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科研提升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提升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提升计划

第1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 A

前言:基于企业科技创新理论相关成果,在充分分析我国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的基础上,对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实践,侧重探讨了提升电力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与管理机制优化的基本思路和对策。本文研究电力设计企业在当前环境下的科技创新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输变电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现状

输变电设计企业主要开展电源项目和各类电网工程的勘测设计业务,企业优势有:具有一支学历高、专业知识精、综合素质好的人才队伍;具有良好的信誉和稳定的客户群体;行业进入壁垒大,企业技术优势得天独厚等。劣势有:生产能力相对过剩;重生产轻市场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勘测设计产品单一,企业经营风险教大;缺乏综合性高端人才等。

近年来,各设计企业从战略高度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把科技工作摆在企业改革与发展的突出位置,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及科研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形成管理、研发、应用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内外部资源有机结合;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技术创新体系得到不断完善,科技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科技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虽然科技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也应看到,各设计企业科技水平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一是在高端业务领域与中电工程所属企业存在差距,缺少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专有技术;二是科技创新平台等级低,涉及战略性、前沿性与关键性的高端课题少;三是缺少高层次人才,尤其缺乏专家型、大师级的复合型领军人才;四是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科技管理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科技成果份量不重,获得的科技奖项级别不高。此外,知识产权分散,集中度不够,在业务中起关键作用的专利和专利群很少。

2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内外因素

制约输变电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外部因素主要有:国家或地方对勘测设计咨询企业的鼓励政策力度不够;市场结构的不平衡不利于企业实施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亟待提高等。内部因素主要有:科技创新在企业经营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科技创新管理体系不够完善;企业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能力较弱;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相对匮乏;技术转移和推广应用力度不够等。企业创新成果应用中缺少适用性、应用率、经济性、应用效果等指标,创新效益的评估机制不健全。这些都是企业在创新管理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科技创新能力由创新资源投入能力、创新决策与管理能力、创新倾向、研究开发能力、产品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六方面构成。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企业利用各种资源和生产要素,采取一定的管理手段,以激发组织创新潜力、改善组织创新绩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它是一种涉及企业创新要素、过程和管理的综合能力,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累积性、多样性等特点。

结合电力设计企业发展现状,在充分结合诸多研究基础上,考虑到定性和定量、微观和宏观等各方面因素,将电力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解为6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和42个三级指标,同时采用半定量的矩阵分析法,初步分析了电力设计行业的创新能力强弱程度,

3.建立健全具有企业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完善创新管理组织机构。强化技术委员会的领导职能和战略职能、适时建立各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等,强化科技创新的专职管理。建立技术中心以后,目前常规的科技项目管理、专利申报、科技报奖等均可纳入其中,企业科技创新战略可以落实到具体的专职部门负责实施,将项目管理模式引入科技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成效。

实施创新课题项目化管理。科技创新工作包括从立项、计划、审批、执行、控制、检查、验收、考核等流程,同样涉及到目标、质量、进度、成本、风险及合同管理等内容,因此,可将项目管理模式真正融入科技项目管理中,把项目决策权和人、财、物权委派首席专家(项目负责人)管理,将科技创新项目和工程项目置于同等重要地位,有利于组织技术人员协同攻关、提高创新效率。

完善科技创新管理制度。投入机制上,应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经费投入,增加专职研发人员数量及相应的技术培训投入。运行机制上,要把研发投入、知识产权、人员投入、培训经费和创新成效等作为评价主要内容,系统设计评价程序和方法,科学衡量企业的创新能力及创新绩效,使创新指标成为企业内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的内涵是:整合企业内外资源,优化创新要素,加强技术开发力度,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工程设计水平。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和市场开发一体化策略可采取研发团队和设计团队相互重叠的人力资源,同步开展相关技术攻关和工程设计,保证了科技创新与设计业务的相互衔接,促进实用化成果有较高的转化率和应用水平。

在管理体制优化方面,应考虑输变电设计企业个体各自状况,在整个行业内所处位置和不同发展阶段,考虑战略实施的要求,对各电力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体系进行优化。

4 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举的科技创新模式

输变电设计企业应抛弃固有的封闭模式和僵化习惯,采取合作开发与自主研发并重的开放式创新模式,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力度,建立虚拟化和实体化相结合的创新团队,实现“资本、知本、智本”的良性循环。

充分发挥产学研协同机制提升创新能力。通过产学研机制的纽带可以为企业培养大批人才,为创新型领衔人才的成长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企业人才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科研机构的研发人员,也可以通过这样的平台熟悉企业的创新需求、生产运作和盈利模式,有助于研发机构更好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发挥企业主体地位,真正形成和掌握核心技术。输变电设计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的目的,归根到底是通过科技创新形成的核心技术获取竞争优势。因此,无论采取合作创新为主还是自主创新为主,都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在目标定位、课题选择、项目策划、技术方案、试验研究、成果编制、评审鉴定、技术推广等创新环节中牢牢掌握主动权和自,确保创新成果的新型实用。

5 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军人才

实施科技创新策略时,输变电设计企业应加速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专业领衔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积极引进高端人才。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对企业至关重要,一个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以显著提升组织技术水平,还直接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对提升企业地位立竿见影。各电力设计企业应根据发展战略优化人力资源,积极吸引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稳固构筑人才高地,形成人才竞争优势。

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训体系。企业应形成层次分明、形式多样的培训体系。

6打造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

从信息化应用基础来说,某输变电设计企业已经建立起以科研项目为核心的科研工作管理信息系统,构筑了稳固的科研管理信息平台,并搭建一个统一集成的信息化综合系统,基本实现了科技项目的一体化管理。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使得科技管理由纸质文本管理转化为电子文档管理,所有科技项目的信息均能在数据库中检索并生成电子表单。职能管理部门和项目承担部门、人员的沟通更为有效,准确性更强,过程控制方式由被动变为主动,随着科技管理系统中的信息的动态更新,即可实现科技项目从立项-计划-策划-实施-招投标-合同-付款-评审-验收-归档的全过程管理,使各级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获得最新、最准的信息。

结语

总之,工程的参与者必须要树立牢固的质量意识,扎实工作、认真研究、勇于探索,加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而实现输变电工程创优目标,同时保证整个电力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莉,庞红卫. 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J]. 中国电力企业管理. 2006(05)

第2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智慧城市;用户体验;可视化设计

1 智慧城市与移动互联

智慧城市以五W融合(互联网、物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和物联网技术为核心,通过集合技术在城市的各个系统工程中发挥智慧化建设,从而提高城市的管理水平。智慧城市是促进民生建设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它既是当下城市化发展中的高阶段,又符合成为“美丽中国”展现概念的新载体,它已成为城市发展推动的引擎。同时,智慧城市是信息时代的城市新形态,它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城市的规划、服务和管理过程中,可对城市各类资源进行科学配置,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最终实现市民高品质的生活。

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各种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以及大数据的推动下,智慧城市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其中移动互联网是智慧城市的“神经”,它具有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便捷化、可定位化、实时性等特征,是建设智慧城市的最佳实践载体,是智慧城市首当其冲的环节。目前,移动互联网已经呈现出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捷的优势。

移动互联网必然会包括三个要素:移动终端、移动网络和移动应用服务。目前,移动互联网已快速渗透到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领域,正在深刻改变信息时代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则更需要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居民和企业提供随时随地、无缝的服务。一个城市的核心移动应用平台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中争相发展目标。丰富的信息化服务可以拓展信息化应用的时空范围,无论学习、娱乐、购物、支付还是基于位置的服务,丰富多彩的移动终端应用和商业模式都已日趋成熟,作为三要素之一的移动终端,App的形式已被广大用户接受,通过App的日常化使用并推送其他业务,是移动领域全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移动领域全业务的发展势必随着信息的扩张而递增,那纷繁复杂的数据会让我们越来越无所适从,用户很容易迷失在庞大的数据中。从信息传播的本质角度来看,信息的可视化是一种数据形式的转化,传统的二维信息被转化为可视的三维信息,进而增加信息的可读性,降低信息的接受门槛,成为现代信息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2 信息可视化设计

2.1 智慧城市建设中信息可视化的合理性

信息可视化,旨在把数据资料以视觉化的方式表现出来,是一种将数据与设计结合起来的图形,是有利于简短而有效地向用户传播信息的数据表现形式。因此,立足于智慧城市的信息行业的发展实际,应从图形设计角度出发,将可视化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视觉的方式让信息易于理解。使真实的人通过与智慧城市形态上相连,构造真实的现代生活方式。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深入发展,智慧城市的可视化设计的合理性已经成为触发用户黏性的关键,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信息的可视化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的信息现象,是从抽象形态到具象形态的转变。从设计学角度对信息可视化进行分析,其实质是信息的内涵本质能否得以保留,是说故事的一种手段,但是外在表现形式上以比较适当的方式,实现了对数据信息的分析之后,能够让数据与信息之间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传播,让复杂难懂的数据易于理解。同时为了能够让数据信息更加易于用户的理解,在信息可视化设计中,采用图形、媒介等形式,对信息内容进行分解与翻译。从而实现以信息为主导的可视化设计。

在用户与信息之间的可视化空间范围内,我们的生活一直被多种多样的信息包围着,有些信息是有效的,而有些信息是无效,大量的信息使得人们在信息的理解和选择上陷入徘徊,对于信息的可视化能否有效地帮助人们走出无效信息产生的交流,需要凸显隐性内容和接受之间实现用户与信息能有效传播,是重新定义信息可视化的视觉设计方式,这将给设计师面临信息的一次挑战。

2.2 可视化设计中的视觉转化

智慧城市大数据的信息可视化图形设计中,视觉转化成为设计的首要任务。文字表达向着图形表达中转化,就是一种完成了图形设计的视觉转化最直观的类型。将比较抽象的信息转化为用户比较熟悉的符号,将复杂的信息简单化地传递给用户。视觉转化实际上是一种创意行为,是通过信息采集到清晰的信息逻辑架构搭建的创新活动。然后在可视化的载体上实现需求。

因此,数据加上一个故事并通过设计图形来呈现就等于可视化设计。App 应用中的信息视觉语言就具备这样表达的规律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信息图形的表达;第二,信息符号的表达;第三,信息视觉设计的表达。进行可视化之前,需要从一个问题开始,弄清楚进行可视化设计的目的是什么,你想讲什么样的故事,以及你打算跟谁讲等问题。比如一周天气的变化情况用怎么样方式呈现出来。

故事的背后一定需要数据的支撑,并且有对数据处理的方法,通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结构化的处理,把它们整理成数据表,找到合理的逻辑关系,将这些数值转换成视觉结构(包括形状、位置、尺寸、值、方向、色彩、纹理等),通过视觉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例如,将高中低的等级转换成红黄蓝等色彩,数值转换成大小。将视觉结构进行组合,把它转换成图形传递给用户,用户通过终端进行人机交互。通过多次迭代,最后,我们选择一些好的可视化的方法。

信息图形的表达,可视化能够以图的形式为载体通过对图形的合理选择、实现图形的真实运行场景到排列次序。在这个环节中,信息感召力突出,实现了语境与文字之间的联系。

信息符号的表达,其符号特征能够是平面或立体,固态或动态等形式,目的就是能够让信息更加的明确和简洁,以符号的特定含义,增加图形的魅力。进行符号的设计过程中,主要是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增加信息的象征性,进而能够让信息更加的流畅。因此,图形设计中的符号设计是信息可视化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载体,是用户认识事物的一种简化方式。在实际的信息化设计中,要求设计师在有限的图形中,将大量的数据进行有序化处理,从而消除文字信息所带来的视觉障碍,实现有形的图形中蕴藏着无形的信息资源。

信息视觉设计的表达,是指直接信息的视觉图形转化,也就是根据信息所要传达的方向,通过设计师的直觉引导,进行创作,通过大量的数据信息之间的分析,进而得到比较直接且清晰的信息传达方式。例如,在城市地铁电子路线图设计中,为了向人们展示比较完好的地铁线路,在实际的图形设计中突破了传统图形设计中的比例尺的束缚,对空间的位置以及站点之间的距离进行简化。忽视了地铁站点之间的真实距离,采取类似间隔的形式,实现不同站点之间的标出。在不同地铁线路中的设计中,采用不同颜色线条,作为线路的区分,并用加粗的点来表示换乘站等等相应的设计方法。在以上例中的所用的线条、颜色以及加粗点都是直接图形设计的具体表现。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的信息设计就犹如一个好的故事,并且有大量的情节可进行描述,以图形的方式加上一些设计的引导,就构成整个数据信息的可视化。

2.3 可视化设计流程

另外,一个好的流程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可视化的设计流程主要有分析数据、匹配图形、优化图形、检查测试。

首先,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分析我们要展示哪些数据,对所要表达的信息中的功能要素、相关重点数据进行处理,实现对原始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以便对信息的内容进行理解,然后根据信息表达的需要,进行合理化提取。一方面要实现图形设计的功能,另一方面实现信息的良好表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常对城市的公共场所中卫生间男女符号进行设计时,需要设计师对男女表象差别进行分析,对信息进行良好处理之后,应用到实际中,对数据信息进行翔实的传递。

其次,我们利用可视化工具进行预设,图形视觉要素的选择主要是依靠视知觉来实现,人的视觉能够对某一事物产生综合反映。例如,进行北京雾霾这样一个主题的视觉设计,要利用雾霾天气最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进行图形表达,这样我们可以以灰色为作品背景,伫立着一个暗色的站牌,上面写着“北京”,在这两个简单的意象构成中,人们能够马上想雾霾的景象,不需要多余的文字来赘述,雾霾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跃然而出,然后能够使用户陷入带着口罩的场景中,这些信息都是人们通过简单的背景颜色能够联想到的情境。图形设计原则,需要以实际为基础,不能脱离体验,增加人们对图形的联想。

3 结语

智慧城市建设需要使用信息可视化的方法来使人们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在信息可视化与大数据时代中,通过视觉设计使智慧城市的各种服务更贴近用户。加强城市与人之间的联系是通过对信息可视化的视觉转化进行研究而不断深入的。将图形视觉转化分为信息视觉表达、直接信息的视觉转化以及间接信息的视觉转化是智慧城市发展必然要关注并实践的领域。

参考文献:

[1] 郑杨硕.信息交互设计方式的历史演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2] 胡小妹.信息可视化设计与公共行为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4.

[3] 聂自超.城市形象系统的信息可视化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

[4] 迈克尔・巴蒂,安德鲁・哈德逊-史密斯,陈宇琳.城市设计中的可视化分析、智慧城市与大数据[J].城市设计,2016(03):6-15.

[5] 潘慧.城市设计的数字化生存[D].吉林建筑大学,2015.

[6] 方学兵.人机界面信息视觉化设计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

第3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开学初,学校要召开专题科研课题研究工作会议,对此课题本学期实验预设进行专题讨论,确定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本学期继续要在上学期研究的基础上,积累经验,使实验形成成果。

一、调整方案,夯实研究

本学期继续在课题方案和形成六个子课题方案的基础上,调整完善课题方案。

二、确定研究计划,实验教师每周进行实验,每月一个教学设计,形成研究的思路。

三、形成三年级(上)“学生综合素质潜能开发”子课题“积累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提高”、“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线描教学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高”三个子课题的教材。

四、本学期研究要解决以下主要问题:

子课题一 积累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解决积累内容增多,学生学习量增大,记忆不牢;

2.解决有些学生对古诗的含义不理解,影响记忆的问题。

子课题二 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1.解决学生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在课后复习巩固不够的问题;

2.解决一部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还需提高的问题;

3.解决有的学生跟不上教学内容的问题。

子课题三 线描教学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高

1. 解决动物形象的练习;

2. 解决学生涂色时,涂色不太均匀,色彩变化不好的问题;

3. 解决控制画面构图的问题。

子课题四 器乐教学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高的研究

1.解决学生吹奏是对音准控制不理想的问题;

2.解决吹奏时气息的调整和控制不到位的问题;

3.解决试奏能力有待更大提高的问题。

子课题五 形体训练与体育教学整合研究

解决部分学生在韵律操中动作不标准,使动作缺乏一定的美感的问题。

子课题六 外教教学促进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提高的研究

第4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低年级;体验;生活化识字;写字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9-0029-02[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习科学视野中的小学体验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B-a/2013/02/032);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个性化体验: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度研究”(L/2013/209)。

[作者简介]陈尚婷(1984―),江苏连云港人,本科,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语文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基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中“教学做合一”方法的指导,并结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思维活动依赖具体的事物和经验的支持,我们认为,进行语文的体验教学在现代课堂中尤为重要。

一、体验下的生活化识字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和内容”中有关“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

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在课堂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体验式的教学活动。1.设定主题定期,让学生收集商标、卡片,在动手操作中体验识字的乐趣,在游戏中提高识字的效率。2.结合文本识字,让学生观察字形,联系生活编有趣的字谜,如“坐:二人坐在土堆上;观,又见面了;哈,嘴巴合不上”等。3.结合文本教学,进行象形字的归类识字,引导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古今变迁之美。如在教学“浅”字时,教师先出示一幅情景图,问:“从图上你能看到礁石吗?说明水深还是水浅?”学生通过观察图,联系生活实践回答:“许多石头从河水中露出来,当然说明水很浅啦!”教师相机引导:“根据这样的寓意,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最古老的“浅”字”(多媒体出示古体字“”)。教师继续讲解:“在古体字中,“浅”字左侧部件“”表示礁石,右侧部件“”表示河水。礁石从河中露出来,便说明水浅了。随着时间的变迁,“浅”字变得越来越简洁、美观了。”这样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激发想象,让学生在经验与知识点中穿梭、体验,从而达到认识汉字的目的,并能感受中国汉字本身所蕴含的寓意。

二、体验下的写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学段“目标和内容”有关“识字与写字”中明确指出: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为了能让学生牢记汉字的笔顺规则,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写字之前,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写字操,如“写好字,有技巧,活动小手手更巧。压压手,弹弹指,我们一起来写字:先横后竖,先撇后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内,先里头后封口,先中间后两边”。这样以儿歌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做一做写字操,不但活跃了课堂氛围,活动了小手,更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写字的乐趣。

在教学汉字的基本笔画时,我们把基本笔画与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在比较中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特点。如:长横形似扁担,点多像小石子呀,撇像极了被风吹拂的柳枝,捺很像一把刀,提跟流星差不多。竖有时像针,有时像柱。教师也可以把这些基本笔画的书写要点融入到儿歌中,再让学生来诵读、体验。如:撇似柳枝捺如刀,点像石子横担挑。折肘有力提笔快,如针如柱钩见巧。

观察字形结构时,教师同样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图片与汉字进行比较,以直观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汉字的书写要点,将字写得匀称、美观。如张仁康老师所编写的《轻松写好字》一书中有身穿披风、头戴毡帽的古人图片与含有撇画的半包围结构的汉字进行比较。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位古人迎风伫立在风雪中,侧目凝视远方,他身上的披风被风吹起,就如右侧汉字的撇画一般。衣服是动的,人是静止的。那么在书写含有这类撇画半包结构的汉字时,学生们很容易就能找出这类字的书写要点:动静结合、首点右偏、撇有被风吹起感、左上部件裹住右下部件、右下部件要写得稳健。

我们在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特点时还借助图形让学生进行体验。如“恒”要写得左窄右宽、“响”要写得左小右大等。以图形相拼的方式表示字形特点,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对于汉字内部笔画之间的比较,我们还借助形体,让学生体验书写要点。如左右结构合体字的左右两部分字形存在相向或相背的情况。教学中,通过让学生相向或相背站立来体验字形特点,学生便很容易理解。

除此以外,还可以借助肢体动作,让学生体验汉字内部笔画之间的书写要点。如,“口”要写得上宽下窄,“品”要写得上窄下宽。课堂中,教师通过让学生用小手摆一摆“上宽下窄”“上窄下宽”这样的姿势,从而使他们领悟要点,将字写得匀称、美观。

总而言之,体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引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认识汉字,找到将字写匀称、美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继安.生命的灵性在这里闪光――翠屏山小学“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4(6).

第5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  普通高考体育生  文化科学习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一、研究目的普通高考体育选拔的是文武兼备的体育人才,不仅要求体育术科出众,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然而较多考生最终却因文化科成绩低而未能如愿圆本科梦。据调查得知,台山市今年(2010年)高考体育术科上本科线96人,可最后文化成绩也上本科线的有25人,仅占术科上线人数的26%。如何解决普通高考体育生的“训”与“学”的矛盾,如何提高这部分文化素质较差的体育生,为高校输送好而多的体育人才,这是学校领导和体育教练特别关注的问题,也是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观察、访谈、专家资询,探讨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探索总结对策,为广大学校领导、任科老师管理体育高考生,教练的训练以及考生自我评价、学习等提供参考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台山市鹏权中学2010年普通高考体育生15人,正在备训参加2011年体育高考的31人为研究对象,共46人,其中男生40人,女生6人。

    (二)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借鉴专家学者对相关本课题的认识及研究成果,为研究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2.观察法。跟踪观察普通高考体育生的训练、学习、生活等情况。

    3.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普通高考体育生备考心理、学习态度、报考动机等,对高三级管理的行政、级长、班主任、体育教练进行访问调查,重视他们的意见。

    4.专家咨询法。归纳成功的实践经验,总结方法。咨询教授和有相当实践成绩的抓级行政、班主任、教练,其中教授2人、抓级行政3人、班主任3人、教练6人。

    三、结果与分析

(一)普通高考体育生报考体育的主要因素分析。

通过逐一访问调查与统计分析(如表1),从报考动机来分析,喜欢读体育专业和因入本科线文化成绩相对较易的这两部分共占32.61%,这些考生心态很积极,认真对待;而其余的67.39%考生,其心态都不够积极,而是顺其自然,甚至是应付了事,得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郑崇佳(台山市鹏权中学 广东省 529200)摘 要 以台山市鹏权中学2010年、2011年的高考体育生为对象,对其文化科学习存在问题进行调查分析。

    关键词 普通高考体育生 文化科学习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过且过。

    (二)体育高考生文化科学习存在的问题。

    1.报考体育的大部分学生文化科基础较差。从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成绩看,2010年高考的15名普通高考体育生中,语文、英语、数学、综合,四科总分在300分以上的仅有2人,占总数的13.33%,其余同学的四科总分都在200分以下,平均每门科不足50分,这显示报考体育的绝大部分学生文化科基础较差,文化科学习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赶上。

    2.文化科基础较差的学生训练积极性不够,学习态度、作风也较散慢。 3.文化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存在无奈、顺其自然等不积极的心态。通过平时与报考体育的学生访谈得知,文化科基础较差的学生普遍对自己能否入本科没信心,出现“体育术科上线,最后文化科很可能不行”、文化科基础太差了,很难补救了,顺其自然吧”等无奈的心理,从而出现不积极争取的心态。

    (三) 解决普通高考体育生文化科学习存在问题的策略1. 帮助差生克服无奈、自卑心态,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竞争氛围。

    2.普通高考体育生按成绩相对集中成班,严格管理,耐心教育。学校应根据普通高考体育生的成绩相对集中成班,配备爱心和责任心较强的老师任课,并与教练员紧密配合,狠抓纪律,整顿迟到、早退、旷课、上课睡觉、作业抄袭等不良行为;并根据体育训练的特点和学生文化水平,采取实事求是的措施,实行“低起点,小步走,抓时间、勤辅导”,切实提高普通高考体育生的思想水平和文化素质。

    3.因人而异、及早补救不足之处。在高一时对有志向报考体育的学生,因人而异、及早补救弱项,如文化科不好的体育特长生,我们要耐心多指导,督促其加强文化科学习;而文化科较好,身体素质一般的学生,要劝其多锻炼,在体育课和文娱课时适当安排运动量,提高身体素质,为以后高考体育训练作准备。

    4.鼓励有文化基础且有身体素质的学生报考体育,杜绝不打算报考,借体育x课来混日子的差生。

    四、 结论与建议

第6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软科学;改革;发展;重庆市

软科学这一术语于上世纪70年代由国外率先提出的,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各省市科技管理部门先后设置了省级软科学计划,资助并实施了一大批研究项目,创造了一大批有重大决策参考价值的智力成果,软科学在我国实现了迅猛发展,也为我国经济、社会、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和信息化的新形势下,软科学的地位更加重要,责任更加重大,任务更加艰巨,党的十七大报告“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为软科学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省级软科学计划是决策智力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政府科技管理的重要制度,因而对其开展研究价值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为例,对软科学计划改革和发展问题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软科学的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理论与思路.

一、软科学的一般理论

(一)软科学内涵和性质

自20世纪70年代提出“软科学”一词以来,关于软科学的定义,国际上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使用得比较多的是日本学者提出的“软科学是一门新的综合性科学技术,以阐明现代社会复杂的政策课题为目的,综合应用多个理论或方法,对各类决策对象实施跨学科的研究活动”。我国学者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不同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各种阐释,但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

我们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把软科学的定义概括为:软科学是现代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管理科学以及系统科学等相互交叉融合而形成的一组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新兴学科群。软科学的根本任务是研究经济、社会、科技协调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复杂决策问题,揭示其内在本质规律,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理论、方案、途径及对策;软科学的宗旨是提高各级各类组织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推动经济、科技、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可见,就其性质来看,软科学是一门服务现实决策的应用科学,在学科属性上归属管理科学的范畴,而不是单纯的社会科学。其次,软科学本身不是决策科学,而是决策智力支持科学.

(二)软科学研究边界

一般地说,需要决策的问题就是软科学的研究对象,因而软科学研究的边界很宽泛。从研究对象来分,软科学包括政治、经济、科技、社会这四大类;从研究层次来分,软科学可涵盖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从研究成果的属性来分,软科学研究包括战略、规划、制度、政策、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实施方案;从研究任务来源来分,包括自选课题研究和委托课题研究.

(三)软科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目前,软科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建立在系统科学、认知科学和复杂性研究等有关理论上,并随着相关理论的进展而不断进化发展。在具体的软科学研究工作中,需要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广泛吸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和管理等社会科学领域的各种理论,建立符合研究需要的理论框架.

在软科学研究的方法上,主要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定性与定量结合分析法以及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相结合等工具.

(四)研究的程序范式

一般来讲,软科学的研究程序由筛选研究课题、设计研究方案、争取经费资助、开展研究工作、形成研究报告、成果评审、成果应用等环节构成(图1).

(五)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

系软科学是由研究各类决策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和工具等聚合形成的系统性的综合知识体系,其内在本质是知识.

软科学研究是人们应用软科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对特定事物开展的研究活动,本质是人类有目的的创新行为活动.

软科学计划是政府部门建立的用于支持软科学研究活动开展的特殊制度,是政府科技计划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本质是一种管理工具手段.

软科学是前提基础,软科学研究是核心关键,软科学计划则是条件、手段和环境.

二、重庆市软科学计划实证分析

(一)研究内容分析

据统计,2002-2007年,重庆市软科学计划正式立项课题587项,前3年数量不多,在80项左右变动。从2005年开始,立项数量大幅增加,达114项。2007年增加到125项。从研究对象来看,这些课题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各个方面,项目数量分别为68项、238项、200项、81项;从研究层次看,这些项目涉及宏观、中观和微观,分别占比重为33%、46%和21%。可见,这期间重庆市软科学研究重点在于宏观和中观,关注更多的是社会和经济问题。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些研究是多视角、全方位的,其成果包括了战略策略、发展规划、政策对策、可行性研究等多个方面.

为了准确地评价重庆软科学计划的执行效果,我们对“十五”期间重庆、上海、黑龙江、福建及贵州的情况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在资助项目数量上重庆市居五省市之首(统计数据仅为2002-2005年),其次依次为上海、黑龙江、福建,分别为299项、202项、174项,而立项最少的是贵州省,共资助软科学项目105项;在研究的重点领域上普遍突出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并高度重视战略策略、政策对策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比较注重各自地域特色,比如上海的高技术创新,黑龙江的现代农业建设,福建的海峡西岸发展,重庆的三峡库区和贵州的云贵高原问题.

(二)研究任务分配

从党委政府各职能部门、在渝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承担课题情况看,2002-2007年分别承担课题189,336,47,10项;比重分别为32%、57%、8%、2%.

由此可见,重庆市软科学研究任务分配相当集中,在渝高校和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高等院校已经成为重庆市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

(三)研究经费投入

2002-2007年,重庆市软科学总投入经费1494万元,2002-2004年每年投入在200万元以下,2005年增加到344万元,投入量居6年之首,其后2年略有下降。与上海、黑龙江、福建及贵州同期相比,重庆的项目资助总经费和平均资助强度都位居倒数第二,揭示了研究经费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表1).

表1 “十五”期间不同省市软科学投入情况比较重庆上海黑龙江福建贵州项目数量(单位:项)358299202174105财政总投资(单位:万元)88026008681320223.9经费资助强度(单位:万元)2.468.704.307.592.13(四)研究质量评价近年来,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虽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研究理论与方法不规范;二是研究深度与广度不够;三是时效性不强;四是创新水平不高;五是研究成果决策价值不大. (五)重庆市软科学计划管理分析

“十五”期间,重庆市出台了《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计划管理办法》,实施了决策部门与专家学者联合申报课题、重大课题招投标以及课题专家评审由第三方独立执行等改革举措,并受到了一定成效,但也还存在四大问题,一是计划权威性不够,部门之间各自为政,难以沟通协调,甚至名称都不叫软科学计划;二是省级计划体系尚未建成,绝大多数市级行业部门、区县没有建立自己的软科学计划,计划缺位的反逼效应限制了市软科学计划的职能发挥;三是科学选题成为制约发展瓶颈,上级领导点题无来源,有价值的行业课题被截留,专家自由选题方向又把握不准,研究课题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难以保证;四是计划课题定期申报制与部分重大问题发生的随机性难以协调,以及计划任务执行的严肃性不够.

(六)现状总体评价

2002-2007年,重庆市软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在决策上发挥了重要效用的成果。但从总体上来看,研究经费严重不足,高素质研究团队匮乏,创新水平不高,成果决策价值不大、应用不广,软科学自身的影响力与知名度不高,发展尚处于低谷期和爬坡上坎阶段,软科学研究工作者和管理部门任重而道远。新的发展形势下,特别是中央“314”导航定位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建设内陆型开放经济、统筹城乡直辖市等重大战略实施,政治、经济、社会及科技发展中重大复杂决策问题层出不穷,迫切需要软科学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软科学的复苏和腾飞迎来了新的历史性机遇.

三、新时期重庆市软科学发展思路

(一)发展理念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提高贡献度、显示度与影响力是重庆市软科学发展的第一要务。为此,应树立以下发展理念:一要坚持服务市委市政府科学民主决策的宗旨;二要坚持有所不为,突出重点的基本原则;三要坚持以出重大成果建精英团队为战略关键;四要坚持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为根本保障.

(二)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把软科学计划建设成为开展领导决策研究的大平台,汇聚一流咨询专家的“智囊库”,服务领导科学民主决策的知名品牌,部分特色研究领域在全国有较强的影响力,软科学步入良性可持续发展轨道.

四、软科学计划改革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利于软科学发展的体制

一要发挥重庆市软科学协调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恢复市级部门联席会议制度,探索建立不同计划之间的项目立项、软科学成果信息共享等机制;二要规范软科学计划名称,一律用重庆市+行业部门(区县)名称+软科学计划命名;三要建立层级分明,职责明确,布局合理的软科学计划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课题遴选机制

首先,软科学计划管理部门的角色要由判官转变为组织策划者,在准确预判发展趋势的前提下,秉承以时间换质量和换命中率的理念,超前选题并部署研究,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等待甚至激发决策者的需求;其次,对重大软科学研究课题必须建立领导与战略专家初选-社会公示-正式选题的程序规范.

(三)实施软科学计划精品行动

一是建议计划管理部门设定预期目标,经过科学论证和严格的筛选程序确定未来一段时期内需要长期研究的重大领域和方向;二是争取北京、上海等地个别优秀专家加盟,与本地研究人员组成的专业化核心研究基地与团队;三是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长期定向支持固定的团队开展特定的研究,相应建立绩效评估和动态调整制度,形成软科学成果长期稳定供给新机制,实现提高研究质量水平和培养专业化研究团队的双重目标.

(四)设置党代表、人大代表软科学研究专项

从在渝省级以上的党(人大)代表中遴选一批视野宽阔、战略思维能力强、口头表达艺术精湛的重点人员,按照一个代表,一支专业研究队伍,一笔研究经费,开展一个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研究的模式,开辟软科学计划为中国特色民主政治服务的新领域,借机扩大软科学的影响力,优化软科学发展外部环境.

(五)完善市软科学计划管理制度体系

要继续完善软科学研究人员、评审专家信用记录管理制度,制定并颁布实施重庆市软科学研究范式.

(六)加大研究投入力度与资助强度

一要积极申报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并大幅度提高市级研发资金投入软科学的份额比例。二要优化软科学投入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项目计划立项数量,提高市软科学项目的财政支持强度。三要加大服务行业、企业及社会的力度,拓宽研究资金来源新渠道.

(七)全力推进软科学成果的推广应用

一要对软科学成果进行二次加工凝练,以内部刊物形式报送决策部门参考,并鼓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二要加强软科学研究成果数据库建设,并在Inter-net上免费向公众开放;三要不定期召开重大战略问题专题柬言献策会、论坛等,邀请市领导及部门负责人出席.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大力发展软科学,促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J].

中国软科学.2005,(4).

[2]李 婷.济南市软科学计划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济南:山东大学,2006.

[3]马细珍,陈国民,马友君.提高软科学研究项目申报立项率的策略[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

[4]王 欣.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管理及其信息系统开发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5]2006年重庆科技统计报告[R].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2006,7.

[6]孔德涌.软科学研究展望[J/OL].

cnk.inet.

[7]重庆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统计.ctin.

ac.cn/.

[8]徐冠华.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J].中国软科学.2007,(1).

第7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理念;问题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4-0076-02

《职业生涯规划》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新生开设的一门德育必修课。这门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树立观念、学会方法、规范行为”,使学生珍惜学生生涯,珍惜在校时光,为其他几门德育课程的开设做好铺垫。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课程设计理念及课程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理念 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应当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要适应新形势,面向学生、面向个体、面向素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设计必须从我国目前中职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具体状况出发,面向中职生的当前生活、学习状况;面向中职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前景;面向中职生个体的差异;面向社会对劳动者的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要充分考虑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刚性和弹性,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形成综合职业竞争力及自我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设计的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要面向所有的中职学生。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理念,传授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形成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建立规避未来职业风险的主动意识,从而使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能够顺利地开始和发展职业生涯。

课程设计目标

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终身幸福;总体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做出自己初步的、具有实践意义的、具有激励作用的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应不断增强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使其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的准备。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要帮助学生做好由“学校人”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要帮助学生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准备;帮助学生珍惜在校生活,珍惜学生生涯;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的方向,成功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道路;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方向和生命的意义。总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在整个人生中都得到教益。

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实施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大纲》和《职业生涯规划》教材,结合中职生的具体特点和毕业后职业生涯发展的状况,依据模块理论将教材进行重新的整合,可将教材分为六大模块:认识职业、认识专业、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在每个模块中又可将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子模块:基础知识模块、基本能力模块及拓展训练模块。

课程考核与评价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考核与评价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发挥职业生涯规划的激励功能,评价不仅要重结果,更要重过程,要调动学生参与评价的积极性。《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评价应以各规划环节产出质量以及职业生涯规划整体质量和相应的调查报告、总结等成果作为主要评价依据。在评价过程中,要通过学生自主评价,小组或班级的集体评价,教师的导向性评价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在评价中的作用。

根据《职业生涯规划大纲》,笔者将考核评价分为两部分,即学习过程考核 (占60%)和总结性考核(占40%)。学习过程考核分为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占10%)、出勤率(占10%)、作业(占20%)、实训活动(占20%);总结性考核以职业生涯规划报告为依据,分为学生自评(占10%)、学生集体评价(占10%)、教师评价(占20%)。每一部分又分为四个等级:优秀(典范)、良好(完成)、合格(初步)、不及格。

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实践发现,《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施对于中职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职业、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认识,明确人生目标,珍惜学生生涯,珍惜在校时光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可使学生对自己有更加清晰、客观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不能仅靠《职业生涯规划》一门课程完成,还需要后续课程的跟进,在不同的学期都应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第一学期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为主,第二学期以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第三学期以职业技能、职业素质培训为主,第四学期以就业指导为主,第五学期的实习实训以职业咨询和就业辅导为主;第一学期以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后四个学期以讲座辅导的形式进行,从而形成“以课程为基础,以讲座为辅助”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完整体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汇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蒋乃平.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姚裕群.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张敏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第8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铁路自动化计算机联锁技术机车升级改造

1、概述

我厂铁路系统现有线路8条,道岔14组,信号机28架,6502大站电气集中系统一套,东风5型内燃机车2台。这套始建于96年的铁路系统已不能满足我厂的发展需要,我们想通过升级铁路系统自动化提高调车作业效率和安全可靠性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现有设备状况

我厂现存的铁路系统主要存在信号系统落后、机车运营能力低,调度联系系统落后,安全保障系统不完善,延时费用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几方面问题进行分析。

2.1 信号系统落后

我厂采用的6502大站电气集中信号系统是继电器联锁,道岔和信号机完全由继电联锁控制,其设备占地大、元件老化严重、故障率高、故障诊断难度大、维护费用高等缺点十分突出。

2.2 机车运营效率低

两台东风5型内燃机车,最大运用功率1213kW,只有一台风泵,适用于牵引3500-4000吨以下货物,不适合大负荷长期运转,每列69节煤车要取两次。现铁道部运营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已经有80%进行了升级改造,改造后能一次牵引69节煤车。

2.3 安全保障系统不完善

我厂线路道口多,来往人员多,地沟卸车人员多,无人值守天然道口多,夜间照明不足等不安全因素多,亟待完善。

2.4 调度联系系统落后

我厂调度获取信息的渠道只有电话,信息传递速度慢,不能根据人员和设备状态及时调整作业计划,这也是产生压车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3、升级铁路系统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3.1 信号系统引入计算机联锁设备

针对我厂信号系统现状,引入计算机联锁设备。计算机联锁是由计算机的软硬件和其他一些电子、继电器件组成的实时控制系统。其安全可靠、处理速度快,与继电集中联锁相比具有十分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而且在设计、施工、维修和使用十分方便。现已有1000多个车站采用了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

(1)计算机联锁系统是一个多层次、多微处理器的分布式控制系统,其组成主要可分为以下几部分:联锁机部分;车务控制台(人机接口)部分;监控机部分;电务维修机部分;远程维修终端部分

(2)计算机联锁控制系统的特点:1)性能方面:方便系统的功能扩容与完善;提供现代化的声像图文显示,人机交互功能完善;系统可靠性和安全性更高;2)经济方面:性能价格比高,适于大型车站的系统应用;采用分布式系统结构,节省干线电缆的使用造价;占地面积小;3)维护方面:安装、运营、维修费用大幅度减少;具有自诊断、故障定位等功能,可实现远程实时控制。4)其他方面:系统便于联网,为铁路信号系统的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创造条件。

3.2 对现有机车进行升级改造

为了适应铁路跨越式发展,铁道部运输局于2004年下发了《关于对东风5型内燃机车结合大修进行技术提升改造的通知》,要求有关铁路局和机车修理工厂结合大修对东风5型内燃机车进行技术提升改造。哈尔滨铁路局于2005年开始69节货车大列运输后,已将铁路局内的东风5型内燃机车进行了改造,使机车能一次牵引69节煤车,缩短充风时间,降低柴油消耗,增加机车可靠性。

东风5型内燃机车技术提升改造内容包括:柴油机最大运用功率提升到1324kw、空气滤清器改造、燃油泵换型、水管路防寒改造、司机室侧窗改造、改为双风泵供风等10项。

4、搭建高度决策平台

4.1 加装车号自动识别装置

在轨道衡前D1信号机处加装车号自动识别装置,将车辆信息传送到调度决策平台,调度根据平台上实时显示的每条线路停留车信息(每辆车的空、重情况,进厂时间,出厂时间等),有效地控制每辆煤车在厂区内停留时间,减少“延时费”的发生。

AITS(车号识别系统)是在每台机车、车辆的走行部安装识别码,在线路的固定位置安装反射扫描装置识别每台机车、车辆的信息,并将该信息传输给室内主机,再将数据传送到调度决策平台。

4.2 接入预告信号

只有炼化公司和独立屯车站同时开放信号,我们才能进独立屯站作业。如果把独立屯车站和炼化公司的信号接进我厂的信号楼,调度可根据信号的开放时间合理地安排作业计划,避免调车冲突,减少等待时间,提高作业效率。

4.3 接入阶段计划查询终端

¬¬将独立屯车站现有的阶段计划查询终端,接到我厂后,调度员就可提前3-4个小时查询到准确的到车计划,组织地沟科学排煤,有效地降低地沟的存煤量和存煤时间。

4.4 搭建调度决策平台

以到车计划数据、调车作业数据、车辆数据、人员数据、设备状态数据、上煤数据、煤场数据为基础搭建调度决策平台,调度员通过这个平台提供的信息,将高收费段车辆及时卸完返空,“延时费”就可降下来。

5、完善安全保障系统

5.1 自动报警系统

因我厂线路道口多,来往人员多,地沟卸车人员多,在几个无人值守道口处加装自动声光报警系统,在机车车辆过道口前自动或人工启动声光警报,提醒来往人员注意火车。

5.2 在地沟后侧加装栈桥

地沟后侧加装灯光栈桥,不但方便人员通行还利于连结员站在栈桥上查看来往人员,保证作业安全。

5.3 增加夜间照明系统

在夜间作业时,连结员配备的照明灯,有照射距离短、范围窄、亮度不够等弊端,加装高亮度的站场射灯有利于保证调车作业安全和提高作业效率。

第9篇:科研提升计划范文

1 研究生英语教学现状  

   第一,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英语教学依旧是大学英语的重复与延续,学生积极性不高。部分高校的研究生英语课程设置依旧以EGP(通用英语)为主,沿袭大学英语的开设模式,包括“精读”和“听力”。重视阅读训练,忽视说、译、写的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处于更高阶段有更高需求的硕博研究生来说,是一种低级的重复。研究生学习英语已长达十余年,内容由浅入深,他们不断地学习语法及语言知识,掌握了相当大的词汇量,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能力,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需要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需要,使英语成为他们拓展学术空间的有力工具。部分高校由于班级学生人数偏多,依旧采用以老师讲授为主的传统、单一的课堂模式。以上种种导致了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动机。他们学习英语的唯一目标就是通过学分考试。

   第二,研究生英语教学处于改革转型期,教学目标不明确,局面略显混乱。首先,面对新生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研究生英语课程社会需求和期望值的不断变化,一些英语教育者开始思考研究生英语教学的改革方向,许多高校也对研究生英语的课程设置、教学教材、教学内容和模式等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制定多层次的培养目标,构建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设置多维度的教学内容,研究生英语教学处于改革转型期。其次,国内部分高校对研究生国际学术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出回应:如浙江大学把研究生英语教学定位为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服务,山东大学将“国际学术交流英语”纳入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但大部分高校依旧把EAP设为选修课,以致没有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导致其国际学术交流能力低下。

2 以EAP为核心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体系构想

2.1 通用学术英语(EGAP )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的基础  

通用学术英语(EGAP)的教学内容专业性不太强,是各专业英语的共核,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学术交流的英语语言技能,而不是内容教学。这一比较宽泛的EAP课程可以在所有研究生中作为必修课开设,学时72,时长一个学期。目标是使所有研究生具备最基本的运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及学术交流的能力。在课程设置方面,可包含学术英语阅读、学术论文写作、国际会议交流英语、文献翻译等学术英语课程。教材选取以通用人文类或通用科技类文章为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需求但又不能太专太高深。语言材料真实,而不是经过大量改编的;教材提供的是新信息,即需要学生去探索的信息,而不是学生已知的信息。教学内容主要为训练学生听英语专业课程讲座,记笔记,查阅专业文献,撰写学术论文和摘要,进行科研成果汇报,以及参加学术讨论等。课堂模式采取以内容为依托(CBI)的教学,让学生更多更积极地去“做”、去“问”、去“参与”,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有机结合,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其英文学术交流能力得到提高。

2.2 专门学术英语(ESAP )为研究生英语教学体系中的较高要求  

专门学术英语(ESAP)是针对某专业学科的英语教学,可包括医学英语、计算机英语、工程学英语、法律英语、科技英语、经贸英语、商务英语、财经英语等课程。侧重于特定学科的词

2.3 实行分层教学,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

研究生英语课程的建设应成为一个以EAP课程为主体,综合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类课程、语言应用类课程、语言文化类课程相补充,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多维度、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程,达到学校统一要求的基础上,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英语课程,可满足不同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具体需求。  

研究生英语课程对所有研一和研二的学生开放。研一修完必修课和必选课。对于基础还不扎实的新生,仍然强调英语基本能力的培养,可选综合英语课程,第二学期再学习通用学术英语(EGAP)。而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直接学习通用学术课程(EGAP),第二学期继续选修专门学术英语课程(ES-AP)。研二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英语课程,语言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或者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