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

第1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教育工作重点

根据十六大提出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教育部最近确定了教育工作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实现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目标,教育工作要不断增强教育的开放性、灵活性和多样性,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更加广泛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为实现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的目标,决定从现在起到2005年,巩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果,打好“普九”攻坚战,使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到2010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更大发展,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到2020年,在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形成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为实现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要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增强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使学校成为终身学习服务的重要载体。

(摘自2002年12月27日《江西日报》)

教育部发出通知

要求多元评价学生

教育部日前发出改革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的通知,要改变目前“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分数不重能力的评价与升学制度,要求教师、学生、社会多元评价学生。

通知指出,中小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的改革,要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发展,对学生的评价应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多个方面。

教育部还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要采用多样性、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要建立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成长记录应收集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成绩记录及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与文艺活动记录,教师、学生的观察和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与测验的信息等。

要改变长期以来以升学率作为惟一标准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做法,建立起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中小学评价体系。初中升高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体差异,改变以升学考试科目分数简单相加作为惟一录取标准的做法。高中录取,可试行参考学生成长记录、社会实践和社会公益活动记录、体育文艺活动记录等资料,综合评价进行录取。

(摘自2003年1月3日《钱江晚报》)

北京中小学教师必

修心理健康课

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包括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北京市教委首次把“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作为全体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至少要学习30课时。全市中小学教师关于“心理健康”的培训将在2005年底前完成。

据介绍,通过“教师及学生心理健康”的培训,要使全体中小学教师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表现,掌握针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辅导或指导的手段和方法并能对学生进行辅导,同时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新一轮的培训将更倾向于案例分析和心理辅导相结合。北京教育学院将负责组织专家设计教案,考核由全市统一组织。

(摘自2002年12月30日《齐鲁晚报》)

我国每8个青少年

有1个心理亚健康

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22个省市的调查结果显示,约13%的青少年存在明显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其中部分人的情绪问题、人际关系紧张现象十分突出;与此同时,16%的青少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焦虑、强迫、抑郁等症状。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并且近年来有上升趋势。

专家认为,青少年的内心矛盾冲突本来就是非常强烈,对某一事情的误解往往导致行为上的偏差,有时甚至做出不顾一切地伤害别人、损害社会的极端举动。很多老师、家长以为,事情发生了,对学生处理了,就没事了。实际上,恰恰忽略了学生的心理亚健康问题。

(摘自2003年1月11日《科技日报》)

上海实施职业教育

工程

上海经济的持续发展不仅需要高素质的管理、研究人员,更需要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最近上海市推出了发展职业教育的举措。

这些举措包括:就业与创业能力培训工程。对失业人员、从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加强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快培养一批数控机床维修操作工、软件蓝领、高级护理等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劳动力竞争的高技能人才;外来务工人员培训工程。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学习文化知识、技术技能、法律常识等,提高他们的素质;终身培训体系构建工程。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把职业学校办成面向全社会的、开放的、多功能的教育和培训中心。此外,还将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工程和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工程等。

(杜启荣摘自2002年11月30日《新闻晚报》)

瑞典中小学的

劳动技术教育

瑞典在基础教育阶段一贯重视手工劳动教育,同时注意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的更新。瑞典中小学的手工课从3年级至9年级连续开设7年。

手工劳动教育之所以受到高度重视 ,是因为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对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至关重要。手工劳动教育既有普遍的适应性,它对所有儿童和青少年都适合,又不受学校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手工劳动教育为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较为完美的内容和形式。

除手工劳动教育外,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年级还增设了一些新的劳动教育课程,如在7―9年级增加了技术课和幼儿保育课等。劳动教育的形式也有变化,除课堂教学外,还通过参观和调查,让学生获得不同劳动领域、工作环境和职业的感性认识,为以后接受职业教育或选择职业作些思想准备。

(摘自2003年1月6日《文汇报》)

威廉姆斯的

创造力教学策略

美国著名学者威廉姆斯为培养、激发小学生的创造力提出了以下教学策略:1.激发性问题。运用发问的技巧,提出有激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多方面探求各种事物的新意义,分析探索知识的功能,去发现新知识和新事物。2.随机的探求。将一种熟悉的结构随意改变成另外的结构,并从随意变动结构的那些新方法中获得一种新范例。3.直观表达。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感受事物,培养表达的技巧,同时启发他们对事物的敏感性。4.以调适促发展。辅导学生从错误或失败中学习,强调发展胜于调适;通过积极调适而拓展出发展的多种选择及可能性。5.创造性倾听技能。辅导学生从学习听别人讲话中,产生新见解及获得由一事物导致另一事物的资料。6.视觉化技术。辅导学生用具体的图或实例的方式来表达或说明各种观念、思想情感、经验。

(摘自2002年12月9日《文汇报》)

日本儿童的“食育”

日本学者提出,在育儿学中除德育、智育、体育外,还应进行“食育”。所谓“食育”,就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及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生观培养上。

“食育”的主要内容: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懂得餐桌上的食物是怎样来的和怎样做的”。基于此,日本学者认为,从儿童能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灌输一些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样吃、吃多少等知识。在连续强化教育中,潜移默化地使他们认识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儿童接受“食育”后,能将健康的饮食习惯延续终身。

在饮食中培养人生观:在向儿童介绍各种食物的来源和制作时,可说明这些食物的制作需要付出的劳动。让孩子们参加食物的制作,更会加深“有劳动才有收获”的体会。还有,孩子在吃鱼时,怕被刺喉,家长便予以鼓励。让他们知道,集中精力,以经常吃作为锻炼的道理。

(盛荣强摘自2002年12月15日《南京日报》)

美国人眼中的优秀儿童

1.具有技巧和知识,能适当运用这些技巧和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集中注意力来求得解决某一问题。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

4.坚持性强,能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用急切的心情去努力完成。

5.反应性强,容易受到启发,对成人的建议和提问积极作出反应。

6.有理智的好奇心,能从自己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并且自己能够提出新问题。

7.乐意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和进行争论。

8.机灵,具有较敏锐的观察力。

9.善于正确地运用众多词汇。

10.具有独创性,能够用新颖的或者异常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11.想像力强,能够独立思考。

12.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

13.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1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摘自2003年1月7日《齐鲁晚报》)

父母是最好的“玩具”

牛津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西尔瓦经过对3000名3―5岁的儿童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儿童的成功与他们所

拥有玩具的多少和类型、父母陪伴他们时间多与寡有着极其复杂的关系。给孩子们太多或者类型不当的玩具,对孩子们有很大的害处。因为他们在大堆的玩具面前往往感到无所适从,更不可能在某一种玩具上有足够的逗留时间并从中学到什么有益的东西。”

研究者指出,与父母有很多时间共享的孩子在很多方面要胜过有大量玩具的孩子,甚至于那些会玩电脑的孩子。

(摘自2002年12月5日《齐鲁晚报》)

早晨睡懒觉有助于

掌握新技能

研究人员对睡眠方式进行研究时发现,被称为第二阶段睡眠,即在熟睡与做梦之间那段时间的睡眠非常重要。研究者说:“有些情况下人们在一个晚上会有50%的时间都处于第二阶段睡眠。假设我们每天都睡8个小时,那么最后的两个小时对于强化记忆尤为关键,但这两个小时的第二阶段睡眠往往因为人们要早早起床而被打断。”

这一研究结果对于运动员、音乐家以及外科医生而言非常重要,其他一些需要用手来完成高难度动作的人也会因此受益。

研究人员说,这一研究结果也许还可以解释为何婴儿的睡眠时间较长。这是因为:“婴儿在睡眠时间里也在学习。”

第2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思考

2014年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演讲中强调中国高等教育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多所地方本科院校将逐步转型,做现代职业教育,重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今后,我国将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由此可见,了解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找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对策将成为职业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今后工作的重点。近些年,我国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建设与完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已初步形成,但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个体发展的需求。因此,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至关重要。

一、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启蒙教育开展不足

近些年国家政府及教育相关部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与此同时逐步建立起稳定的初等、中等、高等三个层次相衔接,以中等职业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现行职业教育体系。尽管如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并不完善。

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一些学校象征性地设有劳动课、手工课、自然课以及职业生涯规划课等,但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还没有清晰的规划,职业分类介绍、职业知识介绍和职业意识教育也未能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有的学校,所谓职业启蒙教育课程实为象征性的,仅以此应付有关部门检查,实际以这些课程为幌子来讲授数学、语文、外语等公共基础课。总之,学生受到的职业启蒙教育是零散的、断续的,甚至有时是反作用的。因此,一方面学生所受教育本身是不完整的,普通教育学生缺少对其生活以及所在社会的基本认识,另一方面学校未能为职业准备教育奠定必需的认知基础,学生进入职业准备阶段时的选择盲目性大。以至于初三学生在面临升学选择时只看重普通高中而忽视职业技术学校,轻视实践操作能力培养而重视理论学习、导致整体职业技术学校吸引力较差、生源不足、生源素质相对较低、职业学校社会影响力较差等问题。

(二)重普教、轻职教,普教与职教缺乏沟通

一直以来社会大众普遍对职业教育地位认识不足,仍坚持认为只有精英式的普通教育才是成才的唯一出路。目前我国教育观念有很大改变,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初中毕业生,不会选择继续深造而是直接进入社会就业,由于这部分学生没有经过任何有关职业教育的培养,相对缺乏劳动者基本的素养,在市场竞争中缺乏竞争力,只能从事最为简单的体力劳动,薪酬较少;还有一部分学生,即使选择就读于职业院校,但是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对职业教育缺乏了解,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对社会的职业概况缺乏了解,没有明确的职业定位,绝大部分学生都是听从家长或是教师的建议选择专业,这就为日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学生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没有学习热情,甚至会导致退学的情况出现,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在普通院校学习的学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则将注意力集中于高考上,同样缺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与社会职业发展关注较少,在填报志愿时闭门造车,盲目性较大,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与职业选择,易在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失去优势。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二者之间缺乏相互的沟通。普通学校的毕业生可以选择高一级的职业教育,而职业中专等学校的毕业生则几乎不可能再接受高一级普通教育,尽管有相关政策允许,但实际上,由于受教学内容、高考制度、高考内容以及中专升学环境等的影响,这些毕业生基本上没有能力升入普通高校。①这样相对封闭的教育结构制约了教育的协调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发展的空间,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三)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低、吸引力和发展潜力不足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早,但由于种种历史与现实等原因,目前职业教育体系并不完善,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绝大部分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历仅为专科,有少部分的本科学历,目前几乎没有本科以上的学历教育。这样的现状导致高职学生大部分只能升入普通的本科院校,不能继续的进行职业教育的学习,从此脱离职业教育的体系,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换言之,高职学生是以放弃自身所学专业为代价,换取接受本科教育的机会,从而获得本科学历,这在重视学历教育的今天,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的隐性萎缩。

综观职业教育,其体系应该是纵向相互承接、横向相互关联、立体、灵活的,但是我国目前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还未能实现在纵向上的顺利承接。在学历教育方面,中职生升高职、高职生升本科,职业院校的学生几乎在每个环节都会受到大大小小的阻碍,与普通院校的学生相比,职业院校学生求学深造的机会也较少。

(四)职业从业资格认定体系与职业人才聘用体系不严谨

现阶段,我国职业资格认定体系还较为混乱。大部分职业资格认定考试如:国家人力资源师、国家心理咨询师、国际职业培训师等不限考生之前所学专业,只要缴纳相应考务费用便可直接参加考试,分数通过即可颁发从业资格证书。更有甚者,部分培训机构还打出保过培训等旗号。②这样,职业资格认定体系不够健全,没有相应的法律保障,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得到保证,加之凭证上岗的企业聘用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使相关劳动力市场混乱不堪。

更重要的是,我国职业资格证书体系还不完善,证出多门、互不认可的情况比较普遍。这样职业证书缺乏代表性与权威性,便不能够引起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关注,职业教育始终处于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策略

(一)广泛开展职业启蒙教育,深入贯彻职业技术教育思想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首先应从开展职业启蒙教育入手。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的职业启蒙教育没有明确的设计状况,课程设计以文化课为主,即使在小学教育阶段劳动课、自然课也没有真正的进入每所学校的课堂;许多大学生对自身的职业角色定位模糊,职业生涯规划课也应该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为此,最重要的是要把职业启蒙教育纳入教育法制体系,在制度与政策的多重保护下使其发挥作用。同时在学校课程改革中,应把职业意识教育、职业道德培养与一般的职业知识教育充分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去。尽力减少由于应试教育培养模式的缺陷所带来的麻烦,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提高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二)加强普教与职教间的沟通和渗透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劳动者感受到巨大的就业压力,劳动者在锻炼自身实践操作技能的同时还加强理论学习,期望通过加强文化学习而改善自身能力,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在现代的教育模式当中,应该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二者之间的沟通并不同于融合,应该在彼此坚持原有办学方针和办学目标的同时,在普通学校增加实践操作机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加强职业教育宣传、开展职业道德培养等活动,充分的将职业一般知识、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融入日常教学中;在职业学校重点抓好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锻炼,以提高专业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为重点,同时加强对学生基础知识的灌输与传授。③

另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决不能是自成体系、界限分明和互不联系,应该要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的沟通和衔接体系,为学习者的多种选择提供机会。

(三)提高职业教育学历层次,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潜力

当前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断头桥”,学制短且学生不能够继续深造。今后,在构建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学校应继续发挥其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学校要发挥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还应注重发展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国将搭建人才培养的“立交桥”,让学生一直可以从中等职业一直读到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到专业硕士,甚至专业博士。每一个层次通过多种形式的衔接,形成多层次衔接贯通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四)完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与职业人才聘用体系

随着职业教育的备受重视,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应继续完善一系列政策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职业教育法制化制度,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保障整体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为人们就业提供支持与保障。

首先,应建立并完善职业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承接关系,切实加强职业培训,实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才能凸显出职业教育较之普通教育的优势之处,使人们看到选择职业院校对其未来职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职业资格证书是个体职业能力的证明,也是职业院校学生的竞争力所在,因此,在职业院校中完善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是符合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

其次,在职业资格认定制度方面,应该从参考人员身份、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等多方面严格把关。凸显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性,提高职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职业专业人才的专业性高低,关乎劳动力市场秩序的好坏,关乎职业教育地位的评价;职业专业人才的不可替代性有利于职业教育整体地位的提高,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需要通过国家、地方、社会团体、企业、个人的共同投人,联合推动新时期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构建一个结构完善、功能齐全、发展潜力巨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 周浩波.关于职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年

[2] 周浩波.提升竞争力是职业教育应当关注的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

[3] 王英杰.试谈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趋势及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3月

[4] 王建.未来十年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模式与政策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

[5] 孟凡华.鲁昕强调: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

注解:

① 周浩波.关于职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12年

第3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1、幼儿教育:加快农村规范化、标准化幼儿园建设,力争全县农村规范化幼儿园达到70%,农村省一类园达到12所。幼儿教育入学率达到95%以上。

2、义务教育:全县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100%;初中在校生巩固率达98.5%,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达到100%。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标准化学校达到50所。强力推进特色学校建设,使每镇涌现出2至3所特色学校。

3、普通高中教育:加快省示范性高中创建步伐,年内胡各庄高中通过省示范性高中达标验收,长凝高中争创省示范性高中。全县普通高中升学率有新提高,本科二批上线人数达到1200人以上,确保我县高考强县地位。

4、职业教育:职教中心招生达到1600人、学生就业稳固率达到75%以上、对口升学率达到90%以上、“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人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000人,使之真正成为我县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的重要基地。

5、成人教育:加强镇成人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力争2至3所镇级成人学校达到市级示范性成人学校标准。成人教育功能有效发挥,举办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500期,培训农民10000人次,培养“新农村双带头人”700人。全面完成初中毕业生“三加一”培训工作。

二、保障措施

(一)以育人为根本,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1、推进德育创新,提升育人质量。认真贯彻落实《滦南县教育局2009—2010年度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创新德育模式,丰富德育内涵,拓展德育阵地,不断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人本化、生活化、社会化。突出抓好德育队伍建设,加强业务指导和培训,发挥网络平台优势,通过设立德育专刊、举办班主任论坛等形式,努力形成制度化的德育研讨和交流机制,培育高素质的德育管理队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总揽,以基本道德规范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重点,不断推进德育方法、途径、制度创新,在“精细”上做文章,在“内化”上找动力,在“自觉”上求实效,形成学生自我教育、主动发展的生动局面。全面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范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培训和辅导,培养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有效整合社会德育资源和组织优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结合、协调联动,形成合力育人的良好局面。

2、强化师德教育,树立良好形象。着眼于教师队伍现状,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师德建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制定《教育局关于在教师队伍中开展“五讲五重”师德主题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明确目标要求,分阶段、分层次开展师德教育活动,积极营造“校校抓师德、人人重师德”的良好风气。进一步加强师德宣传,通过典型示范,弘扬正气,树立新风。明确师德“底线”要求,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着力解决教师队伍中存在乱办班、乱收费、有偿家教、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等师德失范现象,纯洁教师肌体,维护教育形象。建立并完善师德建设考核机制,将教师师德表现作为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优奖励的重要依据,并纳入绩效工资的评价范畴。各学校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从方法创新、制度创新入手,建立健全具体化、个性化的师德教育规范,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确保师德建设纵深推进,取得实效。

(二)以“教学质量提高年”为抓手,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1、抓课改促教学。将2010年确定为“教学质量提高年”,不断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向课堂要质量。全县初中要按照“巩固成果、稳步推进、保证质量”的方针,继续强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加强交流,积累经验,认真总结,提升内涵,力争推出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不断将新的课堂教学改革引向深入;各小学要立足于智力开发和兴趣培养,不断实践“主体性教学”思想,尽快生成各具特色、高效实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各普通高中要切实转变观念,把握新理念,研究新课程,探索新教法,大力推广“分组合作探究”、“自学辅导”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价值取向,提高三年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教学质量持续攀升。

2、抓教研促发展。坚持以课题研究为引领,以教学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县局教研员要深入基层、扎根课堂,充分发挥传递教改信息、改革教学方法、矫正教学策略的作用,引导教师加强交流与合作研究,通过开展各个层次的教学观摩、授课评课、竞赛比武、专题研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活动,促进

教师共同成长。发挥县、镇、校三级教研网络,大力推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校本教研模式。进一步建立教科研激励机制,指导中小学开展各学科共同参与,学校整体实施的教科研活动。启动教科研示范学校评选工作,抓典型、树标兵,促进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

3、提高体育艺术教育水平。以体育艺术课、大课间活动、第二课堂活动为平台,扎实开展艺术节、体育节、篮球赛、美术展、文艺汇演等群众性体育艺术活动。全力推进中小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大力实施“一校一品牌、一生双爱好”工程,科学谋划、制定方案,精心组织,发展学生爱好和特长,并将其纳入学校常规档案体系。年内县局将对工程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并将其列为学校综合评价的重要指标。

(三)以“三风”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学校管理效能

1、突出抓好“三风建设”。切实将“三风建设”摆在学校管理的重要位置,以教风带动学风,以学风塑造校风,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质量和办学水平。教风建设要侧重于规范教师日常教学行为,督促教师端正教学态度、严格落实《课堂教学常规》。加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反思等基本教学环节的检测和管理,积极构建学生、学校、家长共同参与的开放式教学评价体系,激励教师严谨治学、务实创新;学风建设要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动力。各学校要积极推行班级自主管理模式,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学习教育活动,营造勤奋学习、求知进取的良好风气;校风建设要突出抓好学校文化建设,既要注重物质文化建设,大力开展创建花园式、园林式、书香式校园创建活动,更要本着“深层次挖掘、高品位提炼、分阶段实施”的原则,加强学校思想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人文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展现团结拼搏、创新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2、抓实学校常规管理。全面落实“细、严、实、常”基本要求,不断推动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人文化”。各学校要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按照省颁课程标准开齐、开足、上好全部课程;大力实施“降、活、提”工程(即:把学生的课业负担降下来,让校园活起来,使教育质量提上来),让中小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学校精细化管理,关注细节,延伸触角,完善制度,建立覆盖学校各个环节的管理体系。创新管理手段,发挥管理“名校”作用,通过结对帮扶、捆绑发展等途径,共享先进的管理经验,实现整体发展。继续完善学校常规管理督导检查评价机制,落实“局长包片、科室包校”责任制,将随机抽查和年终考评相结合,调动学校实施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3、加快特色学校创建步伐。各学校按照“以特色促发展、以特色树品牌”的思路,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全面推进特色学校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要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和传统优势,将特色创建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等有机融合,按照“选准特色-培育特色-发展特色”的阶段要求,扎实开展创建活动,提高学校办学品位。县局将加强对特色学校创建工作的督导和管理,定期举办汇报会、观摩会、现场会,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不断提高学校创建水平。

(四)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力打造高素质干部教师队伍

1、创新人才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大教师引聘力度,采取考试和考核相结合的办法,择优聘用一定数量的师范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解决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的矛盾。本着“优势互补、协作互助、共同发展”的原则,打破校级和区域壁垒,进一步科学配置和优化人力资源,稳步推进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服务制度、骨干教师巡回授课制度、紧缺教师跨校走教制度、区域内中青年定期交流制度。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对农村、边远地区教师给予政策倾斜,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的实施,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以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为重点,坚持面向全员、倾斜农村、突出骨干的原则,建立教、研、训、赛一体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认真贯彻《滦南县教师继续教育纲要》,全面实施新一轮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围绕普通高中新课标教材实施,采取聘请专家讲座、开展校本教研、举办案例分析等形式,着力加强高中教师的教材培训和教法指导,提高教学工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发挥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开展教学观摩和交流互动活动,辐射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3、加强校长队伍建设。围绕“五好”(班子团结协作好、中心工作落实好、常规工作管理好、校务财务公开好、勤政廉政风气好)的总体要求,着力加强学校领导班子思想作风、组织作风和工作作风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校长素质提高工程”,制定培训规划,拓宽培训渠道,将自学和集中培训相结合,岗位培训和提高培训相结合,努力提高校长队伍理论素养和管理能力。积极探索校长队伍选拔、考核、奖惩的有效机制,健全校长队伍竞聘上岗、交流锻炼、末位淘汰等制度,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选人用人格局。

(五)以均衡发展为导向,全面推进城乡教育等值化进程

1、大力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方针,制定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固改造方案,确保完成工程总量的90%。主动对接上级政策导向和投资方向,强化项目带动,拓宽筹资渠道,将校舍安全工程、陈旧校舍改造工程和学校布局调整统筹考虑,计划投资6678.6万元,分期分批实施宋道口初中宿舍楼、长宁镇温庄小学教学楼等49个建设项目,新建校舍68290.66平方米,进一步提高学校基础办学能力。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以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为重点,积极稳妥地调整学校布局,不断扩大优质教育服务范围,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进程。

2、扎实推进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工程。坚持以装备促普及,以应用促发展。计划投资100万元,购置教师办公电脑350台,使初中教师人机比达到3:1;投资100万元装备多媒体教室67个,提高学校“班班通”覆盖面;投资20万元,建设教育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逐步实现网上办公,提高工作效率。以网站建设为契机,以应用为重点,积极搭建资源建设平台,加强技术指导和师资培训,努力开发实用性资源库,力争完成500g以上的资源建设,形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

3、强力推进“普三提高”工程。以建设农村规范化幼儿园为着力点,加强幼儿园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分类挂牌动态管理机制,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年内力争东黄坨镇中心幼儿园、宋道口镇中心幼儿园、方各庄镇李方各庄独立幼儿园通过省一类园验收。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幼儿园规范化管理,优化幼儿一日活动,提高保教质量。将幼儿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办园的突破口,面向全体幼儿,多渠道、全方位开展艺术启蒙教育,培养兴趣爱好,开发幼儿潜能。积极引导幼儿园增强自主发展意识,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整体竞争力,吸引更多地幼儿接受正规优质的教育。

(六)以服务县域经济发展为宗旨,做大做强职业、成人教育

1、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按照“优化结构、突出特色、灵活模式、促进就业”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办学活力,确保形成出口旺、入口畅的良好局面。紧紧围绕市场和用工单位需求,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拓宽“校校结合、校企结合、产教结合”的办学渠道,强化“订单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进一步畅通就业渠道,健全完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积极做好职前指导和跟踪服务,提高学生就业稳固率,把毕业生打造成有影响力的品牌。突出抓好招生工作,加大宣传攻势,制定责任目标,层层分解任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促进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2、大力扶持成人学校自主发展。各镇成人学校要依托资源优势,发挥阵地作用,创新办学模式,以服务“三农”的实际成果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要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师资培训,力争打造一批素质较高、技术过硬的“本土型”、“专家型”教师队伍。发挥“上挂、横联、下辐射”的功能,推动新项目、新品种的引进、实验和推广,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瞄准农村特色养殖和高效农业,发挥成人学校阵地作用、职业学校人才优势,采取长短结合,以短为主的办学模式,大力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着眼于构建学习型农村,举办农民学历教育中专班,计划开设种植、养殖、农村经济管理三个专业,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学历水平。

(七)以“创建平安和谐校园”为载体,努力提高教育幸福指数

1、着力加强学校安全管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防控工作,严格执行安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完善应急预案,努力构建防控有力、处置迅速、责任分明的学校安全工作体系。突出抓好甲型h1n1流感的防控工作,严格执行晨午检、消毒和病因追踪登记等一系列制度,加大督导检查力度,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围绕防火、防食品中毒、防校园踩踏,经常性开展安全知识教育和应急演练,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防范能力。

2、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全面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继续深化民主评议学校工作,促进教育行风不断好转。健全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制度,切实加强基建工程、物资和图书(教辅资料)采购、后勤保障等工作的监督管理。加大教育收费监管力度,深入推进政务、校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和群众满意度。

第4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关键词:儿童;生涯启蒙;体系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6-0271-02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明确提出初步了解技术和职业生活应是普通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标志着世界开始重视“职业启蒙”。[1]“职业启蒙”的开展依托于生涯教育(辅导),即依据一套系统的计划,通过生涯辅导人员协助个人建立并发展一个整合而适当的自我概念,然后将此概念转化为实际的选择与生活方式,达到个人的生涯发展目标,同时满足社会的需要。[2]美国的职业生涯教育从1994年进入全面发展时期。生涯教育的目的是为所有学生提供职业准备,包括从幼儿园到社区学院或大学的学生。我国台湾地区也在法欧美的基础上成功进行了本土化,经过多年实践,至今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职业生涯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特别是学前阶段的生涯教育,目前还处于探索期。

幼儿园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职业启蒙至关重要,此阶段是孩子们生涯的起点,是他们开始探索自我世界和外部世界的起点。在幼儿园孩子们所接受到的教育,特别是思维习惯、个性品质方面的引导会影响到他们的未来人生的发展。笔者基于3~6岁孩子的认知水平,考虑从幼儿园教育的游戏设计和角落设计入手,建立儿童生涯启蒙教育“3w”体系,实施“家校”互动,使游戏开展和功能区开发协同作用,唤醒孩子的生涯意识。

一、“WHY”

按照舒伯生涯发展理论,3~10岁是孩童发展自我概念的重要阶段,以自身的“需要”为主要考虑因素,这个时期幻想中的角色扮演非常重要,通过不同的职业体验类活动,获得自我肯定,建立信心。儿童职业体验馆作为一个“舶来品”,馆内有规范的微城市设计、仿真的职业体验场所,多样化的职业类型。由于其“寓教于乐”的教育价值,非常受孩子和家长的欢迎。职业体验是生涯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不能满足多数孩子对生涯发展的渴望。因此,幼儿时期开展儿童的“生涯”教育启蒙活动非常必要。

二、“WHAT”

1953年,舒伯在继承前人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阶段论,即为职业行为和职业态度提供了一个框架,叫做发展任务,一个发展任务就是个体在生活中的某点上需要面对的新的成就或责任,此任务的完成会带来幸福和成功。幼儿园的生涯阶段性任务是生涯启蒙,启蒙教育的载体可以是游戏、集体活动、社会实践等。

(一)兴趣的探索

兴趣是指无论我们能力高低,也无论外界评价如何,我们依然乐此不疲的事情。兴趣与能力无关,在能力、技能尚未全面开发的儿童时期,兴趣探索是最容易融入到幼儿生涯教育的元素。霍兰德兴趣理论把人的兴趣类型分为实用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事务型[3],把职业也分为以上六种类型,比如工程师、园艺师等是实用型职业,实验师、科学家是研究型,演员、作家是艺术型等。如果人的兴趣类型和职业的类型一致,就表明两者匹配。喜欢整理玩具的孩子的兴趣类型是事务型,事务型的兴趣类型对应职业如会计、程序员等;喜欢搭积木、拼图,一般是实用型,对应的职业比如工程师、科学家等;在团队活动中,如果小朋友经常主动担任领导者是企业型,对应的职业比如企业家、市场营销员等;喜欢为他人服务是社会型,对应的职业比如护士、园丁。

幼儿园的教室角落布置,可以体现生涯启蒙教育的幼儿观和教育观。3~6岁儿童的兴趣探索可以以功能区开发为载体,幼儿园的角落区域可以包括:积木角、桌面玩具角、科学小活动角、图书角、家庭角等。各个活动角用不同的家具分隔开来,这样便于儿童清楚地选择活动区。与此同时,教师可纵观全局,及时记录、整理、对比。孩子们在自由活动时间喜欢停留在哪个角落,那么就可以基本判定孩子的兴趣类型(表1)。幼儿园小朋友的自我认知水平不够高,还不能够认识到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幼儿园教师通过观察记录来确定孩子的兴趣类型,进而再和家长进一步交流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以确定孩子在现阶段的兴趣类型,帮助家长在家庭教育、课外教育中进行个性化兴趣培养。

(二)技能的培养

技能分为三类:专业知识技能、可迁移技能和自我管理技能。其中专业知识技能是和职业相关的专业技术知识,这个一般放在高等教育阶段进行;可迁移技能是指职业内外能够通用的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是一个人的品质,是决定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在美国1989年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中[4],明确了指出属于小学生的12条职业能力中包括与人交往等四项可迁移技能和良好工作习惯重要性的认识等两项自我管理技能。自我管理技能是关乎人的品质的问题,可以延伸到幼儿园教育,进行尝试性开展。

良好的工作习惯的培养对于4~6岁的孩童来说可以从个人用品资料放置有序做起,比如整理各活动区的玩具架,要求摆放整齐、分类清楚。与人交往、合作是现代社会人的重要的技能之一。美国的职业启蒙教育起步较早,他们重视个人对团体的贡献,比如幼儿之间的相互帮助,集体排演小话剧,家庭之间的“玩伴日”活动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鉴美国幼儿教育的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更多地开展集体活动,提高孩子们之间的互动性。另外,每个活动区幼儿的活动尽量保持开放性,以通过交往活动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发展他们的社会技巧。

(三)角色的认识

舒伯的生涯彩虹图表明人在一生中会有很多生涯角色,比如儿女、父母、员工、学生、伴侣、公民等,帮助孩子们认识了解各个角色以及各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是提升孩子社会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现实和模拟两种活动载体来实现。模拟途径是指幼儿园定期模拟各种情景,如家庭聚会、社区活动等,让小朋友按照自己的理解去设计、扮演生活中的各种角色;现实途径主要是依靠家庭教育开展,引导孩子注意观察“妈妈”、“爸爸”、“奶奶”等典型人物一天的生活。两种途径相互结合,以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堂启发,引导孩子们加深对各种角色的认识。

(四)外部世界探索

生涯启蒙需要孩子们更多地接触外部社会、探索外部世界,并且和社会环境中的人和物进行互动交流。教师和家长必须鼓励幼儿积极地与自热环境、社会环境进行相互作用。幼儿利用各种感官,通过与大自然、周围的人和物直接作用进行学习。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孩子们提供了更多和外界活动的机会,孩子们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信息和外界互动。比如独生子女家庭,朋辈互动空缺,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和万里之外的小朋友下围棋,在活动中培养竞争意识。

三、“WHO”

“WHO”指的是儿童生涯教育开展的学习共同体,包含生涯教育的主体(孩子),客体(家长、教师)。主客体在游戏中互动,在互动中成长,两者组成了“学习共同体”。

幼儿教师作为儿童生涯启蒙教育的支点,需要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知识,结合对孩子的了解,给幼儿提供适合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游戏,在游戏中和孩子们互动。同时,加强和家长的联系,以提升互动的深度和互动的范围。从事不同职业,对职业生涯有自己理解的家长也是幼儿生涯启蒙教育的重要资源。幼儿园“职业日”活动,可以邀请从事不同职业的家长走进课堂,向孩子们从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工作对象等方面描述各自的职业生活。在生涯启蒙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家长和教师始终应该注意保持以“孩子”为中心,从“我教你”、“我管你”到“我们一起成长”,转变教育理念,在平等的前提下开展形式各样的活动。

四、结语

生涯启蒙教育包括自我探索和外部探索部分。幼儿园阶段小朋友的好奇心最浓,家长和幼儿园老师作为小朋友的人生导师,应从理念上重视、从行动上协助小朋友认识自我,带领小朋友探索外部世界,协助小朋友开始生涯之旅。

参考文献:

[1]黄晟扬,王鱼龙.美国儿童的职业启蒙教育研究[J].成人教育,2014,(1):109-111.

[2]焦冰清.美国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1):37-39.

第5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印度政府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研究,将科技发展视为其提升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主要手段。建国以来,印度政府先后四个标志性的科技发展文件,《科技政策决议》(1958年)、《技术政策声明》(1983年)、《新技术政策声明》(1993年)和《科学技术政策》(2004)。以此来支持和指导本国科技发展。为贯彻科技政策,印度政府各部门按照国家或本部门的需要,在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制定相应“天文卫星计划”““无人月球探测计划”““一体化导弹发展计划”““生物信息研究计划”““信息技术发展计划”等具体发展计划,配合印度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

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在印度则居于战略地位。《印度科学报告》指出:科技人力资源是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是人力资源的重要部分。为实现其科技强国目标,印度建立起系统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2.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

根据印度国家应用经济委员会《全国科技调査》(2004)所提供的数据,印度根据教育资格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多达402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11.0%;根据从事职业定义的科技人力资源为2680万,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7.3%。印度的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主要由义务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组成,且各具特色:

2.1义务教育阶段:启蒙性科技教育

落实义务教育是印度开发其科技人力资源的基础性工作。印度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人数1.88亿人,占全部受教育人口的77.4%。2006年印度提出希望2010年人学率达到100%。印度的科技教育始于小学阶段,2010年4月1日,印度《儿童免费义务教育权利法》正式生效。为培养学生计量和科学意识,印度要求小学生必须记住1x1到22x22的乘法口诀,在全国2500多所中学开设电脑课,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鼠标、键盘、打印机和掌握光驱、调制解调器等,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使用教育软件、电子邮件和利用网络资源的方法,要求高中学生学会利用电脑收集整理数据、图形处理和基础软件制作。

2.2高等教育:理工科为主导

印度政府注重高等教育,其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居世界前列。印度现有国立大学250多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高等教育的人学率约为11%,属于精英教育。2010年7月24日印度总统帕提尔女士表示,教育是印度最优先发展的产业,印度将大力提升高等教育,使高等教育覆盖率提高到30%,在校人数从1400万提高4000万人。

理工学科在印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建国后,印度仿照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建立起6所“印度理工学院”(nT),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专门培养高水平信息技术人才。目前,印度自然科学、工程学、医学、农学在校生年增长率高于其他学科'。

2.3职业教育体系:技能之上

印度职业教育具有普通教育职业化特点。1978年印度政府开始实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的“10+2”的职业教育方案,即在前10年对中小学生着重进行普通教育,后两年分别设立两套课程,一套帮助学生到高等院校继续深造,另一套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培训[5]。在印度,有6700所学校实施“10+2”职业教育方案。为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印度政府围绕农业、商业、工程技术、健康与Pam医疗服务、家政科学与人文等六大学科门类提供150多门优质课程。

印度职业教育主要由三类学校承担:以实施职业教育为主的工业训练学校、以实施技术教育为主的多科技术学校、以实施就业为导向的技术高中。工业训练学校主要培养熟练工人与手工艺人,多科技术学校主要培养技术员,技术高中则相当于我国的职业高中。1968年印度《国家教育政策》中提出,至少50%的学生应该接受职业教育。

2.4继续教育体系:多措并举、灵活多样

为跟上技术进步步伐,印度重视继续教育和再培训。例如,印度针对国民文盲人数众多的现实,实施“黑板行动”、“大众半文盲行动计划”、“农村半文盲计划”开展扫盲运动;为加快技术工人培养,印度制定《学徒法》,在大中型企业实行学徒制;为培养高级技工,印度实施高级职业培训计划和针对特殊人群的培训计划;为培养软件人才,印度鼓励软件产业公司独立办学或与高校联合办学,支持在印跨国公司和本土企业实施员工培训计划。在印度,政府各部都建立起技术培训学校或技术培训中心,对本领域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和管理知识培训[6]。

3.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源强国报告》,印度人力资源竞争力总体排名世界第54位,虽远落后于中国(第19位),[7]但其科技人力资源开发却富有特色。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体系建设的经验主要表现为:

1.1 政府高度重视与支持

印度将科技人力资源是视为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之间的重要桥梁予以重点开发。印度政府承诺,政府信守支持基础科学、应用研究和人才建设的承诺;保证在大学和科技体系中加强科学基础设施;保证支持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增加对科学前沿研究的资助;保证科研机构的自主性、减少行政干预;保证科技保障体系和为科研人员创造更多的研究机会'基于此,印度先后出台《国家教育政策和实施规戈IJ》、《学徒法》、《印度大学拨款委员会法》等系列文件法律,规范国家办学行为。

3.2重点支持国家战略产业

软件技术、空间技术、核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产业是印度重点发展产业,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也集中在这些等领域。科技人力资源开发与国家重点发展产业的高度契合,既成就了“印度硅谷”更为印度战略性支柱产业赢得了发展潜力。同时,富足的科技人力资源使印度成为软件及金融技术人员的“输出国”以软件业为例,印度每年大约培养出10万名工程师,其中5万~6万就业于美国,美国每年发放的H~B1签证中,印度占了44%。

3.3质量为重,强调工程应用

印度的高等教育质量深受国际社会称道,德里大学、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国际大学、孟买大学、亚格拉大学享誉世界。庞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和众多一流大学为印度科学技术发展培养大批高级人才,从而使印度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数学计算能力和计算机应用与开发能力使印度籍工程师、教师、医生和劳工在国际上职业评价良好。据麦肯锡报告,印度学生胜任外企工作的比率为25%,而我国仅为10%。

3.4心态开放,国际化培养

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国际化主要表现为:首先,培养过程与国际接轨。除保留其本土的语言文字、历史等专业之外,印度其他专业在师资配备、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上,与欧美国家保持一致[1°]。其次,向外国投资者和世界顶尖大学开放其高等教育产业,允许哈佛、斯坦福和耶鲁等顶尖大学进人印度,帮助印度本土企业的管理者和员工提升素质。第三,视海外人才为本国“智囊银行”既允许其科技人才对外移民,更鼓励其回国创业。印度的研究所或大学,其科研人员中有近30%甚至50%的教授是从发达国家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服务的[11]。

4.印度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截止2012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超过6000万人,居世界首位。作为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的核心内容——中国的义务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和高等教育也取得卓越成就,但人才培养改革的呼声仍此起彼伏。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虽然印度科技人力资源的整体规模尚不及中国,但其巨大成就仍值得我们学习。

4.1充分发挥教育对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教育投人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我国国家教育投人与经济增长速度则长期失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长期徘徊在3%左右(印度为6%,我国2012年达到4%),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负债运行。因此,必须切实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所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达到4%的目标,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人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

4.2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

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30%,但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等院校屈指可数。因此,必须实施“以质图强”战略,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习质量和民族素质[13]。这要求要通过实施有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重点学科计划和协同创新计划,加强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高水平师资培养计划,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和国际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增强我国高等教育的全球竞争力和人才培养能力。

4.3将工程教育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我国现行教育重基础知识,重考试分数,重学术型,轻技能型,学生记忆能力强,实践能力弱,模仿能力强,创新能力弱,这使构建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不足。因此,必须加强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转变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工程技术人才、产业实用专业技术人才开发。

第6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双减政策对线上课程的影响1

 

最近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相信很多教育行业以及家长们都是特别关注的!今天呢也想来谈谈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是一名家长,我的孩子已经3岁多一点点了,确实他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无忧无虑的轻松愉快的度过,但是我选择了给他报名线上英语启蒙课,很轻松的课程。当然,报名年课之前都是会有体验课的,所以我先买了体验课让他试试。在体验课期间,我儿子就对课程非常感兴趣,一开始虽然说的不是很好,对课程形式也不熟悉,但是一周下来可以很明显感觉到他的变化。他愿意自己去学习这个课程,也愿意开口说单词。对于家里人来说,他的变化我们让我们很惊讶,他很认真,而且会把学到的单词运用到生活中。有一天去超市里面,她忽然对她外婆说:我要吃apple。对于他的这些表现我们非常开心,于是体验课结束之后我毅然选择报名年课。现在他已经上了好几个单元的课程,单词量也多了起来,最主要的是孩子特别喜欢学习。当然这也是线上启蒙的教育的优势,因为他们会运用到ai技术,让课程很有趣。因为我和我家先生平时上班都很忙,所以我们没有太多时间自己教他学习,但有了这个课程我感觉很不错,周内的时候外婆可以带着他一起学习,周末的时候我就带着他复习一下,这样下来觉得很不错。

 

另外,我是一名线上教育机构的辅导老师。我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快3年了,也带过很多的小朋友,对于我自己来说我会很有成就感。虽然我们是线上教育,但是我们的老师都是会很认真的辅导每一个小朋友,看着小朋友的进步我们会非常开心。最深刻的是我之前带着一个班的小朋友学习了一整年的英语,大部分小朋友的进步非常明显,从只能说几个单词,到后面可以简单表达自己的想法,看到他们的这种进步,作为老师的成就感真的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当然,我也认可对教育行业进行规范整顿,但是双减政策真的是可行的吗?因此下面我想就双减政策提问一些问题!

 

①减轻学龄前儿童学习负担?

 

学龄前儿童的学习其实是一直存在的,就算是没有教育机构,家里的家长也会带着孩子简单学习,当然自己带着学习不会像机构那样系统和有趣。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学习也是看家长自己的意愿,我觉得这也是家长自身的权益,我们应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

 

②教育公平?

 

想问一下何来教育公平?双减政策一旦实施,很多教育机构会受影响,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对我个人而言,线上教育的学费不算高,很多普通家庭都能接受,因此有更多的普通家庭的小朋友可以接受到学习,而且是同样的学习内容。那如果不让机构继续辅导孩子,很多孩子会失去这样的机会。对于有钱的家庭而言,他们可以花钱请家教,费用他们能承担。但是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他们承担不起请家教的费用,所以孩子会失去这个学习的渠道!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可以有机会越来越优秀!请问这是公平吗?何来的公平?以后高中的50%分流,是不是大部分分出去的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呢?

 

③双减政策有参考过家长的意见吗?

 

现如今,很多家长都是90后了。我们这代人压力真的很大,房贷,车贷等等~所以大家都需要拼命挣钱养家养娃。双减政策一旦实施,需要我们自己辅导孩子,请问我们哪有时间自己辅导孩子。的确我有那个水平辅导他,但是我没有足够的时间啊!出台这个政策有想想现在年轻父母的实际情况吗?

 

④政策出台,很多人失去了工作,就业率怎么解决?

 

双减政策对线上课程的影响2

 

7月15日,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在2021中国互联网大会数字教育论坛上强调,培训机构要准确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对于校外培训机构并非一棍子打死,要对上百万机构负责,上千万的工作人员负责。培训机构要调整办学方向,由过去为中考、高考服务,转变为变成“三服务”,为国家教育中心工作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为家长服务。

 

启信宝数据显示,新东方、好未来在苏州市设立的多家公司,在今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期间,集体变更了经营范围。这些新增经营范围涉及到对中小学生艺术、体育、科技等非学科类培训、面向中小学生提供校外托管服务、开展以休闲、娱乐为主的动手制作室内娱乐活动、面向家长实施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等。

 

6月底,好未来旗下儿童素质教育品牌“励步英语”改名,并推出励步儿童成长中心和系列素质教育新产品。7月中旬,高途集团上线新版APP,除职业教育课程外,高途还推出了家庭教育系统班。据了解,猿辅导、大力教育、掌门教育等公司旗下的启蒙产品,相继上线美术课和音乐课等素质课程。

 

对于校外培训机构的定位与发力方向,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司长俞伟跃此前谈到,校外培训机构要做学校教育的“绿色补充”。具体而言,可以多关注学校产品有限、资源不足、教师负担过重的方面,多关注音、体、美等校内资源相对欠缺的科目,以及着眼于学生爱国、情怀、责任等必备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培养。

 

“我们欢迎社会力量来办学,但不能把教育作为资本运作的工具,更不能让资本在教育领域无序扩张。”在2021年5月17日的教育部新闻会上,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强调民办教育的公益属性。

 

校外培训机构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

 

近日热门中概股多数飘绿,其中教育中概股暴跌。截至7月23日收盘,新东方股价下跌54.22%,高途股价下跌63.36%,好未来股价下跌70.47%,且盘中一度触发熔断。

 

据有关媒体报道,摩根大通狂砍目标价,将新东方目标价从19美元下调至3.5美元;将高途评级从中性降至减持,目标价从37美元降至3.5美元;将好未来目标价从70美元降至7.6美元,评级从中性降至减持。

 

针对行业动荡,平安证券7月25日研报表示,本次“双减”文件落地的力度是史无前例的,K12教培机构的业务空间几乎被完全限制,如果各地完全执行,则行业内相关公司将受到彻底打击。目前来看,各教培机构已经开始积极向素质、成人职教等领域转型,但是这些领域的用户画像、运营模式、教研体系等与K12教培都不一样,能否转型成功有待观察。同时,平安证券认为整个K12教培行业的风险巨大,暂时不建议关注和参与,下调行业评级由“中性”至“弱于大市”。

 

23日,中信证券发表研报称,建议学科类培训机构尽早转型、甚至转行。“‘双减’政策仅仅是规范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的起点,未来还有大量的潜在配套政策和持续的严格监管。对于学科类机构,我们建议向高中阶段培训、素质类培训、职业教育、教育科技和教育信息化等方向转型”。

 

华西证券认为,此次双减政策“坚决压减学科类校外培训”,监管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为历史之最、严厉程度超预期,在1-3年时间内双减政策的执行力较强,此后有可能伴随社会反馈再有调整、完善。

第7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自2013年以来,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引进项目学习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项目为主导,开展了基于项目学习的实践课程。在2014年寒假,学校设计开展了以“桥”为项目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科知识成为引领学生实践活动的脚手架,让学科教师引领学生高效地开展项目研究。本期,我们展示翠微小学“桥”主题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

“提高国民素质”一直是解放以来教育的重要使命,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所形成的人才培养体制与机制没有突破,致使人才培育过程过分功利化,人才素质结构单一。十二年的基础教育,不少学生每个学科只读了几本教科书,只会做几道题,会做难题的进了重点大学,会做最难试题的进了顶尖大学。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休息不好,身体没有得到充足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没有形成,过早地出现审美疲劳、社会厌恶症;学生学习动力呈递减态势,厌学情绪潜滋暗长。这种内外俱损、浅层次学习所形成的素质结构何以能支撑“万众创新”呢?要改变这种局面,需要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学术启蒙,引导学生在主动求学、探问、释疑、究理中有所感悟,有所发现,有一定的成就感。

学术启蒙的必要性

1.保留儿童学术天性的需要

就智力品质的层级而言,学术品质是重要的一级。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学术,甚至大学本科也不怎么搞学术,学术是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成人的专利,现在不少研究生也变成了导师的打杂工,这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如此,有的高校专家甚至大声疾呼,中小学教师不要搞科研,教书育人就行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由来已久的传统型误导。我国的中小学生长期以知识训练为主要学习行为,是知识的搬运工,围绕着人类的已知打圈圈,即使是那些难题,也都是老师掌握答案而学生还不会的题,学生很少进行知识的重组、关联,更不要说知识的再生产、创造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作为儿童本有的学术天性也泯灭了,比如好奇心、探究欲、研究的心性等的丧失。为了保护儿童的自然天性,并使之延续到成人品质中,基础教育阶段有必要开展学术启蒙。

2.开展深度学习以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互联程度的加强,深度学习已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一提到深度学习,有的人就以为是要提高难度,其实深度学习并不是难度学习。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强调学习关联、学习发现、主动学习、多维学习、跨界学习,是基于分析、评价、创新的学习,同时强调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说到底,它是一种培育学术品质的学习。在我国,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中很多都是浅层学习,如背记式学习、抄写式学习、翻译式学习、理解性学习。就是一些难题的学习,也不一定是深度学习,如有的学生把难题背记下来,照猫画虎,或者以刷题长见识,这也是一种浅层学习。浅层学习必然对应素质结构的单一,如果不解决这一症结,提高国民素质仍然只是一句口号。人才的竞争实际上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的优劣处置,从这个角度看,基础教育阶段开启学生的学术之路很有必要。

学术启蒙的素质结构及其意义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定位在“启蒙”二字。所谓“启蒙”,按照《当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这里讲的“启蒙”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开启儿童的学术意识

对儿童而言,学术意识是什么呢?是好奇的心理,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追问精神,是对事物较长时间的关注,是凡事爱琢磨。为此,学校要营造好发问的环境,引入学生不了解的事物,设置儿童还没有理解的现象场景,提供儿童能做事的机会,开发挑战园地、闯关园地等场所,及时播报学科前沿动态,显性展示各种人类研究的谜团,开放学校实验室。致力于这样的学术环境建设,学校的学术氛围就会渐渐浓起来,学术意识也会逐渐具备。

2.让儿童了解做学问的一般过程

做学问主要是揭示前人没有发现的人自身的规律、事物规律、社会运行规律以及它们相互间联系的规律。前人已经发现的规律而学生不懂得的,有些也可以按照做学问的方式做一番探究,让儿童不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开展假设―验证假设―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过程,从中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体验发现的快乐,感受到做学问也是一种学习,更是一件有趣味的事情。

3.让儿童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

要解决问题、把握事物的本质,就要去“格”。中国古人发明的“格物致知”的学法值得传承。在“格”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用上一些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文献检索与综述、自然观察、分类、取证、实验、数据分析、行动研究等。这些超越了传统的机械学习和重复训练,学生能动起来,深入思考,与师生、其他人、各行各业、政府机关等建立广泛的联系,也培养了证据意识、打交道和做事的能力。

4.培养质疑和批判精神

随遇而安和敢于质疑、批判是中国历史的两条基本线索。在很多时代,教育导向了随遇而安,所以这些时代人才难以大量涌现。在有的时代,教育与社会的宽容度比较大,人才辈出,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质疑和批判是学术训练的基本品质,儿童在这方面有天性,但往往被打压。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阶段,教育和社会要给与儿童一个宽松的环境,一种世界的视野,一份追求真理的许可,引导儿童合理地质疑与批判,包括对既有知识及其体系、教材、权威、常规、常理、常式等的质疑与批判,这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能起到很好的奠基作用。

5.指导和改变生产与生活

国家的学术力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国家的文化创新力,它作用于国家的生产与人民的生活,决定着国家发展和文明的程度。国家的学术力与国民的学术力是紧密相关的。国民的学术力提升是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表现,这需要从国民儿童阶段的教育抓起。儿童利用自己的学术性思考作用于生产活动、链接生活,甚至有自己的专利,这不是在讲天方夜谭的故事,课改地区有些学生的表现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长期以来我们以打基础的名义抑制学生的创造,把人生严格地区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学习成了唯一的劳动,学习分数成了进入职场的准入标准,结果是程式化和世俗化最终武装了成年前的儿童,儿童迈入成年后学习动力不是兴趣与理想,而是名与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以为,以发展兴趣、实现理想为动力的学术体制和直接参与社会改造的学术体制应在基础教育阶段兴盛起来,这有利于引导市场经济体制下逐利的思想动机向良性转化,也有利于整个社会风气的净化。

学术启蒙的操作方式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术启蒙绝不是把儿童培养成学者、学问家、发明家,而是像学者、学问家、发明家一样学习与思考。为此,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必要的学术操练要成为基础教育的一道风景,在这条风景线上,可以是以下这些方式。

1.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第八次课改的重要举措,对基础教育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十多年来整体效果并不佳,表现在:不少学生没有真研究,书上抄、网上“荡”成风;有些研究性学习成果不是按照研究的规律得出来的,而是未证实的臆测。这种做法届届相传,影响极坏,污染了学校的学术空气。真而实的研究,要走完“选题-定题-议题-准备-实施-总结-反思”的全过程,引发和保持学生研究的兴趣,让学生有发现的惊喜,培育出持续研究的品格。

2.小课题研究

现在的基础教育体制里面,基本上只有教师有课题研究,未来也可以引导学生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学习,现在有的学校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经历了“选题-开题-研究-结题”的过程,资料查阅量大大增加,学术性文章的阅读量大大增加,视野更开阔,对学科前沿知识也有所涉猎,比起只读教科书的效果可谓天壤之别。

3.“学-用、学-创”模式

“学-用、学-创”模式,就是学以致用、学以致创,这里面蕴含着学术品质。一方面,将知识应用起来,能发现知识的适应性和不适应性,能补充或修正原有的学术;另一方面,加工、重组、关联知识,实际上是知识再生产的过程,能发展学术。这与“市场力量”和“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也是相符合的,这也是对职业教育、大学教育“学-研-产”模式的支撑与奠基。有的专家不经考证认为这是花里胡哨,还有的认为这是浮躁之风。应该说,现在教育界的确有类似的现象,但不能乱打板子,对于符合时代特征和符合人、社会发展规律的教改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全部否决。

4.实验研究

实验教学薄弱也是教育改革的问题背景。讲实验代替做实验、视频演示实验代替做实验、只做考试涉及的实验,这在一些学校还普遍存在。如何营造浓厚的实验研究氛围以助推学术启蒙呢?可以从实验环境的创设、实验条件的改善、实验制度建设、实验文化的沉淀、实验精神的形成等方面入手,同时既重视科学实验,也鼓励学生开展社会实验。

5.主题学习

由于受到教科书编排思路的影响,学校课程实施往往采用分章节学习、分篇目学习的办法,按部就班,条块分割,以致于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知识原初的鲜活性与实践性,也出现了不少重复交叉学习的问题。采用主题学习的方式,围绕主题发散开去,聚合起来,让不同方面、层次、向度、时空的知识聚集、冲突,能实现对事物、现象的完整认识,教学过程生动可感。跨学科的主题学习则能引导学生在主题探索中培育综合意识,掌握综合技能,学会综合方法,形成综合能力,最终发展综合素养。这样的学习,自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学术素养。

6.学科实践活动课程学习

北京市新的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要求各学科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开展学科实践活动,由此诞生了学科实践活动课程。这类课程除了强调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外,还特别强调学术性。既然这样,每次活动教师和学生都要设计完整的实践过程,活动前要研究出学习单、研究单,活动中要聚焦问题、有所发现,活动后要完成研究、有感悟与反思,而不是“到此一游”“打卡报到”。

7.其他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变革也是学术启蒙的重要手段。随着学习理论的充足发展,新的学习方式显示出了时代的优越性,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学术取向,完全可以融入到学习过程中。例如,以“确立主题-立项-申请-实施-绩效反馈”为基本过程的项目学习,以“创设情境-确定任务-协作学习-汇报成果-评价反馈”为基本过程的任务驱动学习,以“前置性学习-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阐述-多途径讲解-多形式尝试-中期评估-寻求支持”为基本过程,同时混合各种理论、资源、环境、学习方式的混合式学习。

8.开展学术交流活动

学校要搭建学生学术交流的平台,包括网络平台、平面媒体平台、现场论坛等;鼓励每一个学生递交学术文章,参与不同层面的学术交流;尊重学生的学术作品,保障学生的学术权益;设立相应的学术评选机构,研制学术激励机制;让学术成果对自身生活、社会生活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并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成功。

学术启蒙的基本规约

学术启蒙强调一种适性引导,顺天致性,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三忌”,发展“三个基座”。

所谓“三忌”,一是忌讳罔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唯学术论,二是忌讳拔苗助长,三是忌讳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

第8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摘要:

借鉴职业教育中的MES理念设计适合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的课程。该课程以PCK理念为指导,做到知识、技能教学综合化。培训课程的设计过程包括选择模块和开发课程两个环节。开发的培训课程以教学实践为主线,增加前瞻性的理论讲座并关注多方面技能的训练。

关键词:

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模块式技能培训;培训课程

当今世界,科技和教育被许多国家视为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公民素养,尤其是公民的科学素养已经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主要靠教育。而目前担当我国少年儿童科学启蒙教育主要任务的小学科学教师的现状不容乐观: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为兼职教师,在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性质和态度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1-2]。所以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职后培训成为当务之急。职后培训最重要的是培训课程的设计,然而对小学科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还停留在探索层面[3],课程设计的内容模糊、空泛,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教师的在职性和培训的周期性特征要求在设计培训课程时一定要把握好实用性和量力性的尺度。培训内容应该是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知识技能的延伸,在保证培训规格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课程结构的系统性。既要注意深广度,从严谨着眼,从量力入手,又要注意培训的实用性。由于现任小学科学教师的具体情况和教师职后培训的特殊性都对培训课程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研究之目的就是通过设计模块式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课程,为建构一种新型实用的教师培养模式打下基础,以促进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

1模块式培训课程

模块式培训课程的设计思路来源于职业教育中常用的模块式教学法。模块式教学法简称MES,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ILO)在综合并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开发出的一种先进培训模式,在我国一般称为“模块式教学法”,“职业技能模块”等[4]。模块式教学法中的课程设计强调模块化、综合性,倡导学分制和弹性选课制,具有岗位化、模块化和个性化等特点。这种重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从岗位的需求出发,制订课程的目标的模块式教学非常符合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诉求[5]。

2模块化课程设计的背景

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科学教师的组成结构非常复杂,目前兼职教师占绝大多数,对科学课程的内容和教授方法很不熟悉;年龄稍大的科学教师,多数是中师毕业,没有经过专门的、系统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训练;年轻教师具有理科学历背景,有一定自然科学知识基础,但缺乏教学经验等等。他们对培训的需求也有所不同[6]。所以设计适合的模块式课程,供不同需求的教师选择是非常必要的。

3设计的基本理念

从国际和国内的科学教师培训发展来看,教学内容知识(PCK)是近几年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教师教育的概念[7-8],它所强调的是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形式的内容知识,是教师在理解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能够有效促进教学的知识。小学科学教师PCK的核心内涵是“转化”,即基于小学生的立场,将科学知识转化为学生容易理解的课堂教学形式[9]。以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做到知识、技能教学综合化,使小学科学教师能够在参加培训后自如地教授科学课程,是此次职后培训模块化课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4模块式培训课程设计的过程

模块式培训课程的设计主要包括选择模块和设计模块内的课程两个环节。

4.1选择模块

模块是一种微观课程形态,它自成独立的体系。通过模块式教学,可以实现明确的、实用性的、能力化的教学目标,打破以知识为中心的传统学科章节体系建立的各种类型的能力和素质专题。所以模块的划分必须从素质核心和能力本位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种类的能力和素质为一个模块的原则进行划分。模块的划分既要符合认知规律,又要符合活动规律。小学科学课程内容包括科学知识、工程与技术、科学探究三个方面。科学知识是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部分,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三个主要的自然科学领域;工程与技术领域代表了科学实践的重要方面,对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十分有利。科学不仅包括知识,还包括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科学探究是科学家获取新的科学知识的方法,它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多种实现方式的、不断循环和上升的过程[10]。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多方面。根据以上对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分析,选择以下模块作为小学科学教师职后培训内容。(模块具体名称及特点见表1)在模块的命名上,有的模块是教学内容的,有的模块是教学技能的。但在模块的内涵上则遵循“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为核心,以教师教学能力为本位”的原则。这样的模块设计解决了以往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的问题。

4.2开发模块课程

开发模块课程的关键点是确定模块的教学内容,其实质就是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性、实用性的综合化处理。综合化过程实质就是结合知识、技能、教学特点等方面进行再加工。为保证综合整理工作的科学性、合理性,必须确定这项工作的逻辑线索和编排方式。应当以教学活动为线索,将活动涉及的认知过程、素质基础、能力养成以一个专题的编排方式整合在一个模块中。这样的课程编排可以直接解决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增加了培训课程的实用性。下面以“生命科学领域学科知识”模块的课程为例做具体说明。生命科学领域学科知识在现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中有53条,占全部知识的40%。所以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是小学科学教学内容中的一大部分。在以往进行的小学科学教师培训中,学员在教学实践时主动要求进行生命科学领域教学实践的人很少(如笔者过去五年培训中只有10.5%)。学员普遍的感觉是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繁杂,很难把握其实质。2009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聚焦在凸显和传递重要的科学概念[12]。现行的初中和高中“生物课标”都提到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的理念。本模块的主题定位于“基于核心概念对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梳理及教学分析”。被培训者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会从核心概念的角度理解生命科学领域知识的内涵;能够从学科教学方面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并且找到小学科学教师应掌握的生命科学领域知识,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具体课程见表2)

4.3模块课程的特点

从以上课程内容中可以看出,模块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以教学实践为主线

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为教学实践服务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学员能够上好科学课,如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模块的课程就是为了让参加培训的学员能够自如地上好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方面的科学课。所以在课程设置上有“如何说课”、“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实践”等课程。

(2)前瞻性理论讲座引领

持续不断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不仅从宏观上而且从微观上要掌握科学教育理论。小学科学教师不仅要理解科学教育的本质、特征及教育意义,还要理解相应学科知识的特点及教育意义。在生命科学领域知识模块中,笔者选择了“小学科学生命科学领域教学类型分析”、“围绕核心概念组织教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核心概念解析”三个理论讲座,为老师们上好生命科学领域方面的课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3)技能提高伴随其中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科学探究中涉及到的科学探究技能也非常重要。因此,在培训课程中就相关知识涉及到的主要探究技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如“生命科学领域科学过程技能训练”;另外在知识学习的相关课程中也增加了技能训练,如“生物类群知识解析及教学分析”课程中增加了分类技能的训练。针对生命学科知识的特点增加了“显微镜使用及临时装片制作”课程。

5设计模块式培训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好的职后培训课程应该满足教师个人、学科发展及学校三个方面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满足各方面对培训课程的需求,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5.1模块之间要相对独立,内容不要过多

独立、内容少的培训课程便于教师选择。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选择适合的模块课程。同时小模块的培训课程占用时间少,方便学校为教师排课。

5.2模块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课程模块可以根据国家政策的变化、课程标准的修订以及被培训者的具体需求来调整。例如“工程与技术”模块就是依据修订版“课标”而设置的;而针对新入职的小学科学教师,则设计了“教学设计及实施”模块;针对市级骨干教师,则设计了“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块。

5.3模块中的课程设计要以教学为切入点

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提高专业发展水平。所以课程设计要以教学为切入点,教学实践贯穿始终,将教学设计、实施及教学研究结合到课程中,真正满足一线教师的需求。

6结语

总之,培训课程模块式设计,实质上是一种课程综合和优化的方法。方法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为了有效达到目标,应该选择最好的手段。然而,每种方法都有其应用的局限性,所以模块式培训课程的设计是否具有普遍性,还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论证。

参考文献:

[1]王秀霞.小学科学教师队伍现状与培训模式研究[J].吉林教育学院学报,2010,26(10):24-26.

[2]文丰玉,鲍正荣.“国培计划(2011)”———农村中小学紧缺薄弱学科(小学科学)教师短期集中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科学课,2012(1):50-53.

[3]柏灵.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探索[J].继续教育研究,2011(9):122-124.

[4]胡庆国,苏子麟.模块式培训课程教材的开发与应用[J].安徽冶金科技职业学院学报,2010,20(4):78-80.

[5]谢培松,李彤.模块式课程:小学教师在职教育的必然诉求[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1):84-86.

[6]吴育飞,姬冰澌,徐莉.小学科学教师培训需求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论坛,2014,27(7):31-35.

[7]孙可平.理科教师培养的新视角:教学内容知识[J].全球教育展望,2008(5):65-69.

[9]范增,吴桂平.论小学科学教师PCK的内涵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28(12):35-38.

[10]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1]张丹,钟祖荣.骨干教师“主题驱动合作研修”模式的实践探索[J].教育科学研究,2012(12):19-23.

第9篇:中小学职业教育启蒙范文

一、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具体表现

(一)教育公平信任危机

古往今来,教育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幼儿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够上所优质幼儿园,让孩子接受到公平的教育,不输在起跑线。由于幼儿教育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国家投入也比较少,幼儿园主要是民办性质的,也有少数公办幼儿园,但是门槛比较高,因此孩子能否上一所品质优秀的公办幼儿园,就是家长之间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相互较量,普通民众肯定会在这场较量中落于下风,城里孩子上高档幼儿园,而农村孩子很可能都没有上幼儿园的机会。普通民众想让孩子接受公平教育的梦就此破灭,教育公平信任危机由此产生。

(二)教育安全信任危机

最近虐童问题使得人们愈加担心孩子在幼儿园的安全问题,引发了教育安全信任危机。如果无法保证孩子在幼儿园内的安全,那么公众就会对幼儿园乃至整个幼儿教育行业失去信任。很多条件优越的幼儿园已经实现了在教师安装监控设备,家长通过调看监控记录就能了解孩子人身安全是否有保障,如果从表面分析这一现象,这种做法能够让家长放心把孩子放到幼儿园,实际上,这就是孩子家长对孩子安全不放心的表现,也就是教育信任危机的体现。对于教师还是幼儿来说,长期处在监控的环境下,都会感觉不自在。仅仅依靠监控,并不能让信任危机问题得到解决,往往还会产生负面作用。

(三)教育内容信任危机

处于幼儿时期的孩子认知能力都比较强,只要是新鲜事物,都会表现出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如果对其进行适当刺激和引导,将大大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对于幼儿教育的内容,国家明确规定必须包括语言、健康、艺术和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而实际上,很多幼儿园所开展的教育内容注重知识学习,幼师在进行教学内容选择时,偏向于读、写和算,并没有将其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不仅对幼儿健康成长不利,而且还会无端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这样往往会使幼儿家长对教育内容产生信任危机。

二、幼儿教育信任危机的破解策略

(一)加快完善幼儿教育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现行的幼儿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处于教育法律的第四层次,缺乏加强的法律效力,相比较而言,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等其他领域的法律所处层次都比较高。因为幼儿教育法律规范缺乏,导致我国很多地区的幼儿教育无论在办学体制上,还是在师资队伍以及保育教学方面都存在诸多缺陷,严重阻碍着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出台一部法律效力较强的《幼儿教育法》。与此同时,地方上也要结合当地幼儿教育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幼儿教育法规,法律体系一旦完善,幼儿教育管理体系才有完善的可能,才能对办园行为予以规范,才能推动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增加投入,多方筹措经费

要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经费作为保障,当前幼儿教育事业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经费缺乏导致的。国家近些年在其他教育层次不断增加投入,却没有在幼儿教育事业上增加收入。教育公平首先是公平分配资源的要求,要确保有高质量、充足的学前教育供给,确保学前教育回归其在教育公平系统中应有位置,必须加大公共财政对学前教育的投人。学前教育是准公共产品,具有明显的非营利性特征,因此政府必须承担起学前教育的责任,给予财政投资,促进学前教育资源分配的合理化、均衡化。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对幼儿教育事业的投入保障机制。幼儿教育是民族未来启蒙教育的重要环节,承担着振兴中华的重任,因此国家就应该建立完善的幼儿教育投入机制,加大财政拨款力度,多方筹集幼儿教育办学经费,推动其健康发展。由于幼儿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因此幼儿教育经费应当由个人、社会和国家三方共同来承担。在当前我国经济实力雄厚的条件下,应当尽可能地把幼儿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范畴中,确保教育公平。

(三)加强学前教师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