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

第1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 企业服务供应链 比较

随着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大量企业管理理论已被运用于政府管理的实践,并在帮助政府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效。近年来,在关注到企业供应链管理模式带给企业的巨大竞争优势后,以及结合电子政务带给政府管理的巨大冲击,国内外已有学者开始在电子公共服务供给方面引入企业供应链管理思想,以期提升电子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朱正威和冯波、刘征、张径等人都对此有相当的研究。政府和企业在组织结构及运行机制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表明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于电子公共服务供给过程具有可行性。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管理可以忽视政府和企业间的差异、原封不动的搬进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思想。只有厘清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间的差异,才能合理的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管理方法,构建适合政府自身的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文章首先给出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分析,然后再从网络结构的各个组成因素对政府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和企业服务供应链之间地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为提升政府电子公共服务质量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内涵分析

电子公共服务是电子政务和服务型公共部门相结合后的产物。服务型公共部门是公共部门改革的目标,而电子政务是公共部门实现转型使其自身成为服务型公共部门的重要手段。服务型公共部门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以向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为宗旨,以提高服务绩效为目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容在于使公共部门管理和服务借助于现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能够被集成,以实现更高效、务实和阳光的公共部门管理与服务。两者结合在一起就主要表现为电子公共服务的供给。电子公共服务为不同于传统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应用电子政务系统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业务模式。

电子公共服务是服务型公共部门建设的重要内容,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部门形象的树立,因此如何提升电子公共服务的水平已经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已有学者分析认为对电子公共服务的供给流程实行供应链管理思想是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一。实际上,在公共部门公共部门中,电子公共服务供给的整个流程早已把相关的各个部门连接成一个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从而,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是指以提升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效能为目标,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围绕核心组织,通过对服务过程中的服务流、信息流、物流等的集成控制,将各级服务提供者以及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所形成的功能网链结构。

需要明确的是,本文所探讨的是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政务提供的公共服务所形成的供应链,这里的服务包括政务信息服务产品和政务服务项目,其提供者是政务职能部门和有政务职能的事业单位,文章探讨的问题限于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领域,既从公共部门通过电子政务提供服务产品到实现对公众的电子公共服务的整个过程。

二、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上的比较

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上有相似之处,其结构呈立体状态,均涉及垂直结构、水平结构以及各主体在供应链上的水平位置三个结构纬度,以各个部门的服务生产为节点,以工作数量为缓冲,以直接或间接服务供应组织、服务集成组织、直接或间接服务客户为成员组成的复杂拓扑网络。但公共部门电子服务和企业服务作为不同性质社会组织的不同产物,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性质各不相同,从而导致提供服务的各主体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也有所不同,文章在借鉴学者宋华关于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基础上以及结合学者对江苏税务、财政等部门的实地考察总结,现从以下几方面对两种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拓扑结构给以比较。

1.两者在网络主体方面差异

根据学者宋华的研究,处于企业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各主体具有很大差异性,其中包括产品制造企业、产品经营企业、专项物流企业和客户等,这些主体又是以服务型企业为焦点而聚集在该服务网络中,每一个主体都通过自己的活动为供应链创造自己特定的价值,从而使得供应链的总体价值从上到下逐级得到递增。然而作者实地调研得知处于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上的各主体主要是公共部门各职能部门以及有政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及其各部门,因此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参与者一般会超越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的成员规模,显得更加错综负责。

2.两者在网络构成方面差异

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网络是混合了两种和多种网络的具有高度复杂性拓扑结构,即其通常是把产品制造网络、物流服务网络、技术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和知识网络等中的两种或多种网络融汇在一起,并由这些网络把各个节点成员相互连接在一起而构成的有机体。公共部门提供的服务产品主要包括信息服务和办事服务,一般不涉及实物的制造,并且大多数电子公共服务很少甚至几乎不涉及实物流动,因此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主要由服务网络、信息网络和知识网络这几个部分交织在一起而构成。

3.两者在网络中成员关系方面差异

企业服务供应链网络结构中各主体都具有独立的决策权,他们之间的合作关系主要是依靠契约来建立和维持的,这种契约建立的基础是经济利益,契约主要表达的是一种互惠互利、相互协作、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利益机制,一旦利益不存在了,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就断裂。公共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因此公共利益始终应被置于公共部门及其各部门利益之前,基于这样的原则,各个主体之间在原有的行政隶属关系基础上更容易形成一种正式的利益协调关系,从而使得各主体之间更易达成让双方互利互惠且稳定的合作关系。

4.两者在网络结构模式方面差异

企业服务供应链是由服务供应组织(包括间接服务供应组织和直接服务供应组织)、服务集成组织、服务客户(包括直接服务客户和间接服务客户)组成的网络拓扑结构,从而呈现X形,其中X形的交叉点即为服务集成组织。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也是由服务供应组织、服务集成组织以及服务客户组成,但其服务流到服务客户这里就结束,这是因为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服务客户一般包括公众和企业,他们就是公共部门的直接服务对象和最终服务对象,从而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一般呈现出比企业服务供应链更加间短的Y型网络结构。

5.两者在服务集成组织在网络上的位置的差异

在企业服务供应链中,服务集成组织是整条供应链的核心组织,它连接着直接服务供应组织和直接服务对象,负责预测客户需求和管理客户关系,为服务供应组织提供需求信息,主导供应链系统的构建和供应链资源的管理,从而提升供应链的整体服务水平,所以其根本作用就是提升企业服务供应链的总体效益,使其在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服务集成组织的基本职能是通过信息技术把服务打包,最后提供给服务客户,所以其根本作用是简化服务对象的负担,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然而,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上的核心组织并非一定是服务集成组织,它是由具体服务流程的自身建设决定的。一般主动提出某项服务供给或需求项目的组织,其主动性强,对该项目能起主导作用,整条供应链也就由该组织来确定该项目的需求拉动关系,其他环节或组织均以其为核心组织组成该项服务的供应链。同时,以该核心组织所在的主体环节为核心,拉动供应链的服务流程,并由该核心组织实施对供应链的管理。 可见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的组织构成比企业服务供应链的组织构成更具动态性。

三、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可借鉴的方面

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与企业服务供应链在网络结构上存在的上述差异表明,公共部门不能简单地照搬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与方法,但是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可以结合公共部门自身的各方面因素有选择的学习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中已经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方法。

1.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上的价值链分析

企业服务供应链中的价值链主要描述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和顾客及其内部战略经营单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依赖关系,从而识别它们分别为顾客创造的价值,并在供应链各个成员间进行合理的价值分配,如此才能有效激励各成员努力提升供应链总价值,从而增强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同样,在公共部门电子服务供应链的管理中,价值链的提升,不应以牺牲价值链的某一方利益为代价获取另一方的价值提升,否则必将打击供应链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供应链整体服务能力的提升。

2.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的客户需求至上理念

企业服务供应链中的综合需求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都体现了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企业服务供应链管理的成功实践证明,一旦供应链各主体一致遵从客户需求至上的理念,则他们必将赢得客户的忠诚,从而在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中获胜。公共部门在提供电子公共服务的过程中也应该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增强对客户需求的回应力,重视自身服务能力的提升,使电子公共服务由公共部门导向向客户导向、权力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化,切实地提升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3.借鉴企业服务供应链成员间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模式

在供应链环境下,企业为了突破自身资源的限制,与供应链上其他成员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协调合作,使企业之间由传统的单纯的买卖或竞争关系转变为新型的合作与竞争并存的伙伴关系模式,从而降低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生产成本,并增强了供应链的整体竞争优势。公共部门也应该改变传统的各自为阵、条块分割局面,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而形成协调一致的行动计划,如此才能降低公共部门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的整体服务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服务质量,提升电子公共服务供应链服务对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朱正威, 冯波.供应链管理思想在电子政务发展中的应用[J].中国行政管理. 2005, 10(1):53-55.

[2]刘征. 供应链管理理论引入电子政务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2010, 10(23):62-63.

[3]张径. 电子政务环境下的公共部门信息流程再造与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博士生论文,pp55.

[4]Ales Groznik, Peter Trkman. Upstream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e-government: The case of Slovenia[J]. 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 2009, 26(3):459–467.

第2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教育管理运用

电子政务的内涵以及在我国的发展概况

电子政务是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提高政府办公效率、转变政府职能、改善决策和投资环境为目标,以向网络迁移的政府的信息、管理、服务沟通功能为基本内容的政务变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子政务是政务工作的一次革命,它具有阶段性、长期性和艰巨性。电子政务的实施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较长的过程,一方面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有力的领导、组织和规划;另一方面需要全面的技术支持;而最难的是政府内部流程的再造和改革,它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电子政务的关键在“政务”,电子政务从开始规划到方案设计、工程施工都必须以亲民务实、转变政府职能为宗旨。

我国电子政务初期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中央和地方政府开展的办公自动化(OA)工程,建立了各种纵向和横向内部信息化办公网络,为利用计算机和通信网络技术奠定了基础;二是1993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拟定了《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务院要求当时的电子部与有关部委大力协调,抓好几项重大的信息工程,这些工程分别被命名为“金桥”工程、“金卡”工程和“金关”工程。到20世纪90年代末期,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电子政务的发展进入快车道,突破了部门和地域限制,向交互性和互联网方向发展。

最近几年来,电子政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许多地方政府都将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作为“十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城市纷纷提出建设数字化城市或数码港计划,其中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数字化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二是专业化的政府网站日益增多,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功能不断增强,互动性得到很大提高。三是电子政务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软件业的发展,安全性不断提高。电子政务的特殊性为民族软件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

从总体上看,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仍处于初始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网络建设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结构不合理、业务系统水平低、应用和服务领域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互联互通不畅、共享程度低、标准不统一、安全存在隐患、法制建设薄弱等。

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功能需求分析

作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和教师来说,如何更加迅速和便利地查询资料和信息,如何更加便捷地实现自己的目的和设想,如何在科学、规范的管理系统中能够达到自己要寻求更多帮助和追寻的目标等等,电子政务的运用就显得更加重要和迫切。

(一)学生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由于大学生在高等学校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学科建设的分析研究离不开高等学校的硬环境与软环境的塑造,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培育,更离不开学校提供的公共服务系统。因此电子政务功能的需求显得尤其重要。

大学生们的电子政务需求具体地包括:学生公告、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查询、网上选课、多媒体课件教学服务、办事程序指南、投诉受理、信息反馈、就业指导服务、留学与深造、电子医疗服务、教育培训服务、邮件系统服务、留言板、申报大学生科技项目的网上审批、科学研究的咨询服务、电子证件服务、人生保险网络服务、运动与健康信息服务,心理咨询网上服务等等。

(二)教师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分析

大学教师是学校培养人才的中坚力量,是造就人才摇篮的灵魂。教师素质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而对于高等学校来说,满足教师的需求,一切服务于教师是好人才培养的基础的先决条件之一。那么对于教师来说,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功能需求包括:教师公告、学术交流与信息反馈、网上学习的课件制作、网上的信息查询与投诉受理、教师证件服务、教师人生保险网络服务、网上医疗服务、数字办公自动化与各类文件的查询、视频会议、远程办公、档案系统的建立与教师数据库的建立、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查询、教师的教学与科研项目的申报指南与网上审批等等。

国外电子政务应用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随着信息革命的兴起和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纷纷确立以推进信息化为特征的发展战略,其中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国家、地区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政府自身的信息化建设,通过重构与信息网络革命相适应的服务与管理方式来更有效地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要。

(一)美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对信息、人力资源、工作流程和技术的有效利用,以建立更好的政府,2003年普遍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并提供有选择的政府电子表格发送。为了全面推动电子政务建设,美国联邦政府组建了若干监管政府信息化的组织机构,统一进行筹划、组织和实施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的技术推进、法规政策制定、投资管理、业绩评估等工作。他们对电子政务提出了三个考核指标:政府部门和机构合理地管理他们的IT投资,获益要远远大于成本;对IT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成本、日程和实施的变化不大于10%;要让公民和政府决策者可以方便、可靠地找到信息。

目前美国电子政务进入全面发展阶段,形成了“网站多、内容全、网连网”的特点。现在全美已建成政府网站超过2.2万多个,可以搜索到分站点超过5100万个。美国电子政务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政府利用技术手段主动地为大众提供服务,通过技术手段使大众能够方便地从政府索取服务。两者在一起便形成了政务与民众之间的双向互动。

从美国的电子政务的实施与推进中,对我国有以下启示:一是要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思想,确立以服务、公民为中心的观念;二是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工作;三是高度重视电子政务安全体系建设;四是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五是制定政策健全法规;六是借鉴电子商务经验,采取市场运作模式。

(二)德国电子政务对我国的启示

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2000年9月18日了“联邦在线2005”计划。它的目标是为了使联邦政府的所有政务实现网上办公,以便公民、企业、院校及其他机构能够更快捷和有效地获取联邦政府的各种服务。根据这项计划,2002年6月,德国联邦政府试运行政府网上采购平台,同时提出了“全体上网”的10点赶超计划。目前,德国正在制定第三套信息化行动计划(2006年至2010年),这个计划与欧盟的信息社会计划是一致的,估计在明年。

德国的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制定了一个统一的领导机构和规划指导原则,注重信息系统的整合,建立了一套评估服务,重组流程,加强了信息网络安全保护和公务员培训,提供法律保障,加快了信息技术的创新与信息产业发展,并推动地方现代化示范。如多特蒙德市为居民提供从出生——教育——当兵——驾照——住宅——搬家——结婚——退休——死亡等一系列的网上24小时服务。

从德国的电子政务的实践与运用中,给我国的启示是:电子政务必须有统一规划和专职领导机构;在新形势下应对政府业务流程进行必要重组;必须加强政府网站的建设;立法必须与电子政务相匹配。

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建

(一)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意义

高等学校对整个社会来说,影响巨大。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摇篮与人才集聚地,是我国未来的希望所在,是大众媒体密切关注的中心,是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科研成果的产生地,也是人们向往与敬佩的殿堂。随着电子政务的运用和发展,高等学校的办公电子化、管理数字化、服务网络化、监督电子化、教材教案多媒体课件化、学生疑难解惑网络化、心理咨询多样化、学生活动信息化等等都在无时无刻地激励着我们教育管理系统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在高等学校实行电子网络信息系统的推进对于学校尽快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与社会大众的需求,尽快与国际社会接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结合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特点与国外电子政务发展趋势与启示,高等学校电子政务的运用与构划是关系到学校长远发展与积极推进高等学校教育与管理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是建立好数字化校园实施21世纪向一流大学迈进的基础,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更新观念的必要保证,是利国利校利民的大事,是推动我国信息产业化与信息事业发展的助动力,是我国高等学校与世界一流大学缩小差距的明智举措。

(二)高等学校推行电子政务的具体设想

高等学校的电子政务系统,应该是在充分调查研究、进行可行性分析与论证的条件下,在学校领导负责成立的电子政务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下,组织专家进行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整体构划,积极筹集一定的资金,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适应今后的长远发展目标与更新信息与服务的内容要求,保证学校的电子政务信息系统能够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真正体现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帮助。

构建学校的教师、学生、学术专家电子档案系统。这主要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信息系统查询与人才库的建立,也是为了便于学校的人才管理与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为了今后各个院系与职能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合作与研究。

构建学校的办公电子化信息系统。这个系统的建立是为了方便教师与学生与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交流,实现网络办公、无纸办公的基本要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办公自动化。

构建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信息网站与学校网站相适应的配套服务系统。这主要是为了给教师与学生提供信息服务与信息查询,便于教师与学生申报各种科学研究的课题,参加各类科研与教学活动,参加学生各类科技活动与社团活动,积极推进学校的科研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为教师和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与对话的窗口。同时也是为了便于教师与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咨询、各类服务需求。

构建一个资源整合的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的体系。这是学校网络建设与网络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学校网络管理与网络服务的需要,更是学校教学、科研、军工项目实施的需要,同时也是学校高科技发展的需要。

加强学校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化培训。这主要是为了提高办公室人员的信息处理与信息服务能力,提高办事效率与服务质量,提高部门科学管理与规范管理的水平,改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与服务理念,塑造学校整体形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硬环境与软环境。

加强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管理人员培训。这主要是为了保证学校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的畅通与正常运转,保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服务与需求不受任何干扰,同时也是真正体现学校以教师、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参考文献:

第3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阳光政务; 网上办事大厅; 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228(2014)07-73-02

Abstract: How to promote e-government construction and build full sunshine mechanism is a severe challenge to the e-government in the new period. It is illustrated that constructing the sunshine government affairs platfor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solve the problem. The key of building sunshine government is to establish a province-unified online business hall. The main construction content is analyzed. It is discussed how to build a unified government cloud computing platform. To construct the sunshine platform of governmental affairs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ized regularities is necessary for making government affairs public open and enhancing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acy and public service.

Key words: e-government affairs; sunshine government affairs; online business hall; cloud computing

0 引言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的鲜明特征和重要标志,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化工作,不仅是时展的潮流,更是政府提高行政效能、改善公共服务的内在需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越来越重视互联网,电子政务、电子政府、政府门户网站、电子政务大厅、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协同办公、网上审批、电子监察系统等信息化概念,已经越来越多地延伸到政府部门实际工作中,支撑甚至引领着全局工作的开展。积极打造阳光政务,正是政府部门为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一项优质信息化工程。

1 当前电子政务建设存在问题分析

近年来各级政府大力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相继在门户网站上开设政府信息公开专栏,积极推进行政权力网上公开透明运行,运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等技术手段,向社会公众提供规范、透明的管理与服务。但是,政府门户网站作为电子政务的“龙头”和政务公开的“第一平台”,尚存在着网站“一站式”审批窗口缺失、便民服务频道空壳、政府信息公开时效差、信件办理工作效率低、互动论坛舆情应对不力等问题,暴露出网络、技术、服务、应用支撑上的“短板”。比如,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工作动态、政策文件、通知公告搬上网络就做到了电子政务、政务公开等等。而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数据中心普遍存在各自建设、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现象,使得政府部门的应用系统和信息资源分散在多个数据中心内,即使在一个数据中心,资源的部署方式也是按照应用进行物理划分,这种部署方式使得数据中心资源利用率低,运维成本和风险高,如果突发灾难性事件,将严重影响数据安全[1]。由于对电子政务认识不到位,没有形成整体规划、建设原则和推进方案,建设上标准不统一,资源分散,不能交互,使得网络“信息孤岛”现象比较突出。

新时期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顺应新兴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发展趋势,构建统一的政务平台,建设集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于一体,上下联动的网上办事大厅,围绕“打造阳光政务、提高行政效能”的工作宗旨,大力推动政府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督,强化在线办事、互动和查询功能,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才能真正做到政务公开,切实提升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水平,使公众办事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方便。

2 阳光政务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内容

打造全省统一的阳光政务平台,必须坚持建设与应用同步、建设为应用服务,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促发展,其中建设好省级网上办事大厅成为关键。

2.1 网上办事大厅基本组成

作为全省统一阳光政务平台门户的省级网上办事大厅,可依托政府门户网站群和各级电子政务系统,按照省市县三级平台模式构建,由一个服务门户、三大支撑平台和两大保障体系组成。一个服务门户,即以统一界面、统一导航、双向链接的原则,形成上下联通的网上办事大厅服务总门户,包括行政审批、便民服务、政务公开等功能板块,面向互联网用户提供以行政审批为重点的各类服务;三大支撑平台,即业务应用平台为行政权力的全面清理、规范服务和有效监督提供网络技术支撑,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各类网上数据资源形成统一的数据库,为推动政务协同、资源共享、社会化利用和大数据分析等奠定基础,政务云基础设施平台采用云计算技术模式构建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共享平台,为各级各部门建设网上办事大厅提供统一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服务;两大保障体系,即建设统一业务、数据、设计规范及技术标准的标准规范体系和建设实名身份认证及信息安全保障的安全信任体系,以支撑办事大厅稳健运行。

2.2 网上办事大厅建设原则

一是顶层设计,统分结合。网上办事大厅按照统一规划、分级负责方式建设,各地各部门在统一架构和标准的前提下分级分层实施,逐步将网上办理通道和数据接入大厅,实现全省“一张网”。二是整合提升,共建共享。在充分整合利用存量信息化资源的基础上,拓展和完善平台功能,加强服务资源和信息系统的整合,逐步搭建全省统一的技术平台,实现政务服务数据的共享。三是需求导向,便民务实。围绕公众需求,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着眼于让服务对象充分享有便捷、高效、规范的网上办事服务,开展系统设计与建设。四是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根据网上政务应用中的难点和障碍,合理规划,把握轻重缓急,推进实施,逐步提升网上行政审批等服务的覆盖面和应用深度。

2.3 网上办事大厅主要建设任务

根据阳光政务的内涵,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任务主要包括:制定业务和技术的标准规范、建设行政审批事项信息管理平台并统一服务事项、建设以行政审批一体化为重点的网上办事大厅门户、推进行政审批等服务事项全面网上运行、推动网上并联审批和跨层级联动审批、完善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监察机制、推进网上办事大厅信息资源共享、完善基础设施和建设安全信任平台、整合建设网上政务公开和便民服务功能板块等。

3 构建统一的阳光政务云计算平台

为适应省级政府部门建设统一网上办事大厅的需要,必须构建统一的政务云计算平台,将网络、服务器、存储等资源合理调度和整合,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信息,这是支持阳光政务平台平稳、有效运行的重点保障。

3.1 政务云计算平台构成

主要由基础设施层、平台服务层、应用服务层构成。基础设施层是将包括主机、存储、网络及其他硬件在内的硬件设备,通过虚拟化技术整合成整体,通过云管理平台,对外提供数据存储、容灾备份及运行环境等基础服务。平台服务层主要在基础设施层之上提供统一的平台化系统软件支撑服务,包括统一身份认证服务、安全服务、访问控制服务、工作流引擎服务、开发测试服务等。应用服务层是对电子政务系统应用提供终端服务,对政府部门已经建成和正在建的系统如电子邮件系统、基础办公软件、行政审批应用等,都可通过统一的应用部署方式,在云架构平台上实现灵活的扩展和应用管理[2]。

3.2 云计算平台功能模块

云计算平台主要包括资源管理模块、虚拟化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容灾备份模块等。资源管理模块实现对所有云内资源如网络、存储、服务器、软件、数据库的管理和性能监控,对外提供Web访问接口,后台包括资源数据库、中间件模块和资源管理接口。虚拟化管理模块通过服务器、存储和网络等虚拟化技术将云平台内资源按照不同标准组织成不同的资源池,实现方便快捷地在资源池中自动化定制上层应用所需资源。安全管理模块实现分级用户的权限管理和云平台内的安全级别管理,满足不同用户、不同应用对安全性的差异化要求,做到确保最终用户的应用运行可靠可信。容灾备份模块则充分利用云平台的应用负载、群集技术实现对核心关键业务的两地双活负载部署,利用同步复制技术及相关产品,在云平台内应用服务虚拟化的基础上,实现数据容灾复制管理[3]。

3.3 云计算平台安全体系

主要包括防火墙、防入侵、防病毒攻击等方面[3]。防火墙主要工作在网络层和传输层,对进出数据更具规则进行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用户非法使用内部资源,防止内部网络数据被窃,全面监视外部网络对内部网络的访问活动,有效抵御IP欺骗攻击、碎片攻击等多种攻击手段,还可利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增加安全性。入侵防御系统是围绕深层防御、精确阻断这个核心的防御高层网络入侵的安全系统,能够防御各种应用层攻击,如Sql注入攻击、缓冲区溢出攻击、后门等,在网络中部署高性能入侵防御系统,安全性将大大增加。而防病毒网关可全面控制阻击病毒、蠕虫、木马等恶意代码的传播,除了在客户端部署防病毒软件外,从网络边界切断传播途径,进行网管级的过滤控制是更有效的控制手段,防病毒网关能够根据http、ftp、pop3、smtp等应用层协议过滤恶意代码,保证数据安全。

4 加强阳光政务规范化建设

阳光政务正日益渗透到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的各个方面,要推动政府部门管理和服务方式的变革,必须要规范好阳光政务平台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4.1 加强统筹规划

要建设规范、统一的阳光政务平台,必须健全统一协调的组织指挥体系,明确职责,切实做好政策研究、业务指导和具体建设推进工作。在研究编制规划、落实实施方案时,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按照“统一规划,小步快走,重在运用”的思路,坚持在规划时高起点,以应用为先,把阳光政务平台建设与科学政务流程有效融合,建设一步运用一步,让社会公众看到成果、体验效率。

4.2 完善政务平台内容和功能

重点完善以门户网站为核心的政务外网建设,突出“信息公开、在线办事、公众参与”三大功能,巩固已有成果,努力打造特色。一要强化公开。不断拓展政务公开的广度与深度,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向“群众想要了解什么,政府必须公开什么”转变,达到“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二要强化服务。整合子网站服务内容,在开通网上业务的基础上,逐步向复杂应用升级,实现“一网式办公”、“一站式服务”的目标,同时采用“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的模式,通过网上审批及效能监察系统提高行政效能。三要强化互动。进一步办好领导信箱、在线访谈和市民论坛等特色栏目,健全规范互动渠道,强化信件督办,提升服务内容和质量。

4.3 提高系统建设工作力量

创新建设运行模式,充分利用第三方社会资源,采用合作共建、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政务系统建设绩效,延伸和提高系统服务水平。注重利用现有网络设备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和管理,避免重复投入。大力促进政府信息平台的网络互联、核心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应用系统的对接,切实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开发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加强安全管理,明确信息安全责任,重点保障好基础网络和重要系统安全,确保阳光政务平台的安全运行。

5 结束语

总之,打造政务公开和政务服务的统一阳光政务平台,实现以政务网络为载体,以统一的电子政务云计算平台为支撑的行政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是政府部门提高服务水平、降低行政成本、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推进阳光政务建设,必须重点抓好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构建统一政务云计算平台,力争早日实现“一张网”对外服务、“一体化系统”对内办事,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化阳光政务应用,真正实现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参考文献:

[1] 胡亨伍,张俊兰.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应用研究[J].现代计算机(专业版),2011.23.

第4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工商信息化;企业信用监管;标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7-00-02

一、引言

金信工程是一个面向多层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面向企业和社会,发挥国家、地方各自优势,条块结合、联合共建,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工作协同,并与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交换和业务关联的全国性综合性信息化建设工程。该工程将建设以国家工商总局为信息管理中心,以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构为业务处理核心,以企业和社会为服务对象,以其他相关部门为信息交换对象,实现跨地区、跨部门信息交换与共享的大型综合与分布式信息与网络化系统。

在这样一个大型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下,要实现数据、信息和系统的集成,实现互联互通并最大限度地进行互操作,建立完善的金信工程标准化体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标准化建设是企业信用监管一期工程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政务信息系统的软平台。

二、信息化标准体系基本概念

1.一般内涵。信息化标准体系是由一定范围内的具有内在联系的标准组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是编制标准制、修订规划和计划的依据之一,是促进一定范围内的标准组成趋向科学化和合理化的手段,是一幅包括现有的、正在制定的和将要制定的标准的全景图,并将随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得到更新和充实,是供信息化管理者、建设者选用和使用标准的技术手册。

2.信息化标准体系的特点。(1)标准体系是对信息化建设中标准的规划和现行标准的反映;(2)标准体系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发挥作用需要有标准的管理体系和标准的运行机制,保证其活力;(3)标准体系不是固定不变的,其体系框架和标准明细的具体内容都要随着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和现状的变化而调整。

三、工商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思路

工商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构建要从行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角度,而不是从纯粹技术的角度,充分遵循和继承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原则,坚持从金信工程建设的需求出发,突出行业主要业务的特色需求,尤其是突出重点和急需的业务标准和信息标准,同时充分借鉴行业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要点,遵循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协调性、先进性、可预见性和可扩充性原则。

通过标准规范体系的建设,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指标体系、信息代码、运行管理制度、系统接口以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交换标准、互操作接口标准、元数据标准、数据字典标准、数据质量控制标准、信息系统开发标准等,通过加强标准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实现应用系统的整合和优化,最大程度实现信息资源的集成与共享,保证各项工商业务流程的畅通。

四、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框架及主要内容

工商信息化标准体系框架由总体标准、数据标准、文档格式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应用标准、网络标准、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总体标准。总体标准包括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的基本原则、框架以及信息化标准相关组织和制度。总体标准的建设重点是依据企业信用监管工程建设总体方案,从框架性思路出发,制定企业信用监管工程所涉及的基本术语、主题词表、标准体系、标准化指南等方面的标准,以保证复杂的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高效、快速和稳定发展,减少重复投资和互不兼容。

(2)数据标准。数据标准是整个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主要是针对工商行政管理各项业务在信息化过程中涉及到的数据,采取统一制定、统一管理的办法,达成对工商行政管理业务中基本数据的一致理解。数据标准又分为信息分类编码、基本数据、应用数据三类标准。①信息分类编码:是工商行政管理各种业务中用到的信息分类代码标准,如果有国家标准,则直接引用国家标准,如果没有国家标准,则制定行业标准。②基础数据:是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数据的自然属性对工商行政管理基础数据的统一组织。③应用数据:是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某一业务领域或从某一业务应用出发,对工商行政管理数据的分层组织。

(3)文档格式标准。文档格式标准是对工商行政管理行业所有证照、登记表和文书格式的规范。

(4)数据交换标准。数据交换标准对应于工商行政管理各应用系统之间或工商行政管理应用系统与其他行业的应用系统之间进行交换时必须遵守的交换格式标准。

(5)应用标准。应用标准是工商行政管理各类应用系统应直接遵循或使用的标准与规范的集合。按照工商行政管理应用系统的总体规划,将应用标准划分为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应用、政务管理应用、公共服务应用、应用支撑四个大类。①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应用:包括工商行政管理对外的各种业务(如企业注册、商标注册、市场监管)应用所涉及的标准规范;②政务管理应用:包括工商行政管理内部管理(如政务办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应用所涉及的标准规范;③公共服务应用“包括工商行政管理为社会公众或社会团体提供的各种服务应用所涉及到的标准规范;④应用支撑:包括为上述工商行政管理各种应用提供支撑技术的(如消息传输服务)的各种技术标准和规范。

(6)网络标准。网络标准对应于工商行政管理行业的政务内网、工商行政管理专网和公共服务网所涉及的标准。它主要包括各种网络的总体规划、拓扑结构、接入和设备选型、互联要求、网络域名规划、网络IP地址分配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7)安全标准。安全标准主要涵盖为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各种安全保障的技术和管理方面的标准规范。安全标准分为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两大类。①安全技术:包括为工商行政管理的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各种技术标准和规范;②安全管理:包括对工商行政管理的网络系统、操作系统、应用系统等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安全目的的各种管理标准和规范。

(8)管理标准。为整个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管理的手段和措施,是实现科学管理、保证信息系统有效运转的重要保障。管理标准分为标准管理、项目管理、系统运维管理三大类。①标准管理:包括为实现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化工作的管理和运行所需的制度和办法;②项目管理:包括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建设项目的立项、可行性研究、建设、监理、验收等环节需要遵守的标准和规范;③系统运维管理:包括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的各种系统的运行维护标准。

五、工商行政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取得的成效

工商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对企业信用监管工程各项目的实施建设起到了基层性的指导和规划作用,指导和规范了中央建设和试点单位各项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基础,推动了企业信用监管工程各方面的协调发展。

(1)实现了工商行政管理信息系统的统一数据规范和编码体系,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监管、行政执法和消费维权等业务管理信息的统一分类编码、统一指标体系、统一数据规范,满足了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处理的需求,为提高数据质量、保障信息共享和数据分析利用奠定了基础。

(2)实现了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统一技术要求。企业信用监管系统的总体技术框架和核心业务应用系统技术要求的统一、规范,为设计、开发和建设工商核心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依据,保障各级工商机关之间核心业务应用系统实现互联互通。

(3)实现了工商业务的统一描述和数据的共享。业务数据类标准和业务应用文档类标准的制定是根据业务需求制定的,该标准的制定既梳理了信息化的业务流程、规范了业务文书格式,又为工商行政管理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提供了依据,同时保证了业务系统间数据的共享。

(4)实现了系统建设和维护的统一规范管理。项目管理规范和数据维护管理规范为工商系统信息化建设提供了规范管理依据,初步建立了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的保障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委.国家信息化标准体系[S].

[2]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电子政务标准体系[S].

第5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Government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第6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府;概念;功能;价值

网络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科技革命的产物是先近生产力的代表,在世界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同时信息与通讯技术与国家上层建筑的结合顺应了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以来的各国政府再造改革运动,产生了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电子政府最早起源于美国副总统戈尔领导的全国绩效评估委员会提出的“运用信息技术再造政府”运动,随后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业开展了电子政府建设。我国电子政府(electronic government)建设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经验,在我国由于文化背景和学者的理解不同有很多称法,如“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网络政府”、“数字政府”和“虚拟政府”等。但是电子政府是被大多数学者认同的合理的学科名称。

一、电子政府概念与内涵

学者们对电子政府定义的差别,直接原因是对electronic government 翻译的不同理解。根据学者们对电子政府的定义可以把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技术平台和功能作用把电子政府的概念分为三类:服务论、技术论和改革论。

(一)服务论观点

服务论观点吸收了新公共管理理念即批判和改革科层官僚制政府本位以民众为顾客为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思想,注重强调电子政府的价值取向。认为电子政府是为民众提供信息资源及服务的虚拟政府。张成福认为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在其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构建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是运用信息及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构建一个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使得人们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取政府的信息及服务。以上是服务论的观点,服务论着重强调政府的服务职能。

(二)技术论观点

持技术论观点的学者多是从信息与通讯技术、网络平台为出发强调技术的作用,多注重研究电子政府业务流程优化重组和办公自动化倾向于电子政务方向。汪玉凯认为电子政府是将政府管理与服务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葛笑春认为电子政府是指在信息网络化条件下,对传统政府职能、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基础上,主要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平台,实现政府的公共管理。张锐昕和黄波认为电子政府的主要内涵是运用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机关,以改进政府组织,重组公共管理,最终实现办公自动化和信息资源的共享。1技术论观点主要是借鉴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果,崇尚工具理性。

(三)改革论观点

持改革观点的学者认为电子政府是政府再造,重点在信息和通讯技术及网络化平台上通过改革政府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构建政府管理体系。张志清认为的电子政府是指基于信息技术对现有的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重组之后,重新构造成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刘宝润认为电子政府由政务过程电子化、网络化影响和推动,促使政府机制和体系重组,而形成的适应电子化、信息化需求的政府结构形式,实现政府再造,电子政府的核心内容是建构一个虚拟状态的政府及其部门结构体系。许希亮、常春芹认为所谓电子政府通常是政府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建构一个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电子化的虚拟政府,确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正的政府运作模式。改革论观点强调通过改革从传统政府转向电子政府,在一定程度上批判了传统政府模式,从内在本质上更加注重追求效率、公平和服务品质。

对电子政府的不同理解,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对电子政府从价值趋向、技术平台和作用功能不同认识构成的。可以认识到一点,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讯和互联网为技术平台构建的。他完全不同于现实中的实体科层制政府,他具有虚拟性,强调网络化、信息化、数值化等特征,强调信息技术的执行功能。在他的背景环境下必然存在信息与网络化的高度发达的虚拟社会。所以电子政府的构建完全取代实体科层制政府治理现在社会把政府的功能延伸到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讨论电子政府必定把他的背景上升到网络社会的范畴。电子政府具有技术主义和制度主义两种思路,而制度主义是起主导作用的,也就是说制度按照自己的规则运用技术。技术和制度之间的护理效果不是直接的和结果性的,而是复杂的和高度依赖的。所以电子政府构建应该考虑如何把信息和网络与制度和组织相结合起来,形成技术和制度紧密结合的规范与规则运行的政府模式,而不是讨论如何运用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为主导追求工具理性,更不是忽视制度与技术结合或制度磨合把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硬搬到网络社会中。所以电子政府是基于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实现政府的管理过程和信息采集自动化,重组政府业务流程的基础上,重建行政职能、政府组织、构建为个人、企业、社会团体提供高品质服务,追求民主、效率有回应力、负责任的政府。

二、电子政府的作用

电子政府是科技创新和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他具有虚拟性,因为他服务于互联网形成的虚拟社会中。他也具有实体性,因为他具有组织结构、制度基础、服务站点和人员支持。电子政府的功能打破了传统政府组织结构的束缚、部门的限制和行政区划的阻隔,形成“无缝隙政府”,最直接的可提供7*24*365在线服务模式,极大地扩展了政府的服务时间和空间,扩大了政府的服务职能,也由于他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增强,填补了传统政府模式缺乏监督的弊端。

(一)电子政府对传统政府组织的冲击

电子政府创新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公共行政价值观的重构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在20世纪80年代新公共管理宏观背景下诞生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对官僚制片面追求工具理性、漠视价值观念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和批判。颜雅英、庄锡福在《电子政府是抑制之良策》中指出电子政府通过发挥以下功能:(1)电子政府促进民主;(2)电子政府抑制行政膨胀;(3)电子政府促进规模适度政府的建立。从而克服各种物流阻碍和组织阻碍,杜绝传统组织形态和物质构成中强调分工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层次繁多、互相推诿、手续繁琐、公文旅行等诸多问题,最大程度地消除顾客使用公用产品和服务过程的成本, 成为抑制的良策。

(二)电子政府的基本功能

电子政府是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重组后的政府,他也具有发挥政府功能作用为民众提供服务和治理网络社会的功能。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的功能有:(1)提升政府信息资源水平,(2)重建政府组织体系,(3)改进政府决策模式,(4)再造政府业务流程(5)优化政府人才结构。张成福把电子政府的功能归纳为:(1)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2)促进信息流通利用和平等共享;(3)提高政府的反映力和社会回应力,扩大公民参与;(4)促进政府重组,节约行政,提高政府效率;(5)公开政府信息,实现开放政府。

矛盾总是存在两面性,电子政府构建可以扩展政府的服务功能,填补传统政府治理中的缺陷,但是也由于随着民众参与治理的程度提高和网络的无边界信息资源丰富易获取性、治理客体的虚拟性,给政府的权威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削弱了政府的权力。电子政府推动了民主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但是一方面网上过度的民主会产生民主危机。张锐昕、黄波认为网上过分自由的信息传输有可能引发民主危机,如果任由网上“自由”、“民主”泛滥,社会将处于无序状态,不仅造成政府宏观调控失控,信息资源浪费,影响经济发展效率,甚至会导致政府失灵,引发社会矛盾。另一方面,过度的民主也会滋生“无政府主义”。人们在追求民主与自由的同时,可能会产生无政府主义的思想倾向,甚至有人可能会打着构建电子政府这一旗号,另有一番“心思”。因此,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要把握好民主的尺度。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追求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络在政府运作中的运用创造了电子政府的管理模式,这体现了科技及其工具理性的力量及其给人类社会带来的飞跃性变化。科技及其构造的工具理性就会成为一种针对所有人的异己力量,窒息着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造成人类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与生存危机。所以,技术工具是一把双刃剑,它需要价值观的引导和制度的约束才能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它自身蕴含的巨大力量。在无法找到更合适的代表更多人利益制度之前,民主必然是最佳的选择,电子政府也同样适合这种选择。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给人带来更深层次的民主是会引发“无政府主义”。所以电子政府应该追求合理的价值取向,学者们对电子政府价值取向作了研究。

(一)电子政府的基本价理念

电子政府有着与传统政府不同的运营模式和基本特征,将导致传统政府理念体系的重大变革,推动政府行政理念的重购和更新。李传军把电子政府的基本理念概括为:民主理念、科学理念、政治理念、责任理念、效率理念、公平理念、服务理念、安全理念、文化理念、形象理念。

(二)电子政府与公共价值观的追求

电子政府是新公共管理范式革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也同样追求公共行政的价值追求。徐晓日认为电子政府为实现公共价值观的重建创造了条件,电子政府是基于公共管理部门基于现代信息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虚拟政府。因此电子政府也追求公共管理重建以追求人为中心、效率、责任与公平的核心价值观并重的公共行政价值观。

(三)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是网络政府

电子政府为网络政府提供了技术前提,网络政府则为电子政府塑造了价值的灵魂。在政府信息改革过程中应努力构筑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同时将公平、民主、参与等人类价值追求渗透其中以构建网络政府。纪丽萍提出:网络政府是电子政府的价值理性层面,即在电子政府的技术设施上嵌入公平、民主、参与的价值,形成多中心治理的网络政府。

(四)电子政府的基本价值追求与实现形式

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公共权益、正当程序等是现代社会的基本价值趋向。信息与通信技术和互联网的充分发展,使信息成为优势资源,事实上,信息归根接地是权力。在网络社会中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网络的使信息很容易获取人们信息,并拥有权力,权力的产生必须有相应的规范和约束机制,民主就是最优选择。民主与电子化信息化结合产生了电子民主。于凤荣,王丽认为电子政府的最基本价值取向是追求民主和自由。也有学者以网络和信息与通信技术为平台研究电子民主(electronic democracy),提出电子民主是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势,宋迎法研究给出了电子民主的概念,认为电子民主是使完全网络时代的民主。因此,如何加快落后地区的网络和数字化建设,消灭“数字鸿沟”问题是电子民主能否实现的关键,也正是电子政府本身公平价值理念的体现。

电子政府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新公共管理范式构建,作为政府治理新模式它还是一个新领域。在实践中我国的电子政府建设经历三个阶段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在电子政府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第7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行政管理从内容、职能到地位、作用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构建一个高效率、高管理水平的现代行政综合平台,提升行政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是目前摆在许多高校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

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依然沿袭着科层制管理模式,换句话说,就是实行校—院两级管理或校—院—系三级管理的层级制管理。大学校长在校党委的领导下负责全面行政管理工作,校长之下分设若干名副校长,每位副校长又分管若干个处室部门及院系,院系成为最终负责执行的基层单位。学校通过实施岗位责任制和制定管理规章制度来规范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确保学校的政令畅通。然而,这种管理模式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以及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利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良性发展。

(一)机构臃肿及人浮于事造成效率低下

我国高校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基本上仿照政府机关的机构和人员编制建构起来,每所高校少则十几个部门,多则二十余个管理机构,形成了小而全的局面,有时还会出现因人设岗、因人设事的情况,造成了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多头领导,议而不决,决而不断,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下。由于在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常常会出现一件事情由几个部门分管或需要几个部门共同协作方能解决,容易导致部门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等情况,不仅增加了行政管理成本,而且降低了行政效率。

(二)金字塔式的科层治理结构导致官本位思想滋生

为了保障高校管理工作的平稳运行,学校的每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按照管理权限和岗位责任被固定在不同的层级上,由高到低层层节制,权利逐渐集中,呈金字塔状分布,学校行政最高层以自上而下的行政权力为载体,通过上级的命令,依靠行政机构或行政人员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来实现。学校的一切资源,包括学术资源都在各个组织机构和组织成员的掌控之下,学术权力成为行政权力的附庸,行政资源挤占学术资源成为一种常态,使得本应以学术为中心的高校仍是行政权力决定一切资源的分配,职级权威和行政权力所带来的各种政治、经济利益易滋生权力崇拜。

(三)管理方式陈旧制约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目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运行主要就是凭借行政负责人的行政权威以及各类规章制度和岗位目标责任制职责来约束组织内成员的行为。这种传统的管理方式虽然可以强化工作秩序,保证各项政令畅通和落实,但是,在理性的规章制度之下,组织内所有成员必须服从、服务于组织内部职级权威、规章制度,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被长官意志所代替,容易导致内部成员的思想惰性;处在组织内的人往往思想观念陈旧,办事墨守成规,循规蹈矩,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工作中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降低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效率。

作为高校组织系统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行政管理机构的存在意义在于以最低的运行成本、最快捷的工作效率、最实际的工作效果为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生活等提供便利,为青年学子提供学习、发展的机会,最终推动高等教育实现文化传承、知识更新、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但科层制管理模式抑制了基层的活力及创造性的发挥,降低组织效率和管理质量,影响到高校整体工作目标的实现。只有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科层制的管理模式,才能不断提高行政效率,为高校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高校行政管理模式改革思路

(一)采用扁平化管理以实现权力中心适当下移与分散

扁平化是相对科层组织而言,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管理人员,以便组织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延伸至最远的底层,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建立起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结构。高校应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精简职能部门,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当下移与分散。

一是扩大院系的自,把一定的资源分配权、机构设置权以及一定的人事权等适度下放,从而提高基层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其适应市场的能力和自主需求发展的动力;二是适当分散权力,注意权力在更多的利益群体间进行分配,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在就学校重大事项作出决策时,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由封闭式决策转向开放式决策,让各利益群体参与学校决策,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与制度化。

(二)重视组织文化建设且增强服务意识

组织文化是指组织中的成员共有的价值体系,是在组织中为成员所共同持有的一系列价值观、信念、行为规范的总和。高校行政管理机关作为高等学校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服务对象是教师和在校大学生,其存在的意义在于保证高等教育历史使命的完成,必须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师生、为了师生的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如下:

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化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就是要把管理的落脚点放在服务上,把广大教职工和学生的利益放在心上,切实为广大教职工和学生办实事,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学生的学习热情、创新精神,而并非是为了截取行政权力。至于行政管理人员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水平的高低,广大教职工和学生最有发言权。只有强化服务意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才能具备活力和生命力,才能够把高校各个组成部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与此同时,适时提出高校行政管理机关的精神、形象、作风等行为规范,以利于行政管理人员共同遵守,同时可以对外树立高校良好的形象。

其次,要倡导终身学习的良好风尚,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而学习是人们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主要途径和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行政管理人员应与时俱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政管理机关要为教职工学习、交流搭建平台,提供条件和便利,在组织内部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学习氛围。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学习促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工作能力,把业务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变成行政管理人员的潜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贯彻“教授治校”的理念以完善高校行政决策机制

清华大学知名校长梅贻琦提出“教授治校”的理念,其核心内涵就是充分尊重专家在学校管理,尤其是在学术建设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高校行政管理的目的在于保证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在高校的治理结构中,可以考虑适度提高学术权力在权力机构中的地位,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适度分离。高校应成立由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校治理委员会,一般学术建设方面的事务应交由学校治理委员会处理、决定,如教师职称评聘、项目评审、学科建设等,学校行政领导不予干预;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亦应广泛听取学校治理委员会的意见,并经由学校治理委员会讨论、通过,学校行政主管领导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学校未来发展战略与目标的制定上,为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和服务,两者互不干涉,又互为补充,实现良性互动。

(四)推进依法治校以创造和谐的高校行政环境

首先,建立健全行政管理规章制度。制度建设是最基本的建设,在依法治国已成为时代必然的新形势下,高校必须将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财务、后勤等诸方面的行政管理制度,使学校的建设与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用法制手段处理、化解高校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种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促进高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其次,深化人事制度改革,促进高校人力资源开发。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根本目在于推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实现个体发展与学校发展的统一。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公开选拔、择优录用的原则,把优秀人才吸收、引进到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之中,并按照科学管理、大胆使用、积极培养的原则,通过岗位轮岗、脱产培训、社会实践、校际交流等方式,提高在职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要引入竞争机制,为行政管理人员提供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环境,完善激励机制,加强绩效考核,激发行政管理人员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第三,加强行政监督制约机制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过程和结果的全程监督。高校行政权力运行的最终指向和归宿是保证高校培育人、发展人和完善人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为保证行政权力服务于这一目标,促使行政权力不越位、不错位、不缺位,遏制作风,就应当重视校内纪检监察、工会、教代会等传统部门的建设和工作发展,充分运用现代网络的快捷与透明,深系基层群众,通过如实反映行政权力运行走向,及时纠正行政权力产生的不良后果。

(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以提高行政管理效能

要进一步推动学校工作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把现代网络技术充分应用到学校各项管理工作中,改变单纯通过文件形式的政务处理方式为现代网络技术处理方式,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应用,以网络充当信息载体和传递管道,加强学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应用。

开展电子政务“一站式”服务,在网络平台上实现各部门应用系统的信息交换和互联互通,一方面实现学校组织机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和优化,打破时空、地域局限,及时收发、处理、和传递信息,保证信息畅通,以实现高效、有权威的学校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建设一个跨部门、基础性、公益性的数据信息库和办公信息资源库,可以避免数据收集的重复,减轻工作负担,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以实现高校行政管理工作高效、有序、有力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灿焕.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2003(20)

2.董云川.论大学行政权力的泛化[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3.张建恒.论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观念的转变[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3)

第8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关键词:杨庆文精神 革命化 正规化 现代化

党的十提出了“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为中国海事赋予了新的使命,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交通运输部杨传堂部长提出了加强海事系统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新要求,引领了新形势下海事队伍建设的战略走向,为推动海事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海事的“三化”建设任重道远,需要海事人在本职岗位上弘扬爱国、敬业、进取、奉献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是杨庆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杨庆文是新时期交通运输系统涌现出来的“时代先锋”,是我们身边的典型,他的精神是海事核心价值的充分展示,是产生于海事发展实践并推动海事发展的精神成果,也是激励海事人不断推进“三化”建设的巨大动力。杨庆文胸怀理想、忠于祖国、忠于党、服务人民的爱国奉献精神,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杨庆文牢记使命、忠于职守、务实规范的敬业精神,是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杨庆文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是现代化建设的内在动力。归根结底,杨庆文精神与“三化”的内涵高度统一,都着眼于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的价值追求,着眼于服务航运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着眼于谋求海事科学发展的实践要求。

1.用杨庆文同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推进革命化建设

“革命化”是海事的价值追求,强调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奉献社会。杨庆国、奉献精神是革命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海事干部职工的精神食粮。

1 . 1深化活动成效,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

杨庆文同志对党无比忠诚,3次递交入党申请书,每月写一份思想汇报,为党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四年来,广州海事局大力开展杨庆文同志学习纪念活动,在提升职工思想素质,坚定理想信念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力。坚定干部职工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要继续发挥活动的启迪作用,建立学习活动长效机制,将每年三月设立为学杨庆文活动月,组织广大干部职工重温杨庆文精神,深化学习效果,使杨庆文精神常学常新。举办向杨庆文同志学习座谈会,组织青年畅谈学习杨庆文精神的体会和收获,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爱国奉献的精神发扬光大。组织海事执法人员到杨庆文同志殉职的珠江担杆水道巡航检查,缅怀杨庆文同志,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奉献意识,以实际行动践行杨庆文精神,为革命化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 . 2深化宣传效能,树立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

杨庆文先进事迹展览馆展出了杨庆文生前图片、用过的实物、工作笔记、家书及其获得的各类奖章,记载了杨庆文成长轨迹,展示了他奉献航海事业的价值追求。建成后接待了一大批海事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人士前来参观学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来缅怀学习的人数急剧减少,展览馆使用率低,影响力有限。南沙海事处是“广东省省直机关创先争优活动示范点”,是广东省委党校的教学联系点,每年接待了系统内外近两百多家单位的交流学习,如果将杨庆文先进事迹展览馆与南沙海事党建品牌融合,报建海事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整合教育资源,培树干部职工奉献社会的价值追求。

1 . 3深化典型引领作用,彰显为民服务的政治本色

部海事局开展评选杨庆文式先进集体和个人活动以来,海事系统内涌现出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他们在服务航运经济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利出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刻诠释了爱国、奉献的精神,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推进革命化建设,要进一步强化评选活动的组织宣传,集中利用微电影、微小说、理论研讨会等多种手段,深入挖掘先进典型的精神内涵,用他们的优秀事迹,引领职工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完善激励机制,建立阶梯性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典型不断向新的更高目标迈进,可以促进干部职工为民服务意识的整体提升,为建设“人民满意”的广州海事贡献力量。

2.用杨庆文同志敬业的精神推进正规化建设

“正规化”着眼于海事队伍和海事管理的规范统一,要求海事队伍素质精良、作风过硬、管理科学。杨庆文敬业精神的实质是牢记使命、忠于职守、执着实干、务实规范。弘扬杨庆文同志的敬业精神,是促进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保证,是实现海事队伍作风严明、管理效能协调顺畅、监管法制健全的有效手段。

2 . 1牢记使命,提升精良的队伍素质

杨庆文同志牢记使命,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对国际海事公约了如指掌,并能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是提升自身素质的楷模。杨庆文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敬业才能爱业、钻业,才能练就过硬本领。我们在人才发展战略制定、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等方面,要体现杨庆文同志敬业精神的要求,明确人才发展目标,建立统一、标准化的综合培训体系,提升干部职工的适岗适任能力,鼓励干部职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推行队伍分级分类管理模式,实行分级分类培养,整合优化培训资源;建立高端人才、领军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荐业务骨干、青年英才赴国际组织、国外海事机构、海事院校交流、学习。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形成竞争择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将人力资源转化为人才优势,打造一支适应海事正规化需求的海事队伍。

2 . 2执著实干,提升过硬的工作作风

杨庆文同志严于律己,从未迟到早退,工作中严格遵循各项行为规范,每次登轮检查从不放过一个细节,从不收受相对人的礼物。他严谨的作风,执着的精神,是正规化建设的重要体现。推进正规化建设,锤炼队伍过硬作风,要深化半军事化管理,建立半军事化管理检查考核及激励机制,着力打造一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湛、廉洁高效的海事行政执法队伍。制定执法人员言行规范,统一执法行为,严格执法风纪,促使干部职工牢记使命宗旨要求。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准,转变工作作风,突出干实事、求实效。建立海事内部督查机制,强化内部监督和管理,促使干部职工严谨务实,展现作风过硬的海事风貌。

2 . 3务实规范,提升精细的管理水平

杨庆文同志是一名优秀的PSC检查官,他严格按照国际海事公约检查每一条船,把好船舶海上安全最后一道“防线”。正规化建设强调务实规范,要求干部职工对待本职工作无比敬业,对待法律法规无比敬从。我们要推进海事立法建设,及时查找我国立法对海事职能规定的交叉和缺位,积极提出立法修改完善的意见或建议。完善海事地方立法,主动作为,积极配合地方人大、政府制定海事地方法规规章。强化履约能力建设,加强对国际公约的学习,积极参与国际海事重要议题的研究,加快推进国际公约国内化进程,促进执法规范体系建设。要完善海事服务质量体系,建立完善海事业务、教育培训、风纪风貌、综合保障标准体系,实现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保证政令畅通、内务规范、工作高效。规范内部综合管理,严格财经纪律,完善管理制度,实现海事管理的科学规范。

3.用杨庆文同志进取的精神推进现代化建设

现代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包括淘汰落后,选择先进,创新理念三个环节,本质是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没有对传统的有效变革,就不会有现代文明的真正诞生。杨庆文进取精神的实质在于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追求卓越,表现在对新知识的追求,对新观念的选择,对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用杨庆文同志进取的精神推进海事现代化建设,就是要采用现代海事管理理念和方法,改变旧方法,变革旧制度,破除旧理念,达到海事装备精良、技术先进、文化领先的目标。

3 . 1打造“庆文杯”文化品牌

近年来,为了使杨庆文学习活动能持续深入开展,广州海事局创建了“庆文杯”竞赛活动,先后开展了“庆文杯”PSC劳动竞赛,“庆文杯”VTS劳动竞赛,“庆文杯”学习十精神英语演讲比赛、港口建设费征稽劳动竞赛等一系列活动,大大提升了干部职工学习的热情,工作的创造力,激发了推动海事科学发展、再创海事新辉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近几年的实践表明,打造“庆文杯”竞赛活动在提升职工素质、激励职工进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庆文杯”正成为学习杨庆文活动的重要载体,经过长期积累,“庆文杯”的品牌优势将会不断彰显。因此,推进海事现代化进程,要充分发挥杨庆文的进取精神,紧扣当前海事发展的形势任务要求,通过开展劳动竞赛、知识竞赛、业务评比等冠名“庆文杯”的学习竞赛活动,以“庆文杯”文化品牌为载体,推动广州海事文化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3 . 2打造业务创新品牌

杨庆文同志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不断追求卓越,展示了广州海事PSC品牌的影响力。发挥杨庆文进取精神的推动作用,提升品牌建设的内驱力,实现业务精湛。要建立健全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等内容纳入评优评先考核评价标准,鼓励和尊重对海事发展问题、监管难题的独立思考和研究探讨,推进海事创新驱动体系建设。转变发展理念,发挥水上运输比较优势,将促进航运转型升级、加强通航安全管理、推进安全管理创新等作为工作主要内容,全力服务港口和地方建设。对照交通运输行业“人便于行,货畅其流,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核心价值追求,将VTS、PSC、船员管理、船舶检验、政务中心、港建费征稽等打造成全国海事系统叫得响的业务创新品牌。

第9篇:电子政务的核心内涵范文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党风正则干群和,干群和则社会稳;要教育广大党员做道德表率,推进廉政文化建设,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用健康向上的工商廉政文化倡廉、促廉、助廉、树廉,全力打造一支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为建设和谐社会助力,为经济发展护航,是工商机关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纠风工作所面临的紧迫课题。本文将就如何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谈点粗浅的认识。

一、深刻理解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客观上讲,工商廉政文化不是一个新课题,之所以现在把它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新的高度来认识,足见其对工商机关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首先,从文化的属性角度来认识它。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氛围,它通过特定的形式和载体表现出其内涵;它是宽泛的,但不是虚无缥缈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强调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机统一,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为文化建设开拓了广阔天地。廉政文化作为先进的文化形态,反映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工商廉政文化可以说是中国先进文化在工商机关的重要行业表现,它与时代精神相统一,体现了工商机关的职业道德风貌。

(二)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工商机关的需要。工商廉政文化建设“以廉为荣、以贪为耻”为主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观念相一致,对构建工商系统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和谐工商机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队伍综合素质的需要。将“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廉政理念,通过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每个干部职工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能够起到耳濡目染、润物无声、强基固本的作用。

(四)加强工商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可以牢固树立工商机关“为民执法、廉洁执法”的执法理念,从而打造“廉洁、高效”的执法队伍。

(五)加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改善工商机关形象,密切群众关系的重要手段。

(六)工商廉政文化建设是加强工商机关廉政教育,开展源头治理,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长效机制。

二、以工商整体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为依托,彰显工商廉政文化的部门本色和浓厚氛围,构建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工商廉政文化作为凝聚和激励工商机关党员干部职工的重要精神力量,它涵盖于形象文化、信息(科技)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文化形态。因此,要把工商廉政文化的内涵转化为部门效能,必须突出其外在表现,找准载体,搭建平台,

使每位工商干部职工时时都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一)形象文化建设要突出廉政文化建设的主题

形象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之一为硬件建设。如各级局、基层工商所的办公楼、办公场所要端庄、严肃,大处要体现执法机关的大气、权威,又不失质朴;小处则富有亲和力、人性化。体现出以人为本、优质服务和廉洁执法的内涵。

要充分展现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精神氛围,就要加强工商机关各项执法服务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如规范公示服务承诺制度、限时办结制度等;各对外窗口,统一规范用语,统一办事规则、统一办事流程等。办公场所的设计、配置、摆放均统一规范;公示栏、流程图、各种标志到材料用纸、告知卡等应采用统一的背景、色调、质朴大方,标志明确,体现部门特色。

通过规范公示服务制度,展示工商机关良好的服务形象;通过规范公示执法制度程序,接受社会监督,树立工商机关的廉洁执法形象。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烘托性载体,特定的硬件建设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如结合本单位实际设置必要的宣传条幅、廉政警示格言、廉政文化宣传栏地、廉政活动室等,使广大干部职工的廉政意识在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中受到感悟和影响;使与工商机关相接触的管理相对人、社会各界感受到工商机关的廉政亲和力,从而提升部门的廉政形象。

此外,形象文化建设还体现在执法人员的仪表、着装和部门执法活动的公正、透明等方面,上述方面的表现做为廉政文化建设的基础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信息科技文化建设要显示工商廉政文化的内涵

工商机关监管执法手段现代化的特点和表现的形式之一就是网络信息化建设。日常办公自动化、综合业务网络化、内部会议视频化、政务公开网络透明化和对外服务网络开放化等等,

为工商机关的执法服务、廉政文化建设注入了科技动力。

充分利用工商系统内网(专网)与外网(互联网)的互动平台,传递和发送执法服务信息、工商机关廉政建设的信息资料,是工商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份。

巩固和占领网络阵地,充分发挥网络方便、快捷、高效的特点,通过文字、图象、电子邮件等多种传播方式,以开办“廉政论坛”等多种形式,开展生动、直观的网上反腐倡廉教育;通过“电子政务”公开服务承诺事项、有关廉政制度等,扩大工商机关的影响力,漳显工商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色。

(三)行为文化建设要表现人员和部门的廉洁形象

加强工商机关执法人员的行为管理,矫正和克服不良习气,树立工商人员亲民、廉洁的形象,是工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促进工商执法人员廉洁从政的重要举措。

廉政文化通过一系列为人们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来约束和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指导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自觉加以纠正,起到促进廉洁自律的作用。

就工商机关而言,一是要通过廉政文化教育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法服务理念,正确把握“为谁执法”、“为谁服务”;二是要健全人员管理制度,完善用人机制,真正使人员从思想到行为都符合监管执法、服务群众的要求;三是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和“读廉政书、听廉政歌、看廉政片、做廉政事”等主题教育,不断提高人员的尊纪守法意识,使人员的执法服务行为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就工商机关的部门整体行为而言,要将本单位的执法服务活动纳入群众的监督之下,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在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和进行各种执法活动中,要严肃部门的形象纪律,做到“违纪必纠,执纪必严”,强化全体人员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要广泛通过报刊、电视、公益广告等媒体宣传工商机关的形象,扩大社会正面影响效应;要通过案件回访 ,开展社会(行风政风)测评、走访社会各界等多种形式,广纳意见和建议;要严格规范部门的监管执法行为,依法行政。廉洁执法,文明服务;加强与质检、药监、公安、检法等部门的协作配合,通过部门协作,树立工商机关廉洁、高效、务实的部门形象。

(四)精神文化要涵显廉政文化氛围

开展廉政文化活动,必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工作,提倡载体多样化,要为广大干部职工所接受、所喜爱、使其焕发勃勃生机。廉政文化只有以其喜闻乐见的内容和丰富多彩的形式为广大干部职工所认可,才能蓬勃兴起,造成声势,升华为具有影响力的文化。

如设置文体活动设施,开展读书、棋艺、球赛、健身等文体活动,激发干部职工的参与热情。通过团体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宿感和责任感。在开展文体活动的同时,将廉政教育寓于歌咏比赛、演讲比赛、个人才艺展示、体育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之中,活跃工商廉政文化的氛围;组织开展

“创新”评选活动,以及“荣辱观”、“局兴我荣、局衰我耻”等主题征文活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激励全体干部职工的廉政、勤政意识,达到促进各项工作开展的目的。

三、工商廉政文化建设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工商廉政文化要紧扣主题

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观念是廉政文化活动的核心内容;增强法纪观念,提高自律意识是廉政文化活动后的重点内容;提高道德意识,树立荣辱观念是廉政文化的根本内容。

(二)廉政文化活动要有广泛性。只有动员和引导全体干部职工参与,活动才具有合力,才能形成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