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8-0108-02
一、可雇佣性内涵
“可雇佣性”一词是“Employability”一词的意译,也可译为“就业能力”。“可雇佣性”可以简单理解为具有获得最初工作岗位、维持工作和根据需要获得新工作的能力。对于个人来说,可雇佣性的评判主要依据于3个方面,包括知识技能的储备量、向雇主展示知识和技能的工作能力和个人的运作发展空间等。因此,可雇佣性可以简单理解为“个体维持工作的能力”。从大学生个体的角度出发,可雇佣性则可以理解为“是大学生毕业更好就业并胜任其职业的能力和技能”。
可雇佣性的概念最早是为判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及状况而提出的。现在,这一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到各类不同的劳动力群体之中,在高龄劳动者、新入职的员工、缺少必要工作技能的员工、女性、残疾人等低能力劳动力群体中应用更加广泛。可雇佣性的研究对大学生就业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可雇佣性培养上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末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日渐严峻。一方面,高校经过大规模的扩招,造成了当下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由于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逐渐转变为大众教育,在大大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也导致了学生的层次及水平与以前相比有所降低,造成我国普通人才相对过剩、高精人才数量不足的状况。同时,社会的发展相对滞后,无法提供那么多的工作岗位,也就是说,社会用工的需求量跟不上大学扩招的步伐,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大于求”,增大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另一方面,高校的课程设计不合理、教育与社会脱节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很重要的原因。
思政专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以来,适应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得了较好的的发展。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由于经济体制转轨的步伐加快,加之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的主要任务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形成其自身“重理论、少实践”的特性,导致思政教育专业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难以找到与经济建设所需求的专业性契合点,缺少必要的就业竞争力,陷入就业困境。其具体问题如下。
1.课程设置较陈旧,培养方式相对滞后,针对性不强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设立以来,在课程培设置上几乎没有大的趋时改动,专业的定位也不够准确。在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模式下,几乎每个专业都有具有自己特色的专业知识,专业的设置是为培养不同领域“专才”服务的。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专业技能上相对模糊,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培养“通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课涵盖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哲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等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知识储备,但是在宽阔的知识面下却也存在着各种知识都不精通的现象。同时,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在近年来的课程改革中也有一定的趋时更新,但是课程的安排在增强学生的可雇佣性、提升学生竞争力等方面仍有所欠缺,针对性不强。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中会处于不利地位。
2.社会实践能力较差,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
基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通才”培养的定位,学生应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操作及实践能力,应熟练掌握人际交往、商务礼仪等必要的素质能力,同时也应有较强的文字处理、计算机操作等能力。但是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尽管当前许多院校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如开设相关课程、组织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等),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但从学生目前的自身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仍存在很多不足,如口语表达能力较差,不会操作打印机、复印机等基本的办公设备,不懂迎宾及会务礼仪安排,难以完成基本的活动策划案等现象普遍存在。较差的操作及社会实践能力,使得本来就缺少专业技能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更加难以适应用工单位的岗位需求,极大地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在就业时期的竞争力和职业生涯的晋升空间。
3.学生创业素质不高,对就业理解单一、准备不足
高等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大学生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当前社会大环境提供的就业方式包括进一步升学深造、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任职、企业和社会组织任职、参军入伍和自主创业等。但是,许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对就业竞聘的理解和准备不足,不注重对自己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在就业竞聘期间,往往也只了解其中一部分就业方式,而忽视了创新创业这一就业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面与技术类专业相比,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较低,选择面也较窄。因此,自主创业是思想政治专业学生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但是,在现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创新概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相对欠缺,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选择。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学生可雇佣性人才培养可行性培养方案(解决方案)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探索,推进课程改革
高校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是其他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当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来说,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是解决就业困境的重要途径。而推进大学生可雇佣性能力培养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适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可雇佣性培养体系,并规划和树立好可雇佣性培养的长期发展目标,真正将可雇佣性培养融入日常学生培养计划之中。
具体地说,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应该更加注重开设具有明显特色的、具有针对性、注重开发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如企业文化、逻辑学、传播学等课程);其次,还应多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拓展性的特色课程(如办公自动化、应用文写作、公关礼仪等课程),从而开展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培训。最后,在授课过程中,应更多地重视思维方式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创造能力,增强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且,在日常教学中,应根据专业特点,更多地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体验结合起来,实现理论实践的结合,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自身的可雇佣性,为大学生获取工作创造良好的前提和基础。
2.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操作和实践能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实践中,应顺应其“通才”培养定位,为学生提供多层次的知识构成。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既要提供有效的课堂教育,也要注重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可以通过团学组织等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供社会调研、模拟谈判、外联交际等形式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高校也可以与一些厂商企业、党政事业单位等开展联系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提供一些文案、行政等符合其就业方向的实习岗位,以练代学,实现课堂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从而达到在实质上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目的,增强其可雇佣性,更好地为就业服务。
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就业指导队伍的建设
第一,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思想理论培训,提升教学水平。应对任课教师进行相关的、具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其对可雇佣思想具有更深一层次的了解,促进其具体的课程设计。从而,通过强大的思想政治师资队伍和更加科学合理的专业、课程设置,形成结合专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可雇佣性培养方案,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单纯学术教学模式向提高学生可雇佣性综合能力教学模式的转变。
第二,高校应充分重视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和就业指导课程研究。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和举办相关讲座的途径,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引导大学生去分析自己。要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现阶段行业和职业特点,了解行业社会角色和社会分工,为其做好初步职业选择提供充足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其形成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然后,对他们加强就业指导,包括怎样去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如何撰写求职信和求职简历、如何合理地进行面试等就业技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应聘能力,提升求职的成功率。
四、结论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1高职教育体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1.1脱离、忽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
高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这就使其必然要面向“职业”,要以高职教育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这一导向近乎被无视,绝大部分学校都“抄袭”现成的两种模式,套用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或直接照搬普通高等教育院校的模式,严重脱离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
1.2高职院校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理念不当
近年来就业压力逐年增长,许多高职院校急功近利,过分看重学生就业,重专业而轻人文、轻素质的现象屡见不鲜:加大专业课的课时比重,大量挤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课时;甚至个别教师、领导无视教育育人的本质,以“工厂”出产“产品”来看待学校与学生的关系。这就使得高等职业教育退变为职业技能训练,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这种教育倾向将对学生的培养局限于狭窄的专业教育内,只能培养出“工具人”来,丧失了全面发展的能力。
1.3实施方案和教材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
针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国家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全新的实施方案(后简称05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05方案中却没有出现“高职”字眼,只笼统使用“大专”,忽视了高职院校的需求。05方案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方面也没有区别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致使教学内容中“职业”特色缺席。这些都使得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方针方案上就缺少相应的“职业”特色。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必然需要与相应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相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关键能力的培养相结合,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专注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教育体系中。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针对性乃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必经之路。
2将职业针对性与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可行办法
2.1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目标的导向作用
首先,要贯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引,使其充分发挥方向性的向导作用,并形成积极有效的纠偏机制。在高职院校的领导层及各级教师都应明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的地位和意义,从而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和实施,在观念上根本改变高职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不受重视的现状,以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
2.2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特点相结合
在教学实际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则必须融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实施,与各专业的职业特点结合。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增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业”针对性。这一操作的前提是充分明确各专业特点和职业岗位群,寻找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之间的契合点。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不露痕迹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采用丰富多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形式,并深入研究相应的职业岗位群有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点和应该加强改进的地方。学校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全面、系统、灵活并充满青春活力的独特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2.3推进校本教材的自主研发
在教材方面,可以针对05方案所要求的通用教材,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化特点,进行二次开发。这一过程要注意突出“职业”特色,形成适用于高职院校体系的教材和教材应用流程。有关部门可进一步下放职权,让各高职院校依照本校各个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创新性研发。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技术支持,促进校本课程的研发和推广。
只有全面发展的人才才是当今社会建设真正需要的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教育”作用,才能突破狭隘的“工具人”观念,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这在根本上要求教育观的转变。人文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就将尊重生命、热爱生活、追求公平与平等、关爱他人、承担责任、勇于奉献等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开展各种人文教育活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既便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管理,又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综上所述,高职思想政治教育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对弥补高职教育的不足有重要意义。各个高职院校应当重视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并将之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将之贯彻、落实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1] 冯双鹏.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6.
[2] 蒋洁.高职教育管理创新论[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
“工学结合”注重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高校侧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全面的多角度的理论教学和心理疏导,企业则更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作为企业来讲,更加注重对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其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在高校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还不是很健全,在企业更加缺乏专门人员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因此培养方向的侧重和师资队伍的不健全阻碍了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
管理机制的不成熟,课程灵活性的缺乏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在“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缺乏规范性和系统性。高校和企业由于人员结构复杂,在管理组织方面相对缺乏高校与企业之间的整体性构建,导致了在教学管理机制方面不完备。课堂教学方式较为单一,实践教学环节缺乏完善的内容保障和监督机制,致使教学的效果不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必修课课时相对较少,仅占全部课程的4%,且课程内容侧重于基础理论知识,缺乏与企业,社会联系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高校和企业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缺失有效的理论指导和思想渗透,从而使得具体工作缺乏实效性。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给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完善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积极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途径,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是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关键环节。
1.创新教育观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创新教育理念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力保障。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高校和企业应认识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日制工程硕士是未来企业战线上的骨干人员和科技中坚力量,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将关系到企业发展的命运,同时也是影响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关键因素。全日制工程硕士具有提前进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践的特殊条件,在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不良思潮的矛盾中,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状况呈现出无序性、多样性等特点。这一系列新问题的出现将给高校和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新形势,创新教育理念,提高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2.注重工学结合,拓展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新渠道
在“工学结合”的模式之下,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相对的不稳定性,逐步探索全日制工程硕士教学组织管理模式的新渠道成为高校和企业必须面对的新挑战。
第一,拥有一支由高校与企业人员共同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是进行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保障。建立以党委为领导,以党委工作部、团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学生管理中心为核心和各系党总支、团总支以及学生管理机构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的组织管理网络体系。高校应结合“工学结合”的特殊培养模式,逐步建立起以导师和辅导员为主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双导师”优势,加强交流,积极建立导师责任分配制度。根据全日制工程硕士自身的特点,可以选拔优秀的毕业生提前攻读博士,同时担任硕士生辅导员,充实研究生辅导员队伍。企业可以利用优势资源吸纳企业的先进模范,管理精英和技术能手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为提升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职业素养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第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高校成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专家团队,结合全日制工程硕士在“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之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设置和内容,提出对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和建设方案,从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方法,制定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设计中将课堂与实习地点相统一,采用教学与实践融合的教学方法,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培养模式。
第三,健全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考核机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具体表现建立新型的学分分配方式,使课堂成绩与企业实践能力有机结合。建立考评制度,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实情况和效果作为评价和衡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并列入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评估体系,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明确考核责任,在课程教学的环节由授课老师根据其平时表现和最终的考试成绩给予综合评分,在实践教学环节,则要结合其在实践操作环节的具体表现。考核的结果要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等切身利益相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加强考核机制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企业和高校要不断的进行经验总结和交流,逐步探索出在“工学结合”教育培养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考核的新方式。
3.学目标,努力构建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着力把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成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只是在教学目标的侧重上有所不同。统一高校和企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其实质就是在具体的操作和运用上进行有机结合。
第一,在企业建立德育基地,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企业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实践教学的初期由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和企业的实践教学队伍共同制定德育培养的具体方案,方案的制定应结合理论教学的目标和实践教学的目的。实践教学期间,思想政治教学理论课的教师应到企业进行跟踪指导,及时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生活困难。企业的领导干部也应高度重视对企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使得他们更好的对实习的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要求学生参加本单位的政治理论学习,党团活动和其他的社会活动,真正做到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真正使“工学结合”作为一种理念贯穿于全日制工程硕士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第二,构建网络平台,运用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极强,可以利用网络的优势把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新的领域。找准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运用先进的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实践教学的地点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的特点,实践教学的时间也具有灵活性,因此运用现代网络平台对全日制工程硕士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工学结合”模式之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建立网络平台,把高校和企业的工作动态有机结合,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和高校的工作安排,同时结合自己的时间积极参与到企业和高校的教育活动之中。进行灵活多样的网上互动,使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同时教师还可以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更好的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第三,利用企业文化,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具有传承性质的精神文化财产,在企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对进入企业进行实践的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塑造和职业素养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通过真实的内心体验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这就要求高校和企业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融合,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显性作用的同时,必须大力开展隐性教育,把思想政治教育寓于丰富的企业文化之中,逐步实现教育的主体的客观接受性和主观认同性的有机结合。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宣传企业的劳动模范,先进事迹等加深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内在的引导和外部的“隐性灌输”,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有机的融合起来,真正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教育的结合,在吸收企业文化内涵的过程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结束语
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个性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采用传统的说教教育,过分的强调“统一”思想,培育出来的人才往往更趋社会化,学生的品格大同小异,甚至雷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个体价值,缺乏独立思考、标新立异的价值观培育,导致学生得到思维过于程式化,往往趋向经验性思维和单向度思维,不注重培养学生多向度思维和理性思维。在如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难以适应社会需求。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学采取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育评价方法以及统一的课程安排、修习程序,这样的教育模式严重压抑学生的个性发展,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甚至部分学生排斥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开设。
教育理念的偏差,致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行动力出现问题,也就是教育实践问题,即:一是教育目标不明确。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师片面的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理性”,即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地为社会政治服务,难以摆脱过于狭隘的实用主义,使得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从而学生难以投入热情,且忽视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良好公民,塑造完善人格,全面有效的实现人自由和谐发展的价值。
二是内容设置脱离实际,过于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大多是具有远大理想、宏伟目标等的大道理说教,对人的基础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公民基本素质教育等缺乏关注。
三是教育方式老套。依然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强制性、灌输性的向学生传授,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思想转化能力,漠视学生个性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具体反映。
二、完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个性化教育的对策
立足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以及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改善措施。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个性发展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着核心位置,俗话称,全面发展脱离了个性发展不谓全面发展,脱离全面发展的个性发展是一种畸形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在同一的规范教育体制之下,鼓励、支持个性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应当逐渐转变为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尊重生命的价值和规律,提倡并鼓励教师对学生关注个体的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培育,使学生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生命取向,从而全面的、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对生命品味、质量的感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尽最大的可能避免以下三种认识误区:(1)担忧甚至惧怕个性教育,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会严重影响到整体的教育水平;(2)个体与群体对立,过分强调个性,认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取代集体教育的作用;(3)认为个性教育是在否定传统教育。
2、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建设
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师多数是由其他专业的教师兼任,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性。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规的教师团队,且专业的思想政治教师人才短缺,兼任的教师往往缺乏专业的探索精神,照本宣科现象屡见不鲜,因此,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全面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需要培育一批专业的、技能高超的、创新能力强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群体发展相协调的教师队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灌输者”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专家。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以辅导员和共青团干部为主,班主任、学生干部等辅助展开,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专任教师的教育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不断的完善教育机制,吸纳更多的专任教师加入教育团队,补充师资力量。
另外,可以采取本科生导师制,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队。导师上在课余时间,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专业辅导等,全面的尊重、支持学生个性发展,而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全面的促进素质教育,能够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发展培育复合型人才。
3、构建教育新模式
(1)实施弹性的教学方式。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合理的选取学生关注的国内外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利用,而且教师在上课之前,要设置“弹性”的教学方案,根据上课情况,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逐渐的打破传统的理论知识的硬性传授,准确的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重组归纳,在教学内容上调整,做出最佳的、满意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方案,从而使得教学氛围活跃,与学生的距离拉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学有所思、思有所悟、悟有所得。
(2)实施人性化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能够有效的在变动的课堂中发现、判断以及整合“生成性资源”,自觉地尊重、理解、支持学生的个性发展,从而点燃学生思考的火花,使得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施人性化教学方法,才能有效的克服传统重教、重学不足之处,改变传统的“灌输性”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63-01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重视人的主体地位、精神价值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高等思想教育中对人文价值的追求也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个性需求,塑造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情操,激发其创造潜能。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因此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其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下面讲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以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
由于我国高校人文关怀的缺乏,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教育效果并没有产生显著的成果。人文关怀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唯有加强人文关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其自我科学思想政治的塑造,才能增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的实效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具有不可忽视的必要性,下面将就这一课题展开具体讨论。
1.1 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
面对多元化价值理念令人眼花缭乱的现实情况,我国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依然采用传统的知识教授方式,学生更多的是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很少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理解和想法,这样的传统教育模式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没有意识到让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上来的重要性,没有尊重大学生的主观意识,不能使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这与思想政治教育所要求的人文关怀要求背道相驰。
1.2 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没有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统一死板的教学方式,以偏概全,教学方式不具有针对性,大学生无法认识到自身个性的独特性,对自身个性发展存在着误区和偏见,使得大学生对自己的生命价值认识不清,部分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心理较脆弱、自信心不足。还有部分教师以自己的认知盲目给予学生评价,造成大学生个性发展受局限,自我意识发展能力不够。
1.3 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高校生活是大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塑造的重要阶段,在这过程中大学生的情感变化对其自身认知及性格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忽视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没有及时沟通和处理大学生在遇到困扰和压力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情感问题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且大学教师与学生只存在课堂上的短暂交流,课后接触和了解不足,难以发现学生在情感上的变化,忽视了对学生课下思想政治的实际教育。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的具体措施
上面已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进行了大致的分析,可以看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人文关怀的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忽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根据以上信息,可以采取针对性的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大学生的主体身份
以大学生主体为本,转变围绕教师教学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成为工作出发的重点和中心话题,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观能动性,发挥其自身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大学生的素质全面发展。教师要与学生密切交流和联系,关注学生的想法和理解,适当调整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实现思想政治对学生的引导教育目标,真正做到给予学生人文关怀。
2.2 鼓励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性格的特殊性,注重发掘学生的潜能和内在优点,积极引导学生个性的发展,将学生的个性转化为自身特点和优势。在面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应该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魅力,发现学生个性的闪光点,成为学生的伯乐和人生导师。
2.3 开展大学生的情感教育
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情感,开展情感教育,通过讲座、课堂教授等方式,实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学生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情感。高校还应该不定时对学生的心理展开调查,及时了解学生们的情感变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和调解,倾听学生的情感问题,帮助学生积极面对和处理自己的情感问题,通过疏导使学生建立健康的情感价值观,减少和避免学生因情感问题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高校应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在遇到情感问题时可以寻求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人员的帮助。
3.总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生主体为中心,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有利于适应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相结合的时代要求,明确指明大学生思想教育关注大学生主体的方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全人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云霞.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及其实现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5):81-83.
关键词 高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校际协同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7.01.035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LI Shanshan
(College of Marxism, 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 Yichang, Hubei 443002)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need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realize the measure of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should follow certain principles. The schoo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ribute to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mod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tent, expand inno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to improve the wa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achieve inter school resource sharing, rich campus cultural activities.
Key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应遵循原则
1.1 目标导向性原则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其共同的目标,这一目标的一致性是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然而,作为高校个体而言在校际协同育人实践过程中有其实现自身利益的目标追求并呈现多元指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为共同目标的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系统,参与主体主要包括三种,分别是:高等院校及相关思想政治教育部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学生群体。各个主体有各自的利益和目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要不断的协调各自多元的利益和目标,需要遵循目标导向性原则,化解校际协同育人中各个高校可能交替出现的利益诉求和目标,从而使高校主体间建立积极的协同远景,践行于校际协同创新中。因为“目标的一致性,可以减少成员之间冲突的数量和强度,进而改善组织的总体协同。”①再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系统是一项“润物无声”长期育人的持久工程,在校际协同育人过程中要根据阶段内容与工作要求对不同高校设定相应的目标,并为其提供实现目标的条件与机会,引导其去实现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从而有效提高高校参与校际协同育人的动机。
1.2 功能拓展性原则
作用的非线性是协同创新运行的方式。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运行方式也会呈现出作用的非线性,即校际协同育人系统所体现出来的功能和作用,不是各个高校功能作用的简单叠加,而是表现出远远超越各个功能和作用之和。也就是说,从子系统层次到系统层次,不仅有量的积累,更主要的是发生了质的飞跃。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实现的功能价值核心是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现实中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育人模式有其各自独特的方式方法与内容,拓展性的学习和整合不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即便不同高校间有其相同的育人手段和内容,在协同创新非性作用运行下会形成新的育人工作模式,这种新的模式能在高校校际间产生功能价值的传递。因此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中要坚持功能拓展性原则其关键在于学习和整合。
1.3 内容适用性原则
儒家思想的创立者孔子,在其著作《论语・述而》中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即人们在品行修养的习得时还需有一技之长,切合于人们生存的需要,那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运行中高校主体围绕教育内容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大学生日常管理一定要切合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符合要社会认可度。在高校间深入开展和推广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即切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长的需要又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精神价值追求。
1.4 行为持久性原则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最终是为学生成长成才而服务的,其本身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育人工程,那么高校间需要以持久合作的态度围绕共同的价值目标不断探索、践行校际协同育人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
1.5 优势互补性原则
优势互补性原则是校际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也是实现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重要目标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优势(包括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信息)实现系统内部无障碍流通,毕竟高校所拥有的资源总是有限,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身异于其它高校的独特优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各个高校都有着自己的特点(无论是在工作模式、教育内容、方式方法,还是在宣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但也存在强势和劣势,这就需要校际间发挥协同的作用,弥补存在的不足。
2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的意义
2.1 有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
基于高校学生德育教育和管理现实基础上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是围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遵循大学生道德品质发生发展规律,综合利用各种教育方式、方法而建构的系统理论模型和实践范式。各个高校思政工作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发展、高教改革、学校转型、学生需求等一系列因素影响而不断做出调整、变化。但是在一定的时代背景、阶段发展、结构格局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只是不同高校思政工作的功能发挥指向性不同,育人各项领域、环节中呈现出效能强度不同。这就需要高校间积极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形成校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互助模式。
2.2 有助于扩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构建,客观上可以促进不同高校辅导员队伍之间交流,形成合作的常态化,从而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交流育人思想、开拓育人视野、丰富育人经验、分享育人知识、巩固育人成果。顺应时展要求,推进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高校德育资源需要不断挖掘、开发、利用地缘优势,打造高校地域文化育人的特色功能。发挥传统文化育人的功能,是实现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时代融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机制构建,有利于实现高校地域传统文化育人功能的整合和推广。这是一种铸魂的德育资源不可缺失,需要弘扬。河南省众多高校中利用地缘优势开发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已成为高校提升知名度、打造育人平台的重要途径。运用地域传统文化育人在周口师范学院新生入学教育中边得到了体现,“品地域文化释中华文明,强综合素质”,让这种文化情操不断在高校校际之间浸润。③
2.3 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
该创新有助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提升高校育人内涵建设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④以往传统大学生思政工作中所形成的条状隔离、分块划片的工作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育人的要求,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社会发展理念与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形成和谐的节奏,不断树立创新的理念推进该项工作发展,逐步形成协调的步伐厘清该项工作思路,坚持迈向绿色的环境破除该项工作的藩篱,全面营造开放的氛围实践该项工作的育人格局,充分汲取共享的成果巩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目前,许多高校在围绕高校内涵建设,推进高校转型,为建设成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那么在这种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高校间不断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育人工作方式。
2.4 有助于实现校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
任何高校在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总不能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最大目标而伤害其他高校,更不能将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据为己有,需要时刻发扬共建、共享的责任和担当。例如在高校校际网络舆情监控中,高校协同主体需要团结一致,应对网络不良言论和信息,形成共同抵御网络攻击和提校际网络安全,抗风险的能力。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及时推广和分享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先进经验。⑤
2.5 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
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校际协同创新有助于丰富高校校园文化活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育人功能的发挥。大学生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在校际协同创新过程中更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和积极性,大学生可以依托高校社团、创新团队、校园网络公众平台等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与不同高校大学生群体联合开展诸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中国梦诗词大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义务劳动”、“高校诚信校园行”、“大学生心理健康大赛”、“创新创能力大赛”、“微信微红包助力圆梦――救济贫困生”等活动从而树立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增强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心理品质、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等搭载诸多的育人功能价值。另一方面作为主体之一的大学生群体,在校际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但促进知识传递、文化交流、思想碰撞、职业追求等实现校际协同友谊之花的绽放。
当前,许多高校在围绕高校内涵建设,推进高校转型为建设成高水平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不断努力。那么在这种高校改革的背景下,就需要高校间不断树立协同创新理念,改革人才培B方案,不断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注释
① 王海建.协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J].探索,2013.1:139-143.
② 张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区域系统演化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③ 杨越岚,代聪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机制建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3:143-147.
Abstract: Based on the great significance of deep understanding the Marxist theory first-level subject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econd-level subject, the paper collects the ideas and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ipline orientation of the logicians in the current, and summarizes it, so that scientifically decides the discipline scientific posi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know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situation, summarizes some basic countermeasures on the continu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文献综述
Key word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subject orientation;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309-03
0 引言
在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的实施进程中,国务院学位委员和教育部在2005年12月正式发行《关于整增设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该同志正式确定了政治思想这一学科的设立,其中将思想政治教育归属于第五个二级学科。也标志着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近十年的“学科联姻”的正式结束,也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的地位得到肯定。随着理论学科的迅速发展,就如何科学的给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成为学术界讨论广泛而又热烈的话题,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加以综述,以求从综述中得到新知。
1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战略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在系统阐述了设立理论一级学科和所属二级学科的重要意义:
1.1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是遵循宪法和的规定,完善我国学科体系的客观要求 我们设立理论学科分级,主要是为了改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发展趋势,为了改变理论整体性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状的客观要求。
1.2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是抵制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防止“和平演变”的重要条件 西方敌对势力,意图“西化”“分化”我国的图谋一点也没有改变,为了避免和平演变,就需要坚持自己的国家的政策。始终坚持理论的研究和思想理论教育的地位,以此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1.3 设立理论一级学科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保证 社会主义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发展中,需要尽快完善自身的经济发展条件,在多样化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正确应用科学的观点进行发展,避免出现多样性矛盾和主导性观点的出现,实现两者的辩证统一,以此来巩固加强的指导地位,完善一级学科的地位支撑力,以此才能更好地确定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道路。[1]
2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科定位的文献综述
2.1 张耀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华中师范大学的张耀灿教授认为,我们在正确判断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地位的时候,需要把其放到理论一级学科中才能进行分析,还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正确认识,才能加以分析:
首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的立党立国直奔,所以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都是以为前提的,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根本教育内容。而其也是区别社会主义学校与资本主义学校本质的区别。
其次,为高校服务与社会服务的关系。而高校为了给社会培养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较高的师资队伍和党政人才,就完善建设相关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业。
第三,为了有效把理论一、二级学科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建设相结合起来。就需要明确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理论一、二级学科的发展规律,确定能否顺利进行,以此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学科职称,使其受到显著效果,达到预期目的。[2]
2.2 白显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西南大学的白显良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二级学科,就需要从以下三点进行分析,首先就是定位理论一级学科,找准其理论的学科方位。
其次,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众多的哲学社会学科,就应该将其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群中进行定位。
第三,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担着在我国的指导地位,我们因此就需要将其放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视野中进行定位,这样更能有效捍卫学科的地位使命。[3]
2.3 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则认为,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时候,我们自身要正确认识学科的内涵,理清楚自己所困惑的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解决学科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在对其进行定位的时候也要先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分析,可以大致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主要目的就是让社会成员更好地掌握和接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想观点。就其本质我们不难看出,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灌输和传播的意识形态活动。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理论的一门学科,有着自己学科的范畴。而且具有很独特的两个特点,一是都需遵守教育学的规律;二是具有很强的政治学特征,但不影响其学科的归属。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普遍存在的学科,主要是对人们在社会中从事有关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进行铺垫的。主要是对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现象进行研究的,以此来揭示大家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所形成的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意识形态等行为。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意味着将成为高校中的一个定向的专业来培养的。而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独立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专科生及双学位学生外,后来又开始进行硕士和博士的招收。这些招生层次,主要就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才。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主要工作就是加强科学的研究,特别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基础研究。为了帮助学科提供大厦般的理论支撑,需要深入探究该学科的理论基础。虽然,从学科建设的角度要求来看,我们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是,在进行研究的时候还是要从中进行学习,坚持学科建设的正确方向。[4]
2.4 郭政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观点 西安政治学院的郭政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主要是参照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所进行的活动,按其主要构成要素进行合理的活动分配,以确定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而且主要强调的就是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科学化研究的两个重要课题:
第一,要明确其社会作用。在进行经济活动的时候,就要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目的。努力挖掘在现代化建设中潜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量。为了打破传统的教育劣势,就需要改进在党和国家各项任务建设中存在的不良思想,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各中心环节的服务功能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得以重视个人身心健康发展和实现思想行为为准则。
第二,要进行范畴定位分清内在价值。面对我们遇到的新问题,就需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能力,寻找新的历史定位,在合理确定“思想”与“政治”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来准确定义思想教育活动的价值和地位,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
第三,紧扣实践,进行要素定位以优化其结构功能。为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双向定位,就需要切实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合法性,实现在社会活动中的社会价值。
第四,进行理论定位以奠定其指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以为理论知道的前提下,通过实践不断进行完善的一个过程。而作为一门科学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身固有的规律,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方面。[5]
3 新形势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中提出: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人才培养中存在以下一些偏差和迷失:
3.1 存在“万金油”现象 我们所说的“万金油”现象,主要说的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中,如何制定合理的方案和研究防线,经过科学论证后对学生进行定向的课程培养。
3.2 存在“借窝生蛋”的现象 该现象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完善和人才培养中,很多院校为了完成相关的要求,就挂着本科的招牌进行招生工作,但是在后期的培养过程中并不能严格按照本科学历进行培养,也没有开展其他学科的科学研究。
3.3 存在“就汤下面”现象 所谓的“就汤下面”现象,就是很多学院和学位点并不能按照相关的学科内涵和学科属性进行定向培养方案,有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就安排什么课程,并没有针对性。因此就出现好比有多少汤就下多少面,并没有考虑实际的饥饿状况和餐饮需求的“就汤下面”的现象。
3.4 存在“专业跛脚”现象 “专业跛脚”现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在进行人才培养的时候出现发展不平衡的状态,主要是由于个别院校在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学专业的时候,研究队伍的学科力量并没有完善,因此缺乏政治思想 教育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基础,这也是学院存在的薄弱环节之一。因此,我们为了立足于科学的学科定位培养计划,就需要按照学科点进行惯性累积培养人才。[3]
4 关于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解决途径
4.1 张耀灿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指出:根据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之急需,要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第一,编写或修订“十一五”规划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材。主要是本科教材,同时将优秀专著建设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当前使用的教材还是“九五”期间规划和编写的,十年来理论和实践都有了很大发展,教材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反映新发展。
第二,将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培育纳人视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分支学科建设,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职业化的分支学科系列,为培养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服务。[2]
4.2 白显良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西南大学白显良教授在指出:要培养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好多方面的工作,但以以下一些方面尤为重要:
第一,要始终坚持把理论教育置于首位。把理论教育置于首位,就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各层次的人才培养中始终突出理论方面的课程开设和教学培养,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
第二,要立足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白显良认为,立足于理论一级学科设置培养方案,最根本的是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中开设整体性研究理论的基础课程,使他们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第三,要立足实践以开放的学科视野进行人才培养。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要立足实践、注重实践,要有开放的学科视野,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在“懂理论”之外,还要“长教育”、“高素质”。要把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加强社会实践锻炼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点和立足点。[3]
4.3 刘建军对于培养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认为:从目前来看,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至少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利用集体的力量,搞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必读书目。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由浅到深,有所区别。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学科范围很广泛,很多学生不知要读什么方面的书。有一个必读书目,使他们对投身这个学科的学习与研究有一个大致的门径。
第二,在制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加强学校之间的交流。培养方案会因校、因研究方向而不同,这没有关系,通过交流,使各方面都得到完善和补充。
第三,创设“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类杂志,引领基本理论研究向着高深方面努力,或在现有杂志基础上加以改造,形成一个明确定位于基本理论研究的高层次杂志。
第四,选编“思想政治教育经典案例”。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做,就像经典管理方面的那些案例那样,具有某种独立的科学价值。
第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的研究,编写《思想政治教育范畴词典》。编词典对体系要求不高,便于我们在现有基础上对出现在本领域文献中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范畴概念进行梳理,甚至罗列。[4]
5 实现科学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历史使命
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系统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新时期的新的历史使命:
5.1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需要“加强”、“改进”和“创新”的工作,而且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事业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单一的工作,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性的工作,是一个集体性的社会性的事业。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项附属性的或依附性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自主性的工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间断的时有时无的工作,而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是一项在自身基础上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事业。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谁都可以随便做得好的工作,而是一种具有专业性的工作。
第五,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容易得到回报或优厚报酬的工作,而是一项需要奉献性精神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献身其中的崇高事业。
5.2 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指导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直接的新的要求。它一方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为我国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另一方面,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实现科学发展。而这两个方面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本身就是统领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它不仅适用于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适用于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各项事业的发展。
5.3 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本的发展、快速的发展、全面的发展、协调的发展,以及可持续的发展。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的人本发展。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一种人本指向。这不仅是在工作对象的意义上讲人本,而且也是在工作性质的含义上讲人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种以思想教育的方式服务于人的工作,是为人民服务的一条特殊战线。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还包括加快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也应该有一个较为快速的发展,它在自身的发展方面已经大大落后于我国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现在应该急起直追。只有自身得到快速发展,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服务,才能实现自身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发展主要地也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发展主要指这个事业整体上都得到发展,它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得到发展;协调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环节和要素的发展都能够相互匹配、相互和谐、相互促进,便于发挥整体功能;可持续发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应该着眼长远,应有明确的目标,有合适的道路,建立长效机制,发挥长效功能。[6]
参考文献:
[1]张耀灿.试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定位与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7).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与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7).
[3]白显良.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科学定位[J].思想理论教育,2007(3).
[4]张麦兰,刘建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定位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9).
[5]郭政,张增孝.浅论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基本思路[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3).
摘要:所谓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自觉运用隐性课程理论,注重开发利用隐性思想教育资源,通过比较隐蔽的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间获得某种思想或经验的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和突破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在教育过程中完善学生的价值观,陶冶学生的情操。规范学生的行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思政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以现有大学生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现状的研究,探讨新形势下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意义和重要性,提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新方案。
关键词:高校隐性思想路径
一、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理论界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约始于2000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应当说目前人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有所揭示。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特征、功能、途径等问题的认识仍处于初始阶段,且众说纷纭,未形成较统一的认识。其次,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属缺乏必要的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到底属于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还是仅仅属于一种教育方法,在理论上没有搞清楚。第三,对外域和历史上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必要的研究,研究的视野较窄;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多停留在定性描述水平,缺乏必要的定量定性相结合实证研究。总之,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在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系统和深化。
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认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的教育规律,加强隐性思想教育在高校中的作用,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应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要研究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也要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因为,离开有效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目前我们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种类、运用等问题知之甚少,对如何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不得要领;为此,这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深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目的的内隐性
隐性教育是一种间接的、渗透式的教育方法。它与显性教育不同,它不直接言明教育的内容、目的,而是隐藏于各种活动及载体中,通过各种的活动形式,使受教育者在活动过程中,隐蔽性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摆脱了显性教育注入式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带来的紧张感,隐性教育能使学生心理放松、情感共鸣,教育内容乐于学生接受。
(二)受教育者的无意识性
在高校教育中,受教育者多为叛逆期的青少年,显性的教育目的和强迫式的教育方法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排斥和逆反。在隐性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并不直接说明教育目的,通过活动等形式引导受教育者,熏陶教育者,使受教育者在无意识中接受政治思想教育。通过与显性教育相结合,提高了政治思想教育的的效果。
(三)教育过程的隐蔽性
隐性教育决定了该教育模式的隐蔽性,通过教育者有意识无意识的教育过程,将教学信息隐藏在各种实体化的人、事、物以及活动中,对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具有很到的影响力。隐性教育存在于教学、管理、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无论是教师的思想、人格,还是演讲、辩论、社团活动等,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它们似乎来无影去无踪,其实教育的目的全隐藏在其中,学生在“无形”的“氛围”熏陶下,潜移默化接受影响,达到以“柔”胜“刚”的目的。
(四)教育方式的多样性
传统的显性教育目标明确,多充分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共场所,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多在短期内向学生灌输教育者的观点,以期达到迅速教育学生的目的。而隐性教育则采用渗透式,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潜移默化、慢慢渗透,通过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或校园节日等,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三、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创新
(一)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学校本身形成和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对引导青年学生的行为趋向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中的育人因素,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现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将隐性政治教育渗透到高校的各个角落,无差别地对所有在校大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二)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教师自身建设中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高校教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大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基本、最主要的力量,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是最直接和最有效的。因此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随时做好为人师表的典范,把教育理念贯彻到行为举止中,努力增强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和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能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不断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教育学生。
四、开发利用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制度是高校制度形态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学生一方面处于管理制度的规范约束之下,另一方面又以‘习得'的方式从中获取思想政治认知,并在不自觉间将这种‘习得'的思想政治认知与在书本中‘学得'的思想政治认知进行检验和比对。”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显性教育道德规范能够起到正向的巩固和内化作用,消极的管理制度则将对显性教育规范起反向的消解和外化作用。
(一)树立依法治校理念
法律是社会的最高权威,是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不断健全,法制观念已经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高校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必须树立依法治校理念,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绝不允许存在管理制度与法律相悖的现象。学校管理制度中体现“依法治校”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养成学生遵纪守法的习惯,塑造其依法自律的行为品格。而相反,如果管理制度本身无法可依,甚至本身就是违法的,就会引起学生的抵触情绪,各项管理制度就无法推行,更谈不上各项制度规范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必然会被质疑。
(二)树立民主管理理念
学生是一所学校的主体。各项管理制度要真正起到教育、规范、管理的作用就必须征得学生的理解和同意,否则就是一种对青年的“外在束缚”。作为成年人,大学生有行使民利、参与学校管理的要求,也具备相应的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接受民主的教育和实践,有利于增强他们的民主意识,提升其行使民利的能力,促进他们的政治社会化进程,这一过程本身即是高校重要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因此,在制定各项制度的过程中,要遵循民主化原则,尽可能让大学生参与到讨论、制定和落实的实践中来,这样的学校制度才是民主的、现实的,是大学生自主要求的反映,而不是学校单方面意志的表达。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学生民主管理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中,调动积极性和建设校园的热情,发挥主人翁精神,在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的教育形式,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高等教育逐渐普遍到全社会,大学生在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隐性思想教育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的今天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结合时代特点、高校已有隐性教育实际情况及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各个高校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仍然是当前高校教育事业的重点,有待更多的学者进行研究突破。
参考文献: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校园文化;有效互动
1.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现状
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互动性发展是当前高校开展工作的主要方向之一,能很好地完善校园文化,对提高高校教育水平有重要意义。我国有关这方面的实践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仍然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高校对两者互动的自觉性意识不强。一些高校虽然认识到了两者互动的重要性,但是仍然缺乏一定的自觉意识。比如,将两者当作是两个并列的主体单独分开,两者的融合意识不够强等。其次,互动工作机制不够完善。很多高校因缺乏两者互动的自觉意识,自然而然就未能形成完善的工作机制,缺乏一定的机制保障,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操作设计还不够成熟。在缺乏意识和机制保障的前提下,想要设计出完善的操作性方案是很难的。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构建路径
(1)优化两者有效互动的内外部环境。任何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都离不开校园文化的推动,而在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性发展过程中,有良好内外部环境将会有很好的保障。这其中,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环境,内部环境是指校园环境。外部环境方面的建设路径如下:应该树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引导社会建立良好的舆论和道德风尚;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与外部环境相比,内部环境对两者互动构建的影响力更为深远。高校的管理层必须格外注重校园内部的硬件和软件环境建设,积极营造和谐、民主的校园政治气氛,纯净校园风气,并不断开展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此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顺利进行。(2)完善两者有效互动的工作机制。工作机制的完善对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的互动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以及保障机制。动力机制可以分为利益、政策及社会心理推动。利益推动是最为基础的组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内容上,这种利益的推动主要是指激励和奖励;政策推动就是指党和政府以及高校所制定和颁发的各种政策;社会心理推动就是指两者有效互动的参与者所持有的理念。运行机制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互动的运行原理及方式,具体包括了树立互动性理念和展开互动设计两个方面。互动性理念上,高校要不断地丰富和巩固学校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建设。互动性设计上,高校必须严格把控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两个重要点,让两者在互动中融合发展。保障机制可以从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和监督保障三个方面入手。首先,在制度保障上,党、政府以及高校都必须建立健全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能在规范的制度下互动发展。其次,在资金保障上,高校必须设立相应的资金预算,以更好地完善教育设施,提高师资力量。最后,在监督保障上,高校应该加大对各项工作的考核力度,积极开展相关的会议工作,增强监管力度。一旦在互动构建过程中发现问题,就必须及时解决。(3)构建两者有效互动的发展平台。任何一种教育的开展都需要一个良好的平台,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构建也必须要有一个良性的发展平台。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构建两者有效互动的主要发展平台,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和内容。提高和创新校园文化,是提高思想政教育高效性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因此,在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互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开展多样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开展社团文化节、校园文化节、宿舍文化节、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等。高校应该凝聚多年来办校的文化底蕴,如校歌、校训、校徽等,能很好地发挥出校园文化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作用。高校必须秉承校风校训,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形成校园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强大的互动合力,进而促进高校文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新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互动的分析与思考[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2(4):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