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数学总结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总结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总结办法

第1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一、实验的做法

1、组建班子。我们确立集美二小三个班和集美小学二个班为实验班级,由区教研室教研员和三位实验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制定了课题的实验原则、形式和方法,采用理论研讨和教学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依据教材内容,以发展、创新的观点展开全面研究。

2、加强培训。实施课程改革,转变实验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关键。实验初始,市教院初教室就请来了省里的专家王永老师,给实验教师进行通识培训,使实验教师对课程改革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思想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在观念上有了一个初步的转变。实验教师为自己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也都深深地感到了课程改革所赋予自己的艰巨的历史使命。教研员和实验教师还分别到福州、吉林、深圳参加北师大课程中心举办的教材培训,与刘兼等专家进行了互动和交流,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想法以及认为教材中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来,与专家们共同研究、分析,加强了对实验教材的认识,树立了新的教学理念。

3、交流协作。课题组成员积极参加市课题组每月1-2次的集中备课、听课、研究教材教法;市教研员精心指导,实验教师共同备课,共同研讨,明确思路,把握宏观导向。结合本区实际,区课题组每两周一次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更新教育思想;开展互动式教研,以教学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突出问题为切入点,通过听课、评课,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经过个人的反思领悟,达成共识;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实验措施,不断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实验学校每学期召开一次实验研讨会,把实验研究的新思想、新经验,向全区数学教师进行横向渗透。

4、立足课堂教学。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阵地”,任何一种教育改革,最主要的还是课堂教学的改革。我们要求实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彻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将课程改革落实到每一堂数学课上。根据新教材的“密切教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确立学生在数学教学的主体地位,建立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三个特点,初步建立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其流程为: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归纳概括——实践应用。”我们还围绕如何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等专题,开展研讨交流活动,努力做到:在以人为本的宗旨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手投足都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课堂教学真正“活”起来,“动”起来。

5、评价改革。改革评价制度,建立促进教师成长学生发展的评价体制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顺利进行课程改革的驱动器。在数学实验中,我们力求转变传统的小学生数学学习评价方式,以人为出发点,关注发展性评价,记录成长,促进个体和谐发展。我们从学习行为评价,学习效果等方面入手,开展了尝试性的研究。学习行为评价主要从课堂观察——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状态、交流状态、思维状态、情感状态;课外作业——完成作业的数量和质量;课外实践——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后思考——主动与教师、同学、家长交流和讨论学习的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中,讲究评价方式与方法的多样性。(1)笔试:考查知识技能情况,鼓励创新做法,如命题的开放性、综合性;(2)口试:考查口头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3)实践操作: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等。

二、实验的收获

四年来,我们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程实施落到了实处,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一)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实验教师在课堂上放下了教师的尊严,以平等、民主、和蔼的态度引领学生开展学习,教室内从以往的“教”堂变成了“学”堂,教师在教学中以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实验年级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普遍热爱学习数学,善于提出问题,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是未参加实验的年级学生远不及的。实验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第2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养成

今年我要从初一开始带班了,鉴于中学的起始年级,结合以前的教学经验教训,我深刻感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后续学习的影响。好的学习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坏的学习习惯会让人终身烦恼。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真谛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一、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阶段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由于受学生的控制能力、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限制,学生是被动的学习。到了中学阶段,尤其是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迅速增长,且可塑性大,自主学习的培养就有了前提和基础。

1.让学生学会预习

预习有助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到了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先要布置预习的任务,明确内容、目标,学生在预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检查落实预习情况是督促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不可缺少的一环,教师必须要坚持。

2.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养成独立思考习惯的重要性相信大家是知道的,我认为培养独立思考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在备课中要设计好问题,让问题有思考性、新颖性、启发性。在数学课堂中,每节课都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独立思考习惯的形成,需要教师长时间的训练,是长期的过程。

3.让学生学会复习

“学而时习之”,复习是自主学习的重要一环,复习可以检查学习的效果,使知识得到巩固,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的能力,使自主学习得到升华,使自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二、培养善于观察的习惯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充满了观察、实验、推理、验证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对数、几何图形等的结构、特点进行观察,从而找到问题的实质。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使学生学会观察、善于观察,这可使学生受益终身。

三、培养善于联想、猜想的习惯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数学是最能发挥我们想象且最需要发挥我们想象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猜想力。在初二数学《四边形》一章中,有一组相似的命题:

(1)连接任意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2)连接平行四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3)连接矩形边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4)连接菱形边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5)连接正方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6)连接梯形各边中点的四边形是____四边形。

思考以上问题你得出什么结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与原四边形的什么有关系?让学生猜想,最终可得出中点四边形的形状只与原四边形的对角线有关系,即对角线相等时得到的是菱形,对角线垂直时得到的是矩形,对角线垂直且相等是得到的是正方形,根本与原四边形的形状无关。在解题中要大胆猜想,要借助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

四、培养善于归纳总结的习惯

第3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不少同学一上初中会在数学上栽跟头,没错,初中数学跟小学不同,不再那么一目了然。基本上初中数学是个惹麻烦的主儿,光答案正确不管用,重要的是过程,步骤稍有马虎,对不起,扣分!

题是不难的,但是写结果之前,有着十多条“因为所以”在等着你,因为初中数学要训练我们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刚开始我也头疼。比如证明两直线平行或者全等三角形,我完全不懂,做一次错一次。等老师再讲的时候,懂了,这可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如果错过了,很容易变成当时懂、下课就忘的悲剧。我赶紧把那些极长的“因为所以”、各种定论,一项一项抄下来,反复看,反复做,加深印象,再遇到这类题就不会出错了。既然在这方面有问题,那就在这里多花点时间。

再一个就是提高听课效率和做作业效率。这好像地球人都知道,但真正做到不太容易。

还有一个办法很想向大家推荐,那就是别吝啬唾沫,多跟同学讨论。大概初中数学就想培养我们全面思考的能力,经常跟同学讨论,多几次拍脑袋“哎呀,我把这个给忘了”,就会想得越来越周到。

有的讨论,说白了是向他人请教,在求知面前,没啥害羞的。

Y同学数学天赋极高,是那种试卷最后一道题都能用好几种方法做出来的神人,让我们佩服死了。但他有点得瑟,经常说这个人智商低,那个人13点。

“士可杀不可辱”,一开始我拒绝向他请教。我一遇到难题,他总会幽灵一样出现在我身后,说我肯定不会。不能他说我不会我就不会,我一定要试试先。然后,我真的不会,实在看不懂题目里的已知条件跟解题有毛关系。

捧着题去问他,他很臭屁,但不得不让人惊诧,他只轻轻一点,就让我明白自己在哪里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

第4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26-01

在初中阶段学习科目少,内容浅,并多以教师为主,学生所需方法简单。进入高中段学习后,一部分学生由于未能及时脱离教师的“哺乳”期,没有自觉摄取的能力,想学而不会学使学习成绩下降,久而久之又不思改进学习方法,使差距越来越大,陷入困境,失去学习信心和兴趣。因此,重视对高中生学习方法指导非常重要。

一 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

调查表明,当前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是:

1.学习意志不强

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较薄弱。表现缺乏独立性、自信心、目的性,遇到问题不会积极思考,畏难情绪时有发生。因此,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会想办法去克服,而是等待教师讲解。

2.不善于读书

学生不善于读书,他们读书仅仅对书中的公式、定理死记硬背,不理解公式、定理含义,往往忽视公式、定理的使用条件和范围;很多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只局限于计算结果,不注意学习思维过程;只注意掌握公式正用,不关注逆用;会做基本的题,但对例题的引导性、规范性、示范性认识不够,不会做灵活的题。

3.不善于质疑

学生质疑的问题比较简单,只是知识和技能层面。他们只能解决现成的数学问题,而对于数学现象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学生关注的往往是问题结果,不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只关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不关注这类问题的思维角度和知识迁移。

4.不会做课堂笔记

不会合理地做课堂笔记,通常是老师写什么,学生就抄什么,把“抄”代替了“记”,用“记”代替“听”和“思”,有的同学笔记虽全,但收效甚微。不知道应该记录重点、形成过程和思想方法及规律性的结论及典型例题。

5.没有良好的做作业习惯

学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没有先看书、读笔记,复习巩固知识,再做作业的习惯。常常出现照例模仿、死套公式解题的现象;有时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课后练习起不到练习巩固深化理解知识的作用。

二 高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可从宏观上给予学生以下内容的方法指导:

1.课前预习

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应做到:一要妥善安排时间,在前一天晚上预习第二天要上课的内容;二要明确任务;三要看、思、做结合,用笔勾出书上重要内容,动手做课后练习。预习前教师要布置预习提纲,使学生有的放矢。

2.记笔记

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有限,所以老师讲的东西一般都是精华部分,因此很有必要把它们记录下来,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可以方便以后复习查看。尤其对课堂讲述的知识不理解的同学更应该做笔记,以便课下细细琢磨,直到理解为止。

3.课后复习

高中生课后往往急于完成书面作业,忽视必需的巩固、记忆、复习过程,以致出现例题模仿,为交作业而做作业。课堂的几十分钟不足以使我们学习和消化所学知识,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大量的练习与巩固,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4.学会归类总结

学习数学要记的东西很多,尤其是数学公式,而且知识还很分散,通常解一道题需要多种公式的配合,如果单纯地记忆每个公式,不但记不住,还容易忘记,此时学生必须学会归类总结,把经常搭配使用的公式总结在一起记忆,这样会大大减少记忆量,同时提高学生做题效率。

5.建立纠错本

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可能经常会因为同样一类题目而失分,自己也十分懊恼,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纠错本,帮学生把经常出错的题目集中在一起(当然只要是做错过的题都可以记录上),一有时间便拿出来看看,这样考试时就会降低同类题目出错的概率。

第5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数学备考:从五年级暑假开始

数学灵活性大,要求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备考时,可从五年级暑假开始,提前学一点六年级的知识;六年级上学期加强巩固知识,下学期重点做真题和模拟题。在择校考试中,数学有一定难度,但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

最难:附加题

数学最难的部分是附加题。计算很复杂,有的是行程问题,有的是工程问题。数学拉分最多的是应用题,一般第一、二道题比较简单,第三至五道题开始变难,填空题后面几道题也比较难,有时比一道应用题还难,答题时是先搁下,还是一直想着这道题,这是考试技巧问题,也是考试心理问题。数学的难点是基本功,尤其要注重计算能力。

第6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一、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述生活问题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课题的导入、例题的呈现、练习的设计等应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重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信息数据,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新教材解决问题的呈现方式紧贴生活、图文并茂、趣味性强,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如一年级教材中,一道加减混合运算,题目以图的形式呈现:左边一幅图为一池塘里有6只鸭,岸上向着池塘方向有3只鸭;右边一幅,池塘里有5只鸭,背着池塘有4只鸭。让学生列式。题的本意是6+3-4=5,但多数学生一脸的茫然,无从下手。或者乱列一通:9+9=18,6+5=11等。但如果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池塘里原来有6只鸭,又来了3只;后来走了4只鸭,现在还有多少只鸭?这样列式就容易多了。

因此,用数学语言对生活情境和主题图进行表述就显得很重要了。此外,当学生完成解题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这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重要方式,能促进学生的思维从直观感知上升到数学理解。

二、在生活化的数学问题中提炼数量关系

新课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不是不讲数量关系。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不能没有数量关系,而数量关系就是一种数学模式,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用“不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决不断变换”的数学问题,形成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数学模型。

其实,新课改并没有忽视数量关系的教学,只是摒弃了死记硬背,更加注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重视了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策略选择,强调学生通过大量的实物插图加深对数量关系的理解。

三、反思总结,经历“学”数量关系的过程

“数量关系”始终是解决问题的核心,我们应该把人为模式化的训练变为无声的渗透。把数量关系放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中,改变教与学的呈现方式,变老师“教”数量关系为学生“学”数量关系。新课程理念下的“应用题”教学,对数量关系的阐述,已经不再需要相当规范的表述了。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而言,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和自身经验描述出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就可以了。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机械地告诉学生“每份数×份数=总数,较大数-较小数=相差数”等这样的过死定论。但“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价、单价、数量”等数量相互间的关系应该让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归纳概括。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而又非常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的定义、公式、解题技巧和思想方法。这不但要靠“教”,更主要的是要使学生会“学”,在学的过程中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教学中,不能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应重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数学教学的本质应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在主动参与中,通过操作和实践,由外部活动逐渐内化,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同时,要告诉学生,求出问题的答案不是问题解决的终结,还应对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要回顾策略产生的过程,揭示问题的实质,逐渐地引导学生从无序、单向思维向有序、多向思维发展,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因此,解决问题的教学应从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入手,重视应用题结构的训练及数量关系的提示。课改理念指导下的解决问题学习过程:先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过程中感悟数量关系,再用数量关系去解决问题生活中更多的问题。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总结”的学习过程。如二年级下册关于时间的计算,在学生通过多次合作探究学习后,给学生的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反思和总结在计算时间时的一般规律: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当然,不一定要用这么规范的语言,要让学生自己总结,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只要合理正确就行。通过反思总结,充分感受一些基本的数量关系与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感受不同解题方法的区别,感受数学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和方法,提高数学思想运用能力。

四、适当的分类学习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将较“散”的解决问题相对集中,适当的分类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解决问题策略的掌握。教材解决问题内容的“散”不代表教学的“散”。新课改要求我们“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班上的学生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利用,既可以将较难的问题分解,也可以将有关联的问题放在一起研究,即适当的分类。如将行程问题中的求路程、求速度、求时间的问题放在一起让学生集中研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路程、速度、时间三者的关系;把相遇问题、追击问题、火车问题等适当集中,让学生对比探究,找到内在的联系和区别,找到解决的办法,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当然,要考虑学生的接收能力和个体差异,不要求人人都会,强调在解决问题中的感悟,即强调“过程”,在鼓励解决方法的创造性和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同时,让学生领会哪一种策略是最有效的、最合理的,不应该一味地纵容学生不合理的“奇思妙想”。

第7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情境中体验;探索中体验;实践中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9-0031-03[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学习科学视野中的小学体验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B-a/2013/02/032);南京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个性化体验:小学小班化教学改革的深度研究”(L/2013/209)。

[作者简介]高玮玮(1974―),江苏盐城人,本科,南京市翠屏山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体验是学生感知知识、获取知识、验证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学生在体验中能够轻松地学习,更好地复习、温习知识。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要做好“角色”和“教学方法”的双重转变,要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和谐的氛围中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发现、总结。教师还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让学生自己在体验中去发现数学知识,在数学活动中总结数学规律,培养各方面的能力,发展思维。这样,把复杂、枯燥的数学知识生活化、形象化,把严肃的课堂生活化、活动化,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知识、生活领域中去学习、发现、总结、反思、再体验。

一、注重在情境中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激发学习探究的热情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这种发现是通过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获取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尤其是探索新知时,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材料,设置“动境”,使学生借助已有知识、技能,调动多种感官去尝试发现提出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之中。

在新课导入时,创设游戏情境,不仅可以让学生乐于参与,更能使学生在情境中去充分感知、体验、观察和分析,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如在教学三年级《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情境:

师生互动,做“石头、剪子、布”的游戏。我出的是布,学生中有的出剪刀、有的出石头和布。出石头的学生就输了,出剪刀的学生就赢了,出布的平手。这时赢的学生很兴奋,而输的学生很沮丧。

我问:“要不要再来比一次?如果我们再比一次,结果会怎样?”学生七嘴八舌议论起来。

生(自信满满):我肯定能赢老师。

生:不确定谁能赢。

生:老师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

师:说得很好,看来输赢是不确定的,可能会赢,也可能会输。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可能性”。

“两人猜拳,一次对决”,通过“石头、剪子、布”游戏使学生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而引出课题。在对决中,大家都来猜测输赢,既可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体验感受知识的产生过程,激发探究的欲望。

二、注重在探索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收获知识创新的喜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计算、证明等活动过程。”可见数学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记忆和模仿。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的第一条建议,可见体验的过程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体验学习能使学生的学习进入生命领域,调用各种器官去体验、感受,能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知识结构之间架起一道无形的桥梁,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在教学“重叠问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森林运动会要开始了,我们来看看小动物们组队参加跑步比赛和跳远比赛的情况。

出示“报名表”。

师:参加跑步比赛的有几种动物?

生:7种。

师:参加跳远比赛的呢?

生:7种。

师:参加跑步比赛和参加跳远比赛的一共有几种动物?

生:14种。

师:是吗?

生:不对,是13种、12种、11种……

师:停,这么简单的几种动物,作为我们三年级的孩子竟然有这么多种答案。这是为什么呀?

生:有的动物是重复的。

师: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就像狐狸,它既参加跑步比赛又参加跳远比赛,两样都参加了。

师:那重复的算几种呢?

生:重复的只能算一种。

师:好,我们一起来数,遇到重复的大家就说“重复了”。

生:l种、2种、3种……重复了,7种、8种、重复了……11种,

师:区区11种动物就让我们数了这么久,看来这个表格并不好数。孩子们,如果把这表格交到你的手里,你能想办法把它重新调整一下,让其他同学一看就明白几种动物两项运动全参加了,哪些动物参加了跑步比赛,哪些动物参加了跳远比赛吗?和你同桌商量一下。

同桌之间商量想办法。

师:想到办法了吗?下面先看清楚操作要求。(课件出示)

要求:(1)摆好后让人一眼就能看清一共有几种动物;(2)同桌要注意分工合作;(3)完成后派代表展示说理。

师:好,看哪两个同学的方法最好,动作最快。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的整理。

师:请小组代表上台展示你们的成果。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为什么这么排?有什么好处?

学生代表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重复的上下对齐放在一起,比较好数。

师:真有办法,哪几种动物重复,一看便知。

生2:我们组比他们更清楚,把重复的都摆到前面来。

师:更明白了。

(另一组上台展示)

师:老师发现少了3个呀?

生3:放在中间表示两种比赛都参加,数的时候就不会重复数了。

师:多有创意的想法。一个图放中间就可以表示参加两项比赛了。请你把参加篮球赛的动物圈在一个大圈里,再圈出参加足球赛的动物(台上学生画圈,台下学生进行判断)。

师:和他们组想的办法一样的举手。我们请电脑帮忙,把他们想到的办法再来演示一遍。(电脑动态演示移动过程)

生3:可是这样别人可能不知道哪边是篮球赛,哪边是足球赛了。

师:怎么办呢?

生4:可以在上面写上标题。

生:对,好办法……

根据学生要求,教师操作课件,形成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数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数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三、注重激发学生探索的愿望,鼓励发表自己的见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提供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善于选择学生中有价值的问题或意见,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寻找问题的答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和问题情境,随时了解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对数学的兴趣。由于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深度不同,体验的结果也可能不同,教师既不应立刻否定学生的答案,也不能面对学生的回答置之不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可具体对待:有的要加以引导,让体验更充分;有的要让学生充分表达,展示思维过程,并和学生一起去分析、探讨,给他们以适当的鼓励、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探索兴趣;有的还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更完善的回答;有的即使体验的结果是错误的、不全面的,但通过师生共同分析,不但可以激发学生体验探索的兴趣,还可以避免其他同学出现同样的错误。所以,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在体验式的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重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让学生在较为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去探索体验。在体验之前,教师也不应用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束缚学生的体验活动;在体验中,教师也不应对学生的体验活动作一些评论,最好作一些适当的激发和引导、鼓励与帮助。如在小学三年级数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在活动中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可让学生用小方块摆面积相同的图形,让学生用同样长的绳子围成不同的长方形,再引导学生求他们的周长和面积。这样既巩固了面积计算的知识,又让学生对周长和面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四、注重在生活中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拓展丰富实践的体验

陶行知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数学要源于生活,又必须运用于生活。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更要善于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的理解。

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圆的认识》,教师运用拓展环节设计了一个游戏:学生站成一横排向中心投沙包。

师:这样站一排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这样站队不公平。

师(疑惑):为什么不公平,不是站同一排吗?那怎样站队才公平?

学生运用本节课学习的同圆半径相等的知识,提出应该围着投沙包的目标站成一个圆,这样大家距离相同,才能保证比赛的公平性;或者排成一列,每人依次向目标投,同一个起点,同一个目标,比赛也公平。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在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现实生活中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学生的理解和体验也会更加深刻。

数学教学的“体验”之路,也是一条数学教学改革的成功之路。教学实践证明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体验式学习”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以及通过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明显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张继安.生命的灵性在这里闪光――翠屏山小学“生态体验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观察,2014(6).

第8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关键词】中专数学教学;数学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自学能力;能力培养

数学教学不但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更重要一点是要教会学生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发现、归纳类比和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这些过程有助于学生更为深层次地理解数学概念,是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体现。而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指出,高度概括的知识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更为长久的记忆。传统的教学观不注重对知识进行概括,太过于强调对数学知识本身的灌输和记忆。长期这样下去,学生的思维就会变得呆板僵化,思考能力会降低,创造力的发展也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因此,想要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就必然要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而且现在中专实行的是“2+1”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两年,最后一年顶岗实习,留给数学课的教学时间很少。有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自习,然而,现在招收的中专学生数学基础普遍不好,学习的兴趣很差,自学能力基本没有。这样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归纳、概括、总结的能力,是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要想培养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除了深入教材、备好课外,还要强化自我的归纳总结能力,才能给同学们起引导作用。具体来说,可以考虑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1.归纳总结教学内容

数学中每章每节的知识大多是孤立的、分散的,要把它们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每学完一节、一章、一单元、教师都要进行归纳总结,而且要教会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对所学知识要有一个概括,必须掌握关键内容和重点知识。对比易混淆的概念,并理解它们。学习一个专题时,要把各章中分散的知识点连成线、辅以面、结成网,使学到的知识规律化、系统化、结构化,将所学知识按照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归纳,用列提纲法、表格法、逆向思考等,引导学生概括出知识的框架,有利于巩固、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把知识由点到面,形成知识体系。开始时,教师列出总结提纲,例如本章学习了哪些概念,哪些公式等等,然后具体讲评、提问,做出示范,然后学生模仿,补充,逐步独立完成。在总结开始时,有的学生写的马虎,有的只写寥寥几个字,有的感到为难,无从下手。对于这些同学,教师要积极鼓励,热情辅导,启发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升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归纳总结时,可以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由局部到整体,逐步完善。养成善于归纳总结的良好习惯。关键是要归纳出所学内容的基本概念、定理与公式以及、推理的技能技巧。例如同学们在总结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知识时,通过列表进行类比,简明易证,知识间的区别与类同及联系清楚明了。在学生自我总结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对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讲解,有针对性的点拨,师生互相交流,共同探讨,共同研究,互相补充。对于写得好的总结及时张贴、传阅、交流、表扬,激发同学们分析、归纳、总结的兴趣。

2.归纳总结习题类型

在学生学习了解一些典型习题具的基础后,要求学生去自己在解题时探索、归纳、研究解题方法的规律、总结出习题的解法,以达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的目的。例如在正余弦定理的学习中,测量距离,测量高度的题实质上都是要想办法构造三角形。运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这三个公式来解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培养他们从特殊事例中概括出普遍规律的能力,归纳总结中要注意教材知识的前后沟通,承前启后,能总结概括出结果来。

3.归纳总结解题方法

由于教学时间的缩短,学生练习的时间很少,所以老师在数学习题讲评时,教师不要为解题而解题,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归纳总结出常用的解题方法,及涉及到的知识点,使学生分析一道试题,会考虑到如何入手,怎么样思考分析,采取什么方法,让学生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做题时有章可循、有路可行,易于入手,增强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一些习题,尽量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思考、总结各种不同的解法,这对加强前后不同章节间的知识的联系、拓展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是大有益处的。教师课堂例题如果能用多种方法,就绝不用一种方法,以达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在课堂提问讨论中,在完成作业时,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提倡认真思考,分析。善于一题多解,例如用代数法、几何法、数形结合法等等。教师要注意启发点拨,善于发现同学们独特的解法,给予表扬、推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数学知识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随着知识点的增加,学生所具有的知识一方面变得丰富复杂起来,这些知识如果在学生头脑杂乱无序地存在,无论从记忆或思维的角度考虑都会起阻碍作用,只有把所学知识融汇贯通才能变得完整、牢固。因此,在中专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时能及时归纳总结,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是相当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兰正强.数学教学中应着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7).

第9篇:数学总结办法范文

一、由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设置数学问题

我们学习数学知识一般都是为了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一般都可以转换为数学问题。从实际生活中遇到的情境到提出数学问题的教学模式,更加关注情境教学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高职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出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索,更加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能够被激发,从而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相关的数学问题。比如,在学二次方程式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平时生活中切水果的经历,由一个西瓜,变成两半,然后再变成4份,以此类推,让学生充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亲身经历,根据生活中熟悉的场景,去学次方程式。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增强学生自主联想和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习中。

二、针对提出的数学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

我们在课堂上努力学习的知识,最终都是为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情境教学和解决问题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对所学知识的良好运用,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生活环境。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当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规律;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小组共同探讨和寻找解决方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加强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这样会使数学课堂更加高效,课堂氛围更加积极,让学生真正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乐趣,增加课堂教学的色彩。只有学生真正积极主动地参与了数学学习过程,才能够使课本中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根深蒂固。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了相互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能够使大家互相了解各自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发现别人的优点,互相学习,互相帮助。通过这种方式,能找寻到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一方面提升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提升数学成绩。

三、中职数学教学需要认真总结数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