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电子政务改革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政务改革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子政务改革

第1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实验;实验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009―8097 (2008) 12―0104―03

电子政务是由信息技术推动的一场政府改造运动,是一个不可逆转和不断演进的过程,并且正在引发一场持久的全球性政府改造运动。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长期持续地发展下去,充足而优秀的电子政务人才将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我国现实的电子政务人才状况却不容乐观,各省市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奇缺,巨大的人才缺口使得有关电子政务的人才教育培养成为了我们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目前还缺乏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但可以肯定的是,原有单一的课堂讲授式的教学方式已不能适应现代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需要。目前,国际和国内已经有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物流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面向经济管理的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验室建立起来[1]。电子政务实验室作为公共管理类的专业实验室,通过搭建电子政务的操作平台,模拟电子政务实务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运行原理,熟悉电子政务办公系统的工作规程,使学生具备现代电子政务管理的基本技能。这一通过搭建实验室,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方法已得到大家普遍的推崇,其现实意义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更好的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电子政务人才,最大程度的发挥实验室效用,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采用是至关重要的。

一 分析现状、发现问题

电子政务实验室在高校实验室建设中尚属新鲜事物,其实验的教学方法在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教学中更属起步阶段,许多具体方法和手段的运用还待探讨。目前虽有部分高校已相继建立了电子政务实验室,但由于对实验课本身以及实验教学方法的认识不够,使得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教学形式化

目前实验课大多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辅助内容和手段,实验课也是作为课程内实验而开设的。因此,已建立电子政务实验室的高校建设启动虽很快,但建设过程中重视不够,欠缺系统考虑,导致实验室建设和教学形式化[2]。很多人对电子政务实验室的作用仍然缺乏认识,没有真正意识到建设电子政务实验室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社会已越来越强调研究成果的可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电子政务实验室在学科建设整体规划中的地位及作用都还缺乏认识和研究,对实验教学设计没有从整体和远景方面考虑,建设思路不清晰。

2 实验教学方法欠缺多样性

从专业特点及课程类型来看,文经管类等人文学科与理工科有很大的不同[3]。公共管理的无定式和管理活动的灵活性、创新性,使得教科书不可能提供明确、操作性强的内容,许多理论都是高度概括出来的。这与实验教学步骤明确、操作具体的特点不相符合。因此在电子政务的实验教学上,虽强调知识的应用,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多是教师讲授操作方法,再让学生做,验证性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目前,市面上销售的电子政务教学软件也同样重在讲述工作流程,而少灵活运用的程序设计。这种机械、呆板、缺乏多样性的实验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学生创造能力和自学能力发挥的重要因素。

3 实验教学内容容易出现重复

各高校一般开设与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相关的实验课程大约有9门,但各门课程在实验课上由讲授教师随意设计,使得不同课程之间往往开设性质和内容雷同的实验。例如,《电子政务理论与实务》、《政务信息管理》和《电子政务安全保障技术》都要涉及到对政府现代办公流程的熟悉和认识;《公共行政学》和《电子政务课程实验》则都需要对政府组织机构进行学习和模拟组建。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和学生学习量的无谓增加,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 实验课缺乏多学科间的有机联系

实验内容从属于相应的课程,其功能也相对简单和受到局限,表现在实验课缺乏多学科间的互相联系[4]。隶属于公共管理学大学科门类的电子政务尤其强调多学科的交叉、综合,而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公共管理类学生而言,其本身就对所学的学科门类知识缺乏系统而整体的认识。如果在实验教学环节中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实践综合训练,学生就难以形成独立、系统的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转变思路,构建实验教学体系

《教育部关于开展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和评审工作的通知》指出,先进的实验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应当从人才培养体系整体出发,建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分层次、多模块、相互衔接的科学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5]。

人才培养方案关系到教学过程的组织和教学资源的配置,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决定着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实验资源的配置。根据目前社会对电子政务人才的需求,可以将电子政务实验教学着力于三个方面:一是培养学生电子政务基础素质,二是培养学生电子政务实践操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电子政务创新性能力。同时,为避免原有实验教学形式化的问题,应积极地将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纳入到行政管理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中,从整体和远景发展的方面进行了实验教学设计。整个构建过程可以概括为“紧扣目标、加强融合、注重能力、激励创新”。

1 紧扣目标:电子政务实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开设应紧密围绕学生即将服务的单位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根据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重技术、轻理论”的现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和岗位的需求,在专业实验教学环节中不宜开设过多的有关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类的实验内容,而应加强对政府办公机构、办公流程以及办公效率提高的实验内容的设计,这样才能满足当前所需的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人才培养的要求。

2 加强融合:按照电子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学生进行多学科的实践综合训练非常必要。本着综合各专业学科特色、发挥交叉优势的目的,除开设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外,还需增设与学科相近或实验内容具有公共性的实验课程,可称为“融合”课程的设置。具体可增设的有,人力资源管理、现代网络化管理、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等实验课程。这种“融合”课程设置的最大优点在于既能有效发挥交叉专业优势,又能让学生对公共管理这一学科门类有一个基础的系统认识,有助于学生的基础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

3 注重能力: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实验教学定位的重点。依据电子政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尤其强调学生两个方面的能力培养,实践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为此,可以按照不同实验类型对所有电子政务的实验内容(项目)进行模块化分类,设基础实验模块、综合实验模块、设计型实验模块三个层次,以便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不同能力进行训练。

4 激励创新: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都是需要后天培养的。在实验课的设计上,应重视多学科知识的融合,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综合性实验,以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设计性实验项目的开设。在电子政务实验的所有模块中,综合和设计型实验模块所占比例应超过50%。另外,在实验教学方法上,还需通过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 以学生能力培养为重点,推进实验教学改革

1 提高对实验教学的认识,打破原有的课程设置

电子政务原有的各门实验课程由教师自行设置的实验课教学模式必须被打破,应根据专业的人才培养特点,统筹规划,构建完整的实验课程体系。这样,实验教学内容容易出现重复的问题和实验课缺乏多学科间的有机联系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电子政务实验教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特点,还可综合学校的自身特色进行设置(见图1)。图中八个专业实验模块和4个辅助技术模块,按照三种实验类型分类,分别在学生4个学年中开设。基础实验模块可在大一和大二开设,综合型和设计型实验模块则在大三和大四开设。各实验模块可以独立开设,也可以与相近的讲授课程一同开设,但实验内容和实验要求必须按照电子政务实验课程体系的统一规划和标准进行开设。

2 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电子政务人才是应用型的高级管理类人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培养的重点,但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要求。“情景模拟式”的实验教学方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实验教学新方法(见图2)。这种实验教学方法的突出特点在于:一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由幕前走向幕后,以指导学生的模拟体验式学习为主。教学中教师只负责特定情景设计,问题的创设和任务布置,而学生则扮演主角,成为实验课程的中心。该教学方法从真正意义上激发了学生的潜能,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切实提高了学生自主创新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二是该实验方法要求学生必须通过组建团队才能完成整个实验项目。团队的组建就迫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这一点对于要求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管理的电子政务人才来说,极其重要。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除了组建电子政务实验室外,还可以以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蓝本,组建模拟管理实训中心。在实训中心,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如政务办公大厅、政府职能机关、政府办公室等工作场景,不仅能锻炼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未来工作的感性认识和实践适应能力,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力。这些相关情景的模拟,极大地丰富了实验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潜能。

四 加强实验教学保障,确保实验教学改革成功

实验教学改革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面广、周期较长、内容丰富、环节较多,其改革的成功与否除了靠自身环节的创新外,还需要高校从整体的角度提供保障。对于电子政务实验教学改革,目前需要学校从整体的角度提供保障的主要有以下两点:

1 加强实验教师队伍建设

优秀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验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验教学能否顺利开展的最重要的保证。电子政务实验教学体系中所要求的综合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以及大量的重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质量的实验教学效果必然需要配备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因此,一方面,原有的实验教师只是作为教辅人员的观念就必须改变。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一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师也应享有和理论教师同等的待遇和地位。这样,对实验教学的狭隘认识才会被彻底改观,实验教师才能获得岗位认同感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教学中,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也才可能进入到实验教学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为了增进与用人单位的了解,增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学校应有计划、有组织的将教师派到政府或企业去锻炼或学习,以保证产学研一体化。

2 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

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专业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学科之间相近或交叉,这在各专业的理论课上有所体现,也同样体现在其实验课上。电子政务的实验教学就往往会涉及到其他相近的几个专业的相关内容。为此,原有的按照各本科专业分别进行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方式已经不合时宜。教学单位之间各自为战的重复而浪费的低效率的实验管理模式必须改变。取而代之的应是积极的实验教学资源整合,形成综合型的实验中心,如公共管理类实验中心。包括行政管理专业在内的公共管理类各专业在中心下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要求进行实验模块的选择和组合,形成各自的人才培养实验课程体系。这样,原有实验课程管理体制中存在的浪费资源、建设的重复性等问题就可以得到极大的改进,通过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使资源相对集中,所依托的学科也能得到扩展,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综合效益。同时,各专业也可以借助实验中心,最大限度的吸收各学科的突出优势,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 孙水林.文科实践教学中心建设模式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24(6):100-103.

[2] 陈益娥.浅谈高校实验室改革与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5):253-255.

[3] 徐建评,章学拯.经管类专业实验室建设若干问题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36-138.

第2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官僚制; 信息化; 重构

[中图分类号] D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012- 0074- 02

正如总理所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随着《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通过实施,预示着我国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幕已经拉开,并将持续推进。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就是运用电子化、信息化、技术化手段实施政府管理和服务工作,使各级政府机构的政务处理电子化。随着信息化的来临,政府机构的管理和服务必将大量运用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现代电子媒介和交流技术,以打破时空限制、条块分割和层级区别,促进政府机构的重构和运作效率的提高,真正实现高效政府、规范政府、服务政府、廉洁政府的理念。

1 我国政府机构现存弊端分析

我国现有政府机构的组织形态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政府组织结构主要是矩阵制结构,即横向职能制和纵向层级制的二维组合,这种二维架构容易导致条块分割。横向职能制的组织结构由横向的若干部门构成,各部门行使不同的管理职能,部门之间相互独立,只对上级领导负责。纵向层级制的行政组织系统由纵向的若干层次构成,每一下级层次对上一层次负责,每一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均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纵向系统,在系统内部实施垂直领导。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造成机构的重复设置,致使若干行政部门分割行使职责,资源行政配置,权力高度集中,同一事务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甚至彼此打架,相互掣肘。还有不少部门集决策与执行职能于一身,甚至是集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于一身,导致权力部门化、利益部门化的现象出现。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随着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和电子政务的推进,必然显现出越来越多的弊端。

(1) 机构的重叠和冗员的过多,这已经成为我国政府机构为社会公众所谈及的最大诟病。以往为了适应工作发展的需要,成立了一系列的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委员会等,必然增设机构,配置人员。但随着工作的结束,相关的机构和人员继续存在,并没有适时作出裁撤或调整。这样政府机构日渐膨胀,人员也只增不减。毋庸讳言,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社会公众关注撤并了哪些部门、人员如何安置等,这当然是政府机构改革当前面临的最大问题。

(2) 权责不一致或者不够明晰,导致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当前政府机构中常常因为权责不一致,权责不够清晰、政出多门、互相牵制、推诿扯皮、争功诿过。这就是没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来为政府机构作组织整体性规划,从而一方面争权,利用繁复的行政审批手续成为玩法弄权、借机牟利的工具,另一方面推责,养成消极保守的态度,降低公众的信心,损坏政府的形象。

(3) 分层负责不足降低政府行政绩效。官僚制要求相应层级赋予相应权力并一级对一级负责,但目前我国政府分层负责制并未能真正贯彻落实。这就造成很多一般性、常规性的事务工作都需要层层汇报请示,或者多个相关部门会签处理。所以,这种分层负责不足的现象一方面严重影响行政效率和行政执行力度,另一方面也容易导致社会公众对政府机构冗长的办事流程不满情绪。

2 电子政务与官僚制

所谓“官僚制”,又称为“科层制”、“层级制”,主要是由马克斯·韦伯构建的行政组织范式。这一范式强调: ① 在职能基础上进行劳动分工; ② 严格规定等级层次结构;③ 运用规章制度明确划分责权; ④ 人际关系非人性化;⑤ 工作程序系统化; ⑥ 以业务能力作为选拔提升的依据。其中,层级结构是该范式的核心。

西方的“重塑政府”意味着对传统官僚制的挑战,意味着在组织内部和组织周围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组织外部,新技术时代特别是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正在日益改变和调整着各种社会关系。在组织内部,组织模型变得多样化和复杂化。电子政务解构并重组着政府机构,政府组织结构由金字塔型逐渐向扁平化发展,政府组织的规模也将逐渐缩小。正如约翰·奈斯比特所说:“计算机将摧毁政治领域的金字塔”。他曾对网络状态下的政府寄予厚望,“我们建立等级森严的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是因为我们需要掌握下属的去向以及他们完成任务的情况。而有了计算机帮助,我们可以采用平行联系的方法重新设计我们的组织结构。”

但这是否就意味着在政府组织机构的设置上要“摒弃官僚制”,用新的行政组织范式将其取而代之。其实不可否认,官僚制仍是当前最有效、最流行和最成功的组织“元工具”。因为从运行情况来看,官僚制仍然是稳定且有效率的政府机构组织形式之一。官僚制在政府机构的重构中仍起主导作用,它需要的是与时俱进的修正,绝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正如有学者预言,“当代任何一个国家的任何一次行政改革,不管它激烈、彻底到什么程度,都不可能根本废除官僚制。”反过来,虽然目前官僚制仍是政府机构的根基。但电子政务至少为人们提供了对政府机构组织形态变革崭新的理念,去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这才是最重要的。

3 电子政务对政府机构的静态重构

电子政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意味着政府管理方式的创新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则需要对政府组织结构进行重构。因此,电子政务必将与改变政府的组织结构紧密相联,必将发挥促进行政组织重组的功能。电子政务对政府组织结构的静态重构,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促进政府组织结构网络化。按照传统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划分理论,官僚制政府采用的是金字塔型组织结构模式,政府自上而下分层级分部门来组建整体架构,高层政府垄断信息,而下层政府和公众至多只能掌握有限的局部信息。电子政务则推动政府组织结构向矩阵制组织结构转变。矩阵制组织结构是一种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有效模式。电子政务充分运用通信、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开放的、互动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信息可通过网络在一切个体中平等地流动、快速地传递,甚至形成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信息流。这就打破了传统政府机构的组织界限,将集权式的管理模式过渡到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多途径的扁平管理模式。电子政务所具有的这种发散式的网络传播途径,使中央政府的政令能够畅通无阻地抵达最基层的政府机构;反之,最基层的反馈也能迅速地向上传递,同级政府部门之间不再被地理边界或大门围墙所阻隔,传统垂直的组织层级信息传递功能被网络所替代。

(2) 促进政府组织结构扁平化。现有金字塔型的政府机构的组织形态基本可以划分为3个层级:① 位于金字塔的顶端的决策层;② 位于金字塔的底部的执行层;③ 介于二者之间的金字塔中部的管理层。这种管理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依赖着中间的管理层,既依靠他们处理政府内部的纵向信息流,又要通过他们对政府的活动进行协调和控制,其结果是中间管理层变得越来越臃肿,成为政府结构中最庞大的一块。由于决策过分集中,刚性较大,对形势和市场的变化作出及时和正确的回应相当困难。中间管理层是信息通信技术落后的产物,它的存在既减缓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又易造成信息的严重失真。电子政务通过现代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信息网络化共享,大家通过网络直接捕获、收集、分享、处理、传递信息资源,中间管理层基于此完全可以裁减甚至取消,以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直接沟通,执行层与决策层的无缝衔接。

4 电子政务对政府机构的动态重构

电子政务不仅对政府机构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构,而且将使政府机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得到变革和创新,推动政府机构的职能转变,产生更为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1) 推动政府机构功能多样化。电子政务将改变过去政府机构单一的管理功能,推动政府机构向管理、服务、采购等多功能转变。电子政务搭建的信息网络可以使政府机构在指令传递、行政决策、调控监管等管理工作中,发挥更加高效、优质、务实的管理功能。电子政务也能提供信息平台,让社会公众获得真实、准确、全面、及时的自己需要的而且也可以了解的信息,保证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证公共服务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电子政务还能技术支持政府采购的信息化和公开化,不仅使政府机构的采购消费功能得以便捷实现,也通过网络监管和信息公开避免腐败问题的产生。

(2) 推动政府机构信息公开化。电子政务可以增加政府机构的透明度,真正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各级政府机构通过统一的信息服务平台, 将权力交给机器,可以防止信息被少数人专用或有选择性地公开,使每一个人都具有获得政府提供信息服务的权力,使信息应用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和每个地理区域,从而保证信息的公用性与透明度。社会公众也可以通过在这个电子服务平台上共享信息, 大大缩短政府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距离,通过信息的知晓、共享实现良性互动。

主要参考文献

[1] 黄璜. 理解电子政务——从理论到实践[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陈慧. 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生产力研究,2011(12).

[3] 邹红兵. 电子政务发展的政府基础构建研究[J]. 商业时代,2011(28).

第3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体制改革;电子政务

引言

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政府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发生的以后总具有革命性之的变革,这样的变化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以及行政管理的体制改革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也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创新性工程内容,电子政务的出现和发展,都切实的反映出当今社会中政府在行政管理方面提出来的客观性发展需求,同时也真实的反映出社会信息发展的特点以及规律,具有十分强烈的时代感和时代特征。电子政务的加入和发展,都是目前我国政府不可或缺的发展动力。

1 我国行政管理的现状

1.1 管理方法无法满足效率需求

目前,我国的政府管理方式,从某个方面来说,在具有计划的经济时代中都留有相关的痕迹,传统中的行政结构是一种层层向下的传递方法,在这种结构当中,分了很多层次,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人为的扭曲以及结构的耗散等现象,连接上下级的中间管理层通常是信息技术最为落后的部分,因此,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效率和速度都出现了下降。除此之外,管理方式的落后对行政的效率提高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对于项目的审批过程中,经常会有很多必要的以及不必要的内容和程序,每个部分都无法清除的划分出具体的职责,这也造成腐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1.2 双向沟通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完全有一种的存在,着和政府中的多种繁文缛节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这也和人民对政府的有效监督之间有着一定程度的关系,当今社会,我国的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任何举措,很少让群众对其进行评判和审视,透明行政完全成为了一句口头目标,对外公开的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听过传统媒体对其进行相关的报道,这种信息的传播形式严重的缺乏连续性和高效性,公众的检查十分不方便,很大程度上将政府中的准确信息进行了垄断,同时也将政府活动的透明程度进行了遮盖。

1.3 职能滞后定位误区

我国的行政管理不断的进行着探索和发展,政府中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进行调整和更新,从整体上的角度而言,我国在相关方面还存在滞后的现象:第一,我国的内部体制改革较滞后于我国的对外开放;第二,我国争睹管理的体制改革较滞后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发展进程;第三,我国的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于我国的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我国的职能方面应该准确的定位于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经济调节和社会管理四个方面。除此之外,我国的政府职能经常出现越位、缺位以及错位的情况,工作时都将自我放在中心。

1.4 运行不透明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不同级别政府都相对加强了政府的运行透明度,例如:决策的公开、政务的公开等,但是这些提出来的做法都还只是停在表面,既没有将其制度化,也没有对其进行实质上的操作,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在这个方面,绝大多数都取决于相关方面的官员意愿,偶然性和随意性都十分强烈。在部门之间,有些部门身兼多职,而有些部门无事一身轻,整体结构十分混乱不合理,不同层级之间在参与、主动和积极上都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2 云电子技术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1 云电子技术可提高工作效率

例如行政审批,在政府工作内容中,行政审批是工作内容较多且较为复杂的一个工作方向,涉及到的审批内容往往由很多复杂的工作程序,仅依靠人工对其进行整体的工作,不仅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工作压力大,还有可能出错,将电子政务加入到行政工程当中后,其组织的结构会出现很大的变化,结构中国的中间部分管理层会护肩的缩减甚至取消,这也使得行政运作的程序和环节大大的被简化。网络化技术的加入,为行政管理提供了诸多新型的技术手段,信息的收集、处理、传递和沟通都可以通过这些技术变得更加经济和快捷。除此之外,电子政务可以在不影响工作,不降低工作效率的前提条件下,对行政方面的工作人员进行裁减,避免出现诸多不必要的繁琐流程,并且,由于网络技术的加入,信息的和分享不会受到限制,信息的准确性也会提高,失误和失真的情况会大大的减少,整体上提高了工作的效率。

2.2 云电子技术可更加科学民主

准确的信息是做出准确决策的基础,具有科学化的决策需要相关方面的信息具有质量上的保证。电子政务的充分利用,可以为作出决策的人提供十分完整且准确的信息内容,然后通过搞科学技术对其进行分析、选择和储存,大量吸取多方面的经验,提高工作的效率,通过进行多种多样的模拟,对决策的确定和选择起到最佳的帮助作用。例如在网上办事大厅方面,通过电子云网络技术,将政府机构进行了深化的改革,相关工作也从集权行使逐渐向分散形式的方向进行转化,完全的改变了传统的工作形式,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所掌握的权力都被分散开来,避免了的现象发生,同时,网络技术可以快速有效的将群众的反馈意见以及举报内容等进行沟通,提高了群众对政府工作人员的工作监督和有效检查。另外,政府管理的工作由于网络技术的加入,使得其更加的具有科学化、现代化和自动化的方向发展,管理的工作内容更加的公开和透明。

2.3 云电子技术改变传统观念和人员认知

网络技术的加入还将服务工作中的接收人员和提供人员之间的距离进行了缩短。传统的工作模式往往在政府部门当中打转转,意见简单的事情需要来往奔波于许多个不同的部门,并且来来回回需要跑很多次进行报批,电子政务将管理中的理念进行了改变民众和政府之间的交流变得更加方便和准确,减少了群攻在时间上和经济上的负担,政府可以设计出专门的政府网站,为群众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例如电子监察系统,最初的传统工作形式就是以人为主,监察的工作全部都由人来完成,在工作的过程中,人对其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的工作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将云电子技术进行应用之后,工作人员会逐渐发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电子化的网络政府发展中,人们需要面对的是一项十分复杂,并且要求以个人的形式来采取负责,需要依赖高科学技术设备来开展工作的一项工作内容,这些方面都对相关方面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的能力方面以及自身的知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灵活的采用诸多先进技术,在对其进行支配的同时,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知识,不断的进行学习,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适应能力,充分的了解诸多技术内容。

第4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省级政府;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D6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推进,政府信息化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其中电子政务首当其冲,其建设的深度和幅度不断提高,在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中不断深入。伴随着行政审批制度的落实,政府门户网站的成熟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我国处在经济社会转型期,省级政府无论在行政管理的职权范围上还是行政层级上对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区域电子政务研究的核心,在国家的电子政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如何发展省会级城市电子政务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地级市以下政府往往直接跟社会公众打交道,担负着直接为社会公众服务的职能,因此我们把地级市和区县级政府定义为“基层政府”,把省级政府和副省级城市定义为“非基层政府”。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后者,也称为省级政府,包括全国23个省,5个自治区及4个直辖市的政府以及15个副省级城市。

一、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起始于早期的办公自动化、政府上网。1999年伴随着金字工程的纵向展开,带动了各级政府电子政务的发展的步伐,为政府职能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进行了有利的探索。

(一)从国家层面上看来。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取得阶段性进步。无论是使用以“电子政务成熟度”为代表的评估体系,还是门户网站的直接使用中,都已证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一个健康发展的渐进过程。在全国的电子政务的版图中,呈现着几种态势:从电子政务开展时间上看,超过半数的地方政府开展电子政务超过五年,超过八成的地方政府超过一年,其中尚未开展电子政务的地方政府少于一成;从建设区域上看来,东部地区明显领先于中西部;从建设级别上看来,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明显领先于基层政府。

(二)从各省电子政务发展看来。存在以下几种趋势:第一,在省内比较中,城市间发展不均衡。由于各省省情不同,省内城市受经济发展、资金投入、技术环境等因素制约,其电子政务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这种状况是电子政务发展的必然现象;第二,在发展方向上,电子政务正在向基层延伸。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延伸有两个方向:一方面城市电子政务建设向社区延伸;另一方面整体建设已经延伸至乡镇一级,个别地区已经开始了农村电子政务建设的尝试;第三,整体建设中,电子政务的投入――产出效益有待提高。资料显示,省级政府每年电子政务维护资金充裕,其中超过六成年维护经费超过50万元,相比之下,电子政务的成熟度及满意度显得有些滞后。

二、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门户网站建设重点有待调整。政府门户网站是电子政务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也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目前,我国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截至2008年,全国政府域名()下的网站发展到30,913个,100%的省级政府和国务院组成部门、98.5%的地市级政府,以及初步统计超过85%的县区级政府已经建立了政府网站。同时,我国政府网站建设在提供的基本服务功能方面,地区的差距逐渐缩小,但在增强双向互动和网上事务处理能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方面,地区差异仍十分明显。在门户网站的建设中,除了目前普遍的功能外,不同级别政府应根据自身特点重点建设相应的功能,根据自身建设的情况选择不同策略和重点。从目前学术界对政府门户网站的评估中看出,多数网站在政务公开方面得到满意评价,信息能力强,实用性差,参与性有待加强。由此可见,调整方向的重点是政府网站的互动环节和服务能力。

(二)缺少评估、定位和规划。目前,电子政务的评估方法,评估内容不尽相同,国家没有出台相应的评估体制,这在一方面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总体看来,本着服务理念打造的电子政务,应该把服务能力放在评估的首位。在评估主体和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省政府应该通过科研机构的评估或社会相关部门对电子政务的综合排名,了解省内电子政务建设的基本情况。据资料显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中,某些政府投入不足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共存,这说明了有些政府没有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和规划。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省级政府作为指导机构,通过掌握本省电子信息的发展状况,结合本省省情,准确定位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现状,有目的、有步骤地规划本省电子政务的发展方向和步伐。据悉,广东省政府已经把电子政务写入本省的“十二五”规划中,把电子政务建设当作日常工作来管理,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三)电子政务立法滞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相比之下,立法的缺失不能满足电子政务日益发展的需要。这种法制环境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法律效力不严谨。一些地方省市也先后出台或启动了电子政务建设的相关管理制度。例如,浙江省制定了《我省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云南省制定了《云南省电子政务管理办法》。上海市了《上海市市本级信息化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试行)》,为信息化项目预算审核工作做出了制度性安排。但是,我国现存电子政务的规定大多属于部委规章或者地方立法,效力和层级比较低,不利于树立电子政务的法律权威。第二,法制环境不成熟。总的看来,电子政务的整体法制环境薄弱,在一项调查中显示,“法制环境不成熟”已经成为 “电子政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的第二重要因素,可见法制环境的缺失已严重影响到电子政务项目建设。

三、推进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基于以上研究,笔者认为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方向应注重核心环节的开发与应用,打造适合地方发展的电子政务系统,提高可操作性和应用性,建立公共服务新模式。

(一)结合行政体制改革,增强节点作用。省会城市的电子政务建设对上结合中央,对下指导地市、县级政府,在同层级上又连接着其他省级政府的电子政务系统,在整个网络状的政务信息化建设中,处于关键节点。如何发挥上传下达,信息的通畅传递是建设的主要方向。目前的行政体制改革,呼声最高的就是大部制建设和省管县工程。在这两种改革中,省级政府的角色分别为参与者和主导者。一方面在中央政府大部制的建设中,信息共享和整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省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用“以业务为主线”的整合,解决电子政务中跨部门业务协调问题,以“大部制”为契机,推动电子政务应用协同建设;另一方面在我国地方行政层级变革中,省直管县使地方行政层级直接改变,同时电子政务建设也要紧跟其后,省级政府和县级政府部门应预先留好电子政务系统的接口,减少体制改革过程中对电子政务的直接冲击,以“省管县”为出发点,带动省级政府电子政务总体建设的整合。可以说,“大部制”和“省管县”工程是“从上到下”和“从下至上”两个方面的行政结构性改革,处在中间的省级政府正是节点之所在,发挥省级政府在资源和区位上的优势,在改革的同时做好电子政务系统的协同与资源的整合,稳固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

(二)结合门户网站建设,提高网站使用效率。政府门户网站是政务公开和服务型政府两大主导思想在落实过程中所必须凭借的重要平台,在未来的电子政务规划中,政府门户网站必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当增强实用性和易用性。网站的普及目的之一就是调节信息的不对称性,方便百姓生活,节约社会成本。这方面,省级政府可以采取以流程为主线的方式,加强政务网络办理的程序化,使典型政务流程能够实现网络办理,并以典型政务流程带动其他流程的网络办理普及,给公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增强网站的互动性。信息的交流离不开双方的互动,互动是网站建设的重点,也是提高公众参与、政府透明度的途径。门户网站的使用效率直接反映了电子政务与传统政务的融合度,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使更多公众关注门户网站,提高网站的使用率。

(三)提高信息安全,加强立法环境建设。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被黑客攻击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对政府信息是一种严重威胁,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巨大冲击。在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阶段,缺少必要的法律法规使其自身发展捉襟见肘。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问题,电子政务的发展速度是立法速度无法赶上的。这就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不能要求面面俱到,应注意循序渐进,有重点、有步骤地稳步进行。既要奠定立法环境的基础,又要保证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法律保障得以实施。目前,电子政务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子签名的有效性、信息公开程度等方面做出规定或者司法解释。制定电子政务时应当充分考虑到本省电子政务的特点,参考国家及国际电子政务的立法原则,避免在调整电子政务关系时出现法律冲突。省级政府要充分利用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优势,结合本省发展状况给予适合发展的政策及法规解释,营造适合省级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法律环境,推进政府信息化的稳步实施。

(作者单位: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2008中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大型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信息化建设,2009.1.

[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5.

第5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行政改革;服务型政府;

电子政务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带动私营部门迅速发生转变,对传统的官僚制政府带来巨大冲击,西方各国的传统公共行政陷入了举步维艰状态,政府面临着一系列难以逾越的治理困境。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欧美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各国,相继掀起了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这些改革不仅发生于西方主要的发达国家,在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回应,从而形成了全球化的公共行政改革浪潮,这股改革浪潮被人们习惯称之为“新公共管理运动”,这是对政府治理新模式的一种尝试,也标志着政府运作方式的转变。

1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

新公共管理理论在20世纪的80年代的美国诞生并迅速扩及到西方各国,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主要理论指南。新公共管理理论以现代经济学和私营部门(企业)管理理论为基础,将公共选择和交易成本理论作为依据,提出政府应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在公共行政组织的运营方式上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建立一个民主、负责、高效、透明的政府行政管理框架。新公共管理的代表——奥斯本、盖布勒所著的《重塑政府》中所倡导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突出了新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理念,即管理的自由化和市场化,该理论被视为新公共管理的理论核心。它强调政府的运作低效,主要在于政府行政体制,并试图把企业经营管理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移植到政府中去,使政府这类公共组织能像企业那样,低成本、低消耗与高效率。

2新公共管理对于电子政务的重大意义

2.1新公共管理是电子政务产生的催发剂电子政务(E-administration)是是政府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和公共行政改革发展要求的一种新的政务运行模式。从实质上说,电子政务就是政府部门运用现代信息通信和网络技术,借助先进管理思想,对现有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进行优化组合后,重新构造的新的政府管理形态,在互联网上构建一个跨越时间、地点、部门,以顾客满意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虚拟政府,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电子政务为新公共管理所追求的服务型政府目标提供了重要的功能支持.新公共管理对于政府的职能定位成为电子政务实施的重要影响因素。

2.2新公共管理的主要特征在电子政务构建中得到体现(1)公共性和公平性。新公共管理的对象是社会公共事务和公共服务,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因此,尊重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政策的公正、公平、公开就成了公共管理的应有之义。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政务信息公开。推进电子政务建设,使之成为政府与公众沟通的重要渠道。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公众参与行政决策和公共管理活动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机遇,保障了公众的参与权和监督权,也使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时是否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成为衡量政府管理的合理性、政府服务的有效性和政府决策的科学性的关键指标。(2)合法性。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严格遵守规则,要求公共管理必须在宪法和法律法规许可的框架内进行,对公共权力必须进行约束,使其在合法合理的范围内行使,才是实现公共管理服务公众的宗旨与目标的前提。公共权力从根本上来源于公众,公共管理必须服从公共利益,否则就失去了其行使公共权力的合法性。电子政务的实施,扩展了公众参与政府监督的渠道,强化了行政过程监督机制的功能。(3)回应性和效能性。新公共管理提倡公众应保有对公共管理特别是公共决策过程的较高参与度,同时要求公共管理体制具有灵敏的社会感知力,政府能始终保持对公众和社会的关注,才能确保公共决策系统的开放和有效的输出、反馈,实现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电子政务不但可以让公众在第一时间对政府行为做出反应,而且可以通过技术手段保证公众所反应的信息是尽可能真实有效的。电子政务的网络空间、整合与连接、及时性、去中心化等特性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开拓了广阔前景,大大增加其参与的广度和深度,有效地提高了公共政策的准确性、科学性和合理性。

3新公共管理对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启示

面对西欧和北美公共服务网站以及政府内部网络建设的逐渐改善和升级,我国政府也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大力支持电子政务的发展。早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开始在全国政府系统推行办公自动化,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先后建成了国家信息网络“,十二金工程”,以及3000多个大中型基础数据库,出台了电子政务政策、法规和标准,包括《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以及《“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都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内容和措施做出了明确规定。我国的电子政务已经发展到一个涉及公务领域、公众部门、跨地域的综合性行政网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目标,2014年2月27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正式成立,对电子政务建设进行重要部署。新时期我国改革开发持续深化,公众对行政体制改革、提高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增强民利的要求不断提升,同时,超高速宽带网络、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电子政务所依托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新时期电子政务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要与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充分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和政务深度融合起来。

3.1加强信息技术与政务的高度融合,保证信息利用的“全民性”。电子政务的体系架构和实现方式要和新技术环境保持一致,将资源的有效利用始终与应用目的保持一致,将信息技术与政务高度融合,使电子政务的发展符合信息化条件下政府履行职责的新要求,力求实际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3.2加强信息共享,充分利用政府信息。加强互联网平台建设,对政府部门的各种资源进行无障碍沟通和整合,把信息汇总并整合处理,形成有层次、有条理的内容公布给大众,让公众能够方便快速地寻找到所需信息,由跨部门协同形成社会参与公共治理的良好格局,将大幅度提升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3.3加强电子政务的安全建设,保证信息的安全保密和数据的安全存储。电子政务在运行时候除了要求顺畅便捷,也要保证正常情况下使得电子政务的基础设施不被破坏、信息内容不丢失不篡改和信息应用服务的正常便捷,这也是电子政务安全建设的基本要求。

3.4加强电子政务的立法,建立法律法规保障体系。电子政务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它的建设和发展还在不断的探索中,一个良好法治环境是其高效、快速、健康发展的保障。在推行电子政务的过程中,我国先后颁布了许多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但由于各地实情不同,可以依据各地区情况自定法规条例,以完善各地区的电子政务,达到化整为零的效果。

3.5加强信息人才的培养,转变公务员在电子政务中的角色定位。电子政务顺利推进不仅依靠信息技术,还要依靠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从事电子政务的人员既要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又得熟悉政府管理和服务运作流程。政府应大力支持电子政务专业的设置和培养,加大对电子政务科研机构的投入,结合国情,做好电子政务的人才培养工作。

【参考文献】

[1]奥斯本、盖普勒.政府改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2]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

[3]杨路明.电子政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年版

[4]孟庆国,樊博.电子政务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杜治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互动[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张康之.论“公共性”及其在公共行政中的实现[J].东南学术,2005(1):49-55

[7]李小勇.浅谈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启示[J].市场论坛,2012(6):14-15

[8]高瑞.浅析我国行政管理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的改革趋势[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1(06).

[9]王洛忠.我国转型期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58):86-88

第6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 立法 部门利益

如何避免电子政务在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之争?其主要从电子政务立法主体、立法理念、立法过程及立法执行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1.电子政务立法的主体来分析

1.1建立一个权威的电子政务立法主管部门。政府是政策制定的主体,但政府各个部门在政策制定的过程中存在着职能不清、牵扯不明的现象,同时电子政务立法是涉及到政府多个职能部门的相关性法令,必定会造成多方部门利益集团的干预,引发利益冲突而阻碍电子政务立法的开展。因此,在电子政务立法的过程中,政府需要建立一个权威的电子政务立法主管部门,负责明确各部门的权责规范,保证部门的权责统一,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责任的逃避,同时协调相关部门的利益,实现各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从而避免因不同部门间因权力分配而引发的冲突,减少冲突成本;

1.2建立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多主体参与机制。目前我国政府政策的参与主体主要是党和政府,然而,电子政务的核心是完善与政务相关的各项管理,政府是电子政务立法实施的对象,是直接的利益攸关者,因此,由政府部门直接作为电子政务立法的参与主体必会造成各部门利益的争夺,在此种情况下,引入“第三机制”,如专项的非政府政策制定机构参与政策制定环节,能够在减少部门利益争夺的同时有效的保证政策制定的科学性;

1.3完善电子政务立法的利益主体参与机制。公众是电子政务立法的直接利益主体,因此要建立公众表达机制,将公众纳入电子政务立法的主体范围,维护公众的利益表达权利,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政府内部各部门间的利益争夺,将行政人员对部门内部利益的争夺引入对公众权益的维护中去。

2.从电子政务立法的理论原则来分析

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电子政务立法的理念。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部门利益争夺从根本上说是政府部门、政府工作人员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公民是公权力的来源,一切公权力的行使都必须要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出发点,因此针对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部门权力滥用这种现象,需要从理念出发减少政府官员的“官本位”思想,建立“以公众为中心”的立法理念,保证权力行使对象的需求,减少部门间利用公权力而产生的冲突。

3.从电子政务立法的过程来分析

3.1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立法的意志综合机制。电子政务立法涉及到多主体多对象的权益的表达,从不同政府部门到不同权益主体的群众,众多主体的不同权益需要得到充分的表达就需要建立一个电子政务立法的意志综合机制,对利益进行整合,以减少因信息不全而导致的利益争夺。

3.2完善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减少部门间权力的滥用需要完善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包括制度监督层面上的和公众监督层面,制度层面要求规范立法程序、完善监督法律法规条例;公众层面要求刺激公众的广泛参与,引入媒体监督手段以及政府政务流程公开等等。

3.3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公共决策理论认为,要通过健全的决策机制等来维护公众利益,实现公众利益最大化。电子政务立法的目的包括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完善政府决策机制、规范政府业务处理流程、实现政府部门再造。电子政务立法与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保证立法程序的规范性,从而实现电子政务立法制定流程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减少部门权力争夺的范围。同时,政府行政体制改革有利于规范各职能部门以及行政人员的权责,从而减少部门和人员间推卸责任、滥用权力现象的发生,政府决策机制的完善有利于规范电子政务立法程序,从而规避立法过程中部门权力的涉入。

3.4借鉴国际经验,进行电子政务立法的整体规划。健全法律法规,以制度的形式确定统一的技术标准,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避免重复建设。中央充当的指导性顾问的角色,协调中央与地方意见的冲突,地方政府兼有一定的决策权,但需要在中央的确定的统一框架下针对地方具体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由此规范中央与地方在电子政务立法中的行为规范,减少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利益冲突。

3.5建立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公众表达机制。电子政务立法过程要坚持以公众利益为导向,建立健全公众表达机制,引入媒体参与政务立法过程,通过各种途径来保证公众意志在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表达。

电子政务的立法过程就是政府部门利益博弈的过程,在中国现行政治体制下,要完全避免电子政务立法过程中的冲突是不现实的,重要的是,要尝试找寻一种更佳的模式,既能够协调政府部门利益团体之间的关系,又能够保证公共利益能够得到最好的发挥,达到电子政务立法在程序和结构上的的最优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宝军. 电子政务建设中利益相关者的角色定位[J]. 行政论坛.2003.3

[2]刘志平. 我国立法过程中部门利益冲突问题的解决[J].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第7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障碍;对策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3) 20-0000-01

当前中国社会已经逐步进入经济信息化、全球化的发展阶段,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以及服务质量急需大幅提高,电子政务的出现与发展恰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它已成为有效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必备条件。随着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开展,政府电子信息总量存储在不断加大,已经逐渐形成了政府信息开发及共享的基本环境。但是,由于受限于行政体制、传统观念、管理模式、技术手段等不同因素的制约,我国政府信息并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展,严重影响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降低了政府决策和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含义

电子信息资源共享是建立在电子政务环境的基础之上,由政府进行收集、创造、利用、分析、传播以及传播信息的一项系统工程,这种体系的建立并不是单一的将先进的电子信息应用技术替代传统的手工工作,而是在管理手段层面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对政府的工作职能、决策方式、组织结构、运行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调整和创新,目的在于增强政府工作的竞争力,提高政府的职能水平。

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的共享实际上就是将电子政务信息在资源上进行整合,优化资源配置,在政府各部门、企业、群众间建立优化联系,合理分配电子政务信息的布局以及时空分布,进而实现网络电子政务环境下信息资源地理分配零间隙的共享。在满足人民群众对政府信息自大需求的同时,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最优化使用率。

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性分析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建立有助于实现政府信息化、社会信息化的形成,能够重新塑造政府的公共形象,提高政府的行政工作效率,改善公职部门的服务质量,我国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存在以下必要性:(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满足政府电子政务体系建设的内在需求;(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政府实现民主化、科学化、高效率的管理模式;(3)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是我国经济建设发展,社会信息化的必要手段;(4)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能够帮助我国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国际市场。

三、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存在的障碍

(一)不同地区发展程度存在“鸿沟”。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等级的各级政府在电子政务环境建设当中存在较大差异,在信息资源的拥有及应用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逐渐形成了看不见、摸不到的“数字鸿沟”,造成这种现象的本质在于因特网兴起随之而来的新兴信息技术在应用和普及方面个地区及各级政府间存在着不平衡性,彼此间差距较大,无法有效形成资源共享,并且这种彼此间的差距还在呈增长趋势。

(二)信息资源形成壁垒屏障。政府信息数据库是各地方以及各级政府电子政务建设的成果所在,但是受到我国传统的政治体制束缚,政府与政府彼此间各自为政,自行制定各自的信息化标准,且较不成熟,形成了许多不规范的信息数据库,各职能部门间缺乏有效的沟通,逐步形成壁垒屏障,大大降低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效率。

(三)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基础建设较差。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制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扔处于滞后状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速度远落后于公众对社会信息的需求度。当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存在电子信息总量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资金、信息质量不高、检索途径单一等主要特点。

(四)相关行政法规设立滞后。虽然近年来我国逐步设立了电子政务相关的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等,但相比于我国高速发展的电子政府体系建设还处于严重的落后阶段,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信息自有、信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国际信息以及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法律建设还不够健全,法律法规的滞后已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共享形成了严重的制约。

四、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对策

(一)深化管理模式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当前我国政府正处在职能转型阶段,逐步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目的在于搞好经济社会建设,注重公共服务及社会管理工作,通过深入管理模式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和创新,逐步形成分权民利模式,能够有助于提高政府信息共享,减少政府信息在传递和反映的节点,使信息反馈共享更迅速、快捷,实现社会公众于政府共同参政的目标。

(二)建立信息标准化机制,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创新。实现我国电子政务工程的标准化是保障电子政务工程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建设,是实现电子政务系统彼此间信息共享、相互联系、安全写作的重要前提保障,国家电子政务工程主管部门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对电子政务系统进行整体性、标准化、规范性的建设,通过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和改革,为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性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三)注重自主、自控权,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电子政务各项职能的基本运行要依赖于电子信息的安全保障,在这里信息的安全已经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性问题,它已经上升为关乎国家安全、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的重要战略地位。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可以确保政府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以及可操控性,是政府信息资源共享的必要前提,当前我国要注重对信息安全产品的自及自控权,对安全体系建设进行科学不知和全局配套,构筑一套真正具备自以及自控权的政府信息资源安全保障体系。

参考文献:

[1]黄萃.中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开发的制度障碍分析[J].电子政务,2005(13):45-50.

第8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1.信息化的操作方式

电子政务日趋完善的发展,促使政府管理方式与社会经济等政策的调控开始面向信息化发展方向。在运用电子政务的时代背景下,政府对社会经济进行管理与调控的重要手段,例如,市场经济调节、通货膨胀调控与行政系统管理等,都需要通过电子网络对各种各样的社会、政治、经济等信息进行收集、研究与处理,并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对政府的各种反馈消息进行及时。电子政务的运用可以促进政府更为迅速精准地管理与调控各种社会矛盾冲突与利益纠纷等,并有助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高效完成。

2.虚拟化的应用对象

当今社会出现了很多虚拟化的主体,例如,虚拟的公司、虚拟的家庭、虚拟的朋友、虚拟的创业、虚拟的工作等,这些虚拟主体组成了电子政务管理与调控的重要对象。当然,实体性的主体依然存在于电子政务的管理对象中,但是,从长远发展去看,随着信息、网络与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电子政务对实体性主体的重要引导功能的日渐凸显,使得电子政务的管理对象必将朝着虚拟化的主体方向发展。

3.基层化的权力实施

电子政务要求政府实权的下放,即需要将一些实际权力下放给基层政府部门。这是因为基层政府部门对于基层的实际情况最为清楚,因此,将管理基层的权力交给基层政府部门是非常必要的,基层政府部门只有具备了实职实权,才能更加有效的部署工作。从某种角度去看,电子政务催生出了“第三政府”模式,这一模式可以促进政府与企业在运作过程中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政府积极整合资源,然后以民主方式进行社会分工;企业则负责产品与劳务的组织生产。

二、结语

第9篇:电子政务改革范文

关键词 行政生态学电子政务建设民族地区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飞速进步,整个社会管理电子化、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不断加深,信息化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国家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成为整个信息化的关键,直接影响着政府的竞争力,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准。而政府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发展电子政务,它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的模式,是行政组织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行政环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通过再造传统政务流程,重塑行政组织与公民、行政环境的关系。

一、行政生态学及电子政务的内涵

(一)里格斯行政生态学

行政生态学是一门以生态学的方法研究行政现象、行政行为与行政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行政学分支学科,是研究自然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科学。里格斯通过对各国行政生态要素的分析,得出结论:影响一个国家公共行政的生态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重要的生态要素有五种,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沟通网络、符号系统以及政治构架①。

(二)电子政务的概念

所谓电子政务,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在互联网上实现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超越时间和空间及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向社会提供优质和全方位的、规范而透明的、符合国际水准的管理和服务。其核心内容是,借助互联网构建一个跨越时空、地点、部门,以公众满意度为导向的政府服务体系②。电子政务必须借助于信息技术和数学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作为政府管理的一种新模式,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政府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要对政府进行组织结构重组和业务流程再造。

(三)将行政生态学引入电子政务

行政生态学认为行政与行政环境之间存在循环和交换的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行政是与其行政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的,从而提出从行政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对行政规律进行研究。行政生态学要求对行政环境做出整体的观察和精密分析,进行宏观和微观的研究,进而正确揭示出行政运行的规律,保持行政活动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使行政管理水平得以不断提高。在研究电子政务中引入行政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有助于我们正确地揭示特定时空环境及其条件制约下,电子政务的特定发展模式与其客观政务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揭示不同国家和地区电子政务目标和策略的有效性③。

二、行政生态学视野下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面临的问题

电子政务的建设是行政管理的一部分,因而也应同客观的行政环境相适应。结合我国实际。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建设应是在客观分析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制定出相应对策。下面就以行政生态的视角,在里格斯的行政生态五要素的基础上,对制约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最为突出的三个要素,即经济要素、社会要素和沟通网络,进行客观的分析,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一)经济要素分析

地区经济差距大,“数字鸿沟”问题明显。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明显低于东南沿海地区,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的低经济水平直接导致其居民的消费水平偏低,其中居民用于通信、网络的支出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消费结构大大制约了中西部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所以,东南沿海经济较为发达地区的电子政务发展较快,而中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落后。“数字鸿沟”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进程。在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其差距在短时间内又是无法填补的,因此民族地区的电子政务的发展应适应其经济发展的客观情况。

(二)社会要素分析

1.政治环境

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还处于转型期,民族地区政治体制改革更是相对滞后,机构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从而导致现行的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不能满足,甚至阻碍了电子政务发展的要求。突出表现为,机构设置不合理,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行政流程不合理,透明度低,行政效率有待提高等。

2.文化环境

首先,由于传统思想文化沉淀阻碍了电子政务建设向着资源共享、相互关联的要求发展,现行的行政环境中的官僚体制更容易滋生和助长“官本位”的思想,这与服务型政府中“以民为本、高效透明”思想相悖。其次,我国建立电子政务的时间较短,在法律法规方面还不是很完善,尤其一些有关安全网络的法规制度还未出台,民族地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认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保密性得不到法制法规方面的保障,人为地增加了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阻力。

(三)沟通网络分析

民族地区上网公民数量较少,民族地区互联网发展滞后,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化环境尚不完备,大大制约了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沟通网在计算机上的薄弱就造成沟通网络的不畅通,从而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上对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发展的行政环境的客观分析,要促进民族电子政务发展,必须结合民族地区的行政环境,从经济、政治、文化、沟通网四个方面着手,制定一套有效的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一)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经济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转型时期,并且民族地区的经济基础、现代化程度不高。而电子政务是伴随后工业化、伴随信息化而出现的一种政府治理模式。所以,要想推进民族地区电子政务的发展,第一要务是改善民族地区的经济环境,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全面、快速的发展,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技术水平,提高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形成利于电子政务发展的居民消费结构,为电子政务的推进奠定物质条件和根本保证。

(二)加=强民族地区政府机构改革,以适应电子政务的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在技术层面以及价值层面的变迁

首先,树立以企业和居民的需求为导向,为其提供高效优质服务的职能意识,由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④;其次,内部要合理界定和划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建立合理的行政流程,加强服务的有效性和效率;再次,减少政府机构的管理层次,增加控制幅度,实现组织扁平化、网络化。总之,营造电子政务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最重要的是要改革民族地区政府管理体制,确立公民导向的政府。

(三)改善民族地区文化环境

积极转变民族地区行政人员观念,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对民族地区行政人员的价值观作合理定位,营造积极的、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培养行政人员高效、廉洁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利益观,实现从全能行政文化、人治行政文化、管制行政文化向有限行政文化、法治行政文化和服务行政文化的转变。总之,健全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安全管理,可以消除民族地区电子政务建设的人为阻力,有效地保证电子政务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民族地区网络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