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智慧农业预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国内支持;黄箱;蓝箱;棉花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193-02
一、问题的提出
WTO多哈回合谈判于2001年末启动,农业谈判是其中最为艰难的议题。各成员方围绕国内支持(Domestic Support)、市场准入(Market Access)与出口竞争(Export Competition)三大支柱议题展开激烈争论。2004年,成员方达成了农业谈判的“框架协议”,初步明确了农业谈判的内容框架,但详细议题还需要进一步谈判明确。2008年12月,农业谈判委员会在综合各谈判方立场的基础上,了修订的“模式草案”(Revised Draft Modalities),标志着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取得的最新进展。
二、对多哈回合农业国内支持谈判的最新进展
在2008年12月“模式草案”中,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规定主要包括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总量(Overall Trade Distorting Support,OTDS)、综合支持总量(AMS)、微量允许(De Minims)、蓝箱(Blue Box)以及棉花(Cotton)等内容。
1.针对扭曲贸易的总量国内支持分层削减公式。扭曲贸易的总量国内支持(OTDS)是成员方需要削减的国内支持的总体水平,包括支持总量、微量允许与蓝箱。对于发达成员,OTDS以基期1995—2000年支持水平为准分三层进行削减。(1)基期OTDS超过600亿美元,削减幅度为80%。(2)基期OTDS在100亿~600亿美元之间,削减幅度为70%。(3)基期OTDS不超过100亿美元,削减幅度为55% 。AMS承诺为零的发展中成员将免于削减,但不能突破现有的OTDS水平。
2.针对综合支持总量与微量允许的分层削减公式。综合支持总量(AMS)同样有三层削减公式。(1)基期最终约束AMS大于400亿美元,削减幅度为70%。(2)基期最终约束AMS在150亿美元与400亿美元之间,削减幅度为60%。(3)基期最终约束AMS小于150亿美元,削减幅度为45%。① 对于微量允许,发达成员将由目前农业生产总值的5%削减至2.5%,发展中成员由目前农业生产总值的10%削减至6.7%,没有最终AMS承诺的发展中成员免于削减。
3.针对蓝箱政策设定新的约束水平。2004年的新蓝箱政策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了基于过去固定产量提供补贴的方式,扩大了成员方对蓝箱政策的选择空间。2008年12月模式草案对蓝箱封顶设置了蓝箱总体封顶和特定产品封顶两个标准。发达成员与发展中成员蓝箱总体封顶分别为基期1995—2000年农业平均总产值的2.5%与5%。特定产品封顶分两种情况:限产直接补贴以1995—2000年基期平均支持量为标准;不限产直接补贴以特定产品平均值的110%~120%为标准进行衡量。
4.针对棉花设定更为严格的削减与约束水平。棉花国内支持问题是多哈回合谈判的难点所在。欧美等发达产棉国长期以来对棉花生产实施巨额补贴,极大降低国际棉花市场价格,严重损害了发展中以及最不发达成员国棉农的利益,其中尤以非洲四大产棉国为甚。②
根据Lars Brink(2009)的测算,OTDS的总量水平将缩减2 260亿美元,AMS将缩减1 080亿美元,de minims将缩减420亿美元,蓝箱目前设定的世界总体水平上限为560亿美元 [4]。
如果草案的条款获得通过,则欧盟、日本、美国将分别削减现行OTDS的80%、75%和70% ;按照基期的最终约束AMS水平计算,欧盟和日本必须至少削减70%,美国至少削减 60%,其他发达成员至少削减 45%。
三、多哈回合国内支持谈判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影响
1.中国农业补贴的总量与结构分析。近年来,中国政府强化了对农业的支持与补贴力度,农业补贴的总量逐渐增加。中国农业补贴金额从2004年的145亿元增至2009年的1231亿元。中国四项农业补贴主要包括2004年开始实施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与2006年开始实施的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如果将四项补贴均归类为“黄箱”政策,①则目前中国的微量允许已经接近在WTO承诺的一半,而这些还没有包括最低保护价等市场价格支持政策。②因此,从总量上看,中国的四项农业补贴政策正在逐步接近承诺的微量允许的上限水平。
对于蓝箱,由于目前中国还有一些黄箱政策空间,因此还没有公布实施蓝箱政策的记录。但中国目前正在开展棉花补贴政策。2004年,政府正式放开棉花收购价格,棉花价格逐步由市场供求决定。2007 年,政府开始实施棉花良种补贴政策,补贴标准为15元/亩。由于棉花受到进口的冲击较大,仅有良种补贴不能满足棉花产区对于支持棉花生产的需求,今后政府可能继续出台棉花其他相关补贴政策。
2.模式草案对中国农业支持与补贴政策的直接影响有限。根据《中国入世议定书》,中国在农业国内支持方面做出的承诺,模式草案国内支持条款对中国的削减约束(如表1所示):
可见,模式草案对中国农业支持与补贴政策的直接影响有限,但关于蓝箱与棉花补贴的新约束则可能会对中国实施相关的支持与补贴政策产生潜在的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首先,中国应权衡利弊,重新审视黄箱政策,提高黄箱补贴的效率。一方面,由于黄箱政策效果直接且明显,中国政府目前正在逐步加大实施黄箱政策的力度,黄箱政策在农业补贴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黄箱政策对于农产品贸易存在着扭曲,尤其是最低保护价政策的扭曲效应更大。过度依赖这些政策,将对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改革产生阻力。其次,中国应积极拓展蓝箱政策的使用空间。在WTO新蓝箱的规定中,中国享有其农业总产值5%的政策空间,以及占蓝箱总约束水平30%的特定产品支持。由于蓝箱政策对于农产品贸易的扭曲程度较低,因此中国有必要选择一些重要的大宗农产品,如玉米、大豆和棉花,实施特定农产品蓝箱补贴政策,充分利用WTO赋予中国的农业补贴权利[10]。最后,中国应谨慎实施棉花补贴政策。由于多哈回合对于棉花补贴问题特别对待,任何成员棉花补贴的增加都可能引起其他成员的关注。在WTO棉花谈判进展不前的形势下,中国应在WTO对于棉花的特别约束规定之下,谨慎实施棉花支持与补贴政策。
参考文献:
[1] 张帆.WTO多哈回合谈判历程评述[J].山东经济,2007,(5).
[2] 刘建芳,祁春节.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最新成果及其对中国农业的影响[J].世界农业,2008,(8).
[3] Mike Gifford,Raul Montemayor.An Overview Assessment of the Revised Draft WTO Modalities for Agriculture[R].ICTSD Programme
on the Agriculture Trad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une 2008.
[4] Lars Brink.WTO Constraints on Domestic Support in Agriculture: Past and Fu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9,(57).
[5] 万怡挺.多哈回合谈判主要成果评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1,(1).
[6] 周应恒,赵文,张晓敏.近期中国主要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估[J].农业经济问题,2009,(5).
[7] 郭建军.“十二五”期间中国农业产业文持和保护政策体系[J].经济研究参考,2010,(9).
[8] 田志宏.2008年12月农业模拟草案对中国的影响[R].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农业贸易和可持续发展项目,2009-06.
关键词:农村电子商务;智慧农业;农产品;三农问题;一体化
农业体系相关概念
(一)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顾名思义,就是农业与电子商务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农产品的数字化交易运作形式所衍生的农业产业链新生态,也是集产供销和服务于一体的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的综合型商务模式,使农业与市场的连接更加紧密。目前,农产品除了在主流的B2B和B2C电商平台交易外,一些专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也相继成立。但是,农村电子商务并非只是改变了农产品的交易形式,而是相关主体根据国家的政策形势和经济形势进行精准预测而进行的差异化生产与经营,涉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贸易、流通、服务等各方面,使得传统农业的管理、经营和贸易的理念和模式都发生了深远变化,并为农业业态增加了物流、信息、金融等新要素,使得农业向精细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综上所述,农村电子商务对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拓展农民就业渠道和提升其经济收入、加快农业现代化转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智慧农业智慧农业是农业与高新技术结合的产物,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通过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和智能软件设备对农业生产和加工等环节进行精准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测和决策,实现农业生产过程的生产环境智能分析、精准种植、危险预警、远程诊断和指导等功能。智慧农业是农业生产的高级阶段,能够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确保农产品安全,使得农业生产和交易等过程更为健康可持续。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智慧农业是国家智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
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现状
(一)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民以食为天,三农问题是关乎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将三农问题提升到战略高度,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政策和金融扶持。2018年全年,国家为推动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成立4个国家级示范区和246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图1可以看出自2010年起,我国农业财政支出逐年递增,推动农业发展科技化、现代化和智能化,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也呈持续提升之势。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升,得益于财政支出的支持,也得益于智慧农业的进步。仅2018年来说,我国农业信息数据库初步形成,“天地空”一体化农业遥感应用体系逐步完善,农业智慧化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总体来说,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取得的成绩归功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国家政策导向明晰。2015年《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指明了农业发展方向,即通过互联网推动对农业精细化生产模式和操作模式的应用,加快智慧农业硬件和软件的升级,提升其智能感知、监测、分析、诊断、预警、作业和控制等功能的完善和成熟,培育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农业可复制模式。二是大数据平台日益完善。农业生产过程较为复杂,与地理、气候、土壤、虫害以及人类活动等客观因素密不可分,加之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的作物种植模式和经验不能完全复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规模有限、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2015年底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的实施意见》,旨在为充分发挥大数据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重要功能和巨大潜力,有力支撑和服务农业现代化。通过农业大数据分析,可对不同地区的作物、土壤以及气候等因素进行分析、指导和监测,帮助农业生产进行科学决策,有效提升了农作物的种植规模和产量。三是现代化农业科技企业的崛起。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科技和技术要素不断向农业领域渗透,一大批科技型农业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推动农业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物联网的发展为农业科技产业链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障,目前农业科技产业链上游主要为软件开发企业,中游为设备制造企业,下游为设备维护和运营企业,共同推动农业向智能化不断迈进,实现农业种植的智能化管理,极大提高了农业种植的规模和效率。
(二)我国智慧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者受教育水平较低。当代世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科学技术与人才。农业作为我国最为传统和古老的产业,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不仅农业生产劳动力流失十分严重,目前专业务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我国农民受教育水平十分有限,现代化农业生产意识淡薄,导致大部分务农人员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不仅缺乏科学的规划和有效的管理,对农业智能化趋势的认知程度和对智能化农业设备的使用意愿更是有限,智慧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极度匮乏。二是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较低。由于我国当前土地政策是家庭承包制,农业生产大多沿袭数千年的传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规模小、效率低、盈利十分有限。而农村经济活力较低,农业设备价格昂贵,农民既不愿意也无力承受智能化生产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设施设备较为落后,生产效率十分低下。此外,我国农耕地规模较小,无法通过智能设备投入生产带来的规模化经济效益实现盈利,也极大限制了智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偏低。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有限,体现在农业领域就表现为农业科研体系仍然未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智慧农业发展所需要的硬件制造和软件开发能力都较为欠缺。农业科技推广能力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相比,政府部门对第一产业的培育力度十分有限;农业科研机构规模较小,且分布分散,全国没有统一的组织部门对农业科研项目进行系统化指导和协调;农业科研大多是缺乏农业实践经验的学者进行,由于理论与实践脱离,许多科研成果缺乏应用检验,导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
从农村电子商务角度探析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一)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重要作用农村电子商务对智慧农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第一产业的竞争力。农村电子商务带来的规模效益,不仅让更多的创业者和投资者将目光转向“互联网+农业”,原本的农业经营主体也必须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获得更大的增长动力。在这样的背景下,资本和技术涌入农业,不断提升农业的竞争力,使得智慧农业需要的软硬件系统得以不断完善。同时,农业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三大产业的融合,带动体验农业、旅游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企业的成长。二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农业生产及经营方式转型。依托互联网的电子商务模式改变了农业的产销结构,农产品的销售范围和销售规模都成倍扩大,带来的规模效益更是显著增加,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显然无法与之匹配。相关主体必须通过不断优化经营管理思路,培养创新意识,以提升管理效率,减少经营成本,引领绿色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培育智慧生态农业。三是农村电子商务加快了农业产业链的高效链合。农村电子商务得益于信息技术,向产业链的前、后端延伸,农业管理、经营、服务效率大幅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更加快捷,同时降低边际成本;金融、物流、科技、服务等元素的加入使得行业上下游成为紧密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的大趋势驱使农业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作,推动智慧农业的发展。四是农村电子商务为智慧农业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农村电子商务是基于互联网的农产品交易模式,以销定产的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降低资源损耗,同时电商平台大数据的应用可以对农产品的供需情况以及消费者消费倾向进行分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使农业生产、销售、服务更为高效和精准,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需求,为智慧农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平台和保障。
北京国宇祥工程咨询公司认为国家已从战略层面上肯定了智慧城市在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社会管理和城市运行水平中的积极作用,并成为国家鼓励支持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也为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
一、总 论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
2、建设单位概况
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4、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
(二)项目实施的背景及必要性
1、实施背景
2、实施必要性
(三)项目概况
1、拟建项目
2、建设规模与目标
3、主要建设条件
4、项目总投资及效益情况
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四)主要问题说明
1、项目资金来源问题
2、项目技术设备问题
3、项目供电供水保障问题
二、市场预测
(一)项目市场分析
1、智慧城市简介
2、国外智慧城市建设
3、国内智慧城市建设
(二)市场需求预测
(三)主要竞争企业分析
(四)营销策略
1、服务策略
2、技术领先策略
3、客户定位策略
三、项目架构方案及商业模式
(一)项目总体架构方案
(二)重点领域架构方案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3、智慧应急
4、智慧交通
5、智慧城管
6、智慧医疗
7、智慧养老
8、智慧农业
9、智慧排水防涝
(三)项目B2B、B2C、O2O相结合的商业模式
四、场址选择
(一)场址所在位置现状
1、地点与地理位置
2、场址土地权属类别及占地面积
3、土地利用现状
(二)场址建设条件
五、技术方案、设备方案、装修方案
(一)技术方案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3、智慧应急
4、智慧交通
5、智慧城管
6、智慧医疗
7、智慧养老
8、智慧农业
9、智慧排水防涝
(二)技术要求
1、数据中心
2、公共信息平台
3、智慧应急
4、智慧交通
5、智慧城管
6、智慧医疗
7、智慧养老
8、智慧农业
9、智慧排水防涝
(三)设备方案
1、设备及软件选配原则
2、设备选型表
3、软件选型表
(四)数据中心装修方案
1、编制依据
2、装修要求
3、装修工程量及造价
六、主要原材料、燃料供应
(一)主要原料材料供应
(二)燃料及动力供应
(三)主要原材料、燃料及动力价格
(四)主要原材料、燃料年需要量表
七、场地使用、公用辅助工程
(一)场地布置
(二)公共辅助工程
1、供水工程
2、供电工程
3、通信系统设计方案
4、通风采暖工程
5、防雷设计
6、防尘设计
7、接地系统
8、安防系统
9、消防系统
八、节能措施
(一)节能措施
1、节能规范
2、设计原则
3、节能方案
(二)能耗指标分析
1、用能标准与能耗计算方法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
九、节水措施
(一)节水措施
(二)水耗指标分析
十、环境影响评价
(一)场址环境条件
(二)项目建设和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1、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
2、项目运营对环境的影响
(三)环境保护措施方案
1、设计依据
2、环保措施
(四)环境保护投资
(五)环境影响评价
十一、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
(一)劳动安全与职业卫生
1、设计依据
2、设计执行的主要标准
3、设计内容及原则
4、职业安全
5、职业卫生
6、辅助卫生用室
7、职业安全卫生机构
(二)消防
1、设计依据
2、总平面布置
3、建筑部分
4、电气部分
5、给排水部分
十二、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一)组织机构
1、项目法人组建方案
2、管理机构组织方案
(二)人力资源配置
1、工作班次
2、项目劳动定员
3、职工工资福利
4、员工来源及招聘方案
5、员工培训
十三、项目实施进度
(一)建设工期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三)项目实施进度表
十四、招标方案
(一)编制招标计划的依据
(二)招标内容
十五、投资估算
(一)投资估算依据
(二)建设投资估算
1、建筑工程费
2、安装工程费
3、设备购置费
4、软件购置及开发费
5、期间费
(三)铺底流动资金估算
(四)项目总投资
(五)投资使用计划
十六、融资方案
(一)资本金筹措
(二)融资方案分析
十七、财务评价
(一)计算依据及相关说明
1、项目测算参考依据
2、项目测算基本设定
(二)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和增值税估算
1、销售收入
2、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三)总成本费用估算
1、直接成本
2、工资及福利费用
3、折旧及摊销
4、修理费
5、其它费用
6、总成本费用
(四)财务评价报表
1、项目损益及利润分配表
2、项目财务现金流量表
(五)财务评价指标
1、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
2、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期
(六)不确定性分析
1、敏感性分析
2、盈亏平衡分析
(七)财务评价结论
十八、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一)经济效益
(二)社会效益
十九、风险分析
(一)项目风险因素识别
1、规划风险
2、组织机构风险
3、人才体系风险
4、技术风险
5、资金风险
6、实施风险
7、运营模式风险
8、信息安全风险
9、支撑环境风险
(二)项目风险防控措施
1、规划风险防控措施
2、组织风险防控措施
3、人才体系风险防控措施
4、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5、资金风险防控措施
6、实施风险防控措施
7、运营模式风险防控措施
8、信息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9、支撑环境风险防控措施
二十、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附 表:
1、附表1 项目设备购置费估算表
2、附表2 项目软件购置费估算表
3、附表3 流动资金估算表
4、附表4 项目总投资估算表
5、附表5 项目总投资使用计划表
6、附表6 项目销售税金及附加费用
7、附表7 项目摊销估算表
8、附表8 项目折旧估算表
9、附表9 项目总成本费用估算表
坦白来讲,物联网的本质还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这是计算机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为人类服务的计算机呈现出各种形态,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
在第九届中国信息主管年会物联网分论坛上,工信部电子元器件行业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郭源生提到,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就是传感器,它既能感知微观世界,也能感知宏观世界,而其也是一个国家军事、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
物联网生态环境下
的关键诉求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在于传感器,那么其应用落地的关键点又在哪里呢?在会上,世存信息技术总经理张圃很好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说:“在物联网生态环境下,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网络、海量数据以及共享与价值三个方面。”
智能传感器是任何“物”之间被联接和沟通的基础,而无所不在的网络构建了“物”之间的联接。只有推动传感器平台的标准化、智能化,让物与物之间的联接和沟通更简单,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同时,不同物体对联接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在智能抄表场景中,超长待机对智能电表非常重要;而视频监控、无人驾驶等场景更需要的是移动宽带和超低时延。最好的解决方案是搭建泛在的网络,实现不同场景的不同需求。
另外,物联网的最终目的不只是“物”之间的互联,而是互联产生的数据价值创造。数据价值创造依赖于垂直行业知识与ICT技术的融合。不同行业知识背景和沟通语言不一样,以汽车业为例,其所涉及的行业知识与ICT技术领域迥异,因此需要不同的合作伙伴一起把ICT技术和行业整合起来,以实现物联网的数据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世存信息找准了自己的定位,就像张圃所说,“我们希望用信赖的技术和优秀的解决方案设计的能力,并通过海度数据蜘蛛、 HULFT IoT等产品和技术,给大家带来有关社会民生,以及一些新的技术诉求点方面的解决方案和思路。”
物联网时代下的数据集成
之前提到,物联网生态环境下的一个重要的诉求就是海量数据。而物联网技术的框架可以细分为以下五个方面:数据生成、数据传输、数据接收、数据处理和数据活用。郭源生表示,数据是客观存在的,而用什么标准、什么样的技术以及什么样的功能去获取,是产业界值得探索、挖掘、创新和摸索的着力点。
HULFT市霾Horino提到:“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作为世存来说需要连接到的不同生态,不同平台也会越来越多。对于数据集成、数据转换和数据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都有相应的产品给予支持。另外,数据的集成可能是如今信息化工作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数据集成从本质上来说,需要的最重要的几个要素是灵活性、性能和敏捷性。”
在这方面,HULFT很好地做到了数据流程的管理。数据流程管理就是对数据的供应方提供的数据在后续的流向全过程的管控,在这个过程当中,HULFT 相关技术都可以保障数据传输的完整性、数据移动过程中的可视化、数据业务开启的可视化以及数据安全,从而及时地获得各种状况和传输的状态。
与此同时,Appresso产品部Yoshida也表示,智慧能源、自动驾驶、工业4.0和智慧健康都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实现这些应用场景,重点在于数据的整合和集成。而数据传输和数据收集工具――HULFT IoT能够把文件连接的数据通过HULFT的品质直接用于IoT的系统,使各系统的整合成为一种可能。
布局智慧养老和智慧农业
在会上,张圃还提到,政府、企事业单位、金融、养老以及农业等是世存面向的主要领域。其中智慧养老和智慧农业作为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有了很好的技术和应用落地。
世存信息技术总监孙小祥表示,世存在智慧养老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将传统的线下社区综合理念做了一个互联网的新思路的拓展,以线上为主,线下为补充,两个方向相结合。通过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做到生活服务、居家运行、社区服务、照料服务等有效互联,另外通过线上收集一些基础信息,包括健康档案信息、护理信息、养老服务的信息等,通过评级定级之后,形成照料的体系。
【关键词】智慧城市 城镇化 城乡均衡发展
1 我国农民历史上走过的路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农民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劳苦大众。解放后的农民们打倒了地主,分到了田地,第一次享受到在自己土地上耕种的幸福生活。随后我国农村开展了合作化运动,到1958年又来了“”运动,虽然这些运动初衷是想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但实际上脱离了农民真正的需求,违背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反而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进一步减产,生活水平下降,个别地区还出现了“吃不饱”的问题。
三十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大地,党的政策再一次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首先火起来了,接着全国的制造业、建筑业、矿产业、交通业迅速发展,吸引了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他们走向城市、工地和矿区,变成“农民工”。由于工业化的进程,特别是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和GDP快速增长,我国沿海地区一些城市、乡镇在几年内,形成了各种专业化工业城镇,农民直接进城打工,做了工人,增加了收入,也富裕了农村的全家。近三十年来,全国城乡人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到2010年,我国城镇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数的50.4%。我们用了三十年左右时间走过发达国家用一百多年走过的路程,这也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工业化与城镇化并举。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必须走机械化、自动化、知识化、智慧化的发展道路,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式发展。农村必然会涌现出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走向城镇,为城市“四化”贡献自己的力量,成为城市(镇)一员。
专家预测,到2030年左右,我国将还会有2亿多农民涌向城镇。如何让这些“新”市民和原来7亿的“老”市民共同过上平等、和谐、幸福的生活,这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问题。
2 建设智慧城市(镇)不仅要锦上添
花,也要雪中送炭
如果回忆一下近年来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我们会发现,三十年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我国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为此我国人民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农民。他们从农村走向城市,家中的老人、小孩甚至于配偶继续留在家乡;他们进城打工住在工地或找最廉价的住处,到了春节把挣到的工资带回家(虽然是一票难求);有些身边也带着小孩,但在城市无法进入托儿所、学校。实际上自从,我国在户籍上实行的就是二元制,农民及其子弟都属农村户口,城市人则拥有城市户口,二者在粮食供应、户籍、教育、医疗、养老等多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别。除非极少数优秀的农村孩子考入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找到工作,才会由农村户口转成城市户口(当然其他类型也有一些,但为数很少)。这一现实极大地妨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和谐与公平公正,也伤害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在消除城乡差别方面投入巨资做了不少工作,包括实行农业免税、改善农村医疗、提高农村教育,以及逐步建立人身和大病保险等。不过至今二元制所带来的问题在各地区仍然存在。
当下建设“智慧城市(镇)”不仅要锦上添花,还要雪中送炭,即智慧城市(镇)建设必须注意均衡发展,消除城市市民和农村农民在生活、工作、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差别。众所周知,建设智慧城市(镇)的核心任务,是通过以信息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技术推动城市的智慧化全面发展,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社会更和谐,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让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更有效。政府在建设智慧城市(镇)的同时应特别注意均衡发展,正确引导一部分农村劳动力稳妥地进入城市(特别是中小城市和城镇)务工,逐步消除二元制。这才能体现出智慧城市(镇)建设以民生为第一位的思想。
全国人民要实现“新四化”——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城镇化,现在推进的智慧城市(镇)建设工作将直接引领和促进我国的城镇化工作。我们要通过城镇化,在未来十五年或多一点的时间把两亿农民吸收到城市(镇)来,要让进入城市(镇)的农民和现在的市民享受一样的待遇:户籍、福利、保险、教育、住房和工作机会。这是一项十分艰巨而且必须逐步完成的任务。
下面举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智慧城市”的例子:1月份笔者有机会到山东寿光市参观学习,在那里亲眼看到了智慧城市(镇)的建设、城镇化、城乡均衡发展给人民带来的好处。寿光早在20年前就是闻名全国的蔬菜之乡,多年来当地人不断创新,实施转型升级、均衡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城乡共荣,市民和农民正共同实现“收入好、身体好、住行好、保障好、教育好”的民生目标。由于在城镇化中,实现了城乡人口合理双向流动和城乡一体户籍制度,土地流转机制保障了农民“依法、自强、有偿”地流转土地、放心进城。一般农民的宅基地退耕后,农民仍可有耕种权。而国家把退耕换回的建设用地指标转给开发商,由开发商盖新楼,分给农民,对于继续有农田可耕作的农户,一般给其150~200m2住宅;如果全部搬进城里不再务农的话,则给其150m2自住,另有150~200m2供外租,以补其收入,此种情况农民可全部转为城镇做工。这些政策受到广大农民欢迎,农民真的富了,也高兴了。他们的农业(蔬菜、水果、庄稼)收入增加了,全市每户平均存款10万元以上,家家有电视,三分之一家庭有小汽车,村村有宽带。寿光市消费水平在全省名列前茅,拉动了内需。
工业发展了,特别是高科技智慧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了,增加了就业机会,可以吸收农村因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而富余出来的劳动力。寿光仅仅是一个由智慧城市建设带动城镇化并让人民富起来的例子,也说明党的“十精神”用城镇化拉动内需战略的正确性。
3 正在火热推动中的智慧城市(镇)建设
关键词:大数据技术;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一、大数据概况
大数据是指种类复杂、量多庞大的数据综合体系,使用传统数据方法,无法对此类数据进行抓取、管理及有效处理。大数据自身具备数据处理速度快、种类多、体量大等优势,且数据分析结果的观察力、决策力都十分强。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使用大数据的主要目的是,在成本数据进行加工之后,以获取更多的增值性信息,也就是说,借助分析当前的数据,预测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在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与走向,建成科学的数据分析模型,输入数据得出结论,为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发展提供数据参考[1]。
二、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不完善
传统模式下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功能构建有所缺失,难以满足多元化发展需求。相关数据信息采集也存在一定难度,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运行管理中,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且农产品物流自身还具备周期短、流通环节多等特征,所以,应该按时、定期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由于数据信息种类多样,且流程较为繁杂,数据类型具有差异性,所以信息采集技术也存在区别。目前,准确使用大数据技术对农产品物流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是当下企业需要重点解决的首要问题。在信息平台技术、功能不完善的情况下,会导致信息采集数据不完整,从而影响信息平台实际应用价值[2]。
(二)数据分析能力薄弱
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中,所收录的数据信息需要在分析检索基础上,才能够使其价值充分发挥,从而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现阶段,国内企业在农产品冷链物流过程信息分析方面有所缺失,如果企业为缓解工作压力将信息分析处理工作外包,将会提升企业运行成本,还会影响数据信息真实性、准确性,提高监管难度。
(三)农产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我国正处于农产品冷链物流初步发展研究阶段,不仅基础设施建设老化,相关硬件设备设施不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所必备的冷链仓库建设也有所缺失,冷链运输车辆难以满足物流运行需求,相关物流运行链建设环节相互之间也没有紧密连接,也没能对配送中心布置进行科学规划,路网配送速度有待提升,从根本上制约了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效率,也对农产品质量产生影响。此外,农产品冷链物流园区数量有限,规模建设也较小,相关设备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农产品冷链物流运行的实际需求,自身具备的应用价值也没能充分发挥。在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发展中,如果网络基础设施滞后,会从根本上影响物流信息水平,在物流运转状态中也难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信息资源的不对称会影响农产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供需需求,降低企业运行的经济效益[4]。
三、基于大数据技术的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构建
基于大数据技术所构建的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架构,包含流程层、基础支持层、应用层、用户层等方面,为农产品物流运行提供保障。对所收集到信息进行及时、安全传输,并对所传输的数据信息进行远程分析检索,应用互联网科学信息技术,保障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智能化运作,从而实现对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全过程监管,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免受损耗。
四、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信息平台主要应用功能系统
(一)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运输信息系统
在对农产品装载方案选择时,需要根据物流车辆的车组排列形式与车组模式进行安排。在对农产品摆放位置进行决定时,需要充分考虑到农产品货物的超限等级与物流运输车辆重心高度,尽可能避免集重装载现象的发生。如果在运输过程中需要使用支架,则应该明确支架的安放位置,确定货物转向架的具体高度,以此对货物的超限等级与车辆重心高度进行合理安排。通常情况下,农作物装载方案有多种形式,可通过对相关方案的科学技术性能进行对比,最终选择能够承载车辆载重能力的方案措施。对农产品冷链运输进行全程监管与可视化管理。农产品在物流流通运转中对温度也有需求,所以,需要在车辆中安装温度控制装置,并对车内温度状况与农产品质量进行实时检测处理,尽可能减少农产品损耗。
(二)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配送信息系统
在农作物运输过程中,应该融入信息技术,并将其优势充分发挥。对相关信息数据平台的管理进行合理调配,保证所获取的物流运行信息真实有效,还需要对运行方案进行优化创新,对物流调度进行合理安排,从根本上实现物流运行的资源共享,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配送小批量、多品种、配送分散,且缺乏完善的信息系统,物流配送信息也没能实现共享,影响农产品配送效率,增加配送成本。应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对农产品进行智慧物流配送,结合实际交通状况,对配送方案进行合理安排与规划,从根本上提高消费者的满意程度。
(三)农产品冷链智慧物流仓储信息系统
对农产品仓储进行合理管控,能够提高物流运输实际应用价值,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规模、存储环境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农产品冷链物流管理环节中,通过对仓库内部建设进行优化布置,对仓储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对仓储环境及温度进行科学检测,从而实现农产品仓储管理的智能化建设,采用自动化分拣技术,还能够提高仓储管理效率,以此为农产品质量提供保障。
五、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农产品信息库建设
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中的数据信息真实可靠,需要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农产品信息管理平台需要借助追溯系统的力量,从中掌握与获取准确的农产品信息记录。将追溯系统应用到乡村建设中时,由于农民接受新型技术设备的能力较差,所以需要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向农民普及与讲解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优势与操作方法,从而完善农产品数据信息平台的建设,同时为种植农产品的农民提供了产品销售渠道,有利于增长农民的经济收入。此外,还需要相关政府增加成本资金投入,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系统,提高农产品数据信息的准确度,从而提升信息平台的可信度。
(二)扩大追溯系统宣传覆盖面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使用与宣传力度,既要对农产品的生产者进行宣传,也需要对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进行宣传。在现代化互联网科技时代,科学使用信息技术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宣传力度。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借助新媒体科技力量,能够拓展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的传播范围,使农产品消费者正确认识与了解完善追溯系统的重要作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宣传,可以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强化人民群众对追溯系统与数据信息平台的认知度与信任感,城市居民也可以监督者的身份参与到农产品的质检工作中,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三)健全追溯系统系统结构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身所具备综合性较强的特征,其中不仅包含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物流,最后到营销部分,各环节间紧密相连,从而促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稳定性。相关决策者可以设定相应的优惠制度,从而保障各环节之间的友好互通,但都应该在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上进行。也正是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自身具备复杂性,才需要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上,对其进行优化建设,增强各部门之间沟通协作能力,从而保证农产品数据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实现信息共享,建立健全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能够促进农业发展,使更多的农业生产者与城市居民消费者了解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优势,从而促进农业经济效益的有效提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新时期,虽然国内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针对平台建设物流配送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要进一步改良与完善,科学应用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与大数据技术,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联合物流配送平台。实现物流运转无缝对接,从而提高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尽可能降低与规避农产品配送风险可能性的发生,给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需求,从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思莉,戴小红.新时期浙江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物流技术,2021,40(03):29-33.
海南天气好,冬景胜春华。大雪节气刚过,我们正迎来一年中最冷的一段时间,而祖国南端的海南宝岛却是春暖花开,正值最宜人的季节。相比海南温暖的天气,互联网的发展更是如火如荼,每天都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以互联网为基础衍生的物联网技术更是进一步为人类提供方便。12月11日,以“物联生态、智慧农业”为主题的2016年全国农业物联网大会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给温暖的海南又添了一把暖心的热火。
物物相连是智慧农业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农业”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今年9月在苏州召开的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工作会议更是彰显了国家对这一议题的高度重视。
近年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和加快物联网战略部署,重点推动技术创新与应用升级,全球物联网步入实质性推进和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信息化物物相连的时代正在到来。我国农业物联网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熟化了一批关键技术、开发了一批实用系统、探索出了一批应用模式、制定了一批标准规范,并在大田种植、设施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质量安全追溯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物联网已经开始涉足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
2016 年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进农业物联网应用。农业部也提出要大力推进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物联网工程深入实施。农业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的重要部分,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是推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
因此,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搭上时髦的互联网快车,更需要给这列快车不断加油提速,让信息技术更快地从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正如农业部副部长屈冬玉在本次大会上强调的,“要顺应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信息化最核心、最根本的信息技术来抓,紧紧抓住信息革命给农业现代化‘弯道超车’提供的重大历史机遇,瞄准智慧农业的发展方向。”
物物相连让“石山”变“宝山”
农业物联网究竟在农业全产业链上有哪些作为呢?不妨看看海口市石山互联网农业小镇的成功案例里是否有其他地区可以借鉴的经验。“石山模式”的成功是促使本次大会落户海口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深入实地参观“石山模式”也是本次大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跟随与会嘉宾一同探索了这个既有传统气息又充满科技魅力的小镇。
石山这个万年火山旁的千年古镇,自2015年5月开始启动建设成为海南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利用互联网深度融合一二三产业。同时,海口在石山全力推进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改造,朝着“4G到村、百兆入户、无线WIFI全覆盖”的目标前进,让百姓能够和在城里一样畅游网络,吸引了大批青壮年返乡创业。
石山通过互联网连接了农业生产、经营、流通、生活与公共管理,打造了利用互联网改变农村面貌的综合平台,因地制宜地发展了火山特色农业,建设了火山石斛、火山壅羊、火山荔枝等产业园,并联手电商平台,发展订单农业、智慧农业,将“石山”变成“宝山”。
还没踏进石斛园,便远远看到无人机搭载着摄像机在天上自助巡航,配合地面监控形成“天罗地网”,无死角地监控着作物生长情况;植物生理本体感知系统利用适时采集的数据分析干旱、高温等状况,指导管理人员进行灌溉、降温等操作;植被健康诊断观测仪能够快速测到植被叶绿素含量、冠层株高等信息,从而推断石斛的生长健康状况,指导园区合理实施用药;水肥一体化控制系统通过检测养分、水分含量等数据,指导农户科学施肥、灌溉……管理人员通过这些物联网设备的科学、及时指导进行最合理的操作,大幅度提高了石斛的产量和品质,实现了节水增效的目的,让坐在办公室里务农成为现实。
当然,火山石斛仅是石山这座农业物联网应用大厦的一角,通过物联网的大力建设,2015年石山全镇农民人均收入8652元,同比增长近60%。石山广大农户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同时,生活更加方便,钱袋子越来越鼓。参观完“石山模式”,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嘉宾纷纷点头称道,认为这里的发展值得借鉴。在农村能和城市一样工作,享受信息化生活,自然也就没人往外跑了,农村“空心化”得到了解决。
物物相连助力农业节本增效
石山的成功不是个案,农业物联网发展已在全国多地开花结果,对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节本增效起到巨大作用。本次大会上还召开了农业物联网节本增效交流会,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了《全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报告2016》,各地代表也纷纷发言讲述了他们的成功案例,对其他地区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别出心裁地制作了两个视频在会上播放,分别讲述了通过物联网技术检测奶牛饲养和番茄种植过程中各种影响产量的因素,进而对管理人员做出决策、快速管控提供可靠依据,达到节本增效的目的。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奶牛表型特征检测系统,这是一种类似收集人体数据的“手环”的工具。让奶牛也和人一样戴上“手环”,就可知道奶牛的身体状况和运动量,更精准地为奶牛制定“健身方案”,产出更优质的牛奶。
全国各地目前在多个方面都在大力推进物联网应用:在大田种植方面,可通过对田间温度、水分、肥力等信息的感知,指导灌溉量、施肥量等,实现作物高效栽培与农机指挥调度等;在设施园艺方面,可通过对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等参数的采集,实现灌溉与施肥的自动控制;在畜禽养殖方面,通过监控栏舍的环境状态,可远程控制温度,精确投放饲料,实现生产过程的精细化管理;我国水产养殖物联网取得了较大进展,集水质环境数据、图像实时采集、预测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水产养殖系统已得到推广应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技术和系统建设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包装标识和农产品物流配送等环节,条形码、电子标签等技术得到广泛采用。
关键词 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41-03
近年来,学者与公众对于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研究及讨论都不断升温,生态化与信息化已然成为城市建设中的热门思想。正是在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之下,智慧城市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热潮。然而,自2007年,《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率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 ” 这一创新构想以及之后的2010年,IBM公司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愿景之时开始,学者们对智慧城市的关注大多数仅仅着眼于城市的信息化。而在城市不断注重生态化与信息化的今天,以信息化促进生态化的发展才是必然选择,智慧城市的发展只有注入了生态化的因子才能够真正体现其意义。
目前,智慧城市逐渐成为世界性课题,城市未来将逐渐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生态、节能、低碳、安全等特性。因此,有必要从生态的视角去重新认知智慧城市,将智慧城市的概念优化,构建一种融合进生态理念的全新智慧城市模式。借助信息化时代的各种技术,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手段,将城市中的物理、信息、社会以及商业基础设施全面连接起来,真正做到服务全民。
由于以往学者对智慧城市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城市信息化,因此本文尝试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重新认识智慧城市,并进一步探索生态型智慧城市的未来发展。
1 相关概念解析
当今,全球城市化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紧张、环境破坏等各种因素的制约,需要创新性地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手段来解决节能、环保、水资源短缺等问题。因而,从生态发展的视角下研究智慧城市的发展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就与之相关的“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概念进行解析。
1.1 生态城市的概念解析
生态城市(Eco-City)的概念最初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 ”计划中,旨在建立一种尽可能减小对于水、食物、能源等必需品的需求量,以及降低废热、废气和废水排放量的城市。这一概念自提出之日开始便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生态城市主要具备以下若干
特点。
1)高效性。着力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合理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多层次地使用各类材料与能源。在物流方面做到有序顺畅,方便迅捷,废物回收与循环利用方面,各行业间通过共生关系进行协调。
2)持续性。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合理配置资源,使环境资源能够公平地满足当下以及未来几代人的发展需要,以确保能够健康、持续地发展城市经济。
3)区域性。生态城市基于区域平衡的理念,致力于对城乡的整合,互异共存的城市之间唯有通过协调与平衡,才能够实现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的建立。
4)结构合理。生态城市要实现长远的发展,必须首先建立在一个合理的结构之上,交通设施、土地使用、绿地系统、公共设施等因素都应包含在内。
5)关系协调。生态城市最初的愿景就是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必须注重城乡统筹,资源利用和更新,环境胁迫与其承载能力相协调等各个方面。
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关注于城市环境的方方面面,从各个角度致力于营造城市的良好生态。
1.2 智慧城市的概念解析
智慧城市是基于城市的科学发展观,通过使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综合全面地感知泛在信息并无缝连接城市中的人、物以及各项功能系统,在自感知的同时实现自适应与自优化,从而最终形成绿色、安全、高效、方便、可持续的城市形态,主要应用于环境保护、城市活动、公共安全、以及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智慧城市主要具有以下若干特点。
1)以人为本。建设智慧城市的目的是要实现城市的智能化、自动化、智慧化、人性化等。以人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推动社会进步全面发展。通过建设智慧城市,使人们更好地参与社会。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最终目标,更好地服务于人是智慧城市致力于实现的愿望。因此,各层次的人皆可通过数字包容来感受到智慧城市的便捷所在。
2)综合整合。“利用已经联网的基础设施提升经济效益和政治效率,促进社会、文化与城市发展”。利用智能化的传感设备将人与物及其相关信息串联成一个综合网络,并且通过实时感测城市各项核心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信息源。智慧城市借助包括传感、无线、通信、智能网络等各类技术,综合整合互联网与物联网系统。
3)智能协同。智慧城市的另一基本特征便是其具有集中智能处理与深度计算能力,通过这些能力来实现泛在信息之间的智能连接与协同联动,最终打造高效的智慧城市。
4)内生发展。智慧城市本身便具有内在驱动能力来实现发展与不断创新,借助这种能力,城市才得以实现自我适应、优化和改进。而智慧城市的驱动能力能够保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生物、生态系统以及遗传多样性,确保人类开发建设活动能够时刻受到环境的承载能力的约束。
由此可见,智慧城市着力于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对城市的各种需求做出响应。
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
由以上介绍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将和谐性作为其核心内容,而智慧城市也以以人为本的理念作为起点。最初的智慧城市概念虽然多少提到了一些有关生态化的字眼,如“绿色”、“环保”、“优质生态”,然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焦点依然集中于城市的信息化以及城市智能技术的使用与发展方面,却始终未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的思想。脍炙人口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并不只是一种愿景,它更是一种先进城市发展理念,是智慧城市应该致力于达到的目标。虽然智慧城市能够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提升生活品质,但倘若智慧技术无法结合更加接地气的城市发展理念,它便依然无法从根本上推动城市健康发展。因此,本文综合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特征及内涵,尝试讨论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
2.1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内涵
从生态发展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应该是在把城市信息化作为首要驱动力的基础上,加入各项生态技术因子的应用,从而帮助实现城市的生态转型以及高效运转。再借助开发建设模式的创新,全面引入系统工程、信息科技、生态经济学等知识来改善城市的管理与决策、生产和消费等方式,进一步挖掘城市生态资源方面的潜力,并最终将城市打造为生态化、信息化并重,且经济蓬勃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要致力于吸取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的各自优势,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化发展理念融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中,使城市整体综合功能不断优化、资源与能源更加清洁高效、城市环境更加健康宜人、公共设施更加完善舒适。
2.2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发展要素
对于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来说,与一般的智慧城市一样,其发展需要依赖于一定的发展基础及自身优势。影响智慧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相关要素可以主要总结为技术、资源、政策以及管理要素四点。
1)技术要素。智慧城市本身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智慧城市建设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不论是我们讨论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或是其它任何形态的智慧城市,都是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城市通过依托信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应用来推动其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现代化。因此,就要求城市发展要在技术上实现透彻感知、互联互通和深入智能。
2)资源要素。如果城市已经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及资源条件,那么城市在规划和基础建设中引进生态智慧的理念,采用先进的节能低碳、物联网、互联网、自动化等技术,全面规划建设交通、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基础设施,系统设置警务治安、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支付、应急救援等公共管理设施以及合理规划招商引资建设各种休闲旅游服务产业布局,那么对于城市未来的运转与管理必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政策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势必会面临城市建设方式的创新、管理机制与体制的创新、招商引资与项目建设的创新等方面的探索。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对城市的政策调整与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4)管理要素。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城市发展形态,配合全新的智慧技术,也需要有相应的管理体制、管理思路、规划理念、产业特点、经济体量等方面的考虑。只有能够敢于打破原本体制和模式桎梏,具有创新精神,才易于引进生态型智慧城市。
对于符合以上要求的城市,如果能在规划中引入绿色、生态、智能、人文理念来统筹处理好城市建设发展与整体规划布局、自然环境资源、农业人口转移、新农村建设、市政设施建设、周边区域错位竞争、市民素质形成、品牌文化特征、产业经济发展等关系,必能在与周边区域新城的竞争脱颖而出,成为集聚优势产业、具有国际影响力、承载区域创新发展的未来之城,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的生态健康宜居之城,互联化、物联化、智能化和信息化的智慧之城。
3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主要应用方向
最初的智慧城市理念的关注点主要为医疗、食品、交通、水、电力、应急系统等方面,以及如何应用智慧技术来完善各方面的运转。而融入了生态思想的智慧城市将从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城市服务的智能化以及产业的生态化三方面来应用智慧思想,使得人们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环境更加友好。
3.1 城市经营的可持续化
相较于传统的智慧城市概念,本文所探讨的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与其最大差异在于——城市功能与服务水平的提升对于推动着高质量的城市化的产生的作用远大于城市人口数量与比例的与日俱增。因此,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经营必将在城市的建设发展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恰恰率先关注到了这些方面。
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生活的影响。碳作为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被过量地排放,这也直接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由此产生的气候异常与自然灾害频发。因此,从碳的排放的角度来看,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势必要发展低碳经济,致力于从城市生活与生产经营两方面推进智慧城市的生态化,将低碳的理念落实于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3.2 城市服务智能化
先前的智慧城市理念中提出了推动医疗卫生、交通运输、社会安全监管等应用范围,而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应当进一步考虑智慧城市对生态环境的促进作用,使得两者结合,使人们更好地分享信息化与生态化的成果,构建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医疗服务方面,较大范围的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通过日渐成熟的医疗服务系统网络来实现,主要包括建立远程医疗数据库、专家信息库、电子病历系统等,以远程的方式通过对有关临床治疗方面信息的智能搜索来协助医师准确地诊断并治疗患者的病情,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及时、完善的医疗服务,使市民更加健康地生活。
交通管理方面,实时交通状况可以通过利用监控摄像头、传感器、通信及导航系统等的传输与互联进行监控,同时科学地自动建模并进行预测分析,将分析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与系统,使其各司其职地对交通状况进行协调,进而有效缓解交通方面的压力或突发状况,进而实现城市交通的良性疏导,从而贯彻绿色交通的理念,降低交通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
安全监管方面,公安机关等部门在犯罪实时监控、预警和分析侦破系统所提供的智能分析等的协助下能够迅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从而发挥更大的作用,有效地提高打击及预防犯罪的效率,进而为人们创造安定而和谐的生活。
3.3 产业生态化
对于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来说,在信息化的基础上考虑更多的是城市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产业生态化指的是优化城市环境,将与城市生活质量提高相关的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资源的综合利用相结合进行调整,这一调整对于传统产业、新兴技术产业以及环保型产业都有全新的要求。
从传统产业的角度来说,这种生态化是指人们在日常生产和消费中融入环保的理念,注重资源的循环与综合利用,降低噪声、废物垃圾、污浊空气、工业废水等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主要通过使用生态化的设计材料,发展并壮大资源型产业和污染较大的产业的替代产业,加大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和回收再利用以及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方式来实现。
从新兴技术产业角度来说,致力于发展环境无害化技术成为了关键。它一方面能够使得城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更加友好,另一方面还能够扩大相关技术型人员的就业市场。此外,通过智慧城市所建立的各类数据库及信息源,帮助城市实现资源整合与数据共享,从而使经济活动更为高效灵活,也使人们获取更加人性化的服务。
关于环保型产业的实体化,首先是发展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产业;其次是合理整合资源,利用闲置的土地和地表水或污水来发展城市农业,这种全新的农业发展模式由于能够将食品运输与保鲜等环节削减,因此能够降低食物生产的价格及成本,从而便利快捷地为市民提供物美价廉的食物。
另外,未来城市能源的重要部分便是太阳能这类无污染、可再生能源。在欧美等许多国家与地区利用太阳能代替化石能源以此来降低碳排放的尝试已卓有成效,我国也应重视新能源技术的发展。
4 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价值
与早前的生态城市或智慧城市的理念不同,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着眼于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代替了经济优先的传统,通过智慧技术的手段与环境友好的理念科学地规划城市的未来发展路径。因此,生态发展型智慧城市的理念吸取了生态城市与智慧城市之所长,以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生态化,会对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4.1 树立公众生态价值观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带来的最主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及相互作用,致力于探讨一种人与自然、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模式。由于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因此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能够帮助树立公众对于生态更深入的了解与感知,将自己的行为与城市的发展产生关联,例如,绿色消费、生态旅游,通过对智慧技术的应用与对相应制度的调整来进一步树立公众的生态价值观。
4.2 协调发展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
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理念将城市的发展建设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并重,并且通过利用各类城市智慧技术进行更好地落实。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建设更为科学合理的统筹安排,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得到协调发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借助信息化的技术,将生态化的理念融入,科学而高效地估算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数量与布局,合理估算城市人口数量以及密度,同时运用其他相关知识与多样化的手段来最终实现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从而全方位地提升城市实力与影响力。
4.3 促进经济低碳化发展
传统城市发展采用先发展后治理的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金、资源,还很难恢复到污染前的样貌。对于生态型的智慧城市来说,就要率先认识到这一问题,大力引导相关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绿色生产技术以及开发生态产品,发展生态旅游、生态农业以及绿色食品等生态低碳的产业,从而抑制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使得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环境危害,实现城市经济低碳化发展。
4.4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过去由于城市往往追求经济优先发展,因此人们容易产生政府是城市管理的唯一主体的误解,相应地,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城市管理的意识并不强。而在生态发展视角下的智慧城市更多地关注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能够更有效更切实地引导个人、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同时通过鼓励人们更多地开发与使用可再生资源,使能源结构向更环境友好的方向转型,另外,通过智慧化的服务手段,推动信息共享,为市民提供更好的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
5 结束语
今天,在世界各地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不断增长的碳排放,废气的污染,生活垃圾的堆积等。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新的智慧城市,将生态发展的理念融入其中,通过智慧城市的解决方案来推动节能,通过安装高效设备,引进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来最大限度地提高能源效率,由此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做到真正的“智慧”。
另外,对于生态发展型的智慧城市还有几点思考。首先是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要注重对新兴产业的筛选,防止陷入区域间的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其次是在智慧城市的产业体系的建设上要惠及于民。为了防止由于在信息技能掌握程度等方面的差距而让社会鸿沟加大,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普及信息技术应用基础知识,推进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并且降低信息化应用门槛,并为老年人、低收入群体、外来务工人员等提供更多、更优的智慧化服务。
智慧城市是个抽象的概念,要将它落到实处,就要一点点做起。并且智慧城市必然是节能的城市、环保的城市、低耗能的城市,因此,智慧城市与生态发展的理念相结合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生态城市的特点(EB/OL).2008.10,http://.
[2]张云霞,来勐,成建波.智慧城市概念辨析[J].电信科学,2011,27(12).
[3]R.G.Hollands.“Will The Real Smart City Please Stand Up? Intelligent,Progressive,or Entrepreneurial?”. City 12:3(2008).
[4]Andrea Caragliu, Chiara Del Bo, Peter Nijkamp.Smart Cities in Europe[C].3nd Central European Conference in Regional Science, 2009.
关键词 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物联网;云计算;Gov2.0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64-0153-02
0 引言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建设内容,是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政府管理形态,是政府行政管理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智慧城市是指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各种途径和机制汇聚智慧、发挥智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1]。
智慧城市是电子政务的高级阶段,是电子政务效率最大化。在新的社会形势下,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建设数字化、智能化政府是贯彻和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升政府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智慧”引领城市发展模式变革的重要举措。坚持以人为本的政府,坚持和谐发展的政府,是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1 现状与发展趋势
1.1 现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就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作了专章阐述,明确了未来五年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以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为重点,大力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整合提升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能力”[2]。《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已经过多个部委和专家的评议,进入审批阶段。
近年来,各大城市有关部门广泛采用网络、RFID和传感器、GPS监控、视频监控等技术在城市交通、市政市容管理、水务、环保、园林绿化、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实现了自动化的监测和管理,为全面建设智能城市、感知城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承认“重电子、轻政务;重硬件、轻软件;重网络、轻应用;重建设、轻管理;重新建,轻整合”,这是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一个痛点,其发展也处在“自发为主尚未规范、有所应用未成体系、监测类多智能化少”的阶段。
1.2 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是智慧地球的缩影,是智慧地球在城市的体现形式。它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前沿信息技术手段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对公众服务、社会管理、产业运作等活动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构建起城市发展的智能环境。
面对全球化的城市竞争,城市体系的发展及建构关系到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战略和模式选择。中国的城市要想在世界城市竞争中占据世界经济价值链的高端区位,需要创造合理的、统筹行政管理的、整合城市资源的、有内在顺畅沟通机制的智慧城市[3],首先就应从政务领域开始,原因有三:一是当前阶段在政务领域先行开展物联网的应用最为有利;二是在统一构架的公共平台之上推进物联网在政务领域的实施,对于改变政府各部门分散开发、孤立发展的局面十分必要;三是大力实施政务物联网对于政府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提升十分必要。
2 推进政务物联网应用功能及重点领域
2.1 政务物联网应用功能
1)政务物联网平台功能构成:安全认证、编码与注册、协同管理、web服务管理、数据交换、目录服务等;2)政务物联网应用领域功能构成:实时采集、传输、编码解析、认证、识别设备管理、协议交换等。
2.2 政务物联网重点领域
城市公共管理和服务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核心领域,主要包括公共安全、城市运行管理、生态环境、城市交通、农业、医疗卫生、文化等方面的管理和服务,是城市居民幸福感的直接影响因素
1)公共安全领域:危险物品监控、垃圾监测处理、可燃物排放、有毒气体排放、医疗废物、疾病预防控制、自然灾害预警、水灾火警现场信息采集等;
2)城市运行管理领域:日常环卫作业、扫雪铲冰、垃圾渣土消纳、城市水、电、热力、燃气、户外广告牌匾、城市家具、棚亭阁、城市地井的有效监控;
3)生态环境领域:大气和土壤治理、森林和水资源保护、碳排放及空气质量、城市噪音监测、水质检测、热力能源、楼宇温度等;
4)城市交通领域:公交站牌电子化、流量预测分析、交通引导与信息提示、停车诱导服务、道路自动收费系统、桥梁道路健康状况、交通流、环境灾害、安全事故等全寿命监测评估;
5)农业领域:农作物生长环境监测控制、动物健康监测、动物屠宰监测、土壤成分、水分、肥料检测等;
6)医疗卫生领域:电子病历、医疗监管、药品监管、医疗电子档案管理、血浆的采集监控、家庭远程控制、远程医疗、安全监控等;
7)文化领域:智能文化创意园、文化监管、网吧监控、文物、古树、文化古迹保护等。
3 融合和创新过程中值得关注的动向
3.1 加强“智慧政府”建设
“智慧政府”是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政府办公、监管、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形成高效、敏捷、便民的新型政府[4]。“智慧政府”先行,可以推动智慧化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建设,如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银行等。
3.2 建设基于Web2.0的电子政务Gov2.0
随着微博、社交网络等Web2.0技术的发展,政府机构应进一步加强其门户网站的互动功能,提供在线公共服务,使其成为转变政府职能的有力抓手的Gov2.0。政府门户网站应强化在线办事和公众参与,使其成为政府对外宣传的窗口、为民服务的窗口。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2010年世界竞争力排名中,新加坡跃升两位超越多年排名第1的美国而夺冠,这就与其实施“智慧国2015”计划、政府决策全民参与紧密相关[5]。
3.3 建设基础数据库和共享数据源
基础数据库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应整合各领域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法人单位、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人口、宏观经济、企业信息、政策法规等基础数据库,比较具有典型意义的如:税务的数据大集中、金融的数据大集中、政府灾备中心建设等,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分享机制,搭建全市统一的信息资源管理服务平台,充分满足省本级、各市、县(区)、各基层单位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需求[6]。
3.4 多功能移动智能终端助推电子政务应用移动化
所谓移动电子政务,是指基于无线网络和移动终端的电子政务模式。与传统电子政务相比,移动电子政务有很多优势。多功能移动智能终端可以使公务员随时、随地采集、获取、传输、处理信息,将深刻改变电子政务应用模式,促进电子政务应用创新。
3.5 物联网和云计算的牵引效应
智慧城市需要以物联网为基石,以云计算为利器,使整体经济社会加快消除信息、技术、利益的“孤岛”与“壁垒”,更加物尽其用、更加协调融合、更加和谐发展。积极探索建设政务云,把分散的设备和资源通过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向用户提供按需服务,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领域广泛应用,最终建成互联互通、充分整合、协同运作、创新发展的智慧城市发展模式。
3.6 信息安全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关键保障
电子政务信息系统承载着大量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数据,信息安全对保障电子政务有效运行尤为重要。由于我国在信息产业领域缺乏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促进应用创新的同时,也将带来严重的信息安全隐患。对于物联网,一旦黑客侵入物联网,不但可以窃取、篡改信息,还可以操控设备,在交通安全等领域造成的危害性比传统情况下要严重得多。
4 结论
电子政务在促进政府服务的同时,必须进行创新,打破束缚,以先进的信息化促进业务发展的理念指导,进行机制和模式创新。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这些新的理念和技术将引导和促进电子政务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电子政务也将成为助推新技术应用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进而扩大物联网在商业领域的实施,极大地推动新一代高度智慧、绿色健康的智慧城市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智慧城市.baike.省略/view/3310078.htm.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石菲,刘晓芳.“智慧青岛”从电子政务开始[J].中国信息化,2011,8.
[4]金江军.智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新阶段[J].信息化建设,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