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农田土地治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田土地治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田土地治理

第1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整理;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

作为我国一项重要的开发活动,土地整理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人群,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整改土地周围的生态环境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加强对土地整理的重视,利用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理论结合先进的技术制定出合理的整理计划刻不容缓。除此之外,在土地整理工作完成之后加强对土地验收规范,建立和完善土地的整理验收标准,围绕着土地整理工程的效率、质量、环境等各方面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一旦发现问题应该及时提出相应措施并得以解决,从而有效地保障农田水利工程的施工质量。

1、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影响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因素

1.1施工单位承包形式

想要提高农田水利工程施工的质量,就应该在农田水利工程承包中加强对投标单位的管理力度以及筛选标准,确保投标单位的工程符合投标资格。目前,在施工中存在一些施工单位缺乏施工资质的现象,他们基本上都是自发形成,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不足,员工素质也良莠不齐。此外,有一些大型的施工单位在承包了工程之后,又将工程转包分包给其他小施工单位,这样一来容易造成管理混乱、分工不明确的情况,最终导致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1]。基于此,在农田水利工程承包中,应该对投标单位进行严谨的监督和检查工作,坚决杜绝分包转包的行为出现,对工程实现统一的管理。

承包单位的质量监理部门在整个工程施工期间都承担着重要责任,这就要求监理工程师对于工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把控,并建立和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在工程施工过程当中,对于质量的监督应该落实到每一个环节当中去,使每一个环节按照规定井然有序地完成以及交接,只有对整个流程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才能够从根本上保证工程质量的合格。

1.2监理工作

顾名思义,监理工作指的是监理工程师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以及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的工作,还包括对运行结果进行考核和验收,坚决禁止一切违规行为和违章操作行为的发生。但是,监理工程师的工作要建立在施工承包商保证质量的基础之上,否则监理工程师的作用和地位难以体现出来,自身的职能也难以得到发挥[2]。

1.3施工单位和施工方案的质量

施工队伍是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施工质量的决定性环节,因此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考核是当务之急。施工人员在参与施工工作之前必须要通过审核,一旦发现审核不过关的员工,要及时予以更换。作为一种特殊行业,工程施工对于从业人员在技术上有着更高的要求,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业的资格证书,持证上岗,对于现场其他施工人员也要进行必要的技术考核[3]。为了满足工程施工的需要,负责人必须配齐工程需要的相关机械设备,刚岗位人员必须守岗敬业,各司其职,通过共同的努力实现施工质量的不断提升。

1.4进场材料的质量

施工材料是工程施工进行的必要前提,因此,想要有效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加强对施工材料质量的控制。市面上施工材料种类繁多复杂,在进行施工材料的采购工作时,首先必须安排专业的人员负责对材料进行选购。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面上存在着许多厂家为了谋取暴利,利用不正当手段获取财富的现象。这要求采购人员在采购之前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不同厂家的比较,选择有信誉的厂家进行合作,选择具备质量说明书、出厂合格证等证件的产品,使用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质量标准的施工材料,坚决抵制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三无产品、廉价材料,在检验合格之后方能入场施工。不仅如此,在日后也要注意材料的库存、保存工作,避免因外界因素影响而引起材料受潮、腐蚀等情况的发生。只有在源头上对施工材料的质量进行把控,才能够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

1.5工程质量验收工作

1.5.1隐蔽工程

隐蔽工程因自身的隐蔽性,对质量验收工作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因此对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在进行对隐蔽工程的质量验收工作时,首先要严格按照相应的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其次是要对于验收合格的隐蔽工程定做相应的合格文件[4]。

1.5.2单元工程

验收工作是实现对工程质量把控的最后环节,由于工程之间存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特点,只要一个单元工程的施工质量不符合标准就会对下一个单元的施工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加强对单元工程的验收工作迫在眉睫。单元工程在结束施工之后要进行从承包单位到监理工程师多个监督单位轮流的检查和验收,一旦发现问题,必须立刻返工,直到合格为止[5]。

1.5.3单位工程的竣工

工程施工结束之后要进行以下三个部分的验收过程:

(1)施工工作结束之后首先交由承包单位进行自行检查工作

(2)检验合格之后向监理单位申请检查

(3)监理单位检验结束之后再交由建设公司进行最后的验收工作

由于工程的质量检验工作决定了整个工程的质量和功能,也和企业的经济效益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加大对该工作的重视。施工单位要负责对检查过程中相关的文件资料进行收集,在整理之后上交至建立单位和建设单位进行进一步验收,一旦在验收过程中发现质量问题,则必须返工,直至合格。

2、 结论

农田水利工程对于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想要推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韩维尧. 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131.

[2]王树林. 在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探讨[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04:182.

[3]刘洁. 土地整理施工过程中对农田水利工程的质量控制[A]. 《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年3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建筑科技与管理》组委会:,2014:2.

第2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资源;整合治理;措施;作用;新农村建设;耕地资源;科学规划

一、土地资源整合治理的作用

1、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的新阶段。实现这一目标的重点是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我国农地整理主要是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土地开发整治与新农村的建设密切相关。多年的实践已经证明,通过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治,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可以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可以有效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通过改造旧村,归并农村居民点,可以有效改变农村面貌,提高农民居住水平和生活质量。

2、保护耕地资源,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第一资源,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必须立足于国内基本自给。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粮食需求将继续增加,保护耕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压力将日益加重。要切实做到有效控制耕地减少过多的状况,确保粮食安全,必须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这事土地开发整治工作首要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农田的土地整治将是加强基本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本农田质量、改善基本农田生产条件的主要手段。

二、土地资源整合治理现状分析

土地整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以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和城乡用地增减挂钩为平台,推动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规模经营、人口集中居住、产业聚集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文以2013年我国土地资源整合治理现状进行分析,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农用地64646.56万公顷,其中耕地13515.85万公顷(20.27亿亩),林地25339.69万公顷,牧草地21956.53万公顷;建设用地3690.70万公顷,其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19.92万公顷。

2013年中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报告。通过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38.84万公顷,新增耕地34.63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10.83万公顷。2013年,中央累计下达土地整治资金442.64亿元,共验收土地整治项目2.05万个,总规模240.10万公顷,通过土地整治新增农用地38.84万公顷,新增耕地34.63万公顷,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710.83万公顷。共批准建设用地53.43万公顷,其中,农用地转建设用地37.24万公顷,占用耕地21.96万公顷,同比分别下降13.1%、13.2%、15.3%。批准单独选址和城镇村建设用地同比分别下降20.5%和8.5%。国有建设用地供应73.05万公顷,同比增2.7%,其中,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住宅用地和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供应面积分别为21.00万公顷、6.51万公顷、13.81万公顷和31.73万公顷,同比分别增长1.4%、增长27.9%、增长20.5%和下降6.3%。

三、土地资源整合治理的措施

1、加强领导,严肃问责。各司局、各单位要把安全稳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主要负责同志负总责,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深入抓。要夯实工作基础,针对本单位基础建设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影响稳定的突出问题,加快建立与当前维护稳定形势相适应的体制机制。要严格责任追究,把维护内部稳定安全的责任细化落实到领导,落实到部门、岗位,落实到人头,以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细节的安全,确保整体的安全。

2、科学规划,注重可行。土地整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我们在学习借鉴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红安实际,因地制宜,科学编制土地整理区域规划。对荒地开发整理,以小流域为单元,全面衡量田、水、路、林,确保合理布局;对低丘岗地改造项目整理,以实现“三个集中”为重点,即农民住宅向中心村和小集镇集中、乡镇村办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重新界定村庄、居民点和乡村界限权属,科学修订镇村规划;对高产农田土地整理,通过移土回填、剥离回填等方式,改善耕作层,使“瘦田”变“肥田”,“低产田”变“高产田”;集中整理“荒、废、闲”项目,重点是挖掘土地的整治潜力。

3、创新模式,阳光操作。为保障招投标活动顺利推进,县政府成立了工程项目招标工作领导小组,并从纪委、招投标办、国土等部门抽调专人,组成招标专班。为减少项目招标中的情感因素和人为因素,我们严格执行招投标公告制度,由省国土资源厅摇号产生的具有招投标资质的机构全程,实行明标明投,并且请纪委、监察局、财政局采购办以及局纪检组全程监督,开标后确立的中标单位在网上公告,确保每个项目招投标阳光操作。

4、落实资金,加强监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我们严格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专款专用,单独核算,建立专帐;坚持按照规定范围开支,绝不突破相应概定总额;坚持法人“一支笔”审批,严把资金管理关;坚持科目资金决算,严格资金审计。对项目建设资金,严格做到“五个到位”,即工程预算到位、施工合同到位、签字核实到位、正规发票到位、验收报账到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请审计部门到现场“查、对、核、审”,发现问题及时反馈整改。同时,我们还经常组织开展土地整治集体廉政谈话,打好预防针,念好紧箍咒,有力地保护了项目建设资金的安全,全县没有出现因资金问题停工事件及违纪违规的案件。

5、强化管理,保障质量。对每个建设项目,我们采取“一到、二查、三督”的方式,加强质量监管。“一到”即监理人员、技术人员、协管人员在每一个单元单项工程实施的全过程,必须有专人到现场监督;“二查”即查施工前图、地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查进场原材料是否符合国家行业标准;“三督”即管理人员、聘请人员、当地群众交叉监督,对不符合规划的施工坚决停工,对各标段建设工程严格实行末位淘汰,对工程建设质量实行终身负责制,确保每一个项目都建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工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是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和保障。为推进我国土地资源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发挥土地资源学科在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重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和管理,这也是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彦随,陕西农村宅基地综合整治模式的价值与启示[J].中国土地,2011(7):61―62.

[2]王国申,加快农村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和实施,促进辽宁土地整治工作健康发展[J],国土资源,2011(1):31―32.

第3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探析

中图分类号:F30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资金安排向高标准农田聚焦,项目布局向粮食主产区聚焦”这是回良玉副总理“两个聚焦”的重要论断,是农业综合开发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重点和方向,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是引领现代农业示范作用的重要途径。积极研究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农田对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1.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内涵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指土壤、排管、作物、耕作方式等多种因素组成的复合体系,在现有经济技术条件下,通过人工改造,全面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土、肥、水、热、气、能等多种自然条件综合平衡,装备高水平、生产方式先进、管理现代化的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并具有持续保障能力,达到进排水通畅、条田格式化、作业路网网络化、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新品种、新技术应用现代化的标准农产品生产基地。

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现代农业核心力的战略选择

2.1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

粮食安全问题关系到民众福祉和社会稳定。耕地数量和耕地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两大关键因素。目前耕地数量与社会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一是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耕地数量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二是人口增加的趋势在一定时期内不可逆转;三是社会发展对粮食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不可逆转。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综合开发抓住耕地质量这一关键因素,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稳定提高农田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良好条件,奠定坚实基础。

2.2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农田质量推动农田升级换代的重大举措

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不少地方农田质量和农产品品质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因此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对农田质量的一次重要提升和根本性保护,是在改造中低产田的基础上,对农田建设的一次升级换代。

2.3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现实需要

农田质量不仅是决定作物产量高低的主导因素,同时也决定着农产品品质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建设高标准农田,将进一步拉动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市场竞争力,夯实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为现代农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从而加快项目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

3.农业综合开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

3.1加强领导,协调推进,切实形成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强大合力

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县级政府要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重点,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具体抓,扎扎实实抓出成效,形成“领导重视,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集聚和创新,应加大资金投入,发挥规模效应。一方面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另一方面整合支农建设资金增加投入力度。对此,应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综合性、区域性和按照项目管理的优势,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平台,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整合水利、农业、土地等相关涉农建设资金,吸引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实行项目大集中、资金大整合,建立项目建设高效运行机制。按照“多元投入、立体开发”的原则和“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统一规划,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思路,统筹资源,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2加大宣传,提高认识,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顺利实施

高标准农田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定阻力,其中最大的阻力还是来自农民的认知程度。目前,农村普遍实行,对土地略微的占用与调整,均涉及到农民的自身利益,常常由此引发各类占地矛盾。而高标准农田建设需要打破现有土地格局,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这也成为高标准农田项目推动难度较大的主要原因。对此,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一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舆论媒体加以宣传。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和重要意义,宣传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长远利益和发展前景,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有利的工作条件。二是加大对示范点的宣传力度。通过现场观摩,舆论引导等推广典型经验和成效,以示范带动作用加以宣传引导,让群众看到,经过土地治理,耕地面积可增加6%-10%的巨大潜力,为大家谋福利的长远利益,并通过土地治理提高自身亩产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使其在对比中得到启发,从而逐步转变认识观念。让农民群众接受、配合、并愿意加入到工程建设中来。

3.3严格标准,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应坚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实施、高效率推进,着力打造精品工程。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按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建设标准实施,水利、农业、农机、林业、科技等措施整体推进,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真正达到治理效果。平坦地区实施“平整格田化”治理,达到渠相通、路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成方、林成网,基本实现园田化;坡耕地区实施“等高格田化”治理,达到旱能灌、洪能排、路相通、基本实现梯田化。排灌渠道根据需要设计建设,桥涵闸站渠配套齐全,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渍能降。田间道路建设达到顺直通畅,满足大中型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全面推进“沃土工程”,加大秸杆还田、稻壳还田的力度,增施有机肥,加强地力建设,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全面实现土地平整条田化,道路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桥涵配套通达化,农田作业机械化,全面彰显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高层次、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

3.4制定规划、规范有序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支农资金投向的整合聚集,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必须有理论作支撑、有制度为约束、按规划来实施。要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能和责任,有序组织实施。一是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目标,依据地方总体规划和优势农产品产业规划,组织有关专家认真编制“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规划要注重粮食主产区,突出万亩以上规模粮田,突出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确保规划合理、设计科学,并以规划为引领,认真组织实施。二是对确定的项目区进行整体规划,科学设计。对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区按照综合、超前、可行的原则进行规划布局和科学设计。综合是强调水、土、田、林路综合治理,田渠路桥林等各项工程合理布局,实现布局一体化;超前是设计的项目区20年、30年以后仍然先进、适用,打造永固工程;可行是对每个单项工程认真进行实地勘察、详细论证、广纳民意、切实做到科学规划到位,提高项目建设标准。

3.5创新机制、深度开发、放大项目建设效应

一是创新实施主体,大力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探索和鼓励其为项目实施主体,直接申报农发项目,并通过承包、反租、倒包、合作入股及托管等方式,实施先流转后开发,这样既能解决调地难的问题,又可推进规模开发,变低效利用或闲置状态土地为高产高效土地,发挥土地最大效益,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同时也为二、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资源。二是要实行深度开发,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开发与利用并重,实行深度开发,只有逐步实现粮食规模化生产,才能提高种粮的比较效益,才能增强发展粮食生产的内在动力。农业综合开发在项目区完成“硬件”设施建设后,要继续进行深度开发,安排少量资金,培育和启动农民用水户协会、农机合作社、农业技术应用协会、专用粮食品种生产协会等“软件”组织建设,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统一机耕、统一播种、统一灌溉、统一施肥和统一机收,提高粮食生产的标准化、组织化、集约化程度。

4.结语

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实需要,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应结合本地实际,逐步探索出适合本地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思路,争取建设一片,成效一片,从而进一步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2009年农业综合开发优秀调研报告和论文集.2010.

[2]张钢军等.关于推进辽宁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思考.农业经济.2010年第3期:35-36.

第4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公主岭市始终以保护国家粮食安全为重点,严格保护耕地。近年来,通过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实施新增建设用地表土剥离、划定基本农田等措施,保证了耕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

一是加大土地整治力度,提高耕地质量和补充耕地。公主岭市对于耕地后备资源进行了统计造册,将宜耕的后备资源纳入到土地整理储备库,适时进行开发整理。近年来,对二十家子、杨大城子、双城堡等6个乡镇、54个行政村的耕地进行综合治理,整治面积6980公顷,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到2015年,通过土地整治公主岭市耕地面积净增加1020公顷。公主岭市黑林子镇、怀德镇、双龙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涉及24个行政村,建设总面积19450公顷,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2184 公顷,项目总投资1.38亿元。项目实施后人均年纯收入增加541元/人,项目区粮食总产能增加442.5万公斤,夯实了农业基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又保障了粮食安全。公主岭市作为全国500个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县之一,通过项目的实施,对山、水、路、林、田的综合治理,将项目区整理成高标准、高质量的耕地,土地利用结构进一步优化,防止了水土流失,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效改善了项目的生态环境,同时提高了耕地质量。

公主岭市自设计勘测之初就把保护耕地作为一条原则和理念,贯穿整个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始终,做到能占废弃地,不占耕地,能占耕地质量等级低的,不占质量等级高的耕地。就以农用井和配套井房为例,以前项目设计4米×4米的农用井井房,高标准农田建设从保护耕地保护农民利益的角度出发,设计为0.7米×0.7米的柱式混凝土结构的井台及0.7米×0.7米×0.12米混凝土井盖。仅这一项节省优质高标准农田7987.65平方米,最大限度的保护了耕地,有力地推动了全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是开展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公主岭市严格按照《土地管理法》,强化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结合本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目前,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划定工作已经完成,共划入基本农田1.6166万亩,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平均质量等级有所提高,水田、水浇地、坡度小于15度的耕地比例有所增加;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与河流、湖泊、山体、绿带等生态屏障共两只,形成了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数量、质量、形态基本达到了城市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规定要求,全域划定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三是开展建设占用耕地表土剥离工作。2013年初,公主岭市编制了表土剥离工作方案,方案明确了工作目标任务、剥离承担单位、剥离方式、表土存放地点、后期管理等内容。下发了《关于印发公主岭市建设占用耕地表土耕作层土壤剥离工作方案的通知》,刚性要求所有占用耕地的新增建设用地全部实施表土剥离,不进行表土剥离的项目不予供地。目前已有11个建设项目用地实施了表土剥离,面积达到131公顷。剥离的表土被运送到指定存土场进行存储,为今后实施土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坡耕地和中低产田改造储备了优质土源,为不断提高耕地质量,确保粮食安全提供了战略性保障措施。

第5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 农业综合开发;山丘区;模式;探索;思考

一、指导思想

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要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为目标,以开发支柱产业为重点,从建立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入手,立足开发利用小流域内的水、土、光、热、植物资源,将治理与开发融为一体,实现经济、生态、社会三个效益的统一。

二、治理原则

1.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原则

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土地利用结构、生态环境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科学地布设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改土耕作措施,合理地确定各项措施的比例,对位配置,形成一个各项措施优化组合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系。

2.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原则

坚持农业生态系统建设与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相结合,实行开发性治理。选择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优的治理开发措施,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发展有机农业,把蔬菜产业和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开发高价值的名特优产品和绿色产品,把当地资源优势变为比较优势,形成高产、优质、高效的主导产业,使项目区成为特色商品生产基地,真正做到靠山、养山、吃山。

3.规模化治理、开发的原则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做到规模治理、规模开发,形成项目区“建成一片,富裕一方”的经济新格局和生态环境建设的良性循环。

4.防治结合的原则

正确处理治理与预防保护的关系,在治理的同时,高度重视无明显水土流失区和轻微水土流失区的预防保护工作;在开发利用水土、植物资源和进行修路等基础设施时,切实防止人为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5.治理与管护并重的原则

在治理的同时,要特别重视管理养护,长久发挥治理效益。

三、治理模式

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应倡导“等高治理、保水保土、长藤结瓜、片林线林”这种模式。“等高治理”,即沿着等高线治理,这是土地治理尊重自然规律的本质要求,山丘区和平原区不同,不宜片面强调格田成方和土地大面积平整,田块划分应成反比,对每个田块范围内的土地尽可能做到平整。“保水保土”是山丘区土地治理的中心任务之一,土地治理中的许多水利、农业和林业措施都要围绕“保水保土”这一个中心任务来安排。“长藤结瓜则为水利术语,比较形象化地描述了山丘区农田灌溉排水系统,“藤”则代表(沟)系,“瓜”则代表水库塘坝。“片林线林”则要求山丘区土地治理要突出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对一些不适应作为耕地的地方,如一些较陡的坡地和库坝上游,则要成片地植树造林,对项目区机耕路旁则要沿线植树造林。

四、立项条件

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的选定要坚持统筹规划,先易后难,规模开发,注重效益。项目要符合土地利用规划,有明确的区域范围,按小流域统一规划;项目区水源有保证,防洪有保障,排水有出路,非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易发区;项目区自然资源丰富,农林牧业综合协调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项目区干部和群众有较高的开发积极性,用于项目建设的投劳有保证,项目乡镇有自筹资金能力。

五、建设标准

1.项目区内水土资源得到综合利用,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达80%以上,项目区经济初具规模,形成了主导产业,土地产业率增长50%,商品率50%以上。

2.按适地适树原则选择树种,配置合理,项目区造林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80%以上,经济林草面积占林草总面积20-50%,25度以上坡耕地全部退耕还林还林,林木的保存率85%以上;

3.建设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对项目区25度以下坡耕地,根据实际情况,修建梯田,达到人均半亩较高标准农田,亩均年产量600kg以上;

4.项目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的蓄水、保土、缓洪综合效果显著,减沙率70%以上;

5.项目区工程设施蓄排标准,应按国家水利行业有关技术标准规定执行,做到汛期安全使用。

六、治理措施

山丘区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以整个小流域为治理对象,以小流域的四周分水岭为界,从分水岭到坡脚,从上游到下游,从沟头到沟口,进行全面整治,形成高效的农业生态系统。要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在不同的土地类型上分别配置相应的治理措施;在宜农的坡耕地上配置梯田与保土耕作措施;根据需要在坡耕地配置各类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在相对平整的耕地上,按照园田化的标准整治土地,配置水利工程、道路工程和林业工程措施;在沟道中配置各种治沟措施,做到治坡与治沟、工程与林草紧密结合,综合治理。综合治理措施的目标力求既要解决群众的粮食问题,又要解决当地的燃料、饲料和肥料问题,并与区域生态经济发展相结合,促进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治理措施主要包括如下10类:

1.梯田:按照不同坡度地块的地质条件,确定修梯田的地段和类型。

2.改土耕作:包括平整土地、秸秆还田、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与养地作物等改土增肥措施,等高耕作、沟垄种植、间作套种、深耕等保土耕作措施。

3.道路:主要指田间机耕路。

4.水土保持林:水土保持林包括水保林、用材林、薪炭林等。

5.经果林:包括经济林、果木林和中药材。主要在土层厚的荒坡或退耕地上种植。要求有规模,能形成商品 生产基地。

第6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协调

1土地生态协调建设的原则

1.1以人为本,全面和谐原则

生态建设必须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出发点,以人为本,使人与人、人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与资源供求等各方面协调一致。

1.2土地生态适宜性原则

生态建设中,应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充分考虑土地生态系统固有的生态条件对各类土地利用的适宜性。

1.3可持续原则

生态建设须以可持续发展为基础,立足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充分协调生态建设、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力争使综合效益最大化。

1.4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中。农田生态系、林灌草生态系和城镇村生态系等子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总是不均匀分布的,我们称之为土地生态系统的异质性。维护土地生态系统异质性,有利于维护土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增加促使处于平衡的群落容量增加而导致生态系统的稳定。

1.5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生态系统不同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要素(如地质、地貌、土壤、水文等)存在一定差异性,土地生态系统在空间上有严格的地域分异性,因此,生态建设应立足差异,因地制宜,确定符合当地实际的生态建设方向。

2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

2.1小流域建设中土地利用模式优势分析

第一,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随着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逐年实施,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相应提高,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改变过去单一的农业生产形式,形成了科学合理又符合当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结构。

第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通过综合治理和综合开发,改善农村产业结构,农、林、牧、副各业产值的比例有所协调;形成了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第三,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对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荒沟整地造林,合理实施治理水土流失工程,增加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提高林草覆盖率,起到了水土保持涵养水源的作用。同时地表植被的增加,对改善流域小气候,维持生态平衡起到显著的作用,充分显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对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农业后劲的作用。

第四,建设生态经济。在生产过程和经济活动中坚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下的经济发展。合理布局生产力,处理好治理、开发、保护之间的关系,发展生态型的产业化、商品化经济。生态经济的发展以生态综合治理开发为基础,生态的综合治理开发以发展生态经济为目标,既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又充分合理的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的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几种经营。

第五,加大科技投入。在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同时,提高了科技普及率,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建立科技示范点、示范户,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引进和推广各类高科技农业实用技术,形成一种养加结合、产供销配套的路子。

2.2创建文明生态村中土地利用模式优势分析

“文明生态村”在农业生产上,既能形成大规模生产,又能延长二、三产业链;既能创出名牌产品,又能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又能使光热水土资源发挥更大效益;创建文明生态村既推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又调整了农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和生态农业;既解决农村道路硬化和“五乱”陋习,又实现农村美化、绿化、净化和沼气化的生态环境;既体现了与城市园林型、生态型、现代化的定位衔接;也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又使农业生产得到可持续发展。

2.3庭院生态农业模式

庭院经济除了有其自身固有的特点,如:灵活多变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投资小、风险低、收益可观,为农村提供新能源,改善农民居住生态环境等特点之外,还有许多其他优势。高效利用土地资源,以庭院为基础,进行集约化商品生产,充分利用地下、地上空间发展。高效利用劳动力及时空资源,以庭院为基地建温室。冬季增加一季生产,充分利用空间时间及家庭劳动力。高效的资源利用产生可观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养殖因条件适宜,从而周期缩短,饲料利用率提高。沼气发酵产生优质能源,同时节电、节煤,降低生产成本,气体效应及沼渣、沼液、禽畜粪便提供的优质肥料,可减少化肥的使用,在改良土壤结构的同时降低农作物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庭院经济可因地制宜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利用生物资源,组织有效的循环系统,使通过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所获得的生物能得到多次循环利用,从而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

3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措施

3.1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实施生态规划

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的原则,集约化利用和经营各类用地,着力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和产出率,力求土地利用的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的原则。从实际情况出发,对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应大力开展以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和重建工作,采取小流域人工植树、种草和建设农田防护林网的方法,提高区域地表植被盖度。建设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生态环境治理示范区,局部辅以部分工程措施,包括拦河坝、防洪堤等,充分发挥生物技术和工程措施的综合效益。

3.2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

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是维护生态安全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国情是耕地数量大,基本农田多,由于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耕地少。但是,近几年,耕地被占用的数量也是相当之大的,应该引起领导高度重视。为此,首先,要实施耕地动态平衡战略;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措施,及时的补充耕地;其次,要加大物质投入,科学施肥,防止耕地退化,提高耕地生产力,提高农作物单位产量;再次。要加大资金和技术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修水利,排涝、防早、除渍,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质量。同时,要控制农田污染,保护农业的生态环境,避免和禁止用污染水资源灌溉农田,尽量少用或不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杀虫剂和除草剂,开发利用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降解剂,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完善农田基本设施;大力推行节水栽培技术,减少肥、药流失量。提高肥药利用率。减少农业污染,提高农业土地生态环境质量。

3.3建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综合决策的机制

在土地合理利用的决策中,既要保证经济的高速发展所需的建设用地,尤其是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又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从而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区域发展中建设项目的评价、生态安全的评价是一个极富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这除了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受到人类自身知识缺陷和认识边界的限制。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区域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因此,建立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综合决策机制可以有效的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

参考文献

[1]张凤荣,中国土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第7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黄河三角洲;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S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7-0053-02

1 引言

所谓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通过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将耕地整理成为“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涝能排、旱能灌、渍能降”的高产稳产田。以粮食主产区特别是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高标准农田,有利于形成发展我国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有利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战略方针,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综合开况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县域呈西南、东北走向,东濒渤海,西北与利津隔黄河相望,南接东营市东营区东北部与河口区毗邻。自2004年以来,垦利县先后有17个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其中,中低产田改造项目10个,改造低产田11.5万亩;产业化项目6个;科技推广项目1个。农业综合开发工程累计搬动土石方1256万m3,开挖各类沟渠1743条,长1542km;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908座;建成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11.5万亩;扩大灌溉面积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粮食产量345万kg,累计完成投资17174万元,新增产值34515万元。通过实施的配套沟渠、建筑物、U型衬砌渠道、暗灌排碱、农村生产便道、机耕道整治维修等工程项目,基本实现了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

3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必要性

下面以黄河口镇北新片1万亩土地治理项目为例,按照现有建设投资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标准,对项目区进行分别测算。

3.1现有标准建设内容及效益测算

项目区设计开挖整修沟渠路228条,长148km,土方91.5万m3;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75座;衬砌渠道4km。整平土地4000亩,技术培训6000人次,营造农田林网植树6.24万株。项目建成后,种植粮食0.3万亩,棉花0.7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100kg/亩,棉花(皮棉)15kg/亩,年可新增产值350万元,年新增利润159万元。

3.2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及效益测算

项目开挖整修沟渠路228条,长148km,土方120万方;修建各类水工建筑物82座,排灌站2座;衬砌渠道15km;暗灌排碱3000亩。改良土地10000亩,修建机耕路12km。技术培训15000人次,引进优质品种和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示范推广10000亩。营造农田林网植树15万株。扶持建设新农村4个。项目建成后,种植粮食0.7万亩,棉花0.3万亩,年可新增粮食产量250kg/亩,棉花(皮棉)25kg/亩,年可新增产值786万元,年新增利润254万元。高标准农田建设使农田完全实现自流灌溉,节水灌溉率达到70%,灌溉率达到85%以上;平整土地,修建田间生产路和主干道,达到晴雨通机(车),农业机械化程度80%以上;新建和完善农田林网,农田防护林控制面积达到85%以上;测土配方施肥、改良土壤措施到位,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

从以上两种建设的情况对比可知,搞好高标准基本农田示范区建设,能有效地增加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农民的收入,实现经济、社会、生态3方效益共赢,有力地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

4 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几点思考

(1)建设高标准农田,充分发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关系最紧密、作用最直接的一项投入,是通过“藏粮于田”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途径。只有将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作为一项既管当前又管长远的支农政策措施,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切实加强领导,给予重点支持和保障,才能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为国家粮食安全强基固本的作用。

(2)加大治碱力度,推广治碱先进技术。黄河三角州是退海新生陆地,土壤类型主要是潮土和盐土。多数土地后备资源土壤呈高盐性,且地势低洼,地下水埋较浅,仅在1.8m左右,蒸降比为3.5∶1,土壤次生盐渍化威胁大。加之耕作粗放,肥力不断下降,特别是速效养分下降迅速,土地逐渐返盐退化。探索、引进、推广先进的治碱先进技术是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成效的重要措施,通过暗灌排碱、盲沟排碱、深沟排碱,测土配方施肥等方法,逐渐改土治碱,减少土壤含盐量,增加土壤肥力,真正把中低产田改造成为高标准农田。

(3)推广节灌技术。节灌就是把利用人工集存的有形水用于土壤水分严重亏缺时段或作物需水关键期定量补偿灌溉农田。结合黄河三角洲实际情况,较适宜采取两种模式:一是灌区模式,即通过兴建高标准的节水改造工程,衬砌农田的干、支、斗、农四级渠系。其二是管灌模式,即在管灌区修建地埋管道引水系统,建设高标准管灌节水农田。

第8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驻马店作为国家和河南重要的优质粮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粮食常年产量130亿斤,占全省的1/8、全国的1/80,其中小麦产量占全省总量的1/7、全国的1/28,不仅解决了本市867万人的吃饭问题,而且每年提供商品粮80亿斤,调出20亿斤的原粮及粮食加工制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在《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中,我市10个县区全部进入核心区规划,并把我市新增粮食规划产量由全省第四位调整为第一位,力争202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58亿斤,对此,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们将抓住国家实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提高我市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

实施耕地保护措施,整合优化土地资源。认真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土地执法,严肃查处各种土地违法行为,多渠道盘活集体土地,组织开展“空心村”和闲置宅基地、空置住宅、“一户多宅”的调查清理工作。在坚持实行前提下,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入股等方式,推动土地向种田能手、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组织转移,积极培育土地流转市场,推动土地规模经营。积极实施沃土工程,推进标准粮田、农田林网、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建设,重点支持土壤改良与地力培肥工程建设,建设土肥新技术区域创新中心、建立耕地质量和墒情监测网络体系,引导农民增加对土壤有机质的投入,鼓励农民实施秸秆还田,施用农家肥,提高耕地地力等级和耕地质量。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牢牢抓住国家今年加大对农业特别是水利设施投入的机遇,认真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着力打造粮食核心生产区。按照《驻马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规划》,以强力推进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以巩固提升高产田为支撑,以打造吨粮田为方向,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一批农田水利、中低产田改造、农业综合开发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加大板桥、薄山、宿鸭湖三大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项目建设进度,完成薄山、宋家场、宿鸭湖3座大型水库和下宋7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玉带河、北汝河、大洪河分洪道及奎旺河、三里河治理工程,改善我市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创新投资机制,深入推进农田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以奖代补、以奖、先建后补”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农民投资投劳广泛开展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改善农田水利条件,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9篇:农田土地治理范文

关键词:塌陷地;采煤;污水处理;开源节流

中图分类号: F41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9-59-2

1 概述

煤炭是人类世界使用的主要能源之一,被人们誉为黑色的金子,是工业发展的食粮。目前由于煤炭的开采,出现了以下几个问题:首先,使土地原有的面貌和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破坏,多个地方出现地面沉降,严重地区,积水达到5-8m;其次,使耕地迅速减少,矿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最后,塌陷地的形成,致使多处村庄及单位搬迁,使人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引发了多种社会矛盾。因此,为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塌陷地的治理问题已迫在眉睫。

2 塌陷地的主要治理措施

不同塌陷程度的土地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

轻度塌陷区以及部分中度塌陷区的土地,塌陷程度较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通过土地平整措施、表土剥离、堆放与回覆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治理。

中度塌陷区的土地,塌陷程度较重,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通过矸石充填、表土剥离、堆放与回覆以及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治理。

重度塌陷区的土地,塌陷程度较重,有季节性积水和永久性积水的情况,通过挖深垫浅的方式进行治理。

2.1 土壤结构重构措施

2.1.1 土地平整措施

对于轻度塌陷区,塌陷程度较小,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小,主要采用土地平整的措施。土地平整的目的是通过推高填低、平整土地,使农田达到满足灌溉和耕作的基本要求。通过土地平整措施,改善农田灌溉的条件,达到提高土地利用质量,建设高产、稳产农田的基本目的。土地平整应根据矿区地形特点、土地利用规划、农田耕作、灌溉以及防治水土流失等要求,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根据实际地形,将多个田块划分为一个平整单元进行平整,在每一平整单元内,依照项目区实测高程点,用散点法计算土方量。没有实测高程点的采用典型田块法计算土方量。利用推土机将塌陷产生的土丘或土坑直接进行平整。

2.1.2 表土剥离、堆放与回覆

表土是指耕作层土壤和表层土壤,是经过多年耕作和植物作用而形成的熟化土壤,是下层生土所不能替代的,对于植物的生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土地结构重创时。首先要把表层的熟化土壤尽可能地剥离后在合适的地方贮存并加以养护和妥善管理以保持其肥力,保护和利用好表层的熟化土壤(主要为0~50cm的土层);待土地整理结束后,再将表土平铺于整理后的土地表面,使其得到充分、有效、科学的利用。

表土的剥离是否适宜关系到将来塌陷地治理的成功率与成本高低,也是塌陷地治理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因此必须要做好表土的剥离工作。治理工程中对于轻度塌陷区域,先将表土剥离再进行土地平整工程,剥离耕作层厚度不应小于20cm;对于中度塌陷区(1.5-3m),进行矸石充填工程之前,剥离土层厚度不小于80cm,并对不同层土壤分别堆放存储;对于积水区,积水前进行表土剥离。

表土堆放高度以3-4m为宜,土堆坡降为1:1,四周采用编织袋挡土墙进行围挡并设置标志牌,雨季、大风季节用土工布遮挡,因为雨水淋溶后有机质含量下降。四周设置临时排水沟,底宽0.3m,深度0.3m,边坡1:1,纵坡为自然坡,导入周围排水沟或沟道。表土临时堆置场地应地势平坦,不易受洪水冲刷,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雨季采集土壤会损失土壤的肥力,土壤压紧后会失掉它本身的肥效,所以土壤的采集和堆放最好是在其解冻和自然湿润的条件下进行,并禁止在堆土区域反复碾压。

2.1.3 矸石充填法整地措施

对于在煤炭开采过程中产生大量矸石,并堆放了临时矸石场的矿山,治理中度塌陷区时,表土剥离后可采用煤矸石作为充填材料。

利用煤矸石的酸碱性及其丰富的微量元素和营养成分,和生土一起作为充填材料,并适当掺入一些有机肥,有效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疏松度,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避免土壤中各种细菌滋生,丰富土壤腐殖质,促进植被生长。尤其在砂质土壤中,煤矸石不仅可以防风固沙,还对沙地土壤有明显改良作用。

2.1.4 挖深垫浅措施

挖深垫浅主要是针对重度塌陷区,利用挖掘机将塌陷严重的区域再挖深形成水塘或者鱼塘,取出的土方作为中度塌陷区的充填材料,达到水产养殖和农业耕植并举的一种治理方式。根据治理设备的不同,可以细分为:泥浆泵治理技术、托式产运治理技术、挖掘机治理技术等。

最常用的设备是托式铲运机,托式铲运机是一个无动力的拖斗,在前部用推土机作为牵引设备进行铲装运土作业。铲运机由一个带有活动地板的铲斗、4个轮胎和液压(驱动)系统组成。其中铲斗的锋利箕形铲刀,用于剥离土壤。工作时前推后拉,用于推土、挖土和运土,具备铲、运、填、平等多种功能,能将土方从“挖深区”推或拉至“垫浅区”,对“垫浅区”进行回填。

托式铲运机在治理土地时,首先将“挖深区”和“垫浅区”的熟土层剥离堆存;其次将根据机械的多少和地矿的大小将“挖深区”分成若干块段,多台机械同时进行挖掘及回填工作;然后在回填到一定标高后,再将熟土回填到治理区表层,使“垫浅区”达到设计标高;最后推平后,施农用耕作细肥用推耙机进行松土整理,建立治理区田间水利灌溉系统,培肥后即可种植。

2.2 农田水利工程和道路工程

2.2.1 灌溉工程措施

根据塌陷地地下水资源情况,主要通过修建机井抽取浅层地下水进行田间灌溉。新修机井的同时埋设机井输水管道引水至田间进行灌溉,并为新修机井配制机井房;根据塌陷地电力设施情况,建设配电室为新打机井水泵提供动力,架设高低压线,并根据机井数量配备变压器。

2.2.2 排水工程措施

塌陷地内耕地多以水浇地为主,为满足田间灌排水需要,对塌陷地块平整后在原有基础上沿规划道路重新规划设计斗沟、农沟两级排水沟,田间排水沟与周围地块排水沟相连,与区域主干沟相通,将田间水汇集一并排出治理区。排水沟采用挖掘机粗开挖、人工修整措施修建。对于部分积水严重积水又无法通过周边沟渠进行自然排水区域,配置移动泵站以及PVC管道进行强排水,将积水抽调至周边较大沟渠进行自然排水或者直接强排至承泄区。

2.2.3 输电线路工程

建设配电室为新打机井水泵提供动力,架设高低压线,并根据机井数量配备变压器。

2.2.4 道路工程措施

煤矿地下采煤对土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道路也由不同程度的损坏。塌陷区内田间道多为硬化路面,生产路多为土路,对轻度塌陷的道路进行维修,中度以及重度塌陷道路根据周边农民的出行习惯,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规划设计田间道路和生产路与周边生产道路相连。

道路设计应少占耕地,因地制宜的将田间道路根据现状条件规划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级道路系统。田间路主要为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械加油、加水、加种等服务。生产路与田间道垂直布置,一般沿沟的走向或垂直于田块方向。

2.3 植被重建工程措施

土壤结构重构及水路道路工程完成后,为了保持水土,防风固沙,降低大风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改善区域生态系统,应在田间道路两侧布置农田防护林工程。道路两侧防护林为单行栽植,均栽植乔木,穴状植苗栽植,选择两年生苗木。

树种的选择,根据当地的气候与土壤条件,选用适应当地生长、抗污染、耐烟尘、耐瘠薄的乡土树种,优先考虑当地自然生长的树种,栽种时间选择在春季。

3 结论

综上所述,根据塌陷地不同的塌陷程度,因地制宜地对塌陷地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有效地保护了耕地,并合理地利用的土地资源,修复了矿区的矿山地质环境,为人们生活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参 考 文 献

[1] 樊金栓.煤矸石对环境的危害与开发利用研究[J].2008.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