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

第1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朋辈教育;思想道德教育

一、思想道德教育创新途径——朋辈教育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环境的变化以及当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鲜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挑战,为了更好地引导大学生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仅仅依靠课堂学习、教师教育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探索,探究出各式各样的教育新途径、新方法。有学者提出,现代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内涵,其更为强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内在关系,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全面发展并且具有超越性与创新性的实践活动。而教育主体亲和力的提升更是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协调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关键,不断促进教育与被教育者相互推进的主要途径。朋辈教育正是打造亲和力的有效途径,结合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榜样作用和激励作用,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学生互相帮助,互相传授学习、生活、工作经验等,从而实现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教育方式。这种以老带新、以强带弱的教育模式,对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朋辈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高校大学生对引领思想的认同度。大学生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具有年龄相仿、背景相近、经历相像、价值观相似、社会地位相当等特点。在这个群体中有着相互联系的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途径,使得群体成员形成趋同性,更容易使该群体对某种观点形成一致认同。朋辈教育增强了教育的可接受性,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2.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精神成人”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大学生朋辈思想引领,培养受教育学生群体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与人生定位,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驱动力;另一方面通过朋辈群体思想引领的辐射作用感染广大学生,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奋发的校园文化氛围。

3.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工作队伍。大学生朋辈群体的加入,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队伍增添了新的活力,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引领工作的开展。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招生人数不断上升,有限的思想教育工作队伍人数显然很难以关注到每个大学生,增强高校大学生朋辈群体力量,利用朋辈间的相似性和趋同性,强化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

4.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模式的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大学生朋辈思想教育通过推行形式丰富多样的思想教育形式,坚持朋辈教育的开放性,有利于优化当今的教育模式,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

三、高校开展朋辈思想道德教育的新尝试

1.基于朋辈教育理论构建点面平台围绕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流问题开展朋辈群体教育,更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一种可接近性与认同感,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从而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华南农业大学青马工程“千百十”计划为例,该计划以青年者培养工程为重要依托,在青马工程当中召募十名左右理论素养优良,思想觉悟较高,工作能力较强,专业技能优秀的青年学生组成“千百十”宣讲团,作为思想引领群体。同时搭建网络资源平台,以全校上千个基层班级为思想引领辐射面,开展上百场思想引领宣讲会,如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诚信教育等。宣讲员结合个人专长及成长经历,通过上百场思想引领活动将朋辈教育理念辐射至近千个基层班级,推动朋辈教育模式应用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当中。

2.开展形式多样、开放性的思想道德引领活动

2.1开展朋辈宣教活动,发挥感染凝聚作用。从主流意识形态出发,立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实际问题,组建“朋辈教育”宣讲团,通过面对面访谈会、微视频、图片展等形式,激发大学生思想道德学习热情,提升思想道德修养。

2.2充分发挥优秀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开展形式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鼓励优秀青年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如三下乡、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并组织开展朋辈咨询等形象生动、具体现实的思想引领活动,展现优秀学生的榜样风采,形成模范引领及互助效应,引导广大学生从实践中思考。

2.3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新媒体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应用得越来越广泛,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大对朋辈榜样群体的宣传,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朋辈思想道德教育形式,多途径、全方面的使榜样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进行潜移默化。朋辈引领模式不仅将优秀的大学生由被动的教育者变成教育的施教者,增强他们自我发展的自信心和动力,而且还能带动和感染身边的其他同学,从而形成朋辈群体之间的一个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浅析高校朋辈团体心理辅导方案的设计与实施[J].高教论坛,2009(04).

[2]施翔.本科“朋辈导师制”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36).

[3]潘爱华.朋辈教育模式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20).

[4]杨玉翠.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和引导[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6).

第2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思想道德;文化氛围;师资力量

1传统茶文化对高校思想道德教学的促进性意义分析

1.1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传统茶文化包孕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其在千年的历史演绎中,汲取了儒家、佛家以及道家的思想精髓,其所提倡的“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之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升具有鲜明的促进作用。物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会结构发生着巨大变化,传统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冲击,道德底线被不断拉低。甚至连唯一的净土———高校也都变得虚华浮躁,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愈发淡薄,社会责任感也越来越低,整个校园的学风是江河日下,令人堪忧。然而,传统茶文化被引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意味着传统主流价值观的回归,其将能从思想上解决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问题,重新塑造其世界观,促进优秀人格的形成。而且,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会给人一种如沐春风之感,于润物无声中净化人的心灵,提升思想道德品质。

1.2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近年来,高校不断地涌现出学术作假、考试作弊、道德低下等社会乱象。曾几何时,人人艳羡的大学生活已然变得如此浮华了;曾几何时,学术氛围浓厚的高校环境也日渐淡薄了。高校作为最后的净土,也正在一点一点被吞噬。而一旦茶文化被吸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廉、美、和、敬”的茶文化内核将能从一定程度上抚平大学生的急躁心理,涤荡其心灵深处的尘埃,清扫高校中的浮躁之气。大学生在浸润了茶文化的清雅和善之质后,会被其所感染陶醉,然后于无意识中潜心研习,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准则,而高校的学风也会因此而有所改善。另外,传统茶文化走入高校校园,其自然朴实之气也会在整个高校弥漫散开,氤氲出一股浓浓的茶文化氛围,而大学生的真善美品性也会被进一步激发出来,从而促进高校良好校园文化的营造。

1.3促进传统茶文化的弘扬

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优秀文化的积淀,蕴含着独特的文化意义。然而,历经千年而未衰竭的茶文化,却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备受冷遇,甚至出现了断层危机,有可能出现后继无人的尴尬状态。而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相融合则意味着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注入到高校课堂中,那么其文化内涵、艺术气息以及美学元素都会随之为学生所熟知;茶艺茶道茶诗歌,茶学茶戏茶故事也会为人所知晓。同时,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思想文化被渗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其被以一种艺术的方式融入学生的血液中,使其潜移默化中习得了传统茶文化知识的精粹,明确了茶文化内容的基本要义,从对于茶文化的无知浅薄状态中走出来,并在茶文化思想的引导下构建自己的世界观,最终也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中的问题阐述

2.1传统茶文化的意蕴剖析不足

传统茶文化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被引入到高校教育中,其起步较晚发展历史较短,尚有不足之处。而且我国传统茶文化博大精深,知识框架体系异常复杂,高效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难以容纳所有的茶文化精华,因而也导致了其对于茶文化意蕴的阐述过于浅显。一方面,高校教师对于茶文化内涵缺乏深入研究,其在应用茶文化进行思想道德课程的讲授时,知识简单地将茶文化基本知识僵硬地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茶文化意蕴明显不足,其精神实质也被掩埋。另一方面,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中的茶文化课程设置也不合理,课本教材对于茶文化内容的体现较少,其在整个考核评价中所占的比例较低。总之,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如人意,虽然以一张新面孔被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其真正的德育价值却并没有完全展现出来。

2.2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浅显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各种文化意识也随之涌入,崇洋的心理也肆意滋生,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极为推崇外国文化节日。究其原因,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其对我国优秀文化缺乏基本的认知与归属感。大部分学生对于茶文化持一种淡漠的态度,其不会理睬茶文化的具体内涵,也无心关注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更不愿参与到茶文化的传承中。所以,隽永含蓄的茶文化也只能停留在昔日的辉煌中。再者,由于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不健全,也使得大学生对于茶文化的认知较为粗鄙。十几年的学习生活都没有触及过茶文化知识内容,这一大段茶文化知识的缺席,影响了其在大学的茶文化学习进度。而后,很多大学生都抱着实用的心理,选择应用性较强的课程,以提高自身的就业优势,而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也就此被忽视。

2.3师资力量薄弱校园茶文化氛围不浓

“名师出高徒”,教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承担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不仅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更是被赋予了“育人”之责。然而,据调查,大部分承担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其自身的茶文化知识极为匮乏,其也并不是科班出身,无论是文化修养内涵还是茶文化底蕴都是比较贫乏的,其对于传统茶文化缺乏系统而全面的学习,难以将广博的茶文化知识嵌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骨髓深处,终究也不能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对于茶文化知识的热爱之情。茶文化作为一股清泉被引入到高校,其并没有完全洗涤掉沾染在大学生心头的浮躁,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净化作用,“重工轻文”教学理念的阴影下,茶文化知识难以透彻地与思想道德融为一体,也导致了整个校园内部的茶文化“氧气”愈发稀薄.

3解决传统茶文化在高校思想道德教学应用问题的措施

3.1加强茶文化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融合

茶文化是在肥沃的传统文化土壤上生发出来的,其是滋养我们华夏民族的文化支撑,为我们灿烂中华文明的形成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将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实质是以传统优秀文化对高校学生进行渐染熏陶,以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茶道精神重塑其人生观,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保持一颗赤诚之心。因此,茶文化在被融入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时,教师应该以茶文化为切入点,深入探讨隐藏于其后的文化内涵,将深厚的茶文化历史,以深入浅出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其在浩瀚的茶文化知识海洋里自由翱翔的同时,也能促进其思想境界的提高。此外,高校也应该根据当前思想道德教育现状的具体情况合理地安排茶文化课程内容,循序渐进地逐步增加茶文化内容在整个思想道德教材中的比重,最终使茶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进行相得益彰的融合。

3.2完善教学方法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

高校在以茶文化构建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体系时,并没有从思想教育的终极目标出发,而只是为了教化学生而设置,最终效果也只是收效甚微。单调的教学方法不合理的课程体系,也消耗掉了学生对于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的所有兴趣。所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在引入茶文化元素时,应该从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上对其进行全面革新。教学方法上,高校可以建立新的教学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手段,并不断创新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组织教师间的教学方法探讨活动,从而促进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教学体系上,高校应该立足于当前的现实状况,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茶文化知识的认知程度,对茶文化思想道德课程进行分层设计。同时,建立茶文化思想道德教育双轨制课程体系,使必修课与选修课并行,从而初步构建茶文化思想道德教学体系。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打造专业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茶文化知识的学习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必须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才能构建完整的知识链,否则只能永远在茶文化知识的皮毛里翻滚。因而,高校应该引入专业的茶文化教师对茶文化思想教育课程进行高水准授课,提高课堂教学的含金量,优化茶文化思政教师队伍。首先,以高薪聘请茶文化专家定时到思想教育课堂进行巡回式授课,使大学生在大师精彩的讲解中领略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后,对于高校的思想道德教师也可以进行茶文化知识培训,以提高其对于茶文化的认知水平,从而为其茶文化课程的讲授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避免出现被学生发难的窘境。同时,高校应该坚决摈弃传统的“重工轻文”教学观,全面树立“工文并重”的观点,将素质教育践行到底,掀起一股茶文化思想教育的传播热潮。

参考文献

[1]李妍,吴晓东.论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00-101.

[2]魏斌.中华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重塑[J].新西部(理论版).2014(5):124-125.

[3]庄华峰,蔡小冬.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现状与对策探究———基于安徽省W市S大学的调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5(5):16-18.

[4]张美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研究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Z2):52-53.

第3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和谐校园是一种是以校园为纽带、各种教育要素全面、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学校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运转,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谐发展的教育合力,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在和谐校园的构建中,校园中人与人的和谐居于不可忽视的地位,它包括师生的和谐、学生与学生的和谐,领导与群众的和谐等,其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居于基础地位。目前高校校园中出现了许多学生间不和谐的因素。比如:近日,复旦大学研究生黄洋被投毒案热议如沸,而继复旦投毒案后,又有媒体报道,南昌航空大学宿舍发现一具腐尸,死者身份尚未确定,公安机关已介入调查。又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学生在宿舍内因为玩游戏大动干戈,最终导致一名学生抢救无效而死亡。在高校校园中,这种恶性案件虽然并非普遍,但是,同学间闹意见、争吵、发生肢体摩擦的情况出现频繁。学生之间的不和谐,不但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对学校的团结稳定及正常的教学秩序也产生不利影响。这正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校园中不和谐的因素及产生的原因

高校校园中之所以出现这么多不和谐因素,原因有多方面。首先,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家庭教育的问题表现于:对于城市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娇惯,使得他们任性,缺乏容忍和谦让,使他们走向社会很难与同学相处,在相处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摩擦和矛盾。对于农村来的学生,城镇化的进程中,使他们丢掉了乡村的宁静,随父母进入城市,在城市周边拥挤肮脏的环境中生活,经济状况拮据,及与城市的物质的繁荣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很容易产生心理的失衡。其次,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带来的问题。家庭结构的日趋多元化,形成了留守儿童、流动家庭、下岗家庭、单亲家庭、收养家庭、重组家庭等模式,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在心理上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再次,学校教育出现的问题。从学校的教育来看:在小学特别是中学期间,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得老师没有很大的精力去顾及他们的思想问题,特别是中学期,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人际关系的培养被中考、高考两项硬任务所挤压,对学生的评价主要以学习成绩为标准,老师很少有精力关注学生的思想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早已存在的问题逐渐显现。因为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是一个从各种各样心理变化中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时期,它是从青年期向成年期发展的重要阶段[1]。此外,市场化与对外开放带来的影响,我国高校实行收费制度以后,部分大学生因学业和生活负担加重,加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贫富分化的加剧、改革开放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内各种思潮的激烈碰撞等,都使大学生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部分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诸如悲观、焦虑、抑郁、心理失衡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了个人生活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难以和谐。面对这种状况,如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帮助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呢?笔者认为应该从和教育方法上下功夫。

三、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加强高校教育理念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树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首先就是以“重视人、尊重人、发展人”为核心。时刻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提倡人性化、人格化的教育。一是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把学生的健康人格、自由、平等、幸福和全面发展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三是“以人为本”要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了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了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学生美好的人生一开始就掌握在我们手中,有爱心才有情感,我们对学生应当给予关心、体贴和帮助,使他们感受到来自学校的温暖。教育方式的表达应该是体现情感与人文关怀。关注学生的情感,有针对性的去对学生进行人性化的教育和培养,对于学生自身构建内心和谐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的。

(二)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

学生之间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表面上看,只是简单的人际交往,和谐的人际关系中应该具备更深层的内涵:一是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二是能体现新型的社会主义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协作关系;三是交往双方以诚相待,平等、民主、相亲、互助;四是建立在人格品质上的共同利益观[2]。基于以上特点,在大学里培养学生和谐人际关系是相当复杂的过程,它不是某一部门单独能够完成的,需要各部门的紧密配合,通力合作,要建立起一套周密的培养方案,需要自下而上的集约培养,而培养的主要力量,就是高校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1.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思想道德教育管理体制

目前大学里普遍实行了辅导员制度。辅导员是大学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是学生日常思想道德教育的组织者、引领者和实施者。辅导员是学生的最基层的管理者,他们对学生的日常生活起居、学生的个性、学生的家庭状况应该有详细的了解,可以直接地洞察到学生的情绪、思想和行为的变化,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所以,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在当今的大学校园里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辅导员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差,在辅导员的选拔和准入上口子太松,辅导员缺乏定期培训,辅导员管理的学生人数较多等。俗话说,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最早、最多与学生接触的辅导员教师,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时刻影响着学生,不仅影响着现在,也关系到未来。所以对辅导员的培养和教育显得至关的重要。应该在辅导员的准入和培训上下功夫,建设出一只能走入学生心灵的辅导员队伍。高考扩招以来,高校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人数剧增,教育资源严重短缺,这就出现了在教育和教学上粗放式的经营与管理的现象:合班教学,大班管理,在一些高校,为了节省开支,一个辅导员要管理若干个班的学生,人数多达几百人。在这样的状态下,不要说对每个学生的管理了,就是把学生的名字记住也很难做到。对于社会环境发生极大改变,社会状况日益复杂化,学生的思想日益多元化的情况下,一个辅导员到面对几百个学生,要充分了解他们的实际状况,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显然是力不从心的。所以小班教学、小班管理已经迫在眉睫了。只有这样与学生朝夕相处的辅导员才能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关心他们的生活,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情绪,为他们排忧解难,及时向领导汇报学生中出现的问题,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联动机制

院系承担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员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应相互协作,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及时掌握,及时处理。组建了一支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学人员、研究人员和学生政工干部“三位一体”、功能互补、有机统一的教师队伍。要把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思想道德教育和学生的日常行为联系起来。主管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团委干部及思政课教师都要深入到学生中去,掌握每个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就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队伍与思想道德教育的专职人员有机结合,解决了思想道德理论课专职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脱节、两张皮的问题,从而,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直接或间接地帮助学生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营造心理健康教育

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促进大学生内心和谐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和谐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我们应积极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整合机制。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教育者往往居高临下,“说教”是他们使用的一种常用方式,这就导致了学生即不明白也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平等意识越来越强,如果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仍是以一种“说教者”的身份和学生交流,难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难以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思想道德教育者和学生需要在心灵上进行接触,学会换位思考,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可以阅读一些心理学书籍,掌握和运用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障碍,建立起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应着重研究在社会转型期,由于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学校环境及其他方面的变化对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研究学生群体的普遍心理特征。也可以以社会和道德的角度为出发点,结合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帮助学生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从而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

(三)在教育方法上寻找创新机制

第4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字】青少年:德育;重要性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同寝室一个女生说:她的一个同事在一次坐公交车时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在公交车上,一个小偷正在用小刀划一个女士的包,很多人都看到了,可没有人出来制止。眼看小偷就要得手了,突然一个小女孩叫到:小偷!那女士注意到了,马上把包搂紧,小偷住了手。大家都扭头看这个小女孩,一个老太太抱着,才三四岁的样子,很可爱。到站了,她的朋友,抱小女孩的老太太,还有那个小偷都下车了。小偷走到老太太跟前,摸着小女孩的脸说:好漂亮的小女孩啊!然后就走了,小女孩却哭了,原来小偷在小女孩脸上用小刀划了个口。听完这个故事我很气愤,这个小姑娘说了真话却遭此对待,她将来长大会不会有阴影?如果是我会怎么做?

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样的事,川流不息的马路上一年轻人被一辆轿车撞倒,倒在血泊中,肇事司机潜逃,没人拦截也没人报警。当120赶到现场时,这个年轻的生命已经消失了;菜市场一个人大喊“小偷”,很多人站在路边观看被偷者撵小偷却没一个人拦截,眼睁睁的看着小偷越跑越远。很多人对于弱者需要帮助时,往往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漠视态度。可是当有一天当我们需要帮助时却去愤怒地说找不到“雷锋”。有一首歌唱得很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但有些人只谈索取,不讲奉献。要知道:你不奉献我不奉献,谁来奉献。你也索取我也索取,向谁索取。可见加强德育是多么的重要。

目前在我国部分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存在五大缺陷:1、良心约束无力2、社会公德缺失3、职业道德滑坡4、家庭道德失范5、爱国主义精神失落。

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即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才是真正的厉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

青少年的整体素质是学校、家庭、社会综合教育培养的结果,是我们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我国目前全社会的教育是重智轻德,零岁教育方案比比皆是,教育重心仍然在于知识的培养,对青少年思想道德的建设力度不够,偏重于形式表面,空泛且易脱离实际,效果非常不理想。青少年是支撑起中国未来的一代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系着未来中国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所以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亟待加强和改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她能走多远,她能有多强大,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状况起了决定作用。只有当青少年拥有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朝气蓬勃,积极向上,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才充满了殷殷的希望。

但在现实生活中,“德育”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困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方面

现在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父母无原则的溺爱、迁就子女,使其从小就养成懒惰、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惯。甚至有极少数未成年人养成极端自私自利的性格,无法与别人交往、无法和社会沟通,这些孩子不懂得爱的艰辛,对于被爱似乎很麻木?,习惯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更别说关心社会了。一些家长思想观念老化,仍以传统方式教育子女,认为棍棒之下出孝子,导致其在教育方法上简单粗暴,缺乏与子女的沟通。也有一些父母因为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还有许多地方父母外出务工,子女留守在家,许多父母任其自由发展。所有这些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阻碍了孩子感恩意识的萌生,也阻碍了青少年思想道德的良性发展。

二、学校思想道德教方面

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净、家庭不管、学校不力的状况,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软弱的主要原因。担负着重要职责的中小学在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同样显得无助和乏力。一方面,由于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育轻德育的问题长期存在。虽然近年来国家做了很多努力,提倡素质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三观”,但效果并不理想。另一方面,学校重视德育的理论灌输,轻视道德的实践教育;重视道德规范教育,忽视道德信仰教育。由于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学校教育所欠缺的。

三、社会方面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父母不良言行的影响外,现实社会中的腐化堕落现象、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因素也严重腐蚀了青少年的思想,导致青少年思想行为功利化现象明显。社会是青少年最好的老师,教育和现实的落差,不但导致青少年信仰的失落,而且也是青少年极端自私行为、极端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形成的现实根源。当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以及人生缺乏理想与信念;爱国主义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以及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知之甚少;对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和应有的敬重,而更多的是对现代影视偶像的盲目崇拜与追逐,出现了价值观念错位的现象。

2004年2月26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于青少年德育教育的高度重视。《意见》指出,我们必须扎实推进中小学德育教育,发挥好少先队和共青团的重要作用,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活动场所的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出良好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全社会一起来关心、支持,形成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道德合力,不断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

1、发挥家庭道德教育的基地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青少年人性和理想的养育所,因此,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那些为人正派、积极进取、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父母,会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人生榜样。相反,那些消极度日、自私自利的父母,只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因此,父母的爱应该给孩子温馨的感觉、做人的真谛、自我锻炼的环境、克服困难的勇气、正直高尚的人生观。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经常沟通感情,提高孩子的审美和辨别能力。这样的爱才能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2、坚持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学校是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关键场所。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课堂,要把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摆在首位,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是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影响者,教师的言行不仅反映教师自身道德水平的高低,而且时刻对学生具有潜在的影响力,这就是所谓的“身正为范”的教育影响力。作为主要基地得学校要紧紧围绕着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和为人民服务的重点,不断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必须保证德育课程的课时与质量,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德育课程,定期检查该课程的进展以及效能。因此,要尽量在其他课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并将之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使其无处不有,无时不在。

3、净化社会的道德教育环境。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尤其是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更大。网络以其便捷高效给青少年获取知识信息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它的负面影响也给一些青少年带来了不利影响,甚至使有些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地步。因此我们要整合各种资源,精心搭建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衔接。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科学方法,着力营造培养孩子良好心态、健全人格和道德修养的育人环境。

第5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我校是一所多民族聚集的学校,因此,学校把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放在首位,形成了以“德育为首,教育为主”,以活动为突破口全面育人的办学思想,不断加大对德育工作的领导;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重点,以小学德育课堂为载体,以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为途径,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为保证,积极构筑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将就当前民族地区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成因进行剖析,针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浅谈如何求真务实加强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当前不容忽视的小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总书记“七一”讲话中分析了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提出我们党面临的“四个考验”,即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正处在社会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的思想受到空前的冲击,一些腐朽思想乘虚而入。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当前中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一是学生价值定位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当代中小学生普遍存在个人本位化倾向严重,一些学生思想政治观念模糊,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脱节。二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突出。因学习压力,和同伴、长辈交往中的障碍、忧虑、紧张困惑等心理品质缺陷,成为今天小学生面临的突出心理障碍。三是不良网络信息对学生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一些学生沉溺于不良网络,引发思想观念的偏差和人格的缺陷。四是家长望子成龙思想普遍存在,家庭教育方法落后,大部分家长自己的孩子为主的思想比较突出。

二、当前小学生思想道德易受影响的原因

一是中小学生正处于少儿向青春期过度阶段,生心善未发育成熟,求知欲望旺盛,模仿性、好奇心和虚荣心强,容易产生对立情绪、逆反心理,辨别是非以及自我约束、控制能力较弱,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

二是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纵容庇护其不良行为,养成孩子好逸恶劳、自私任性、娇纵霸道等性格;一些家长长期忙于工作而无暇管教孩子,对孩子的不良习性难以及时发现和制止;一些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冷漠的性格和逆反心理,一些家长自身的行为不正。如,赌博、酗酒等...。对孩子造成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离异家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爱,身心受损,逐渐产生性格扭曲等。

三是学校的德育教育内容和方法创新滞后,内容上比较空泛,方法上忽视学生的主动性和情感性,一些学校受“应试教育”的传统思想的影响,德育工作出现“重视”而不落实的现象,造成重智轻德,德育、法制、心理教育流于形式,使得德育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一些学校忽视了差生的辅导和管理,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教育,师生之间得不到平等和谐的交流,致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和厌学情绪。

四是社会不良风气与低俗观念的影响,尤其是“钱是万能的”、“学习好的不会赚钱”、“学习无用”等历史遗毒,使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发生偏差;社会的精神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五是信息时代的网络对中小学生的吸引力和诱惑力极强,不少学生陷于网络而不能自拔。

三、怎样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一)、抓好队伍建设,强化思想道德意识。

学校在思想道德教育的管理中实行党支部书记负总责,分管校长具体负责、德育主任操作执行、少先大队密切配合、总务处通力协作的德育管理机制,形成了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在工作中我校重点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构建班主任队伍科学管理的机制,抓住“选拔、培训、激励”这三个环节。组织定期学习,现场观摩和考察研讨、新老班主任结队等活动。在建立班主任岗位职责规范、严格考核的同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评比制度、并建立文明班级、优秀班主任奖励基金,加大奖励幅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工作积极性。

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广大教职工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的方式学习各种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精神,开展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思想道德教育大讨论活动,开展了“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等主题教育活动,使全体教师适应德育教育新形式,创设“人人都是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为核心,全面推进思想道德教育

个别学校打工子女多,结合此特点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各级部门关于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若干意见,制定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和“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各种德育资源,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反对分裂、维护稳定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必须开展丰富多彩的“我们是一家”结对活动等一系列活动。

(三)、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在常规活动中求发展

1、常规教育毫不松懈。

学校将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和国旗下的讲话作为一项制度常抓不懈。为了将《小学生在校一日规范》切实落实到位,将《小学生在校一日规范》制成宣传画,在楼道和教室走廊安装了校园警示标语牌,让学生依据《规范》和警示标语牌的内容,经常地去对照检查。还规范了“红领巾监督岗”,他们每天负责对各班的“到校”、“红领巾”、“小黄帽”、“早读”、“做操”、“课间”、“纪律”、“零食”、“卫生(含卫生区)”等方面进行检查,两周评定一次“流动红旗”。依据评选“流动红旗”的次数,作为“模范班级”和“优秀中队”评比的主要条件。积极开展“少年儿童平安行动”,邀请消防、法院、交警等有关部门,举办各种法制安全教育讲座活动。

2、阵地建设稳固扎实

我校少先队组织立足阵地建设,做到有队室、德育室、广播站、红领巾监督岗、宣传橱窗,班班有队角、卫生角、黑板报。建立了红领巾监督岗和红领巾纠察队,对学生的纪律、卫生、文明等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小蜜蜂广播”每周一至周五双语播出“成语故事”、佳作欣赏、本周新闻、好人好事等内容,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还要求根据每月的实际情况更换黑板报和橱窗的宣传内容。如: “交通、消防、卫生安全知识和图片”、“小学生行为规范”、“祖国的变化”、和“国情、区情、地情”内容等等,

3、构建具有活力的德育课程体系

学校要从本地区学生实际出发,紧紧抓住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为契机,积极构建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德育课程体系。一是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充分利用本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学校资源,改革思想品德课和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优秀民族文化、民主法制建设有机的统一到教材中,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重视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二是要改进德育课的教学方法方式。加强对研究性、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多采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和探究性的教学方式,把传授知识和现代知识融为一体陶冶情操、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寓教于乐、深入浅出、务求实效。

(四)、坚持“活动育人”,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

第6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初中教育;思想品德;行动力

课程体系在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对人才素质的培养也在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初中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转折阶段,是建立正确价值观念的非常时期。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特别注意对这个时期学生思想动态的把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正确的思考事物能力、控制情绪能力、实践行动能力、坚定心态能力。其中实践行动能力是在所建立的价值观基础上,所有生理、心理状态表达的总和,即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反应。针对价值观与行动力的支配关系,初中阶段的教育内容中安排了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一、思德教育的目标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最先提出“知行合一”的理念,第一次以科学严谨的认知态度面对学与行的关系。学的目的不在乎习得多少知识,而是能有多少知识践于行为之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宗旨就是让学生在习得知识后,能够在解决生活问题时确切地表达出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表达个人的主观立场,而所体现出来的解决能力和主观立场是符合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初中阶段的思想道德培养重点在于追求对初中生品行的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和应对越来越复杂的人际关系,引导学生建立健全责任心、信心、荣誉感等生活必备的心理素质。

二、教材的作用

思想品德课程的开设有其深刻的背景环境,教育部针对思想品德特点、学生的理解能力等全方面考虑,确定了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行动力的六个过程,分别是动机、目标、分析、计划、执行、反思。这就为教材的制定确立了一个指引的方向,整个初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都是围绕这几个过程以及后期的实践阶段来展开的。对教材的学习,可以通过教师的传授过程实现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听讲”,但是这样的学习效果不是最好的,如果学生不反复学习,那么教材理论知识只能在几周后被遗忘95%以上;当然,也可以通过阅读、视听等方式获得,这样的学习效果可以把之前的参数降低到70%,也就是说,还有30%的内容是会被遗忘的。那么科学的学习方式是“参与教学,马上应用”,也就是组织课堂教学中的情景教学。

思想道德教材是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国家的民族情节、社会的价值取向等全方面意识形态来编写的,它也会随着这些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与时俱进的前瞻性特别强,教材改革的速度特别快,教学内容的改动特别大,这都要求教师要对新知识的掌握有清晰的把握。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不能像其他学科一样实行分数制,而是要结合实践,创新考试制度。

三、教师的作用

在任何知识体系的学习中,理论知识的讲授都是必不可少的,课本中的学习毕竟是理论性的,对于初中生来说过于枯燥乏味,

如何激起他们对自身上层建筑意识的思考更多的是靠教师在课上的教学和引导。每节课的内容都要有目的有针对地安排课程思路,以目标引领的方式,激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力。课堂上通过故事引领突出当前课程的主题,设计情景故事的方式带学生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在趣味问答中让学生分组讨论,以交流的方式分析、辨别探究故事情节中的思想道德主旨问题。整个课堂的趣味十足,能够有效地把学生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并再一次通过故事情境模拟的方式来践行知识点。

课上教师的说讲只能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感悟,更多的是被教师身体力行的思想行为所感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应该是每位教师的行为准则,使思想道德教育从教师的身上得到体现,学生才会效仿从而自律。如果一个老师课上一套背后一套,那么所教的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不良风气,那么思想道德课程的开设就不再有任何意义。

四、社会的作用

思想品德的习惯是要在反复的行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良好的课堂效果也只是激发学生想要注重自我思想品质的想法,真正能够去践行还要有真实的环境去反复考验,在反复中定型自己的思想,从不知不觉中强化思想道德的准则。学校虽然主要以理论课堂为主要授课方式,但是对于思想道德的培养,课堂的模式可适当放宽,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体验品德的魅力,这种环境的产生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支持。课外的延伸扩展、道德培养的示范性活动应该在校园里、兄弟学校之间甚至是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大型开展。

社会性的道德教育活动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能把社会也变成古板的教学场所,而应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社会活动,能够让学生有感情、有趣味、有感悟地践行道德规范。通过长期的量化实践行动,将思想迁移到实际生活中,最终定型学生的思想品质,完成思想道德修养的教学任务。

五、各资源环境间的整合

面对成长期中的学生,他们自我意识及独立思考能力开始增强,叛逆思想开始滋生。如何将这个时期的执拗思想转化为对健康青春期的成长过度这对教材、教师、学校社会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材要不断完善其社会前沿性、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技术性、学校、社会要不断增加环境真实性。普通的应试教育,有标准的答案来评价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优良中差不是看分数,而是看表现。只有整合各资源间的关系,才能够检验、巩固学生的鉴别力、分析力、情感表达等修养。做到有问题及时调整,有进步及时鼓励的风气风潮,把初中生的品德素质教育践行到实际生活中。

对人格教育的培养是一个长效的发展战略任务,让学生持有可持续发展的全面素养,就需要着手于W生思想道德品质践行能力的培养。自发行为背后的思想品质才是意识形态的真实反馈,健全青少年的德育思想,从家庭到学校,从学校到社会,各个方面都有自身的责任,坚持三者之间统筹关系,形成教育合力不仅是对初中生思德教育的提高,也是对我国公民素质的深化。

参考文献:

[1]李安亮.以思想力和行动力激发教育活力[J].考试,2015.

第7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奠基石,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而且对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优良的美德是现代文明社会发展的基石,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道德灵魂,更是公民做人的基本要求。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其道德的高低最终关系到社会能否安全稳定地运转。高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承担着为未来社会培养合法公民的重任,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意识、提高大学生社会行动的道德素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

道德是人性化的创造,是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取向和价值取向。而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建设祖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重任,其道德素质如何,不仅对社会上同龄人以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有着很大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社会公民道德素质的高低。因此,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如何,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而高校作为“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学校教育的灵魂”,担负着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1、功利思想明显,价值取向扭曲

一些大学生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过分关注自我价值,把实现较高经济收入和安稳生活视为人生追求的核心,从而造成价值取向扭曲,甚至形成极端的自私人格。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造成个人贡献与社会索取失去平衡。

2、缺少社会公德意识,生活行为失范

在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方面,不少学生对这一体现大学生责任感与文明程度的规范未加重视,甚至行为失范。个人情感问题一直困扰着不少大学生,处理不好恋爱与学业、爱情与性等诸多问题,导致抑郁、敌意等心理症状,造成未婚同居、未婚先孕、为情自杀他杀等诸多问题。

3、拜金思潮泛滥,贪图安逸享乐

大学生高消费既增加了家庭的经济负担,滋长了校园的奢侈风,又使得拜金思潮泛滥,对当今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以及身心健康都极为不利。

二、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

1、家长过分溺爱

许多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发展,尤其忽视了孩子心理健康和思想道德的发展。

2、社会上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影响

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固有缺陷,加之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特别是还未建立起健全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体系,致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都出现了为追逐利益而抛弃诚信的现象,并形成了诚信缺失的不良环境。

3、学校德育教育的缺陷

目前各类学校正在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我们也发现,传统的“应试教育”、“唯分论”的思想,在学校教育中仍然根深蒂固,重智育而轻德育、片面追求成绩的现象依然明显存在。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研究

1、加强传统教育

在传统教育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坚持用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是包括哲学、教育、史学、经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一个跨越人类生存时空的概念,具有超越历史阶段的绵延特性。

(2)加强公德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首先高校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大学生的基础文明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并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其次是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大学生的公德意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2、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引导:

(1)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加强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系列讲座;二要大力开展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三要加大经费投入,尽量改善教学、实验设备和更新补充图书资料,大力加强校园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设施建设。

(2)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观校内外的人文景点、历史博物馆、自然科学博物馆,参加社会调查、访谈等活动,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行为修养。

3、强化心理素养

心理素养方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正确引导:

(1)着重加强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律性和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多途径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学会独立探索、规划自己的学业和生活,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和课余生活;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觉抵制生活中尤其是网络中的负面诱惑、消极影响,做自我的主人,指导他们在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刻意培养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

(2)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尤其是自我调适方面的小常识,必要时进行自我调节;另一方面使他们懂得健康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心理健康。在需要的时候,能够想起心理咨询,想起寻求帮助。

(3)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

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加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全面提高跨世纪人才质量已成为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大学生道德教育既属于意识层面的理性思量,又属于行动层面的主动适应。当前固然存在着大学生道德教育受到社会转型的挑战、大学生道德教育效果遭遇社会异化、大学生道德教育活动本身处境尴尬、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诚信与非诚信之间困境等问题,但并不意味着大学生道德教育就此不可为。而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诸多的困境,才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突破口和切入点。 因此,遵循“道德以德育为首,德育以教育为先,教育以文化为本”的原则,积极拓展道德教育路径,树立与公民教育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使大学生提前进入公民角色,让公民意识的重要性在大学生身上得以内化,实现公民身份真实化,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保证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第8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关键词:中职;德育工作;评估

评估,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某事物或活动做出评述和估量。所谓中职学校工作绩效评估,是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德育目标,通过科学的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指标、客观的评估方法,对中职德育的实际效果进行准确的估量和评价。研究和开展德育评估,对于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省教育厅在规划“十二五”教育工作时,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机制创新研究”确定为“省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组织了专门力量,制定了评估体系,确定了评估方法,通过了试点评估,现计划在全省中职学校逐步展开。笔者就“为什么评”“如何评” “评有什么用”三个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思考和看法。

一、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考量

面对名目繁多、要求不一的评估,很多中职德育工作者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评?依据在哪里?有什么意义?笔者以为,中职德育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 落实各级相关文件精神的需要。

2004年教育部颁布实施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明确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结合本地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德育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定期对学校德育进行督导评估”。2009年,教育部、、中央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各地要把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纳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评选表彰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综合评价机制”。 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省委宣传部、文明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团省委、省妇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更进一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要把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列入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和教育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并合理确定权重。建立健全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督导检查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探索开展全省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德育评估工作,促进全省中职学生、技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规范管理和科学发展。”上述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开展科学的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绩效评估。

(二) 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需要。

2008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提出“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技术教育基地。”2010年,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职业教育要……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发展壮大职业教育”中,明确提出要抓实抓好“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建设我国南方重要的职业教育基地”四大重点工作。由此可见,开展中职德育评估,提高中职办学质量,是贯彻政府战略决策的现实需要。

(三) 提高中职办学质量的需要。

1999年至今,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并没有很好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由于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办学基础薄弱、办学经验不足等原因,中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离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中等职业教育还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从某种程度上说,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还不能相提并论。因此,未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不是扩大规模,而是提高办学质量。学校教育,德育为先,中职德育评估的基本原则“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恰恰契合这种需要。

二、中职德育评估的科学性考量

既然有必要评,那么“如何评”就是很多人关心的重点问题。一个好的评估,其评估指标体系及实施办法一定要具有可测性和可行性,科学合理,客观公正,清楚明了,便于操作。

(一) 评估内容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指标的科学性。我们必须将原则性、概括性、抽象性的德育总目标和大要求逐级分解和细化,使之成为具体化、行为化、可量化的小目标,这些小目标就是德育评估的“指标”。指标是否科学、合理、准确往往决定着评估结果的有效性。评估指标不仅需要在总体上符合党和国家对中职德育工作的总方针和总要求,还要符合中职德育本身的客观规律和中职生思想道德行为的实际,评估指标的具体指向明确。二是德育评估指标权重的科学性。每一项指标的权重,反映出它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估指标与其自身的权重系数构成了德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如果指标的权重系数偏大或偏小,都不能真正反映出指标的价值和地位,进而使整个指标体系不合理,造成德育评估的结论失真,降低评估的有效性。

目前,广东教育厅根据广东中职德育的实际情况,分层次、按板块、有重点地确定了评估指标体系,每项指标按重要程度设定相应的权重,并对应出相应的分值,定性定量相结合,把定性转化为定量,由定量反映定性。具体为:一级指标4个,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基础(22%)、德育实施(53%)、德育效果(15%)、德育创新与特色(10%)。二级指标19个,其中一级指标“德育基础”下设5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理念(3%)、德育机构(5%)、德育制度(4%)、德育经费(4%)、全员育人(6%);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班主任工作(11%)、德育课程(7%)、校园文化(7%)、团委学生会工作(5%)、实习实训(4%)、心理健康教育(5%)、专题教育(4%)、宿舍管理(5%)、合力育人(5%);一级指标“德育效果”下设3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教师表现(3%)、学生表现(5%)、学校综合评价(7%);一级指标“德育创新与特色”下设2个二级指标,指标名称及权重分别为德育科研(6%)、德育工作获奖(4%);三级指标共66个,其中有“设立德育专项经费”等8个必达指标。该指标体系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既务实又创新,主要体现三个特点:一是重视中职德育实施过程,一级指标“德育实施”下设9个二级指标42个三级指标,权重达53%,这反映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过程,只有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不打扣折规范开展德育工作,才能最终保证中职德育实效,这是当下中职教育由“量变”向“质变”转变过程中的最关键的考量因素。二是重视中职德育特色,一级指标单独设置“德育创新与特色”,权重为10%。这反映“共性与个性有机统一”评估取向,注重中职德育的特色化构建,做到既能整体呈现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突出职业教育职业性特点;做到既能整体显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共性,又能个体凸显每所中职学校的个性特色、亮点品牌;做到既能整体反映我国中职德育的共性,又能彰显广东中职德育的地方特色,突出广东先行先试的实践探索和个性化追求。三是强调了中职德育的根本,在三级指标中明确开列出8项必须指标,从德育经费、全员育人、德育课程“五落实”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保障,又从学生犯罪、学校公共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强调了中职德育的基本底线。

(二) 评估方式的科学性。

一是德育评估程序的科学性。为了保证评估结果可靠性,评估工作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步骤进行。每一次德育评估从组织机构到具体负责人,从具体规章制度到评估时间和地点,都必须有详细的计划和周密的安排。评估方案不仅要科学合理,工作程序更需要严格规范,这是德育评估有效性的内在科学性要求。二是评估信息收集的科学性。信息是德育评估中最基础的要素,德育评估要科学客观,就必须避免“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必须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和程序,科学选取有代表的评估样本,灵活运用各种评估方法,使搜集的评估信息更加全面、客观、准确。三是评估信息分析的科学性,德育是一项长期工作,也可以说是一项隐性很强的工作,评估收集上来的信息,如果只有定性没有定量,就无从把握德育工作的具体水平。如果只有定量没有定性,就无从进行深度分析,给出一个具体的结论。因此必须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做到既有定性分析又能量化显示,使评估“成绩总结恰当、问题指出准确、整改指导到位”。

在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试点评估中,制定了严格的评估程序,如规定了评估组一般由5人组成,组长、副组长由省市督学、市教育局主管中职学校德育副局长、市教育局德育科长或教育专家担任,组员分别由校长(书记)或主管德育副校长(副书记)、学生科长、德育课高级教师构成。明确规定了评估采取听、查、看、测、访、议等多维方式进行,“听”是指听取学校德育工作情况的汇报,分别召开接收实习实训单位和用人单位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听取对学校工作的反映和意见,随机进入课室和实训场地听课(德育课为必听课);“查”是指查阅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文件、会议记录、领导讲话、学生管理制度、学生活动方案及活动总结及其它档案资料;“看”是指察看校容校貌、校园秩序和校园文化设施、心理咨询辅导室、学生宿舍、饭堂,观摩学生主题教育活动或社团活动;“问”是指对学生、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是指专访校长(书记)、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学生科长、团委书记、班主任、教师、学生、企业代表;“议”是指评估组在听、查、看、问、访的基础上,按照评估指标体系打分,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综合分析评议,形成初步反馈意见。另外,在具体评估的过程中,明确“分类指导与分级评估相结合”的原则,注意兼顾经济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大中城市与乡镇农村职校、公办职校与民办职校等方面的差异,在指标设计和具体评估中针对不同情况有不同的侧重,同时采取省级、市级分层组织评估的方法,评估结论分市德育不达标学校、市德育达标学校、市德育示范学校、省德育示范学校四个层次。

三、中职德育评估的目标性考量

明确了评估的必要性,也知道了如何去评,但评到底会起什么作用?这同样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绩效评估的终极目标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大批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具体的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 对学校而言。

1.促进规范化管理。在中等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今天,每个地区、每所职校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手段五花八门,不一而足。通过评估,能指导和帮助中职学校总结德育工作经验,发现存在问题,排除发展隐忧,破解发展难题,引导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迈上规范化管理台阶,夯实德育根基。

2.形成长效化机制。在当下不少职校出现“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德育困局,究其原因,就是工作没形成一套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通过评估,接受评估专家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诊断和评定,就能帮助中职学校整改存在问题,加强工作薄弱环节,从而发现规律、把握规律,建立起一套属于自身的长效机制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3.促进特色化发展。当下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与普通中学雷同、与其他中职学校雷同的一面,没有自身鲜明特色。所谓的特色化发展,就是在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律上,进行的个性化操作。通过评估,在评估专家的指导下,总结成绩,发现优势,明确在今后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突出个性,打造品牌,走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 对学生而言。

1.促进健康成长。通过评估,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中职学校办学水平,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促进学生养成社会公德、文明行为和职业道德,成为德技双高、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2.促进毕业就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素质、过硬职业技能的中职毕业生无疑是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通过评估,可促进中职学校整体德育水平和办学水平的提高,为学生的德性成长和专业成才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培育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从而促进学生顺利毕业就业和未来可持续发展。

(三) 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

1.摸清德育现状。通过评估,检查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国全省中职德育工作会议和相关文件精神的真实情况,客观、全面、真实地掌握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况和质量,为教育厅以及其他政府工作部门加强和改进中职德育的工作决策提供真实可信的信息和素材。

2.浓郁德育氛围。通过评估,及时向教育部门、其他相关政府工作部门、社会公众、中职学校提供中职德育的客观实况,让社会各方了解中职德育,关心中职德育,从而浓郁中职德育氛围,形成中职德育合力,促进中职德育水平的整体提高。

3.建立监测体系。通过评估,逐步建立起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质量监测体系,实现全省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时管理。如及时公开公布评估结果,畅通学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社区组织、企业等多方监督渠道,实施中职德育工作的动态管理,建立中职德育工作动态绩效评估等,从而全面提升广东中职德育工作水平,提高广东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作者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第9篇: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案范文

一、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增加校内活动场所的建设,为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创造条件,是加强新形势下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两年来,南中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创造性地开展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特别在“十二五”期间,中央文明办、财政部、教育部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为丰富广大农村未成年人的课外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南中也紧紧抓住这一契机,以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管理为基本抓手,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为示范引导,大力推动乡村少年宫建设。完善的活动场地,让学校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阵地,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效衔接,吸引了社会有志之士对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关心和支持,从而推动了农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发展。

二、政府和学校合力打造乡村少年宫的领导

乡村少年宫的成立不仅是一个学校的事情,而且是关系到整个镇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大事情。要确保把“乡村少年宫” 建设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阵地、文化活动开展的园地、城乡互动交流的天地、社会能力培养的基地。因此,镇政府党领导干部也参与管理,从而体现了政府对学校教育发展的大力支持,这让乡村少年宫在学校的发展有了坚强的后盾。南中于2010年成立的政府、中小学校相结合的乡村少年宫领导机构,现今成立的乡村学校少年宫领导机构,不仅对乡村少年宫的管理起了很大的监督作用,还可以进一步加大工作的力度,帮助学校开展更多的活动创新方式和方法。

三、完善的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

为了让乡村少年宫的各项工作都能实施到位,学校把所有的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在管理制度上主要分为:乡村少年宫管理员工作职责、辅导员工作职责、师资队伍情况、专兼职辅导员队伍名单及个人材料。还有乡村少年宫章程、乡村少年宫建设方案作保障,每一次活动期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都有具体的方案、计划、总结。对每一场所的器械使用、活动开展、考勤登记等情况都有记录归档,另外,包括所开展活动的经费发票及财务支出总表都一应俱全,这才是完善的“乡村少年宫”管理制度。

四、齐备的乡村少年宫活动功能室

学校除了现有的室外场地外,还为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而建设的新型乡村少年宫功能室有: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舞蹈室、音乐室、电脑室、科技室。至今学校仍在陆续建设更多的功能室,来满足学生对开展乡村少年宫活动的需求,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活动中,以此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特长。对于功能室的使用,学校每一处都准备有使用登记表,做到使用有登记,责任分明。在运用乡村学校现有设施的条件下,加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面向农村未成年人开展多姿多彩的德育、科技、体育、艺术等实践活动,是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建成一大批布局合理、功能完备、吸引力强的设施,“乡村学校少年宫”必将成为农村未成年人的快乐家园和成长乐园。

五、乡村少年宫活动让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一)针对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开展未成年人喜闻乐见、乐于参与的歌咏、舞蹈、绘画等艺术活动,球类、跳绳等体育活动,板鞋竞技、抛绣球等乡土文化特色活动,让农村孩子课余时间有地方去、有场所玩,在健康快乐的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发展力所能及的技能培训活动,以技促能。可以根据地域文化和学校特色,将剪纸民间手工艺及传统文化活动引进来,让农村未成年人在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动手动脑、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