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经营决策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营决策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营决策分析

第1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论文关键词:森林经营体系龄级法森林经营类型优化决策

论文摘要:转业两大体系建设和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构建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采用以组织森林经营类型为核心的龄级法森林经营体系,优化森林经营决策,能有效地解决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台理配置林地资源,发挥森林资源三大效益

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是森林经营决策的时代背景,只有建立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才能促进森林资源建设,促进林业与社会同步发展。为满足经济社会对林业多效益需求结构变化,2O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林业以两太体系建设为目标,既建设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森林多资源、多功能永续利用的时机已成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即经济体制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森林经营特别是商品林经营须能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形势要求探索并构建能促进两体系建设和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森林经营体系,实现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森林资源基础。

1森林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森林经营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表明缺乏科学的森林经营体系,森林经营还处于粗放阶段,不利于快速提升林业产业档次,不利于发挥森林三大效益,不能满足两大体系建设和两个根本性转变要求。

1.1森林经营定向化程度低

森林资源功能是多样性,某些功能之间是兼容的,而某些功能之间是相斥的森林资源须定向经营。森林资源定向经营要求:对具体林分都应确定主导培育目标,对经营范围内森林整体应确定各类森林的合理经营结构公益林的主导目标有水资源涵养保护、土壤保持、保健游憩、风景美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商品林的主导目标有优质太径材生产、一般用材生产、名忧果品生产等森林资源调查中,森林培育目标以前粗略地五大材种反映,近年则有所细化,但用材林仅分一般用材林、短轮伐期用材林两个欢级林种。营林生产中,部分林分的培育目标或者粗略、或者模糊不清;森林经营结构不合理,结构优化观念不强,用材林效益低的一般用材林为主这些现象意味着森林资源培育定向化程度低,定向经营仍处于低水平状态。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原因是森林经营中没有前瞻性地以林业需求结构变化为引导,确定并调整森林经营目标。

12森林作业法单一化和简单化倾向

作业法是根据树种和森林类型的特点,为实现一定的经营目标,从培育到采伐和更新所采用的一套完整的经营利用作业体系。每一具体林分(小班)应按龄级法或小班经营法实施相应的作业法但是,目前林业生产中太部分林分之间的作业措施并无多大区别,甚至对风景林更新采用与用材林更新一样的皆伐方式。

1.3森林经营方法不明确

森林经营方法分龄级法和小班经营法两类,两者都以小班为单位实施。龄级法的核心是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按照经营类型进行设计,每一经营类型按龄级设计作业法,每个小班(细班)归人相应的森林经营类型并按龄级套用相应的经营措施。小班经营法的核心是按经营小班进行设计和施工。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过程中,存在经营措施设计单位不明确现象,既非按经营类型设计、又非按经营小班设计,难以按照定向培育的要求进行森林经营技术设计。有些林场编案时按树种组甚至按林种计算采伐量,没有按经营单位(即森林经营类型、作业级)分别计算论证确定合理的采伐量,很难说对调整森林时间秩序能起到有利用。

2森林经营体系

2.1森林经营体系的建立

森林经营体系是将森林自然分类系统和森林经营分类系统结合起来,采取适宜的森林经营方法,分级分类组织科学的森林经营系统森林经营体系可按“经营区一林种(一级或二缀)一森林经营单位”分级组织。森林经营单位是基本的规划设计单位,龄级法以森林经营类型作为森林经营单位,小班经营法以经营小班作为森林经营单位龄级法按经营类型进行设计,有许多优点:规划设计的工作量大为减小,而且这种经营方式已基本上能满足森林定向培育、集约经营的需要,便于森林组织定量化决策。因此,目前世界各国经营林业大多采用这种方法。龄级法经营在我国林业中仍占主要地位。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是龄级法的核心,森林经营类型的蛆织随着林业形势与任务的发展而演进。我国木材林业时代不仅森林经营类型少,而且由于没有认识到森林经营类型在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和营林生产中的关键、重要作用,对森林经营类型的研究有些滞后和不够深人。森林多资源永续利用时代,森林经营类型组织应以两大体系建设为主题,以两个根本性转变为导向,以林业科技创新为依托,改革和完善森林经营模式,使森林经营能够满足人类对森林多效益需求结构的需要,使效益林业能提高生产效率并能应对林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变化的风险。

2.2森林经营体系的优化决策

以龄级法为基础的森林经营体系优化决策可通过森林经营类型优化设计、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用材林森林经营类型年龄结构优化等优化过程实现。

2.2.1森林经营类型优化设计

森林经营类型设计即根据经营范围内各小班的立地条件、位置交通条件、林分因子(如树种、起源等)、经营目的等因素合理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种类数量并命名,科学制定各森林经营类型的作业法。近年来作者编制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森林经营类型。用材林类有:杉木速生丰产用材林、实生杉木一般用材林、萌芽杉木用材林、低产杉木临时经营林、松木速生丰产用材林、松木皆伐一般用材、松木择伐用材林、柏木用材林、阔叶速生丰产用材林、阔叶皆伐一般用材林、阔叶择伐用材林。薪炭林类有:松木薪炭林、阔叶薪炭林。经济林类有:果树林、药材林、茶叶林等。防护林类有:松木防护林、杉木防护临时竖营林、阔叶防护林。特用林类有:种质资源林、松木风景林、杉木风景林、垂直郁闭阔叶风景林、水平郁团阔叶风景林、色叶风景林。竹林类有:毛竹风景林、材笋两用毛竹林、材用毛竹林、笋用毛竹林、笋用杂竹林。

制定的各森林经营类型的作业法要求科学、系统、规范。一个森林经营类型即为一个育林模式,有明确的功能目标、材种(或产品)目标、质量目标、产量目标、林分结构目标,运用植被演潜、树种选择、密度控制、土壤管理、投人产出边际分析等技术经济方法,提高科技含量,优化设计一套营林技术措施体系,达到林学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算、应用时可行。

2.2.2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

森林经营类型结构是经营范围内各经营类型的林地面积数量或百分比。由于林业经营范围辽阔性、生产任务多样性,经营类型结构优化非常必要。为达到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需作出森林经营类型结构优化决策,包括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确定、森林经营类型现状结构调整,目的是提高经营范围内林地资源配置合理性和林地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并协调森林三大效益。

林业生产周期具有长期性,森林经营类型现状结构是以前森林经营活动形成的。由于当时森林经营思想局限性、对森林功能的公众需求和林产品的市场需求发展趋势认识偏差等原因,以前不合理的森林经营决策和林业生产活动造成森林经营类型现状结构往往不台理,经营范围内林地资源配置现状往往不理想例如片面发展杉木用材林、盲目改造阔叶次生林等林业生产活动,形成生产一般性用材的森林经营类型面积偏大,而生产速生优质珍贵大径材的森林经营类型和生态公益质量高的森林经营类型面积偏小,供给与需求错位,不能有效地发挥森林三太效益。

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是符台未来需求结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当地林地资源的森林经营类型结构,各种森林经营类型面积分布呈相对理想和优化状态,此时经营范围内林地资源配置合理。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的制定需科学决策,可采用专家咨询、线性规划、目标规划等方法作出。森林经营类型目标结构不是一成不变的,目标结构的确定不是一劳永逸的,需审时度势、据森林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行修订。

森林经营类型结构调整是将经营类型现状结构逐步调整到目标结构,通过造林更新、林分改造、抚育问伐等措施发展需要的森林经营类型、减少过多的森林经营类型。同样,调整时期长短、各调整分期的调整量均需科学决策。森林经营类型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林种、树种、材种等森林结构同时得到调整和优化,所以森林经营类型优化组合能达到提高林地资源有效产出率、提高森林三太效益的效果。

2.2.3森林经营类型龄级(径级)结构优化

用材林类各森林经营类型内部的龄级结构调整是传统森林经理学主要内容。收获调整法以森林经营单位(即经营类型、作业级)为对象,把森林采伐作为调整作业级内年龄结构达到理想状态的重要措施,实现木材均衡生产、永续刹用。同龄林森林经营类型年龄结构以龄级面积分布表示,法正林、完全调整林是模式结构。择伐林森林经营类型年龄结构径阶株数分布表示,反“J”形曲线是模式结构。通过台理采伐量分析论证、经若干调整分期的采伐收获,将经营类型的现实年龄结构调整到理想年龄结构

第2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动态财务分析(DynamicFinancialAnalysis,DFA)是非寿险公司中越来越多使用的一种工具,它通过模拟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司现金流来预测公司未来的财务状况,并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DFA起源于二战时期,并在20世纪90年代应用于保险业,其最初的用途是评估偿付能力。随着计算速度和非寿险精算技术的快速发展,DFA已经发展成为非寿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工具,可以在公司的战略规划、财务管理、风险管理和日常经营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与传统的敏感性测试相比,DFA模型中考虑了影响公司运营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在随机模拟生成的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下,使用模拟方法得到未来多个时点上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的预测,然后得到所需财务变量的分布,同时输出财务报表。另一方面,DFA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记录每条模拟路径的细节,因此,当财务变量的某些结果偏离了管理层预期时,与之对应的模拟路径可以说明它们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模拟路径反向确定究竟是哪些情景假设导致了财务恶化。这使得管理层可以针对这些不利情景对公司经营策略进行调整,并将调整后的经营策略输入DFA模型查看调整效果。这个过程可以多次循环,直至不利财务结果的产生概率低于符合公司风险定位的某个小概率值。从非寿险公司风险管理的角度上看,DFA并不仅仅是一个技术,而更多的是一种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不同的DFA软件对其实现方法进行了不同的诠释。每个非寿险公司在应用DFA之前都要对自己的DFA模型进行大量的自定义,以使得DFA模型符合自身实际情况。而随着监管政策、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公司的发展,DFA模型的维护人员也需要经常对其参数和结构进行调整,以得到更切合实际的预测结果。

二、DFA模型的结构

将DFA应用于非寿险公司时,需要对DFA模型的多个模块进行设计,这些模块囊括了影响公司运营的各种因素,对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司运营情况进行模拟,并最终输出财务报表。

1、利率模块

保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都与利率有关,因此利率模块是DFA模型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利率模块包括短期利率模型、长期利率模型和通胀率模型。短期利率模型的选择需要同时考虑简便性和准确性,还要考虑到利率在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变化,即参数风险。长期利率模型可以由短期利率模型导出。通胀率一般被认为与短期利率正相关,可以通过历史数据对其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并用于预测。

2、投资模块

投资模块对各种资产的价格变化模式、久期等参数做出假设,并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对各种资产的投资比例做出限制。在投资模块中,不同风险的资产需要使用不同的折现率折现,DFA模型的维护人员可以参考投资部门的意见衡量资产风险,在无风险利率的基础上增加一个风险溢价,来计算资产的市值。另外,投资策略的不同风险偏好也可以体现在投资模块中。对于不同的经济情景和不同的偿付能力状况使用不同的投资策略,并在资产负债匹配的约束下投资,可以更真实地反映保险公司的情况。非寿险公司的资产配置一般以债券和股票为主,债券的价格通过利率模块中的假设得到,股票价格一般使用CAPM、三因素模型等定价模型模拟。投资模块对不同类型的债券分别建模,并假设公司在流动性不足时出售资产。

3、再保险模块

再保险模块体现了保险公司的再保险策略。大多数公司会购买比例再保险和超赔再保险,再保险部门向DFA模型的维护人员提供公司再保险合约的各项参数,并给出公司因未来市场环境和公司财务状态的变化可能采用的其他再保险方案。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模块来测试各种不同的再保险策略对公司财务结果的影响,以收益—风险散点图的形式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另外,再保险接受人违约风险也可以在再保险模块中考虑。再保险接受人的信用评级、历史违约概率等可以作为再保险接受人违约风险的内部因素,巨灾、宏观经济环境等可以作为再保险接受人违约风险的外部因素。

4、承保模块

承保模块中一般使用市场类型的转换概率矩阵来描述市场环境的变化,然后根据市场环境的类型对保费增长率和费率等做出假设。然而,由于我国的保险市场运行时间较短,保险业如今的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已有文献对于我国非寿险承保周期的探讨也尚未有定论。由于历史数据不足,国外使用较成熟的转换概率矩阵方法对于我国目前来说缺乏必需的使用条件。我们可以参考当前国内外的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和我国短期经济发展规划(比如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然后根据行业的平均保费增长速度和公司的短期业务规划来确定各险种的保费增长率假设。

5、巨灾赔付模块

当巨灾发生时,各风险单位发生索赔的独立性假设不再适用,因此保险业经营的基础——大数定律也不再有效。所以,需要在DFA模型中对巨灾事件单独建模。巨灾事件的损失频数可以基于历史数据使用泊松分布、负二项分布等离散型分布拟合,损失程度可以基于历史数据使用对数正态分布、帕累托分布、韦尔布分布等连续型分布拟合。另外,巨灾发生时,不同业务线、不同地区的子公司可能都会受到影响,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也是巨灾模块所需要考虑的。DFA模型一般使用传染矩阵来描述不同地区损失程度之间的相关性,以模拟巨灾事件对大范围赔付模式的影响。

6、非巨灾赔付模块

非巨灾赔付往往有充足的历史数据,可以通过三角流量表来估计终极赔款。根据中国保监会的规定,对已发生未报案未决赔款准备金(IBNR),应当根据险种的风险性质、分布、经验数据等因素采用至少下列两种方法进行谨慎评估提取:链梯法、案均赔款法、准备金进展法、B-F法。实务中一般由精算人员根据经验确定评估IBNR所需的参数,比如链梯法中的发展因子、B-F法中的预期赔付率等,然后反馈给DFA模型的维护人员,用以估计终极赔款和与其相关的业务和财务指标。各业务线的损失额可由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的分布得到,而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都与通胀率密切相关。另外,各业务线赔付额的上涨幅度往往因各类保险标的的价格上涨幅度不同而有差异,因此有必要分别建模。

7、税收模块

税收模块中根据现行税收制度计算与所得税相关的项目,如应税收入、所得税费用等。

8、结果输出模块

结果输出模块的作用是向使用者提供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模型结果,DFA模型的维护人员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要求输出所需变量的统计量。由于DFA使用随机模拟得到财务数据的大量模拟结果,财务数据的统计量(比如均值、方差、分位点、最大值、最小值等)有必要在结果输出模块中出现。另外,根据我国保险企业会计准则编报的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也应当在结果输出模块中自动生成,以便使用者能够迅速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

9、随机数发生模块

随机模拟方法的基础是产生服从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常用的计算软件都有内置的均匀分布随机数生成程序,比如Excel的RAND函数、ExcelVBA的Rnd函数、Matlab中的Rand函数等。得到均匀分布的随机数后,需要使用分布函数求逆法或其他针对某些特定分布的方法,将均匀分布的随机数转换成非均匀分布的随机数,然后用于DFA模型中的模拟。

三、DFA在非寿险公司中的应用

由于DFA从公司整体的层面出发,对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司未来运营情况进行预测,并可以得到所需财务变量的概率分布,因此其应用十分广泛。

1、资本管理保险公司的资本管理需要同时满足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一方面,公司在监管部门的要求下,需要保持足够的偿付能力;另一方面,公司在股东的压力下,需要获得较高的资本回报率。由于未来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司运营中的不确定性,与其他工具相比,DFA可以更好地帮助公司确定一个合适的、足以支持整体风险的资本水平。例如,管理层可能希望知道,作为一家获得AA级信用评级的公司,需要持有多少资本,才能确保5年内资产的市值始终大于负债的市值。DFA可以模拟公司运营情况,生成资产市值与负债市值之差的大量模拟结果,然后根据AA级信用评级所对应的置信概率取分位点,即可得到公司所需的资本额。由于各个公司都会将资本保持在超过监管最低要求的水平之上,超出最低水平的超额资本可用于很多用途,比如支付红利、回购公司股份、开发新产品、进入新市场或者进行一项收购。这些用途都有其收益和风险,而DFA可以从公司整体的角度帮助公司确定哪些用途具有最大的收益/风险比。另外,公司需要将可用资本分配到各项业务中,以计算每项业务的利润与净资产收益率。有些公司使用DFA来评估各项业务的风险,计算各项业务的风险调整的回报率,并依此来分配可用资本。

2、战略管理

保险公司在制定战略时,可以用DFA来评估战略的可行性。在对宏观经济形势、监管趋势、法律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等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之后,管理层会确定未来数年内的各种经营目标,包括分支机构数量目标、人力资源目标、业务发展目标、险种结构目标、投资目标和利润目标等,这些目标值可以作为DFA模型的假设,进而分析其可行性。在使用DFA模型评估多个战略的优劣时,管理层经常使用现代资产管理理论中著名的有效前沿概念。保险公司还可以用DFA模型得到各种不同战略达到的财务结果的概率分布,进而计算出不同战略的收益和风险,以向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由DFA得到的多个战略的收益和风险可以绘制成散点图,如果不可能存在其它点在同样的收益水平上风险更低,或者在同样的风险水平上有更高的收益,那么这样的战略就被称作是有效率的。对于每个级别的风险,都有一个不可能超过的最大收益,这些有效的战略对应的收益—风险点组成了有效前沿,但有效前沿的精确位置是无法得到的。另外,当度量收益和风险的方法改变时,有效前沿的形状也会完全不同,这也会导致最优战略选择的结果不同。

3、资产负债管理

由于寿险资产和负债的长期性,寿险面对的风险主要来自利率风险,而非寿险负债期限较短,利率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正因为此,寿险公司比财险公司更早开始重视其对于利率的高敏感性,也更早开始资产负债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寿险的资产负债管理相比,非寿险公司面对的损失在发生时间上和数量上都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另外,非寿险公司的索赔成本与通胀率密切相关,而通胀率对寿险产品的影响很小。很多文章认为非寿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是DFA产生的重要动力之一,因为非寿险公司的资产和负债在时间、数量和复杂性上的特点使得在进行现金流建模时必须依赖于随机模拟。作为一个为保险公司进行财务建模的工具,DFA模型可以对资产和负债进行随机模拟,并通过对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环境和公司运营情况的模拟反映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DFA模型的输出结果以概率分布显示,使用者可以容易地得到资产、负债、盈余和其他财务变量的分布情况,进而得到资产和负债的久期、破产概率、资本需求等与资产负债管理紧密相关的指标。

4、偿付能力管理

根据A.M.Best的统计,非寿险公司偿付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一、准备金不足、费率偏低和业务发展过快;二、商业欺诈、资产高估、业务波动剧烈、再保险违约、巨灾和关联公司的不利影响;三、内控不完善;四、通胀率和利率的持续高涨。在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下,比率法(包括保费法和赔款法)和风险资本法(RBC)等静态偿付能力监管模型忽略了保险公司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变化,也忽略了影响公司经营的各项因素对偿付能力的动态影像,监管时效性较差。为克服静态偿付能力监管模型的缺点,一些保险业发达国家已经采用了动态偿付能力监管的方式,我国也于2010年要求保险公司在年度偿付能力报告中加入动态偿付能力测试(DST)的内容,要求保险公司对业务类别现金流、利润表、资产负债和偿付能力进行预测,并使用最优估计下的基本情景和必测、自测的两类不利情景。如前面所述,保险公司可以轻松地在不同情景下使用DFA模型进行动态偿付能力测试。

5、公司价值评估

非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除了适用于各个行业的账面价值法、现金流折现法(DCF)和市盈率法,还有经济增加值(EVA)模型、实物期权估价模型等,近期还有文献提出产险公司的内含价值定价模型,将续保率和新业务价值纳入了考虑范围。与上述的各种静态评估方法相比,DFA模型可以采用随机模拟方法进行非寿险公司的价值评估,既能够模拟非寿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巨大不确定性,也能够评估各项假设之间的相互关系对公司价值的影响。在使用现金流折现法时,基于当前的一系列关键指标假设(如折现率、资本金、业务增长率、续保率、赔付率、费用率、投资收益率、准备金等),DFA模型可以通过随机模拟得到非寿险公司未来新业务价值的概率分布,再加上公司的账面价值,就可以得到公司的总价值。在使用经济增加值模型进行价值评估时,DFA模型可以预测出未来数年的税后净营业利润和资本成本,得到每期的经济增加值,然后使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对每期的经济增加值折现求和,再加上当前的公司资本总额,即可得到公司的价值评估结果。

第3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财务分析;运营风险;经营决策;企业发展

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一直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变革,伴随而来的是企业所面对的内外部环境也在不断变更。为应对市场的变动,企业需要有效的财务分析作为经营决策的辅助,以趋利避害,降低运营风险,实现企业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方法

(一)财务分析的主要内容财务分析是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根据所收集、整理的企业财务数据,采用一系列专门的分析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编制财务报表、分析报告,并根据这些报表、报告的财务指标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资金状况、发展能力进行评估和预测,供企业管理作经营决策所使用。它是为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者、政府单位了解企业过去实绩、评价企业现状、预测企业未来发展和据此做出正确决策而提供可靠信息的经济管理手段。财务分析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财务政策分析、资金运作分析、经营管理分析、投融资管理分析和财务报表分析等五个部分。

(二)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1.比较分析法比较分析法是根据相同指标在两期或连续多期财务报告中增减变动的方向、数额、比例,说明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和经营成果变动趋势的一种方法。具体运用中主要有:重要财务指标的比较、会计报表的比较、会计报表项目构成的比较等方法。2.比率分析法比率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企业各种比率指标,测定企业财务活动变动程度的一种方法。指标比率大致包括构成比率、效率比率、相关比率三类。3.因素分析法因素分析法是根据分析指标与其影响因素的关联度,并从数量分析各种因素对分析指标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的一种方法。具体运用中,有连环替代法和差额分析法两种。

二、企业经营决策加强财务分析的作用

(一)有助于分析企业经营状况财务分析能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指标数据反映企业实际经营的情况,企业管理层和各相关利益方可以透过这些财务指标,了解企业过去和现时的财务结果,评价其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财务分析也是一种预测判断的过程,它基于对企业过去或现在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的评估,可以对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及运营成果进行最佳的预测。企业可依据财务分析指标来预测企业将来一定时期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在后续的经营中合理调配资源、做出经营决策,促进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

(二)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财务分析是企业管理的重要一环,财务分析过程也是管理者协调业务部门共同复盘或预测业务执行结果的过程,是财务部门协调业务部门共同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助于企业内部通过不断的磨合,达成“业财融合”的良性循环,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此外,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结果的确认,也是企业划分管理责任,进行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责任追究、奖惩结合,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促进企业各方不断改善工作方式和工作效率。

(三)有利于规避企业经营风险财务分析在对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结果评估过程中,能发现阻碍企业经营发展的风险因素,有助于企业在未来的经营过程中进行针对性防控,提前制定应对的策略、预案,大大提高企业经营策略的准确度,促进企业稳步实现经营目标。

三、目前财务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财务分析作为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活动,它的实施是否高效、有序,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管理层的重视和推动。但是,部分企业只注重收入和利润的绝对数据,忽视财务分析对企业资产和经营结果的质量评估,掩盖了企业一些内部问题,给企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还有部分企业的管理层忽视财务分析对企业经营的预测作用,单凭历史数据和历史经验做经营决策,无法识别和顺应市场不断变动的需求而导致其产品、服务为新市场新需求所抛弃,导致企业经营陷入困局。

(二)财务分析数据信息不全面1.企业历史数据的保存和整理不全面部分企业没有完整的财务分析体系和制度,作为分析参考基础的企业历史数据没有进行定期收集整理并通过报表或分析报告的形式进行归档,遇到紧急决策,无法为财务分析及时提供全面可靠的数据。2.企业同行相关数据信息收集不全面企业财务分析很多需要跟同行的竞争对手进行横向比对,发现差距,弥补不足。然而部分企业由于信息渠道、分析人员能力水平等原因,未能获取足够多的同行信息借以对比分析,导致财务分析结果可靠性不足。3.财务分析忽视外部环境信息指标有些企业的财务分析数据只注重内部指标,忽视外部环境信息指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经济大环境下,作为企业经营决策依据的财务分析结果若不充分考虑政治、经济、环境等外部环境因素,将很容易导致企业错失发展机遇或是陷入市场风险。

(三)财务分析制度不完善作为一项管理活动,企业财务分析需要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为基础并进行规范。有些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财务分析制度,财务分析管理的责、权、利不明晰,导致财务分析工作在企业内部分工协作上出现混乱,影响了财务分析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财务分析的时效性、可靠性得不到保障。

(四)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业务脱节财务分析没有实现“业财融合”,财务分析人员缺乏必要的业务了解或是在分析过程中未能与企业业务部门协同工作,其分析结果必然偏离企业业务实质,财务分析所提出的改进建议无法落实执行,甚至误导企业管理层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五)财务分析结论缺乏反馈应用很多企业的财务分析只停留在获取重要财务指标的结果,没有对指标背后的因素构成进行细致的原因分析并形成分析结论和改进方案反馈给业务部门和企业管理层。这样的财务分析不足以协助管理层做经营决策所采用。

(六)财务分析人员专业素养不高财务分析属于财务管理的范畴,需要分析人员具备较好的综合能力。然而,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未能达到财务分析工作的要求,一方面是企业对财务分析工作不够重视,过多考虑成本因素而选用普通财务人员来负责或兼任财务分析岗位;另一方面是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人员只注重财务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企业业务知识、业务流程的了解,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不注重与业务部门的沟通,导致财务分析结果与企业经营业务实质出现较大的偏差,大大降低财务分析结果的参考价值。

四、企业加强财务分析有效性的具体措施

(一)企业管理层重视并支持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企业管理层应重视和支持企业的财务分析工作,审议企业的财务分析制度,监控财务分析制度的落实执行,参与重大财务分析事项的部门间协调,支持财务分析人员的业务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对财务部门提交的财务分析结果及时采用或给予反馈。

(二)提高财务分析数据的全面性定期收集和整理企业财务分析的历史数据并妥善保存;灵活运用网络信息、大数据技术、行业协会等渠道采集财务分析所需要的企业同行资料、行业信息资料和外部环境因素信息,提高企业财务分析数据资料的全面性。

(三)建立健全的财务分析制度健全的财务分析制度,包括完善的财务分析流程、完备的财务分析组织架构、畅通的财务分析信息反馈和协调机制、严谨的财务分析考核制度。通过责、权、利分置,调动企业管理资源,全方位指导企业财务分析工作高效、有序开展,督促财务分析改善方案建议在业务层面的落实整改和执行,监控企业运营趋势和预算控制管理,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四)加强财务分析与企业经营的“业财融合”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财务分析人员和业务部门进行业务和财务知识的深入交流,促使双方在业务开展、财务分析过程中务求做到“业财融合”,使业务规划、业务决策、业务结算均能考虑财务的计量和确认需求、重视业务的财务可行性,必要时与财务部门及时进行沟通,寻求财务分析支持。而财务分析人员也应积极主动学习企业的业务知识和流程,在财务分析过程中与业务部门保持沟通,多透过业务去理解财务分析指标和分析结果,为经营者提供及时、可靠、可行的财务分析建议。

(五)财务分析结果需要得到及时反馈和落实执行财务分析结果通常以分析报告和分析建议等形式提供给企业管理层和业务部门,企业应该通过健全的财务分析管理制度确定财务分析结果的报告和反馈机制,对改善方案的落实执行也应该有过程监考和事后回顾的安排。

(六)提高财务分析人员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企业应重视财务分析工作,聘用有经验的专业财务分析人员或选调综合能力较好的财务人员出任财务分析岗位。企业还需重视财务分析人员的岗位培训,加强财务分析人员的企业业务知识培训和财务分析技能专业培训,不断提升财务分析人员的分析水平,特别是“业财融合”的结合度,提升企业财务分析结果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第4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经营需求 人力资源规划 决策

一、引言

所谓人力资源规划,就是指企业事业单位为了实现生产经营发展战略,完成生产经营目标,根据单位内部和外界环境的变化,运用科学、合理的办法预测单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以此制定针对性的措施,使单位内部的人力资源供需达到平衡。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形势背景下,人力资源已经成为决定企业事业单位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单位的经营需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力资源规划决定的。合理规划人力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单位的劳动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是值得单位经营者加以高度重视的。然而,虽然很多企业事业单位领导者已经认识到了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在如何规划人力资源方面存在很多困惑。本文主要分析从经营需求出发,规划人力资源的决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二、企业事业单位规划人力资源的现状

(一)对规划人力资源认识不全面

目前不少企业事业单位在规划人力资源方面认识不够到位,领导层仅仅是将这个工作认为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顶多加上一些其他部门的人才、培训需求调查。其实,规划人力资源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人力资源部一个部门的事情。

(二)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需求不够明确

规划人力资源的前提是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需求首先要明确,然后才能根据经营需求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但一些企业事业单位缺乏较为明确的发展战略,他们在研发、营销和服务等各个环节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从而导致他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不知道如何正确规划人力资源。

(三)企业事业单位的外部环境变化太快,给人力资源规划带来难度

我们都知道现在市场瞬息万变,尽管社会行业随着市场变化而加以一定的规划,但是由于企业事业单位外部的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技术等因素也在发生变化,由此导致企业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具有不小的难度。

(四)企业事业单位缺乏规划人力资源的专业人才和技术

如今,虽然不少企业事业单位成立了人力资源部,但是这些工作人员在行驶部门职能时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系统的职业培训;专业人员数量不足,整体素质偏低,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不少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大单位的熏陶,眼界不够开阔。而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非常系统的工作,对个人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没有专业人才,人力资源规划的效果可想而知。

三、从经营需求规划人力资源的决策

(一)明确单位的经营需求

规划人力资源之前,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小组必须弄清楚单位的经营需求以及单位各阶段的发展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有效协调人力资源活动,保障人力资源规划能够最大程度地促使单位发展愿景的实现。

(二)明确各部门在经营战略中的工作要求

明确单位经营需求之后,要对单位未来的发展计划进行合理分解,明确每个部门在发展计划中的要求与职责,这是以后人力资源规划小组制定针对每个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原则所必需的信息。

(三)明确单位人力资源现状

为了更好地规划人力资源,人力资源规划小组还要仔细分析单位目前的人力资源现状,如单位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生产人员等的构成比例、年龄构成情况等。明确各部门关键岗位的人力情况,以此了解单位目前是否有充足的人力资源来实现发展战略目标。

(四)明确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原则

制定人力资源原则的工作十分重要。人力资源规划小组要根据各部门的重点工作、需要达到的工作目标等情况,确定该部门各类人员的配置原则,一般而言有四种原则,即增加编制、减少编制、维持不变、培训提高。以此将最合适的人员放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五)全面开展人力资源规划

在确定各部门的人力资源配置原则之后,规划小组要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培训,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明确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出更大的贡献。然后,规划小组还要提出自己在未来各发展阶段的人力资源要求,如员工内部晋升和转岗规划、人才招聘规模和结构等,力求使规划能够符合单位的经营需求。

(六)跟踪与控制人力资源规划的实施情况

人力资源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该对其加以及时跟踪,如果发现问题可以及时调整,从而保证人力资源规划与单位经营需求发展保持一致,提高自身运作的有效性。

四、结语

放眼未来,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性将会被提到空前的重要地位,企业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竞争。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正确规划人力资源,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使企业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

参考文献

[1]黄亨煜.企业人力资源战略和人力资源规划的理论与实践[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6,(02).

[2]朱玉新.浅谈人力资源规划及管理[J].新疆化工,2008,(03).

[3]钟武勇.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理论综述[J].企业家天地,2010,(01).

第5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一、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

(一)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当中的应用意义

财务报表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多,不仅仅包括最为基础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还包括产品的销售状况,能够完全展示企业当前的运营状况。同时,财务报表的内容十分具体,其中不仅包含了企业的资产记录、负债记录,还包括企业当前的资金流动、资本结构信息,而财务报表分析的开展,能够以这些财务信息为基础,对这些信息内容进行深层次的量化分析,充分指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对企业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开展形成直接的指导。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观看完财务报表的分析内容以后,应当针对财务报表分析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进行实际的治理,以确保企业接下来的生产经营活动处于较为稳定的发展状态。财务部门在对企业的财务会计报表进行分析时,需要将主要的方向放在企业现阶段的生产经营和资金流动上,并展开详细地核对和计算。这一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保障企业资金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财务部门对于财务报表的分析,需要尽可能做到全面覆盖、集中突破,进而确保分析出的结果能够满足当前决策的要求,产生最为良好的应用效果。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影响分析

财务部门在新时期的财务工作开展当中,需要针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明确的分析,对于各项记录的形成,也需要进行科学的核对,确保其具有较高的真实性。财务报表的表示通常都会应用到文字、图表以及一定的数据,整体较为简单。在财务报表当中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尽可能被企业的管理人员所理解和认可,企业的管理人员在观看相应的分析报告以后,可以得出正确的结论,便于对接下来的项目开展形成指导。财务报表在制作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高的准确性,并且也需要全面覆盖到整个经营项目当中,不能仅仅显示经营项目的资金流动状况,还需要涉及到具体的消耗以及项目的实际内容,具体包括流动资金的总额、产品的数量以及后期的仓库储存等信息,这些信息的存在虽然在当前的分析当中并不能产生较大的价值,但是后期的应用却十分广泛。

二、财务报表分析对企业经营决策的应用价值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是现代化企业财务管理当中的主体活动形式之一,这一活动的开展包括了对企业经营利润的分析和经营,并且也覆盖了后期的管理状况。企业的经营利润主要是指企业在较短时间内所得到的经营利润,企业经营利润所覆盖的内容相对较多,涉及到了当前的产品销售额和销售利润以及成本的剩余量。通过企业财务报表的合理的分析,能够准确发现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了解当前企业经营管理环节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采取一些科学的措施加以应对。企业的经营指的主要是在当前的经营管理当中,企业以自身的物力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基础,并加强了对内部资源和生产技术的有效整合,完成了整体利润的有效增长。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模式进行分析,企业的实际运营能力与它自身的管理能力有着直接的联系,这些联系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管理水平的增强有利于对现有生产资源和生产技术的科学整合。另一方面体现在企业的管理优化,可以使得企业的资金实现快速的流转。资金与产品的快速交易转换,更加形成了相当多的闲置资源,有利于推动企业资金的重复运用,后期的利润也会持续增加。这些内容的分析,对于企业经营决策而言,都能够形成信息基础,不仅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对这些信息加以科?W的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还可以使得财务管理工作变得更加合理有效,迎合当前时代的多种现实需求,改善实际的企业财务管理效果。

三、财务报表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应用

(一)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形成决策方向

财务报表当中包含了许多的生产要素,而在财务部门对这些财务报表进行合理的分析以后,可以直接了解企业在现阶段的生产经营状况,也能够发现当前企业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财务报表分析也能够对企业的实际资金流动情况产生直接的统计,便于计算企业产品的覆盖范围以及产品的销售状况。而企业管理者在得到这些分析后的数据以后,可以对基础的资金流动信息以及盈利状况进行总结,并根据前期的资金流动状况,对后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调整。所调整的内容包括资金的分配以及生产的用量。如果当前产品的运营状况较为良好,产生的经济效益也高,那么可以进行相应的大规模资金投入,并且产品的生产量也需要增加。如果当前产品的运营状况较差,存在亏损的状况,对于相应的经营活动也需要进行转型或者减少对其的资金投入,避免形成更大的亏损。

(二)创造更大的经营利润

在财务报表分析的有效开展当中,不仅能够实时提供相当多的企业管理信息,而且能够在减少成本支出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经济效益。并且,财务报表分析的覆盖面相当广,不仅能够对企业当前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的分析,还能够对企业的后期利润进行预估。企业的后期利润较为广泛,不仅包括企业当前的销售利润,还包括企业的成本利润和管理利润。通过对这些利润的计算,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基础成本的消耗,转而获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对财务分析结果的对比整合,可以将企业生产成本与最终的利润联系起来,进而分析得出当前企业生产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可以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处理,减少企业经营管理活动可能出现的问题。

(三)对资本结构调整形成引导作用

第6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本量利分析;盈亏临界点;经营决策

引言

本量利分析主要研究成本、数量和利润之间的关系,是企业经营决策中常用、有效的工具之一。通过本量利分析,能够帮助企业判断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状况,掌握各因素变动对利润变动的影响程度,为企业达成利润目标提供思路和方法,使生产经营活动经常被控制在最有利的状态之下。

一、本量利分析概念

本量利分析是指对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盈亏临界分析和影响利润的各因素的变动分析及敏感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短期内产品销量、单价、固定成本、单位变动成本以及产品结构等因素的变动对利润的影响,为企业管理人员提供预测、决策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二、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运用

下面以甲企业为例,具体说明本量利分析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实践运用。

甲企业是一家饲料加工厂,近几年来,其生产的A产品利润水平一直较低。在2012年其利润仅为3700元,公司制定了2013年的目标利润是50000元, 2012年A产品的相关数据如下:

1)A产品的年生产能力是500吨,销量370吨,销售收入1 317200元,单价平均为3 560元/吨,销售成本1313500元,利润3700元;

2)A产品的平均单位成本为3 550元/吨,其中:管理人员薪酬1 623元,产品材料人工费1 362元,燃动力费228元,折旧费82元,测试费78元,机物料消耗87元,其他费用90元;

(一)成本性态分析

产品成本按成本性态可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变动影响,总额保持相对稳定的成本。变动成本则是指在特定的业务量范围内其总额随业务量变动而正比例变动的成本。结合A产品的实际情况,“管理人员薪酬”和“折旧费”为固定成本,而产品材料人工费、燃动力费、测试费、机物料消耗四个成本项目划分为变动成本;对于“其他费用”成本项目,有固定及变动部分,暂时将70%作为变动成本,30%作为固定成本。由分析得出结论:2012年固定资产总额为640840元[370*(1623+82+0.3*90)],单位变动成本金额为1818元(1362+228+78+87+0.7*90)。

(二)盈亏临界分析

盈亏临界分析是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内容。通过盈亏临界分析,可以确定产品的盈亏临界点,了解当前产品的生产经营概况。

1、盈亏临界点的确定

盈亏临界点,是指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时企业所处的既不盈利又不亏损的状态。盈亏临界点销量=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640840÷(3 560-1 822)元/吨=368吨,而A产品实际销量仅为370吨,刚达保本点。

2、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与安全边际率可用于衡量企业生产经营的安全性。A产品2012年的安全边际为:1 317200-368×3 560=7120(元),安全边际率为:7120÷1 317200=0.54%。可见A产品的安全边际和安全边际率均较低,通过以上盈亏临界分析,该企业A产品2012年的仅比保本点多了2吨;安全边际率仅0.54%,属于“危险”等级。因此,企业有必要加强销售力度,增加现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率,增强生产经营的安全性。

(三)影响利润的各因素变动分析

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量和固定成本是本量利分析的四个关键因素。该企业可从四个关键因素着手,采取相应措施,以完成预计目标利润。

1、减少固定成本

将目标利润代入本量利公式中,固定成本(期望值)=销量×(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370×(3 560-1 818)-50000 =594540(元)。2012年A产品的实际固定成本为640840元,比期望值多出46300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目标利润,需降低固定成本46300元。建议:固定成本由管理人员薪酬和折旧费构成,折旧没有办法减少,可以看看管理人员安排是否合理,在保障正常经营的情况下,精简人员,降低人工成本。

2、减少变动成本

将目标利润代入本量利公式中,单位变动成本(期望值)=销售单价-(目标利润+固定成本)÷销量=3 560-(50000+640840)÷374 =1713(元)。 A产品2012年的单位变动成本是1 822元,比期望值多出109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目标利润,需降低单位变动成本109元。建议:建立相应标准及考核制度,从而降低材料价格和材料耗用量;合理安排生产时段,严格控制水、电、汽的单耗,建立完善燃动力单耗考核制度等措施。

3、提高销售单价

将目标利润代入本量利公式中,销售单价(期望值)=单位变动成本+(目标利润+固定成本)÷销量=1 818 +(50 000+640840)÷370=3690(元/吨)。A产品2012年的单价是3560元,比期望值低130元。由此可以看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目标利润,需增加销售单价130元。建议:市场比较成熟,竞争日益激烈,售价提高难度较大。该公司可考虑差异化经营,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提价空间。

4、增加产销量

将目标利润代入本量利公式中,销量(期望值)= (目标利润+固定成本)÷(销售单价-单位变动成本)=(50 000+640840)÷(3 560-1 818)=396(吨)。A产品2012年的销量是370吨,比期望值少26吨。由此可以看出,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要达到目标利润, 需增加销量27吨。建议:公司进一步加强销售力度,促进利润目标的实现。

(四)本量利关系的敏感分析

上述的盈亏临界分析和变动分析,都是建立在假设其他因素不变,求单项变量的变动来达到目标利润。但现实生活中,影响利润的诸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例如:原料价格、产品价格、产销量等的不断变化,盈亏临界点、目标销量等因素也会随之变动。

这样,就需要借助敏感分析,确定各因素对利润的影响程度大小,以便决策者在情况发生变化后,能及时有效应对。反映敏感程度的指标是“敏感系数”:敏感系数=利润变动百分比/因素变动百分比。

1、单价的敏感系数

假设单价增加1%,则新的单价=3 560×(1+1%)=3 595元。按此单价计算,利润为:(3595-1 818)×370-640840=16650(元)。已知原来的利润是3700元,其利润的变化率=(16650-3700)÷3700=350%,单价的敏感系数=350%÷1%=350。从百分率来看,单价每提高1%,企业将增加350%的利润,这说明单价对于利润的影响程度较大。

2、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销量的敏感系数

同理,计算出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和销量的敏感系数分别为-180、-173和188。可见,单价的敏感系数最大,其次是销量和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最小。

说明对于A产品而言,涨价是增加盈利最有效的手段,价格下跌也是该产品最大的威胁。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运用本量利分析,能对企业当前的生产经营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找出生产经营中亟待改进的方面。将本量利分析运用到企业的目标管理中,不仅可以为企业预测保本销售量、目标利润,而且可以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为企业的运行做出指导,为企业经营着提供有力的决策依据。此外,企业决策者还可以利用本量利分析,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动,及时调整运行模式,降低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增加企业的综合实力,使得企业目标利润达到最大。因此,本量利分析是企业目标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财务成本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 周良.Excel在非线性条件下的本量利分析中的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

第7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采购 期权合约 不对称需求信息 信号博弈

引言

在供应链管理中,采购是企业供应链的源头,是供应链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而采购决策质量的高低依赖于决策者掌握的信息质量。同时,在供应链采购环节中需求信息的准确传播对于采购环节的正常运行十分重要。在众多相关研究中,一般都假设需求信息是完全流通且可信赖的,但是事实上需求信息在很多时候是不对称、不可信赖的,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不可信赖使采购决策变得十分复杂。在供应链采购信息共享的相关研究中,大多是通过研究固定支付、固定订单(数量折扣和库存策略等)对供应链柔性的影响,或假定需求信息完全对称,没有考虑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基于以上研究,本文针对不完全信息情况下需求信息共享问题进行了拓展研究,文章假设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引入了期权契约作为信号传递机制,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使用信息博弈,全面分析了混同均衡和分离均衡。

问题描述

(一)问题基本描述

本文设定制造商给供应商一个合约,供应商根据合约来构建生产能力,该供应商是某重要部件的唯一供应来源。合约由固定订单和期权订单组成,通过合约供应商得到初始需求预测信息。供应商估计合约可以接受就开始构建生产。在生产能力构建之后,制造商观察到真实需求,然后根据真实需求行使期权。最后,供应商在已经构建的生产能力下尽量完成合约。本文假设由于制造商更接近市场,因此能提前获得真实需求信息。

在上述情况中,制造商可能会给供应商一个乐观的需求预测,诱导供应商构建更多生产能力,从而保证自己的供给安全。但是对于供应商来说,由于担心制造商有这种动机,就会对乐观的预测产生怀疑,谨慎构建自己的生产能力。但是,如果制造商提供的需求预测十分准确,产能不足将导致巨大的缺货损失,使得双方受害。因此,如何有效地共享需求信息对双方都非常重要。

本文设定两种合约执行情况:一种是供应商必须服从制度,供应商有责任构建足够大的产能满足制造商订单。另一种是自愿跟随制度,供应商根据合约在满足自己预期利润最大化的情况下构建产能,不一定满足制造商所有订单。当然构建的生产能力应该是双方能接受的,只是比制造商希望的要小。

(二)模型基本设定

假定市场需求分布参数为θ,且θ={H,L},H>L。根据θ的值有两种类型的市场需求,高市场需求对应DH,低市场需求对应DL。面对高市场需求的制造商则定为H型,面对低市场需求制造商则定为L型。制造商能够确切推断市场需求类型,而供应商需要根据制造商提供的合约来推断需求信息。根据观察合约情况,供应商认为需求分布是DH的可能性为ρ,需求分布是DL的可能性为1-ρ。本文设定当供应商预测市场需求为DH时,构建KH的产能;当供应商预测市场需求为DL时,构建KL的产能。cK为供应商准备的产能的单位成本,cp为供应商将原材料生产为零部件的单位成本。制造商组装出产品以价格r出售,r>cK+cp。显然,供应商最初的预测是一个有两种分布的混合猜测,因此没有制造商的需求预测准确。

设定制造商提供的合约有两部分组成,固定订单和期权订单,m为制造商固定订单数量,o为制造商购买期权数量,wm为固定订单单位价格,wo为期权单位价格,we为期权行使价格,m + o是制造商的初始订单数量,q为生产商最终购买订单数量。显然m≤q≤m + o。因为,q是制造商观察到确定需求之后提交的订单,所以q=m+[min{d-m,o}]+,而q-m是制造商行使期权的数量。

简单起见,我们可以设定K≤m + o,也就是说供应商构建的生产能力不会超过制造商的最大订单数。如果供应商完全相信制造商预测,那么K=m + o;如果供应商自愿服从,那么K≤m + o,当K

不对称需求信息博弈

(一)必须服从制度下的博弈分析

在不对称需求信息且供应商必须服从制度下,制造商是非常强势的,它可以自由发出信号来控制供应商。制造商从完全信息下限定的一个可行子区域内选出一个合约提供给供应商,但这种限制又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所有可行域对制造商来说基本上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这种情况下制造商基本上等于控制了供应商,制造商可以准确地控制供应商产能决策的选择和补偿的设定,从而供应商在满足所有实际需求时的利润是零。这种情况较为简单,在此不再赘述。

(二)自愿跟随制度下的博弈分析

在自由跟随制度下,面对较高市场需求的制造商无法控制供应商产能决策。制造商提供的合约必须有两个作用:一是说服供应商相信它所说的高需求预测,二是引导供应商构建足够大的产能。

首先,面对高市场需求制造商,在不对称需求信息下无法通过单一批发价格给出一个可信的信号;而面对低市场需求制造商很乐意支付完全信息下的价格来获得面对高市场需求的产能构建量。因此,面对高市场需求制造商对于合约必须增加一些条件。因此,可以假定面对高市场需求制造商愿意支付给供应商一笔资金A作为保证金,从而使供应商接受合约。为了使其可信,A的金额必定是足够的大,使得面对低市场需求制造商绝对不愿意支付,即:∏L(K*H,H)-A≤∏L(K*L,L)。并且,面对高市场需求制造商也愿意支付这笔金额,因为:∏H(K*H,H)-A≥∏H(KH(L),L)。

由上推导可得:∏H(K*H,H)-∏H(KH(L),L)>∏L(K*H,H)- ∏L(K*H,L)。因此,存在一个分离均衡,在该均衡中面对高市场需求制造商提供价格wH(K*H),还有一笔最小能满足上述约束的金额A。

A可以是一笔金额,也可以通过制造商以价格w0=A/K*H购买K*H的期权来实现。期权的购买相当于战略上的一个转移支付,并且表明制造商对于产能的需求更大。信号转递在自愿跟随制度下不是免费的。但是,当面对高市场需求制造商利润看似被降低的同时,往往能够使整个供应链的利润增加,因为更大的产能被构建了。对于制造商所付出的信号成本我们设定为cs。

对于供应商来讲,它不了解市场需求情况,只能从制造商提供的合同上得到有限信息或者根据一些情况进行推理。如果供应商发现无论市场需求是高还是低都指向制造商提供的合同,通过合同无法得到更多的信息,此时将变成一个混合均衡博弈。如果供应商发现一些特定的合同是和较高需求匹配的,有些特定合同是和较低需求匹配的,这时将变成一个分离均衡博弈。由于在分离均衡中不同类型的需求导致不同的合约,因此供应商通过观察合同的情况来得到真实的需求预测信息,从而理性的调查ρ是1还是0。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在混合均衡博弈中制造商的预测是不可信的,但是在分离均衡博弈中是可信的。本文进一步对其进行博弈分析。

图1中{a=1,0}为制造商选择的策略,a=1为制造商发出信号A引导供应商增加产能构建;a=0为制造商不发出信号。表1为博弈中各情况预期利润函数。

图1所示的两类型、两信号博弈有4个可能的精炼贝叶斯均衡:一是混同于a=1;二是混同于a=0;三是分离,H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0,L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1;四是分离,H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1,L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0。本文依次分析四种可能性:

第一,假设博弈均衡解为混同于a=1,即制造商面对两种不同类型的市场需求时都向供应商传递信号,比如支付一笔保证金A,或者购买更多相应的期权合约。那么供应商对应于a=1的信息集位于均衡路径上,在该信息集上供应商根据贝叶斯法则和两种类型市场需求制造商的策略对制造商行为进行推断:

Pr(θ=H/a=1)= ρ,Pr(θ=L/a=1)=1-ρ(1)

在这种推断的基础上,面对高市场需求供应商选择构建K*的期望收益为:

E(Π/K*=KH)= ρ[mHwm+ oHwo+(qH-mH)we-c K KH-c pqH]+(1-ρ)[mLwm+ oLwo+ (qL-mL)we-c K K*-c p qL]+A (2)

面对低市场需求供应商选择构建K*的期望收益为:

E(Π/K*=KL)=ρ[mHwm+oHwo+(K*-mH)we-c K K*-c p K* ]+ (1-ρ)[mLwm+ oLwo+ (K*-mL)we-c K K*-c p K*] (3)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当A足够大的时候,E(Π/K*=KH)≥E(Π/K*=KL),所以在a=1的信息集上供应商的最优策略是K*=KH。但是对于供应商的这一最优策略,制造商不会遵循假设的均衡解a=1,因为,当低需求市场制造商选择策略a=0时,期望收益大于选择策略a=1,即:

E(a=1/θ=L)=∏m31

因此,混同策略a=1不是该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第二,本文假设博弈均衡解为混同于a=0,无论制造商面对哪种类型的市场需求都不向供应商传递信号。那么供应商对应于a=0的信息集位于均衡路径上,在该信息集上供应商根据贝叶斯法则和两种类型市场需求制造商的策略对制造商行为进行推断:

Pr(θ=H/a=0)=ρ,Pr(θ=L/a=0)=1-ρ (5)

在这种推断的基础上,供应商选择构建K*=KH的期望收益为:

(6)

供应商选择构建K*=KL的期望收益为:

(7)

从以上分析可以发现,E(∏/K*=KH)≤E(∏/K*=KL),所以在a=0的信息集上供应商的最优策略是K*=KL。但是对于供应商的这一最优策略,制造商不会遵循假设的均衡解a=0,因为,当高需求市场制造商选择策略a=1时,期望收益大于选择策略a=0,即:

E(a=0/θ=H)=∏m22

因此,混同策略a=0不是该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第三,分离,H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0,L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1。也就是说制造商选择分离战略(a=0,a=1),假设该策略为博弈均衡。那么当制造商面对高市场需求时不发送信号,面对低市场需求时发送信号,则供应商的两个信息集都位于均衡路径之上,根据贝叶斯法制和制造商策略对制造商面对的市场需求类型进行推断:

Pr(θ=H/a=0)=1,Pr(θ=L/a=1)=1

(9)

根据以上推断,制造商发出信号供应商对应采取策略为K*=KH,预期收益分别为:

E(∏/K*=KH)=mLwm+oLwo+(qL-mL)we-cKKH-cpqL+A (10)

制造商不发出信号供应商对应采取策略为K*=KL,预期收益分别为:

E(∏/K*=KL)=mHwm+oHwo+(KL-mH)we-cKKL-cpKL (11)

根据市场需求类型分类,可以得到两种需求类型下的供应商收益为:

E(∏S)=ρE(∏/K*=KH)+(1-ρ)E(∏/K*=KL) (12)

此时,供应商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化,而对于供应商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化这一行动策略,制造商将偏离博弈均衡解(a=0,a=1),因为:

E(a=1/θ=H)=∏m11+A>E(a=0/θ=H)=∏m12 (13)

E(a=0/θ=L)=∏m42+A>E(a=1/θ=L)=∏m31 (14)

所以,分离战略(a=0,a=1)不是该博弈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第四,分离,H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1,L情况下制造商选择a=0。即制造商选择分离战略(a=0,a=1),假设该策略为博弈均衡解。那么当制造商面对高市场需求时发送信号,面对低市场需求时不发送信号,则供应商的两个信息集都位于均衡路径之上,根据贝叶斯法制和制造商策略对制造商面对的市场需求类型进行推断:

Pr(θ=H/a=1)=1,Pr(θ=L/a=0)=1

(15)

根据以上推断,制造商发出信号供应商对应采取策略为K*=KH,预期收益分别为:

E(∏/K*=KH)=mHwm+oHwo+(qH-mH)we-cKKH-cpqH+A (16)

制造商不发出信号供应商对应采取策略为K*=KL,预期收益分别为:

E(∏/K*=KL)=mLwm+oLwo+(KL-mH)we-cKKL-cpKL (17)

根据市场需求类型分类,可以得到两种需求类型下的供应商收益为:

E(∏S)=ρE(∏/K*=KH)+(1-ρ)E(∏/K*=KL) (18)

此时,供应商的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化,而对于供应商预期利润达到最大化这一行动策略,制造商并不会偏离博弈均衡解(a=1,a=0),因为:

E(a=1/θ=H)=∏m11>E(a=0/θ=H)=∏m12 (19)

E(a=1/θ=L)=∏m42>E(a=1/θ=L)=∏m31 (20)

所以,[(a=1,a=0),(KH,KL)]为该博弈分离的精炼贝叶斯均衡。

综上所述,在自愿跟随制度不对称需求信息博弈中,制造商通过设计一个信号机制,信号A可以是一笔金额,也可以是通过制造商以价格wo=A/K*H购买K*H的期权来实现的一个信号机制。在该信号博弈中存在唯一的分离精炼贝叶斯均衡。该信号能通过产能影响和价格影响来传递制造商信息,使供应商能够准确地判断市场需求类型,从而做出相应的生产决策,提高了自己的预期利润,并且最终提高了系统利润,大大降低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供给不足的风险。

结论

本文研究了不对称需求信息情况下,制造商与供应商围绕需求信息如何共享进行博弈的问题。研究发现,在必须跟随制度中,尽管供应商面临不确定需求和制造商产能激励,但是制造商并不会完全共享自己的需求信息。换句话说,不对称需求信息并没有阻碍制造商的绝对优势,它依然会占有系统所有的利润。而在自愿跟随制度下,制造商的优势被消减,此时制造商在发出信号时是有成本的,而且成本很高。在此时的博弈中制造商为了使供应商提高产能必须让出一部分系统利润,当然系统利润随着产能的提高会相应增加。此外还要说明的是,其实常见的几种固定订单合约,比如:数量折扣、延迟支付等,对于博弈信号的传递是有效的,但是这种合约形式削弱了系统的柔性,而期权合约的使用能增强系统柔性,同时也能完成信号传递的作用。

参考文献:

1.Cachon G P, Lariviere M A. Contracting to assure supply: how to share demand forecasts in a supply chain [J].Management Science, 2001, 47(5)

2.Corbett C J, Groote X D.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Management Science, 2000, 46 (3)

3.Corbett C J. Stochastic inventory systems in a supply chain with asymmetric information: cycle stocks, safety stocks, and consignment stock [J]. Operation Research, 2001, 49 (4)

4.Barnes-Schuster D, Bassok Y, Anupindi R. 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in supply contracts with options [J]. Manufacturing &Services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2, 4(3)

5.Aviv, Federgruen A. The operational benefits of information sharing and vendor managed inventory (VMI) programs[J].IUP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1,5(6)

6.Cachon G, Fisher M. Capacity choice and allocation: strategic behavior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9, 45(8)

7.Chen F. Echelon reorder points, installation reorder points, and the value of centralized demand information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8,44(12)

8.Anupindi R., Bassok Y. 1999. Supply contracts with quantity commitments and stochastic demand. Tayur S, Ganeshan R. Magazine, eds.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London, U.K., 2002

第8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电力市场环境;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TM712 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是一个全新的系统模式,是通过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电力企业电力赢下决策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自动化,促进电力营销业的发展,同时,建立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还可以更好的为人们提供电力服务,规范电力市场的电力营销环境,促使电力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能够占据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不至于被市场竞争所淘汰。我国在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方面的研究比较晚,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全面的设计思想和原则,这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决策是十分不利的,因此需要在这个方面加大研究的力度,促进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本文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实际工作经验,对于电力企业在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进行分析,希望对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作用。

二、我国电力企业在电力营销自动化系统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1.没有形成能够从企业的高度进行电力营销决策系统的战略设计

我国电力企业的业务处理以及基本工作的流程不是很规范,水平不高。并且很多的系统都存在着问题,这些问题包括硬件的问题和软件的问题。这就造成在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以及对电力客户提供电力服务等方面不够精湛顺利的情况。

2.上级部门对于各个下级的电力营销点的基本情况包括生产、营销、相关的经营数据等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实时监控和,这就造成电力营销点的报表数据含水分高,没有一定的针对性,同时还会存在对电费的截留等问题。

3.由于我国现阶段实行的供电和配电分开,他们分别属于两个部门,这就造成我国的供配电出现脱节,不能够很好的形成一个整体,以至于也不能为客户提供全面、全程的周到服务。

4.我国电力企业在自动系统建设方面的基础较为薄弱,很多的电力企业仅仅具备局域网范围内的用电安装、电费计算、电力计量等这些较小的系统,但是对于电力营销的方式、电力营销的理念、以及电力营销决策系统等都还是空白,没有接触过。

三、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建立的对策分析

要想建立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就必须要要转变思维,将电力的生产转向电力的服务,这就是说,电力企业应该将重点放在为客户提供优质周到的服务上。

1.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实行统一对外

建立客户服务中心,就将所有的电力服务指挥系统放在这个中心,由其进行全面调度指挥,客户服务中心主要有网络服务、营业大厅服务、客户现场服务等这些子项目。

2.要实行营销合一

实行营销合一,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中间环节的影响,提高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的效率和水平。以前将负荷管理、配电调度自动化管理、客户服务、电力咨询等方面其次是实现“营销合一”,减少中间联络环节,提放在很多个部门,如今应该将这些分散的部分合并起来,由客户服务中心进行统一指挥,全面提高营销的效率。

3.要实现电力营销的电子商务化,通过采用现代的网络技术,加快建立电力营销的网络平台,按照电子商务流程的方式进行电力营销,从而就可以在新技术背景下,实现电力企业营销的自动化和网络化,改变过去单一的方式。

四、系统结构

1.系统层次结构

如下图

图1 系统层次结构图

1.客户服务层负责收集客户的需求信息,并与客户进行沟通。客户服务系统主要通过呼叫中心、Internet、等多种方式为客户提供电力法规、用电政策等信息查询服务,实时接受客户通过各种方式提交的紧急服务及投诉举报等业务。

2.营销业务层负责对客户服务层传来的业务需求信息以及所采集的客户信息进行大量的业务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反馈给客户服务层。

3.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通过对业务层产生的原始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各管理部门所需的管理信息,帮助其对客户服务层和营销业务层的工作质量和流程进行监督、管理和评估。

4.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根据基层的实际需求提炼电力营销和发展所需的辅助决策信息,通过对营销和客户服务的综合管理与分析,在数据完整、详实的基础上,准确地掌握电力消费行为和市场动态,为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营销策略的制定提供支持,并将决策信息下达给营销工作质量管理层、营销业务层和客户服务层。

2.网络层次结构

如下图所示

图2 网络层次结构图

五、营销管理决策支持层

1.用电需求预测

(一)根据预测对象和预测期的长短,确定预测的内容、范围和时间,选用适当的预测方法和模型。

(二)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校核,对用数学模型求得的值与实际值进行比较,算出误差,对误差值较大的找出原因并修正。

2.营销分析

(一)销售分析

主要包括分类电价售电量及平均电价分析j电费回收分析、实时电价分析、行业用电分析、电力负荷情况分析、大用户负荷电量分析和居民用户负荷电量分析等内容。

(二)市场分析

根据市场调查、客户咨询和现场服务了解掌握的情况,分析市场容量的潜力所在、市场占有率情况、经营环境状况,分析未来市场状况和竞争的发展趋势等,及时跟踪掌握竞争对手的营销动向及各阶段应采取的策略。

(三)客户分析

(1)客户查询、咨询和投诉情况分析。根据客户查询、咨询业务内容和客户投诉数量的统计,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

(2)客户调查分析。分行业抽样收集、分析客户生产计划和产品市场变化情况,政策变动对行业用电的影响。居民用电抽样调查,收集和分析家用电器用电情况变化。

(3)客户信用分析。根据合同执行情况、费用缴纳情况及与其他相关单位经济往来的信用情况,逐步形成信用评价体系,通过评价结果影响客户申请处理及应享受的服务。

(4)用户用电异常分析。包括抄核收差错分析及改进措施、违约用电情况分析、电能计量分析、配网供电能力分析、电价核定分析和机构设置定员分析等内容。

六、结束语

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对于电力企业的营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会更好的促进电力服务,转变电力企业的营销模式和思维。

参考文献:

[1]龙建雄. 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技术解决方案.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20.

[2]赵庆波,李存斌,张艳红,陈鹏,曾鸣. 山东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及应用.2003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系统自动化专委会供用电管理自动化分专业委员会成立暨第一届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2003-10-01.

[3]强彦,付跃华,谢红薇. 基于OLAP的电力营销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07-11-15.

[4]刘继春,李凯,刘俊勇,郑华. 大型水电企业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功能规划.中国电力.2007-03-05.

[5]汤祖旭,冯庆东,赵利涛. 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分析.东北电力技术.2002-04-30.

[6]王斌,李保栋. 电力营销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查询方法.第二十一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2004-10-14.

第9篇:经营决策分析范文

关键词: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决策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G818.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6-0724-03

在北京举办的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对中国来说既是一个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难得机遇,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在短期内新建和改造近百个体育场馆,不仅能够促进体育设施的快速发展,也能给建筑业快速提高规划设计、施工和建设管理水平提供一个契机。为举办综合性国际体育赛事而大规模建设体育设施,在北京的城市建设史是第一次,其组织和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

从2001年7月申办成功到2008年8 月正式举办,北京奥运会的筹备工作分为前期准备、全面建设和完善运行三个阶段。2001年底至2003年底为前期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为组建筹备工作机构,研究制定战略目标和工作计划,开展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启动市场开发;2003年底至2007年7月为全面建设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陆续开工和基本建成比赛和训练场馆、相关设施及城市基础设施,制定赛时运行计划,开展多项赛事筹备工作;2007年7月至2008年奥运会开幕前为完善运行阶段,主要工作内容为通过在奥运会前举办一系列体育赛事,测试场馆和城市设施配套条件,演练赛事组织管理和城市保障工作,使全部筹备工作逐步就绪。

1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问题的形成

从上述筹备工作进程可以看到,场馆设施建设是奥运会筹备中开始最早、历时最长的一项工作,也是其它各项筹备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从筹备工作的前期即开始了场馆设施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工作。

2007年初,建设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了《关于加强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建设管理的若干意见》,要求重点加强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建筑建设标准的编制,完善项目决策依据。规范和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初步设计概算和施工图预算的管理,严格执行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投资估算和初步设计概算,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建设规模,原则上在初步设计等后续工作中不得突破。在实践中,北京奥运会场馆建设前期工作是按照这样几个步骤来完成的:

1) 根据奥运会基本赛时使用要求进行场馆建筑方案设计。

2) 在方案设计的基础上开展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经过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了场馆建设规模(包括主要使用功能、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

3) 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规模进行场馆建筑的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

由于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设前期工作规模,上述“环环相扣”的工作步骤,其目的是为了有效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的建设规模。

有效地控制建设规模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管理工作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是构成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两个主要指标。其中基础指标是建筑面积。因此,控制建设规模的关键是控制建筑面积。

在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已经批准了各场馆的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据此,各场馆设施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和建设总投资不得超出已批准的建筑面积和建设投资控制数。

由于场馆设施规划设计是一个由方案设计到初步设计,再到施工图设计的逐步深化过程,因此对使用需求的满足只能随设计深化的程度来逐步落实。在方案设计阶段,由于场馆设施建设项目仅在可研程度,目的是解决建设立项问题。场馆设施的各个赛时使用者尚未到位,各方面提出的使用需求还较为笼统,多在需求分类层面上。对建筑面积的测算主要采用按照既往同类经验值进行框算的方法。到了初步设计阶段,场馆设施已立项,各赛时使用者已明确。他们不但会从各自负责业务工作的角度强调各自需求的合理性和重要程度,而且往往还会提出新的需求,以尽可能地使自己负责业务范围内的使用需求得到满足。相应在场馆设施初步设计阶段,各赛时使用者提出的需求内容细化、数量增加、范围扩大。使用需求的膨胀通常会引起初步设计建筑面积大大超出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所确定的控制指标。

在所有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不可能得到同时满足的情况下,如何对其进行区别分类、合理排序,在已批准的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范围内解决全部使用需求?这就构成了控制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问题。

2应用决策分析方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运筹学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层次分析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的应用过程体现了人的决策思维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断与综合。是在对复杂决策问题的本质、影响因素及其内在关系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字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用于解决在实践中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问题。层次分析法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决策者之间彼此沟通,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系统分析方法。

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建设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而前者是场馆决策,后者是组织实施。因此,应选择规划设计阶段作为控制建设规模的研究对象。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阶段,主要赛时使用者已经基本明确。这些使用者对未来场馆设施使用功能所提出的要求,就构成了奥运会场馆在规划设计阶段必须考虑的赛时使用功能需求,即规划设计阶段的需求影响因素。这些影响因素对场馆设施建设规模的构成产生重要影响。使用需求的无限膨胀引起场馆建设规模的扩大,而不合理的建设规模又不能为奥运会举办提供必要的保障条件。因此,研究解决好赛时使用功能需求与场馆建筑面积控制指标之间的矛盾,使场馆建筑设计实现对使用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才能有效地控制场馆设施建设规模。

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奥运会场馆建设规模的基本思路:

1) 基于以上认识和分析,选择场馆规划设计阶段作为决策分析系统,以场馆建设可研报告确定的建筑面积作为总目标,弄清规划设计阶段的所有需求影响因素。

2) 按照区别是否必须在设计阶段解决,是否可以综合考虑的原则对所有需求影响因素进行甄别,找出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引起建筑面积扩大的真实影响因素。

3) 对真实需求影响因素建立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将定性问题转化为定量问题。

4) 结合奥运会赛事组织和场馆建设实际工作,建立判断准则的数学矩阵。以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的建设投资作为影响因素重要性的判断准则,分别计算出不同的权重数据组。

5) 进行数学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和总排序。

6) 运用计算结果对真实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控制场馆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对策。

3应用层次分析法控制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建设规模的探讨

3.1层次分析法的应用国家体育场是2008年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和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的标志性建筑,将成为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留给城市的宝贵遗产和城市建设的新亮点。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场将举行开、闭幕式和足球、田径比赛,可容纳观众91 000人(其中临时坐席11 000个)。奥运会后国家体育场将成为北京举办各种大型体育赛事和活动的重要设施。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国际奥委会、国际田联、国际足联及其它有关组织机构都对国家体育场的奥运会赛时使用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同时都强调各自需求的重要性并努力使之实现。随着规划设计阶段的深入,开、闭幕式设计、安保、交通、观众服务等赛时使用者逐步明确,各方提出的赛时使用需求更加具体并不断膨胀,达到12个方面之多。

但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规模在国家发改委批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就已经确定为总建筑面积14.5万平方米。同时国家体育场的建设还必须考虑赛后使用要求和在可研报告确定的建设总投资内限额设计,因此,膨胀的使用需求与已确定的建设规模之间就形成了一对矛盾。实际工作中,奥运会组织方在“穷尽需求”的指导思想下提出的大量赛时使用要求由于缺乏相应的甄别和制约机制,曾一度引起国家体育场初步设计大大超出已批准的建设规模。通过采取措施虽然进行了压缩,但在建设过程中又出现了“反弹”。因此,在规划设计阶段采取有效措施,来合理地确定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所面对的各种需求影响因素,并将这些需求影响因素按照重要性程度进行排队,在建筑功能设计中对它们区别分类,合理优化,是有效控制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的基础工作。需要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理性方法来解决。

按照区别是必须在设计建设阶段解决,还是可以通过赛时组织或搭设临时设施来满足,以及是否可以对使用要求综合考虑的原则,可以将国家体育场面对的12方面需求因素甄别归纳为以下8个方面:运动员和赛事管理人员需求、观众需求、贵宾需求、新闻媒体需求、竞赛技术需求、竞赛服务需求、安保交通需求、临时设施需求。

目标层G:是经过计算得出的结果,即对应于不同条件下的需求影响因素排序。

准则层C:代表三组不同条件,即要达到的建设目标和制约条件。

措施层A:经过甄别归纳出的8个真实需求影响因素。

在国家体育场建设规模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实际上不可能满足所有的使用需求。可以看出,对上述8个方面使用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区别分类,合理优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典型的目标评价排序问题。由于评价排序的对象都是定性的,评价的过程可以尝试采用层次分析法,将定性的问题转化为定量的问题,通过建立层次递阶结构模型(图1)来求解。

按照上述模型所生成的判断矩阵,经过运算得出各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对影响因素重要性最终排序结果分析如下:

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如果以满足赛时需求为主要目标,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需求的重要性要远远高于其它各方面使用需求因素。因此在国家体育场规划设计阶段的诸多赛时使用需求中,应当选择运动员及赛事管理使用功能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的首要满足目标。

如果分别以赛后经营管理和满足已确定的建设投资控制数为主要目标,则相应的需求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但是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因素和观众需求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仍在最前列。这意味着即使以满足国家体育场的赛后经营管理和场馆建设总投资为目标,也必须将运动员与赛事管理及观众的赛时使用要求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这种情况下,赛时临时设施需求的重要性就明显上升。这意味着在考虑国家体育场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总投资时,可以通过减少场馆永久建筑和设施规模、增加赛时临时设施设置的措施来兼顾赛时使用、赛后经营管理和降低建设成本。

3.2几点思考1) 从国家体育场的应用尝试可以看出, 在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的规划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运筹学多目标决策的层次分析方法,构建层次分析结构数学模型对所有赛时使用需求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以达到在建筑设计中对功能需求合理分类,区别对待,有效控制场馆设施建筑面积,进而控制建设规模的目的。

2) 应用层次分析数学模型进行排序计算的结果,与当初国家体育场在规划设计阶段通过反复纷繁的讨论后,采用定性方法选择的以赛时使用需求作为建筑功能设计首要满足目标的实际做法是一致的。但采取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简捷易用,效果直观,而且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便于在场馆设施规划设计阶段参与讨论的各赛时具体使用者之间采用量化明晰的方式彼此沟通,并提高工作效率。

3) 采用数学模型计算的方法,还可以区别以赛后经营管理作为首要满足目标和以控制建设投资作为首要满足目标的不同情况,通过对各使用需求重要性程度的不同排序,对场馆设施建筑功能设计的不同结果进行模拟。分别计算出兼顾赛时使用需求、赛后经营管理和控制建设投资这三种情况下的不同结果和相应需要采取的措施。从而使奥运会场馆设施在建筑功能设计时实现多方案比较和设计优化。

4)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于奥运会场馆设施的规划设计,在分别选择以满足赛时使用功能需求、赛后经营管理需求和控制建设投资作为主要实现目标时,运动员与赛事管理需求和观众需求在所有使用需求因素中均排在首位。这反映了奥运会比赛场馆设施的建筑功能设计首先要满足体育功能,也与体育建筑设计建设的基本宗旨相一致。5) 在以满足赛后经营管理需求作为主要目标和考虑控制场馆设施建设投资时,可以采用大量搭设赛时临时设施的方法来实现奥运会场馆设施赛时赛后的转换。这为综合考虑场馆赛时赛后使用,和根据不同场馆建设项目的情况,采用不同资金来源渠道来满足赛时使用要求提供了多种实现对策,也为控制场馆建设投资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6) 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建设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的时间表明,组织这样一项庞大复杂的开放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固守于已有的常规模式和主要靠采取行政手段来管理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及时破解实际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大量新鲜问题,就无法完成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的历史使命。必须充分认识体育运动赛事组织和工程建设的实践性、多样化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深入分析实践中出现的主要矛盾和问题,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去创造性地工作,不断完善组织实施方面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这里探讨的虽然是北京奥运会场馆设施前期工作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且随着2007年场馆设施建设的基本完成,这一应用系统决策分析的方法也没有机会回到奥运会场馆建设工作中去具体应用了。但是对于今后其它大型综合性体育赛事(如亚运会、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全运会、城运会),以及类似大型公共文化活动的组织筹备和设施建设管理,是否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反思和借鉴呢?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奥运会北京地区31个比赛场馆基本情况(2005年2月版)[R].北京:北京市“2008”工程建设指挥部,2005.2.

[2] 《奥运工程设计大纲》编写组.国家体育场奥运工程设计大纲[R].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2002.

[3] 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