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

第1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运维一体化的概念:在电网运行过程中,电力运行和电力维修部门是不同的,他们有着独立的专业、工作岗位和职责。实行运维一体化不仅可以维护和检修一定范围内的变电设备,还可以整合电力运行和电力维修工作,变电运行和电力维修工作由相同的部门负责。这样电网运行的工作效率就可以大大提高,促使电网更加科学合理地运行。具体来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努力。首先是部门一体化,主要是整合负责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的部门,这个部门需要承担电网变电设备运行工作和电网检修工作。其次是职工职责的一体化,主要是大力培训电网运行系统中的工作人员,使员工可以承担电网运行以及电网维修等工作,同时掌握相关的工作技能。运维一体化的重要性:如今电网规模日趋复杂,越来越大,要求具有更高的安全可靠性。如今我国开始深入进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国家要求电网公司实现运维一体化,对作业流程和资源配置进行优化,将资源潜能释放出来,进而提升作业效率和生产效益。通过实施变电运维一体化,可以优化整合传统变电运行和变电检修人员的专业素质、工作协调以及生产质量等诸多方面,变电运行和检修的职责由同一部门的人员来承担,使运营效率得到提升。

2强化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构建的措施

一是将“安全第一”的原则贯彻落实下去:在具体工程实践研究中,对可能会对安全造成影响的关键因素和控制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分析,对旧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业务流程或者实际操作中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认真查找,以采取相应的完善措施。通过实施运维一体化,同一组成员来完成运行维护工作,就需要对运维班组内部安全监督机制进行构建,要将危险点分析、风险预控措施以及验收审核等工作落实。同时,在承接C/D类检修任务之前,需要统计分析增加的工作量,对运维班组现有人才技术力量和设备资源的可承受度进行预测和评估,明确阶段性目标,细化操作实施方案。二是对规章制度进行构建和完善,并将其落实下去:要想保证在工作过程中不会出现问题,仅仅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是不够的,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要落实班组安全生产责任制,将“安全第一”和“预防为主”作为生产方针,大力宣传反违章以及安全生产方面的知识。落实“两票三制”以及三级监护等制度,明确生产过程中的责任,如果有事故出现,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对日常运维管理要重视,严格执行相关的文明生产标准,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强化值班责任意识,促使日常运行维护质量得到提升。维护工作需要按时完成,这样变电运维基础水平才能不断提升。如今,在变电站中,设备越来越多,技术革新速度也不断加快,特别是最近开始大力建设数字化变电站和智能化变电站。因此需要及时制定和细化变电站现场的运行规程,对各种记录进行自查和完善,借助于生产管理系统,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变电站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三是要大力培育专业人才:过去在电网生产体制中,都是各个专业分工负责,运行专业的人员主要是负责设备的监控以及安全操作,而检修专业的人员则处理存在的缺陷,并且对技术改造负责。如今,国家电网公司开始三集五大体系建设,对运行检修人员的要求不断提升,运行人员要使设备说明书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对一二次设备的具体构成和专业名称熟练掌握,对设备检修流程和工艺方法进行掌握,了解高压预试的数据标准,学会调试电气设备。而检修专业人员则要努力学习系统运行方式,对各种运行方式的特点和安全注意事项熟练掌握,并且对于不同运行方式的变换过程要能够迅速地判断和决策,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推动智能电网的发展。因此变电运维人员需要及时完善知识结构,结合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要充分考虑运维人员的工作项目,以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更好地维护设备。

3结语

第2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变电;运维;信息化建设;安全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变电运维工作影响并决定着供电系统的供电质量,同时关系到供电企业、用电用户的切身利益,所以在变电运行中,必须做好变电运维工作,减少,甚至避免变电运维工作隐患与风险。要明白的是,如果变电运维工作开展不当,或者工作中出现隐患与风险,轻则会对电力系统的运行产生影响,重则会危害运维人员生命,给供电企业以及用电用户造成巨大损失。下面,笔者对变电运维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与应对措施进行了分析。

一、变电运维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

(1)工作人员

在变电运维一体化的工作中,由于变电运维的运行和检修工作性质之间的差别较大,而目前的状况是缺少这样可以一专多能或者一岗多能的综合性工作人员。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变电运行的运行与检修的工作对象都是电力设备,可是具备有综合性知识是运行工作的主要要求,具备专业性知识却是检修工作的主要工作要求。比如在一次、二次以及试验等的工作中,部分专业工作人员只是对其它专业的工作原理和流程熟悉,本职工作能够很好地完成,可是对于跨专业的复杂问题的解决却缺少相关方面的能力。所以尤其是在大检修模式的中用最少的人力资源完成综合性任务的工作人员是缺少的。在上述有说到的作业内容强度与本段的工作人员的要求是不矛盾的,这里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是在合理的知识以及技术要求方面,而上一段指出的是超出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而造成的安全问题。

(2)作业内容

变电运维工作内容的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人员的劳动强度,因为依据传统的生产方式变电运维的检修与运行需要员工很大的劳动程度,同时还有较长的工作耗时,即便是在实行了运维一体化后,检修人员和运行人员的工作任务和职责都落在了运维人员的身上,同样其工作强度是巨大的。比如说,检修220kV停电业务,在对停电进行安全措施的过程就需要进行长达一两个小时的工作,又加之过程中的检修需要很大、十分繁琐的工作量。所以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人员很容易产生精神疲劳,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

又比如说运维一体实施过程中的“一人多职”的问题,传统生产方式之下的许多设备需要在检修过程中变更设备的状态或者进行停电检修等,这些工作的进行需要运行人员严格把关,并在工作之后由相关人员验收,在明确的职责范围中对工作质量、现场安全措施等诸多方面细致安排。传统模式下许多工作都被同一个人所承担,既是工作票许可人也是工作票签发人还有可能是工作负责人,如此工作的许可、签发或者检修与验收的众多过程中就可能出现某些环节的漏洞或者对某些环节敷衍了事,使得监督管理体系发挥不了正常的运行。

(3)工作环境

在变电运维的工作环境中,因为味道、温度以及音量方面的管理不严格,长期恶劣的工作环境会对职工的身体造成损害,使该行业相关职业病的发病风险加大。

二、变电运维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问题的应对措施

(1)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

实施状态维护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强化运维一体化各项目作业过程安全风险管控,严格执行现场工作票、标准化指导书(卡),确保作业质量和安全。应做到“统筹考虑、整体规划,由易及难、循序渐进”,采用分阶段逐步扩大维护项目范围的方式,最终实现可独立承担全部运行和维护类检修的目标。实施状态维护涉及划转的工作项目都应该有明确的管理职责、维护界面、业务流程,避免产生管理和维护工作盲区;新旧制度体系间应做到无缝衔接,防止设备状态失控,建立健全状态维护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执行体系,制定完善工作标准和管理标准,明确总体目标和工作方法,使变电运维一体化状态维护检修有序、规范实施,确保设备及电网安全运行。

(2)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

在推进“运行维护一体化”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好员工的思想引导。传统的工作方式下,运行、检修这两项工作均有劳动强度大、耗时长的特点,而实行运维一体化后,运维人员在单一岗位上却同时承担运行和检修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义务,所以运维人员多少都会存在一定的抵触情绪,应及时收集运维人员的运行人员的思想波动信息,及时开导,通过讨论会的形式,使大家在实施“运维一体化”的过程中,思想保持一致。同时,要尽早建立健全的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激励惩罚机制,把安全责任具体落实到位,通过制定量化细则,使各项运行维护工作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建议把详细指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变电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中的运维人员的每个岗位都有一套完整的安全责任制和奖罚细则,有章可循,有章必依,违章必究,进而激发运维人员安全工作的责任心。

(3)加大运维人员的培训力度

由于变电岗位特点,培养一个合格熟练的运行、维护人员周期较长。实行运维一体化后,要求运行人员既要掌握变电检修业务知识,又要懂得变电运行业务知识,对运维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但运行、检修专业差别较大,这就加大了运维人员业务技能学习的难度,需要对两个专业长时间的同时集中培训和锻炼,这将给运维人员的培训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推行“运维一体化”过程中,员工培训工作可按“先易后难,逐步融会”的准则,分步实施变电运行与变电检修专业的“双向浸透”,即首先按照难易程度对变电运行人员及变电检修人员的作业项目进行详细划分,并打包成模块,根据运维一体化作业特点及运维人员素质,制定运维一体化工作总体计划和运维作业的阶段性具体实施项目,根据项目分阶段开展集中培训,分段移交。一方面,根据工作划分,对现有运行与检修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技能训练,分阶段逐渐扩展运维作业项目范围。集中培训是推动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的至关重要的步骤之一,因为培训学习后的运维人员是承担运维业务的主力军,从而实现局部运维一体化;另一方面,通过逐步加大培训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培育出既能熟悉变电业务,又能熟练掌握设备检修技能的高素质人才,实现变电运维一体化。

(4)强化变电运维过程中检修的技术

随着电网的深入发展,电力系统中的安全、稳定以及经济性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变电运维风险的技术检修就是在操作前利用技术手段,排除安全风险,制定可操作性的办法,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将风险扼杀在萌芽中,降低损失,保障员工安全。

1、装设前的准备工作

验电是线路停电后装设接地线的必要条件。为了防止带电合接地刀闸、带电装设接地线、误入带电间隔等恶性事故的发生,把需要检修的线路和电器设备停电后,在需装设接地线的进出线设备和两端进行验电。验电的方法应该是保护自身安全为前提,戴着绝缘手套检验电高压,在电压负荷过高且缺乏专业的验电器时,应该选择绝缘棒进行操作,工作人员要通过观察绝缘棒放电的声音与花火来判断。工作人员检验时要测出危险点,在预控卡上著名标示,要严格按要求在填写预控方案,操作票要与预控卡一起保管,实行卡票相连。

2、电压限制措施

系统落后造成无功负荷进行形成电压的偏差,系统电压也受到损失。我们可以根据负荷的变化,及时在电容器的接入上采取办法,改善系统电压的损失,把电压偏差限制到最小的范围。

3、检查

线路跳闸后,工作人员应检查保护动作情况,检查故障线路检查范围从线路CT至线路出口。进行检测的内在关联,在检测安全后,对三相拐臂与开关处应该重点监测。

主变低压开关跳闸有以下几种情况,包括母线故障、误动开关、越级跳闸。具体情况可以通过检查一次设备和二次侧的分析来判定分别是属于哪一种情况。当主变的低压侧进行过流保护动作时,此时可通过检查保护动作情况,以及对所测设备的检查进行初步的判断。而对保护检查时,不仅需要检查主变的保护,而且还需要检查线路的保护。

如果是瓦斯保护动作,运维人员应该主要检测变压器本身的火情与形状,判定变压器是否故障以及二次回路故障。还要检查压力释放阀是否动作、喷油,二次回路是否接地与短路,呼吸器有无喷油。

如果是差动保护动作,可以通过线圈匝间和主变内部相间的短路来判断。在进行差动保护动作时,要进行认真的检查,包括瓦斯继电器、套管、油色和油位等。如果检查结果是主变和差动区都无异常,可以判断为保护误动。发现瓦斯继电器中存在气体,则应取气。判断故障情况可以气体颜色和味道及可燃性判断。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变电运行是电网企业的一个重要部门,在推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工作人员与领导来说应该高度重视变电运维中的安全问题,规范操作,在确保人身、设备、电网安全的前提下,实现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切实保证变电运维工作的有效开展,保证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和质量。

参考文献

第3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二、深入实施法治政府建设“六大工程”。在全县持续开展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评选命名一批法治政府创建示范单位。结合学习贯彻法治思想、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当好秦岭生态卫士保障绿色发展”主题活动,对法治政府建设进行督察。开展镇(办)法治政府建设方案与指标体系调查研究,加强法治教育培训,提升各级党政领导和政府工作人员的法治思维和依法行政能力。

三、不断深化行政复议改革。根据《省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市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具体措施》,制定我县《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具体措施》,积极推进全县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充分发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对依法行政的反向推动作用,提高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降低行政案件败诉率。

四、全面启动“八五”普法。认真总结“七五”普法成效和经验,精心编制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深入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扎实推进法治宣传“九进”活动,精心策划“12·4”宪法宣传周主题活动,打造提升“法治”“平安”品牌效应,创新普法形式,增强宣传效果,推进普法工作有声有色、有力有效开展,不断提升全民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

五、切实加强特殊人群管控。设立社区矫正委员会,加强执法监督检查。持续推进刑罚执行一体化建设,落实监管矫治措施,防止发生脱管漏管。加强社区矫正中心建设,做好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管理、监督、培训和职业保障。完善刑满释放人员衔接制度,落实重点对象必接必送措施和教育帮扶政策。加强维稳,强化特殊人群监管、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全力做好建党100周年和十四运安保维稳工作。

六、大力推进“六好司法所”示范创建。指导镇办开展“六好司法所”创建活动并进行检查验收,全面提升司法所规范化建设水平,2021年底前创建9个“六好司法所”,覆盖率达到85%以上。创新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调解工作格局示范试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长效机制,夯实工作责任,加强组织保障,努力形成一批可复制和推广的示范试点经验

七、全力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组建法律服务团“一对一”为全县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优质法律服务。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室)运行机制,深入开展企业“法治体检”活动。充分发挥法律援助惠民生作用,让每一位困难群众都能通过法律援助感受到法治的温暖。强化法律服务执业监管,开展法律服务行业专项教育整顿活动,促进规范执业,提升服务质量,增强法律服务公益性。

八、深入推进司法行政“四化”建设。进一步巩固提升制度化建设成效,按照依法、科学、高效、便捷的目标要求,统筹建立以运行标准、建设标准、管理服务标准、监督评价标准等为内容的司法行政工作统一化、标准化体系。简化规范办事流程,严把工作程序关,细致制定流程图,建立健全司法行政工作规范化流程体系,加快推进司法行政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第4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IT运维;风险管理;IT监控

作者简介:劳卫伦(1979-),男,广东广州人,广州供电局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20)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7-0162-02

IT运维服务管理为供电企业安全稳定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撑。如何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完善研发和运维有机结合体系,强化供电企业运维体系建设是提高运维服务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课题。长期以来,广大供电企业致力于提升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供电服务持续安全稳定,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信息科技运维体系的长效管理机制。

在供电企业强化IT运维体系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本文从应用角度出发,提出应该围绕流程建设的关键需要,紧抓三个工作关键点,遵循优化管理方法论,通过分析与结合五个重要因素的方式,积极推动供电企业IT服务管理从被动的基础的IT运维工作向主动的高层次的IT服务管理发展。

一、重视运维管理的“三个关键点”

在供电企业运维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应紧密围绕运维的三个关键点开展工作:完善运维流程管理、打造监控及一体化管理、强化应急管理。

1.完善运维流程管理

按照ITIL规范,重点加强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等关键管理流程和设备管理、机房管理、数据管理等制度标准的建立与执行。为了整合管理流程,完善信息交互机制,形成闭环管理,应明确事件分级方法,建立有效的事件升级及响应机制,加强事件后续分析与处理,不断优化管理流程。在变更管理方面,建立变更分类标准和变更分级审批流程,完善变更窗口管理制度,有效降低变更对生产运行的负面影响;在配置管理方面,制定配置参数移植、修改、备份、存储、更新、销毁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控制配置项操作引发的风险;在数据管理方面,完善数据存储、使用、传输、备份和销毁管理,重点强化客户信息和经营分析数据等敏感数据访问的授权、清理、销毁等使用管理;在机房管理方面,进一步加强企业机房人员、供电条件、空调环境、防火防鼠等物理环境管理。

另外,应妥善处理业务、开发与运维的关系,做到界限明确,职责明晰,有条不紊。三者间的职责分工可按图1所示处理。其中,业务部门负责协调和处理系统应用过程的业务问题,负责制定应用系统的业务规范和制度,规范统一业务流程和业务功能应用,信息运维部门负责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包括运行监控、用户管理、变更管理、安全管理和最终用户系统问题支持,业务问题则按照业务操作手册进行支持,记录、评审、跟踪最终用户的各种需求。

2.加大集中监控及一体化管理力度

首先,制定生产系统中软硬件、网络环境及应用系统性能监测的监控策略与指标体系。在实现对设备、网络、物理环境、应用系统等进行监控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对核心企业级应用系统和对外营销客服系统的监控,确保企业核心应用系统和关乎企业形象的重要系统稳定运行;建设统一的系统监控平台,为了展示全局视图、快速定位故障、缩短处理时间,统一管理和展现各种监控资源,提供集中的IT配置库和知识库,实现简洁易用的集中告警方式,全面、及时掌握系统整体运行状态。

其次,加大跨专业平台监控系统的整合力度,提高上级部门对基层单位实际生产状况的监管能力,通过监控手段逐步完善跨部门在流程启动、处理、监控、报告、跟踪和反馈各个环节的运行机制,完成全范围覆盖供电企业的基础设施和主要应用系统运行情况的总体监控,从而切实提高IT运维管理的自动化水平,逐步推进企业级应用系统的统一建设,最终促进实现运维管理一体化的建设目标。

3.加强应急处理,提高跨部门协同能力

应急管理的范围包括故障应急处理、灾难恢复计划(DRP)或业务连续性计划(BCP)等方面。

首先,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应对重大事件或突发事件的及时预警、报告、决策、指挥、响应和退出等节点的应急处理机制。建立清晰明确的报告流程和报告路线;建立应急指挥和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实现高效决策,保证指挥流程畅通;制定应急处置响应流程,加强关键岗位人员的配置和培训。风险管理机制应包含跨部门的横向协助模式,包括客户服务中心、新闻中心、辖属供电所的高效联动和紧密沟通协作。

其次,建立应急预案一体化管理体系。建立包括常态预案和专项预案的框架;统筹预案管理,加强预案之间的衔接与配套;制定预案编制规范,保证预案编制质量;建立有效的预案维护机制,涵盖预案的制定、评审、、变更和回收过程;建立预案后评价与持续改进机制,保证预案有效性。另外,逐步加强灾备体系建设,根据风险战略与业务连续性目标,制定灾难备份体系建设策略与实施路线;以业务快效恢复为目标,逐步推进异地灾难备份建设。同时,供电企业应把服务水平协议(SLA)与运维绩效考核(KPI)逐步固化到ITIL运维流程管理系统,执行以KPI为引导的管理指标。

最后,供电企业应开展计划性安全演练,对每次演练工作做到事前严谨策划部署,事中严格按照流程处理,事后认真评估总结提高。

综上所述,在供电企业IT运维服务管理建设实践中,应考虑完善运维流程管理、打造监控及一体化管理平台、加强应急管理等功能,依照ITIL规范,推行“以客户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实现全生命周期管理”的IT运维新型模式。随后应从自身企业管理文化出发,在超越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流程基础上,按照自身特点,逐步把IT运维管理的最佳实践和企业自身实际相结合,从而有效提升企业的IT运维服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运维管理的“五个结合”

围绕IT运维管理的三个工作关键点,识别出五个重要因素,即领导决策、制度保障、流程优化、技术支持和培训。五个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

1.领导决策

在调研和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领导决策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发挥着决定性作用。在决策过程中,企业领导在专家和员工集体智慧的支持下,对各种实施方案的提出进行分析和选择,决定IT运维服务管理的整体部署、工作思路、实施步骤、持续改进提升方案等,以保证整体工作按计划有效推进。另外,按照增量问题及时进行讨论和研究,作出调整和应对,在跨部门资源调配、跨岗位人员协调配合、项目实施进度和质量管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从满足监管以及风险管理迫切需求的角度来说,领导决策的科学性和规范化应予以重视,需要合理的管理流程和安全高效的管理控制手段相结合。

2.制度保障

设立制度和规范是保证供电企业IT运维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供电企业应以上级电网公司出台的标准和监管要求为基准,结合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ITIL和相关国际标准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IT服务管理标准,并不断健全运维管理的制度和标准。

3.流程优化

流程是保证业务正常运作的重要纽带。流程“透明化”需要落实在供电企业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健全运维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和更新SLA内容,保证服务级别协议的执行和服务报告的常态化管理。运维管理要实现企业内外的透明度,需要清醒的认识到,指标只是衡量的一种显性方式,关键是如何融合到工作流程中,让每一位员工都了解KPI,并实时掌握自己当前的绩效,从而真正发挥KPI的导向作用。做好从时效、质量、满意度等考虑的事件、问题、变更管理的基础工作,包括以SLA、系统可用率考核的重大事件或故障、系统容量、性能管理等工作,打好基础,才能具备实现“透明化”目标的条件,才能帮助运维部门把日常工作的压力转变成动力,完成从被动IT运维到主动IT服务的转变。

4.技术支持

采取现代计算机技术是实现IT运维的助推器。在信息化时代,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如PDA、手机短信告警、远程登陆或监控,甚至采用微信互动等技术,拓展传统运维手段,保证运维能力的时效性。同时,把各种行之有效的IT服务管理思想、IT管理流程和运维管理经验在系统中固化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和完善,如通过提供知识库等服务拓宽系统支撑功能。

5.人员培训

加强对运维人员的培训力度,通过知识库积累学习、专家授课、资深员工传帮带、宣贯制度和规范等多种形式,保证运维人员掌握必备的技能,按照工作岗位职责需要提升个人技能。另外,对员工培训情况进行定期评估,按照PDCA方式循环提高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效果的发挥。在不断总结经验和了解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应对培训效果持续评估,归纳出宝贵经验并在企业全范围内推广使用,通过各种新渠道拓展培训方式,如微信平台、远程教学和电子移动自助课堂,进一步加强培训效果。

三、总结

本文根据IT服务管理识别工作关键点原则,探讨了供电企业信息科技运维服务工作的思路。以IT运维流程管理为基础,识别工作关键点和重要因素,把IT服务管理的理念和最佳实践融合进IT运维服务管理平台中,真正推动供电企业的IT运维管理转变为主动的高层次的IT服务管理,为构建智能数字化电网的宏伟目标提供完善的科技保障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许宏彬.面向业务服务的供电企业IT运维管理研究[J].电力信息化,2010,8(10):30-37.

[2]洪汛.供电企业IT资产全寿命管理的实施[J].科技与企业,

2013,(3).

[3]杨先杰.ITSM运维体系在电力企业的研究与应用[J].电力信息化,2010,8(2):78-81.

第5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调控一体化 电网运行 变化

0 引言

通过对国内电网运行模式进行分析,发现传统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在我国大部分电网中使用。但是,传统的调度变电运行管理方式随着电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电网建设的迅速推进,已不相适应现代电网集约化管理的需要了,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智能化模式。“调控一体化”总体实施方案在一些电公司里实施了,取代传统模式的是采用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变电站无人值班改造将通过调控一体化工作来完成,促进调度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并以此提升调度系统的人员素质、管理能力及技术水平,会全面提升电网集约化管理水平,电网自动化水平大幅提高,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电网事故快速处置能力。

1 目前国内电网变电运行的几种运行管理模式

①国内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四种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集控站模式、监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模式(调控一体化)。

②超高压运行管理模式:传统模式、属地监控中心、独立超高压监控中心。

2 调控一体的实施给电网运行带来的变化

2.1 调控一体化给传统运行模式带来的变革

目前据了解一些电网的变电运行中还在采用传统的变电集控站管理模式,集控站、变电站、监控与运行维护等职责于一身。由于电网接线,同时“采用这种模式投入人力较多等因素,人力资源使用效率较低,各个集控站常常出现阶段性的忙闲不均现象。首先,与原有的运行管理模式相比较,电网发展的步伐明显加快,二者也明显的合不上拍了。其次,远程在线监测技术也日渐成熟,现代化大电网的雄厚驾驭实力也具备了,调度自动化、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监控手段也日益发展起来,电网运行管理方式亟待变革。必须采用运维操作站新的管理模式加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与新形势下为适应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相适应,这种模式成立调度控制中心,将电网监控中心和调度中心一体化设置,特殊情况下紧急遥控操作、变电站监控及电网调度等职责主要由调度控制中心承担;主要由运维操作站负责变电站倒闸操作、运行巡视、调度指令的分解等工作,两者紧密配合,又各司其责。

2.2 更集约的机构瘦身管理

由于采用电网调度通信监控中心加运维操作站的管理模式,精简管理人员,将按照大班组、小科室的要求设置调控中心,管理层级要压缩,完成变电站远程监控和运行、 维护、操作统一交由调度通信监控中心和变电运行管理所进行专业化管理,变电站监控中心监控职能的移交,真正实现变电站运行操作职能、远方监控职能的彻底分离。要想做到规范用工管理,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精简机构设置的目的,就必须构建运转协调、高效可靠、机构精简的组织体系。据了解,很多电业局改革前的十多个管理科室通过撤并管理科室后精减为三个,管理岗位形式采用兼岗。几个综合性生产班组成立了,一线班组力量得到了充实,技术、物资和人力资源实现了合理配置。通过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核定定员较国网标准减少了39%,人员用工较改革前精简了41%。

2.3 实现减员增效,有利于进行运行人员统筹调配

由于实行人员集约化管理可以根据各变电站操作巡视任务的繁忙情况管理人员,统筹调配运行人员,大为提高了工作效率,没有任务的不派,任务少的少派,任务多的变电站多派。精力不仅可以放在运行维护、倒闸操作、设备巡视等现场执行工作上,还改变了以往各队忙闲不均的现象,电网安全基础得到了夯实。变电运行人员在调控一体化运行后,据了解可精简20%左右。一些大型的现场工作,特别是设备启动、停送电等优势更为明显。同时,人员综合业务素质通过新模式下运行人员的综合技能培训的加强得到了提高,先进的技术支撑平台进行辅助,没有因为人手而使电网的安全保障有丝毫问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通过调控一体化模式得到体现,良好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也为运行人员创造出来了。运行人员在新模式下分成运行维护人员和倒班人员两部分,推行弹性值班方式,运行维护人员又分白班和夜班。以前上班,要进行设备巡视、操作、监控、办票等多项工作,现在得到了解决,特别是以前需要24小时都集中精力监控设备,到了夜间,特别容易疲惫而影响安全的现象也得到了解决。分组巡视检查设备,运行人员可以从设备监控中解放出来腾出更多的人力及时间,提高专业技能,进行运行设备维护,并使电网运行更加科学、高效、电网安全更有保障,电网事故处理效率和日常操作效率将大大提高。

2.4 效率高、流程通畅

在新模式的工作流程中,可以同时获取和处理电网信息,因为电网调度与设备监控工作需要调控员在同一场所同时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信息沉淀和误判,这样可以为处理事故或故障争取到宝贵的时间。电网信息的“零距离”传递可以用调控一体化来实现。以供电局变电运行人员执行一项调度命令工作为例,在调控一体化改革前事故处理的流程需要通过调度、现场监控、调度等来回几次的信息传递(局调度中心、县调度中心、监控中心、监控中心运行班、运行人员5个操作流程和步骤)来完成此项工作。首先调度中心接收变电管理所的监控中心的汇报,调度中心了解完监控中心的汇报后向监控中心下达指令,向运行维护队下达操作命令由监控中心进行,现场操作由运维队进行。通过机构整合、流程优化后,调控双方可以同台办公,监控在第一时间会将信息传递给调度,现场处理工作由调度下达指令进行指导操作,这大大的缩短了事故处理时间,工作效率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调度通信监控中心—县调控中心—运行人员3个操作流程和步骤)。为消除专业壁垒和方便开展好班组互帮互学活动,通信、自动化、监控的信息交流可以利用调控双方同台办公的机会得到加强,适应新的电网运行模式的需要。

2.5 面临新的挑战

许多相应的问题在调控一体化平台建成后还需要研究解决。

①优化机构配置;相应的人员岗位设置、“大运行”组织结构等人力资源应该如何配置,这就需要人资部门对一体化系统明确机构和岗位设置;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项重点是配网智能化,必须依赖于完善的配网自动化基础,据笔者在配调了解,虽然目前配网自动化设备已经成熟,但是相应的管理规模跟不上,对配网自动化现有的调控一体化系统不能有效支持,需进一步研究。

②由于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是将分离的电网调度和监控业务合二为一,建立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机制;这将很难适应新的电网运行管理模式。所以,必须修编或者新编旧的调度员制度、工作标准及相关工作规程。

③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信息分层;在此过程中将会使得调度端产生大量的信息。如何梳理和对这些信息进行规范成为调控一体化实施的焦点技术问题,也是国内监控普遍存在的难题。为此,需要相关建设调控一体化的单位对信息进行分层,使名称清晰、分级合理。

3 建设步骤

①调控中心一期:调控中心主站建设基础阶段,开展基础自动化工作,调试与应用调控系统中基础与核心模块,完成所有变电站监视与控制功能。

②调控中心二期:调控中心主站建设提升与飞跃阶段,提升调控中心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全面建设与完成调控中心所有系统与模块。

4 结束语

实践证明,调控一体化模式缩短了电网调度的日常业务流程,减少了电网运行管理的中间环节,电网应急能力得到有效加强,整体提升电网调度运行精益化管理水平。配网智能化必须依赖于完善的配网自动化基础,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一项重点,目前配网自动化设备已经成熟,但是相应的管理规模跟不上,现有的调控一体化系统对配网自动化不能有效支持,需进一步研究。总之,在当前的调控一体化模式下,有较强的应急处置能力、事故发生时反映迅速,提高了工作效率,新形势下推行调控一体化运行管理模式是调度运行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我们要不断完美这种新的电网运行模式,调控一体化是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客观需要,应使其不断发展,并得到广泛运用。

参考文献:

[1]刘瑞.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应用[J]云南电力技术,2010.

第6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分析

引言:由于世界各国传统的变电系统设备计划检修体制存在普遍缺陷,所以世界各个国家每年在变电系统设备维修方面耗资巨大。采用何种检修方式既能够减少检修成本,又能够保证变电系统设备的安全性,是新时期下电力部门的重要研究课题。状态维修与互联网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增加了状态维修的可靠性。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在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的实践经验以及相关的学术研究,探讨了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的新方案,希望给相关人士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的重大意义

状态检修,即在设备状态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设备状态和分析诊断结果安排检修时间和项目,并主动实施。目前,在各个检修部门,状态检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检修方式,其具有成本低、效果好、技术一流、安全性能好、运行时间长等优势,吸引了众多供电企业的引进和大力发展。状态检修在变电系统设备的运用,其造价低、效益优等特点也为供电部门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维修费用。电力设备可用系数的提高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全方位监测、评估之后检修方案的提出,极大增加了供电能力,延长了变电设备的使用寿命。同时确保了供电的可靠性,减少了变电设备运行的风险。

二、变电系统状态检修的方案研究

1.加强对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管理

状态检修是指在原有的各种形式的数据和设备状态信息基础上,对变电系统设备的供电状况进行评估,提前发现设备隐患,并且尽早消除设备风险的检修方式。就国内而言,部分的电力部门虽然具备了足够的状态检修的硬软件设施,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管理模式的跟进,致使状态检修在变电系统设备中发挥不出足够的功效。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和借鉴国外状态检修工作的管理模式,为相关供电部门提出以下建议:第一,要转变传统的状态检修的管理理念,引进先进的状态检修工作的管理理念,为创新性管理方案的提出保驾护航;第二,开发和适当引进状态检修的管理技术,节省状态检修的人力成本,促使状态检修走向科技化、信息化、高效正规的道路。开发24小时全天监测的技术设备,确保供电设备的可靠性和连续不间断性;第三,健全状态检修工作的部门结构,赋予相关部门一定的管理权限;第四,要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采用有效的监测手段,合理的安排检修周期,检修任务,检修工期等状态检修等有关内容。以上建议的提出都是为了帮助供电部门形成符合状态检修要求的管理体制,从而提高供电部门的检修水平,保障供电流程的持续运行。

2.成立完整的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管理组织机构

状态检修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关部门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在供电部门设立状态检修组,保障变电系统设备状态检修工作的全面覆盖。组织机构可以分为领导小组、工作小组以及还有至关重要的基层单位,下属有运维检修部、变电检修部、变电运维部、线路运检部、信息通讯部五个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的管理权限制定明确的规定。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审批状态检修的规划、相关策略以及实施方案,另外还要对“大检修”的工期和范围有明确的安排,监督状态检修工作的落实情况;工作小组要定期组织状态检修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选拔和任命状态检修组织机构人员,更要协助领导部门展开对状态检修工作质量的进度的监督和管理等;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推行标准化作业,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升供电的动力,及时做出安全性标准的评估,确保状态检修工作各个环节面面俱到。各个组织机构地位是相同的,只是在职责归属上有所区别,所以各个组织机构要审慎的对待工作岗位上的职责,要严格按照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图上的部署来进行。

3.提升状态检修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

状态检修在设备的初始状态和运行状态分析需要大量的监测和试验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为做好评估和预测奠定良好的信息数据的支撑。在针对状态检修进行分析时,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运用到在线离线监测装置和技术等设施,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获悉,状态检修工作的落实离不开相关工作人员自身的技术能力,所以各级供电部门要注重状态检修工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定期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不定期的对相关工作人员展开专业知识上的考核,在部门人员的组成上要注重减小职员的平均年龄,选拔一些学习相关理论专业的技能型人才,为不断变化的状态检修技术水平打好人才和智力上的基础。

4.制订完善的状态检修工作流程

完整的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图的设计和规划是顺利实施状态检修工作的重中之重和首要前提。一般来讲,完善的状态检修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原始设备收集、状态监测分类、设备的档案信息管理、检测结果评价。这几个流程组成的闭环管理系统推动了状态检修工作的精确进行。其中原始设备收集需要对运行设备的地毯式检索,进而确定设备的结构,运行年限等有关信息,来确定检修的项目和时间;状态检测分类需要利用各种传感器技术来达到对运行状态的检测,获取运行状态物理量和化学量的信息。通过状态检测,把握状态的发展趋势;关于对设备的档案信息的管理,要区分常用数据和动态数据两种形式;检测结果的评价要坚持点面结合,由小及大认识原则,要着重对设备缺陷程度分析、排查工作、设备的检修管理等工作进行分析。

5.注重设备运行状态的统计分析

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统计分析是实施对供电可靠性评估和预测的有力的参考依据,对保证系统和设备的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设备运行状态的统计分析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比方说统计分析上的技术设备,对相关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且要利用系统所具有的分析和统计功能, 为设备的状态检修提供比较高效的信息。

6.加快运维一体化实现的进程

所谓的运维一体化,是指在进行维护和检修一定变电设备的工作时,将原本不属于同一组的工作人员进行整合,组成一组共同完成某一项检修任务。为了实现运维一体化,要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组织结构的一体化,将原有的变电设备运行合并,由两家变一家,大大提高检修工作的效率;第二,员工职责的一体化,这要求员工技能上能够做到统筹兼顾,面面俱到,避免在变电设备运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出现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

结语:

状态检修这种检修方式已经受到了各个供电部门的喜爱,许多供电部门开始大力挖掘状态检修的优势为部门的发展服务,虽然不可否认,其中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合理化问题,但是我们要以坚定的信心去发展这种新事物,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变电系统设备的状态检修水平推动到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第7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 网络融合 通信运维 管理体制

一、通信网络的发展

自从电信业开始发展之后,它逐渐地处于垄断的地位。它之所以能够长期地站在这个领先地位主要应该归功于业务上的严格管理以及网络的密集格局分布。采用不同网络支撑不同业务的模式来开发业务,不断地研发、创造出新的业务。用不同的业务来拓展和占有不同的市场,从而降低行业经营风险和技术风险。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市场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电信业的发展也迎来了一个困难的时期。对于未来的趋势来说,下一代网络是指利用最新的研究成果来满足变革、竞争的需要,从而提出网络发展的新设想以及总体思路。IP技术引入我国之后,多层结构中的一些层面会逐渐消失掉,总体的功能结构层次会变得更加简单,扁平。网络发展的主导方向是一步步走向低成本、融合、简单。

二、在网络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运维管理体制受到的影响

网络的融合代表着不止要在技术层面上进行融合,还要在业务方面进行融合。大多数通信公司在这个背景下做出了许多变革。铁塔公司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铁塔公司考虑到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等地的环境条件,一些运营商认为它需要花费高建设成本以及消费能力低下,所以常常这些地区的消费者通信服务不能被很好地提供。但是铁塔公司在这一方面处理得很好,它成立专业的基站公司来规划布局,将基础的通信建设建造成公共服务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通信难题。铁塔公司的成立给移动通信带来好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从2015年起,工信部指明铁塔及配套设施架设只能由铁塔公司建设。但是就目前的水平来看,仅仅靠铁塔公司的建设速度根本不能满足通信运营商的业务需求,所以这个规定会大大影响运营商的业务拓展。从另一方面来看,铁塔公司拥有自己的维护队伍来维护基础设施,并且已经接管运营商的铁塔及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偏远地区的通信服务问题,同时减少运营商的建造成本,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相当大的便捷,使得运营商能够在最低的成本下尽可能地实现网络覆盖。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全IP构造的形成更是导致运营商在网络质量方面的差异越来越小,如果想要获得较大的优势,必须要有业务上的优势。传统的运维模式是以网管为主要管理手段,网络为中心,主要管理内容是对故障进行恢复和检修。

三、对下一代的网络运维管理体制改变的趋势进行分析研究

1、现场维护层。在运维管理体制层次结构中,现场维护层是其中的最低层,它由网络管理层进行直接指挥和领导,对其所管辖的地区的大部分网络设备以及基础设施进行现场值守和维护,接受一些故障修复等工作的指令。这个层次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了CQT、DT等等。现场维护层在发展策略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自行维护,另一种是外包。这一层的技术人员不属于运维部门的核心能力层,他们涉及到的技术含量较低。

2、网络管理层。所谓的网络管理层是指对所管理区域中的各种网络设备进行网络管理、资源配置调度等操作。对网络故障的处理大多数都是通过网管监控在这个层面进行,然后再由现场维护部门完善。这一层次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集中运维。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支撑整个网络系统,对话务网、传输网、数据网等进行集中性地配置、监控、性能分析。从传统的辅的集中告警监控和性能分析、报表等功能转变成集中监控、性能统一、故障关联性分析等功能,从而变成一个对用户需求能够尽快得到满足的平台。

3、技术支援层。整个运维体系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层次就属技术支援层。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对全网各个专业网络运维中出现的难点问题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对客户的系统集成问题进行解决。在支援层内还可以分为传输专业、数据专业、交换专业等等。能够在技术支援层上工作的技术人员属于是公司运维的核心能力层技术人员。目前,国内的大多数通信运营商都存在一个现象,缺乏一支专门的技术支援队伍。在遇到设备发生故障的情况下,首要的解决方案就是找设备厂家,简单来说就是对厂家的依赖性比较强。这种情况的出现导致运营商在购买服务上的花费十分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运营商来说,要带着未雨绸缪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条件来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为建立高效的现代化运维管理体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学会在网络融合的背景下发展通信行业,只有这样才能够不脱离主要轨道来不断地使之进步。

参 考 文 献

第8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一、播控系统安全管理的内容和构成要素

制定信息安全工作的总体方针和安全策略,说明安全工作的总体目标、范围、原则和安全框架等;成立指导和管理信息安全工作的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制定各项信息安全制度和操作流程明确信息安全管理各项要求,形成由安全方针、管理制度、细化流程等构成的全面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安全管理策略是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由各种层次的体系文件构成,一般来说包括:

1.一级文件:信息安全总方针、主策略(战略性)――相当于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中的业务模型,是信息安全各领域的总体策略。

2.二级文件:信息安全规范、程序(战役性)――相当于信息安全策略体系文件中的概念模型,是信息安全各领域的具体要求。

3.三级文件:信息安全手册、细则(战术性)――相当于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中的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是信息安全各领域的详细工作方法。

4.四级文件:信息安全记录、表单――记录信息安全策略体系中信息安全政策、标准、规程的实际执行结果。安全策略的制定和实施是一个管理过程,通常地,戴明环(PDCA循环)是进行安全管理体系实施的一个有效方法。

二、创造良好的设备运行环境

环境安全管理及对策播控系统的环境安全管理主要包括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控制管理、用电安全管理和安保消防监控管理等方面。提高环境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包括:

1.播控机房的环境控制管理在重点区域所辖技术机房采取有效的降温除湿措施,并配备温度和湿度的检测装置。同时,建立相应的巡检制度,对机房温度和湿度进行定期检测。

2.播控机房的用电安全管理机房采用双路供电,其中至少有一路是UPS电源,未经UPS的设备供电电源应具备稳压措施,确保不因电压波动对设备造成影响。在关键设备选型时,尽可能选用双电源设备,并分接两路不同路由的设备电源,避免因电源问题形成系统的单点故障。在配电设计时应留有余量,保证三相负载均衡。同时,通过实时监控软件或建立巡检制度,加强对电源使用状况的监控,确保机房用电安全。

3.播控机房安保管理指定部门负责机房安全,对机房的出入、服务器的开机或关机等工作进行管理。应建立机房安全管理制度,规范机房物理访问、机房环境安全、工作人员行为等。系统建设安全管理及对策播控系统的建设安全管理主要包括系统建设安全方案管理,产品采购和使用的安全管理,自行开发软件的安全管理,外包软件开发的安全管理,工程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系统交付和验收安全管理,系统资料备案管理和安全等级测评等方面。

三、提高系统建设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1.系统建设安全方案管理。播控系统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合理确定信息系统的边界和安全保护等级,并根据要求进行信息系统定级评审、审批、报备工作。

2.产品采购和使用安全管理。确保安全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确保密码产品采购和使用符合国家密码主管部门的要求,采购前对产品进行选型测试,确定其适用性后采购。

3.自行开发软件安全管理。确保开发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物理分开,开发人员和测试人员分离,测试数据和测试结果应受到控制。制定软件开发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开发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制定代码编写安全规范,要求开发人员参照规范编写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漏洞等。确保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并由专人负责保管。确保对程序资源库的修改、更新、进行授权和批准。

4.外包软件开发安全管理根据开发需求检测外包软件的质量,在安装外包软件之前检测软件包中可能存在的恶意代码,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设计的相关文档和使用指南,要求开发单位提供软件源代码,并审查软件中可能存在的后门漏洞等。

5.工程实施过程的安全管理指定或授权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工程实施过程的管理,制定详细的工程实施方案控制实施过程,并要求工程实施单位能正式地执行安全工程过程。制定工程实施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说明实施过程的控制方法和人员行为准则。

6.系统交付和验收安全管理系统交付时应制定详细的交付清单,并根据交付清单对所交接的设备、软件和文档等进行清点。对负责系统运行维护的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提供系统建设过程中的文档和指导用户进行系统运行维护的文档。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对系统进行信息安全测试,并出具报告。

7.系统资料备案管理和安全等级测评系统建设完成后应指定专门的部门或人员负责管理系统定级的相关材料,并控制这些材料的使用。将系统等级及相关材料报系统主管部门备案,同时将系统等级及其他要求的备案材料报相应公安机关备案。在系统运行过程中,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要求对系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在系统发生变更时及时对系统进行等级测评,发现级别发生变化的及时调整级别并进行安全改造,发现不符合相应等级保护标准要求的及时整改。选择国家和行业认可的信息安全资质单位进行等级测评。

第9篇:运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检修 110千伏变电站 集中检修模式

近年来,电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电网网架结构不断坚强,变电设备不断增长,同时,随着大检修体系深入推进,检修任务呈现出了成倍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10千伏变电站尤为突出。若继续沿用分散检修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的检修需要,使用新式的检修方式来进行变电站检修迫在眉睫。

1 集中检修的必要性

以往,110千伏变电站检修主要采用单间隔检修、单线路与两侧间隔检修、主变线路三侧间隔检修等方式进行,需要分步实施、分别停电。但这种传统的检修模式会造成多次停电以及重复操作,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越来越强烈的可靠用电需求相矛盾,同时也不能适应“大检修”体系对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更高要求。集中检修就是在以上背景下得到广泛推广的一种检修方式。与传统检修方式相比,它是针对变电站较大范围内一系列电气设备进行的集中计划性停电检修,其一次停电可以同时进行设备改造、消缺、预试、检修、防腐、地网改造、线夹整改、高压开关柜泄压通道改造等多项工作,优化了人力、物力资源配置,杜绝了非计划停电、重复停电等现象,有效缩短了停电时间,大幅减少运行人员倒闸操作次数,降低了倒闸误操作和检修误触电风险,对提高作业安全和检修质效起到重要作用。

2集中检修的注意事项

本文所指的集中检修模式是,在一定的时间内集中人力与物力,对110千伏变电站一定区域内的电力设备以及电气连接点进行全面检修。虽然集中检修有许多优点,但同时,推行集中检修必须对变电站进行大范围停电,停电设备的负荷需要全部转移,处置不当极有可能导致电网大面积停电,影响到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和用户的可靠供电。成功的集中检修不仅要求各专业部门、各基层单位、各一线班组的纵、横向无缝衔接,同时也努力追求主网设备与客户设备实现同步检修。集中检修的协调统一,就是要做到生产计划检修、预试、定校与基建工程建设任务相结合,与企业、工区、班组安全性评价相结合;供电设备的同步检修,则要求营销部门能主动捕捉客户用电负荷的变化规律和生产特性,加强客户侧需求分析研究,从而最终达到客户设备与主网设备同时检修的目的。其流程应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远期评估。提前3个月至1年,对集中检修(施工)计划、方案进行评估,重点是全面评估全站设备运行工况,一体安排大修、技改、扩建及重大反措项目、资金,提前备好物资。

(2)检前评估。检前1至2个月,对电网安全进行评估并安排消缺;评估待检设备缺陷并全部列入集中检修项目;评估小修预试、大修技改、改扩建等施工的物资准备情况。

(3)检前预控。检前10天至1个月,召开协调会全面安排检修计划及组织方案。调度部门、停送电操作单位、承建单位分别编制相关方案,各专业管理部门和承建、运行单位的各级人员做好相关基础准备。

(4)集中停电。选择检修停电的“天窗”时机,一般为每年3~4月、9月下旬~11月中旬的用电低峰时段,集中安排停电检修。

(5)集中检修。除了按间隔检修、试验的方式,还可以分门别类进行施工,对同类工作采用流水线作业,通过优化组织方案、施工设计、作业指导书等加强现场风险预控。

3 集中检修现场安全管理

110千伏变电站集中检修涉及的专业工种复杂,交叉作业频繁,使用民工、临时工也比较多,因此加强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至关重要。与传统常规检修相比,集中检修作业现场的安全管理应由班组工区级控制上升到公司级管理和控制。

(1)各级领导要亲自参与,统筹协调。集中检修需要各工区、各班组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仅依靠班组甚至工区间的协调是不够的,县级供电企业分管生产领导、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必须亲自参与,现场协调指挥,确保集中检修现场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必要时还应直接担任总、分工作负责人。

(2)明确各工作监护人的安全职责。作业前逐级列队宣读工作票,进行全员安全交底,确保所有作业人员清楚作业任务、作业流程、危险点和安全措施;作业中,工作负责人、工作监护人、专责监护人等应配戴明显岗位标识,并严格履行各自安全监护职责。

(3)设立现场安全监督巡视员,维护控制室及作业现场秩序,制止习惯性违章。企业安全监察部门和相关基层单位安全员应根据集中检修任务安排,对集中检修作业现场进行监察巡视,依据提前的集中检修方案确定重点部位、关键工序的监督,发现违章立即制止,经纠正后方可恢复作业。此外,还应根据集中检修作业规模和现场情况设立临时休息区,配置必要的医务人员和药品等。

4 结语

国网荆州供电公司通过多年实践,积累了丰富的变电站集中检修经验,仅2014年,就成功组织了14座110千伏变电站的集中检修,参与作业人员达到l500余人次,现场管控井然有序,按照预定时间完成全部工作任务,在向社会承诺的时间内全部恢复供电,受到了荆州供区政府、百姓和重要客户的一致称赞。

科学合理地组织实施好110千伏变电站集中检修,对更好适应“三集五大”体系高效运转,提高供电企业生产效能,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吴蓉.基于大检修体系的上海市电力公司检修公司组织设计及发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2]高体攀,高体红.大检修之运维一体化检修模式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3.

[3]何金武.大检修模式下的安全风险及应对策略[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