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二内容简介
三目录
一图书信息编纂《电子政务知识管理》 作 者: 张建华 着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二0一0⑹⑴
开 本: 一六开
页 数: 三九一页
ISBN: 九七八七0三0二七八八四五
定 价: ¥五八.00
二内容简介编纂《电子政务知识管理》将知识管理(KM)理念与法子融入电子政务钻研领域,从“社会1技术”双视角分析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系统架构,全面而深刻地讨论了电子政务“生态”环境的培养和政务知识的获取与表示、存储、集成与整合、传布与同享、立异、进化、利用辅助等相干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同时阐释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的系统自组织与绩效测度机制。《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结构完备公道,内容翔实丰厚,理论以及实践相结合,管理与利用相呼应,问题分析视线宽敞、启发性强。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合适高校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管理系统工程、信息系统与管理、计算机利用、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等相干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钻研生、教师和相干领域的科研工作者浏览,也可供从事电子政务系统计划、分析与设计工作的人员参考。
三目录编纂序
前言
第1章 绪论
一.一 电子政务内涵分析
一.一.一 电子政务的概念
一.一.二 电子政务的本色与核心
一.一.三 相干概念辨析
一.二 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一.二.一 全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一.二.二 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简况
一.三 施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一.四 国外施行电子政务的胜利案例
一.四.一 美国的电子政务
一.四.二 新加坡的电子政务
一.四.三 国外电子政务胜利经验总结
一.五 国内施行电子政务的典型案例
一.六 国内电子政务施行中的问题与对于策
一.六.一 国内电子政务施行中的问题归纳
一.六.二 因应反映——电子政务知识管理
本章小结
本章 思考题
第2章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框架
二.一 知识管理概要
二.一.一 知识管理的出生违景
二.一.二 知识管理发展历程与基本观点
二.二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要素
二.二.一 电子政务知识资源
二.二.二 电子政务施行主体
二.二.三 电子政务施行受众
二.二.四 电子政务知识链
二.二.五 电子政务技术子系统
二.二.六 电子政务生态环境
二.三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定位与建模法子论
二.三.一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定位
二.三.二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建模法子论
二.四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结构
二.四.一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四.二 对于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系统框架的若干说明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3章 电子政务生态环境
三.一 电子政务生态环境内涵
三.二 政府组织内部环境
三.二.一 行政理念
三.二.二 行政文化
三.二.三 行政计划
三.二.四 行政规程
三.二.五 行政领导
三.二.六 组织结构
三.二.七 人力资源
三.二.八 鼓励机制
三.三 政府组织外部环境
三.三.一 文化环境
三.三.二 法律环境
三.三.三 经济环境
三.三.四 科技环境
三.三.五 市场环境
三.三.六 信息资源环境
三.三.七 国际综合环境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4章 政务知识获取与组织
四.一 政务知识辨识
四.一.一 知识辨识的意义与内涵
四.一.二 知识辨识指点法子
四.一.三 知识辨识原则
四.一.四 知识可患上度测度模型
四.二 政务知识获取
四.二.一 政务知识源
四.二.二 政务知识获取集成化策略
四.二.三 政务知识获取智能化策略与技术
四.三 政务知识表示
四.三.一 显性知识的表示
四.三.二 隐性知识的表示
四.四 政务知识求精
四.四.一 基于GA的知识求精
四.四.二 基于ANN的知识求精
四.五 政务知识存储
四.五.一 政务知识存储策略
四.五.二 编码化政务知识的存储
四.五.三 非编码政务知识的存储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5章 政务知识集成与整合
五.一 内涵分析
五.二 政务知识集成与整合策略
五.二.一 “面向利用层次”的政务知识集成
五.二.二 “面向对于象层次”的政务知识集成
五.三 政务知识集成相干技术
五.三.一 基于知识本体的公共知识模型
五.三.二 共同通讯语言
五.三.三 异构知识问转化技术
五.四 政务管理流程优化与再造
五.四.一 政务管理流程概述
五.四.二 流程优化与再造
五.五 政务主体协同
五.五.一 政务主体协同的内涵
五.五.二 政务主体协同策略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6章 政务知识传布与同享
六.一 知识传布与同享概述
六.一.一 知识传布与同享内涵
六.一.二 知识传布与同享意义
六.一.三 知识传布与同享障碍
六.二 政务知识安全
六.二.一 组织知识安全框架
六.二.二 政务知识安全技术与策略
六.三 政务知识传布与同享策略分析
六.三.一 个体知识传布与同享
六.三.二 团队知识传布与同享
六.三.三 组织知识传布与同享
六.四 政务知识推送系统与政府知识门户
六.四.一 政务知识推送系统
六.四.二 政府知识门户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7章 政务知识立异与进化
七.一 政务知识立异
七.一.一 知识立异内涵
七.一.二 知识立异类型
七.一.三 知识立异意义
七.一.四 经典知识立异模型
七.一.五 知识链支持下的sEcI模型
七.一.六 政务知识立异子系统
七.二 政务知识进化
七.二.一 知识进化内涵
七.二.二 知识进化意义
七.二.三 知识活性测度
七.二.四 知识进化策略
七.二.五 政务知识进化子系统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8章 政务知识利用辅助与系统自组织
八.一 政务知识检索
八.一.一 政务知知趣似度模型
八.一.二 政务知识检索算法
八.二 政务知识适配与修正
八.二.一 政务知识适配的策略与技术
八.二.二 政务知识修正的策略与途径
八.三 政务知识决策
八.三.一 知识决策的内涵
八.三.二 政务知识决策系统模型
八.四 电子政务系统自组织
八.四.一 知识管理中的“干中学”思想
八.四.二 电子政务系统自组织策略与技术
八.五 政务知识利用辅助子系统模型
本章小结
本章思考题
第9章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
九.一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概述
九.一.一 从“政府绩效”到“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
九.一.二 企业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经验与启示
九.一.三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完备架构
九.一.四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系统要素与结构
九.一.五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的意义
九.二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策略、原则与步骤
九.二.一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策略
九.二.二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原则
九.二.三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步骤
九.三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测度指标体系
九.三.一 “结果”型测度的经济效益指标
九.三.二 “结果”型测度的社会效益指标
九.三.三 “进程”型测度的项目阶段评价指标
九.三.四 “进程”型测度的知识链结点评价指标
九.三.五 完备意义上的绩效测度指标体系
九.四 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绩效整合计算
伴随着全球网络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在五大应用领域中分别被列为第一位和第二位,可见它们在信息网络社会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商务与政务两个不同应用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1.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的基本概念
1.1 电子商务的内涵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技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计算机网络平台上,按照一定的标准开展的各种商业经营管理活动,简单地说就是指企业利用Internet进行商务交易。电子商务包括4种运行模式:一是企业对企业(B2B)的电子商务;二是企业对消费者(B2C)的电子商务;三是消费者对消费者(C2C)的电子商务;四是企业对政府机构(B2G)的电子商务。
1.2 电子政务的内涵
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部门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讯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也包括4种运行模式:一是政府部门内部(G2E)的电子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G2G)通过网络进行信息共享;三是政府部门与企业(G2B)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四是政府部门与公众(G2C)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流。
从以上基本概念可以看到,电子政务的根本目的是为提高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质量,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人民。而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交易事务的效率和主体的经济效益。从一开始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就相互关联,之间有着交叉的应用领域(B2G或是G2B)。
2.电子商务对电子政务的推动作用
随着Internet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相对电子政务而言,我国电子商务起步较早,它的建设与发展,为电子政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它们之间的发展是辨证的统一。
关键词:电子政务 信息服务 绩效测评
一、电子政务信息服务及绩效测评的现状分析
“政府上网工程”在我国被提出后,政府信息化建设的浪潮持续高涨。目前,电子政务建设已取得了很大成就,尤其是快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行政效率,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电子政务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2007年1月的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2006年12月30日,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以“”为域名的数量也达到了28575个,但在“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中,电子政务的比例只有7.7%[1]。在英国,2002年就有41%的公众主要通过政府机构的网站享受政府服务,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的这一比例分别为40%、34%、31%。可见,我国当前电子政务在信息服务的覆盖率、使用率等方面均不甚理想。
伴随电子政务及整个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推进,电子政务及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理论研究也受到了专家、学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学者对此研究的相关领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二是对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在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方面,有的学者侧重于介绍国外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经验,如易小国、李晓燕等分别就加拿大、美国的经验,探讨了对我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借鉴意义;也有的学者从方法、指标等操作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构想,如张成福教授提出了产出、结果、影响等三个层次评估模式的评估方法。在对信息服务绩效评估的研究方面,相关研究主要是以图书馆、档案管理等为平台,研究角度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其一,对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如卞昭玲教授从财务、顾客、组织内部执行等方面分析了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指标;其二,对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方法的研究,如何邵华教授将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方法归纳为投入评估法、职业标准评估法、任务评估法、系统评估法、综合评估法、CIPP评估法等10类;其三,对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步骤的研究,如卞昭玲教授认为测评步骤应包括制订战略、制订关键绩效评估目标和指标、制订和执行绩效计划、监控与评估、奖励与指导等5个。
目前,对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大多是从成本-效益、投入-产出的角度进行分析,侧重于电子政务“建设”阶段的评估,而对电子政务建成后的实际“运行”效果的评估关注不够,也就是对政府以电子政务为平台向政府内部、企业及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研究不够。这也是笔者提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以区别于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要原因所在。此外,已有对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分析,大多仅停留在指标、方法、模型、步骤等技术层面,一方面缺乏对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性质、价值取向等深层次的思考,另一方面缺乏对影响和制约信息服务绩效因素的分析及保证信息服务绩效测评制度安排的探索。还有,目前对电子政务及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研究,大多是从理论到理论,缺乏与政府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缺少对具体政府机构服务绩效的实证测评。为此,本文借助已有的理论、方法和模式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结合目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实际情况与相关的影响因素,对现有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的侧重点等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二、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思路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是指政府部门将采集、加工、处理、存储的信息资源和开发的信息产品通过电子政务平台提供给社会,以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官员也是经济人,他们与社会中其他职务的人员一样关注私人利益。合理设置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目标并配合相应的考核管理制度,可以使政府官员产生提高信息服务质量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在深层次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例如,深圳市在全国率先通过电子监察系统全程监督全市31个部门239项行政许可项目的受理、承办、批准和办结出证等各个环节,监督结果通过媒体对外公布,这一措施促使全市业务提前办结率从系统运行前的3%上升到现在的84.3%,政府办事效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这实质上就得益于深圳市政府推行电子系统信息服务绩效考核工作。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档案学、情报学、行政学、法学、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依赖组织、技术、制度、投入和管理等多个因素,因此对于测评工作必须仔细全面地考虑。在理论上要加强多学科之间的相互移植和融会贯通,在实践上要进行多视点、全方位的思考。本着这样的原则,测评思路应由低到高从四个层面逐层递进展开。
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基本问题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前提是:界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内涵、特征、功能,分析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主体,如政府评估、项目内部评估、中介机构评估及社会公众评估等;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价值取向,如公众满意取向、社会效益取向、社会公平取向、法治取向等;研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基本理论,如公共产品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等。
⒉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体系及模型的构建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提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体系及模型构建的思路与总体框架;探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如服务导向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可测性原则、本土化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等;分析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如基于现实条件、分解目标等。研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权变因子,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较为科学、合理的绩效测评指标体系,是有效进行绩效测评的关键。同时,在确定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权重的基础上,要着重研究模糊综合评估模型、DEA模型、平衡计分卡模型的基本原理及比较优势。
⒊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实证研究
利用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和基本模型,对部分省、市政府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进行实证测评,得出测评结论,并分析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这是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和基本模型的进一步验证,也是为绩效测评制度的分析奠定基础。
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制度安排
从评价技术、方法研究层面提升到制度安排层面,是实现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必由之路。在研究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制度的本质、绩效评价的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利用上一部分实证测评所得出的结论,从绩效测评基本程序和绩效测评机制两大方面探讨绩效测评的制度安排,为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良性运行提供规则体系。
三、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应该注意的问题
⒈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应纳入政府的日常管理
政府是社会信息资源的最大拥有者和应用者,据统计,我国80%以上的信息资源都由政府掌握,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和必要的监督,这些信息往往被封锁在政府机关,很难发挥效用。电子政务的目标之一,就是实现跨系统和跨地区的信息共享,使政府系统能够更全面、更充分地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这就需要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纳入到政府的日常管理,以随时监控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信息服务绩效水平。比如,广东、江苏、青岛等省市开始着手进行不同深度及形式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并启动了将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纳入政府日常管理活动的破冰之举,该项举措目前已取得很好的效果[2]。
⒉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应让公众广泛参与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不应只是政府的事,公众在整个过程中也应该扮演重要的角色。比如,测评实施的主体中,公众应是主角之一,测评指标体系中公众满意度应是重要一项,测评结果应全面、客观地向公众公布。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根本目的是促使政府根据社会公众需求提供及时的电子政务信息服务。而社会公众作为政府的服务对象,对政府的服务有着最直接、最真切的体会,因此,根据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信息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政府信息服务绩效,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实用价值。而且,从服务和顾客至上的角度来讲,让公众参与到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过程中来,不仅符合行政民主化、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的有效方法。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创造性地将“公民中心”管理引入对电子政务的评估,将公众作为指标度量的主要依据[3]。例如,美国弗吉尼亚的汉普顿市,每年10月都要向市民进行随机电话调查,以了解市民对市政府绩效的满意程度。
⒊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应同时兼顾内、外部绩效
内部绩效测评主要用以测评政府内部电子政务建设情况和电子政务对政府产生的内部受益测评,外部绩效测评主要测评电子政务对社会产生的收益以及公众对电子政务的满意程度。电子政务信息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应用系统,其绩效构成复杂,应用环境多变,涉及到的职能部门日益广泛,面向的服务对象日趋多元化,产生的社会影响亦十分深远。如果不能同时兼顾内、外部绩效,其评估的结论将无法系统、全面地反映真实情况,这样会导致决策者对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现状产生误判,进而对电子政务发展进程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从内外两方面评价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建立合理、有效的绩效测评指标体系,选择恰当的测评方法,对于促进我国电子政务的健康发展有着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⒋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指标体系的设定应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按照目标管理理论和关键绩效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ion,KPI)理论,绩效指标体系是总体绩效目标的层层分解,应体现出指标之间相互支持的逻辑关系,并突出关键指标[4]。但在实践应用中,由于在绩效指标的选取上缺少严密的逻辑层次关系,在权重的组织上没有完全体现出指标的重要性分布,使得指标所包含的信息出现重复或遗漏,这是绩效测评指标体系设定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实际问题。如布朗大学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中使用的绩效指标,从网站的五个特征进行选取和组织,权重也是平均分配。目前,我国一些省市使用的电子政务绩效指标体系的风格与布朗大学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指标相同,因此评估过程缺乏科学性,评估结果缺少说服力。
⒌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应做到技术与制度并重
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是一项在电子环境下对政府创造、收集、政务信息,网上互动参与、在线业务处理及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的绩效水平进行综合测评的系统工程。其利用经济学、统计学、计算机科学等技术手段的实证测评,分析出制约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高低的关键因素,不断对政府职能、组织结构、管理行为、运行模式、工作流程等制度安排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促进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达到从根本上提升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目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郭励弘曾指出,美国联邦政府电子政务绩效的内评估是建立在以下三大制度的基础之上:一是始自19世纪末,成形于20世纪70年代的政府信息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管理;二是始自20世纪初,至60年代已成为政府预算常规程序的投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三是始自1949年,法制化于20世纪80年代的针对政府行政的绩效评估。审视一下我国的现状,就可以看出这三大制度基础几乎都不存在[5]。可见,我国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制度建设任重而道远。
⒍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应立足于提升政府信誉和形象、构建和谐政府
美国教授简・芳汀在《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一书中认为,“许多文章倾向于描述创造性使用技术的例子,而不是更深入地探讨信息处理及传播技术的重大变化所带来的第二级、第三级的影响,以及更长远的内涵。[6]”事实上,提升政府信誉和形象、构建和谐政府就是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绩效测评的“更长远的内涵”之一。
政府的信息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直接影响着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政府在网络化时代的适应力和竞争力。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绩效测评,不仅要关注测评指标的合理性、测评程序的科学性,也要关注测评结果的透明度。将对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内容及绩效测评的结果做出全面、科学的描述并公布于众,将有助于广大公众了解、监督和参与政府的信息化工作,有利于规范电子政务信息服务,促进政府提高电子政务信息服务的质量,增强公众对电子政府乃至整个政府系统的信任,提升政府的信誉和形象。同时,将绩效测评与构建和谐政府结合起来,更加注重提高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以民为本”的思想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理念,贯穿于绩效测评的始终,也是电子政务信息绩效测评今后需要关注的一个重点。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07-01-23)[2007-05-12].省略nic.省略/html/Dir/2007/01/22/4395.htm
[2]翁淑贤.广东电子政务通过绩效评估唤醒冬眠政务网[EB/OL].(2005-11-9)[2007-04-28].省略/art/949/20051109/368833_1.html
[3]李成智,周华.美国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政务,2006(12):68-73
[4]刘渊,关业文.电子政务应同时关注内外部的绩效评估[EB/OL].(2007-2-25)[2007-05-17].省略/art/1544/20070224/1024649_1.html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4-86
[6]芳汀 J.构建虚拟政府:信息技术与制度创新[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周伟,男,1976年生,汉族,安徽霍邱人,讲师,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电子政务、信息管理等,已8篇。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环节。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地向信息社会转型,政府管理也深受信息化影响,电子政务应运而生。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从而提高政府的运作效率,并为社会公众提供高效、优质、廉洁的一体化管理和服务。作为政府管理活动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电子政务的核心效用便是以先进的手段改造政府结构和运行方式、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
信息技术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1950年到1980年,是主机时代,主要内容是数据管理;从1980年到1990年,基本是一个微机加局域网时代,处理内容由数据管理上升为信息管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便进入了高速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信息管理上升到知识管理。
从1950年到1990年,信息技术应用到政府管理所涉及的行为主体儿乎只是涉及政府这个大的行为主体,即在政府机构内部应用信息技术,此时电子政务是GtoG(即政府间的电子政务)的时代,主要包括电子法规政策系统、电子公文系统、电子司法档案系统、电子财政管理系统、电子办公系统、电子培训系统、业绩评价系统。到了90年代后,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电子政务的主体快速地由GtoG发展到GtoB和GtoCoGtoB(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是指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进行电子采购与招标,精简管理业务流程,快捷迅速地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而GtoC则是政府对公民的电子政务,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交通管理服务、公民电子税务、电子证件服务等。
二、新公共管理的起源和内涵
“新公共管理”运动作为一场政府改革运动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时值西方国家正遭遇空前的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各个西方国家首先倡导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主张政府治理手段不应是“行政的”,而是“管理的”,兴起了以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及制度经济学等在内的私营部门管理为理论基础的“新公共管理”浪潮。
对于“新公共管理”内涵的理解,学者们各有观点:波利特认为新公共管理由发展而来的古典泰勒主义的管理原则所构成,强调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技术及模式在公共部门管理的应用;胡德(Hood)则从管理过程的角度看待“新公共管理”包括七个方面:公共政策领域中的专业化管理;绩效的明确的标准和测置;格外重视产出和控制;公共部门内由聚合趋向分化;公共部门向更具竞争性的方向发展;对私营部门管理方式的重视;强调资源利用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节约性;奥斯本和盖伯勒则认为,新公共管理是包含十大政府再造原则的“企业型政府”模式。
综合众多学者的观点,本文作者认为“新公共管理”应是旨在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和在公共部门管理中注入工商管理主义而以缋效衡量、战略规划、重视产出、顾客导向、分权制等措施表现出来的最终达到有效提升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的各国行政改革模式的概括和综述。
三、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
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与电子政务的实质相结合,两者之间具有很多的共同点。新公共管理视角中政府管理不再是简单的文件处理和规范性的行政事务,而是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引入竞争机制、实现“政府再造”、转变政府职能来实现政府的根本目标——提高政府的决策质量及其对社会的回应能力,增强公众参与,实现政府创新。电子政务的出现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践: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体现了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这正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中对政府职能的倾向:电子政务运用高速的信息手段和数字化处理技术,提高了政府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办事效率,体现了“新公共管理”重视政府的产出、结果、效率和质童的主张。
在作者看来,新公共管理视角下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用至少包含以下儿个方面:
1、有助于提升政府服务理念
传统的政府服务只是依据政府的模式与现有的形式提供给公众适合政府供给的服务,这只是满足了政府单方面的“输出”,并不能满足公众与社会之需。“新公共管理”强调政府服务应以社会和公众的需求为导向,重视政府的产出与服务的质童,应打造“服务型政府”。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全面的技术支持和功能环境服务于社会与公众,满足了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所需。通过实施以服务为目的,以公民为中心的电子政务,可以为政府提供新的理念,电子政务的建设使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借助网络手段在现实世界中得以贯彻。
2、有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不同于传统管理理念中政府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掌舵者”,“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的角色应由划桨政府向掌舵政府转变;由权力政府向责任政府转变,强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而弱化了政府的管理职能,体现了政府的行政理念从传统的主体中心主义向客体中心主义的转移。电子政务建设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手段。传统的公共部门服务手段单一、形式有限,而电子政务强大的信息置换能力使政府可以使用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化管理,更加快捷和经济,提升了政府的行政效率。同时,电子政务创新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形式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的形式满足公众多样化和复杂化的服务。电子政务加强了公众与政府的沟通,为二者的交流搭起了桥梁。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及时获取政府各方面的信息,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提出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政府也能够通过网络收到公众反馈的信息与提出的意见,采取相应的措施满足公众需求,促成了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提升了政府的服务,并满足了公众的要求。
电子政务的建设促使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公众、企业、团体等组织真正成为了服务对象:政府以“顾客”(公众、企业等)的服务理念,适时准确地提供公共服务,由“管理”的角色进入到了“服务”的角色。
3、大幅度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传统的公共管理会造成政府机构膨胀、官僚作风严重、行政效率低下等缺陷。传统的政府组织机构是按政府职能来划分的,各个职能部门按照严格的层级结构组合起来。随着公共事务的发展,政府的管理范围扩大,管理职能扩张,随之出现了更多新的部门,造成政府机构膨胀。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缺少政务公开透明以及民主科学化的元素,公众缺少了解以及对话政府的渠道,政府部门的管理工作缺乏有效地监督,政府管理中滥用职权、有法不依、暗箱操作等腐败现像实属常见,而且臃肿的政府机构设置以及严重的等级层制使政府高层决策者听不到公众的声音,了解不到公众的需求,影响了政府决策的效率。
电子政务环境下,高速的互联网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政府行政效率得以提升。电子政务为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提供了信息化的办公手段和现代化的办公工具,政府以网络为平台,迅速及时地传递和处理大童信息,从而大幅度减少中间环节,节省了信息传输的时间和信息处理的人力成本,帮助政府工作人员节省了大童时间和精力,从而使得政府的办公与服务更加高效。如:传统的政府项目审批需要层级传达,并要求双方见面沟通达成协议,政府盖章后才能有效。而电子政务的应用,改进了原有的审批程序。政府只需通过网上进行交易,在网上快捷地信息,审批公文、项目,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行政效率;政府许多服务项目,经费支出都是在网上公布执行,这有助于公众通过上网了解工程进展情况,经费支出状况,能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创建廉洁政府。
4、完善了信息流动机制
所谓信息流动机制是指信息制定与应用的规则、对象及范围,它是政府与公众权利与义务是否平等和平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中,政府处于权力的中心地位,政府不仅垄断了信息权,同时也掌控着信息资源的收集、应用以及扩散。信息资源大部分在政府系统内部流动,很少提供给公众,造成了公众对绝大部分信息的“不知情”。政府收集的信息在政府内部传递,公众缺少获知信息的渠道,这既造成了政务活动对相关信息资源需求的不足,也造成公众对政府信息资源需求的匮乏,即导致了信息流动机制的不对称。随着信息化进程的推进,未来的社会更是是一个信息激增的社会。传统的行政模式经满足不了公众的需求,尤其是对政府政务信息的知晓。
电子政务的建设正是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获取政务信息的平台,完善了信息的流动机制,保障了公众知情的权利,改变了传统行政下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因为政府网站的搭建,公共服务信息成为了共享资源,社会和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自主获取。电子政务拓宽了社会和公众获知信息的渠道,使得他们比以前更容易地获取公共部门的相关信息,能够直接表达自己的意志,提出对公共服务的要求,增强行政的参与性并加强行政监督。电子政务搭建了这样一个平台:政府部门以政府网站等为媒介向社会和公众公布信息并收到反馈,提升了行政效率即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社会和公众通过政府提供的电子媒介,了解了更多的政务信息,并能深入地参与到政务活动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构建起一个对称的信息流动机制。
四、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与改进措施
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点较晚,信息技术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的层而较小,但是随着近几年中国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据数据统计,截止2011年底,在我国国务院所属的76个部委、直属单位、办事机构及部委管理的国家局中,96.8%的单位已经拥有自己的门户网站,达到了相当高的普及率;各级地方政府也重视门户网站的建设,陆续开通了各自的政府网站,为公众提供服务,政府同时注重政务信息的及时更新,在政府信息内容建设和服务方面取得了显着成绩。人们对政府信息内容提供重要性的认同、应用的普及程度和满意度逐步提高,但同时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
1、理念跟不上
经过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变,我国政府机关工作作风及办事效率已有很大的提髙和转变,但总体上看,许多政府机关管理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手段原始、基础数据缺乏,并没有真正摆脱传统行政的影响,对打造“服务型政府”这一理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只是简单地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就是政府上网,于是只关注如何上网,却不能深刻地认识如何讲信息技术与电子政务相结合,既不考虑电子政务建设的真实效果,也不考虑信息的收集与处理,许多政府网站只是虚设。
2、资金不足
由于管理者对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理解不深刻或者对信息化应用的认识不够,对于电子政务建设投入产出关系的认识停留在一种静止、孤立的层次上,认为电子政务建设就是花钱,没有什么效益的,不愿投资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上,这极大地限制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3、缺乏专业素质的队伍
政府部门缺乏精通或者熟悉计算机网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公务员,而培养一支稳定的忠于政府网络事业的专业队伍一时也很难做到的,这导致了电子政务建设事业发展缓慢。很多政府部门处理公共事务的工作人员,由于年纪或者受教育的关系,计算机应用的能力较差,对信息技术缺乏认识,存在着陌生感、距离感,甚至是恐惧感,导致我国很多政府部门的公务员的整体素质与电子政务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4、缺乏统一的信息技术平台
由于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建设使孤立进行的,各部门之间相互封闭、互不相通、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庞大的电子政务建设任由各部门自行开发,自己的系统由于没有统一的战略规划,建设时间不同,建设的厂商不同,采用的技术设备不同,数据格式的不同和操作系统的不同导致信息资源难以共享、重复建设的现象严重,浪费了国家资源,电子政务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 电子政务 流程再造
哲学家认为,知识绝不是自然形成的。历史学家认为,知识的积累从几千年前知识产生之时就是人类发展的基础。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对于企业、组织甚至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认同,知识管理方法也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实践之中。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电子政务相继成为各级政府首要的战略目标之一。政府是信息最大的拥有着和使用者,那么,如何在众多的信息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并加以有效利用,给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政府在处理由知识经济所引起的挑战时,知识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对公共部门而言,知识在竞争中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单靠传统的行政手段很难保持竞争优势,这就需要将知识管理方法引入到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来,从而实现高效政府的建设。
1知识管理的内涵及其核心流程
1.1知识管理的内涵
要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知道什么是知识。一般而言,知识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数据和信息,它是有价值的信息,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知识类型。知识管理的内涵是知识的创造和知识的利用,没有知识就不可能存在知识管理;同时,知识管理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管理,强调知识与人的结合和知识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是知识管理?由于研究目的、角度不同,不同的学者对此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认识。邱均平认为,狭义的知识管理,主要是对知识本身的管理,包括对知识的创造、获取、加工、存储、传播和应用的管理。广义的知识管理不仅括对知识进行管理,而且还包括对与知识有关的各种资源无形资产的管理,涉及知识组织、知识设施、知识资产、知活动、知识人员的全方位和全过程管理。
从上述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管理方法,知识理不仅适用于企事业单位,同样也适用于政府,这也正是府引入知识管理的原因之一。
1.2知识管理的核心流程
知识管理就是运用知识进行的管理,即知识型的管理。任何管理活动都是由一系列的环节和过程组成的,在这些环节和过程中不可能离开知识的支撑,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管理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管理的过程。知识管理必须和业务流程结合起来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
各种知识管理方法强调不同的知识管理任务。以业务流程为导向的方法将知识看作是用来完成流程中某项任务的资源,同时也是该任务或流程的产品。在弗朗霍夫知识管理参考模型认为知识管理包括能推进整体核心流程的所有方法和工具,该流程包括至少4种核心活动,具体为(新)知识的创造、知识的存储、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应用 (如图1)。
这些核心活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流程,并且这4种活动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单独完成某一项活动是不完整的,只有采用所有这4种活动来实施整个流程,才能使知识管理活动有价值,从而达到提高组织绩效的目的。
2电子政务及其流程概述
人类步人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已经取代物质经济成为生产过程的主导因素,成为财富创造的最主要来源。在这一发展背景下,以电子政务为标志的政府革命成为知识经济下政务建设的必然趋势,知识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政府的运作结构和方式,有力地推动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2.1电子政务概述
电子政务(e—govemment)是近几年兴起的概念,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从1997年正式启动了“政府上网工程”,从而迈入了电子政务建设的潮流。美国作家GradyMeans和David~hneider在《资本主义的研究))(MetaCapitalism)一书中认为,电子政务是“用信息技术来改进政府工作效率,创造价值和建立新的政府、企业和公民之问的关系”。可见,电子政务是一个高效率的政府运行过程,主要是指在政府内部行政电子化与自动化的基础上,利用现代计算机和通信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为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政府信息和其他公众服务。
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相比,除了办公手段不同之外,行政业务流程也不同。传统政务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多,上下层之间信息沟通慢,费用多,行政流程复杂,办事效率低;电子政务的发展使得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不仅优化了行政流程,又极大地消除了政府内部的“信息孤岛”,降低了行政运作成本,实现了政府与公众的直接对话,使现代政府办公更加高效、快捷和方便。
2.2传统政务流程的弊端
政府传统的管理模式最初源于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原理”;随后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出了工作专业化、标准化、程序化以及管理制度化等理论;法约尔在泰勒的基础上提出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五个环节的组织管理流程;韦伯倡导的科层制行政组织模型则为现实中以职能分工与层级制为核心的行政组织流程的完善提供了系统化的理论基础。这种管理模式曾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是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这种流程管理模式显露出弊端,主要表现为:第一,分工过细,导致整个流程运作时间过长,成本居高不下;第二,政府部门之间权利分割,不同部门之间以及同一部门内部不同科室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导致信息无法共享;第三,政府员工缺乏主动性、创造性,过细的分工也导致员工注重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利益,弱化了整个组织的绩效。
2.3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提出业务流程再造是指组织
为满足客户要求,对组织内部及组织之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并优化人力和设备等资源的过程。王浣尘认为传统政务流程是工业革命的产物,由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技术条件所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现已经发展至较为成熟完整的高级阶段;电子政务流程则是信息革命的产物,是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而由传统政务流程调整优化而来。具体来说,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
电子政务的目的是以构建服务型政府为中心,在网络上实现政务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对传统政府进行持续不断地革新和改善,以期实现高效率的政府管理和服务。可见,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必须遵循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提高政府绩效为目标的原则。
知识管理作为辨别、管理和共享政府所拥有的信息资源集成系统的方法,其目标是快速而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信息,使知识管理的主体一一行政人员可以快速而方便地访问到所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从而使最恰当的知识在最恰当的时间传给最恰当的行政人员。可见,要成功地建设电子政府,知识管理的作用尤为重要。
政府部门知识管理的关键涵义是,利用知识编码、知识分类、信息挖掘等工具对政府的知识和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组织、开发、利用,通过建成知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等,充分利用和共享政府以往的经验和知识,充分挖掘政府知识和信息的内在潜力,将其真正转化为政府的竞争力,从而创建学习型组织,提高政府的服务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
将知识流程管理应用于电子政务中,不仅可以实现电子政务的高效快捷,而且有助于简化电子政务流程,合理优化电子政务资源,节省电子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可见,将知识流程思想引入电子政务流程再造的过程,是知识经济时代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方法。
3知识管理在电子政务流程中的应用
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包括了精简、重建和改进三个环节,下面将围绕这三个环节具体论述知识管理流程在电子政务流程再造中的体现和作用。
3.1电子政务流程的精简
精简,是从组织的目标重新出发,从根本上对每一项流程的价值进行重新思考,取出那些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使业务流程得到简化。电子政务并不是对传统政务的简单替代,也不是信息技术和传统政务的简单叠加,而是在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同时,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组和再造,简化业务流程程序,降低业务流程的中介度,在网上开展审批、申报、备案、年检、注册和无纸化办公流程。
在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过程中,摒除僵化、脱节、冲突的流程,实际上就是将以往的信息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减低知识传递的次数,有效控制了信息失真的现象节约成本,提高政府绩效。“一站式服务”、“一体化办公“就是电子政务流程精简的典型代表。例如昆明在推进阳光政务工作中,下大力气精简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压缩行政审批时限。对审批事项,该并的并,该撤的撤,该减的减。对审批时限,按照高效、便民的原则,重新设定,争取每一个项目的审批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压缩1/2~2/3以上。
3.2电子政务流程的重建
重建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是指组织在竞争、变化的原则指导下,根据新的业务要求,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以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它与精简不同,不是由于绩效的提高而带动的,而是为了获取绩效上质的飞跃。进行流程重建最重要的是要让员工认识到部门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还会涉及到人员的裁减、组织的重建、工作交替等,因此事先必须对所有员工进行必要的宣传。
通过组织的重建,可以实现对各职能部门所采集的相关的信息(知识的创造)进行结构化的存储(知识的存储),帮助政府不同机构更有效地组织资源、优化流程、提升效率和服务质量(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不同的机构对数据提取和分析的不同的需求(知识的应用)。
3.3电子政务流程的改进
改进就是在新流程运转中根据变化的情况,逐步完善流程的设计,使其更加合理和高效化。具体而言就是要改善传统政府业务流程,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简便、务实、廉洁、高效”,通过政府业务流程再造,建立起电子政务中比较理想的政府业务流程。
2001年底,成都市公共服务流程再造的实践探索中,对市政务大厅进行流程再造,从知识的共享、知识的传递、知识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的政务大厅能通过电子政务,实现实体的办证大厅和网上虚拟大厅互相配合,申请人不需要到政务大厅,而是通过网络把相应材料发过去,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查询所申报的事项程度已经到了哪个部门,许可没有,不许可的理由是什么,此外还有一些相关问题查询。可见这是一个实体与网上虚拟的政务大厅的互动,同时也基本上能够实现前台和后台的互动。
综上所述,知识管理流程应用于电子政务流程再造如图2表示:
4结语
(一)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相比较
(1)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服务(例如工商登记、)大多数是唯一的,没有竞争者,或者被法律、法规限制为“独家经营”的,公众不能通过其他途径获得。如果公众选择了政府这种在线服务的方式,就只能在电子政务网站上完成所需的服务。服务提供者的唯一性是电子政务服务与电子商务服务最大的区别,如果顾客对电子商务网站提供的服务不满意的话,可以在其他相似的网站上获得这种服务。因此政府必须通过服务回收(servicerecovery)来为公众提供“顾客满意”的服务。
(2)服务对象的异质性。电子政务的服务对象具有多层次、多样性的特点。电子政务是给任何人、适合社会群体提供公共服务,而电子政务顾客由于地域、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外界影响因素的不同,会导致不同行业、地区、人群之间对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信息落差”的现象。在中国行政区域非常广阔,人口素质差异较大,这就导致了中国在不同城市之间(东部、西部和中部)、不同城市之间(如北京、上海、深圳与西部北部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教育程度的阶层和不同收入水平的阶层之间的比较严重的“数字鸿沟”现象。
(3)服务标准的公正性。政府通过电子政务无法在短时间为公众提供最好的服务结果,但只要公众认为他接受的服务是公正的,结果是公开的,他仍会觉得满意。电子化公共服务的标准要确定、一致。政府通过统一平台或跨平台结构提供服务,数字的一体化要求系统的各项指标规范化、标准化。目前中国最需要建立的规范与标准主要有:应用技术的规范化标准化;基础信息、政府信息与公共信息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电子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数据库的规范化标准化;政府公网域名的规范化标准化等。此外,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应保证电子化公共服务的结果和质量的一致性。
(二)电子政务公众服务与传统政务公众服务相比
1.适用性。电子政务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等的应用,使政府电子化公共服务具有突破时空限制的特性,可以让公众随时随地接受政府服务。随时是指电子化公共服务打破时间的限制,没有休息日和假日,将政府部门的办公服务模式转化为7×24(7个工作日×24小时)。而传统公共服务则受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作息时间的限制。“服务不打烊”可以说是电子化服务最具优势的质量特性;随地是指公众不管身处何地,只要通过网络,点击鼠标、键盘登录政府网站,就可获得相应的服务。
2.集成性。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有很强的集成性,它把不同的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网络集成在一起,让公众享受“一站式”服务,以有效地节省服务时间,提高服务效率。集成性地电子政务要求政府不同部门打破各自为政的传统做法,进一步理清关系,建立快捷、顺畅的处理流程,让公众获得高效、全面的政府服务。
3.个性化。在传统政府公共服务模式下,政府由于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提供的服务只能是粗放性的,不可能按照公众个人的服务要求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中,政府服务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使得为公众提供“一对一”的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公众在电子政务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可以在多种服务项目和服务通道中自由选择。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基本内涵与理念
(一)顾客满意的含义
自1965年Cardozo[10]首次将顾客满意度引入营销学后,顾客满意问题在企业界受到极大重视,学者们从不同研究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可将其含义归纳为以下几类:(1)特定交易型满意。顾客满意限定于对某种特殊购买行为的后评价,亦即特定交易型满意可以针对某种特定产品或服务交易提供特定诊断信息。顾客满意是在特定环境下,对于使用产品所获得的价值程度的一种即时的情绪性反应。(2)累积型满意。累积型满意系顾客针对某产品或服务消费的全部经验而累积的整体评价,累积型满意可促进企业对顾客满意加强投资。(3)认知评价满意。认知评价满意是顾客将实际从产品或服务中所获得的认知表现与事前对产品或服务表现的期望作一比较的认知过程评价。(4)感情性满意。认为满意的情感性定义为顾客主观觉得很好而随之产生满意感,反之亦然。
(二)顾客容忍理论
顾客容忍理论(ZOT)是指顾客心理接受跨度,在这个接受跨度中顾客认为所接受的服务是可以接受的,并且顾客在容忍区内对服务质量变化的感知性不如在容忍区之外的情形。Parasuraman、Zeithaml和Berry在1991年就发现顾客对服务有两种不同层次的期望。第一种是理想的服务(desiredservice),定义为顾客渴望得到的服务水平。第二种是适当的服务(adequateservice)[11]。从此可以看出,ZOT的特点就是顾客的期望由一个点扩展为一个区域。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内涵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的定义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1.服务对象:公众是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顾客”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与公众已经不是简单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一方面政府应用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政务工作,另一方面,公众有义务和责任参与政府的相关决策与管理工作。因此,电子政务的实施,要求公众从被管理的角色转变到“顾客”和“主人”的角色上来,而电子政务服务的首要任务就是为公众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提高满意度。2.服务内容:公众感知的对象是政府提供的电子服务
政府为公众提供的电子服务包括以下内容:教育培训服务、就业服务、电子医疗服务、社会保险网络服务、公民信息服务、公民电子税务和电子证件服务等。
3.服务平台:政府为公众提供电子服务的平台是网络系统
一方面影响公众满意度的指标就要增加关于网络应用水平方面的指标,例如网络设计的艺术性、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网络运行的实用性等等。另一方面,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信息的获取是来源于公众本身,这就需要对公众做问卷调查。传统政府在进行公众满意度测评时,主要是通过电话采访、实地调查、设立办等渠道来获取信息。
4.满意形成过程:公众满意的形成经历了输入、服务过程和输出三个阶段
公众的事前预期(即顾客容忍区)有两种水平的期望,即理想服务和适当服务;在服务过程中有三种状态,即超出理想的服务、达到适当的服务和低于适当的服务;事后感知有三种状态:满意、不满意和愉悦。
三、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测评就是将公众满意引入到电子政务门户网站的测评中,通过测评公众对电子政务提供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评估电子政务的绩效,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属于一个很新的领域。美国从2001年[12]开始将美国满意指数(ACSI)方法应用到对联邦政府网站进行测评。
(一)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
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是一种新型的以顾客为基础,用以评价并改善组织绩效的一种测量体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为应对科学技术发展变化、全球化和国际竞争的环境条件,为解决财政赤字和社会公众对政府高效、回应和高质量供给服务的能力失去信心的问题,普遍发起以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理念的“新公共管理运动”。1993年9月,美国克林顿总体签署了《设立顾客服务标准》的第12862号行政命令,责令联邦政府部门制定顾客服务标准,要求政府部门为顾客提供选择公共服务的资源和选择服务供给的手段。“新公共管理运动”顾客至上理念的确定和上述法律、法规的制定,促使美国满意指数(ACSI)应用到美国公共部门,并建立了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13]。
(二)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的建立
在建立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时,本文分析了计划行为理论、科技接受模型和自服务技术。
计划行为理论(TheoryofPlannedBehavior,TPB)[14]是由理理论发展而来的。该理论指出顾客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行为控制都能影响顾客的行为,而顾客的行为会影响他们的满意程度。因此,在分析电子政务顾客满意时,一定不能忽略这些因素。
科技接受模型(TechnologyAcceptanceModel,简称TAM)是FredD.Davis[15]于1986年首次提出,包含具体的理论框架(frame)及测量方法(scale),用以解释并使用者对新系统(或新科技)的接受程度。Davis等人把影响使用对系统接受程度的因素归纳为感知上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U)和感知上易操作(Perceivedeaseofuse/EOU)二大层面。如果电子政务公共服务的易用性和效用,无法弥补在网上交易存在非人员接触,需要学习等所带来的损失,那么顾客就会转向传统方式。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的效用和易用性是顾客是否满意门户网站e-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
自服务技术(SelfServiceTechnology,简称SST)[16]也称作基于技术的自服务。自服务技术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没有人员的接触,顾客通过技术支持可以获得需要的产品或服务。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使客户与组织机构之间的交易更有效、更节约时间。实际上,网络是自服务技术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电子政务门户网站这个虚拟市场上,顾客多数是自服务的,他们查询想要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在网络上在线执行业务。
基于上述理论的分析,结合电子政务公共服务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建立了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见下图:
该模型以公众满意为中心将公众满意的前因后果构成一个系统性的网络链条,共有公众期望、感知质量、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感知使用能力、公众满意、公众抱怨和公众信任共13个变量。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企业顾客满意度指数相比,有以下特点:(1)企业顾客满意指数模型测量的是私人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而较少设计公共产品和服务,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基本上包括信息、过程、公众服务、预算执行、管理革新这五个方面,因此感知质量从这五个层面来反映:(2)在前因变量中减少了感知价值。感知价值一般是指产品给顾客带来的所有利益的总和与顾客为此所付出价格的比值。因为政府通过其门户网站免费为顾客提供服务,在这个层面上顾客没有付出价格,因此无法体现感知价值。(3)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垄断性质,公众是否忠诚体现得不是很明显,所以原模型中的顾客忠诚由公众信任所代替了。
本文建立的电子政务公众满意度指数模型与美国公共部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相比,有以下特征:考虑到电子政务为公众提供的是一种电子服务(electronicservice),公众客在享用电子服务时一个学习和接受的过程,故根据TPB、TAM和SST在前因变量中增加了感知易使用、感知有用和感知使用能力三个潜在变量。(1)感知易使用(PerceivedEaseofUse)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易于操作交易流程,可以实现一步到位的服务。(2)感知有用(PerceivedUsefulness)指电子政务顾客在使用门户网站时感知是否获得了准确、最新、全面、适合自身偏好的信息服务。(3)感知使用能力(PerceivedBehaviorControl)是指电子政务顾客感知外界是否具备了使用门户网站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本组织(或本人)是否具备了足够的知识来自行使用门户网站。
四、结论
电子政务公众满意理念能够强化政府部门公共责任和顾客至上的思想。本文建立的公众满意度的测评模型,可以用于政府网站建设绩效的横向比较,并且可以明确目前公众对电子政务建设的满意程度,了解薄弱环节,让政府部门以后的电子政务的建设有的放矢。
参考文献:
[1]WorldMarketsResearchCenter,BrownUniversity.GlobalE-GovernmentSurvey[R].Worldmarketsanal-.
[2]TNS公司站点:.
[3]DivisionforPublicEconomicsandPublicAdministrationFun,AmericanSocietyforPublicAdministration:BenchmarkingE-government:aglobalperspective[R].2002,(5).
关健词:电子政务 政府管理创新 发展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世界各国政治家的重视呢?一方面是因为政府是全社会中最大的信息拥有者、最大的信息技术的用户,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建立一个更加勤政、廉政、精简和有竞争力的政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使人民更好地参与政府的各项决策活动,进而促进全社会的进步。因此,电子政务的发展既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是加快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新的机遇。我国政府的现代化也离不开信息化,在信息时代,就像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企业必备的手段一样,电子政务已经成为治国不可或缺的工具。与此同时,基于互联网的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呈现了强大的互动态势。
1.发展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
所谓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电子政务模型可简单概括为两方面:政府部门内部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充分进行信息共享与服务、加强群众监督、提高办事效率及促进政务公开等等。
而政府管理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从新公共管理的视角来看,政府管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政策管理、资源管理和项目管理。与之相对应,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可以划分为四个层次:战略规划能力、公共政策能力、资源管理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
2当前发展电子政务是推动政府管理创新中的最有效途径
在传统政府管理面临困境之时,人们发现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改革和创新最重要的促进器。在全球信息化的趋势之下,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指标。为此,许多国家都在力促电子政务,积极抢占互联网的制高点。虽然他们采取的措施各异,但目标都是运用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重塑一个更有效率、服务水平更高、服务体系更完善、公众更满意的政府。互联网的普及一方面使政府面临更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也为政府管理创新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电子政务是政府再造的理性选择和信息技术进步相结合的必然产物。通俗一点说,电子政务就是通过互联网建立政府网站组成虚拟政府,其重要内涵就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和整合信息资源打破政府部门之间和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界限,使得公众可以方便快捷地通过政府网站获取政府的信息和服务。
2.1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以优化政府工作流程,使政府机构设置更为精简合理,从而解决职能交叉、审批过多等问题。
2.2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以使政府运作公开透明。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遏制黑箱操作、人治大于法治等现象。公众增加了参政议政的机会,对政府的监督也更有效。
2.3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使政府
信息资源利用更充分、更合理。电子政务使得政府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互联共享成为可能,也使得这些资源得到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从而避免资源闲置、浪费和重复建设。通过电子政务共享的信息资源更易存储、检索和传播,共享的范围和数量也更大,可以更有效地支持政府的决策。
2.4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可以有效地提升政府监管能力。电子政务通过网络能够实现快速和大规模的远程数据采集和分析,从而可以实现跨地域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及时响应,大大增强监管者的核对、监管能力。
2.5与传统政府相比,电子政务将使政府
办事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网上办公提高:了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办公费用的开支。政府二通过网络可以直接与公众沟通,及时收集公众的意见,提高了政府的反馈速度,降低了政府的管理成本。
3如何有效的在政府管理创新中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
3.1政府管理创新中提高认识,确立“渐进式”发展策略。电子政务的内容是在简单健立政府网页)到复杂(电子社区或数字城市的发展
过程当中逐步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可以从三个维度来说明这个发展过程,即:以实施技术为特点的“电子政务功能度”、以信息交互程度为特已点的“电子政务复杂度”和以满足公众需求为特点的“电子政务成熟度”。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动仅当作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己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没有屯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区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电子政务芝的系统性及其在信息化建设当中的地位缺乏认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无论是技术、信息交互程(度、还是满足公众需求方面都处于低级阶段,并弓且缺乏短期内达到高级阶段的社会环境,因此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时应选择“渐进式”的发展士战略,逐步推进我国电子政务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
3.2政府管理创新中逐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网络安全,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电子政务,立法要先行。立法要从有利于信息技术发展、有利于电子政务开展的角度,解决电子政务发展中函待解决的问题,如电子签名、电子支付的合法性、制定电子政务信息技术规范,并及时修改既往法律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要加强政府信息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反病毒、反黑客技术,保证信息网络的安全,制定相应的管理法律法规,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管理、维护、内容和形式的规范进行必要的规定和约束,保障政府信息网络的规范、安全运行。加拿大政府已投资10亿加元建设电子政务的“安全渠道”。这个项目成功实施后将使该国电子政务的安全度有相当程度的提升,公众将会更信任政府的在线服务。
关键词:电子政务 政府创新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和主要内容
电子政务是指国家政府机构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政府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空间、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的、规范的、透明的、全方位的、与时俱进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真正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出现,是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相对成熟之后,它不仅意味着政府信息的进一步透明和公开化,还意味着政府要通过网络来管理其公共管理事务。
从组成上来看,电子政务的主要内容有:
1.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
这是电子政务的基础,是对传统办公模式的技术优化和网络优化。
2.政府部门之间通过网络实现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
政府的各个部门信息资源可以做到共享,实现多部门网上联合办公,比传统办事效率要高得多、信息含量也要大得多。有助于节约资源、有效共享,从而达到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3.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公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
政府的各个部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公众服务,及时听取公众的反馈,及时传递信息。体现了整个政府的高效与便捷。
从应用形式来看,电子政务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电子采购、电子招标、电子邮递、电子资料库、电子公文系统、电子税务、电子身份认证及网上福利支付等多种形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电子政务经过了十几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也沉淀下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中国电子政务的广泛应用和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主要面临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对电子政务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首先,推动电子政府建设的原动力不足。中国的电子政务是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趋势下,由政府自主提出建立的。作为电子政务应用的主体――公务员和服务对象都对电子政务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客观上造成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动力不足。其次,对信息化的片面认识或误解。许多人把政府管理信息化当作一项纯技术性工作来对待,认为给了钱、给了人,事情就可以办成。而事实上,政府管理信息化是一场改革,在某些方面甚至是一场革命。没有强有力的政治领导,个人和集团的利益无法触动,利益冲突无法协调,标准无法统一,系统无法一体化,资源无法共享,重复建设无法避免,信息化的最终目标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再次,“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期以来,由于信息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不够,在企业和政府部门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数据,重建设轻使用”的认识误区。他们在设备选型和网络构筑上肯下功夫,肯花大钱,却没有用心地去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和使用不同步的问题长期存在而得不到解决。
2.管理中的不规范现象十分严重
电子政务是一项系统工程,持续时间长、涉及范围广、实施过程复杂,必须统筹规划并且有制度保障。当前各地的信息系统,很多是行政领导凭主管意愿进行决策,由不同的网络公司依据各自标准开发,系统之间缺乏统一标准,形成了众多分散、相互封闭的信息资源系统,难以有效实现信息共享。
3.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
政府管理信息化需要法律和法规来加以保障,而当前中国信息化法制建设比较滞后,严重制约了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发展。
4.人员素质问题影响应用质量
政府管理信息化的实效性、安全性和长期性,以及信息资源的采集、处理、分析、维护的复杂性,客观上需要一批即懂业务又懂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公务员适时进行在线维护,及时处理各种突发故障。当前各部门这类人才严重缺乏,信息工作人员的地位和作用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更多人才宁愿去大企业工作从而导致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1.切实转变观念,进一步突出电子政务发展的战略位置
一方面,需要认识到电子政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在于政府创新体系的支撑;另一方面,要拓展队电子政务的视觉空间,以更富战略的眼光来把握电子政务建设,立足于技术运用与管理变革相结合的高度,来认识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新观念、建立新法规、开创新局面,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能力和作用,变革政府运行的机制,实现信息化与现代化的有机互动。
2.加强整体规划
制订电子政务发展的整体规划,并有计划的分步骤逐一实施。注重从整体上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且具有个性化的贴心服务,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互动与信息畅通、信息互换,遵循统一的标准和规则,实现对社会公众更好的“一站式服务”。
3.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没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政务,就是空谈,我们必须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着力解决资金、政策保障等各方面的问题,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信息基础设施是互联网联结的基本条件,是电子政务系统与公众联系的通道,要集中资源加快进行高速、大容量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提供语音、图像、多媒体、数据传输等业务,为电子政务和其他各种信息应用提供优良的通信基础。
4.加快电子政务法制化进程
发展电子政务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立法先行。要与时俱进,及时修改现行法律、法规当中与信息技术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对政府信息网络的建设、维护和管理进行必要的约束,同时依据法律有力预防和打击计算机犯罪。
5.加大对公务员信息化的培训力度
一是培养各级政府行政领导的信息化意识,把电子政务及其发展放到重要位置;二是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选拔和使用;三是加强普通公务员实际操作的培训教育。通过多层次、有计划地培训使全体公务员在实施电子政务的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改善公共服务。
总值,电子政府是政府改革的必经之路,在网络载体上实现对政府管理的创新和对政府职能的转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通过建立电子政府,可以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在网上树立各级政府新形象,使各级政府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公众,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对于建立一个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对促进改革开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孙正兴,戚鲁:《电子政务原理与技术》,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
关键词:电子政务教育管理运用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电子政务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以向网络迁移的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为基本内容的政务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务工作的一次革命,它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电子政务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较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有力的领导、组织和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全面的技术支持;而最难的是政府内部流程的再造和改革,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电子政务的关键在“政务”,电子政务从开始规划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都必须以亲民务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宗旨。
我国电子政务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化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要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大力协调,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二是专业化的政府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等。
二、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功能需求分析
作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如何更加迅速和便利地查询资料和信息,如何更加便捷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设想,如何在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中能够达到自己要寻求更多帮助和追寻的目标等等,电子政务的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学生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的分析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更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功能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生们的电子政务需求具体地包括:学生公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查询、网上选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服务、办事程序指南、投诉受理、信息反馈、就业指导服务、留学与深造、电子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邮件系统服务、留言板、申报大学生科技项目的网上审批、科学研究的咨询服务、电子证件服务、人生保险网络服务、运动与健康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网上服务等等。
(二)教师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大学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造就人才摇篮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满足教师的需求,一切服务于教师是好人才培养的基础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包括:教师公告、学术交流与信息反馈、网上学习的课件制作、网上的信息查询与投诉受理、教师证件服务、教师人生保险网络服务、网上医疗服务、数字办公自动化与各类文件的查询、视频会议、远程办公、档案系统的建立与教师数据库的建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查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南与网上审批等等。
三、国外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纷纷确立以推进信息化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其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重构与信息网络革命相适应的服务与管理方式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一)美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信息、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技术的有效利用,以建立更好的政府,2003年普遍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并提供有选择的政府电子表格发送。为了全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美国联邦政府组建了若干监管政府信息化的组织机构,统一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推进、法规政策制定、投资管理、业绩评估等工作。他们对电子政务提出了三个考核指标: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他们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对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目前美国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形成了“网站多、内容全、网连网”的特点。现在全美已建成政府网站超过2.2万多个,可以搜索到分站点超过5100万个。美国电子政务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政府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地为大众提供服务,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在一起便形成了政务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从美国的电子政务的实施与推进中,对我国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服务、公民为中心的观念;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四是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五是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六是借鉴电子商务经验,采取市场运作模式。
(二)德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2000年9月18日了“联邦在线2005”计划。它的目标是为了使联邦政府的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以便公民、企业、院校及其他机构能够更快捷和有效地获取联邦政府的各种服务。根据这项计划,2002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试运行政府网上采购平台,同时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估计在明年。
德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制定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规划指导原则,注重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了一套评估服务,重组流程,加强了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和公务员培训,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发展,并推动地方现代化示范。如多特蒙德市为居民提供从出生——教育——当兵——驾照——住宅——搬家——结婚——退休——死亡等一系列的网上24小时服务。
从德国的电子政务的实践与运用中,给我国的启示是:电子政务必须有统一规划和专职领导机构;在新形势下应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重组;必须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立法必须与电子政务相匹配。
四、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建
(一)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等学校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与人才集聚地,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大众媒体密切关注的中心,是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地,也是人们向往与敬佩的殿堂。随着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公电子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监督电子化、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化、学生疑难解惑网络化、心理咨询多样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们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高等学校实行电子网络信息系统的推进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与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与启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划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与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教育与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立好数字化校园实施21世纪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新观念的必要保证,是利国利校利民的大事,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与信息事业发展的助动力,是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缩小差距的明智举措。
(二)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具体设想
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条件下,在学校领导负责成立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进行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划,积极筹集一定的资金,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更新信息与服务的内容要求,保证学校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帮助。
构建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术专家电子档案系统。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与人才库的建立,也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人才管理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研究。
构建学校的办公电子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办公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
构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站与学校网站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为了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查询,便于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种科学研究的课题,参加各类科研与教学活动,参加学生各类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