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电子政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电子政务数字鸿沟农村信息化农业信息化信息化规划
一、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在城市发展相对完善,但在农村的建设就相对薄弱一些。在东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农村的电子政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些地方甚至优于城市水平。但是在中西部的大部分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硬件设施建设落后,民众的信息素养、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农村居民整体的经济实力相对薄弱,信息素养相对偏低,这就决定了农村电子政务与城市电子政务不可能相同。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有几个特征:农村信息技术水平偏低;网络基础设施较差,投入少;农村居民居住的地理位置分散;农村居民更多地侧重于需要农业生产、生活涉农的信息和行政审批;分阶段进行,时间跨度大,建设周期长;优先发展电子商务,以电子商务带动电子政务,最后再“政商分离”[1-2]。
二、国外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借鉴
美国、加拿大电子政务建设总体上和我国同时起步,在技术方面的硬件设施上也相差不多,但是美、加两国的管理成熟程度发展很快,处于世界的领先位置。美国农业部把部门组织电子政务的发展成熟度过程定格为5个阶段:初级的技术应用;自动化技术普及;集成控制;信息和技术管理;信息共享和组织成熟[3]。很显然,前3个阶段都是在组织业务流程内,即选用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技术共享来提高部门工作效率,主要是以技术为特征。而后两个则是组织管理阶段,主要是以组织结构变革管理和实现信息技术效能为主要特征。美、加两国现在已经处在从集成控制向信息共享管理的成熟阶段转移中,以满足公众的要求为组织的目标。
美国、加拿大两国在建设农村电子政务初期,出现了“信息孤岛”、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等现象。每年的政府拨款不能很好地起到作用。摆在美国、加拿大政府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发挥好农村电子政务的功能,让电子政务更好地为民众服务。他们意识到技术不是决定电子政务的关键因素,各部门流程再造才是根本,信息和信息技术管理是重点。为此美国政府颁布了《信息技术管理改革法》,加拿大政府制定了《电子政务组织法建设》。两国农业部门开始将工作向管理为主、技术为辅的方向转移。美、加两国农业部门分别制定了电子政务战略计划,以建立一个全面愿景,为农业部门及其机构在5年内的电子政务的应用和资金申请指明方向;并将这些战略计划在网上公布于众,接受人民的监督。美国采取了企业模式来发展农村电子政务,使电子政务的资金流、物资流和信息流效能最大化。但是最终目的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为民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欧盟成员国在电子政务发展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欧盟制定了信息社会行动纲领,提出了要“惠及全民”的发展战略。各成员国也分别根据本国的实际制定了电子政务规划,并积极付诸行动。在农业方面,欧盟各国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普及。欧盟不但重视农业信息采集质量,更重视对农业信息的分析,尤其是中长期农产品市场走势预测做得很到位,深受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欢迎。这样就会使很多农民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农业生产,有的放矢,增加了农民的效率,可以让农民更好地获得经济效益。
韩国政府实施了“信息网络村”项目。该项目的主要目是为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的人提供电子政务的服务,使民众可以通过电子网络获得教育、医疗、农技、市场销售等丰富的信息而获益。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ADSL线路铺设到各家各户,并建立各村的“村庄信息中心”;二是每个村设立“项目运作委员会”,其成员为15名左右村民,根据一定的标准,免费向部分家庭提供个人计算机,这一措施使韩国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达到70%;三是政府开展提高村民技能的培训项目;四是选取“村庄领先者”,提供特殊培训,以提高他们的见识和专长;五是内容建设,并确保村民是最主要的受益者,通过该项目提供的服务内容覆盖了从农业技能到商品定价、从气象预报到儿童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此外还开发了本地用户化内容;六是开展公共认知项目,以确保人们了解通过该项目可以开展哪些事务[3]。到目前为止,韩国农村基本都用上了宽带网。
日本在借鉴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本国的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视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应用发展迅速。首先,重视对农村信息化的市场规则及发展政策的制定;其次,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日本历届政府都十分重视农村的通信、广播、电视的发展,其通信、广播、电视已经覆盖农村各个方面。电子政务在农村各项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印度的Gyandoot计划是印度的一项根据本国实际而制定的独特的电子政务计划,这个计划在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启动,主要为印度边远地区的农村与部落服务。很多当地重要的人口信息,如收入、阶层、籍贯、土地所有权、债权以及有关土地所有、租赁和税收的文件等都被存入电脑,便于村民的查询和使用,并实现网络化管理。这个网络系统贯穿地区首府与21个独立运营的信息中心,这些信息中心多设在村镇中心人们常走过的路旁,进出都非常方便。在那里,每个村民都可以享受各种电子服务,如原产地证书、房屋所有权证书、当地福利、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村民还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地区高层管理人员反映情况、申诉问题,如缺乏农业专家、水泵发生故障、官员渎职以及商人销售假种子、劣质化肥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问题。而且在民众的监督之下,对反映和申诉的问题在7天之内必须有答复。即便有的农民不认字,也可以通过操作员的协助了解屏幕上出现的价格数字,极大满足了农民的需求。除此之外他们又设立了新的目标:在任何乡村半径5公里内,都可以无线上网。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加大对农村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的投入方面,积极引进私有部门的参与,其成本将由中央政府、地区政府和私有部门共同承担,这样通过多种途径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
三、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原则
参考与借鉴世界各国在农业电子政务方面的措施和政策,我国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中要注意贯彻以下原则。
⒈基础建设原则
这一原则的要点是: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信息化水平。发展我国农村电子政务要改变以往公共产品供给制度的城乡差异,把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纳入城乡统筹的范畴之内,改变城乡二元制。在农业信息化初级阶段,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确立农村电子政务发展专项资金,特别是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应给予扶持和帮助,用以解决农村地区电子政务资金匮乏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对农户购买信息设备给予相应的补贴,鼓励农民去购置电脑等信息设备。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农村现有信息设施的作用,利用广播、电话、数字电视网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方式,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消除城乡“数字鸿沟”。
⒉制度安排原则
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还缺乏制度的安排,这一原则的要点是:尽快制定政策规范,为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提供保障。2002年7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会议通过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专项规划》和《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为我国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有序建设和规范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专门针对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还处于构建阶段,对于农村信息化的建设发展缺乏相应的指导。农业部门应该系统地制定针对农业信息化的政策法规,为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⒊分步实施原则
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表明,电子政务建设不可能一步到位。针对农村电子政务建设也要制定战略计划,逐步实施。我国对于“十一五”时期的电子政务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初步建立信息资源公开和共享机制。对于我国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相应地也应有一个战略计划,该计划要有利于农村电子政务信息化的推进,从而加快农村电子政务的发展。
⒋流程再造原则
为了实现电子政务,传统政务必须经过流程再造,以实现电子政府的管理需要。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忽视政务流程再造和管理的情况还很突出,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利用率的提升。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买了电脑、上了网就是实现信息化了,把原来的工作流程搬到网上,不但没有发挥电子政务的优势,而且造成了电子信息资源的浪费。有些部门只注重自己部门信息建设,而忽视了和其他部门的沟通交流,造成了“信息孤岛”。农村电子政务的建设要克服这些人为的因素,要推动政府办公流程和程序的适应性变革,对原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造,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⒌服务原则
现阶段,我国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对农村居民政务服务的最大化和效率化。由于地域的局限性,大多数农民不可能及时获得市场信息,即便获得信息由于知识等因素的限制,也不能很好地对未来做出预测。这就需要政府准确、及时、全面地一些农民急需的市场信息,与此同时,还应该主动适应农民、农业企业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更深层次的加工,预测市场行情等,加强对农民的引导。农产品市场供求情况和趋势分析方面的信息并及时更新,建立直接面向农户的农业商务信息服务,这对于农民增收将起到最直接的作用。因此,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实施要以加强服务意识、加强导向作用、提供服务为原则。
⒍素质提高原则
毋庸置疑,我国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高,尤其是对电脑、网络知识了解甚少,欠缺上网所需的技能,这些问题严重妨碍农民对于电子政务的认知。电子政务在农村的实施必须提高农民自身的电子信息参与能力。为此在农村应该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开设计算机相关课程,让更多的农村学生能够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培训,让已离开学校或从未上过学的农民接受再教育,例如,利用农村学校网络化资源对农民进行培训,培育新型农民,以适应农村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四、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模式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地区和南北方经济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农村这种差距更明显,故在全国农村实行统一的电子政务模式是不可行的,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农村电子政务建设区分对待,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实施不同的建设模式。
⒈政府主导的模式
在政府的主导下,充分调动社会各种力量,可以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公益为主、市场运作”的思路来开展建设。电子政务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复杂的工程,它需要中央政务和省一级政务统一规划、统一实施、统一要求,来协调各部门的矛盾,理顺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政府起到主导作用,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提供相应的协助,弥补政府在农村电子政务建设过程中的实力不足问题,以便更好地建设农村电子政务。
⒉“先商后政”的模式[4]
电子政务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如何让农民认识、接受电子政务,这是电子政务在农村建设中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农村的电子政务和城市的电子政务有很大的不同,把城市电子政务的模式搬到农村是行不通的。要考虑如何让农民在享用电子政务服务时获得真正的经济实惠,通过“先商后政”的模式获得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使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是较为可行的。电子政务不仅仅是一个政务服务平台,它同时还是一个商务平台,为农民提供一个贸易交易平台。在农民接受这种模式后,然后逐步商政分离,真正实现农村信息化。
⒊以点带面的模式
在东部、南方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完全可以与城市社区电子政务建设同步,但要注意先试点,再推广,实行以点带面的战略发展模式。具体到一点上,可以首先做好以下3点:①政务村务公开。把政府的一些政策措施和村务情况及时在网上公布,便于村民了解,一方面可以让村民了解国家政策方针,另一方面可以解决村民和基层干部的矛盾。②初步的网上办公与互动。优化政府工作流程,把现实的工作变成网上服务,这样不仅方便了群众,而且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③信息、招商引资。如把农村的发展规划在网上,吸引投资。
⒋驱动模式
在中西部欠发达或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还不具备全面发展电子政务的条件,但可以启动电子政务的前期建设,驱动电子政务逐渐发展。例如,加强信息化教育与建设,弥补“数字鸿沟”。农民对于电子政务了解甚少,对电子政务有一种神秘感。要帮助农民转变农村地区的落后观念,强化农村信息化意识,调动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等途径进行农村电子政务的宣传,并为广大的农民开设信息化、电子政务讲座,使他们认识到电子政务对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意义。又如,中西部农村地区主要是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所以与种植、畜牧相关的政策、技术和市场信息都是这一地区农民所关注的,如此根据不同地域农民的需求建立不同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兴凯,张笑楠.新农村电子政务建设模式研究[J].中国信息界,2007(Z1):21-23
2.李伟克.美国和加拿大农业电子政务的现状[J].天津农林科技,2006(6):36-37
3.石怀成,黄鹏,杨志维.国外推行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重点做法[J].信息化建设,2007(9):45-47
4.彭超,任匆匆,冯秀杰,等.信息开发呼唤适度整合:我国农村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趋势调查分析[N],人民邮电报,2006-03-22(6)
作者简介:
刘邦凡,男,1967年生,重庆涪陵人,博士,中国哲学界、管理学界知名青年学者,燕山大学文法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重大项目专家、博士生导师。近年来200多篇,其中在《电子政务》等信息化类期刊发表电子政务研究论文20多篇;出版著作11部,其中电子政务研究著作3部:《电子政务建设与管理》、《电子治理引论》、《电子政务原理导引》;获得科研与教学奖励17项,其中获得省部级以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6项,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王宏禹,男,1984年生,河北衡水人,燕山大学文法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
关键词:电子政务 经济 影响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1(b)-0221-01
1 行政环境
行政环境所指的是政府所管辖的范围,它是围绕行政活动以及行政现象这个主题的外部情况,同时也是直接或者间接影响行政活动的客观因素。一个宏观的行政环境就是通常所说的国情,这其中也包括了国际社会、自然环境以及国内社会和国内的自然环境,它是行政环境的基础,这对所有的行政活动起着关键作用。
根据以上所述的各种理论,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电子政务和行政环境的关系会发生变化,经济要素在各种环境要素的影响下,对电子政务的影响是最大的。
2 电子政务对经济的影响
经济要素是整个行政环境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境因素,它对整个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具有决定性影响。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的现代化程度以及收入水平,生产方式的不一样;因为不同的生产方式导致社会组织的形式不一样;不同社会组织形式导致政府组织结构的不一样等。
2.1 不一样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国家它们的生产方式皆不同
高收入的国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已经完成了意义上的现代化,正在逐步朝着后工业社会生产方式改变;中等收入和低等收入国家,正处在实现工业化意义的现代过程中,大部分处于向工业生产方式全面改变中;低收入国家基本上属于农业国,比如乌克兰、孟加拉等国,农业生产方式在整个经济活动中依然处于主导地位。
2.2 不一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组织方式
随着信息化生产方式的不断兴起,形成了扁平化的网络组织;随着工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兴起和普及,形成了科层制的组织;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形成,产生了家庭式组织。
2.3 社会的组织模式决定了政府的组织结构
政府流程的再造,经常出现在扁平化企业网络组织较为发达的后工业国家。比如美国提出“重塑政府”的改变,它的重点目标就是要将企业中的精神融入到政府管理中,其中还引入了很多企业扁平化组织的管理经验;在以科层化为主的
工业社会里,科层制主要是政府组织结构的主导形式;而经济体主要存在农业家族组织的社会中,对于政府的改革还要从家长制向管理制上进行转变。
3 电子政务在经济中起到的作用
在未来几年里,对计算机和路由器、交换机等各种电设备依然具有很大需求,政府会加快网络设备的配套和各种升级工作,这样就可以促进电子政务对政府信息资源的合理运用。除此之外,随着政府机构网络建设的不断扩展和膨胀,对网络的维护以及后续服务要求也会逐渐加大,维护和服务会成为电子政务日常开销的关键。但这些都只是对网络基础的一些投入。
因为现在信息化普遍存在“先硬件、后软件”的现象,因此在发展中,硬件设备的投入必然就会大很多,以后便会随之减少,这是一种规律。假设在未来的六年之内,政府对软件以及信息服务的投入上升了50%,再加上对网络基础和其他设备的需求,假如我国今后GDP增长了7.5%,各地政府在电子政务方面直接起到的拉动作用会有0.2个百分点,那么在未来六年以内,我国软件和信息服务方面的投入将达到800亿人民币。
不管是政府设施的各种投入,还是软件应用的不断研发,这对政府电子政务的购买需求都可以直接推动我国经济活动。
4 电子政务可以使经济利益达到最大化
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应用之一,就是有偿共享。这里所指的“有偿”并不是只代表物质这个方面,可能也是一种无形资产。“信息孤岛”的出现肯定会有规范的标准滞后因素,但最为关键的是“孤岛”以及“整合”,谁给资源拥有者带来的经济效益最大?信息的共享让资源的拥有者从某种程度上失去了控制和垄断,这种经济利益的损失怎样可以弥补?
要形成这种前提的主要条件,是资源使用者同时是资源提供者,每一位资源提供者的利益都实现了共享,得到了应有的补偿。就相当于加入了联盟或者多变协议,要享受这种利益,前提就是要做出贡献。
但在实际情况中就显得比较复杂,有些资源使用者没有提供可以共享的资源,有的资源使用者本身并不需要使用资源,更何况资源的质量不容易被量化。处于这种情况,整合利益的关键就在于,要把使用者从共享中得到的利益,通过利益的各种补偿,反馈给资源的提供者,让资源的提供者和使用者都可以在分配上享受平等,依此来达到“合作均衡”。当满足了资源提供者的切身利益之后,就可以保证共享信息的质量、数量,使资源能得到一个良性循环并且更加合理利用。这就必须要求资源提供者与每位使用者之间建立一个横向的资源利用以及评价体系,在这个环节中,不能凭资源提供者的一面之词,也不可以让使用者主动反馈,要通过第三方实现。因此,除了做好信息共享之外,还需要一个公正、有效的资源控制和评价机制。
5 电子政务对整个经济效益的影响
在不断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的过程里,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分析要从建设、管理以及服务三方面入手。
5.1 建设效益
在对电子政务的建设中,要注意对电子政务的整体控制,要用最小的投入实现电子政务最大的效益。这方面可以使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比如可以使用“政府主导、技术支持以及市场运作”等等,这样可以减少政府的直接投入,调动整个企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可以通过政府制定的标准,来带动整个产业化。所以,要建设好电子政务建设环节,这样除了获得本身的经济效益以外,还可以体现出电子政务的经济外部性。
5.2 管理效益
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这对公共管理效率、降低内部的成本管理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但政府的管理不能只体现在社会的效益方面,还必须通过服务和管理,尤其是一些特殊行业的管理,这对提高我国经济效应以及生态环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例如,我国在海关和税务方面的资金流失极为严重,但这几年通过各种“金税”以及“金关”工程的建设,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3 服务效益
政府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向公众以及各种企业提供具有高效率的服务,这样可以提高整个企业的竞争力,还可以带动整个经济效益。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了WTO后,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是否起到应有作用,这将直接影响到企业在国际以及国内两个市场上的能力。所以,电子政务的服务可以让整个社会的福利攀升,同时就产生了经济效益。可是,对这一类经济效益的定量是很难估算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子政务 公共服务 数字鸿沟 包容性
1.研究背景
继办公自动化之后,互联网技术为政府信息化进程注入了新的活力,敦促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公共服务的提供方式,使“网下”的实体政府组织形态向“网上”的“虚拟政府”结构靠拢,形成以门户网站为入口的公共服务互联网平台。然而,以电子政务互联网平台为主体的“虚拟政府”隐含着对通信基础设施和ICT综合技术的高标准要求,目前我国东、中、西部的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距,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级市政府更因前期基础设施和财政预算的限制在电子政府的构建方面进展较为缓慢,直接影响着本地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验。另外,融合了电子政务的新型公共服务模式要求公民具备接入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条件,并具备操作和使用互联网政务平台的文化素养和信息技能。
2.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原因分析
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时政论坛、博客和社交网站是目前我国公众通过互联网进行政治参与的主要途径,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活跃程度能够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共服务的包容性。孟庆兰(2009)通过调查我国公民在Web2.0环境下的政治参与活动,认为在政府门户网站中添加RSS和论坛BBS链接能够增强公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关注程度,但真正吸引公众定期回访政务网站的关键在于政务平台能够向公民提供那些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
除了电子政务网站的结构和内容因素,来源于ICT技术接入和使用差异的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副主任张新红在2009年发表了系列论文探讨数字鸿沟的概念界定,并提出用相对差距综合指数法来测算数字鸿沟。薛伟贤(2009,2010)从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阐述和揭示了数字鸿沟的本质、成因、影响、测度及其解决对策,认为数字鸿沟在本质上是由技术、经济、知识和社会四个层面构成的综合性差距,具有“马太效应”。闫慧(2012)对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回顾,认为当前我国数字鸿沟问题的研究焦点应集中于消除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社会不平等和促进社会包容方面,关注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
根据第三方组织的互联网和信息化发展调查报告,中国城乡数字鸿沟明显,欠发达地区的偏远乡村通信基础设施差、低收入人口比重大、教育程度和信息素养水平偏低。本文在撰写过程中选取了位于我国中部的湖北省十堰市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十堰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全市351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50万,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或乡镇。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2年12月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中提到,我国在2011年底城市人口已超过农业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50%以上;相比之下,十堰市的城市化水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业人口比例很高。尤其,该市农业人口集中的市辖五县一市均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城乡收入比为3.5:1,农村偏远地区的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覆盖水平很低。另一方面,2010年11月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揭示,该市居民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62%,15岁以上的文盲人口接近24万人,整体教育水平偏低,信息素养有待加强。由此可见,在十堰市的城镇与乡村之间、以及不同教育程度的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数字鸿沟,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到便捷高效的电子化公共服务,降低了电子政府的包容性。
3.公众获取公共服务的现状调查
综合考虑个案地区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途径以及弱势群体电子参与的障碍,本文将公众获取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范围限定在市政府门户网站、市属各部门网站、秦楚网、秦楚论坛、秦楚微博,以及对这类电子化公共服务起到辅助和支撑作用的呼叫中心(热线电话平台)、流动服务车、信息服务站以及为公众和政府提供面对面交流场所的市行政服务中心。根据公共服务对象的不同,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B公共服务(面向商业企业)和G2C(面向公民个人)两大类别。其中,对G2B公共服务途径的现状调查限定为十堰市地方税务局的“金税工程”政务平台。
3.1 商业企业(G2B)
“金税工程”已经入三期,网上办税“一站式”窗口,以及与之配合的12366纳税服务热线、服务偏远地区和流动宣传的纳税服务车目前进入了平稳运转时期;纳税企业基本都有专门的财务和办税人员登录网上办税大厅、负责完成办税和申报事项,整体来看,商业企业的公共服务获取途径固定、稳定,培训计划有序实施,公众参与情况较为理想,公共服务包容性较好。
十堰市商业企业的城乡区域性差别明显,纳税规模比较大的制造业、房地产业、建筑业和商务服务业主要集中在市区,乡镇企业则以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体住宿餐饮商户为主。城乡企业对四类公共服务宣传方式(现场宣传、电台电视台、地税网站、报刊杂志)的喜好相对差距较小,乡镇企业因地理位置比较偏僻,更愿意参与现场宣传,现场宣传与地税网站的普及率比值为1.5:1。在电子政务平台所提供的“政务公开”、“法规查询”、“咨询互动”和“投诉举报”四大功能模块中,城乡企业的使用偏好存在比较大的差别:城市企业希望随时了解国家税收政策的动向(总点击率的40%),而乡村企业则由于信息相对闭塞,偏重于舆论监督的政治参与方式(总点击率的30%)。
本文同时调查了商业企业服务对象对目前电子政务实施效果的改进期望,在亟需改进的行政效果中排名最靠前的是“简化政务流程”和“简并报表资料”,这充分说明本市电子政务的“网下”流程改进有待加强。“加强培训辅导”名列第三,这表明公众意识到不断加强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提供持续培训、避免在信息社会中落伍。另外,从城乡差别的角度来看,乡村个体工商户在办税大厅由工作人员帮助报税的过程效率偏低,这与乡村公务员本身的信息素养有关,从侧面突显了城乡数字鸿沟问题。
3.2公民个人(G2C)
公民个人获取G2C公共服务的途径种类比较多,影响G2C公共服务参与途径的因素也比较多,包括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多个方面。本文通过在城镇居民和半城市化居民(城市工作的农业人口)和农村居民中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具备互联网接入条件的十堰市公民在互联网浏览目标和网络政治参与途径选择等方面的现状。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20份,收回问卷285份。调查结果显示,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选择互联网接入工具方面所存在较明显的差异。半城市化人口因流动性强、工作强度大、碎片化时间多,因而以手机作为主要的互联网浏览工具。在居民对电子政务网站的使用程度(不包括企业业务应用)方面,70%以上的城市被调查者表示曾浏览过电子政务网站,经常回访政务网站的比例约为20%,浏览和回访网站的主要目的是获取信息公开目录(例如统计公报)、参与网络投票和在线调查,查阅卫生、医疗和教育方面的政策法规。与此同时,本次抽样统计还揭示了在本市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的互联网接入和使用鸿沟:在“访问及回访电子政务网站”这一调查议题中,农村人口、半城市化人口和城市居民在“从未点击过”选项的比率是5.7:3.1:1.1,在“经常回访”这一选项的比率则恰恰相反,接近1:4.5:6。
4.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数字鸿沟问题
本文对十堰市政府G2B公共服务和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进行了现状调查与分析,其中G2B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以部门电子政务平台和官方的客户端为主,以人工服务呼叫中心和移动信息亭为辅,在城镇与偏远乡村之间存在较明显的接入鸿沟和公务员信息素养数字鸿沟。G2C公共服务的获取/提供途径在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城镇居民获取公共服务的途径是集合了电子政务门户网站、时政论坛和新闻站点的综合模式;半城市化人口通常利用手机终端和无线WAP模式接入互联网,受经济收入、教育程度和职业限制,以在线聊天、交友为主,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生活在较偏远乡村的农业人口缺乏宽带接入条件和互联网接入设备,接入鸿沟明显,因此农业人口的互联网接入地点通常为社区服务中心或信息服务站,对信息服务的需求以农产品的产前市场预测、产中病虫害控制以及产后销售为主,参与网络政治的比例很低。
由此可见,城乡数字鸿沟问题是影响公共服务包容性的重要原因。在全面开展电子政务的背景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在通信基础设施、在线服务参与程度以及人力资本等方面都相对薄弱,探讨如何根据当地政府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改进电子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从而提升电子政务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以促进公民的电子参与,是值得深入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基金项目:十堰市软科学项目(201213),湖北汽车工业学院博士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K201006)。
参考文献:
[1]孟庆兰:《web2.0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的障碍分析与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张新红:《数字鸿沟测算方法比较》,《电子政务》2009年第11期
[3]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12期
关键词:电子政务 办公自动化 网站
一、引言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数据和信息。在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对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政务活动,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
目前,我国的政府上网工程虽呈轰轰烈烈之势,但其中许多已建成的政府网站表现出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极易导致短期效应的弊端。一些地区和部门为了赶时、出政绩,仓促地建立网站、注册域名、买进硬件设备、配备相关软件,但热闹过一阵子之后,许多事便无人问津。这不仅有悖于国家建立电子政务的初衷,而且容易造成人、财、物等资源的极大浪费。政府网站的建设不是要给上级领导和普通百姓“作秀”,而是要在网络上真正建设一个信息丰富、内容实用、服务快捷、互动性强的电子政府。这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而是需要循序渐进、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二)地区发展不平衡
一些落后地区在建立电子政务的过程中会遇到比其他地区更多、更复杂的困难。首先是资金投入不足:建立电子政务需要大量的前期投入,这笔钱对发达地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而落后地区多为吃饭财政,要用钱的地方很多,常常是捉襟见肘。对他们来说,如何解决在电子政务上的投资是一个非常令人头疼的问题;其次是技术条件落后:由于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的限制,落后地区的电脑普及率和上网率低得令人惊奇,有相当多的人根本没有能力或没有机会去认识和享受现代科技带给他们的生活变化,电子政务缺少社会利用的基础条件;再者是行政基础薄弱:建立电子政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政府的内部管理和外部服务都应具备一定的基础性条件,否则,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规范化的操作,政府e化就是在沙滩上盖高楼。
(三)部门协作能力不强
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不强,各部门丰富的专业信息资源还没有形成共享机制。跨部门业务协同亟待从国家层面予以梳理和完善,支撑业务协同的技术条件尚需在各部门的工程中予以落实。电子政务系统对已建公共资源的使用还不充分。中央部委90多个专网的业务,目前仅有3个部门的6项应用迁移到电子政务外网平台,规范和指导电子政务建设的国家标准,还没有得到广泛采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电子政务的互连互通和整体发展。
(四)电子政务信息更新不及时
我国的电子政务的发展水平目前还处于比较初级的层次,政府网站无论是在信息的完整性和实用性方面,还是在沟通的及时性和公开性方面都还离公众的期望有很大差距,普遍存在资料缺少价值、不能及时更新、内容平淡重复、实用信息缺少、网页质量不高等缺陷。一些政府网站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从纸上搬到网上,除了这些红头文件之类的政府公文,看不到其他什么像样的信息,而且多偏重介绍和宣传的静态功能,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缺乏与用户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江斌.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理论月刊,2007,(01).
目前取名为《电子政务》、《电子政务教程》、《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府》、《电子政务概论》、《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的教材已经有许多版本,在选择教材时本着“三优先”原则,即优先选用国家级规划教材,优先选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优先选用获奖优秀教材,最后选择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电子政务》。这是面向21世纪的高等院校公共理系列教材,这本教材与其他教材相比,优势体现在课程的体系结构完整,理论与实务兼顾合理,配套多媒体课件较完善,并提供较好的实验课内容。
此外,该教材是作为精品课程的教材来建设的,每一章节后的习题设计较好,有单选、多选和简述题等,便于学生课后练习。
实验课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在结合所选教材和本校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课程组对14个学时的实验课程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最后认为电子政务作为行政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主要通过实验课程提高同学们对电子政务的直观感受和相关技术应用的了解,因此,按照课程章节重点,设计了7个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内容为2个学时。这7个实验内容依次为:政府信息门户、政府办公系统、行政审批系统、公文传输平台、决策支持系统、综合件处理系统。为配合这7次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验效果,每次实验要求同学们提交实验报告,每次的实验报告为涉及该实验内容的关键技术或应用系统的介绍,这7次实验报告主题分别是:介绍一个优秀的政府门户网站、介绍一个优秀的政府政务大厅、介绍电子化行政审批、介绍一个优秀的电子政务建设案例、介绍中间件技术、介绍VPN技术、介绍工作流技术。
教学案例与相关资料的搜集与整理
尽管所选教材每个章节都提供有教学案例,但是考虑到电子政务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和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应用不断产生,因而,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每次课都要在互联网上搜集相关案例资料和重要新闻。搜集的资料主要有:
1我国信息化和电子政务领域权威人士的报告资料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关于国家信息化和电子政务的重要讲稿和报告,如“将国家信息化推向新阶段”;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司长赵小凡的重要讲稿,如“国家信息化与电子政务”、“国家信息化战略与实践”。此外还搜集一些重要的新闻信息,如“大数据时代”、“国新办正开发网络身份验证系统”、“中国通过保密法修正案监管互联网”等。
2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多媒体课件
主要搜集的多媒体课件有: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政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电子政务系统及应用;电子政务网络技术构架及常见网络故障处理;北京市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电子政务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案;电子政务的战略规划与实施参考;河北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规划培训;阳光电子政务平台;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电子政务发展主要集中的方向和我国新阶段电子政务发展;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省政务外网应用系统介绍等。
3与电子政务有关的视频资料
主要搜集的视频资源有: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清河电子政务、湘潭电子政务内网及各章节中关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相关视频资料,如局域网的搭建视频等。
4相关期刊文章
教材中有些地方引用的案例较为简略,在教学中就需要再次通过多种途径搜集相关期刊文章。如教材在介绍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务流程由松散转向集成时,只是提到了天津市集装箱检验局的组织结构图前后对比,没有详细解释该事件。通过搜索,发现有关于该事件详细分析研究的期刊文章,这就对于加强该部分内容的理解掌握非常重要。类似的地方还很多,搜集的相关期刊文章有:基于IPSec和XML的电子政务数据交换系统的设计;基于委托的电子政务服务外包的激励模型研究;电子签章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等。
5相关专著、教材、精品课程网站
相关专著和教材是对该课程知识体系的重要支撑内容,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除了参考相近的电子政务教材外,也购置了电子政务或信息化建设方面的重要著作,主要有:《电子政务发展前沿(2011)》、《信息化蓝皮书》、《信息化论》、《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信息管理学基础》等。此外,还为学生提供部分精品课程网站供参考学习。
教学团队力量的形成和主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电子政务课程的教学团队成员应主要由管理学和计算机知识背景的教师组成,主讲教师需要深入掌握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网络网站建设的基本知识;还需要深入掌握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公共政策等专业知识。依托教学团队开展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科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有利于促进主讲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
主要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政府服务;质量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0005702
电子政务是指公共管理部门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网络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的公共服务。发展电子政务有利于政府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信息化建设,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服务。
1电子政务包含的主要内容
(1)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政府间的电子政务是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不同政府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
(2)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主要包括电子采购与招标、电子税务、电子证照办理、信息咨询服务、中小企业电子服务等。
(3)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
2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一,电子政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电子政务开辟了政府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倾听民意、广泛集中民智的新渠道,是密切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的能力、打造诚信社会、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二,电子政务是加强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的有效途径。要贯彻好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落实好求真务实、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要求,真正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其中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就是通过发展电子政务,以政府业务为导向,以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逐步形成与时俱进的新型政府管理模式,促进政府职能转变,降低运行成本,提高行政效率,使机关运转更加规范协调、办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从这个意义讲,电子政务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事关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件大事。
第三,电子政务是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龙头工程。电子政务建设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将影响着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的规模、速度和水平。电子政务不仅为电子商务和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环境和对接方式,而且也成为电子商务的服务对象和客户。电子政务将成为社会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和国内信息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对推进电子政务、加快政府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早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的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并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
4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政府公务员的观念有待提高。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必然对传统行政权力的行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透明度要高、更加规范等,这势必对公共权力的行使和运用起到一定的限制和监督作用。正是这一点,也容易引起少数公务员的抵触情绪。从这个意义上说,更新观念,主动接受电子政务这一新的管理手段,将是对公务员的权力观、利益观的一个严峻的考验。
二是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障碍。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变,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审批过多、过滥,办事没有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暗箱操作等,所有这些问题都会成为推动政府信息化的重要障碍,换句话说,只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的推进才真正具有意义。
三是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标准。推动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关键要搞好整体规划,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是国外发展电子政务普遍的一条经验。我国虽然在这方面作出过一些具体规定,但至今还没有制定出政府信息化的中长期总体规划,特别是有关统一的技术标准方面,几乎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如果继续让这种各搞一套的局面发展下去,将来政府间、部门间的互联互通势必难以实现,以至于给国家造成巨大的浪费。与此相联系,由于我国的地区分割、部门分割现象严重,还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如基础网络等,如何在统一的规划和标准下,整合现有资源,防止重复建设和各自为战,成为政府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关键所在。
四是公务人员的信息知识和运用信息工具的水平较低,难以适应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国在加强公务员的知识培训、提高公务员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方面进行了一列系卓有成效的工作,包括公务员的计算机知识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从整体上看,仍然不能适应政府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近500万公务员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10%。即使一些学历较高的公务员,计算机操作方面的技能仍较欠缺。在推进政府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公务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计算机应用方面的能力,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五是信息安全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中的关键问题。与电子商务相比,电子政务对信息的安全有着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美国9•11事件后,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目前的实际状况是,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整体研发能力还有待提高,而政府的信息安全技术又必须由我们自主开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我国的电于政务的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5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策略
(1)更新观念。要充分认识政府管理信息化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电子政务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作用,把不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观念转变到行政改革与创新上来。
(2)创新行政模式。实施电子政务,要对内部业务模式进行较大调整,优化和扩展行政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将信息技术在政府机构的应用从简单的取代手工劳动提高到工作方式优化的新层次,更需要企业、公众、社会服务机构等众多服务对象协调动作。要适应新的制度环境,调整行政组织,改进行政方法,进行行政改革,实现行政模式创新、组织结构重新设计、业务流程重组。这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步骤。
(3)尽快制定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和相关技术标准。这是所有问题的基础,如果各自为战的局面得不到有效的改变,后果将是难以设想的。在制定电子政务整体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时,不仅要有相关部门的领导、IT专家参与,还要吸收行政管理专家参与,这样才能使电子政务规划更具有权威性。
(4)加强人员培训和信息技术知识普及工作。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信息知识含量高、信息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对人员的素质要求比较高,因此,公务员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实践经验是开展电子的基本因素。目前,政府机关的许多工作人员尚不具备必要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办公知识和能力,加之他们习惯于传统的办事程序和办事方式,所以,应加强政府工作人员的相应的培训工作。通过培训,一方面使他们具备新技术革命的意识、观念,另一方面使他们掌握一定程度的信息知识和应用技术,提高其计算机应用水平,做到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实现无纸化办公和网上互动式操作。
1 概 况
义马市地处河南省西部,全市总面积 112 km2,总人口 16. 09 × 104人,辖两个镇、五个街道办事处,是国家和河南省的信息化试点城市。义马市现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和信息管理,建立了义马市信息港、义马农业网、义马水利网、义马科技网和义马教育网等专业网站。公安、交通、税务、农业等部门也全部实现行业联网。义马市的电子政务内网为各单位提供了各级机关的办公自动化、机关之间的公文交换系统、公务邮件系统、机关内部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对公众服务的内部审核办理系统、对外网的信息交换和管理系统等六个应用系统,大幅提高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极大地推动了义马市城市信息化的发展。从整体上看,义马市党政机关信息化建设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行政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具体有如下表现。
1) 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没有形成整体方案和统一标准;
2) 政务信息化建设缺乏整体合力,部门之间信息化建设发展不平衡;
3) 安全保密建设不到位,没有做到同步规划建设,安全保密措施制定不周;
4) 应用系统接口、标准不统一,各个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
2 电子政务系统规划
2. 1 建设目标
积极完善现有的政务网络平台,建成满足机关办公事务和为民服务需求、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体系,建成满足应用系统要求的、功能完善的应用服务平台,根据实际需求建设各部门( 业务) 应用系统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市长应急会商决策指挥系统、经济社会发表综合决策支持系统和跨部门综合业务系统。
2. 2 系统分析
电子政务系统是基于网络,符合 Internet 技术标准的,面向政府机关内部、其他政府机构、企业以及社会公众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处理系统,是一个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有效实现行政、服务及内部管理等功能,在政府、社会和公众之间建立有机服务系统的集合[2 -3]。义马市电子政务系统用户有四类,即政府部门、公务员、企业、公民,其结构图如图 1 所示。
1) 政府部门
是市政府与办事处、乡镇、居委会、村委会以及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电子政务系统,政府间的信息交换有助于不同部门间的协同办公,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使目前无法实现的信息共享交换、协同工作等问题得以解决。
2) 公务员
利用 Internet 提供基层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信息化平台,建立有效的行政办公体系,辅助完成事务性工作,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3) 企业
主要包括政府向企业、事业单位等组织的各种方针、政策、法规、行政规定等,政府通过网络系统,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
4) 公众利用公共网络为公民提供卫生、医疗、教育、职业、法律、税务和金融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并通过政府网站信息,提供信息查询以及面向公众的各类、建议和反馈等。
2. 3 总体结构
2. 3. 1 体系结构
整个电子政务系统从需求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内网( 如图 2 所示) 。
1) 政府内网
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的日常电子化办公,在政府内部网上可以实现包括公文管理、会议管理和信息管理等丰富的电子办公功能,极大地提高了政府机构的管理能力和工作效率。
2) 政府门户网站
主要服务于政府机构的日常对外服务,基于丰富的公共政务信息库,可以实现快捷方便的政务信息和查询,通过网上政务、便民服务和投诉等模块为用户提供丰富的政务功能。政府门户网站和政府内网通过物理隔离系统建立异步联结,在确保内部信息不泄密的前提下,实现内外部的可靠沟通,用户在门户网站上进行的申请、申报或反馈等能及时转交给政府内部网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处理[4]。
2. 3. 2 总体框架
电子政务系统总体技术框架如图 3 所示。
1) 数据层主要存放的是各种数据库,有办公用的公文数据库,也有决策系统的决策数据库以及各种职能数据库等。
2) 应用层是核心层,其中有几个主要的模块,公文处理是指政务之间的公文流转; 政务中心用来抽象和实现政务服务中心的业务; 专项系统主要是议案提案、目标管理等一些专业性比较强的业务; 信息是贯穿整个政府的信息统一平台。
3) 客户层是终端用户层,用户通过局域网或 Internet访问系统。
2. 4 业务模块功能
义马市的电子政务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一些业务模块。
2. 4. 1 政府对外门户
1) 门户网站
政府门户网站的总体构架,以政府业务流为主线,以用户为中心,从用户需求及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角度出发进行设计,为市民、国内外人士、企事业单位提供多功能、全天候和“一站式”的政府公共服务。
2) 网上办事
网上办事主要是列出所有相关的政策法规、办事指南以及表格下载,老百姓可以通过注册、登陆系统对能够进行网上申报的项目在线申报,并在网上及时查看窗口的反馈意见。
2. 4. 2 内部办公平台
1) 个人办公
个人办公可以在此完成大部分工作,同时可以提供一些个性化的私人工作平台。提供电子邮件、个人消息、授权等功能,以及日程安排。可由个人设置自己的工作安排,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工作上的安排,系统会及时提醒。
2) 部门办公
部门办公是提供给部门的工作空间。同一个部门的人员可以共享这个资源,提供给部门通知和其他相关信息的功能。也可以设置审批流程,在通知之前首先完成部门内部的领导审核,然后才能做下一步操作。
3) 公文交换
公文交换是内部办公平台的核心功能。公文主要包括收文和发文部分,根据政府实际情况,发文又可以分为普通发文和简要发文,而收文则可以分为普通收文和简要收文。
4) 行政办公
行政办公是内部办公系统中的辅助办公模块,在实际业务中,主要包括会议管理、接待管理、管理和督察督办管理等模块。
5) 领导决策
领导决策是提供给领导的工作平台,政府各位领导只需要进入属于自己的领导决策模块,就可以了解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同时也可以获知各种类别的信息、政府工作的各项指标情况。
6)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是系统的后台支持部分,是提供给系统管理员对系统进行维护的模块。主要包括部门管理、人员管理、权限管理、流程管理、印章管理、红头管理、签名管理、编码维护和系统帮助等功能模块。
2. 4. 3 公共政务中心
1) 承办登记系统
承办登记系统主要完成中心对行政业务的统一管理和面向用户的规范化操作。对于以前没有建立应用系统的单位,可以利用该系统办理审批。对于需要多部门合作的事项,可以通过信息共享实现联合办公。
2) 效能检测系统
中心通过触摸屏、门户网站、投诉窗口以及办件实效打分四种方式获取信息,实现对窗口的效能管理。
3) 后台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提供部门管理、用户管理和身份认证等功能。系统为后台提供灵活的数据备份、维护、更改设置和授权等功能,如行政事项和受理要件的增删、承诺书模板的更改等。
4) 触摸屏查询系统
本系统主要包括以下功能: 中心资料查看、办件办理情况查看、办件指南查看等,触摸屏与中心系统连接。
3 保障措施
1) 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领导
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电子政务建设。要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政府部门原有的对信息资源的垄断和封闭,加强业务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建成统一的网络平台[5]。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网络平台,对原有的系统根据需要加以合理升级和使用。各部门已经建设的业务系统和网络,要抓紧调整,逐步规范和完善,实现原有系统与统一平台的互联互通。
2) 优化电子政务建设环境
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管理,在统一协调的原则下,规范从立项审批、总体规划、采购招标、工程监理、评审验收和系统评价等各个阶段和环节的管理。实行培训先行,加强对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在日常运行中,还要注重对使用人员、系统本身的严格管理,以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强化内部设计,减少和杜绝内部人员破坏和泄密。加强电子政务的软环境建设。
3) 抓好试点,实现稳步发展
为降低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风险,应该采取先试点、再示范、再推广的稳扎稳打策略。作为义马市,可以根据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和电子政务的实际需求,结合政府的管理职能、特点和发展趋势,选择基础相对较好、应用需求迫切的单位进行部分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试点,成功后再将试点单位取得的经验应用到示范单位的电子政务建设中。
4) 着力解决好电子政务安全问题
必须把网络和信息安全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一方面要针对不同的安全需求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 另一方面要建立可靠的安全体系,包括政务信任体系、电子政务安全评估体系、网络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体系等。
xx是一个“九分山有余,一分坝不足”的山区农业民族贫困县,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必须紧紧抓住国家、省、州加大对电子政务建设扶持的有利时机,结合石屏县的实际,突出自身特色,扎扎实实在电子政务建设上下功夫,以此为平台,促进全县政务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xx县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
(一)网络基础设施初具规模
目前,我县已经完成了电子政务一期、二期工程的建设,形成了上联省州电子政务内网系统平台。全县9个乡镇、各委办局均已架通宽带网,能顺利接入互联网。医保、国税、地税、公安、人事等也建成了专用网络,绝大部分局委办都建立了局域网。
(二)重点业务系统建设不断深入
一是“金税”网络及应用系统。国税、地税建立了增值税发票监控网,充分运用四个业务软件系统,即:防伪税控开票系统、防伪税控认证系统、计算机稽查系统和发票协查系统。二是“金盾工程”及其应用系统。我县公安系统已建成上联省公安厅,下联全州13个县市及边防支队等相关部门的公安专网。主要应用的业务系统包括“全国违法犯罪人员信息系统”、“全国在逃人员信息系统”、“全国未破案件现场指纹远程传输系统”、“全国被盗汽车信息系统”等60个应用系统。
二、xx县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的问题
(一)部分领导干部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弱化了对此项工作的领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步伐。
(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投入不足与资源整合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县电子政务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一方面石屏县尚属省级重点扶持贫困县,财政入不敷出,因此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投入明显不足;另一方面全县现有广播电视网、电信网、铁通网,这三网络各成体系,自成系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造成信息化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系统间共享很难实现,行业内各部门间、各系统间信息不畅通。
(三)信息化专业人才严重缺乏,技术相对落后,制约了电子政务建设。在石屏县政府机关内,没有专业技术人员,建网和日常维护技术问题的处理是靠机关内部对电脑知识相对丰富的人员兼任,因此,很难满足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
(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xx县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一)强化认识,切实加强对电子政务建设工作的领导
电子政务是一项涉及信息技术应用,关系到政府职能和工作方式转变的复杂而艰巨的系统工程,政府在电子政务的推进中必须发挥领导、组织、协调的作用。其职能作用的发挥与否、发挥好坏直接关系到此项工作的进展和成效。扫除思想障碍是任何决策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电子政务最大的阻力和最大的动力都来自于政府部门本身。因此,加强我县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要按照国家和省州有关的要求,统一部署、统一规划、统一规范、统一标准,稳步推进,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县级电子政务建设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协调全县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加大对全县电子政务的协调和推进力度。同时要将电子政务建设纳入县委、县政府对各单位的年度考核内容,明确职责,细化任务,认真考核,为推进全县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千方百计增大投入,有效整合资源,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一是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为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对石屏这样一个贫困县来说,资金匮乏,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电子政务建设的“瓶颈”。因此要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采取多种措施,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具体是要充分调动县级各单位发展电子政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与上级对口单位的沟通和协调,争取他们的资金支持;县财政也要从有限的财力之中调节一部分资金,最终走出一条上级争取一点、财政补助一点、单位自筹一点、社会捐赠一点的建设经费筹集路子。二是狠抓规范,加强资源整合。要避免各自为阵、重复建设,必须把规范网络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点;要建立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就必须要在整合和标准化上狠下功夫。对于条块分割严重的政府流程,梳理结果应是信息流结构纵横交错、以横为主,管理流程条块结合、以纵为主,以实现信息能够纵横共享。同时要打破孤立封闭的系统架构,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继续加快县域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应用系统和数据库初具规模的条件下,以信息共享互通平台建设为基础,以不同数据库和应用系统进行集成与整合,形成基于共享的新的应用体系,提高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能力及水平。
(三)采取措施,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搞好电子政务工作,人才队伍是根本。为此,一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作好“学、训、请”文章。学: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州关于电子政务建设要求,深刻领会精神实质,组织分管领导和业务人员学习考察;鼓励工作人员自学,努力变外行为内行。训: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业务技术人员参加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讲座、学习、考察和业务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请:请业务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全县的电子政务建设。二是在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同时,要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要不断加强制度创新,把培训工作制度化,把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纳入考核制度,促进公务员主动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与应用技能。
(四)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体系
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保密要求、安全规定和工程实施规范,做到信息安全建设与网络应用系统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要结合石屏县的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石屏县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保密建设实施意见》。要加大信息安全的投入力度,切实保证信息安全设施的运行维护。
(五)创建精品政府网站,打造服务平台
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问题进行。县级政府要建设精品网站,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
一是打造网上政务平台。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设县级政府网站,设计网站版面,推出有关频道和栏目,国家、省、州和县的有关政策法规,公开有管理服务职能的部门的信息,使公众和企业及时了解有关政策信息,推动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优化发展环境。
关键词: 无处不在的网络 电子政务服务 电子政务
一、电子政务服务
⒈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发展
关于电子政务,到目前还没有一个权威而统一的定义,众学者考察电子政务的研究角度各有不同,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有:
朱桂棋认为,电子政务是指各级政府机构以电子和网络技术为基本手段,实现政务处理电子化,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电子化、信息传递与交换电子化、公共服务电子化等[1];
李广乾认为,电子政务的内涵非常丰富,即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透明、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务是公共管理组织在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进行办公、管理和为社会提供服务的一种治理方式,即通常所说的政府工作信息化;
互联网实验室()指出,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1]。
以上观点是从不同的角度来对电子政务内涵进行的描述,但它们并没有实质的不同。概括起来,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⒉电子政务服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服务涵盖多方面的内容,目前对电子政务服务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我国《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指出,“电子政务服务主要包括面向公众、企事业和政府的各种服务”[3]。其中,电子政务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电子政务服务价值。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一般认为,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包括三类,即公众、企业和政府,即政府对公众(Government to Citizen,G to C)、政府对企业(Government to Business,G to B)、政府对政府(Government to Government,G to G)。
但是,美国和新加坡对电子政务服务对象的划分方式略有不同。美国对此划分为四种:政府对公众(G to C)、政府对企业(G to B)、政府对政府(G to G)、提高内部效率和效益(Internal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IEE);新加坡对此划分为三种:政府对公众(G to C)、政府对企业(G to B)、政府对公务员(Government to Employee,G to E)。
⒊电子政务服务的关键因素
电子政务服务是一个复杂系统,其构成要素包括用户、服务内容、服务过程、信息源等等[4]。这些要素随环境等不停变化,因此,需要协调各方面的因素来研究电子政务服务。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务的研究,总结并提出了服务(Service)、共享(Sharing)、安全(Security)三个关键要素,简称3S模型。这三个要素构成电子政务的“金字塔”结构。其中,安全是信息共享和服务的基础;各类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是实现面向用户的高效服务的前提条件;电子政务服务是最终目的,是信息共享和安全管理的方向和要求。
二、无处不在的网络
⒈无处不在的网络及其源起
随着宽带网络和无线上网等基础设施环境的不断发展,“无处不在的网络”正逐步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影响全球信息技术发展方向,这必然会影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发展。“无处不在的网络”理念对我国飞速发展的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我国在电信规模上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国,各类信息技术推广与普及发展势头迅猛。同时,我国正在推进一批重大电子政务工程,也急需网络环境的支撑。
“无处不在”或“泛在”是近几年出现的又一个热门词语。“无处不在的网络”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后来被日本、韩国等业界进行了延伸。日本最先倡导这一理念,继“e-Japan”战略之后,提出了“u-Japan”的理念;韩国随后也提出“u-Korea”的概念。其主旨都是建造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进而提供无处不在的公共服务。“u-Japan”中的理念可以概括为1个大“U”和3个小“u”。大“U”,即无处不在(Ubiquitous),其核心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技术发展引导和带动基础设施建设,构筑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人都可以方便地上网办理任何事务的环境。第一个小“u”,即大众普及(universal),实现普遍服务;第二个小“u”,即用户导向(user-oriented),主张通过贯彻“用户至上”的观点,实现“用户导向融合型社会”;第三个小“u”,即独具特色(unique),主张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潜力,培育充满个性与活力的社会。
⒉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的安全性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全国推进和深入,病毒、黑客对网络系统的侵袭日益猖獗,网络的信息安全已是一个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电子政务系统是运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将管理和服务职能转移到网络上完成,同时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和重组,包括内部核心政务电子化、信息公布与电子化、公众服务电子化等。由于电子政务系统依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因此它不可避免会受到多种安全威胁,这些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来自外部非法侵入和破坏。如:向被攻击的服务器发送信息洪流,造成无法访问网络,信息间谍的潜入和来自内部的违规操作和破坏。②窃取数据、销毁某些记录,植入病毒或改变某些程序设置,进而可能引发系统的混乱。③网络系统的脆弱和瘫痪,信息产品的失控,操作系统安全,链路层网络安全等技术层面问题。
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的主要技术手段有:防火墙、入侵检测、安全漏洞扫描、访问控制、防病毒软件、物理隔离技术、信息认证技术以及加密技术等等。
⒊无处不在的网络与电子政务
“无处不在的网络”与电子政务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服务平台,利用无处不在的网络可以对政务公开信息进行查询、浏览,并且可以享用政务部门提供的各种政务服务。借助无处不在的网络,可以实现“服务无处不在,无需东奔西跑”,大大推进了电子政务的无处不在,也为广大公众带来现代化全新的服务方式。当今社会,无处不在的网络与电子政务的关系主要表现在:①无处不在的网络保障公众的数字民利;②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支撑电子政务U模式等方面。下文分别就这两个主要方面展开介绍。
⑴无处不在的网络是电子政府服务的硬件基础
自从原国家经贸委和中国电信牵头,联合多家部委倡议发起“政府上网”工程之后,我国“政府上网”从此揭开了帷幕,政府网站建设也进入快速发展期。政府上网对于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方面有很大贡献。为了更好地支撑政府上网工作,无处不在的网络为政务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硬件基础,使得电子政务由中央到省的广域网已经联通,业务应用系统开始运行,基本承载各类业务应用的能力,为政府服务上网营造了更好的网络环境,也为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府服务奠定了良好基础。
⑵无处不在的网络营造了公众参与的软环境
随着无处不在的网络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互联网。电子政务也因为公众的参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众所周知,电子政务的发展需要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作为其支撑平台,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可以扩大电子政务参与对象,同时也为公众参与和公共治理等提供更多便捷渠道。依靠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公众可以采用领导信箱、公众留言、在线访谈、调查评议等多种形式的渠道来参与政府公共管理过程;此外,公众根据政府实际情况,对改进政府工作提出见解,政府可以通过政府上网,对公众提出的合理建议加以采纳。
政务与公众的联系是以无处不在的网络为纽带的,借助无处不在的网络,公众才能积极参与到电子政务中,因而,可以说无处不在的网络为公众参与电子政务营造了软环境。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方式,进一步推进了电子政务的无处不在,使广大公众充分享受电子政务服务所带来的方便体验,同时也为快节奏的现代化社会广大公众带来全新的服务方式。
三、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服务
⒈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服务的现实意义
电子政务的作用很多,概括地说,电子政务的出现有利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有利于提高运作的效率。政府可以在网上办事,实现全天候的电子政府,比网下办事的效率要高得多。同时,建立对公众开放的非保密信息资源库,各相关部门可以实现对流程简单的办公业务如网上税务、网上政府采购等的共同办公。此外,实施电子政务,还有利于提高政府管理运作的透明度,对于更好地实现社会公共资源的共享、提高社会资源的运作效率等方面也大有受益。电子政务的现实意义在于突破了传统的工业时代“一站式”的政府办公模式,建立了适应网络时代的“一网式”、“一表式”新模式,开辟了推动社会信息化的新途径,创造了政府实施产业政策的新手段。
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服务作为电子政务的一个发展方面,是一种优化。它不但沿袭了电子政务的传统优点,而且它把“以公众为中心”作为首要原则,一切以方便公众使用和满足公众需求为出发点。公众可以通过互联网享受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为他们带来的服务。这样不仅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使整个社会变得更加紧密起来。
⒉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服务模式
互联网推动电子政务服务的发展,为现代化社会广大公众带来全新的服务模式。近几年出现了一批具有典型意义的成功案例。
⑴基于互联网构建电子政务平台的上海模式
上海市的电子政务建设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在以互联网构建电子政务平台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取得了成效,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可以为公众知情办事提供方便;②用信息化的手段和理念,把各类社会保障和市民服务相关信息整合为一个信息系统,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使广大市民享受便捷服务。③以街道信息资源共享为入口,促进政府公共服务的“一体化”,即前台形成业务统一受理平台,后台构建协同工作平台和信息交换平台,后台支撑前台的“一体化”服务。
⑵利用互联网构建服务三农特色的余姚模式
借助互联网,浙江省余姚市构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服务三农余姚模式。它在互联网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根据中国余姚的专网可以看出,网页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包括:网站首页、余姚概览、市长之窗、政务公开、社会服务以及特色展示。其中,特色展示部分对余姚的农业特产做了详细的介绍,如对余姚杨梅,介绍了其种植面积、种植的历史、年产量等。在社会服务部分有交通、能源、金融、医疗卫生、旅游饮食等相关方面的内容。通过网站中图片及文字的介绍,让浏览余姚网站的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山水城市和文化旅游胜地余姚,从而为推动余姚发展做出贡献。这说明电子政务服务已经涉及到很多行业,并为这些行业带来了利益。
⑶利用互联网通过政企合作推进电子政务服务的云南模式
推进公共服务,实现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已经摆上了构建和谐社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的重要位置。政企合作共同推进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正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当今社会,已经将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建设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与企业合作推动公共服务已成为一种普遍方式。云南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通过政企合作推进电子政务服务的成功典型。在云南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在全省建立统一的基础网络平台,各职能部门建立具体的业务系统项目,以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规划作为指导,将专业性强、已有成熟产品的软件和系统的开发与建设任务外包给专门企业,进一步促进了政企的合作。此外,通过这种
建设模式,云南省已经建成了三个具有特色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
四、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服务的应用
⒈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时的电子政务服务应用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电子政务服务理念已经由传统的简单政务公开向通过互联网面向公众提供集成化政府服务等深层次方向发展。社会生活秩序正常运行时,电子政务服务应当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享受无处不在的电子政务服务。
⑴按服务内容层次划分
按照服务内容的层次进行划分,电子政务服务可以分为基础、创新以及个性化服务。其中基础就是传统政府服务网络化,即把过去非电子化服务的内容搬到网络上。创新是在传统政府服务中找不到或难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新增标准化服务。个性化服务则是一种基于个性需求的一对一特殊服务,它体现了服务的本质特征与要求。
⑵按服务对象划分
以中国政府网(省略)为依据,按照服务对象划分,电子政务服务可以分为公民服务、企业服务和外国人服务。在公民服务方面,又可以包括服务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卫生、服务文教与科研以及服务三农等等。就公民服务中的服务社会保障来说,信息化手段逐步融入民政服务业务,民政部门结合当前信息化形势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使得民政服务逐步规范化、法制化;在就业方面,教育部建设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积极为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提供服务。在企业服务方面,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单元,同时也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对象。政府利用各种手段为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通过进一步改善信息化领域政策法规环境,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服务企业的功能,为企业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在服务外国人方面,专设领事司法、婚姻收养等,外国人还可以通过办理入境手续到中国旅游观光,并且可以进行移民定居等等。
⒉社会突发事件时的电子政务服务应用
对待社会突发事件,应当在第一时间通过各种媒介向公众报道所发事件,对突发事件给予宣传报导,同时作好各种应急处理工作等等,这些都是电子政务服务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时的一些具体应用。下面以“5.12汶川大地震”为事件背景,就突发事件时电子政务服务进行简单介绍。
⑴突发事件宣传报导
报纸作为一种传统的媒介,就其本身而言,它能传播的信息有时不具备及时性,甚至带有一定滞后性。因此,在处理社会突发事件时难免有点力不从心。除了报纸之外,电视、广播、网络和通信等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媒体。就拿这次发生的“5.12汶川大地震”来说,因为媒体的及时报道,公众可以通过诸如新浪、搜狐、网易等一些门户网站了解最新动态,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电子政务号召广大公众为灾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片爱心。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让我们零距离体会到灾区人民的疾苦,身临其境,心系灾区。
⑵突发事件应急处理
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主要包括:①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②协同办公;③资金支持和稳定社会秩序。
所谓应急联动,又可以称为城市应急联动与救助系统建设工程、应急防灾减灾联动指挥系统、减灾安全应急管理信息系统、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与指挥调度系统、公共危机处置管理信息系统、城乡应急联动指挥系统、突发事件信息处理系统等。“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四川政府网站上提供了很多关于灾后物资人员调派的方案,这些都是通过电子政务系统平台加以实现的。
协同办公又称为政务办公,政府在已有的办公自动化办公系统上对办公业务资源进行改进和扩展,电子政务的协同办公系统必须能够跨地域实现网络办公、协同办公,实现机关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的共享。
对于这次的“5.12汶川大地震”,灾后必要的资金支持是必备的,除了国家直接拨款赈灾以外,我们更多的人是通过电子政务服务网络进行捐款,当然还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直接捐款,然后由电子政务服务网络统一将资金发放灾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辟谣,防止谣言扰乱民心,造成负面影响;另一方面民心得到安定后,社会秩序也相应得到稳定。
五、结语
总之,电子政务时代,借助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电子政务已由传统的模式转变为“U模式”。相互关联的个体双方之间可以借助电子政务服务,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可以说,电子政务服务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面向公众、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等等,总可以看见它的足迹,真正实现了电子政务服务的无处不在。
此外,笔者在参考大量的文献资料上深有感触:电子政务服务再也不可能离开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如果可以作比喻,那么传统的电子政务和网络或许就像两条平行线,它们各自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但是随着网络的兴起和普及,两者有了交集,并且其关系越来越亲密:无处不在的网络成了电子政务服务的支撑,为实现电子政务服务的无处不在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王长胜.电子政务蓝皮书: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No.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4):6-9
罗元铮,焦宝文.电子政府导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44-51
付洪川,杜顶,赵建英.电子政务服务模式的研究[J].理论界,2007(5):8-9
吴爱明.中国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6-29
周宏仁,唐铁汉.电子政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13-15
甘仞初,车海莺.信息系统总体设计中案例推理与规则推理集成方法的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03):16-19
[8] 刘进源.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理论研究,2004(12):3-4
作者简介:
汪英英,女,南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