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规范化实施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有助于强化学生体育精神、顽强意志、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爱国精神素养等的培养效果,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的课程体系,更好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价值,对于高职体育课程发展与人才全面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总体思路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施,需要遵循科学的思路。首先,要明确融入目标,以科学明确的目标为导向,确定着力点。第二,要深度多元地挖掘体育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建立规范化的专项素材数据库,强化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规范化实施的资源支持和保障力度。第三,要把握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体育课程的规范化实践环节,加强学情分析,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将课程思政元素通过规范、有趣、有效的教学实践渗透给学生[1]。
2实践方案
2.1礼仪道德融入高职院校体育武术教学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1.1教学目标通过武术礼仪、道德的引入,明确学艺先学礼、习武先习德,突出礼仪德行的重要性,体现武术的思想内涵。在对武术礼仪、道德的实践演练中,加深学生认识,使之内化到学生思想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规范学生的行为,培养有礼青年。2.1.2教学方案(1)兴趣导入。在武术课程教学开始前,播放相关武术表演及比赛的视频,重点展示武术运动的精彩片段,以及赛前、赛中、赛后的各种礼仪动作,如我国传统武术表演及比赛中常见的抱拳礼、鞠躬礼、持械礼。以精彩片段吸引学生注意,同时抛出问题——武术运动员在比赛前为什么要先行礼而不是直接开始,你知道他们行礼动作有什么含义吗?籍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引入相关的武术礼仪知识,导入课堂教学。(2)课程教学。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先整体对几种武术礼仪背后的传统文化、美德内涵进行讲解。如抱拳礼以左掌四指盖住右拳,简单一个动作有着丰富的内涵:左掌表示德、智、体、美“四育”齐备,屈拇指表示不自大,右拳表示勇武顽强,左掌掩右拳,表示“勇不滋事”“武不犯禁”;左掌右拳拢屈,两臂环抱成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表示文武兼备。边讲解边演示,让学生感受武术礼仪背后的文化魅力。要求学生跟随教师的示范,进行演礼,加深认识。之后开始武术动作、技巧的教学。(3)实践渗透。通过长期实践,使武术礼仪道德由外而内渗透。教学实践中,应始终对礼仪道德进行要求,体育课开始前要进行演礼,武术展示时,要注意礼仪动作,学生自由练习时,也要强调礼仪,在教师以身垂范,持续要求,以及学生的长期坚持下,让学生养成注重武术礼仪的良好习惯。(4)考核评价。在体育考核评价中,要加强对武术礼仪、道德等要素的考察,避免仅关注武术动作、技巧,建立全面的考核评价体系,将日常学生在武术礼仪、道德行为方面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中,与考试中学生在礼仪动作、规则意识、武术道德上的表现,共同进行量化打分,作为学生思政评价的依据。(5)反思优化。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客观分析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通过自我反思、教师研讨,明确教学方案中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总结经验,针对问题找出解决方案,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以促进未来教学效果的改善[2]。
2.2高职体育第二课堂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实施方案
2.2.1总体目标通过打造高职体育第二课堂,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体育活动,以多种形式引导激发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在无形中渗透给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第二课堂氛围,促进学生体能素质、运动兴趣、良好习惯、积极思想精神品质、健全人格的发展。2.2.2第二课堂设计(1)测试评估,精准设计。在每学期开学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能素质测试评估,了解每一位学生的体能素质基础情况,为学生建立体测档案,找出学生体能素质薄弱点,了解学生整体的体能水平,及需要重点提升的方向,精准设计第二课堂活动。(2)多彩活动,多元渗透。第二课堂中的思政教育渗透,应通过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校园健康跑活动。可利用学生使用的校园手机小程序,设置校园健康跑打卡活动,学生利用小程序或APP功能每天打卡,记录运动时长和跑步步数,获得相应的积分,连续打卡到达一定天数后,可获得相应虚拟荣誉徽章,并在小程序、APP上动态健康跑运动打卡排行榜,还可在讨论版块交流运动心得。打卡活动界面每日以小贴士形式推送优秀运动员拼搏故事、励志名言、训练照片、所获荣誉,及体现体育精神的经典句子,潜移默化地将积极的思想意识渗透给学生[3]。(3)与学分挂钩,强化重视。为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对体育第二课堂的重视,发挥好第二课堂的思政教育作用,可以将第二课堂的学生表现与学分挂钩,如健康跑打卡积分、勋章可以积累兑换学分,体育节参与能够获得相应学分加分,在校期间累计的第二课堂学分是否达标与能否毕业直接关联,调动学生自觉性,也让思政教育更好发挥价值。
3结语
关键词:平安交通;思想政治教育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交通执法局日常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在交通执法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新问题、新情况,这就需要我们善于利用我们接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探索出一条新方法、新对策,去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和情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发展成一门学科,注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做好为人民服务工作的重要保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特别是在创建服务型政府时期,更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履行工作职责,贯彻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转变观念,找准工作落脚点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改善我们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我们打造平安的交通环境。这就要求我们把加强、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使我们能够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所以我们要转变工作观念,重新定位我们的工作落脚点,找准位置,如此方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从另一方面来看,找准工作重心,使我们更加具有方向感,更能找准目标,重点发力;同时,也可以以目标来检验我们工作的完成情况,对我们工作进行肯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提升我们工作水平方面至关重要,工作水平是重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保障,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同志深刻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这句话深刻阐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脚点,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二、组织保障,确保工作落实
密切关注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成立领导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落实实施办法和形式,并且身体力行。紧密结合单位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情况,追求稳定的同时,注重有所创新,全面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指导我们的日常工作,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服务意识,树立新时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这是在单位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同时,注意在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学习、细致研究,在充分论证后,提出妥善的解决办法,从而树立我们解决办法的信心,引导我们努力的做好本职工作。我们必须从当前实际出发,用先进的理论经验武装自己,善于总结经验,形成新认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更加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更加坚定的信心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工作。
三、善于解放思想,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方法基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部分和关键环节,是履行好政府职能的关键所在,是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有力保障。做好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我们先要在思想上进行转变,要做到解放思想,不能纸上谈兵。这要求我们不要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不能是本本主义,要树立起新的观念,善于把理论融入到实践当中,同时也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实事求是的去解决工作当中存在的新问题、新情况,从而适应现代的发展需求。
四、善于学习,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建设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对人的思想进行教育以及对人的实践进行指导。其中人的思想行为规律,思想与利益的联系,人与环境互动的规律,教育与管理统一规律等,这些规律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形成一门学科,主要从事人的思想活动的探知以及客观实际与人的思想认识关系的研究,协调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有助于在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五、加强培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
做好思想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本单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当中。所以必须加强对全体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单位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知识涵养,使他们能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依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打造一流队伍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加强队伍素质的提高主要在于加强学习和实践锻炼,可以通过从上级部门“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上级部门中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和骨干人员对本单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或是同级部门“联进来”,和本县或者本市同级机关进行互相的交流学习,取长补短;最后是下级部门“走出去”,组织好本单位的优秀工作人员或骨干人员对下级部门的人员进行培训,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健全,打造一流的高素质政治教育工作队伍。
六、结语
在本单位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新时期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所在,通过在本单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工作人员的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做好为人民服务的本职工作,为打造平安的交通环境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在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改善工作思路、提高工作效率才能很好应对新时期的发展要求。为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势在必行,需要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方法上、思路上下功夫,如此,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才能更好的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林水.加强路政执法人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2015.7.
论文摘要:本文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置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整个系统中,从整体性出发,结合大学生的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因素,总结介绍了适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几个具体方法。
大学生网络思想教育是一项全新的思想教育工作,其具体的方法只有结合实际,针对大学生的自身特点,形成立体教育网络,才能真正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思想。
1 网络调查法
网络调查是指利用网络针对特定的问题进行的调查设计、收集资料和分析等活动。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调查具有传统调查所不可比拟的优势:一是网络调查成本低;二是网络调查速度快;三是网络调查隐匿性好;四是网络具有互动性。具体的讲,网络调查方法有以下几种。
1.1 网络问卷调查法
网络问卷调查法就是通过网上问卷,被调查对象填写问卷,完成调查。一般采用站点法和E-mail法。前者是指把调查问卷放在网站上,由访问者自愿填写。后者是用E-mail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填写问卷,后将问卷答案则回到指定的邮箱。
1.2网上讨论法
网上讨论法可通过BBS、QQ、MSN、Newsgroup、IRC、Netmeeting等。讨论主持人在预先设定的话题下调查项目,请被调查者参与讨论,发表各自观点和意见。或是将分散在不同地域的被调查者通过互联网视讯会议功能虚拟地组织起来,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行讨论。
1.3网络观察法
网络观察法是对网站的访问情况和网民的网上行为进行观察和监测。观察人员和组织可以利用观察软件和窗口,进行网上行为监测。事实上很多网站服务都可以做到这一点。然后在观察过程中抽出样本,对样本进行定量分析,从而记录和分析被调查者的网络行为。
网络调查法必须做到:一是要合理设计问卷,问卷不可过长或过于复杂,不可产生歧义、错误,控制好答题时间,使问卷能得到有效的回答;二是不要侵犯或泄漏被调查者的个人隐私,注意避免可能暴露隐私的问题;三是减少无回答误差,提高调查的回答率。
2 教育决策法
教育决策是关于教育目标及其实施方案的最优化选择过程。其核心是对各种方案进行比较、修正和择优,其关键是用什么方法来指导比较、择优的进行。
2.1灰色模型决策方法
“灰色模型决策方法”主要应用于灰色系统中的非规范性决策。所谓灰色系统,是指系统的部分信息和参数已知、部分信息和参数未知的系统;所谓非规范性决策,是指为解决首次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所作的决策。网络思想教育决策中,既有已知的信息和相关参数,也有未知甚至不可知的信息和相关参数,其系统符合灰色系统的相关条件,可为网络思想教育决策大显身手。
2.2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是一种对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进行群体决策的方法。由于网络思想教育的复杂性,致使决策必须依靠集体力量,并按照一定规则对调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总体评价或意见作为决策依据。可见,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决策方法完全能够发挥出量化模型方法的重要优势,提升网络思想教育决策的科学性。
3 网络育人法
面对着网络的挑战,网络思想教育在教学方法环节上必须紧跟网络技术的发展步伐,抢占网络思想阵地,只有这样才能应对网络文化的挑战。
3.1开设网络思想政治课
目前,大学开设的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的是技术理论知识的传授,基本不讨论网络思想问题。大学生在网络领域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状态”。因此,开设网络思想课,对大学生进行“网德”教育,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综合性的教育和教学,才能确保知识学习与素质增强良性结合。
3.2设置校园网教育基地
利用校园网作为思想教育阵地,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电台、电视、网络的优势,突破时空界限,改变以往思想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和部分人的思想问题,同时校园网设立“校园新闻”反映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动态,加深了学生对活动的了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3.3建立班级博客新园地
班级博客是实现网络化班级管理的阵地,是虚拟化的班级新舞台。班级博客可以发挥学生的特长,吸引其他同学的注意,而且班级博客对某一热点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能充分反映大学生的思想观点,暴露思想教育存在的薄弱环节,为下一步教育提供方向。
3.4进行网上的心理咨询
在网站设立了心理咨询栏目,在线进行指导和帮助,可以解决大学生处于懵懂时期的烦恼,减少面对面交流的羞涩,可以多几分坦诚,少几分顾忌,大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帮助,网络思想教育也能占领主阵地,切实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4 检测评估法
思想政治教育评估具有导向性、客观性、相对性等特点,它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能起到及时的调控作用和诊断反馈作用,更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直接动力。
4.1系统分析法
系统分析法根据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各主题网站及其教育内容、各项教育特色活动开展情况、各教育环节具体实施方法和渠道、规章制度健全程度等来做出检查评估。从而比较准确地找出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达到对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调控和引导。
4.2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即对同一群体或同一单位的教育质量和效果作过程性的比较,分析一定时期内的不同阶段受教育者在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方面的发展和变化情况。目的在于发现教育效果在时间顺序上发展变化特点与规律,从中找出影响和制约教育质量与效果发展变化的内外因素,因此它是一种持续性评价。
4.3目标检验法
一、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涵义
教育管理是建立在教育与管理两门学科基础上的一门交叉学科,教育管理是管理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管理理论运动兴起于20世纪50-60年代。1971年,沃尔特·德罗斯特(Walter H·Drost)从教育发展的角度认为教育管理作为一门专业是从19世纪开始随着教育事业的扩充而发展起来的,而且是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包括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两者都产生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统一于人的本质之中,具有共同的目的和相互融合性,但两者也是有区别的。教育是通过必要的灌输、恰当的引导、有益的熏陶等途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管理是借助法律法规、行政命令、经济手段、规章制度等来约束人的行为。自律性和非强制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依据,而管理的依据则是他律性和强制性。思想政治教育侧重于对人的思想的引导,管理则侧重于对人的行为的规范,而人的思想和行为是有内在统一性的。因此,在日常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是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它反映和概括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征和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各种矛盾关系的概括和抽象,它们从不同侧面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矛盾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中各种现象之间最本质的特性和关系,同时也是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具体体现的各种现象之间最重要、最稳定、最普遍的特性和关系。因此,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二、TOM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管理哲学是将管理看成一个动态、主动的过程,认为管理应发生在问题出现之前,而不能等到问题出现之后。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观是高校与社会对所培养的学生进行评价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随着社会发展阶段、时代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问题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从全面质量管理的角度来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是一种以高校内部全体教职员工为服务的主体,以学生和社会为服务对象的一种服务,其质量是一种服务质量,并以教育的目标(人的素质和能力)为中心,构成一个过程循环。从培养目标的确定,教育计划的制定,质量管理程序的设计,教育计划的执行,理论教育及实践教育的实施,以及考核、检查等教育情况的反馈,此后到社会的综合反馈,构成了一个系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就是在这个系统中逐步形成的。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运用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的教育质量管理,突出整体性和系统性注重人的积极因素,并以预防为主和一切以事实说话,加上科学的循环法和图示表示法,能够有效地克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弊端,更好地推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
简言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树立与时俱进的育人理念和科学的质量观,构建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采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手段,以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由此看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全面质量管理就是为了保证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质量以及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组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的全体人员和有关部门综合运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成果,以及一整套的质量管理体系、手段和方法,控制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及其效果的各种因素,系统地、有计划、有组织地教育、管理学生,使其达到社会(用人单位)最满意的程度。作为一个质量系统,其目标实现取决于各个环节的质量保证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无论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到最终的质量。因此,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TQM体系的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影响人才质量的因素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因素。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带来的入学率增高,生源质量参差不齐,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建立完善、有效、系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确保其质量稳步提升的重要举措。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要素的确定。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影响因素复杂多变,这使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成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我们需要系统分析高校自身条件,紧紧围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质量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目标,进行总体设计,为其选择具体、适宜的质量体系要素。
(1)结构要素。结构要素是整个质量体系的基本构成成分,亦即不可或缺的成分。根据质量体系的定义,一个客观存在的质量体系,必然具备一定的资源条件(如人员素质、装备能力等资源),通过设置组织机构、规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明确相互的关系和工作的程序,使各项活动得以有效、协调地进行,通过审核和评价,对体系实施不断的改进,以适应完善内部管理和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体系的结构要素包括: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管理机构体系;资源体系;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体系;信息管理系统;质量评价体系;文件化的工作程序。
(2)选择要素。选择要素指高校根据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活动自身的特点所选择的具体的、适用的要素,并确定其采用这些要素的程度,以便使影响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部要素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这些要素包括质量管理各层次组织机构及其管理职责、招生计划的评审、学生培养目标与方案的设计、课程以及实践环节等的设置、师资配置、招生与录取、学生档案、过程控制、考试与考评、不合格学生的控制、纠正与预防措施、毕业生就业与离校、教职员工培训与考核、文件控制、过程与质量体系审核、毕业生离校后的服务与统计技术等。
2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组织策划。组织管理层次进行决策,统一思想。根据学校具体情况和发展需要制定政策、总体目标和实施方案,并成立贯彻体系标准的小组,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有计划地对贯彻体系标准小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等进行骨干培训。调查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了解和认识所存在的问题,找出薄弱环节,并将调查结果与体系标准进行对比分析,从而确定采用体系标准的程度,并对体系标准进行合理修正。
(2)建立组织机构。建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组织机构,要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即现有组织机构及其运作的情况、工作习惯、部门和人员间的关系等,确定其组织层次和人员,并注意各部门之间的衔接关系,做到协调畅通,以便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质量体系的运作。
(3)规定质量职责和权限。遵循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着眼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同时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规定各个部门以及成员的职责与权限,对于由多个部门共同完成的活动,应明确主要负责的部门,同时,也应明确各部门所承担的责任;另外,允许责任承担者参与质量职责的确定,确保质量职责切合实际并有利于执行。
(4)配备质量体系所需的基本资源。在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管理活动和定职定责的时候,要同时考虑完成该活动所必需的资源,包括人力和物力资源;在进行资源配置时,从学校的整体利益出发,在满足活动需要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资源,避免浪费,真正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以确保质量体系所需资源的充分利用。
作者简介:李 军(1982-),男,四川广元人,硕士,重庆邮电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 要:近年来,我国已有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为了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进展有一个全面了解,文章采用内容分析法,依据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成果,特别是综合分析了2001年至2010年发表的有关该论题的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势和趋向。研究分析表明:该命题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研究的领域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思想政治教育;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68-05
当前,高校已日益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突破障碍,开发潜能,自我实现,更是大学生将个人发展同为国家和人民建功立业结合起来的重要纽带。然而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单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够,职业规划能力差,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同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本文拟在国内高等教育理论界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之上,综合分析我国现阶段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并提出这一研究的走势和趋向。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从事学生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及理论工作者们一直重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一)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成果简介
目前专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著尚属空白。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作过零星的探索,如学校部等编著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中涉及到就业与职业理想等[1];曲振国等编著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中谈到大学生与社会适应等问题,对职业观念、现代职业精神进行了专章论述[2];刘建新、费毓芳主编的《大学生生涯辅导》中也提道:“高校就业指导要与思想教育相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要培养学生创业和敬业精神,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同国家社会的需求结合起来。”[3]这些论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启示与指导意义。
从已公开的学位论文来看,相关硕士学位论文目前只有3篇,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杨德才副教授指导的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2007),武汉科技大学张继才教授指导的万杭的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2009),河南大学施昌海教授指导的李士营的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2009)。
期刊论文方面,笔者以“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为关键词,在CNKI上对2001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全部文献进行精确搜索,共得到相关文献47篇。从时间上看,相关呈逐年上升趋势:2003年之前,相关论文几乎没有,2003-2008年共有十余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此阶段已逐渐得到重视,但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引起教育界和学术界足够关注;而在2009、2010年,相关文献突增,超过之前期刊论文数量总和,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重视并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关系的探讨状况
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两者关系的探讨是一大主题。综合文献来看,主要有两类观点。
1.两者之间相互融合,存在内在契合之处
最具代表性的文章有:李士营在硕士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出,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之间,“育人目标同向、育人功效同效、育人内容同质”[4]13-14;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出,两者之间的内在契合之处表现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和教育内容的互通性”[5]。陈春一、高培军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中认为,两者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上的一致性、教育内容上的交错性和教育作用上的互补性”[6]。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在“对象的一致性、过程的实践性、内容的互通性和作用的互补性”四个方面具有契合点[7]。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认为,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教育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一体化和教育导向的社会性”[8]。这些文献实质上都论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的基础。
还有学者论述到了两者之间结合的必要性和意义。如万杭硕士学位论文《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到,两者之间结合之所以必要,在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有效实施”[9]8-9。关于两者结合的意义,万杭认为,“有助于大学生共性与个性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社会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9]11-12。任凤彩认为,两者结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需要,是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需要,是实现大学生职业理想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5]。屈善孝认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内容、目标、实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关于两者结合的原则,万杭认为,要“遵循以人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教育的系统化和个性化三个原则”[9]19-20;关于两者结合的对策或途径,万杭提出,要“更新教育主体观念,调动教育客体积极性,更新教育介体,挖掘社会资源,扩展教育环体”[9]20-25。任凤彩提出,“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依托,发挥好理想、信念教育的统领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社会实践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5]。
2.两者之间互为载体,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提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内容上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相互补充的。两者都是研究如何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实践中可以互为载体”[9]15。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促进作用。如赵敏的硕士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改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事业心和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10]13。陈春一、高培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可以“使得学生较好认识自我、较好导向正确的目标、较好开发潜力、较好改善师生关系”[6]。闫礼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教育的同时,开展思想教育、诚信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等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思想教育的导向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8]。另一方面,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作用。黄炳辉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关系》中认为,“职业生涯设计使高校思想教育的目标明晰化,要求高校思想教育的内容具体化,需要高校思想教育的方法多元化”[11]。无独有偶,张志萍等在《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一文中也主要“从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改进方式等方面阐述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2]。
综上所述,通过对两者关系的研究,当前学术界已经把职业生涯规划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凸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这已经超越了过去单纯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技术性的工具范畴;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途径和手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实效,更具有时代性,更能被广大青年学生接受。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探讨状况
从既有的文献中看,不少学者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有所研究和论述。如赵敏在《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道:“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价值取向偏颇、自我认识不清、生涯目标模糊、职业素质欠佳的问题”[10]13。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提到,大学生自身在选择职业、规划人生的过程中存在问题主要有: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淡薄、目标模糊;职业准备不充分,实践能力缺乏;高校缺乏完整的职业生涯辅导工作体系;缺乏专业和针对性的测评工具;缺乏专业化、职业化、长期稳定的工作队伍[4]20-22。屈善孝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大学生主体意识增强,需求日趋多样,价值观念更加多样化,更加关注自身的成长、成才和未来发展;同时,大学生也普遍存在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不够,职业能力不强,目标定位模糊等问题[7]。任凤彩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中提到,大学生群体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团队合作意识不强、艰苦奋斗意志淡薄、敬业奉献精神缺乏、诚信缺乏以及社会责任感淡薄等不良现象,这种现象表明,目前我国部分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差距,职业精神、职业理念亟待完善和提高[5]。田必琴在《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中提道:“我国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及其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在理想的云端漂浮,教育效果备受质疑。”[13]
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主要文献有三篇:闫礼芝在《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和《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中,通过实证调查、SPSS统计分析与研究,在一定范围内,对部分学生自入校即开始实施生涯教育、生涯规划制定、指导督促实施的过程进行跟踪,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吴惠、王雷华在《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中,也经过数据分析,论述了“新社会阶层的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整体认识、职业规划、职业选择期望和职业选择地域”[14]。
从上面论述所见,历经十年萌芽和发展,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已经有一定进展,学者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也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当前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研究既缺乏专门论述,也缺乏个案研究,实证研究也较少;同时,因为研究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大学生就业等情况不甚了解,对大学生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入。
(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的对策探讨状况
当前,理论界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提出的对策思考也有一些研究。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赵敏学位论文《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到的系统对策主要包括:“一是认为应该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从毕业阶段前移,贯穿于整个大学阶段,针对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和毕业阶段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拓宽职业生涯规划的工作体系,解决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深度思想问题,努力构建新的更为科学、合理、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体系、教学体系和服务体系;三是系统整合,动员全校教职员工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10]iii宁曼荣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功能及其运用初探》中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解决学生实际问题,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一是认识层面上加大宣传形成共识,二是制度层面上要建立有效的教育机制,三是方法层面要加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四是实践层面要参加有益的职业训练。”[15]吴惠、王雷华认为,要正确引导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对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影响,要做到:“深化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认识;关注易受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的学生群体;重视媒体对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的宣传作用;发挥新社会阶层校友的示范作用。”[14]
也有学者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化、全员化角度提出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如李士营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中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总目标及实施方案进行了阐释;将大学生四年划分为新生阶段、专业学习阶段、毕业阶段,详细论述了每个阶段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案。对于全员化研究,李士营提出:“要加强学校党委、行政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要建立新型的职业生涯服务机构;要充分挖掘专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作用;要强化辅导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作用。”[4]39-45
以上关于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研究,不少学者都能各抒己见,既有宏观上的总体研究,也有微观视角的具体展开,较好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但这些研究仍然不够,在对策探讨的创新及深入方面,势头不足,还不能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多元需求;同时,不少学者提出的对策较为宏观笼统,实际可操作的研究相对缺乏。
二、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学术界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所展开的这些研究有很多值得肯定的地方,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研究领域有了进一步拓展,也深化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研究及规律把握。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较为薄弱。
(一)基础理论研究薄弱
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所出理论成果参差不齐,有些基本问题还需进一步理清。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实施主体、教育策略、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以及教育效果等方面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不够系统。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应有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独立性,但其内涵和外延至今尚无明确界定,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的混用,对它们各自的特点、功能论述等也较为笼统。
(二)研究视野较为狭窄
当前,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主要是从教育学角度出发,围绕教育要素而展开,存在视角单一、人云亦云等问题。实际上,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需要借鉴人才学、伦理学等学科理论来充实。比如,用人单位需要什么样素质的大学毕业生,高校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深入。
(三)研究方法比较单一
目前,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运用文献分析法,更多地停留在一般的描述性、定性的分析研究,定量的实证研究较少。从检索文献来看,仅有闫礼芝的《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思想政治素养现状调查与分析》、《生涯规划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现状研究》以及吴惠、王雷华的《新社会阶层思想行为影响大学生职业选择的实证探析》等三篇期刊论文运用了问卷调查研究的方法。
三、研究展望
通过以上分析,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任重而道远。
(一)理论基础与理论体系研究尚需深入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但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领域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还十分有限。我们应该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人才资源开发理论体系中去思考,开发个体潜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撑。基于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的系统研究,学术界应进一步加强在历史考察、过程及规律探讨、环境优化、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
(二)拓宽该论题的研究领域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仍然存在大量未经触及和深入的领域,有待进一步挖掘和探索。例如,可以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如医学类、师范类、公安类)加强职业生涯规划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也可以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载体等进行系统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学校部.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114.
[2] 曲振国,杨文婷,陈子文,等.大学生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74-191.
[3] 刘建新,费毓芳.大学生生涯辅导[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215.
[4] 李士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5] 任凤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价值与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68-70.
[6] 陈春一,高培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关联性[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8):77-78.
[7] 屈善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7):97-99.
[8] 闫礼芝.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0):62-63.
[9] 万杭.论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结合[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9.
[10] 赵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11] 黄炳辉.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J].教育评论,2005(2):33-36.
[12] 张志萍,吕建秋,刘智强.职业生涯规划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0(8):54-55.
[13] 田必琴.浅议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3):25-26.
[关键词]朋辈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05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27
[本刊网址] http://
为深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发挥优秀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结合学生特点,探索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于是出现了大学生朋辈教育这一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朋辈教育,亦称为同伴教育或朋辈辅导,是指具有相似经验或兴趣的人,在一起分享知识、经验、技能等,形成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教育方式。因此,朋辈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基于朋辈群体之间易沟通、有同感的特点,是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旨在发挥优秀大学生的朋辈示范和引导作用。下文则从朋辈教育的时效性、实践原则和实践路径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 高校朋辈教育的实效性内涵
实效性是指实践活动预期目的和结果之间的张力关系,是实践结果对于目的的实现程度。参照实效性的概念,高校朋辈教育实效性建设,就是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注朋辈教育的结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符合程度,尤其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实施方案。
朋辈教育主要目标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发挥示范功能。高校教师授课或者辅导员的思政教育更多的是一对多的教育,加上学生的认知能力的高低和理解能力的强弱的区别,会造成学生接受程度的差异。这就需要通过抓典型、树榜样,让学生获得更加直观的对比和直接的教育。因此高校要抓住大学生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发挥优秀学生群体的模范带头作用,激发学生的成长动力,让学生自我反省,找出差距,从而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其二是扩散互助功能。朋辈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实现自我监督、自我教育,即形成立体复合式的教育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群体之间关系密切,是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良好关系,优秀的朋辈群体来源于广大学生,因而更容易走近学生群体,形成良性竞争,共享资源、共同进步。
二、 高校朋辈教育的实践原则
目前高校学生主要以80、90后为主体,也包含少数00后,这些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情感表达、精神追求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存在着差异。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个体每段时间都有对他们产生一定重要影响的人物,即人际关系的要点,而大学生的人际焦点是同学、朋友,相对于父母、老师,同伴的价值观和行为更容易接受,他们有问题倾向于寻求同伴的帮助,倾听朋辈的意见。反思大学生朋辈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系列题,结合当代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要使高校朋辈教育获得正向的实效性,应坚持如下原则:
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原则。理论是指人们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种过程,朋辈教育的理论建构是进行相关实践的前提。朋辈教育之所以能够被实施与开展是因为大家对此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朋辈教育实践中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会促使我们发展既有的理论,丰富和深入人们对于朋辈教育的理解。理论和实践是一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知行合一的理论旨趣要求我们不仅要深入理解朋辈教育,更需要将其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方方面面,以实践来检验我们既有的认识、发展既有的理论,从而建构起更合理的朋辈教育理论。
以人为本和政治性相统一原则。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落实以人为本更是学校开展各项工作的宗旨和方针。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引导学生自我教育、互相教育更能达到预定的教育目标,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当代大学生接触东西的途径较多,高校思政教育则要在多元中把握一元,在多元中坚持一元,即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信念。因此高校开展朋辈教育应将以学生为本和政治性融合在一起,端正政治立场的同时又注重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
个性和创新性相统一原则。当代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个性特征较明显,高校开展朋辈教育必须要尊重个性的存在,考虑到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因材施教和因人而异相结合。朋辈教育作为有效传递信息、知识、行为的一种教育方式,创新其模式也是迫在眉睫的,例如利用微信朋友圈、微电影等新的形式和手段创新工作途径,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朋辈教育辅导者和被辅导者的主观能动性。个性也是创新性的来源,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朋辈教育模式有内在的统一性。
三、构建良好的朋辈教育实践路径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 3月3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在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暨学雷锋志愿服务大会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
会议强调,亲切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是对全党全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动员,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遵循。要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关于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把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锲而不舍、持之以恒抓好各项工作,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
会议要求,推进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要抓好5方面工作。一是深入学习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把讲话精神融入教育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更好地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二是进一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宣传教育引向深入。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三是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科学确定中小学法治知识课程设立方式,提出符合其年龄特点的法治课程实施方案。修订完善学生公约、守则,引导广大学生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四是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要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加快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启动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制定学生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深入开展教师志愿服务活动。五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深入推进未成年人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力宣传教育系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
[关键词]“05方案”;广州大学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培养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和方法。“05方案”实施以来,全国高校普遍加强和改进了实践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与经验研究》课题组,于2011年9月至11月在广州大学城进行了一次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05方案”实施至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现状、资源整合利用情况,为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经验提供第一手材料,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方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等院校选取了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州大学、广东药学院等10所大学。问卷分教师和学生两种,发放教师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发放学生问卷 1200,回收有效问卷1185份,有效率在95%以上。
一、“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状调查
“05方案”实施以来,广州大学城高校不断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如何,课题组在调研中设计四大类共二十余道问题,力图客观真实地了解改革的成效,寻找存在的问题。四大类问题包括“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的认知程度、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实践教学的评价、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评价等。调查统计情况及存在问题如下:
第一,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认知程度的调查。8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很有必要和有必要;20%的大学生认为没必要或说不清楚。对实践教学改革状况的回答,1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很好,半数大学生认为改革效果一般,30%的大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改革效果不理想。显示“05方案”实施以来大学生对实践教学改革成效还不够满意,教学改革与发展还有待改进与加强。
第二,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形式与体会的调查。过半数的学生选择主要形式是任课老师组织的专题讲座、案例分析等;37%的学生选择校外主要形式为参观、实习、社会调查等,而自行参与社会实践又占半数。这一结果折射出社会实践形式还不够丰富,组织与指导力量薄弱。在访谈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表达自己浓厚地走向社会参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的愿望。近70%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可以帮助他们提升理论水平,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也有部分学生对实践教学认识不清,态度消极。对校内实践活动感受的问答,认为形式丰富,能充分调动学生热情的仅占31.5%;次数较多,但吸引力不够的有52%;这说明各高校虽然比较重视校内实践教育,但实践活动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本次问卷中也发现一些院校对“三下乡”社会实践认识有弱化倾向。在大学生喜爱的实践活动形式选择上,近半数选择以班级为单位来进行实践;26.7%的大学生选择组成小组来实践。可见,以团队的形式进行实践活动是多数大学生喜爱的主要方式。课题组还对学生很少或不愿主动参加实践教学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大学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形式不够新颖,缺乏吸引力;其次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联系不够紧密,教师对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和安排不具体;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部分大学生对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组织、管理、保障等条件还不太满意。
第三,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评价很满意、比较满意的占43.3%;很不满意、不尽人意的占56.7%。这一结果不容乐观,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实践教学现状不满。此外,对实践教学态度、内容形式、学时、效果等影响因素分析时,发现各高校具体操作不一,学生评价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认为内容形式比较丰富,基本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学时的大学生占26.8%;认为内容充实,形式多样,达到了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的大学生占23.7%;认为自己所参加过的实践教学活动内容和形式一般,没有达到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时数的大学生占36.6%。在回答实践教学效果影响因素时,认为实践教学缺乏系统性的占35.4%;认为是学校实践教学资源(如场地、设备、实践基地、经费等)不足的占37.8%。这也暴露了当前实践教学活动依然比较薄弱。对教师指导实践教学的评价:认为教师责任心强,经常给予指导的学生占52.2%;认为教师责任心一般,基本上没有指导的学生占31.6%,这反映了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在实践教学管理情况的调查中,认为学校管理到位,有制度和规定的占30.8%;认为管理一般,有制度但执行情况一般的占40.3%;认为管理不到位,教师和学生随意性很大的占19.7%;认为缺乏有效管理的占9.2%。
第四、教师对“05方案”实施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评价。课题组调查统计,对目前实践教学质量的总体评价,教师认为很满意仅占12.7%;比较满意的占39.8%;不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占31.5%和16%。认为开展实践教学很有必要和有必要的教师分别占39.1%和51.4%;认为没有必要和说不清楚的教师分别占4.7%和4.8%。对于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愿意参加并指导的教师占89.6%;10.4%的教师表示不愿意参加;10.3%的教师认为可以请其他人员参加并指导。在实践教学形式方面,认为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师占14.3%;认为形式比较多的占28.5%;认为自己所在学校实践教学形式比较少的占43.1%。对于大学生很少或不愿意自觉参加实践教学活动的回答,46.9%的教师选择学校实践教学资源不足;25.2%的教师选择大学生思想认识不够;21%的教师认为学校不够重视,对实践教学活动没有做出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对于影响实践教学效果的因素,72.4%的教师认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是目前最大的影响因素;6.7%和 20.9%的教师认为是教师素质和大学生素质的原因。关于当前开展实践教学的障碍,38.5%的教师认为是没有完整的课程体系;46.4%的教师认为是经费不足;15.1%的教师认为是实践基地不够。
二、“05方案”实施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问题反思
反思综合调查结果与实践教学的现状,课题组认为“05方案”实施以来,尽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建设有了较大改进与提升,但还未彻底转变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存在一下问题: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对实践与理论教学辩证关系的割裂、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强。
1、对实践教学意义与目的认识的偏向
尽管“05方案”实施已有几年,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之所以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对实践教学意义和目的认识的偏向。这种认识的偏向普遍地存在于实践教学的各个层面:在教育管理层面,他们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这种教育主要通过课堂的“灌输”即可达到,因而轻视社会实践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在学校层面,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普遍将社会实践看着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作为一种软任务来看待,尤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比较忽视;从学生自身来看,受就业难及只重视专业发展等短视认识,轻视其对自身成长的价值,在参与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之间关系的割裂
关于实践的理论观点,是指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想理论基础。中央5号文也明确了实践教学的地位与价值,然而在教学中,却存在背离或割裂理论与实践辩证关系的倾向。一方面,很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主要负责理论课的课堂教学,很少参加大学生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从而错过了利用实践来检验、巩固、强化理论教学的大好时机,造成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并且反过来影响、制约了理论教学的实效,最终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枯燥、刻板、无用的负面印象。另一方面,学生工作队伍负责组织学生参与“三下乡”、“自愿服务活动”等社会实践。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目标的引导,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缺乏活动过程中以及活动之后的总结和提升,不少活动的意义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现和挖掘。这种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既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
3、对实践教学条件保障与政策执行的随意削弱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效性不强,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各项政策与保障条件如必要的教学课时、相对固定的实践场所、富有教育意义的教学内容、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等无法得到保障,从而导致了实践教学的随意性比较明显,教学效果难以得到保证。首先是教学课时的缺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学课时是分配给理论课教学的,许多教师承担繁重的理论课教学任务,根本无暇顾及实践教学。其次是实践教学场地和设施的缺乏。长期以来,许多学校课堂内的理论教学是主要方式,尚未引进心理辅导、团队活动等教学方法,因而在校内很难建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验室,也较少尝试跨出校门,建立实践基地。再次是实践教学方式的随意性。由于没有课时的要求,缺乏经费的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与否主要取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本身的喜好和兴趣,也较少研究成果来介绍和推广实践教学,这必然会导致教学方式的随意性。
4、对实践教学科学激励和合理考核构建的迟滞
由于上述问题长期未能得到有效解决,必然导致实践教学课程地位的弱化,课程建设的不足又必然带来科学激励、考核评价机制的迟滞或缺失。从教师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必要的保障,再加之理论教学工作繁重,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个别教师有兴趣去探索实践教学,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经费和基地实践,很多活动难以展开,课题研究成效大打折扣。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对他们就业、升学有影响的主要是理论课的成绩,因而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此外,在一些学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主要采取试卷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对理论的记忆和掌握程度,实践教学根本没有纳入学生的成绩评定范围之内,也没有科学的、可供操作的评定方式,这使得实践教学更加不受重视。
三、进一步整合资源,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目前,实践教学整体实效性不强的现状还需要推进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必须最大限度地整合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展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从根本上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
1、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理论课教学内容,巩固实践教学地位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思想性和针对性。目标是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使学生的思想发展与社会实际统一起来,不断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并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民族的复兴紧密联系起来,在社会与时代的总要求下塑造自己,在实现社会理想的同时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 才能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无论高校领导还是师生, 都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重要地位,树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理念。
“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本科教学主要开设四门思想政治必修课,课程紧密联系、成为有机的整体,都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教学定位。因此,在进行四门课的实践教学时,我们应对实践教学进行科学有效的内容整合,根据各课的教学特点与任务,合理开展实践活动,力求避免内容的重复雷同,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2、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资源,形成实践教学的合力
实践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充分挖掘校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制度化模式。首先,有必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相关性的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和宣传教育,提高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水平。其次,着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内实践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目前,许多学校现有的校外实践资源有限,仅局限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和“三下乡活动”,过多偏重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因此,有必要编制统一的实践教学计划与教学方案,整合校内外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合力,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而且可以缓解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时间安排上的困难,还可以解决组织和指导实践教学的力量不足的问题。
3、加大支持力度,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各项保障工作
高校要全面贯彻落实“05方案”的精神,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人才和制度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是否有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政治使命感、理论功底和教学水平。这就要求不仅要充实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支信仰坚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师资队伍。从当前高校来看,需要抓好以下几点:(1)提高认识,搞好规划,下大力气规划好实践教学的系统组织实施工作;(2)完善制度,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相对稳定、按需培养、奖惩分明和合理分流的良性运行机制,培养和造就一支能适应新形势的实践课教学队伍;(3)从制度和机制上解决好实践课专项经费的保障、专职人员的职称和待遇等问题,使他们有温暖的归属感、安全的保障感和奋斗的成就感。
4、多途径开展实践教学活动,不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方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需遵循自愿选择和自我教育相结合;内容广泛性和形式多样性相结合;知识性、学术性和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来开展实践教学。在校内,可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利用各级团学组织和学生社团,开展辩论赛、演讲赛、影视教学资料片观摩、讨论会、社会调查和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校外,可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原则,加强与博物馆、纪念馆和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开展参观、访问、学术讲座和相关的纪念活动。这样既可加深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巩固基础知识,又能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参与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思考。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贾巨才,孟悌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初探,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8(1)。
思想政治教学改革难点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入推进,引发了多元社会价值观的碰撞和交流。一方面使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道德素质下降,变得功利、自私、浮躁、褊狭;另一方面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观念却仍然停留在唯应试教育上,沿用着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方法,致使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有些学生甚至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生硬、枯燥划等号,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如何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契机,已成为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教育理念
通过制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激励全体教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德育工作,并要求部分党政和学生党团政工干部必须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任务,寓德育于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对学生开展学习动机、学习态度、良好学风、政治思想品德、意志品格等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并通过挖掘不同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所蕴涵的丰富伦理道德、科学精神、人文思想等内容,春风化雨,潜移默化间使学生敬畏并遵守社会公德、规章秩序、宪法法律等,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此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与学校党政人员、各科专任教师的互为补充,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政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还可聘请校外有关政府部门、高等院校、民间慈善公益组织等相关人员担任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通过参与教学实践指导或是开设专题讲座,进一步充实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和结构。
二、整合思政课教学资源,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以学校党委行政为领导、思政课教研室为核心、整合教务、学工、团委在内的相关部门力量的组织管理系统,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思想政治工作、学生管理工作“各自为政”的问题,从领导体制机制上形成齐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同时加强思政课教学研究机构的组织建设,突出其教学主体地位。可由校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教研室负责人,成立“大思政”教研部,由专兼教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心理健康与公共安全教育、社会实践等任务,教研室负责教学任务中课程方案及标准的制定、选配教师、编写或选订教材、排课、考核等具体工作,教务处全程督导教育教学质量。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思想政治课只有教学方式和方法真正贴近学生实际和社会生活,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用学生易懂爱听的语言,整合生动鲜活的案例,在理论联系实际中启发学生思考,才能让学生真心喜欢上政治课,感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自己息息相关,对促进自身全面成才具有推动作用。
1.教学手段现代化,拉近师生关系
加大教学硬件设施投入,实现每班都安装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每几名学生就配置一台电话,课堂上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图文并茂、声像结合、动静皆宜的PPT课件,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感性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中将基本概念、核心观点、主要方法、重大事件牢牢“入耳”“入脑”和“入心”。针对目前学生家庭大多配有电脑的现状,思想政治课老师还可延伸校外“第二课堂”,通过组建班级或年级QQ群、MSN群等,围绕教学基本要求和教学目的设计、制作各种学习栏目,展示教学资源,供学生随时自主安排和选择学习内容。
2.教学方式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学生在校时间主要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度过的。因此,抓住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就能确保学校德育工作的经常性、稳定性和长效性。要上好思政理论课,老师应抛弃以往手拿教学大纲从头到尾满堂灌的单一陈旧模式,在课外做足功课,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与案例式教学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
3.突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的德育养成教育
提高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实践能力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上好一堂课,保证学生拿到一个理想的分数,只有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和参与实践等,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更好理解和融会教材中提出的理论观点与思考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巩固、系统和拓宽,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增强自身综合素质。课堂、校园和社会是学生践行日常道德行为的三个不同场所,三者具有教育承接和互为影响的内部联系,课堂是基础,校园是重要实践场所,而社会则是检验和培育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大舞台,只有当走出校门的学生思维方式、言行举止、价值取向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并能在日常生活和突发事件中展示出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就表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成功的。
四、多管齐下,建立高素质专任教师队伍
新课改能否取得成绩和实效的关键在于能否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队伍。高素质体现在:
1.责任心强
如果专业教师缺乏起码的自信和责任感,那么,在教学中就不会投入极高的热情并付出辛勤的汗水,在自身业务上也不会深入钻研,讲课也必然空泛杂乱,更毋庸谈讲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了。
2.业务精通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体系与旧版相比,内容更综合、更系统,一些重点和表述都有所变化,尤其是科目考试题型中主观分析题分量加重这一趋势,都对教师知识更新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必须加强思想政治修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做到对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同时持续关注研究专业理论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成果及学生思潮动向等发展变化,在学习思考中不断提高运用理论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