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电子政务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建设

第1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1、电子政务安全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1方面,因为信息安全技术是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中衍生出来的1门学科或者技术,本身的发展有必定的滞后性,遭到社会广泛关注需要时间累积。国内虽已经有1批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基础钻研、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的钻研机构与高科技企业,但至今尚无象网络通讯行业那样呈现华为、华3等这样知名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以支持我省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业务的发展。另外一方面,因为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性太强,所需知识面无比广,技术门坎高,致使我国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安全产品的作用基本上是堵防已经有的安全要挟而不能预防未知危险,部署安全产品带来的成效患上不到显明的体现,乃至短期内没法浮现价值,致使厂商、用户不愿意对于信息安全过量投入,更多的是扛扛红旗、讲讲理念、喊喊口号,点到为止。这两方面缘由是客观的,短期内没法扭转的。电子政务发展要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获得必定成效,需要在多方面展开工作,尤其是在软硬件总体部署及专业人材吸纳方面多投入。

2、全面强化电子政务安全发展

人材上,要踊跃引进安全专业人材。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人材比较难求,可用必定的待遇引进人材,并可尝试与国内知名安全试验室或者厂商合作共建,展开安全产品的研发利用以及安全人材的培育等,为安全发展贮备能量。思想上,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首要性的学习,努力提高全省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并切实落实到行为上,养成安全使用办公电脑的习气。PC机上,要加强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件安装配置,统1单位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件配置。安全体门要反复实验,举荐出1套或者两套机能完美的安全套餐模板,并提供上门服务匡助,加固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硬件上,加强安全产品的总体以及系统部署,完美网络与利用的分级分域维护。与国内知名安全厂商树立紧密的联络、展开深刻细致的交换,要系统深刻的挖掘实际网络、利用及系统安全上的软硬件需求,防止安全产品盲目堆砌。部署互联网出口流量节制及数据包监控分析装备,普及政府部门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完美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构建省域电子政务的网络以及信息安全屏障。机制上,要树立健全网络以及信息安全规章轨制,树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与政府安全及保密部门的联络,如有可能与之树立会商轨制,树立全省电子政务安全监督检查轨制,对于全省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进行按期检查、指点、培训,与国内知名安全厂商树立广泛的联络、展开深刻细致的交换、追求技术上的支撑以及匡助。管理上,要规范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落实每一个岗位的具体安全保护管理权限以及职责,公道划分网络安全域、谨防网络以及挪动介质泄密,对于数据以及信息按性质划分安全等级、并履行等级维护,做到“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规定,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的规范管理,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务必要斟酌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总之,安全体应与网络部以及利用部加强沟通、相互信任,网络离不开安全、安全离不开网络,利用需要安全、安全需要利用。安全体、网络部、利用部相辅相成,共同打造高效、安全、不乱的电子政务。

第2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一、建设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分级负责、需求主导、强化应用、着眼发展、确保安全”的原则,大力推进县政府到所属乡镇和部门的联网工作,实现县、乡镇、政府各部门的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全覆盖,稳步推进办公网络化和无纸化。

二、建设任务

县政府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建设任务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乡镇、部门接入工作,实现县、乡镇政府机关和县直部门全覆盖。二是承接省、市集中开发的行政许可、电子监察、专题数据库等应用系统移植工作。三是开发应用本地特色的协同办公、诉求处理、政府信息公开、会议通知、应急管理等政务应用系统。

三、步骤安排

(一)基础功能建设阶段

1、县政府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基础软件平台建设

县政府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软件基础平台包括专网政务门户系统、公文传递、公文流转、信息报送、公务邮件、办公助手、信息交换平台。专网软件基础平台已由市政府办公室统一组织招标完成。

2、县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第一批接入单位

除镇政府、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三角山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策湖养殖场暂不安装外,其余12个乡、镇全部安装;县政府有关部门48家,包括县发展和改革局、县经济和信息化局、县教育局、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县民宗局、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司法局、县财政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县环保局、县国土资源局、县交通运输局、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水利局、县商务局、县文化局、县卫生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县审计局、县统计局、县粮食局、县旅游局、县外侨办、县法制办、县安监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工商局、县质监局、县食药监局、县气象局、县行政服务中心、县水产局、县广播电影电视局、县物价局、县农机局、县农办、县畜牧兽医局、县科技局、县邮政局、县体育局、县供电公司、县志办、县扶贫办、县监察局、县编办。

3、专网接入及终端

乡镇和部门的网络接入工作由县电信公司负责,确保年3月底前完成第一批接入单位的专线接入任务。各地各有关单位需配备电脑和打印机各一台。

(二)特色功能建设阶段

1、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按市监察局安排部署。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由县行政服务中心牵头负责,在年3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2、会议管理、信息公开、诉求办理等政务业务系统,各单位应本着“因地制宜、适度超前、急用先用”原则,自行组织开发应用。

(三)完善提升阶段

从年6月1日起,联通所有乡镇和部门,实现专网全覆盖。完善政府机关协同办公系统,政府公文流转实现网络化、规范化、程序化,整合条、区分割的政务信息化项目,消除信息孤岛;承接省、市政务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对接移植,为领导宏观决策提供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单位要把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接入及应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志亲自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保证专网建设顺利推进。要严格遵循统筹规划原则,整体推进,避免各自为政和重复建设。除特殊需要外,各单位不得新建专用网络,已建成的,要按规划和标准整合到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鼓励扶持各单位依托电子政务电子监察专网开发和接入应用系统。

(二)保障资金投入

市政府办公室已完成专网软件基础平台招标工作,总额为42万元,分摊到各县市区单价为3.9万元,由县财政负责落实。电子监察系统建设覆盖县行政服务中心、12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经招投标程序后,由中标单位负责建设,所需资金由县财政负责落实。各乡镇和县直各单位专网专线租金由接入单位同县电信公司协商解决。

第3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近年来,我市在推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特别是我市在年被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为全国TD-SCDMA3G电子政务应用试点城市(以下简称“电子政务试点城市”),标志着我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认可和肯定。但是,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存在着管理分散、分割建设、规范和标准不一、重复建设等现象,不仅浪费人力、财力和物力,还造成信息资源不能及时共享和公开,严重制约了我市电子政务的发展。

市政府决定以建设电子政务试点城市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我市电子政务建设,整合现有信息资源,规范电子政务建设秩序,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和政府信息公开,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在建设“大产业、大园区、大城市”三大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二、工作目标和任务

(一)工作目标

信息资源共享工作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信息共享为目的,按照“在建设中实现整合、在整合中实现共享”的原则,统一规划、分级建设,构建网络平台、应用支撑平台、数据共享平台、安全支撑平台、监控平台、地理信息系统(GIS)、互联网门户平台等七大共享平台。各部门根据业务需求,充分应用共享平台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开展专业应用系统建设和应用推广工作,不得重复建设。

(二)工作任务

1.建设网络平台。以市电子政务网为基础,按照“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纵横互联”的要求进行扩展和延伸,逐步形成市、县(市、区)、镇(街办)三级电子政务骨干网。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租用运营商传输通道,提供技术保障,确保网络正常运行。各级、各部门共享市级骨干网络,开展网络延伸和业务系统建设管理工作。

2.建设应用支撑平台。以电子政务门户为基础,建设好业务支撑体系和共性应用系统。结合我市实际,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目录、制定交换、安全、应用和接口等全市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实现信息网络标准化、网络与接口标准化、信息流程标准化。新建应用系统应严格按照市里统一的标准规范建设,已建系统逐步整合,实现异构系统的数据交换和共享。

3.建设数据共享平台。按照“数据集中,标准统一,业务分散”的原则,在市民防局建立相对统一的电子政务核心机房,提供数据存储、服务器托管、容灾备份等基础服务。已建数据机房应实现与核心数据机房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未建数据机房的部门原则上不再新建,相关硬件设备可托管在市电子政务核心机房。

4.建设安全支撑平台。通过分阶段部署,采取网络安全、数字证书、容灾备份和应急处理等安全措施,最终实现集中帐户管理、统一认证管理、集中授权管理以及集中安全审计管理的平台,为整合共享社会信息资源提供安全保障。

5.建设监控平台。以“平安城市”和数字城管系统为基础,依托市电子政务网,整合全市有关部门视频资源,共享视频存储、传输及管理平台,构建全市统一的视频门户。各部门根据相应权限,从视频门户中提取相应实时信息,通过终端监控方式开展日常监控及管理工作。各部门应充分利用和共享市民防局和市公安局的显示大屏,用于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接待考察等工作,原则上不得新建大屏监控系统。

6.建设地理信息系统(GIS)。以规划、国土的地理信息资源为基础,整合相关部门的空间地理信息资源,构建一个面向政府和企业的、开放式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全市地理信息数据资源有效管理和综合应用。

7.建设互联网门户平台。年,市政府已依托市政府门户网站,构建了全市统一的网站群管理平台,为全市大多数政务网站提供了信息管理、后台维护等相关服务,发挥了资金节约、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作用。各部门应依托该平台开展网站建设与管理工作,不得新购服务器或租用商业网站空间。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根据工作需要对市电子政务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进行调整(名单附后)。领导小组负责全市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指导、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统筹部门间的整合共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政务信息管理中心,负责承担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议定的有关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工作的具体落实、检查和督促。承担市级电子政务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出电子政务应用的共性需求,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提供支撑体系。

各相关单位按照市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提出信息资源的共享需求,在充分利用共享平台资源的基础上,开展专业应用系统建设。承担整合共享建设任务,并做好信息资源的采集、更新、维护等工作。

第4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一、电子政务安全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方面,由于信息安全技术是从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中衍生出来的一门学科或技术,自身的发展有一定的滞后性,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需要时间积累。国内虽已有一批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与技术服务工作的研究机构与高科技企业,但至今还没有象网络通信行业那样出现华为、华三等这样知名并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企业,以支撑我省电子政务安全保障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安全技术专业性太强,所需知识面非常广,技术门槛高,导致我国专门从事信息安全工作技术人员严重短缺。安全产品的作用基本上是堵防已有的安全威胁而不能预防未知危险,部署安全产品带来的成效得不到明显的体现,甚至短时间内无法显现价值,导致厂商、用户不愿意对信息安全过多投入,更多的是扛扛红旗、讲讲理念、喊喊口号,点到为止。这两方面原因是客观的,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电子政务发展要在网络与信息安全方面取得一定成效,需要在多方面开展工作,特别是在软硬件整体部署及专业人才吸纳方面多投入。

二、全面强化电子政务安全发展

人才上,要积极引进安全专业人才。国内目前这方面的人才比较难求,可用一定的待遇引进人才,并可尝试与国内知名安全实验室或厂商合作共建,开展安全产品的研发应用和安全人才的培养等,为安全发展储备能量。思想上,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重要性的学习,努力提高全省信息系统的安全意识,并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养成安全使用办公电脑的习惯。PC机上,要加强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件安装配置,统一单位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件配置。安全部门要反复试验,推荐出一套或两套性能完善的安全套餐模板,并提供上门服务帮助,加固个人办公电脑的安全。软硬件上,加强安全产品的整体和系统部署,完善网络与应用的分级分域保护。与国内知名安全厂商建立紧密的联系、开展深入细致的交流,要系统深入的发掘实际网络、应用及系统安全上的软硬件需求,避免安全产品盲目堆砌。部署互联网出口流量控制及数据包监控分析设备,普及政府部门使用身份认证系统,完善安全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构建省域电子政务的网络和信息安全屏障。机制上,要建立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理机制、制订全省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加强与政府安全及保密部门的联系,如有可能与之建立会商制度,建立全省电子政务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对全省信息系统的安全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培训,与国内知名安全厂商建立广泛的联系、开展深入细致的交流、寻求技术上的支持和帮助。管理上,要规范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落实每个岗位的具体安全维护管理权限和职责,合理划分网络安全域、严防网络和移动介质泄密,对数据和信息按性质划分安全等级、并实行等级保护,做到“信息不上网,上网信息不”,严格执行国家的安全规定,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的规范管理,新建的信息化项目务必要考虑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措施。总之,安全部应与网络部和应用部加强沟通、互相信任,网络离不开安全、安全离不开网络,应用需要安全、安全需要应用。安全部、网络部、应用部相辅相成,共同打造高效、安全、稳定的电子政务。

作者:何晓辉李春丽单位:江西省信息中心

第5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我们在研究电子政务建设的时候,必须要和政府自身相结合。我最近看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7年中国人力发展报告,人力发展报告的主题就是惠及13亿人口的。

在这个报告当中,我们有两个判断,第一个判断是中国正在由一个中等人力发展的国家步入高人力发展国家的临界点。中等人力发展国家和高人力发展国家的临界点是什么概念呢?联合国把人力发展分成三类,0.5以下是低人力发展国家,如果在0.5至0.8之间是中等人力发展国家,如果是在0.8以上,就是高人力发展国家。中国在2005年已经到了差0.032到0.8,换句话说中国到2005年已经接近于高人力发展国家的临界点,我们认为在这两年里,中国已经几乎接近了0.8这个高人力发展国家的底线。这对中国的政府管理、公共服务影响是非常大的,这是我们作出的第一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是中国社会正在从生存型社会转向发展型社会,这又是一个大转换。这个转换有一系列的重要指标。第一个指标就是全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必须降到总人口的50%以下;第二个指标要看产业结构,第一产业不能超过15%,第三产业不能低于40%,城市化率不能低于40%。虽然我们国内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但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已经转化为发展型社会。

例如,天津、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城市,第三产业已经达到72%、73%、74%,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另外,根据恩格尔系数的指标要求,我们的某些大城市,比如北京、天津等,现在恩格尔系数降到30%以下。这样转变对人力的需求影响是前所未有的,现在的中国比起改革开放初期简单的对衣食住行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现在大城市的居民要有住房,要有汽车等,人们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利用信息化,利用电子政务的手段应对社会的需求,这是摆正我们政府面前,也是所有从事信息化工作人员面前的非常重要的使命。

我认为电子政务建设从公共服务的角度来讲应该把握好三个要点:第一要研究政府转型的趋势,第二要研究政府管理过程如何和信息网络技术有机地结合;第三,业务结合点能否结合得扎实。电子政务如何推动政府的升级发展,我认为取决于这三方面。

第一,研究政府转型的趋势。

就政府来讲,中国政府正在面临着转型。今年我多次给很多省部长上课,我跟他们讲的时候经常强调,首先一定要研究政府。我认为政府的转型是与中国整个改革发展相联系的,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进入了战略转折期,这有两个标志,一是中国人需要重构改革的共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所有人都从改革中获得了实惠,但是从来没有对改革产生这么大预期;二是改革重点正在悄悄发生转变,过去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不动摇,这是非常清晰的。我们搞的其他改革基本上都是为经济体制改革而服务,现在情况变了,政府现在越来越成为矛盾的中心、聚焦点,政府办事效率低下、运作成本高、投资不合理、社会矛盾突出、民生问题凸显等等都与政府问题有关,政府成为矛盾的中心。所以我认为2005年国务院提出“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时候就意味着改革的重点已经发生了转变。未来行政管理改革将成为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这个判断就有战略转移的意义。

未来,我们行政管理改革要和经济体制改革并驾齐驱,这样一来可能对我们政府自身转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我在很多地方都论述过,政府未来的转型趋势有可能有三个:

1.由管制型、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当然我强调的我们构建服务型政府不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简单放大,经济调节、社会管理等要整体上反映政府的宗旨、理念、价值。构建服务型政府绝不是政府可以疏密结合的,一定要和环境严密结合,要为更多的生命安全提供优质服务,要把政府变成老百姓的办事机构。

2.中国要由经济建设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

过去我们抓中国经济建设,其成就值得肯定,没有这二十年咬定青山不放松,中国不可能有4亿人口脱离贫困。但是2003年的非典大规模爆发,这时候我们才发现中国政府对突发事件应急和社会管理不到位。没有非典我们提不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人的生命不存在了,GDP就没有意义了;没有非典,我们不会在全国自上而下地构建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体系。现在全国县以上政府构建了130多项应急管理预案,信息化、信息网络技术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要由经济型政府转向公共治理型政府,既专注经济社会发展还要关注社会问题。

3.政府的工作由手工作业型转向信息网络主导型。

过去多少年我们就靠手工,现在我们通过大力发展信息化,对信息网络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商务部全球每天的访问量超过2 000万,经济社会越发达,对信息化的依赖就越高。电子政府的转型趋势会深刻影响到电子系统的构建。

第二,研究政府管理过程和电子政务结合的规律。

从这么多年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情况来看,1997年青岛市建了第一个门户网站,应该算作中国电子政务真正的起步。过去我们搞了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搞了内部办公自动化等,那都不是电子政务,只有1997年青岛市建第一个门户网站,才是中国电子政务真正意义上的起步。从1997到现在2007年正好是十年,前五年我们主要搞大面积基础设施建设,2002年信息办成立以后,我们的电子政务建设又开始逐步深化,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像北京、上海等城市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当然我们也交了很多学费。到了今天,我们更需要研究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哪些规律呢?我总结了三点:

1.电子政务系统构建的成败首先取决于体制、法制、政策环境。这是最关键的。为什么在美国的运作体制下和中国的体制下系统有很大差异呢?因为体制不一样,政策和法制的环境也不一样。我多次讲,你不要在不合理的体制上构建系统,那是白浪费钱,体制问题要由体制改革来解决,靠新技术解决不了。

2.政府管理过程和信息网络技术如何结合?结合的具体实现形式是什么?技术路径不一样,管理思路不一样,效果也不一样。有的花小钱办大事,有的花大钱办小事,就是没有找到信息网络技术的结合点,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3.在中国的体制下,如何走出一条低成本、集约化、见实效的电子政务建设路径。低成本、集约化建设不是各自为政,不是哪个部门想怎么搞就怎么搞。这个问题说出来很简单,但是做起来很困难。这是在中国目前的体制下,我们要思考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律。

第三,抓思路。

这个问题一共可分为四个方面。一是要抓电子政务大规模建设的思路,统一和分散要结合。哪些领域要统一建设?不管是一个单位、一个政府还是一个行业,我认为固定平台必须要有一个统一规划来建设,网络平台、安全平台、交换平台、数据库等类似的东西不要各自为政,一定要有统一规划。青岛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为什么这么受关注,就是因为青岛在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使用了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平台、统一软件。

当然,完全的统一也不可取。全国哪一个城市全市用一个自动化办公软件?没有!因为党政、人大、政协、区县全部用一个办公自动化软件,虽然成本最低,但是风险最高,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统一管理,也就是说结构和统一相结合。共性东西统一建,结构性的东西按照各自的特点建设,教育构建教育的,文化构建文化的,其他的系统替代不了你。这就初步体现了顶层设计的理念。

二是要跨部门、无缝隙地对接。这是全世界的难题,不光中国有。电子政务建设从中国本身来讲是因部门不同而相异的,但是互联网在网上办事的时候要构建一体化的政府,要无缝隙地对接。我们体制越复杂,我们部门设置越多,对中国构建电子政务系统的难度就越大。这一点,美国融合得比较好。美国的政务部就相当于中国的交通部、国家民航总局的总网络。

无缝对接怎样才能实现呢?首先取决于你的业务模型,谁能构建业务模型?不是IT人员,是IT人员和国务院的结合。如果我们要构建一个网上招生系统,教育部门管招生的工作人员对这些最熟悉,靠IT人员不行,因为他们只会开发电脑工具,如果没有教育部人员的参与,这个东西出来以后肯定不实用。

其次,要看业务模型的逻辑关系是什么。业务逻辑关系不顺,需求关系不通,做出来的系统肯定就不行。底层业务流程的优化和使用很重要。这和每个单位的情况有关。我们要构建一个网上办事系统,却有好几个单位都是承担单位,我们如何进行?要优化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理清逻辑关系。

三是需要构建门户网站。构建门户网站就是构建信息平台,这个平台是公众和政府互动的平台,三大功能集于一身。这些功能能否实现,就要看你能否使构建明晰化,能否从公众角度思考问题,政府如何为社会老百姓提供方便了。

第6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征,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和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平安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足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摘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征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目前状况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和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和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和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平安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平安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和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平安防范办法、隐患较大等新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策略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新问题进行探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和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非凡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足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平安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征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摘要: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摘要: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摘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6刘颖.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目前状况和猜测[J.当代通信,2005(5)

7刘家栋.2004年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白皮书[M.武汉摘要:武汉出版社,2004

第7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发展现状 信息安全

1 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现状

电子政务是指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限制,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以便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国内的电子政务是从2002年才正式开始的,而在2002年之前的一系列的信息化工程仅仅是政府信息化发展的一部分。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是随着“办公自动化—电子化工程(三金工程)-政府上网工程——‘三网一库’”这样一条线来展开的。

图1 中国政府信息化发展历程

2001年,国务院对原来的信息化领导机构进行了调整,组建了以国务院总理为组长的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并重新组建了常设的办事机构,统一领导,协调全国各方面有关信息化工作,政府信息化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并且指出“我们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实施电子政务要提高行政透明度,提高管理效率,推进勤政廉政”(2001 )。首次将政府信息化的内容提升到全国发展的战略高度,到此,才标志着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开始。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国内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情况基本如下:

①总体架构已经完成。在电子政务的总体发展上,建成了“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总体架构,即:政务内网及政务外网;政府门户网站;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基础数据库;12个重点业务系统。②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应用不足。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中,硬件设施发展已经比较完善,大部分的政府部门都配置了性能比较高的电脑;网络连接上都上了宽带;购买了大量正版软件。但相对来说,电子政务的应用水平比较低下,很多应用仅仅限于低水平的办公自动化。更有甚者将高配置的电脑用作其他非公务事情,比如上网聊天、炒股、玩游戏等等。③电子政务地区发展不平衡。从横向上看,无论电子政务发展,还是政府门户网站建设,总体上东南经济发达地区好于中西部地区。从纵向上看,中央、省市行政层级比较高的政府及其部门的电子政务发展比较快,门户网站建设比较完善,而行政层级比较低的政府或部门发展相对落后。④电子政务发展进入瓶颈期。电子政务的基础建设已经基本完成,目前进入应用于发展期。但由于之前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没有法律保障监管以及高层不重视、人员素质跟不上等原因,造成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应用中存在定位上的误区,网络建设各自为政,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得到深化,存在体制性的障碍。因此目前的状态可以说是进入一个瓶颈期。

2 国内电子政务组织架构

一个良好的电子政务管理体系往往包括若干个组成部分,分别行使决策、实施、协调和评估等不同职能,彼此之间分工清晰、职责明确。

电子政务的组织结构的形式和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政府部门职能的发挥,电子政务的组织结构的不同对于信息化推进力度、信息资源管理能力、信息化决策规划能力以及协调能力等都存在差异。

国内对于政府中电子政务组织的架构体系多年来一直没有太大的变化。一般是有“信息化领导小组”、“信息办”、“信息中心”三种结构。一般说来,“信息化领导小组”是行使决策职能;“信息办”是行使协调、评估的职能;而“信息中心”则行使“实施职能”。经过对国内政府机构信息资源管理和电子政务相关部门的调研发现:

2.1 信息化领导小组职能虚设。通过实证研究2发现:信息化领导小组对于实施信息化的作用基本为零。因为我们的信息化领导小组大部分是某些高层领导挂职担当,并不参与具体的决策和协调。而其对于信息化的了解又不深,更多的实际决策来自下级。只是由其象征性的拍板而已。

2.2 信息化管理和实施部门地位很低。目前国内“政府CIO”的主要组织结构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信息办+信息中心”主导型。②“信息办”主导型。③“信息中心”主导型。④“职能处室”主导型。⑤“职能处室+信息中心”型结构。⑥“业务部门”主导型。

以上这几种不同的结构的一个共性就是信息化主管部分在政府中的地位很低,往往与其他职能部门平齐甚至是比其他职能部门的地位还要低,而且由于“信息中心”是事业单位,不属于公务员系列,这种在组织结构上的不合理造成了电子政务的发展规划和实施中很难从大局和统一的角度出发。造成了目前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

2.3 信息化管理人员结构差异大。不同的组织结构对于人员的需求也不同,要求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员,包括人员的编制、素质能力的要求等。我国的信息化发展起步晚,信息化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真正意义上像美国那样处于领导地位、进入决策层参与决策的“政府CIO”的人数并不多。大部分是政府“信息中心”或“信息办”的主任。他们是对于政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推进的骨干力量,虽然地位不高,但对于政府信息化决策有很大的影响。此外,他们还对于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和营造信息化氛围起到关键作用,而这群人的权力和责任并不匹配。“职责不清”、“有责无权”使得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他们很难依靠制度来办事,更多的时候是依靠自己的人脉关系来推进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此外,由于组织结构的因素,无法吸引到优秀的人才。造成了国内电子的素质本身差别也很大,尤其是在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中,人员本身的素质就更加参差不齐。

从与之配套的制度上看,我国“政府CIO”的选拔和考核缺乏一个具体的法律条文或规章制度来约束,基本都是参照公务员的管理来进行的。但大部分的“政府CIO”并不属于政府公务员体系。一般说来,进行决策和日常管理的各级“信息办”是属于国家行政体系,信息办主任及其成员属于公务员编制。而具体进行建设和维护的“信息中心”大部分属于事业编制,有的属于全额拨款,有的属于差额拨款。而信息办基本没有IT 专业人员,一般的“IT决策”还需要由“信息中心”来参与决策,这就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混乱。而且信息中心掌握着大量的政府信息,而人员由于编制问题造成流动性很大,这也给政府的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

2.4 电子政务的声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能力的基础工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体制及行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政府必须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对政务的参与度,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更加廉洁和开放透明的政府、更有效率和服务能力的政府、更负责任和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当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预期很高,希望它能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政府监管效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效率,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竞争力;希望它能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还希望它能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业)的发展,促使数字鸿沟逐步缩小,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突破口。电子政务本质上是一场革命,发展电子政务涉及到作为最重要公共管理即政府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或者说,它与政府管理现代化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关系,不仅与技术、经济问题有关系,还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其他问题有关系。

3 总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提升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应对加入世贸组织挑战能力的基础工程。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体制及行为方式提出了新要求。按照世贸组织的非歧视原则、透明原则和法制统一原则,政府必须提高政策透明度和公众对政务的参与度,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投资环境。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世贸组织规则,建立更加廉洁和开放透明的政府、更有效率和服务能力的政府、更负责任和依法行政的政府,从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公共职能。当前,人们对电子政务的预期很高,希望它能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政府监管效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效率,以及政府和国家的竞争力;希望它能促进勤政、廉政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从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还希望它能带动整个信息产业(包括硬件、软件和服务业)的发展,促使数字鸿沟逐步缩小,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突破口。电子政务本质上是一场革命,发展电子政务涉及到作为最重要公共管理即政府管理的体制和机制的改革创新,或者说,它与政府管理现代化方方面面的问题都有关系,不仅与技术、经济问题有关系,还与社会、政治、文化等其他问题有关系。

参考文献:

[1]毛才高,倪春洋,黎连业编著.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与实施.科学出版社,2007-11-01.

第8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办公自动化 网站

一、引言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数据和信息。在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对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第9篇:电子政务建设范文

国家档案局颁布的《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确定了电子文件的形式与管理标准。这个规范的颁布和应用,说明档案部门正在行使对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的管理权。档案部门在电子文件、电子档案管理等方面的作用说明,电子政务离不开档案工作的支持,只有重视和支持档案事业的发展,才能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的作用,才能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和信息增值。

1 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层包括网络基础设施和信息安全基础设施两部分。网络基础设施是为电子政务系统提供政务信息以及其它运行管理信息的传输和交换平台,它是整个电子政务信息的最终承载体,整个网络基础设施可以根据电子政务应用的实际需要划分为互联网、业务网、非涉密办公网和涉密办公网等。网络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在网络基础设施所提供的信息传输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增加面向电子政务应用的通用安全服务,为电子政务应用提供了一个通用的高性能的可信和授权的计算平台,从而使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能够以便捷而灵活的方式来构建自身的安全体系。

《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明确了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由“基于国家电子政务传输网的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组成”;“政务内网由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的业务网络互联互通形成,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以及决策需要,同时满足副省级以上政务部门特殊办公需要”;“政务外网主要满足各级政务部门进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面向社会服务的需要”。

2 信息资源开发

从我国目前情况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普遍存在着信息内容少、信息质量不高、信息流通慢等方面的问题,而档案信息资源的建设却长期得不到应用的重视。因此,实施档案信息资源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共建高水平的基础信息资源库,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合理途径与方法。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与档案信息资源的合作开发是有依据的。首先从内容上来说,两者在内容上有着重合性,档案是国家机关、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来源于政府部门在各种政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种政务信息,它也是档案信息资源的来源之一,经过鉴定具有保存价值的政务信息就会转化为档案信息。因此,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实施两者的战略共建就是必要的。同时,档案信息资源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都包含纸质文件和非纸质文件两大类。在电子化时代,两者都面临着大量文件的数字化处理问题。信息数字化的任务让两者合作开发可节约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

3 资源整合与共享

要真正实现档案资源的全面开发和充分利用,使之在信息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大程度上满足电子政务与社会公众对档案资源的需求,其根本途径就在于对现有的档案资源进行整合,走档案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之路。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如宏观层面上需要国家的总体规划与管理,给予政策的引导和法律的保障;中观层面上需要各级档案管理机构以及其与社会其它信息服务部门如图书馆、情报中心等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建立档案资源的整合与共享的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微观层面上需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档案资源以及档案资源与其它社会信息资源之间的充分融合,创建一个理想的信息资源共享环境与平台,为社会公众提供深层次的、一体化的信息资源服务。

因此有人提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档案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形式就是建立基于网络环境的管理一体化、资源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的档案资源管理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四个方面:机关档案室电子文档一体化管理系统、档案馆档案资源管理网络系统、文献中心信息一体化管理系统和政府公众信息网络系统四个不同层次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

由此可见,电子政务标准主要由国家或行业制定,省、市、县一级要制定电子政务标准显然是不可行的,因此,在目前电子政务标准制定普遍滞后的情?r下,档案信息化建设可能存在应用系统或数据库建设与以后的国家标准不完全一致的风险,这是档案部门应该意识到的,也必须有所准备,必须在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留有一定的余地。《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中已将电子公文交换、电子政务主题词表、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电子政务数据元等作为重点制定的标准,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这些标准的制定,反映档案工作的需求。这样的话,我们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将有明确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供使用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