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数学教学提升计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学教学提升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学教学提升计划

第1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优化;教学;提升;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一个人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着他以后的社会生活。所以,新课程改革把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学生综合实践课程中的重要学科而提出来。但是,由于信息技术不是学校的统考科目,一直没有受到学校与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的随意性非常大,这些都不利于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因此,我们要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形象直观,培养兴趣

受年龄特征与个性特点的影响,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于知识的接受要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完成,有意注意坚持时间不长,只有通过形象直观的实物或语言进行直接感知,才能获取知识与技能。所以,为了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兴趣,我们的教学就要采用形象法,把一些枯燥的信息技术知识比喻成学生身边的一些事物,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不再感觉到信息技术的枯燥与高深。

比如,在教学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2课《认识计算机》时,学生对于什么是硬盘、什么是内存条、什么是优盘等都非常陌生。于是,我把硬盘比作是粮食的仓库,内存条只是临时存储,是向仓库运送粮食的器械,而优盘则是装粮食的口袋,可以把粮食运送到任何一个仓库里,也可以把粮食从这一个仓库里搬到另一个仓库里。通过这样形象的比喻,学生非常容易地理解了这几个存储器的用途与区别。

二、操作实践,提升能力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就是信息技术课的操作性比较强,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大部分是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的。同时,由于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一些新生事物总是抱着想尝试的思想,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讲解多了,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而且在操作时也会被教师的讲解左右思路。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不能空头讲一些理论知识,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操作活动中,当操作遇到困难时,我们再给予帮助,就可以让学生在不断的操作与实践过程中提升能力。

比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下册第9课《收发电子邮件》时,我把每一个学生申请的电子邮箱全部列出来,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好朋友来发邮件,可以是祝福语,也可以是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说一些私密话。当学生看到别人给自己发来的邮件时,那种兴奋的样子就足以说明他们是非常乐意学习收发电子邮件的。这时,我再要求学生根据别人发给自己的邮件内容进行回复或者转发。这样,一来会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信息技能,二来还可以培养学生相互学习的品质。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学生有什么想法或问题时,就可以通过电子邮件来与好朋友交流了。

三、整合学科,相互促进

信息技术课程并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与小学其他课程具有很大的融合性,其他学科的教学也经常会运用到信息技术。所以,在平时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时,我们要与其他学科的教师共同商议,把信息技术课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形成一种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局面。

在教学语文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课后在网上搜索一些与所学课文相关的知识来补充语文课堂上的学习,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把语文内容渗透进来,比如让学生在电脑上写作文、修改作文。在教学数学课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电脑上搜索并解答一些相应的数学试题,而在信息技术课上,我们可以让学生编制一些数学试题,这样还可以巩固一些公式等基本操作技能。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巩固所学习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促进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

总之,优化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不是哪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哪一位教师独自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实践与交流,共同总结与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优化信息技术教学,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邬家炜.信息技术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第2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资源 高中化学 资源平台 课程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

随着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基础教育改革也必将烙上信息化的特点。化学教育信息化是实现化学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策略是实施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资源的整合。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曾对未来教育做了如下论述:“未来教育=人脑+计算机+网络”,“化学教育信息化”以它具有的资源全球化、教学多样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等优势,成为化学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流,它是一种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化学教学任务的新型教学方法,一般按教学素材类、课程网络型、教育资源管理系统、教学应用平台等4个层次来建设化学教学资源.但如何将“化学教育信息化”引入高中的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开展“化学教育信息化”教学,如何快捷方便的获得教学所需的资源等实际难题迫切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以下结合这些问题谈谈本人的一些做法。

二、信息技术中的化学教学资源

1.化学信息资源来源例析

信息资源来源的媒介可以是电视、报纸、互联网等.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通过电视、报纸等关注与化学相关联的社会新闻,以此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学生观察现象、产生问题、深入思考、积极讨论、得出结论等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手机生产车间的“中毒”事件,中毒物为烷烃家族中的“正己烷”,让学生感知物质的毒性,树立绿色化学概念和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关注每年11月份评选出来的物理、化学等诺贝尔奖事件。2010年物理诺贝尔奖颁给了石墨烯发现者,引导学生从微观世界认识石墨烯独特的光、电、磁等性质,并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运用化学方法对石墨烯这种材料进行改造,如石墨烯和氢气进行部分加成反应,使之成为半导体,氟化石墨烯使之失去导电性等,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2011.3.11日本发生的9级地震、海啸引发的核电厂核泄漏事件,在处理核危机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硼酸物质吸收快中子,以阻止核裂变;在核污染通过大气层扩散后,人们因怕辐射伤害而引起恐慌,出现购买大量含碘食盐的现象,一度造成缺盐局面,造成心理上的压力从科学上讲,吸收一定浓度的碘元素可以阻止I-131的核辐射危害,但含碘食盐中碘元素含量少,无法满足摄入的碘元素处于饱和状态,若过量摄入碘元素也会引起不良反应,伤害身体,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知识的力量和科学指导性的重要性。互联网的信息更是海量,从微观结构到宏观世界,从单一教材图片到色彩丰富的图像,从静态的描述到动态的变化,从过去的化学史到现代的科学家,从课本中的实验到现实中令人惊异的化学实验等等,向我们展示了更为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2.化学信息资源特点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媒介取长补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完善教与学。综合分析各种媒介的化学主题信息,主要表现了如下特点:

(1)关联“化学”名词的获取和问题的产生通过媒介迅速获取新闻中相关“化学”的事件,联系中学化学知识,产生问题,并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

(2)提供物质微观结构中的图片和比例模型资源平台提供了每种物质微观世界的结构式、晶胞和比例模型,还有丰富的色彩样式,是教师制作课件时的好素材。

(3)准确可靠的物理量数据参考资源平台附有详细的物质的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物理量数据,方便查阅者直接引用或使用,为使用者提供了严谨的逻辑思考习惯的依据。

(4)化学与生活、社会的联系资源平台对化学物质的应用和联系具有时代性、新颖性,链接丰富,很好的体现了化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寓化学原理于实际问题中,可以使读者很好的体会学以致用的理念。

(5)化学实验视频的有趣性资源平台提供的实验视频多以巧妙、奇特又合理的视角冲击着我们的想象力,是课本教材外很好的实验视频补充,是化学实验付之于实践很好的启蒙老师。

3.化学信息资源的应用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相关的社会新闻”素材常常用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又可以用来进行化学命题,而且,了解这些新闻是提升自身生活品质的需要,也是一种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体现。

(2)利用网络优势,开发学习资源

网络作为一个免费、开放性的资源平台,提供给学生的是巨大而丰富的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资源平台进行搜索备课时相关的化学专业知识,充实丰富教学内容,而以“任务驱动”和“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策略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将会事半功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报告、反思、评价等过程,完成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不再是课堂上的强化化学概念的理解等“灌输模式”,而是新课程所要求的理念,发展学生的自觉学习行为和观念,强化问题解决能力的新模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同时也锻炼了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和沟通能力。

三、反思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是一项长期的实践课题,如何让技术恰如其分的发挥作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备课中将技术与我们的化学教学相互衔接是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当然,要实现整合,其核心是要有基本的信息素养,要在先进的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的指导下,以系统科学的观点,对化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行整体、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它可以帮助教师提高化学教学效率,实现因材施教,转变学习方式,构建适应信息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个性化、系统化、实用化.但也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比如导致少数学生沉湎于网络;另外,不能利用模拟实验代替化学实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微观结构的动态显示时也容易犯科学性错误.因此,希望本文为后续的化学信息化学教学提供一些积极正面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刘知新.化学教学论[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机电专业;模块化;数学;兴趣

一、正视现实――中职数学呼唤“模块化教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修订的关于技术与职业教育的建议》中指出:“应该使中等教育多样化,使之与就业或培训相结合,学生可以就业或进入高等教育。”近几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职业教育向普及化方向发展,使中专学校的生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学生文化基础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非常薄弱,数学学习能力很弱。近年来,我们学校招收的学生中80%是预科学生,这些提前招收的学生是零分数线入学的,没有参加中考。特别是机电专业的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对理论学习的理解、接受能力都比较弱,许多学生没有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比较零碎,不能把前后的知识点衔接起来。随着教学难度的逐步增加,不懂的内容越积越多,久而久之,对数学的兴趣也越来越淡,甚至开始厌恶数学。如果我们教师无视学生的实际情况,仍采用同一教材、同一教学目标、同一教学手段、同一教学评价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势必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造成教学质量的下降。因此,我们在实施数学教学时,应当以就业为导向指导数学的教学。以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根据机电专业的特点,从研究大纲、教材开始,分析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改革,实施模块化教学;使学生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从而真正实现基础学科为专业发展需要服务的宗旨。

二、开发校本――建构“模块化教学”思路

数学“模块化教学”知识分为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公共基础知识是从中专数学内容中选取最为简单和基本的内容,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它包含机电专业的工作岗位对人才的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通过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数学素养,满足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和专业技能的基本需求。

专业基础知识应适应机电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其内容具有很大的弹性和针对性,满足专业的需要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通过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机电专业技术知识,系统地掌握机电专业技术知识。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机电专业的需要,本人确定公共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编写校本教材,主要构思如下:

1.以“适用和够用”为指导思想,以“数学课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

2.教材编排采用“情景再现――知识链接――实战演练――牛刀小试――拓展训练”的模式。

3.各章节包含的主要内容:

(1)基础计算:一般计算能力的训练和计算器的用法。

(2)公共基础知识:函数、数列、平面解析几何。

(3)专业基础知识:向量、两角和与差的三角函数及正弦型函数、坐标轴的变换、参数方程和极坐标、立体几何、数学应用案例。

(4)在学生中开展数学应用性学习能力的评价。

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的必要性:在中职数学课程考核中实行应用性学习能力评价,不但能引导日常的数学教学自觉地向应用的方向发展,还能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积极性。

(5)探索课程内容传授方法,提倡教学内容简单化、课堂活动多元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爱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而采用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例子,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操作策略――做实“模块化教学”

1.根据专业特点,确定“模块化教学”校本内容

机电专业数学“模块化教学”坚持数学学习为专业服务的思想,从机电专业学生实际出发,不再将数学作为一门理论系统课程,而是作为一门工具课程。开学初,在机电专业2008级学生中开展数学学习现状的问卷调查,大致地了解了学生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对数学学科教学的要求等。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在保证专业“够用”的前提下,省略了一些繁琐的理论推导以及与后继内容关系不大、实用性不强的理论知识;突出运算能力,查表和使用计算器能力、与专业知识联系较为紧密的教学内容,把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

2.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中职数学教学趣味情境

机电专业数学“模块化教学”遵循的是数学学习为专业学习服务的原则,使教学内容的呈现、求知过程与学生的心理需求,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工作需要相匹配。日本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指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可能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等这些随时随地发挥作用,使他们终生受益。”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数学贴近生活。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学习为专业知识的学习服务,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生活和工作的必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意义和认识,激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如教学《数列》时,从存折上的电费、爸爸出差之后的餐旅费等简单的生活例子入手,使学生觉得原来这些生活小事中也包含着数学原理,引起他们想要一探究竟的兴趣。再例如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的教学中,将这两个原理与机电专业学习中的串、并联电路联系起来,也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导入要“活”,从学生熟知的生活和事件中引出话题。同时,导入的内容,应特别注意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使学科的相关知识与专业运用紧密结合,这样学生便会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有用,从而更易激起学习兴趣。

四、实践反思――“模块化教学”效果显著

1.模块化的教学模式一定可以缓解职高数学教学与现实运用脱节现象,使数学课更好地为专业课的学习服务

“数学的模块化教学”,将数学教学内容根据专业进行了细分,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的需要进行内容的选择,既不破坏数学学科的整体性,又有各专业自己的个性特点,使数学教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和谋生的工具。它改变了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刀切”的模式,从根本意义上实现了中专数学学科教学的目标和任务,适应了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的趋势。另一方面,模块化教学坚持联系学生生活和专业实际,因而从源头上提高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从而增加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本人所教的班级中,2008级机电(1)(2)班实行模块化教学,2008染整(1)(2)班不实行模块化教学,入学初摸底考试各班成绩相差无几,下面就从第一学期的期中、期末成绩加以分析:

从以上图像表明在中职数学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是很有必要的,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2.有效消除学生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在活动中的动力性作用,已为当今中外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所承认。杜威把兴趣看成是活动的原动力。潘菽主编的《教育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一个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他就会从“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可以由此辐射开去接纳新知识,主动想象、探索,主动操作、训练,诸多良好角色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

数学模块化教学从教学内容、教学途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上强调与学生的实际与专业需求相匹配,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消除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有用,因而有效地消除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恐惧感。实施模块化数学教学后,喜欢数学课的学生达到70%,而厌学数学的学生由当初的75%减少到8%,这些数据足以说明学生学习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同样充分发挥出来,课前能主动预习的学生从原来的10%提高到80%;作业订正率,从原先的20%提高到90%。

3.学生的数学成绩比较稳定,教学效果明显

数学模块化教学始终把教学内容与方法转向学生的生活经验,一方面删去了繁杂的内容,另一方面紧扣学生的现实经验,与专业知识相联系,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因而有效地消除了学生数学学习中的畏难情绪,有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蒋乃平.文化课应该让中职生“学得会”[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7).

第4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结合生活 完善教学 应用题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3-01

数学在学生的学习生活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理智的看待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小学教师对于数学的教学一律是照本宣读,“填鸭式”教学。随着新课改的进行,这种教学模式已经被时代的步伐所淘汰。如何使数学教学具有灵魂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成了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接下来笔者就从生活实际出发,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的特征,推动数学应用题教学更好的进行。

一、充分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特征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数学应用题具有典型性和语言通俗性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小学数学应用题这一特点,并且掌握和运用这一特点。小学数学应用题主要涉及的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能够碰到的问题,这也要求学生要有发现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情。

1.典型性

每一阶段的小学数学题都具有典型性,因为数学题型的设计都是依据小学生现阶段的特点进行设计的。小学数学的典型性体现在数学题一般会运用到整数的运算,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对不同的题目进行总结,把数学题的典型性挖掘出来。例如: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有关于平均数的运算,包括算数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数量关系式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典型应用题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也要掌握数学应用题的典型性,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数学的效率。

2.语言通俗易懂

因为小学生的语言领悟能力一般都比较低,所以小学数学应用题的语言一般表达的都是数字之间的关系,语言比较好理解。但是也需要学生注意数学应用题的语言,仔细阅读题目和题中要求。小学数学应用题中没有较长的句子,都是简单句的串联,各个短句之间都独立成意思。这样的语言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题目,从而更好的掌握题目的意思,进行解答。

二、对提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质量的合理建议

1.巧设问题情境,营造生活化课堂氛围

小学生所有的能力处在待发掘期,他们在数学方面有着思维认识能力上的局限性,所以对于应用题中涉及到的一些逻辑性相对强知识,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比较弱,教师应该考虑学生的弱点,根据学生的弱点设计教学方案。全方位的理论联系实际巧设情景,使小学生置身其中,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例如:教材例题关于“加减法”的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能真正的理解。所以针对小学生好奇性教师应该设置情景,假设自己有五个香蕉,小明有三个,那么老师和小明总共有多少个香蕉?在这种情景中有了香蕉这一个具体的参照物,会调动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且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相结合,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能够把这个情景带到生活当中,自主的进行思考,准确的把握了题中所涉及的加法法则,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及时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反馈。教师巧设情境不但使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还使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自主的或者自愿结成小组思考问题,把生活上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相结合推动了生活化课堂的形成。

2.强调运用,延伸应用题应用领域

学习数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的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因为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我们要透过数学的现象看待数学的本质。在小学生数学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有很多根据日常生活而设计的题型内容,作为学生要善于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抓住关键的数学信息,拿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教师应该不断的拓宽数学应用题教学的范围,突破课堂和教室在空间上的局限性,把教学搬到室外,搬到生活中。使应用教学更加的贴近小学生日常生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搬家问题中教师可以结合“图形的面积问题”引导学生计算客厅以及卧室需要多少块地砖;在出游问题中教师可以结合“路程时间应用题”帮助学生计算列车的时速;在购买物品时教师可以结合“方程应用题”教导学生如何购买打折促销的物品。这样不但在生活中运用了数学知识,还能够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拓宽应用教学的范围。

3.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增添应用题自身魅力

在一个班级里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的地方,所以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同时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家庭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背景出发,让学生意识到应用题来源于他们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只是单纯的来源于课本。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这样学生会自主的学习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亲切性,从而为提高数学的学习效率奠定基础。

教师在讲解四则运算的过程中要脱离课本,因为教师如果只是埋头讲解,会使学生丧失学习数学的兴趣。脱离课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化复杂为简单。也可以根据某些同学父母的职业特点进行教学。例如:家长是做生意的就从货物的件数、员工的人数、货物的单价进行讲解。面对与自己实际情况相符合的数学问题,学生会大大提升自己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教师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的要求进行设计课程。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要注重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生活化,并且学生要掌握运用应用题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本领。教师要转变自身的教学模式应对时展的需要,和满足学生对课程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曹韵.浅析优化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研究[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4).

第5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一、研究教材,选择进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的设计是为了更好的解决在传统教学中不能解决或难以解决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运用多媒体教学。高中生物学中很多内容是学生能够看懂,或通过自学能够掌握的,或其实践和生活经验已经具备了的,或只需教师作简单指导便能融会贯通的。这部分知识根本用不着利用多媒体教学。而像一些微观的现象或暂时观察不到的现象,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来再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一目了然。高中生物教材中可供多媒体教学的课题很多,如细胞的结构、细胞的增殖、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物体的个体发育、遗传物质、生态系统等。

二、分析课题,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学软件)

1. 选择好课题后,明确该课题的教学目的,分析该课题的重点和难点,对课题内容进行排列,列出主要的教学流程图,编写课件脚本。例如《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课件中,流程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 ,分裂间期模式图 ,分裂期各阶段模式图 ,各时期染色体的变化曲线及DNA的变化曲线等等。然后依次列出每一个框中所要讲清的知识点,进行排列整理制作脚本。

2. 研究所选的教学模式设计课件

在具体设计课件时,除了要考虑到知识点的组合外,还要考虑该课件的最终使用的方法、操作的简便性及具体教学环境中的教学模式和应达到的效果等。例如,《DNA的结构及复制》这一课件中利用动画展示了DNA的复制过程,若教师一开始就连续按键使其连续播放,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动画演示,归纳总结出DNA复制过程的特点——边解旋边复制及复制结果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这是一种演示——启发——引导归纳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若都是边提出问题边一步一步地演示,同时结合讨论,然后在连续播放一次,同样可达到教学目的,这是一种引导——讨论——演示验证的教学模式,适合于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

3. 选择合适的多媒体设计软件进行制作

我校教师都已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高级培训并取证,都能熟练使用常用软件,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上根据生物学自身特点,我校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平台:

(1)Authorware 是当前生物课件制作的主要平台。主要用于集成录像、动画、声音等文件,并能控制avi文件播放;具有一定的交互作用,可以演示拖动图片、文字等,可能通过函数调用外部程序中的文件。例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动物的个体发育》《细胞分裂》《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伴性遗传》等都是应用Authorware来制作的。

(2)Powerpoint主要用于演示类课程。对于文字性内容有较好的演示效果,它的界面风格可以设计,并且通过超级链接可选择所需要的内容播放。生物学中可以用它来介绍科学史实、内容提要、经典例题、巩固练习、简单的实验过程、生活现象等等。

(3)Flash主要用于gif动画的制作,生物学中一些渐变动画可以由它来制作,它的特点是界面美观,渐变过程清晰。例如《细胞的无丝分裂》《植物的个体发育》《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等常常用到它。

在具体制作过程中,可能只应用一种平台也可能将两种整合或建立连接,一般我们通过教师间的相互讨论、分析,不断的对制作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修改。

4. 有了以上的准备后,就可能把课题的设计通过对多媒体计算机的操作转化为课件。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可利用扫描仪把所需的图片载入,也可调用光盘上的图片,可利用photoshop等软件对图片进行修改处理,可利用色彩的变化、文本出现的方式、动画的作用、声音文件和电影文件的载入等计算机制作技巧,来突出所需强调或扩展的知识点。

三、应用多媒体记性教学应注意和避免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的整合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影响了信息技术效能的发挥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将应注意的问题列举如下: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课堂效率,但不能盲目扩大一节课的信息容量,在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理解的时间。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容易使身心疲惫。因此,多媒体的使用一定要适度,不宜过多出现,否则,其结果势必事与愿违。动听的音乐、美妙的境界、流动的画面会分散学生对知识本身的注意力,所以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不必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第6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花样跳绳是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内容,开展起来简单易操作,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学手段贫乏、教学方法单一,久而久之,学生会降低对此项目的兴趣。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会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形象的图片及视频演示,可以很好地解决技术难度较高的动作难题,借助动感的音乐可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多媒体技术[1](Multimedia Technology)是利用计算机对文本、图形、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综合处理、建立逻辑关系和人机交互作用的技术。通过这种化静态为动态、化间接为直接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数学课本中原本抽象的知识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激发,同时为学生学习建立了一个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氛围。

二、多媒体技术在花样跳绳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在体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将此技术运用到花样跳绳教学中去,能够为体育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体育教学模式指明发展方向。在花样跳绳教学中如何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并发挥其优势,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多媒体技术以其强大的功能将图画、声音、图片、视频等综合性技术融合在一起,将动态、清晰、真实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学习运动技术的自信心,学习兴趣自然得到激发。比如,通过动画的形式将花样跳绳的基础动作进行演示,并结合自身的练习,让学生在感到新奇的同时,自然掌握了跳绳的技巧。

2、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体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的网络功能,搜索花样跳绳的各种新式玩法,并引导学生依据自身条件次几种跳绳的基础上去创编不同的花样跳法,让学生体验创新的乐趣,愉悦身心。比如,在学习单人跳短绳时,学生可以创编出多种不同的基本跳的步伐,如前后跳、左右跳、交叉跳等。合作式跳绳可分为双人跳和多人跳,学生可依据自身能力选择不同人数的合作跳,再加以花样的创编,让各种玩法变得更具有挑战性,从而激发了学生敢于创新的精神。

3、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

在跳绳过程中,时间过久之后,学生会逐渐产生疲劳感,从而感觉枯燥、乏味、丧失节奏感。如果在花样跳绳过程中,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音乐功能,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比如,在练习2根绳跳“十字形”过程中,加入有节奏感的音乐,让学生跟随节奏进行跳绳,不但会缓解学生运动时的疲劳感,心情变得愉悦,而且增强了趣味性与新鲜感,学生的练习热情不断增强,最重要的是在练习过程中,优美的音乐配上学生娴熟优美的动作,学生的审美意识逐渐得到提升。

4、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在花样跳绳教学过程中,会经常遇到一些技术难度较高且动作完成速度较快的动作,比如:4 根绳“井子跳”。通过教师的示范与讲解学生也很难理解并掌握,因此,学生对于这一部分动作会产生恐惧感,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能够利用多媒体将这些技术动作进行慢动作回放,或是定格,突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并配合教师的合理的讲解与示范,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最终能够很好地掌握花样跳绳的难度动作,使教学重点与难点得以突破。

5、优化课堂的练习效果

传统的体育课都是老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在花样跳绳中更是如此,久而久之,学生会降低对技术学习的兴趣,从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会大大的改变这一现状。比如,在学习“竹竿舞”时,由于动作复杂,学生会感到学习的压力较大,从而造成注意力不集中而不能有效掌握。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一技术动作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展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加速技术动作掌握的效率,优化课堂练习的效果。

6、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多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为教学提供优美的音乐,清晰的图像,并创设逼真的情境。这一点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其他教学手段难以逾越的。体育教师在应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吸收新的东西,需要技术及理论的支持,提升自身的技术与理论素养,将多媒体灵活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结合新式教学方法,使体育教学活动得到有效开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第7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在新课程标准中,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学生是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开始认识数学的。要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将数学学习纳入学生的生活背景之中,让学生自己寻找、发现、探究、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

一、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现数学生活

数学有着广泛的应用,生产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前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股票、利息、保险、储蓄、分期付款等经济方面的问题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常识。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活动要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因此,在课改实践教学中,教师应从现实中创设数学情境,从现实生活中引入数学知识,使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进入课堂,觉得所学的内容是和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在“有理数的加法”教学时,若当时正在进行世界杯或其他足球比赛,其赛况必然成为学生课间的热门话题。在教学中,便可选用中国队在小组赛中的比赛的场景,先播放一段精彩的实况录像,然后让学生根据这几场比赛(分上半场、下半场)的净得分情况,归纳总结“有理数加法法则”,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探讨中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

二、在数学活动中获得生活经验,激发数学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下的数学教学中,不但要紧扣课程标准,而且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教学活动。爱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学中,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经验,由学生身边的事组织教学活动,则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作为活动主体参与数学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求,达到启智明理的效果。

如:教学“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时,便可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一个活动,让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同图案设计活动:有的学生自然想到中国民间的剪纸艺术——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做墨迹——取一张质地较软、吸水性能较好的纸,在纸的一侧滴上一滴墨水,将纸打开、辅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同学想到的是扎眼……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经验出发,都能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图案,彼此交流,实现了理解和认识轴对称图形本质的目的。

三、让数学走进生活,使生活数学化

应用是数学教学的第一要义。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和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意识和本领,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

如: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题:小刚爸爸单位至小刚学校路程长35千米,一天早上小刚爸爸接到班主任电话,要求他参加学校的家长会,会议在上午9:00准时召开,接到通知后,小刚爸爸准备骑摩托车到学校开会,假若他骑摩托车的最大时速为60千米,问小刚爸爸最迟在什么时间出发,才能准时参会?这一问题既紧扣了教学内容,又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学生立即开始分析、讨论起来。

四、关注数学生活,实施情感教育

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数学学习和智力开发有着很大的影响。健康与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自信心和相互尊重学习氛围非常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应当把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教育作为教学目标之一。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在受教育的同时,也在享受到终身做人的教育,即德育教育等。在引导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应通过数学知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进而体现数学的价值。

第8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记忆效率;学习观念;学习方法;记忆策略

问题提出:学生到了高一以后,容易出现上课“听懂”,课后做题却不会的现象,久而久之,教师课上刚讲的东西记不住,这会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信心被击溃,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原因分析如下.

一、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存在误区

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到,数学教学主要是做题目,进行“题海战术”.从文化的角度看,观念决定行为,教师的学习观、教学观决定他的教学行为.好多教师认为,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唯一途径是“延长学习时间或增加学习强度”,初中教学内容浅,内容少,教师将题型分类,让学生死记解题方法和步骤,这种方法的确有效,以至于大部分学生认为学好数学的关键是“多做题”.

二、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上存在问题:

1. 方法不合理

学习过程的结构,一般来说,首先是输入新知识,然后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最后学以致用.问学生课堂内容的细节解题方法与步骤时,多数不明确,他们在学习中缺乏对已学知识的整理、归纳,不能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记忆信号.很明显,学生的学习习惯违反了学习过程的顺序结构,也就必然会影响记忆效率.

2.自觉性不够

学生对教师布置的作业等任务能自觉完成,但是对于预习、看书、作业订正、平时的复习等有弹性的软任务来说要打一些折扣,对自己要求不是很高.

3.学习习惯不符合记忆规律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规律,知识的保持决定于学习时和学习后在保持期间的复习,好多学生没有自主定期复习的习惯,只是在要考试的时候,临时抱佛脚,跟着教师复习,试卷与错题集、书本来不及看完,最后平时会做的题,到了考试时也忘了.

三、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把中小学教育目的扭曲为片面追求升学率,异化为单纯的升学教育,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丧失.

记忆策略: 由以上原因分析可知,态度、方法、科学规律对记忆效率影响起着决定性作用.具体地,就是以下三个原则.

一、心想事成原则——“态度决定高度”

第9篇:数学教学提升计划范文

关键词:数学;两极分化;解决

【案例一】

在一次讲解初三《二次函数图象及其性质》这节课的时候,由于前面已经讲解了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图象画法及性质,在完成所有的准备工作后我信心满满地以为大部分学生能够把图象画得很好并能得出结论,但是实际效果却大大地远于预期,特别是班里的学困生基本上与前面的知识怎么也联系不起来,这不得不让我调整上课方案,这节公开课上完后让我想了很多。

一、让高效课堂解决大环境不利条件下分化更严重的现象

对于整堂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认为应先从大环境说起。这学期由于年后时间比较短,大部分都在年前赶进度,造成了前面的知识点学习不够扎实。一些平时学习成绩好或者学习习惯好的学生他们能够跟上,而对于掌握知识慢的学生或学困生在这种速度下无疑是雪上加霜。新课程背景下,由于教学内容、教师教法、学生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所以,给大部分学生提供了全新的学习空间。但是当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遇到下学期短或五四制改六三制的时候,慌乱的往前赶进度情况下,我们教师应该想一想如何塑造高效课堂,避免两极分化。

二、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中来,解决两极分化问题

在本节课讲解过程中我发现效果不好还有另外几个原因:有的小组合作中学困生只听学习好的学生讲,而自己的观点却不发表,甚至有的学生都去抄袭优生画出来的图;整个小组都是学困生的小组到最后都没有突破;学习好的占大部分的小组收获颇丰。以上现象绝对不利于学困生的发展,课堂中老师如果不注意关注小组安排、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甚至态度、情感、价值观变化,学生分化会更加严重。

【案例二】

在一次听评课活动中,我特意观察了一名成绩曾经不错的学生数学课上的表现。在课堂上他既不回答问题,又不愿做题。下课后当我问他为什么现在不爱学习数学了,他说:“老师的数学课没意思,我只要达到不扰乱数学老师的课就可以了。”

以上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很普遍,首先反应到我们脑海里的应该是在诸多影响学生数学学习两极分化的因素中,数学老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最直接、最持久,也是最有效的。但当前由于教师观念、教学水平等问题,使教师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越来越大、分化越来越严重。那我们该如何消除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影响呢?

一、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将优秀生与学困生同样看待,正确地处理师生关系

因为他们两者所看到的教师存在着差异。优秀学生看到的往往是会常走到他们身边,了解情况的教师,而学困生看到的却截然相反,教师很少注意到他们,甚至只要不影响课堂教学,他们甚至可以玩东西。另外,消极、负面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来说是极不安全的学习环境,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如何应对教师,从而使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降低,进而加剧了学生的两极分化。

二、发挥数学的学科魅力,让学生热爱数学

我们有些教师讲课时没有一些技巧和方法,学生听起来枯燥无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出现厌恶心理,进而使成绩受到影响。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创设很多问题情境、口诀、数学活动等,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经历乐于学习数学的情绪体验,进而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使自己的成绩得以提高。

三、数学老师要提高自身的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