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运维管理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金山区全部的五家助产医疗机构2011年-2012年上报的所有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为研究对象。
1.2方法
2012年1月起针对全区五家助产医疗机构发生的符合“上海市危重孕产妇上报标准”的所有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自危重发生之刻起至危重孕产妇评审结束这一过程,参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业务指导机构的工作要求及《金山区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精神,予以全程化考核评估。
1.2.1.实行危重孕产妇抢救的专人接报制,接报后赴现场调查、病史整理并上报上海市妇女保健所和金山区卫生局。
1.2.2根据助产医疗机构上报及危重孕产妇抢救现场调查的实际情况,如实填写“金山区危重孕产妇工作全程规范化管理调查表”,对上报的及时规范性、现场抢救绿色通道开通情况、转会诊规范等情况进行质控。
1.2.3专人完成病情进展追踪报告直至病情稳定,产后42天追踪产妇结局。
1.2.4妇幼所专业人员定期参加和指导“危重孕产妇院级评审”,促进各医疗机构规范、有序开展院级评审工作。
1.2.5参照“金山区危重孕产妇工作全程规范化管理评分表”每月开展评估审核,
作者简介:陈雪梅(1975年— ),女,主管医师
对符合危重孕产妇规范化管理且抢救成功的病例,予以一定的奖励,并将质控结果在妇幼保健协作组会议上予以反馈。
2.结果
2.1危重孕产妇抢救发生及转归情况
2011年金山区共有6258名孕产妇分娩,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18例,危重发生率0.29%。因上海市五家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之一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位于我区,故其中有4例为外区县转入病例。2012年全区有7617名孕产妇分娩,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24例,危重发生率0.32%,其中外区县转入病例4例。
根据病情的危重程度及抢救成功的难易程度,又把产科出血(>5000ml,或出现休克、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需行子宫切除者)、羊水栓塞、产科出血引起的DIC以外的各种产科疾病所致的DIC、妊娠合并心衰、重症肝炎、畸形脂肪肝、重症感染、重症胰腺炎、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定义为极危重的抢救病例。
2.2医院-区妇幼所1小时电话上报及时情况
2012年危重孕产妇抢救发生后,助产医疗机构1小时内电话上报区妇幼所共22例,及时率91.67%(22/24)。2011年助产医疗机构1小时内电话上报区妇幼所共11例,及时率61.11%(11/18)。2012年较2011年同期比较上升了50.01%。
2.3区-市妇幼所2小时电话上报及时情况
区妇幼所接到危重孕产妇抢救所在医院的电话报告,至现场确认后,对由我区初次上报的危重孕产妇2小时内电话上报市妇女保健所。2011年我区18例危重孕产妇中由我区助产医疗机构首次上报的危重孕产妇共14例,区妇幼所2小时电话及时上报至市妇女保健所8例,及时率为57.14%。2012年项目实施后,我区助产医疗机构首次上报的危重孕产妇共20例,区妇幼所2小时电话上报及时率上升至80%(16/20)。
2.4抢救现场三级人员到位情况
医疗机构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时,产科主任、行政值班人员、分管院长立即到达现场负责组织抢救。2012年三级人员到位率分别为95.83%、91.67%、58.33%,较2011年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见表3
表3 2011-2012年金山区危重孕产妇抢救现场三级人员到位率
2.5转会诊规范及结局追踪随访情况
2011-2012年全区共有4例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转至对口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均能做到由医务科与转入医院医务科联系、当班医师携危重孕产妇转诊二联单在120急救车的护送下进行转诊,同时做好病情交接工作,规范转诊率100%。
2011-2012年危重孕产妇抢救42例,产后42天结局追踪42例,结局追踪率100%。42例中孕产妇死亡6例,其中5例为外区县转入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另外,6例死亡病例中有2例为放弃抢救、自动出院回老家后死亡。2011-2012年抢救成功率85.71%(36/42)(2011年88.89%(16/18),2012年83.33%(20/24))。
2.6院级评审情况
2011年下半年上海市卫生局出台了《上海市危重孕产妇评审实施方案(试行)》,建立了危重孕产妇定期分级评审制度。我区11月起共开展院级评审6例,评审率33.33%(6/18)。除4例孕产妇死亡病例进行死亡讨论外,2012年对其他所有危重孕产妇抢救病例均开展了院级评审,评审率100%(20/20)。
3.讨 论
3.1 推进危重孕产妇全程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是可行的 大量国际国内资料表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孕产妇死亡率的高低与危重孕产妇的救治能力、救治网络的建立与“绿色通道的通畅、孕产期保健服务能力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深入分析救治病例诊治、转诊等环节,开展危重孕产妇评审,有利于提高危重孕产妇早期识别、干预和救治能力,降低孕产妇死亡率【1,2】。通过建立危重危重孕产妇抢救报告调查制度及危重孕产妇评审制度,上海市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有了进一步的提高,2012年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97.3%,孕产妇死亡率7.10/10万,创历史新低。由于上海市五家危重孕产妇抢救中心之一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位于我区,负责收治全市传染病的危重病例。该院2011年危重孕产妇发生10例,占全区上报总数的62.50%,2012年16例,占全区上报总数的66.67%。外区及外省市极危重孕产妇转入也逐渐增多,2011年8例,占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危重孕产妇抢救总数的80%(8/10),2012年14例,占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危重孕产妇抢救总数的87.5%(14/16),救治难度大,故我区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但从危重抢救发生后助产医疗机构1小时内电话上报区妇幼所及时率、区-市妇幼所2小时内电话上报及时率及抢救现场三级人员到位率的提高以及转会诊、评审规范率方面来看,推进危重孕产妇全程规范化管理的模式,有利于提升危重孕产妇转会诊及救治网络的内涵建设,避免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的发生,切实可行。
3.2孕产妇抢救团队概念有待提高。危重孕产妇抢救团队的成立,可以改变以往只有产科医生孤军救治、领导不重视、其他科室叫不动的困难局面。而畅通的急救绿色通道和各级领导的强有力的支持是危重孕产妇抢救成功的关键。但是,资料显示,医疗机构发生危重孕产妇抢救时,三级人员尤其是分管院长到位率增长幅度不高,对危重孕产妇抢救及转会诊工作、对孕产妇系统保健和降低孕产妇死亡重要性的认识尚嫌不足,对危重孕产妇抢救工作的了解程度和对产科工作的关心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4.参考文献
关键词: 全生命周期管理; 运维检修;资源预测; 电力行业
中图分类号: TN915.853?34; TM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6)01?0133?04
0 引 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全球资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电网发展面临新课题和新挑战。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高电力企业的管理水平,将全生命周期成本(Life Circle Cost,LCC)管理理念和方法应用于电力企业的设备管理实践已成为国际电力发展的现实选择。
全生命周期成本管理统筹考虑资产的规划、设计、采购、建设、运行、检修、技改、报废的全过程,提高投资效益,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1]。在电力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成本中,电力设备的运维检修成本大约占LCC[2]的60%~70%,是持续时间最长、影响绩效最大的环节。
随着电网设备规模的日益增长,及设备平均投运年限的日益增加,运维检修工作量也不断增长,但是企业对设备运维检修人员及资金投入的增长日益放缓。因此,在新的形势下,既要保证电网运行安全可靠,又要合理配置运维检修人员的工作量及机械、材料等资源的使用,对运维检修资源配置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运维检修活动的预测分析,科学预测运维检修资源需求,提前优化人力、资金等资源配置,有助于提升整体运维检修水平,是推动设备运维检修管理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
1 研究现状
全寿命周期造价是20世纪70年代末由英美相关学者将项目使用维护阶段纳入造价管理范围后提出的,以整个项目寿命周期总造价最小化为目标的管理理论。该理论以长期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全面系统地审视设备的规划、购置、安装、运行、维修、改造、更新、直至报废的全过程,最终实现全生命周期相对成本的最小化[3?4]。其主要分为初始投资成本(Cost of Investment)、运行成本(Cost of Operation)、检修维护成本(Cost of Maintenance)、故障损失成本(Cost of Fault)、退役处置成本(Cost of Default)五项,如图1所示。运维检修是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本主要包括LCC中的运行成本、检修维护成本,与故障损失成本中的故障检修成本。
设备运维检修是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持续时间最长,绩效影响较大,检修的决策、投资和资源分配对该环节的绩效影响突出,因此开展基于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维检修环节优化研究尤为必要。
随着20世纪80年代我国监测和诊断技术的发展,针对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模式也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5]。目前,广东电网实行设备计划检修与状态检修相结合的方式,在设备可靠性与经济性中达到较优平衡。
但对于设备运维检修资源预测的研究,目前国内相关方面研究比较少。国家电网公司内一些电力公司研究了设备运维检修活动资源需求规模的方法,上海电力公司通过建立资产墙,分析各类设备历年运维检修活动成本情况,得出不同年龄段设备运维检修活动年度成本,从而实现对运维检修活动资金需求的预测[6]。
另外,对于设备的运维检修成本研究与劳动定额研究,国内不少研究机构与高校都取得了研究成果。薛玉兰根据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对运维检修费用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检修成本信息的获取方法[7]。张镱议等人基于云理论等方法提出了电力变压器绝缘状态的评估方法,并综合考虑可靠性与经济性等因素提出了电力变压器检修方案的优选方法[8?9]。许旭锋等人根据模糊机会约束二层规划方法,提出了配电网检修计划优化策略[10]。林雪倩等人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220 kV的变压器及断路器进行了运维检修成本测算,从巡检费用、消缺费用、状态检修费用3方面比较了不同类型的变压器及断路器,提出了变压器及断路器的机构选择建议[11?12]。王佳明等开展了基于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的输变电设备状态检修策略研究[13]。马仲能等在电力设备全寿命周期成本最优的基础上,开展了电力设备的检修策略研究[14]。鲁宗相等开展了基于风险评估的断路器检修决策研究,从风险的角度对检修决策提出建议[15]。
本文基于LCC理论,对运维检修各项工作内容与活动频次需求进行细化分析,并充分应用运维检修成本与劳动定额研究成果,建立运维检修资源需求预测模型,提前规划运维检修资源配置。
2 信息获取与处理
在设备运维检修资源需求分析的过程中,既需要设备的整体规模与运行状态,如设备投运年限、健康程度等系统数据字段,也需要运维检修规程规定、运维作业要求与劳动定额等文档文件。
关键词:中国石油;人力管理系统;运维管理;运维服务;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各行各业的信息系统也不断增多。为了使系统处于良好运行状态,充分发挥工作效能,就必须加强系统的运维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对信息系统运行至关重要,在企业运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起到愈发重要的作用。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自2009年初全面上线后,逐步搭建了一套适合自身的运维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系统运维管理工作。随着系统规模不断扩大和运维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如何进一步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对中国石油人事业务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1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概述
中国石油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是以油气业务、工程技术服务、石油工程建设、石油装备制造、金融服务、新能源开发等为主营业务,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国经营的综合性石油公司。2000年,中国石油制定了《中国石油信息技术总体规划》,ERP是IT总体规划中的一条主线,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含在ERP系统中。借鉴国际大型企业成功实施ERP的经验,采用相同软件、统一标准,在对人事工作业务流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独立实施ERP系统中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模块,用较短时间建成统一高效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平台。[1]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全面实现了人事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经营管理、人员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操作技能人员管理、报表统计等功能,统一了中国石油的人事管理系统,实现了中国石油整体业务数据的高度集成,从日常人事行政工作职能、人力资源战略规划、员工共享服务等多方面满足了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业务需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平台。
2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现状
2.1系统运维管理工作发展历程
2009年2月27日,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揭牌启用,标志着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全面上线应用。按照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要求,信息系统运行维护工作应按照三级运行维护体系实施。为此,根据中国石油信息化“谁建设、谁运维”原则,首先设立了由系统建设实施团队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信息技术支持中心,负责系统的日常应用和整体运维工作,为系统应用和三级运行维护提供共享技术支持。其次,组建了由各类信息技术和业务专家、外部软件和咨询专家等人员组成的信息技术专家中心,负责解决复杂故障、突发事件和宕机恢复等问题,为系统升级、功能完善、扩展实施等提供技术支持。最后,每个企事业单位专门设置了一至两名系统关键用户岗位,负责企事业单位信息系统现场运行维护工作。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以三级运行维护体系为基础有序开展,主要包括《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管理暂行办法》、《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用户及权限管理办法》、《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用户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则制度,梳理规范系统业务流程及运维工作流程,制作各类审批表单,明确工作要求,按照系统应用推广期间的区域划分策略,进行系统日常应用支持工作,管理用户需求,新增功能开发;定期系统应用监控分析;数据备份及系统应急工作等等。
2.2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不足
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稳步推进各项系统运维管理工作,成功保障了系统健康、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为中国石油人事工作提供了有力帮助。虽然,系统运维管理每年都能够按时完成工作任务,满足服务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2.1人事业务复杂,关键难度较大中国石油人事业务模块较多,业务工作繁杂琐碎,各单位人事业务也不尽相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关键用户岗位,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一线支持人员,虽然具备IT技术能力,但是很难对问题岗位人员的人事业务完全熟知掌握,在实际的系统运维支持中,经常需要充分了解其业务情况,结合系统功能进行深入分析,才能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样对于问题处理的有效、及时性都会受到影响。2.2.2岗位意识有待增强,服务意识有待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运维工作不仅仅是系统热线支持,还包含问题跟踪处理、配置变更、应用监控、数据备份、系统培训、安全保障等几十项工作内容,信息技术支持中心人员少、任务重,只能采用“一人多岗、一人多技、一岗多能”的管理机制。因此,运维人员每天忙于完成工作,虽然有很多事情干,但是重复性工作居多,时间久了,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对于那些常见问题,反而不愿花时间去帮助用户深层次解决问题,感觉做了也没什么成就感。2.2.3系统培训形式单一,培训效果落地难系统培训工作一直是系统运维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仅包括关键用户取证培训、高级用户功能培训、企业最终用户培训等系统用户培训,还包括运维人员轮岗培训、新增功能知识转移培训等信息技术支持中心内部培训。系统培训工作一直采用传统面授的形式,培训形式较为单一,学员积极性不高,经常出现教室里听讲师讲得头头是道、条分缕析,实际系统操作寸步难行、束手无策的情况,学员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3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的几点想法
中国石油人事业务不断变化,决定了运维管理工作是一个长期持续、动态完善的过程,无法做到一劳永逸,如何改进运维质量,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弱化关键用户部分职责,调整系统运维体系架构
目前,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持续推广新功能,人事模块不断细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高级用户逐渐深入应用系统,企业关键用户岗对于系统模块应用维护工作也越来越吃力。为保证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稳定运行,应定期分析运维体系架构,不断完善系统运维体系,如将企业关键用户岗各人事模块业务支持职责逐渐划转至企业高级用户,让更多的企业高级用户参与到本单位系统运维工作中来,使企业高级用户逐步变成企事业运行维护队伍的一部分。这样不仅有利于系统各业务模块新功能在企业中的应用推广,企业最终用户能够得到更专业的解答,企业关键用户岗也有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系统监控、用户考核、系统培训等非人事模块业务工作中去。
3.2激发运维工作热情,培养运维服务意识
系统运维工作的有效进行,离不开高素质运维人员。作为一名优秀的系统运维人员,不仅要具有优秀的技术素质,更要有良好的岗位观念及服务意识。只有这样的人员组成的团队,才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服务工作,不断提高运维队伍的服务水平。那么,如何能让运维人员明晰岗位定位,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服务需求?首先,在运维人员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通过参与“岗位技能大比武”、“争当系统专业讲师”、“有奖更新运维知识库”、“参与专题QC小组”各类活动的方式,扩大运维人员知识面,丰富其岗位生活,使运维人员对本职工作的重新认识,重新定义;其次,可以定期请外部专业讲师进行运维理念、方法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懂得先进的IT技术,也懂得先进的管理思想,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运维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最后,可以采用“走出去、看一看”的方式,去其他IT公司调研学习,看看周边优秀的团队是如何工作的,看看运维业界现在发生了什么。这些都能够带来很多的反向思考。
3.3培训形式多样化,吸引系统用户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培训工作也必须跟随时代的潮流,利用多样化的培训形式,使培训工作变得丰富多彩,吸引培训对象,可以获得更好地培训效果。在目前面授培训的基础上,将培训场景化,如挑选授课内容流程性强的培训,采用扮演流程各个环节的形式,请学员分组协助完成,完全改变传统老师台上讲、学员台下听的模式;将培训在线化,如利用标准课件制作工具将培训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放置在中国石油统一在线培训平台上,方便学员随时随地学习;将培训社区化,如讲师将面授学员利用网路社交工具,组成一个学习团队,有问题一起交流讨论,大家共同提高。这些都是很好的培训多样化的改进方式,这样不仅提升了运维团队系统培训水平,学员也不再感到枯燥无聊,更加乐意学习。
3.4转换沟通思维,化被动为主动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人力资源管理管理系统作为信息系统,提升系统运维服务能力也可以采用从“沟通管理”下手的一些通用方法。沟通是运维人员与业务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对于系统运维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的沟通手段包括运维热线服务电话接听、电子邮件接收、即时消息接收、门户在线交流等。既然已经有了多样化的沟通手段为基础,我们就可以转换思维,将原先的“响应式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如在日常工作中主动询问了解业务部门需求,协助进行分析,满足业务部门个性化需求;组织不定期运维座谈会,相同岗位、地域相近的业务人员、运维人员聚在一起共同讨论,互相交流经验等。
4结束语
随着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功能的不断完善,中国石油人事业务也与系统之间的耦合越来越紧密,对系统运维工作也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提升系统运维管理工作,使我们的信息系统运维服务工作更加科学、规范、智能,更大地发挥信息化对人事业务的支持作用,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法玉晓,卢山,王爱玲等.中国石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实施策略[J].石油规划设计,2010,21(4):20-22.
关键词:变电运维 仪器 仪表 维护 管理
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相应的电力行业也在不断进步,电力行业明显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最近几年以来,每年供电量保持着高速增长,因此这不断提高了对变电运维仪器仪表安全运行的要求。科学技术的日益创新,数字化维护和管理技术已经开始变压运维仪器仪表保护领域上应用。针对变电运维仪器运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论述变电装置维护的原理和管理要求,不断改善仪表的管理方式,这可以使得很多维护原理能够成功应用于实践。
一、变电运维的仪器仪表故障的原因分析
电力系统迅猛发展,电力市场和电力运营逐渐提升到很多电网公司的高度竞争重点,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指对末端电力用户的管理、电量的管理。很多公变、专变被列入采集和监控的范围,使得变电运维仪器在高压实验下的维护和管理逐渐完善起来,变电运维仪器的采集终端的接线方式明显突出起来。
变电运维仪器在开始投入运行的时候,低压测区内容易发生三相接地故障引发变压运维仪表装置故障事故。对当前变压器事故过程的分析,仪器仪表故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变压器高压侧临界点位置会直接碰到地面,当配电网接入时就会引起一次接线装置故障。高压线路进行了零序故障分量,在零序励磁电抗中产生极强的电流。因此,高压电流经过系统时容易发生二次接线短路,此时变电运维仪器电流高出平时的3倍以上。一旦变压器内外侧的一次接线装置引发电流回路,造成变电运维仪器故障,低压侧的无序电压就会造成接线装置的极度不平衡,这样一来,电流数值就会达到差动保护的最高值,就会造成误动。
对变电运维仪器仪表装置没有一个合理的规划, 所以提不出完整而准确的需求,直接导致了后期的应用无法实用化;过分追求狭义的故障处理和恢复功能。而变电运维仪器仪表处于超负荷且高度集中,运行环境比较恶劣,容易引起故障的系统,而稳定性要求较高。
二、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维护原理和管理要求
变电运维仪器仪表一般是参照新型的短路电流线圈型号,融入制动型的设备,根据内侧变流器的铁芯来进行差动的平衡原理来保护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正常运行。实现内侧变流器的铁芯差动保护机制,防止磁场电流涌动导致二次接线装置故障。这种类型的变流器利用磁芯来降低电流周期分量,不断降低速度,避免发生变压器摩擦导致故障的发生。当变流器的铁芯逐渐饱和之后,变流器的磁场吸引力度就会不断减弱,电压强度变化量也缩小。
高压变电器里的一次感应电压不断降低,会使得磁场电流逐渐饱和,最终可以防止变压器空载分合电流涌动所造成的保护误动。当高压变压器不断出现涌流现象的时候,紧随而来也是一股直流分量,这导致变电运维仪器瘫痪,使得变流器起不了作用。二次接线差动保护一般是牺牲了变电运维仪器调节的灵活性,来增强变电器的保护力度,稳定了通过的电流,直接躲开涌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对变电运维仪器管理的要求也是比较高的,差动保护的二次回路接线,先要对一次接线的形式进行合理选择,内外侧合理相位补偿,保持差动保护回路电流之间的平衡。对于某些特殊类型的变电系统,它们内部的电流位置和压力都不同,完全没有必要进行相位补偿。这类变电系统虽然灵活性很差,但是用各种二次接线方式来对低压侧区接地故障所产生的电流不平衡现象进行改善,避免造成差动保护的误动。由于额定电流设定的定值过高,变电运维仪器中继电器对二次接线短路故障反应灵活性变得低下,这不利于大型变电运维仪器的主保护。
三、变电运维仪器仪表的数字化维护和管理
(一)要实现变电运维仪器在高压下正常运行,合理自动维护和管理,必须要加强开发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由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完成故障判断、故障隔离和网络重构,自动恢复对各变电运维仪器故障区域的供电。在故障区域被隔离后,配电数字化中心或地区调度所将迅速派出抢修人员至变电运维仪器故障地点抢修。当故障修复完,保证供电了,应该让运行工作人员发动,计算机数字化控制系统能按正常运行方式迅速保证变电运维仪器的正常供电。但是配电网数字化工作涉及面广、投资高,因此要不断利用用电需求和供电稳定性要求,全方面研究现有变电运维仪器二次接线结构和设备状况,制订规划、分步实施,与配电网改造和发展规划同步考虑,协调配合,避免重复建设或推倒重来,在总结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相继推广出去。
(二)保证变电运维仪器数字化系统安全运行。变电运维仪器数字化管理系统是配电网运行管理与自动化、通信等新技术相互融合的系统。数字化系统自身具有点多面广、涉及方面广、线路结构不可靠的缺点,此外信息变电数字化系统运用的重点,变电数字化工程系统其运行依靠无数的终端设备提供数据支持、有线与无线通讯网络提供数据传输通道,以及数据库的更新实现数据统计、汇总、分析等功能。
(三)变电运维仪器的数字化管理是利用辅助变换器变换电压信号,通过采样及数字化模块的转换,可以有数字化处理器运算数字信息,管理好所有相关数据,变量运算和保护逻辑功能都可以有系统来实现。使用系统相位补偿数字化的变电运维仪器差动管理,消除电流分量所造成的故障。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变电运维仪器仪表装置得维护和管理必须得依靠二次接线的选择,利用不同接线方式的组合,优劣互补,使得变电运维仪器中的电流能够合理到位。这也能避免变电运维仪器二次接线故障时的误动,妥善的进行差动保护,提高运行的可靠性。数字化差动保护变电运维仪器的作用完全可以由软件来实现,运用矩阵式的分量方法来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ITSM;信息运维;IT服务
1.ITSM综述
ITSM(IT Service Management,IT服务管理)起源于ITIL(IT Infrastructure Library,IT基础架构标准库),是一套帮助企业对IT系统的规划、研发、实施和运营进行有效管理的方法,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方法,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组织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能力及其水平。ITSM的关键要素是人员、流程以及技术,其中流程是ITSM的核心。从管理的角度来看,ITSM的本质就是使用流程把IT服务过程标准化的方法,将以往散乱、无序的信息运维工作变得程序化,通过规划ITSM各项流程、资源的管理,全面掌控信息运维服务的质量、成本。
2.ITSM运维体系的应用
丽江供电局的信息化运维有以下特点:一是信息部门除了要做好信息运维服务外,还承担着信息化规划建设、管理和评价考核的任务;二是信息化工作人员少,信息化建设、运维的要求高,压力大。在这样的情形下,照搬业界ITSM建设,建设传统意义上的ITSM是行不通的。ITSM运维体系几乎涵盖了全部信息专业人员和主要工作流程,占用了绝大多数的信息资源,必须充分利用各类信息资源,做到ITSM流程与信息化管理、考核工作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ITSM融人企业的信息化工作中,真正带来效益。
2.1 ITSM的建设实施,对信息化基础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ITSM是业界对IT运维管理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结晶,也是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规模化、体系化后的一个必然要求,ITSM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信息运维管理工作,同时对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TSM目前已经非常成熟,但从丽江供电局目前的应用来看,效果不是很显著。例如在IT资产管理方面,目前还停留在数据的录入工作,还没有实现对IT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通过对业界ITSM体系建设应用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建设成功的企业无一例外在企业的信息化工作方面都有较好的基础,在信息化的管理、组织和人员方面都很扎实,而实施失败的企业,大多原因并不是ITSM本身,而是因为企业的管理环境无法适应ITSM的管理要求造成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有了一个规范、扎实的信息管理基础,ITSM的实施就成功了一半。因此,为了适应ITSM的要求,首先要对丽江供电局的信息化管理工作进行梳理,加强规范化管理,从组织、管理和人员上为ITSM的建设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2.2 信息管理、服务、考核流程的一体化
目前,丽江供电局信息部门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和安全负责,并不只是提供信息运维服务,还要实施对信息系统(包括用户)的管理与安全控制,这和业界只关注用户体验,无条件地提供信息服务的商业行为是有很大差异的。
ITSM流程所涉及到的各项服务工作,实际上与信息运维管理性、考评性的工作在流程和操作上是重合的,比如,在进行业务系统的运维时,同时也应进行业务应用评价、安全管理工作,在为用户解决终端故障的时候,也是检查、管理终端安全策略实施的好时机,因此,实施ITSM建设时,应综合考虑服务、管理、考核等因素,统筹安排,取得最大的管理效益,建立服务、管理、评价考核一体化的运维流程,在运维服务过程中同时实施相应的管理、考评工作,充分利用资源,既能保证管理考核的准确性,又能降低整体运维成本。
2.3 正确的运维流程设计
在ITSM实施过程中,很多人容易犯下一个错误―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复杂的流程上。设计者最开始的想法好的,制定详细流程,考虑每一个环节,导致运维流程非常复杂繁琐,这样的一个流程在乍看来是“完美”的,工作经过层层审批、处理和检查验证,每项操作都能保证合理合法。但是这样也带来了管理成本过高的问题,例如一个变更管理就需要7种角色成员,考虑到丽江供电局现有的人力资源和对信息服务响应时间要求,这样复杂的流程给实际运维工作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并且越复杂的流程存在的问题也会越多,需要频繁的更改与调整。因此,关注流程实施的成本,简化环节,形成简单、有效、操作性良好的运维流程,并进行后续的优化调整,是流程设计者所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
3.ITSM运维体系的探索
自ITSM系统上线以来,丽江供电局进行了试点建设,经过不断的改进与调整,逐步建立与丽江供电局信息化运维相适应的ITSM运维服务体系,IT服务管理给用户带来了许多便利,得到用户的一致好评。为了改进IT支持,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的灵活性和可适应性,丽江供电局应该在ITSM体系应用过程中加入对用户的分级与评价,在事件管理流程中,实现信息服务与管理较好结合。
3.1 用户响应级别划分
Ⅰ类用户:用户的岗位、工作与运营紧密相关,用户在各系统中的主要环节起着关键作用,用户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系统的高效、顺畅运行。对于此类用户,一旦故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影响到重要系统、流程的运转,使网络与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下降,甚至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造成直接的不良影响,当发生此类用户故障时,由技术工程师快速响应进行处理。
Ⅱ类用户: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普通使用者,用户的行为直接关系到系统的某些环节的运行效率。此类用户的响应时间要求较低,在IT服务事件发生时,由服务台统一安排,进行故障处理。
3.2 用户行为评价
A类:严格遵守各项网络与信息规章制度,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故障排除能力,能配合技术支持工程师的要求远程完成各项维护操作。
B类:严格遵守各项网络与信息规章制度,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达到公司相关岗位要求,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的用户。
C类:严格遵守各项网络与信息规章制度,能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信息化工作,计算机操作能力差,难以有效地使用各类办公软件,频繁提出IT服务要求的用户。
D类:不遵守制定的网络与信息规章制度,对信息部门安排的各项信息化工作配合不积极,或以各种理由阻碍IT人员进行工作的用户。
用户的行为、配合程度直接关系着IT服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根据用户响应级别的划分以及用户行为的评价,对用户实施分类管理,根据用户的能力、行为进行评价,确定用户分类,并实施针对不同类用户的差异化服务和管理。实现了在进行IT技术支持与服务的同时,完成对用户行为进行规范、评级和管理和考核,以便有效地提供IT服务。
4.结语
关键词:信息化 运维 建设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分为规划、系统开发、系统运行和维护以及系统更新四个阶段。系统建设工作负责建设一套信息系统,而信息运行维护工作负责的是维护和管理一套已经运行着的系统内所有硬件设备和网络链路的稳定运行。没有信息化系统就谈不上信息化运维,两者本该是相互承接的关系,谈不上并行。但在信息系统的实际应用中,两者又存在着一种相互影响的并行关系,这种并行关系直接决定了信息系统建设和运维的成效。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说明信息系统建设同运维的并行决策在项目规划实施中的重要性。
目标制定
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为整个项目的实施去设计里程碑。里程碑式的管理方法,有利于对整个项目实施工作进行量化,从而能够让项目的管理者更好地掌控项目实施的进度。但是里程碑的制定工作,必须建立在对整个项目的通盘考虑之上。
许多信息化项目的负责人或者说项目经理往往都习惯采用“里程碑”、检查点,再用关键的路径设计好整个项目的基线。但是,传统的里程碑项目设计中,项目管理者往往容易忽视运维工作,从而导致整个项目后期实施困难,工期延迟。例如,有的项目正式开始后,需做需求调研,再根据初期的调研建模,然后再根据用户的需求逐渐完善模型,最终模型被开发成一个真正符合用户需求的产品,建成后的项目,经对用户培训后,交由使用单位技术人员维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信息化系统所需要的网络环境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加以考虑,因此,网络环境的设计和实现往往无法实施。最终导致整个项目回到开发原点,项目管理者不得不重新修改当初的计划,由用户、需求组、开发组、运维部门共同协调,找出一个在现有开发建设基础之上的折中方案,让项目摆脱遇到的问题,属削足适履之痛。
以上不难看出,这个项目的管理者就是忽略了系统建设和信息运维工作的并行关系,从而不但使项目的实施工作没能按计划进行,而且使信息化运维部门丧失了开展网络运维的最佳切入点,给今后开展信息化运维工作带来了困难。要是项目管理者能够在制定整个项目实施工作之初,主动引入运维工作,将信息化建设与信息化维护一并考虑,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
成本控制
成本控制是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又一重要环节,信息化工作中各类资源的平衡和稳定,是项目管理者追求的目标。
在信息化工作中,如果将所有的人力、物力、管理资源看作百分之百。那么往往全部资源中有百分之三十是投入到项目建设中去,而投入到信息系统后期运维的资源占到总数的百分之七十。大量的人力、物力被投入到信息化运维之中,而且随着信息化系统运行时间增加,运行的成本可能成倍的增加。由此看来,从长远的成本控制角度出发,占用百分之七十资源的运维工作效率的提高是非常值得重视的。举例来说,如果一个信息网络工程师,在网络设计之初,就将网络拓扑和参数,甚至路由器上的每个端口都记录下来,那么当信息系统转入运行维护期,若仍有网络工程师对网络进行维护,一定要比未经历前期网络设计人员的管理效率高得多,因而运维成本也得到了降低。
因此,不能只为暂时的提高工作效率,将尽快在用户面前堆砌一个系统作为最终目标,而放弃了对于长远管理成本的控制。只有强调信息系统建设工作和网络运维的并行关系,为开展信息化运维工作提供恰当的接入时机,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控制。
管理夯实
从长远看,信息化工作绝对不是只完成信息化建设那么简单。从项目建设之初的无章可循,到大规模建章立制,使得整个信息系统风格和管理方向初现端倪,最后到管理制度、人文化、合理化,整个过程,就是一个管理的沉淀过程。
之前所提的对系统建设与系统运维普遍的认知是:“先有系统,后有运维”。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项目开发团队是一种的临时性组织,它里面的人员,虽然有可能是某一个方面的精英,但他们彼此之间缺乏磨合。也许为了某一项建设性的工作,他们可以激发出彼此的潜能,这有利于项目管理中对高效率的要求。可一个缺乏磨合的临时组织,在管理上很难积淀下来东西的。比如,对某网络系统非常重要的配置说明。这些东西在项目实施中用到了,而在竣工时交付的文档中,往往没有记载。当网络运维部门需要开展网络维护信息化时,他们只能找当时实施建设的工作的人进行了解,往往没有满意的解答。这个结果对与系统建设的人来说往往无伤大雅,而对于网络运维工作来说,就有可能只能拿“灾难”来形容了。相对网络建设的临时性组织来说,信息化维护部门这种比较固定的组织形式,在管理的积淀上就有更多长处。长期固定的组织结构和人员构成使对于网络管理方法和管理风格都沉淀下来了,对于敏感信息的认知程度也比较敏锐。在项目管理中,如果能让信息管理部门提前早介入,在开展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为后期运维做好了准备,对于网络系统的管理方法也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积累过程。这时,所收到的效果也会是能够得到的最佳效果。
随着企业IT系统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企业IT建设开始由大规模设备投放阶段向运维服务阶段过渡,人们日益认识了到了高效、规范的运维才是企业信息化的基本保障,科学严谨的IT管理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CMDB存储与管理企业IT架构中设备的各种配置信息,它与所有服务支持和服务交付流程都紧密相联,支持这些流程的运转、发挥配置信息的价值。本文根据运维工作经验,开展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研究,打造一个高效、高服务质量、低成本的能适用其他通用产品的运维体系。
【关键词】信息技术 CMDB 运维 可视化
1 信息系统运维现状分析
在实际的项目中,CMDB常常被认为是构建其它运维流程的基础而优先考虑,运维的成败与是否成功建立CMDB有非常大的关系。
70%~80%的IT相关问题与环境的变更有着直接的关系。实施变更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并不是工具,而是流程。即通过一个自动化的、可重复的流程管理变更,使得当变更发生的时候,有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去执行,能够预测到这个变更对整个系统管理产生的影响,并对这些影响进行评估和控制。而变更管理流程自动化的实现关键就是CMDB。
作为IT管理的核心,CMDB不仅是各大管理软件厂商关注的重点,也逐渐成为系统管理项目实施的热点。在很多的案例中,由于忽视了CMDB的因素,ITIL的深入应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同时,由于CMDB是IT管理信息的集中,在法规的遵从性实施和管理上,CMDB也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和手段。
2 信息系统运维常见问题
2.1 配置规范不够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应用系统的CMDB配置缺少统一规划,各模块的配置文件有着不同的风格,大大增加维护人员学习的成本及维护本身的工作量,同时也给实施部署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多数系统除了基础系统的配置文件遵守统一规范以外,应用系统的配置文件在存储路径,文件格式,加载方式,配置Reload方面都各不一致。需要统一应用系统配置文件规范和日志规范。
2.2 运维数据自动化程度不够
多数系统的数据提取方式落后,依靠人工后台统计。需利用统一自动化工具代替人工统计的方式,将日常的数据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后台进行计算及前面数据的展现,拥有这样一套具备数据管理分析的平台,将可直接快速地提供系统日常运行中的重要数据指标和服务质量。
2.3 运维自动化程度低
尽管IT运维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目前许多企业的更新管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即使一个简单的系统变更或更新往往都需要运维人员逐一登录每台设备进行手工变更,占用了大量的运维资源。因此,实现运维工作的自动化对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3 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
3.1 运维自动化总体规划
如图1所示,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体系可分为4个方面:CMDB管理 C 运维参数分析 C 关联模型建立 C 运维自动化。CMDB管理,通过全量收集和梳理系统配置参数,按系统架构分层搜罗系统配置参数,按业务影响程度分级管理配置参数;运维参数分析,采集、存储和分析服务数据流经过的一切节点产生的数据,供不同的运维场景使用通过底层提取所有的运维参数;关联模型建立,将运维数据与配置数据进行关联分析,通过不断反馈修正,建立运维数据与CMDB关联模型;运维自动化,通过关联模型的调用,实现运维自动化操作。
3.2 CMDB管控
配置参数是系统的细胞,每一个配置项的管理不当都可能导致系统的亚健康,而配置项上至业务层,下至平台层,暂无系统能针对配置参数进行合理分类和分级管理,导致参数维护管理难度大。配置参数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人工管理的方式基本无法满足生产需求,缺乏系统参数的直观呈现及搜索手段,运维效率低下。需要分维度对CMDB进行智能管控。
3.3 运维参数分析
系统在线上服务运行时,服务数据流经过的一切节点产生的数据需要采集、存储和分析起来,供不同的运维场景使用。比如说自动化调度,可以根据业务涉及的基础节点资源使用情况,制定对应的自动化调度策略;可以在数据中直接进行故障定位;可以在数据中做安全分析。
3.4 运维关联模型
\维管理中的各种运维流程需要和配置项管理建立关联关系,如故障处理需要从配置管理数据库中查询配置项的属性和配置项间的关联关系来定位故障和帮助快速的恢复。问题管理可以根据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的信息来分析事件和问题,通过将基础设施的实际配置信息与配置管理数据库(CMDB)中经过批准的配置信息进行核实,来找出配置信息的不一致之处和基础设施存在的缺陷。
因此需要根据现有的运维数据,建议一套运维关联模型,以指导运维工作的开展。
3.5 运维自动化
通过运维关联模型与自动化运维平台的关联,实现预测故障、在故障发生前能够报警、自动优化系统问题,实现运维自动化。
4 总结
运维体系的设计重点围绕如何提高信息化系统的服务水平、管理水平和运营决策水平,打造一个高效、高服务质量、低成本的能适用其他通用产品的运维体系。通过基于CMDB的信息化系统运维自动化探索,构建可实施、可监控、可持续改进的、闭环的运维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运维体系。
作者简介
邹伟政(1988-),男,广东省茂名市人。硕士学位。现供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从事系统运营支撑管理等工作。研究方向为信息化系统架构研究及信息系统运维自动化体系探索研究。
传统被动的、孤立的、分散的“救火队”式IT运维管理模式,让IT部门疲惫不堪。而且,随着公司业务模式的复杂化和多样化,更带来IT运营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IT运维系统时,IT部门普遍面临多种新的复杂的情况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运维人员被动救火,工作效率低下
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 IT员工工作太被动,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救火”不但使IT服务人员终日忙碌,也使IT服务本身质量很难提高,导致IT和业务部门的满意度都不高等。
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如IT部门响应服务需求时没有相应的时间记录工具,或者因为各种原因导致工作人员不愿使用工具记录工作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处理过程的跟踪,更不利于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库的完善。
(2)流程规范不足,没有形成闭环跟踪
在运维流程方面,很多企业IT部门还一直处于原始的基础状态。例如在事件处理流程上,存在以下几种典型的问题:①没有明确的事件升级标准,例如满足怎样的条件后,事件必须从一线转到二线支持工程师,再转到三线研发工程师处理。②没有事件的有限级定义标准,没有建立优先级和解决时限的关联关系,从而不能保证事件解决的实效性和 IT 资源的有效利用。③事件产生后没有明确而唯一的责任人,从而缺乏对事件有效的监控和跟踪机制。④没有对事件统一的 IT 服务管理受理的界面,没有事件完整记录、没有及时反馈。
这些都使事件/服务请求处理过程中没有形成严格的闭环管理;没有建立明确的重大或紧急事件处理流程,从而不能保证在相应事件发生后有效及时地处理。对事件处理过程的记录比较分散,随意性很大,没有控制。更没有严格规范的流程政策和控制手段,使之存在太多的漏洞。整体运行维护情况不能够一目了然,无法清楚地知道各位员工的工作情况和工作状态,从而缺少对流程有效的监控和跟踪。
(3)缺乏运维技术工具
企业缺乏诸如事件监控和诊断工具等技术工具,事件不能在技术工具的支持下得到主动、快速处理。事件和工作任务在分派过程中没有相应的技术工具记录所有历史信息,不便于跟踪和分析;配置管理信息没有相关工具支持,不能为配置元素建立复杂的关系、状态等属性和提供相应查询功能。
总的来说,目前诸多企业在IT系统运维方面并没有高度重视,前期规划仅为解决短期IT建设问题。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IT系统涉及的设备种类越来越多,对全系统的运营和维护管理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而相对的则是IT运维的原始和落后的现状。
建立IT运维管理制度,关键在于规范
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IT系统建设重点应该要从系统实施转向以应用运维提升为主,运维质量保障、安全机制变得重要起来,这时除了技术的保障以外,制度保障越显得重要。
作为CIO,建立完善的IT运维管理制度是最主要的工作内容,是企业信息化有效执行和监督的立足点。由此,CIO应首先是一位管理专家,其次才是技术专家。IT部门本身管理不好,就不可能为业务部门提供满意的IT服务,业务部门对IT部门的满意度就会低,满意度低又会影响IT投资及新项目的开展,使IT部门陷入困境。所以建立高效规范的IT运维管理机制,是CIO走向战略管理的第一步。对于IT部门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IT运维制度化。
(1)转变运维观念,树立规范化意识。树立制度化的IT运维意识,才能在日常繁杂琐碎的工作中有效区分任务的优先级,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最能满足“客户”需要的工作中。
(2)建立事件处理流程,强化规范执行力度。首先需要建立故障和事件处理流程,利用表格工具等记录故障及其处理情况,以建立运维日志,并定期回顾从中辨识和发现问题的线索和根源。建立每种事件的规范化处理指南,减少运维操作的随意性,最大程度上降低故障发生的概率。
(3)设立ITIL(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服务台,引入优先处理原则。设立服务台以确定服务要求和IT运维目标,ITIL指南要求企业定义服务台的关键流程,不仅仅定义流程是什么,还包括它们是如何运作的,还要指出每个流程对企业有什么影响和意义。应用ITIL中的IT服务台及服务级别协议思想,保证例行的事有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有了服务级别协议,制定事件处理优先级次序,就可把事件再细分为例行事件和例外事件。
(4)最后要引入SLA管理。SLA(Service Level Agreement即服务水平协议),IT部门应该自发给自己负责管理的系统或者客户服务建立一个能够量化的运维目标,这样不仅能够务实地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也能够在目标达成后作为团队工作改进的成绩得到肯定,提高IT人员的工作成就感。
参照ITIL建立成功运维管理体系的三要素
从IT运维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来看,ITIL已经成为推进IT运维体系建设和日常操作管理的首要标准和“最佳实践”参照。ITIL是起源于英国政府自身IT管理需求开发的标准。对照ITIL的九层评估模型,可以发现许多企业目前在人员、流程、技术等三个方面存在很多问题。也就是说,在进行IT运维管理时,要在这三个方面齐头并进才能从总体上提升IT运维服务管理。
(1)人员组织:在IT运维中人员因素应该是首要考虑的因素。因为ITIL的应用实际上是一个管理活动,特别依靠人的积极参与来完成。在管理过程中,可能涉及到人员的职能、利益、思维模式、工作方式等的转换,产生的误解、消极和阻力不容忽视。因此,除了在制度安排、企业文化方面的工作以外,更要积极采取多方面措施诱导和疏通,包括服务意识培训、ITIL运维技能培养、发展规划和激励等方式。
(2)管理流程:运维流程设计是ITIL实施核心之一,它必须结合现状,既不是现有管理流程的直接转述和电子化,也不是完全依照最佳实践的照搬拷贝。①流程是分阶段的目标定义、设计、固化、评价和改进过程。②ITIL作为IT部门内部管理的流程,存在和外部流程的接口整合衔接的问题,需要在运维流程设计和流程自动化处理等环节中妥善解决。另外,还应该充分了解:运维流程既有需要严格执行的僵化一面,也有面向效果灵活变通的一面。
(3)技术工具:管理工具是指在IT运维管理过程中能够借助的用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的所有工具的总称。对于企业来说,要特别关注两类工具:①IT运维监控和诊断优化工具;②流程自动化工具。这里需要提醒的地方是,许多企业特别重视IT运维工具本身,而常常忽视了ITIL所倡导的通过流程等制度约束和引导,才能更好地发挥效益。因此,即使没有引入ITIL运维流程以及电子化平台,也应该建立并利用一些必要的运维纸质流程和制度,否则难以得到很好的应用。
结论
总之,CIO想在IT系统运维过程获得最佳的效果,不是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高效IT运维系统是需要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IT运维管理制度化也必不可少。(作者单位系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参考文献:
【1】左天祖. 中国IT服务管理指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 中小学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加快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对教育事业资金投入逐年增多,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化,外部监督与内部管控要求的不断提高,校务管理公开化特别是财务公开正在加速推进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其有利于提升学校财务管理、资金管控、资金调度和风险防范等能力,有助于给学校带来管理和制度的创新,有利于一体化、集约化管理。
2 中小学校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现状、特点及建设目标
2.1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是集管理、信息采集、信息应用、技术应用、时间效能等观念的革新。当前中小学校规模日趋庞大、财务管理结构日趋繁杂,无法满足现代化管理的强烈需求,因此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提速已是大势所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学校现有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多种资源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信息应用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优化创新,以达到信息同步、全过程管理和监控到岗到位,提升账务管理、资金监控和风险控制水平。
2.2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
财务管理涵盖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职能。会计核算较早利用网络技术,但财务管理利用网络技术比较滞后,应用也比较少。财务管理信息化不同于会计电算化,其大量数据都要在会计电算化基础上进行信息的重新优化、规范整合、大数据集约管理、按需输出等。当前众多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中存在校区之间会计核算相互脱节,财务数据无法实时采集处理、实时更新汇总、数据调用困难等诸多问题。
2.3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财务信息化管理有其突出的特点: (1)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桌面实现无纸化办公,节约资源保护环境;(2)工作效率高,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办公; (3)管理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信息表单化,电子审核审批流程有效杜绝疏漏事件发生;(4)有利于学校财务与各部门及上级单位数据的有效对接;(5)确保财务信息更新的实时性与准确性,数据有效整合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和减轻劳动强度;(6)对财务和业务进行重组和优化实现一体化管理,为财务集约化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 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不但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同时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社会工程,想依靠一两本所谓的通关秘籍在短时间内实现是不可能的,其数据质量和技术含量要求较高,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达到以下目标:
(1)优化财务管理流程, 实现财务管理一体化。为适应财务管理的新要求, 学校不仅需要合理规划和重新梳理现有的各种资源, 还需要将各类资源有效整合紧密联系在一起, 对现有管理流程进行优化重构, 让事后控制变为事中控制,使整个过程处于可控状态,最终实现财务管理的一体化、集约化、精益化目标。
(2)以资金管理为主线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以高速校园网或者教育网为基础, 根据需求构建适宜的资金动态管理系统, 对资金流动情况执行全过程实时管控, 使管理工作无死角,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通过资金预测、资金调度来统筹安排资金使用, 以提高效益。
(3)推行预算管理, 形成成本控制管理责任制。根据中小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的四分管控预算制度, 细化预算量化指标,对预算执行不到位的要责任到岗位到人员并提出考核妖气。统一使用基于高速安全的校园网络开发应用的财务管理软件, 编制收集并存储预算数据, 实现对财务成本执行情况全过程监控, 由原有事后监督变为事前控制和事中控制, 使财务成本管理实时化。
(4)建立财务预警系统, 防范风险。在财务管理系统中设置关键控制指标, 创建风险预警级别, 并实时管控, 一旦发生超指标行为立即发出预警并停止授权, 有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安全性和财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5)信息技术与管理要求相结合。把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文化引进学校, 做好充分调研借鉴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选取软件,少走弯路, 走软件管理与业务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策略, 通过财务管理信息化,使财务管理高效快捷。软件公司需要提前调查研究学校的实际业务需求,制定科学可行解决方案, 在不断完善软件功能的同时, 还要为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提供优质迅速的服务响应。
3 当前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资金缺乏,人力投入不足
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步伐较快,程度较高,投入的人力物力较充足,但是一些中小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中的资金及人力投入当然也缺乏重点支持,没有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所带来的便利与机遇,有的甚至还停留在纸质编制计划及编制预算、资金支付流程审核审批等阶段,严重制约工作效率的提高,导致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水平比较落后。
3.2 数据标准各异,资源共享程度及有效利用率不高
众望所归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完成后,各部门的数据应该是无缝对接、高度一致、高度共享的。但是部分中小学校存在规划不科学、资金投入分散、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采用不同厂商的软件系统就会出现数据标准不统一,信息编码不统一,数据的采集和处理口径不一致,导致数据的整合程度、共享程度、有效利用率不高,使学校的各项业务信息不能实时更新和传递,容易形成信息孤岛,需要开发专门的数据接口程序来实现数据采集,造成各子系统移植性和纠错能力受限。
3.3 综合型人才欠缺,软件适宜性有待增强
财务信息化建设对既懂财务会计,又懂软件技术的综合型人才依赖性很强。目前在中小学校财务队伍中,这类综合型技术人才比较欠缺,这个问题普遍存在。要想把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好、运维好,更要有人才的支撑,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另外中小学校如何与软件厂商有效合作,开发出融合中小学校管理理念的、适应中小学校发展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也是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中难以避免的问题。
3.4 网络及数据安全形势严峻
在计算机网络承载业务量大种类繁多的情况下,随着中小学校各项业务需求的急剧增加,数据安全形势严峻,网络与数据安全的投入也随之大幅增加,将影响学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导致网络安全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通常表现为设施物理层的安全隐患、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开放患、电脑系统及应用软件中存在的漏洞与隐患、病毒所入侵以及遭受到黑客的攻击等所引发的一系列安全问题。如果出现安全事故,那么后果将无法估计,因此网络安全直接地关系到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4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数字化校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不仅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有总体和适度超前的科学规划,还要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分步有序实施。如果没有做好科学规划、盲目推进,将会造成资源和投资的浪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应主要把握以下几点:
4.1 加大人力财力投入,科学有序规划
要重视对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人、财、物的支持与投入,要请专门的规划设计单位,按照财务管理的特点和信息化的要求,科学规划,技术层面适度超前,有裕度可升级扩展,随时为学校增加其他管理系统接口提供协助,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投资。
4.2 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专业技能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财务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离不开相应的软、硬件的熟练应用,常规工作也要以信息化平台开展,这便需要大力培养财务工作人员的网络信息技术素养,最终形成既掌握财务管理知识,又具备网络信息专业技术的知识新局面,学校还需重视引进既懂会计管理、又懂软件技术的综合型人才。此外为有效的培养应用人才应抽调骨干全程跟踪参与项目的实施,要求厂商技术支持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提高后期管理应用人员的技能水平。建立与之适应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将运维工作纳入系统运维人员的月度及年度绩效考核中,确保财务信息系统的良性高效安全运转。
4.3 规范信息编码,注重基础工作
规范信息编码,是信息采集、优化整合、加工处理的最基础性工作,做得越规范越详细,数据的准确度就越高,后续数据的有效利用率和资源共享程度才会越高。
4.4 保障信息畅通、促进资源共享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要做到校内外信息互联互通,实现相关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加工处理。学校财务部门要实现与校外教育、人事、财政、银行、税务、社保等部门自动传输交换学校员工、学生的各类所需要的信息数据,与校内其他部门实时传输交换各类信息。做到数据实时畅通、高度共享。
4.5 完善公共网络,提高系统安全
系统建设充分考虑网络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的要求,在备份、容灾和网络隔离方面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技术上和管理上提高网络和数据的安全性:在技术层面,从处理物理安全隐患、科学规划网络结构以及设置网络横向隔离纵向认证访问接入策略、构建病毒防卫体系、充分利用先进的数据备份及恢复技术等一系列措施进行预防管控,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会计数据的采集、传输、检测、纠错、备份、运行实行全过程动态监控,确保主系统与子系统间的数据的正确完整和规范统一。重要数据要尽量实现自动采集、自动生成和自动备份、异地热备份容灾。在管理上,应该增强财务工作人员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保密意识教育,必须构建严格的数据传输采集、录入汇总、统计合并等流程与管理制度,确保基础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
4.6 兼顾经济能力,分步有序实施
中小学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循序渐进,多维度充分考虑工作繁重程度、管理流程变化以及经济承受能力分步完成,逐步实现数据中心安全稳定、功能模块齐全、网络高速畅通、资源高度共享。
5 构架
5.1 系统架构
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统一部署在安全可靠的校园网或教育网上,用户通过内网或外网VPN 进行访问。
5.2 应用架构
以日常业务的主要指标为导向,对分散信息进行采集,整合,转化,满足用户各类需求的功能。包括预算管理、核算管理、资产管理、项目管理、报账管理、缴费管理、票据管理、薪金管理、账目管理、职工信息管理、学生信息管理、校园一卡通管理、财务信息查询以及与财政、银行、税务、社保、人事等部门的交互等等。
5.3 技术架构
用户采用WEB端连接访问,有利于数据安全管理。
5.3.1 展现层
通过基础UI组件提供表单、提示框、表格、树、容器等控件,统一系统的界面样式。
5.3.2 逻辑层
使用通用基础应用组件,可快速搭建出系统框架,并通过平台丰富灵活的配置,提供用于支撑业务的基础数据。基础应用平台作为系统建设的基础支撑,严格遵循信息化规划和各类标准规范,在技术及产品选型过程中将充分考虑到中小学校现有IT基础设施,确保所采用的技术和产品能够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在业务体系设计过程中,保持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有很好的延续性。
5.3.3 持久层
通过数据访问组件提供统一的数据访问接口,是轻量且易于扩展的架构。可同时支持多数据源、多缓存、多事务级别等特性。
5.3.4 存储层
系统中主要包括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文件存储。6 项目管理及运维管理建议
6.1 项目管理
成立项目小组,全面调研学校财务管理业务现状和业务需求,确定项目建设目标和计划,统筹考虑、合理规划。选择并确定合作单位,与合作单位共同完成项目调研、业务分析,开展需求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开发与测试、现场实施、集成部署和上线运行等工作。
(1)项目环境:项目实施厂商需具备财务管理信息化项目建设实施经验,具备相关资质,确保按时、保质完成项目预期目标,并提供集成、培训、维护等现场服务。
(2)项目人员:学校领导挂帅组建项目领导小组,组织业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参加本项目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与实施厂商一起开展业务调研,测试、功能验证和培训等工作,并在此过程完成知识成果转移,为系统的稳定运行和运行维护奠定基础。
6.2 运维管理建议
系统开发商应在系统上线前,通过功能、性能、安全测试后,制定备份方案和恢复测试方案,并应在全部数据导入后进行全真模拟环境下各类备份的测试和恢复工作。建议采用混合运维方式,建设项目通过初验后,进入上线试运行阶段,财务管理系统运维部门即介入,安排人员参与试运行期间的运维工作,此阶段,运维职责以项目建设部门(单位)为主、系统运维部门为辅;终验通过并完成移交后,运维职责转到系统运维部门承担,采取混合运维的模式,即由系统运维部门系统管理员与厂商人员共同组成运维团队。其中,厂商人员主要负责系统后台(如BUG 修复完善、性能优化等)运维,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前台(如权限配置、日常巡视巡检等)运维,并逐年缩小厂商的运维范围、增大系统管理员的运维范围。运维期间,严格开展质检工作,根据合同约定,对不达标的运维工作应进行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