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市场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信息化的热潮。在我国,电子政务虽然起点比较低、各地区的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但是可以预测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未来几年将呈现一个良好的发展趋势,信息中心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国内的厂商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通信技术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和管理理论,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实施对社会的管理职能,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
目前,电子政务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即使电子政务发展最快的国家,能够做到双向互动处理事务的电子政务项目尚不足30%,能对现有政府形态实施电子政务改造的就更少。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还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同时,不可否认也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面笔者试对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与趋势作一个分析: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历程
(一)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阶段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电子政务的发展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办公自动化阶段(准备阶段20世纪80年代—1993年)、“三金工程”阶段(启动阶段1993年3月—1997年4月)、“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展开阶段1997年4月—2000年10月)、“三网一库”阶段(发展阶段2000年10月至今)。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特征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是与我国的信息化发展历程同步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电子政务起点比较低。这是因为我国总体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是从办公自动化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而西方国家政府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早在20世纪的60—70年代就完成了。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不平衡。由于我国各地的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因此我国的电子政务在发展过程中,则是在中央政府的“推动”和需求的“拉动”下从一些行业管理部门开始的。
3.我国电子政务的目标和出发点更具多样性。由于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政府对经济特别是对企业的管理方式要进行彻底的改变,这些变化,必然影响到政府政务的活动,因此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目标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促进的变革。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
2003年底,联合国了对成员国电子政务的测评结果。结果显示,中国在191个成员国中排名第74位。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作简要叙述:
(一)电子政务基础建设现状:
1.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受到热切和广泛地关注。
2.旅游、经济开发区等重要城市网站点击率明显高于一般地区。
3.东西差距明显,欠发达地区政府上网工程进展缓慢,群众关注率不高。
(二)电子政务市场商机无限,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电子政务领域可谓商机无限,在中国向全面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投资的主导作用非常明显,电子政务领域尤其如此。权威人士分析,未来几年内,我国各级政府投资电子政务的总金额预计将达到2000至2500亿元人民币。另外,在第三届中国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业界专家认为当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投入的资金应该在400亿元左右,这将吸引众多的IT企业群雄争霸。因此可以预计未来几年内,我国电子政务市场将继续保持上升势头。
(三)电子政务建设相关法律法规环境得到进一步完善
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在摸索中前行。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仍处于初级阶段,业务水平不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是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更是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现状严重脱节。2001年8月,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成立,这标志着我国真正开始了电子政务的立法阶段。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讨论通过和公开了《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规划、发展阶段,为今后正式立法奠定了基础。2004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实施,该法将直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我国在近期内将会陆续推出包括《电子政务法》、《电子交易法》、《电子签章法》、《电子投票法》等相关法律,以构筑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框架。
(四)地区建设蓬勃发展
北京、广东等一些发达省市继续加大电子政务建设投入并积极开展电子政务技术培训,从人员上保证了电子政务系统的正常运行。内蒙古、青海等省也加快了前进步伐,他们在积极借鉴发达省市电子政务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从本地实际出发,通过自身拥有的稀缺资源换取资金来源,与广大企业开展公私合作以及吸收民间投资等途径解
决自身电子政务建设的资金和技术等困难,不断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
未来几年,笔者认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一)信息安全得到加强
从政府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安全体系框架正在研究制定,电子签名法已经推出,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当中;从用户层面来看,电子政务建设的用户从规划、实施等方面都已对信息安全进行了充分考虑,并且信息安全方面的费用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厂商层面来看,国内外安全厂商在整个IT行业中发展速度较快,厂商数量和厂商规模都在迅速增长。可以预计,未来几年信息安全市场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信息安全法律法规将会更加完善。
(二)信息中心转型步伐进一步加快
未来几年,多数信息中心将不再具体承担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任务,而转向政府信息化规划、招投标、工程管理、工程验收等方面。因此,未来的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将进一步的透明,并且由于信息中心的转型,使专门从事电子政务系统集成、方案开发的厂商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
(三)标准规范将不断完善
2002年5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了《电子政务标准化指南》总则部分,与之相关的电子政务工程管理、网络建设、信息共享、支撑技术、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标准和管理规定在2003年已完成。2004年,从事系统集成、网络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厂商,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已有法可依。
(四)国内厂商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号召电子政务先行,以政府信息化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不仅找到了推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切入点,而且还能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更重要的是,电子政务以财政投资为主,既要实现政府信息化的目标,还要担当起带动民族产业的责任。因此,电子政务建设使国内IT厂商具备了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具备了跻身世界IT厂商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韩文报.电子政务概论[M].北京:出版社,2005.
经过几年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上网工程基本完成,绝大部分地级市拥有电子政务网站,发达地区政务上网做到区和乡镇一级。内网系统建设开始深入,十二金字工程继续投入,金关和金税工程开始发挥效益。其他金字系列工程也在准备之中,纵向系统的建设是我国电子政务的主要路径,纵强横弱依然显著。电子政务的接入问题提到日程,公众接入提速,电话与网络的结合以及公共服务管理系统(PSM)将在为企业、公众的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互联互通成为重点话题,许多部门开始考虑协同工作和数据共享问题,互联互通涌现如北京、广州等典型案例。整合集成成为主流趋势,对以往构建的应用系统整合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并由部门、行业内部发展、扩散到地区。
电子政务的外部环境建设将有较大进展。信息公开条例、电子签名、电子签章等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都在日程之上,可能在2004年出台。与此同时,围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有关电子网络状态的行政程序、流程的调整,也会被提到重要议程。
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将受到高度重视,更多的有资质、会监管的电子政务项目监管机构将出现。
电子政务了建设的产业链开始成型,规划、实施和监理制度开始建立,这样相对降低了电子政务的风险。
电子政务的培训将全面展开,各方面将更加重视对广大党政干部、事业单位等相关人员的电子政务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电子政务的人力资源建设被提到日程。
国内政府动态 北京市政府上网工程已经全面完成,目前本市约90%的政务部门建设了局域网,超过80%的政府部门达到了人均一台计算机,有70%的政务部门实现了50%的业务无纸化办公。广州市提出“政府创造环境,人民创造财富”,大力推荐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积极打造服务型政府。“广州市招商引资信息平台”和“广州市外商投资管理平台”影响巨大。
济南市城市公用信息平台整合各种信息资源、推动城市网络资源互联、开展综合信息服务。目前已有30多个部门通过平台统一出口接入了互联网,有9个部门依托平台开展了对外服务。
云南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互联互通到县”的目标已基本实现。云南省电子政务二期和三期电子政务工程开始,目的实现网上办公和“一站式”服务。贵州省建立省政府网站,带头推荐电子政务,实现公文上网和网络流转。
上海市电子政务建设提速,“电子人大”建设迈出重要一步。上海市“市人大公众信息网”的顺利开通,对于进一步推进人大工作的信息化,公开化和民主化,将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全国政协系统电子政务研讨会在昆明举行,讨论了全国政协系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纲要及目前的建设情况。
国外政府动态
IDC的一份报告显示,瑞典是欧洲电子政务实施项目最多的五个国家之一。预计瑞典电子政务市场将从2003年的17亿瑞典币上升到2007年的28亿瑞典币,进行更大的集成。WM-Data和TietoEnator的市场份额约为15%,其他市场份额被许多小供应商瓜分了。 法国电子政务曰益成为法国政府“好帮手”,新的服务项目包括通过因特网向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企业人士和自由职业者提供咨询、表格、财务申报、相关地址和社会服务等。到目前为止,法国超过9 0%的行政表格已经电子化,预计会提前实现这个目标。
意大利电子政务普及率逐步提高,2003年意大利国内电子政务用户比例比去年增加了4%,增幅明显高于加拿大、德国、美国和澳大利亚。意大利的电子政务建设已成为仅次于瑞典、丹麦和比利时之后发展速度最快的欧盟国家。
行业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提速,成为商用PC的争夺焦点。据有关数据表明,电子政务和教育行业是pc巨大采购市场。据赛迪顾问预计:教育行业信息化的市场空间2004年将达300亿,2005年为400多亿。
人事部人事信息管理系统,将在全国使用。11月19日,国家人事部在北京亮马河大厦了《中国人事信息管理系统》,这套软件将在全国各级人事部门使用。
金税工程不断推进。乌鲁木齐市国税局成功运行中国税征信息系统;BEA携手深圳国税,改造新一代税收征管系统;广州市地税信息系统大集中工程开始。
土地管理系统提速。2003年年底国土资源部电子政务基础平台建设全面展开,包括东软在内的21家国内IT企业将参与此次建设。上海启动“土地交易系统”掌门经营,进一步规范本市土地交易行为,使上海的土地市场更加公开透明。
辽宁省公安厅展示“金盾工程”。近日辽宁省公安厅召开全省公安机关实施“金盾工程”、打造“数字公安”新闻会,展示该厅的信息化工程平台。
金关工程的不断深入,传来喜讯。“北京电子口岸信息平台”2003年12月8日,正式挂接互联网并开始正式运行。兰州海关业务信息化今年一季度完成H2000通关系统切换。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加快信息化。今年年底我国检验检疫系统全部电子申报放行,全面实施出口货物快速核放和进口货物快速查验。
国内市场动态
中国网通集团投资10亿,进攻电子政务。重点进行数百万线的ADSL扩容行动和重点推出的视讯业务“可视通”。
用友公司合并安易公司,成立新的用友安易政务软件公司。随后,用友安易改名为用友电子政务公司,试图独霸中国电子政务市场。
神州数码公司收购北京国信北方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新公司更名为北京神州数码国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并中标多个电子政务系统。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带“金”字头的国家级重点项目工程,是我国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产业中最具实力的群体之一。公司独立开发研究的防伪税控系统获得国家专利保护,在该领域拥有绝对垄断地位。
联想助力北京电子政务审批二期工程开通。该工程涉及2个委办的128项行政审批业务上网办理,其余20个委办局业务明年3月底开始试运行,连同一期工程中的15个委办局58项业务,到明年6月底将有300项左右业务上网办理。
数据
2003年增长趋势趋缓,下半年投资迅速回升。2003年中国电子政务应用市场的增长率达到18.8%,全年IT投资总额达332.11乙元。2003年电子政务应用市场增长率低于2002年的21.7%和2001年的20.8%。
在整个电子政务市场中,硬件产品采购依然是重头。电子政务市场增长最快的是信息服务市场,行业应用软件市场增长也非常迅速。
据相关研究预测,2004年到2006年,中国电子政务市场整体规模预计将会以平稳的方式增长,增长率将稳定保持在18%~20%之间。
电子政务采购
根据国匙网的监测与研究,2003年政府采购的IT类订单比2002年明显增长,网上公布的招标信息更加丰富,约比2002年增长100%左右。此外,大量地级市、县(包括县级市)以及相关机构的订单量明显增长。分析指出,IT类采购份额将继续增虽;采购的国产化程度越来越高;软件产品成为新采购热点。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将进一步完善和丰富。整个市场将逐渐规范。
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政务技术与应用大会上,美格科技提出:分离采购为电子政务减负,未来5年可节约18亿。
新的采购模式开始在电子政务建设中备受关注。
广东拒绝微软百亿电子政务市场用Linux平台。趋势显示,中国政府选择了“跨平台”、“国产化”、“产业化”作为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策略加以明确。中科红旗、金蝶中间件Apusic和办公套件金山WPS2003及永中Office列入其中。
国内外发展趋势
关键词:电子政务;服务经济;服务社会
1 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概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被提上日程,并取得显著成效,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协调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协同实现的整体效应必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1997年7月1日,克林顿总统颁布了联邦政府促进、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全球电子商务框架”。该框架确立了联邦政府政策的基本框架,对于美国乃至世界各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在“全球电子商务框架”中,联邦政府提出了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和建议。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原则包括因特网发展是市场驱动的所以私营部门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通过因特网进行产品或者服务买卖并达成合法协议的过程中政府应该避免对电子商务的不当限制、政府必须参与时政府参与的目标应该是支持和创造一种可以预测的、受影响最小的、持续简单的法律环境为商业发展营造合适的环境、政府必须深化对因特网的特性的认识从而对现有的一些可能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重新进行审议、修改或者废止、打破网上交易的法律框架的地区、国家和国际之间的界限促进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发展。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表现为互动关系, 经过研究发现美国“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的改革提供了参考。
2 “全球电子商务框架”对我国电子政务改革的启示
2.1 做好灾备方案,确保信息安全
经济社会中存在大量数据,WestWorld 公司的报告指出,在每500个数据中心中就有1个每年要经历一次灾难。电子政务建设离不开数据,数字信息是源头活水。刘家真教授提出了制定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规范,必须考虑管理者的责任和办公自动化网络上运行的电子消息必须作为凭证加以管理。刘家真教授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面临的风险,根据国情提出文献的档案数据宜采用同城异地备份与远端异地储存其离线备份的灾备方案,并对远端异地离线灾备基地的建设、管理与可持续运作提出了建议。刘家真教授还深入研究了更新与迁移在档案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以及更新与迁移可能带来的档案内容信息损失风险,并提出了如何规避这类风险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对于信息的更新与迁移过程中的丢失可以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刘家真教授指出,“保护数字文献的关键在于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性,为维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可存取,还提出了3M策略:数字媒体的选择与维护、科学管理以及技术迁移。”因此,要建立信息安全平台,保护网上政务资源。搭建安全支撑平台和安全应用支撑平台。电子政务的数据处理与保护必须放在第一位,数据丢失了,或者被删改了,起不到应有作用,甚至会起到负作用。
2.2 政府市场联动,强化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已成为公务员及社会公众日益紧迫的需求。然而,由于行政体制、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原因,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着一系列的障碍和问题。为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效率,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针对这些原因和表现,采取相应的对策。因此必须强化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
电子政务的信息管理要引入市场机制、把握好电子政务的市场定位、确立客户关系管理和赢利模式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市场化建设。电子政务建设中要发挥多方面的作用,尤其要让第三部门、企业集团甚至民间组织加入,让他们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主体之一。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是一个巨大工程,短期的规划是注重解决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同时要制订中长远规划,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建造电子政务的经济效益模型,熟练掌握电子政务对经济效益影响的几种主要方式和内容,间接影响至少要考虑建设、管理和服务等方面的效益,直接影响应考虑到电子政务对政府、相关企业及咨询机构等方面的影响。
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的好坏标准要交给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样政府才能牢牢抓住主动权。国内外信息化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建设必须有标准化的支持,尤其要发挥标准化的导向作用,以确保技术上的协调一致和整体效能的实现。
电子政务推进标准化必须进行正确的策略选择。为电子政务标准选择正确的类型、级别与形式就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明确电子政务标准化在标准类型归属、标准级别划定与标准形式确定方面的特殊要求,正确选择我国电子政务标准类型、级别与形式。
2.3 协同政务建设,攻克关键技术
政务主要包括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三个环节,要从行政决策组织、行政决策活动、行政执行组织、行政执行活动、行政监督组织、行政监督活动、公务员培训等几个方面探讨电子政务的协同发展以降低行政成本的机理。如公务员的部分培训内容可以在网上进行降低培训成本。
降低政务成本要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协同电子政务是对政府自身运作能力的强化,协同电子政务有助于政府组织实现职能整合、信息整合、业务整合、流程整合,最终实现政务工作和服务的全面提高。推进协同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解决好政府和开发商之间存在的利益冲突问题,必须设计好有效的激励机制。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是国产软硬件的相对不成熟,在集成时出现不兼容的问题,在现有的国产软硬件的基础上,要经过反复测试和优化形成一套真正运行稳定、切实可行的国产软硬件的集成应用方案,确保应用国产的关键技术。
知识产权和隐私的保护技术急需攻克并同步更新。应当从提高公民个人信息隐私权意识,提高电子政务信息管理者道德,以及加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方面来保护电子政务信息系统中的个人信息隐私权。
我国知识产权电子政务建设的起点和国外比较差不多。国外知识产权类网站的开发者主要是国际协会或组织,行政管理网站占据主要地位。我国是以中央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带动地方的知识产权信息网站建设,实现各知识产权信息库的资源共享。要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权利人享有合法权利。
2.4 依法管理政务,制度职能创新
电子政务呼唤新的管理理念。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穿电子政务的全过程,要运用信息时代的人本思维重塑政府管理模式,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推进电子政务实际上是要达到政府行政管理领域内新的制度平衡。
电子政务始终要以依法行政为大前提。电子政务立法的宗旨应当是推动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提高政务办公效率。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本质是为电子政务提供公平、透明、和谐的环境。电子政务要立法。立法中的核心问题是立法模式、立法层次、立法效力等。电子政务的运行必须在法律监督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必须基于信息法律的保障,电子政务的实施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电子政务发展需要健全的法律环境。从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应用的流程角度来看,电子政务发展应完善:与政务信息有关的行政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管理和应用的法律法规问题、电子政务建设的技术标准。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对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创新。电子政务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而且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影响。电子政务是信息时代各级政府治理不可缺少的工具,为构建服务型地方政府提供了现实条件。
电子政务是现代政府管理创新工具。电子政务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政府公共服务水平。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这就要求各级政府转变观念,统筹规划各部门网站,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发展,利用电子政务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新型政府管理模式,增强公共管理与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行政能力。
要重点解决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深层次问题。要引入IT治理的思想,对电子政务中实施IT治理,找到实现电子政务制度与技术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
2.5 高效优质服务、狠抓绩效评估
我国电子政府绩效评估实践已在各级政府和部门中逐渐开展起来,并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大发展。
电子政务绩效是政府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子政务正在成为现代政府运作的主要方式,成为政府更好的实现其管理、服务职能的重要手段。而在大规模的投入和建设后,电子政务能否真正取得预期的成效已经成为一个重大问题。
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建设状况不容乐观,巨大的资金投后,实际效果却与预期相距甚远。究其原因,缺乏与电子政务运行特点相符合的绩效评估体系是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要形成我国自己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模式。可以把电子政务的绩效划分为产出、结果和影响三个层次,提倡综合应用模式,突破产出层次。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应突出“重在政务”和“政务为民”的战略选择,同时紧密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和行政改革的进程,做好战略规划。从政府网站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政务基础信息数据库建设,重点政务业务系统建设四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稳步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同时促进政府绩效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家真.数据丢失的风险与对策[J].机电兵船档案, 2004,(01).
[2]刘家真.网络环境下的电子文件管理要求[J].档案管理,1999,(01).
[3]刘家真,倪丽娟.创建我国文献的档案数据灾备基地的构想[J].档案学研究,2006,(04).
[4]刘家真.更新与迁移中的风险管理策略[J].北京档案,2005,(10).
[5]刘家真.保护数字信息的长期存取策略[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4).
[6]李纲,彦.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01).
关键词:电子政务数字鸿沟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信息化规划
一、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在城市发展相对完善,但在农村的建设就相对薄弱一些。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的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地方甚至优于城市水平。但是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民众的信息素养、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居民整体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信息素养相对偏低,这就决定了农村电子政务与城市电子政务不可能相同。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几个特征:农村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网络基础设施较差,投入少;农村居民居住的地理位置分散;农村居民更多地侧重于需要农业生产、生活涉农的信息和行政审批;分阶段进行,时间跨度大,建设周期长;优先发展电子商务,以电子商务带动电子政务,最后再“政商分离”[1-2]。
二、国外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美国、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和我国同时起步,在技术方面的硬件设施上也相差不多,但是美、加两国的管理成熟程度发展很快,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美国农业部把部门组织电子政务的发展成熟度过程定格为5个阶段:初级的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普及;集成控制;信息和技术管理;信息共享和组织成熟[3]。很显然,前3个阶段都是在组织业务流程内,即选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技术共享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主要是以技术为特征。而后两个则是组织管理阶段,主要是以组织结构变革管理和实现信息技术效能为主要特征。美、加两国现在已经处在从集成控制向信息共享管理的成熟阶段转移中,以满足公众的要求为组织的目标。
美国、加拿大两国在建设农村电子政务初期,出现了“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现象。每年的政府拨款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摆在美国、加拿大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好农村电子政务的功能,让电子政务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他们意识到技术不是决定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各部门流程再造才是根本,信息和信息技术管理是重点。为此美国政府颁布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电子政务组织法建设》。两国农业部门开始将工作向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方向转移。美、加两国农业部门分别制定了电子政务战略计划,以建立一个全面愿景,为农业部门及其机构在5年内的电子政务的应用和资金申请指明方向;并将这些战略计划在网上公布于众,接受人民的监督。美国采取了企业模式来发展农村电子政务,使电子政务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效能最大化。但是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为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欧盟成员国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提出了要“惠及全民”的发展战略。各成员国也分别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电子政务规划,并积极付诸行动。在农业方面,欧盟各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普及。欧盟不但重视农业信息采集质量,更重视对农业信息的分析,尤其是中长期农产品市场走势预测做得很到位,深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欢迎。这样就会使很多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有的放矢,增加了农民的效率,可以让农民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
韩国政府实施了“信息网络村”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是为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人提供电子政务的服务,使民众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获得教育、医疗、农技、市场销售等丰富的信息而获益。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ADSL线路铺设到各家各户,并建立各村的“村庄信息中心”;二是每个村设立“项目运作委员会”,其成员为15名左右村民,根据一定的标准,免费向部分家庭提供个人计算机,这一措施使韩国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0%;三是政府开展提高村民技能的培训项目;四是选取“村庄领先者”,提供特殊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见识和专长;五是内容建设,并确保村民是最主要的受益者,通过该项目提供的服务内容覆盖了从农业技能到商品定价、从气象预报到儿童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此外还开发了本地用户化内容;六是开展公共认知项目,以确保人们了解通过该项目可以开展哪些事务[3]。到目前为止,韩国农村基本都用上了宽带网。
日本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发展迅速。首先,重视对农村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其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信、广播、电视的发展,其通信、广播、电视已经覆盖农村各个方面。电子政务在农村各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Gyandoot计划是印度的一项根据本国实际而制定的独特的电子政务计划,这个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启动,主要为印度边远地区的农村与部落服务。很多当地重要的人口信息,如收入、阶层、籍贯、土地所有权、债权以及有关土地所有、租赁和税收的文件等都被存入电脑,便于村民的查询和使用,并实现网络化管理。这个网络系统贯穿地区首府与21个独立运营的信息中心,这些信息中心多设在村镇中心人们常走过的路旁,进出都非常方便。在那里,每个村民都可以享受各种电子服务,如原产地证书、房屋所有权证书、当地福利、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村民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地区高层管理人员反映情况、申诉问题,如缺乏农业专家、水泵发生故障、官员渎职以及商人销售假种子、劣质化肥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而且在民众的监督之下,对反映和申诉的问题在7天之内必须有答复。即便有的农民不认字,也可以通过操作员的协助了解屏幕上出现的价格数字,极大满足了农民的需求。除此之外他们又设立了新的目标:在任何乡村半径5公里内,都可以无线上网。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加大对农村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积极引进私有部门的参与,其成本将由中央政府、地区政府和私有部门共同承担,这样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原则
参考与借鉴世界各国在农业电子政务方面的措施和政策,我国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贯彻以下原则。
⒈基础建设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点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我国农村电子政务要改变以往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城乡差异,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纳入城乡统筹的范畴之内,改变城乡二元制。在农业信息化初级阶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确立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专项资金,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给予扶持和帮助,用以解决农村地区电子政务资金匮乏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农户购买信息设备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农民去购置电脑等信息设备。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信息设施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话、数字电视网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⒉制度安排原则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还缺乏制度的安排,这一原则的要点是:尽快制定政策规范,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保障。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有序建设和规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专门针对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还处于构建阶段,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缺乏相应的指导。农业部门应该系统地制定针对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为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⒊分步实施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针对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也要制定战略计划,逐步实施。我国对于“十一五”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对于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相应地也应有一个战略计划,该计划要有利于农村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推进,从而加快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
⒋流程再造原则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传统政务必须经过流程再造,以实现电子政府的管理需要。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忽视政务流程再造和管理的情况还很突出,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利用率的提升。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买了电脑、上了网就是实现信息化了,把原来的工作流程搬到网上,不但没有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而且造成了电子信息资源的浪费。有些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信息建设,而忽视了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造成了“信息孤岛”。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要克服这些人为的因素,要推动政府办公流程和程序的适应性变革,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⒌服务原则
现阶段,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对农村居民政务服务的最大化和效率化。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大多数农民不可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即便获得信息由于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对未来做出预测。这就需要政府准确、及时、全面地一些农民急需的市场信息,与此同时,还应该主动适应农民、农业企业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预测市场行情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和趋势分析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更新,建立直接面向农户的农业商务信息服务,这对于农民增收将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要以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导向作用、提供服务为原则。
⒍素质提高原则
毋庸置疑,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对电脑、网络知识了解甚少,欠缺上网所需的技能,这些问题严重妨碍农民对于电子政务的认知。电子政务在农村的实施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电子信息参与能力。为此在农村应该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让已离开学校或从未上过学的农民接受再教育,例如,利用农村学校网络化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以适应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模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农村这种差距更明显,故在全国农村实行统一的电子政务模式是不可行的,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区分对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实施不同的建设模式。
⒈政府主导的模式
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可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公益为主、市场运作”的思路来开展建设。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中央政务和省一级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要求,来协调各部门的矛盾,理顺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相应的协助,弥补政府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实力不足问题,以便更好地建设农村电子政务。
⒉“先商后政”的模式[4]
电子政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让农民认识、接受电子政务,这是电子政务在农村建设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的电子政务和城市的电子政务有很大的不同,把城市电子政务的模式搬到农村是行不通的。要考虑如何让农民在享用电子政务服务时获得真正的经济实惠,通过“先商后政”的模式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是较为可行的。电子政务不仅仅是一个政务服务平台,它同时还是一个商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一个贸易交易平台。在农民接受这种模式后,然后逐步商政分离,真正实现农村信息化。
⒊以点带面的模式
在东部、南方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完全可以与城市社区电子政务建设同步,但要注意先试点,再推广,实行以点带面的战略发展模式。具体到一点上,可以首先做好以下3点:①政务村务公开。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和村务情况及时在网上公布,便于村民了解,一方面可以让村民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矛盾。②初步的网上办公与互动。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把现实的工作变成网上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③信息、招商引资。如把农村的发展规划在网上,吸引投资。
⒋驱动模式
在中西部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不具备全面发展电子政务的条件,但可以启动电子政务的前期建设,驱动电子政务逐渐发展。例如,加强信息化教育与建设,弥补“数字鸿沟”。农民对于电子政务了解甚少,对电子政务有一种神秘感。要帮助农民转变农村地区的落后观念,强化农村信息化意识,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农村电子政务的宣传,并为广大的农民开设信息化、电子政务讲座,使他们认识到电子政务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又如,中西部农村地区主要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与种植、畜牧相关的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都是这一地区农民所关注的,如此根据不同地域农民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兴凯,张笑楠.新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界,2007(Z1):21-23
2.李伟克.美国和加拿大农业电子政务的现状[J].天津农林科技,2006(6):36-37
3.石怀成,黄鹏,杨志维.国外推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重点做法[J].信息化建设,2007(9):45-47
4.彭超,任匆匆,冯秀杰,等.信息开发呼唤适度整合: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趋势调查分析[N],人民邮电报,2006-03-22(6)
作者简介:
刘邦凡,男,1967年生,重庆涪陵人,博士,中国哲学界、管理学界知名青年学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重大项目专家、博士生导师。近年来200多篇,其中在《电子政务》等信息化类期刊发表电子政务研究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中电子政务研究著作3部:《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电子治理引论》、《电子政务原理导引》;获得科研与教学奖励17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王宏禹,男,1984年生,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整合
中图分类号:D60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217-02
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整合的现实意义
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整合是实现共享的前提,共享既是整合的手段,也是整合的目标,只有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完整、准确,信息才有价值,才可以进一步分析、挖掘;电子政务信息整体共享可以提高政府对公众和企业的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降低政府的运行成本;向政府提供对社会监督的科学手段,为智能部门和领导的决策支持服务提供支撑;为政府快速反应处理危机事件提供依据;电子政务信息的共享,能够把政务信息真正作为一种资源发挥真经济效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优化投资环境。
第一,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整合有利于节约行政成本。以宣威市政府办公室来说,建立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机制与传统的人工文件交换相比,每年即可节省公文流转费用近200万元左右。第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整合有利于推进社会信息化。实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整合能够有效利用政府的网络系统和外界进行沟通交流,实现网络化和社会公众的互动性,政府职能的高度广延性使政府信息化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城,进而对社会信息化进程具有全面性、彻底性的推动作用。第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整合是提高政府效率的重要措施。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原本职能分明、各自独立的分布式部门设置逐步被横向整合的一体化组织形态所取代,具有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运作效率、增加政府透明度以及增强政府竞争力等重要功能。第四,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是公众加强行政监督的便利条件。电子政务信息的共享为公众监督政府工作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有利于政府实行政务公开、信息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行为的公正性、廉洁性及自律性,从而改善政民关系。第五,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是建立公众服务型政府的需要。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是建立公众服务导向型政府的重要表现,便于政府更快捷、更直接和更广泛地为社会、为公众服务,实现政务公开,推行阳光行政。第六,电子政信息共享整合有利于增强政府竞争力。可以使政府站在宏观的高度引领全局,获得充分及时的信息,增加政府对市场的反应能力,提高政府管理市场的能力和效率,增强政府政策的公开性。
二、电子政务信息共享与整合的实践措施
信息共享与整合只有充分利用已有的网络基础、业务系统和信息,把推进电子政务的重心放在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互联互通、实现信息共享,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才能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化的效益,有效遏制重复建设。
1.加强行政领导、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政府信息开发利用是一个综合性的国家行为和政府行为,必须加强统一领导、协调发展:确立我国政府信息化发展远景和长远目标;坚持统筹规划、统一标准、条块协调、整合发展、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原则。
2.建立信息共享奖励补偿与绩效考核机制。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尽管信息共享是对政府全局工作有利的,但具体到多个政府部门的成本与效益却并不平均。缺乏合理的补偿机制,将使得信息提供部门增加消极情绪,导致信息维护质量下滑,甚至会使系统逐渐瘫痪。因此,建立奖励补偿机制是很有必要的。
3.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政府信息服务外包。打破信息垄断,应当在政府信息服务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鼓励第三方信息中介和信息服务机制参与政府信息的开发,明确规定政府部门不得进行有偿的信息开发经营,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打消政府部门独占信息的想法,使市场化机制真正在政府信息开发中生根发芽。
4.采取灵活多样的信息共享手段。解决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问题一味地考虑利用先进的信息投入IT手段实现政府信息化是不现实的,我们只能按照规划和阶段性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信息手段逐渐进行建设和完善,定期实现数据利用的最大效率和最佳配置,如一些传统的非IT方式:低质文件、座谈会、电话联系等等,往往也能突破现存的信息共享障碍。
5.加强立法健全管理体制。从近几年国际国内电子政务发展的轨迹不难看出、政策、纲要、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先决条件。法律的制定和有效实施有助于减少模糊、混乱,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在立法过程中,应该着重强调信息自由方面的立法,就是要保证公民知晓政府信息的权利和政府对信息公开的义务,采用法律手段抑制各部门对公开政务信息的惰性,避免各级部门将信息作为“私有财产”的谋利行为,从而为政务信息化建设铺平道路。
6.完善标准,保障信息安全。标准化是电子政务系统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同、安全可靠的前提。在推动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重视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建设标准和技术规范,形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统一电子政务平台和信息网络、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力求一致、敏感信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部门的安全管理规定,以保证信息安全。
关键词 政府 电子政务 IT外包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1政府电子政务IT外包的简述
电子政务外包,它既是政府服务外包的一种,也是IT外包的一种。通常所说的电子政务外包概念是从信息技术外包引申而来。所谓信息技术外包(或称IT外包)是指一个部门或企业的信息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等工作部分全部委托给专业公司,由他们组织专业技术队伍完成。电子政务IT外包,即政府在政务信息化过程中,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等工作,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专业的IT外包服务提供商完成的一种管理运行模式。
2政府电子政务IT外包的绩效
2.1对政府内部的促进作用
2.1.1节约成本,提高效率
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成本大于收益的事情是不值得去做的。如果采用自建模式建设电子政务,从前期的基础设施、网络设备的建设,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调试、运行,到后期的系统运行、维护、更新、设备升级、人员培训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可以通过招标,外包形式来降低成本。
在提高效率方面,采用电子政务IT外包这种模式能够使政府人员专注于“政务”,从电子政务的开发,建设,维护等工作中解脱出来,也不会出现在电子政务方面由于技术有限而相互推脱工作的“踢皮球”现象,职责不清,权限不明。采取外包模式,政府只需把意图表达给外包商。这样一来精简了政府人员,使每个人集中在自己的核心业务上,各尽其责,明确工作职责,提高了工作效率。
2.1.2体现政府以“顾客”为服务中心的理念
新公共管理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公共部门确立以顾客为服务中心的思想。而电子政务外包的实施能够让“顾客”获得更优质的服务,这与新公共管理的诉求不谋而合。
采取电子政务IT外包,首先这种方式促使政府专注于”政务”,集中精力在政府的核心业务上。其次这种营运方式充分考虑公众需求,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按照用户的需求发送政府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实施后的效果将有利于促进政府服务方式和流程的转变,服务内容和种类日益丰富。
2.2对外部社会的促进作用
促进信息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于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这种模式直接为众多IT企业创造了一个IT服务外包市场。其次,在电子政务系统的运营实践中,还产生了很多全新的信息服务需求。例如数据仓库服务、数据托管服务中心、网络托管服务中心、企业信用评估服务中心等等,这实质上促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服务业的诞生,从而为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强大动力。另外,政府通过服务外包的引导,企业为降低成本,也会将相关服务外包出去,为我国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
当外包服务市场不断的成熟后,从电子政务系统的开发、调试、运行、到后期的系统运行、维护、更新以及相关日常工作都需要雇佣大量人员,增加就业机会。
3政府电子政务的风险问题分析
3.1成本超标
政府将电子政务项目的开发、日常的运维以及相关的服务工作委托给IT外包商去做,这一过程会出现成本超标的可能。首先外包市场的不成熟使得可选择的外包企业较少,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寻找合适的外包商,这样一来就产生了较高的搜寻成本。其次,较少的外包企业造成外包市场缺乏竞争,外包商的议价能力会提高,甚至对政府提出额外要求。由于政府处于技术方面的劣势,对外包商的要求照单全收,造成谈判成本升高。最后电子政务的IT外包是一种委托模式。在委托关系中由于委托人和人的目标不同,外包商会出现机会主义行为,“外包不是意味着彻底不管”。政府为了防止外包商偏离目标,要对运维服务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估,随之而来变会有监督成本。所以说这种模式面临着成本超标的风险。
3.2信息泄露
采取电子政务IT外包这种模式,外包企业要提供服务就得需要政府提供信息。这样一来不可避免的就会让外包商接触到各级政府的各种各样核心机密文件。掌握政府机关网络结构、参数设置、软件结构、敏感数据或信息的人员也在增加,如果政府缺乏相应的知识、信息产权保护,缺乏监督,则有可能会造成政府机密信息泄露。另外服务商技术团队人员的职业素质可能影响服务的保障能力和质量,并有可能构成安全威胁。服务商技术人员一般是通过市场化手段招聘而来,如果招聘时把关不严,将职业素质较低的人员招聘进队伍,后期培训和管理又没有跟上的话,可能因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或操作不当,产生人为的运行故障、数据丢失或系统服务中断,也可能增加被攻击的风险或泄密威胁。
3.3合同的不完善
政府以合同方式将电子政务项目建设、日常运行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等工作交给专业外包企业去做,所以在电子政务运维外包过程中,政府对外包企业的约束主要来自完善的合同。但政府与外包商签订的合同往往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合同条款的不完善。政府在IT外包方面由于经验不足可能会导致在签订合同中遗漏某些条款,外包企业因为拥有信息优势向政府提出有利于自己的标准表现在合同条款中,这样一来外包商有可能借机损害政府利益使自己获益,引起纠纷。另一方面就是合同缺乏灵活性。缺乏灵活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僵死的条款。客户要求,环境在不断变化。如果不随实际情况升级,修改合同的话,则难以提供优质服务。第二,长期的外包年限。政府为了保证电子政务工程在开发、运行、维护的稳定性,便会与外包企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签订了长期外包合同。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风险,政府对固定外包企业依赖性变会增大,外包企业也因为有了合同保障想着不会丢失政府这个客户,便不会随IT潮流发展花费一定费用更新设备,提高服务质量。
3.4外包商选择不恰当
外包商的选定是电子政务IT外包成功的关键,但往往在外包商的评价与选择阶段存在着一定风险,风险的来源来自政府和外包商双方。对于外包商来说,他们属于市场经济利益主体,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目的。为了能够使政府把电子政务业务包给自己来做,会刻意隐瞒自身的缺点,夸大自身业务水平。这样影响了政府对外包企业的综合评价,选择了不合适的外包企业,最终损害的是人民利益。另一方面的风险来源是政府。首先政府现在还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绩效测量标准去衡量外包企业的好坏。另一方面很多不发达地区,政府在选择外包企业的标准就是低价策略。虽然暂时的近视效应让我们觉得节约了成本,但低价外包企业通常不能给政府带来高质量的服务。
4对政府电子政务IT外包的思考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电子政务IT外包已是必然趋势,但所有的外包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为了让外包之路能更为健康发展,我们对政府电子政务IT外包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以下建议。
首先宏观上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电子政务外包服务市场秩序,制定出管理外包市场的统一标准。同时在具体的招标过程中要做到公开、公正,综合比较后选出商誉良好的外包企业。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外包企业服务过程的管理监督以及进行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价。在管理方面,“外包”不是意味着所有事情都交给企业去做,政府依然要充当主导作用,全面掌握电子政务系统运维的实际情况,根据顾客诉求把要求反馈到外包企业,督促外包企业不断改进服务质量。监督方面,在建设外包系统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安排专业的人员,既要熟悉企业的工程特点,也要同企业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保证服务体系的完善。对于目标完成程度的评价,政府需要开展绩效评价体系,评价电子政务运维外包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绩效目标,主要看带来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后针对外包的安全风险问题,政府与外包企业需签订安全保密协议,外包企业内部应该设立统一的运维人员上岗要求。
参考文献
[1] 沈宏峰.新公共管理视野下的电子政务外包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
在经历一段时间颇有炒作意味的喧闹之后,电子政务工作正逐步走向理性和成熟。全国各地大胆开拓,创造了不少很有参照价值的工作方式和运作模式。其中,政府在电子政务建设中不要大包大揽,而是充分依托社会力量,采取外包的方式强化政企共同参与正越来越多地被电子政务建设者所接受。
合理性的分析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讲,电子政务是一项面向社会、造福社会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公共责任,理应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完成。具体来说,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层出不穷,而大部分政府部门又缺乏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和信息系统建设的实践经验,有些时候显得无所适从。随着电子政务建设的深入开展,系统建设规模更大、范围更广、技术更新,对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从仅要求技术背景向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过渡,相应的政府部门更显得难以判断和选择,造成了很多问题。
采取外包的设想
电子政务建设应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既实现政府管理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又带动产业,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大力推行市场化,实现不同角色的精确定位:出资方角色应通过招标确定,赋予特许经营或优惠政策;系统集成方、运行维护方、监理方三个角色应通过公开招投标参与系统建设;政府是制定标准、支付运行维护费或使用费的使用方角色、进行监管的监管方角色。政府部门最好不承担出资和建设运维等角色,为了有效制衡,出资人和系统承建者最好是不同主体。
新建系统应优先选择企业出资建设方式,提高效率,保证质量。
应注意的问题
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局面,首先要求政府理清思路,明白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以及一步一步的战略部署,否则在和企业的合作中只能跟着企业的思维方式去行动,把网络建设起来,把软件买走,能不能用得上、用得好则是这以后的事情,企业这么做是符合经济学原理的,经营行为最终是为了赚取最大的利润,而政府必须在其中起到掌舵者和导航仪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企业的尊重。为了做好电子政务,我们需要一个长期的合作伙伴。这就是认真挑选it承包商的重要意义。
外包的模式
实行总体统筹负责制,对包括电子政务在内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在招标的基础上,按市场机制承包给企业来建设、运营,政府负责支付运营维护费用,其他费用在资源、政策外包基础上支持企业自筹。这一做法有利于政府集中精力做好规划、提出需求,加强政策贯彻,统一宏观管理、监控和服务;避免建立庞大的专业队伍;把技术工作交给专业化公司,把政府从具体的技术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集中于城市的管理和服务,也有利于资源共享,降低成本。
全球企业永远不会重新采用Internet出现之前的经营方式了,政府也不会。采用电子政务标准,利用通信技术,世界各地的政府可以在电子政务的改革中得到新的回报,这些回报包括更优的服务、更高的处理效率、节省费用、更多的收入、公众更高的满意度和政府进行机构调整并购置技术基础设施的机会。电子政务还能推动Internet、电子商务和电子企业在整个社会的普及。
1.IDC对电子政务的定义
开发向公民与企业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
利用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改进政府部门办公的透明度,使公众参与互动决策。
利用基于Internet的解决方案改进政府部门内部的组织结构和事务处理流程。
电子政务计划若要取得成功,一些基本要素必须具备。其中最重要的是制定明确阐述电子政务目标、解释什么是电子政务、为何要实施电子政务、何时和怎样实现电子政务的蓝图,并就这个蓝图与公民交流,得到他们的认可。
在电子政务基础设施部署到位后,电子政务下一个关键阶段是电子服务提交——为不同的公民提供便利性。最先进的电子政务是建设满足所有公众需要的“完整政府体系”的一站式门户站点,这些门户站点将政府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服务聚集在一起,实现协同多家企业和多级政府部门的综合事务处理的目标。
电子政务的另一个关键阶段是改进接入层和用户友好界面的后端系统。这种后端系统的改进在优化业务过程的同时,可使政府效率更高,从而为政府节省资金,提高政府服务质量和与公众的关系。
电子政务的下一个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建立由可互操作的和集成的系统组成的完整政府网络体系,这种网络使政府可通过后端无缝的信息交换,向前端的公众提供跨机构的服务。这一阶段可以改革低效的政府组织结构,建立最佳的技术结构,展示电子政务推动政府机构改革的潜力。
目前,大多数政府仅将注意力集中在提供电子服务和提高政府运营效率上,而没有全面地考虑到改进电子政务可能会像电子商务改革那样得到更多的好处,能否发挥电子政务的全部潜力取决于领导、承诺、投资、战略和设想等诸多因素。
2.对亚太区电子政务现状的评估
(1)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的电子政务部署大大领先于世界平均水平。尽管澳大利亚政府的三层管理体系(联邦、州和地方三层管理体系)对于坚持完整政府体系的电子政务战略和部署提出了特殊的挑战,但是自1997年总理John Howard将电子政府确定为政府重点关注领域后,澳大利亚一直在取得稳步进展。在澳大利亚,PC和互联网的高渗透率以及公众对电子商务越来越高的接受率,有利于澳大利亚在今后几年里继续取得强劲的发展,保持电子政务领先者的地位。
(2)中国大陆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信息社会,中国大陆既有美好的前景也面临挑战。尽管中国大陆目前在电子政务的准备上还处于低水平,且其电子政府计划只是基本的计划,只将重点放在建设基础设施上,但是中国大陆已经认识到将技术用于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性,中国大陆将继续取得缓慢而稳定的进步。
(3)中国香港
尽管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共部门IT投资与IDC研究中涉及的其他地区相比还处于较低水平,但中国香港在电子政务准备上非常健康,并且具有积极的电子政务战略。中国香港建立起公共部门与私营机构之间合作关系的意愿帮助它加快了电子政务计划的发展和成熟,同时将电子政务费用和风险保持在可控制的水平上。
(4)韩国
由于韩国Internet的发展,消费者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的支持以及韩国政府能够明确地阐述和实现其电子政务的设想,韩国电子政务的准备和电子政务计划将在今后几年里取得重大发展。韩国的准备工作目前处于较高的水平,但是其电子政务开发水平却较低。尽管韩国公民可能已做好了迎接电子政务的准备,但政府却没有做好准备。
(5)新加坡
新加坡政府被公认为是世界最早的电子政府之一。它的成功主要在于新加坡政府对成为电子政务领先者的强有力和持之以恒的承诺以及让新加坡发展成为电子政务社会的坚定努力。
二、供应商的机会与挑战
1.机会
在今后几年里,世界各地政府将投入大量的资源实现政府业务功能的电子化和提供电子服务,但各国的电子政务仍处于初级阶段。随着电子政务的发展,电子政务系统的复杂性将增加,新的市场机会将出现。
电子政务是各国政府优先考虑的关键任务,在可预见的未来仍将如此,而政府对关键计划上的开支非常稳定,即使是在经济困难时期同样如此,公共部门在实施电子政务计划时必须寻求建议、产品、服务和合作,这为IT厂商和服务商创造了巨大的商机。
公共部门一直非常信任现有的供应商,但IDC预测,新的政府计划、对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资金结构的关注以及采用新技术的愿望将为其他参与者提供机会。尽管国家级IT厂商/服务商常常通过现有或以前的所有制与公共部门保持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但是,大型全球IT公司通常具有经验和更多的不同产品、解决方案及技术的优势。
IDC认为,亚太地区电子政务的竞争还将促进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电子商务的发展。随着人们对使用Internet与政府打交道越来越熟悉,这将改变公众对使用Internet进行其他(常常为不太敏感的)事务处理的态度。此外,为了对电子政务打基础,政府将与私营企业合作,为网络安全和数字签名等建立标准,而这些一直是影响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公共部门IT开支
表1为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等公共部门IT开支的五年预测,这些数据有助于说明供应商的机会。
公共部门IT开支包括政府、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垂直行业在IT领域的开支。由于政府的巨大和稳定的预算,在许多国家中,公共部门是IT行业中最有价值的垂直细分行业。
在预测期内,中国大陆拥有最大并且到目前为止发展最快的公共部门IT市场。澳大利亚排第二,随后依次为韩国、新加坡和中国香港,这几个国家或地区的IT市场都以稳定的速度增长。
表2为亚太地区5年内公共IT开支的分析,表中列出了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的公共部门IT开支在总体IT开支中的比例。中国大陆不仅在本研究所涉及的5个国家或地区中在公共IT项目上花费最大,而且其公共部门IT花费在总体IT开支中所占比例也最高,这一比例由2001年在27%左右增长到2005年时的28%以上。新加坡、韩国在预测期内这一比例只有微小的增长,而中国香港在预测期内将略有下降。
(2)电子政务开支
尽管电子政务计划将不会占用各国政府的全部IT预算,但是,在今后几年里,它所占比例将不断增加。表3给出了澳大利亚、中国大陆、中国香港、韩国和新加坡从2001年到2003年市场规模和电子政务开支预测。在预测的时间内,具有先进电子政务的澳大利亚在电子政务上的开支最多,随后依次为中国大陆、新加坡、韩国和中国香港。在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电子政务开支增长速度最快,复合年增长率接近40%。新加坡和韩国的电子政务开支将出现超过20%的强劲增长,澳大利亚和中国香港的电子政务开支则保持稳定的增长,增长率分别为15%和13%。
出了电子政务开支分析中列出了从2001年到2003年,电子政务开支在公共部门开支中所占比例。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电子政务开支所占比例将保持相对的稳定,在预测时期内只有小幅增长。然而,正如前面的电子政务分析中所反映的那样,电子政务市场的资金总额将继续稳步增加。
新加坡在电子政务计划上的IT开支在公共部门IT开支中所占比例最高,这点在新加坡电子政务项目的复杂性和它积极争取在电子政务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上得到了体现。澳大利亚排名第二,在电子政务计划上的开支仅占公共部门IT开支的10%左右。
随着各国政府加大对电子政务的关注,各国政府还可能为电子政务设置专项基金,新加坡已经这样做了,2000年,新加坡宣布向电子政务投入15亿美元。
2.挑战
虽然各国政府加大对电子政务投资的力度为IT厂商和服务商创造了令人兴奋的机会,但是电子政府通常比其他行业对价格更敏感。尽管政府部门运营不以获利为目标,但是它们在花费上仍要对纳税人负责。因此,赢得电子政务合同的关键是:关注投资回报(ROI),找到扩展现有系统的合理途径以及建立创新的、灵活的合作伙伴关系。
IDC认为与政府签订合同和建立伙伴关系的创新将是加快电子政务发展速度的主要驱动力。创新地订立合同和建立伙伴关系将高度依赖于展示投资回报率(ROI),并与项目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内部效率、降低费用,节省的资金可用于资助其他项目。
尽管风险/回报合同在私营企业中早已广泛使用,但可能并不适用于电子政务项目。在私营企业中衡量在什么基础上建立风险/回报合同的明确标准常常在政府部门中模糊不清,例如,收入和利润率增加等,甚至费用减少也难测量,因为电子政务只是用于提交信息和服务的一条渠道。
根据从我们调查的五个国家和地区政府中得到的反馈,打算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供应商应当记住下列重要任务:
了解政府决策结构,搞清楚谁拥有决策权或对关键决策具有影响力;
了解政府的需要:方法包括与电子政务项目负责人交谈,彻底、仔细地阅读标书,遇到疑问一定要问,确保项目的目标和范围得到正确理解;
通过有关的试验和个案研究展示专业知识;
展示提供端到端解决方案的能力与意愿。
三、中国电子政务情况(不包括港台地区)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信息社会,中国既充满了巨大希望,也面临着巨大挑战。虽然中国目前处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较低水平,其电子政务计划只是一些基本的计划,集中在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上,但中国已经认识到了将这一技术纳入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1.发展电子政务优先计划
中国人大在2001年4月通过了第十个“五年计划”。该计划跨越2001年到2005年,并将经济及社会信息化确定为将会推动中国进步的首要任务。
中国的信息化计划旨在通过使用IT实现现代化,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一个主要行动项目就是确立一个政策框架,根据该框架建立起信息经济并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
这项信息化发展计划有四个重点:部门、地区、企业和社会的信息化。在部门信息化领域,政府信息化(中国将其视为电子政务的第一阶段)已被列为首要任务。
中国已经宣布,将发展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以及互连和合作的电子政务资源。中国宣布计划在2005年之前通过网络提供80%的市政机构服务。
2.电子政务决策机构
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全国性的信息化结构,各级政府均把实现信息化的目标作为其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作的主要部分。中国的大多数省、自治区和市已经成立了信息化工作小组,参与者包括当地主要领导。
实施电子政务的决策机构是分散的。中央政府机构和部门可以自己决定如何实施电子政务,省、市政府可自行提出自己的电子政务政策,只要与全国电子政务策略的总体方向及精神相符即可。
直接影响制订和实施电子政务政策的主要政府机构包括: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国家计委、信息产业部(政府在线)和国家财政部(政府电子采购)。
3.因特网和电子商务管理环境
虽然亚洲的大多数国家已经制订了“自下而上”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管理方法,但中国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非常严格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相对而言,中国的管理环境直到最近还一直不太明朗。
虽然政府最近开始采取一致行动,以逐步建立可预测的管理环境,但迄今为止,中国的整体管理基础结构仍然较薄弱。
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小城市正在开设网络科技园,许多省政府放弃了既定的规章以吸引投资。不过,任何一家进入中国市场的公司都不应当绕过规章制度,不管这些规章制度显得多么错综复杂。
在对网上购物征税方面,政府尚未颁布任何正式的规章,而中国的传统税法正被应用到网上。
在保护个人隐私方面,中国政府还没有制订正式的政策。虽然中国宪法规定了个人隐私权,但没有任何数据保护法或其他法律来限制对个人信息的访问。
4.主要计划
中国电子政务的目标是节省公众与政府打交道的时间,增加政府办公的透明度,并且使公众更易于与政府沟通。中国政府希望通过提供省时的而且使人们易于获取信息的电子化服务更好地为其公众服务,同时帮助缩小政府机构规模并提高其工作效率。
总的来说,中国的电子政务仍处于初期阶段,迄今所实施的电子政务计划一直是一些独立的项目,仅包含基本功能,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政府信息网站、办公自动化、政府网络、信息港以及网上税收和社会保障系统。
5.提供在线服务
中国已经制订了提供电子服务的目标:即到2005年时能够通过网络提供80%的市政服务。中国希望借此加快办公速度、增强交互能力和实现更开放的管理。实现电子化服务的优先领域包括:商务和贸易、银行业务、税收和公共财政。
6.电子采购
电子采购也被政府确定为另一个优先发展的领域。中国还没有制订出发展政府电子采购系统的具体时间框架,但中国越来越多的政府采购工作将会通过因特网来处理。中国希望政府电子采购将会大力推动供应商的电子业务开发,这样将会在电子业务的整体应用方面带来多米诺效应。
7.电子政务投资优先项目
务投资目前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解决方案上而不是应用解决方案上。政府网络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是目前电子政务投资的主要领域。
8.电子政务的挑战
中国已经确认了它在实施电子政务方面所面临的四项主要挑战:
缺乏资金 :政府目前的IT投资水平与电子政务计划所需要的投资水平相比还较低,特别是在中国的一些不发达地区。
组织机构和文化 :电子政务并不是一个“安装起来就运行”的系统。政府官员必须具有灵活性,并改变其传统的工作模式,但中国的许多政府官员习惯了传统的工作模式,预计会对通过电子政务来改革政府结构和程序产生抵触情绪。尽管如此,中国的许多政府官员们仍然将电子政务视为一个优先事务。
缺乏相关法律 :中国没有制订电子政务的法律框架,导致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不想共享“自己的”信息的机构缺乏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合作,因此阻碍了政府提供协作的、无缝的网上服务的能力。
安全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的采用一直因为政府担心绝密信息的安全而受到制约。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就是建立安全网络并在电子政务网络之内实施安全系统和验证系统。但是,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中国不允许跨国公司向政府提供某些IT产品和服务。
如前面所述,IDC认为,中国所面临的另一项主要挑战是使适当比例的人员能上网。目前,能够使用电子政务服务的人绝大部分都是比较富裕的城市居民和中国的一些大机构。
9.采用电子政务的主要机构
国家税务部门是采用电子政务最积极的中央政府机构,也是早期采用电子政务的机构之一。几年前,它开始了一项实现网上缴税的工程——“金税工程”。
记者:作为商务部信息化工作的执行机构和技术支撑单位,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将本着怎样的原则来开展怎样的工作?
刘俊生:我中心将本着先电子政务后电子商务,依托电子政务、发展电子商务的原则,在高质量地完成商务信息化建设任务的同时,不断优化核心竞争力,积极拓展电子商务,实现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融合。
我中心将继续推进商务部信息化建设,建立基于统一规范的应用系统平台,依托计算机网络,高度集中处理相关信息,覆盖商务部系统所有相关机构的业务,并与有关部门联网,包括行政管理、信息采集、宏观监控、决策支持4大子系统的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测及时、安全稳定、使用方便的商务部信息化系统。
记者: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成立至今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显著的成就,您能否总结一下贵中心的工作亮点?
刘俊生:到目前为止,我中心已完成了加工贸易系统、进出口许可证网络管理系统、外商驻华代表机构管理系统、进出口经营资格管理系统和国外经济合作业务管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先后实现了外资司“外商投资企业网络管理系统”5个服务器的托管,人教司“商务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服务器的托管,以及市场运行司“城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系统”和“重点生产资料市场监测系统”在统一平台上的运行。
此外,我中心还承担了2项国家电子政务课题研究,“商业电子信息安全认证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该系统是中国第一个自主开发、具有自主版权的电子商务安全认证系统,自1998年11月投入运行以来,现已广泛应用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的原产地证项目、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网以及商业银行网上银行项目的建设中,商务部的电子政务体系也已全部引入了这一安全认证技术。
记者:我们知道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是国家级的电子商务全程服务机构,那么贵中心是如何扮演好这一角色的?
刘俊生:在这方面,我中心为我国各级政府外经贸管理部门与从事国际贸易的各类企业提供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应用服务。2003年,我中心和中国对外贸易中心(集团)共同出资,将中国国际经济贸易网络中心改制为中国国际经济贸易网络通信有限公司“经贸通”,基于“外经贸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服务商”的定位,“经贸通”力求以电子政务为基础,电子商务为龙头,通过战略性运作电子政务业务,聚集客户资源,实现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协调发展。
为了提供安全、可靠及高增值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电子贸易服务,推动亚太地区及全球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的发展,我中心借助自身的产业优势与资源能力,发起成立了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并作为泛亚电子商务联盟(PanAsiane-CommerceAlliance)创始成员开展国际电子商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