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

第1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部署,民政局把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相结合,以创先争优为契机,认真落实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具体要求,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突出重点,狠抓薄弱环节,着力推进城乡社区环境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现将2010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切实履行牵头单位作用,推进“进社区”活动的开展

按照省、和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安排部署,我局作为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牵头单位,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和谐繁荣的经济强市的总体目标,按照“清洁化、秩序化、优美化、制度化”的评价体系标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周密部署安排,认真负责“进社区”活动的组织、宣传、动员、实施、督查等工作。相继制定并下发了《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工作方案》(广民发〔2009〕83号),《关于报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社区”活动有关材料的通知》(广民发〔2009〕85号),关于印发《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考核细则的通知》(广民发〔2009〕105),《关于在全市社区开展“除陋习、树新风”,整洁迎“五一”攻关月的通知》(广民发〔2010〕14号)等文件,对全市“进社区”活动进行了详细安排部署。使该项工作层层有组织、有领导、有机构、有措施、有考核、有落实。通过完善制度、狠抓落实,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搞好调查、突出重点,加强督查、确保实效等措施落实,实现了全民参与、强力推进,全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蓬勃开展,社区环境卫生质量明显改变,社区形象明显提升。

二、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常抓不懈,建设优美整洁机关

按照市环境整治办的安排部署,我局成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机关”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落实专人负责此项工作的开展,通过悬挂宣传标语,设立宣传橱窗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坚持门前包“环境卫生、园林绿化、市容秩序”的三包到位,做到门前无垃圾、无乱堆、乱贴、乱画、随地吐痰、乱摆摊点、车辆乱停乱放、植物死缺等现象;办公室内做到和保持了地板、天花板、墙壁、门窗内无破损、无污迹、蜘蛛网,桌面、窗台无灰尘、办公用品摆放整齐,无乱吐、乱贴、乱画现象。全局干部职工坚持每周清扫责任区,积极参加全市安排的集中治理活动,对此项活动的常抓不懈,提高了全局干部职工的认识和参与自觉性,机关环境卫生状况明显改善。

三、存在的问题

经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开展以来,各社区已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参与性不强。虽然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有一定的认知,但对“自家”环境搞得好,参与大环境治理的主动性差。

(二)老小区的问题。老小区环卫设施缺乏、地下管网老化、路面破损,需投入资金多。但老小区居民物管费用缴纳低,与小区环境改造资金需用量矛盾突出,是影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因素。如桂花小区、顺德小区。

(三)人力、物力、财力有限。如辖区内存在的建筑垃圾,社区无法清运;“牛皮癣”等反复出现,保洁工作难。

五、下一步打算

﹙一﹚继续广泛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重要意义及作用,深入开展卫生和文明常识普及活动;

﹙二﹚随时监督检查。对各社区内环境卫生状况和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做到卫生不留死角;

第2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办事处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以书记、主任为组长,班子分管和城管负责人为副组长,相关干部和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一、强化宣传,广泛发动

1.办事处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与“创卫”相结合,采用多种形式开展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舆论宣传,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并在参与中不断提高文明素质,共同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各村、社区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开栏、图书室、阅览室、宣传画廊、文化站(室)、社区课堂、社区广场、社区小报、微信群等服务工作平台,大力宣传创城进社区进小区进大院活动,发放宣传资料12000余份资料,开展文艺表演近20余场,书画图片展览等约50余场,通过这些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创城”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社区活动,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家喻户晓,人人参与。

2.积极开展文明市民培训和文明劝导。采取会议传达、专题培训、院落会等形式,投入文明劝导人员和志愿者2000余人次,开展文明市民培训和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全域宣传、劝导。社区居委会认真组织发动居民对楼院、楼道等公共场所约16000平方米的卫生进行清理和保洁。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捡拾白色垃圾、垃圾集中清运等志愿活动200余次。和学校联合,组织学生争当“小小宣传员”、“小小监督员”,广泛开展文明礼仪劝导。

3、全面开展联包帮活动,做好大院小区整治。

办事处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会同社区及时对接各个“联包帮”单位,准确提供大院情况,陪同踩点摸底,收集群众对创城工作的期望和意见。在联包帮单位进场后全力配合,大力展开宣传,每天实地查看打造进度,协调居民和联系单位。目前,辖区内的“联包帮”工作进展顺利,各家单位都已完成了打造方案的设计并顺利进场施工,通过卫生清理、清运垃圾、设立宣传栏、铲除牛皮癣,让很多大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同时,通过“联包帮”活动,各帮扶部门积极协调电信、联通等供应商和其他有关单位,着力解决老大院小区线路不畅、基础设施落后等顽固问题,进一步提升大院整体建设水平。

三、狠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工作

(一)持续推进“五乱”治理,维护市容市貌。

1.开展综合整治。对中大街、西大街、飞机坝社区、龙岗村、青元村主次干道、背街小巷、集市等“脏、乱、差”进行集中治理,提升城乡环境形象,为塑造美丽提供环境保障。对吉选超市、田家炳中学和兴贤小学等校园周边、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开展专项整治200余次,开展“定岗+不定时”巡查管理。截至目前,共开展市容环境整治130次,出动执法人员1534人次,规范坐商出摊5130处次,规范流动商贩5480处次,规范共享单车1960辆次,协助交警支队贴机动车辆乱停乱放罚单9张,协助城管执法大队立案查处坐商出摊69起,罚款0.32万元,查处游商小贩33起,罚款0.135万元。及时对35起违法建筑进行了立案调查,发放责令整改通知书,拆除违建90余处,投入民工400余人次,拆除私搭乱建约9000平方米,投入撤违资金40余万元。

2.全域做好除“四害”集中消杀。安放毒饵盒1000余个,除了集中消杀外,各社区还组织辖区范围内单位、大院等进行了重点部位和大院楼道等的消杀;采取日常治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的方式,合力治理垃圾乱丢、杂物乱堆、背街小巷乱象、“牛皮癣”小广告乱贴等现象1800余处。督促临街单位、商铺等严格按照“门前五包”责任制,自觉清理责任区内垃圾、管好自己的“脸面”。在日常管理基础上,以专项整治为突破口,严格管理到位。并积极实施绿化、美化、亮化,环境卫生秩序和市容市貌进一步提升。

3.加强综合治理常态化管理。持续推进私搭乱建整治、“五乱”治理和门前“五包”、院落保洁、背街小巷整治等方面的工作。对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集贸市场和公路、河道沿线,以及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进行常态化管理,消除盲点死角。切实做好中心商业区、休闲场所、校园周边等人流量大和人群聚集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和正常秩序。不定期开展容貌秩序专项治理,清除“牛皮癣”,规范广告设置和摊点摆设,加强对集贸市场,特别是城乡接合部社区农贸市场的秩序管理。开展居民院落、小区、聚集点等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因地制宜地进行美化亮化,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居住环境。抓好道路交通、河道沿线环境秩序治理,坚持做好卫生保洁、文明劝导、督促检查等工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道路交通、河道沿线环境秩序。

4.弘扬文明卫生新风尚。继续利用电视、网络、报刊、LED显示屏等载体,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等方式,宣传深化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增强城乡居民文明卫生意识。以“创卫”为抓手,运用专题座谈、知识竞赛等形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倡导良好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的行为方式,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落实到机关、企业、学校、家庭、社区,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文明卫生素质。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和文明劝导活动,并把柔性劝导与刚性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范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同时,加大典型示例的曝光,通过教育引导,大力弘扬文明卫生的社会新风尚。

5.加强清扫保洁,提升城乡环境卫生质量。确保城区主要道路干净卫生,实现清扫保洁无死角,加大城区垃圾收集清运工作力度,确保垃圾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加强公厕管理,公厕卫生状况达到创城标准。

6.认真开展城市网格化管理工作。制定网格化管理考核细则,加强对网格化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对各村、社区网格员开展定期的工作督导和考评。

7.加强河道保洁治理。清理青衣江、濆江河河道及河提垃圾,整治河道沿线卫生死角,全面清理打捞水面漂浮物和白色污染物。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街道办深入分析街道辖区的实际情况,认真按照市、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工作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城市管理的工作力度,整治重点、焦点、难点。

2.以创卫工作为契机,加强综合治理常态化管理。持续推进私搭乱建整治、“五乱”治理和门前“五包”、院落保洁、背街小巷整治等方面的工作,配合相关部门,进一步做好辖区城市形象治理提升工作。

3.继续开展弘扬文明卫生新风尚等活动,扩大知晓面,提高群众参与度和满意度。继续利用电视、网络、QQ群、微信群、LED显示屏等载体,通过媒体宣传、社会宣传、面对面宣传等方式,宣传创城工作的重要意义,调动人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第3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引导

由于人员工作变动,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对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员作出调整,调整后的名单如下:

河市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任副主任,廖*为成员。

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任务和意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通过电视、宣传车、文娱队、传单、标语等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使每个市民都参与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来。培养市民讲文明、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进一步提升河市镇市容市貌整体形象。

二、整治重点

1.硬化道路,河东街已硬化结束,南后街、西街、大西街完善小街小巷的路灯设施。

2.清理整顿小街小巷的占道经营,进一步规范临时摊位。

3.制定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落实“门前三包”责任。

4.统一规范门牌店招,清理废旧广告。

5.进一步规范完善两个农贸市场的内部管理。

6.加大保洁投入,增加环卫工人,购买垃圾清运车辆,安置果皮箱,修建垃圾房,扩建垃圾场。

7.规范停车位,设置人行道,完善客运站台设备。

8.整顿建筑工地秩序。

9.实施绿化工程,培植花草树木。

10.制定市民公约,制定宣传标语。

11.加大宣传力度,组织社区居民、学校学生上街宣传,文明劝导。

12.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制定考核方案,明确责任制。

三、整治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方案

(一)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1.对河东街路面硬化由河市镇政府负责该工程的实施。

2.南后街的硬化改造(长约380米、宽约10米),因路面是泥土街面,路面破损严重,此项工程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3.对西街进行路面硬化改造,长约120米、宽约8米,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4.对大西街进行路面硬化改造,长约500米、宽约12米。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5.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对小街小巷进行路面照明亮化,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二)进一步整治场镇市场秩序。

1.彻底清理整治小街小巷的占道经营,规范临时摊位,由城管中队负责实施。

2.清除废旧广告,拆除后街、南大街、长航街、西街上的雨蓬,由城管中队负责。

3.全镇所有门市进行门前三包责任书的签定工作,由各社区负责实施(制定三包责任制内容)

4.社区组织门市经营商户,统一打造商业广告牌,打造出后街更加靓丽的商业秩序,由工商所协助社区负责实施。

(三)进一步整治卫生秩序。

1.购买100个果皮箱沿街安装,培养市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市民素质,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2.加大保结清扫力度,新增保洁人员25名,环卫工人责任区包干,每天仔细清扫两次,重要地段要坚持24小时不间断保洁,垃圾清运必须在早上7点前清运完毕。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3.购买垃圾电瓶清运车,取消场镇上的垃圾存放箱,修建规范的垃圾池和垃圾房,此项工作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4.督促商户清洗沿街门面、墙面,没有经商的门市由社区负责清洗,彻底清除街面、楼道的“牛皮癣”,每一个月清洗一次,由各社区负责组织实施。

5.彻底清除大街小巷的死角垃圾,给场镇居民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由环卫所负责实施。

(四)进一步整治交通、建筑秩序。

1.规范建筑施工地,建筑工地必须完善建设手续方可施工,杜绝发生违法建设。建筑工地必须遵守文明施工十二条守则。施工前必须硬化道路,修建围墙。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监督,由河市建设管理所负责实施。

2.拆除违法建筑,对临时占地搭建的房屋要求,彻底清理整顿违法建筑,由河市建管所请求县规划和建设局负责实施。

3.规划场镇停车位,人行道、建造客运站台,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4.规划车辆停放,南大街、后街的车辆、摩托、三轮车不准乱停乱放,任何车辆不得停放在人行道上,禁止脏车进入场镇,拉运建筑物和煤车必须要求严密遮盖。由城管中队负责实施。

5.沿街人行道上不得随意堆放建筑物,规范管理由城管中队负责监管。

6.进一步规范场镇的两个农贸市场,完善市场内部的设施设备。规范摊位,安排好保洁人员,由城管中队和环卫所负责实施。

7.规范停车位,人行道、建设美化客运站台设备,由镇政府负责实施。

8.绿化工程,在化工园区植树造林。计划在城乡结合部植树1000株,管理好场镇的花草树木,由镇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9.规范门市的装修,门市装修要有警示标志,不得占用人行道,由城管中队负责监管。

(五)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

1.制定场镇居民公约、倡议书、门前“三包”责任书,制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标语,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负责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组织机关干部、社区、学校学生上街宣传,文明劝导,由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办公室组织负责实施。

第4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目标

为扎实抓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兴(2016年 通用个人工作总结)义镇成立了以镇长黄学平为组长、副镇长王婧辉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部署、协调、检查督促和考核。

二、强化队伍建设,实行问题管理

一是坚持每周召开工作例会不动摇,总结工作开展情况,查找不足及时研究对策,促进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的改进。二是每季度对全体队员实行无记名打分,落实“末位淘汰制”。三是建立问题库,及时整改督办、交办事件及工作中发现的相关问题。截止目前均按时回复各上级部门,整改回复率100%。

三、健全管理制度,促进长效机制

我大队把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作为推进环境治理工作深入持久开展的重要保障,先后制定了《兴义镇20xx年村(社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督查办法》、《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内部管理制度》、《兴义镇保洁员管理制度》、《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公车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了责任落实、督查问责、考核奖励、工作保障“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有力的促进了我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常态化和长效化。

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乡面貌

今年以来,我执法大队加大对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维护,共处理被盗、损坏窨井盖、水篦子等市政设施280余个,对新崇路、兴盛街、羊马河绿道沿线更换垃圾桶200个、果屑箱120个,垃圾桶点全部实现标准化、景观化管理。

五、落实整治措施,开展各项工作

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以三个“狠抓”为重点,切实将上级的各项要求和我大队的具体部署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工作中。

(一)狠抓政策宣传,为环境整治工作营造和谐气氛

一是联合各村(社区)通过召开村组干部会、群众会,认真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目的和意义。二是通过每两月一次的宣传活动以及标语和宣传资料将治理内容和相关要求宣传到千家万户。

(二)狠抓卫生保洁工作,多方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力度

卫生保洁工作中,我大队不断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组织力量对辖区道路沿线可视范围、河道沿线、道路周边、小区院落等地区的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治理,一年来,清除积存垃圾及杂物80余吨。

(三)狠抓专项整治,为城市管理工作提供长效保障

1、车辆乱象专项整治行动。我大队采用城管、交通协警联合执法的形式,截止目前共整治乱停乱放车辆15000余辆/次,现场锁车923辆/次,劝导非机动车乱停乱放行为8500余辆/次。

2、店招广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我镇新崇路、成新蒲快速通道、场镇、及沿线的商招店招、户外广告等进行清理整治和,今年以来共整治违规广告600余处,规范落地招牌1500余次。

3、扬尘治理专项整治行动。我大队加强了对辖区建筑工地的规范管理,并且加强了全镇道路、绿化冲洗降尘作业,今年以来共出动洒水车1000余台次,人员300余人次。

4、各类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我镇综合执法大队参照XX县标准化农贸市场建设标准,加强对我镇场镇及王巷子农贸市场监督管理,今年以来共规范出摊占道行为1820余次,清理牛皮癣800余处,有效维护了我镇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和卫生环境。

六、取得的成绩

(一)创建省级“五十百千示范工程”显成效

自省级“五十百千示范工程”申报工作开始,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高度重视,对全镇市政设施、环卫设施、交通设施、园林绿化、河道、农村沟渠、农村院落等进行专项整治,提升了有兴义镇整体形象,5月份成功通过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镇”验收。

(二)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建设

在县城管局的指导下,兴义镇综合执法大队将不二果园子社区作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点,以此带动了全镇农垃工作全覆盖。我镇农垃工作的运行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接受了成都电视台、新津电视台的正面报道,并且得到了省、市、县各级领导的好评和肯定。

(三)迎检次数及取得的肯定

第5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机构健全,责任落实到位,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1、建立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领导副镇长任副组长,村镇建设、党政办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抓城乡环境治理、整治的具体工作。各村、镇属各单位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指导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以及三线治理和各管辖区域内的工作。

2、镇党政领导分片包干,镇工作干部包村到户责任落实到位,镇政府与社区,场镇居民、门市经营业主、单位、农村村民都签订了环境治理工作责任书。

二、积极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宣传,为集中抓好''三线''环境综合整治“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1、利用印刷公路法规及周边卫生死角资料的宣传发放、专栏、村务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开展宣传“城乡环境、共建共享”的深远意义,上报了各种有关环境整治工作的各种材料及电子文档,发放宣传资料10000余份,制作了环境治理脏、乱、差的专题片,拟写了城乡环境整治工作中的各类信息10余篇,上报了县整治办。群众对环境综合治理整治工作知晓率达到100%。

2、各村以社为单位召开村民会议广泛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教育宣传,使广大农村群众、集镇居民环境卫生意识普遍提高。

3、镇、村建立了义务宣传员。和保洁员一百多名,以及垃圾清理的专用车二辆,专业清理人员一名,镇、村干部为义务宣传员包村包组开展宣传,发放宣传资料。

4、镇集中升级整理垃圾处理池35个,投资3万余元修建了场镇垃圾中运站。

5、抽出紧张的资金再建了镇垃圾回收转运场,投资和租地共10万余元,现已建成可回收转运垃圾50吨的集中转运站。

三、积极开展突击清理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使环境综合整治、“三线”治理和“防反弹、重巩固、再提升”工作取得了明显效果。

(一)场镇突击清理情况。

1、镇政府组织500余人、垃圾清运车二辆,对场镇沿街路边的积存垃圾进行了全面清理填埋,共清除垃圾55余吨,投入资金1.5万余元。

2、对场镇范围内沟渠的垃圾和淤泥由辖区内负责拱桥坡村和社区进行了清理,对镇辖区内公路整治以及河道杂物和漂浮物用人工打捞处理,人工清理污水沟500米,清理卫生死角15处,拆除了清理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和各种宣传标语,店招牌2处,治理机动车,非机动车违章停放5辆,清理规范施工乱堆放建筑材料45吨,处理了在我镇辖区内乱倒垃圾的行为人1次,并处罚款200元,劝导不文明、不卫生行为150多人次。

3、对场镇进行了规划,在场镇设置车辆停放区域,有明显标志,车辆在指定区域内停放。并着力整治摊点乱摆、车辆乱停,重点整治规范占道经营问题,基本做到了游商归市、坐商归店,场镇清洁卫生明显得到了改善。

4、清理规范建筑施工场地,规范建筑材料的堆放,凡在场镇建房业主必须与社区签定环境治理责任书,并缴纳一定的保证金,并佩戴安全标志,文明施工。

(二)公路沿线突击清理情况

1、公路、铁路、高速公路沿线的乱石、以及场镇晚上运来的各种建筑垃圾组织人员进行了全面清理,该填埋的进行了填埋。

2、对公路、河道乱倒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进行清运处理。对沿线村民进行宣传教育,要求各农户认真监督外来车辆倒各种垃圾物。

3、公路沿线以及全镇通水泥路的村社可视范围内农户、居民的房前屋后要求整洁干净,柴草和其他物品堆放整齐。并且年专业收集转运垃圾达380多吨。

4、公路沿线河流、塘、库、堰以及各村支流河道,组织人力进行了白色垃圾、漂浮物的全面清理,道路边沟清理、清扫维护。

(三)发动全镇群众,对村庄环境卫生进行了大清理,以治理“五乱”为重点,基本达到“环境优美标准”。对村道路,人员集中聚集场所房前屋后、河道、沟渠的杂物进行了清理,大力宣传开展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大力兴建沼气池。

四、全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1、全镇集镇居民、农村群众通过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环境卫生意识达到普遍提高,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良好的生活习俗和卫生习惯逐步形成。

2、集镇、村卫生死角全面清除,惜日四处可见的脏、乱、差现象挥之即去,干净、舒适、整洁的环境展现在人们眼前,全镇环境卫生总体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3、惜日集镇市场摊点零乱、车辆占道乱停乱放的现象,通过整治规范,秩序井然,街道市场清洁卫生。

4、我镇在城乡环境治理工作中,经县整治办检查考核验收分别获得两个第一名,一个第二名,居第一,城乡综合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感不断增强。

5、通过集中整治与专项治理相结合,使我镇“三线”治理和城乡环境治理、整治取得了明显效果。

6、党委、政府下大决心对场镇进行整治,实行雨污分流,路面黑化,目前正在施工建设之中。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6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一、2009年工作总结

为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今年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昌委发[2009]9号文件和昌委办[2009]127号关于《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问责(试行)》的通知精神,认真有序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一)思想统一,认识到位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整洁优美的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和综合竞争能力的重要因素。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对推动我县改善和优化投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按照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要求,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与优化招商引资发展环境相结合。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落到实处,制定了县招商局《关于切实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七进”活动的实施方案》和《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股室人员为成员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抽专人具体负责对口联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将任务按阶段落实到人头,与年终的个人考评和奖惩挂钩。形成了层层抓落实,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三)认真抓好包段区域及挂联村的环境综治工作

为了切实做好我局包段区域镇公园巷和挂联村兴隆村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我局主要领导及相关责任人先后多次深系社区和村庄,实地查看了解街道及村庄的综合治理、环境卫生、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和居民行为规范等相关情况,及时掌握工作动态,研究解决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给两个挂联点各捐资1000元给予帮助。指导、督促搞好环境综合治理,清除卫生死角,铲除牛皮癣,劝导各类不文明行为等,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强化宣传,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按照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要求,我局对宣传工作高度重视,将宣传任务分解落到各负责包段的责任人,今年以来,编发了关于县城乡环境治理方面的工作简报5期、散发宣传资料100余份,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五)采取多种措施,认真抓好自身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我局自启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以来,一是广泛动员发动职工和家属从自身做起,改变陋习,开展文明劝导,搞好环境卫生,制定了《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机关”活动工作方案》;二是大力抓好办公楼和周边环境的卫生、绿化美化等。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每天公布上墙实行责任到人,挂牌督办;三是督导干部职工在平常生活中开展文明劝导、督促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清理牛皮癣等。今年初,我们与包段区域镇公园巷的户主签订了“门前三包”责任书,使责任区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取得了明显实效;四是在办公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0.5万元用于办公区域环境条件的治理。

2009年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离县委、县政府和县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领导小组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有待在2010年创新举措,提高认识,扎实开展整治行动,圆满完成县委、县政府的目标任务。

二、2010年工作打算

(一)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1、进一步整治办公场地,规范化管理办公区域。一是认真落实办公区域“门前三包”责任制,杜绝垃圾死角,确保环境整洁卫生。二是巩固现有成果,继续整治办公区域的乱丢、乱贴、乱堆、乱放现象。三是认真落实好昌委办[2009]127号关于《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问责(试行)》的文件精神,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全面开展爱卫生、做文明人活动,培养和教育干部、职工增强公德意识、环境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提升文明素质,形成“人人讲文明、事事树新风”的良好社会风尚。

2、积极主动与县级相关部门配合,扎实整治包段区域的顽症。一是清理卫生死角,督促生活垃圾日产日清,确保责任街区清扫保洁无缝隙全覆盖。二是督促车辆停放归位,严禁乱停乱放。三是治理乱摆摊点、越门出摊占道经营。四是清理户外不规范广告牌、电线杆及街头“牛皮癣”。五是治理污水四溢,乱排乱放行为。

(二)加强领导,严格考核

为继续开展好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我局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局长任组长,副局长任副组长,办公室、经济合作办、综合信息办、外来企业服务办等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具体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日常工作。确保此项工作有机构、有人员、有落实。继续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相关目标任务纳入了对各室的2010年度目标考核。

(三)加强宣传,全民动员

整洁优美的环境是树立我县良好形象和改善投资环境的前提,因此我局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充分利用悬挂标语、发放宣传资料、办简报、网络信息等多种方式,坚持正面宣传与反面曝光并举的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目的意义。

第7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

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形成合力。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需要条块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合各方面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及有关部门要主动对接,密切协作。齐抓共管。组织部门要发挥牵头抓总作用,联合纪委、农办、民政、财政、规划建设等部门力量,定期召开协调会,进行协商。统筹决策,确保这项工作整体有序推进。特别是在场所建设、功能确定、规划设置等方面,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协调沟通,做到统一部署、统一推进,不能各自为政,各搞一套。镇(街道)层面需要哪个部门指导和帮助的,相关部门不能推诿,要拿出具体举措,帮助镇(街道)解决难题。

深化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举措,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宣传部门要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目的意义、内容要求和措施步骤,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深刻理解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重要性,消除镇村干部的畏难情绪和基层群众的各种顾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切实营造良好的改革工作氛围。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盛秋平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夯实农村基层基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迫切需要。根据温州市委“一年搭框架、二年抓深化、三年全面达标”的总体部署,紧扣“三分三改”,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工作思路,今年5月开始永嘉县在桥下镇开展先期试点,同时鼓励其他各镇街选择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开展社区建设。至7月底止。全县已有906个村完成了社区规划布局,117个村进入新社区运行阶段,实现了农村社区全覆盖的新格局。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以统筹城乡为目标,以镇街规划为龙头,以“转并联”为基本方式,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进一步改革创新村级组织的设置模式,努力实现由传统的村级组织构架向新社区结构模式转变,为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县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总抓手。城市化进程往往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势必对农村基层组织设置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要方面,大量的人力物力往农村投入,项目落地、工程推进等都离不开村级组织。就我县实际来看,一方面,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行政村还有906个,村布局“多、小、散”特征明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共享程度低,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一些村庄的存在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的变成了城中村,有的成为了农村新社区,有的因村民搬迁成了“空壳村”,以行政村为单位设置基层组织的传统模式显然与当前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如何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理应成为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需要。农村是社会管理组织体系中的最基层。农村稳则社会稳。城镇化改革发展在给农村带来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在加快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各种新问题、新矛盾时有发生,如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等引发的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加,农村社会管理水平亟待提高。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有利于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有利于提高农村社会管理整体水平。社区是基层社会管理的基础平台,通过推进村级组织“转并联”,最终形成城乡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能够促进社会管理资源整合,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管理。

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是务实基层打牢基础的需要。我县农村社情复杂,特别是农村政治生态比较落后,“三宗势力”(宗教、宗派、宗族)盘根错节,干扰农村基层工作的问题比较突出。近年来,虽然我县抓基层组织建设力度很大,成效也比较明显,但村级层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还很多。特别是每到村级组织换届选举时,竞争异常激烈,这种强烈的政治意愿很大程度上是政经不分、权力与利益结合所致,包括征地拆迁、项目招标施工、安置房分配、新农村项目分配、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等都是有利益关联度的。这些问题长期困扰农村建设。影响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开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推进农村资源公平分配,逐步强化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逐渐弱化村级组织的管理服务功能,从而达到进一步打牢农村基层基础的目的。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主要举措

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农村社区化。要在全县构建起以“镇(街)一社区”两级为主体的基层组织架构和治理体系。实现农村社区全覆盖,使农村新社区真正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关键要做到“四个”注重。

注重抓好服务工作。强化服务,便民惠民,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一定要把对社区群众的服务放在首要位置和作为前提工作来抓。社区服务中心要具有综合服务功能。把相关的服务功能集聚到联村社区平台上来。真正方便群众办事。让广大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村级组织设置改革以后带来的新变化。在便民服务事项上,要做到“下放”、“上提”相结合。这项工作由县纪委牵好头、担起

责,县审管办全力配合。将全县所有县直部门和功能区、镇(街道)的服务审批项目进行全面的梳理,对可以“下放”的项目全部实行下放。各功能区、镇和街道要把目前属于村级组织的服务项目进行梳理整合,除了涉及土地征用等必须使用村委会印章的事项外,其他的都“上提”到社区进行办理。

注重整合各方资源。重点要整合好人员、资金和办公场所等三方面的公共资源:一要整合好人员资源。要充分利用镇村干部资源,选好配强联村社区组织带头人。选配坚强有力的联村社区组织班子和工作人员。要继续抓好县直机关农村指导员下派工作,选派优秀干部指导帮助联村社区工作。二要整合好资金资源。本着“统筹兼顾、集约高效”的原则,各级各条战线的资金投入都要按规划来办,对各级财政用于中心村、联村组织办公场所、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资金要进行通盘考虑。在设施建设和项目安排上,突出合力共建、功能互享、工作共担、活动共管,避免浪费,预防重复投资。今后对农村集体项目的补助资金,也要进行有机整合,由联村社区进行统筹支配,不能搞“低、小、散”,要彻底改变资金“天女散花”现象,做到“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充分发挥资金的“浓缩效应”、“放大效应”。三要整合好公共办公资源。在充分利用中心村、城乡社区现有办公场所的基础上,整合撤并乡、中小学校、卫生院所的原有办公场所,以修建、置换、租赁等方式。解决联村社区组织办公服务场所问题。

注重讲究工作方法。村级组织设置改革本身是一项全新工作,困难多,经验少,再加上每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剐。因此,在具体推进时,各镇(街道)要按照“方向坚定不移、方法因地制宜”的总体思路,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方法讲创新。一要善于学习借鉴。桥下是全市试点镇,在这方面有着很好的基础,也做了很多探索,试点工作经验是各镇街的学习材料,各镇街也结合实际探索适合本地的载体和制度。二要注重典型引路。要按照“今年树一批、明年带一批、逐年上一批”的目标,每个镇(街道)今年至少都要创建1个社区示范典型,对每个典型社区都要派专人蹲点指导,精心做好培育。争取培育一个,成功一个,带动一片。县委组织部要加强对典型示范创建的指导,并组织开展“互学互比”活动。三要加强考核评价。县委把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列为《考绩法》的重要内容,把考绩结果作为考察干部工作实绩特别是党(工)委书记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各功能区、镇(街道)也要将村级组织设置改革纳入村级基层党建考核评价体系,明确相关干部的工作责任,积极建立起引导支持各个社区之间良性互动和服务竞争机制,推进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村级组织设置新格局的组织保障

村级组织设置的“转、并、联”工作搞得好不好,关键就看各地、各部门有没有重视,有没有倾全力去抓,有没有全县上下的通力合作、齐心协力。各功能区、镇(街道)和县有关部门必须结合各自职责,加强领导,强化指导,狠抓落实,确保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顺利推进。

强化领导。为切实加强对村级组织设置改革工作的领导。县里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担任组长,县长担任常务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组织部长牵头负责。各功能区和镇(街道)也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党(工)委书记要任组长。对这项工作,各功能区、中心镇党委和街道党(工)委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尤其是党(工)委书记更要把这项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里、落到实处,做到亲自研究部署工作、亲自调配各种资源、亲自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第8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关键词]“城中村”;研究现状;总结与展望

[作者简介]马继迁,江苏工业学院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江苏常州213164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076-03

“城中村”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迅速城市化进程中凸显的一种社会现象。国内学者从地理、城市规划、行政管理、经济、社会等角度出发,对“城中村”现象,从多方面多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研究领域

(一)对“城中村”现象的认识和诠释

1 关于“城中村”的内涵。“城中村”被广泛运用于学术论文、媒体报道、政府文件是在2000年前后,学者们对“城中村”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代堂平从地域、社会关系角度认为:“城中村”是指从地域角度被纳入城市范畴的局部地区,就其社会属性来讲,仍属于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特殊的社区。李俊夫从土地产权和土地利用角度认识:“城中村”是指那些位于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或城乡结合部,被城市建成区用地包围或者半包围的、没有或是仅有少量农用地的村落。张建明从外部景观和思想观念角度认为,“城中村”是位于城乡边缘带,一方面具有城市的某些特征,享有城市的某些基础设施和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还保持着乡村的某些景观,以及小农经济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农村社区。

2 关于“城中村”产生的原因。田莉认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用地的迅速扩张和政府调控力度的不足是“城中村”产生的根源。李立勋将原因归结为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而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则成为“城中村”形成的社会因素。吴晓则认为,在缺乏资源和远见的背景下,城市为获取发展空间而采取的妥协性征地政策,造成了“城中村”问题。周大鸣、郑庆昌等认为,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管理制度是“城中村”产生的主要原因。李培林指出,“城中村”的产生归结于土地和房屋租金收益的刺激以及“类单位制”的块状管理。蓝宇蕴认为,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是造成“城中村”问题的根本,村落共同体的利益性内聚是形成“城中村”问题的关键,非正式经济是“城中村”赖以兴盛的体制外支柱,而村落历史的认同感则是“城中村”形成的历史性因素。

3 关于“城中村”形成演变机制。对于“城中村”的形成演变机制,很多学者都作了探究。张建明认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农村城市化的大背景、城市发展提供了总动力、土地制度成为主要因素、规划的失误和管理的不善成了加速器、传统城乡二元体制是制度壁垒,以上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中村”。李立勋认为,城乡二元体制和政策所形成的城乡二元发展格局及社会调节系统的局限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演变。常辉从空间扩张、体制竞争和城乡文化交流三方面分析其变迁演变的机制。

4 关于“城中村”的类型。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城中村”进行了分类。张建明根据广州市“城中村”的资料,把“城中村”分为三类:基础设施优越型、集体经济实力型、土地资源充足型。常辉对西安、广州的“城中村”进行分析对比后,归纳提出了目前“城中村”三种主要发展阶段的形态类型。李培林按地理位置将“城中村”分为“城中村”、“城边村”、“城外村”三类。吴晓从社区构成和组织的角度把“城中村”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同乡、同村、同业或同族为群体聚居,以地缘、亲缘、业缘为基本纽带的缘聚型聚居区,如北京的“浙江村”;另一类则是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性纽带或产业体系、居民来源混杂的混居型聚居区。

5 关于“城中村”的文化观念。李培林、周大鸣等认为,“城中村”的城市化进程具有被动性和激进性,传统农村文化尚未转变为现代城市文明,村民难以适从;物质财富的急速增长并未带来村民素质的提高,中青年村民的城乡二元性和社会边缘性凸显。丘海雄提出“二世祖”等概念。刘钧演认为村民文化素质低下,道德品质的没落,法律意识的淡薄日益成为“城中村”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二)关于“城中村”治理的研究

1 总体性治理思路。田莉、房庆方等从村镇预先规划、城市发展统一开发,出台规范“城中村”法规政策等角度提出了总体性治理建议。李弱通过分析西安市“城中村”改造实例的经验教训,提出目前“城中村”改造应注意到城市弱势群体的居住需要。李培林则认为,“城中村”改造的困难不仅在于生活改善,也不仅在于非农化和工业化的问题,甚至也不单纯是变更城乡分隔的户籍制度问题,而在于产权的重新界定和社会网络的重组。韩荡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发展的动力“政府的力量”、“市场的力量”和“社会的力量”三者的关系进行了论述,指出“城中村”改造要调节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达到利益均衡。

2 具体治理模式和策略。张立生认为,可以在新城建设或城市用地扩展时引入农业景观,将“城中村”改造成“都市型农业社区”张建明和李立勋等强调对“城中村”建设景观进行改造,从分散、混杂、设施不足、居住环境差的传统农村聚落,转变为有序、设施完善、环境宜人的现代化人居环境,流程为“拆迁一补偿一重新安置”。郑静、郑庆昌等提出自上而下的“撤村改制”模式,即直接用城市管理体制取代农村管理体制。陈鹏认为,在政府职能上应从政府主导向政策引导转变,在土地制度上应从“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在改造模式上应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在优惠政策上应从宽建设向宽用地转变,在管理理念上应从强制管理向协调管治转变。

二、研究视角

梳理学术界有关“城中村”的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对于“城中村”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问题”、“共同体”、“社会变迁”等三个视角。

(一)社会问题视角。从这一视角出发研究“城中村”现象的学者比较多。他们认为,“城中村”的存在已成了一个严重社会问题,在现代大都市中,“城中村”几乎成了“脏、乱、差、黄、毒、赌”的滋生地,因而多从社会问题的角度,建议政府从不同方面加强对“城中村”的治理或管理。

代堂平、李俊夫等学者从犯罪、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环境卫生、文化冲突等方面论述了“城中村”存在的问题。目前“城中村”存在的问题,一是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在“城中村”内,“发廊”林立,赌博盛行,吸毒猖獗,黑帮肆虐,各种恶性案件不断。二是潜伏严重火灾隐患,“城中村”内街内巷狭窄弯曲,根本无法满足消防需要,一旦发生火灾,后果

不堪设想。三是规划管理严重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城市形象,制约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二)共同体视角。代表性的学者有李培林、蓝宇蕴等。他们从共同体的视角出发,对“城中村”现象作了“类型化”的研究。李培林认为,“城中村”是一个“村落单位制”社区,并存有坚固的“社会关系网络”。“村落单位制”是由两方面原因促成的:一是村落管理制度下共同生活的社会关系网络。这种“关系网络”也是以往“村落社会关系网络”的延续。二是村集体经济产权下的股份分红(资源分配)。首先是按村籍分配,其次是按工龄分配,这种分配本身体现了“单位制”的某些功能。

蓝宇蕴认为,“城中村”是一个“新都市村社共同体”。这种村社共同体是与传统小农村社共同体相对应相区别的一种村社型组织,特指在我国农村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农村社区以行政村庄为边界,建立在非农产业经济基础之上,并在非农化过程中依赖自身的经济、权力、历史、文化和社会心理等资源进一步凝聚起来的共同体组织。“新都市村社共同体”是弱势的农民村民走向城市的“新社会空间”或“过渡地带”。

(三)社会变迁视角。代表性的学者有周大鸣、孙庆忠等。周大鸣对广州市南景村50年来社会变迁的历史脉络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南景村从一个市郊的农村变成现在的“城中村”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南景村是一个“都市边上的村庄”,农村社区特征明显,村民全部为农民,并与全中国的农民一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南景村是一个“都市扩展中的村庄”,由于城市化的发展,耕地大量被征用,人口增多,非农产业发展快,村民的消费习惯在向城里人看齐;90年代以后,南景村变成了“都市里的村庄”,已基本没有耕地,同时体现了与一般“城中村”所共有的一些特征。孙庆忠也对南景村50年经济变迁的基本形貌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从城郊聚落到都市村庄的南景村,经历了地主所有制下的小农经济、集体化时期的土地公有、村社所有制下的家庭承包和以股份制为标识的经济共有等几个发展阶段。南景村的变迁轨迹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乡村都市化的代表。

三、总结与展望

第9篇:城乡社区治理的意义范文

春节前夕,记者走访了几个城镇村落,明显感觉到各地群众都积极参与到环境治理当中,环境变靓,群众的综合素质也在不断提高,一个生态、文明、和谐的人居环境已呈现在老百姓身边。

记者探访一

双流彭镇:宜居环境 需大家共同参与

四周树木环绕,道路整洁干净,行走在幸福小区里,优美的环境让你陶醉,呼吸几口新鲜的空气,顿感精神倍爽。可从去年4月开始,小区内的居民经常在半夜惊醒,原先安逸清闲的生活被打乱。

位于双流县近郊的彭镇是成新蒲快速通道的交通要地,自去年通道开通之后,不少运渣车辆为贪图便宜,偷偷摸摸跑到小区里来倒建渣。半夜经常发出的“哐啷”巨响声扰民不说,小区附近的道路被这些运渣车压得坑坑洼洼,让居民苦不堪言。从去年6月开始,忍无可忍的幸福小区居民就自发组织起来,在小区周边进行巡查,对到此来倾倒建渣的运输车辆,只要发现一辆,村民就拦下一辆,交由有关部门处理。

“这些运渣车实在是太猖獗了,不管是农田还是道路,只图自己方便,经常趁着夜色乱倒建渣。”家住幸福小区,参与过拦截运渣车的陈大哥告诉记者。

在与村道相连,通往幸福小区不足百米的道路上,道路损坏得非常严重,车辆经过,扬尘漫天飞,村民都得捂鼻走过。“你看这些道路,都是被运渣车压坏的。”村民气愤地说。

“你说,村民咋个不痛恨这些乱倒渣土的运渣车,只要发现,肯定要把他们拦下来,让他们接受相应的处罚,不然,咱们老百姓的生存环境就要遭殃了。”受到影响的当地居民纷纷表示。

据彭镇党委委员杨虎介绍,为了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捍卫治理成果,一方面,镇政府加强领导,成立了政府工作人员、村(社区)两委、巡逻队员为主的工作组,24小时对辖区不间断巡查,发现一起,坚决制止一起;同时,群众在彭镇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治理过程中,也积极发挥出主体力量,自觉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共同捍卫彭镇的美好家园。

? 通过村民自治,大家共同参与,如今彭镇的城乡环境面貌得到有效改观。

记者探访二

长宁:美丽新村,吸引更多人回乡创业

在长宁县梅硐镇清江村,走在幽静的小径上,随处可听脚下潺潺的流水声,远山如黛,偶有几只飞鸟从头上掠过,竹林掩映处40多幢青瓦白墙、错落有致的小洋楼,广场上三三两两孩子在运动器械上嬉戏,好一幅优美的新农村画卷。

你可曾知道,几年前,这儿还是深一脚、浅一脚的“烂坝村”。近年来,长宁县为巩固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五十百千环境优美示范县城”成果,加大投入,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向机关、学校、农村延伸,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崭新的变化。

“以前大家都朝外跑,现在村里条件好了,回来的人越来越多。”清江村村民杨辉明今年已51岁了,70年代为了逃离贫困出去打工,做过煤炭、建筑工人,2008年才回来。 他回来之后,带领农户大力种植朝天椒600余亩。短短三年多时间,朝天椒成为了清江村的支柱产业。“腰包鼓起来了,生活环境改善了,我住进了小别墅。”

据县城管局局长周小雨介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向纵深开展以来,长宁县基本形成了相对集中连片具有川南民居特色的新村村落,农民安居实现新突破,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百姓的收入也提高不少。

行走在长宁县城街道上,人们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竹在城中,人在竹中,欢乐在心中。”倾力建设中国竹生态养生名城的竹乡人由衷感叹。

记者探访三

隆昌:“人能改变环境,但优美环境更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

“大院的居住环境改变以后,原先租金才100多元一个月的房间,现在都涨到400多元了,住在这里的居民也舒心安心多了。”走进隆昌县金鹅镇隆泸大院,该社区党支部书记王晓平告诉记者,如今这里管理有序,居民有了自己的图书室,休闲娱乐都有场所了。

据了解,大院是上个世纪90年代修建的,处于城乡结合地带,以前无围墙、无物管、无门卫,居住环境十分恶劣,道路坑洼不平、苍蝇乱飞、污水乱流的现象曾让这里的居民忍无可忍。63岁的未阿姨告诉记者:“条件好的都搬出去了,留下来的大多是下岗工人、贫困户,原因就是这里的租金很便宜。”为改善院落“脏、乱、差”的现象,镇政府协调筹集资金50多万元先后修建了门卫室,停车棚,安装了路灯,平整了小区路面,改变了大院居民的居住环境。

王晓平很是骄傲地说:“自去年小区修建好后,这里的邻里关系都更和谐了,有一群老年人还成立了文艺队。”谈话间,记者看到一位头发花白却精气神十足的老婆婆在院落公共区域打扫卫生,而她并没有穿着环卫工专有的服装。带着疑问记者上前询问,得知婆婆已80多岁高龄,却每天坚持义务为院落清扫果皮纸屑。

如此和蔼可亲的老人,她懂得为他人创造更优美的环境的意义所在,记者看在眼里心生感动。“全民参与,治理环境”的道理在这里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人能改变环境,但优美环境更能提升人的综合素质。”隆昌县治理办主任钟泽峰态度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