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消费环境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消费环境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消费环境建设

第1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农村消费环境问题对策

一、消费环境的涵义

消费环境是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能反映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需求和消费质量的现实状况,又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是否良性循环。所谓消费环境,是消费者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对消费者有一定影响的、外在的、客观的制约因素。就其内涵而言,消费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如大气、水、土壤、生化矿物和阳光等)、社会环境(如消费的基础设施环境、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水平等等)和人文环境(消费者的消费活动中面临的价值观、消费习惯和历史传统等)。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改善农村居民消费环境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据测算,当前农民消费每增加1000元,全国就能增加内需9000亿元。因此,占全国人口70%的农民不仅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也是扩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二、当前农村消费环境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医疗教育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消费理念等方面都有很大改观,农村消费环境有所改善,有了比较高速的增长势头,但相对于城市,农村蕴含的巨大消费潜力,仍有很大的开拓空间,当然,这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和生活环境遭到破坏

当前,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之一。农村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耕地面积减少,土地资源破坏严重。2014年6月4日,环保部《2013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土地状况被归纳为“耕地质量问题凸显”,其中耕地环境质量堪忧,遭受重度污染耕地已占1.1%。一些地方在房地产开发、城区改造和各类园区建设中,仍然存在着占用耕地、城郊菜地甚至基本农田的现象。二是农村污染日益严重。由于不注重环境保护,城市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都对周围农村的环境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农村地区存在“垃圾往水里倒,牲畜死了往水里扔”的陋习,加上生活生产污水的任意排放,企业废气废渣污染大,导致水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农村多数沟渠淤塞、水质恶化、畜禽粪便污染加剧了白色污染。

2、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抑制了农民的消费欲望

农村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的提高、消费需求的增长。当前,农村地区的道路、生活用水、通讯和用电等设施仍存在诸多问题,全国仍有将近百个乡镇不通公路,即使在一些已经实现了“村村通”的村庄,村内部的道路基本上是一种无人状态;大型耐用家用电器在农村的普及难度大;广播通讯设施也很难以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甚至一些偏远地区仍有部分农村没有通电。

3、流通市场体系不完善,延缓了农村市场化进程

当前,大部分的消费品生产和完善的商业网点都集中在城市,而在农村的商业网点较少,流通市场体系也不完善。首先,商业网点少,购物不方便,加上农民缺乏必要的商品知识,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农村市场,坑农、骗农的现象经常发生,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屡禁不止,把农村当成了“消废市场”,把农民当作“消废者”,致使农民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而不敢消费。其次,农村市场布局比较分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新型的营销方式未能很好建立起来,农民“卖难”和“买难”的问题突出。最后,农村市场的服务体系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拓展。

4、农民消费观念落后,整体消费水平低

农民的“量入为出、攒钱养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等传统观念对其消费观念有着重要的影响,由此导致农村整体消费水平较低。客观上来看,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大,一旦遇到大的自然灾害天气,农产品就会遭受巨大损失,农民收入随之波动,所以大部分农民不敢消费。就消费观念来说,一些传统的消费观在农村仍根深蒂固,农民消费动力不足,小富即安,缺乏超限消费意识。同时受科学文化素质、商品知识等因素制约,农民在文化、教育、体育等方面消费的积极性不高。

三、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路径

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本文主要从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强化农村市场建设、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1、积极治理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消费环境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中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因此,要积极治理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优化消费环境。

首先,遏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加强对农村工业企业的监督管理。从严把好环境准入门槛,强制淘汰关闭一批难以达到环保要求的“五小”企业。其次,扎实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引导群众采用各种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代替化学农药,使农药施用强度逐年减少;严禁向水面投放化肥或过度投放有机肥;优化设置生活垃圾存放点,全面推广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最后,积极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培养和增强群众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挖掘消费潜力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进一步挖掘农村消费潜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政府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投入。政府必须坚持兼顾公平的原则,在宏观上调节好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的关系,改变以前在利益关系处理上重工轻农和重城轻农的做法,重视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在经济上对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在农民收入不断增长的基础上,根据农民的意愿,吸取和集聚部分资金用来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建设。同时,要放宽民间投资的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领域,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之路。其次,引入利益驱动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升其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出发,分类制定相应配套的管理办法,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使用效率。

3、加强农村市场建设,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

加强农村市场建设,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特征和经济要求的新型购销网络体系,营造和谐的消费环境,对提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加强农村商品流通体系建设。拓宽农村市场流通渠道,开发多种市场形式,改用现代高效的流通方式,优化农村市场的资源配置,建立畅通、高效的现代流通渠道,推动农村商品营销体制的创新。合理规划和布局农村的商业网点,构建现代商品市场,在农村地区推广连锁超市和专卖等一些新型流通组织,将现代流通网络伸入到农村,搞活搞好农村市场建设。其次,开发适销对路的商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企业应该加强对农村消费者需求的了解,根据农民的需要,作出预测来指导企业的生产。同时,针对农村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品结构,更多地研究农民的消费心理和特点,关注农村市场,适时调整生产战略,从消费者需求差异的实际情况出发,满足不同农村消费者对商品的不同需求。最后,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净化市场环境。深入农村开展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商品,尤其是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行为。

4、转变消费观念,提高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的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要农民转变消费观念,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以此提高农村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消费能力。

首先,农民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应充分认识消费活动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正确认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与积极消费并不矛盾,树立现代消费观念,规范消费行为;更新农民的消费观念最根本的就是加快农村经济体制转换,改变以往落后保守的消费理念,摒弃那种不重视生活质量的不科学的消费习惯,在收入增加、有能力支付的前提下,自觉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地进行发展型消费,提升消费档次。其次,应通过宣传教育,转变农村居民消费观念,促进农村居民进行享受型、发展型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提倡科学、进步、合理、健康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意识,培养其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

四、结语

当前,我国处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发展阶段,居民储蓄率比较高,国内市场潜力很大,如何让消费需求撑起经济发展是十分关键的。农村消费是国内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农村消费需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增长最直接、最快速、最有效和成本最低的方法。因此,要积极改善新形势下的农村消费环境,全面提升农民消费能力,大力开拓农村市场。

【参考文献】

[1]刘湖:优化我国农村消费环境的对策思考[J].农村经济,2006(10).

第2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Abstract:The article first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 should follow the essence requests, then has analyzed the challenge which take Changde as the example its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s advantage and faces, finally proposed the construction ecotype city efficient path.

关键词:生态型城市 建设 常德

Key words:Ecotype urban construction Changde

作者简介:易丽昆(1976年―),女,土家族,石门人,常德市委党校基础教研室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09)-09-0102-03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我们生活更美好,而生态型城市(Eco-city)是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它是指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基础设施完善,布局合理,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生态型城市建设是当今时代的潮流,也是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绿色生态是常德人的一直追求,“生态立市,绿色发展”已成为常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发展战略之一,并一直在为建设生态常德而不断努力。文章以常德为例对生态型城市建设进行了探讨。

一、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本质要求

生态型城市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过程,也是一种在生产力高度发达,人的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意识达到一定水平条件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建设生态型城市需遵循以下要求:

(一)人的活动要以自然规律为准则

自然规律是指自然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生态规律是指生态运动过程中所内含的必然性或本质联系。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把生态规律归纳为以下5个规律: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的互生规律;相互补偿和相互协调的共生规律;物质循环转化的再生规律;相互适应与选择的协同进化规律;物质输入输出的平衡规律。道家的“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二)经济发展要以环境容量为基础

环境容量属非实物态的自然资源,是指大气和水体等固有的对污染物的稀释、扩散和净化能力。简言之,即允许排放量、最大纳污量、最适利用度等。自然界对外界侵入物具有某种能使之无害的净化能力,但这种净化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一定的限度后,这种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甚至被彻底破坏。这里所说的限度,就是环境容量。

生态型城市建设必须以环境容量为依据确定经济发展方向,将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和资源环境的可承载力相统一,将污染物的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

(三)社会发展要以绿色科技为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态型城市建设必然要借助科技的力量。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角度,我们把科学技术分为“绿色科技”和“非绿色科技”。“绿色科技”应符合以下标准:其一经济效益良好,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大,产品竞争力强;其二环境负效应小,资源消耗率低;其三对社会发展有积极影响。

生态型城市建设必须摒弃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传统技术,开发替代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技术。如,大面积生态退化的修复技术、区域污染治理的综合技术等。

(四)城市建设要以生态文化为指导

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环境危机实质上是文化危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哲学问题。在哲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不能正确地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就会导致错误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要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必须确立新的价值观――生态文明价值观。而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是人类新的生存方式,在本质上表征“人与自然和谐”的完满追求。建设生态型城市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化。

二、常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现实分析

(一)常德生态型城市建设的有利条件

1、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常德是个文化厚重的城市。公元前7000―6000年前,澧县城头山就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座和平繁荣的古城。远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时期,就已筑城设郡,是湘楚文化的摇篮之一。常德历来人文鼎盛,屈原、陶渊明、刘禹锡等先贤曾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常德也是德文化的发祥地,善德文化的积淀,培育了常德人追求世外桃源,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形成了常德人善德尚文、天人和谐的生态文化氛围。借助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年来,常德市努力打造文化名城,历时10年,投资1亿多元修建了 “诗国长城”:“中国常德诗墙”,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这让常德具有了诗情画意的格调和浓厚的文化氛围。

2、独有的生态环境资源

常德被称为“桃花源里的城市”。历史上许多文人墨客曾相聚常德,写下了流芳千古,脍炙人口的佳作。最有名的当属晋代诗人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绘了人间仙境――桃花源。除了桃花源,还有白鹭故乡花岩溪、湖南屋脊壶瓶山等。常德是个水绕城,城包水的旅游城市。“三山三水”(太阳山、河伏山、德山和沅江、柳叶湖、穿紫河)组成了城市景观的中心。水给了常德以灵气,沅江和澧水在常德穿境而过注入洞庭,沅江是三湘四水中最长最清的河流。柳叶湖因辽阔的水域、柔美的风、葱郁的树而被称为“中国城市第一湖”。大自然造就了常德独有的生态环境,天人合一的旅游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大自然留给常德的财产。

3、较好的环保意识

近年来,常德市委市政府不断加大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力度,利用各类媒体向人们传播生态环保知识和绿色生产与消费理念,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常德是产珍珠大市,为了减少水的富营养化,近一两年市委、市政府对珍珠养殖压缩了6万亩。2008年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全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热情更加高涨,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4、良好的政策环境

2005年湖南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省”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7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常德融入了“3+5”城市圈,从而为生态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机遇。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常德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城市绿化居湖南省之最,是省内唯一的国家级园林城市。获得多个荣誉称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交通管理模范城市” 、“国际花园城市”等。同时我们要看到问题和差距。

(二)常德生态型城市建设面临的挑战

1、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产业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常德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比重偏低(仅占GDP比例的35.6%),工业结构以传统轻工业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体。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为特征的生态产业体系未根本建立。

2、资源能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常德市矿产资源开发、土地开发活动规划还不是特别合理,不太科学地开发利用加剧了生态脆弱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人类生存可以对自然环境资源进行开发,这是符合生态规律的,但这种开发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度。

3、环境基础设施不完善,区域性的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城市污水收集系统、生活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填埋场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及生活污水和废气的排放,对区域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较大压力。城市空气质量、水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二氧化硫排放强度等环境保护指标低于生态市建设标准。

4、企业文化、市民消费理念相对落后,先进的生态文化体系尚未建立

目前多数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只关注如何降低成本,对如何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效率,如何减少污染没有深刻认识,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提高国际竞争力,减少对资源的掠夺式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考虑不足。城市居民消费心理呈现节约型向享受型过度。

三、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创新:培育生态型城市的生态文化

1、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意识

“人与自然和谐”是生态文化的核心。中国传统文化讲的“天人合一”,马克思说:“自然天生为人,人天生为自然”,这闪烁着跨越时空的人类智慧之光,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说到了极致。人类与自然界是互利共生、和谐共存的有机整体。传统的自然观认为人类与大自然是征服与被征服、索取与被索取的关系,所以,工业文明时期,大自然被破坏得很不自然了。大自然与人是平等的,它是有价值的,我们必须尊重它的价值。现实生活中 “资源无限、资源无价、资源无主” 的“三无”思想,我们必须摒弃,应该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发展观,培养公民人类共同家园的责任意识,养成环境友好、热爱自然的道德取向和行为规范。

2、把握生态文化的四个要素

生态文化的四要素是心智文化,体制文化,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心智文化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水平,转变价值取向,指导体制文化。体制文化为生态型城市运作建立指导性框架,约束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物化物态文化。物态文化是生态文化的载体,在生态意识的指引下,运用生态化的方法规划建设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物态文化陶冶人们的情操,启迪心智文化建设。各层次在循环往复中。

3、夯实建设生态文化的三个基础

一是城市文化。结合当地文化的特点,比如常德市可以德文化为核心,以传统文化为主线,多方面营造文化氛围。在文化内涵上容纳多种元素:让历史文化风韵和当代精神交融,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整合,使城市居民感受到文化的气息和熏陶。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文化和经济相结合的产物,也是社会大生产和现代管理的客观要求。“海尔,真诚到永远”是海尔集团独有的企业文化理念,海尔是我们的民族品牌,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它的成功与良好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三是校园文化。把普及环保知识、提高环保认识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中,建立以学科课程渗透、环保专业课程、课内外活动实践三者相结合的环保教育体系。常德市积极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2007年,全市有各级各类中小学校1726所,开展环境教育的学校有1650所,环境教育普及率达到95.6%。同时生态环保的专题也要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中,把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方面的知识真正融入到领导干部的头脑中,提高其环保意识,增强生态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二)调整结构:以循环经济优化产业行业

循环经济是将传统的单向性经济“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变为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它致力于解决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矛盾(如经济与环境),收到“鱼和熊掌可以兼得” 的效果。以循环经济理念优化产业行业,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三个问题。

1、重视绿色技术

从三个层面来抓。在产品层面,从产品设计开始,把资源循环再利用的思路贯彻到整个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过程之中。对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也要采取适当技术进行再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在企业层面,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形成清洁、节约、环保的新型企业形象。在产业层面,进行产业的生态化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

2、重视生产过程

任何企业在建设中必须执行“三同时”(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规定。严格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对重点排污企业实行排污许可制度,做到持证排污。严格执行污染排放标准,加大火电、冶金、有色、化工、建材、造纸、酿造等行业的污染治理力度,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生产工艺和设备,实行强制淘汰制度,努力把污染控制在生产过程之中。

3、重视发展转型

建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以产业、科技创新等为重点,形成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促进机制,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发展工业,就必须发展生态环保工业,循环经济贯穿其中。如湖南省常德市盐化工产业从上游产品到精细化工,形成了循环利用、变废为宝的产业链。德山生态工业园注重自主创新,现已经初步形成以金健米业,武陵酒业,恒安纸业,德海制药,云锦纺织等企业为代表的支柱体系。

建设生态型城市,要把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生态产业建设的全过程中,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谋求经济最大限度的发展。

(三)安全节约:实现节约资源的绿色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可概括为5R:Reduce:节约资源,减少污染;Reevaluate:绿色消费,环保选购;Reuse:重复使用,多次利用;Recycle:垃圾分类,循环再生;Rescue Wildlife:保护自然,万物共生。由此可见,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节约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和无污染消费。实现绿色消费方式应从以下着手:

1、政府:垂范引导绿色消费

绿色消费需要生态政府作保障,需要政府走在前列,为人们的日常消费作示范:

第一,加强绿色消费制度建设。首先,在法律方面:建立一系列环境保护、文明生产和健康消费的法律政策。其次,在体制方面来,打破“地区和部门所有制”、“地区封锁”和 “地区保护”的格局,建立全国统一的有利于绿色健康产品流动的市场体系。

第二,大力推行政府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就是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小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政府绿色采购的标准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技术标准,而且要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标准使产品从设计、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到废弃的全过程符合环保要求。政府绿色采购对社会绿色消费起到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2、社会:普及推广绿色消费

第一,加强绿色消费教育。社会各相关机构、组织等应加强绿色消费理念的宣传,普及绿色消费知识,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能源资源节约活动,营造建设生态型城市的良好氛围,使消费的各环节都体现绿色理念。

第二,提供绿色消费服务。社会提供的绿色服务范围主要有:绿色饭店、绿色商店、绿色旅游、绿色建筑、绿色音乐。如绿色建筑就是将建筑看成一个生态系统,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生态系统内部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

3、企业:推动促进绿色消费

第一,节约生产。减量化是绿色消费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发展中,要引导企业树立“资源有限、节能无限”的观念。提高创新能力,减少企业生产对资源的需求,用最少的资源创造最大的利益。

第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战略,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采取“预防”措施,使企业生产的消费品本身没有污染,而且消费品生产过程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是实现可持续消费的最佳方式之一。

4、公众:倡导践行绿色消费

公众是最大的环境利益主体,绿色消费与公众息息相关。公众是否采取绿色消费方式直接决定着绿色消费的社会化程度。

第一,健康消费。消费者在满足自己的生产、生活需要时,具有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购买和消费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

第二,节约消费。节约消费是量力而行、适度消费、公平消费。“节约是最重要的环保,也是最便宜的环保”、“越是文明进步,越要崇尚节约”,把节约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自觉追求,从小事做起,从节约一张纸、一滴水、一度电做起,从请客点菜不浪费等做起。

常德市委、市政府鼓励人们在生活中崇尚节俭和绿色消费,比如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在下班后和周末时间办公室空调统一关闭,争创建设节约型机关单位;对私人小汽车,引导人们选用节油、环保型汽车,以减少废气和噪音污染。

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就是要让环保意识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里,我们要让绿色消费、生态消费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习惯、一种时尚。

生态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民的参与,让我们共同奋斗,把我们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丽、健康、文明、和谐。

参考文献:

[1] 姜春云.生态文明是一切文明的根基[J].绿色中国,2008(1)

第3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绿色酒店;绿色文化;绿色消费

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首次引入外国绿色酒店的概念。一些大城市,例如上海、北京、广州,聘请了国外集团对合资酒店和外资酒店进行管理。引导了许多酒店开展“绿色行动”。直到20世纪初期,我国展开了生态旅游环境年的活动,这次活动迅速掀起了全国范围内旅游酒店的绿色文化浪潮。

一、我国建设绿色酒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绿色酒店的定义,我国目前的旅游界已经形成了共识,绿色酒店就是指酒店作为经营管理的主体,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高效、有助于人体健康的服务和产品,本着对资源、社会和环境负责的态度,对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使生态环境得到持续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消费者合理消费,最终促进旅游酒店的协调、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旅游酒店发展的时间还很短暂,酒店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的社会基础还不完善,因此酒店业的发展会受到阻碍。在新条件和新时代中,面对着来自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和挑战,酒店应该不断创新,提高自己在市场之中的竞争能力。我国的酒店企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我国目前已经出台了绿色酒店的行业标准。标准的出台说明了我国政府对绿色酒店建设的重视,从另一方面来说,建设酒店的绿色文化已经有了法律的依据并有了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的基础。但是在绿色酒店的建设之中,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没有得到真正的发挥,由于酒店的绿色文化建设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盈亏状况,所以企业打出的绿色文化的旗号始终处于尴尬的状况之下,酒店很难主动的按照绿色文化的要求对自身进行改造。企业并没有将建设绿色酒店的计划提上酒店日程,没有专门的环境管理部门,管理、监督、制定酒店的绿色文化建设。应该将绿色酒店作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目标,在日常建设之中不断向着这个目标努力,通过与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协调发展,促进旅游酒店的绿色文化建设。政府的主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为企业设计出一条适合企业发展的绿色道路,更应该对企业实施压力,通过杠杆作用的使用促使企业主动的采取绿色文化建设。绿色酒店的建设之中存在着目标庸俗化的不良倾向。绿色酒店的建设随着环境保护的呼声水涨船高。不仅仅在旅游业,甚至在全社会,绿色风建设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许多酒店存在着赶时髦、追赶潮流的思想,跟风的开始进行绿色酒店的建设。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之中,只打出了空泛的口号,推出一些宏观的建设标准,或者仅仅给酒店挂上绿色文化的标签。一些组织推出的绿色文化标准,竟然适用于五星级高档酒店和路边饭店。如此广阔的绿色文化标准,自然很难真正的推动酒店的绿色文化建设。更有很多酒店打出绿色文化的招牌,只是为了以此作为幌子,欺骗消费者,增加酒店的盈利。也有一些酒店片面的展开绿色文化建设,采取减量化的措施,在表面上与控制运营成本,合理使用资源的理念相适应,但是却并不真正的符合绿色文化的含义。绿色酒店的本质就要是正确处理自然环境与酒店之间的关系,使酒店的环境质量得到根本性的改善,促使其服务水平的提高。

二、建设绿色酒店的途径

建设绿色酒店已经迫在眉睫,旅游酒店追求绿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酒店和社会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促进酒店在行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良性发展。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使酒店自身不断净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建设绿色酒店的重要目标是要保护社会生态环境。就我国的现状而言,虽然建设绿色酒店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但是很多旅游酒店绿色经营的意识还不够完善,在酒店的管理过程之中,非可持续的、传统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还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快建设绿色酒店,首先要使酒店的经营者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包换意识,转变传统的服务方式和经营体系,在旅游酒店的运营之中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内容,使社会效益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取得双赢。建设绿色酒店的关键在于对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旅游酒店的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尤其是酒店在经营、规划、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更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直接的破坏。所以酒店在设计和选址的初期,就要考虑到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将对周围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将少环境质量的损失。在酒店和内部设置的装饰物也要达到绿化的标准,使用经过国家环境检测的产品,避免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开辟多种途径提高旅游酒店的经济效益并维持其可持续发展,例如,使用较低的费用采购能源,减少对废弃能源的处理费用,改善酒店周边的环境,使企业树立良好的市场形象,扩大企业的消费群体等。提倡酒店消费者进行绿色消费,在酒店的营销过程之中实行绿色营销,促进企业获得绿色利润。酒店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主动的向客人宣传环保知识,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传递给客人。

三、建立酒店环境绿色文化

现代企业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是企业的绿色文化。建立企业绿色文化的目的是保护人类健康、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绿色酒店在发展的过程之中应该将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时刻明确自身保护社会生态环境的责任。在日常的经营之中对资源进行合理、高效的使用,为酒店的全体员工提供绿色的价值观念,营造出完善和谐的绿色企业的文化氛围。加强对员工环保意识的培训,树立起完善的制度,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营造起完善的绿色企业文化,促进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提高,最终使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到提高。

四、结语

总之,在传统中,旅游消费的重要场所是旅游酒店。旅游酒店消耗并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使大量的生活垃圾和废弃物排放到环境之中,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枯竭和社会生态环境的急速恶化。建设绿色酒店、构建旅游酒店的绿色文化,有助于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企业的形象和经济效益。

第4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生态文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可再生能源;污染

引言

生态文明建设不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且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其核心观念就是要求任何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是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之一。研究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能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1生态文明建设内涵

胡景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支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用和中华民族发展。生态文明指的是人类为了为美好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建设取得的物质成果、制度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中的系统过程中,是确保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人和谐相处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建设,是将尊重自然规律作为前提,将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和谐共生作为宗旨,是将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基础,着眼点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

2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资源节约就是要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2.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力加大水资源节约保护力度

水资源是生态环境的主要控制性因素,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富强,必须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重点关注如何确保水资源的利用更加的高效,就是将节水的观念贯穿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伸长过程中,从源头对水资源短缺的瓶颈进行打破。要重点关注改善水资源的总体质量,强化水功能区的监督和管理,对水域纳污的能力进行核定,加快建立以水域纳污能力倒逼陆域污染减排的综合治污和保护模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着眼于生态功能全面提升,大力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要以水源涵养为根本,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同时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积极行动,大胆创新。要打破旧的思维定式和条条框框,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技术创新和国际合作,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和全民参与,努力走出一条能耗排放做“减法”、经济发展做“加法”的新路子。

2.2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

我国人均拥有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不足,人均耕地资源面积逼近保障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红线,必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土资源部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要求,继续不遗余力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积极稳妥推进土地管理改革创新,完善变更调查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和保护水平。

2.3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潜力非常巨大,必须将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放到国家能源发展中的优先位置,不断的推动改善能源结构。通过政策引导以及加大资金投入,不断的对煤岩液化新技术进行开发和退房,发展以煤炭资源作为基础的清洁能源;加强沼气、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建设太阳能电站,加强风能的利用,对农村以及边远地区的生活用电问题进行解决,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

2.4加快对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的落后生产方式进行淘汰

严格按照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快对落后生产设备和方式进行淘汰,按照法律和政策标准对一些破坏资源和污染环境以及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火电、小煤矿、小钢铁等进行淘汰;另外建立起落后产业退出机制,按照国家政策和市场新乒,引导和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2.5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

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一市一园”、“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形成以园区带动社区、辐射区域,逐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2.6合理控制能源总量

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换升级。合理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能源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预测机制,及时预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和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坚持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与节能目标、GDP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以及配额市场化交易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3生态文明视角下的环境保护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提出新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我们党在总结实践经验、反思现实困境的基础上提出的先进理念。我们现在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重大现实问题。从人民需求来看,我们迫切需要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安全的食品、舒适的人居环境等,同时,也迫切需要解决很多由于过度开发和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这是百姓的期望,也是政府首先应该解决的。应对挑战,我们必须要认真面对现实要求,采取有力措施,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1)广泛开展环保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广泛宣传,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教育,普及生态环保基本知识。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依法行政、守法经营的意识。(2)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环境保护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着力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推进的生态环保工作格局,健全和完善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推进机制,努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3)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扩张,及时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工艺设备,提高环保准入门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形成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产业体系。要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加快实现由末端治理向污染预防和生产全过程控制的转变。(4)强化执法监督。健全完善环境监管体系,形成全覆盖、网络化的环境保护监管体系网络,实现环境监管城乡全覆盖;大力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和监管手段信息化建设,增强环境监管的科技含量,提升环境执法能力;依法查处各种环境违法行为,重视解决群众关注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切实维护群众环境权益。与此同时,要稳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开展省、市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创建活动,努力营造优美的人居环境,共同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4结语

总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J].现代哲学,2007(6):1~5.

[2]袁国华,贾立斌,郑娟尔.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探索[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8):24~27.

第5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进行文艺生态建设首先要弄清生态污染源头,正本清源,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彻底杜绝,至少是在可能限度内最大程度地减轻文艺生态污染。个体消费者的不健康的消费需求固然直接影响着文艺消费的状况,为伪劣精神文化产品和文艺产品的生产提供了一个买方市场,促进了它的畸形繁荣。但通过对生产者、消费者积极引导和法律的、伦理的、文艺批评的、生产消费管理监控制度的多种手段的综合治理和有效的限制手段、措施,可以得到有效解决。所以文艺生产、消费市场的自由运转并不是产生文艺乃至精神文化生态污染的根本原因所在。根本上的问题在于产业社会自身的生产消费机制和制度运转逻辑。产业社会对金钱、实利的追求和利润至上的生产主义、发展主义、科学主义的世界观,对世界的祛魅,将审美、伦理、亲情等一切纳入商品化体系的本质缺陷是导致文艺生态污染的源泉所在。要进行文艺生态建设,促进文艺生态的良性发展,就必须清醒认识产业社会文艺消费的双重效应和过渡性特征。扬长避短,兴利除弊,创造条件克服产业社会运行机制与生俱来的局限性。必须把文艺消费放置在整个社会文化生产消费的大系统中考察和应对,保持生产与消费的生态平衡,保持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的和谐关系,防止某一部分失调,防止比例不和谐,防止畸形发展。

在文艺消费中必须处理好宏观消费与微观消费、整个社会的消费和个体消费的关系。处理好整个消费系统各因素之间关系的协调。从推进文艺生态建设的高度去规范和规划个体的文艺消费和各种层次、类别文艺消费的比例关系。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整个社会的消费,都要处理好目前与长远的关系,不能因目前的享乐损失长远的利益,目前的欢乐不能以损失长远的幸福为代价。处理好经济增长、利润增加与文艺事业内涵发展的关系,使之和谐协调,促成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个人与全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个别生产者与整个社会利益的关系。发展推进整个社会发展的公益性文艺消费。

在文艺消费中也必须处理好多种消费形式、需求的关系,使之正态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重建精神与物质的平衡。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保持文艺生态的良性发展。人类既需要高层次的精神提升,也需要低层次的欲望泄导,二者是不可分割,并行不悖的,并不互相排斥,相反往往具有伴随性。因此需要同时关注和重视多种需要的合理性,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要。处理好娱乐与发展的关系,消遣与教化的关系。如果说大众文艺、通俗文艺带给人的主要是愉悦的想像,满足的是人们的消遣、休闲等享受性需要,发挥的是文艺的日常生活功能,那么,精英文艺、纯文艺、美文艺的消费则更多的是一种理性化的深度消费,代表了一种不断超越、不断提升自我的文化发展追求,这类文艺消费根源于精神生活的深层次、高水准的需求。建设文艺消费生态环境必须重视和充分发挥这类文艺消费的精神提升、文化发展作用。以优秀文艺健康的文艺的深度消费补充大众文艺消费,引导消费潮流,抵制生态恶化。这类文艺消费具有着指向未来的性质,可以为人们开启生活的新境界。这类文艺消费的存在和历久不废也因为它对应着人类对有别于轻松、消遣、感性体验、欲望宣泄的生命探索需求。

第6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1. 我国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现状

1.1我国农村文化市场逐渐发展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经济收入水平越来越高,许多农民群众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部分群众正向着小康社会水平发展。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满足,精神文化需求占比也就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向农村市场涌入,农村文化经营单位越来越多,且从业人口和营业收入不断增加,整体文化市场逐渐兴起并发展壮大,农村群众文化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需求得到较大满足。

1.2消费支出增加且消费行为转变

我国农村群众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极大变化。过去农村收入大部分用于物质生活消费,很难挪出资金用于文化消费。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消费支出占比越来越大,占家庭开支比重越来越高。同时,文化消费行为也有很大转变,除传统的文化形式消费外,多样化的文化产品涌入,且随着基础建设的不断完善,电视、广播甚至互联网、电影均称为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行为的一部分[1]。

2. 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面临的问题

2.1公共文化基础建设较落后

就当前农村群众文化消费问题分析,其较为基础的问题之一,即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较为落后,无法满足群众越来越丰富的文化消费需求。虽然我国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基础建设上的投入越来越大,但发展情况仍不乐观。体育锻炼场所和文化活动室仍未建设到位,且在建设后的维护管理上力度不足,造成其利用率极低,实际作用不大。

2.2文化消费支出少且形式单一

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情况虽有很大改善,但整体来看,其文化消费支出仍相对较少,且消费形式较单一。许多农村消费观念仍较落后,除必要的家庭开支外,余钱均存储起来,用于文化消费情况极少,且消费形式极为单一[2]。大多农村群众仍以电视作为主要的娱乐方式,部分群众使用互联网进行娱乐放松,户外的集体文化活动参与度仍不高。

2.3不良文化消费发展严重

基于较差的公共文化基础建设和相对落后的文化消费观念,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形式存在诸多不良文化消费习惯,黄、赌等不健康文化消费形式盛行,造成农村文化建设发展受阻,影响下一代孩子的健康成长。同时,封建迷信文化发展仍较严重,许多群众主动参与到算命和巫医消费行为中,造成不良文化消费发展严重。

3. 农村文化消费问题的有效策略

3.1改善农村群众文化消费环境

面对农村文化群众消费现状中的诸多问题,要想实现相关问题的解决,应首先改善其消费环境。加强农村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体育锻炼场所、图书馆和文化馆、乡镇剧场等,加强对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的管理,保证其良好维护[3]。同时,强化资金投入,从政策上鼓励农村文化服务团体建设。多开展免费公共文化服务,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监管,创建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

3.2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

应提高农村群众文化消费能力,从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入手。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其在文化消费上的能力也就相应增强。应加强农村教育事业建设和发展,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现群众文化欣赏能力和未来收入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3.3强化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

强化农村群众文化消费意识,应首先对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习惯进行有效引导,消除不良习惯,引导其文明消费、健康消费,树立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念。同时,结合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和喜好,为其提供更加多元化且高质量的文化服务。既提高群众的文化修养和欣赏能力,还能极大激发其在文化消费上的意识。

第7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中国国家农业部在《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休闲农业要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由于资源主要来源于乡村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等,休闲农业属于自然生态的休闲旅游事业,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有效方式。

1.1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就是农村独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民俗民风和农耕文化等城市所不具备的要素。休闲农业的体验活动也必须根据农业资源的季节性、地域性、生长性、活动性等特征来设计。例如云南省某地根据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当地农村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打造出多种休闲农业模式。四川省某地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创造性地提出“五朵金花”的休闲农业模式,在大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农民就地市民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典范。休闲农业多是在乡村自然生态环境优越、人文生态景观丰富的地区发展起来的,没有清新和美的田园风光、自然和谐的奇山秀水、丰富多样的动植物资源等,休闲农业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2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一是促进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休闲农业不仅涉及农业体验活动,还涉及无污染、无公害、无化学物质的生态农产品的种植和销售。生态农产品的种植不但可以减少土地浪费,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还可以促进生态环境的恢复和绿色农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休闲农业发展的构成要素中资源型要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为了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地方政府和农民也会加大对旅游环境的打造和资源的整合,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提高资源环境质量,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二是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休闲农业的消费对象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主,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城乡居民之间的交流,吸引城市信息向农村流动,使农民可以就地接受城市的现代文明观念及先进的经济、科技、文化信息等,从而提高农民的科学素质,转变生存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建立生态文明制度。总体来看,休闲农业的经营发展,不仅能满足消费者的休闲、体验及旅游的需求,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生态文化建设、打造生态景观、维护生态平衡、促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从而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的农村生活空间。

2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1缺乏相应发展规划的指导目前,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大多为当地村民或民营资本自发策划、发展、经营,缺乏相应的科学规划引导,对城市消费者的休闲娱乐需求认识不足,大多数停留在农家乐阶段。特别是缺乏整体规划和具有特色的项目设计,模仿现象较为突出。缺乏与区域内其他景点和各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整体开发,难以形成集聚效应,阻碍了休闲产品的规模化开发和产业化实施。在已有的一些规划中,短视现象严重,缺乏对地区经济基础、文化传统、生态环境、科普教育等的综合分析,缺乏对地区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很少有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2.2设施的过度开发影响生态景观一些地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无序无规划,急功近利现象严重。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材料往往是就地取材、乱采滥伐,导致植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一些工程建设产生的碎砖、石块、炉渣、石灰及生活垃圾随意丢弃在附近的土坡、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此外,一些低劣的人造景观也对自然生态景观造成了负面影响。例如一些地区为了打造人造景观,挖湖堆山甚至模仿城市园林绿地的造景手法,对原有的地形、地貌及植被、物种等大肆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景观破坏严重。

2.3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受到挑战城市居民的出行、旅游、休闲、度假主要集中在国家法定节假日。大量的城市游客在特定时段集中涌入农村地区的休闲区域,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休闲农场的客流量骤增,超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许多游客产生的食品袋、用品袋、一次性餐具、易拉罐、啤酒瓶、废纸、瓜皮果核、食物残渣、骨头、宠物粪便等的随意丢弃,对水体、土壤、植被等产生严重污染,直接影响农村的生态景观环境。此外,由于目前中国针对农村地区的垃圾处理技术水平所限,休闲农场的垃圾分类排放、及时清扫外运和就地处理处置均面临很大压力。

2.4农村传统生态文化受到冲击消费者在休闲消费时,往往容易忽视休闲农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特别是一些人群的低素质行为,以及过度消费的做法等,影响着当地居民的消费观,对农村原有的传统生态文化带来冲击。例如,在云南等地,随着休闲农业的开发,大批消费者的涌入对当地传统生态文化带来的冲击较大,导致许多年轻农民不安于农村生活,使原本保留较好的传统民族生态文化面临传承压力,农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挑战,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2.5生态型农业经济发展滞后在许多农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尤其是山区,土地保土保水保肥能力较差,农民脱贫致富愿望强烈,面对蜂拥而至的城市消费者,出现了“萝卜快了不洗泥”现象,更多人的生态环保意识让位于发展经济、快速脱贫致富的心理,加上生态农业的发展成本相对较高,导致生态型农业发展滞后,休闲农业所需的生态农产品难以得到农民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休闲农业资源面、活动面、目的面、经营面涉及因素较多,发展的分散性突出,在自然条件较差、基础薄弱、人才与资金匮乏、生态经济建设的支撑条件较差的一些农村地区,难以形成具有生态竞争力的休闲农业产业链。

3以休闲农业促进农村生态环保的对策

3.1注重休闲农业的生态规划休闲农业的项目策划必须同步考虑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的规划,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之间的关系。一是要对休闲农业的资源基础(如生态农业资源基础、自然景观、乡村民俗文化等)进行充分分析和评估,从优化布局、因地制宜、保护生态三个方面,做好总体规划和项目策划。二是发挥生态规划保护环境的事前预防功能,预评估休闲农业待开发区域的环境质量及生态承载力,从源头上保护生态环境,推动休闲农业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三是休闲农业规划应与当地的旅游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镇基础设施体系建设规划、村庄环境建设规划等相衔接,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保障休闲农业的生态化发展。

3.2推动休闲农业的生态制度建设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和宏观调控下,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管理,建立休闲农业生态准入制度,防止破坏性的开发。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准入标准,严格审核休闲农业经营场地的开发、经营活动是否对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产生较大影响,在休闲农业开发前做好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二是要严格休闲农业建设的生态标准,休闲农业服务设施必须严格按照标准建设,且环境污染的配套处理设施必须同步建设,且要达到一定的处理标准。三是要建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环境教育培训制度,强调从业人员的环保素质,对休闲农业经营者进行必要的环保素质培训及审查,提升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生产、生活行为的生态约束,为发展生态型经济建立生态制度保障。四是要建立生态环境破坏处罚制度,对于休闲农业项目开发中的生态环境破坏行为,按破坏程度给予经济处罚、限期整治、取消开发资格等处罚。

3.3坚持休闲农业的绿色经营与发展发展休闲农业应充分利用好当地的景观与生态资源,在维护自然生境、提高农产品品质的同时,以挖掘和传承自然生态为纽带,通过恢复性建设来完善农村生态景观建设。一是经营者作为农村生态环保的维护者,应树立并不断提升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经营理念,做到不乱排放废物。同时,还要引导和监督消费者保护生态环境。二是相关管理部门应充分考虑到休闲农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生态承受能力,密切关注协调客流量,使客流量处于休闲农场的环境承载力允许范围之内,为消费者提供生态、环保、绿色的放松空间与环境,实现休闲农业的高效可持续发展。三是要培养消费者养成“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遵守农村生态文明旅游规范,杜绝乱扔垃圾等破坏生态环境行为。

3.4推进休闲农业的生态文化建设从休闲农业本身提供的功能来看,休闲农业的核心价值在于体验不同于城市生活的农村文化,生态因素、文化因素是休闲得以兴起的根基。因此在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时,要充分注重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实现农业生产、休闲、生态、科教、文化等全面价值最大化。一是将生态文化与休闲农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相互补充,坚定地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二是在进行乡土文化、人文景观的挖掘和塑造过程中,将“天人合一”等传统生态文化融入其中,使消费者不仅得到自然景观和人文的双重体验,也切实感受到传统的环保理念,丰富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内涵,推进“乡村—生态—文化”发展模式。三是还可以与学校生态教育相结合,为中小学生提供各种可供学习的资源,配合自然生态科学学习的需要创设教材园,通过环境资源、农场实地考察以及现场咨询等方式,使学生们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小做起,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

第8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大学生;消费价值观

一、影响大学生攀比现象的原因

1.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因素有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学校环境等因素。随着计划生育的影响,当代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因此从小就得到家人的厚爱。同时,大学生经济压力小,具有自由的消费环境。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商品的类型都十分多元化。货币在的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富裕的象征,这也滋生了大量的拜金主义。2.文化教育环境。有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教育的目标并不是教导学生学习守旧的知识,而是要引导学生去做一些创新的事情。脱离了高中学习压力,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经济支配权利都被家庭管控。而在上了大学之后,学生的经济权利和消费环境都十分开放,大学生也拥有了消费自主权。而就大学教学体系而言,没有针对学生消费理财开设针对性课程,仅仅是在道德教育教学方面有所提及。在此环境下,缺少对学生的消费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且很多学校学生的消攀比费情况十分严重,一些女生盲目追求限量版鞋子、包包等,而男生也喜欢购买一些高价格的电子产品等,这些跨年龄和跨经济消费能力的行为愈加泛滥,扭曲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家庭消费观念。针对金钱消费,家长的态度对学生有着一定影响。首先,很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且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也容易受到社会环境影响。很多学生都是跨省读书,家长都希望子女能够过得好一点,因此都会过度满足学生的消费需求。这种盲目地鼓励消费行为,导致了学生形成不正当的消费观和认知观。4.学生自我控制差。结合相关调查分析,很多大学生并不是出生于富裕家庭,但是其花费能力和一些富家子弟不相上下。这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差造成的。由于生活环境影响,大学生易受到外界环境的不良风气影响。且在外界环境影响下,很多学生会存在从众心理,不能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和消费观念。相关调研分析显示,很多大学生缺乏“财商”,没有自我理财意识,所有的资金都是来源于父母的供应,出现了月初富月末穷的现象。这也体现了弱控制影响下,学生的高消费和超前消费意识,造成了严重经济压力。5.大学生的求异心理。很多学生之所以购买一些高昂的消费品,并不是其能够满足自己的生活使用,重要的是这种产品能够彰显自己的“独特”之处,能够得到学生的关注。这种虚荣心和攀比心理,是一种扭曲的社会消费心理。且这些消费都是要立足于经济实力基础上的,很多学生不得不借助网贷渠道来满足自己的购买欲。

二、针对大学生消费价值观的优化策略

1.制订消费计划。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而言,其主要是缺乏一定的财商和规划意识。且前期处于一个枯燥的学习环境,唯一的休闲就是网络购物。对此,建议学生不仅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知识,还要多涉猎一些理财、经济的知识,丰富自己的财商和视野。一些学生还可以结合相关创业课程去优化自己的理财和知识,将消费变成盈利,深化自身的理财意识。同时,建议学生多阅读书籍,多出去走走,不要把自己约束在课堂环境中,应开拓视野,理性面对消费。2.养成正确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是落实当代中国科学发展的观的前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是优化学生的科学消费的行为,建议以校园环境为主体,引导学生采取争取的消费意识和发展观,建立科学的消费观念,结合自身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将自己的金钱花费在有用的地方,且所有的消费金额都不应当超过自身的经济能力,以此做到实际消费,且根据自身经济实力进行理性消费。3.校园应当引导学生正确消费。大学阶段是影响学生消费观成型的重要时期,且大学环境是学生的主要社会社交场所,学校应当肩负起学习指导任务。首先,建议教师改善校园风气,引导学生将教学重心放在学习上,这样有助于学生培养好的学习心态。且鼓励学生树立一些勤俭节约、理性消费的观念,借助公开课、座谈会等方式去要求一些成功人士来校指导。其次,学校应当定期开展一些活动,让学生去做一些消费调查,让其了解消费价值观和消费经济能力的相关理念,了解父母挣钱的辛苦,规范自己的消费行为。4.构建家庭教育桥梁。实际上,家庭教育是影响当代大学生消费的重要因素,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对孩子有着指导性影响。对此,建议家长结合自身家庭消费环境,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理性消费意识。其次,家长应当结合学生的消费能力,不应当给过多的生活费,并让学生科学规划合理消费,实现有节制、有计划的消费。这样也能够制止子女的攀比行为,引导学生正确消费。

第9篇:消费环境建设范文

摘要:低碳消费模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消费模式选择。本文分析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自然优化模式、结构转型模式和生态跨越模式等3种区域选择模式,探索了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 :低碳消费模式;区域选择;路径

低碳消费模式包括低碳消费内容、结构和方式,要求在一定社会形态和生产关系下,低碳消费者与低碳消费资料相结合。它强调消费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在消费过程中注重保护生态环境,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各级政府在环境建设和日常管理中,要考虑群体利益和个体健康的保护,形成对低碳物品和绿色服务的理性消费。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建立在科学、适度、健康、文明基础上的消费模式。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能够推动低碳生产,能够缓解资源和环境压力,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低碳消费模式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最佳消费模式选择。

一、辽宁省低碳消费现状分析

2010 年8 月,辽宁省被列入国家低碳试点范围。辽宁省成为中国低碳经济试点省区后,通过编制低碳发展规划、制定支持低碳发展的配套政策、优化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和管理体系、积极倡导低碳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等措施,推动了辽宁省低碳经济的发展。但是,辽宁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辽宁省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由于总体人口环境承载力较低,已经引起生态与资源危机。存在诸如辽宁民众低碳消费意识尚未形成,环保意识比较薄弱;政府的示范作用还有待增强,公共建设没有率先启用低碳环保设施;机关办公不能做到资源有效节约,资源循环再利用意识淡薄;媒体在宣扬倡导低碳、环保等社会行为上效用不足等问题。辽宁省是矿、煤资源优势较突显的老牌重工业基地大省,但目前能源利用率仍旧过低,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仍在持续。尤其是辽宁省商品市场上绿色低碳环保产品类型少、价格高,占市场需求量较小。因此,辽宁省急需采用一种新型消费模式,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在生活消费中,由于人们在追求新鲜奇特的同时,忽略了对普通食物的珍惜,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奢侈浪费的现象;购置商品时不首先考虑是否低碳环保,而是为满足自己某种心理需求,在生活衣、食、住、行等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高碳”行为。

二、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区域选择模式构建

根据目前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实际情况,以地区经济发展、经济技术条件、资源环境形势和发展战略为依据,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的区域选择模式为以下三种。

1.自然优化模式

自然优化模式适用于辽宁省的沈阳、大连等发达地区。从发展阶段看,低碳经济发展与这些地区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结构优化是同步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制度条件都较好。此类地区以老工业园区改造、发展高新技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静脉产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社会建设为低碳经济重点。应着重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产业、高技术服务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生态物流业、生态商贸业等循环型服务业,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建立绿色行政体系,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建设循环型社会。利用和完善现有废物综合回收利用体系,围绕固体垃圾处理,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废弃物回收流转交换系统,加快建设再生资源环保产业园,积极发展“静脉产业”。

2.结构转型模式

结构转型模式适用于辽宁沿海经济带相关地区。辽宁沿海经济带应以完善工业聚集区循环化改造,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城市矿产”产业和海水淡化产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开展低碳经济工作。以装备制造、船舶、石化、电子信息产品制造等主导产业为重点,构建产业内和产业间的工业共生网络,完善产品链条和废物代谢链条,加快推进各类产业聚集区建设。大力推进再生资源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立废旧金属、废塑料、废旧家电、废旧电子产品、废纸等回收系统和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形成分散回收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再生资源网络体系。

3.生态跨越模式

生态跨越模式适用于辽西北经济区。辽西北经济区以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为方向,建设特色鲜明、绿色生态、循环低碳的产业体系。针对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脆弱的特点,应积极推进农业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加快建立节水型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清洁能源,推进农村资源的循环再利用,调整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鼓励发展沼气、秸秆发电等农林废弃物再利用产业。以煤炭清洁生产为重点,构建煤电建产业链、煤电化产业链、煤化工产业链,在企业内部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和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的路径选择

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模式,要求政府首先编制科学规划,引导低碳消费;其次健全法律法规,强化管理职能;还需要从以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1.完善激励机制,体现政策效应

积极促进国家推进相关资源价格改革,建立合理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健全资源市场体系,促进低碳商品自由流动;推进税制改革,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制定并实施鼓励低碳消费的税收政策、贷款优惠政策、奖励政策;可以通过财政补贴方式鼓励消费者购买小排量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推广太阳能设备,普及节能灯等;通过提高燃油税、超额用电税、超额水费等措施,抑制高碳消费方式。构建绿色生产核算制度和体系,纳入统计核算体系和政绩考核体系。

2.优化经济结构,发展绿色产业

由以重化工业为主导转向以新兴低碳产业为主导,降低石化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将先进设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作为发展重点;大力发展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现代绿色服务业,提高其在辽宁经济中的比重,缓解辽宁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促进辽宁生态省建设;继续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大力普及农村沼气,发展绿色农业;解决辽宁省长期以来农业上的面源和水源的污染问题,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3.强化技术创新,突破制约瓶颈

政府应加大对低碳生产和绿色能源技术领域的投入。努力进行低碳技术研发与推广应用。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碳中和技术等。针对电力生产热能供应、钢材加工制造、化肥生产等耗能巨大的环节,加快对高效节能的工业锅炉、节能型供热或制冷设备、节能电机和变频器、节能家电、余热发电、空调节能、建筑材料节能等相关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开发绿色科技体系,包括资源化、减量化及清洁生产等技术。

4.抓好相关环节,促进低碳消费

在企业生产环节,要强化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在政府消费环节,完善政府低碳采购。对节能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实施优先采购或者强制采购;同时,积极推进公共消费和集中消费,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发展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倡导使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等;对水、电、气、热实行集中供给,对住宅、学校、运动场馆、文娱设施集中供给和使用。在社会消费环节,积极提供包括低碳酒店、低碳旅游、低碳商店等低碳消费服务,积极建设低碳消费社区。在个人消费环节,倡导科学适度、低碳环保、健康文明的生活消费模式。

5.加强宣传教育,强化低碳意识

利用各种媒体,积极宣传节约资源、低碳循环、低碳消费的相关知识,加强资源和环境教育,强化公众的生态、资源、环境和低碳意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形成消费者的低碳偏好;积极引导人们尽可能减少垃圾排放并进行垃圾分类;倡导适度消费、科学消费、绿色消费和低碳消费等良好消费习惯,抵制过度消费、面子消费、奢侈消费、便利消费等不良消费习惯;优先购买通过环境标志认证的产品,鼓励节约使用、反复使用物品,尽可能选择环保的出行方式,养成随手关灯、使用环保购物袋等习惯;多方努力使生态环保、资源节约和低碳消费活动变成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能较好体现低碳经济的本质,基本符合各地区的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的特点,容易被企业和公众接受,也便于实际操作。辽宁省进行的低碳消费实践活动基本反映出区域选择模式,能够将低碳消费与生态省、生态市的建设相结合,解决了低碳消费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定位问题。目前,辽宁省的低碳消费模式尚未形成,需要有关部门大力促进。辽宁省实施低碳消费必须从14个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尊重低碳经济规律的前提下,践行各种低碳消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