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统计分析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毕节 消毒工作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615-01
医疗机构消毒和灭菌工作对与预防院内感染、防止医源性疾病具有重要作用,为了了解掌握毕节市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工作,找出薄弱环节,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强对本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的管理,我中心连续七年内对抽取的34家各级医疗机构的消毒工作进行监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内容与方法
1.1检测对象
本次监测重点在毕节市内的34家医疗机构,包括一、二级医院、民营医院以及私人诊所。监测内容为室内空气、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消毒液、医疗器械、压力蒸汽灭菌器以及紫外线灯。
1.2采样和监测方法
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按照卫生部2002版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消毒卫生标准》、《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等具体要求实行。
室内空气采用9cm直径普通营养琼脂平板暴露5min法。在琼脂平板的个采样点进行采样,暴露五分钟,然后放置在37°的培养箱中培养24h,观察结果。
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采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润过的棉棒擦拭采样,将擦拭过的棉棒部位剪下来,放入10ml装有采样液体的试管中进行震荡,然后检测。
去消毒液1ml加入到含有9ml相应中和试剂的试管内,震荡混匀,然后再取1ml的混合液滴于两个营养琼脂平板上,每个滴10滴,一个平板放置在20°室温条件下7d,另一个放置在37°保温箱中3d,比较观察两个平板上的结果。
紫外线灯要采用紫外线照度仪进行检测。
压力蒸汽灭菌器的检测使用嗜热脂肪肝菌芽孢菌片,将其放置在保准的试验包内,进行灭菌处理,接着接种溴甲酚紫蛋白胨培养基,放置于56°保温箱中7d,观察结果。
1.3评价结果
室内空气按照细菌总数≤500cfu/m3且检测不出溶血性链球菌的标准为合格;医护人员手按细菌总数≤15cfu/cm3且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物体表面按照细菌总数≤5cfu/cm3且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压力蒸汽灭菌器按照无细菌生长标准为合格;消毒液按照细菌总数≤100cfu/ml切未检出致病菌为合格。
2结果
毕节市所有选取的医疗结构各项检测内容的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可知,34家医疗机构的总合格率为76.8%,其中压力蒸汽灭菌器的合格率最高,为98%;物体表面合格率最低,为42%。医护人员手、物体表面以及医疗器械都检测出致病菌。需要注意的是,这些数据说明的是七年内本市的一个平均状况,整体来看,我市医疗机构灭菌消毒工作质量仍稳步上升,而且越高级别医疗机构的消毒灭菌质量相对于级别低以及一些私人诊所质量越高。
3讨论
根据对本市34家医疗机构长达七年的检测,笔者总结出了我市医疗机构消毒灭菌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1、虽然各级医疗机构都制定了相关的消毒管理制度,但是制度的执行力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缺少相关的专业的消毒人员,而且缺乏必要的定期的检测。2医疗机构护理人员数量少,消毒人员更加少,尔且大多数是由护理人员兼职充当消毒人员,他们缺乏必要的培训,对于消毒工作程序步骤都不了解,这会直接导致消毒工作质量差。3医护人员消毒灭菌意识不够,工作时不按照规定佩戴手套,及时更换手套并且消毒灭菌。4大多数医疗机构没有配备相关的消毒灭菌设备设施,例如未设置通风设施或者某些设施不符合环境要求,会产生粉尘或者污染环境的物质。5清洗、消毒或者灭菌后的器械储存不符合要求,例如不加盖;没有按照分类标准存放而是将处于不同要求级别的器械混放。
根据以上总结的问题,作为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员一定要明确消毒灭菌工作重要性,从宏观上建立起针对本医疗机构的消毒管理规范以及相关的技术操作规范,加强消毒质量管理工作,此外配备的一些医疗器械要及时根据情况进行清洗、维修和更换,以免对环境产生影响;要根据医疗机构的要求配备有专业的卫生设施以及相关的消毒灭菌溶液等,配备有专业的清洁人员,或者对于现在存在的人员做好培训工作,使之严格根据操作规范进行操作,并且要有专业的检验人员,检验结果要符合自检所做出的要求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完善的规范保障医疗机构消毒工作的质量,阻止医源性疾病的传播。
参考文献
[1]朱光锋.宁波市级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4,21(1):26-28
关键词:机械化采样;材料改进;堵料改造
煤质分析是煤炭生产、加工利用、贸易以及煤的各种研究的基础工作。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煤质分析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既要求试验方法科学,又要求采、制、化仪器设备方便、快速。70年代以来,我国煤质分析的制样和分析化验的仪器设备已发展到相当规模。
煤炭市场要求我们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用户要求得到物美价廉的产品,煤炭企业的营销方式已相应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改变了原来的以产定销,取而代之为以销定产,营销理念也有原来的以生产为中心转变为市场为中心,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质量管理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营销的核心。
基于市场的需要,煤炭质监部门是一个重要的职能单位,按国家标准对产品煤进行检测工作,而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对商品煤特性进行采制样,它是煤质检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获得可靠检测结果的必要前提。大量实验表明:若以方差表示误差的话,采样误差占80%,制样误差占16%,化验误差4%,因此,在商品煤的采制化中,采制样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人工采制样存在大量不确定因素,煤炭采制样过程中常见问题主要有对采制样岗位的重视程度低,未按标准采制样,人工采制样工具及设备规格不统一,采样人员不同采样方式及尺度存在差异等方面原因。
21世纪以来,我国煤炭采制样系统设备已发展到相当规模,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正在逐步实现全程自动化、一体化,很多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许多国内采制样设备生产厂家的产品远销中东、欧美等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煤炭码头都采用专业机械化采制样系统来代替过去的人工采制样,机械化采制样可有效避免人工采制样带来的人为误差及人工工作的繁琐,保证送检样品的代表性,实现对卸船、装船的煤的质量监控管理,有利于内部管理,也符合贸易常规。
煤炭采制样设备根据运送介质的不同分为皮带采样、火车采样、汽车采样等,其中皮带采制样又根据采样头采样方式的不同分为头部采样和中部采样两种。
相对来讲,中部采样则是从皮带料流断面中取样,根据物料标称粒度选用采样机,安装于输送廊下,整套系统布置灵活,环节少,结构稳定、功能全面,人工劳动量小等特点,越来越多的受到用户青眯,特别是大皮带、高带速、大流量现场基本全部采用此种方式,目前国内绝大多数专业化煤炭码头都采用中部采样方式,也是被国际进出口贸易中认可、并常见的采样方式,采样后通过破碎,缩分等环节实现煤炭的机械化采样。
根据设备作业环境及主设备相关参数,采制样设备设计安装满足空气潮湿及盐雾腐蚀海边露天等作业环境,煤种方面可满足存在高浓度没粉尘煤种等作业工况,大部分煤种作业可做到安全可靠。
但采样过程中,由于煤炭的种类、粒度、煤炭表面含水率、散密度不可控制,导致采样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原因导致设备故障,采样的比例主要受煤炭买卖业主及煤炭化验机构要求控制,总体所需子样比例不大,导致采制样破碎机、缩分、导料、回收的设备体积较小,内部空间有限,煤流大流量、湿黏煤、煤炭颗粒较大时,易造成破碎设备等产生堵塞,现场作业过程中,作业煤种为湿黏煤的情况,会在设备溜煤管处、破碎机及斗提机等处产生堵料情况,会导致设备系统大量堵塞且不易处理,影响设备正常运行及现场流程运转。
1 设备故障及堵料原因分析
根据以上情况,分析其原因,机械采制样项目位于海边,具有强腐蚀性及酸碱性。同时由于设备多年使用,系统中部分位置处于比较恶劣的工况下运行,设备出现老化及盐雾腐蚀等现象。目前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对辊破碎机容易发生堵塞,堵塞原因分析为物料湿黏易黏附在对辊破碎机滚齿之间不易掉落,且物料持续加注,导致对辊上黏附的物料积累,同时因为破碎机本身体积较小,对辊与破碎机外罩间间隙较小,极易产生积压,再有下料口为倒梯形,形成一个微型收口,更不易物料的下排,易产生堵料风险。(2)部分落煤管容易发生堵塞,堵塞原因分析为设备工作环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且位居海边,常年经受潮湿、盐雾等腐蚀性空气侵袭,同时湿黏煤含水量较大,易对落煤管内部产生腐蚀,导致落煤管内部发生变质,落煤管内部表面变得粗糙,易导致煤粉或煤料黏附在落煤管内部表面,导致落煤管横截面变小,煤流大量落下时易产生堵塞。(3)环锤破碎机易发生堵塞,环锤破碎机本身由环锤、破碎机外壳及底部筛网组成,发生堵塞分析原因主要是,环锤本身由于老化、腐蚀、变形等原因易黏附湿黏煤的物料,同时,筛板间隙较小且腐蚀较为严重易发生湿黏煤黏附发生筛网网孔堵塞,造成环锤破碎机整体堵塞。(4)斗提机顶部易发生堵塞,斗提机顶部由于落煤管连接处有一个收口,有一个方形变圆形的法兰,大量煤流经过时收口处及方变圆个顶角处易发生堵塞,煤流不断经过会导致排煤不畅,会导致整个斗提机内部发生堵塞。
2 设备改造及材料改进方案
考虑现场实际情况及客户对子样要求,设备内部不宜加设风干及其他改变子样内部成分的系统,设备的整改只能从设备本身硬件进行整改,整改方案如下:(1)针对对辊破碎机易发生堵塞故障改造,根据分析原因湿黏煤易在对辊上黏附,建议加大输出电机功率,加大对辊运转转速,提高煤炭黏附对辊上的离心力,便于煤炭破碎,同时对双对辊进行相应改造,将对辊牙齿进行细化,将辊齿本身3cm直径改为2cm直径牙齿,便于牙齿对煤样进行破碎,同时破碎机罩壳进行材料更改,使用更光滑,不易变形材料,避免破碎过程中与侧壁发生堵塞。(2)落煤管堵料及不畅问题改造,通过分析堵料原因,对设备本身材料及结构进行改造,材料由原有普通材质钢材更换为304或306不锈钢材质,避免潮湿环境对设备本身产生腐蚀及锈蚀,确保落煤管内部管壁光滑,利于煤流舒畅排泄,同时将设备原有倾斜角度缩小,减小入口同出口的大小比例,p少大煤流发生堵塞的风险。(3)环锤破碎机方面,根据煤炭子样的要求,对破碎机筛网进行相应的改造,将原有的圆形筛网改造为方形或六边形筛网,增大筛网密度,减小筛网间间隔,同时将设备材质打磨光滑,减少煤流同筛网本身的摩擦力,环锤系统本身方面,一方面加大输出电机功率及转速,加大输出动能,针对两个环锤进行更换,将原有材质改进为防锈防腐材质,同时增加相应尺寸,加大质量,提高环锤惯性及动能,更有利于对煤样进行破碎。(4)斗提机堵料情况改造,针对现场实际情况,考虑提升频率过快会导致煤流不断增流导致顶部堵塞,故增设减速机,将斗提机提升频率减小,使得煤流舒缓通过斗提提升至斗式提升机顶部,针对弃料溜煤管易造成斗提机顶部堵料的情况,将斗提机顶部同溜煤管连接的方形变圆形法兰改为入口大圆出口小圆的法兰,同时加大弃料溜煤管管径,便于熟料排放。
河北省南网下辖六个地区(石家庄、邢台、邯郸、保定、沧州、衡水),供电面积8.36万平方公里,人口4600万。河北南网统调发购电装机容量2558.6万千瓦。全网500kV变电站12座,主变25台,容量19250MVA;500kV输电线路31条(不包括网间联络线);220kV变电所130座,主变267台,总容量41453MVA;220kV线路307条。
河北南网省调在运SCADA/AGC系统为2001年引进加拿大SNC公司GEN3分布式系统,采用Alpha DS20服务器和AU500工作站。目前硬件设备老化严重,软件故障频繁发生,系统功能滞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大电网条件下的运行监控、数据整合及信息共享,给电网安全运行带来重大隐患,急需进行改造。根据国调中心“十二五”调控规划结合河北南网实际情况,河北南网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整体系统分3年完成,根据需求紧迫程度和技术条件的成熟程度,每年实现部分功能投运,“十二五”末,建成技术先进、功能完备的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
二、 河北南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现状
(一)SCADA、AGC系统
目前河北南网的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是2000年从加拿大SNC公司引进的GEN3系统,主要实现了SCADA、AGC、高级应用等软件功能,硬件采用Alpha DS20服务器和AU500工作站。系统由三台数据采集节点、二台数据库节点、二台高级应用节点、二台数据通信节点、一台开发节点、六台人机工作站组成;支持CDT、CAE、DNP2.0、Tase2等通信规约。
经过几次改造和功能升级,目前系统已实现以调度数据网络为主,数字专线通道为辅的通信方式。接入厂站数量176座,其中500kV变电站12座,220kV变电站128座,电厂36座。
(二)DTS、PAS系统
DTS/EMS系统1997年开始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1998年第一期DTS/EMS系统投入运行,实现了图库模一体化。2003年经过又与清大高科公司合作开发,对系统进行了升级。硬件主要包括两台DS15服务器和10台微机服务器。软件功能主要是由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静态安全分析和安全校核以及短路电流计算等方面,并已经实现了网、省、地DTS模型数据互联。
(三)AVC系统
河北省调自动电压控制(AVC, Automatic Voltage Control)系统为北京清大高科系统控制公司产品,与EMS高级应用部分一体化设计,于2006年立项建设,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主站硬件主要采用IBM服务器,并配置1台调度员工作站和1台维护工作站。主服务器采用UNIX操作系统和ORACLE数据库,工作站采用LINUX操作系统,C/S模式。目前,已经接入9座500kV变电站和14座主力发电厂,实现闭环运行,并首次实现了网、省、地三级分层优化协调控制。
(四)WAMS系统
河北南网广域相量测量系统(WAMS)为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PAC-3000系统,于2008年6月投入运行。主站硬件部分包括2台数据服务器(共享磁盘阵列)、1台应用服务器、2台数据采集服务器、1台互联网关服务器、1台WEB服务器、2台系统分析工作站、1台监控工作站和1台调度工作站。主站软件部分包括PMU数据采集和通道监视、电网扰动识别、低频振荡监视分析、电网运行状态动态监视、机组励磁参数、一次调频等参数监视和评估、WEB等功能。截止到2010年底,共接入厂站PMU装置35套,其中发电厂16套,变电站19套。
(五)调度生产管理系统(OMS)
河北省调2004年建立了省调调度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系统基于南瑞信息所PI2000平台,硬件采用Alpha ES40系列服务器,数据库为Oracle 9i。主要应用项目包括:值班日志、调度简报、操作票等系统;2007年建立了OMS 网站,基本实现了基础数据信息共享。2008年增加了检修计划和工作票功能。
三、 河北南网智能调度系统建设情况分析
(一)系统设备
系统主要由服务器、工作站和网络设备以及其它计算机设备等组合成的以下各部分子系统组成:基础平台及实时监控与预警、调度计划、安全校核和调度管理四大类应用。
(二)数据采集模式
河北南网调度支持系统的数据采集主要采用通过104规约基于调度数据网络传输,对黄壁庄等10个老旧RTU厂站需要数据转发。采用2套终端服务器,满足专线接入的需求。
(三)与其它计算机网络的互联
系统具有与备调、华北网调和地区调度中心实时数据、模型数据通信的能力,通信规约采用DL476等规约。与内网和外网系统的互联必须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的要求。
四、河北智能电网调度技术支持系统应用主要分为
(一)实时监控与预警应用
实时监控与预警应用主要包括电网实时监视与告警、电网调整控制和电网分析与辅助决策以及电网运行评估这四方面的应用功能。实时监控与预警应用提供可视化的工具和手段,使调度员可以实时的了解与掌握电网当前运行的状况,能够及时的发现电网运行中的某些变化,并且及时做出反应与对策。可视化应与分析功能互相结合在一起,动态的来展示出分析的结果。
(二)调度计划应用
调度计划功能全面综合考虑电力系统的经济特性和电网的安全性能,将经济调度与静态和动态安全校核互相结合在一起,实现电网运行经济与安全性的协调统一,为保证特大电网安全稳定和经济运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证。
【摘要】 目的:提高人们对儿童急性酒精中毒的认识。方法:总结32例儿童急性酒精中毒的临床特点、治疗经过及转归情况。结果:32例中痊愈28例,遗留继发性癫痫1例,智力不全1例,死亡2例。结论:急性酒精中毒对儿童危害极大,如不及时治疗,可致伤残甚至死亡。
【关键词】 急性;酒精中毒;临床特点;儿童
[Abstract]Objective:To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acute alcoholism in children.Methods:The clinic characters,therapy course and results of 32 cases of acute alcoholism in children were summed up.Results:Among the 32 cases, there were 28 cases of recovery, 1 case of secondary epilepsy, 1 case of mental deficiency and 2 cases of death. Conclusions:Acute alcoholism is a tremendous hazard for children and can result in deformity, even death if not treated in time.
[Key words]Acute; Alcoholism; Clinic characters; Children
自1998年1月~2006年12月笔者参与抢救儿童急性酒精中毒共32例,现将其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总结如下,以对儿童酒精中毒的合理干预及预防提供依据。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儿童急性酒精中毒共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0~1岁5例(1例为24天新生儿),~3岁5例,~6岁6例,~12岁16例。0~1岁5例均因高热用酒精反复擦浴,余27例为饮酒中毒,包括误饮、偷饮、以酒散寒、宴席饮酒等。酒料为白酒、黄酒、啤酒,饮用量折合成纯酒精6~10 mL 9例,
1.2 临床表现
32例均起病突然,呼气及呕吐物有酒精味道14例,包被打开有浓烈酒精味道5例,病前有感染征9例。中毒表现为兴奋期5例,共济失调期9例,昏睡昏迷期18例;全部病例均有意识改变;神经系统受累8例(主要为抽搐);消化系统损害20例,8例伴有胃出血;周围循环系统损害18例;心律失常17例,心动过速12例,心动过缓1例;呼吸系统受损13例。
1.3 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26例,白细胞增高20例;尿常规检查19例,蛋白+~+++5例;肝功能检查11例,4例GPT>40 IU/L;心电图检查22例,其中窦性心动过速12例,频发室早4例,窦性心动过缓1例。
1.4 并发症
肺炎3例,肠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8例,中毒性脑病4例。
2 治疗及转归
阻止酒精吸收,口服者尽快洗胃,洗毕经胃管注入浓茶或咖啡,并注入硫酸镁导泻,重者灌肠洗肠;酒精擦浴者更换包被或衣服并用清水擦身减少吸收;保暖,有紫绀者给予吸氧;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能量合剂促进酒精代谢,纠正酸中毒;有意识障碍者及早应用纳络酮;止痉、保肝、保护胃粘膜、防治感染等综合治疗。
痊愈28例(患者兴奋及共济失调症状消失,嗜睡、昏睡、昏迷者意识转清醒,患者自觉无不适感);遗留继发性癫痫1例;智力不全1例;死亡2例。
3 讨论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一次大量饮酒后引起精神错乱、兴奋、失去控制能力,甚至表现出攻击行为,是一种暂时性的神经、精神功能障碍。根据临床表现,急性中毒分为兴奋期、共济失调期和昏迷期。严重中毒者由于延髓血管运动中枢和呼吸中枢相继受抑制可发生呼吸、循环衰竭,危及生命[1]。小儿因胃肠及脑髓血管丰富,酒精吸收比成人快,中毒症状比成人快且重,一次大量饮酒后所出现的临床症状与成人相比,小儿精神运动性兴奋及共济失调历时短或不明显,很快出现昏睡或昏迷,病死率及致残率明显高于成人[2]。
本组资料中,经饮酒中毒者以年长儿为主,居住地多位于城镇;以酒散热以婴幼儿为主(5例为婴儿期),居住地以农村为主。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高,年长儿活动范围增大,好奇心及模仿能力强,自制能力及生理防御能力差,加之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酒的危害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导致年长儿饮酒中毒的现象越来越多。农村缺乏基本的医疗知识,就医条件差,把成人退热的方法用于婴幼儿,婴幼儿皮肤粘膜相对面积较大,且皮肤角质层薄,粘膜血管丰富,酒精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反复擦浴,加速了婴幼儿皮肤对酒精的吸收,因此极易出现中毒,且症状较重。
治疗上需强调的是:(1)酒精中毒无特效解毒药物,迅速阻止酒精吸收非常重要。酒精大部分在十二指肠及空肠吸收,少量在胃内吸收,早期洗胃同时宜导泻或洗肠,减少酒精入血。酒精擦浴者尽快更换包被、衣服并清水擦洗皮肤。(2)加速酒精氧化,儿童期尤其是婴幼儿期,肝功能不成熟酒精氧化速度慢,易发生蓄积中毒。应用能量合剂加速酒精在体内的氧化,减少毒性作用。(3)有意识障碍者及早并可重复应用纳络酮。当过量酒精进入机体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下丘脑释放因子促使腺垂体释放大量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乙醇代谢产物乙醛在体内与多巴胺缩合成阿片样物质,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脑内阿片受体,使患者出现中毒症状。纳络酮是阿片样物质的特异性拮抗剂而无激动活性,能迅速透过血脑屏障,竞争性的阻断阿片样物质与受体的结合,从而减少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的抑制[3],还可促进乙醇在体内的转化,降低血内乙醇浓度。纳络酮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使用安全[4]。本组18例出现意识障碍者全部应用纳络酮,16例应用1~4次即清醒,2例因就诊太晚(13 h左右),已出现多脏器受累,预后差。(4)对症治疗:止痉禁用巴比妥类药物,因与酒精产生协同作用加重抑制。治疗脑水肿应防止因过多应用脱水剂而使颅内压骤增,造成小脑扁桃体疝。(5)及早正确诊断及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直接因素,纯乙醇的致死量,婴儿为6~10 mL,儿童为25 mL[5]。本组18例均远超出致死量,但除2例因就诊时间较晚死亡外,其余经合理治疗均存活。原因与是否空腹、既往是否嗜酒及儿童少有脏器基础病有关外,治疗早晚是关键。本组病例中凡酒后2 h内就诊者尽管病情严重,但疗效满意。10 h后就诊者预后差。
急性酒精中毒对于儿童危害较大,如治疗不及时可出现伤残甚至死亡等严重事件。医务工作者应多宣传育儿常识,避免对发热患儿给予酒精擦浴。嗜酒家长应戒酒,禁止小儿饮酒。各种餐饮娱乐场所禁止向儿童聚会者提供酒类饮料。全社会共同努力防范酒精对儿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89-790.
[2] 袁 壮,薛辛东.儿科急重症与疑难病例诊治评述[M].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69-570.
[3] 汪 洋,董雪松.纳络酮治疗脑复苏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6,16(5):367.
2005~2007年收治重度哮喘伴呼吸衰竭患者27例,均经口腔气管插管,男17例,女10例,平均60.1岁;并发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患者24例;平均带机时间8.5小时,其中5例患者超过20小时。
重度哮喘诊断标准:①症状焦虑、烦躁、大汗,② PaO2<60mmHg、P>120次/分、PaO2<60mmHg,PaCO2<45mmHg ,R>30次/分,PH降低,三凹征象。呼吸衰竭诊断标准:PaCO2>50mmHg、PaO2<60mmHg,伴或不伴昏迷。
方法:机械辅助或控制通气各种参数个体化,尽可能使用让患者感觉舒适又能有效改善呼气功能的通气模式,对有慢性肺内感染等并发症患者合理、有效、联合应用抗生素,抑制内源性激发因素,气道管理重点加强吸痰操作,促进痰排出,加强综合治疗。
结 果
27例患者中,死亡3例,21例患者进入缓解期,3例死亡患者中有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1例死于上消化道出血,无1例患者死因是由于呼吸机操作不当,或综合治疗失误所致。
讨 论
重视呼吸机个体化的使用:机械通气时常用较大潮气量和低频通气、减少气流阻力、使呼吸肌得到充分休息,按千克体重精确计算潮气量,一般潮气量15~20ml/kg,呼吸频率8~10次/分,通气压力50~60cmH2O,吸气氧浓度<50%,I:E=1:2。有自主呼吸患者采用SIMV+PSV,SIMV频率稍低于病人呼吸频率。因为要克服支气管痉挛,PSV压力可较高20~30cmH2O,但必须摄胸片除外患者有肺大疱存在。病情缓解后,气道压力适当降低。昏迷病人应用CMV模式;清醒患者插管时首先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的配合。必要时先给予肌松剂,最好选用潘可罗宁,因其还有缓解迷走神经作用,利于解除支气管痉挛。
有效使用抗生素:哮喘激发的内源性因素,支气管慢性炎症被认为是哮喘的本质,本组患者中有21例并发呼吸衰竭,慢性肺内感染是主要的激动因素,所有患者均做痰培养+药敏试验,合理选用广谱抗生素,对于慢性肺内感染尤其是老年患者,联合使用喹诺酮类、头孢类抗生素效果较好。
呼吸道分泌物是机械通气和气道管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尤其是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的哮喘患者经常因为急性肺内感染、痰液增多、痰栓形成,造成急性呼吸衰竭。应当重视气道管理中吸痰方法,操作方法不当、未掌握好时间,均可能威胁患者生命。对于有黏稠痰或痰栓的患者,我们采取首先雾化吸入,其次有选择地翻身拍背,最后吸痰操作,成功率较高。雾化药物有α-糜蛋白酶、盐酸氨溴索、地塞米松等药物,有时也沿气管插管内壁注入3~8ml生理盐水或碳酸氢钠、软化湿化痰液。若发生肺不张则根据胸X线片提供的位置,采用特殊、有选择的翻身、拍背扣击,有利于阻塞肺叶痰液的排出。吸痰前纯氧吸入2~3分钟、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严格无菌操作技术,消毒洗手,戴一次性无菌手套、吸痰用品专人专用、专用专管,每次更换吸痰管,病房地面严格消毒,保持室内通风,湿度60%左右,每隔2~3小时用多功能消毒机消毒1次。
综合治疗合理应用支气管舒张剂,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保证输液2500~3500ml/日,当pH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四川 成都 610225)
【摘 要】根据强制戒毒中心的管理工作需要,基于Microsoft.NET平台及戒毒所局域网络,采用visual studio 2010及Microsoft SQL Server2008开发工具、C/S三层结构模式、C#开发语言及ADO.NET编程技术, 建立包含评估功能模块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运行结果表明,本系统运行良好且基本满足戒毒所对戒毒人员信息管理及评估的需求,确保了戒毒人员信息的完整性与保密性,并提高了戒毒所的工作效率。
关键词 戒毒中心;信息管理;评估
0 引言
我国戒毒中心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强制戒毒所、劳教戒毒所、戒毒医疗机构,已经覆盖了全国各地。据相关资料分析显示,截至2013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247.5万名,同比上升18%。而且每年以20万人左右的速度攀升[1]。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实施,认真贯彻和落实《禁毒法》、《戒毒条例》,进一步规范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工作,切实保障戒毒人员合法权益,相关部门制定了一套《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通过该办法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了一些列的评估:行为表现评估、生理脱毒评估、身心康复评估及社会环境与适应能力评估。
随着经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信息化管理随之应运而生。针对戒毒患者这一特殊的边缘群体,为不侵犯其隐私,开发一套相对完善的戒毒人员信息管理及诊断评估系统势在必行。
根据戒毒所实际情况的需要,充分遵守《戒毒条例》对戒毒患者个人信息保密原则,针对强制戒毒中心分析并设计信息管理评估系统。
1 系统框架
根据戒毒中心的业务需求分析,系统包括管理科领导层、管理员、监督员三级用户,三级用户都采用C/S模式完成,本系统的平台体系如图1所示[2]。
Figure1 Architecture of the syste
本系统的搭建是在硬件支撑体系和网络通信搭建成功的情况下完成,即主机服务器、打印机、局域网等已经布线完成,本系统通过串口/USB/网络与主机连接,向主机发送采集到的各种消费、会见等信息,所有与戒毒人员相关的信息都将通过戒毒人员的指纹确定是其本人进行的消费操作,本系统的软件部分框架图如图2所示。
2 系统功能
该信息管理评估系统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并搭建网络数据库平台,该平台基于C#开发语言,并且采用灵活的C/S(用户/服务器)模式搭建体系结构,强化使用权限的等级管理,遵循业务流程设计的数据信息交互,将强制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状况及评估管理工作融入到信息化管理评估系统中,是戒毒信息采集、相关数据分析、强制戒毒人员的戒毒效果评估、问题反馈等工作真正匹配适合实际工作业务流,为戒毒所的管理工作实现决策支持,在提高强制戒毒人员的康复率方面具有显著的实用价值与重要意义。
Figure2 The Block Diagram of the syste
戒毒诊断评估不是一种单项的评估,而是一种综合性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评估前要全面收集资料,将多种评估、评判的联合使用(如观察法、医学检查法、会谈法等),以严谨的态度和客观的事实分析评价所得到的资料,期望达到有效的、客观公允的评估结果[3]。本系统主要分为以下七大模块。
(1)系统登录模块:根据管理人员的操作权限及授权用户名及密码登录戒毒人员信息管理系统,根据需求对戒毒人员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操作。
(2)评估管理模块:本系统根据国家颁布的《强制隔离戒毒诊断评估办法》中的戒毒人员评估标准,将评估系统设置为“三步”流程。第一,由专业的工作人员对其进行行为表现评估、社会环境与适应能力评估;第二,对其进行生理脱毒评估、身心康复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合格”、“不合格”的评估结果;第三,由专业的“评估小组”根据评估结果给出专业的评估意见,并将其上报给相关指导部门。
(3)信息管理模块:对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及在戒毒所内的信息进行管理,并根据戒毒人员的消费权限对其消费情况做出统计等。
(4)权限设置模块:根据强制戒毒人员在戒毒中心的情况对其消费权限、亲情号码拨打权限、会见家人等权限进行相关设置。
(5)会见管理模块:根据戒毒人员的个人情况对其与家人会见的次数进行管理,并统计会见亲人的详细信息。
(6)报表管理模块:根据强制戒毒人员的表现分阶段对其进行奖金奖励及家人为其日常生活充值,统计充值的时间、充值的金额、账户余额等详细信息;并汇总戒毒人员各项消费、充值及余额、评估等情况的详细信息,按查询条件打印出所需报表。
信息管理评估系统可迅速、及时的查询到戒毒人员的相关信息,提高了管理各种信息的准确度,并加强了戒毒所各部门的信息交流与处理,极大程度上的提高了戒毒所的工作效率,也减免了因手工处理相关事情的繁琐与误差。
通过评估模块对强制戒毒人员进行定期评估,并由专业评估小组分析评估状况,有助于通过评估结果分析戒毒中心强制戒毒人员的整体状况,为针对戒毒所的各项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及有利的依据。
3 系统设计与实现
本文主要阐述了戒毒所工作人员管理戒毒患者信息部分的功能设计,具备对戒毒人员信息保密性的要求,同时实现戒毒所管理工作的自动化、规范化及系统化。
3.1 功能模块的设计
根据系统功能的描述,对系统进行设计并实现了所有功能,本系统界面简单、易懂。该系统的整体布局不变,根据操作人员的选择,改变布局的工作区域。基本信息管理模块的界面,管理者可根据需要注册登记新入所成员的信息,根据管理者权限的不同可实现查询、修改、注销所内戒毒人员的信息。
登记新成员时可通过图像的采集生成戒毒人员的头像信息、通过指纹采集生成指纹模板信息并将其上传至个人基本信息数据表中,在本系统中可以分别采集十个手指的指纹模板信息,头像及指纹模板信息都通过二进制的形式存储在数据库中,在以后的消费过程中将通过指纹确认其消费情况。
本系统可根据管理人员权限的不同对戒毒人员的各类信息进行分类查看并统计出规律,根据不同的曲线图可以得出相应的数据并对其做出分析,为将来的戒毒工作提供有利的依据。评估功能主要作用是可根据戒毒人员各项指标做出评估,该模块含有若干条量化标准,系统每月将所有评估内容进行量化后评分,最终到处数据,根据系统量化的标准,由评估小组对戒毒人员进行的评估结果进行查核并给出相应的意见。
3.2 数据库的设计
本系统设计的面向群体是戒毒人员,这一特殊群体必须对其个人信息进行严格保密,根据这一设计的需求,本系统数据库的设计本着戒毒人员信息的完整性及保密性原则建立了一个AllInformation数据库(该数据库包括了各个管理人员的信息、戒毒人员的基本信息、消费的信息及评估评判详情等),并根据戒毒人员信息的保密级及重要程度进行相应的分类,设置不同的权限,依据各个管理人员的级别。
根据数据库的加密原则,本系统设计时对数据库进行了三级加密,数据库级、表级、字段级,这样的多级加密形式以确保强制戒毒人员的信息保密性。同时为防止数据库中数据由于外界的原因丢失,本系统设计时使用了SQL Server中的作业,将数据库定时的进行自动备份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4]。
4 总结与展望
随着网络技术与计算机的飞速发展、云计算时代的到来,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化技术从各面冲击着人们的视角[5]。
在社会中,有这样一群被社会边缘化的群体,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的戒毒所中被封闭式的管理,本系统就是针对这一群体而专门设立的课题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通过信息化管理,可以简化戒毒工作者大量的机械重复操作,使得戒毒所的工作人员更加高效的工作。
本系统的优点在于保证了戒毒者信息的保密性和完整性,并且对戒毒人员的数据信息进行了有效的控制,实现了对戒毒人员的信息化管理,并且能够通过各项记录分析戒毒人员的一部分基本情况,比如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判断戒毒者的康复率及复吸率,可以通过戒毒者参加活动的出勤率并根据其参与活动的情况对其进行分析找到更加有利的戒毒方法等。与此同时,评估模块使戒毒人员的评估过程信息化、规范化,对戒毒者的状态进行长期评估,有助于对强制戒毒者状态的了解,不足在于本系统还没有得到足够的数据以分析出各项相关数据的指标。
系统的开发与完善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的积累与完善。本系统界面友好、功能相对完善,在操作方面应向着更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2014年中国禁毒报告之十一:毒情形势[Z].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Report on drug control in China in 2014 11: DuQing situation[Z].China’s national narcotics control commission.
[2]任正华,黄猛,高成军.基于.NET技术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337-338.Ren Z. H, Huang M.,Gao C. J. Build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 based on .NET [J].Moder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3(10):337-338
[3]谢仁谦.如何建立戒毒诊断评估系统[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4):148-149.Xie R. Q..How to Build the System of Diagnostic and Evaluating for Abandon Drug Habits[J].Health Vocational Education, 2009, 27(14): 148-149.
[4]张笑.基于.NET的酒店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0.Zhang X..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Wineshop Based on .NET Framework[D].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10.
[5]姬睿.SQL SERVER 数据库安全管理机制[J].科技信息,2008:48.Ji R..Research of SQL Server Database Security Management Mechanism[J]. Science &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08:48
关键词:单片机;温度控制;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TP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256-02
随着技术创新与发展,计算机与互联网络的联结所产生的信息技术已经开始引领时代,并使社会各行各业开启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反过来,它也更加刺激了各种技术的再生产,或创新研究。当前,单片机在使用的过程中,为了保证产品的性能,需要不断对温度进行合理的控制与管理。研究表明,有效控制单片机的温度不但能加强操作的灵活性,而且能最大程度满足用户的需求。近年来,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引入了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不但解决了生产中的问题,而且大大增加了生产率,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
1 单片机的基础知识
从单片机的发展历程来看,单片机最早又被称为:微型计算机。其特征是:由RAM、CPU、ROM等多个元件组成。单片机的体积小,方便携带,同时又具有强大的功能。在现代化工业中引入单片机,能够利用外加电源以及晶振的效能,对数字化信息做出处理,从而实现温度的控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同时,单片机还被广泛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不但能使劳动环境得到改善,降低了生产风险系数,而且加大了能源的利用度,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2 单片机类型的选择以及系统框架结构
2.1 单片机的选型
为了能更好地发挥温度控制系统的作用,选择适合的单片机类型很关键。一般情况下,单片机在选择的过程中,应该符合这几个标准。比如:容量要大、运转效率要高、价格比较低廉、具有普遍适用性。本文采用的主控芯片型号为AT89S5。该款产品的优点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第一,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实现与Intel公司的8051兼容。第二,可编程序在要求的范围内,可以进行随机读,并进行储存。第三,时钟频率在0~33MHZ的范围之内,完全可以高效工作。第四,可编程输入与输入引脚的数量为32个,16位定时计数器、数据指针的数量均为2个。第五,中断电源的数量为6个,与2级优先级。第六,有双全共串行通信接口,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
2.2 传感器的选择
本文中温度控制系统采用的传感器型号为DA18B20,改传感器由专门的半导体厂家生产,具有微型处理的功能,是比较先进的一款智能温度传感器。它的主要特征是:体积比较小、方便携带,而且数据传输的效率非常高,在远距离的情况也完全可以操作。因此,该传感器被普遍应用在各个领域中,比如军事、工业、企业,以及日常生活等。
2.3 温度控制系统框架
温度控制在营运的过程中,依靠集成模块技术来进行工作,该技术包括多个组成部分。主要有(单片机、采集、温度设置、显示、驱动电路)等模块。集成模块的工作原理是:首先,采集模块实现对数据的有效采集,然后将数据通过单片机模块输出,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其次,被处理后的数量上传到温度控制系统中,再通过显示模块将数据显示出来。另外,温度设置模块的功能是:在温度控制系统中,利用温度设置模块,可以提前将温度的数值设置好。当被采集的数据被监测出温度有异常时,单片机模块可以自行调节控制,如果温度大于设定的要求时,单片机就会停止加热。如果温度小于设定的要求时,单片机就会打开驱动电路,开始加热。另外,当单片机改变驱动电路时,还会发出强烈的警报声。这样,有利于工作人员及时检查系统状况,帮助系统恢复正常工作。
3 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的原理
首先,传感器对信号进行捕捉,并将其转化为电压信号,然后放大倍数,使单片机能够识别到,以便实施控制。当信号完成过滤之后,就会生成标度,使温度可见。其次,在对比实际检测温度的基础上,实行温度的调节和优化,最终将温度控制到最佳状态。最后,单片机在运行的过程中,能够完成温度的实时检测,然后根据实际的要求,对检测的结果做出调节和控制。因此,单品机在工业生产以及日常生活中被广泛应用,不但增加了温度的精准性,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效益。除此之外,单片机在温度控制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不会产生任何风险。最后,在使用单片机的过程中,还应该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完善程序,增强单片机的功能,推动它的不断发展。
4 单片机温度控制的措施
4.1 利用纯硬件的闭环控制系统
该方法在使用中,具有速度快的优势特点,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控制的精度不高,线路比较复杂,操作不灵活,增加了调试、安装的难度。因此在推广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障碍。
4.2 利用FPGA/CPLD,以及有IP内核的FPGACPLD方式
首先,前一种方式能够实现信息的采集,并进行存储,然后显示出来。另外,在IP内核环境下,可以利用交换的方式实现信息的测量、分析。这种方法使系统结构更加合理,并且在能应用与复杂的测量中,容易操作,具有一定的优势。同时,该方法在使用中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安装、调试困难,而且价格比较昂贵。因此,在温度控制中,也不利于推广。
4.3 在使用单片机的基础上,配合使用高精度温度传感器
单片机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完成人机界面作业,对信号进行分析与处理。另外为了补充单片机存在的缺陷,将高精度传感器纳入控制系统,完成对信号的采集、储存、转换等。这种方式能最大程度的发挥系统的优势,提高单片机温度控制的效果,值得推广。
5 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5.1 硬件电路的开发和应用
硬件电路开发的要求通常是:单片机主机、两路传感器、多路独立控制开关、调节阀门,以及传感器等设备。只要配备齐全上面的硬件后,基本上可以实现预期的效果。通过及时的检测,能够防止生产中出现的温度变化,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给企业带来损失。另外,可以安装一些辅的设备,比如报警器、显示器等,提高系统的服务功能,以便达到运行的最佳状态。
5.2 软件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软件系统的开发与应用主要通过C语言编程来实现,增加单片机温度系统的各种功能。在开发与应用的过程中,主要发挥作用的是主模块和主程序。首先,主模块在初始化之后,将温度的检测用数据显示出来,并进行处理、存储等。其次,当检测的温度超出预定范围之后,主程序在受到信号之后,能够对温度进行及时的调节,并与其他子程序通力合作,最终将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5.3 温度检测的开发和应用
在温度检测的开发和应用中,一般采用热电偶传感器来工作。该传感器的特点是:结构简单,价格低廉,测量范围广,准确度高,传输速度快,灵敏度好。当然,热电偶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一旦电压比较高时,该传感器识别率就会降低,影响检测的准确度。通常解决的办法是:将倍数比较高的电路安装在转换器上,提高电压信号强度,来完成数据的传输。这种办法操作简单,非常方便。
6 结束语
当前,工业、企业、军事,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为了有效实行温度的控制,普遍采用了单片机温度控制系统。该系统主要能够实现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能够加强温度的实时控制和检测,预防各种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在温度监测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工作人员根据当前的运行状态,对温度作出控制和调节,保证系统的正常运行。另外,单片机结构简单,价格比较低,操作简单,精准度高,而且在使用中非常可靠,不会出现负面影响。实践证明,将单片机应用到工业生产中,通过对温度的有效控制,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而且使生产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单片机在未来发展中具有更加广阔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史玲. 基于单片机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 电子制作, 2014(9): 9-10.
关键词:鸡白细胞介素18;鸡干扰素γ;抗病毒;免疫调节
中图分类号 S85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11-0040-07
Synergistic Antiviral Mechanism of Chicken IL-18 and IFN-γ
Li Xiaoting1 et al.
(1College of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Heilongjiang Bay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Daqing 163319,China)
Abstract:The healthy and rapid development of poultry industry was troubled by avian viral diseases such as 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 With other anti-viral drug effect is not ideal,it is necessary to use cytokine preparations to improve the immun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anti-virus ability. Chicken interleukin-18 (ChIL-18)and chicken interferon gamma(ChIFN-γ)have been shown to inhibit a variety of viral infections. In order to study the novel cytokine preparations,the effects of ChIL-18 and ChIFN-γ and the two mixed antiviral mechanism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of this laboratory had showed that ChIL-18 and ChIFN-γ can inhibit IBDV proliferation in chickens,especially with the mixed group,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ixed group has better antiviral effect. Within 7 days after ChIL-18 and ChIFN-γ injection of chickens,the kit was used to detect the changes of cytokines in the chicks. The effects of ChIL-18 and ChIFN-γ on intracellular NO,several Toll-like receptors (TLR)and downstream signaling pathways were analyzed by using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of chicke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s of IL-6,IL-12 and IL-17 in the serum stimulated by mixed group w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in the PBS group. Mixed group proteins could induce NO production,the expression levels of TLR2,TLR3,TLR4 and MHC-II were increased and MAPK and NFκB signaling were activated.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mixed group had a better theoretical basis for antiviral ability,ChIL-18 and ChIFN-γ,both of which could induce the body to produce effective defense against virus infec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tudy of new cytokine preparations.
Key words:Chicken interleukin 18;Chicken interferon γ;Antiviral;Immunoregulation
1957年,Isaacs和Lindenmann在研究流感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了一种与病毒干扰作用有关的活性物质,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on,INF)[1]。1958年Nagano和KoJima报道了同样的发现[2],这也是第一个纯化到同质,克隆,测序完全的细胞因子,并以重组的形式生产并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3]。IFN应答在对病毒的先天免疫中起重要作用[4-5]。病毒入侵诱导许多细胞类型产生IFN,并且IFN作用于邻近的健康细胞以防止进一步的病毒感染。IFN-γ是唯一的Ⅱ型干扰素,又被称为免疫型IFN[6],主要由活化的T、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产生,是紧密参与先天和获得性免疫应答的促炎性细胞因子[7]。IFN-γ可以有效的刺激NK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8],激活抗微生物和抗原呈递功能,在抗胞内病原体的宿主防御中起关键作用[9]。发生免疫应答时,IFN-γ的循环扩增可以快速警告相邻细胞以及先天免疫系统的效应细胞对抗可能的感染。IFN-γ可以广泛的影响细胞程序[10],也可以引起细胞表面Ⅰ类和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分子的表达增加[11]。IFN-γ具有较为严格的种属特异性。
IL-18在1989年首次在小鼠腹腔内注射内毒素后从血清中分离,被描述为“IFN-γ诱导因子”。许多研究者得出结论,该血清因子是IL-12,直到1995年从小鼠肝脏纯化和“IFN-γ诱导因子”的分子克隆,才更名为IL-18[12]。IL-18属于IL-1家族的第四成员,由巨噬细胞,树突细胞(DC),嗜中性粒细胞,脂肪细胞,枯否细胞,小胶质细胞和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等多种细胞产生。这种细胞因子呈现许多独特的生物学效应,包括多效性、多功能性、免疫应答和促炎作用[13-16]。IL-18与家族中的IL-1β相似,其分泌不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然而,IL-18的生物学活性并不能用IL-1β来概括。自1995年以来,许多研究已经使用内源性IL-18或IL-18缺陷型小鼠来研究IL-18的多种生物学功能。已有研究表明IL-18可以刺激激活NK细胞[17]、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18]以及对癌细胞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19]。
本实验为了进一步研究IFN-γ和IL-18及二者的协同抗病毒活性与机制,对IFN-γ和IL-18及它们的协同免疫调节活性进行了诱导细胞因子分泌、NO产生和TLR表达和通路激活的分析。本实验获得的单一IFN-γ和IL-18蛋白将为产业开发和临床用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对后续的应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结果中,蛋白的协同作用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效果,且具有较单一蛋白更好地免疫调节能力,为新型抗病毒的细胞因子制剂的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夯实的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用动物 14日龄SPF(specific-pathogen-free)级三黄鸡和9~11日龄鸡胚购自大庆兴旺养殖场。
1.1.2 主要试验试剂 ChIL-18和ChIFN-γ为本实验室制备,GM-CSF和VGX(TLR-4抑制剂)购自abcam公司;反转录试剂盒购自Bio NEER公司;质粒提取及DNA纯化试剂盒购自Axygen公司;白介素-2(IL-2),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2(IL-12),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试剂盒购自云克隆有限公司,NO检测试剂盒购自碧云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2 方法
1.2.1 实验动物处理 原核表达的ChIL-18和ChIFN-γ蛋白为本实验室前期制备,已证明这2种蛋白具有抗IBDV感染的作用(未发表)。14日龄SPF级三黄鸡雏鸡20只,自由采食及饮水。随机分成4组,每组5只,注射制剂分为ChIL-18组、ChIFN-γ组、ChIL-18+ChIFN-γ的混合组及PBS组。给药方式为腹腔注射。实验流程为:对14日龄雏鸡分别以腹腔注射的方式进行初次注射纯化后的浓度为1mg/mL的重组蛋白,每只雏鸡注射200μL,24h后进行二次注射同样水平的蛋白。具体实验方法见表1。分别在注射后1d、2d、3d、5d和7d检测血清中细胞因子IL-2,IL-4,IL-6,IL-10,IL-12,IL-17的分泌水平。
表1 试验动物分组
[组别 注射方式 数量(只) 14日龄
(mL/只) 15日龄
(mL/只) PBS 腹腔 5 0.2 0.2 IFN-γ 腹腔 5 0.2 0.2 IL-18 腹腔 5 0.2 0.2 IFN-γ+ IL-18 腹腔 5 0.2 0.2 ]
1.2.2 分离雏鸡血清 对注射后雏鸡静脉采血,放于37℃恒温培养箱中静置1h,取出后放入4℃后3h,800g离心10min,吸取血清用于检测细胞因子水平。
1.2.3 细胞因子检测 检测注射蛋白后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分泌情况。按照Gallus IL-2、IL-4、IL-6、IL-10、IL-12和IL-17Precoated ELISA Kit操作步骤进行检测。使用前将试剂盒所提供的Washing buffer(30×)、Dilution buffer R(1×)、Precoated ELISA plate和TMB取出室温平衡一段时间,所有试剂需充分混匀且避免在此过程中产生泡沫。
将血清转入试剂盒所提供的预包被平板条内,每孔50μL。实验过程中需设置标准品孔及空白孔。每孔加入50μl稀释后的Biotinylated antibody,轻轻振动混匀,酶标板上加封板膜,37℃温箱孵育。60min后取出平板,倾倒孔内液体并于无菌滤纸上拍干,每孔加入250μL1×Washing buffer,洗涤3次,每次5min。最后一次洗涤结束后于无菌滤纸上拍干,每孔加入100μL稀释后的Streptavidin-HRP,加上覆膜,37℃温箱孵育30min。取出平板后倾倒孔内液体,再次用1×Washing buffer清洗平板5次,每次5min,最后一次洗涤结束后将平板拍干。加入TMB,37℃静置避光显色。约显色8min后每孔加入Stop solution终止反应。在加入Stop solution 10min内测定平板内各孔450nm波长处的光密度。根据标准品浓度及其对应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并计算其所对应公式,依照公式计算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
1.2.4 检测巨噬细胞中NO分泌 鸡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用10mL无菌注射器抽取肝素(100μg/mL),湿润注射器管壁后推出,抽取成年三黄鸡的翅根静脉血5mL,按TBD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分离液的操作说明分离出淋巴细胞。将细胞浓度调整为1.0×106cells/mL,转移细胞到10cm细胞培养板中,37℃,5% CO2条件下培养4h,弃掉培养基,用37℃预热的培养基清洗3遍,用胰酶将剩下的贴壁细胞消化下来,重新调整细胞浓度到1.0×106cells/mL,于24孔板中加入50ng/mL的GM-CSF继续培养,当细胞密度到80%或90%单层融合状态时,用无血清培养基终止培养12h,给予不同的蛋白组刺激。蛋白刺激24h后取出细胞培养皿,取细胞培养上清液400μL,按照试剂盒中的方法检测上清液中NO的含量。
1.2.5 TLR信号通路分析 提取的巨噬细胞中加入不同组蛋白刺激培养24h后收集细胞按2.2.2中的方法提取细胞总RNA,按2.2.9.3中的方法对TLR-2、TLR-3、TLR-4、TLR-5、TLR-7、TLR-9、MHC-I和MHC-II的mRNA水平进行鉴定。对蛋白刺激后的巨噬细胞提取胞内蛋白质,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巨噬细胞中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p38和p65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他几种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在24孔培养皿中的巨噬细胞中加入蛋白刺激24h后同时加入TLR-4抑制剂(VGX)和1×TCID50的IBDV,用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直至阳性孔完全病变,观察实验细胞孔中细胞的病变情况,利用qRT-PCR的方法定量检测细胞培养液中病毒的复制水平。
1.2.6 数据统计分析 所有的数据进行生物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表示P
2 结果与分析
2.1 重组蛋白体内刺激血液中细胞因子检测 使用纯化后的ChIL-18和ChIFN-γ蛋白以腹腔注射方式接种雏鸡,加强注射1天后开始分离雏鸡外周血血清。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检测结果。如图1所示,与PBS组相比,ChIL-18+ChIFN-γ混合蛋白注射后,血清中IL-2的分泌水平有所增加,到第3天之后,细胞因子水平逐渐下降。IL-4的分泌在第1天开始升高,知道7d仍然高于PBS组,3个蛋白组都能明显地升高其分泌水平。在蛋白注射后,IL-6的分泌水平逐渐升高,并在第7天达到高峰,ChIL-18+ChIFN-γ混合蛋白组可以更有效地刺激IL-6的分泌。与PBS组相比,混合组蛋白虽然可以增加IL-10的分泌,但增加的量不高,整体分泌水平都很低。在检测的第2天,IL-12的分泌水平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恢复正常水平,ChIL-18+ChIFN-γ混合蛋白组的刺激分泌效果相对较好,其他两组与PBS没有统计学差异。蛋白组可以刺激IL-17,且在检测的第1天开始分泌,之后逐渐下降,但仍然可以在几天内持续较高的分泌水平。综上,注射蛋白后血清中的IL-4、IL-6、IL-12和IL-17能显著分泌,其中IL-2,IL-10和IL-12的分泌水平较其他组低,证明蛋白刺激可以在体内引起较强的细胞免疫,而在使用PBS刺激的情况下,这几种细胞因子的分泌不明显。结果说明ChIL-18和ChIFN-γ蛋白刺激几种细胞因子分泌具有特异性。
[IL-2pg(mL)][IL-4pg(mL)][IL-6pg(mL)][IL-10pg(mL)][IL-12pg(mL)][IL-17pg(mL)]
图1 注射蛋白后血清中细胞因子水平
2.2 蛋白诱导巨噬细胞产生NO 以鸡外周血单核细胞制备的巨噬细胞为研究对象,分析蛋白对NO产生的影响。加入ChIL-18、ChIFN-γ、ChIL-18和ChIFN-γ蛋白及PBS刺激巨噬细胞24h,利用试剂盒检测细胞上清中NO的含量,结果如图2所示。与PBS组相比较,ChIL-18和ChIFN-γ蛋白明显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NO,混合蛋白刺激细胞产生NO相比于ChIL-18组具有明显差异,而相比于ChIFN-γ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表明混合组蛋白能够更有效地刺激NO的产生,从而使细胞具有更好地抗感染的微环境。
[NO(μmol/L)]
图2 蛋白刺激后巨噬细胞中NO水平的检测
2.3 蛋白激活巨噬细胞中信号通路 在巨噬细胞中加入ChIL-18、ChIFN-γ、ChIL-18+ChIFN-γ和PBS 4组刺激物,继续培养24h后收集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并对TLR-2、TLR-3、TLR-4、TLR-5、TLR-7、TLR-9、MHC-I和MHC-II的mRNA水平进行鉴定,结果如图3所示。ChIL-18和ChIFN-γ混合蛋白组刺激后TLR-2、TLR-3、TLR-4和MHC-II的转录水平升高。表明混合蛋白激活了巨噬细胞中这几种TLR的信号,使细胞具有更强的抗感染能力。混合蛋白提高MHC-II的转录水平表明混合蛋白可以更好地激活CD4+细胞免疫应答。
图3 蛋白刺激后巨噬细胞中TLR和MHC的表达情况分析
利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几种关键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如图4所示。蛋白刺激后4~24h检测p38和p65的表达,结果与PBS相比,3组蛋白都能够刺激p38和p65蛋白的表达升高,而ChIL-18+ ChIFN-γ混合蛋白组中蛋白的水平更高,而且蛋白高表达时间延长。ChIL-18+ChIFN-γ混合蛋白同样能刺激通路中其他几种关键蛋白的表达量升高,IκBα降解量增多。表明混合蛋白可以更强烈地激活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并延长通路活化时间。
图4 Western-Blot方法检测巨噬细胞中蛋白水平
在24孔培养皿中的巨噬细胞中加入蛋白刺激24h后同时加入TLR-4抑制剂和1×TCID50的IBDV,用无血清培养基继续培养直至阳性孔出现完全病变,观察实验细胞孔中细胞的病变情况,结果如图5所示。在加入VGX之后蛋白组巨噬细胞仍会发生与PBS组相似的死亡和溶解,表明蛋白并不能抑制病毒感染引起的细胞病变和死亡。qRT-PCR定量分析蛋白组在加入VGX之后细胞培养液中的IBDV含量没有减少。说明TLR-4信号对蛋白发挥的抗病毒感染的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6 蛋白不能抑制巨噬细胞加入VGX后对病毒的感染
3 讨论
本研究使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出的ChIFN-γ和ChIL-18注射到14日龄雏鸡体内,1d后进行二次注射,对注射后7d内的几种细胞因子进行体内分析,检测的细胞因子包括IL-2、IL-4、IL-6、IL-10、IL-12和IL-17。混合组蛋白能明显提高几种细胞因子的转录水平。作为Th1型细胞免疫的主要效应分子,IFN-γ可以自动扩增Th1应答并交叉调节其他Th型[20],IL-18不仅诱导IFN-γ产生,也在增强Th1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21],本研究结果中混合组蛋白注射后在血清中检测到更高水平的IL-12。与Qiao Y等的研究一致,IFN-γ可以增加IL-12的表达[22],也有报道表明,IL-18不能诱导IL-12的产生[23],可能是由于实验的条件不同,所以出现不一样的实验结果。本实验表明,混合组蛋白可以提高IL-4、IL-10和IL-6的水平,已知IFN-γ对Th2和Treg免疫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对促炎性细胞因子的产生具有促进作用,而IL-18可以通过CD14+单核细胞诱导IL-10产生[23],IL-18还诱导NK细胞,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IL-4[24]。实验结果中IFN-γ和IL-18组及混合组蛋白诱导强烈的IL-17分泌,Th17细胞的分化被IL-6、IL-1、TGF-β和IL-21所驱动,IL-1β和IL-18在内环境稳定和炎症条件下促进Th17细胞分化[25],本实验中IFN-γ和IL-18明显增加IL-6的表达,但由于实验设计缺陷没有检测TGF-β的水平。以上结果说明IFN-γ和IL-18蛋白注射后会引起机体强烈的细胞免疫应答,使机体具有较强的抗病毒内环境。
巨噬细胞是对宿主防御具有重要作用的先天免疫细胞,可以产生介导宿主防御的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这些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强烈地受到TLR等模式识别受体与各种内源性炎症因子所调节。所以本实验利用鸡外周血巨噬细胞研究蛋白对细胞产生NO的能力以及对TLR信号通路的影响进行鉴定及分析。结果表明混合组蛋白可以明显提高巨噬细胞培养液中NO的含量,与Schroder K等的研究一致,IFN-γ可以提高巨噬细胞产生NO的水平[9],IL-18也可以通过促使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和IL-10的表达而间接诱导NO产生[26]。在TLR家族中,TLR-3、TLR-7、TLR-8和TLR-9位于细胞内区域,识别病毒核酸种类;TLR-1、TLR-2、TLR-4、TLR-5和TLR-6位于细胞表面,主要识别细菌细胞壁成分,TLR-2和TLR-4还能识别病毒结构蛋白。本实验利用qRT-PCR的方法对几种TLR和MHC分子进行转录分析,结果TLR-2、TLR-3和TLR-4的转录水平升高;TLR-5、TLR-7和TLR-9的转录水平没有变化。IFN-γ刺激诱导细胞表面TLR-2和TLR-4蛋白的表达[27]。IFN-γ可以上调巨噬细胞中TLR-9的表达,但本实验结果中TLR-9没有变化,可能是因为在GM-CSF的存在下抑制了TLR-9的转录[28]。IL-18可以增加CD14+单核细胞中TLR-4的表达,而对TLR-2的表达没有影响[23]。另一方面,Radstake等的研究表明在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滑膜组织中表达TLR-2和TLR-4与IL-18的水平相关[29]。当IL-18处理PBMC时,同样会观察到TLR-2和TLR-4的上调。IFN-γ发挥抗病毒作用,在抗原呈递细胞中诱导MHC-II类分析的表达和运输,并影响吞噬作用和微管形成[30]。混合组蛋白刺激巨噬细胞会引起MHC-II类分子的转录水平明显升高,而MHC-I类分子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结果表明蛋白刺激巨噬细胞可以改变细胞内效应分子的表达,使细胞具有更好的抗感染能力。
IFN-γ和IL-18刺激也影响TLR诱导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活化。本实验中巨噬细胞在蛋白刺激24小时内利用western-blot分析表明,混合M蛋白可以明显升高p38和p65的表达水平,IFN-γ和IL-18混合组蛋白刺激p38和p65表达升高都持续24h,表明混合蛋白可以激活MAPK和NFκB信号通路并使通路的激活状态延长。之后对MAPK和NFκB信号通路中几种关键蛋白进行表达分析。IκBα作为NFκB的抑制剂,二者具有拮抗作用,通过检测IκBα的降解来反向证明NFκB的激活;细胞对趋化因子的反应性可以通过调节信号分子JNK来观察;转录因子STAT1是IFN-γ应答的关键介质,可以增加组蛋白乙酰化,使TLR下游多种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表达增加;C/EBPβ作为TLR诱导的转录因子,可以促进其他转录因子的募集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基因的转录。当JNK、STAT1和C/EBPβ的表达上调时,表明蛋白可以促进多种细胞因子的产生。实验结果与之前的报道一致,IFN-γ和IL-18刺激可以引起NFκB抑制剂IκBα的快速降解[31],JNK在受蛋白刺激的细胞中普遍存在,而在IFN-γ和混合组蛋白刺激的细胞中磷酸化的JNK水平较高,STAT1被IFN-γ刺激所激活,有研究表明在IFN-γ预处理的巨噬细胞中C/EBPβ的募集也增强[22],与其一致,本实验结果中IFN-γ和混合组蛋白能明显提高巨噬细胞中C/EBPβ的表达。以上结果表明IFN-γ和IL-18刺激巨噬细胞可以诱导TLR介导的MAPK和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其他转录因子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并使细胞更敏感。在巨噬细胞中加入蛋白24h后同时加入TLR-4抑制剂和IBDV,结果在加入抑制剂之后,巨噬细胞的抗病毒能力明显下降,表明TLR-4信号对巨噬细胞的抗病毒活性具有重要作用。综上所述,IFN-γ和IL-18都可以诱导机体和细胞产生抗病毒能力,但二者的协同作用效果优于单一蛋白,为后续的抗病毒机制的研究打下夯实基础。
⒖嘉南
[1]Isaacs A,Lindenmann J.Pillars Article: Virus Interference.I.The Interferon. Proc R Soc Lond B Biol Sci,1957,147: 258-267[J].J Immunol,2015,195(5):1911-1920.
[2]Nagano Y,Kojima Y. Interference of the inactive vaccinia virus with infection of skin by the active homologous virus[J].C R Seances Soc Biol Fil,1958,152(2):372-374.
[3]Billiau A.Interferon:the pathways of discovery I.Molecular and cellular aspects[J].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06,17(5):381-409.
[4]van Boxel-Dezaire AH,Rani MR,Stark GR. Complex modulation of cell type-specific signaling in response to type I interferons[J].Immunity,2006,25(3):361-372.
[5]Khabar KS,Young HA. Post-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the interferon system[J].Biochimie,2007,89 (6-7):761-769.
[6]Al-Yahya S,Mahmoud L,Al-Zoghaibi F,et al. Human Cytokinome Analysis for Interferon Response[J].J Virol,2015,89(14):7108-7119.
[7]Tian S,Jiang C,Liu X,et al. Hypermethylation of IFN-γ in oral cancer tissues[J].Clin Oral Investig,2017.
[8] Chu M,Xu L,Zhang MB,et al. Role of Baicalin in Anti-Influenza Virus A as a Potent Inducer of IFN-Gamma[J].Biomed Res Int,2015,2015:263630.
[9]Schroder K,Sweet MJ,Hume DA. Signal integration between IFNgamma and TLR signalling pathways in macrophages[J].Immunobiology,2006,211(6-8):511-524.
[10]Schroder K,Hertzog PJ,Ravasi T,et al. Interferon-gamma:an overview of signals,mechansims and functions[J].J Leukoc Biol,2004,75(2):163-189.
[11]Bigley NJ. Complexity of Interferon-γ Interactions with HSV-1[J].Front Immunol,2014,5:15.
[12]Okamura H,Nagata K,Komatsu T,et al.Anovel costimulatory factor for gamma interferon induction found in the livers of mice causes endotoxicshock[J].Infect Immun,1995,63 (10):3966-3972.
[13]Gracie JA,Robertson SE,McInnes IB. Interleukin-18[J].J Leukoc Biol,2003,73(2):213-224.
[14]Dinarello CA.Interleukin-18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inflammatory diseases[J].Semin Nephrol,2007,27(1):98-114.
[15]Iannello A,Samarani S,Debbeche O,et al. Role of interleukin-18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athogenesis of AIDS[J].AIDS Rev,2009,11(3):115-125.
[16]Smith DE.The biological paths of IL-1 family members IL-18 and IL-33[J].J Leukoc Biol,2011,89(3):383-392.
[17]Chaix J,Tessmer MS,Hoebe K,et al.Cutting edge:Priming of NK cells by IL-18[J].J Immunol,2008,181(3):1627-1631.
[18]Okamoto I,Kohno K,Tanimoto T,et al. Development of CD8+ effector T cells is differentially regulated by IL-18 and IL-12[J].J Immunol,1999,162(6):3202-3211.
[19]Cao R,Farnebo J,Kurimoto M,et al. Interleukin-18 acts as an angiogenesis and tumor suppressor[J].FASEB J,1999,13(15):2195-2202.
[20]Szabo SJ,Sullivan BM,Peng SL,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regulating Th1 immune responses[J].Annu Rev Immunol.2003;21:713-758.
[21]Sims JE,Smith DE. The IL-1 family: regulators of immunity[J].Nat Rev Immunol,2010,10(2):89-102.
[22]Qiao Y,Giannopoulou EG,Chan CH,et al.Synergistic activation of inflammatory cytokine genes by interferon-γ-induced chromatin remodeling and toll-like receptor signaling[J].Immunity,2013,39(3):454-469.
[23]Dias-Melicio LA,Fernandes RK,Rodrigues DR,et al.Interleukin-18 increase TLR4 and mannose receptor expression and modulates cytokine production inhuman monocytes[J].Mediators Inflamm,2015,2015:236839.
[24]Nakanishi K,Yoshimoto T,Tsutsui H,et al.Interleukin-18 is a unique cytokine that stimulates both Th1 and Th2 responses depending on its cytokinemilieu[J].Cytokine Growth Factor Rev,2001,12(1):53-72.
[25]Harrison OJ,Srinivasan N,Pott J,et al.Epithelial-derived IL-18 regulates Th17 cell differentiation and Foxp3 Treg cell function in the intestine[J].Mucosal Immunol,2015,8(6):1226-1236.
[26]Moreira AP,Dias-Melicio LA,Soares AM. Interleukin-10 but not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inhibits murine activated macrophages Paracoccidioides brasiliensis killing:effect on H2O2 and NO production[J].Cell Immunol,2010,263(2):196-203.
[27]Tamai R,Sugawara S,Takeuchi O,et al.Synergistic effects of lipopolysaccharide and interferon-γ in iinducing interleukin-8 production inhuman monocytic THP-1 cell is accompanied by up-regulation of CD14,Toll-like receptor 4,MD-2 andMyD88 expression[J].J Endotoxin Res,2003,9(3):145-153.
[28]Sweet MJ,Campbell CC,Sester DP,et al.Colony-stimulating factor-1 suppresses responses to CpG DNA and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 9 butenhances responses to lipopolysaccharide in murine macrophages[J].J Immunol,2002,168(1):392-399.
[29]Radstake TR,Roelofs MF,Jenniskens YM,et al. Expression of toll-like receptors 2 and 4 in rheumatoid synovial tissue and regulation by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terleukin-12 and interleukin-18 via interferon-gamma[J].Arthritis Rheum,2004,50(12):3856-3865.
[30]Barois N,Forquet F,Davoust J.Actin microfilaments control the MHC class II antigen presentation pathway in B cells[J].J Cell Sci.,1998,111(Pt13):1791-1800.
关键词:纳洛酮 酒精中毒疗效
急性酒精中毒是指饮酒所致的精神和躯体障碍,在我国较西方国家发病率低,多为饮酒过量所致,以白酒多见,酒精浓度一般在28~58度左右,最多数在500~1000mL左右,多数是以他人饮酒和请客敬酒喝多,少数是以家庭争吵而自杀性饮酒,各年龄组都有,但年龄以青壮年为主,入院时间一般是在酒后0.5~2.5h为主,病人入院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呈非喷射状,语多,言语含糊,好争辩,欣快,缺乏判断及抑制易冲动,昏迷,呼吸慢伴鼾声,血压下降,四肢湿冷,大小便失禁及抽搐,意识障碍,呼吸循环功能衰减。纳洛酮可较好地缩短意识障碍的时间,为防治并发症、改善全身状态争得时间。2007年1月~2008年1月用纳洛酮治疗急性酒精中毒伴意识障碍24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有大量饮酒及中毒表现,排除其他疾病所致昏迷。男20例,女4例,年龄15~46岁,平均为30岁。
1.1.1 常规方法 全部入院予洗胃,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预防呕吐物吸入及保暖。静脉补液给予10%的葡萄糖溶液500mL和维生素C注射液3.0g,维生素B6注射液0.2g,肌苷注射液0.2g和10%氯化钾注射液10mL静滴,接点10%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入胰岛素8单位,10%氯化钾注射液10mL,同时给予利尿、能量合剂、维生素B1注射液,护脑,防水肿等治疗。有血压下降、呼吸抑制及过度兴奋者进行相应处理,中枢兴奋剂因可能引起抽搐及心率失常故应慎用。
1.1.2 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纳洛酮针0.4mg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40mL,缓慢静注,每隔20~60min重复注射再给予0.2~0.4mg,直至病人完全清醒,呼吸抑制解除,可总剂量不超过单剂最大量,纳洛酮治疗急性重度酒精中毒效果明显,毒副作用少,病人苏醒快。
1.3 疗效观察及评价标准 显效:意识状态明显改善,症状消失;有效:意识状态好转,症状减轻;无效:病情无变化。
2、结果
治疗24例患者中,显效16例,有效6例,无效2例。平均清醒时间:(1.2±0.4)h重者(8.7±1.2)h。纳洛酮对急性酒精中毒伴昏迷者效果尤佳,用药期间无任何不良反应,全部患者均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