不幸、苦难、毁灭”等一系列悲剧性事件和这些悲剧所发生的社会背景,从而让我们感受到了整个一个时代漫无边际的黑暗:政治腐败、朝纲不振、道德沦丧、人性压抑,,令人惨不忍睹。但重抒情写意的创作宗旨使剧作家并未局限于现实材料,满足于对生活的真实描绘,他们主要根据情感逻辑安排材料、统驭情节,甚至突破现实材料,进行大胆改造、创新,采用夸张、变形、梦幻、象征等手法表现主观意愿。

第4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银行标志设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1.标志设计中所存在的问题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进一步侵入,以及国外各种艺术文化思想疯狂涌入,给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带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一些标志设计在设计中放弃了中国传统元素,而全部运用国外文化艺术,导致了很多标志西化,全然没有了中国元素,在这样的局面下,如何认识传统文化与现代标志设计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

现代标志设计是人类文化的缩影,现代标志设计应反映时代、民族、国家、地域等不同的特征。但现代标志设计大多只是强调标志的形式感和现代性,单一的从简化的字体、字母以及现代抽象形的角度来着手进行设计的标志,虽然现代感、信息感、商业感会比较强,但让人感觉缺乏中国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风味。[1]

通过观察近三十年来银行标志设计的发展脉络,我们可以发现,从靳埭强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设计开始,我国银行标志一直遵循着模式化的设计套路,银行属性唯古钱币不能言喻,企业文化唯天圆地方不能涵盖......

中国银行的标志是古钱与中国的“中”字,体现了国家银行的独有地位,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特色的银行形象,是一个很成功的标志设计。之后的工行标志是古钱加工商的“工”字,建行的标志是古钱加China首字母的“C”,农行的标志是古钱加麦穗的图形。这是共性的行业属性符号与惯性的设计构思相加的一种模式,在构思上如出一辙,俨然中国银行标志的姐妹篇。

“天圆地方”的古代哲学观似乎在各大银行的标志上都有所体现,中国银行的标志是对其直观的演绎,反映了设计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对中国银行标志设计定位的把握,有利于银行形象在大众心中产生共鸣,在行业中形成尊重的态势,在国际上体现大国银行的姿态。然而,成功是无法复制的,一些地方银行不明就里的跟风,变成了附庸而不知。

中国银行的标志采用中国红这一鲜明符号色彩,以均等的线性形态构成封闭的图形,具有典型的几何化特征,设计语言严谨简洁。地方银行要想有所突破,可以从色彩方面有所变化,标志设计如果缺乏差异化则会失去个性,而没有个性特征就没有识别性,从而就难以传播和推广。

2.地域文化的运用

“标志是表明事物特征的记号,它以单纯、显著、易识别的物象、图形或文字符号为直观语言。”[2]地方银行的标志设计作为地方银行的一种视觉语言,它将地方银行的企业精神、理念通过极具地域文化的图形表达出来。“现代标志设计需要从地域文化的中汲取元素,如果离开了传统,那么标志设计将是无源之木、无本之木。”[3]

地方银行扎根于地方经济、文化的土壤之中,其经营定位也是服务地方、辅助中小企业和三农、与本地客户之间有着天然的亲和力,这是地方银行企业文化产生、演化的根源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的理念支撑于着力点。因此,地方银行的标志设计与国有银行的相比,应更具有本土化、地方人文化的特征,能运用与地方受众产生固有思维产生共鸣的文化和自然人文物象进行创新设计,使受众产生美好的联想从而达成共识。

例如北京银行标志设计成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造型,取材于中国古代祈求丰年的天坛,表明北京银行在北京诞生、成长,圆形红色印章造型又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信用、遵守承诺的良好品德。标志突破中国金融领域传统形象,开创一种新的思路,视觉上给人强烈的震撼力。南京银行标志设计借鉴南京市市花―梅花,始终支配银行发展“梅花精神”运用于标志整体造型,体现银行的地域文化特点。浙江银行标志设计采用地方代表性的独特的玉琮、算盘图案组合而成。这些图形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艺术风格简练,讲究本身的文化内涵。[4]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湖北银行的标志以稳重大气的圆角正方形为主造型,方形里面是一个负形,它运用了具有代表意义的湖北曾侯乙编钟与“未来之窗”的双重意象,负性底部弧形代表冉冉升起的红日,寓意崭新天地,紫色渐变的色彩运用,赋予标志以“紫气东来”的美好寓意。标志既体现了地方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表达了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整体风格简洁、现代。

3.标志设计需要创新

如今,钱币与文字的组合已成为另一种“符号”,一种被广泛使用,具有多种形式的设计母题。“钱币”符号经过商业性的塑造与强化,逐渐成为一种习惯性的认知,它不仅影响着企业与标志设计师对特定母题的选择,同时又进一步左右着广大消费者对这一形象的理解。但是,作为银行标志,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鲜明的形象特征,就应该拥有更多样化的视觉模式,设计师也可以通过更具有创意的图形语言进行有意识的突破。

我国有着如此悠久的历史,所传承下来的元素是不计其数的,不是只能通过钱币和文字的组合才可以表达银行的概念,按照统一的模板设计出来的标志,是无法让人记住的。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找到合适的元素进行简化,创新,设计出符合企业文化底蕴的标志。

例如,华夏银行标志,以新石器时代的玉龙为基本原型,借毛笔韵味书写而成,并做图案化的处理,使之更加简洁鲜明、富有腾飞的动感,显示华夏银行丰厚的文化底蕴。中间的方形代表了现代银行电子化趋向的信用卡或电脑芯片的造型,整个标志自然优雅,形式感很强,将“华夏”与“银行”、“文化”与“现代”从视觉上融为一体。

地方银行标志设计从理念梳理到设计概念提炼再转化为视觉符号,最后被地方受众识别和广泛接受,其关键在于能体现本土文化特色,能以人性化设计理念与所服务对象在文化和审美上做到心灵相知,在于能打破程式化设计的思维模式,深度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进行从理念到视觉的创新设计,从而令地方银行标志彰显区别于国有银行和其他地域银行的个性风貌,在地方银行转型创新以及银行企业形象塑造中和传播中发挥核心识别和核心价值体现的重要作用。

在当今社会,从银行的发展来看,钱币不再是唯一的货币流通方式,行用卡和网上银行等一些新型的倾向支付形式已被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并且给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甚至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革。因此,大多数银行标志所采用的这种古代钱币的方式不能表现出时代的特征,与银行未来的发展形势不相符合。中国标志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国际眼光,“因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5]只有义无反顾放弃原来趋于雷同的符号,设计出个性鲜明、独特而具有亲和力的标志设计,才能展现银行经营者不断创新突破、追求卓越的精神,体现出时代的特征。我国城市的地域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把传统元素创新地运用现代的商业银行标志设计中,是其成为商业竞争的利器,是开创地方特色银行品牌的有力途径。

参考文献:

[1] 谢爱英.基于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的运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

[2] 卞宗舜,朱俐,谢汇.《标志设计》[M].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刘贲.标志设计民族风格的承接与取向[J].包装工程,2009.

第5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一、《三字经》在蒙学教育中的地位和社会影响

何为蒙学?蒙,取自《易·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注云:“童蒙之来求我,欲决所惑也。”(1)童蒙,即初入学的儿童。蒙学,《辞海》的解释是:“中国封建时代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识字、写字和封建道德教育。教材一般为《蒙求》、《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四书》等。没有固定年限。采用个别教学,注重背诵,练习。”(2)由此可见,古代的蒙学近似于当代的学前教育和初级小学教育。

中国古代的蒙学教育,上起周秦,下迄民国,用于蒙学教育的书籍或文献随着社会历史的递进而增益。据张志公编的《蒙学书目稿》统计有580种之多。徐梓的《中国传统蒙学书目》在此基础上作了增补,达到1300余种。蒙学教育的书籍虽然门类繁多,但基本义理都是为启智、认知、修心、养性、立德、规行等必须遵循的教范。

在诸多的蒙学书籍文献中,有一本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这就是《三字经》。

《三字经》从问世起,就以其难以比拟的魅力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可谓家喻户晓,脍炙人口。那么,《三字经》是出自何人之手呢?明代黄佐的《广州人物传·十》、明末诸生屈大均的《广东新语·十一》、清代恽敬的《大云山房记·二》都记述为是宋代末年区适子撰著,依据出自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有“童蒙所诵《三字经》,乃宋末区适子所作。适子,顺德登州人,字正叔,入元抗节不仕”之语。更有人迎合此说补证为“南宋末年区适子所撰,黎贞增广”;清代邵晋涵诗在其《读得贞黎三字训·自注》中断定为:“《三字经》,南海黎贞撰。”清代夏之翰在其《小学绀珠·序》中提出了:“迨年十七,始知其《三字经》作者自先生(王应麟),因取文熟复焉,而叹其要而该也”,认定为《三字经》是南宋学者王应麟(字伯厚,号深宁居士〈1223~1296〉)撰著;清代贺兴思《三字经·注解备要·叙》中也说:“宋儒王伯厚先生《三字经》一出,海内外子弟之发蒙者,咸恭若球刀,”明确认定《三字经》是王应麟所撰。经当代学者研究,清人夏之翰、贺兴思的论断是可确信的。《三字经》问世后,虽屡有人因应世化做了诸多适变增删,依佘人之见,这些增删本非但无有多少增益,反而留下了明显的斧砍雕凿的痕迹,对《三字经》时代特征及其思想蕴含有所损毁。

在《三字经》出现之前,传统蒙学读物的句式主要是四言句式。《三字经》以三言句式这一新的面貌出现,从形式上对传统读物进行了创辟性革新,而且这种革新符合儿童阅读习惯。明人赵南星说:《三字经》“句短而易读……殊便于开蒙”。明人吕坤在《社学要略》中说:《三字经》“淹贯三才,出入经史”。“初入社学,八岁以下者,先读《三字经》以习见闻,《百家姓》以便日用,《千字文》亦有义理。”(3)清人王相称《三字经》是“蒙求之津逮,大学之滥觞”;在《三字经注解备要·叙》中认为它是“一部袖里《通鉴纲目》”。近代章太炎称赞《三字经》:“其书先举方名事类,次及经史诸子,所以启导蒙稚者略备。”“天人性命之微,地理山水之奇,历代帝王之统绪,诸子百家著作之原由”。是一部学习中国古代文化内容丰富的启蒙读物,在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中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堪称“蒙学之冠”。

《三字经》不仅对本民族、本土文化影响巨大,而且很早就在少数民族中传播。清代出现了陈格敬翻译的《满汉三字经》、崧岩富俊翻译的《蒙汉三字经》等,由此可知《三字经》在清代已为兄弟民族所接受;清雍正五年(1727)订立《恰克图界约》后,沙皇政府派来中国的学艺者就是以《三字经》为识字课本的。后来又被翻译成俄文,跨国界走出国门。道光九年(1829)俄国又在圣彼得堡出版了《汉俄对照三字经》,在俄国知识界和公众中广为诵读使用,被喻为“十九世纪的百科全书”;道光十五年(1835),由美国传教士出版的英文译本,被视为风靡世界的华夏古籍之一;1990年新加坡出版的新英译本《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二、《三字经》深邃义理和丰厚的文化蕴涵

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种精神动力,这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一词源于《易传·乾卦》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即时间不断的流逝,天体始终运转不止,君子应当仿效天体的这种精神,奋发有为,勉力向前,永不滞步。这是一种积极的进取精神,是个人健康成长发展的精神动力,也是《三字经》贯穿的基本的思想理念。

《三字经》的内容分为六个部份,每一部份有一个中心义理。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讲述的是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法正确,可以使儿童成长为“经世致用”之材;从“为人学,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教导儿童要懂礼仪、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告知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有数字、四时、四方、五行、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等简明扼要,一应俱全;从“凡训蒙,须讲究”到“文中子,及老庄”,展示古代重要典籍和教授儿童习学的规程,胪列四书、六经、三易、四诗、三传、五子等儒家典籍和部份先秦诸子的著作;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表述的是从伏羲神农至清代的朝代更替递嬗,中国两千多年变革发展史尽在其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劝诫习学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自幼打下坚实的“治世”知才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上致君,下泽民”……

古代蒙教注重以人为本,首要目的是授教“做人”,教导“修身”。《三字经》的开首语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在中国思想史上,关于“人性”的争议向无定论。老子认为:人性像水一样,是一个自然的东西,“人性之无分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孟子认为:性善是人的一种普遍的心理活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人性是本善的;荀子与孟子同为儒家的代表人物,然而,二人在人性善恶问题上却持截然相反的观点。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趋“利”的,饿了就要吃饭,渴了就要喝水,人性就是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而善的一面都是后天习得的;西汉儒家代表人物杨雄则认为人性是善恶混合的,学善则为善人,学恶即为恶人。其实,这些不同的观点是他们基于人这个生产、生活、文化、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环境条件下的一种表现形态的感知思维,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也都不免有所偏激。《三字经》中“性相近,习相远”源自于《论语·阳货》,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并没有轻言人性,没有给人性定论,只是说人性相近,而后天的习惯与兴趣使人与人之间的天性相去甚远。先哲们尽管对人之初性善恶的观点不同,但对于后天环境对人性的影响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认可和赞同。“性也者,吾所不能为也,然而可化也;积也者,非吾所有也,然而可为也。”本性的好坏,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变的;一个人的习惯也不是生来就有的,陋习也是可以通过教化来改善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三字经》的作者是知晓在他之前关于人之初,性善恶的各种观点的,开首之语取人性本善之义,阐释“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足见其以人为本、劝人从善的理念是欲言于不言之中的。”

道德伦理是《三字经》的核心价值理念。《三字经》中:“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集中体现了“别尊卑,序长幼”的道德伦理修养。《三字经》里“三纲”指的是处理人际关系中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君臣义”为例,它秉承了孟子处理君臣关系的思想,即“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义”、“孝”、“亲”这种真情真义无不体现了和谐的思想。即或是董仲舒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也是具有历史的积极意义的。如若“君”不能为臣所尊,不能号令臣子与天下,君也就不成为君,臣也就不成为臣,朝纲必乱,国之将倾,这是任何国度和社会所不期望的;如若父亲不能以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养子女,父子关系将失去存续的基本基础,不成其为父子;如若夫不能为妇尽一家之主的责任和担当,那他(她)只是一双性器具的偶合,焉能成为夫妇?董仲舒的“三纲”在特定的社会历史阶段所具有的积极意义,也是不能冒然否定的。以今人的思维取向去苛求古人,否定古人,甚者批判古人,是忘根弃祖的不肖子孙。

《三字经》所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不论是封建社会还是现今,是做人、做事必须具备的基本道德和最低的底线。上有道,下有德,真善美才能够彰显,社会才会和谐。

《三字经》倡导“首孝悌”。今天的社会中不赡养老人,不孝敬父母尊长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当一个人在高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的阔论时,不尊古训,不讲“首孝悌”,对父母尊长尙且不存一颗孝心,岂能够恰谈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忠实诚心?

读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思维的磨炼。年轮的流转使已经逐渐苍老疲惫的古典教育中许多精髓在岁月侵蚀中散落;市场经济的大潮浪涛奔涌,物欲横流,人们的精神家园被荡涤的空旷溃颓。蒙学教育的根系不可中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不能滞弃。时代需要重新捧拾起尘封缺失的精神文化遗产,深入研习其义理,汲取其精华,延续其命脉,润泽其后世。《三字经》这一先祖遗留给后世的精神瑰宝将闪烁永辉。

参考文献:

第6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关键词】地域文化符号 视觉传达设计 丝路文化

从20世纪开始,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逐渐形成以其为中心的全球文化体系,文化的趋同导致民族文化的边缘化。近年来,随着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和民族文化的觉醒,“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理念被广泛接受。同时,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创造了丰富、灿烂的地域文化,随着人们对地域文化认识的不断提高和对自己历史文化的重视,挖掘富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创意设计成为新的趋势,具有地域风格特色的设计作品成为当下中国设计新的方向。

1 全球文化的趋同导致设计的单一性

虽然不同区域因其不同的文化特性差异而需要不同的风格,然而从20世纪开始,西方现代文化作为一种强势地位的文化,逐渐改变世界大部分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政治制度等诸多方面,形成以西方文化为中心而建构起来的全球文化体系。文化的趋同导致民族文化在发展上面临着其丧失主体意识的境况,在全球文化中丧失其话语权。中国现代设计受到西方文化、西方现代艺术的深刻影响,西方现代设计中抽象、几何化表达方式,与工业化机器生产的标准化、机械化技术要求正好合拍,成为现代设计和生产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各地区原有的产品区域文化生态被破坏殆尽。一方面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得不到尊重,设计只注重功能表现却难以满足消费者其它的一些心理需求,例如:审美、情趣、心灵寄托等;另一方面设计由于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支撑,呈现单一的几何形态面貌。因此,有必要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与开发,形成多元化的设计风格,同时也能满足不同地域人们的精神寄托。

2 地域设计的价值

所谓“地域性”,是指一个区域特有的地理特征、人文风貌、风俗习惯等区别于其它地方独有的特色。同时地域性也指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或者可广推为地方文化、本土文化。各地域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结构、审美文化和民族气质的差异而呈现出文化的多样性。各地域都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符号,设计师通过对这些符号的提炼和再加工创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地域设计作品。当今,具有地域风格特点的设计作品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下中国现代设计新的方向。“传统的也是时尚的”,2008年奥运会形象设计和上海世博会展馆设计就是其中的代表。上海世博会地方的场馆设计将地域文化特色与建筑结合起来,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广泛好评。如贵州馆外形集取了风雨桥、鼓楼、苗寨、银饰等贵州特有的视觉元素,造型上将贵州少数民族少女的银质头饰做了夸张的处理,充分展示了贵州的自然民俗特色;浙江馆的设计,借用江南的温婉和清雅,展现内敛、秀美却又充满活力的诗情画意;馆通过艺术化的手段,描绘“天上”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底蕴。

3 地域文化符号

地域文化是一个区域特有的文化现象,是特定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的凝结。不同地域,其地理气候、文化遗产、风土人情等方面都留存有大量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传统的地域文化符号进行移植和创新,有利于对地域文化的推广和开发。在设计形式与内容日趋同质化的今天,依托地域文化特色的设计作品往往更引人注目。地域文化符号渗透到各种类型的设计中,特别是在视觉设计中,地域文化符号在一定程度上是视觉艺术设计的源泉。选择地域文化符号时,应拒绝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要对这些符号进行选择、重组与创造,运用现代形式美的法则,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以适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和审美心理。

4 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运用

甘肃位于古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艺术宝库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嘉峪关关城,道教名山崆峒山,藏传佛教拉卜楞寺,人文始祖“伏羲庙”等。丝绸之路构筑了一条文化艺术长廊,丝路歌舞、梵宫佛刹、雄关落日、瀚海金沙、古道驼铃,神奇的丝路展现了一部生动而优美的历史画卷。

4.1 敦煌艺术元素在视觉传达中的运用

敦煌莫高窟堪称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之一,莫高窟(Mogao Grottoes)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1987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所珍藏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敦煌艺术中的飞天、敦煌图案都成为现代设计借鉴的视觉元素。

敦煌壁画中的图案如飞天、云纹、火纹、佛手印、动植物图案等都是现代设计大量借鉴的视觉符号。如2008年奥运会吉祥物欢欢,其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著名香港设计师陈幼坚先生设计的“陈先生茶馆”标志就来自敦煌壁画中的菩萨手姿,造型优美典雅,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2010年上海世博会甘肃馆的整体设计,设计师充分运用敦煌艺术元素,展现甘肃辉煌灿烂的文化,充满着浓郁的西部风情和甘肃特色。造型设计将莫高窟、飞天、丝路风景等地域文化符号组合构图,采用特制LED灯光组合与实体复原模型相结合的现代技术与材料,设计师将飞天人物、飘带与祥云进行构成,形成一种有意味的文化符号,莫高窟的形象采用实体复原模型,飞天、祥云和沙漠图形简化、抽象,形成一种现实与梦幻的意境,设计理念注重地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敦煌飞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美感和艺术品味。敦煌壁画中的飞天视觉符号,广泛应用于政府、企业等形象设计中,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敦煌艺术代表性的文化符号。飞天艺术形象受到各个时期人们的喜爱,这和飞天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民间性,以及富有升腾、开朗、乐观的情趣分不开。浪漫主义风格与民族形象、民间传统巧妙地结合,使得飞天独具装饰韵味,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也体现了中国画意象造型的艺术高境界。兰州卷烟厂生产的兰州牌香烟,包装图形采用知名度较高的飞天形象,造型优美,身材修长,人体比例匀称,线条流畅有力,整体形象简练,腾空而上,自由轻松的飞行之美和精神力量,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视觉享受。

4.2 丝路文化与现代设计

“丝绸之路”一词最早出现于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李希霍芬首次将公元前138年汉代张赛出使西域开辟的贸易交通线誉为“丝绸之路”,简称“丝路”。它是沟通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对促进世界文明的交流发挥了巨大作用。丝路视觉符号如沙漠、戈壁、古道、绿洲、骆驼等都是设计师创意设计的来源,这些元素具有厚重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遗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如中国邮政储蓄卡设计,图形选用甘肃省魏晋汉画石“驿使图”的形象。“驿使图”是甘肃省的考古学家在嘉峪关发掘了数座魏晋时期的古墓,在其中5号墓中,有一块绘有驿使骑马飞驰传送信件的画面,描绘古代奔波于丝绸之路邮传驿使的生动形象。此外,“驿使图”在创意设计方面也很独特,在图中绘制的驿使,五官中没有嘴巴造型,象征着古代邮驿人员的工作具有严格的保密要求。“驿使图”已成为中国邮政的代表形象之一。

4.3 黄河文化与城市设计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中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甘肃的省会兰州是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兰州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孕育了丰富的黄河文化。兰州的城市景观雕塑、城市建筑、城市形象、城市色彩等都凸显出地域文化特色。在今天城市缺乏个性、城市设计风格单一,充分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对建设特色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如雕塑“黄河母亲”是百里黄河风情线的著名景点之一,也是黄河文化元素在雕塑设计中运用的成功典范。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作品构思巧妙,突破成规,把母亲河――黄河处理成为年轻母亲的形象,雕塑由“母亲”和“男婴”组成形象,象征了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强慈祥的母亲黄河和幸福快乐、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上的景观雕塑“生命之源”是综合反映黄河文化与马家窑文化的典型实例,雕塑基座是钢筋混凝土镶嵌以黄河卵石,雕塑顶部是一个彩陶的水罐,雕塑生动地再现了黄河文化。

兰州黄河水车、黄河铁桥的形象,成为兰州城市代表性的视觉符号。黄河滚滚,岁月悠悠,兰州水车、黄河铁桥是留给兰州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兰州黄河铁桥、水车在今天虽无实用价值,但在精神层面上是一个城市的历史与文明程度的缩影,现代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和各种机器组成的大都市里,黄河水车、铁桥承载着厚重的人文内涵。水车、铁桥除了代表那个年代先进的科学成就外,其本身也具有的形式美感,从实用价值上升到艺术审美,是线条的艺术,凝固的音乐。如黄河铁桥桥拱为优美、饱满的曲线,桥身为直线和斜线的交错,直线刚劲,视觉上给人以力量之美,斜线穿插其中,有运动上升之美。在各种反映兰州文化的视觉艺术、书籍装帧、展馆设计和平面设计中,经常有兰州水车、铁桥的视觉符号元素。如甘肃省2013年举办的兰洽会上,展示兰州旅游资源的主题展馆设计中,设计者利用兰州水车实体模型进行创意设计,水车的历史、与现代工业文明产生一种古老与现代的视觉对比;兰州庄园有限公司生产的“老兰州”酸奶, 包装图案采用当地家喻户晓的中山铁桥图案,彰显地域特色与文化,使“老兰州”这一品牌得到升华。

5 敦煌写经、汉简书法在地域设计中的运用

20世纪初,在甘肃敦煌莫高窟地区发现了举世瞩目的敦煌藏经洞。这些写经作品不仅只是佛家经典或佛事记载,也是独具特色的书法艺术。从现存早期佛经写本的书体来看,当时写经人所用的正书体与隋唐时期楷书体有所不同,在结体、用笔方面带有浓厚的隶书意味,其用笔较为丰富、自由,形态自然质朴,机动灵活,笔画、结构布白,都具有创造性价值。我省书法家徐祖蕃先生书写的 “莫高窟”、“敦煌盛宴”等书法作品,吸收了敦煌写经书法的运笔特征,有着较强的地域特色。“敦煌盛宴”四字,笔画与唐楷有明显的区别,其中,横画入笔轻,显得轻盈灵动,收笔略顿;竖划,撇、捺划厚重、丰硕,有隶书的笔意。

20世纪初至80年代在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边塞烽隧遗址陆续出土的汉代简牍,因以汉代敦煌郡范围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称“敦煌汉简”。著名书法家赵正先生认为:“汉简书法出自于民间书家之手,他们属于下层人,其气质不同于上层当权者,表现在书法用笔上,自然是大胆而无所顾忌,没有矫揉造作之气,显示出自然美的威力。”赵正先生的作品“天下黄河第一桥”,其结构、用笔都受到汉简书法的影响,给人一种苍茫、凝重、豪迈的地域书风;敦煌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 “大敦煌”白酒,其包装上的书法字体吸收了汉简书法的用笔特征,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艺术感染力。竖画粗,横画细,其中“敦”字,竖画采用汉简书法的长竖,标新立异,冲破传统,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 “煌”字左偏旁形态较小,有精致灵动之感,右偏旁形态较为厚重,横画有隶书横笔的书写特征,字体形式感较强。

结语

总之,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逐步提高,文化的自信力也在急剧上升,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成为新世纪的使命,也是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现代设计也从学习和模仿西方设计,到逐步发展和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现代设计。我国有着丰富、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优秀的地域文化资源,对中国现代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当歧.论设计教育的“地域性“与“当代性”――在2008全国设计教育论坛上的讲话”[J].美术学报,2009,1:6.

[2]黄海燕.当代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开发[J].包装工程,2011,5:117.

[3]房彬彬,朱华.地域文化符号在视觉设计中的应用[J].艺术与设计,2011,10:66.

第7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关 键 词】图画;低年级学生;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26-02

一、图画在导课中的运用

万事开头难,一堂课也是如此。一个好的导课不仅可以起到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导课的方式有很多,在诸多的导课方式中直观的演示、提供形象,无疑更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因为那才是他们所喜欢的。

直观演示的导课是上课之始,教师通过图片、图标、音像片等直观的教具,先让学生观察实物、插图、幻灯、投影等,引起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的关注,然后引导学生在观察时提出问题,并提出相关要求,带领学生一起观察、思考、分析,从而使学生直接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去。

如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时,教师在上课之始,可以先问学生一些问题。如,小朋友们喜欢画画吗?你们都在哪里画呀?老师最近看到一幅在雪地上画的画,就是这幅(同时课件出示小动物们在雪地上留下的脚印一图),同学们愿不愿意帮老师想想这幅画究竟是谁画的呀?那就让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一找吧!这样,就自然而然地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兴趣进入了该课的学习。

二、图画在识字教学中的运用

识字是低年级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根据低年级儿童形象思维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巧用插图,能够激起孩子识字的兴趣,提高识字的效率。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识字对于儿童来说变成一种鲜明的、激动人心的生活情境,里面充满了生活中的形象、声音、旋律的时候,读写教学的过程才能比较轻松。要让孩子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识字教学应当跟图画紧密结合起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科学和艺术两个角度对教学中使用的图画进行合理设计,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o、e”三个韵母时,先出示课文插图:清晨,一只美丽的大公鸡对着东方昂首啼叫。顿时,太阳公公笑眯眯地跳出了地平线,金光遍洒。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来到清澈的小河边练习唱歌。她美妙的歌声引来了一只骄傲的大白鹅,大白鹅听了小姑娘的歌,羞愧地低下了头。老师在指导学生看图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在头脑里勾画这样一个童话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进一步问:“小姑娘唱了什么呀?大公鸡怎样叫的呢?大白鹅看见了自己的影子像什么呀?”学生在观察、想象、表达的过程中,轻而易举记住了拼音的音形。

三、图画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一)写景类的课文

写景类的文章由于没有故事情节,很难吸引住儿童,对于这一类的文章在其描写优美的地方适当地运用绘画,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夕阳真美》这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课件先领着学生整体感知“夕阳美”,接着使用动态图片演示,并启发学生在感受夕阳“动态美”的同时,感受夕阳的“颜色美”。

图画虽然是静止的,但只要教师巧妙地去启发、诱导、点拨,带着孩子们一起在美丽的景色中观赏并学习,我想他们一定会喜欢上这样的“旅行”的。

(二)记事类的课文

记事类的课文有故事情节,在这样的课文中切忌滥用绘画手段。不过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把想象到的表演出来。

如《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教师可以利用投影出示――看图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看第一幅图着重观察小蝌蚪是什么样的?看第二幅图说说小蝌蚪遇见了谁?会说些什么?它的身体有什么变化?用观察第二幅图的方法自己观察第三、四幅图,自由说说图意,适当进行想象,教师予以指导点拨。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分为不同的角色,让他们把自己脑海中的画面表演出来。

(三)古诗

正所谓吟诗作画,自古诗画是不分家的,古代文人墨客历来就有为画题诗或根据前人的诗来作画的风气。

低年级儿童学习古诗时运用图画描绘情景,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可以从画的颜色、明暗中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涵养美感,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教材中的诗歌多半配有彩图,利用彩图有效促进诗歌教学,是较好的途径。如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首先是指导学生分别有序连贯认识彩图上的景物“黄鹤楼”、黄鹤楼下的不同人物、“烟花”、“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然后补充课本图上没有的字词“之”、“广陵”、“下”、“扬州”、“尽”、“唯”。通过指导直观识图,学生初步理解领会了诗歌的基本思想内容,再加以补充教学,学生就能全面深入理解领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四、图画在板书设计中的运用

板书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说,板书是反映课文内容的“镜子”,是展示作品场面的“银幕”,是教师引人入胜的“导游图”,是每一课的“眼睛”。板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板书的范式也有很多种,这里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图画式板书。

教师在进行板书设计时用较为形象的图画(如简笔画)表达教学内容,能够突出重点,让人耳目一新,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板书可做如下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不仅把树和鸟之间的友谊表现得很直观,而且还使文章的脉络显得颇为清晰,给人一目了然的感觉。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图画式板书应注意如下几点:1. 较复杂的板书应预先用纸片画好,剪好,教学中适时张贴;简单的板书要和文字板书一样,随教学进程逐步自然地勾画出来,切莫花费大量时间,造成主次颠倒,适得其反。2. 教师本人要练好简笔画和粉笔字等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功,这样才能在图型板书的设计和运用中得心应手。3. 设计、运用图型板书是一门艺术,需要不断地学习、实践、总结和创新。

五、布置形式多样的作业,加强评价的生动性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画画,何不让他们拿起画笔来展示自己对语文学习的感受呢?你会发现原来语文在孩子们的眼里是那么五彩斑斓、栩栩如生。

如在学习“风雨电云”四个字时,教学中通过简笔画认识了这四个字,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完成了对这四个字的学习,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四个字,教师可布置这样一项课后作业:用这四个字做主角,画出图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图画,并尝试写下来。于是,枯燥乏味的练习变成了一幅幅与生活中天气密切相关的图画、变成了孩子们口中一个个极富想象力的故事。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有很大的帮助。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教师不妨采用简笔画的方式,这样不仅能增加教师评价的生动性,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更乐于接受,让他们感受到老师也有一颗未泯的童心,从而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如一张可爱的笑脸、一个高高竖起的大拇指、或是一个加油的表情,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

参考文献:

[1]孙菊如,陈春荣.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刘翔平.不会阅读的孩子[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第8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中图分类号:TS941.2 TS93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94-012

摘要:我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传统图案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了解传统图案的风格特点及形成因素,才能对其继承和创新,并应用到现代服装图案设计中,进一步提高现代服饰文化。本论探讨了中国服饰文化中的图案与服装设计的关系。

关键词:图案设计;图案纹样;服饰图案

中国拥有56个民族。分布地域的辽阔,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生产方式的不同,审美情趣的差异,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少数民族服饰,传统图案丰富且有文化意蕴。中国民族图案从形式到内容,从创意到工艺制作都有许多优秀的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对于我们的服装设计师来说,那应该是无尽的宝藏,而这宝藏正是我们进入世界服装先进行列的文化根基。

一、传统图案元素分析

1.原始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原始服饰有大量的装饰物,其中有头饰、颈饰和腕饰等,材料有天然美石、兽齿鱼骨和海里的贝壳等,当时恶劣的环境下佩戴这些饰物,不仅是为了装饰,也还包含着对渔猎胜利的纪念。

2.商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我国的服饰图案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悠久的历史。服饰图案据最初考察表明,有文字记载是商代。那时,奴隶主身着的是带有雷龟纹的服装。图案的装饰主要表现在服装的领口、袖口、前襟、下摆、裤角等边缘处及腰带上;表现形式主要是规则的回龟纹、菱形纹、云雷纹,而且是以二方连续构图形式来表现的至今,这种二方连续构图形式仍普遍地运用于服饰图案设计中。

3.周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到了周代,随着社会的变革,生产力的发展,纺织业也应运而生,于是出现了华美的暗花绸和多彩的刺绣品。人们用它制作服装,于是出现了冕服。从十二章花纹表现形式和象征意义来看,这些纹样并没有排出当时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同时,也表明人们已不是仅仅把图腾崇拜作为唯一的服饰图案装饰了,而且已能够运用各种自然界的物象纹样来装饰自己,表现出了奴隶社会人们的审美意识。

4.秦汉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秦汉的图案以瓦当图案最为精美,瓦当图案以动物、植物、文字符号和几何纹为多,取材多与吉祥、辟邪有关。服饰图案除了十二章纹样的继续延用外,在图案造型的选择上,突出了龙、凤的寓意。在服饰图案的表现上,龙、凤纹样不仅具有了很强的工艺化、装饰化特点,更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在设计上也更加追求艺术造型的完美性了。综上所述表明,服饰图案的运用经历了最原始的一种蒙昧美的追求,图腾的崇拜,权力、地位的象征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5.隋唐代服饰图案的发展特色

隋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正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的服饰图案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二、图案元素在现代服装中的应用

1.局部使用图案

将图案用于服装的某些部位,如领部、袖口、门襟、下摆等部位,整件服装以清地为主,局部用图案点缀来驱散了单调感,服装上图案有变化但不零乱,突出重点,主次分明。这种装饰方式可以说手法众多,特别在吸纳民族服装装饰方式的同时,更要注重服装纹样的细部构思,运用二方连续的几何纹样相拼艺术,使纹样在服装组合中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或奔放、或粗狂、或细腻、或工整的特点。北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在开幕式上的服装主要运用了最能体现出中国风情的中国。

2.重复使用图案

为满足一些追求完整、统一美的消费者的需求,在服装设计时可采用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元素进行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的整体配合,形成一种整体感。最典型的是奥运会颁奖礼仪服装采用的“青花瓷”系列礼服,以瓷器装饰图案为主题图案,展现中国悠久的文化,设计别具匠心,精致的青花瓷花纹,点缀在礼服上,美轮美奂,让人不禁陶醉其中。使“青花瓷”成为2008年最流行的中国元素.奥运颁奖礼仪小姐身着青花瓷花饰的旗袍展现了最温婉的中国风情。奥林匹克公园里竖起青花瓷雕,连北京奥运支线地铁候车大厅里也布满了青花瓷元素的陈设,作为中国文化的青花元素得到全面升华。

3.高科技使用图案

采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替代手工加工,如利用电脑绣花进行机械刺绣,在面料上进行仿挑花、打籽等刺绣效果印染等加工方法,可节省时间;也可在面料上进行刺绣图案数码印刷;水晶烫片也可以快速地将设计图案实现在面料上,形成华丽的珠串效果。将这些机械化生产的图案用于现代服装,也能体现民族图案对现代服装服饰的贡献。

三、结论

民族图案应用于现代服装中,严格意义上说不是普通商品,更是中国历史文化变迁的一把标尺,具有相当的价值,图案应用于服装使中国服饰文化享誉中外,自古至今都颇受人们青睐和推崇,同时服饰图案寓意的深刻内涵,已深入人心,成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装饰,即使普通大众也喜爱有加。在现代服饰图案设计中,设计师们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敏锐地捕捉时代气息,洞察时代的步伐,是传统的审美经验和新时代的审美信息融会贯通,创造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服饰图案,图案设计应用于服装设计也成为了慰藉人们精神的文化产品之一。©

参考文献:

[1]《图案基础设计》.广西美术出版社.1997

[2]杨林,安毓英.《中国民间服饰艺术》.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9篇:中华文化的底蕴范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学习的巨大力量.早在西周时期,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不者不如乐之者"的见解.低年级儿童的无意注意.无意识记还占优势,他们的学习活动常受直接兴趣所支配,因此更要重视兴趣的激发。在“说话“训练中,教师如果能借助电教媒体形声结合.声画并茂的特点,围绕“说话“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各种情境,能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无意注意,使儿童主动说.积极说,提高训练的有效性。

在教学<<动物运动会>>这篇看图说话时,为了谈静止.无场的画面为动态.热闹的场景,我利用计算机给学生展示了一段动画场景:远处是一座运动场,动物们正在进行激烈的角逐,场面非常热闹,运动场大门上有一条横幅,“动物运动会“几个字依稀可见。一群动物兴奋地由运动场方向走来,正巧遇上慢慢爬向运动场的小蜗牛,动物们叫“小蜗牛,你怎么才来呀?运动会都快结束了!“小蜗牛说:“唉,我爬利太慢了,今天天没亮我就出发了,可还是没能看到精彩的比赛。你们能把运动会的情况说给我听听吗?“动画片结束了,学生们已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澜的童话世界中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同学们,我们来当这些小动物,把动物运动会的情况说给小蜗牛听,好吗?“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把看到的运动会场景说给小蜗牛听。这样,借助电教媒体给学生创设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了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人而取利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注意直观,发挥想象,使学生“会说“。

低年级的学生心理发展水平较低,空间概念不深刻,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要他们口述一件事情的经过或某一事物的特征是比较困难的。因些,要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教师首先要根据学情,重视利用电教媒体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的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有一定的物质依据,让学生有话可说。 1.理清思路法。口头表达的条理性,准确性是建立在观察事物的周密性基础上,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条理,把话说具体.有次序,教师可以借助电教媒体的可剪辑性,指导学生细致观察,理清思路,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懂得观察要有一定的顺序,分清主次。如<<动物运动会>>这个看图说话训练的图中有三个比赛项目---赛跑.跳高.拔河,我自制了一张覆盖式投影片,先出示整幅图的幻灯片,引导学生看“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接着请学生选择他们最感兴趣的项目重点练说,这时我翻掉另外两个比较项目的画面,使利重点更加突出,内容更加集中。等重点练说的项目说好后再翻回另外两个项目,简单地说一说。这里教师利用电教媒体展示的教法,很快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习知道“说话“要详细得当,条理分明,不要眉毛有子一把抓。

2.再现生活法。这是指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扩大范围的特点,使许多在教室里或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以及微观和宏观世界的各个领域,从面提高观察效率,降低“说话“难度的一种方法。

有一次,我请学生来说说秋天,因为孩子生活经验不丰富,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秋天树叶落了“,“秋天天气变凉了“,“秋天人们穿上毛衣了“......这时,我播放了录像片<<秋天>>,在美妙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美丽图景呈现在学生眼前,湛蓝的天空,金色的田野,铺满落叶的公园小径,充满笑声的菜园.果园;动物们在准备过冬,人们在忙着收获......同时,我利用计算机把大雁的队伍与"一"字."人"字相对比,把飘荡的落叶与飞舞的彩蝶进行对比,把胀裂的石榴与人们的笑脸进行对比......学生们仿佛投入了秋天大自然的怀抱中,每个画面都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看完录像,一只只小手纷纷举起,学生们说道:“秋天到了,天空那么蓝,那么高,一群群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往南飞去,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大多数树的叶子黄了,一阵秋风吹来,树叶仿佛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枫树的叶子火一样红,松树.柏树还是那样苍翠“;“田野里.果园里可热闹啦!沉甸甸的谷穗一片金黄,红玛瑙似的高粱压弯了腰,葡萄像珍珠,广柑黄澄澄,石榴露白牙,逗得娃娃口水三尺长“;“秋天真美丽啊!“。可见,电教媒体使自然界的景象再次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并将有着相似之处却完全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引发学生想象,使学生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他们用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描绘出了一幅幅真实的画面。 3.音响联想法。所谓音响联想法,就是利用电化教育手段,以生活中诸多音响为中介,刺激学生感官,唤起学生联想,从而提高“说话“能力的一种方法。它以听觉为纽带,继而引起大脑听觉.视觉.言语等运动中枢的兴奋,使学生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同时有助于发展儿童的想象力,使他们思路开阔,语言流畅,言之有物。 如训练学生说一个集贸市场的场景,如果只是让学生凭经验和记忆去“说话“,学生只能摘取市场里的一些零碎景象。因为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集贸市场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个模糊的印象,没有声音,没有动感。这时如果利用电教手段,播放人集贸市场中有选择地收录的声音片段,商贩的叫卖声.买卖双方的讨价还价声以及鸡.鸭. 鹅的鸣叫声,立刻就唤起了学生的联想,头脑中的表象一下子清晰了,一个活生生的画面顿时显现在学生眼前,这时再要求学生说市场,他们就能说得真实.具体了。

4.诱感法。要学生在说话中做到言之有情,必须通过正确诱导,激感,使学生身临其境,作出合理想象,道出有感情的语句来。如教<<啄木鸟医生>>的看图说话训练时,我积极诱导学生进入画面中去,把自己想象成啄木鸟医生和老树。我根据故事内容利用计算机制作了一个 <<啄木鸟医生>>的动画片,画面栩栩如生,但是没有声音,请学生当“配音演员“来给啄木鸟医生和老树配上对话,学生们根据画面和故事情节,声情并茂地进行对话,当啄木鸟医生看到老树低垂着头,伤以哭泣时,学生用关切的语气给啄木鸟医生配音:“老树爷爷,您哪儿不舒服呀?“给老树配音的学生用伤心的语调说:“我全身长满了虫子,难受极了,呜-呜-。“这时啄木鸟医生面带微笑地停在树上,学生又用温和的声音给啄木鸟医生配音:“老树爷爷,您别难过,我一定会把您的病冶好的。“当啄木鸟医生把老树的病冶好后,老树挺直了树干,舒展枝叶,精神抖擞,给老树配音的学生高兴地连嘴了合不拢,他配音道:“啄木鸟医生,你治好了我的病,我该怎么感谢你呢?“给啄木鸟医生配音的学生了笑着说:“不用谢,老树爷爷,这都是我应该做的。请您保重身体啊!“这一句句洋溢着童趣的语言不仅表达了图中啄木鸟医生和老树爷爷之间的友谊之情,了表达了孩子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辩析词句,加强训练,使学生“说好”。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得他们在“说话“时常常出现语病,这就需要及时辩析.纠正,但是说过的内容一晃即逝,要保存它并对其进行辩析,就需要借助电教媒体。电教媒体能按教者的意图,将部分“说话“内容反复出现,有利于学生辨别出其中正确和错误,培养学生敏锐的听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来进行以下几种辩析训练:

1.常用词的辩析.主要是收集学生容易用错或意思容易混淆的词,编在句子里,录成磁带,让学生反复收听,找出毛病所在,分析原因,及时改正.

2.句子的辩析。主要是根据学生平时“说话“中易犯的语病,如缺主.谓语,罗嗦重复,次序颠倒,不合逻辑等,编成若干句子,把它和正确的句子混杂在一起,制成录音,让学生听后辨别哪些句子是正确的,哪些是不正确的,不正确的原因何在,就怎样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