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管理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不断提高企业登记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四个统一”把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在企业登记监管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加强对登记事项的监管
监督企业在核准的登记事项内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对登记事项已发生变化而未及时到企业登记部门进行变更登记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隐瞒重要事实骗取企业登记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对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通过对企业登记事项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二加强对重点、热点行业的监督检查。一是对从事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农资、公众聚集场所经营等重点热点行业的企业,以及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节能减排的企业,要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要建立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的重点行业监管机制,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一经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属于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要及时通报情况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以“经济户口”为依托,以工商所属地监管为核心的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是加强工商所对辖区企业的认领与监管,基层工商所要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对辖区企业进行认领,做到不漏一户,并分片划区,指定片区监管负责人,把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人,对辖区的企业情况做到监管范围清、分布情况清、目标任务清。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巡查制度,制定巡查方案,明确巡查的方式、内容和措施。并及时将巡查结果通过网上反馈登记监管部门。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巡查按信用分类监管要求提高一个级别;对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查处,对企业巡查和案件查办都要使用计算机软件,确保信息及时录入到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库中,把日常监管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企业信用分类的等级实施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做好2009年度企业年检工作,不断创新便捷高效的年检方式,力争参检率达到96%以上
一把好年检审查关,一是要加强对企业登记事项的审查,特别是对涉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企业的审查,对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许可经营项目的重点行业企业,必须提交在有效期限内的加盖企业印章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复印件,不能提交的,责令其进行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审查,特别是加强对股份有限公司和自然人投资的一人有限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出资行为的审查。三是要严格对煤炭生产、非煤矿山等涉及安全生产企业的审查。
二进一步落实工商所辖区监管制度。年检中要审查企业的辖区工商所是否落实。没有落实的要通过年检予以落实。
三认真做好“三无”企业的清理工作。对“三无”企业、名存实亡企业、多年未参加年检的企业,依法吊销营业执照。通过对其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责令办理注销登记,对其投资设立的相关企业责令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
四在省局登记注册的企业中继续实行滚动年检。不断探索年检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年检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年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五进一步创新年检手段和措施。积极推行网上年检,省局及有条件的市级局都必须开通网上年检通道,尽可能动员企业在网上申报年检。要积极实行预约制度,方便申请人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提交年检申请,为企业参检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对分支机构较多的大型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一次办理年检。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数据质量建设。要在金信工程五年目标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不断利用企业登记、变更、年检等工作,完善联网数据质量。省局将每季度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全省各级工商系统联网数据的完整率、准确率和冗余数据进行一次检查,实时进行通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目标任务完成考核指标体系。
二积极推进联网应用工作。首先是企业登记与监管部门要利用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网上办案、网上监管,加强数据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失信和严重失信企业的监管问题,利用企业信用记录,强化社会监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其次是加强信用信息资源整合,扩大信息资源共享。通过黑牌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全国联网应用,增强监管效能。
三是总结推广市场主体综合信息制度,积极探索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地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社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各市级局要于每季度末将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情况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书面报省局企业处。
四、加大对违反企业登记事项案件的查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一重点查处企业提交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骗取企业登记的行为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
二加大对未按规定接受年检企业的查处,加强对已吊销而未进行注销登记企业退出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其违法经营活动。
三加大对非上市股份公司及中介类企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五、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的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整顿活动。当前要认真做好牵头和配合政府其它部门开展的19项专项整顿工作,重点是抓好治理超限超载、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治理、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及环境保护等专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政府交给的专项整顿工作任务。
二大力支持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安全生产等目标要求,依法做好有关企业退出程序的登记监管工作和吊销营业执照等后延监管工作。
三积极参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推进落实《劳动合同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六、探索企业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企业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
一以“四个统一”为指导,建立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的企业登记监管制度。规范年检窗口的服务行为,在年检大厅实行质量评价系统。在年检窗口全面落实一次告知,当场办结和首办负责制度,探索以行政劝导、行政提醒、行政预警和行政建议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指导制度,研究推广企业首次违规只纠不罚制度。
二严格企业监督管理和执法办案程序,于2008年6月底前出台《企业监督管理操作规程》,规范企业监管行为。
通过实施《企业监督管理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企业登记事项监管程序、年检程序、日常巡查检查程序、专项整治工作程序和查处违反企业登记事项程序,确保企业监督管理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三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企业登记监管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业务技能的培训,上半年,举办企业信用分类监管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下半年,结合《企业监管操作规程》的出台,举办一次企业登记监管法律法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监管工作人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和依法行政的水平。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 利率波动 风险增加 转型升级
一、利率市场化所引发的风险要素改变
(一)信用风险的增加
基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中表明,利率市场化以后如果利率上升,则会直接推动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增加,利率和不良贷款直接是一种正比关系。其中诱发这一情况的因素有中小企业的贷款增加,在数量上的增加也增加了信用风险,一旦利率发生改变,中小企业贷款的单笔金额小,就会导致利率成本增加,从而增加了信用风险;再有就是利率上升会导致经营困难的客户的处境更加困难而导致风险上升;最后是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影响也会导致风险增加。
(二)资金配置失衡
资金投资的导向引发流动性风险,又发行业的非正常竞争。商业银行的资金资源会因为利率市场的波动而导致存贷比例失衡,导致刘东西方风险上升,同时利率市场化将导致资金趋利性,从而增加了资金聚集的风险。
(三)盈利性风险增加
利差是商业银行获取利润的基本方式,通常利率管制是保证商业银行在存贷之间获得利润的保障措施,也是获得高利润评估的根本原因。商业银行在利差的帮助下进入一种盈利模式,保持利息收入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在利率市场化后,保护性政策已经不能帮助商业银行获得持续的利润,此时商业银行必须转型改变其盈利模式,从而使之保护稳定的收益。但是在利率市场化后,短期内利差会变窄,因此利润下降时必然趋势,此时商业银行在转型中遇到的是同质化问题,这无疑会导致风险的集中与扩大。如果利差问题导致的风险变大,则最终会影响商业银行的定价能力,经营不善的就会直接导致倒闭。
(四)经营行为不规范
从长期的经营发展来看,利率市场化的目标就是利用市场来规范商业银行乃至金融市场的秩序。在研究中发现,不规范的操作集中在存款和中间业务等领域,如不规范的揽存,导致了声誉风险的增加,因此存款利率的上升是必然趋势,此时也增加了银行的竞争,当然正常的竞争是可以促进市场发展的,但是不规范则会影响正常的金融秩序而导致风险增加。再如中间业务的不规范,利率市场化以后,商业银行的业务拓展就会进入到多元化阶段,同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也就会增加风险的因素。中间业务收入会因为多元化而增加,但是不规范的操作与拓展中间业务则会导致客户对银行的误解或者非议,从而导致风险增加。
二、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风险管理措施分析
(一)整体业务转型
在银行的经营与发展中,对现有业务进行转型与优化,业务模式应放弃传统的存贷模式,而应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一方面实现客户的精细化管理;一方面则应改善业务流程,提供更加方便与快捷的综合;最后是整合资源,对流程进行改造与优化,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另外,还应进行业务拓展,开发多种服务商品为客户服务。改变原有的分业经营为主的局面,当然银行不能直接投资保险和金融等,但是可以利用金融产品来满足不同业务需求,来提升产品的价值。
(二)改变定价策略适应利率波动
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必须要求商业银行改变定价策略,未来的银行竞争不再是单纯的利差竞争,而应是实现资产和负债的双向浮动模式。所以银行应从资产负债的管理入手,以此确定定价策略并实施。银行的发展应做到内部的转移定价和对客户信用风险的溢价。这有这样才能在利率波动的市场中把握定价所引发的风险扩大。
(三)增加主动控制风险的能力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已经将银行推入到被动调整的模式中,众多银行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改变,多数投资证券已经进入到银行资产中,如资产支持证券、房屋抵押等。而随之而来的衍生产品如,CDO、CDS等也在其中。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已经从利率风险拓展到汇率风险、信用风险等,而与资产结构形式应的资产管理模式也将成为银行未来的选择。必须增加资产种类、衍生产品等,这些不仅仅是资产的运用手段,也是一种新的投资工具,所以增加衍生产品的业务是适应利率市场化的措施。
(四)全面开展产品创新
利率市场化的推行,存贷之间的利率空间变小,银行必须进行转型与新产品的开发,此时金融产品必须进行创新。银行发展必须遵循创新的基本原则,一方面进行产品的综合化改善,为客户提供更加全面而适应其发展的金融方案,由此保证客户与银行的双赢;其次金融产品的结构必须调整,客户需求差异化在市场多元化的推动下十分明显,因此应利用单元化的设计来方便客户进行组合,从而形成个性化产品,为客户提供服务;最后是实现利润的非利息化,进一步消除利差变窄的影响,而创新的产品应改变传统的获利方式,促进非利息产品的开发,从而保证银行利润稳定,降低利率市场化的负面影响。
(五)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点就是银行系统必须完善和建立一个市场退出机制。积极的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就是一个总要的措施,按照国际惯例,商业银行行业应尽快的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和法规,以此适应我国现有的金融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存款保险制度可以参考西方国家的思路,突出相关制度与规范,以此降低商业银行的资产运营风险。
三、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施中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完善中,而其影响的主要是银行业的获利模式,因此从某个方面开利率市场化促进了商业银行的经营转型。因此商业银行必须从自身出发,转变获利模式,利用产品和服务的升级与转型来适应利率的波动,针对利率波动而造成的种种风险要素的改变,进行全面的改革,利用制度、规范、产品、升级等措施,提高风险管理的整体效果,从而降低其资产风险和经营风险,这才是基于利率市场化的银行风险管理的根本动力与目标。
参考文献
[1]余正萍.利率市场化对国有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1(35).
一、努力做到“四个统一”,不断提高企业登记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能
“四个统一”把加强监管与促进发展、服务大局、消费维权、依法行政有机统一起来,在企业登记监管工作中努力做到“四个统一”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一)加强对登记事项的监管
监督企业在核准的登记事项内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对登记事项已发生变化而未及时到企业登记部门进行变更登记的,要及时予以纠正;对提交虚假材料或者隐瞒重要事实骗取企业登记的,要依法予以查处;对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等行为,要加大查处力度。通过对企业登记事项的监督检查,不断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二)加强对重点、热点行业的监督检查。一是对从事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食品、药品、交通运输、农资、公众聚集场所经营等重点热点行业的企业,以及涉及国家宏观经济调控和节能减排的企业,要作为监管工作的重点,要建立与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的重点行业监管机制,加大市场巡查力度,一经发现违法行为,及时予以查处,属于其他部门职权范围的,要及时通报情况切实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以“经济户口”为依托,以工商所属地监管为核心的日常监管工作。重点是加强工商所对辖区企业的认领与监管,基层工商所要按照属地监管的原则,对辖区企业进行认领,做到不漏一户,并分片划区,指定片区监管负责人,把目标和任务落实到人,对辖区的企业情况做到监管范围清、分布情况清、目标任务清。要不断完善和落实巡查制度,制定巡查方案,明确巡查的方式、内容和措施。并及时将巡查结果通过网上反馈登记监管部门。对重点行业企业的巡查按信用分类监管要求提高一个级别;对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查处,对企业巡查和案件查办都要使用计算机软件,确保信息及时录入到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库中,把日常监管同企业信用分类监管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企业信用分类的等级实施日常监管,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二、做好2007年度企业年检工作,不断创新便捷高效的年检方式,力争参检率达到96%以上
(一)把好年检审查关,一是要加强对企业登记事项的审查,特别是对涉及行政许可审批事项企业的审查,对经营范围中涉及前置许可经营项目的重点行业企业,必须提交在有效期限内的加盖企业印章的许可证或批准文件复印件,不能提交的,责令其进行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二是要加强对企业注册资本到位情况的审查,特别是加强对股份有限公司和自然人投资的一人有限公司,以及重点行业出资行为的审查。三是要严格对煤炭生产、非煤矿山等涉及安全生产企业的审查。
(二)进一步落实工商所辖区监管制度。年检中要审查企业的辖区工商所是否落实。没有落实的要通过年检予以落实。
(三)认真做好“三无”企业的清理工作。对“三无”企业、名存实亡企业、多年未参加年检的企业,依法吊销营业执照。通过对其设立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责令办理注销登记,对其投资设立的相关企业责令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
(四)在省局登记注册的企业中继续实行滚动年检。不断探索年检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增强年检工作的规范化和有效性,不断提高年检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五)进一步创新年检手段和措施。积极推行网上年检,省局及有条件的市级局都必须开通网上年检通道,尽可能动员企业在网上申报年检。要积极实行预约制度,方便申请人通过邮寄、传真、电子数据交换、电子邮件等多种渠道和途径提交年检申请,为企业参检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对分支机构较多的大型企业开展上门服务,一次办理年检。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制度改革,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数据质量建设。要在金信工程五年目标基本完成的基础上,不断利用企业登记、变更、年检等工作,完善联网数据质量。省局将每季度通过计算机软件对全省各级工商系统联网数据的完整率、准确率和冗余数据进行一次检查,实时进行通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年终目标任务完成考核指标体系。
(二)积极推进联网应用工作。首先是企业登记与监管部门要利用网上登记、网上年检、网上办案、网上监管,加强数据综合分析,重点研究失信和严重失信企业的监管问题,利用企业信用记录,强化社会监管,降低市场交易风险。其次是加强信用信息资源整合,扩大信息资源共享。通过黑牌企业数据库和一人有限公司数据库全国联网应用,增强监管效能。三是总结推广市场主体综合信息制度,积极探索企业信用监管信息公开的内容和方式,更好地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社会管理服务,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各市级局要于每季度末将企业信用信息监管情况统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书面报省局企业处。
四、加大对违反企业登记事项案件的查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一)重点查处企业提交虚假材料或隐瞒重要事实骗取企业登记的行为和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的行为。
(二)加大对未按规定接受年检企业的查处,加强对已吊销而未进行注销登记企业退出行为的监管,严厉打击其违法经营活动。
(三)加大对非上市股份公司及中介类企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净化市场环境。
五、扎实开展专项整治活动,推动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围绕政府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的中心工作,开展专项整顿活动。当前要认真做好牵头和配合政府其它部门开展的19项专项整顿工作,重点是抓好治理超限超载、输油气管道生产治安秩序治理、打击非法集资和非法发行股票、维护安全生产秩序及环境保护等专项工作。要紧紧围绕工商行政管理职能,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政府交给的专项整顿工作任务。
(二)大力支持宏观调控、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按照国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安全生产等目标要求,依法做好有关企业退出程序的登记监管工作和吊销营业执照等后延监管工作。
(三)积极参与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好服务工作,积极参与推进落实《劳动合同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六、探索企业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推进企业监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法制化建设
(一)以“四个统一”为指导,建立监管与发展、服务、维权、执法相统一的企业登记监管制度。规范年检窗口的服务行为,在年检大厅实行质量评价系统。在年检窗口全面落实一次告知,当场办结和首办负责制度,探索以行政劝导、行政提醒、行政预警和行政建议为主要内容的行政指导制度,研究推广企业首次违规只纠不罚制度。
(二)严格企业监督管理和执法办案程序,于2008年6月底前出台《企业监督管理操作规程》,规范企业监管行为。
通过实施《企业监督管理操作规程》,建立和完善企业登记事项监管程序、年检程序、日常巡查检查程序、专项整治工作程序和查处违反企业登记事项程序,确保企业监督管理行政行为合法有效。
我今天讲的是被迫做的,但是做得很成功。怎么样寻找自己的方向呢?这个项目本身在沈阳的西塔位置,靠近沈阳的西边,他买地的时候,政府上这个地方容积率4.5,高度没有限制,理论上说盖一百多米作住宅也没有问题,我们把这个地拍了,拍下来之后发现一个问题,在北边隔了一个马上,上边的住宅四层政府说一快都不能动,高度能不受限制吗?拍地之前,他去找过我,我说先帮他看看地,帮他算算,他说不用,问题没有,说拍完地之后找我,地拍下来之后,我算了一下,容积率最多做到3,加入原来预计每平米卖1万元的话,容积率一下下了30-40%,房子每平要卖到1.5万元才能赚钱,这对开发商的压力太大了,怎么办呢?只能做商业建筑,尽管风险很大,但只能这样做,住宅还要做,但要把商业比例大大提高。所以以后在拍地的时候,一定要先做清楚调查研究。既然要这样做,甲方问我,说高老师,我们要把这个项目做好,降低风险,很多人说商业定位的问题,我也看了很多书,根据这么多年工作总结,我给大家介绍三句话,听了之后觉得定位也没什么难。第一叫:研究透竞争对手。你在研究做任何一个商业规划的时候,不知道干什么的时候,先看看你的对手在干什么,在作地的时候,首先要把自己的对手研究透彻,我们在看很多报告、包括设计公司搞的建筑方案的时候,他的策划报告研究的都是附近有多少项目、售价多少、卖得怎么样、卖出去多少?这样的报告对搞项目的效果不大,只知道销售,不知道成本怎么性?
第二怎么卖出去的,盈利的模式是什么?你把竞争对手的销售、成本、盈利模式都要调查清楚。跟你差不多的情况都要调查清楚。第二叫:我们要比对手领先一点点就可以了,我经常碰到很多人跟我讲“高老师我的建筑一定要做成北京最好的、沈阳最好的、大连最高的标志性的,领先三十年”这样的话。对建筑师来讲,认为这样的项目根本没有必要,你要领先30年,30年后的价值你今天能卖出去吗?你卖不出去怎么样领先30年,没有这个必要。所以,商业建筑最怕就是把他当成一个标志性建筑或者纪念性建筑来做,不管你拿了多好的地,当时多么热血沸腾,千万不要对自己的建筑提出不切实际的。好的建筑师、优秀的建筑师就是能让你的项目比别人强,而又强得恰到好处,特别是商业建筑,商业建筑往往处于城市里最核心的地位。第三叫:满足顾客(城市)的需求(唯一才是忠诚)。商业建筑往往被政府有关部门作为城市一个形象来要求,所以大家千万要注意,作为城市形象要求没有问题,但是你如何保证客户的唯一性啊,不是说你是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他就一定到你这里来买东西。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我平时抽“555”,这里没有,我就买了别的烟,我会不会为了买一盒烟飞到北京去呢?建筑师如何帮你做一些,做什么呢?不是做得多少豪华、多么高,而是做出你的个性,作出你这个地方没有的。
当时我妻子也是看中了我的个性。满足了城市形象,不是你的最终目的,你的目的是做出自己的个性。最近我又发展出新三条(三个竞争):第一条:现在的商业技术已经从简单的产品竞争变成了盈利模式的竞争(卖点不要过分,景观、节能都一样,唯有系统的方法是永恒的)。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国贸等等,装修、摆设不要于欧洲国家的任何一个商店,我们差在整个盈利模式、系统有问题,在整个商业建筑、规划的时候,把眼光多向盈利模式方面发展,而不是产品,产品的问题差距不大。用系统的观点来看问题。第二条:只比对手领先一点点(短时间和平面)变成产业链的竞争(持续和立体的)时机。现在是产业链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第三条:满足购房者(铺面投资者、商业投资者)的需求变成满足城市间竞争的需求。这有点象我们做股票,大家发现不管你做那支股票,不能肯定赚钱,但是当大势很好的时候,一般都能够赚钱。你要想清楚你这个商业建筑在城市是什么样的位置?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城市?我在济南也讲过,北京是个什么样的城市呢?北京是一个政治中心,所以说北京是中国的班长,中国的副班长在哪里?上海,上海的城市是女性化的。沈阳是什么城市?是班里的体育委员,体育特别好,但是沈阳的学习很用功,但成绩不太好,沈阳这个城市是男的。大连呢?大连是女的,是班里的班花。沈阳根本不看大连,直接跟班长联系。所以在沈阳跟在大连做项目完全是两回事。建筑师在使用自己建筑风格和手法的时候,不同城市要采用不同的风格,北京的建筑搬到上海去,没法看,倒过来也一样。上海的东方之珠搬到北京来,北京人肯定不接受。为什么因为上海是副班长,出身是买办,北京不接受,北京是一个重要的城市。所以什么叫好项目?你一定要忘了,城市间是有竞争的。
建筑设计在商业里面是要帮助甲方做一套动态的经营体系(企业的一套经营盈利模式),是一个过程,图纸是结论。体系如何建立?八个字:头两个“标准”。离开了标准,什么都别谈,所有商业建筑没有必要做得最好,要做得合适,标准是基本要求。二是“次序”。功能、空间、环境之间的关系。商业建筑很大问题是消防和紧急疏散的问题,人流如何处理?三是“尺度”。我现在的感觉国内所有商业建筑尺度普遍存在的问题都是尺度偏大。都觉得房子盖得越多越好,其实如果按照一个高标准,比较正规的购物中心来讲,可以用销售面积和使用面积一般不超过50%,可是我们的尺度普遍都偏大,大部分都要要求做70-80%。四是“语言”。不同的城市不同的项目,使用什么样的语言都可以,但一定要用对。另外还有五大系统。第一要把功能系统弄得很清楚,支撑功能系统一定是空间系统,但是商业建筑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必须有一个引导系统。因为商场是个公共场所,谁都去,你不能上个厕所老问别人,这不行,不管卖什么,不能哪个都问别人,所以这套引导系统和将来销售的效率是成正比的。所以引导系统很重要。还有一个叫符号系统和颜色系统。符号系统大家都知道,颜色系统在商业建筑中也很重要。
时间关系,我的理论不说了。
下面给大家讲一个具体的项目。
大家看,当时是这样一块地,这块地我刚才跟大家讲了,买地的时候甲方政府说可以做到4.5,但真正只能做到3,所以必须要做商业建筑才能赚钱。做这个项目首先对沈阳要有个认识,沈阳是班里的体育委员,学习非常刻苦和用功。看着同省的美女大连跟班长北京勾勾搭搭心里很不是滋味,所以沈阳说要从生产型的城市往消费型的城市来转变。我们要努力发展这个城市的贸易和商业。在城市多功能结构中,市场中心功能将随着正式能级的提高,取代制造中心功能而成为核心功能。这符号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沈阳很缺这个东西。
再讲规划定位:商业建筑发展趋势是向综合性发展,但是光盖社区商店还是不行,不能赚钱,商业建筑的另一个于是趋势是和旅游业结合起来的。比如说一块手表在店里卖5元钱,打上三亚天涯海角纪念品能卖50元,在酒店里可能能卖500元。这就是旅游的价值。沈阳是东北大城市里面韩国人访问最多的,西塔又是朝鲜人的故居区,所以我们要把沈阳建成除了纽约以外,世界上最大的韩国人居住的地方,要想办理吸引那些消费能力强的人来。因为他是朝鲜人聚居区,语言相通。再开始做基地研究,这块地原来说要做溶剂率研究、日照研究、选址研究和交通组织研究。这块地因为后面有遮挡的问题,盖房子南边要高,北方要低,所以房子的容积率就做不出来了。昨天老师讲的是先策划后规划,我的观点是策划和规划应该同步进行。否则策划没有量的概念,策划是不成立的,规划没有建筑经济的概念,规划也是不成立。规划是给你的建筑模式搭一个平台。
所以我们要考验他的总体布局的时候,就从一个以未来盈利的产业链入手,而不是从房子入手,现在做商业不是从卖什么入手,是整个地方,建这个商业,靠什么赚钱这里入手。现在城市的商业建筑一般的领军人物不是购物中心,而是叫酒店群,往往是一个五星级或者四星级酒店起领军作用。商业总希望有钱人来买,什么地方是有钱人聚居的地方呢?就是星级酒店,而且酒店可以盖得很高,很容易成为城市的商业中心。我们把酒店、购物中心、酒店公寓作为龙头。而且商业要向旅游业发展,我们这个地方正好做旅游房地产,或者叫商业房地产加旅游房地产,我们给他安排了步行街,现在很多新的商业网点做了很多步行街,但我觉得步行街不可以滥用。只有两种情况下可以用:第一是老旧城区要做改造,要做步行街,可以做。第二种是旅游商业区可以做步行街,因为旅游是可买可不买,是来玩的,所以在旅游胜地,或者以旅游为主的商业做步行街效果特别好。所以我就安排了做步行街。步行街要有3.5的容积率,那怎么办,地下我做步行街,上面做了SOHO公寓,就是可以居住,又可以做小公司办公的区域,这种效果非常好。SOHO临街两栋楼基本没人住,全是小公司的办公室。本身商业街不适合居住,但是全盖成写字楼风险太大,所以做这种SOHO比较灰色的产品。大家逛街逛累了怎么办?大家要吃啊。所以在步行街旁边专门做了韩国料理。吃了东西,很舒服了,想干什么?想唱歌了。吃饱了喝足了,再唱唱歌,搞点精神文明活动。唱歌完了想干什么?想睡觉。我们拐过来做了高保安公寓。
20世纪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我国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模式,但在当时金融机构风险意识不强、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的情况下,金融业混业经营没有带来经营协同和风险分散,反而是风险的积聚,并引起金融秩序混乱。伴随中国经济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居民投资理财意识觉醒,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更趋多样化,未来直接融资的发展将进一步降低银行业务的比重,商业银行以传统信贷、存款、结算、信用卡为主要业务的经营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急需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与此同时,利率市场化不断加速,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和金融脱媒改变了原有竞争的模式,基金、信托、保险、券商正积极地参与全球资产管理,商业银行面临的国内外竞争更加激烈。商业银行纷纷以子公司进入非银行金融领域,逐步形成以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金融集团,走集团化综合经营之路。然而,对于有着长期银行经营经验的商业银行而言,如何加强集团化管理,尤其是整合银行、非银行金融业务以发挥协同效应是其面临的首要问题;其次,在商业银行子公司成为其综合化经营重要载体的情况下,如何推动子公司在各自领域实现更大的发展以增强集团竞争力是另一重大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经营概况
目前,全国已有17家银行(含城商行)设立或者投资入股金融租赁公司,13家银行投资基金公司,3家银行投资入股信托公司,7家银行投资入股保险公司。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都已成立证券、保险、租赁、基金类公司。除国有商业银行外,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商行也加快对金融子行业的战略布局,以兴业银行和北京银行为代表,抢先布局。通过打造综合经营平台,商业银行正在加速从传统单一的银行向综合经营的银行金融集团转变,中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范围和经营战略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见表1)事实上,商业银行长期积累的风险控制能力、客户数量、营销渠道和品牌效应将有助于非银业务逐步发展壮大。商业银行进入非银领域,顺应了市场发展趋势,有利于发挥战略协同作用,改善资产结构,提高抗风险能力,促进盈利来源多元化。
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租赁、信托等金融业务相互交叉融合的大资管理时代已经到来,但从各非银领域行业规模看,虽然近几年高速发展,但与银行相比规模仍然差距巨大。具体到银行系的非银子公司来看,呈现出两个主要特点:一是目前商业银行金融集团的综合化经营程度和体量偏低,与资产总额、净利润巨大的银行相比都相差较大,单个子公司的影响力对于商业银行集团微乎其微,非银子公司的成立更多出于长远的发展战略考虑而非短期的财务效果。二是我国商业银行在非银领域布局不全面,银行系公司在不同行业的影响力不同,总体看影响力偏弱,核心能力缺乏。主要商业银行中并非每个银行都有全面的布局,而是有选择性地参与。信托业中建信信托(规模行业第三)、兴业信托、交银国信的影响力相对较强,但盈利能力排名普遍靠后;基金业中工银瑞信(规模行业第三)、中银基金、招商基金的排名靠前,但投资管理能力偏弱。受限于商业银行尤其是部分国有背景商业银行的高度集权化管理、对子公司的考核机制不灵活、子公司内部的激励机制并非完全市场化、以经营银行的风险偏好要求子公司,未能充分发挥出联动效果与协同效应。以五大行为例,根据2014年年报披露数据,计算各行综合化经营子公司总资产、净利润总额及其占集团比重,如表2所示,五大行中中行因海外非银子公司较多,且创利能力较强,非银子公司总资产和净利润相对较大,占比较高;由于交行集团总资产和净利润相较其他行较少,故而非银子公司占比偏高;其他行非银子公司的集团占比和贡献度较小。总体看,我国商业银行的综合化经营仍处于初级阶段,有较大发展空间。
商业银行集团化管理和综合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主要国有商业银行有其自身优势,拥有广泛的渠道、众多的客户、知名度高的品牌、丰富的银行经营经验,但同时存在不足:集团化管理的经验不足,经营思维、组织架构、业务流程、考核体系、企业文化等方面仍以商业银行为中心,需要做出适当调整以适应子公司所处行业的需要。
未充分认识子公司与集团的一体化关系。以商业银行为母体的金融集团,设立基金、信托等子公司是“分业经营”框架下经济金融环境变化的必然产物。其一,更加便捷地满足了客户的一站式服务需求;其二,发挥商业银行综合经营的协同优势,因不同业务共享资源进而降低交易成本;其三,因子公司是独立法人而非分支机构,有利于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集团长期经营银行,由于经营惯性仍会更多地考虑银行业务,难以迅速转变认识。分支行更是难以建立起子公司是集团的一部分、是与其有紧密关系的“自家人”、银行业务与子公司业务是相互促进关系的观念。在经济下行及存款增速下滑乃至负增长时,集团“保存款”的任务压倒一切,而地方更是从上级考核角度出发基本只抓银行业务。以余额宝为代表的货币基金异军突起从而转移了大量存款,资本市场处于牛市通道分流大量银行存款。面临此情景,各商业银行保存款的任务更加艰巨,如果无法调整思维理念,将更加关注银行存款而忽视子公司。
缺乏对子公司持续性的支持。既定的考核方式决定分支行的内生驱动力和可预见的行为。商业银行子公司可以最大化地利用集团的渠道、客户和品牌优势,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取得竞争优势。实际上,分支行及其客户经理对客户的引导和营销力度取决于集团对其考核机制,当将分支行及其客户经理营销子公司产品列为KPI考核指标时,其积极性自然提高。当集团为保证银行业务时,对分支行的考核政策发生变化,对于子公司而言则缺乏持续性的支持。以基金子公司为例,集团对子公司的考核主要是根据资产管理规模总量及其市场排名,投资业绩和财务结果。投资业绩、规模和财务三者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即使是同样的规模,产品的内在结构不一样也会导致不同的财务结果。集团对规模及其排名考核的过于重视反而容易造成子公司的短视行为,导致内在的长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够,即投资业绩的提高和产品的创新等不足,而这与子公司产品持有或潜在持有者的利益相违,也不利于子公司长远的发展。
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并不一定适合子公司。金融机构在资本市场、信贷市场上经营的是风险,对风险进行定价,承担风险并享受相应的溢价水平。金融市场的风险有不同层次的高低之分。商业银行在长期经营中形成相对稳健的企业文化。非银业务子公司直接对接资本市场,面临和承受的风险天然较高,要取得平均收益或者超额收益势必要承担更多的风险以及需要更高的风险管理水平。基金、信托、租赁、期货等子公司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与较高程度的风险相随,需要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的作用,需要一套完整的与之适应的内部激励约束制度。事实上,商业银行的非银子公司脱胎于银行,更多地沿袭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和对风险的态度,但此种风险偏好并不一定适合子公司所在行业。
子公司在集团的战略定位不清晰。金融集团存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源于规模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成功的金融集团往往是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突出的公司,意味着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最合适的位置,清晰地界定各组成部分的职责权限,并根据业务的相关性规定资源共享与合作的方式和条件。
以建行集团为例,其确定执行“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战略,明确子公司是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但却有必要从全局角度进一步明确规定各子公司分别在集团的战略定位。由于子公司各自制定自身发展战略,导致各自的战略面面俱到。在实际层面则各自为战,从产品研发、投资管理、市场营销、后台运营等都匹配相应的资源,未能在集团内共享。可共享的资源分散化,无法集中精力做好最主要的工作,集聚效应和集约化不明显,子公司优势不突出,很难在激烈竞争中突围。集团未能从全局角度清晰界定各子公司的战略定位,也导致即使子公司自身制定好的战略,执行时仍不能从更长远的视角出发,而重视短期内必须完成的任务。
加强集团化管理与综合化经营的路径
以上问题是由特定时期金融政策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集团发展的阶段决定的。面对激烈的竞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集团化管理。
明确子公司定位,提高子公司控股权比例。集团经营产生协同效应的重要途径是共享资源。集团应从全局角度明确子公司定位,集中资源使其发挥专业优势,在此基础上共享资源。各子公司集中精力做好产品研发、投资管理,由集团负责营销推广、技术支持、资金支持,形成为客户在集团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金融超市。商业银行相对其他金融机构的核心能力为:客户关系管理、分销渠道、IT等, 应该围绕银行和子公司的服务价值链, 实现集团内资源共享。将集团体系中最适于共享的部分, 如渠道或 IT基础设施, 予以集中应用。以此避免股权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冲突,充分发挥战略投资者和中小股东作用。目前部分商业银行金融集团旗下控股子公司并非全资子公司,引入了部分战略投资者,在其带来新的经营理念的同时也产生一系列问题。提高控股权比例能够将集团化管理的协同成果更多地保留在集团内,激发总部、分支行对子公司的认同感;可以减少或避免直接行政管理带来侵害中小股东权益的法律风险。减少中小股东数量能使少数股权更加集中于少数股东,调动其协助公司经营的积极性,提供更有效的决策和经营支持,真正发挥其战略投资者的作用。
明确集团总部职能,实现集团利益最大化。为更好地加强集团化管理,商业银行金融集团总部的业务部门和管理部门应适当地分离,尽可能使业务部门成为事业部或准事业部、与一级分行平行的经济主体,突出管理部门的管理与控制功能,主要集中于战略制定与评价、股权和资产管理、风险管理和控制、年度预决算、重要人事任免、绩效考核、重大投资和并购决策、内部审计和监管。集团总部应成为战略规划中心、决策及管理中心、资源配置中心,为子公司提供服务和指导、产业链协同、特许经营权利及资源、管理理念和文化以及公共关系。由此强化由商业银行思维到集团思维的转变。当前包括互联网金融在内的金融企业竞争都立足于客户,聚焦于为客户创造更高的收益,提供更便捷的服务,改善客户体验。从客户出发成为取得盈利的必要乃至唯一途径,任何参与竞争的金融机构的组织架构、考核方式都要顺从此规律。客户希望获得便捷的一站式的金融服务,集团理应提供多种有竞争优势的产品供客户选择。单纯从存贷款出发不是以客户为中心,不能满足客户需求,导致客户和潜在客户的流失。因此,集团对分支行和客户经理的考核也要考虑其销售子公司产品的因素,同时制定对子公司产品销售相对倾斜的政策,考核分支行和客户经理对集团的贡献度。
关键词:商业银行 合规管理 合规文化建设
0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是相应的面临的风险也日益增多,一方面外部经济形势日趋复杂,国际社会竞争剧烈、经济形势不稳定,另一方面国内监管制度不够健全,信用体系尚未建成,各类假存单、假印章、假证件、信用诈骗案件频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要加强自身合规管理,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苦练内功,建立完善的企业合规文化体系,在防范自身合规风险的同时,对于面临的外部风险能够及时甄别、及时防范、及时化解,其中最主要的是加强内部合规风险管理,杜绝内部人员作案、熟人做案等问题的发生,保证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平稳运行。
1合规的内涵、特点
1.1合规的概念
合规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核心的管理工作,即要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监管机构的规定、规则以及行业自律组织规定的相关准则的要求,并与商业银行自行制定的各项规定制度和实施细则保持一致。
1.2合规风险的内涵
合规风险主要是指银行或其内部人员从事了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行为而产生的风险或损失,银行本身违规违纪问题的特征比较明显。而传统意义上的银行风险主要是由于客户不守信用、外部欺诈、市场环境、经办人员违规操作等内外部因素导致的风险或损失,其中外部因素具有比较大的偶然性和刺激性。因此,合规是商业银行非常重要的风险管理工作,甚至可以说是一项核心的管理工作,同时,合规风险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互相之间又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操作风险是合规风险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导致其他风险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而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其他风险的存在又使得合规风险更趋复杂、表现形式更为多变,进而导致防范合规风险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其共同点在于,各类风险的发生都会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或声誉影响。
1.3合规的特点
首先,合规具有大众化的特点。即要求商业银行全体从业人员做到人人合规,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环节控制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的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理业务,将银行工作的全流程与合规管理紧密结合,并与每位员工紧密结合,培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企业合规文化。
其次,合规具有精细化的特点。即要求商业银行制定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环节控制的每个细节都合规、都经得住考验,从细微处着手,环环相扣、严防死守,只有这样,才能防微杜渐,从根本上杜绝个案、小案逐步演变为大案、要案的情况发生,防范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悲剧发生。
2合规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1加强合规管理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研究中,经常发生将合规风险等同于操作风险的情况,在风险防范措施上更多的采用加强业务操作环节防控和操作人员管控,但其防范结果往往达不到预期,部分商业银行内部仍不断发生操作风险事件并不断变换手法和表现形式。这就说明,只是简单的将合规风险视同操作风险进行管理和防范是远远不够的,也是不准确的。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对合规风险给于足够的重视,并且在管理和操作上区别于一般的银行风险来对待,因为它有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比一般操作风险要大的多。
2.2加强合规管理的重要意义
首先,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在现代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下,各方面的诱因不断增多,要加强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执行力和向心力,合规文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合规文化教育活动、加强合规文化管理,对于规范操作行为,防范风险事件,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
其次,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经济效益。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通过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有利于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因此,商业银行一定要把合规教育落到实处,使全体员工都能够养成合规意识,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主动承担自身合规职责,有效规避合规风险,促进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平稳健康发展。
再次,加强合规文化管理,是商业银行建立长效发展机制的需要。如果合规文化教育跟不上,那么企业一时的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是不会长久的,历史上著名的投行因为一个重大的风险事件而导致破产倒闭的现象不无发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商业银行的合规文化教育活动是一项工程浩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成的,要持之以恒,合理确定发展目标,并不断的加以改进和完善,并最终建立适应企业长远发展的机制。
3对合规文化的感悟
作为一名银行从业人员,对于合规文化建设,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不可推卸的责任,合规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文字上,更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行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办事,拒绝违规操作和人情问题、面子问题,杜绝业务风险的发生。结合企业内部,甚至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一些违法违规的案例,进行深入的剖析,找到产生违法事件的原因,并且引以为戒,防范同类案件的再次发生。
很多案件的发生,其当事人可能并没有主观的恶意,甚至没有为自己谋取任何利益,但是可能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大意或者是侥幸心理,对银行业务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各方面隐含的风险认识不清,从而酿成大错。因此,我们一定要时刻牢记合规要求,并贯穿于我们每日工作的始终。
在工作中,我们还要坚持正确的工作规定和操作方法,对于错误的指示或者暗示要坚决拒绝,更不能够姑息养奸,或者唯唯诺诺,丧失了自己的原则。要始终站在合规的立场上,不受一些外在因素的干扰。
4建立合规文化的要求
合规文化对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长远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其贯彻执行又有着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就需要商业银行通过有效的措施和途径来维护和坚持。
首先,要加强合规意识教育。合规文化建设,说到底是意识形态的问题,要从思想上,从根源上认识到合规建设的重要性,紧紧抓住思想教育这一重要环节,通过开展各项金融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学习,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加强案例学习和案例教育,不断增强依法合规经营的意识,用合规思维充实头脑,才能够确保相关从业人员增强明辩事非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头脑清醒,自觉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
其次,要完善组织架构建设。近年来,我行一直把稳健经营、防范操作风险作为银行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来抓,成立了法律合规部、风险管理部等合规管理相关部门,按照独立性、权威性和全面性的原则构建层层制约、互相牵制的合规管理工作组织架构,明确合规组织架构内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并适时根据经营管理要求调整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同时,合规部门应为各业务部门和员工提供有关合规风险管理的咨询、指导、培训和检查监督,通过提供内控评价和报告等方式,警示督促业务部门加强合规风险管理。
第三,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让我们全行干部员工在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合规文化建设需要制度先行,只有明确相关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通过建立健全合规管理内控制度,形成自我调整、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制衡机制,提高经营活动的安全性和效益性,实现合规前提下的利润最大化。
第四,要确立正确的经营思路和发展方向。企业的逐利性本质,会导致片面追求盈利而忽视经营风险的问题。商业银行在确立发展目标时,要将业务发展与风险防控紧密结合,每一步都做到稳扎稳打,对于一些历来不去关注的所谓低风险的领域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并取得长远发展。
最后,要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全体员工对加强企业合规文化教育的认识,明确和严肃岗位职责,使全体员工准确把握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的真正科学内涵,强化内控管理意识,狠抓基础管理,既要鼓励员工积极检举违纪违规事件。又要加强对先进事迹的宣传和表彰,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自觉的融入到企业的合规文化建设中去,并且要集思广益,不断创新,以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发展需要,提升企业合规文化建设精华。
5结语
通过对合规的分析和理解,结合我们身边经营管理上的问题,我们深刻的认识到了合规对于银行经营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金融机构将战略思想和动态思考贯穿于全面合规风险管理体系之中是非常重要的,而合理有效的合规方案也要具备应对变化的灵活性,和对于银行内部具体情况的适应性。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合规经营作为一项长效机制不断的贯彻执行,不断的发展完善,并在此基础上,谋求银行的经营发展长期健康有序的运行。参考文献:
[1]蔡珞珈,曹d.对新形势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合规管理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2(3).
关键词:新常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
随着经济形势呈现出新常态特点,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金融托媒条件下的科技转型逐步实现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进步,商业银行若想要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应当积极转型,对计划实施高效化管理,从而沉着应对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新常态下的会计核算管理
1.新常态下会计核算管理所遇到的瓶颈
社会经济发展的当前形势下,商业银行业务不断创新,对传统的会计核算带来了新的挑战,投行业务以及金融衍生品投资的不断发展,要求商业银行会计核算不断优化调整,从而保证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金融衍生品为例加以分析可知,表外核算是当前市场经济中衍生金融的主要工具,监管部门仅仅能够对商业银行的报表数据信息进行监督与管理,而国际金融市场衍生品存在较大风险,这与会计核算缺陷存在密切联系。会计信息披露是确认与计量的重要方式,金融衍生品的出现打破了商业银行传统的资产确认方式,导致相关会计确认与计量存在一定不确定性。所谓会计计量,主要是指用货币或其他量度单位对经济业务及其结构进行准确计量,而货币计量规则难以实现,导致金融衍生工具存在一定计量难度,此种情况下,金融衍生品业务的会计核算过程中,风险控制难度较大,对于商业银行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会计核算操作标准尚不统一,银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式也不尽相同。科目调整与会计核算内容调整后,商业银行表内外余额波动较大,相关监管部门也只能够通过报表对银行余额变动情况进行监督,难以进行实时把控。相关操作人员会计知识的不足,也是滋生会计核算风险的重要因素。
2.加强会计核算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是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完善制度及相关规定,结合银行自身发展实际,制定规范的会计制度及业务操作标准,进而对商业银行各项业务实行动态化管理与控制,确保大额支付以及应收应付款挂账等事项能够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报批。在原有业务管理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补充和调整,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的开展提供可靠的支持。在此基础上,应当积极建立奖惩机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二是完善会计核算程序。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工作中,应当积极完善会计核算程度,柜台及相关会计人员应当严格且规范的填写会计凭证,对商业银行具体业务的核算程序进行严格控制,通过账务核对以及相互监督等方式,切实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开展。为合理控制商业银行业务风险点,应当通过设置台帐记录等方式,对规划、预测、计划以及控制监督等方式进行综合运用,全面提高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三是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为全面提高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效率,应当积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对商业银行运行风险进行有效规避。因此在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应当对当前现有规章制度进行有效梳理,对银行内部人员岗位进行有效梳理,争取实现内部科学化、规范化控制。在此基础上,应当依据商业银行自身发展实际情况加以全面分析,对现代信息科学进行合理利用,优化调整商业银行新老业务的控制方式,并建立事前控制系统,切实做好风险防范与控制工作。
二、新常态下的流动性管理
1.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存在的问题
新常态环境下,商业银行及其监管机构对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商业银行为有效应对利润空间下滑问题,正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头寸预报的准确性,确保结余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商业银行的运行需要各项存款来支撑,同时还需要严格按照预定要求对企业及个人进出款进行准确预报和控制,在此种情况下,受上下传导会受时间限制,以及客户进出款存在的不确定性,会出现流动性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效率,因此在新常态下加强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2.流动性管理的具体策略
为促进新常态下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问题的有效解决,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建立健全流动性管理体系,通过上下传导机制,对商业银行剩余资金进行合理安排,结合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做好压力测试,并及时对体系模型进行优化调整,切实保证财务管理整体效率。在此基础上,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和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适时调整理财资金池比例,对同业业务进行科学化梳理,在保证资本充足率的基础上,切实提高财务杠杆的收益。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应当对央行各类政策工具及市场融资手段进行合理利用,切实扩充商业银行自身流动性,最大程度上满足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监管要求及抵御风险的实际需求。
三、新常态下的信息统计管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商业银行处于新常态运行环境下,信息统计管理是商业银行的新利润点,信息统计数据的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银行的业务水平和经营现状,从而直接关系着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及流动性风险规避的准确性,对于商业银行科学决策以及业务结构调整也产生一定影响。由此可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难度较大。1.信息统计管理的不足一是时效性不足。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过程中,受到数据传达方式、系统运行以及监管层数据共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报表数据获取的时效性不足,严重影响商业银行日常经营管理效率,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业银行决策的科学性。与此同时,商业银行运行过程中,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也是影响信息统计管理效率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报表涉及到人工调整和填报,并依照人工方式进行校验,往往存在一定疏漏,此种情况下势必会影响商业银行相关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在商业银行信息统计管理工作中,往往耗费较大的人力资源开展数据的采集汇总检验等工作,综合管理效率较低。2.信息统计管理相关建议注重系统开发,尽量避免手工填报数据,以避免类似于总分支机构汇总数据无法配平等情况;注重人工培训,人员设置应合理、注意新老员工的数据信息移交。同时,应当加强进行相关创新业务统计培训,以提高信息统计的准确度;注重数据共享,由于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存在跨地区开设分支机构,因此在信息数据共享上(包括银行内及银行间)也应加强,以避免例如不良客户跨地区或跨行瞒骗授信或单笔抵押物重复瞒骗质押等情况;注重基础数据部门信息准确度,相关基础数据统计人员应当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息录入、维护及汇总工作。
四、新常态下的预算管理
影响预算管理效率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人为因素,二是相互串用因素,三是战略发展因素,四是风险因素,五是经济波动因素。因此在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当根据自身条件,建立一套科学的预算管理模型。考虑“木桶效应”,即积极挖掘弱势业务的潜力。在管理上,建议施行精细化管理,将各项工作分配到人,并进行自上而下的监督,自下而上的反馈。定期对预算管理进行评价,不断对其补充和完善。预算管理人员在进行预算管理时应执行完善的风险预算管理制度和具备科学的前瞻性思考及判断。通过一系列包括设立合理目标、合理建立风险矩阵、定期进行风险排查、反馈处理问题、分析后出具风险排查报告等步骤实施风险预算管理。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大数据时代对商业银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自身稳定持续发展,商业银行应当准确把握新常态下市场经济的具体要求,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计划财务管理,从会计核算、流动性管理、信息统计管理以及预算管理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商业银行财务管理水平,为商业银行科学化决策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宝财 李宁 单位: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傅小梅.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创新[J].财会通讯,2012(35).
[2]周煜.新常态下商业银行计划财务管理分析[J].财会研究,2015(6):53-55.
[3]刘喜文.浅谈商业银行财务管理发展转型[J].农村金融研究,2015(6):40-43.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进行了调研,可以发现虽然因地域、企业规模、当地经济、人口、消费偏好、企业自身特点、企业经营者对科技创新的认识水平、科技人才队伍状况等各种因素影响,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各不相同,但依旧可以梳理归纳出一些共同面临的问题,比如:
1.烟草企业条块分割,工商分离,机构庞杂,产学研脱节,不利于产、学、研的结合。
2.烟草企业成果转化“瓶颈”问题依然比较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比例较低,应用范围较窄,使得一些很好的科技成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烟草商业企业专利技术和高新技术少在整个烟草商业企业中,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管理模式、规范、管理系统等软科学、标准化和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层面。
4.体制机制不完善。不同企业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各不相同,不少烟草企业的工作力度和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大或者不够科学,更多倾向于褒奖成功,缺乏谅解创新过程中失败的举措。
5.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内,员工特别是科研人员文化程度、岗位技能、科研能力等等参差不齐,创新的意识有高有低,科技队伍总体呈现总量偏少、高层次人才少等现象,缺乏科技创新领军人物,整体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且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6.由于地市级烟草商业系统的经营管理范围包括烟草专卖行政管理,卷烟物流、营销等生产经营活动及专卖局与烟草公司双重性质的内部管理等,造成了其科技创新工作也涉及到卷烟营销、专卖管理、烟草物流、内部基础管理等多个不同的技术领域。其直接结果是科技创新目工作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现状
通过对全国烟草行业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工作,特别是陕西省烟草公司及所属地市级烟草公司科技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现状及效果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对烟草商业企业创新管理现状大体可以归纳如下:
1.科技创新工作基础管理水平不一,缺乏统一管理规范和标准。由于缺乏规范统一的烟草企业科技项目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使得全省各地市科技基础管理工作水平不一。
2.缺乏“一站式填报”的科技管理平台,各地市级科技管理部门在组织项目申报、检查、验收等环节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纠正文书格式,指导信息填写,不能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于项目管理等关键环节。
3.各地市科技成果和项目研究报告等电子档案不共享,容易发生项目重复申报现象,造成了公司内部资源浪费,影响了科技成果资源的推广应用,各地市科研人员也难于继承前期科研成果,致使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受到影响。
4.科技项目管理平台的缺失,使得科研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的信息不能被关键决策者和专家学者提前介入并及时知晓,项目研究深度有待加强。
5.科技创新人才管理中,缺乏全省统一的人才库,不利于科技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如果这种管理模式一直改变不了,将会在某种程度上对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的快速提升带来限制。
三、烟草商业企业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的基本要求
2015年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落实和完善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扶持等普惠性政策,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支持企业更多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研平台建设,推进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在这种形势要求下,烟草商业企业必须加快科技创新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步伐,以便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常态下深化烟草商业企业改革发展中的作用。要实现此目的,烟草商业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快速,让使用者快速的并且低成本的反复使用基础资源,实现立项申报快速,成果推广便捷共享学习等。
2.成本,极大的缩减成本,将非经常性开支转化成为经营开支。这从表面上降低了成本线,因为使用者并不需要为一次性或者是非经常计算任务而购买整个基础设备。
3.方便,可以让使用者通过浏览器来访问系统,而与他们的位置或使用的设备无关。基础设备是非现场的并且通过Internet访问,使用者可以从任何一个位置访问。
4.可靠性,通过冗余站点的使用来提高可靠性,这使得科技项目管理系统适合业务的连续性和灾难性恢复;规模可变,根据需要动态的缩放资源供应,让用户不必考虑系统的最大负荷。
5.安全性,由于数据的中心化,可以使得安全性有所提高,但是用户可能对敏感的数据失去控制权。科技项目管理系统的安全性通常都等于甚至要高于传统的系统,这部分原因归因于提供者相对使用者更加有能力投入更多的资源去解决安全问题。提供者通常会有访问记录,但是访问审核日志可能会变得很难甚至不可能。安全的复杂程度也由于数据被分布到更广的区域而得以提高。
关键词:商业;步行街;行为心理;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 A
1 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内涵
人性化景观设计,即尊重人性需求,尊重人的自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动态设计理念。它是针对不同行为的人群对环境景观的各种需要和感受,立足关注提升人的生活质量而进行的动态设计,其设计原则主要是从物理层次和心理层次上来体现人性关怀。
1.1物理层次
物理层次上的人性化设计,包含2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满足商业步行街的功能需要,从根本上满足人的舒适性和行为特征需求;其二,从自然环境和地域环境上,对物质空间进行理性布局,达到增加场地的使用效率目的。
1.2 心理层次
心理层次上的人性化设计,主要依据人具有多元的感官,如耳朵、鼻子、舌头、眼睛、手足等,通过这些不同的感官产生听觉、嗅觉、味觉、视觉等各种感受,并随着这些不同的感受产生的心理反应和行为反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以及对环境的评价。尽管如此,人总体上都需要愉悦、轻松、欢快的氛围,抑或安静、温馨、怀旧的美感,而这些感受首要取决于人所处场所的整体感和安全感、领域感和归属感。同时,商业步行街的人群除性别不同外,还存在不同年龄段、不同文化层次的差异,导致对同一环境产生不同的器官感受和服务需求。因此,心理层次上的人性化设计应尽量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使用需求,做到不同人群各得
其所、各尽其欢,是商业步行街人性化景观设计原则的终极目标。
2 商业步行街景观人性化设计思路
2.1 针对不同行为人群的行为心理
个体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以及他们的性格、爱好存在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景观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同时,人与环境又存在着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产生的心理活动决定了行为的实施,从而影响环境的再塑造,也影响人对场所产生的情感和空间的包容性。因此,设计者要把握在商业步行街各类人群对环境的需求,则需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创造符合使用者需求的环境,可以增加空间的魅力和使用率。基此,人的行为心理学在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首要的就是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所创造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商业步行街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最多的人就是购物者。他们三五成群,或者以家庭为单位。其中,女性上街购物大多是主动的,乐此不疲的,而陪逛的先生和小孩则不同:男性即使购物,往往也是直奔既定目标而去,一家家商店逛过去的购物者不多;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打发时间的场所,例如书店、网吧、咖啡馆、茶馆、阅览处等;而孩子们只有游乐设施和可参与的景观,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产生足够的等待大人们购物的耐性。除此之外,是把步行街作为通道使用的过路者,以及管理人员,包括治安人员、环卫工人、观光游览车的乘务人员、拾荒者、衣衫褴褛的乞讨者、运输大宗货物的体力劳动者、街头卖艺者等,林林总总。尽管上述各类人群以各种目的置身于商业步行街,但根据这些人群的行为特征,大致主要分为3种:行走、休息和交谈,并且每种行为也是根据时间空间动态变化的。
2.1.1 “行走者”行为心理及对景观设计需求
行走,是商业步行街上最多见的行为。商业步行街上的人群大都会在行走中寻找目标,决定下一步行动。也就是说,每一个步行者都在遵循运动力学自然法则的同时,根据行为需要逐步改变行走方向。商业步行街“行走者”对人性化景观设计,依照行为心理分析,其需求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景观区域性、景观方向感、景观可达性。
(1)景观区域性
即行走区域集中化,与其他功能相分离,且道路宽度要不小于3 m,才能同时满足折线和直线行走的需要。同时,在不同功能区域,应该有区域界限的暗示,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不同行为,减少相互的干扰。例如用铺砖的变化或者设置顶界面等来实现景观的区域性。步行时,如果视觉环境和步行感受无变化会使人感到厌倦;而缺乏连续性的景观变化容易使人情绪慌乱。这就要求商业步行街既要有整体感,又能体现空间个性。
(2)景观方向感
行走最忌讳无序的空间组织。景观(包括指示牌)中的视觉暗示,可以帮助人们在大范围环境中决定前进方向,尤其在复杂的空间,引导性的设计可以“规范”行走路线,避免不必要的干扰和障碍。因此,景观设计要注重其等级(或序列),因为在有等级或序列的系统中,地标特征和视觉暗示可以引导步行者的决定和预期行为,例如节点之间的视觉联系(雕塑),以及景观要素的连续性与节奏感(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的金带)。
(3)景观可达性
可达性是指从一个目的地走到另一个目的地的相对轻松程度,包括纵向路径和横向路径。影响可达性的因素,包括步行者的密度、障碍物的存在、步行路面的状况和天气情况,以及各类行为者的行为特征。
2.1.2“休息者”行为心理及对景观设计需求
在行进或劳作过程中,几乎所有的人都需要休息,比如等待朋友、逛街过程中暂时休憩、或停下观察拍照等。休息的方式分为“临时休息”和“休闲式休息”,发生的的场所可以在阵列的景观灯柱、阵列的树阵、雕塑群、花池周围、信息灯箱周围、景墙前面、长长的台阶上。临时休息是随时都可能发生的行为,它表现为随机性强、时间短,可站可坐。在可支撑依靠,被人流干扰程度较小的场所,就可能发生这种行为。休闲式休息表现为:时间长,大多数坐着休息。商业步行街上,除了购物累了需要休息以外,有相当一部分人以休闲为目的,或随便坐坐,或和朋友聚聚,或参观展览,品味美食,其主要目的并非购物,方式包括吃东西、聊天、打扑克,放松地四处张望。这种休息方式依赖于确定形式的休息设施,如室外家具、座椅、坐凳、桌子。
2.2.根据不同感觉器官的不同感受
2.2.1 视觉感受对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在可视的视域范围内,视觉产生第一印象。在商业步行街,人们对街道景观的色彩、形态、他人的活动等会有直接的反应,因而产生许多心理和生理的需求。首先,绿色植物对人的心理有镇静作用,能使脉搏减少4―8min/次,使人的心情平静。“绿视率”的理论认为,如果绿色在人的视野中占25%时,能解除眼睛和 理的疲劳,使人的精神和心理最舒适。但是,步行街不宜种植草坪,也不宜种植过多的灌木花草,在人流集中、空间狭窄的城市商业步行街,适宜多栽乔木,向空中发展,立体绿化,以求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获得最大的绿量,并给人遮。
2.2.2 听觉感受对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背景音乐,它对行人的情绪和行为影响很大。人们能自觉地捕捉优美悦耳的音乐或声音,但不希望听到嘈杂的无序的噪音。背景音乐播放音量太大,影响购物者之间的交流,从而降低了购买率和逗留时间。人们对声音的喜好主要由音量、音质和内容决定,只要音量适中、音质柔和、音韵优美的声音人们都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2.2.3 触觉感受对景观人性化设计的要求
触觉主要产生对事物质地的感受。世间万物只要与人的身体任何部位的接触都会产生触觉,如感觉温暖或冰冷、粗糙或光滑。它可以分为主动触觉和被动触觉。
(1)主动触觉
人们对于造型奇特,或吸引人的东西就会有兴趣主动触摸,来感受事物的形状与质感。比如触摸水有“凉”的感受,水的流动性吸引人们用手或脚甚至全身来体验。设计者,要依照人的行为心理常规考虑动水和静水的对比,通过不同的体验让人产生丰富的感受,从而对空间流连忘返。因此商业步行空间中,要设计出可触摸可体验的空间,则将延长人们的逗留时间。
(2)被动触觉
被动的触觉是不以人的意志来决定,而是依照人的行为特征随时发生,比如老人手扶栏杆走楼梯、行走者脚接触的地面、休息者身体倚靠的墙面等,都属于被动触觉。商业步行街上人群密集,应避免不愉快的被动接触,比如扶手栏杆在烈日暴晒下发烫、地面坑坑洼洼、座位“冬冷夏热”,绿地边缘植物会扎手等。凡是有可能被动接触的地方,都要使用人性化的材料,让使用者产生温馨的感觉。
3 结语
总之,商业步行街的人群是形形的,虽然都是行走者、休息者、交谈者,但若从性别上、年龄上、社会层次上讲,都将有所差异。所以在设计时,要顾及方方面面人群的需求。
4 参考文献
[1]白伟岚,任建武.居住区环境绿化质量探讨.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9.
[2]程炜.追寻景观设计中的场所感.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