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第1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一、我市当前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泰州市科技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两大主题,努力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2010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6%,为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计划项目,“十一五”期间先后承担省级农业科技计划项目14项,市级76项,累计引进实用技术115项,引进国内外优良新品种170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8项,获得市级以上农业科技成果22项;二是规划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园区规划面积1.24万亩,2010年高效农业面积占比72%,已初步形成以“水稻、家禽、果蔬”为特色优势的园区产业新格局。在各镇分别建有泰州市级、市级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和5家。农业科技园区注重科技集成示范,现已成为全市农业科技创新主阵地;三是培植扶持科技型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2家、省级科技型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泰州市农业高新技术企业6家,与省内外12家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20多名农业专家受聘担任技术顾问,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四是创新农业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初步建立农业科技特派员(聘用本市农业科技人员50人)工作制度,依托农业企业建成江苏农村科技服务超市设施蔬菜产业姜堰分店和3家便利店,模拟超市服务形式开展农资销售、成果展示和技术培训,加速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的引进示范推广应用;五是实施科技推进新农村建设行动,重点在沈高镇河横村集成农业科技和民生科技进行示范已,努力建设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样板;六是开展送科技下乡促农民增收活动,“十一五”期间先后组织市内外科技人员560多人次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80多场次,举办农民技能培训班48期,为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培育现代农民作出积极贡献。

二、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存在困难和问题

通过有效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我市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得以快速提高,科技对经济的支撑引领作用得以充分显现,但是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两个率先”,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任重而道远。对照现时情况与形势发展要求,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一些人特别是少数领导对农业科技重要性认识不足,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创新型农业科研团队和领军式科技人才队伍缺乏,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园区运行机制不够活、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民科技素质普遍不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农业科技支撑作用的全面发挥,有待解决并在今后工作中切实加以改进。

三、“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又好又快实现“两个率先”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在农业科技上取得新突破,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十二五”时期,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与农村科技工作,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按照“高新技术引领、常规技术升级、产业领域拓展”的要求,继续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农业产业转型升级,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深化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改革,着力激活科技要素,切实增加科技投入,优化配置科技资源,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为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总体目标是,基本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等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显著提高;稻米、蔬菜、食用菌、家禽、水产五大传统产业取得较大提升,形成20个左右优势特色农产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逐年上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以上。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今后我市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建好农业科技创新平台1、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把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作为主攻方向,围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实施重大农业科技专项。在农业新品种及标准化种养技术、动植物重大灾害防控、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及产业化、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产业化、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等五大领域实施重点攻关,力求取得突破。2、加快建设完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省级姜堰现代农业科技园,围绕发展壮大“水稻、家禽、果蔬”三大优势产业,不断强化园区集聚孵化农业科技企业、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功能,发挥园区科技示范、推广和带动作用,充分体现园区高效、生态的鲜明特色。建设一批专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各镇均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引导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牵头组建1-2家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农业科技示范园。

(二)大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充分调动各类农业企业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引导更多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业,培育更多的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并努力使它们成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科技研发机构;支持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在我市领办创办各类农业科技企业、科技研发中心、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努力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成若干农业科技创新团队。

第2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成果推广概述

作为社会技术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农业技术创新包括研发和推广两个过程,其终极目标是提高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过程。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落后和农业科研力量的薄弱,农业技术引进多但消化吸收并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并不多,农业增长科技贡献率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5%~4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则高达70%~80%。

首先,从农业科技研发来看,我国农业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2001年细胞克隆羊在陕西成功产子、2005年中国第一例克隆猪在河北出生、奶牛胚胎技术和超级常规稻育种技术的形成等就是其中的典范。

其次,从农业科技推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国家主导的农业科技研究和开发推广战略,先后实施了诸如星火计划、丰收计划、菜篮子工程、温饱工程、种子工程、科技入户工程等多种计划,推动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如2005年农业科技贡献率为48%,与2000年的43%相比,净增长5%。农业中除个别产业外,绝大多数产业的科技贡献率都有较快的增长。

我国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的来看,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成绩突出,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这些问题可以从研发和推广两方面来加以论述。

(一)农业科技研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研发经费来源和投入明显不足。

首先,从农业研发经费来源来看,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少,目前的资金来源有国家拨款、地方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等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企业自筹和政府拨款。与发达国家农业科研资金来源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来自企业的经费所占比重相对偏低;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中风险投资资金急缺。目前企业从事科技创新研究的资金除了政府资助外,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由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高风险性,银行贷款利率高、期限短,企业不愿意过多地投资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只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对企业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风险担保,才能丰富农业科技创新资金来源,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和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其次,从农业研发经费投入来看,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科技投资强度偏低。2003年,我国农业科技研发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0.49%,还不到世界粮农组织规定标准(1%)的一半。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农业科技科技与农业GDP的比重)明显偏低。

农业科技研发经费投入不足除反映在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偏低之外,还反映在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科研经费上,据美国农业部的资料,美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公共科研机构提供的农业科研经费每年约21亿美元。私人资助的资金也高达21亿美元左右,大约与公共科研开支持平。美国农业科研人员人均年科研经费超过10万美元。而1991~1994年我国农业科研机构的人均课题费仅为0.61~0.97万元。近年来人均课题经费有所提高,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

2、农业研发资金配置不合理。

我国农业科技经费投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投入不足,而且资金配置也不合理。首先,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行业间配置不合理;其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科技活动中配置不合理;再次,农业科技资金在不同的主体间配置不合理。

此外,农业科技创新资金配置不合理还与科研人员整体质量不高、队伍过于庞大有关。

3、农业研发政策支持乏力。

长期以来,为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政府从财政、税收和信贷等方面出台了不少支持政策如对农业科技创新产品给予免税优惠甚至财政补贴,但这些支持和补贴的范围很窄,大量的科技创新产品实际上很难得到这种优惠,只有为数不多的已经列入国家计划的新产品才能享受。在农业信贷支持政策领域,由于科研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的高风险性,实际上很多农业创新项目及其成果转化难以得到正规的信贷支持,这在教学和科研单位转化其成果的过程中表现更为突出。事实上,很多的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计划由于资金的缺乏而无法实现。

(二)农业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经济、文化及市场条件约束了科技成果推广

首先,从农村经济状况来看,虽然近年来国家政策向农村倾斜,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农村经济发展很快,但由于基础薄弱,农民的资金依然十分紧张。从信贷的角度来看,出于风险的考虑,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有向城市倒流的倾向,农村信贷体系不完善。虽然非正规贷途径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资金紧张的状况,但其成本是相当高的。因此,农民在接受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资金的制约问题十分严重。

其次,从农民的文化素质来看,虽然政府为农村的扫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依然很低,影响了农民接受和使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能力和意愿。

再次,从农村市场条件来看,由于管理难度相对较大,加上农民自身辨别真伪能力相对较差,农村市场成为许多不法商人的天堂,他们打着新科技的晃子,卖着坑害农民的假冒伪劣产品,严重损害了农村市场秩序,打击了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致使其在真正的新技术面前失去信心,进一步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资金和人才的紧缺约束了农业科技推广。

资金的不足和人才的缺乏,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于资金的不足和农技推广者的待遇低下,农技推广网络人心涣散,严重影响了农村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与此同时,由于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工作环境恶劣及工作待遇低下,基层农技部门很难吸引到高学历人才,农技推广工作队伍整体知识水平相对较低;资金的约束也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和进修等再教育活动,导致其专业知识老化,无法及时掌握和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所有这些因素都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推进。

3、农村土地制度的不完善约束了农业科技推广。

我国已经对土地承包责任制进行了改革,但客观地说,改革并不完善,尤其是土地的分散经营,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影响,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研究和生产的脱节约束了农业科

技推广。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是政府兴建的事业性科研院所,由于大部分科研院所的资金来源于政府,其资金来源决定了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政府,其目标也就是完成政府的科研任务,而缺乏面向市场解决实际问题的动力和压力。

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对策建议

为了有效地促进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以增加资金供给。

农业科技研发及成果推广离不开资金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增加资金供给是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根本保证。首先,农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决定了市场无法提供最佳状态的科技投入量,导致了市场失灵。因此必须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主导,民间资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农业投入机制,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同时,要制订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投入到农业抗美援朝创新活动之中;其次,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性,因此必须建立和健全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组建农业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相应的投资基金或保险基金,把风险投资机制和保险机制运用到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中,分散和降低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再次是要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上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对中小农业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引导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推广;最后是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资金的监管,使资金真正落到科技创新的实处,防止资金被截流或挪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2、面向市场和农民推进农业体制改革。

首先,要进一步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土地制度试点,以提效为目的,探索新的土地制度。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指导原则下,寻找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新方式。

其次,要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农业科技体制越来越不符合市场的需要,只有面向市场和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和农技推广,农技活动才能真正为社会所接受,并在实现其价值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同时,要通过科技体制改革来完善产权保护制度、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公平竞争、促进民营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再次,要在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过程中优化科技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对于农业科技创新中公共性较强的基础研究项目,主要由政府安排攻关,以高等院校或公共科研院所为主,解决关系国家全局性、关键性、基础性和产业共性的重大科研项目;对于应用研究项目,应由企业和农民根据市场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解决,政府在其中的作用应该是鼓励和引导;整合和统一农业科技研究机构和推广机构,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农业科技研究与推广的脱节;整合农业科研及推广队伍,提高科技创新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和工作待遇,以优化农业研发资源的利用效率。

最后,在推进农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还要注重技术引进机制的改革,首先是要规范引进渠道,避免不同地方政府对同一技术的重复引进;同时,在技术引进后,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本土化创新和改造,使引进的技术成为真正适用的技术。

3、加强教育培训以提高农业科技员和农民的素质。

高素质的科研工作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人才保障。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是要调整收入分配机制,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以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入;其次是要重视对已有农业研发和推广工作者的培训和再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对基层工作者的培训教育,以提高其掌握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同时应加强财政支持力度,逐步提高基层科技推广人员的待遇,以促进科技推广工作的顺利开展。

农民是科技创新成果的接受者,农民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科技推广的成败。高新农业技术在可能带来高产和低成本的同时,也存在因技术使用过程中的信息不完全或不对称所引发的风险。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有利于提高农民获取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也有利于增强其辨别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农业科技推广的顺利开展。

此外,科技工作者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两者互动地开展工作,农民可以将在实践中发现的新问题,以及在使用农业科技产品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及时准确地表达出来,与农业科技工作者协商讨论和共同解决,从而有利于促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顺利推进。

4、加强市场管理以规范市场秩序。

市场秩序的混乱严重打击了农民接受和采用新技术的信心,不利于科技产品的推广和农业科技创新的实现,因此必须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首先,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各级各类企事业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推广,规范推广行为和推广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和执法检查力度,为推进农业科技产业化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次,必须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宣传教育,保护农业科研机构的创新成果;再次是要加强农业技术创新咨询活动,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以市场和农民需求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服务农民为宗旨的技术推广体系;最后是要加强道德建设,推动各市场主体建立良好的信用关系,促进农业科技推广的可持续发展。

第3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2012年是贯彻落实省、市、县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十二五”规划重要之年。全县科技工作的总体工作思路是: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县党代会及全省全市科技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造一个中心,构建两大基地,实施三项战略”的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力争实现“四项目标”,推进“五项工程”,抓好“六项工作”,切实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引领作用,为建设开放繁荣秀美幸福新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四项工作目标

1、组织申报科技计划项目有所增长。组织申报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分别达到3项和6项以上,争取上级科技经费增长15%。

2、培育壮大创新主体有所突破。培植一批民营科技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争取申报论定1-2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

3、推动建设创新研发平台有所进展。申报市级以上研发平台2个以上,市级科技创新团队4个以上,争取其中1-2个进入省级梯队。

4、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能力有所提升。申报论定1-2项新产品,鉴定科技成果10个以上,报批2项市以上科技进步奖,专利申请量增长10%。

三、五项科技创新工程

1、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围绕我县机电、铜加工、药化、皮革、茧丝绸、金银花等六大优势产业,培育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壮大优势高新技术产业,组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基地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改善条件,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其持续创新能力。

2、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围绕新农村建设,以实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塑料大棚秋延后蔬菜高产栽培技术引进示范、水库渔业生态修复技术推广、金银花新品种引进示范等项目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加工技术研发及示范,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为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3、科技惠民工程。坚持把科技惠民作为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点以芦溪卫生院“中部山区基本型乡村卫生院技术集成与示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等项目为重点,培育和发展科技惠民工程,加强医疗卫生、食品安全、防震减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技术开发应用与集成示范,为公众生产生活安全提供科技支撑。

4、科技开放合作工程。注重实施科技合作项目,加强科技合作基地建设,促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注重搭建科技合作平台,继续深化科技对接,重点加强与清华大学软件学院、北京农林科学院、南昌大学、农大、中医学院、省农科院的科技合作与对接工作,开展技术、人才、项目三对接活动。

5、科技管理创新工程。以科技项目、科技成果、专利申报和科技奖励为重点,推进科技管理创新。积极组织申报、实施各类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资金和政策支持。做好科技成果、专利、新产品申报,落实知识产权战略,激励人才创新。

四、六项重点工作

围绕以上工作目标和要求,2012年我局将着力抓好以下六项重点工作。

1、以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为中心,着力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

整合科技资源,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和超常规发展。尤其是机电、药化、铜加工、皮革、茧丝绸、金银花等六大优势产业科技总体水平应与国际水平保持同步,开展引进和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重点打造全国重点卫浴五金基地和华东地区最大的皮革制品基地。在农业科技方面,绿色食品产业,围绕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大绿色水稻栽培及综合深加工、畜禽、水产、林果新品种新技术及关键技术攻关力度,为培育具有优势品牌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支撑。

2、以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为核心,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的驱动力。

一是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今年要成功申报实施一个科技重大专项,实现零的突破。二是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的遴选、实施和研发工作。三是继续组织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包括星火计划、支撑计划、成果推广、国际合作等各类计划。四是创造条件,争取获得更多的科技项目支持。要切实改变重争取项目、轻实施和管理项目的局面,加强对科技项目的进展调度和跟踪问效,加大对项目成果的转化和示范推广。

3、以全面推进科技入园为抓手,着力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

一是要以召开全省科技入园现场经验交流会为契机,进一步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二是进一步扩大科技入园覆盖面,力争“科技入园”工程覆盖园区所有企业。三是进一步丰富科技入园内容,推动科技金融入园和知识产权入园。四是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入园的支持力度,改善服务条件。五是进一步加强科技入园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建立一网两库三台帐,健全统计体系,规范考评体系,完善动态管理和信息交流等等。

4、以条件平台和人才团队建设为突破口,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从经费投入、科研项目、人才团队、仪器设备、研发绩效等考核指标入手,提高现有条件平台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争取年内有2-3个研发平台获准市级研发平台。尤其要大力引导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继续把人才团队建设作为提高创新能力的重点,使人才经费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力争年内新增学科和学术带头人2名、优势科技创新团队4个。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资助等方式,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

5、以科技园区为重要载体,着力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为重点,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园、民营科技园的建设步伐,实施好省级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加快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和科普基地建设,力争获批1家高新技术企业。努力将各类科技园区和基地建设成为全县自主创新区、新兴产业先行区、经济的增长极。同时,要继续抓好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及应用示范项目、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项目、民生科技项目和节能减排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发挥这些项目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第4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1.1研发机构不断壮大市域内现有农科所、蔬科所、棉科所、农机研究所、林科所等农业科研机构5家及湖南文理学院、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等涉农高等院校2家,有农业科研正高职称29人、副高职称74人、中级职称12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6人,拥有科研基地90hm2,建有洞庭湖区粮油作物研究推广中心、国家杂交棉研究推广中心、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洞庭湖综合试验站、全国豇豆研发中心、湖南省棉花工程中心、水稻产业湘北平湖区区域试站等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科研平台。市内还建有湖南省淡水鱼类工程技术中心、稻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米制品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研究中心。

1.2技术推广网络不断完善2011年,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全市208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农技公共服务机构、配置农技人员1005名,完善了以“包村联户”为主要形式的工作机制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推广模式,成为了基层农技推广的主导力量。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业技术传播的新兴力量,“企业+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已成为基层农技推广的重要模式。

1.3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随着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市级成立了“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县市区成立了科技服务工作站,乡镇依托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科技示范基地、龙头企业、农资经营部门等组建了科技服务站,村级依托农村远教站点建立了村级服务点,构建了电话服务、短信服务、网络服务、上门服务“四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市、县、乡、村四级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同时,2009年以来,常德市先后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500多名,深入农村、企业、基地开展科技服务和创业活动。

2农业科技创新成效逐步显现

2.1获得了一批科研成果调查显示,“十一五”末期,常德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十一五”以来,全市选育水稻新品种14个、棉花新品种16个、油菜新品种5个;其中,5个水稻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2个水稻品种被列入全国50个主导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奖14项。市农科所历时20年育成的“籼型水稻优质不育系金23A”,是全国第一个达到国家二级优质米标准的杂交水稻不育系,率先解决了杂交水稻组合选育中高产与优质难两顾的难题,成果居国内领先水平。位于常德市的省棉科所繁育的湘杂棉系列,累计推广633.3万hm2,产生经济效益300多亿元,分别居长江流域第一、全国第三。万福生科研究成功的稻米深加工关键技术,一粒稻谷变出14种产品,稻谷加工循环经济模式填补了国际同行空白。

2.2推广了一批科技成果“十一五”以来,全市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200多项。目前,全市大宗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达90%以上,水稻机收率达95%以上,年测土配方施肥超过66.7万hm2,专业化统防统治超过6.7万hm2。1.3.3创建了一批名品名牌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有效地改善了农产品品质,形成了一批地域特色浓厚的知名品牌,如石门柑橘、汉寿甲鱼、澧县葡萄、津市藠果、桃源野茶王、石门银峰茶、芙蓉王烟、德山酒、金健米、盈成油、心相印纸,成为了一张张城市名片,走向了全国各地,有的还走向了世界。目前,全市农产品获“三品一标”认证的有674个、居全省第一,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3件,中国名牌2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6个,湖南省著名商标54个,湖南省名牌38个。

3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业科研资源分散

全市5家农业科研机构,分属不同管理部门,人力、财力、物力不集中,研究领域有重叠,没有形成研发合力,不利于品种、技术集成配套系统研究。同时,科研机构育种研究得多,配套栽培等应用技术研究得少;单项技术研究得多,集成技术研究得少;种养研究得多,农业机械化、信息化研究得少,能运用到生产上的重大突破性成果更少,科技成果储备明显不足。

3.2科技成果转化不快

一方面,基层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量薄弱。自2000年乡镇机构改革后,常德市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有10年时间处于“线断、人散、网破”的窘境,虽然目前乡镇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已全面建立,但由于建立时间短,完全规范运作、充分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还需要不断健全与完善,加上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没有系统建立,农业科研、技术推广与农民教育培训链条实现良好联结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农村有40%以上的青壮年劳力外出务工,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以老人居多,他们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3.3农业人才队伍萎缩

年轻人学农意愿越来越低,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近万名在校学生中,学农的仅301人。乡镇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不高,35岁以下的仅占8%,很大部分是非科班出身的“土专家”。农民培训机构重工轻农,全市120多家农民培训机构中农业技术培训机构只有10多家。

4加快常德市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的对策

当期及今后一段时期,全市农业科技创新要围绕“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业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主题,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技农艺相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着力强化科技创新、转化应用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农业生产机械化、农业服务社会化和农民知识化,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加快实现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以上。

4.1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研发,创造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4.1.1突出科研重点要从全市农业实际需要出发,发挥现有科技优势,加强粮、棉、油、蔬菜、柑橘、畜禽、水产品等植物和动物新品种的培育,开展设施农业装备研发、大宗作物机械化生产、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地力提升、防灾减灾、农林生态修复等技术攻关,实行优质高效安全生产、农业物联网、大宗农畜产品冷链保鲜、畜禽水产健康养殖、节本增效、循环农业、信息农业、农产品精深加工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与集成,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

4.1.2加强平台建设整合市农科所、林科所、蔬科所等科研机构,组建常德市农科院,建设全国全省一流的地级农业科研机构。在提升现有创新平台的基础上,每年新建5个以上研究生、博士后、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每个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确定1名首席专家,组建一支专家团队,依托科研院所建立1个研发中心,选择产业重点县建立一批试验示范基地。

4.1.3实行产学研联合针对生产实践中出现的技术难题,组织科研机构和涉农高等院校开展联合攻关。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立科技研发中心,力争到2015年,每个主导产业都有1家以上市级农业产业化科技龙头企业。支持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和农业企业建立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其他技术创新组织。

4.2大力推进农业科技集成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2.1抓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抓好高产优质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到2015年,引进试验农业新品种100个以上,每个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推广主导品种10个以上。围绕提高水稻、油菜、棉花、蔬菜、柑橘、畜禽、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生产水平,筛选粮棉油高产、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专业化防治、超级稻种三产四、水产品健康养殖、动物重大疫病防控、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等一批重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大面积示范推广。争取每年推广重大技术20项以上,实现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4.2.2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一批专门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标准化示范区中突出科技示范,深入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与示范应用;特别是在西湖西洞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科研机构要实行科研在本部、示范在西洞庭西湖,提高示范区的科技水平。“十二五”期间,每个主导产业建设1个以上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各县市区至少建成1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4.2.3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要加强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建设,抓住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全覆盖、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全覆盖的机遇,配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备,建强队伍、提高能力。要创新农技推广服务手段,依托国家农村信息化科技示范市建设,充分发挥“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农村远教“12396”科技服务呼叫中心的作用,为农民全面提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要构建农科教联合协作推广机制,引导支持科研机构、涉农高等院校开展公益性农技推广,鼓励科研、教学人员深入基层从事农技推广服务,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新创业活动,推行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推广农业技术成果。

4.3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智力支撑

4.3.1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依托农业科技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加快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以首席专家为核心,以科技创新骨干为主力,以应用技术集成转化为主攻方向,着力培养100名左右农业科研中坚力量。鼓励常德高职院等职业教育院校兴办涉农专业,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

4.3.2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选送到培训中心、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大型农业企业、省级以上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等培训,每3年完成一轮对县乡在岗公益性农技服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4.3.3大力培养现代职业农民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务农技能,每年培育30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户。依托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每年培训种养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和农村高技能人才15000人以上。到2015年,争取培养持有涉农专业教育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代职业农民3万名。

4.4全面落实保障措施,创造农业科技创新良好环境

4.4.1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摆在突出位置,加强组织协调,科学制定规划,落实推进措施,强化责任考核。市县应成立由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的农业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农业科技创新的重大事项,统筹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和资金的安排。科技、农业等部门要按照部门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4.4.2加大投入扶持要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立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支持农业科研机构和龙头企业申报省以上各类农业科技项目,市级科技经费对获得的国家和省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给予一定支持。引导农业企业增加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投入,鼓励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平等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改善农业科技型企业信贷服务和融资环境,加大对农业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

第5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县科技创新工作作以简要汇报,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本县实际,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全县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科技创新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组织领导,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全县19个乡镇、办事处均配备了科技副乡镇长和副主任,县政府常务会议定期研究和安排科技工作和科技活动。

(二)严格目标考评。建立科技进步工作考核细则,并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主要考核内容,使各级各部门在科技创新工作中有目标、有动力、有压力、有责任。

(三)落实奖励政策。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一系列地方科技配套政策。特别是去年9月,县委、县政府又出台了《*县加快发展“十六条”》,对科技进步、重大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实行重奖,鼓励和支持企业实施品牌战略。

(四)加大科技投入。每年县财政把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财政对科技方面的经费增长幅度均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连续三年,我县科技三项经费的投入占县本级财政收入的比例分别达到1.0%、1.1%和1.2%,投入数量分别为97万元、100万元和180万元,县政府已决定从今年起,县财政将固定按本级财政收入的1.5%安排县级科技三项经费。

二、坚持科技攻关,推进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

(一)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近三年,我们积极向国家和省、市科技部门申报,三年共争取并实施国家星火计划项目6项,争取国家项目资金320万元;争取并实施国家农业成果转化基金项目1项,争取资金50万元;争取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2项,争取资金13万美元;争取并实施省科技攻关和科技扶贫项目2项,争取资金13万元;争取并实施市科技项目13项,争取资金28万元;争取并实施科技部科技服务型小额信贷项目1项,扶持贷款农户350户,发放小额贷款110余万元;同时,三年来县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377万元,共扶持各类科技项目100余项。

(二)加大工业技术创新力度。我们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全县“*”科技创新的重点,全县以纺织针布、特种炉具、茶叶加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白鲨集团“V、E、D金属自锁针布”项目,可替代进口产品,并打入国际市场,白鲨集团也成为全国同行业的龙头企业。三元炉具厂自主研发的SYD—3000多功能取暖器,具有节能、健康、环保的优点,产品畅销长江以北地区,供不应求。

(三)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全县推广种植超级杂交水稻项目、“茶叶产业化”项目、“青虾良种繁育及高效集约化养殖”项目、“畜牧业良种工程”项目、“脱毒红薯高产栽培及加工技术”项目等构成了*农业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提高了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培育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展

(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我们根据产业发展特点,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信阳农专、河南省水产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年11月,*县政府与中国农科院杭州茶叶研究所正式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利用杭州茶叶研究所的技术和成果,推进*茶产业的发展。白鲨集团与江南大学进行科技联姻,引进江南大学博士团为其提供技术服务,*年成功与西班牙布鲁哈集团实现强强联合。平煤蓝天光化甲醇扩容和合成氨生产线、天瑞*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项目,均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二次创新,尤其是天瑞水泥200万吨/年生产线仅用8个月19天的时间建成投产,创造了全国之最的惊人速度。

(二)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健全县乡农技推广网络。二是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作用,三是建立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科技示范基地、科技图书室、科技示范点,以及通过举办“科技集市”、“科技活动周”、“科技网上行动”、“科技专栏”等方式向广大群众宣传科技,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知识。

(三)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凡博士以上人才到我县企业工作3年以上的,县政府给予一次性创业补贴10万元。二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配套建设了县科技培训中心,每年培训人员2万人次以上。

第6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一、明确岗位职责,有效开展工作

我工作岗位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拟订全市科技发展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研究确定全市科技发展的重大布局和优先领域,推动科技进步。组织编制全市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对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进行考核;组织申报科技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协调组织与科技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负责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信息管理等工作;指导科技成果转化;负责农业科技110服务体系建设等等。只有明确岗位职责,才能有效开展科技工作。

二、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多方支持

进一步加强与上级部门、上级领导的联系,经常汇报工作、提出建议等,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动与市农业、热作、农技、畜牧、财政等部门进行沟通,经常听取同事、群众的意见,加强交流合作,共同推进科技创新。总之,要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配合,才能统筹协调全盘工作,实现科技工作目标。

三、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抓好当前几项重点科技工作

(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科技工作。要推进科技工作的发展,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紧密联系实际,不断创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领导方法,改革完善各种不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整合科技资源,抓好科技项目。结合我市优势产业和资源特点,整合各类科技资源,精心组织、策划科技项目,争取上级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以科技项目作为科技工作的主要抓手。当前要重点抓好富民强市、兴隆咖啡等科技项目的实施,加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7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一、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本状况

农业高校担负着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多种功能,培养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是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高校提出的迫切要求。目前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主要存在培养观念陈旧、培养方式单一、培养结构失衡、培养制度僵硬等现象。[1]这就导致当前我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现状与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很不适应,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依靠科技推动发展的潜力和动力,对于改变传统农业生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极其不利。[2]

二、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层次不高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人才层次上看,初中级人才多,高层次人才少;传统学科人才多,新兴学科人才少;研究型人才多、实践性和应用性人才少;单一领域、学科人才多,跨领域、跨学科人才复合型人才少,能够把握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做出重大科技成果的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更少。

2、人才结构不好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人才结构上看,农业科技顶尖人才队伍老化,中青年科技骨干少,特别是缺乏能够挑大梁、担重任的青年接班人。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断层情况严重。

3、政策支持不够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上看,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同时,在对高校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上,搞“一刀切”, 缺乏合理的导向,只重论文,不重产品、专利,对评审职称,只重论文和成果,不重成果开发和转化工作业绩和效益。从客观上,造成高校培养出来的农业科技人员不愿下基地、下生产第一线,科研工作脱离生产实际,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4、学术氛围不浓

从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学术文化氛围上看,学术人才的官本位意识和行政化趋向问题比较严重;缺乏崇尚创新的精神,学农爱农的思想意识不牢固;重名利、轻实效、急功近利、短平快的“职称科研”,追逐虚荣、弄虚作假、缺乏社会责任感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三、加强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建议

1、加大对农业高校的集成投入

从我国政府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来看,目前农业科研政府投资强度为0.25%,离世界农业科研投资强度的平均水平(1.12%)还有很大差距。[3]因此国家必须要不断加大对农业科研方面的投入,同时必须加大对农业高校的集成投入。一是要加大财政的直接投入,特别是需要将地方农业高校也应纳入国家财政支持的范畴。二是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发挥政府配置资源的导向作用,通过产学研金的方式,鼓励企业、金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与农业高校的结合,建立社会化、集成化的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解决农业高校农业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等各个环节存在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

2、分类培养,注重层次

一是加强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建议国家重点从两个方面支持农业高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方面,重点支持农业高校承担农业重大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以项目带任务,来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同时引导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突出学科交叉,突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的培养,突出农业新兴学科人才培养,使之成为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加一方面,支持农业高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设立高科技人才引进专项基金,筑巢引凤,大力引进国内外优秀创新人才,充实到农业高校科技人才队伍。

二是加强农业科技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建议专门设立农业高校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基金,建立中青年骨干人才人才重点联系机制和“带培”机制,对现有农业科技创新后备人才进行重点关注和定向培养,使之成为尽快农业创新领域的主体力量,改变当前农业科技人才断层的状况。

3、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和氛围

一是注重舆论引导。要充分利用主流传媒,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宣传力度。重点褒扬农业科技工作者为探索科学真理不畏艰险、奋斗终生的创新精神;甘于寂寞、孜孜追求的执着精神;长期奋战科研和生产第一线,默默无闻,不计名利的奉献精神。树立一批好典型、好经验、好榜样,营造一种务实创新的舆论氛围。

二是重视文化引导。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科技创新文化,开展创新教育,培育创新意识和爱农意识;大力倡导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思想和团结协作、淡薄名利的团队精神;提倡理性怀疑和批判、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氛围,造就开放的科学环境;

三是突出制度引导。改革农业科技创新评价,建立合理的成果、绩效和人才评价体系,引导农业高校的农业科研人员下基层、下企业,下农业生产第一线,引导其由出成果、出论文转变为出产品、出标准、出产业、出效益并重。

四是政策引导。支持农业高校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奖励等政策,不断改善农业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千方百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

参考文献

[1]刘.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探析[J].农家科技,2013,8:18.

[2]吕剑红,黄文勇.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创新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14,1:108-110.

第8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1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现状分析

 

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现代农业的根本出路,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因此,财政在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方面大有可为。近年来,中央财政逐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2012年安排农业科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技术推广与服务体系建设等资金248.4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专门安排26亿元支持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将实施范围覆盖到全国所有农业县(市、区、场)。各地财政部门也不断加大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力度,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支撑。如,山西省财政不断加快资金拨付进度,进一步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截至2013年6月底,已下达农业科技创新资金3960万元,占全年预算计划的78°%,支持56个项目为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自2010年起,山东省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资金,现已累计投入1.1亿元,争取中央投入3.31亿元(其中2013年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争取中央投入6500万元),支持建立了3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9个省级技术体系创新团队。

 

经过多年的发展,金融组织体系曰趋完善,具备了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实力。金融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既是农业科技发展的需要,也是银行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信货支农力度持续加大,农业科技货款稳步增长;信货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货款领域,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科技企业的信货支持力度;不断提升农村金融科技服务水平,加快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环境和支付服务环境建设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围绕科技创新的特点不断丰富特色金融产品,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新需求;积极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逐步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积极利用证券市场进行融资;发展风险投资,支持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

 

2财政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量不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

 

农业科技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杜会性,必然要求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各级财政部门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放在了突出位置,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了较有力的保障。但是,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的绝对量虽然逐步增加,相对量仍然不足,农业科研政府投入占农业生产总值的比重即农业投资强度偏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产值比重大于2%时,该国农业科技才会出现原始创新,农业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才可能协调发展。我国农业投资强度远低于该投入水平,尤其是地方财政可支配的资金不多,民生工程建设等其他方面的支出压力又比较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相对就显得力不从心,资金到位相对较低。

 

2.2财政对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补贴很少,降低了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

 

由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而且在创新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还要应对可能出现的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各种风险,因此,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需求不仅规模大,而且占用时间长,具有较高的风险,一旦创新失败,就无法偿还资金。而金融机构的逐利性、安全性的特点使得其不愿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融资支持,金融机构惜货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使得一些发展前景好的农业产业项目和新技术推广项目由于缺乏资金难以具体实施。而我国财政资金对于金融机构的这种活动的补贴很少,不能很好地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金融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忌愿不高。

 

2.3金融产品的供给与实际需求不相匹配

 

2.3.1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品种少

 

目前,虽然部分金融机构把支持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了信货扶持的重点,但是由于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比较长、风险比较高、收益不确定,往往很难得到充足金融资本的支持,大多数金融机构也没有建立相应的信货管理制度或者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开发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主要是提供货款,而且所提供的货款品种单一化。同时,这些货款还需要提供以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为主的抵押物,使得许多承货主体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物,知识产权质押货款、农产品抵押货款等与农业科技创新相关的贷款很难获得金融机构支持。

 

2.3.2金融产品的期限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农业科技创新的周期一般比较长,如一般情况下一个农业新品种从研发到广泛推广需要大约7年左右的时间,但是现有的金融产品多是短期小额的流动资金贷款,或者是针对大项目的长期货款,与农业科技创新周期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几乎没有。再加上银行货款程序复杂,货款条件严格,许多承货主体满足不了银行的条件,很难获得银行的融资。

 

2.4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

 

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国家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也逐步增加。金融机构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仍然不足,政策性金融的货款门槛相对比较高,商业性金融货款条件严格,而且发放货款时有着明显的倾向,倾向于农业龙头企业,证券市场有着严格的审批制度,创业板和中小板主要支持科技含量高的农业企业,国内上市的农业企业数量较少,而且这些上市企业缺乏投资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农业保险品种还不丰富,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投资主体单1,这些都使得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狭窄,融资困难。

 

2.5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

 

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创新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这削弱了投资主体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使得农业科技创新在—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农业科技创新的这种高风险需要有良好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来防范和化解。但是,目前我国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缺位,无法分散风险。—是能够转移分散风险的保险的作用未充分发挥。农业保险的覆盖面窄,险种少,同时由于存在补偿范围认定难、农民参保意识薄弱等问题,农业保险发展缓慢。农业科技创新保险存在更高的风险、更大的不确定性,开展业务也更艰难,一旦出现风险,金融机构只能自己买单。二是担保体系建设还不完善。担保能够起到放大资金的作用,但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担保体系还不完善,担保机构承担风险过大,资金规模过小,财政支持不到位,都使得担保体系不能满足农业科技创新过程中对担保的要求。

 

3农业科技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建议

 

3.1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

 

纵观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业科技创新都离不开财政的鼎力支持。因此,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确保增量和比例均有提高,并且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步提高农业研发投入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投入占农业增加值的比。但是,增加财政投入并不是把资金投入所有农业科技创新环节和领域,财政应重点支持基础研究领域,中央财政在加大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的基础上,以资金配套等多种形式引导和带动地方财政加大支持力度,改变地方财政由于注重短期经济效益而对基础研究投入不足的局面。同时,要充分调动企业、个人等杜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杜会资金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例如,可以通过无偿资助、财政贴息、创业投资引导、以奖代补、经营参股、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吸引杜会资金的注入,使农业科技资金投入渠道多元化。此外,通过对企业和金融机构进行不同的扶持,充分发挥财政的引导和资金撬动作用,探索财政资金的金融化运作方式。一方面财政通过设立风险补偿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方式降低农业科技企业的风险,增强其融资能力,提高农业科技企业对金融机构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财政通过对扶持农业科技企业的金融机构进行贴息、给予税收优惠、补偿其为支持农业科技创新所造成损失等方式激发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高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意愿,从而使财政资金更大范围的发挥作用。

 

3.2创新金融产品和模式,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需求

 

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要优化农业科技货款的审货程序,提高货款审批效率。同时,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农业科技创新对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一是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的特点,创新金融产品品种。扶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产品必须把自身的特点和农业科技创新对产品的需求结合起来,设计出针对农业科技创新特征的产品品种。

 

例如,针对农业科技创新周期比较长的特点,设计出与农业科技创新在时间上相匹配的货款品种;针对农业科技企业一般抵押物比较少的特点,在防范风险的同时,扩大抵押物或质押物的范围,探索以农业科技企业的知识产权、专利权、股权、应收账款等抵押或质押进行货款的信货产品;对一些信用等级较高、有还货能力的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发放信用货款。二是适当放宽对农业科技创新的信货限制,如对货款对象资产规模的要求、抵押物的要求等等。三是探索实践多种货款模式,如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货款,可以联合几家银行通过银团货款提供支持;对于一些中小企业,可以用企业联保货款、企业互保贷款等方式;针对处于供应链上下游的农业科技企业,可以发放供应链融资贷款;探索开发"银行+保险+担保"、"银行+保险+财政补贴〃等多种货款模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增信融资。在不断开发新的货款模式、金融产品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些模式和产品的推广进而推动金融资本与农业科技创新的融合,满足农业科技创新的金融需求。

 

3.3拓宽农业科技创新的融资渠道一是政策性金融要加大支持力度,扩大支持范围。政策性金融应该主要支持农业科技研究及基础农业科技发展等相关的项目,这些项目一般属于国家优先发展领域、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高的杜会价值,但是由于建设周期长,财务风险高,商业性金融一般不愿意介入,需要政策性金融的大力支持。政策性金融要扩大所支持的项目范围,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降低货款门槛、简化货款程序,满足承货主体的资金需求。二是商业性金融要适当涉农货款风险容忍度,允许货款利率在一定范围内浮动,不断创新信货品种,加大对农业科技企业等承货主体的信货支持力度。三是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多种方式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商业资本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四是支持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符合发行上市条件的农业科技企业通过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同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境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并且对已上市农业科技企业,采取各种方式鼓励他们做大做强。五是完善风险投资体系,扩大风险投资规模,通过政策优惠鼓励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农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来源。

 

3.4完善风险分担补偿机制

第9篇:农业科技创新工作范文

一、加强科技工作领导,增强科学技术意识

1、加强科技领导,完善考核体制。围绕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把科技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提上议事日程,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召开科技工作会议,把目标逐个分解到相关站办、企业及各行政村,做到责任到人,措施到位,确保完成各项目标。

2、抓好科技宣传,提高公众科技素养。围绕科学发展观,抓好科技活动周、科技下乡和科技扶贫等活动。开展好领导联系科技型企业制度,宣传科技政策,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投入,实施自主创新。加强对科技宣传,积极提高公众科技文化素养,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科技意识。

二、抓好科技招商工作,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1、重点抓好科技项目招商工作。一个乡镇的科技发展水平主要是由科技型企业的多少所决定。结合工业经济招商引资工作,制定并实施科技项目的优惠政策,引进有一定科技含量、具有科技发展潜力的项目投资,逐步改变我镇没有科技型企业、研发能力薄弱的窘状,为*科技工作发展打下基础。

2、加强科技投入,增强科研能力。积极贯彻落实科技政策,推动企业增加科技投入,采取新工艺、购买新设备、引进新人才,研制新产品,实现新管理,产生新效益。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镇财政把科技投入纳入预算范围,提取财政年度支出的3.5%用于科技三项经费,用于新产品的研制、引进及推广。

3、抓好科技型企业的培育。重点抓好1家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实施信息化管理,建立1家企业科技研发中心。

三、积极落实科技计划,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1、实施和申报科技计划。抓好“科教兴业规划”,力争申报市县科技项目2项,省级新产品2项,申请专利技术5项,申请中小企业创新资金项目2个。加强企业标准质量体系管理,开展ISO9000质量体系企业2个。全年新产品产值率达10%。

2、加强农业科技,伸进农业增产增效。依托农科站、成校及农业协会及农业科技示范试验基地,加强横向技术协作,实施农业丰收计划及金桥工程,引进新品种2个,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2-3项,促进农业经济新发展。

3、加强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产、学、研”横向联合,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开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合作,建立自己的技术研发机构,不断提高新产品开发的能力。

四、加强科技队伍建设,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

1、完善企业及村科技联络队伍建设。加强对科技联络员的业务及政策辅导,发挥科技队伍的作用,主动为企业及农业科技工作提供优良服务,申报好有关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