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城市社区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市社区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城市社区发展

第1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内容摘要:近些年来,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本文在旅游社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社区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意义,并初步探讨了城市旅游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

关键词:社区 城市旅游社区 城市旅游形象 模式

随着我国城市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城市环境的不断改善以及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备,目前愈来愈多的人选择城市作为其旅游目的地,城市日益成为旅游目的地与客源地的统一体,从而使城市不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成为旅游活动或当地居民的休闲活动中心。因此,城市旅游得以产生并日渐兴盛起来。自20世纪80年代始,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的作用也愈发明显,并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支撑点。目前,虽然城市旅游的概念已在学术界得到广泛地使用,但是其具体含义还没有达到统一。这里借鉴符太浩教授对城市旅游的定义,即“以城市为旅游目的地、以城市旅游吸引物为消费对象的旅游活动”。为了更好地发展城市旅游,本文在旅游社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社区的内涵,并对城市旅游社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城市旅游社区的提出

社区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的人群所形成的生活共同体。近些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社区”在国内学术界引发了研究热潮。但是到现在为止,纵观相关文献发现,旅游社区还没有公认的定义。其中1985年Peter•E•Murphy在《旅游:社区方法》引入了“旅游社区”的概念,他提出旅游社区应该是一种方法或途径。并从社区的利益出发,由社区控制开发过程,确定发展目标,并由此来追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之间的平衡。

如果单从旅游经济的角度来看,旅游社区是一种“社会的旅游产品”,Murphy认为应将整个社会呈现给旅游市场,其中地方的友好、居民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等都属于旅游产品。学者唐顺铁提出,在通常情况下,旅游社区是学科间的交叉概念,是一种社会现象、经济现象和文化现象的集合体,是一个需要从时间和空间上同时进行研究的客观存在。他认为在时间上,旅游社区强调过程,即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空间上,由于社会是由许多在空间上彼此分隔,在分布上却又统一的地区联系,能够以独立移动的个人所组成的。因此,旅游社区既包含了社区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具备旅游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一些学者对乡村旅游社区进行了探索,如胡永红在《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研究》分析了当前乡村旅游社区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王琼英在《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介绍了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以及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等等。然而从城市的角度分析城市旅游社区发展模式的文献还很少见。

随着城市旅游的日益红火,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已成为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城市中,城市旅游社区的发展需要一些单位或组织共同参与,其中城市社区居民和城市旅游发展是核心因素,二者呈现出双向互动的关系,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旅游并从城市旅游中获利。政府和企业是城市旅游社区的保证因素,分别通过各种表现形式对两个核心因子施加影响来影响整个城市旅游社区的形成与发展。除此之外,旅游市场与旅游需要是推动城市旅游社区形成的外在力量(参见图1)。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与发展的即为城市旅游社区。

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城市旅游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很多城市旅游管理者和经营者由于过度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人造景点的建设和整个城市环境的绿化、亮化,却忽视城市特色的塑造和自身优势的挖掘,结果造成城市旅游产品雷同,缺乏个性,最终导致城市个性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特色丧失。面对这种状况,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对发展城市旅游、建设特色城市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增加城市旅游收入

事实证明,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核心思想是在城市旅游社区内允许城市居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展示个人的潜能和充分挖掘和运用旅游社区资源创造财富实现致富的目的,也就是说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可以调动政府、企业、城市社区居民共同参与城市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能够调动城市社区居民的力量,这必然能够更好的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另外,通过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可以增强城市旅游市场的影响力,引起潜在旅游者的注意,诱发出游动机。充足的客源是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增加城市旅游收入的前提。

(二)有利于提升城市旅游形象

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城市旅游形象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义包括:“城市旅游形象(Tour-City Identity System)是人们对该城市旅游产品、旅游设施、旅游服务功能等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是对城市的历史印象、现实感知与未来信念的一种理性综合(成伟光,2001)”;“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在人们心目中综合形成的、大众认同的、独特的、使之区别于其他城市旅游的较稳定持久的总体印象和评价(赵煌庚,2001)”,等等。综合以上关于城市旅游形象认识,产生城市旅游形象的主体不仅是涉及到现实的旅游者,还包括各种潜在的旅游者和城市内的所有居民和旅游从业者。因此,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到城市旅游社区建设中来,这必然能提升城市的旅游形象。

(三)有利于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市旅游社区既是城市的,也是城市社区居民的。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工作、生活与交际的场所,丰富城市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其生活质量。另外,特别是对以高校、工业、科技产业为主导的旅游社区而言,这些地区往往聚集着众多的人口,其中很多居民受到过高等教育,这些人一般思想活跃,反应敏捷,往往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和历史责任,希望有机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全部奉献给社会,而参与城市旅游社区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他们的自我价值,满足其精神层次的需求。

(四)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

发展城市旅游社区,鼓励城市社区居民参与城市旅游社区建设是保护和传承城市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许多旅游目的地的成功经验表明,历史文化保护得越好,旅游者获得的感受与印象就越深刻,目的地就更容易赢得大量潜在客源。这种良性循环状态,一方面有利于增强社区居民保护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避免城市地方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发生扭曲甚至迷失方向;另一方面,旅游者的到来会带动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从而为保护城市文化和自然遗产积累更多的资金,为进一步保护和传承城市地方文化提供坚强的后盾。

城市旅游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分析

根据城市旅游发展的形势及社区的主要特征,城市旅游社区发展的主要模式可以总结如下:

(一)城市旅游社区类型房地产发展模式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旅游社区类型房地产在我国旅游房地产实践及城市发展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谓旅游社区类型房地产,一般是指在某一较为成熟的主题型旅游景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以居住为主要目的的房地产。该类社区是一个旅居结合,融旅游、休闲、度假、居住等诸种功能于一体的大型旅游休闲社区,既是对现有文化旅游产品的延伸,又提升了房地产项目所在地的综合性休闲度假接待能力与城市人居品质,增强了城市旅游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并逐渐成为一种具有持续活力与扩张力的新兴城市旅游产品。事实证明,该类城市旅游产品既是构建宜居城市的重要手段,对旅游者了解、体验城市的现代文明又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城市工业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很多城市是一个区域的工业中心,随着人们对旅游资源理解的进一步深入,工业旅游也逐步进入人们视线。事实上,工业旅游在发达国家由来已久,特别是一些大企业,像德国的西门子、美国的通用等,他们利用自己的品牌效益吸引游客,同时也使自己的产品家喻户晓。目前在我国,工业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新概念和产品新形式,主要依托运营中的工厂、企业、工程等开展参观、游览、体验、购物等活动,如四川长虹已经兴办起工业旅游,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工业旅游。城市发展工业旅游社区既可以扩大企业知名度,提升企业的形象,推广企业的文化,使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可,也能满足旅游者求新、求异、求知、求乐等心理需求。

(三)城市商业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一般而言,城市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商业中心,而购物是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旅游购物消费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城市或地区旅游业的发达程度。目前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我国游客的旅游购物的费用仅为全部旅游费用的20%左右,而发达国家所占比例已达到50%左右,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更是已高达60%,我国旅游商品发展滞后的差距不仅说明了我国旅游商品的开发与销售远远不能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表明旅游商品的开发前景十分辉煌。今后在加强社区环境和秩序的整治的基础上,加大城市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发力度,发展城市商业旅游社区模式,为旅游者购物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城市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四)城市文化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我国历史悠久,许多城市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人文旅游资源,而这些人文旅游资源又往往集中在城市中,已经成为城市中的旅游亮点,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文化旅游。在现代旅游活动中,文化因素体现在方方面面,文化因子既是旅游者出游的出发点,又是其归结点,同时也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源泉,是旅游业的灵魂。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发展城市文化旅游社区,挖掘城市的文化内涵,让城市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到城市文化旅游的发展和建设中来,不但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城市文化精髓,对提升旅游者对城市的旅游体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城市高校旅游社区发展模式

在大多数城市中,高校的分布往往成集中分布的态势,人们称之其为“高校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日益发展和壮大,旅游活动项目也日益丰富起来。已经由过去单纯的观光旅游,发展为多样化的专题旅游,如高校旅游、红色旅游、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等。其中高校旅游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并发展成为一项专题旅游。因此,城市高校旅游社区已成为今后进一步发展城市旅游的发展方向之一。发展城市高校旅游发展模式,需要政府、学校、社会、旅游者等多方面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努力做到既保障学校的正常学习秩序,又让旅游者充分体会到高校独特的文化韵味。

结论

本文在旅游社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社区的内涵,分析了发展城市旅游社区的重要意义,并对城市旅游社区的主要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入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在城市旅游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明显,深入研究和发展城市旅游社区将成为今后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符太浩.城市旅游的特征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7(7)

2.[美]帕克.宋俊岭译.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M].华夏出版社,1987

3.唐顺铁.旅游目的地的社区化及社区旅游研究[J].地理研究,1998,17(2)

4.王琼英.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J].农村经济,2006(11)

第2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一、我国城市生态社区研究现状

进人21世纪,我国的人类居住地与生态社区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如1994年通过的《中国21世纪议程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提出:人类社区发展的目标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并动员全体民众参加,建成规划布局合理和环境清洁、优美、安静及居住条件舒适的人类住区;目前,对于生态社区建设,国家主管当局已提出“应把注重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和住宅的质量放到(社区)规划的首位”的要求,表明了对社区生态质量的重视。我国学者近年来也开始注重生态社区的研究,重点集中在生态社区的功能、建设内容以及指标体系、标准的研究。国家有关部门和机构也相应出台了一些规范和标准,用以指导生态社区的建设。

二、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支持

西方对生态系统的研究已发展出了许多分支,如景观生态学、应用生态学、人类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等,而其中每一方面的成果都补充以至改变着生态社区的理论,可归结如下:

(1)景观生态学是生态社区最表相的基础,为生态社区建设提出最为基本的外在要求。

(2)人类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是生态社区的核心,前者为生态社区的发展进行定位,后者则为之提供建设方法和准则。

(3)生态伦理学从本质上阐明了“生态”的内涵,从人的道德层面上明确了生态社区的必要性,并且强调了它的价值,以至当生态与经济发生冲突时,成为衡量生态与经济之间冲突的尺度和扬弃标准。

以上生态学的各分支学科,成为支持生态社区建设的理论依据。它要求不能把生态社区建设片面地理解为“美观社区建设”或“绿化社区建设”等。生态社区的建设需要建立系统而全面、合理的标准和指标体系,使社区的建设在各方面充分体现其基本内涵以及优越性。

三、生态社区的设计规划

(一)绿地系统的设计

绿地系统是社区内唯一具有负反馈功能的生态系统,绿化的功能在生态社区的建设中是极其重要的。目前对社区绿地系统的建设往往偏重于景观上的美化,而忽略了绿地系统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减少噪音、调节社区布局的生态作用。同时在绿地系统建设中只满足于追求绿化覆盖率,绿化质量不高,采用的植被往往过于单一。研究表明复合的绿地生态系统其生态效益远高于一个单一的草坪。一个生态稳定的绿地系统,其结构和功能要高度统一和谐,不仅外部形式符合美学规律,内部和整体结构更应符合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学特性。因此生态社区应采用“乔、灌、花、草”相结合的多层次的复合绿地系统,充分发挥生态功能。

(二)环境生态系统设计

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增加辅助能源系统,对于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要求与建筑设计相协调,管道安装与给水系统配套,同时做好防雷与防雨处理;利用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技术等要与地区电网并网;将地热用于户室中央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生态城市社区要求水环境系统中使用节水器具,全部污水处理率和排放率达标,建立中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禁止使用破坏臭氧层产品,室内具有自然通风和机械换气设备;室内的声环境小于35~40dB。生态城市社区要求室外公共照明采用绿色照明,使用发光指示牌和立体照明设备;室内采用自然采光和节能光源;采用采暖、空调和生活热水三联供的热环境技术。生态城市社区室外绿地采用具有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实现节约用地、节约资源综合环境保护。废弃物处理按照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原则分类处理。

(三)节约能源的设计

节能设计已开始普遍应用,尽管节能设计和节能设施可能是要多花钱,增加投资,但从长效来看,还是比较可取的。绿色住宅注重使用保温材料与构造,提高建筑热环境性能,如在建筑物的内表面采用高性能的保温材料,高效节能玻璃等新型节能建材,从而对建筑物起保温隔热作用;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采用能源及资源的分户计量收费体制,减少能源使用中的大锅饭现象。

(四)废物处理设计

生态社区应具备内部废物(主要是生活垃圾和生活废水)的基本处理措施,或是能够将废物在就近进行处理,以达到废物在社区内部或最小范围内的转移和消化。例如可以开展垃圾分类回收和加强污水处理,就地回用。

第3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关键词: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培育

泰州市的人口规模、城市发展状况和大多数中小城市相似,都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城市化的发展大潮中兴起。城市社区大多是新开发的商品房住宅小区,与其他中小城市一样,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多层次服务需求也需要通过社区社会组织的参与来获得满足,因而,对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调研和思考也会对其他中小城市培育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现状

根据笔者2012年对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进行的调查,截至 2012年 12 月底, 全市通过民政部门登记和备案的各种社区社会组织共有3484家,其中在民政部门正式登记的有1020家,在民政部门和街道、社区备案的社区社会组织有2464家,当然,调查中也可能存在着部分社区社会组织未在民政部门登记备案的情况。从组织的性质和类别来看,泰州市的社区社会组织主要涉及文化、体育、教育、安保、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等领域;从组织的产生和运作过程来看,泰州市的社区社会组织具有明显的草根性和自发性;同时调查还发现,泰州市大部分的社区社会组织规模有限,人数基本上都在30人以下,组织形式松散,活动方式单一。

客观地说,目前泰州市的社区社会组织在满足居民需求、丰富居民生活等方面已经发挥出一定的作用,社区居民也对社区社会组织有了一定的认同,但相对于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需求与期望,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发挥。通过笔者的调查,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组织资金少,缺乏支持

一般来说,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筹集主要有三个途径:

一是政府给予的政策或项目资助。

二是社会募捐所得。

三是会费以及组织的经营性收入。

在调研过程中,社区社会组织主要负责人反映的最普遍问题就是资金的缺乏,由于缺少稳定的资金来源,很多组织没坚持几年就解散了。即使是那些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很好的社区社会组织,也只有在大型活动中才能得到来自政府的部分赞助,平时一些常规小型活动以及成员的车旅费等杂项开销只能由组织成员自行负担,这对一些收入较高的退休干部来说不是问题,但对收入不高的退休工人、低保户等组织成员来说,这些开销就是负担。社区社会组织运转资金极端缺乏的状况,直接影响了组织的发展壮大和社区活动的开展。

(二)组织规模小,发展受限制

由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比较严格,很多社区社会组织难以达到登记注册的标准,只能游离在合法社团法人的管理体制之外。实际的调查也表明,在泰州市已有的社区社会组织中,经过正式注册登记的还是比较少,大部分都是规模比较小的、达不到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他们的身份是备案,有的甚至没有经过备案。可想而知,没有官方认可的正式身份,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会受到许多限制,发展的规模也不好扩大。虽然今年3月份国务院宣布将放开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四类社会组织的登记,但这一政策具体落实到省市县区,仍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三)组织类型单一,服务不均衡

不仅组织规模小,组织类型单一也是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的特点之一。在泰州,社区社会组织主要集中在社区的文化娱乐方面,如腰鼓队、合唱团、象棋社等。这些社区社会组织的服务内容主要是组织文体活动,其他的服务项目只有数量相当少的社区社会组织在提供,专业性更强的社区社会组织更加缺乏。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内容过于单一化,使得社区居民普遍认为他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可有可无,有半数以上的受访社区居民认为社区社会组织在当地社区建设中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由此可知,社区社会组织在泰州市的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发挥,还有许多可以挖掘的空间。

(四)组织能力不强,运营水平低

目前,泰州市大多数社区社会组织规模都偏小,且普遍忽视自身的能力建设;在发展上存在依赖心理,过多依赖政府或个别“能人”、“热心人”的支持来维持组织的运转;大多缺乏长远规划,运作不规范,社会公信度不高,更谈不上服务品牌的建设;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能力较弱,难以动员更多社会资源支持其发展。同时,由于成员的薪酬待遇不高,社会认可度一般,社区社会组织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专业人才加盟,工作人员多是离退休人员、企事业单位下岗人员,总体素质较低,且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直接影响了组织服务能力的提升和服务领域的拓展。

二、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困境的问题诊断

笔者认为,泰州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状况不尽如人意,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性

就目前情况看,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还没有专门的关于社区社会组织管理方面的法律,对于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只能套用现有的民间组组织管理法规,即《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等。这种状况一方面不利于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管理,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保护社区社会组织及其成员的合法权益。另外,我国有关社区社会组织的人事管理、劳资管理、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法规还存在较多缺失,很多方面规定得不够细致、明确,也影响了社区社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社区社会组织功能定位不合理

社区社会组织在西方发达国家十分活跃,发挥的影响和作用也很大,但是在我国,尤其是在泰州这样的中小城市,因社区社会组织成长历程短暂、规模和能力弱小,其潜在作用和应有地位还没有得到各方面的充分认可。有的认为其可有可无,“有之不多、无之不少”,倾向于对其不管不问;有的将其视为社会管理创新的“装饰物”和“点缀品”;有的从维护社会安全稳定的角度出发,认为应对其严格管理;等等。社会各方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性质、地位、作用及其发展必要性等方面认识不足,使得大部分中小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的状态。

(三)缺乏政策和行政支持

同很多中小城市一样,泰州市对社区社会组织扶持与管理的相关政策和工作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目前,泰州市的社区社会组织主要由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作为管理主体实施备案制,但从法理上讲,备案主体的资格及其权责、义务等尚有诸多存疑之处,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并以更加合适的方式予以明确(如地方立法等)。同时,在日常的联系与管理上,街道和居委会由于自身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社区社会组织的管理和服务,只能粗放性地做一些一般性工作。缺乏政策和行政支持,造成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呈现出运动性、自发性的特点,可持续性和稳定性不强。

(四)居民参与意识淡薄

社区社会组织是扎根社区、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但是很多社区成员的公民观念、公益意识淡薄,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自我服务性认识不足。很多居民认识不到自己是社区建设的主体,对社区建设缺乏责任心,不愿意参与社区社会组织的开展的活动。同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区建设还是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权力来推动,居民多被动参与,这种状况更加剧了居民对政府的依赖,淡化了参与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社区居民参与意识的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和作用的发挥。

三、培育和发展中小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对策和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法律环境

一是要完善对社区社会组织扶持和管理的法律体系,改革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办法。法律应该明确国家层面对社区社会组织进行资金扶持、服务购买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使扶持和资助制度化、法律化,地方政府也可以尝试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中的一些瓶颈问题大胆突破,先行先试。

二是要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行政管理体系,将政府对社区社会组织的扶持管理纳入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设立相应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实现政府指导下的有序管理。

三是要明确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方向,优化组织布局。对于社区居民有迫切需求的社区社会组织予以重点扶持,以形成结构合理的社区社会组织架构。

(二)建立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

由于中小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尚处于发展初期,缺乏独立成长和应对外界环境的能力,政府需要对其进行一定时间的扶持和孵化。具体包括为其提供一定的资源、向其购买特定项目的社区服务和专项服务、为其提供有效的服务平台等内容。关键是要探索适合地方特点的“社区社会组织孵化机制”。

一是可以“文明城市”、“宜居城市”等创建活动为抓手,积极探索“组织孵化”的具体模式与运行机制。

二是要加大社区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对孵化培育的路径以及具体措施进行深入思考。

三是要积极探索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与人员参与社区发展急需的、能切实解决社区居民生活困难、可提供优质专业服务的各类社区社会组织。

(三)加强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针对社区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着重加强组织自身的能力建设与制度建设,切实提高社区社会组织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内部规章制度,推动组织运作透明化。同时,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诚信与自律建设,建立相关惩罚机制,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社会组织自律机制。

二是针对公益性社区社会组织,政府在加大财政补贴力度的同时,还必须健全相关的财务会计制度,尤其对接受社会捐赠的项目,必须通过严格的程序向社会公示,以加强对组织的社会监督。

三是要重视人才建设,对社区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其素质,增强其服务居民的能力与水平。

(四)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培育新模式

具体而言,对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还必须立足地方实际,根据不同的社区需要,因地制宜设计具体方案,推动创立各具特色的社区社会组织服务品牌。

一是利用好地方文化特色,将特色文化因子诸如“村组互助生产作坊”、“赛龙舟活动”、“淮剧团表演团”等形式植入社区社会组织的培育和扶持中。

二是以草根性社区社会组织为依托,大力整合社区服务资源,构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更方便、更快捷地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

三是充分发挥学生与老参加社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将志愿者精神和实现就业结合起来,通过社区社会组织这个平台,使年轻人在志愿服务中实现就业,使老年人在志愿服务中获得工作的成就感。

总之,中小城市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繁荣还需要一个

长期的过程,在今后的社区建设实践中,我们要真正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发展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不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模式。社区社会组织的蓬勃发展,必将对转变政府职能、发展社区民主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做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黎红, 蒋延灿:关于如何化解社区社会组织非法人化问题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 (3):109-116.

[2]刘轩: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的调查研究[J],社团管理研究,2012(10):16-17.

第4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关键词】市场导向;社区人才;培养

经济腾飞30多年来,中国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化中就包括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出现了社区这一全新的人居生活模式。社区概念起源于西方,随着城市社会化分工的日益深化,社工培养和社区建设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已形成各界广泛的共识。在社区建设的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的现实问题随之而来,社区服务所需要的人才资源从何而来,如何使得人才培养和社区实际需求相结合?社区服务产业化是否可能,何以实现?这些问题的解决,关系到我国目前社区服务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国社区工作的开展,关系到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顺利进行。而这些现实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与社区建设密不可分的社区人才培养。

一、城市社区的起源和现状

德国社会学家F・滕尼斯在1881年首先使用"社区"这一名词,当时是指"由具有共同的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的社会团体或共同体"。美国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家罗伯特・E・帕克。他认为,社区是“占据在一块被或多或少明确地限定了的地域上的人群汇集”,“一个社区不仅仅是人的汇集,也是组织制度的汇集”,这是第一次给“社区”的定义。中国学者普遍认知为,社区是指一固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的社会团体,其成员有着共同的兴趣,彼此认识且互相来往,行使社会功能,创造社会规范,形成特有的价值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每个成员均经由家庭、近邻、社区而融入更大的社区。"由此可见,形成社区的四个要素包括:人民、地理疆界、社区认同和社会互动。

二、社区人才储备的现状

1、社区人才的主要构成和人才需求

社区工作主要涉及社区福利、社区救助、收养服务、社区建设、优抚安置、救灾救济、婚姻登记、老龄工作等领域,这些工作由区民政局和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和社区承担。以作者实地调研的伍家岭街道办事处为例,

社区对年轻人有一定需求,面向大学毕业生选拔好苗子,重点培养,争取逐步实现社区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高素质化方向转变。人才的培养流程以在岗培训为重点,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制定培养计划与过程动态管理制度,实现干部的知识结构系统性;二是合理优化培训课程设置,凸现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三是建立专业社区工作实习基地,加强与企业、社会团体和学校的联系,强化人才培养的应用性;四是实施有重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适当培训社交礼仪、计算机实操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

2、社区专业人才的就业阻碍

目前,社区的招募主要走社会招聘和内部推荐两个大的方向,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主要的人员招聘信息都将在芙蓉之窗政务网上,每年公开招聘人数极为有限,且多数具有基层工作年限要求或者特殊专才要求。另外一个大的招募过程是通过内部推荐, 再根据“配精、配优、配强”的要求,通过民意测验、民主推荐、组织考察、党工委审批等程序,按照适当比例招募后备社区干部队伍。这两种途径使得该专业应届大学生毕业很难达到这样的标准,结果造成大批量的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

另外社区工作的特点也成为毕业生选择其为就业出口的一大障碍,一名社区干部在微信群里发了一条长达2000字的“牢骚”,“总结起来,社区工作是‘六多两少一大一小’:即检查多、考核多、台账多、会议多、汇报多、任务多,关心少、工资少,责任大,权力小。”以我校选送的部分实习生为例,学生去到社区前多抱负满满,但是经过实际的细琐的工作磨砺之后,仅有极少数女生实际留任社区工作岗位,大部分的男生都选择更加富有挑战性、实际操作动手性强的工作岗位。这与高职教育本身学生的就业观念也有相当关系。

三、市场导向下社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与乡村社区相比,城市社区经济、政治活动集中,以工业、商业、服务业为主。人们的居住和工作场所非常集中,人口密度往往比乡村社区大得多。我国社区经济的基本状况存在发展不平衡,发展基础薄弱和行业地段分配不均衡等现象。以长沙市为例,管辖内仅商业楼宇就有5000-6000平方米,而部分弱势社区地处偏远,辖区内全部是棚户区和拆迁户为主。这样的差别在目前社区发展以财政拨款有限、部分运行经费另筹得现状下,矛盾尤为明显。社区经济的市场化特点: 1、规模化、连锁化和配套化。一般小型的干洗店、超市或者生活配套商家可以成功进驻小区。2、非纯经济利益驱动,部分社区需要以帮扶困难群众、娱乐居民生活为主,辖区内的企业数量有限,也多为非营利性机构,例如一些公益性茶室、健身房和练歌房等。3、社区资源的特性,例如有的社区以文化教育资源为主,有的社区以公园为主,还有的社区以楼宇住宅为主,都应当以此为基点开发相应的资源。因此针对不同的社区,就需要订单式的培养方向,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熟悉不同功能类型的社区和不同工作侧重点。

市场导向下的社区人才的培养以我校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除了在毕业时期,提供实习机会和专业深入研究外,应当在入学之初就将公共事业管理、社区文化与教育、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社区工作实务与危机管理融合在一起,把专业课程的各个部分有机结合起来,以基础教育的模式,让学生快速理解所学专业的各项课程、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和就业要求。

这样的教学培训将着重体现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入学阶段,迅速了解各个专业内核,应用范围和事业前景,帮助学生迅速适应从高中的被动学习阶段转变为大学的自主求知阶段。若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为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设立目标是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因为我国特有的国情和背景,照搬国外的先进经验是行不通的。社区管理与服务对于我国而言还是一个新兴的专业,因此需要由高职教师和真正的社区组织和机构共同探索该专业的高职毕业生目标岗位,以此来避免开设的课程重复性多、关联性小、实际操作内容少的误区。

第5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关键词:景观设计物质元素精神元素 环境景观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accelerating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city residents begin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residential areas, put forward more and more high request, this article will briefly introduce anhui hefei city urban residential landscape design the new trend of development came, for you refer to.

Keywords: landscape design the physical elements spirit element environment landscape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合肥市位于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环境优美,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达9085.5公顷,城市绿地率达到40.2%、绿化覆盖率达到4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2.5平方米。在整治昔日“庐阳八景”的基础上,又新建成十大自然景点及一系列绿色公园,加上城内城外数十处街区游园相匹配,使全市形成城中有园,园中有景的花红树绿的世界,尽管这样,合肥市对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也十分重视。居住区景观设计是指由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构成的住宅建筑外环境景观设计。而且其城市居住区的景观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开始朝着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共享性和均好性、文化性、一步一景与季节变幻相映衬、强调环境景观的植物布局与水景点缀相结合、鲜活风情与建筑特色相匹配、赏心悦目与实用价值相依附等方面发展。本文将简要分析这些新趋势,以供大家参阅。

一、使用新型环保材料

材料的选用是居住区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应尽量使用当地较为常见的材料,体现当地的自然特色。在材料的使用上有几种趋势: 特殊材料的使用,如玻璃、萤光漆、PVC材料;重视色彩的表现;复合材料的使用;注意发挥材料的特性和本色;非标制成品材料的使用;DIY(Do It Youself)材料的使用,如可组合的儿童游戏材料等。另外,还必须考虑居住者的需求和特定地段的需要等因素。

在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中还应注意应用建筑废弃物,就地取材,变废为宝,这样不但能建造起伏蜿蜒的实景,也能节约成本。

二、强调环境景观的艺术性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从追求欧陆风情式(如大面积的观赏草坪、模纹花坛、规则对称的路网、罗马柱廊、欧式线脚、喷泉、欧式雕像等)发展为回归历史的趋势。现今,随着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居住区景观设计开始提倡现代造园手法与古典园林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历史文化又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

三、强调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和均好性

目前,强调居住区环境资源的共享性和均好性,在环境景观规划时,根据城市的气候特点、居住者生活习惯和对户外活动要求不一等情况,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所有的住户能均匀享受到这些优美环境,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的一大趋势。 在景观设计时,应追求最佳的生态和美化作用,如合理配置乔木、灌木、草坪等绿化植物的比例;应强化围合功能强、形态各异、环境要素丰富、安全安静的院落空间,达到归属领域良好的效果,从而创造温馨、朴素、祥和的居家环境。

四、强调环境景观的文化性

目前,崇尚中国文化历史及地方区域特色,已成为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如今,随着历史文化的不断升温和地域特色,居住区景观设计不仅开始朝着兼具历史感和时尚感的纯正的中国风格发展,而且还充分利用居住区内的地形地貌特点,塑造富有创意和个性的景观空间。

五、强调环境景观的一步一景与季节变幻相映衬

目前,园林规划已经从简单的植物铺陈发展到现在的应景设计。这种景观特色主要体现在植物上,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无限的风光,而不断变幻的景观、季季不同的园林,能让社区保持更多的新鲜感与活力。 应景能带给居住者更多的审美情趣,每走到一个地方都可以通过不同角度领略小区的景色,不会感觉乏味,这就是一步一景。当前楼盘景观设计运用得最多的是营造缓坡 ,让人感觉面积增大了,植物绿化面积也更多了,小区园林更有层次感。另外,在小区的绿化上,用在四季植物中配有常绿植物,不但能让一年四季的景观在园林社区里得到更好呈现,也能满足在冬天净化空气的需要,使不同的阶段都有美的表现手法,让居住者感受到季节的自然变化。

六、强调环境景观的植物布局与水景点缀相结合

目前,居住区的景观设计已从大型水景的流行变为点缀式水景的广泛运用。据调查,有大型喷泉和景观泳池的居住区是2000年左右开发的,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开发商和居住者把居住区水景的多少作为判断园林好坏的标准。尽管合肥市处于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可以引用自然水来作为循环水系统,但由于大型水景的后期维护费用相当高昂,这种用大型水景的造园方式也逐渐不被采用。

尤其是近年来,国家提出节能节水等计划,且部分城市的水费也在逐年上涨,因此在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开发商和景观设计师们不再把水景多少作为环境景观设计的目标,在设计上变为“以绿化为主,水景点缀为辅”,即植物布局与点缀性水景并举,则成为现代楼盘造景的新风尚。

七、强调环境景观的鲜活风情与建筑特色相匹配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经着重强调充满乡土味的设计特征与国内外知名机构相结合。现今,随着居住者的眼界与景观审美能力逐步提高,其对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开始追求品牌价值和品质感;且开发商已意识到园林景观比户型设计带给业主的感觉更直接。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发商一方面不断创新园林设计,使现代的园林和建筑遥相呼应,所有的造景都围绕一个主题,提出了夏威夷风情、北欧森林、西班牙风情、印尼风情等概念景观,如以热带风情为主题的居住区,以棕榈类植物和水景为主;以打文化牌的园林景观,以古典雕塑为主等,使居住者直观感受到整个小区的居住氛围。另一方面花重金让国外知名设计机构为园林布局造景,成为了现代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的一大发展趋势。

八、强调环境景观的赏心悦目与实用价值相依附

目前,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已从简约式园林发展为名贵树种的大量引进。现今,逐渐被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中所应用,由于名贵树种、稀缺植物不仅可更好的衬托居住区的品质,为居住区增色;还能使居住区引起轰动效应,因此其开始成为目前居住区园林发展的新趋势。目前, 很多开发商的首选便是高大的古树。 但当对居住区园林景观进行设计时,不应进行盲目的堆砌,而应按照植物群落来布局。周围的建筑类型对栽种何种类型的树木有很大的决定作用,这就是应景的设计手法,如古典风格的楼盘适合种植芭蕉树,现代建筑体则适合几何形状的乔木等等。让人赏心悦目又能给居住者创造实用价值的树种才是最可贵的造景方式,过分追求稀缺品种或者洋品种并不是健康的楼盘园林发展趋势。

九、景观设计是发展商、建筑师、景观设计师和城市居民四方互动的过程

首先,握住景观的设计要点,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景观设计师、建筑工程师、开发商之间要经常进行沟通和协调。

其次,景观设计要能融化在居住区整体设计之中,建筑风格是景观设计风格的基础,景观设计的风格趋向必须考虑建筑的特色,因此应将居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筑设计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展现居住区整体的持久魅力。 另外,最好要先规划好整体环境,再用建筑去巧妙的围合和分隔空间。围合感的塑造应与空间性质的不同而细致地变化;分隔,即层次感,其是评价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居民处于一个围而不闭,疏而不透的空间氛围,为其提供各级私密空间,并使各层次之间有平缓的过渡。

十、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合肥市居住区景观设计时候,不仅仅体现了回归历史的发展趋势,还结合了地方特色和地域特征,展现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共享性和文化性,并且居住区景观设计的能够顺应现代化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潮流,创造了优美的居住区环境,这样不仅直接提高人们的居住生活质量,还能消除都市的喧嚣,松弛神经安抚情绪,从而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进而从整体上可提高城市环境的景观质量。相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居住区景观设计发展会有更多的新趋势出现,使之创造出具有历史文化、地方特色和现代时尚等特点的优秀景观。

【参考文献】[1]《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教程》赵衡宇等,化学工业出版社

第6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一、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区社会组织成立“门槛”较高

长期以来,法规政策为社区社会组织的创建设置了较高的“门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双重许可主义”,即社会组织的成立,需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双重实质审查和批准后,才能够成立。二是“活动资金”和“会员总数”的要求过高。很多社区组织尤其是兴趣活动小组都是临时性组建,未进行注册。

(二)活动经费缺乏

一般社区社会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投入等,但是我国政府资助有限,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自身募集资金能力有限,因此经费缺乏是一个相当普遍和非常严峻的问题,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由于资金来源渠道有限,创收能力弱,随时面临解散的危险。也有一些社区社会组织的运行完全依赖于政府的财政。

(三)社区社会组织中服务机构数量少,发育也不健全

居民与社区社会组织的联系更多的还停留在事务性的联系上。比如到居委会开证明、到社工站领低保等。社区中相当比例的居民从未与所在社区有过联系,甚至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社区。依靠社区民间力量兴办的服务机构大都是一些便民利民服务网点,专业性的社区社会组织数量较少,基础条件也薄弱。尤其针对技术、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社会组织更是稀少,使得居民缺少参与的平台。

(四)缺乏系统的、统一的管理

在外部监督方面,缺乏相应管理主体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外部监督经常处于真空状态,使其在管理运行中存在诸多弊病。比如一些组织以社会组织的名义,通过社团或民间非营利性组织登记,但实际上从事着营利的活动。有的社区社会组织将经营所得到的收入用于私益分配,具体运作情况并不透明。内部制度不健全,运作欠规范,随意性很大,使得社区社会组织的社会公信度不足,难以有效地动员社会资源以支持组织的发展。政府监管机关审批严,日常监管松,成立时的许可和成立后的放任并行。

二、对城市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的建议

(一)降低准入门槛

政府应逐步转变对社区社会组织的传统认知,主动培育各类社区组织,对社区组织的发展加以引导和监督。从2011年开始,民政部门对有关社会组织直接登记的工作已经开始实施,对工商经济类、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社会服务类的社会组织已经按照民政部门业务主管和登记一体化来进行直接登记。对涉及多个部门业务管理,但希望由民政部门直接登记的社会组织也采用了征求多部门意见基础上的登记和业务主管一体化。今后,还应探索建立对不具备登记条件的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备案政策,简化备案程序。

(二)形成相应的筹资渠道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另一方面,要争取社会募集。对于某些项目可以象征性收费。以社区组织自我成长为主,政府协助为辅,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社会管理格局中的作用。尤其是以公开招标、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一部分社会服务的工作转交给社区组织,以这些社区组织为纽带吸引社区各类居民踊跃参与社区活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从而实现社会人向社区人的转变,实现社会再组织。

(三)加强社区社会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社区社会组织的成长不应主要靠市场,也不应仅靠政府,而是要靠自身服务公众的能力和互惠性的社会机制。一是加强完善社区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以制度规范成员的行为。二是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以提高社会对社区社会组织的认知度和公信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创造丰富多彩的社区组织形式。尤其要充分发挥社区里的精英和志愿者的作用。

第7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关键词】 城市变电站 建筑 设计 发展趋势 分析

传统变电站建筑设计过分关注对城市变电站应用功能要求的满足。在这一观念作用之下,使得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基本成为了为电气设备构筑“外壳”的包装工作。对于我国而言,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呈现出“两型一化”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指变电站建筑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以及工业化)。同时,变电站建筑60年寿命周期影响下,如何最大限度的将变电站建筑的使用性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其实现高效且稳定的运行,这一问题备受关注。结合上述分析来看,城市变电站建设设计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对节能化、友好型、以及科技化特性的体现。本文试针对以上相关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节能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社会大众对于用电持续性与稳定性给予高度关注的情况下,城市变电站建筑备受各方关注与重视。可以说,在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作用之下,城市变电站建筑已成为城市建设的核心与基础所在。只要城市在发展,只要城市对电能商品有特殊性要求,就需要展开对变电站的建设工作。在此过程当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即在于:对于经济发达且相对成熟的城市而言,在变电站建设过程中,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地资源的紧张。这一问题在城市变电站选址工作中体现最为突出。不难发现的是:城市变电站选址工作难度不断提高,往往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当中,并不具备最为合理的建设点位。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我国电网公司给予特别的关注与重视,并组织开展了有关城市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在充分结合城市发展特点以及用地特点的基础之上,展开了多套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通过典型设计的方式,使得现代意义上的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有据可依,在规范设计行为的同时,达到合理节约占地资源的重要目的。这也是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最基本性发展趋势。

2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友好型发展趋势分析

在城市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人们开始普遍认识到:城市发展的最终趋势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这一发展观念作用之下,就要求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逐步向着环境友好型方向发展,体现变电站建设与整个自然环境的融合。具体而言,应当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对环境的美化:城市变电站最主要的工作任务在于完成对电力的输送。受到工作任务特殊性的因素影响,导致变电站最为合理的选址位置往往集中在城市干道的主要位置当中,由此使得城市变电站建筑项目成为了城市景观的一大典型体现。受到这一因素影响,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就需要通过对变电站建筑风格确定及立面设计优化;(2)对环境保护与节能问题的关注:即在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优先选取节能优势及环保有数突出的建筑材料,同时需要控制整个变电站在运行状态下所产生的辐射危害以及噪声危害。不但如此,在不影响城市变电站运行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实现对包括光线以及通风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应用,实现城市变电站运行的节能。总的来说,只有在外观与城市景观相契合,内部与自然环境发展相一致的基础之上,城市变电站建筑才能够成为绿色、高效且友好型的变电站建筑。

3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科技化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过程当中对于形式、以及环境的关注,仅仅体现了变电站作为城市景观一部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要求。而从变电站自身的功能属性以及运行性能上来看,建筑设计过程中需要突出体现“五新”理念(即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以及新流程)。具体而言,需要关注如下问题:(1)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满足电气工艺的基本技术要求与规范。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现阶段变电站电气工艺的主流发展方向在于:微型化、自动化、精密化、数字化、洁净化以及智能化。为此,在城市变电站电气设备的设计过程当中,就需要尽量推广小型化、智能化、集成化、节能化以及数字化的电气设备,确保两者之间能够充分适应;(2)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满足周边环境对变电站设计的技术要求。在前面的分析中提到,特别是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地区而言,变电站电力传输的特殊性使其往往将建筑地址选择在城市干道的主要位置。而这一位置的既有建筑物往往分布比较紧密。从而使得,城市变电站往往与周边建筑物之间保持着极近的距离。从而,在设计阶段,最基本的要求即:变电站的运行不得对周边建筑物的使用产生不良影响。这其中,就涉及到的对采光的要求、对噪声的控制等;(3)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需要充分体现智能性。简单来说,在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体现设计工作的智能性。加大对于各种现代化建筑材料、设计技术以及工艺的合理应用,配合对自动灭火以及智能辅助系统等系统的应用,保障城市变电站后期运行过程中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4 结束语

通过本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工作有着极为突出的系统性以及复杂性特征。为更好的实现对此项设计工作质量与水平的提升,首先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的开展中,针对设计意识与观念进行合理的优化,在充分节约变电站建设用地资源的基础之上,关注生态环境、关注技术工艺、同时关注标准的构建,使变电站建设项目能够真正意义上的与整个城市建设融合在一起。总而言之,本文针对有关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相关问题做出了简要分析与说明,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工作人员的特别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金贵红.智能变电站建设及指标体系浅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0):740

[2] 李哲.基于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智能变电站建设分析[C].//第四届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高峰论坛论文集.2011:81-83,88

[3] 顾焱.山区变电站建设的水土保持问题分析[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10):200

第8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园林设计;发展现状;趋势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urban gardens in the modern city play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street landscape, the city greening, has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index of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ity, and now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landscape and how to strengthen urban landscape design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the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desig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十年间,人们整体生活水平上了新的台阶,城市得到了高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进程,但同时大量人口融入城市,人们对城市生活环境也有了更高的需求。因此面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景观设计对其分支园林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城市园林景观

城市园林景观是城市的附属和延伸,主要是由街道绿化、城市广场、公园、居住区景观等共同组成的人工景观形态,是美化城市形象、改善生态环境、调节气候、提高人居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促成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城市面积不断扩张。城市发展和生态平衡之间的矛盾加剧,加之建设过程中的急功近利和相关监管机制的缺失,导致原有生态系统遭到极大的破坏。决策者的好大喜功和考核机制的单一化使城市景观建设成本巨大,如城市的形象亮化工程等不仅消耗大量能源,形成“热岛效应”,而且还会造成光污染;大量使用的景观大理石背后往往是以破坏自然生态平衡为代价。加上对西方园林景观的盲目崇拜,进而对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进行了主观的改造,以营造一种人为的自然景观,最终结果是牺牲了景观的地方个性以及区域原有的生态系统环境。

2我国城市园林景观的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城市园林设计中不负责任现象时有发生

在园林设计中,有的设计初看确有可取之处,但实施起来又有困难,出现问题自己也难以解释清楚,最后或改变设计方案或半途而废,这是设计人员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求新,求景点丰富,不考虑单位的承受能力,也不论布置是否真正合理,只要设计出来了就万事大吉,是责任心不强的表现,不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园林绿化设计项目,对设计方案的科学性不进行科学的论证,就难以达到良好的绿化效果,不能保证设计的完整实施,达不到理想的质要求,设计出来的东西负不了责,问题不能解决,最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可见为园林设计项目提供科学依据是极其重要的。

2.2城市园林建设缺乏个性

过去人们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有的设计中,道路是无作用,规划配置未试种的杜英,木筒,深山含等主要生长于长江以南的植物造成了极大损失,术荷作行道树被骄阳晒裂皮而死,杜英因干旱多年枝稀叶疏,深山含笔也因无遮光物及不易排水性不良或死亡,很多花坛不建效果还好睦,好的园林设计是可以借鉴的,条件适合也是可以完全照明,但它只是在特定的气候,地理,文化等方面条件的协调下才取得好的效果,不进行科学研究,不顾实际盲目模仿,最后适得其反,观赏效果降低,园林建设生命力不强,经常需要改造,浪费大。

2.3城市园林意识普遍不高

受经济条件和观念的制约,许多城市对园林在城市文明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尤其是在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战略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一味去追求大求气派,不从广场自身功能和市民需求出发,盲目追求景观,忽视城市绿地的实用性和生态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在园林建设上往往片面追求眼前利益暂时利益,把绿化放在次要的地位。

3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3.1生态景观设计

生态景观的核心要义是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从生态层面上进行景观建设。生态景观既有正生态景观的概念,也有负生态景观的概念,如空气污染、水质变坏、绿地减少等,属于负生态景观的范畴;反之,则属于正生态景观的范畴。作为城市景观设计工作者,应当努力塑造正生态景观,为人们创造优美、健康的生活环境。

创建的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需利用生态平衡,同时着眼于城市整体的生态环境,协调绿色地带系统及自然地形关系,利用生态法则,充分考虑物种整体的生态位特征,合理有效科学性的配置植物种类。要长出好的植物就必须有好的土壤。然而当今社会在在建绿地时,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废土及污染严重的水土,这种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很难正常生长所需的营养需求。经过实践验证,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但是可以利用草花解决城市色彩。然而利用草花来装扮景观,这样的费用是相当大的。据相关资料统计,每平方米草花所要花费是一般绿地的50倍,这样大大降低了绿化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3.2健康景观设计

健康景观是从人类自身健康的角度,对公众活动场所,如广场、街道、小区等进行建设,鼓励人们运动、锻炼,使人们身心健康。健康景观首先在美国提出,而在国内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美国是一个汽车社会,物质丰富,但许多人缺少锻炼,因此,景观设计建设中“如何给人提供更多锻炼的机会,以步代车”是设计师们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把机动车道变窄,人行道加宽,增加人行道绿化,不仅有利于节能,还有利于身心健康。

3.3艺术景观设计

3.3.1抽象艺术的运用

抽象艺术是指艺术形象较大程度的偏离或完全抛弃自然对象外观的艺术。这种抽象的艺术越来越广泛的运用到城市园林设计中,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而受到人们的青睐。在抽象化的过程中现代园林设计倾向于用看似简单的抽象风格的各种图形处理技术镶嵌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形成一种看似简单而又抽象的设计的风格,给人一种简单层次上的遐想空间。这种抽象艺术的运用给城市园林设计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让现代的园林呈现出其新的鉴赏价值,并给人一种新的艺术境界,从而赋予了园林新的生命力。

3.3.2立体艺术的运用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人们在追求现代园林的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追求现代园林的视觉美观体,这种审美价值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对园林设计者们的设计艺术提出了挑战。在现代艺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立体艺术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在园林设计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而很好迎合了人们的视觉需求。

这种立体艺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园林景观造型的塑造,现代园林中几何形体的应用到处可见,比如广场中的立体的花坛、雕塑;花园中的形式各样的休息亭等,不同的几何形体给人不同的美观感受。有给人一种简洁、明觉的立体设计,比如长方体的花丛、五菱体的草丛;有给人生动、形象的感觉的立体设计,比如球体的雕塑;也有给人一种自然、自由感的立体设计,比如奇只、怪树等。这种立体设计艺术的运用,使得现代园林景观呈现出立体、重叠的多元变化,能够很好的迎合现代城市多元化的文化价值取向。

3.3.3穿插艺术的运用

穿插艺术是一种以简单的旋转、叠加形成复杂的变形与移位的艺术手法。随着城市发展的需要,穿插艺术逐渐的被运用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并成为重要的空间设计理念。这种穿插艺术以其独特的空间设计,以不对称的方式来对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整体化的构图,从而实现一种不对称的平衡,从而突出地面的整体效果。使得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以一些基本的构图理念和元素,给人制造一种独特而富有韵味的景观,在给人独特的鉴赏价值的基础上展现现代艺术的光彩。

总结

我们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尊重自然,以人为本,不断创新,适应市场,通过城市园林设计理念的改变,现代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以及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手段,从本质改变城市园林设计的现状,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姣.园林设计现状及问题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0

[2]金新琼.浅谈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设计原则[J].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0

第9篇:城市社区发展范文

关键词:城市景观;生态化设计;城市精神

中国处在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并存的社会发展阶段,同时在政治、经济全球一体化步伐逐渐加快的背景下,开始了城市景观建设的热潮。这股热潮持续的在各大中小城市轰轰烈烈地展开。城市景观从广义上讲是以物化的方式表达着人类的理想和欲求。是由人类建造的栖居环境,它是城市内在精神的外在显现。城市景观从狭义上讲是指城市的自然环境、道路系统、城市建筑布局、园林绿化等城市的各种基础设施,对城市传统文化和精神风貌的展示。

1 城市基础生态系统的设计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本

随着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生态化的发展与可持续性对于城市文化、对于人类的重要。那么生态循环的链条是未来城市景观设计基本的条件。对于规划设计来说就要根据城市的自然地质情况和历史文化的遗存来进行对于城市生态化的设计,通过加强对自然所赋予城市的地质条件及城市历史所以留下来的积淀来突出城市地域的文化特征。

作为自然及物质循环的载体城市景观如何来进行建构呢?

景观生态学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1969 年,克罗(D.S. Crowe)率先提出应将“景观客体和‘人’作为一个生态系统来设计,它的基本模式是‘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在此理论基础上,我们要针对城市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进行城市景观的扩展设计。首先,我们要使它成为一个生态循环的系统。生态是一个循环的系统,生态是一个自然循环的链条。目前有的城市里建设了很多的水面、河流、湖泊,而这些都是虚假的,因为它们与自然没有发生联系,没有形成“循环”。

因此,我们进行城市景观设计,首先,要在环境的基础上形成对于自然真正的循环。对于城市里人为或自然遗留下来的河道、绿地、稻田、公园、林地、山地等所形成的“斑块”,应与城市的自然生态空间建立起相互连通的关系,而不仅仅是道路、水体的设计,其中要强调是植物、动物与自然的循环设计,即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系统。以维护生态过程的健康与安全为目标,进行原有或联系性“斑块”的建设。以涵养水源或植被覆盖较多的公园、绿地为基础,进行城市生态基础构架的建设,让它们构成系统中的“斑块”。

其次,人工、天然的沟渠及植被覆盖较好可供动物通行的林荫路可作为“斑块”之间联系的“廊道”进行设计。作为物质循环的沟渠及动物通道的绿地、林荫路在进行搭构时,“廊道”通过的安全性是设计的标准,这对保护动植物在城市“斑块”空间的发展、迁徙过程中保持其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城市景观中街道的绿化、开辟新绿地,也应纳入城市整体生态化基础建设中。在大型城市建设方面,俄罗斯莫斯科提供给我们一个较早的例子。莫斯科城市由多中心结构构成,把城市划分为 8 个片,城市干道由几十条放射状的道路和 6 条环路组成。每一个规划片都以一条或两条主要的放射路组成轴线,城市有两条绿化带和 6 条楔形绿地一头楔入城市的中心,另一头与城市郊区的森林相连,在城市中行走距离不远就可以看到郁郁葱葱的树林,人们在城市中就可以享受到自然乐趣。形成人与自然的交融,自然与人的共生。

再次,城市景观的建设以生态化的格局为基础把现有的城市环境、历史文化遗留融入生态化系统中。加强地域性的城市景观设计才是保留住城市文化发展的根本。因为自然环境中的一草、一木及每一条河流都是属于城市自己的,这也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来源与基础。只有珍惜自然恩赐的城市才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只有尊重自己城市的历史才能延续城市所独有的文脉,树立起城市自身所独具蕴含的文化魅力。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城市基础生态系统的设计是城市景观发展的根本。

2 城市景观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精神表征

城市景观是一个四维空间的实体与虚体的结合,正是由于它的时间性特征,它像一个巨大的魔盘吸引着人们前来“积聚”前来“朝拜”。而文化正是通过城市这一空间积聚的复合体来吸引着人们,散发着无穷的魅力。而我们在谈到一个城市时,感悟它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呢?是城市的意象。而意象又是由构成城市的连续空间集合所形成的感悟。它可以是建筑、园林、道路、水体、山体……而所有的实体空间与虚体空间通过时间的联系所透露出来的正是意象。是人在时间维度中欲求的一种实现,人在体验文化价值感的一种归属性的表现。意象更应是一种主动地通过环境来表达诉求的价值归属感。

城市景观又是经人类智慧的加工而形成丰富的社会精神文化,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反映,影响到人的精神文化层面。它同时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城市功能是城市景观存在与发展的前提。在历史上,欧洲的中世纪由于宗教势力的强大,在城市或村镇这一时期的城市的核心是围绕教堂、广场展开的。当人们穿过城市在城市中蜿蜒、曲折、幽暗的街道通向豁然开朗的广场与教堂时,宗教的神圣也显露无遗,教义化的空间是这一社会时期在城市景观上的显现。

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意识形态领域,对于城市景观的功能要求是不一样的,不同的阶层对于城市景观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而同时城市的景观又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与生活行为。因此,功能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前提。对于旅游型城市、轻工业城市、重工业城市、港口型城市、经济中心城市、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应该依据城市的功能从规划、建筑、场地、道路等诸多要素,依据功能要求进行合理的尺度及城市生态形象的建设。当一个中心满足不了城市功能的需要时,在城市设计中依据功能划分区域组团进行城市的规划设计。可见,功能决定了城市景观空间的形态。因此,现代的城市设计应依据城市的功能,以生态系统为城市基础,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

城市景观通过物化的形象提升出精神的内涵。它带给人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象征、理想、未来或地域文化的指引,而其形式就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展现城市地域文化的精神实质。当你感受到美丽的城市景观设计时不只是在记忆中的那一片绿地,造型优美的滨水,而是以物质空间的形式体现城市精神主旨的设计,城市景观的外轮廓、建筑或者雕塑恰恰最能充分地体现城市地标性这一特点。例如,作为城市的外轮廓,上海外滩已经成为上海市形象的象征,它体现着一种时代的进步,经济的高速发展,意识形态领域的开放,以及国家的富强。纽约的自由女神像,不仅标识一个城市,更成为美国自我标榜的意识形态的象征。如布鲁塞尔的撒尿小男孩雕塑,罗马的哺乳的狼雕像等,不同城市空间的地标以自己的方式阐述着各自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城市景观的地标是美、智慧与文化的结晶,在城市的景观中,它不仅仅只有点缀作用,而是城市景观主题的体现,是城市景观设计的灵魂。地标性设计是一个地域具有反应地域文化、风俗、精神、意识形态的可视化形象。它融丰富的精神内涵、艺术灵感和人文知识于一体,形成具有城市地标性质的作用。在整体城市景观设计中提纲挈领,成为其精神的核心和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