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职业教育启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职业启蒙教育;内涵;路径;学科教学渗透
职业是人生存的必需,职业选择问题是人生未来发展面临的重大抉择之一,人们有关职业选择问题并不是到了工作的时候才去思考。职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环环相扣的过程,为了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需要,服务于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职业启蒙教育势在必行,引导每一个小学生开展职业探索,应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1]。它的推广与实行对于维持社会繁荣稳定,实现国家综合国力快速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我国近代教育家黄炎培曾说过:“凡教育皆含有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因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之能生存于世界也”[2],这充分说明职业性是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基础教育阶段引入职业启蒙教育,对于学生未来发展、适应社会需求、促进国家全面发展都有着积极意义。发达国家非常重视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如美国、日本等,而我国的职业启蒙教育基本上处于一个“蛮荒”状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对于当前国内外职业启蒙教育的综合评述与分析,将有助于我国更好地找到发展差距,更好地实现职业启蒙教育的快速发展。
一、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
美国职业协调委员会提倡将需要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人群分成四类,即第一类是小学生,第二类是初中生,第三类是中专生、高中生,第四类是18岁以后的成年人[3]。职业启蒙教育是职业生涯教育的一个基础阶段,对其直接研究的不多,要把握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学者基本上都是借助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职业生涯教育”一词于1971年由美国联邦教育署署长马兰提出。有关职业生涯教育的内涵,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美国教育总署对职业生涯教育一词解释为: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计划,其重点放在人的全部生涯,即从幼儿到成人,使学生获得谋生技能[4]。还有的学者给了不同的解释,如“职业生涯教育,就是指帮助和指导学生对未来的生活进行规划的活动。”[5]另有学者指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6]由此可以看出,学者们普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个体规划职业生涯的意识、技能,引导个体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主线的综合性教育活动,进而最终达到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活动。美国著名生涯理论研究学者舒伯(Super)从人的终身发展角度将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成长(0-14岁)、试探(15-24岁)、建立(25-44岁)、维持(45-60岁)与衰退(60岁以上)五个阶段。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内容和重点有所区别,成长期对学生进行的就是职业启蒙教育,其发展任务是发展自我形象,具备对工作世界的正确态度,并逐步意识到工作的意义[7]。针对职业启蒙教育,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日本学者上官子木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让小学生了解与职业有关的常识性知识,从而让学生懂得人们是如何在社会生存的,也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有可能的发展方向[8]。我国学者杜启明论述小学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多元教育,包含帮助小学生进行职业了解、自我认知和个性培养[9]。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发展职业认知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基础教育阶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自我意识和职业意识,并引导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因素对他们未来职业的选择和发挥有所影响。”[10]可见,职业启蒙教育是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认识社会职业,根据职业认知,并激发他们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特长等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思考。
二、职业启蒙教育的路径
职业启蒙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比较成熟,这些国家非常重视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并已经形成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系统的教育机制[11],而我国职业启蒙教育才初露端倪。在美国,学校的职业讲座、模拟工作情景的启发性游戏以及社会体验活动,构成了小学阶段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一些学校从一年级开始开展“职业日”,在“职业日”当天,校方会邀请各行各业的人员,如消防员、工程师、工人、银行家、运动员、推销员、警察、律师等,他们向广大学生介绍自己工作的情况,进而让学生初步了解职业的相关性知识,使其意识中对职业有一个初步印象。通过“职业日”活动,孩子们可以看到多姿多彩的职业世界,从而促使他们从小思考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美国的小学课堂以“玩”为主要形式,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在游戏的过程中,使得学生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和概念。如德克萨斯州圣弗朗西斯科东部独立校区,教室变成工作场所,以学生为中心参加实践性活动,这些校区所有教育都被视为职业生涯教育[12]。美国中学里非常流行“职业兴趣分析”,学校在孩子们“想干什么”和“能干什么”之间提供相应的分析。此外,每年的4月22日是“带孩子上班日”,在这一天,父母们可以带上6岁至16岁的孩子一同工作,孩子不仅可以了解父母的职业,也体验到每一个岗位都是社会必不可少的,每一种职业都是值得尊重的。在英国,学生从13岁起,在学习全国统一的课程的同时,也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每个社区都设有青少年实习培训中心,政府机构、公司专门为青少年提供了实习岗位。在学习了相应的职业技能之后,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申请实习岗位,这些实习经验出现在大学申请书或者今后的工作简历都是有效的。除了参加儿童会等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之外,在邻国日本,小学生还在学校或班级各项事务中主动接受劳动任务,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培养自身职业意识和潜能。日本在重视学校教育的同时,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小学,经常会开展类似职业体验式的活动,在这一天,学生将会亲自安排与落实活动的每个环节,在活动结束,老师进行总结讲课。此外,儿童社会体验公园也成为日本对孩子职业启蒙教育的一个重要路径,孩子们通过游戏体验不同职业的特点,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等。职业体验项目的发展对于儿童成长与职业启蒙教育都有积极作用,在培养学生重视劳动基础上,帮助他们形成对理想、未来的憧憬。在我国,台湾是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较早的地区,他们从国小(小学)开始提供儿童职业启蒙教育,以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察觉能力,培养他们的职业观念,让学生了解教育与未来职业之间的关系。小学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如职业生涯教育交互式游戏、讲座、实地参观、角色扮演、生涯博览会以及生涯档案制作等等。目前,在国内大陆研究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的还不多,仅在上海、北京等地开始实践的探索[13]。2007年我国引进青少年职业体验项目,以游戏活动的形式来增强学生的职业感觉,让其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达到帮助他们了解未来面对世界的目的。《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动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渗透,各级各类学校要重视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让学生成为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14],并且上海市学生德育发展中心成立“上海市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与职业规划教育”项目研究小组,并在一些学校开展试点工作。通过这个纲要以及项目研究的推动,2009年以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职校的学生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基地吸引了全区大批的教师、学生前去参观体验并且受到广大参与者的好评。
三、职业启蒙教育的学科教学渗透
舒伯曾说过:“生涯发展课程是促进学生生涯发展的最适宜方式,将生涯发展概念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中,被认为是一条最佳路径。生涯发展教育不应是在传统的课程外增加一个额外的科目或单元,而应该把生涯发展的理念融入到现有的课程当中去”[15]。因此,很多学者专家主张将与职业启蒙教育融入到现有的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美国是典范之一。美国政府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有这样的明确规定:“职业指导从小学教育开始,即从孩子6岁开始,就要接受职业发展指导”[16]。美国各州确实在这样实施着: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进行生涯认知教育;从小学高年级到初中阶段进行生涯探索教育;从初三到高一阶段进行生涯定向教育;高中时代进行生涯准备教育;高中以后进行生涯安置教育。在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美国设计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内容坚持三个原则:一是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应面向所有学生;二是职业启蒙教育是一种持续性教育,应贯穿学前、中小学;三是中学毕业的学生,包括中途退学者,都需掌握谋生的技能。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美国以教材、多彩活动的形式将职业启蒙教育目标分阶段地呈现给学生,使他们了解不同类型职业的常识性知识,培养其职业意识,并促使他们思考自己未来要从事的职业类型。日本同样如此,1999年《关于改善初等、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的报告中指出:有必要加强学校教育与职业生活的衔接,实施从小学阶段开始的职业生涯教育,并将职业观和劳动观教育作为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核心[17]。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小学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日本政府通过课程及学校各项活动,各个学校采用“综合性学习时间”来实施职业启蒙教育,让学生逐步接触到职业启蒙教育[18]。如小学生在社会课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参观、调查当地的生产销售,选择感兴趣的学习课题开展学习活动,以达到促使学生思考未来的目的;在道德课中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劳动,理解劳动的意义,体会服务他人、社会的快乐。他们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劳动观、职业观,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指导学生建立一种职业人、社会人的意识。在我国学术界很多教育界专家认为,职业启蒙教育是教育历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将职业启蒙思想渗透在学校已有的课程中。其中,台湾于1998年将职业生涯教育引进基础教育领域,他们决定在信息、环保、两性、人权四项课题之外,增加“生涯发展”这一课题,在明确一至九年级学生需具备的生涯发展核心能力的基础上,将职业启蒙教育内容融入语文、健康与体育、社会、艺术与人文、数学、自然与生活科技以及综合活动七大学习领域[19]。台湾职业启蒙教育的主要做法是各学科老师先将教材中可融入启蒙的素材提出,且确定能力指标。职业生涯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列入计划实施。他们采取弹性学习节数的方法,聘请校内、校外专长教师指导。而大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研究较少,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中这个阶段。有学者将美国高中化学教材《ChemistryConceptsandAp-plication》中对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融合加以分析,总结出教材以专栏形式呈现、以案例访谈方式展开职业生涯教育内容的特点,并述评职业生涯教育融入学科教学的四大作用,即促进学科教学的健康发展、丰富课程资源、促进学科教学与技术教育的融合、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另有两位研究生在其硕士学位论文中分别探讨了高中地理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路径:其中一位建议高中地理教学应以生涯规划为内容导向,充分挖掘和提升地理教学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到地理教学的快乐与获取成功的乐趣[20];另一位认为职业生涯教育的焦点应该是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探索职业、了解社会、规划人生,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并借助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探寻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进行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运用,进而总结了“两不同”和“两需要”的具体策略,即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有选择性和针对性的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根据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有目的地开发资源,根据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综合运用思想政治课程载体[21]。此外,还有部分一线教师论述了课程教学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例如,有教师以高中生物课程为例,阐述了在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职业素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该课程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和思路。他提出通过生物科学史话感受科学家的足迹,以敬仰生命;通过“活动和实验”形式模拟科学家活动,以进行实践、探究;通过“生物科学与健康”感受生活,以理解生命的奥秘;通过“科学•技术•社会”逐步走进生活,应用生物科学知识[22]。
四、结论与反思
无论对于宏观的社会发展需要,还是微观的个体发展需要,将职业启蒙教育纳入学校现有课程体系已经成为教育的发展趋势。纵观发达国家及地区,他们的职业启蒙教育发展都比较成熟,课程渗透职业启蒙教育的体系也比较完善,并且各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承担相应学生生涯发展的任务。值得欣慰的是近年来,国内有关职业启蒙教育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对于职业启蒙教育的定义、意义等问题不少学者进行了探讨,还有很多的研究介绍发达国家、地区的职业启蒙教育,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呼吁在中小学课程中开展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活动。在肯定学者们研究的同时我们也需反思,我国大陆关于职业启蒙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与国际包括我国台湾地区还有一定的距离,需要认真对待:1.职业启蒙教育的内涵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且尚未明确职业启蒙教育所处的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虽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基础阶段,但它的内涵不仅仅是职业生涯教育的子内涵,学者需对其进行透彻研究;并且有些研究中中小学生处于职业启蒙教育阶段,有些研究中高中生仍为此阶段,试想素质教育被提早到了零岁,而学生的职业意识到18岁仍未形成是多么荒唐的现实。2.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的探索大多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理论建构较少。发达国家的职业启蒙教育路径纵然成熟,但仅仅是适合他们的教育机制,照搬照抄或全盘否定他们的实践经验既不适合我国的国情,也不利于我国职业启蒙教育的发展。我们应借鉴、学习他们的成功之处,取其精华形成适合我国职业启蒙教育发展的路径,并升华为适于我国教育机制的理论指导和可参照的操作范式。3.基于学科教学的职业启蒙教育渗透的探索与实践主要集中于高中阶段,小学阶段鲜有人关注,且具体的策略仅仅是“蜻蜓点水”。虽然传统的以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的教学以科目本身为目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活没有某种联系[23]。小学教材既是帮助儿童学习知识的纽带,又是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各行各业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为载体,蕴含众多职业启蒙素材,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启蒙教育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相关研究的空缺造成大量可以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内容荒废。
参考文献:
[1]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教育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3]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4]周羽全.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
[5]张建国.当前职业学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新德育,2007(7-8):66.
[6]姜鹤,马佳.论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J].继续教育研究,2011(2):92.
[7]魏潾,李广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规划•发展•未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8.
[8]上官子木.从职业规划教育的缺失看我国基础教育的缺陷[J].教育科学研究,2009(6):5-9.
[9]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0]叶亚玲.职业教育应从儿童起步———由“新失业群体”现象引发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15):54.
[11]尤敬党,吴大同.生涯教育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12-16.
[12]塔娜.美国中小学职业生涯辅导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
[13]杜启明.小学职业启蒙教育实施的若干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19-122.
[14]刘华,马丽群.中小学生职业启蒙与职业规划教育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德育,2012(1):17-20.
[15]周羽全,钟文芳.我国台湾地区中小学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11-13.
[16]高燕定.人生设计在童年[M].南宁:广西师范大出版社,2006:28.
[17]徐爱新,安月辉.解析日本职业生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18):81-82.
[18]陆素菊.职业人的培育:日本中小学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与特色[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1):28.
[19]刘芳.生涯教育与高中英语教学的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0]张健.浅谈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1.
[21]王琴.以思想政治课程为载体的高中生职业生涯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1.
[22]陶建英.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渗透职业教育[J].生物学教学2011,36(2):20-21.
(一)中学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改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进行,新课改非常重视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推动素质教育,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暴露了小学音乐在教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和弊端,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1.忽视了学习的主体中学生的能动性
在新课改的教育方式中,中学音乐教育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绝对的主体地位,但是现在的中学音乐教育还是以教师为主,教师来播放和音乐课程相关的歌曲,讲解音乐的基础乐理知识,介绍音乐背景相关的内涵,无法使学生也积极参加到课堂中,无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导致中学习对音乐的兴趣不高、课堂氛围十分乏味,上课的效率也不高。
2.中学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足和落后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中学音乐老师不够重视培养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和在学习中思考,创新的能力。没有系统的教学体系来培养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中学音乐教育一般只进行简单的歌曲播放,教学和介绍音乐知识,无法将音乐的内涵和学生的兴趣相结合,缺乏趣味性和启发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和相对来说不够先进的教育理念阻碍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的激发。
3.改革需要较长的时间逐步完成
中学音乐教育的改革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尤其是相对于别的课程来说,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这是因为目前大家都习惯了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方法,导致课堂上的教育问题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有效地解决,同时改革的方法和途径应也还存在缺陷,不够完善。导致了中学音乐教育的改革在相对于其他课程的改革来说速度更加缓慢。
二、中学音乐教育应该如何提高中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
(一)开展定期的专业培训活动,提高师资教学水平,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
中学音乐教师自身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养,对中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实现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学校应该重视对教师的培养,定期组织对教师的专业培训,提供机会让教师之间可以相互经交流经验,开展专题讲座,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这对提高中学音乐教育,激发中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是非常必要的。
(二)情境创设式教学方法的应用
通过特定的情境介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音乐文化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音乐中的主要情感和传达的价值观及生活中的真善美,促进课堂学习氛围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提高,结合音乐的主题内容、风格和类型等的不同,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点和兴趣爱好营造出适合小学生自身特色和年龄特点的情景教学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设置情境创设的不同教学方式,从而达到课堂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改变师生关系,打造新的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性
在中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中,应当注重发挥孩子们童心和天性,秉承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方式,从中学生年龄阶段对情感的表达方式,和行为出发,制定新的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引导他们用歌声和语言共同抒发自己对世界的感情,表达自己的思想。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情感传递,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不从自己的审美和认知水平来评价中学生的音乐世界,鼓励学生积极的表达自我世界,展现自我思维能力。在不断加强学生创造力的音乐教育改革中,教师不再是评价的权威,而是引路人,帮助学生发挥出他们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创造。教师也要建立以学生为本的新的教学意识,给学生留下最为宽广的想象空间,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学习音乐的热情。
(四)课堂的评价体系应该以鼓励为主
中学音乐教育对中学生来说还属于起步阶段和启蒙阶段,中学音乐是学生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的课程之一,让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生活的真谛,学会以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在中学生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产生的学习方法和所激发的对学习的兴趣,还关乎以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的激发。因此,在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中,我们应建立以鼓励为主的评价方式,在对学生的鼓励中调整学习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和激发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确立自信心。而不恰当的评价方式和某些语言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挫败感。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学生所展现的学习热情,从不同的角度以鼓励为主、鞭策为辅的评价方法,来评价孩子的表现。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与和好胜心。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去,积极的思考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兴趣的养成。
三、结论
中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有关于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确立。在中学音乐教育中充当着重要积极的作用,教师应当利用多种形式,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丰富多样的上课方式激发中学生的想象与创造力,为中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建立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课堂,帮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高宇.浅议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音乐时空,2014,13(11):234-237.
[2]刘海琳.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J].才智,2015,23(14):432-436.
【关键词】中职语文;改革;探索
语文作为中职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难以引起学生的重视。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要用各种手段,比如,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则笑话,让学生了解语文学习的重要意义。语文具有工具性,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要让学生明白学好语文是现代青年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有文化、有素养、有技术的青年,特别是对快要步入社会的技术人才,能正确运用祖国的语言,具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参加工作最起码的要求。同时,语文思想内涵丰富,学习语文,可了解和接受中外思想文化的熏陶。通过对优秀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从中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中等职业教育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由于其教育层面和定位具有一定局限性,已显得步履维艰。面对对人才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社会现状,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找准定位、把握方向、讲求方法,在众多教育形式中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特色。本人结合中等职业教育特色,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种方式:
一、充分发挥语文在德育方面的功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素质
中职生在经济高速发展,信息迅速膨胀的当下,由于接受的各方资讯鱼龙混杂,容易产生是非观念淡薄、价值理念摇摆等问题,尤其是在备受呵护中长大的一些孩子缺乏对于祖国的热爱和对他人的关爱和宽容,这都需要教育工作者去正确引导。特别对于素质普遍不高、升学压力不大的中职生来说,如何引导他们用恰当的方式将所学之长报效于祖国和人民更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语文教学虽不同于思想品德课程对于思想意识的系统影响,但它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不可低估的。比如中职课本中选取了鲁迅先生的多个篇目,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篇目的同时深刻体会鲁迅先生为何弃医从文,用文字去唤醒人民,用文章来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很多古代诗篇都具有浪漫主义情怀,为学生的心灵打开了一扇扇窗户,开阔他们的胸襟,让他们人生的高级趣味。语文教育是一种思维启蒙,是情感教育,一个职业中专的学生如果离开了这种情感熏陶,就不会产生对真、善、美的追求,也就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具备终身学习能力的准职业者。
二、充分发挥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在中职教育中的服务,为就业做好准备
语文是一门应用学科,对于中职学生来说,它的实用性更加明显。中职生在入学时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毕业后又马上面临着步入社会的挑战,这就需要通过中等职业教育的语文课堂让学生明白如何与人沟通,运用好语言这个桥梁事半功倍地融入社会。大多数中职生较重视专业学习而常常忽略了文化课的重要性,然而,没有良好的沟通方式,就无法将自己和本专业推销出去。没有过硬的写作能力,就无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是最简单的请假条、简历都无法顺利完成,必定会影响个人的综合素质体现。另外,语文课也能帮助专业院校的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比如一首曲目如果能够明白它的文化历史背景,便可更好地演绎。一出戏要把戏文吃透也需要扎实的语言功底。所以,必须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中专学生的语文水平,从而更好地为进入社会服务。那么,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中等职业语文教学呢?本人有几点想法:
第一,针对学生入校时语文素质普遍较低的特点,降低难度,明确目标,立足职教和学生实际,突出职业特点,从技术性和实用性出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必须控制好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切忌好高骛远。施行低标准教学,突出基础知识,通过听、说、读、写逐步深入。
第二,职业中专学生对文化课学习热情不高,觉得专业才是“主科”。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找寻与专业的相通之处及对专业的帮助,引起学生足够重视。其次,活跃课堂气氛。根据中职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使用快乐教学法,多进行课堂互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掘学习语文的乐趣,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还要不断鼓励学生的可取之处,多激励、少批评,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学生对文化课的抵触心理。
第三,联系所学专业,增加实践机会。使语文学习和专业学习相辅相成,共同提高。比如影视文学专业学生在讲到《雷雨》片段时,安排学生自己改编剧本,分小节各组排练,最后呈现《雷雨》片段的剧目表演,学生感到新奇、有趣,能够出色地完成任务,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同时,也锻炼了专业技能。再如讲到《海燕》时可以通过渲染让学生产生生动的画面感,要求美术专业学生每人完成一幅绘画作品,收效颇好。
第四,运用多媒体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中学生对网络都很感兴趣。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多引入一些与语文课堂有关的图片、信息甚至影音,使课堂生动、鲜活起来,必定能提高课堂效率。
1.1创新创业教育概况
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本质上是一种实用教育。那么创新创业教育含义是什么呢?1991年在东京举办的创业创新教育国际会议从广义上对创新创业教育进行了定义,它是指通过教育手段培养最具有开创性个性的人,开创性个性包括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具有基本业务素质、创新思想境界和开创性个性的人才的过程,是一种以培育在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理念、创新创业能力为主的教育。除了在校生的教育外,创新创业教育也面向全社会,主要针对一些创业群体分阶段、分层次地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实践的教育,为一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或已经成功创业的个人或集体提供系统、科学的教育指导。
1.2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重要措施。这是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之所在。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各级政府积极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各项工作坚持扎实基础、搭建平台、注重引导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的制度和服务环境,要求高等学校营造支持创新创业的校园文化环境,从上到下着力构建层次分明、覆盖全体、系统科学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3创新创业教育作用
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创新型人才的素质要求,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决策力、组织力、领导力、协调力等各项创新创业素质,从而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学生认识环境、把握机会、明确风险,在实践过程中按照所学的商业模式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设计,因此大力推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能够不断提高创新人才的质量。
2高职院校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2.1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作用
图书馆是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组成部分,随着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适应需要而发展起来。它配合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向学生提供文献资料、情报信息,使学生获得知识,受到教育。学生可以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进行广泛的学习,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达到扩大知识视野、增加信息量的目的。高职院校图书馆要与高职教育的需要相适应,就需从它的服务目的与对象、馆藏信息资源建设及综合发展方向上与之相适应。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是时代赋予高等职业教育的使命,培养面向社会基层、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追求的目标。
2.2图书馆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图书馆具备文献信息的资源优势,它是人类知识的宝库,是大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加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即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一些创新创业方面的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想创业、敢创业、争创业”的思想,使他们能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看待创新创业问题。图书馆对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是学校教育整体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外期刊和电子资源等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保障。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高职院校图书馆的馆藏也在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职教特色,重点收藏大量有关基础、专业性职业教育和其他一些综合性的书籍。这些大量的数据以纸质文本、光盘、数据库等形式存在,利用因特网、电脑终端、电子邮件等方法和技术手段突破时空限制服务于广大师生,成为学生获取创新创业知识的良师益友。图书馆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实现了高职教育中学校课堂教学同图书馆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向渗透,将从过去依赖课堂教学的灌输,转向包括创新创业教育在内的寻求全面素质的提高。另外,图书馆为学生学习其他知识、博览群书提供了一种安静有序的阅读环境,因此,图书馆成了广大学生经常汇集的场所,在这里整齐有序地摆放各种文献资料,整个环境清洁明亮,安静幽雅,相比于课堂,这里更多了些读书的环境和良好的气氛,而思想问题的解决必须在这种有形无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在这种氛围中人们会互相切磋、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互相比较、互相督促,吸引他们到知识的海洋去汲取人类智慧的精华,寻找人生的真谛,提高综合素质,全身心开展创新创业。
3图书馆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3.1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高职院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馆藏资源,这些纸介、电子的资源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为了能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教育,图书馆应严格把关采书环节,应聘任各专业和各学科的带头人、教授、教学能手以及学生代表担任选书顾问,由他们有针对性地提出所需书目。另外,采编部门应制定科学的选书制度和规范的选书程序,加强纸质文献资源的收藏。在采购的过程当中应注重提高文献资源的质量,使馆藏纸质文献的结构更趋科学、系统、合理,增加延续性。高职图书馆工作的一项新的内涵,就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图书馆应充分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现代化的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全面的创新创业成功实例和经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就应加快自动化、数字化进程,进而对馆藏资源进行适时调整,将采集力度转到电子信息资源上,认真采集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等非纸质资源,从而建立起虚实结合、互为补充、彼此融合的巨大信息资源库,为创新创业教育准备充足的文献资源。
3.2提高馆员服务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作为高职图书馆馆员,工作的重点是激活其创新创业欲望。有了这种想创业的想法,学生们才会有行动,图书馆应通过服务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图书馆要为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贡献力量,重点就是要建设一支能为创新创业服务的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图书馆专业队伍。这就要求高职图书馆在稳定和加强图书馆专业队伍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一流人才和图书馆专业队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机制,调动馆员的竞争意识,同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要加强馆员思想作风建设,定期组织岗位培训,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馆员,才能为学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注入活力。应该解决原本课堂教育讲授的传统知识不能满足高职学生创业需求的问题,就要吸引学生到图书馆来,为学生提供了完全开放、自由的空间,在这里学生自觉学习,引导他们抛开课堂形式和课堂纪律的约束,依照各自爱好和兴趣,自主地选择各类文献资源,进行自我知识的延伸和深化教育。
3.3帮助高职生培养初步的创新创业能力
创新一定是多元化、多态式的双赢结构,创新创业能力包括前沿信息的获取能力、创造性地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把握机会的能力,还包括综合利用各方面知识能力、辨别吸收能力和消化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馆员可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先进的网络检索设备、对信息进行检索加工等优势,准确及时地将最新的资源、技术与各专业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教学活动,也可通过组织系列讲座、图书活动周等活动,不仅教给高职学生查询、存储、组织、传递、利用信息的方式和方法,更要教给学生如何创新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在此基础上,使得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获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从而很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
3.4加大宣传力度
收集创新创业成功案例,利用图书馆平台大力宣传。充分认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普通高校的不同。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高等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因而高职院校的馆藏既要强调专业性,更要注重实践性。因此,在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图书馆为了培养学生“较强实践能力”,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将各届毕业生的优秀设计作品及创新创业成功案例收藏起来,开辟出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特色馆藏室,展示成功的作品,以形成与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高素质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相一致的实训仿真职业环境,学生通过这些实物作品及真实案例,可以获得比文献资料更形象、更直观、更真实的信息,这对于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结语
关键词:图书馆;职业高中;教育作用
图书馆是开展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不仅收藏文献信息资源,更重要的是传播知识火种。它所拥有的知识内容涉及到所有学科,对读者的借阅不受任何限制,还可以依据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读书,其潜移默化的教育职能具有其他部门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一、图书馆对职高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1.环境育人。图书馆的建筑和环境都有其特性,它直接影响人们的视觉感受和情绪。图书馆建筑自然、庄重、富有文化艺术神韵,周围风景秀丽,空气清新,内部布局合理,灯光明亮,色彩调和,读者相互干扰少,给读者营造了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这种环境的作用是微妙的,它会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促进职高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2.馆员育人。图书馆员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读者的阅读兴趣、道德修养和行为准则。图书馆员的举止言谈、衣着仪表、个性特征、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教育观念、行为习惯,特别是在工作中的认真负责态度、坚强的意志品质等无不作为个体文化潜移默化地传递给读者,发挥着教育功能。这一点在职业高中的图书馆尤其明显,因为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育发展的时期,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模仿能力较强。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自身的启发和榜样作用,要以自己良好的职业形象、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从而抑制不良心理的滋长,养成尊重他人的优良品质。
3.文献育人。图书馆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其丰富的馆藏是实施教育职能的物质基础。图书馆具有适合各年龄段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有指导人生道路、帮助建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经典作品和哲学图书;有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培养美感的文学艺术书籍;有拓展知识、开阔视野、训练思维的史、地、自然科学书籍。另外,还有内容丰富的光盘资料。图书馆的藏书中也包含着很多有关职业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图书馆可以通过提高藏书质量及开展导读工作,为职业高中生提供积极向上、思想健康、格调高雅、知识性强、反映时代潮流的书刊,为加强职业教育做出图书馆应有的贡献。
4.活动育人。图书馆经常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举办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读书活动,使职业高中学生身心得到健康有益的发展。各种读书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能使职业高中生受到德育、智育、美育的教育,增长知识,锻炼能力,而且能够激发他们读书学习的积极性,使阅读行为有积极的动力和明确的目标,起到提高职业高中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图书馆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开展素质教育
1.建立“心理书屋”。图书馆可以通过“心理书屋”对职业高中生进行图书疗法服务。图书疗法是工作人员根据职业高中生的心理症结,通过向他们推荐一些有益的相关书籍,使他们通过独立阅读或在工作人员指导下阅读,以缓解或消除心理疾患,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与作品的内涵发生不同程度的共鸣,从而产生美的享受,愉悦身心,陶冶性情,或激起某种崇高的感情,提高境界。通过阅读,职高生会逐渐建立起平和健康的心态,松弛情绪,增强自信。图书疗法的灵活性、随意性、广泛性及其心理治疗中的暗示作用易于被职高生接受,它在排除青少年心理困扰方面起着父母、老师、心理医生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2.优化藏书格局,提高藏书质量。我们在进行文献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提高书刊质量,切实防止格调低下、思想内容不健康的书刊进入图书馆。这就要求图书采访人员要把好藏书质量关,坚持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相统一的原则,严格制定选书标准,分清真伪、辨别优劣,着意选购优质图书,把健康的精神文化食粮提供给广大青少年。在选购新书时,也应特别注意选择职高生喜欢的,能够满足他们对新技术、新科技、新方法、新思维追求的书籍,让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在知识的海洋中汲取丰富的文化营养。
【关键词】小学 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129-01
引言
现在的教育体制为适应时展的要求,不断进行改革,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启蒙阶段,也是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所以针对小学阶段的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目标的确定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懂得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同时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小学的数学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之一,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小学数学教学要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来刺激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1.小学数学中的常用逻辑思维方式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涉及的逻辑思维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种,演绎归纳法。这种方式在小学的数学学习中非常常见,例如老师在讲解某一公式定理时,就会通过一些相似的定理进行推理,从而得到普遍的规律。学生在学习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时就是通过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进行推理出来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也增加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第二种,类比法。这种方法在数学中的使用也非常普遍,学生可以将两个相似的概念放在一起学习,找出其中的异同点,这样可以防止学生对知识混淆,使其能够更加牢固掌握知识点。第三种,综合分析法。综合分析法一般适用于较大年级的数学课中,因为这种方法需要考虑许多方面,要针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对于这种方法的使用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第四种,抽象法。抽象法要求学生可以将一类事物进行抽象分析,非常考验学生的空间感。学生在学习几何图形时往往会遇到许多复杂的图形,这时学生的抽象思维可以帮助其分析图形,找到解题的思路。
2.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小学教学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学生的心智发育不同,以及学习能力不同,甚至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所差别,使得小学生在进行数学的学习中会显示出不同的结果,有的学生可以很快接受老师所讲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但是有的学生却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一知半解,不能熟练运用。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降低学生之间的差距,使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熟练掌握所学知识。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之后,他们就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判断,善于分析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在无形当中学生的学习就得到巩固。另一方面,有一定思维能力的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从而深化他们对数学的理解,促进其综合能力的提高。
3.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能力培养路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多多总结教学经验,寻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其实践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数形结合。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涉及到代数和几何,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当中要将二者进行结合,寻求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数形结合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例如老师在讲解正方形的周长时要摒弃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的方法,而是将数形结合,让学生真正理解其中的含义,从而更加牢固的掌握公式。老师在讲解正方形周长时一般使用两种方法,①边长+边长+边长+边长;②边长×4,在讲解这两者方法时,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去理解公式的含义,进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第二,引导学生实践。现在小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他们很难将知识灵活的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老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可以在实际问题中使用所学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例如,老师在讲解几何图形时,如果按照课本的描述进行讲解,学生根本无法区分各个图形间的区别。老师可以通过一堂实践课引导学生自己组装各种图形,分析它们有什么特点,进而掌握每个图形的基本知识。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小学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成为小学数学老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冬菊.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2]侯中霞.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6,(5):133.
【关键词】 中职新生;心理问题;辅导员;教育对策
刚从中学进入中职的新生,对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方法以及人际交往都会感到不适应,部分新生容易出现焦虑、茫然、困惑、无助等不适应症状。心理学上将这一时期称之为“新生心理失衡期”,[1]如果让新入学的学生一味地迷失下去,很可能使他们逐步走向和长期处于压抑、苦闷、焦虑等消极的心境之中,阻碍他们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影响其对社会的适应。因此辅导员要根据新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帮助新生们尽快调整心态,走出困境。
一、中职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角色转换与适应障碍
有相当一部分新生在“中职第一天”的文章里都怀念初中的日子,想念家人和同学,希望回到过去,有很强烈的“回归心理”。一些考生不满意录取的学校或者就读专业,部分学生感觉读中职低人一等,在亲戚和朋友中抬不起头,因而排斥周围的一切,缺乏学习热情和兴趣,学习态度消极,感到失落、焦虑、抑郁等。
中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大多数由父母包办打理,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上中职后,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在新环境中,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父母也不能在身边照顾,对于某些自立能力差的学生来说,一时很难适应。
2、学习压力较大
中学阶段学习时间高度密集,而中职阶段课时安排较为宽松;中学基本上属于被动管理,中职则要求自我管理、自主发展,在学习目的、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以及教学方法上也有许多不同。[2]许多学生依然承袭过去的学习方法,可是难以获得全面提高,这种挫折造成学生自信心的丧失,思想压力较大。另一方面,中职大多数学生是在基础教育中经常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他们由于学习基础较差,经过多次努力却只获得一次次的低分和失败,受到家长的职责、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歧视,他们通过学习无法获得成就感,生活中又无人能理解和关怀,品尝到的只是失败感和乏味感,逐渐形成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又反馈到学习行为上,如此的恶性循环。
3、人际交往障碍
以宿舍为单位的集体是个新的家庭,其成员间的关系对中职新生而言至关重要。同一宿舍的学生可能来自五湖四海,彼此间的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家庭背景、甚至语言等都有一定差别,对于刚开始宿舍生活的新生而言,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舍友间的关系一旦处理不好,就容易出现孤独、嫉妒甚至敌对和仇视,严重的会危害到人身财产安全。
调查显示一半以上的新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有些学生表现为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渴望和他人交流沟通,但不知该怎样去交流;还有些学生因性格不合群,在同学中不被理解,因而独来独往,不与他人接触,久而久之造成性格孤僻、粗暴等心理倾向。
4、青春期心理问题
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伴随身体发育逐渐成熟,性意识和性情感开始萌发。一方面,他们对于遗精、月经等一些正常的性生理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容易产生惊恐、疑惑、羞涩、焦虑不安等心理反应。另一方面,他们对性生理上的变化存在着“青春期骚动”,男生在异性面前开始注重自己的形象,女生开始注重打扮自己,不少男生常反问自己:我的长相怎样?而女生则反问自己:我的外貌如何?一旦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认可,就会兴高采烈、兴奋无比;一旦获得别人的否定性评价,就可能伤心烦恼不已,甚至茶饭不思。
5、网络成瘾
进入中职学校,学生有相对较多的闲暇时间,又远离父母的管束,很多学生不会规划和利用课余时间,当他在感觉无所事事时,就会选择去上网。网络使他们暂时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挫败感,在虚拟的世界中体验到愉悦感和满足感,久而久之,逐渐对网络产生依赖,导致沉迷和上瘾。
二、辅导员的教育对策
1、做好新生的入学教育
辅导员在配合学校常规的入学教育之外,可以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让新生意识到自身的角色转变,同时预先告知他们将面临的各种变化,让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并提供有效的心理适应方法。例如:邀请高年级的学生同做经验交流,通过师兄师姐的现身说法既可以给新生答疑解惑,又可以起到榜样的引导作用,让新生尽快调整心态,融入到新的环境中。组织素质拓展游戏,让同学通过游戏消除彼此间的陌生感,增进彼此间的友谊,尽快适应融入新环境。
2、增强班集体凝聚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班级风气
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班集体,会让每个学生感觉到家的温暖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从而给他们提供强大的心理支持。[3]每个同学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充满活力的班集体中,一个班级的凝聚力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班同学的学习成绩、寝室建设、活动态度及思想情绪。
发扬民主,选拔出在班级内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学生,建立健全的班委会和团支部,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本班同学的实际需要开展活动,比如体育比赛,元旦晚会,集体过生日等,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了解和友谊,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冲淡思乡恋家的情绪,满足学生交往和受到尊重的需要,在新的人际环境中找回失落的“自我”,有效排解因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内心冲突和矛盾。
3、深入了解学生,针对个体问题具体辅导
中职新生面对新奇而陌生的学校环境,对辅导员有一种天然的依赖情节,但很多学生由于性格内向或者自卑等原因不敢主动与老师交流,可通过团体辅导的方式增进辅导员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团体辅导的过程中观察和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中去,定期去学生的宿舍,通过和学生的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目前的生活状况和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根据了解的情况及时有效地加以引导。
在同学生谈话前,详细了解学生的档案,特别关注贫困生和单亲家庭学生。对受到感情挫折的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的学生、人际交往有障碍的学生,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个别谈话和心理辅导。
4、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教育
辅导员要善于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各个时期心理上的矛盾和失衡,创设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类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自觉性,让学生独立地探索社会、探索人生、探索个人的正确道路,不断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努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当学生遇到心理冲突、矛盾时,就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通过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来达到心理健康。
5、职业生涯的启蒙
中职学生受年龄、经验等的局限,尚未能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个人职业生涯缺乏正确的理解和明确的规划,辅导员在学生刚入校时有计划的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鼓励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帮助学生制订近期和远期目标,引导学生制定明确、具体、可操作的人生规划,从而为中职期间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注 释】
[1] 赵俊峰,杨易,师保国.中职生学习策略的发展特点[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5.81-84.
[2] 杨翠蓉,胡谊,吴庆麟.教师知识的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9.5.145-151.
[3] 吴亚林.人的生命价值与学校教育[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4.11-14.
【作者简介】
一、武术健身操的概念
经过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日前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的通知》。根据这项通知精神,各省市自治区的教育局、体育局,从2010年9月1日起开始在中小学推广武术健身操。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中小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武术教育对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全国中学生武术健身操《英雄少年》共有八节,每节4个8拍,用时4分零6秒。本套操的特点是围绕一个主题塑造出鲜明的动作形象,以积极向上的操名和专业性极强的节名,配上激扬振奋、节奏鲜明的音乐,展示了一个个英雄少年的体魄。随着武术健身操音乐响起:全国中学生武术健身操英雄青年们马上开始进入做操的状态,学生所有的精神焕发,步伐整齐,整个过程充满活力,声音宏亮,场面非常壮观。
二、武术健身操教学的现状
1.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打不出应有的气势。兴趣可以说是一种自然的启蒙,同时兴趣也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指导和培养中职生对体育的兴趣,直接关系到体育教学的效果。对运动感兴趣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做体操,可以以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以建立终身学习体育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些负面的学生在他们的行为中没有纪律。 这些学生对于老师来说是头痛的,对于这样的学生,体育教师应该更加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更加关心,更多鼓励,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
2.学生缺乏武术基本功底,动作做不到位,动作过程也没有及时掌握。这套操主要以一些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组合而成。如武术的基本步法:弓步、马步、歇步等。手型:掌、拳等。对于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同学来说还可以。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就是缺少一种气势。学习这套操明显感觉学生掌握速度慢、不牢固。
3.武术发声缺乏底气,不能振奋人心。这套操里面有两节要求发声,开合运动和拧转运动,开合运动同学们发声还可以结合着震脚,而拧转运动发声还不够整齐。学生们由于不好意思,以及自己对健身操的认识不足,不能振奋人心。
4.音乐节奏感不强,节拍掌握不好。中职生在刚开始学习时,有些同学跟不上节拍,有脱拍、抢拍现象,甚至有个别学生根本做不来。
三、开展武术健身操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基于以上现状,在武术健身操教学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师要先向学生示范、讲解和分析动作要领,教师先教,学生模仿跟学习武术健身操的动作要领。中等职业学校武术健身操教学主要采用以下三种教学方法。
1.联想启发式教学。中等职业学校武术健美操教学根据适用原则,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运动,改善健康,因此教学行动比较简单,行动重复,以对称的方式出现。为了增加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使用一些开朗活泼的音乐,还可以在动作中添加一些时尚舞蹈元素,如爵士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 联想不同的音乐节奏,提高学生对武术健美操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武术健美操的教学质量。
2.^摩式启发教学 。在武术健美操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可以通过屏幕观看大型武术体操活动。 或手机播放微视频,同样可以实现观摩效果。条件许可的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现场观看武术运动表演,扩大视野,提高艺术欣赏能力。
3.语言启发式教学 。教师通过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讲解武术健身操的动作要领,激中职生的学习武术健身操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教师在教授武术健身操的时候,抬头挺胸,姿势标准,通过准确描述动作要领,启发学生,使学生产生敬佩之情,同时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学生通过语言启发,将动作要领印入脑海中,能够大大提高武术健身操的教学质量。
四、开展武术健身操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1.制定武术健身操详细周密的教学方案。要想武术健身操教学得到落实,首先学校的领导要高度重视。同时学校主管教学体育的领导要直接参与健身操的教学方案的听证,全校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新学期,学校将《英雄少年》武术健身操推广纳入学校工作计划,由德育处统一安排,制定详细活动方案。体育组承担培训任务,全校各类教师包含班主任等要积极参与,具体方案的布置实施,为全校武术健身操的组织学习提供了有力的行政保障。根据学校总的活动安排表,体育组再制定武术健身操详细的课时计划,并在日常的教学中认真实施完成。
2.加强体育武术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学师资力量。为准确有效指导学生学习,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利用一到两个早上开展教研活动,在教研活动上,由经验丰富的体育教师教授《英雄少年》基本动作,或者课外去观看健身操的动作分解视频,集中模仿操练,体育组和班主任老师掌握了健身操基本动作。教师先行,班主任先会,然后不断提升健身操的师资力量。
3.培养中职生体育骨干和精英,培养领操员,发挥榜样作用。首先,体育教师从行动到规范,准确完成各项动作要领,以优雅的运动美去感化学生,在课堂上,要善于发现体育武术健身操骨干,做好学生的鼓励和赏识教育,每班应选择一到两个精英,担当领操员,树立好的榜样,也让学生知道武术健身操魅力,从而提高了体育健身操的教学质量。
4.加大考核力度,实施技能目标细化考评,逐节逐一考核。考核评估是提高武术操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考评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在考核之前,体育教师从头到尾先传授一下动作要领,然后做个示范,再分组开始练习,把每一个动作都目标细化好,由各组小组长带领把这节操强化一下,由小组长全权负责,按组进行考核。先自评,然后互评,最后教师点评。
5.建立健全课间武术健身操量化考评机制,动态管理武术健身操教学效果。每天对各班课间操情况进行量化考评,并且每周把量化打分的情况公布出来。对班级做武术健身操进行评比,前几名的班级进行奖励,以激励各班级都重视起来,同时作为指挥课间操的体育老师来讲,应对每次课间操的动作质量、队形、精神面貌等情况作出点评。
【关 键 词】中职学生;班主任;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4)01-0096-02
面对普遍存在文化成绩不理想、行为上又有很多不良习惯的中职生,班主任的工作被赋予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任务,他们是学校的骨干力量,对学校教育计划和其它各项管理的实施、协调课任教师的教育工作和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又要求他们需要具备更多优良的教师职业素养,能够科学有效地对班集体开展组织和建设。
一、中职学生的一般特点及原因分析
(一)中职学生特点的消极方面及原因分析
首先,学习成绩不理想。这是因为大多数学生是各初中学校不好管理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原本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纪律意识也较差,且一些学生并不是自愿进校的,这些原因造成了他们学习没有动力,甚至“厌学”。其次,不良习惯较多。这些学生入校后违纪现象频发,表现散漫,并找理由逃避集体活动;精神空虚,迷恋网吧,玩游戏消磨时间,从中寻找虚无缥缈的“精神刺激”。[1]最后,心理健康状态不佳。中职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期,身心发展的转折期。由于初中时期部分学校追求升学率,造成大量优质教育资源倾斜于优等生,原本需要得到更多帮助的后进生却被忽略了,甚至放任自流,长期遭受学校和老师的“特殊”照顾,再加上中考失利,由普校生变为职校生,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极大打击。
(二)中职学生特点的积极方面及原因分析
首先,思想观念开放。相比于普通高中学生,中职生接触的社会实践较多,积累的社会经验较为丰富,所以他们的思想观念能够与时俱进,更易适应社会的竞争压力。其次,专业能力性强。由于中职生对书本知识兴趣不高,注意力更倾向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所以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来提高自己的某项能力或者丰富自己的知识,这是在校埋头苦读的学生们所没有的探索和创新力。最后,知识面相对较广。中职生虽然在学习上没有受到学校和家庭足够的重视,但是他们会寻求其他的资源来弥补内心的需求。
二、做好中职班主任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班主任要有较高的素养
1. “爱心”和“耐心”是前提。中职生也需要关心和理解。如果班主任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用爱心来获取他们的情感认同,利用这样的感情基础,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份神圣的工作,因为班主任每天都在爱着别人的孩子。学生和班主任在一起的时间有时超过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因此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习惯。另外,中职生也多是自制力不强,常小错不断,这恰恰是对班主任耐心的一种考验。
2. “尊重”和“严格”是条件。事实上,很多班主任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通常是一味地挖苦讽刺,很少去问事情的来龙去脉,而中职生也会认为老师看不起他们,不关心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都是从表面来评判事情的好坏。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对班主任的信任,班主任也随之失去了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拉近了师生关系的契机。[3]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们,自我意识开始迅速发展,所以班主任在与他们交流时,要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在尊重平等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教育。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当学生犯了错误时,对他们进行教育仍要以尊重为基础。当然,尊重并不意味着放纵,不能放弃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古语曰:“教不严,师之惰”。对于自律性不高的中职生来说,严格是班主任对他们高度负责的表现,如果遇到要求不严格的班主任,他们也许会一时庆幸,但以后可能会埋怨班主任当初的“不负责”。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坦言相告:“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当然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教师也要严于律己。尤其是班主任,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深。
3. “全面”和“专业”是关键。据了解,中职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多是源于心理转变期的波动没有得到较好的疏导。因此,班主任不仅要关心学生的生活学习,还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心理。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它就应当首先全方面地了解人”。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要想对学生进行心理指导,就必须全面了解学生,包括学生的个性特征、学习情况、健康状况、家庭情况等方面。[4]对学生而言,为他们建立并记录个人追踪档案(包括心理和学习等)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对于自卑心理的学生可以见证自己心理的成长;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每一点进步都是他们继续学习的动力。此外,班主任自身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包括较强的组织和管理班级的能力及丰富的专业知识等。中职生在校学习目的就是找个工作,而找到满意工作的首要影响因素则是个人因素(包括个人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其中专业技能又是提升自身竞争力的最大砝码。因此,班主任应凭借自己的专业素养,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就业创造条件。[3]
(二)班主任要有科学的班级管理策略
1. 多元的班级管理方法。
第一,加强班级的组织建设,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就是学生对自身的约束和引导,包括学习和生活等方面的自我管理。班主任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干部队伍,让他们参与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在活动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学生干部对周围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风、班风的形成与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二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广大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第二,加强班级的思想建设,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自我教育”通俗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己监督自己的习惯。各班可以利用活动课和黑板报等宣传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用正确舆论引导学生,用优秀作品鼓舞学生,用英雄人物激励学生,强化对学生学习方法、心理健康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激发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做自己的小老师。
第三,加强班级的学风建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一个班级中,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是对手,也是队友。因为对手间的竞争压力给了每个人前进的动力,每个人身上的优点也成为了其他人效仿的对象,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这种学生之间竞争和学习的心理,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比如,可以邀请本专业已经工作的并表现优秀、有所成就的学生到班级介绍学习经验,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今后就业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加强班级的文明建设,培养学生修身养性的能力。陶行知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当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5]随着年龄增长,中职生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多变,此时,班主任的关爱更能够对学生的性格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品德不断发展完善。
2. 系统的班级管理制度。制度的适用性是根据其管理对象确定的,前面已经论述了中职学生的特点,都是围绕其多元化,那么在制定学生管理制度时也要符合多元化的特点。比如,对班级进行管理,要根据具体情况,在不违背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由班主任引导全体同学自主制定班规,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后执行。[6]对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民主量化考核,容易将制度落到实处,能有效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制定科学的规章制度是进行良好教育的可靠保障,它为自律性较差的学生提供了行为标准。学生进入中职学校是一个转折,为了使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管理,除学校统一安排新生入学教育外,还应在新生入学一个月内充分利用每周的班会课学习中职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日常学习管理、生活区管理、纪律管理等方面,抓好这些管理既能有效地管理好班级,又能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 明确的班级管理目标。班主任和学生都必须认识到自己的管理目标,这样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才可以认清方向。所以,班主任首先要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明确个人理想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实习机会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努力提高职业技能。按照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来弥补自身的不足,主动适应职业要求。其次,班主任要根据实习的要求,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广泛了解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情况,加强对专业学习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了解与所学专业相适应的职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发展状况。第三,班主任要指导学生了解国家和地方的就业形势及有关的政策法规、用人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为学生求职和升学提供信息咨询、介绍推荐及组织供需等方面的服务,尽可能地鼓励学生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认证,帮助学生顺利实现就业或升学。
参考文献:
[1]李萍.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方法和学生管理策略[J].班级管理,2011,(5):78.
[2]李娜.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班主任工作[J].中国西部科技,2011,10(3):83-84.
[3]张守高.论如何做好中职学校的班主任工作[J].考试周刊,2011,(5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