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产品运维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产品运维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产品运维管理

第1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伴随“棱镜门”事件影响的扩大,对网络、软硬件环境具有“超级控制权”的IT运维管理系统的国产化,越来越受到重视。

幸运的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国国产品牌的IT运维管理系统在技术、市场方面日趋成熟,以北塔软件为代表的本土企业不仅打破了大中型企业迷信国外品牌的局面,还实现了IT运维管理系统从项目化向产品化的转变。国产化替代已不再是天方夜谭。

我们不是在和“老外”竞争

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滞后,导致我国在IT运维管理领域的发展一直落后于欧美国家。直到2000年初,互联网的崛起让IT基础设施的建设走向了规模化,IT运维管理的中国市场才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机会。

国内最初做系统集成的公司最先看到了这一市场的发展潜力,开始向IT运维管理软件的研发转型,中国IT运维管理市场才出现了本土企业的面孔,北塔软件就是其中的一分子。但那个时候,“国外品牌”掌握着市场的绝对话语权,国外的管理理念成为“圣经”,用户采购招标也更看重国外产品,本土IT管理软件企业的生存空间十分有限。即使到今天,本土软件企业在IT运维管理领域的市场份额也只有15%,IBM、HP、CA、BMC等国外厂商,依靠项目型的运作或硬件捆绑,以及长久以来积攒的高端用户资源,依旧霸占着国内IT运维管理市场中利润率最高的领域。

经过了十余年的发展,本土企业在IT运维管理市场似乎依旧处于劣势,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本土厂商目前普遍还没有触及高端市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技术落后。”北塔软件副总经理孙永杰告诉记者,从一开始,北塔软件就没有选择和“老外”去竞争,而是从基础市场做起。刚进入这个市场的时候,北塔就发现不少国内用户在采购国外厂商的IT运维产品后用不起来,这些“高大上”的产品能够做到对国外产品、组件的运维监控,却做不了针对国内产品、组件的管控。在为用户解决相关问题的过程中,北塔软件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国外IT运维管理发展起来的根基与国内有很大不同,作为管理对象的IT基础设施,国外大多数IT产品基本都具备了标准化、可管理的条件,但国内很多IT产品在设计时只强调“可用”,根本没有考虑到标准化或管理功能的延伸,所以就算国外的IT运维管理软件再科学、再先进,也管不了、管不好这些基础设施。“本质上看,中国IT运维管理市场的基础还没有做好。如果软件厂商忙着和用户谈管理理念、流程这样的问题,等于是建空中楼阁。”孙永杰说。

“本土企业要想在IT运维领域有长远的发展,最关键的不是和老外去竞争,大谈管理理念和流程的科学性,而是应该先为中国市场解决‘打地基’的问题。”在孙永杰看来,IT运维管理软件的国产化替代并不是依靠政策扶持就能实现的,有意义的替代必须是基于为用户解决实际问题的替代。国外企业只是把中国视为一个局部市场或“试验田”,国外成熟的产品很难针对国内用户的习惯和IT基础设施的实际情况做改变,中国IT运维管理水平总体提升只能依靠“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本土企业不是不能照搬国外软件去实现所谓的“国产化”,但这样的发展思路对于实现IT运维管理软件的国产化替代,对于中国的用户没有任何价值。

没有产品化,我们就长不大

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IT运维管理软件的国产化替代进程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顺利。本土软件企业的成长并未受到过国家、政府的“特殊照顾”,一切都是依靠市场化的选择。一边要用实力打破用户对国外品牌的迷信,一边还要与本土厂商在技术、服务能力上厮杀,可以想象北塔软件目前服务的5000多个用户的来之不易。

在孙永杰的眼中,今天的市场和十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过去IT运维管理主要围绕网络、服务器这些基础设施,后来逐渐将机房管理、业务管理也纳入IT运维管理的范畴。但这些年,随着云计算的发展,IT管理的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大,用户也发现IT基础设施已经变成了一个综合软件、硬件,为企业业务和人们生活提供重要支撑的基础,保障这个基础稳定运行变得越来越重要,这彻底改变了过去企业不愿大量投资于IT运维管理的局面。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变化也驱动了中国市场的返朴归真,用户不再迷信品牌,而是更重视管理的效果,更重视软件企业对其实际需求的理解。可以看到,近年来国外的IT运维管理软件厂商已经很难依靠“产品”在中国生存,多数厂商都是通过咨询、配套服务这样的方式赚钱,而这种项目化的运作模式恰恰意味着国外管理软件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衰退。

随着中国IT运维管理市场规模的扩大,不少本土企业曾选择项目化的发展模式。他们有的是系统集成商出身,有的是做OA管理软件出身,都是因为看到了IT运维管理市场的机会转型而至。基于某种背景或资源,在一段时间内,这些企业也获得过成功。但从今天整个市场的格局来看,走这种路径的企业多已销声匿迹,只有北塔软件这类将IT运维管理产品化的企业发展了起来。

孙永杰坦言,在这个领域,短期看做项目比做产品更容易赚钱。但北塔软件始终觉得,只有实现“产品化”,做IT运维管理才真正有出路,与其“看着别人赚快钱眼红“,不如“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事实证明,“一根筋”反倒收获了好结果。无论市场环境如何变化,每一年北塔软件都保持了增长,年营收已接近1亿元,而那些曾风声水起的同行却渐渐淡出市场。

“中国制造能影响全球的制造业,就是因为我们能够做到规模化。在软件行业,本土企业做项目的多,做产品的却很少。但是如果我们总把精力放在一个个项目上,必然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经验,中国的软件就永远也做不大,永远也出现不了微软那样的企业。不做产品,中国软件就长不大。”正如孙永杰所说,国产化替代需要中国的软件企业更有使命感。

踏实做,就不怕谁

尽管和国外厂商相比,今天本土IT运维管理软件企业的市场份额还十分有限,但孙永杰却觉得,“只要踏实做,我们就不怕谁”。

在云计算时代,IT运维管理的国产化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重要。对IT基础设施、中间件、数据库等的“超级控制权”只有回归到我们自己手中,才有安全可言。随着硬件产品国产化程度的提升,本土企业在国产IT基础件研究方面的优势自然会转化为市场价值,逐步受到高端用户的认可。

在孙永杰看来,即使没有国家的扶持政策,只要本土软件企业愿意“沉下心”、“不急功近利”,依靠大家的努力和坚持,国产化的IT运维管理软件就能成为保护中国网络信息安全的一道坚实屏障。

近年来,一些本土软件企业确实在大浪淘沙中退出了IT运维管理市场,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软件厂商在IT运维管理领域的败退。每一年,本土厂商的总体营收都在增长。以北塔为例,其每年营收的80%均来自新增用户。“只要愿意耕耘,这个市场一定能带来回报。”孙永杰表示,这两年这一市场的参与者虽然在不断增加,但大家并没有感觉到市场竞争变得激烈,这说明中国IT运维市场的盘子足够大,足以让本土软件企业获得良性的发展。但目前,愿意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层次耕耘的软件企业还太少,IT运维管理软件的国有化还需要更多能“静下心”的本土软件企业的加入。

第2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电力系统;IT运维自动化;应用

中图分类号:TM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131(2015)12-0262-02

21世纪电力信息化迅猛发展,电力公司越来越得到营销管理、物资管理等业务系统的认可。随着支撑电力系统的硬件资源逐渐增加,IT运维系统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单一的IT运维管理工具不能跟上信息部门发展的脚步;电力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必须完善,构建统一的发展平台,实现数据库和信息库相互统一。

1IT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1)运维成本较高。随着IT企业和IT部门的普及,硬件产能在信息技术发展中做出了突出贡献。电力系统中IT运维成本在硬件或技术支出两方面占有20%;另外80%主要是由维护成本构成;主要包括IT运行中进行人员管理,以及对系统进行测试;运用人力手工管理对系统进行流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对系统进行测试[1]。采用人力手工管理不仅增加了人力成本费用,而且限制了运维效率。所以应该加深自动化程度,进一步提高IT运维环境。

(2)运维过程处于被动状态。据调查,我国的电力系统中IT运维在预警机制方面不完善,运维人员只能通过系统报警才可以被动的处理故障。日常工作中,运维人员都是采用手工进行简单、重复性的处理形式完成基本工作,导致难以提升运维服务质量,运维服务没有满足业务部门的需要。

(3)运维低自动化。运维人员没有办法明确杂乱信息的根源,由于电力系统IT运维自动化特征比较明显,导致在获取到诸多杂乱信息以及警报期间,运维人员很难找到杂乱信息的根源甚至没有办法去解决问题。运用手工方式对设备进行检查,不仅会占用大量的运维资源,影响运维服务质量,限制运维服务速度;而且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人力支出成本也会随之增加。

(4)运维集中度低。现阶段,我国大型企业采用的IT部门硬件结构上运用大规模集中模式。据统计,我国部分子公司已经设立了独立的运维中心,而且已经相应的配备了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在运维管理期间,由于呼叫中心或者运维客服不能进行统一协调调度,只能通过当地的运维工程师现场处理,致使隐患处理时间推迟[2]。

2电力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的解决对策

2.1降低运维成本

对于电力化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的发展,主要包括IT运维自动化的运行、维护、服务、优化、变更。应该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降低运维成本。电力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建设覆盖全局的流程监管系统,实行全天候制业务检测;对于系统隐患采用自动化修复功能。改善IT运维自动化系统,实现IT运维自动化基础上建设全局域流程监管系统,采用全天候业务监测系统,降低IT运维自动化成本,进一步避免日常手工方式下出现的重复工作;不仅可以降低运维工作中人力支出,对于不同技能的运维人员进行技能评估,而且可以减少波动性问题带来的隐患[3]。

2.2提升流程可控制性

电力系统下IT运维自动化将日常的工作流程变换为信息自动化操作流程,主要包括手工操作为框架的流程化管理模式,采用预警和处理两个方面建立知识库;IT设备运用主动性监控,对于突发事故具有预测功能,通过预警功能降低损失,对于突发事故没有事先警示时,采用集中监控系统启动故障响应和备份恢复系统找回丢失的数据,将电力系统下IT运维自动化工作转化为信息自动化操作,提高自动检测功能。对电力化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应该明确IT资源监管范围,落实电力系统下IT资源管理的维度,统一制定IT运维自动化编码规则,制定出电力化系统IT运维自动化关系。

2.3提高IT运维工作质量

建立电力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的发展,应该和电力信息运维的特点相互结合,制定统一的电力IT建模方式。电力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的发展应该具有材料采购、产品入库、投入运营并顺利运用、产品维修、借与调转和产品报废六个基本情况。在IT资源的生命周期理论中引入电力IT资源建模,进一步扩展模型的使用范围。电力系统下IT运维自动化建设呼叫中心过程中,呼叫中心和数据库要具有面对面交流功能,及时解决用户提出的问题并且满足用户提出的要求;不仅可以在用户沟通期间降低门槛,而且可以密切用户关系。比如通过远程协助、语音在线交流等方式不但能够加强运维效率,而且可以加强运维效果。运维效果在运行期间,利用积累的宝贵经验,提高运维工作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2.4制定元数据的数据集成方案

对IT运维系统采用集中式管理,通过设立IT运维集中团队,实现集中式管理模式,建立集中管理IT运维平台,为数据专业化提供保障。电力化系统性中IT运维自动化应该制定元数据的年数据转换组件,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实现统一数据模型,集成监管子系统的局部。集中系统数据,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IT运维自动化设立统一的信息库,信息库应该具有合理性、通用性等特征,支撑电力系统IT运维自动化管理模型。信息库接口应该丰富,方便使用,对系统性能具有调优功能。考虑信息库的安全性,对IT运维自动化,设计安全审美模块,增强IT数据库的安全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电力化系统下IT运维自动化主要在江苏以及山东等个别区域实施了试点运行;应该加强运维团队支撑作用,统一运维工作规范。制定运维工作制度,实现运维工作向标准化管理转变。

2.5提高IT运维机制

企业应该根据IT资源管理系统的模型,制定统一IT运维自动化的信息系统,为信息运维综合监管系统提供服务功能,主要包括对提供的数据进行维护,对数据同步的同时进行数据归档。构建持久化的中间件,把外界对数据库的直接访问进行封装。增添直接增加删除以及修改等功能,通过对象之间的关系不仅可以把数据库表的复杂联系进行屏蔽,而且可以提高资源对象的搜索效率。通过电力系统下IT运维知识库的搭建,完善呼叫中心功能,扩大运维用户的使用范围,实现IT运维系统的操作指导功能,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功能。逐渐增加知识库的设备,促进IT运维功能逐步增加。对运维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运维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3结语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信息自动化在电力信息网络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不仅提高了网络运营能力,而且提高了电力系统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效率。现阶段,应该优化运维工作平台,实现由点到面的IT运维工作平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蒋.解析电力系统中IT运维自动化的应用[J].科技与创新,2014(21):24-24

[2]胡海霞,卓兰霞,刘丽,等.IT运维自动化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务,2013(4):45

第3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借科研下金蛋

金融、医疗等信息化起步较早的行业,早已是IT服务商们的必争之地,而这些行业中“不差钱”的企业级客户对于服务商的挑选格外严格和慎重。品牌知名度、核心业务整合度、服务满意度围成了一个巨大的商业壁垒,将实力较弱的服务商拒之门外。因此,作为一家起步较晚的公司,瑞宁并没有将市场定位在目前行业用户的核心业务层,而是采用迂回策略,将目光聚焦在运维审计方面。

除了市场定位的与众不同,瑞宁的迂回策略还体现在对行业用户的切入点上。“首先,我们并没有一开始就选择大型银行切入,而是利用公司的地域优势,选择省市级的中小型银行作为试点。双方的合作方式,也并非通过产品买卖的形式开始,而是以合作科研项目为契机,深入了解用户需求,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将产品巧妙地与科研项目整合在一起。”瑞宁CEO汉森介绍。

尽管是从中小银行入手,但在项目启动初期,瑞宁便会考虑到用户的长远需求以及产品日后在银行内部的快速普及等问题。“通过科研项目,银行总部或者分行会在第一时间体验到我们的产品,通过为客户按需定制以及运维分析安全报告,客户可以真实地监测到目前银行内部存在的不合规行为,并加以控制。”汉森说,“总之,在一个点的成功应用以及为客户带来的巨大收益,为我们的解决方案日后在整个银行内部普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金融、医疗等行业用户对员工行为审计需求的日趋增大,瑞宁的目光也不再仅局限于中小型银行,目前他们已经开始和国有大型银行合作,当然形式还是以科研项目为切入,不过因为还处于项目保密阶段,汉森并没有过多透露合作细节。

专注领域 细水长流

“近年来,数据中心系统建设发展迅速,尤其是银行业,而IT系统的复杂性逐渐超出运维人员的现有水平,支持力不足,导致IT运维风险凸显,包括数据泄密、篡改、IT系统非正常中断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企业、社会造成不良影响。”汉森说。

据统计,金融、医疗等行业出现的严重泄密事件中,70%是由组织中的内部人员包括服务外包人员造成的。在IT系统非正常中断的事件中,超过80%是由于运维人员缺乏严格的流程执行意识、受限于技术技能及IT运维管理理念的落后导致。

基于上述情况,经过对近千家的企业级客户的调查分析与重点交流,瑞宁推出了集控制和审计于一身的CAM产品,它有别于主要功能为拦截的堡垒机。“就管理的复杂度而言,我们将IT运维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像自行车,第二阶段像摩托车,第三阶段像汽车,第四阶段像完全自动化的飞机。在传统的金融、电信和先知先觉型的电商等领域已经发展到第二阶段和准第三阶段。瑞宁当前的IT运维审计产品则主要满足第三阶段的运维需求。”汉森表示。

结合地域优势以及在运维审计方面的多年研究和积累经验,从山东起步,瑞宁为当地一家成立于2005年,下辖4个分行、20多个支行,实行总、分、支行管理模式的银行实施了运维审计系统的搭建。

“通过实施瑞宁CAM系统,银行很好地预防了运维过程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充分满足了内控风险管理要求的IT系统的使用权、管理权与监督权三权分立。在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实施内控与审计,有效地控制了操作风险。”该银行项目负责人在项目实施效果报告中指出,“系统上线后,一旦发生违规行为,会在第一时间阻断并警告,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同时,我们还将通过系统对网络日志进行定期审计,这些对于银行而言,事关生死。”

汉森认为,尽管目前瑞宁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要做隐形冠军,还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关注行业的发展动向。在未来,对于产品定位,瑞宁不会采取多条腿的策略,而是要将运维审计这一产业深挖下去。汉森坚信只有细分目标市场、准确定位产品、做最擅长的东西,瑞宁才能走得更远。

企业简介

第4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多项目运维;系统化管理;合规性

引 言:

伴随着IT服务外包业务的不断发展成熟,越来越多的IT服务企业从原有的承揽单一模式、单一项目的外包业务,逐渐拓展为承揽多元化,差异化的外包业务(人员外包、设备维保、远程监控等等)。管理方式也由单一项目管理逐渐向项目组合管理过渡,同时更注重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工作及服务质量监控工作等。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步暴露出了一些项目管理上的问题。原有的单一模式外包业务时,所需考虑的项目管理内容如员工提供该服务时执行的服务流程和标准(ISO20000、ITIL、ITSS等等),响应客户的SLA指标可达成情况等等。或者我们对单一客户提供多种类型的综合运维服务,如桌面外包、设备维保、IDC业务托管等等,我们通常通过基于某一个统一标准要求下的项目服务管理平台实现对该客户下不同类型的业务设定不同的SLA指标,组建多个项目小组来提供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服务。但是当我们面对的是多个项目客户,多个SLA指标,多种服务标准要求时,如何确保工程师可以正确的执行该项目所要求的服务要求及指标,如何确保同一个备件同一时间只能由单一事件调用等等。这些问题能否有效解决成为决定项目整体管理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现有流程下多项目管理的局限性

1.SLA指标制定的局限

SLA服务级别协议service level agreement是指运行维护服务供方与需方之间签署的描述符合和约定服务级别的协议[1]。当不同的项目客户根据自身业务需求制定了多个SLA指标时,现有的项目管理方式只能依赖多个系统平台或人工管理的方式来调配,前者增加了项目管理投入的费用同时不利于整体项目管控,后者则明显效率低下,而且出错的概率较大,同时在面对超过一定数量级的项目后,将变得无法掌控。

2.合规性原则的局限

现在越来越多的客户建立起了较为成熟和完备的IT运维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这也一定程度要求服务商在为客户提供IT运维服务时要遵循客户方的体系标准,一方面满足客户IT服务过程文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也对客户参加ISO 20000\ITSS等资质审核提供合规性保障。但是当面对多项目时,由于不同的体系流程存在一定差异,甚至不同的客户对同样体系标准的落地执行情况也会根据自己公司实际业务的不同而定制化。例如变更流程,在不同的项目背景下就存在着很多差异。现有的项目管理只能通过统一化平台运行少部分标准模块如事件模块,当遇到流程差异时就只能上多套系统,对系统进行定制化开发,或采用线下纸质单据流转的方式进行。前者不但成本较高,而且周期较长,后者则完全丧失了通过统一平台实现闭环管理的可能性,而且可能会导致流程审批环节的超时。

3.能力管理的局限性

能力管理的目标:保证服务提供商应具备足够的能力来满足当前和将来满足客户商业需求[2]。对IT运维项目而言,能力管理主要指运行维护服务能力管理,涵盖了人员技能管理、备品备件的储备调度管理、定期的评估和持续改进。对现有的多项目管理模式而言,能力管理更多是按照单一项目或项目集进行独立管理的,这导致跨项目或项目集之间的资源是不共享的,重复的资源投入将导致资源的浪费,我们经常遇到A、B两个项目都需要一台高级网络设备作为维修期间周转用的备机,但是由于无法同时对两个项目的数据进行横向对比,无法从项目组合或公司管理层的层面得知到底需要采购的备机数量,同样原因也就无法实现有效的定期评估和持续改进。

二、开发多项目管理平台的可行性调研

在当前的IT运维市场上,国际知名品牌的运维管理工具占据了大中型企业的大部分市场,主要以BMC的 remedy;HP 的openview;IBM的Tivoli;CA的SDM(Service Desk Manager)为代表,国内厂家近些年来也开发出了一些相关的产品,如翰纬ITSM(S3);广州越维OMS;神州泰跃Ultra-ITSM;北塔BTIM(Betasoft Integrated Management,IT综合管理软件)等等。各家的产品都有自己突出的优点,如支持多项目管理的BMC Remedy产品、广州越维OMS,对运维监控模块整合力非常强的HP Openview产品,本地化流程开发能力突出的神州泰跃Ultra-ITSM;支持智能巡检、与自身监控平台较好结合的北塔BTIM(Betasoft Integrated Management,IT综合管理软件)等等,同时各家在扩展能力、易用性、维护成本、生命周期等角度又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目前大型的国际化外包公司或者采用自行组织研发的大型运维平台,如HP 使用的WFM系统,EDS使用的IT Request,或者采用对成熟产品的二次开发来实现对定制化流程的实现,如万国数据使用的基于BMC Remedy 系统的IDC综合运维平台。

根据我们对IT外包服务的功能需求分析,结合上述考察产品的实际部署案例,我们认为BMC Remedy 产品已经在多项目管理上具备了较多的成功部署案例,同时相对特大型企业采用的自行开发模式,BMC Remedy产品具有较好的通用开发接口,而且其在国内市场开展业务时间较长,在国内积累了一批熟悉其产品功能和开发的公司和人员,在功能的实际开发和使用上相对其他产品具备一定优势,符合我们对多IT运维项目的系统化统一管理的业务需求。

三、使用多项目管理平台的实际收益

1.实现多项目、多设备类型多SLA设定

该平台可以实现对不同项目客户、不同类型的设备、不同类别的服务进行精确区分SLA指标,通过初始化信息导入,在事件单创建的同时,对该事件所选定的设备类型(是否为网络设备),不同的优先级(根据影响度和紧急度自动计算[3-4]),不同的服务类别(设备报修或服务请求),自动生成该事件对应的SLA级别,并同步以短信及邮件的方式下发给指派的工程师。

2.服务流程标准化,审计功能常态化

平台启用后,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预设不同的服务流程,如A项目执行变更申请时,需联系两个部门进行审批,B项目需要三个部门审批,全部以项目方式固化到平台上,工程师只需要按照平台上的流程逐步操作,即可确保所执行的流程是遵循相关管理要求的。同时由于所有的业务操作都是通过IT系统平成的,所有相关人提交的信息记录只可增加不可删除,一旦发生问题需要回

溯,可以清楚直观的看到相关人员的每一次操作内容和时间节点,使得对服务能力的审计功能常态化。

3.多维度的数据展现,便于能力管理及管理层决策

通过统一平台进行多项目管控,可以实现运维数据的报表实时展现,通过预定的阀值可以实现备件缺货自动发起申请,单一型号设备故障率异常自动提醒等功能,一方面为客户提供了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优化能力管理,提高管理层决策效率削减公司成本。

4.多项目单一平台受理能力

平台启用后,可以实现服务台的单点接入受理,所有项目使用统一的CMDB配置管理库,将所有项目数据基线录入,服务台在接到客户报修后,根据设备序列号等关键字数据查询可以快速得知该设备归属项目情况,了解服务级别、服务内容,而不需要登录多套系统交叉查询。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因数据传递不及时导致的超范围服务。

5.数据安全性

多项目平台数据录入后,实现账户的分权分域管理功能,单一项目的工程师或客户登录系统后只能看到该项目下的相关数据,只能给该项目下的设备报修,只能查询该项目下的工单流转情况。而公司级的服务台或管理人员可以查看所有指定项目的信息。既满足了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又可以满足公司内部流程的快速运转。

6.实现公司级的资源共享

所有项目数据统一录入平台配置管理库后,我们为备机备件做了单独的赋值,库存可用、待出库、已出库、坏件不可用等等,当某一个事件单或变更单调用了备件库中的备件时,这个备件的状态会自动从库存可用调整为已出库,当工程师取走备件,库管人员录入平台后会自动改为已出库,维修完成后返回的备件录入系统后标识为坏件不可用,这样就最大程度的保障了多个项目调用同一个备件库中的备件时,不会发生都调用了同一个备件,从而确保了维修备件流转的可靠性,同时也确保了基线的完整性。同样通过这个统一的平台还可以实现对知识库等资源的公司级共享。通过工时系统的模块实现对工程师资源的共享。

7.可实现管理平台的快速部署

由于BMC Remedy产品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使得快速部署成为可行,客户既可以直接使用现有的管理平台,从外网直接通过Internet访问,也可单独采购部署在自己的工作环境内,只需要简单配置一下人员角色信息,通过数据导入工具直接将配置项信息导入平台中即可使用,部署周期相比以往需二次开发投入较多人工的方式,有了较大的改观。

8.实现与IT监控工具的无缝结合

BMC Remedy产品自身带有监控模块,同时也支持市场上常见的主流监控协议告警信息的自动开单、自动派发、到期提醒、超期升级等功能,同时我们还在此基础上配置了短信上下行、手机直接访问平台等功能,方便远程职守的工程师在无法通过电脑上网时可以快速响应工单。

四、结论

IT运维管理环境趋向复杂多变。多项目IT运维管理水平,逐渐成为影响外包服务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问题。为提升的运维管理水平,优化系统资源,增强竞争力,建设使用一个统一的多项目运维管理平台系统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笔者所在的公司实际开发使用这套平台半年来,我们客观的感受到通过这套平台实现了三个转变:实行集中统一的IT运维管理模式,由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灵敏的IT运维管理平台,由无序服务向有序服务转变;建立规范标准的IT运维管理流程,由单一运维标准体系管理向多体系流程管理转变。通过一个平台将多个项目的人员、流程和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公司和项目层面的管理、监控和考核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IT外包服务市场占据有利地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中国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白皮书第一版

【2】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 《IT服务管理标准理解与实施GB/T 24405.1(IDT ISO/IEC 20000-1)实用指南》 2011-09

第5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A公司为某世界500强企业的下属分公司,为配合市政建设进行整体搬迁,选择了上海宝信软件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宝信软件)为其提供搬迁过程中和其后的整体IT运维服务。

此项目中,宝信软件要为A公司建立现场运维服务站,有效地实现搬迁过程中A公司原有的信息化、自动化系统和通信、机电设备的平稳过渡,并解决搬迁后各类系统上线所带来的问题,为A公司信息化系统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同时,宝信软件还要将A公司纳入其IT服务管理体系,基于ITIL框架为其建立统一的服务平台,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管理和配置管理的集中控制的统一平台,改善其管理方式,完善其运维流程。

A公司项目为整体外包项目,宝信软件在项目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现场人员的设置以及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的完整性。

构建四线服务体系

宝信软件在运维项目正式开始的前半年便在A公司成立了宝信软件A公司服务中心,具体开展日常运维和专业技术支持服务,并结合宝信软件四级技术支持体系建立了A公司服务中心体系架构(如图1)。

Call Center

Call Center作为宝信软件服务对外的统一窗口,向用户提供7×24小时全天候服务,实现客户服务受理、处理、跟踪、反馈的闭环管理。在A公司现场设立客户服务组的做法更加贴近客户,能及时响应客户需求。

一线服务

现场服务工程师采用“N+M”的服务模式,由N名工程师7×24小时和M名工程师5×9小时组成一线技术服务团队。他们具备现场生产工艺流程、物流、信息流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掌握应用系统、系统软/硬件、通信、机电等现场设备的日常点检和维护技术,能够严格按照相关操作手册进行日常点检和维护工作,能够处理常见故障,编制并实施日常维护方案和对系统重大故障进行初步判断。

二线支持

由各专业技术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师组成的二线支持团队,是一线服务的技术支撑,通过现场或远程的方式提供7×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并承担所维护系统的调优、完善、预防维护以及对模型与工艺方的公关等工作。

三线技术支持

它由宝信各领域技术专家组成,作为二线支持的支撑,负责运维服务整体方案的策划、技术规范的审核和重大故障的技术支持。

四线支持

在体系建设方面,四线支持是指宝信软件通过购买原厂商的服务,获取原厂商级别的技术支持。

渐进式建设服务平台

在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基于ITIL的理论基础和IT服务管理体系,考虑到A公司处于设备搬迁、系统上线的运行初期,宝信软件首先将A公司的事件管理流程和问题管理流程纳入宝信软件管理体系中。事件管理流程主要是通过服务台管理异常的突发事件,尽快恢复客户正常的IT业务应用。问题管理流程主要是为了发现和确认IT服务不足的根本原因。在A公司运行初期,事件和问题管理流程帮助A公司更加高效地解决并管理频繁发生的各类故障。同时,因为A公司维护系统的分类非常复杂,在进行配置管理的时候,宝信软件先针对A公司维护系统的不同类型进行了区分,分批进行配置库数据的导入,并不断审核、完善。最后,结合配置库,A公司的服务管理开始实施变更管理流程和管理流程。

服务平台的建立更好地支持了A公司3000人次现场用户的服务请求,并对大约2000项IT资产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实现事件管理、问题控制、变化管理、配置管理等功能,规范了服务流程管理和运作。

链接: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构成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解决方案

宝信软件IT运维服务根据信息系统全生命周期分为需求分析、运维方案设计与构筑、运维实施、运维总结/改善四个阶段。首先,在需求分析阶段,宝信软件对客户系统现状进行调研,结合客户对于系统运维服务的需求,分析生成运维需求分析报告。第二阶段以客户系统现状为基础,以客户的需求为设计目标,结合宝信软件的运维方法论与运维经验,为客户设计并构筑确保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方案。第三阶段宝信软件以前一阶段的设计为指导,以各类服务平台为支撑,有效组织和开展运维实施工作。最后宝信软件通过对运维实施的总结、分析,提出各类改进建议,促进运维系统的稳定性不断提高,为客户提供高服务品质。

链接:转制的队伍与专业化运维

宝信软件是宝钢股份控股的上市软件企业,总部位于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凭借服务宝钢20余年的经验和技术积累,宝信软件致力于IT服务,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铁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自动化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城市智能交通综合解决方案和路桥隧、轨道交通的综合监控以及机电一体化产品和运行维护等。其产品与服务涉及冶金、交通、装备制造(含造船)、采掘、金融、煤化工、公共服务等多个行业。

宝信软件的运维服务团队由上世纪80年代成立的宝钢自动化部转制而来。在运营至今的7年里,其服务模式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包括了IT服务管理、集中运维平台、流程管理以及远程运维监控。接受其服务的对象已从宝钢厂区、上海本地、江浙两省,逐步辐射到全国范围。

通过ITIL培训,借鉴企业IT运维实施经验,宝信软件运维服务逐步实现规范化,运用四线技术支持体系,提供全周期、全流程和全层次的运维服务。

宝信软件提供的是交接式+切入式的全包式服务。目前,公司承接的绝大多数运维项目为交接式,少量外部运维服务为切入式。做好本地客户运维服务、进一步完善集中运维管理和控制平台、提升与强化远程运维服务能力,是运维事业部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第6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

最佳解决方案奖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由网内运维管理、带外管理(KVM、串口)、能耗管理、运维风控、运行监测、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并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认证管理和日志审计的四个统一。

作为专注于数据中心领域,提供IT设施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产品研发和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德讯科技一直致力于提升用户IT运营管理能力。作为了解本国国情、适应本地化经营管理思路的本土IT设施运营管理解决方案供应商,经过多年的辛勤钻研,2008年11月,德讯科技推出了自主研发的设施运营管理平台――DCLiveIT。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是德讯科技总结了多年来在IT设施运营服务领域所取得的经验、遵循ITIL国际标准而提出的。此平台由网内运维管理、带外管理(KVM、串口)、能耗管理、运维风控、运行监测、资产管理等功能模块组成。在DCLive平台系统内部,实现了用户管理、权限管理、认证管理和日志审计的四个统一。

通过把DCLive平台打造成IT设施运营管理访问门户,企业可以以平台化的管理手段实现环境保障、电源可控、运行可靠、维护便捷、操作安全的IT设施运营管理的目标。

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所提供的数据中心IT设施完整运营管理链,涉及带外管理、运维风控、能耗管理、安全审计、运行检测以及资产管理等方面,保证数据中心“管理高效、运维安全、运行可靠、低碳节能”的运营目标的实现,极大地帮助本土数据中心提供市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抗风险能力。

本方案基于“插件式、分布式、模块化”管理体系架构,可根据行业需求快速整合并形成具有针对性的行业解决方案。同时,DCLive IT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具备良好的扩展性与灵活性,不但能很好地整合第三方带外管理设备,还可随需而动,与业务融合,具备柔性管理能力。

本方案的价值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能够高效地管理平台化产品,帮助数据中心获得高额回报;

2.具备统一的运管模式,能够降低运维复杂度,提升运维响应效率;

3.能够实时监控整个运维过程,有效规避运行风险,保障系统安全;

第7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变电运维;隐患问题;解决方案

对于电网安全来说,变电运维是其中的重点环节,变电运维质量的好坏关乎整个电网的安全和稳定。 所以其中的变电运维岗位就成为了供电企业最重要的生产一线岗位之一,其操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变电运维的安全稳定。因此,要求变电运维人员有很强的责任心,高超的技能水平,宽广的知识面。而由于其设备众多、管理和维护工作繁重等原因,电网系统中会经常突发一些设备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对电网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1 现代电网的特点及变电运维的必要性

随着整个电网系统信息网络的完善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变电运维的效率得到了提升,其流程也趋于规范化, 不仅仅实现了变电运维的安全和稳定,同时,也加强了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就变电运维的定义来说,就是在整个电力系统的运行中,对电网进行运行管理、倒闸以及事故处理。在承担这样的重任的前提下,对于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的要求即是保证电网可靠、安全、稳定以及经济运行。在变电运维工作人员维护电网运行的过程中,任何不规范行为都会直接影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稳定性,更有甚者会发生重大的安全事故。因此,整个电力系统能否安全运行的关键就在于电力运行中的安全问题,其中变电运维承担电力系统中的骨架作用,一旦发生事故,不仅仅会妨碍用户的正常用电、严重的事故会引发设备损坏,甚至造成整个电力系统瓦解,都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建设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2 变电运维问题的来源

2.1 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力不强

不仅对于变电运维中的安全事故,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大部分原因都是来源于安全管理制度执行力。针对变电运维管理,只有时刻谨记完善安全管理工作,才可能最大程度降低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就目前变电运维管理的现状来看,问题主要集中在部分变电运维人员对安全工作认识不够,尽管出台了大量安全管理制度,但作业现场有章不循、违章作业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变电运维员工安全生产、遵章守纪和标准化作业意识淡薄,在执行安全管理制度时随意性大,破坏规则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员工安全管理培训普遍存在时间短、质量不高、效果不佳的问题,缺乏统一规范的量化考核标准,员工学习积极性没有发掘出来,难以真正发挥提高业务水平的作用。类似这些小问题不能及时纠可能就会导致变电运维过程中出现事故,所以要求重视这类问题。

2.2 设备老化和作业现场设备维护问题

对于变电运维则是需要在电气设备的支撑下进行。所以,变电运维所需的电气设备从出厂到投入使用,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设备也逐渐进入老化状态,需要及时更新,否则就会发生安全事故。对于不需要更新的电气设备则需要在日常使用过程中对其进行维护,对于设备安全隐患,要严格按照时间节点落实整改,一旦维护不够,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就很可能会发生事故。

2.3 操作问题

上文也提到了变电运维特点就是其所需的设备比较多。因此,需要操作如此多的设备的情况下,自然而然地异常和故障的发生几率就会变大。并且工作人员在持续操作众多设备的情形下思想上会松懈,若是此时发生操作不当或者误操作,都会给经济效益造成重大影响,更严重的影响就是会损坏设备、电网以及造成人身安全问题。

3 变电运维事故防范问题分析

3.1 加大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

变电运维的安全管理制度不仅仅是对整个系统安全运行的一个规章要求,要保证变电运维工作能够安全展开则更多的需要全体工作人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共同配合。但是就目前变电运维中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操作人员只是将那些制度和规范当做了一个形式,安全管理制度上的很多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切实执行,这才造成操作出现混乱,安全问题也随之而来。不论对于哪个变电运维的机构来说,首要的就是加大安全生产制度的执行力度,加强对安全政策法规、规章制度、规程规定的教育培训,强化《电力安全工作规程》、《电气两票管理规定》、《员工安全生产工作守则》等安全规程学习,不仅仅将这些安全管理制度书面化,更要在操作人员心中形成规范化,并制定各项措施来激励员工自觉遵守条例、自觉去执行,只有操作人员都真正意识到安全制度的重要性,才能够将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3.2 加强安全运行监督管理工作

对于已经实施变动的变电运维制度,如何检验其成效呢?这时候就要求变电运维管理层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到岗到位工作要求,对作业现场进行安全监督,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更是对工作人员的安全负责,以保证变电运维的安全稳定进行。所以要求企业充分利用多渠道、多途径激励员工自觉、主动学习安规的积极性,提升全员依法治企、依规作业的能力。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变电运维工作的考察,通过考察来保证工作人员完成的力度和积极性,并且通过这种方法也能够方便企业及时进行监督和考核。

3.3 增加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不光是对于变电运维工作,对于其他不同的工作来说。即使该工作是严格按照标准化制度完成的工作,并且操作人员的活动都要求规范化,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会在工作中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突发事故,当这些突发事故发生的时候就要求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应对。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及时对员工进行事故应急处理知识培训,确保在突况下及时安全地解决现场问题,以降低事故带来的影响,争取将变电运维过程的经济损失减少到最小。

4 结束语

针对我国特有的情况,所以电网的分布情况比较复杂,且其整个电网系统的正常运行有着重大的作用,所以变电运维的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要注重日常安全管理问题,更是需要专业人员加强安全事故的防范对策的研究,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变电运维的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汤卫荣.变电运维中的隐患问题与解决方法探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4).

第8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由建设期到运维期

从20世纪90年代起至今,已有数百亿元的资金投入到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政府网站、行政审批、税费征缴、信息收集、统计与披露等大量政府核心工作越来越依赖于各种IT系统。

以北京市为例,俞慈声介绍,目前北京市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已有大大小小600多个,基本覆盖了政府的核心业务,电子政务工作已经历史性地从大规模建设阶段逐步转型到“建设和运维”并举的发展阶段。一方面,公务管理和公共服务对这些系统的依赖性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确保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运行已成为电子政务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已建的600多个系统要深化应用,用好用足,不仅要对其投资问效,也要对其运维投资问效。

如何对应用类型多样、系统规模不一、技术架构复杂的600多个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主动式、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以确保其可管、可控、安全地运行,从而发挥电子政务的生产力作用,已经成为当前业界关注的焦点所在,也是技术和历史发展的必然。

在北京邮电大学教授亓峰看来,电子政务系统和网络的运行维护是一个涵盖体制、技术、标准、产品、服务等诸要素在内的复杂系统工程。他认为相关的技术要素应该如何与电子政务应用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相互动态适应,并以合适的商务模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行业链条,是电子政务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实践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课题。

为此,北京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北京信息化协会于2008年10月中旬在北京了北京市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系列规范。这个规范的诞生历经了34次工作会议,17次委办局、区县单位座谈和调研,5次专家研讨和论证会。该系列规范采用ISO 20000系列标准的思想,参考ITIL框架规定的方法,从应用需求、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三个方面对北京市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管理需求进行了说明。该规范的创新点在于,各部门IT运维技术人员可以参照该系列规范提出明确的IT运维服务需求,提高电子政务IT运维服务的效率;IT运维企业按照该系列规范指导企业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作为该规范的主要起草和撰写者之一,亓峰认为,电子政务的IT运维是由运维管理对象、运维管理流程、运维活动角色、运维服务支撑规范和支撑系统五个维度组成的IT运维的场景。各政务部门可以根据场景来衡量自己的IT运维现状和能力,并从中选取其一作为基线场景,根据实际需求,在该基线场景的基础上增减相应的能力。

在电子政务环境实际的运维过程中,由于参与IT运维活动的往往是多个单位或者部门,而且这些单位或者部门往往承担运维过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角色,这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IT运维服务模式。亓峰认为IT运维的服务模式可以分为自运维、完全外包运维和混合运维三种。

从2000年开始,北京电子政务建设就在全国率先推进外包。其中包括政务网络、医保信息系统、社区信息系统、首都之窗等系统。随着这些系统投入运营,各应用部门已逐步积累起运维实践经验,特别是地税、公安、工商、高院、卫生等部门的探索为规范全市运维工作提供了大量实例。

IT运维亟待规范

对于目前的电子政务的IT运维,俞慈声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一些领导重建设轻运维,对于运维管理的系统性和专业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比如,认为系统建好了能转了可以松口气了,运维工作可以像建设期一样依靠外包了。而作为甲方,使用者对于运维需求、管理要求、管理流程,以及对乙方的外包模式、服务评估,费用核算等问题的认识还停留在建设阶段,并没有深入考虑。

其次是对运维工作的全局性的认识不足。电子政务运维工作既是对本单位各业务部门工作正常开展的支撑,也是对本单位对外提供服务能力的支撑,不仅涉及内部流程的运行效率,也涉及公众对公共服务的体验和评价,需要站在全局高度对运维工作进行统一规划、组织和管理。

第三是要从“救火”的状态走向规范管理。长期以来,电子政务的运维活动基本上按照“救火队”的方式被动展开工作。运维工作需要走向规范化,运维支撑和服务能力亟待提升。目前,的确有一些客观因素限制了各政务单位的运维服务管理,比如人手不足,编制有限,人员结构不太合理,管理经验不足;在运维工具的选择上贪大求洋使运维工具参差不齐,功能交叉重叠;运维的责任不清,考核制度不健全,指标不能量化等都严重制约运维工作有序、高效、健康地开展。

五种典型应用场景

亓峰介绍说,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一般包括资产管理、监控管理、安全管理、流程管理、综合管理和外包管理六类功能。其中资产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资产管理信息的覆盖程度和管理信息分析能力;监控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被监控实体的覆盖程度、管理信息的实时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分析能力;安全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不同安全管理内容、范围的支持能力;流程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流程的覆盖程度、规范性;综合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信息分析统计能力和决策支持能力;外包管理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外包服务的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能力。

对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成熟度的评估主要围绕这六个取值空间展开。对于以上每一个取值,可以分别规定各自详细的成熟度等级,不同取值的不同成熟度等级的组合构成整个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成熟度。下表列出了IT运维的几种典型的场景,以及在这些场景下,相应的IT运维服务支撑系统的能力组合。

其中,场景1具备静态资产信息管理能力,对IT资源实施被动监控和定期巡检,实现对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管理,基于规范的流程开展IT运维活动,但流程尚未信息化,具备统计分析的能力。

场景2具备静态资产信息管理能力,对IT资源实施被动监控和定期巡检,实现对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管理,基于规范的流程开展IT运维活动,但流程尚未信息化,具备统计分析的能力,可实现对外包的结果控制管理。

场景3具备静态资产信息管理能力,对IT资源实施被动监控和定期巡检,实现对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管理,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IT运维的业务流程提供支持,具备统计分析能力,并可实现对外包的结果控制管理。

场景4具备静态资产信息管理能力,对IT资源实施被动监控和定期巡检,实现对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管理,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IT运维的业务流程提供支持,具备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可实现对外包的结果和过程控制管理。

场景5 具备静态和动态资产信息管理能力,对IT资源实施主动监控和实时监视,实现对人员和资产的安全管理,以及对网络和系统行为的安全管理,可通过信息化手段对IT运维的业务流程提供支持,具备统计分析和决策支持的能力,可实现对服务外包的结果和过程的控制管理。

在电子政务IT运维管理中,政府可根据自身电子政务的规模和运行模式选择符合本阶段IT运维服务管理内容和相应的管理场景。例如,选择资产管理、监控管理、安全管理和流程管理四个维度的运维内容。在资产管理方面,实施动、静态资源综合管理的第二等级管理;在监控管理方面,实现被动监控和主动监控结合的第二等级管理;在安全管理方面,完成对人员、资产的第一等级管理;在流程管理方面,落实流程规范化的第一等级管理。

在运维管理过程中,各类IT运维活动的角色,分别在不同的侧面和程度上实施监管。如电子政务的最终客户通过运维管理的总服务台提出服务请求,向政府的IT运维人员反馈业务应用状况。IT运维人员通过各个管理模块对IT基础设施和逻辑应用实施全面、流程化的监管,并将发现的故障、问题及时提交给各类设施的供应商。供应商通过统一的平台快速响应问题、排除故障、升级系统。在整个运维活动中,政府的管理者通过各项运维统计数据实施对运维人员、供应商等的监督,以保证整个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具备稳定、高效的IT运维支撑能力。

链接:三种典型的IT运维服务模式的对比

在电子政务环境实际的运维过程中,由于参与IT运维活动的往往是多个单位或者部门,而且这些单位或者部门往往承担模型中的一个或者几个角色,这就构成了多种多样的IT运维服务模式。典型的IT运维服务模式存在如下几种形式:

(1)自运维模式。IT资产拥有单位自行负责对所拥有的所有IT资源的运维工作。一般情况下,相关的维护工作由本单位IT部门负责,即本单位IT部门为本单位提供IT运维服务。

(2)完全外包运维模式。IT资产拥有单位通过与其他单位签署运维外包协议,将所拥有的全部IT资源的运维工作外包给其他单位,即外包单位为本单位提供IT运维服务。一般情况下,由本单位IT部门负责运维外包管理工作。

第9篇:产品运维管理范文

关键词: 固、移网络融合;运维支撑系统;系统现状;技术职称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710161-02

固、移网络融合运维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客户潜在的信息化需求为向客户提供畅通的网络服务和信号传递。加大主动性、安全性、准确性、预防性维护服务力度。建立一个完善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应用完善的OSS技术形成一个整合的运维支撑系统满足客户需求。

1 固、移网络运维支撑系统现状

中国网通和中国联通的网络融合使通讯业发展将由通信业向信息服务业方向转型。中国联通本身具备固话网和互联网两大资源优势,拥有大规模的固话用户和宽带用户资源。运营维护是建立在网络支撑状态下展开固网和移动业务服务来加强移动网络建设的优化工作。运维支撑系统的中作重点应该放在积极做好信号扫盲、提高信号传播接通率、减少信号间隔断开、保证实时准确、增加数据传输业务量等方面,对网络的各项指标进行提升和改善。努力做到无缝覆盖和业务实时准确的传输、增强服务质量。

我国虽然有良好的客户资源,随着客户额度的增长,固、移网络的变化,服务项目多样化导致的安装复杂程度增加。移动网络维护人才缺乏,人员结构急需调整,人才力量储备不足。这个业务在我国是从2008才开始发展建设的,正处于起步阶段运维支撑服务由于时间较短,经验的积累不够充分。导致信号传递覆盖面不足、信号延迟、工作效率低等情况产生。工作中暴露了许多不足之处。固、移网络融合属于一种新型产业结构,主要运用模式以数控为主,科技含量很高。根据我国现有的人才资源和设备资源,选择人员带动设备的工作模式进行管理,可以做节省人力资源,提高工作效率的状态。建立网络一体化,维护程序外包化。专业人员监控,运营系统和维护由外包工资签约负责的工作方法来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在工作的开展中逐步完善人员配备、设备维护、系统的更新。使运维支撑系统不断合理、不断完善、不断壮大。

2 运维系统技术支撑建设

运维支撑系统建设要发挥售后服务的主动性和预防性。为了保证产品的服务质量做好客户中心节点的风险排查整治专项行动。狠抓OSS系统技术支撑工作,目前运维系统管理不够正规就是OSS系统技术支撑工作管理不到位。运营的主要模式是通讯运营商的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的状态下进行的。OSS系统的主要构成是:网络管理、系统管理、计费管理、营业管理、账务管理和客户管理等机构组成,每项管理都通过网络的信息数据汇总在一起。由运营商辅助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运营支撑系统确定系统的发展方向,改善和提高用户的服务水平。运维系统建设方向是针对客户、针对产品、针对网络做好三个面向推进工作。及时做好新产品和新业务以及新套餐的推广,系统维护工作中能够做到及时的系统更新。

为了提高客户服务质量定期维护OSS系统,进行服务器、主机等硬件的维护和软件OSS系统的病毒清理、数据丢失修补等工作。确保数据传递的接通率和减少掉话率,提高用户感知质量。提高无线宽带的的无缝覆盖程度,增强固网宽带与无线宽带的高度融合。做好客户服务维护工作提高业务受理速度,合理制定固移融合产品控制和计费问题,在定期的系统维护工作中彻底清理和整顿恶意吃费平台。对企业营运性收费项目进行定期核查,坚决治理恶意在客户手机或相关移动信息传递设备上植入“吃费代码”。整体协调资源管理,统一告警管理。建立高信誉度的网管维护平台。利用EPON、DSLAM下移、AG/IAD等综合接入技术缩短接入距离,快速提升用户接入的传输速率。

定期开发运营环境、对技术工作进行优化组合,提升OSS工作效率在网络建设方面的重要位置,继续推进网络转型,构建无缝嵌套达到宽带无处不在、数据传输IP化、数据分析智能化、信息传递融合化、方便灵活的为客户提供业务的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强化推进无线城市建设理念。用优质的运维支撑工作确保网络覆盖能力和网络质量的同时为固移融合产品提供网络保障,增加产品信誉度,提升产品销售额度,为自身的服务运营创造更高的经济回报。

3 OSS系统功能的应用

运营支撑系统OSS(Operation support system)是一个业务运营和维护的综合管理平台。通讯运营信息资源共享的运维支撑系统,它主要涵盖了网络管理与维护、系统计费统筹营业厅增值账务等项目。本着为客户服务的宗旨,把固、移、网络三者之间的联系统一整合。建立同时运营的网络平台,其运维支撑系统要具备统一的计费系统之外还要具备最先进的维护功能。OSS系统针对固、移网络运用环境和计费标准设计一个完整的管理平台,在保障网络数据传输畅通的同时,起到维护管理功能开启防火墙和数据信息过滤机制。使工作系统和服务软件避免病毒的攻击和人为操作失败给系统造成的损害。OSS在系统最正常的运行状态下,后台自动制定备份程序,一旦系统受到病毒攻击丢失驱动程序、或启动代码的状态下。可以手动还原最初程序,存盘的数据可以再从新恢复。把手动还原系统功能建立在C盘,能够有效减少因为运行新程序而影响其它数据的恢复。

运营支撑系统和业务支撑系统BSS(Business support system)二者合称为BOSS(Business and Operation support system),统称为“通讯业务运营支撑系统”。通讯运营商在IT战略规划中面对客户推广和实施业务支撑系统和运维支撑系统。在运维支撑系统之上建立了综合的业务运营和管理平台。管理平台的主要工作是做网络日常维护、增值业务的修订、提供计算机技术支撑和管理的门户。OSS常用的业务有网络管理、网络维护、网络优化等技术服务项目,BSS主要业务范围是:客户机器产生费用的结算、增值账务的修订与计费、客户服务,营业服务等工作。为了加快通讯行业商务与技术一体化的进程,提高了运维支撑的技术含量,建立统一的计费标准和管理模式。通讯运营公司商务一体化、信息资源网络共享化在系统管理间协调的整合在一起。改善提高了用户的标准化,管理制定了用户服务的整合机制管理,方便快捷的为客户传输数据的同时可以及时准确的制定计费额度,电脑自动做好系统结算同时可以实时查询客户消费额度。OSS系统在运行客户服务项目的同时,对客户端汇总的数据进行流量自动分析,做好流量过滤。根据汉字的频率进行速率分析,滤掉字体组成含义超过原文字符的数字串,甄别病毒和木马的组合体系,OSS系统随时更新病毒样本库。把正常的业务运营和病毒防治同步进行,即保证了客户的正常通话、数据传输、也维护了运营商的信誉、服务质量和业务收入。

网络信息服务行业是个庞大的数字结构系统服务体系,多元化服务系统可以为客户提供多种数据传输的接入渠道和各种各样的快捷服务项目的使用功能。例如:网络银行、淘宝消费、电力自动缴费、股票网络交易等许多实时操作的资金业务。通讯运营商根据不同客户的要求和系统数据提供不同的服务。固、移网络三位一体的交互式服务,即时准确主动的服务和营销,同时增加系统的客户参与功能,为客户进行自助服务提供便利条件,越来越被广大的用户所接受。运维系统建设模式是数字系统发展壮大的主要表现,是服务于客户和运营商的具体操作表现,是利润和成本的载体。使用一个完善的运维支撑系统是三位一体的通讯服务新兴业务健康发展的具体要求和服务质量的重要体现。

4 结束语

运维支撑系统建设的主要工作是围绕客户服务和企业自身的经营发展状态满足网络管理需要,执行网络监控权力和网络告诫的监督工作。其中包括实时监控、现场维护、故障修理、网络资源管理。为运维人员提供一个高效、畅通、的平台,为客户营造一个健康、稳定、实时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