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嫦娥奔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 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亮来寄托深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为人们思想情感的载体。
月神,是中国民间最有影响的神仙之一。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其他地方也是普遍现象,这起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传说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到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嫦娥偷吃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就成了月神娘娘。《山海经》《搜神记》等古籍中都记载有此事。月亮神话中的重要角色,包括嫦娥、蟾蜍和玉兔。到唐时,又多了伐桂的吴刚。月色皎洁和白兔相类;蟾蜍夜间活动与月亮的活动规律相似,所以才有了古人这么多奇妙的想象。
中华民族“嫦娥奔月”这一古老瑰丽的幻想,蕴含了后世科学创造的因素。1969年第一个登上月球的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丹在他访问中国时发表演讲,说了一段令人难忘的话:“人类第一位向往飞向月球的是谁?是中国古代的一位美丽姑娘。人类第一个登上月球的是谁?是一位美国人。那个美丽的中国姑娘就是嫦娥,那个美国人就是我。”现在,中国探月工程以“嫦娥”来命名,可以说是名至实归。“欲上青天揽明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挥之不去的向往,“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人古老的梦想。
此外,世界各国也有许多关于月亮的民间神话故事。
“辉夜姬”是日本古老传说《竹取物语》中的主人公,她在月亮上诞生,尔后落入凡间。传说中,一位砍竹子的老翁在竹子芯里发现了一个可爱女孩,便把她带回家去抚养。3个月后女孩就长成妙龄少女,美貌举世无双,取名“辉夜姬”。“辉夜姬”在中秋之夜迎来月宫使者,回到了她本该属于的月球。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红领巾广播站现在开始播音。 本期广播站为您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10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化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中秋节的歌曲吧!
《花好月圆》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古代神话的诞生,都离不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自然进行的斗争。在文化发展较早的文明古国,如古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和阿拉伯地区,有关飞行的神话丰富多彩、流行甚广。
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雅典著名建筑师、雕刻家代达罗斯到克里特岛后,因为触怒了国王,同儿子伊卡洛斯一起,被幽禁在海岛上不许离开。代达罗斯用羽毛和蜡做成像鸟一样的翅膀,捆缚在自己和儿子伊卡洛斯的肩头和手臂上,升空翱翔,越飞越远,遗憾的是,儿子不听父亲的劝告,越飞越高,飞近了炽热的太阳,结果粘住羽毛的蜡熔化,羽翅燃烧,伊卡洛斯失去了翅膀,坠入大海,而代达罗斯却扇动翅膀成功地飞越爱琴海,返回到自己的家乡。
在希腊人、闪米特人和印度人的神话传说中,就有凡人和神出入天堂的说法。天神小天使有翅膀,牛、马和大象也都有翅膀。欧洲也有身生双翅的飞人石雕。至今仍保存在中国敦煌石窟里的壁画,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飞天形象。《双飞天》画面上,两位飞天仙女,她们既没有翅膀,也不靠云彩,全凭两条缠卷伸展的飘带,腾空起飞。
古代不少诗人,也常用美丽的诗篇来描绘自己飞行的理想。中国战国时代伟大诗人屈原曾写道:“高飞兮安翔,乘清风兮御阴阳。”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我愿生双翅,捕逐出八方。”诗人李白也曾写过:“安得生羽毛,千春卧蓬阙”和“矫翼思凌空”的诗句。诗人崔颢畅游武昌时,登上黄鹤楼,也感慨地赋下脍炙人口的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腾云驾雾,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很早就流传于民间。家喻户晓的美丽神话嫦娥奔月的记载,初见于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56~前87年)的著作《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羿往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讨来了长生不老之药,嫦娥偷吃此药,忽感身轻,飘然升腾,来到了月面上。但月宫中清凄冷寂,使她感到惆怅,又不禁怀念起人间的生活来。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七绝《嫦娥》分外脍炙人口:“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苏轼困惑着,我也困惑着,唐代诗人张若虚也是一个困惑者。他曾在长江边对着月亮发问:“江月何年初照人,江畔何人初见月?”
明月何时就已存在,为什么要存在?这些都不是重要的。张、苏的追问,绝不是科学意义上的探究,而是人文意义上的情感抒发,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究。
我不知道外国人是如何看待月亮的,但我敢肯定的说:外国人心中的月亮,一定不如中国的“圆”!他们只知道第一个访问月球的是前苏联人,却不知道月亮的主人是中国的姑娘嫦娥。
在讲究“天人合一”的民族文化传统里,月亮不是一个星球,不是一个物质的实体,而是一个理想的大气球,是情感的载体,是思念的寄托,是美好的象征,是落魄文人的慰藉,是少男少女恋爱的证人……。在懵懂未知的孩童时期,我们听的第一首儿歌是“月亮嬷嬷,照你照我……”;听的第一个神话故事(我以为这是中国最美的神话故事)是“嫦娥奔月”;听的第一个童话故事是“猴子捞月亮”。上学后学的第一首诗歌是“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恋爱了,在“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甜蜜里,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绳把一对幸福的男女捆绑的结结实实。如果恋人产生误会了,则会指月发誓:“月亮代表我的心!”;如果亲人分离了,则对月吟哦“但愿人长久,千里更婵娟”。……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情感如何寄托呢?如果没有天上的这轮明月,我们的心灵该是多么的落寞啊!据说仅唐诗中咏月的诗作就有700余首。神话传说《嫦娥奔月》,李白的诗《静夜思》,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朱自请的散文《荷塘月色》;着名民族乐曲《春江花月夜》、《月光曲》、《二泉映月》……,这些文学、音乐艺术里的瑰宝,这些宝贵的精神食粮,不都是这轮明澄皎洁的月亮所馈赠的吗?
月亮,她和太阳一样重要,一样伟大,她是人们精神世界里的“太阳”。太阳的光辉和对植物的作用,给人们带来了光明和食物,解决了人们生存的物质需要;而月亮不仅用她那柔和的清辉给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解决了人们心灵上的需求,还以“月有阴晴圆缺”的变换,使人们懂得了“人有悲欢离合”、世事难全的科学认知和辨证思考。“日”和“月”共同组成了一个“明”字,日是人们头顶上的一盏“明灯”;月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盏“明灯”!……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夜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月亮的依赖越来越少了,对月亮的情感越来越淡薄了。现在仰头赏月的少了,更难找到对月亮敞开心扉,伤感唏嘘,倾诉满腹惆怅的苏轼之流了。“一机在手,沟通全球”的现代化通讯设备,让人们对千里外亲人的思念和祝福,不用通过“举头望明月”、“千里共婵娟”来表达和传递了。如今小孩子们听的看的故事,也不再是《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猴子捞月亮》……,而是《白雪公主》、《圣斗士星矢》、《哈里波特》……。月亮也如同年老色衰的明星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文化视野,和她的主人嫦娥一样,开始寂寞了!
曾经照过汨罗江边徘徊彷徨的三闾大夫的月亮,曾经照过大漠雄关的月亮,曾经照过六朝繁华的秦淮河的月亮,曾经温暖过历代无数游子心头的月亮,曾经让张若虚因一首《春江花月夜》、让阿炳因一曲《二泉映月》而万古流芳的月亮,真的发生变化了吗?
月亮,是永久不变的;月亮,还是我们祖先喜欢的那个月亮!变化了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对月亮的冷漠,其实是对传统文化的冷漠,是人们审美情趣缺失的反映,是人们内心浮躁不安所致,这也是当今人文精神流失的现象之一。我希望中国人有一天也能站在月球上,但我不希望这种科技的进步是以放逐嫦娥作为代价的!
高悬在天、皎洁无尘的月亮,自古便让人喜爱、敬畏而充满向往。于是,理性层面,人们对它不懈观察与探索;感性层面,人们对它寄予丰富的情感与想象。
兔寒蟾冷桂花白――月亮上的“居民”
月亮上有“居民”吗?从科学角度来说,很难下一个绝对的结论;但在中国神话传说的世界里,月亮之上,人、动物、植物,“一个也不能少”。
嫦娥奔月 早在战国时期,嫦娥奔月的故事就已出现。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勇士后羿射落了九个太阳,得罪天神,被贬凡间。他为重回天界,向西王母乞来了仙药,自己还没来得及吃,就被妻子嫦娥偷吃了。嫦娥服药后,成了神仙,飞到月宫中。还有一种传说认为,嫦娥这么做,并非出于私心,而是权宜之计。后羿的弟子逢蒙心怀不轨,趁后羿不在家,威逼嫦娥交出仙药。嫦娥不想让仙药落入小人手中,情急之下,不得不吞下仙药。
无论如何,嫦娥吞药的结果是一样的:她再也无法回到人间,千百年来只能独守广寒宫,寂寞度日。
吴刚伐桂 《淮南子》中说:“月中有桂树。”说明月宫中桂树的想象早已有之,它大概源于古人仰观月亮时发现的月中阴影,古人把它想象成了桂树。为什么是桂树而不是其他树?可能与桂本身具有的药用价值有密切关系。古人认为桂是“百药之长”,久服能“轻身不老”,这么一来,桂树就被赋予了神异的色彩。
吴刚月宫伐桂的故事大约起源于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中说:月中广寒宫前,生长着一棵非常繁茂的桂树,高约五百丈。树下有个人一刻不停地砍伐它,但每次砍下去后,树被砍的地方立刻愈合,于是这棵树永远不可能被砍掉。这个人叫吴刚,由于学道过程中犯了错,被贬到月宫,每天重复地做着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
玉兔蟾蜍 月中有蟾蜍的神话开始于春秋以前,也有人说蟾蜍是嫦娥变成的。汉代以后的月亮故事里,开始有了玉兔,它有时与蟾蜍在月宫中并存,有时与嫦娥同处于月亮上。据说玉兔一开始就不是一只普通的兔子,它在进入月宫之前是西王母的捣药侍者。到月宫之后,它仍保持着捣药的姿态。后来,嫦娥身边有玉兔捣药的说法越来越盛行,玉兔得到了“月德”“月精”的称号,而月亮也有了“兔轮”“兔魄”等代名词。
还有一个说法,出自《大唐西域记》:相传天帝要考察狐狸、猴子和兔子这三种动物,于是变身为一位老人,请三种动物帮忙寻找食物。狐狸与猴子都找到了食物,唯有兔子空手而归。兔子为帮助老人,自愿牺牲,纵身跃入烈火。天帝十分感动,赐兔子升天,住在月宫。
乍望乍朔乍晦弦――古人说“月相”
月亮的阴晴圆缺,常引起人们强烈的情感反应。月亮圆缺的各种形状,叫作月相。从“新月如黛”到“月满西楼”再到“残月如钩”,月相的变化不只为文人的抒情提供灵感,更重要的是,它的规律性变化还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计量时间的尺度。古人很早就根据月相的变化来计量时间,按照天上有没有月亮和月亮的圆缺来记月,称晦、朔、弦、望:晦就是月终,朔是初一,弦分上弦(每月的初七、初八)和下弦(每月的二十二、二十三),望就是十五。民谚中对月相的变化有简要的概括:初一不见,初二根线,初三初四蛾眉月,初七初八月半边,十五十六月圆圆,十七十八,月起更发,廿二廿三,月起半夜间,廿四廿五,月起五鼓,廿八廿九,冒得等守(没有,不用等)。
我国古人已察觉到潮汐同月相变化有关系,东汉思想家王充在《论衡》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人们把发生在白昼的海水涨落称为“潮”,把发生在夜间的海水涨落称为“汐”,合称“潮汐”。唐朝天文学家窦叔蒙著有《海涛志》一书,论述潮汐和月亮之间的关系。
今月曾经照古人――咏月情怀
在中国古代的诗文佳作里,“月”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没有月亮,似乎情感便缺少催化剂与寄托物。
精选中秋节的校园广播稿一
一、开播曲播放《校园的早晨》
甲: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伴随着熟悉的乐曲声,书香之声广播现在开始播音。本期为大家安排的是中秋节趣话专题栏目。
乙:欢迎你的收听。
甲:我是_____
乙:我是_____。
甲:再过7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在这里我们预祝全校师生中秋快乐,合家团圆,万事如意!
乙:中秋节一直以来被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人们常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时节对亲人的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当一轮明月高高挂起的时刻。
甲:考考你,你知道为什么要叫中秋节呢?
乙:这个可不难,在我国,农历的7、8、9三个月为秋季,农历8月15--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正好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甲:那为什么有人又称它团圆节呢?
乙:因为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它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人们仰望天空中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甲:还真难不倒你呀!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亮的圆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你知道哪些有关的诗词吗?
乙: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甲:你知道得可真多!那你知道有关中秋的传说故事吗?
乙: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
甲:哇!还有神话故事呀!那你给我们讲讲吧!
乙:好!我给大家讲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吧!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王母娘娘也赐给了他一包长生药,他把不死药交给了自己的妻子--嫦娥珍藏。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趁后羿不在家,他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在危急之时,嫦娥当机立断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成为月亮中的神仙。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甲:听完了如此凄美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关于中秋节的歌曲吧!
《花好月圆》
二、国外中秋节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说说国外中秋节趣话吧!。
乙:中秋节并非中华民族所独有,许多国家也有类似中国传统习俗的形形的中秋节,而且非常奇特有趣。泰国人将一年一度的中秋节称为祈月节。中秋之夜,家家户户都用甘蔗扎拱门,在拜月方桌上供奉观音菩萨和八仙的图像或塑像,八仙桌上的供品主要是寿桃而非月饼。
甲:日本人称中秋节为月圆节,而且这样的节日有两个,除农历八月十五日外,九月十三日也是。节日这天,成千上万的居民都穿上富有民族特色的服装,吟唱吆喝,扶老携幼,抬着神龛到庙里去进香。孩子们还到野外采集象征吉祥如意的野草装饰家门,迎来幸福;晚上全家聚集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米团子等供奉月神,然后分食、赏月,聆听老人讲述关于月亮的神话。
乙:朝鲜的中秋节称为秋文节,也叫秋夕、嘉徘。这一天,他们以松饼为节日食物,家家蒸食并互相馈送。松饼形如半月,用米粉制成,内馅是豆沙、枣泥等,因蒸时垫有松毛而得名。到了晚上,一边赏月,一边进行拔河比赛、摔跤比赛,或者表演歌舞。年轻的姑娘们穿上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欢聚在大树下做布伦河游戏(即荡秋千)。
甲:伊朗称中秋为麦赫尔干节。这天是伊朗太阳历七月十六日。节日期间,人们都以品尝各种丰收果实为乐,隆重的庆祝活动持续6天方才结束。
乙:老挝称中秋节为月福节。每逢中秋节到来时,男女老少也有赏月的风俗。夜晚,青年男女翩翩起舞,通宵达旦。
甲:接下来我们再来谈谈中秋的习俗吧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赏月吃月饼呢!
乙:说到吃月饼,我口水都流出来了。那你知道我们如何在赏月、品尝月饼的同时注意健康吗?
甲:专家提示:月饼应与清茶搭配,清茶有助消化,又解油腻;若与汽水、可乐或果汁搭配,则不利健康。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即使是无糖月饼,仍然不能多吃。专家还指出,老年人和婴幼儿消化能力较差,过多食用月饼会加重脾胃负担,引起消化不良和腹泻等。而肥胖的人,一般都有潜在的糖、脂代谢异常和动脉硬化问题,也要像糖尿病人一样,少吃月饼为宜。
乙:哦!谢谢你给我们讲的的月饼健康吃法。相信大家会注意的。中秋佳节快来了,我们将要欣赏到皎洁的月光,品尝到香甜的月饼,最后,我们再为老师、同学们送出祝福,怎么样?
甲:好!请听我们的美好祝福吧!
齐:送一个圆圆的饼,献一颗圆圆的心,寄一份圆圆的情,圆一个圆圆的梦。祝老师和同学们中秋节快乐!
甲:时间过得真快,又到说再见的时候了。
乙:希望你们能喜欢我们的节目!
甲:下面给大家报告一个好消息,国庆节回来后,我们的书香之声广播由原来的每周一次,增加到每周两次。
乙:每周三,是我们的主题广播。
甲:另外一次广播,我们放在每周五中午12点10分左右,是我们的《佳作欣赏》和《温馨传送》专题栏目,专门用来播放同学们的优秀习作,以及点歌送祝福版块。
乙:同学们,请大家积极投稿,把自己的优秀习作抄在作文纸上,给自己的班主任检查合格后,投到我们后幢教学楼的投稿箱中,你就有机会在广播中听到自己的习作。
甲:要点歌送祝福的同学,也同样把自己的祝福以及要点播的歌曲,写在作文纸上,放到投稿箱中,我们会抽取幸运的同学,送上你们的祝福。
乙:大家可以把祝福送给自己的老师、朋友或者其他同学。同学们,赶紧记得来投稿吧,被选为《佳作欣赏》栏目的稿件,我们还可以为自己的班级加分。
甲:最后让我们在歌声中说再见吧!
三、音乐欣赏
乙:现在将为您送上的是一首由古诗改编的歌曲《水调歌头》
播放《水调歌头》
甲:本期书香之声广播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收听!
合:老师们,同学们,再见!
精选中秋节的校园广播稿二
开始:心声广播站现在开始广播,欢迎老师、同学们收听。
中秋月圆,北中情缘。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北臧村中学的全体师生,汇聚在美丽的校园,沐浴着暖暖的阳光,沉浸在浓浓的情意之中。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景色迷人的中秋夜晚,自然牵动着我们的血肉亲情。中秋的月最美,是那样诗情画意;中秋的月最柔,是那样柔情似水;中秋的月最明,是那样如水似镜。中秋节是我们中国人的团圆节,每到这一天,许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纷纷赶回家中,与父母亲友欢聚一堂、把酒言欢。
我们从四面八方来到北中,从陌生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又从相知到相亲。感情的升华,使我们对学校,对我们的老师,对我们的同学更是难舍难分。一声声老师好同学好温暖着每个人的心房。就让我们这种抒不尽、道不完的情怀融进浓浓的月光里、祝福中、歌声中!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衷心祝愿你们中秋快乐,万事如意!
吴川是一个泥塑多的地方。
梅?泥塑起源于瓦窑村。瓦窑村始于唐朝(公元618年),开基祖姓廖,从佛山石湾迁徙而来,佛山石湾精湛的陶瓷工艺从此也传入吴川。唐朝中期,有一年元宵,有个陶工随手用陶泥捏起一座小型泥塑玩,想不到竟吸引了不少观众,后来别的陶工也来凑热闹。这就无形中成了元宵泥塑展览。从此,泥塑这一民间艺术断断续续经历了唐、宋、元三个朝代。到了明朝洪武年间,皇帝派遣官吏四出挑选美女进宫寻欢作乐,民间百姓对此无不怨声载道。于是,梅?头村的群众便乘闹元宵之机,特地造了一套丑化皇帝与皇后的泥塑。其特点是:人像的眼大、肚大、脚大、乳大、耳大。果然触动了官府衙门,竟派遣大批衙差,声言要抄斩全村百姓。后来,炮制这套泥塑的为首者便出灭辨解道:“皇上眼大看得准,肚大有福份,脚大乾坤,乳大养子民,耳大听民音,这为何不妥?”这帮趋炎附势的官兵听了无言可答,只好罢休。此后,当地群众对“造泥塑”、“看泥塑”、“评泥塑”的兴趣更浓,热情更高。这便成了当地居民闹元宵的一项主要内容。随着岁月的流逝,“泥塑”作品的题材也不断有新的发展。原先大都取材于神话传说的“盘古开天辟地”、“女祸炼石补天”,“嫦娥奔月”、“哪咤闹海”、“八仙过海”或取材于历史戏曲的“三顾茅庐”、“七郎打擂”、“平贵别窑”等,进而发展到取材于现实生活的“金杯献给祖国”、“军威震敌胆”、“向四化进军”等多样化题材。
若从“泥塑”制作工艺来看,逐步也不断有新的发展。过去,老是用稻草竹篾绑“树杆”作“泥塑”支架,如今已被“铁线扎钢筋”所取代了。有的群众还别出心裁地搞“活泥塑”,只要来人轻轻按一下机关,小舞台上的“书生”就可吹箫弹琴,又可启步运行;“公主”既可眉来眼去,又可翩翩起舞;何去何从也跟着拧起罗伞,确是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的“胖娃娃”塑像还神气活现地当着观众的面“嘶嘶嘶”地拉起“小便”来。原来,这些巧夺天工的“泥塑”已被制作者搞成“电动化”了。
吴川真有趣!
小时候,我听外婆说月亮上有张果老;上小学时,又知道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神话传说,这引发了我无限的遐思。月亮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多想一睹她的真容啊!这个梦终于在今年实现了。
通过网购,我买了一架天文望远镜,不到两天,货就送来了。哇,真是个大家伙:一米多长的黑色主镜,一米多高的银色三角架。四月二日,天放晴了,终于能看到月亮了。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天文望远镜搬到了晒台,通过一番调整,可算是看清月球啦!我看到了密集的月坑如同大雨点砸在灰尘上形成的凹凼,看到了以科学家名字命名的环形山哥白尼、阿基米德,看到了月球上的阴影部分澄海、静海,看到了月球的南北极,真是大饱眼福啊!我高兴得喊了起来。爸爸妈妈和外婆争相来看。外婆兴致极高,笑呵呵地说要看张果老,过了好长时间才抬起头,连声说:“太神奇了——太神奇了,月亮竟然是这样子。” 为了留住这些美景,我又拿来了数码相机,接在望远镜上,拍了许多月球照片。
翻看月球照片时,外婆高兴地说:“一个普通人家,竟能买得起一架天文望远镜,以前想都不敢想。”
妈妈说:“网购这种方式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
爸爸说:“不知道这架望远镜能否望见我们上空的卫星?”
爸爸的话提醒了我,是呀,我多么想目睹我国发射的北斗导航卫星,是它们给我国的交通、通讯带来便利;我多么想目睹飞向太空的神舟飞船;我又多么想目睹飞向月球的“嫦娥三号”,看看它在月球上行走的壮观美景。顿时,我浮想联翩,心潮澎湃,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上心头。
科技的进步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蒸蒸日上,开放的中国今非昔比。正如歌词写道:“房子大了,电话小了,感觉越来越好;假期多了,收入多了,工作越来越好;商品精了,价格活了,心情越来越好;天更蓝了,水更清了,环境越来越好。”
还等什么呢?我连忙做起准备:矿泉水、月饼、长袖衬衫、照相机。夜幕刚拉开,月亮才露出朦胧的影子,一家人高兴地向山顶出发。一路上树木张开热情的双臂,花草送人沁人心脾的暗香,不知名的昆虫快乐地歌唱。远远地,看到郑成功雕像巍峨屹立,我连忙加快脚步飞奔过去。
真是“登高望远”,站在山顶远眺,远近高楼、灯光、色彩斑斓,如梦如幻。妈妈伸手一指,说:“快看,月亮快出来啦。”我顺着指的方向望了半天,说:“只看到一朵发光的云。”妈妈笑着说:“那是月亮躲在云朵的后面。”我立刻双手合拢在唇边,大喊:“月亮,快点出来。”奇怪,月亮像是听懂我的话,一点点地露出庐山真面目。
皓月当空,与英雄的雕像相映成趣。游客们纷纷拿出手机,拍下月亮美丽的容颜。这时,一缕浮云飘过来,拦在月亮面前,像给它绑上一条飘逸的围巾。我目不转睛地盯着月亮看,发现上面“长”着黑色的斑点。爸爸高兴地说:“这是月亮上环形山的影子。”我不敢相信地说:“月亮上不是只有嫦娥、玉兔、桂花树吗?”爸爸耐心地解释:“《嫦娥奔月》是神话传说,环形山则是科学知识。”我恍然大悟地说:“赏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
“月亮是银色的牧笛,月饼是画在天上的月亮。”如此良宵美景,怎么能少得了月饼的身影呢?一家人坐在山石上,拿着月饼,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就着矿泉水快乐地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