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村消费环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确定为面向新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以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近年来,山东省东营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推进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着力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
一、东营市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主要做法
2005年以来,东营市针对农村商品流通网络还不健全,经营设施落后,市场监管乏力,制假售假问题比较突出,农民维权意识较差的现状,在全市农村实施了“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检验检测进市场,‘12315’进农村,建设药品配送网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为主要内容的“四进两网”工程,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该市的主要做法是:
1.实施超市进乡镇、放心店进村
按照“小超市,大连锁”的思路,从2005年开始试点,规划用三年时间,在全市所有乡镇建设超市,千人以上的村建立放心店。乡镇超市和放心店要求按照商务部颁布的规范进行建设改造,并由市财政按照乡镇超市10万元~12万元、放心店4000元~50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乡镇超市和放心店实行连锁经营,做到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定价、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坚持内引外联,选择市内外具有实力和连锁经营管理经验的优势企业作为“龙头”,支持商贸流通企业直接到乡村建立直营店,引导农村现有零售店铺通过加盟和自愿连锁的方式加入到放心店网络中来。目前,全市36个乡镇中已建成16个乡镇超市、168家村级放心店,12个乡镇超市、118家村级放心店正在建设改造中。
2.实施检验检测进农村市场
在进一步完善市和县区肉菜粮检验检测体系的基础上,推动农副产品检验检测覆盖到全市农村所有市场和超市。督促市场主办单位落实自检制度,逐步建立以市场主办单位自检为基础,工商部门抽检为保障,社会检测机构复检为补充的检验检测网络。逐步在乡镇工商所建立农产品检验检测室,配备农产品检验检测车和快速检验检测设备,完善检测制度,正确引导经营和消费。
3.实施“12315”申诉举报网络机构进农村
在全市所有乡镇、行政村设立“12315”消费维权联络站(点),构建市、县、乡、村四级申诉举报网络,与基层消费者协会组织有机结合,并在市和县区消协的领导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农村商品流通领域质量监督、消费维权知识宣传、投诉举报信息收集、消费争议调解、日常工作联络等,有效解决消费者投诉难、维权难、获知难的问题。
4.健全完善农村药品配送网络
建立市药品集中招标统一配送领导小组办公室,2005年内全市农村药品统一配送基本做到了全覆盖。配送的药品必须通过集中招标采购,由药品中标企业或委托市和县区医药公司负责对所有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民营医院、个体诊所、零售药店等农村医疗机构统一配送。各农村医疗机构零售药品的价格,经物价主管部门审核公示后,按有关规定执行。
5.健全完善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网络
在乡镇政府设立食品药品监督协管站,配备监督协管员,在行政村配备信息监督员,以上人员均由各县区政府聘任和管理,并由市财政拨出专款,按每位协管员、信息员每月10元的标准给予通讯补贴。各乡镇、村食品药品监管组织和人员在食品药品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具体负责本辖区内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协管、信息收集、投诉举报、法律法规宣传等事宜。目前已建立乡镇协管站56个,聘任协管人员2273名,实现了食品药品监管网络县、乡、村全覆盖。
二、东营市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主要成效
东营市实施以“四进两网”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现代商品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消费环境,保障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是一项农民得实惠、企业拓市场、政府得民心、发展增后劲的“民心工程”。
1.改善了农村购物环境,激发了农村消费潜力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制定了乡镇超市和村级放心店的建设标准,实行统一配送、统一标识、统一定价、统一服务规范、统一管理,让群众买得放心、用得方便。现在群众足不出乡甚至不用出村,就能放心买到所需商品,享受到城里人的购物环境,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得到很大提升,对促进农村购买力的释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2.整合了农村流通网络,促进了零售企业发展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探索以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整合基层传统营销网络,引导城市大型流通企业与供销社及民营企业进行嫁接、改造、并购、联合,利用原商业和供销社系统的网点设施,把发展现代流通方式与整合现有资源结合起来,提高内资商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及与外资商业企业的抗衡能力,在广大农村地区搭建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为商业流通企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3.解决了农民维权难题,推动了和谐农村建设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把超市、放心店、商品检验检测和消费维权联络站(点)建到农村,把药品配送网和食品药品监管网覆盖到农村,完善了食品药品安全日常监管、信息、信用、检验检测、标准化、预警应急处理、目标责任考核等七大体系建设,堵住了假冒伪劣商品和药品进入农村的源头,降低了农民的维权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促进了和谐农村的建设。
4.带动了农村产业调整,增强了农村发展活力
通过实施“四进两网”工程,一方面为农民群众提供物美价廉的商品和服务,降低了农民消费成本;另一方面发挥现代流通网络优势,在当地直接收购农副产品进入城镇超市中销售,形成了“基地―加工―市场”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条,让农民种得放心、卖得顺心,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又降低了市场风险。2005年东营市就有300多个本地农副产品成功进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现代物流配送网络,年购销额达3.7亿元。同时,农村现代流通网络的建设,还直接间接地促进了大批劳动力就地转移,让成千上万的普通农民,在自家门口就端上了可靠的饭碗,实现了脱贫致富。
三、东营市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实践启示
东营市实施“四进两网”工程的实践启示我们,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为农民提供了便捷的消费条件,改变了农民的消费观念,更重要的是把农业生产与现代流通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农村产业调整与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
1.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量力而行
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是一项关系广大农村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要真正把好事办好,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量力而行,树立长期努力的思想。由于区域发展差距比较大,不同地区农民群众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推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一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确定合理的目标和进度,切实把握好质与量的关系,做到宁缺毋滥,稳步推进。
2.坚持城乡一体,各方联动,形成合力
构筑农村安全消费环境,并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的事情。各级政府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坚持城乡一体,各方联动,形成构建农村安全消费环境的合力。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作用,农业、工商、质监、公安、药监、卫生、烟草等行政执法部门要通力配合,形成农村消费环境综合治理态势,构建完善的维权网络,降低农村消费者的维权成本。要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等方面加快建设和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信用制度,建立起政府、行业、社会三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要重点落实好信用信息披露制度,积极推进农村食品企业信用信息库建设,做到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真正使信用体系建设成为一种有制度保障的资源。要整合监管资源,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纵向上建立市、县、乡、村层级领导的工作体系,在横上向建立以食品药品安全协调委员会为平台的职能部门工作体系,在动态上建立行业组织、协会、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员、信息员为补充的监督体系,最大化地利用和整合各方资源,形成纵向齐动、横向联动、动态互动的监管网络,保证监管到位。
3.坚持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动双向流通,促进农民增收
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其发育程度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消费市场的开拓。发达国家的实践也表明,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促进现代流通方式向农村延伸,逐步优化农村流通资源配置,建立起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提高农村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要加快农村市场体系的建设,在传统的集贸、批发和零售等经营业态的基础上,针对农村市场的特点,引进新的商业经营业态,逐步发展以现代连锁经营为代表的零售流通产业。要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消费品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逐步形成健全的商品流通网络,一方面为农民提供“货真、价廉、便利、放心”的商品和服务,另一方面收购农产品进入连锁网络销售,促进农民增收。
4.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政策为手段,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由于农村人口密度低,消费需求分散,商业基础设施薄弱,物流系统不完善,经营成本高,导致商业企业在乡村投资回收期长,经济效益差。同时,农村流通又是一项基础性和具有一定公益性的工作,单纯依靠市场化的手段在短期内无法实现农村流通网络的完善,必须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为企业开设农村商业网点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因此,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真正发挥流通企业的主体作用,运用政策进行激励和约束,促进城乡之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5.坚持以人为本,提高素质,增强农民维权能力
关键词:农村消费现状;农村消费研究取向;可持续的合理消费
一、引言
我国作为一个有深厚农业历史基础的大国,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一直十分重视农村、农业以及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长期以来作为经济发展的稳定因素和有力支持,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长期以投资和出口为主的发展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的新发展。国民经济开始转向扩大内需、刺激国内消费的发展模式。由于我国城镇化率相对较低,广大的农村地区以及占人口大部分的农民被赋予了高度的期望。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农村消费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
二、农村消费现状研究:消费不足
(一)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消费“不足”是农村消费情况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而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经济进入供给相对过剩的发展阶段。2008年世界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传统依靠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无法维持下去,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此时,国内消费需求不足问题才凸显。因此,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我国政府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增长潜力都不高。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和社会各界将焦点放在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将消费潜力的挖掘集中于农村消费市场和农民消费群体。这种背景下,学术界展开了农村消费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研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消费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有正相关性;另一种观点认为农村消费不足是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然而不论哪方面的观点,最终都得出“农村消费相对于国民经济增长的需求来讲不足”的论点,都为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村消费的观点提供了支持。
(二)城乡二元机制。农村消费水平“低”、农村消费“不足”源于在城乡二元框架中,农村消费与城市消费的对比中,相对来说农村消费水平低而不足。长期城乡二元机制的实施,使农村地区一直处于经济发展的劣势地位,造成其消费市场发育不良。一方面通过剪刀差,农村地区的经济重要来源即农产品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卖给国家,支持城市的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农村地区又缺乏国家提供给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和保障,农民需要独自承担各种支出。从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农村地区都无法培育出像城市一样的消费水平。可见,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于城市消费水平而言,其“低”与“不足”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我国东西部地区有一定差异,但总体上来说,农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农消费结构、消费需求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和观念以及农村消费环境与城市相比都有很大的悬殊。
三、农村消费研究基本取向:扩大农村消费
(一)经济视角。经济视角将农村消费不足归因于经济因素,将扩大农村消费寄希望于经济的发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方面。第一,扩大农村消费需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农民的消费与其收入有显著的正相关,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的首要因素。农民收入不仅影响消费的数量还影响消费的结构,农民的低收入导致农村居民仍以生存型消费为主。
(二)环境视角。一些学者认为扩大农民消费有很多制约因素,其中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民消费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他们希望通过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启动农村市场,来扩大农民消费。这些研究中涉及的农民消费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消费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农村生产与消费性的基础设施将极大地促进农村消费。相反,农村电网系统、供水系统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则无法满足消费需求,阻碍了农村消费发展。二是农村消费安全方面。城市打假力度不断加强使假冒伪劣商品流转到农村地区,农村地区消费安全问题突出,弱化了人们的消费欲望。三是农村商务服务业方面。商务服务业发展滞后,售后服务无法保证,产品的安装、维修等障碍重重。四是商业网点方面。农村地区商业网点相对少而分散,规模也小,再加上通讯设施落后更加制约了消费发展。五是农村物流体系。农村流通体系发展程度与农村居民对消费品的消费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完善农村现代物流体系有其现实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三)制度视角。作为转型中的国家,我国制度对农村消费的扩张有着决定性影响。制度因素不仅直接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决定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还长期影响着农村的文化观念和消费环境。学者发现,国民经济的总体性增长并不能有效提高农村的消费,反而有负面的影响,其根源在于我国的制度对于农村消费有不利影响。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要从制度上做出改变,包括城乡二元制度、农地制度、金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其中,首先是城乡二元分割体制的障碍,其次是农地制度。金融制度对农民增收也有关键影响,中国金融发展对农民收人增长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直接导致城乡收入差别拉大。此外,社会保障的落后也抑制了农村消费的增长。农民对未来发展顾虑较多,储蓄首要用途仍是防老养病、子女教育,以致消费受限制。
(四)文化心理视角。文化和心理因素对于消费行为也有重要影响,一些学者从文化心理的角度对于如何扩大农村消费进行了探索。长久以来,农村居民形成的谨慎消费心理直接导致农民消费率过低,这严重影响着我国总体消费水平的提高、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通过探讨我国农村居民谨慎消费心理的形成,为消除我国农村居民的谨慎消费心理、开拓农村市场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从自发性消费需求、消费传统以及消费环境三个方面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心理进行了阐述。
四、总结与反思
然而有关农村消费的研究主要关注农村消费的不足和如何扩大农村消费。这样的研究趋势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随着中国逐渐从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转型,公民社会责任的重心也逐渐从生产向消费。但是,也要看到这种“农村消费的不足和扩大农村消费”的呼声背后的潜在危害。近些年来,这样的呼声在市场、媒体等各界的推波助澜下,促使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明显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如过度的人情消费、超出负担的奢侈消费等。
[关键词]消费水平 消费需求 农村经济
农民消费是我国消费市场最重要的部分,只有农民消费水平的到提高,中国的经济增长才能摆脱出口依赖型。目前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由此必须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使其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增长点,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消费水平有狭义和广义之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消费水平一般是狭义的消费水平,它是指按人口平均的消费品(包括服务)的数量,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实际满意程度。消费水平的提高,不仅要求增加消费品数量,而且要求不断增加提高消费质量。因此,消费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最终会表现为人们的健康水平、科学文化水平和生活享受水平、消费环境的质量等等,反映人们物质文化需要的满意程度。
1.提高农民的消费水平,有利于形成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经济增长依靠的是社会需求的拉动,必须通过调节社会需求以调节社会生产而达到发展社会经济的要求。现在政府正不断的出台种种方案来刺激内需增长,其中有一点就是要扩大农村居民的消费,农民消费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增长的首要动力。
2.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可以改变消费需求,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通过消费品生产结构和相关产业链上附属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
3.提高农民消费水平,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在农村,农民消费的提高势必带来消费质量的提高,促使文化教育消费的增加,带动经济增长。提高消费中的科技和知识文化中的比重,提高消费质量,就能从根本上提高消费力,从而可以促进消费力和生产力之间、消费和生产之间的良性循环。
二、农民消费水平较低的原因分析
1.农民的可支配收入较低,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弗里德曼认为,居民的持久性收入是决定其消费的重要因素,没有可支配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就不可能提高。我国现在还只是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消费水平还没有升级、消费结构没有优化,消费水平还未得到真正的提高。
2.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抑制消费水平提高
目前我国农村消费市场的公共配套尚处在低级水平,农民购物难、用点难、行路难、上网难等问题突出,影响了农民的购买积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电力供应跟不上、电压不稳定,收费较高;二是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交通道路建设有待完善。
3.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不完善,农民储蓄倾向较强。现在农村的医疗成本居高不下,农村医疗保健型消费出现被迫的大幅增长,医疗保健费用已成为农民消费支出中增幅最大的一项。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医疗服务价格的上涨,农民对未来支出的预期大大增加,进一步降低了农民的现时消费,抑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4.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流通渠道不畅
当前,农村市场体系尚未建成,商品的流通渠道也不畅,农民买、卖难的问题十分突出。一方面,许多商品在城市处于过剩状态,而在农村却难买到;另一方面,农民辛辛苦苦生产出来的农副产品由于距中心城市相对较远,交易成本大,农产品难以适时卖出,不能转化为农民的实际收入,制约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5.消费环境不佳,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
当前的消费环境不乐观,制约了居民需求扩大,造成了居民消费不安全和对消费环境的缺乏诚信,这些都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购买勇气,抑制居民的消费欲望,影响居民消费力的提高。
三、提高农民消费水平的方法
1.增加农民收入,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我国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消费力。扩大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有效购买力;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建设,扩展农民的消费能力;建立完善农村教育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素质,让农民可以及时有效地掌握市场的信息,把握市场动向,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2.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加大农村的电力、交通、通讯网络、等基础设施设的力度;还要加大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广大农民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消费环境。同时在农村增加消费者投诉网点,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农民的消费权益,为农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提供可靠的社会保障。
3.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农民消费信心
必须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首先要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健康安全;其次要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使农民消除后顾之忧,敢大胆消费;第三是要加大农村救助帮困力度,加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使贫困农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
4.健全流通体制,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必须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形成多渠道全方位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搞活农村市场,支持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的综合流通能力;以小城镇建设为依托,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农村商业设施建设,大力发展与农村消费直接相关的零售业。
5.大力发展农村消费服务业,增加消费热点
农村消费服务业是带动农村消费提高的重要领域,是促进农村消费水平升级的重要方式。首先鼓励支持企业面向农村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和设计适合农民消费需求特点以及消费环境的产品系列;二是把向农民提供商品和提供服务结合起来,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在农村设立售后服务网点,优化农村消费环境;三是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拓宽农村消费领域,刺激农村形成新的消费热点。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城乡经济互动 体验产品 城市化 农村经济发展
一、引言
城市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途径。城市化是中国重振内需和结构转变的枢纽,也是未来驱动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 。本文研究的城乡经济互动模式则是促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化发展的有效形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便渴望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消费者渴望满足更多的精神需求。体验经济则为消费者满足精神需求提供了平台。体验经济是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阶段之后的第四个人类的经济生活发展阶段,或称为服务经济的延伸 。体验消费使得消费者的主动性增强,在消费过程中能获得深层次的难忘体验。根据体验经济的特性,体验消费使消费者更深层次的体验商品中的体验元素,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精神需求。体验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为第三产业。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则成为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侧重转变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高就业、农民消费增长的有效形式。本文针对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功能进行研究,对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农村市场经济发展提供可行的建议性参考。
本文所探讨的城乡是指城市与农村。城乡经济的互动基础是消费者和体验产品的互动。通过开发体验产品,逐渐实现消费者与体验旅游的互动,从而发展农村体验经济,促进城市体验经济与农村体验经济的互动,逐渐带动城乡经济的整体互动。城乡经济互动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城乡经济互动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本文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侧重研究城市消费者与农村体验产品、体验旅游的互动,城市的体验经济为农村体验经济起到带动作用。农村体验经济以城市体验经济为模板,最终从人力、市场、信息、体验产业、文化等各种要素的互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消费者必须尝试才能对其进行评价的商品,这就是有人所说的‘体验产品’ 。体验产品的开发是城乡经济互动的多种形式之一。体验产品与其他产品的最大区别是以顾客为中心,使每位消费者得到的体验都是个性化的,消费者完全参与其中 。这种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互动性是城乡经济互动的基础。本文研究的体验产品以农村商品为有形商品,将农村文化提炼成体验因素之一,引起消费者对农村文化来源地的兴趣,从而促进农村体验旅游的发展。而农村体验经济的发展需要吸取城市体验产品、体验经济发展的经验,从而形成农村特色的体验经济圈,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
二、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影响因素及趋势分析
城乡经济互动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使农村为城市发展提供腹地、资源和市场,城市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人才和技术,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整体发展的格局 。由于目前我国城乡经济互动性不强,双向辐射动力不足,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效应并不显著。而要发展农村经济,城乡经济互动是必要手段。体验产品的开发是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重要形式之一,由于我国体验经济尚未成熟,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存在着许多制约因素。通过对制约因素的分析,了解目前城乡经济互动不足的问题,从而找出体验产品开发的关键所在,最终加快城乡经济互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制约因素
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与一般体验产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体现了城乡经济互动的功能――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最终目的。这就要求体验产品的效果不仅使消费者获得难忘的美好回忆,而且在消费者与生产者深度互动、积极参与到体验产品的设计中时,获得一种城市文化意识。这种意识有助于农村体验产品的优质开发,从而促进农村体验经济的形成。而目前的农村的市场环境和体验产品的设计存在着制约城乡经济互动的因素,这些因素便是城乡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开发存在阻碍的原因。
(1) 市场环境
农村与城市市场环境的双向经济辐射动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城市市场环境对农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效应有限,城市与农村在产业结构、消费环境、文化环境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城市,休闲产业已经成为体验经济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体验经济对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而农村产业结构仍以第一产业为主,关于第一产业的体验产业处在萌芽阶段,关于第三产业的体验产业尚不成熟。城市消费者对消费环境要求较高,消费能力强,对无形产品和有形产品中的无形因素十分看重。农村消费环境缺乏标准化、统一化,市场建设不够成熟,农村消费者对有形商品的消费仍占消费商品的绝大部分。城市消费者平均文化水平较高,城市文化氛围较浓,对文化的开发规范化、系统化。农村消费者平均文化水平较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对特色农村文化开发深度不足。在上述差异下,城市优质的消费服务环境、统一化、标准化的商品质量、城市消费者对体验产品较强的消费意愿等尚没有被农村所吸收,城乡经济互动只停留在商品流通层面,并没有深入到以上层面,体验产品的开发效果将受到直接影响。
(2) 产品设计
目前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设计在普遍的体验产品设计层面和体现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设计层面均存在问题。在普遍的体验产品设计层面,体验产品存在缺乏明确的主题设计、产品形式单一,深度开发不足、体验产品内容与主题相脱离等问题。例如大多数农家乐,没有加入带有地区特色的主题设计。有些无法突显出体验产品的个性与特色,使消费者无法获得深刻的体验和难忘的回忆,有趋同倾向,难以获得消费者的认同。有的内容单一、落伍,缺乏创新与管理,直接影响体验产品的质量。在体现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设计层面,体验产品没有渗透城市文化意识,即标准化、统一化的商品和服务、优质的体验环境等。农村体验产品设计没有借鉴城市体验经济的经验,影响了城乡经济互动的功能和产品被城市消费者的接受程度。
2.影响体验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
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开发受多个因素制约。在问卷调查中,对城市消费者对于体验产品的接受程度、休闲方式中体验产品所占的比重、对农村体验产品的喜爱程度、体验消费过程中所看重体验环境因素的比重和郊区对体验产品市场购买力的影响等内容做了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得出了影响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主要因素。
(1) 体验经济的消费者基础。通过调查问卷的调查,有64.6%的城市消费者对体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有67.3%的城市消费者认识到体验消费的大众化,这表明体验经济时代下大部分消费者认识到了体验消费的存在,并了解体验消费价格定位的原因。城市消费者开始注重体验消费,并能接受体验产品的商品性。在这个趋势下,体验营销会在不久的时间里为城市消费者所喜爱并进行消费。
(2) 消费者休闲方式的体验化趋势。城市消费者最喜欢的休闲方式(A)和最经常的休闲方式(B)的比例不同,B比A比例大的有:看电视、听相声、体育健身、读书和上网。A比B比例大的有:听二人转、听音乐会、去电影院看电影、看话剧、逛街购物、看艺术展和其他。影响城市消费者选择最喜欢的休闲方式的首要因素为时间。可以看到,文化休闲方式受城市消费者的喜爱,由于时间因素的阻碍,经常的休闲方式则以方便、快捷作为首选条件。因此,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开发要结合消费者方便快捷的消费模式和追求文化体验的消费潮流,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文化休闲体验的场所建设应首要考虑到消费者的时间因素,建在离主流消费者近或交通方便的地方并能快速地使消费者体验到其中的文化。
(3) 消费者对农村或城市体验产品的消费意愿。城市消费者对市区的消费场所有40.2%的人选择富有现代活力的消费场所,32.4%的人选择富有传统民俗气息的消费场所。这表明,城市消费者对城市体验产品十分热衷,并且愿意体验带有传统民俗文化的体验产品。城市与农村文化的融合或成为城市消费者潜在的体验消费模式。城市消费者对农村的消费场所有91.3%的人选择农家乐或采摘。这表明农村体验产品正成为城市消费者的新的休闲体验方式。同时可以看出,农村文化挖掘不够深入,导致城市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农村体验产品较少,满足不了城市消费者对农村体验产品的需求。
(4) 消费者对体验环境的重视程度。在对城市消费者对体验餐厅的看法的调查中,有79.8%的消费者去过体验餐厅,饮食特色为消费者最看重的因素,而体验环境则超越了价格和交通等其他因素,成为第二大因素。这表明体验环境成为消费者十分注重的因素之一,并成为消费者愿意前往的关键因素。同时也可以看出,城市消费者对体现文化氛围的体验环境有了更多的需求和期望,体验餐厅通过饮食特色和体验环境的双重经营,可以获得城市消费者的青睐。进而对所有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来说,在有形商品优质的前提下,无形商品是使消费者感受目标文化和深入体验至文化来源地的最佳渠道。
(5) 地理位置及市场购买力。在对城市消费者对郊区地带的体验消费调查中,有80.6%的消费者去过,但只有11.7%的消费者常去。而消费者对于未来开发完善的郊区体验消费场所的消费意愿十分强烈的占50.0%,不想去的仅占4.9%。而其中影响消费者消费意愿的最大因素为交通住宿不方便。结合上述影响消费者对体验产品的消费意愿的首要因素为时间的分析,交通方便、地理位置近的地点则成为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的最佳开发地。而郊区作为城市与农村的过渡地带,在地理位置上方便消费者深入体验至文化来源地,能有效达到核心城市与周边农村互动体验的目的,具有发展促进城乡互动的体验经济的潜在市场购买力。
通过上述分析,综合影响城乡经济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主要因素,针对对城市消费者的体验产品应经营在方便城市消费群体前往和方便深入文化来源地的地点,体验产品以特色的优质有形商品为基础,融合的目标文化和各种体验方式为无形商品,将城市文化意识融入其中,既满足城市消费群体的体验消费需求,又成为城市消费群体体验不同文化的最佳渠道。
3.城乡经济互动趋势分析
城乡经济互动是城市化的必要手段,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城乡经济互动中城市对农村的带动性和示范性效应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程度。从体验产品的角度来说,生产者可把城市经营管理的理念和城市标准化的服务水平带到农村体验产品的开发中来,为农村体验产品添加进经深入挖掘后的农村文化体验元素,考虑到城市消费者的体验产品的城市与农村文化融合的消费趋势,从而开发出适合推动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体现城乡经济互动的功能。
为更好地达到城乡经济互动的效果,将城市消费者引入农村文化来源地体验农村体验产品是关键一步。通过对体验产品开发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农村体验产品起到宣传功能的体验产品的开发成为吸引城市消费者到农村体验的引子。这种体验产品经营在离城市消费者方便前往的地方或连接城市与周边农村文化来源地的郊区。可以采用体验餐厅等的形式使消费者快速体验农村体验产品,并针对目标顾客加入城市文化的体验元素,使体验餐厅成为城市消费者体验农村的“大门”,而“大门”里的内容是引起消费者兴趣的引子,将消费者引入文化来源地。文化来源地将设计出更为深入的文化体验,体验餐厅将和消费者进行深入的互动,使得消费者拥有属于自己的、完整的、难忘的美好回忆。而在文化来源地的体验经济逐渐成熟之后,体验产品则可以打破体验产品类型的“模板”,形成真正的体验文化氛围,从而使城乡互动从体验产品层面深入到城乡经济层面。
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趋势是以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农村形成体验经济圈、城市与农村体验经济联动直至中国整体上城乡经济互动,从而实现农村经济发展、成熟。城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商业化开发已带动了城市的体验经济发展,通过城市本身的文化资源融合和改进,为农村体验经济发展提供经验,从而带动周边农村体验经济发展,并与城市形成良好的产业合作,周边农村结合自身的特点和核心城市的文化因素发展成为城市消费者的主要休闲旅游地,从而促进城市周边农村体验经济的发展。农村体验产品的开发逐步形成农村的体验经济氛围。农村与农村之间互相影响、良性竞争,形成各自的主题文化,逐步形成不同主题的带有农村特色的体验经济圈。中国整体上城市与农村的体验旅游都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形成各具特色,又不能分离的体验经济圈,从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对策建议
本文整体论述了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研究,有别于其他关于体验产品的研究,本文没有停留在研究城乡互动中的体验产品的改进和种类的创新上,而是分析体验产品开发背后的意义。体验经济是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经济形式。通过体验产品的开发促进城乡经济互动,从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便是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体现。本文针对制约因素、开发影响因素、和城乡经济互动趋势的分析,为促进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首先,在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政府起到了关键作用。从长期来看,开发农村体验产品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短期的收效可能因成本、地区经济活动不发达等因素而不太明显。因此建议政府出台对开发促进城乡经济互动的体验产品的经营者的鼓励和扶持政策,大力发展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的相关产业,加大对农村第三产业的投入,鼓励投资规划建设促进城乡互动的体验经济区,从而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体验产品开发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稳定体验产品的物价水平,避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行为产生。此外,政府可鼓励经营者对农民进行业务培训,以增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率。这类举措可为推进城乡经济互动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平台。
其次,旅游地的居民素质直接影响消费者前往消费的意愿。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平均收入水平和文化水平低,对实用性商品的消费仍占绝大部分。并且经过问卷调查,农村消费者为体验付费没有强烈意愿。农村市场供给不足、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足,阻碍了农民人口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农村体验产品开发的同时,农村整体的体验氛围至关重要。因此,政府可鼓励对农村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议每村均有精神文化传播站,使精神文化设施与农民自发创意相结合,培养农民的文化修养,并积极鼓励农民挖掘当地文化、对文化活动提出创意,从而深入、有效地整合各地的农村文化。同时,可给予农民对体验消费的“优惠”政策,促进体验“下乡”。这类举措可为丰富农村体验元素、提高农民整体文化氛围提供了基础。
最后,具有城乡经济互动功能的体验产业应提升行业标准。设立体验产品的分级标准,对体验产品中有形部分、体验环境、体验元素、消费者参与程度、个性化及满意度等进行评价与监督,以促进行业的良性竞争。建议经营者引入标准化管理方式,保证环境卫生、服务水平等条件的质量,并可与农村的精神文化传播站达成良好的产业合作,双方互惠互利。这类举措可为促进农村体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于体验产品的城乡经济互动功能是促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推动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而由于农村整体消费水平与城市尚有较大差距,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城市体验产品仍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平:面向城市化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机制[A].张平,刘霞辉.宏观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增长报告(2009-2010)[C].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美)贝恩特•施密特:顾客体验管理:实施体验经济的工具[M].冯玲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 Mihaly, Csikszentmihalyi: Flow :The Psychology of Optimal Experience[J]. Harper Collins, 1991,No.7
[4] 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体验经济[M].夏业良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5]徐同文:地市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系 农村消费需求 收入 消费环境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1)08-0085-05
一、引言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显示,目前,我国居住在农村的人口有6.74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50.32%,农村的消费对全国举足轻重,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对于拉动内需有着极大的潜力。各级政府针对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需要,适时出台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各类措施。例如,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和建材的下乡力度,减免税收、增加补贴等,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消费的规模、构成及水平看,农村消费需求依旧明显不足。制约农村消费需求的症结是什么?如何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等,成为“三农”问题中核心的问题之一。
大量的国内外学者对上述的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如,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关于收入与消费支出关系的消费函数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永久收入消费理论。在农村消费需求方面,De sousa-Brown等在对西弗吉尼亚州农村经济的研究中指出,可以通过扶持小型企业的发展以及鼓励创业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扩大农村产品消费总量。NlnaMichaelidou等认为,英国农村消费者对不同生产方式产品的选择受到食品安全、生活方式、价格因素的影响。国内学者唐淑云认为,农民纯收入过低和城乡二元结构的束缚是制约我国农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孙洪波指出,由于自然资源、区位条件等因素影响,各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收入群体、不同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付能力、消费倾向、消费环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别。要重视农村消费群体和地域差异。朱信凯等从技术与制度两个层面建立了启动农村消费市场的金字塔模型,并在总结归纳“一揽子”政策措施的基础上,进行了政策耦合实施的最佳时序设计;马晓河认为要从政策、制度上用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扩大农村消费。部分学者研究了现有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影响以及农村流通体系的改善措施。如王新利、吕火花认为,流通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农村消费的主要原因。并提出,可以从恢复发展供销合作社,大力发展农村物流两个方面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尹世杰指出,要扩大农村需求,务必抓好六件事:积极组建以农家店为骨干的农村消费品经营网络,认真拓宽和强化农产品批发流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连锁经营及其服务体系,构建农村现代物流配送体系,组建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网络和继续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农村消费需求的扩大归根到底要解决两个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消费环境的改善。笔者认为,一方面,现有加大家电、汽车、摩托车和建材下乡的力度,减免税收、增加补贴等刺激农村消费需求的手段是不可持续的。另一方面。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减少城乡二元结构对扩大消费需求的负面影响有着积极的意义。而现有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完全阐述清楚上述问题的逻辑关系。由此。剖解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理,分析现有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抑制因素,最终提出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背景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措施,正是本文的逻辑起点和思路。
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对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理
(一)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第一,完善的农村流通体系有助于增加农民的务农性收入。
从收益的角度看,一方面,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能提高农民农业生产的科学性,减少盲目性,分散经营风险。通过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中完善的信息系统的构建与普及,农民能及时获取信息,方便寻得有资质的农资买家与农产品买家,寻找合作方发展订单农业,并得到专家在线指导,降低市场供求、延误供货的风险,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进而增加消费额度。另一方面,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能提升保鲜设备在供应范围的覆盖率,降低农产品损耗率、扩大运输半径。并通过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例如,完善农村流通加工功能,将更多初级农产品加工为成品性商品能成倍增值。据测算,水产品新增价值可达2-3倍,蚕茧可达3-5倍,烟叶可达10倍以上,果蔬类农产品甚至能达到几十倍。而配送顺畅可降低农民的资金占用成本,促进农民增收和提高消费能力。
从成本的角度看,一方面,健全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构建农产品的城乡、乡乡间的快速输送网络通道。削减中转交易时间与流通费用,快速将产品送到需求地,大幅降低脱销与滞销,解决农产品买卖难的问题。对降低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进而增加农村消费的效果将是持久的。另一方面,农村现代流通体系通过农资连锁店的统一采购和配送,能保证农资品质与技术服务,并适度降低采购成本,方便农民选购价格优惠、质量保证的农资产品,大大减少因误购农资产品而产生的不必要支出。
第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有助于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
完善农村流通体系,需要在农村有步骤地引进超市、连锁零售店、流通配送中心、专业批发市场等业态组织,而这些组织在农村的延伸需要招纳大量工作人员,这样就为农村当地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农业溢出劳动力能直接被当地业态组织所吸纳。农民从提供非农劳务中获得更多工资性收入,就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消费。
总体来说,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有助于增加农民务农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间接达到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目的。
(二)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有助于优化农村消费环境,有利于扩大农村消费需求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能够降低农村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流通成本,降低零售价格,农民受抑需求得以释放。例如,农村流通设施和环境的改善,有利于缩短商品的配送时间,商品进村成本的下降又促使售价降低,相当于农民实际购买力的增加,进而消费意愿和消费量也会扩大。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使得商品种类多元化,货源得以保证,消费质量进一步改善。连锁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便利店、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的延伸,集约化采购与配送,让农村商品品种日趋丰富;另外,构建农村现代连锁流通网络,能从源头上保证货源安全,改善消费质量,有助扭转在农村商品质次价高、与城乡消费者购物待遇不平等的 局面,强化农村消费信心,进而扩大农村消费。
在售后服务上,农村现代流通体系使得农村商品的售后服务将得到有效落实。由于道路等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售后服务网点和人员的增多,运输路线与班线的合理规划,填补了农村售后服务的“空白”,农民能方便地享受返修、退换货等售后服务,并且能够自由选择售后送修方式,这对激发农民购买耐用品的意愿有很大帮助。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让网络购物、快递服务能够在农村普及。通过在农村普及互联网,引进有实力和信誉好的快递企业,能够营造良好的网络购物平台,让农民能够安享网购的便利与实惠,挖掘因缺乏快递配送而抑制的网购潜在需求。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有助于培植新型农村消费文化。农村流通网络的畅通有利于城市新兴潮流商品的及时流入,便利开放的消费环境有利于城市的消费观念通过各种信息流通途径快速传播,并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村消费习惯,进而培植新型的农村消费文化观念,改变农民接受新鲜事物的速度较慢、消费保守的行为,挖掘出新的消费需求。
三、现有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需求的抑制
(一)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影响了农民的增收,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
农村基础设施依旧薄弱。我国农村路网和运输服务体系起点低,目前仍有近4万个建制村不通公路,近1万个乡镇、30多万个建制村不通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中四级和等外路占了将近九成,砂石路占了七成以上,许多地区缺桥少涵、晴通雨阻。影响了农产品的快速运输和配送。
农产品流通损耗大,增值能力极弱。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果蔬、肉类、水产品流通腐损率分别达到20-30%、12%、15%,仅果蔬一类每年损失就达到1000亿元以上。同时,我国农产品加工产品多数只经过简单的加工就投入市场,深层次加工的数量所占比重较小,多层次开发的产品为数就更加稀少。农产品流通增值能力极弱。
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集成性、专业性程度太低。构成农村流通体系的农产品流通、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各自割裂,集成性严重不足,易于造成流通设施的重复建设,仓储设施利用不足,车辆返回空驶,城乡之间流通信息无法共享。以上弊端直接导致农村流通体系各类成本的上升,最终影响农民收入的提高。另外,由于多数农产品的易腐性、本身价值低、流通风险大,第三方流通企业缺乏足够的动力从事农产品流通。农户和基地主要依靠自己解决农产品的运输和仓储,专业化不足是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的原因之一。
农村流通信息化程度低。农产品网络交易平台建设非常滞后,农民无法准确掌握市场现有需求,更无法准确预测未来需求,决策滞后常导致产销脱节,投资回报低甚至亏损。长期以来的“农民增产不增收”和近期的“菜贱伤农甚至菜贱杀农”就是典型的例子。所有这些极大地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最终抑制了农村的消费需求。
(二)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对农村消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抑制了农村消费需求
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存在着消费安全隐患。由于农村流通体系不够发达,传统的“夫妻店”、小卖部、乡村集市仍是我国农村零售网点的主体,经营者多数文化程度低,诚信意识差,进货渠道狭窄,对进货渠道把关不严,农村成了真正的“销废”市场。假冒伪劣商品对农村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和生产经营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过期食品、药品以及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造成的恶性案件多数发生在农村。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导致农村购物不便,售后服务不足,农村商业网点分散,仅仅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34.4%的自然村地域内有50m2以上的综合商店,超市和连锁经营等新型业态缺乏。而且流通环节迂回,延长了农村顾客因商品缺货的等待时间,总体造成农村的购物不便。另外,农村售后服务网点少,专业维修点缺乏,加上如今留守农村的大多为老人和儿童,产品保养、维修和售后服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
四、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背景下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措施
在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背景下,提高农民收入,降低农村流通体系的成本和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成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的基本出发点。其主要措施有:
1、降低农村流通的成本。这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的背景下,优化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当务之急。一方面,要开辟农产品绿色通道,取消农产品运输的高速公路过路费,降低农产品进入批发市场的进场费。给予农产品运输企业一定的油价补贴。另一方面,要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消费品的流通成本。例如,取消或降低流向农村的农业投入品和消费品的高速公路过路费。鼓励专业化和大型的流通企业积极参与农村流通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利用其较为成熟的流通网络和规模化经营,可以有效降低农村流通的成本。
2、加强农村流通的专业化。一是大力发展第三方农产品流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农产品流通仓储和运输的投资和运作。二是加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的专业化。例如利用中国邮政固有的网络发展三农服务站、农资连锁经营配送等流通模式。可由邮政公司统一考察、招标,按地域分级配送至农户手中。又可发展直营、特许加盟等连锁配送类型,在满足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有力抵制假冒伪劣农资流入,还可稳定农资价格。
3、提高农村流通体系的信息化。一是进一步完善广播电视网、移动网、互联网、固定电话等多渠道的农村信息网络,加强信息收集、和分析功能,更主要的是通过规范化的指导,加强农民掌握信息、运用信息,通过信息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减少生产的盲目性。要注意的是,农村科技信息传播一定要用老百姓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表达,就是把科学的知识用通俗的形式表达出来,要图文并茂。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看得懂,都能接受。二是通过农村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农村生产与流通、销售之间的信息快速沟通,促进农产品在城乡之间的快速流动。三是分批分地区逐步构建农产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品质。各级政府要成为农村信息网络建设的主要投资方之一,农业企业与行业协会可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在政府公共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和更新自身信息板块。
4、鼓励农产品流通保值和增值。农产品冷链物流是确保食品安全,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促进农产品保值的重要手段。2010年6月18日,国家发改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强调大力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但规划依旧是一个较粗的纲领性文件,要进一步细化,落到实处。例如。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正确的消费观念,提高冷链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二是从金融支持和补贴政策方面加快发展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推动冷冻冷藏产品加工配送中心的建设。对于投资风险大、回报速度慢的冷链行业来说。合适的补贴机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农产品的流通加工,尤其是精深加工,是农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也是有效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要从几个方面进一步鼓励农产品的流通加工,一是从政策角度鼓励从传统加工技术向精深型、安全型的加工技术转变,大幅提高农产品增值;二是鼓励加工企业选址时倾向于农村地区,既可获得相对低廉的土地租金,同时易于降低劳动力成本,还可 以增加农村就业:三是要加快农村加工人才的培养。
5、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和集成。从流通对象看,农村流通体系包括五个子系统: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农村消费品流通、再生资源回收和农村售后物流。现有的农村流通体系中,再生资源回收和农村售后物流非常薄弱,且这五块实际上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要尽快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和集成农村流通体系。一是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例如,通过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掌握城乡之间需求的真实信息,指导农产品流通、农资流通和农村消费品流通。二是鼓励同一专业化的流通企业,既解决农产品的进城,又积极参与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下乡。或者同时解决农资流通、农村消费品流通和农村售后物流。这也是促进农村流通体系集成的重要手段。三是尽快完善农村家电、汽车和农用机械的维修和售后服务体系,完善农村售后物流,解决农民购物的后顾之忧。四是推动农村再生资源回收渠道的建设。要强化农村基层站点回收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农村可利用垃圾、废旧物品、包装材料等回收利用水平。推动绿色物流和循环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村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总体来说,通过完善和集成农村流通体系,有利于降低整个农村流通体系的运作成本,加强城乡交融,创造农村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6、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业态。截至“十一五”末,通过“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全国连锁化农家店达52万家,覆盖80%的乡镇和65%的行政村,年销售额近3000亿元。但具体到每一个乡镇和行政村,农家店的绝对比例依旧非常低。“夫妻店”、小卖部、乡村集市仍是农业流通业态的主流。进一步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业态是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背景下农村流通体系优化的重要举措。第一,要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实施,加大连锁化农家店的绝对覆盖率;第二,根据人口密度、消费需求,建立具备经营资质的农村消费广场、百货店和连锁超市等,传递城市消费文化,推动农村消费观念和方式的转变;第三,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支撑下的农村电子商务;第四,科学规划。建立和完善农村各类配送中心,使配送中心真正成为“农超对接”的纽带。通过完善多元化的农村流通业态,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或返乡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最终达到扩大农村的消费需求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0月15日
农村居民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态环保理念是创建全国生态文明村的重要保障。农村居民的衣、食、住、行及生活中每一件事都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及大量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农村居民生活方式逐步由传统化向现代化转变,消费模式向多层次发展,精神追求逐步增加,生态环境意识也在逐步增强。目前,农村生态环境在农村居民社会活动和经济活动干预日益加剧的情况下产生了许多问题,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面临巨大考验,由此给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带来一定阻碍。
一、调查概况
为调研农民生活方式变化对农村环境的影响,我们选择了典型县原县进行调查分析。原县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中部地区,国道、省道、高速傍城而过,地势平坦,县域国土面积577平方公里,辖10镇4乡208个村。调查所覆盖的村庄基本均有河流经过,水源丰富,水质清纯。农作物以小麦、玉米等旱地为主。涉及调查的农户共200户,居民806人,男女比例基本均等。大部分青壮年村民在外务工,接受新思想同时提高了村民收入,也带动了村中经济发展。大部分村里没有集体打深井建水塔,村民自己打井,生活用水来源于地下水。没有专门排水和垃圾处理设施,生活、生产垃圾排放比较随意,不利于村庄环境改善。
二、关中地区典型原县村民生活方式调查与分析
(一)农村能源资源结构利用调查。经过调查可以看出,被调查村能源利用由生物能向燃煤过渡。农村燃料使用一般以秸秆和燃煤为主,有的家户使用煤气,但占总能源使用的比例不高。由于秸秆自身发热量不足,加上秸秆的收集、贮运方面的原因以及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使秸秆使用量减少。由于缺乏合理的秸秆利用途径,大量秸秆被就地焚烧,燃烧带来局域空气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交通与航空环境。局部地区具有薪材使用条件,常年的薪材使用导致大量林木破坏,造成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农民用煤质量较差,时间长、面积大、排放方式简单,对空气造成比较大的污染。沼气利用方面,基本是如果村中提倡的话,户户都通,不提倡的村基本上户户不用。(表1)
(二)农村生活污染排放调查与分析
1、生活污水排放。从被调查村生活方式的调查结果来看,村子没有集中处理生活用水的公共设施。生活污水主要来源于以下方面:(1)厨房污水。生活水平的提高,肉类食品及油类使用的增加,大量的动植物脂肪增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在某村调查的一家农户,和几年前相比,人口未变,但食用油用量从每月1kg增加到现在的5kg。可知,农村居民的生活污水成分正在朝不利于净化处理的方向发展;(2)生活洗涤污水。农村居民的生活洗涤用品有洗洁精、洗衣粉等。洗涤污水含有大量化学成分,在一户4口之家的农户里,一个月要用1~2瓶500g的洗洁精,很多农户直接泼在泥地上,部分建有下水道,洗涤污水通过下水道直接排入河道。而当洗涤用水渗入地下,便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从而使以井水为饮用水的农村居民健康安全受到威胁。(表2)
2、生活垃圾排放。农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种类和数量都相应增多了,如调查的陕西省原县,垃圾成分主要有:(1)居民生活垃圾:食物垃圾、纸、布料、木料、金属、玻璃、塑料、陶瓷、燃料灰渣、碎砖瓦、废电器、废器具;(2)农业生产垃圾:化肥农药、杂草、果树枝条、落叶、废塑料、禽粪。农村生活垃圾面广量大,不仅占用了大量耕地面积,而且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造成威胁,特别是在汛期,各种垃圾随着雨水输入河道、溪流,严重污染水体,还造成河道堵塞。(表3)
(三)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变化对环境影响调查分析。在调查中向农民提问“什么叫环保”,针对这一问题的回答状况来看,关中的农村居民对“环保”有所理解,但仍存在误区,很多村民对于环保意识的理解还仅仅停留在“卫生意识”层面上。所谓的“卫生意识”就是保持周围生活环境干净整洁的意识,而不是减少对周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意识。所以,出现了不少为了卫生而导致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现象。另外,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弱化了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目前,陕西关中原县农村的家庭:(1)家庭结构发生变化,核心家庭比重上升,家庭规模在缩小,总户数在增多。在陕西省关中地区人口得到基本控制的前提下,家庭规模的缩小使家庭户数增多是关中地区环境面临的又一个压力,这使能源及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及资源使用总量增加,相应产生的废弃物增加;(2)家庭功能发生变化,单个家庭的生产、消费能力增强。农村集体权利的分散和弱化是由家庭生产和消费能力的增强引起的,个体的行为加重了对环境的污染,环境保护机制也就随之弱化;(3)家庭关系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地位开始下降,家庭权威结构发生改变。这对传统农业造成了冲击,例如粗放式、大量使用化肥的耕作方式在逐渐替代传统的精耕细作、使用农家肥的耕作方式;(4)工作方式发生变化,青壮年常年进城务工,农事活动大多由老人及妇女操持,导致一些繁杂的但有利于环境的农事活动如秸秆的储运、利用,农家肥的使用被放弃;(5)生活方式发生变化,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加快,农民工进城,传统的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和改变,农村中的年轻一代崇尚消费的生活理念也在慢慢取代崇尚节约的生活理念,形成炫耀性消费,传统节能、节俭、环保的田园生活方式渐渐被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取代。这些有关于生产方式和生活理念上的变化,也给农村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三、转变村民生活方式、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对策建议
(一)转变农民生活观念。保持适度生产,保持适度消费。无限制的大量生产所造成的后果是资源浪费和大量废弃物排放,适度生产的基本原则是:一是应保证人们的基本消费量;二是要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保持生态环境的基本平衡;三是在上述二者的基础上根据技术的发展逐渐加大生产能力。对此,我们要尽可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以尽可能低的代价产出尽可能多的效益;要尽可能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在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可允许的界限内,达到在时空上对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在当今我国农村人口急剧膨胀,过度消费是一种使农村环境系统不堪重负的生活方式,势必大量侵占他人限的,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会导致农村生态系统的崩溃。节约资源是保护农村环境的核心问题,倡导可持续的消费观,大力提倡适度消费的原则,即减量化、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不仅有利于保护农村环境,更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平衡,最终受益的仍是广大村民。
(二)控制农村人口数量,减轻环境压力,使人口与环境、经济发展相协调,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人既是各种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各种资源的消耗者。有限的资源,无节制的人口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活越来越贫困。控制人口无计划增长的措施,如广泛宣传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的科学知识;把计划生育工作计入村规民约,配备专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做到药物、工具免费送上门,免费提供节育手术,并给予适当的经济补贴。对只生一个子女的夫妇给予鼓励,从孩子出生至14岁每年发给一定数额的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对婴儿、幼儿实行“计划免疫预防接种”。通过以上措施,少生、控制农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资源、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三)提高农民文化技能水平、增强生态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伦理道德教育。环境问题,归根到底集中在人类能否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长远利益与急功近利的关系问题上。一是充分利用广播、黑板报、会议等多种形式及工作中的各种时机向广大村民传授生态科普知识,宣传发展经济、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村民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自觉投身于生态村建设;二是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每年聘请农、林、牧、副、渔、沼气、环保等各方面的技术人员,举办苹果、猕猴桃、石榴、柿子、植树、沼气、工业“三废”治理与管理等技术培训班。让农户积极参加培训,增加生态知识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本领;三是抓中、小学学生环境保护教育。老师上课讲解环境保护知识,向中小学生灌输环保知识,从小培育环境意识。
(四)引导农民建立民间环保组织。农村的民间环保组织能够确保农民的参与,使农民认识到农村环境现状,更有效地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真正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农村基层政府有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生态效益的倾向,他们往往与当地的环境污染企业达成一个利益共同体,降低生态环境保护的成本。而民间环保组织则有利于将农民的环境保护心声呼吁给社会各界,引起社会舆论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关注,减少因“政府失灵”而引起的环境污染加重。政府应鼓励农民成立自己的团体,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在财政上给予鼓励。农民通过成立自己的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先进步的农民教育落后的农民,互相影响,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提高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使他们不再是环境决策的被动接受者,而是有参与的权利与能力的积极主动者。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洁.陕西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法治化对策分析[J].现代商贸分析,2010.15.
[2]陈希勇.四川农村生态环境的现状及出路分析[J].农村经济,2010.
关键词: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生物质能源;经济成本;生态成本
中图分类号:F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13)06-0089-04
生物质能是农村最主要的生活能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秸秆等生物质能源供应不断增长,传统的能源结构不断改进,省柴节煤技术及太阳能、沼气等清洁能源的利用技术在农村不断推广。但能源的利用方式粗放、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依然突出,大量农作物秸秆和畜禽粪便的直接燃烧和任意排放,既浪费了资源,又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因此,研究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状况,鼓励清洁能源利用,依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以生物质能资源丰富的吉林省农村为研究对象,调研吉林省农村生活能源结构及消费方式,进而分析吉林省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经济成本及生态成本,分析目前吉林省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中存在结构不合理与消费方式不合理等问题,从而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提供借鉴。
一、吉林省农村能源总体状况
吉林省土壤肥沃,玉米、水稻、大豆等农作物产量较高,畜禽养殖规模较大,农村生物质资源十分丰富,但浪费也很严重。据统计,2010年吉林省秸秆资源年产4200万吨,折合2100万吨标准煤,直接燃烧或废弃秸秆分别占秸秆全部可收集资源量的61.54%和23.2%,仅4.03%和10.5%的秸秆用于肥料还田和饲料,不足1%的秸秆用于工业造纸或食用菌基料;畜禽粪便年产为8586万吨,折合4550万吨标煤,大部分畜禽粪便被废弃,仅有不足30%作为还田利用;林业生物质年产1000万吨,折合500万吨标准煤。能源作物(甜菜、甜高粱)共计年产75万吨,折合10万吨标煤。总体看,秸秆、畜禽粪便、林业生物质和能源作物等常年可利用的生物质资源约为7160万吨标准煤,其中秸秆和畜禽粪便所占比重较大。
二、分析方法及数据选取
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受经济、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因而能源消费的数量和结构与农村生态、农民收入密切相关。总体看,农村能源消费成本可分为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设农村能源消费的第i种能源经济成本为Mi,第i种能源的市场单价为Ki,第i种能源的消费总量为Xi,则Mi=∑KiXi;设农村能源消费的总经济成本为Ti,则Ti=∑Mi。农村能源消费的生态环境成本主要是温室气体的排放,即生物质燃料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碳(CO2)和二氧化硫(SO2)等温室及污染气体。因此,设农村能源消费的生态成本为Cij,能源消耗排放CO2的成本为Bi、市场单价为Ni,能源消耗排放SO2的成本为Bj、市场单价为Nj。Xi为能源消费排放CO2总量,Xj为能源消费排放SO2总量。可得到,生态成本的公式为:Cij=Bi+Bj=Ni*Xi+Nj*Xj。
本文以农村生活能源利用过程为主线,从畜禽粪便、秸秆、薪柴及沼气等原料的获取、利用等情况入手对吉林省农村展开问卷调查,同时对吉林省农村能源相关部门及能源企业进行实地访谈,由此点面结合获取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能源消费对生态环境以及对农户经济的影响,核算能源开发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根据吉林省东、中、西部地区的差异特征,在三个区域内分别选择一个县,每个县选择两个镇,每镇选择两个村,每村选择20户进行问卷调查。分别在吉林省的农安、大安和梅河口的农村地区进行调查,走访农户300余户,获得有效问卷212份,初步掌握了吉林省农村地区生物质能源种植结构、养殖结构、新能源利用及生活用能等方面的详实数据。
三、分析过程
(一)吉林省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现状
目前,吉林省农村户均使用秸秆8105.4kg,其中用于炊事3647.43kg,用于取暖4457.97kg;户均消费使用薪柴89.29kg,全部用于炊事;户均消费使用煤炭475.43kg,其中用于炊事192.12kg,用于取暖283.31kg;户均使用液化气34.23kg,全部用于炊事;户均消费电力708.38度,其中用于炊事77.35度,用于照明296.85度,用于家电334.18度;调查的农户中有沼气户共70户,占全部调查户的8.3%,户均消费沼气122.67m3,全部用于炊事。
为便于计算和比较,将各类能源消费折算成标准煤。根据《中国能源统计年鉴2008》,秸秆、薪柴、煤炭、电能、液化气、沼气折合标准煤的系数分别为0.529kg标准煤/kg、0.571kg标准煤/kg、0.7143kg标准煤/kg、0.1229kg标准煤/度、1.7143kg标准煤/kg、0.714 kg标准煤/m3。计算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吉林省户均能源消费4911.71kg标准煤,其中秸秆消费4287.76kg,占全部能源消费的87.29%;薪柴消费50.98kg标准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04%;煤炭消费339.61kg标准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6.91%;电能消费87.09kg标准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77%;液化气消费58.68kg标准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19%;沼气消费87.59kg标准煤,占全部能源消费的1.78%。
从上述分析可见,第一,吉林省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以秸秆为主,利用方式粗放。第二,传统生物质能如秸秆、薪柴的用量占总用能的88.33%,化石能源如煤炭等仅占6.91%,其他能源用量则极少。第三,秸秆、薪柴和沼气等自产能源的用量占总用量的90.12%,而煤炭、电力和液化气等商品能源仅占9.88%。第四,电力、沼气及液化气等清洁能源用量较低,而秸秆、薪柴和煤炭等非清洁能源用量较高,高达95.25%。第五,农村能源主要用于炊事和取暖,而照明、家用电器等用能极少。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用能需求将快速增长,用能方式、结构将发生转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也将提高。
(二)农村生活能源消费成本分析
1.经济成本。煤炭、电力和天然气为商品性能源,根据吉林省能源消费的市场价格,可确定煤炭价格为1.2元/kg,电力0.52元/度,液化气为5.8元/kg。根据吉林省生物质产业调查及对相关专家的咨询,确定吉林省农村能源价格:秸秆固化成型燃料价格为0.7元/kg,秸秆价格为0.21元/kg,薪柴价格为0.3元/kg。沼气是畜禽粪便、秸秆等生物质通过发酵生成的,生产沼气的残余是天然肥料,可加工成生物育苗基质,用于蔬菜和花卉的种植。可见,沼气生产过程中没有损失生物质的营养成分。因此,分析沼气消费经济成本,只计算建造沼气池的成本即可。吉林省目前建造一个8立方米的农村户用沼气池建造成本为2400元,一般可使用10年。国家补贴8立方米沼气池每户为1500元,吉林省在国家补贴的基础上追加补贴500元,农民自身只需支付400元即可,由农户自己提供劳动力,农村能源部门提供技术来建造沼气池。综合看,对于农户来说,一个沼气池的建造成本约为500元,寿命10年左右,年均成本50元。沼气池年产气385立方米,据此可知沼气的价格为每立方米0.13元。
根据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量和经济成本为系数,可计算出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户均经济成本。从表3可见,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经济成本户均2882.41元。其中,秸秆消费的经济成本为1702.1元,薪柴消费为26.78元,煤炭消费为570.53元,电能消费为368.49元,液化气消费为198.53元,沼气消费仅为15.95元。商品性能源现金支出为1137.4元,占全部经济成本的39.46%,秸秆、薪柴和沼气等生物质能源消费占经济成本的60.54%,生物质能源的获取基本上不用现金支出,且沼气的使用可部分抵消电能和煤炭的消耗。
2.生态成本。由于环境破坏而造成经济生态价值的流失,是使用环境所支付的生态成本。吉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的燃烧释放了大量CO2和SO2等温室气体,造成环境的污染,增加了环境整治的成本。本文根据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吉林省农村生物质能源的实际情况,确定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温室气体CO2和SO2排放系数。其中,秸秆释放CO2的排放系数为1.55kg/kg、薪柴为1.5kg/kg、煤炭为1.49kg/kg、电能为0、液化气为0.55kg/kg、沼气为1.17kg/m3;秸秆释放SO2的排放系数为0.53g/kg、薪柴为0.63g/kg、煤炭为13.4g/kg、电能为0、液化气为0.29g/kg、沼气为0.63g/m3。本文根据中国气候变化国别研究组对森林固碳研究的结果,将CO2排放成本定为每吨100元。同时,借用一般电厂的脱硫成本计算方法,以每吨0.945元的价格计算SO2的排放成本。
根据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量和生态成本系数,可得到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户均生态成本。由表4可知,吉林省农村能源消费的户均生态成本为1367元。其中,CO2的排放成本为1356.8元,占全部生态成本的99%;SO2排放成本为10.2元,仅占1%。消费种类主要是秸秆和煤炭。CO2的排放成本主要来源于秸秆、薪柴和煤炭,分别占全部生态成本的91.9%、0.97%和5.18%;SO2的排放成本主要来源于秸秆和煤炭,分别占0.29%和0.44%。可见,鼓励使用沼气、液化气等清洁能源可有效减少生态成本和经济成本。
四、分析结论
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结构的基本状况及其演变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增加,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大幅提高,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优化,消费质量不断提升,消费模式实现了重大突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1984年之前统计城市职工家庭收支情况,1985年之后统计城市居民家庭收支情况,鉴于保持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研究时间区间为1985—2010年,基础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国家统计局所编的《中国统计年鉴》(1986—2011)。消费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居民消费需求变动的内在特征。消费结构可以从价值和实物两种形式来表示,即消费支出的项目构成及其占比和消费的实物形式,消费结构从消费内容的角度反映了消费的层次和质量。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随着发生改变。(一)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优化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即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层次的重要指标。这一比重越高,意味着消费层次越低;这一比重越低,意味着消费层次越高。1992—2010年,虽然食品消费支出仍然占据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总支出的第1位,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家庭恩格尔系数较大幅度下降,其中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的52.86%下降至2010年的35.6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1992年57.55%下降至2010年的41.09%,表明温饱型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不断减少(见表1)。同时,随着居民温饱问题的解决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在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支出中,发展和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上升。对于城镇居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及服务、其他商品与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而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四项合计支出的比重从1992年的19.90%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3.17%,其中2010年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服务支出所占比重均超过了12%,分别占据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第2位和第3位。对于农村居民,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及娱乐服务方面支出的比重也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这四项合计支出的比重从1992年的20.08%迅速提高到2010年的45.39%,其中2010年居住支出比重为19.06%,交通通讯支出比重为10.52%,分别占据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第2位和第3位。总体而言,目前城镇居民消费逐步向住房、汽车、旅游、休闲等领域转变,消费结构升级出现加快趋势,而食品和衣着支出在农村消费中仍然占较大比重。(二)居民拥有耐用消费品升级换代主要消费品的消费量特别是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也是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重要方面。家庭部分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增加,且不断升级换代,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趋于合理优化。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消费最显著的变化体现在家庭耐用消费品不断升级换代(见表2),由20世纪80年代的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的“老三件”到90年代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新三件”,随后科技含量更高的家电产品又逐步取代了“新三件”。对于城镇居民,1985年家庭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分别仅为17.21台、6.58台、48.29台,2010年则分别为137.43台、96.61台、96.92台,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的消费市场已基本饱和。此外,一些新型、现代化家用电器逐步进入城镇居民家庭,居民消费向发展型、享用型消费方向转变,移动电话、电脑和家用汽车成为城镇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新三件”,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拥有移动电话、电脑、家用汽车分别为188.86部、71.16台、13.07辆。同时,城镇居民还青睐一些科技含量高、时代感强的高档家电产品,如无氟环保电冰箱、数码纯平彩电、变频式空调、数码照相机和摄像机等。对于农村居民,不仅消费支出规模偏低,而且在消费的内容和层次上,也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较为落后,总体上还没有摆脱以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有些耐用消费品,如黑白电视机已经退出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领域,但仍属于农村居民主要的消费项目;有些耐用消费品,如彩电、洗衣机、电冰箱等对城镇居民来说已经饱和或接近饱和,而在农村地区尚有较大的需求空间;有些耐用消费品,如组合音响、摄像机、微波炉、健身器材、家用电脑等,目前农村居民还没有能力消费,而城镇居民已经或即将作为主要消费项目。
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居民收入水平当居民收入水平发生变化时,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收入增长是拉动消费的基础,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最根本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了9%以上的高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有较大的提高,分别从1985年的739.1元和397.6元增加到2010年的19109.4元和5919元。然而,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进而导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差距也在持续扩大。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内生因素的原因,如居民自身素质、性别差异等,也有外生因素的影响,如宏观政策对居民社会财富分享程度的差别等,特别是随着我国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对外开放也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二)居民消费环境消费环境既包括政策、信用等制度环境,也包括消费行为赖以实现的基础设施等物质环境。不同的消费环境客观上会对居民的消费行为产生一定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消费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市场监管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为消费需求增长打下了良好基础。但与消费潜在需求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要求相比,消费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一方面,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社会信用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交易中存在一些失信行为,商业欺诈、制假售假等现象仍然存在,加之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制度尚不完善,消费者基本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的有效扩张。另一方面,消费信贷政策尚不健全,制约了居民消费需求。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购买住房、汽车等有一定的困难,大多数居民只能依赖于信贷,但我国关于住房和汽车的信贷政策不够成熟、抵押担保难、手续繁杂、有关法规不完备等问题,降低了城镇居民消费信贷的热情,抑制了城镇居民的消费需求。另外,在消费潜力巨大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村居民消费仍受到交通、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如不少农村地区电线老化、供电容量不足、电网改造后电费收取不合理,通信设施落后、覆盖范围有限、覆盖效果不好;给排水设施落后、未通自来水等,这些因素使得农村地区的家电普及率较低,阻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张。总体上,农村居民的消费环境比城镇居民的消费环境差得多,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居民潜在消费需求增长。(三)居民消费观念消费观念是影响居民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意识较强的居民,会有较高的消费水平或需求;负债消费或超前消费意识淡薄的居民,会有较低的消费水平或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居民的消费需求变化逐步实现了从较低层次需求向较高层次需求发展的一个过程,从“能省则省”到“想花就花”,从“吃饱穿暖”到“精神愉悦”,居民的消费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由于对于开放经济的感受程度和影响冲击不同,使得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出现较大的差异。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信息传递速度加快,国外的消费、理财、投资等理念正在影响着我国居民。城镇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镇居民的生活服务设施齐全完善,交通便利,医疗卫生条件好,文化精神生活丰富,同时城镇居民的文化水平较高,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因此,城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更为开放,具有一定的超前消费意识,并且消费观念的更新也比农村居民要快得多,更加注重消费的多样化和个性化。而农村地区相对封闭,对外来开放消费观念的接触和认知较少,使得农村居民消费行为主要受到传统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的影响,如过去几千年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使农村居民崇俭黜奢的消费观念浓重,从而形成“量入为出”的传统消费观念,同时农村居民自给自足的消费习惯也根深蒂固。再加之未来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则更为保守和谨慎。(四)社会保障和制度变迁持久收入消费理论、生命周期消费理论、缓冲储备储蓄理论都强调了预期在决定居民消费需求中的重要影响。目前,影响我国居民消费预期主要有两个因素。首先,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可以稳定未来收入、满足未来支出,从而具有减少预防性储蓄的作用;有些社会保障项目,如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可以直接增加受助者的收入,从而具有直接增加消费的作用。较高的社会保障水平,会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较低的社会保障水平,会起到抑制消费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目前,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快推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相对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尤其是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医疗保险制度、教育体制等改革相对滞后,养老、医疗、教育等支出仍然是农村居民家庭的较重负担,还无法保证农村居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助,强化了农村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支出的预期,使得预防性储蓄增加,从而对消费需求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出现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国企改革、职工下岗分流,使人们产生危机感,宁愿压缩消费,而为未来储蓄抵御风险的资金。我国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价格、金融、教育、消费体制等方面改革的不断深入,使原来大部分由国家负担的部分转由个人负担,从而使居民预期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这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加大居民的未来支出预期,进而使得城乡居民加强了预防性储蓄动机,降低了居民即期消费。
【关键词】吉林省 农村居民消费 经济增长
从整体来讲,最近几年间,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总量不断提升,消费结构也不断优化,但是其依然与城镇居民的消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如何在这样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实现农村消费结构的优化,发挥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在促进省级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理论关系
从理论上来讲,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探析:其一,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必要因素。经济增长是以生产发展为前提的,而生产发展需要保持与消费需求的一致性,一定量的消费需求才会产生相应的生产发展,两者处于平衡状态下,才能实现经济增长。其二,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力量。作为GDP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需求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来讲其主要分为出口需求,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三种,这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三,消费需求间接拉动经济增长。也就是说初始变量的消费使得其他变量出现了变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表现为间接影响。比如以投资的变化,实现对于经济增长的影响。依靠消费拉动起来的投资,能够发挥着与消费同等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特点探析
(一)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基本情况
居民消费结构倾向于从吃穿住用行五个方面来探析:其一,在食品结构上,农村居民的消费比较合理,关注于食品的质量和营养,不健康的食品消费比重不断下降;其二,在衣着上,越来越关注于时尚,对于流行服饰的追求趋势明显;其三,在住宿条件上,农村房屋装修不断升级,卫生清洁质量不断提高;其四,在家用方面上,家庭设备以及服务性消费支出比较明显,并且保持着不断增长的趋势;其五,农村居民的交通支出不断下降,相应的通讯费用呈现出上涨的趋势。
(二)吉林省农村居民收支情况
依据相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收支一直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状态,以2010年为例,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的收入在6237.44元,而总支出为9182.40元,形成了比较大的反差。如果这样的情况持续存在的话,将导致农民工作积极性的打击,使得农村居民收支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具体来讲,总收入中经营性收入比重最大,其次是工资性收入,支出部分多数情况用于消费支出,其次是佳通经营费用支出。在这样的情况,如何不断改变农民收入结构,增加收入渠道,使得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是目前需要继续解决的问题。
(三)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情况
下表格为2008-2010量吉林省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人支出的绝对量表。由此可见,在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和居住占据比重较大,都在30%以上,并且保持着相对上升的趋势。我们依据此数据信息,将其纳入到恩格尔系数体系中去,发现吉林省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取值处于低于全国水平,也就是说吉林省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全国范围内还是比较高的。
(四)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与它量之间的比较
(1)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与城市居民消费情况之间的比较。其一,相对于吉林省城镇居民消费情况来说,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比较慢,以2006年的数据为例,农村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为16.2%,而城镇居民的消费增长率为5.8%,增长速度之间的差距比较大。其二,城乡收入差异慢慢减弱,尤其在最近几年时间内,农村居民的就业渠道不断扩展,就业机会不断增加,收入也不断提升,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异慢慢减少。其三,相对于城镇居民来讲,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不断下降,表现出比较大的波动情况。其四,从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很明显,尤其在食品,医疗和文化教育娱乐上的区别性很强。
(2)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与其他地区的比较。其一,从人均消费支出的结构上来看,吉林省的食品比重比较高低,其恩格尔系数比较低,说明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二,从居住条件来看,房价处于比较理想的状态,价格合理,在消费结构中住房租房的比重比较低;其三,从医疗保证的角度来看,其份额明显高于其他省市,参与医保的人员规模比较大,说明其对于医疗保障的重视;其四,从家庭设备和服务的角度来看,吉林省的比重比较低,表现出比较合理的状态;其五,从交通通讯的角度来看,其支出比重相对较低;其六,从衣着服装方面来看,农村居民对于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穿着打扮倾向比较明显。
三、影响吉林省农民居民消费的因素
结合上述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情况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影响吉林省农民消费的因素。具体来讲,其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收入水平。也就是说农村居民的收入,决定了其消费,一旦其收入增加了,相应的可支配收入就多了,其用于消费的可能性也不断提高;其二,产品价格。处于特定时期内,农民的消费水平是有限的,市场上的商品不仅仅要能够满足农民的需求,还应该具备合理的价格标示,这是农民消费心理状态,往往会选择适合自己收入水平的,质优价廉的消费品;其三,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和持有资产。在消费决策的过程中,农民同样会受到消费心理,消费环境和持有资产的影响。也就是说如果产品消费符合其心理需求,具备比较合理的消费环境,自身资产比较优越,其往往会选择决定去购买相应产品和服务。
四、如何处理好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的确可以实现省级经济增长和发展。尤其在现阶段,农村内需的刺激,将成为促进吉林省经济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我们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刺激农村消费,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积极采取措施实现农村居民增收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制约消费能力的根本因素。因此,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实现消费刺激的最佳方式。对此,政府和农民都应该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其一,积极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农业增收打下基础;其二,不断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其朝着产业化,合作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和进步;其三,不断利用科学技术,实现农业产品的附加值的提升,做好农产品的包装工作,为农民增收提供依据;其四,积极增加就业方式,不断扩展农业就业面,开展职业培训,实现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以更好的实现就业,保证农户经济收入来源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
(二)保证农村市场物价水平的合理性
在物价不断增长,收入增长缓慢的背景下,农村居民的消费欲望也难以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应该积极发挥自身宏观调控的作用,严格控制物价,使得其处于比较合理的状态的同时,积极给予农民相应的优惠;另外,降低流通环节的成本,减少倒卖环节,实现农超对接;最后,注重市场的监督和管理,对于炒作行为进行惩罚,避免因此造成产品的囤积行为,营造一个比较和谐,舒适,安全,稳定的市场环节,以方便农民更好的购物。
(三)做好农村市场的信息调查和分析
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其消费需求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因此应该积极做好农村市场的信息调查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采购方案,保证供应的商品是农民所需求的。比如,对于农村小孩来讲,其主要倾向于服装和玩具的消费,对于老人来讲,主要倾向于老花镜,对于女性来讲,主要倾向于服装,化妆品等。也就是说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找到不同人群的消费热点,以此为突破口去进行消费潜力的挖掘,从而实现消费市场的发展。
(四)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健全的社会保证制度体系,是人们消费需求增强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对此,政府应该积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充分发挥社保制度的作用,减少人们的后顾之忧;另外,积极建立稳定有效的医疗制度,解决农村地区医疗问题,使得农民不会因为医疗问题而去担心,从而将更多的购买力消耗在消费环节上。
(五)积极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
从整体来讲,农村居民的消费观念还比较保守,多数情况下都不愿意负债消费,贷款买房,贷款买车的情况比较少,在他们看来消费还是需要奠定在自己的收入基础上。对于这样的情况,应该积极开展教育和宣传,不断改变其消费观念,刺激其消费信贷的积极性,使得其参与到消费中去。
(六)营造良好的农村居民消费市场环境
良好的消费市场环境,是促进消费市场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对此,我们应该积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健全省级基础设施,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大对于供水,供电,住宅,道路的建设投资,完善消费市场环境;其二,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网络体系建设,积极完善农村信息化工程,使得农户可以接触到电子商务,从而促进农村消费需求的增长。
(七)积极强化对于农村消费市场的监督
健全的农村消费市场,稳定的市场制度,往往需要有相应的农村消费市场监督体系。也就是说,如果农村消费市场缺乏监管,市场处于混乱状态,农村居民消费权益难以得到保障,使得农民居民的消费欲望不断降低,消费质量和层次也停留在低水平,这将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刺激。因此,相关市场监督部门应该强化对于农村市场的监督和管理,避免低质量产品融入市场,对于消费者权益造成伤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吉林省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在不断提升的同时,还存在部分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正视这样的问题,积极采取措施去完善市场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稳定产品价格,建立配套体系,健全保障制度,以最大化的激发农民的消费欲望,发挥其在促进省级积极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川.山东省农民消费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山东经济学院,2010.
[2]王乃霞.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分析[D]. 民族学院,2010.
[3]刘鑫.河北省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0.
[4]王雅云.福建省城乡居民消费问题的数量研究[D]. 厦门大学, 2008.
[5]张凯,李磊宁.农民消费需求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3) .
[6]马光辉,宁定琴.中国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1978
-2004)[J].山东经济,2006,(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