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高中考试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考试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考试制度

第1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9月25日,孝感市教育局印发《孝感市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从2019年秋招收的七年级学生开始全面推进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2021年,八年级学生生物、地理按照新方案实施考试,2022年,全面落实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任务。

根据《方案》,孝感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主要从推行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改革、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推进招生录取办法改革、推进考试内容与命题改革四个方面推进,其目标是到2022年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管理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维护教育公平。

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

根据《方案》,今后高中录取不仅看中考成绩,还要看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要求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进一步完善初中毕业、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两考合一”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方案》明确,考试科目实行全科开考,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科目设置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体育与健康、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15门课程。其中外语包括听力,物理、化学、生物包括实验操作。

考试方式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采取书面考试;体育与健康考试增加项目的选择性,采取现场测试;外语听力与笔试同时进行,外语口语测试待条件成熟后组织实施;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操作采取实验操作考试;信息技术、音乐、美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考试按省有关要求组织实施。

《方案》规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采用原始分和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呈现:

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理化生实验操作、体育与健康以原始分数呈现。

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以等级呈现,分为A、B、C、D四个等级。

中考总成绩为730分考试时间也有变化

《方案》中的重点,是从今年七年级新生开始,中考总分为730分。

语文120分、数学120分、外语120分(其中听力30分)、物理70分、历史60分、道德与法治40分、化学40分、地理40分、生物40分、体育与健康50分(其中七、八、九年级平时成绩各计5分,体育中考成绩计35分)、理化生实验操作30分(其中物理操作10分、化学操作10分、生物操作10分)。总分730分。

考试时间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考试时间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0日、21日;地理、生物考试时间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结束时的6月22日;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科目考试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音乐、美术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上学期;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安排在九年级下学期。

组织实施上,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历史、道德与法治、化学、地理、生物科目由市统一命题、统一制卷、统一组织实施。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操作、音乐、美术、信息技术、生命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科目考试由市教育局制定实施办法,县(市、区)教育局和市教育局有关院、站具体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五个方面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

《方案》要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以考试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全市在籍初中学生均须按要求参加并完成综合素质评价。

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五个方面内容,充分反映学生的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查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养成和突出表现。

在评价方法上,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采取以学生“写实记录”为主要依据、由初中学校组织“等级评定”的方式进行。评价程序包括写实记录、整理遴选、公示审核、形成档案等。初中学校和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写实记录,指导学生做好具有代表性的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的遴选整理;对“写实记录”和等级评定结果进行定期公示、审核;运用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为每位学生建立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初中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评定结果以等级方式呈现,五个维度各分为A、B、C、D四个等级。各个维度比例以学校为单位,A等人数原则上不超过总人数的50%,B等以上人数不超过总人数的85%,D等人数比例原则上不超过2%。

第2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关键词:考试制度;考试改革;创新人才 转贴于

(一)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为培养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思想环境

更新考试观念是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观是从“人”出发的,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考试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更强调通过考试让学生学会学习,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考试观要求考试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其目的是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考试的教育功能。两种考试观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不一样,但都以考试为手段来实现各自不同的目的。显然,在当今社会,知识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会学习、终身学习已成为趋势。因此,必须树立科学的考试观,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造良好的思想环境。

1.树立考试不是为了获得学期成绩,而是作为前期学习效果的总结的观念。学生在一个阶段学习后,通过考试进行自我衡量、自我提高,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尚未掌握的部分及时补课,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作为下一阶段学习的起跑线。

2.树立考试不是一门课程的教学结束,而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观念。通过考试,教师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疏忽和缺陷,并且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指出学生在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指导他们进行深入探索。

3.建立考试后的信息反馈机制。考试管理部门要对试卷中反映出来的情况和问题加以研究,并将有关的信息反馈给教师和学生,促进以后教学活动的发展,同时在制度上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鼓励教师开展考后的试卷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二)明确考试目标,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考试目标的制定应本着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以达到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1.考试目标应体现出对人的价值的重视。要想人才多样化,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最根本的是要尊重人的个性。理想的考试应对每一位学生都设计考试标准和模式,适应每位学生素质的发展。这样,不仅避免了学生缺乏个性,千人一面,而且还可以促进学生努力寻求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

2.考试目标要与教学目标相一致。考试目标应以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教学活动中,它对教学过程进行质量控制,通过考试诊断教学问题,反馈教学信息,检测教学效果,从而调节教学双方向教学目标迈进。

(三)针对课程特点,丰富考试形式

目前我们的考试还主要是单一的书面考试,在考试的评价上过分依赖考试成绩,尽管现在尝试将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试结合起来,但由于缺乏科学严格的形成性考核办法,形成性考核的信度有待提高,因而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实际能力,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从改革考试形式和考试评价标准入手。

1.要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1)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2)开卷考试,重点不在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记忆,而在于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也包括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3)口试,最大特点是应试者在提问范围和所创设的考试环境中,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可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口试对应试者学识的广度与深度、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想像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均能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观察和检测;(4)成果性考试,如综合文献调研报告、设计项目训练、作品展示等,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科研能力,同时能有效考查学生查阅资料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操作合作考试,能够较好地考核学生涉及动作技能领域的实践能力与素质,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测试手段;(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不但可以用于对学生认知领域的考核,还可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开放教育的今天,应大力开发和利用这种考试方法。

2.改进考试评价标准,使考试与学习全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从实践上来看,目前关键是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形成性考核的科学性、有效性,严格形成性考核的控制与监督,充分发挥形成性考核的导向作用,最终实现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目的。

3.改变期末一次性考试方式,将课程考试分阶段进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持续过程,考试作为教学质量的评价手段,要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其评价活动应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学大纲,可以在每个章节结束后布置思考题,要求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在课程结束后,教师再出若干个综合题,由学生自主选择,以开卷的形式考试。教师在学生完成章节小论文之后,安排论文回顾,总结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在论文中反映出的问题作解答或在学生中开展讨论,鼓励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通过写小论文的形式厘清概念,逐步消化所学知识,学会查阅资料,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同时不再以一次性考试决定成绩,减轻了学生考试压力,最终将考试变成实现自我价值、体现自我价值的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课堂提问、课堂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以此获取教学信息,引导学生的学习向能力培养方向发展。

(四)紧扣时代脉搏,更新考试内容

根据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考试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以发展能力为主,培养和考察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鼓励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进行新的尝试,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激发个人思考。大学教育是一种开放性的教育,应该为学生提供寻求教育的相当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权,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2.命题要体现开放性。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课程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其开放性体现在:(1)试题的内容开放,教师主要是构建好问题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试题答案开放,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试题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3)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开放性、个性化的考试设计对教师的教学会有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教师要对课程有熟练的掌握并有深入研究,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还要把握清楚,做到既“因材施教”,又“因材施考”。

第3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国际互联网络为不同地域、不同城市、不同学校的高中英语教师互相交流、互相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存在着丰富、新颖和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海量高中英语教学资源,开拓了英语教师的视野,弥补了课本教材的不足,使英语实施电子备课成为可能。通过对网络英语教学资源的下载、加工和创造,英语教师可以博采众长,去粗取精,提高自己的备课质量,提高教学的可操作性,设计出高水平的教学环节。

二、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师业务素质,实现学校的跨越式发展

在实施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以后,所有的高中英语教师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大家面对的都是一样新的教材,新的理念,新的评价标准。因此,创新备课模式,创新教学模式就成为英语教师个人发展甚至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推行电子备课制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实现分工合作,资源共享,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师转变观念,提升能力,提高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也有利于高中英语教师实施集体备课,开发课程资源,创建资源共享的平台,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学科组。

三、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提高学校电脑的使用效率,实现规范化管理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是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有机结合。伴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逐渐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很多学校都建立了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和电子备课室等。为实施电子备课提供了物质条件,打下了物质基础。因此,各个学校要建立电子备课室使用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电脑的利用效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科学引导中青年老师合理地利用网络来开展教学创新,加速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程向更深层次整合。

四、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建立学校动态电子资源库,有利于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

实行电子备课制度,英语教师就可以很方便地把自己获得的教学资源融入到已经完成的电子教案中去,实现已有教案的修改和完善。整个电子备课系统就是一个可以不断更新、完善和升华的动态系统。实施电子备课,有利于发挥同年级每一位英语教师的力量,大家对同一个教案共同进行研究、完善,非常容易形成优秀备课资源,进而形成电子备课资源库。电子备课资源库的形成,会极大地方便英语教师的教学,从根本上减轻英语教师的备课负担,有需要的教师只要把电子备课资源进行下载和修订就可以直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使用。

五、做好英语学科组集体备课,建设电子备课制度

第4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高中须有更多机会选择课程

中小学校要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按照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省定课程计划组织教育教学,开齐开足课程。严格落实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普通高中要在开齐开足必修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制定选修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高质量的选修课程,保障学生有更多选择课程的机会。要给学生留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活动时间,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教材保持稳定不得随意更换

教材选用以设区市为主,在省教育厅制定的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范围内选用,不得选用未经国家审查的国家课程教材和未经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地方课程教材。教材在起始年级一经选定,要保持相对稳定,在使用过程中不得随意更换。学校要严格按照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教学,不得随意增加难度和降低要求。

2014年全部实行中考改革

深入推进考试评价与招生制度改革,包括:积极推行中考制度改革,着力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录取标准的做法,力争到2014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实行初中毕业学生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高中招生录取模式,并强化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在高中招生录取中的作用。

第5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不过,目前各地还不清楚周济所说的“重大改革”指的是什么。

厦门市教育部门说:明年中考如何考,教育部门还在调研。

为的是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昨天各家媒体报道中,只说中考要进行重大改革,但是,都没有提及要怎么改。大家都很想知道周济是否说了改革内容。今天,我们为您介绍当天新闻会谈及中考改革的实录。

周济是在回答美国CNN记者提问时谈到中考改革的。美国记者问:中国现在正在致力于把自己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但是国家所能提供的这种教育方式,有些人称之为“填鸭式”教育方式,是否能够使中国达到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目前大学考试的方式是否是正确的,是否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周济坦承,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足,是我们教育中的一个致命缺点。他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不是光靠考试制度改革能解决的。我们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解决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根本问题的重大措施。

周济说,当然,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招生和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也会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回避不了的,这项改革应该积极地、稳步地进行。

周济说,高等教育的考试招生制度,有优点也有缺点,我想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主要还是对它的缺点进行改革,同时也发挥它的长处。

他说,我们想把高中阶段的考试、招生作为改革的重点。因为我们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应该均衡发展,而各级各类教育是协调发展,这里有很大区别。因为义务教育是国家必须承担的责任、家庭必须承担的责任,每个孩子都应该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所以我们将要在中考和高中阶段的入学招生问题上进行比较重大的变革,希望大大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改革是指体育和招生名额?

从“答记者问”实录来看,的确未涉及中考改革的具体内容。教育部门昨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有关中考改革的消息,也是从媒体报道获知的,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信息了。

仔细回顾,这并不是教育部首次提及中考改革问题,最近一次提到中考要改革,是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新闻会上,说的是体育要列入中考。

如果单从周济讲话中看,教育部此前提及的把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初中,似乎也十分符合周济提出的“义务教育应该均衡发展和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

明年厦门中考政策还在调研

虽然中考命题权在市里,但是“中心思想”仍要遵循教育部方针,换而言之,如果国家的中考制度有重大变革,厦门也会变。

早前厦门市教育部门一再表示,今年中招以后,教育部门将对明年中考开展专项调研,例如如何把优质高中的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促进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均衡分配等,一切都会切合厦门市的实际情况。

教育部门当时还表示,考试和招生政策都会提前告知社会,让学生有准备的余地。

教育部门本周召开了中招总结会,但没有涉及明年的中考和中招政策。

第6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考试是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以及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存在对考试目标认识存在误区、形式单一、考试内容缺乏针对性等问题,进行相应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在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以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有所借鉴。

关键词:高校 考试制度 比较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高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正在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在此形势下,高等教育应调整思路,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满足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综合能力的要求。

高校考试制度关系到高校的教学效果,科学合理的考试方法和考试制度是高校有效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然而,我国目前的高校考试制度未将教学工作体系、考试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有机结合,特别是对于考试制度在其中的地位、功能没有切实把握。因此,我国高校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并不是以体现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原则,在强化应试教育倾向的同时,又误导了具体教学工作体系和操作过程。这将制约我国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得竞争优势,不利于我国人才素质的提高。

因此,我国高校应探索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考试制度,建立素质教育体系。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在考试目标、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等方面的差异,以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有所借鉴。

国内外高校考试制度差异分析

(一)考试目标

我国高校考试制度基本上是高中考试制度的延续,应试教育倾向明显。注重考试过程的组织以及对学生考试成绩的评定,而忽略对考试结果的信息反馈。然而,高校考试的反馈功能非常重要,这既是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反馈,也能为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提供依据。我国高校考试制度不适应当前人才培养需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行高校考试制度对于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情况要求较高,而对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不足。

国外高校考试制度将人的发展作为目的,而考试和评价只是手段。考评活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不是简单地对人身心素质高低、知识多少的测量,而是学习取向甚至是个体价值取向的导向。重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以发挥其优势与潜能。同时,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以实现其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

(二)考试形式

我国高校考试形式单一,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考试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末,期末考试成绩是学生的主要成绩。然而,期末考试由于容量有限,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教学效果及学生能力。我国高校考试形式虽然有开卷和闭卷之分,但没有突破考题的局限,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同时,闭卷考试的内容往往比较僵化,偏重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易使学生认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考试过关,而不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目前我国高校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而忽视了对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及反馈。这种做法放大了考试成绩的作用,使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将分数看得比较重要。

国外高校考试形式比较多样化,以发挥学生的真实水平为原则,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查,记忆性的内容所占比重较小。在平时成绩的考核上,经常让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并以论文的形式提交,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及知识转化能力。还有一些课程利用分组的形式,进行专业课题的研究,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研究水平,在此过程中,还能让其切实体会团队合作的精神。

(三)考试内容

我国高校考试一般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而且同一课程在各学年的考查内容大致相同,与现实形势发展联系较少。任课教师在出题时,往往会对指定的教材有所偏重,因此,学生考前只要记忆指定的教材内容,便可顺利过关。具体表现为:一方面,考试内容侧重于教材和课堂笔记,学生为了考试过关经常是考前突击式的死记硬背,而且任课教师一般会在考前划考试重点,这就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及知识面的拓展。另一方面,考试题型较少,不利于全面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一般客观性试题较多,诸如分析、论述等锻炼发散性思维的题型较少。

国外高校考试中需要死记硬背的题目很少,通常任课教师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自己擅长的题目。考试范围不局限于所学知识,注重关联知识的考查,在基本概念和原理之外,与实际相联系的应用知识考查较多。这对于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建议

(一)全面理解高校考试功能及树立科学的考试观念

要进行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需要正确认识考试的功能。只有如此,才能科学设计考试评价体系,使用正确的考试方式方法,以实现考试应有的功能。考试制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制度之一,不仅是创新教育的方法,也是创新教育保障体制的重要措施。其对于引导教学进程及培养人才具有重要作用。考试制度不同,相应的考试内容和考核标准也不同,对于人才培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考试制度具有两面性,科学合理的考试制度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反之,会阻碍高校人才培养实践的开展。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考试制度能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提供制度保障。

考试制度改革的前提之一是更新考试观念,强调学生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并在考试中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考试是对某一阶段学习的总结,是对学习效果的一种评价方式,其结果只是评价依据的一部分。考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互动形式,能反馈教师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

(二)合理设计考试评价体系及丰富考试形式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试评价体系,使考试注重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学习结果。理论考试总体上分为平时考试与期末考试。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作用,应加大平时考试成绩比重,减少期末考试成绩比重。考试方式要改变重视理论考试而忽视实践考试现状,应减少理论考试比重,提高实践考试比重,以全面评价学生。另外,不同学科的考试特点不同,因此理论、实验、实践考试的比重应有所不同。

应按照课程内容的特点,选择合理的、科学的考试方式。高校课程考试基本测试形式通常有:闭卷考试,具有适合多人同时考试、题型多、覆盖面大等特点;开卷考试,注重考核被试者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能力;口试,对应试者口头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反应能力、心理素质等,能进行全面深入的测试;操作合作考试,能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等。

(三)与现实形势相联系以更新考试内容

当前,为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我国高校要开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课程,考试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考试内容应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更新。高校课程、教材的改革势必带来考试内容和形式的变革。高校考试命题既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积累,也要注重测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命题要突出能力考核,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同时,考试命题要从学生培养目标全局出发,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颖立.中国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初探.论文天下,2007-11-23

2.喻虹.我国高校考试制度的反思.中国知网,2008-2-15

3.张旭日,王业松,刘启营. 改革高校考试方式与考试制度,真正实行素质教育基本对策.消费导刊,2008(2)

第7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评价 考试

应该说,新课程改革的实施确实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正如报道中所言,在热热闹闹的背后,人们察觉到新课改已经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特别是评价制度改革的滞后严重影响到了新课改的推行,评价制度已经成了新课改的瓶颈。究其原因,课程内容只不过是众多承载知识的载体之一,而内容材料往往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因此,教师怎么讲,其最终的依据便是“考试大纲”,此为其一。其二,教师依据考纲来开展教学,得到最终的也是最重要的便是成绩,而这恰恰是社会和上级部门对教师和学校的评价的最大依据,包括学校对自己的评价,而这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和教师的生存与发展。其三,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不一,可操控性不强,客观性无法得到充分保证。

所以说,像中、高考这种具有“指挥棒”性质的制度不变,意味着新课改将无法有效推进。那么,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到底何去何从呢?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评价”有两段很重要的论述:“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在新课改中,是否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考试”?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对于学业评价而言,纸笔考试是最为常用的,因为它“经济易行”、“内容深广”、“质量易控”、“比较客观公正”(蒋碧艳、梁红京编著:《学习评价研究: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实践》)。“虽然考试并不是学生学业评价的全部,更不是课程评价的全部,但却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试,对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导向作用很大,对促进或制约学生发展的作用同样也非常巨大”(杨九俊主编:《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因此,在选拔性考试盛行其道、其弊端日益显现的情况下,如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思考和定位考试评价,充分发挥其关注学生学业、发掘学生潜能、满足学生需求、建立学生自信和推动师生发展等功能,就成了目前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新课改的关键在课程内容的改革,新课改的主体在教师,新课改的根本在于改革教育制度。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课程的内容,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其根本在于改革整个教育制度,因为后者决定了前两者,改革后者的难度远大于改变前两者。要改革教育制度,考试制度改革首当其冲,那么,怎样改革考试制度呢?

猜想一:将中、高考从学校教育中分离出去,学校负责水平性的基础教育,社会教育机构负责中、高考的补习培训。中考、高考是我国最重要的考试评价制度,所以,当每年中、高考完成后,整个社会都在闹得沸沸扬扬,考好了,学校、教师便有了声誉,便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好机会,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在这个时候,所有的改革思想都退缩到了黑暗的角落中去了,因此,这就自然而然地造成了“说到改革,谁都有话说,落实到实践,谁都不热情”的局面。因此,要改变这种局面,真正落实新课改,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把中、高考从学校教育中剥离出去,也就是将它们与对学校教育的评价分离开来。学校主要负责学生水平性的基础教育,帮助学生夯实各方面的基础,发展爱好、特长,挖掘潜力,学生只需通过毕业水平考试,完成学业即可;完成不了,就让他重修、补考。当学生完成学业之后,自行参加中考或高考,像大学本科毕业生参加研究生考试一样,结果不再与学校挂钩,这样的话,对学校与教师的评价自然不会强行与中、高考成绩挂钩,而学校与教师就能够摆脱成绩方面的最大桎梏,也就能够有效开展综合素质评价。

猜想二:改变高考科目大一统的形式,实行分专业、分类别的联考或合并联考,高校实行自主招生。“高校招生制度改革要继续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自的原则”,“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要将统一性与选择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高考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进行的选拔性的考试,所以,我们在保证其达到中学毕业(即取得参加考试的资格)的情况下,应侧重考查考生在某一专业内基础知识和一定的发展潜力,如全国高校的中文专业可实行联考,对于跨学科招生的专业,则可实行合并联考,而不是像现在考什么专业都是考同样的科目。在考试的科目上,可以实行基础科目加选报科目,如一般专业的基础科目可局限在语文、数学这两科上(或者可以加上哲学),选报科目则由自己选择,选择科目可扩大至两科,或加重其分值。而有些专业跟某些科目(如英语)关系不大,那么在考试时就不考该科,而是改为考与之密切相关的其他科目,不要为了一个关系不大的科目而扼杀大量优秀考生的前途。在计分方法上,可以采用基础科目实行等级制加选报科目实行百分制的措施。同样,在高校招生时,取消考试总分和全省统一的分数线,相应地由各学校实行自主招生,自行公布报名资格(如基础科目的考试成绩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等级要求),根据专业需求与实际情况,以选报科目的成绩为主要依据来决定录取。

猜想三:根据高考,对中考进行相应的改革。中考是学生为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进行的基础学习,所以,中考既应体现发展性,又应体现选拔性,要了解学生初中学业的基本情况,以发现其是否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又需要进行选择,以达到最优化的选择效果。因此,在考试科目上,可以把语文、数学、英语都作为基础科目,把其他科目作为选报或综合科目。正如《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所言:“积极探索建立招生名额分配、优秀学生公开推荐等制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按中考成绩给地区、学校和学生排队并公布名次”。所以,对于学校与教师的评价,绝对不应该以学生的成绩或多少学生考上了重点中学为依据来定论,而是应该以一种水平性评价来定位学校的成绩,或者还可以通过入学与毕业的比较来评价学校与老师。

第8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考高中

取消联招考试

周旭表示,重庆市将探索进行中考改革,适时取消联招考试,将直属中学的招生指标分到各区或学校。

第9篇:高中考试制度范文

一直以来,初中地理教学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地位。说它是文字学科吧,它又不参加中考,只参加结业考试,说它是豆芽学科吧,它又总是要参加考试的。地理学科被极度边缘化,和高中内容衔接得不好。因此,可以说这次改革的目的就是“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初高中教学衔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以前的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只进行结业考试,不参加中考,在考试的指挥棒下,不仅学校对地理学科不重视,教师也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把地理学科游离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之外。初中地理课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成了所谓的“豆芽菜”“小儿

科”,学生认为地理是“副科”的观念根深蒂固,学校领导、教师不重视,学生厌学,使初中地理教学地位尴尬。

2.专职教师较少

由于长期受学科的偏见的影响,从事地理学科的教师很少,有的学校甚至连一名专职地理教师也没有,地理教学工作就由其他学科的教师来兼任。而这些教师本身就缺少专业知识,对学科的认识和研究程度不够,缺乏钻研动力,有的教师就把课文给学生朗读一遍就算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为了应试教学,让学生在书本上将往年出现考试的地方勾画一下,叫学生反复背诵,或进行题海战术的训练。教师的思想观念和素质制约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3.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都遵循着地理八股式的固定模式进行授课,教师和课本成为课堂上的权威,一节课下来,基本上以教师“灌”为主,忽视了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关系,忽视了教与学的创造性,扼杀了学生的灵活性。多数教师仍靠一支粉笔、一本书支撑地理教学,课堂上连挂图、模型都没有,更不用说多媒体教学了,因而上课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教师并没有把《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放到主要的工作精力上来。关心的也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注意到对自己的新教学要求和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从教学资源上看,很多教师手头的资料也只是那本唯一的教学参考书,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也就成为给学生一杯水而自己也只有一杯多点的水的状况,也就谈不上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甚至自己必须有一条小溪或大河的能力。

二、考试制度的改革将给地理学科的教学带来的影响

1.由于考试制度的转变,现在不得不重视地理学科的教学了

学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地理学科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和终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重视地理教育教学,促使教师接受新的教育理念和改变教学行为方式,杜绝“穿新鞋走老路”,采用启发式教学,鼓励教师进行教育研究活动,提高教师实施地理课程的素质。

2.专职教师队伍将得到加强

专职教师较少的现状将得到改变,学校会逐步配备或培养专职教师,减少兼任教师,让教师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站好自己的一班岗。同时,学校把对地理教师的素质培训,与对校长、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同等对待,一视同仁,并纳入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学校加强校本培训的管理、评估力度,使教师通过校本培训的方式,在当地就能接受到比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技术,有利于减轻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同时,教师不离校的行动学习,也减轻了学校因地理教师人少而课多的压力。

3.教师将努力开放教学思路和教学形式

教师应抛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学的内容不应局限于教材,教学的形式也应不拘泥于单纯的讲授。教师关键是努力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去体验主动学习和探索的过程和经历,让其拥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

4.还应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不仅能开阔人的眼界,增长人的知识,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具有实用性,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地理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农村初中地理教师更应尽可能充分开发、合理利用校内外一切有利于地理教学的资源,借助各种条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活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让学生更关注学习过程,注重学习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学习过程出发,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基本思维和方法,重视初高中地理双基的有机衔接。地理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也要注重学习过程,以及在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评价学生的地理学习,主要从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和过程上着手,应了解学生在提出问题、搜集整理以及分析信息资料、回答地理问题这一完整过程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