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第1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伴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在五大应用领域中分别被列为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它们在信息网络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务与政务两个不同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1.1 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各种商业经营管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利用Internet进行商务交易。电子商务包括4种运行模式:一是企业对企业(B2B)的电子商务;二是企业对消费者(B2C)的电子商务;三是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电子商务;四是企业对政府机构(B2G)的电子商务。

1.2 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也包括4种运行模式:一是政府部门内部(G2E)的电子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G2G)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三是政府部门与企业(G2B)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四是政府部门与公众(G2C)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

从以上基本概念可以看到,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而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主体的经济效益。从一开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就相互关联,之间有着交叉的应用领域(B2G或是G2B)。

2.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推动作用

随着Internet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电子政务而言,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它的建设与发展,为电子政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发展是辨证的统一。

2.1 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经济和技术支撑

电子商务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一方面其发展有助于巩固电子政务发展的经济基础,同时还为电子政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目前,我国大多数大中型企业已经或正在建立企业内部局域网络,并接入了互联网,这为政府对企业的政务管理提供了可能。其次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也不断加快,很多新技术层出不穷,如电子密钥,电子认证系统的开发,网上支付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等。这些技术手段都可以直接为电子政务所利用。另外,伴随电子商务活动建立的法律法规等,也是电子政务建设和发展所必需的基础保障。

2.2 电子商务的实践能够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宝贵经验

电子商务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尤其在一些关键技术应用上,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如电子商务的标准化建设,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这些理念和方法都可以应用或移植于电子政务。

3.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促进作用

21世纪,随着新经济的飞速发展,它不但要求当地政府具有有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要主动为电子商务营造安全、有序、合理的商务环境,要介入电子商务,参与有关的电子商务的实践活动。

3.1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推动企业间电子商务的发展

在经济交易领域中,企业与企业间的交易是大型的,而且他们之间的交易通过电子商务也容易实现,并能够产生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如果对于企业而言,信息化程度和水平不高就会严重制约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商务活动的开展。目前,政府进行网上采购就是政府与企业之间开展的一种电子商务活动,如果有效的将电子商务引入到这个活动中,将会极大地促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电子交易的发展。这种利益引导比理论劝导更直接、更有效。所以为了推进企业与企业间电子商务活动的发展,政府应该采用网上采购,以此来带动企业的网上采购。

3.2 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促进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

电子政务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者息息相关、相辅相成,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会带动政府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对于政府而言,政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政府信息系统和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等。随着电子政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使得政府不再游离在网络之外,它会成为Internet与Intranet的一部分,那么企业就可以开展对政府的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开展后,也能推进公众网上采购行为的发生,继而也会产生网上采购行为。

3.3 电子政务对企业电子商务具有保障和推动作用

电子政务带动了我国信息化相关政策法规、标准规范的研究与制定,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制度环境,极大地保障和推动了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政务对电子商务的促进在企业电子商务系统决策模型中,一方面,企业电子商务从电子政务中自动获得政策信息,另一方面要及时跟踪电子商务系统中的政府政策数据,并及时将政策的变动在电子商务系统中反映出来,保证了企业决策的适时性和现实性。

3.4 电子政务对企业具有一定的监督与服务作用

政府作为国家管理部门,它是为企业服务的,但同时它也具有监督企业的商业行为,两者之间的这个关系界定如果不清楚,企业就难以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大多数企业通过在电子政务的支撑下,不仅获得许多免费而及时的企业信息,而且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开拓新的市场。

第2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绩效 研究

电子政务,就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高科技的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进而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透明、规范、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电子政务把电子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目前已经成为当代信息化的最重要的领域之一。

一、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评估

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是指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一定期间电子政务建设过程表现及成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我国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做出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政府先行,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面信息化。一方面,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部分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基础设施已经完成,便民服务的应用系统已经开始出现;另一方面,虽然电子政务建设对社会、经济、政治活动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但从总体上看,电子政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才刚刚起步,实际应用经验不足,由于各级政府、机构基于网络的协同工作模式、处理事物的方法以及操作准则的不同,当前的电子政务系统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距离成熟完善的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还有比较大的差距。

综上所述,在当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中,为使政务工作更高效、更透明、更廉洁、更精简,对电子政务系统绩效进行合理有效地评估显得尤为重要。而当前国内并没有一套统一的电子政务评估体系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估,针对现状,本调研组将在对国内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深入研究中,试图提出一套完整、合理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解决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

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的研究主要包括:第一,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基础上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评估进行了透彻的研究,结合一些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方法;第二,以综合评价的方法和理论为依据,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现实存在的案例验证了评价模型的有效性;第三,以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衡量的模式为理论依据,从系统效益、系统成本和系统质量三个方面来构建评价指标,并且依照电子政务的非线性特点,采用BP神经网络模型来对电子政务的绩效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了这种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的研究

根据不同的研究角度,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被分成了很多不同的种类。有研究在在参考国内外电子政务评估经验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信息化领域评估所应用的理论和方法,探究了电子政务评估的必要性和意义,提出了电子政务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建立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电子政务评估指标体系。有的研究则以目前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为依据,建立了相应的综合模式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对该模式进行了实证研究。有些学者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而总结出现阶段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存在的弱点和瓶颈问题,具有创新性的地提出了一个多维立体结构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双棱柱模型,并且还设计了与之相配套的三重指标体系。

四、如何做好电子政务绩效的评估

第一,要把绩效评价变成绩效评估的管理,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管理体系,这个体系核心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有一个战略体系,应当首先知道该部门、该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目标、发展的路径是什么,然后电子政务整套的管理体系配合之下是什么样,包括绩效评价的体系,有整个项目体系,有各个方面的监管体系等等,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知道绩效评价整个的战略管理体系中处于什么地位,和其他各个管理环节是什么样的关系。其次要有一个支撑体系,这个支撑体系包括斩假、资金、规章制度,还要有绩效管理的网络平台来做。同时要有一个执行体系,从绩效评价的规划、规则、目标的制定、事前的沟通、组织评价、结果、答辩与申诉、调整结果、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挂钩等等,要形成一个链条。

第二,从评估的对象来看,要更加注重对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的评估。

第三,评估的导向,不能仅仅是评估产出,也不能仅仅是排名,而应该是引导大家发展,给各地各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留出很大的空间,而不是制约他们发展。为此在原有的IT功能产出的评价基础上,还需要关注其他三个维度,包括信息技术应用对组织提升如何来实现的,是如何支撑优化和创新的,这种公共部门组织的效率的提升以后,所产生的公共价值是什么,这种公共价值最后反映在用户的角度,是否满意,是否方便,要回答这些问题,把它组合起来引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在评估模式上,应该把外评估和内评估有机结合起来,比较理想的模式就是由政府主管的部门来组织,由专业的第三方机构来参与,社会其他各个方面也要参与,这样的一种模式是目前实践当中被证明较为有效并且科学合理的一种模式。

五、结束语

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应该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国外成熟先进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研究的经验和成果,对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进行全面而又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指标评估体系,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普及和发展,使其逐步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朱卫未.电子政务系统信息安全策略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79-81.

第3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云是网络,互联网的一种形象生动的比喻,之前用云来表示电信网,后来也用来表示互联网,一想到云,就让人想到一团交织的东西,互联网也是如此,在互联网中,各种信息的交融,仿佛一团云一样,各种纠缠在一起。顾名思义,云计算既是用来计算某些事物,某些数据的一种工具或者是模式。云计算具有强大的计算能力,其可以达到每秒钟10万亿次的运算能力,基于此强大的运算能力,可以模拟核爆炸,天体运行的数据处理,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在2006年,Google首席执行官施密特在搜索引擎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云计算这个概念。自从云计算这个名词出现以后,对云计算的定义就有多种说法,对于什么是云计算,人们众说纷纭,但是现在最为人们所接受的就是美国提出的定义:云计算是基于互联网为平台,通过浏览器等软件将存储在服务器上的软件和数据按照按用户的需求来提供,按照使用量的多少来计算费用的一种模式,这一种模式是可以供人们使用的、十分便捷的、按照人们需求量的多少来提供的一种模式,进入计算资源的共享池,这些资源能够被快速提供,只需要很少的管理费用,实现与用户很少的交互,即可满足用户的需求。云计算是传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的成果。云计算是一种虚拟化的资源,通俗易懂的来说,就像人们经常使用的手机流量,这也是一种资源,如果人们需要的话就会打开流量,从网页中搜索其需要的资源,按照流量使用的多少来计算所需的费用。而云计算与众人所熟知的流量不同的是,云计算事前将各种资源储存在一起,其特点就是超大规模,并且快捷安全,用户按照需求直接在里面搜寻自己所要找的资源。

2关于云计算的特点分析

2.1规模巨大

信息资源本来就十分巨大,而云计算在此基础上更有进一步的发展,云计算通过技术使计算机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计算机上,形成一定的规模,之前就好比一台单独的发电机,而云计算就相当于一个电厂,无数的发电机同时在运作,其计算能力是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传输的。在国外,在云计算处于领先水平的如IBM、Google公司就拥有数百万台分布式计算机,可以提供规模巨大的信息资源,满足人们对资源的需求。

2.2虚拟化

云计算是通过互联网作为载体进行传输信息的,与实体的资源不同,电力只能通过电线进行传输电力,石油通过管道运输,天然气通过管道等实体途径运输。云计算所提供的资源途径是看不到的,人类只能感知,却无法触摸和看到。云计算以互联网为平台,只要存在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存在云计算。如果客户想要获取某项资源,云计算可以满足用户用各种终端,各种途径来获取资源,所取得的资源来源于各个分布式计算机,而不是固定的实体,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移动终端,就可以满足自己的资源需求。这种资源是看不到的,因此具有虚拟化的特点。

2.3具有高度的安全性

云计算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在平时使用电脑的时候,人们很担心下载某些东西会存在病毒,进而使自己的资源受到损害,而云计算则不存在这样的担忧,云计算通过建立多个副本,使副本之间相互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信息的安全性,使用户使用资源时更加安心,云计算比计算机更加安全可靠。

2.4具有高度的通用性

云计算具有通用性,云计算不受应用轨范等各个方面条件的限制。当前我国政府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建设尺度不尽相同,各个部门之间也不能够很好的实现资源的共享,比如说公安局和检察院,分属两个部门,本来属于相近的国家机关,但是由于平台的不健全,如果想要搜集对方的材料,还要去对方那里才能找到,这严重阻碍了政府信息资源共享,降低了政府的办事效率。而云计算能很好的解决这困境,云计算将大量的资源集中在一起,在“云”的框架下构造出各种不同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制成不同的应用运行,各个政府部门在需要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搜索出需要的资源,从而实现了资源的共享。

2.5按需服务

云计算具有按需服务的特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的经历,每个月中国移动会提供多少流量,如果用不完就会清零,这使很多消费者感到愤怒,为什么不累积到下个月呢?云计算改变了这种资源使用模式,用户需要多少资源,云计算就提供多少资源,就像水一样,你需要用多少水,就会提供多少水,例如用了一顿水,就按照一吨水的价格进行付费,这样节省了大量的资源,不至于造成浪费。改变了以前那种按照一定量付费的习惯。

2.6价格低廉

由于“云”利用容错措施,采用极其低廉的节点来构成云,使更多的资源集中在一起,集中式自动化管理将成本大大降低,企业在信息管理费用方面也大大降低,云计算的价格比之前的传统技术更加低廉,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在不久的将来,客户只需要通过一个电脑或者一部手机就能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不需要自己来通过购买大量的机器来管理数据,这些事情通通由云计算服务供应商代为解决。之前为信息资源的巨大花费,现在只需要极其低廉的价格便可获得。

2.7整合资源

云计算可以将资源集中起来,然后对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对资源进行整合,以更方便用户,满足用户对资源的需求。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各个部门的信息资源不能够相互融合,建设的尺度也不能统一,办一件事需要跑好几个部门,盖无数个章,这种情况造成了政府办事效率低下,更为严重的是折腾老百姓,使人们白跑冤枉路。云计算能够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起来储存在分布式计算机中,如果需要的话,可以一站式解决问题,将信息资源与查询办理平台相结合,能很快的解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而政府则通过整合资源,能够为政府提供全面详细的信息资源,能很好的实现一站式服务,更好的为人民群众服务。

3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可行性分析

3.1云计算可以为政府整合资源

云计算具有高存储,通用性的特点。我国政府的信息资源量大,需要处理的信息也十分巨大,每年需要处理巨量的人口数据,环境地理数据,大量的经济运行分析数据等等,这些数据与信息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信息系统,如果要处理这些数据,很是费脑筋,这就需要一个具备高存储的物体来承载这些数据或者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分门别类。而云计算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由于云计算具有虚拟性,通过信息容错,采用节点运算的方式,使大量的信息存储在计算机中。现在有些落后的地方还采用纸质的方式保存政府信息,这不仅不安全,存储量也是十分巨大的,采用云计算,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3.2云计算使政府信息更加安全

在电子政务信息的交互过程中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许多政府信息涉及国计民生的大问题,因此对于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性十分重要,而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性仍然困扰着电子政务信息的共享,云计算可以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的安全性问题。在云计算中,管理者将数据储存在服务器中,对信息进行实时的管理,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分配,并且对数据进行实时的监测,发现异常问题及时的进行处理,从而有效保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性。同时,云计算可以对信息的共享进行权限划分,根据信息和数据的秘密级别不同来设定权限,并且实施严格的管理,这样可以保障信息和数据的安全,降低信息和数据泄密的风险。

3.3可以降低成本

由于云计算具有虚拟性,云服务提供商将大量的资源和数据存储在分布式计算机中,政府从而降低了购买信息储存设备的成本,同时也节省了信息管理的巨额成本。如果用户有需求的话,直接通过客户端获取自己的资源,数据和服务等,在云计算的模式下,各用户端不是自己配置资源,而是直接通过云计算平台来取得资源,可以实现成本的最低。同时云计算模式是按需服务,用户需要多少资源,云计算平台就会提供多少资源,而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这也减少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成本,实现了社会资源更优化的配置。节省下来的成本可以更多的用在人民群众的身上,更好的促进社会发展。

3.4实现政务信息的共享

当前我国政务信息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政务信息的建设还不够健全,用户如果需要不同部门的信息资源,还需要访问不同的数据库来检索不同的内容,才能取得自己的资源。同时不同部门之间由于信息平台建立的不完善,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与数据也不能很好的实现资源的共享。云计算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云计算模式将不同的资源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一个完整的平台,将信息数据与检索服务结合起来,不用访问不同的数据库即可实现自己对资源的需求,实现一站式服务,利用云计算模式帮用户搜索到需要的资源,提高政务信息的利用效率,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4结论

第4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参考文献】

[1]张成福.电子化政府:发展及其前景[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3).

[2]于凤荣,王丽.电子政府与现代政府之比较[J].中国行政管理,2001(11).

[3]赵雪.我国电子政府建设中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8).

[4]李传军.电子政府的十大理念[J].湖北行政学院院报,2002(1).

[5]汪玉凯.中国政府信息化与电子政务[J].新视野,2002(2).

[6]葛笑春.业务流程再造基础上的电子政府建设[J].商业时代?学术评论,2006(19).

[7]张锐昕,黄波.政府上网给政府管理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对策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

[8]张志清.电子政府建设与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6(6).

[9]刘宝润.对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概念的理解和关系比较[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报,

第5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数据库技术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计算机科学技术中发展最快的分支之一,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工智能、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

《数据库原理》是计算机学科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乃至核心课程。该课程的目标是使学生对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有准确的理解,具有一定的数据库系统设计能力,并具备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应用开发的基本素质。课程总学时64,其中讲授学时52,上机实验学时12。

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等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外学院电子商务、物流、信管、医学信息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

1 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尤其是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用同样的教材,教学内容几乎完全一样,不能做到因材施教。

(2)教师偏向理论教学,很少向学生介绍具体的数据库使用技术,使学生不能将所学知识融汇贯通,不能适应企业对数据库应用人才的需求。

(3)上机实验课教学存在很多弊端,例如学生不明确实验目的,不清楚实验内容等。

(4)课程设计内容过于程式化,往往就是设计并开发一些管理信息系统,与后续一些课程(如《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设计内容雷同;课程设计评分标准比较单一,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研究总体策略

建立一个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数据库教学和实践平台,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要求,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建立若干“插件”,将数据库理论的最新发展和数据库应用开发技能的新需求与上机实验及课程设计体系的建设相结合,并将课程知识体系与上述实践环节有机结合,对上机实验及课程设计体系进行系统优化。能够培养学生既具有良好的数据库理论素养,又具有较强的数据库应用开发能力;能够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应用专业知识来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使学生在科学研究和创新方面受到良好的训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合理的综合使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中心,多采用案例、任务驱动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自学机会和创新机会,能够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索创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探索,促进知识的加深和迁移。

3 建立“插件式”《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平台

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一个“插件式”的教学平台,在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建立教学“插件”,比如“电子商务插件”、“医学信息插件”、“物流插件”等等,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电子商务插件: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内容主要有电子商务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库系统结构、电子商务系统中常用的数据库连接技术、电子商务系统中数据库加密技术等等。

医学信息插件:针对医学信息专业的学生,内容主要有XML数据库技术、医学数据挖掘、医学影像数据库等等。

物流插件:针对物流专业的学生,内容主要有物流数据库基础知识,数据库技术在物流系统中的应用、物流系统中的数据仓库等等。

使用以上的“插件”,能够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因材施教。

4 改革上机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内容和体系

使学生能够通过实践环节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结合实际的操作和设计,巩固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

上机实验内容:除了传统的实验内容,增加了数据安全性控制、存储过程、用户定义的数据类型和函数、数据库事务设计等内容。采用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含有2~3位同学,鼓励小组里的学生互相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尝试增加期末上机考试,促进学生平时重视上机动手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计体系中,采用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教学,和上机实验一样采用结构式分组教学模式,考核结果由教师评价、小组评价、个人评价等几个部分组成,调动学生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动手和创新能力。

5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指导学生应用现有的数据建模工具和数据库管理系统软件,规范、科学地完成实验以及设计任务,全面综合地培养学生调查研究、查阅技术文献、资料、手册以及编写技术文献等的能力,为以后进行毕业设计乃至走上实际工作岗位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第6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 government 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 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7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5月16日~19日在日本东京举办的“2006富士通论坛”,围绕主题“与您共同挑战未来的业务――决胜于经营与IT的一体化”,通过研讨、展览、演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介绍了富士通公司的最新发展动向、经营模式以及帮助客户解决高难度课题的产品和方案,仅专题研讨就多达78个,有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300多名客商代表出

席。

“贪婪”的富士通

“我们要用生态系统这个概念来理解网络世界,并认真对待后者所带来的迅速变化,否则就跟不上了。”5月16日,作为富士通株式会社会长的秋草直之在他的“领域创新――商务及日常生活前沿的IT创新”演讲报告中重申了一周前他在北京举办的GCF上说的这句话。

他表示:“过去富士通对企业的信息系统关注较多,但是现在各种各样的仪器和设备都通过网络互相连接在一起,渗透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富士通因而也加大了对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技术研发投入。”

这位当年紧急受命,担任富士通株式会社会长的秋草直之先生,今天说起这些话来依然不轻松。

2003年初,对他的委任饱受争议。在他决定带领富士通由单纯的设备提供商向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过渡的过程中,他更是冒着极度亏损的压力。即便这样,富士通还是坚持转型,并认为这是转型过程中必须付出的技术成本。

尤其是到了今天,当富士通真正的竞争对手IBM也已卖掉PC业务时,富士通为什么一定还要自己研究半导体、生产PC机,并做软件和服务?

秋草直之说:“经常有人问我,富士通是否太贪婪了?什么都想做!”并回答说:“是这样的!因为富士通已意识到技术融合和应用广泛的芯片、软件和网络,正在开启融合产品和通力合作的新时代。同时,这个新时代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就是通过创建更具适应变化能力的系统,交付那些能够在这个新时代趋利避害的信息技术系统。借助整合价值链中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富士通希望协助创建一个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流程,也就是领域创新(Field Innovation)。”

他所讲的领域创新,就是把大量新兴的、基于网络的产品,包括家用电器、机械、汽车以及传统电子等,通过遍布各处的有线和无线网络连接,相互连通,从而使得网上购物、电子政务、数字广播、娱乐以及其他企业和消费功能均得以实现和简化。

针对秋草直之的说法,中国电子教育公司总经理宋志德先生的看法是:“真正聪明的是富士通。要想长久发展,富士通自然要抓住有发展前途的软件和服务业务,推出适合各种行业的解决方案。同时,作为精专制造的日本企业,富士通不可能完全像IBM那样放弃自己固有的优势。所以,反倒特别重视自己的生产能力。”

富士通全球总裁高岛先生在与中国代表团一行交流时也强调:“最基础的产品,富士通都是自己做。”

RFID“无处不在”

参加这次论坛,感受最深的就是期间听到最多的“无处不在”。实际上,无处不在一词已完全渗透进了日本社会之中。

据说,在日本大多数IT公司都在开发与“无处不在”相关的项目。虽然无处不在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但无处不在的网络的概念却是在日本建立的。在日本,自2004年以来,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已不断地被融入中长期远景规划的基本概念之中。

有人做过调查,在日本,24%的受访者知道无处不在这个词。尽管,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知道无处不在的网络模式,也不能说明他们完全了解无处不在的模式。但是,这个结果清楚地表明,在2000年,几乎没有日本人熟悉的无处不在一词,现在已有相当多的人知道了它的含义。

富士通论坛2006的展示现场,更是把无处不在技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服装店,使用RFID标签和电子纸的货架会实时告诉顾客各种尺寸服装的库存状况。在超市,“导购电子推车”可以向顾客提供包括专卖场位置、商品功能概要、使用方法等内容的购物信息。在运输业,将电脑与RFID交互使用,让人力配置与物品状况的信息透明化。

在展览现场,我们还目睹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装有十几件衣物的货篮放到传送带上,货篮经过探测装置时,显示屏上立刻显示出每件衣物的信息。随后,取出一件衣服在洗涤水中用力搓洗,又把衣服放到消毒液中浸泡了两分钟,再用温度高达220度的熨斗在衣服上贴着的RFID标签熨烫半分钟。最后,用便携读卡器在衣服的标签上轻轻一扫,这件衣服的信息仍然被立即读出。

富士通从2003年正式启动RFID业务,2004开始陆续提供13.56MHz频带的产品,今年开始提供UHF频带的产品。富士通不仅在同行业中率先设计出防水、防洗涤剂的柔软型标签,以及可以抗电熨斗熨烫的耐热型RFID标签,还开发并生产出世界上最薄的可用在金属产品上的标签,解决了以往RFID难以应用在金属产品上的课题。

打破67%的比重

来到日本才发现,富士通公司所拥有的知名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仅日本的大多数企业都采用了富士通的信息系统,许多日本人手中还拿着富士通的手机。而在中国,富士通却远没有这么大的魅力,甚至时常会遭遇一些尴尬。

“在中国,时常有人问我们富士通是卖胶卷的吧?”

“非常理解!两年前,当我的一个朋友告诉妈妈自己就要到富士通上班时,她妈妈就说:‘以后我们用胶卷可方便啦!’”

时间拉回到4月20日下午,当我见到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伍田春仁先生时,我俩就是以这段对话开场的!

虽然富士通堪称日本的IBM,可提到日本以外的业务,虽说这两年的增长两、三倍于日本本土,但只占33%的营收份额还是让富士通着实有些不爽。为此,富士通发誓到2009年,要将海外业务扩张到50%。

富士通公司高级副总裁浦野先生对这个目标的解释是:“本土和非本土的收支差额应当进行优化,从而应对客户的全球需求,提高财务稳定性,并与跨国同行进行竞争。”他说:“富士通真正的竞争对手只有IBM。因为,只有富士通与IBM具有从半导体到硬件设备、再到软件与服务整个价值链的业务和实力。IBM海外业务占到57%,而富士通在日本的业务占了67%。相比,富士通在海外的拓展有太大的潜力,尤其是中国和美国市场。”

有分析家说“这个是一个宏伟的目标”,并认为富士通调高海外目标的真正原因在于日本市场已经接近饱和。

1 作为富士通(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武田春仁(左)主动为中国代表团担当起讲解,这不正专注地向CEC副总经理聂玉春(右)推销富士通。

2 渴了,用手机钱包买瓶饮料。日本人消费离不开硬币,日本人还不太喜欢使用信用卡,通过手机钱包进行小额支付在日本开始流行。

3 在号称日本最大电器卖场的Yodobashi电器城内,记者没见到富士通胶卷,却发现了富士通牌电池。同去的富士通公司的金琼小姐都感到惊讶。

4 别小看这张“纸”,富士通开发的这种世界第一份电子纸(e-Paper),不仅可以自由弯曲,即使断电依然可以显示彩色图像。有了它,那些时常需要更换又不很频繁的布告栏、菜单和背光公告板等就要下岗啦!

5 别看是机器人,“Enon”见到这位漂亮的小姐非常听话,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8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局域网 计算机网络 安全技术 应用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142-01

(一)前言

如今计算机是每家每户的必备的电子产品,也是因为计算机的进入市场,促进现在文化、技术多元化的原因所在。但是因为计算机网络的大量广泛的应用,相应的在网络安全问题上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问题,因为网络具有开放性、共享性、边界不确定性和路径的不确定性加上系统的复杂等等原因导致网络安全得不到保障,问题也越来越多,网络很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对很多重要的数据信息的保密性得不到保障。

(二)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作了这样的定义,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为了保护数据处理系统而采取的技术和管理的安全措施,保护计算机的硬件、软件以及数据不会因为偶然或者是故意的原因而遭到破坏,被更改或者是泄露。计算机网络主要是由终端的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两个部分组成,有了作为终端的计算机为前提下,通信网络是网络里面各个计算机之间传输数据和提供交换的必要的手段和方式。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资源就是它向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和提供各类的信息。所谓计算机的安全主要是指各种技术的还有管理上的安全措施,保证网络服务、网络信息的可用性以及完整性。从两个方面上看,一方面要保证网络系统的安全,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网络的信息上的安全。一个完善的安全的计算机网络应该具有可靠、可用、保密、完整这四个重要的特点。

(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简介

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有三种PKI技术、数据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其中PKI技术主要是作用在网络进行的电子事务、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等这方面的活动中,然而PKI技术实际上就是指的是公钥技术在理论的构建下提供的安全服务的基础性设施,所以在电子方面的活动中极其需要用PKI技术对信任关系进行验证,PKI技术队电子商务中的存取控制,数据的完整、机密、真实性都有一定的保障,对客户资料的安全提供必要的保护。其次就是数据的加密技术,它和其他的技术相比要更加的灵活。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中更加的适用,因为它在动态的信息保护方面应用比较广泛,在动态信息数据的攻击方面一般是分为两种,即被动和主动性攻击,在被动攻击中很难进行有效的检测,只能加强技术进行避免,这个技术的实现就是对数据进行加密。这种加密的方式也是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称性的加密另一种是非对称的加密方式,第一种对称性的加密方式是根据口令为基础进行的常规性技术,加密和解密的密码都是一样的,只需要知道其中一个,另一个也就知道了。第二种的非对称的加密方式能够帮助互通信息的双方在没有进行密钥的交换下通过对安全通信来建立起的,它主要是用于数字签名和身份认证上等这一系列的信息交换领域当中。最后是防火墙的技术,防火墙是网络安全中最不可缺少的屏障,防火墙的配置是网络安全最基本、最有效和最经济的一个安全防护措施,当网络连接上互联网的时候,系统的安全除了系统本身的健壮性以及计算机的一系列病毒进行防护之外,还应该对一些非法入侵的用户进行严格的防护,对一切安全问题作好提前准备。这类型的防范主要就是要借助于防火墙的技术进行完善。

(四)局域网的安全对策

在局域网中存在有五种安全威胁,即物理安全、逻辑安全、局域网内部的安全、系统安全、应用程序上的安全。这五种安全威胁对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可靠性都有一定程度上的破坏。针对这五种安全威胁作出的局域网的安全对策:

在物理安全中无疑是保护计算机的网络设备、设施和相关的一些媒体不被自然环境事故或者是人为操作不当,计算机犯罪等行为破坏,物理安全即是要保护环境的安全和设备的安全,在系统所处的环境要进行区域和灾难性的保护,在设备安全上要进行防盗、防电磁信息辐射、线路截获、电磁干扰等保护措施。

在逻辑安全中需要注意对操作系统的安全控制以及防范。尽量使用一些安全性能比较高的网络操作系统并且配置一些必要的安全设备,关闭不经常使用但是却存在一定安全隐患的应用程序,对能够保存用户信息和口令的关键性文件对访问上采取使用权限上的严格控制,对口令字的充分加强,增加其口令的复杂性,给操作系统及时进行补丁安装,对系统的内部调用不可对外公开。对系统的安全进行及时扫描,对里面的安全漏洞及时升级和重新配置。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效的隔离和访问上的控制,对管理权限和口令保密上采取分级的管理。对内部的自动化的网络依据不同用户的安全级别进行不同的虚拟子网的划分,没有专门的配置的状况下,不同的子网之间不能进行交叉式访问,对虚拟子网的有效划分可以实现初步的在访问上的控制。

配备合适的防火墙,防火墙技术是局域网和外部网络之间的安全屏障,是通过在局域网和外部网络的接口,局域网中、网管中心和各分支上单位进行防火墙的安装,保证其不受外部网络的入侵。对防火墙的选择上要注意防火墙的安全性、可扩充性。

保证其通信保密,网络的利用无非就是信息的传输,因为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具体固定的路径,在节点上很难进行查证,很容易发现拦截、读取、破坏以及篡改的现象,对于传输上的安全我们可以采取两种加密方式:通信链路层的加密和网络层加密。

在局域网中网络安全对策中除了之前所介绍,还包括有入侵的检测,漏洞扫描,病毒防护和安全管理等,都是对局域网网络安全有一定保护作用的措施。

(五)结束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不仅仅是指技术上的问题,还有管理上的问题,网络的安全技术主要是实现网络系统安全的一个工具,没有绝对性的保障,所以要解决网络系统的安全问题就必须制定出一套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最好是将各个措施充分结合起来,加强技术手段进行防御。

参考文献:

[1]精英科技.企业级网络建设实物.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第9篇: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路政管理;干线公路;成本效益

在当前公路行业发展进程中,路政管理质量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且直接决定着路政事业成本管理和经济效益的好坏。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提质加速增效,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越来越健全完善,在推动了公路路政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增加了该行业的管理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经济效益。因此,如何科学高效地确保管理成本的有效降低,持续地改进公路路政管理的经济效益,便成为了专家学者和业界人士纷纷研究探讨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试以山东省干线公路管理为实例,就其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概述

(一)公路管理的基本概念。公路通常涵盖了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管理因素,而其社会因素往往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公路的基础作用以及公益服务特征,尤其是承载了重要的经济效益问题。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公路管理一般反映了国家和各级政府在宏观管理和科学调控手段的作用下,施加给公路的管理职能是公路路政管理机构监督管理能力的具体体现,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推进公路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并能够提供给各级政府及社会公众以最佳的经济效益。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内容。干线管理在管理内容上,通常点多、面广、线长,非常复杂和具有较高的难度,既有公路的现场施工、后期养护,又有稳定使用、税费收取、行车服务和路政管理等内容,而且一般还涉及到与相关行业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问题,因而在干线公路的管理上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因此在对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测算、考核上,往往需要确保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以全面促进公路路政管理能力的稳步提升,促进公路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方法以及管理成本的科学计量分析

(一)干线公路路政管理的主要方法。一是要规范干线公路路政管理部门的工作职能,让其知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防止出现路政管理机构过于追求权力的最大化,而重点在服务上下功夫,确保路政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二是要推行电子政务模式,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应对突发事件,降低管理成本,改进路政管理效能,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二)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科学分析的重要性。随着经济社会和公路事业发展的客观形势,传统的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机制已难以顺应发展的需要,而且一些管理机构为了片面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往往不计管理成本的虚高,给路政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所以科学地分析研究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对于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公路行业的健康快速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干线公路路政成本科学管理对经济效益的作用。成本管理在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中具有一定的复杂特点,并且对公路行业的经济效益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对各种现场作业过程的巡视,对路政管理成本的分析测算有很大帮助。本文结合山东省干线公路的实例,对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计算进行分析,以正确检验在经济效益方面所施加的积极作用。1、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计算方法。目前在计算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时候,比较常见的是对费用支出数据进行计算。在进行测算的时候,往往要依托干线公路路政日常管理的基本情况,而路政管理现场作业的主要情况又依据工作数量进行测算,在行使管理职能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支出与其它支出的和就是管理成本最终的数值,应用模型进行表示,即

该公式中,C指的是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ci指的是现场作业的成本,fi 指的是作业的数量,xj指的是其它支出。2、管理成本计算中涉及的相关数据情况。由于在分析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的时候需要对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所以在获取数据资料的时候一定要非常方便而且具有真实性,通常包括三种方法:一是从路政管理机构的年度统计报表或者文件资料中获取;二是通过发放调查表分析获取;三是通过调取调研材料获取。

(四)干线公路路政管理成本及经济效益分析实例。干线公路路政管理通常包括了路政监管、行政许可、车辆治理、现场巡视、案件处理、环境等环节。笔者以山东省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为实例,研究案件处理、路政监管等情况产生的管理成本和经济效益。本文以2015年山东省3个区域的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中人员消耗数据进行分析。其基础数据为:山东省北部每天人员消耗为285元,山东省中部每天人员消耗为308元,山东省南部每天人员消耗为335元,平均消耗为309元。该省在对公路路政管理中出现的违法案件进行处理的时候,执行的是一般程序,所以在测算管理成本的时候,为了保证路政管理人员正确履行职责,以及及时排除公路管理中的阻碍,路政监管机构往往需要做很多的工作,管理成本自然会增加。

三、结束语

公路路政管理是干线公路有效畅通的重要途径,也是推进公路事业健康协调发展的必要举措。本文以山东省干线公路路政管理为实例,对其在现场案件处理和路政监管中涉及的管理成本及经济效益情况进行了分析,由以上数据可见,其经济效益的高低同管理成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有科学地控制管理成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提升公路路政管理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