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年消费调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计划生育制度,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风险意识;价格质量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计划生育制度的实施及意义
我国自1979年实施计划生育制度以来,中国的自然增长率从1970年的25.8‰,下降到2008年的5.08‰,同时,我国家庭平均规模也在不断缩小。目前,全国已累计有近1亿的独生子女。在计划生育制度下成长的孩子,也就是当今社会上的80后和90后,他们自小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普遍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形成了与在物质匮乏时期中成长的父辈们完全不同的独特性格特征和消费理念。而这些独生子女现在几乎全部处于青年时期,是我国消费市场上强大的生力军。
2.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的作用
品牌忠诚是企业进行市场销售策划、推广和销售的一大重要因素。品牌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企业对消费者所作的承诺,购买品牌和形成品牌忠诚可以增强消费者的购买信心,减少信息搜集、评价和产品比较等方面的时间成本,保证购买决策的质量。另外,品牌忠诚是品牌资产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品牌不仅对顾客有价值,而且对企业有价值。这个价值链的载体就是品牌忠诚。
3.研究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重要性
根据上述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的重要作用,再基于当前作为强大生力军的青年人的状况,我们对计划生育制度下我国青年人品牌忠诚影响因素的调查并且进行相应的分析就十分重要了。本文将针对教育程度与职业情况、收入消费情况、家庭与朋友影响、风险感知意识、媒体宣传、品牌信任度、产品价格与质量、渠道促销及个人特点这九个方面的因素来进行调查,旨在研究这些因素如何影响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从而为各品牌企业提出相应的建议,促其提高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的同时使企业效益达到最大化。
二、文献综述
1.品牌忠诚的内涵
自20世纪50年代很多学者开始对品牌忠诚的概念进行实证研究以来,他们试图对品牌忠诚进行定义并发表了大量著述。但至今专家们对品牌忠诚的概念定义仍然没有达成统一。唯一的共识是,品牌忠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结构。
早期的品牌忠诚研究定义将注意力集中在重复购买行为的结果上而不是原因上,因而无法解释品牌忠诚是如何形成并影响消费者的,消费者会因为习惯或方便而重复购买一种品牌,这就造成了对某种品牌的习惯忠诚或伪忠诚。这种忠诚并不与消费者的信念体系发生联系,因此仅仅通过购买行为判别品牌忠诚存在很多弊端。基于品牌忠诚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购买行为这么一个假设,品牌忠诚可定义为:一种有某个决定单元在一系列品牌中选取一个或多个品牌并在一个或多个品牌在一段时间内持续进行的带有偏见的购买行为反应,并且它是一个心理过程。这个定义也是目前在品牌忠诚研究中运用最为广泛的概念定义。
2.国内外学者多品牌忠诚度的相关研究
(1)Andrew对消费者忠诚计划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消费者忠诚的不同分类及对应的忠诚计划实施方案。
(2)Nigel Bradley回顾了品牌忠诚与品牌满意的研究,并从态度、行为等不同层面的品牌忠诚来分析品牌忠诚与品牌满意之间的相互关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品牌满意与品牌忠诚有正相关的关系并且满意对忠诚存在直接的影响。
(3)陆娟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品牌忠诚测评的研究成果,并对相关的测评研究成果在营销活动中的运用作了具体的适用性分析。
(4)丁夏齐、马谋超等对国际上品牌忠诚概念和测量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并简要介绍了该领域的研究概况,归纳出当前研究者广泛接受将品牌忠诚看作复杂多维度概念,同时探讨了消费者认知、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一些变量与品牌忠诚之间的相互作用。
3.根据已有研究归纳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通过详细阅读国内外学者关于品牌忠诚度的调查研究以及了解了我国计划生育制度的特殊情况之后,我们根据已有的研究归纳出了以下九个方面的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分别为:(1)教育程度与职业情况;(2)收入消费情况;(3)家庭与朋友影响,(4)风险感知意识;(5)媒体宣传;(6)品牌信任度;(7)产品价格与质量;(8)个人特点。
三、调查研究的组织与方法
1.调查组织
为了使调查结果有效,在进行调查的前期,我们利用科学的文献检索方法从学校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中搜索并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包括专业期刊文献、博士硕士论文以及专著等。从中了解了大量的国内外资料,以便确定调查思路。
在了解到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影响因素之后,我们依据这些因素设计了调查问卷,以便比较真实地获取当今计划生育制度下形成的青年人的品牌忠诚度的情况。我们采用问卷调查法,在网络中进行发放。在问卷题目设计中,我们设计了性别和年龄的题目,以便当问卷收回时区分问卷的有效性。因为我们所要调查的是计划生育制度形成的青年人,即32岁以下的青年人。
2.调查方法
我们的调查采取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总共收到260份网友为我们填写的调查问卷,通过年龄段得选择,我们筛选了年龄为32岁以下的青年人填写的问卷为有效问卷。另外,去掉其他空白问卷,不符合填写规则的问卷,最后的有效问卷为180份。通过这些问卷的信息搜集,我们获得了大量详细的信息资料,这对我们后期进行分析研究提供了大量一手数据,使我们的研究更有说服力。
四、调查数据结果与分析
1.父母或者朋友对青年人品牌忠诚的影响
在关于“您在购买商品前,父母或者朋友的建议会影响你的购买决心吗”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年人选择品牌消费时,较多时候会受父母或朋友的影响。几乎所有青年人或多或少受父母和朋友的影响。只有极少数青年人从不会受父母朋友的影响。因此可以看出父母和朋友是影响青少年品牌忠诚的重要因素。
2.青年人风险感知对品牌忠诚影响因素
在关于“当您看到对您钟爱的某品牌商品的负面评价时,您将如何做”问题的调查,数据分析显示当青年人看到对自己钟爱的某品牌商品的负面评价时,将好感度下降但继续购买的人数和犹豫要不要购买的人数接近,仍觉得物超所值或放弃购买的人数很少。说明风险感知对青年人品牌忠诚的在思想上有很大影响,但对青年人行为影响较少。也说明品牌忠诚不能单
靠消费者的行为或态度定论。
3.广告宣传方式对青年人品牌忠诚影响
在关于“您更倾向于购买哪种广告宣传的产品”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电视广告对青少年的影响远远多余其他宣传媒介对青年人购买品牌的影响。其他影响媒介排名以此是杂志平面广告、公交车神或路牌型广告、手机广告。因此选择正确的宣传媒介或方式宣传对增加青年人该品牌的忠诚度意义重大。
4.青年人品牌忠诚度行为探究
在关于“您经常买同一品牌的商品吗?”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青年人中偶尔买同一种品牌的人数多于经常购买的人数大于大部分时候会购买的人数多余于从不购买同一种物品的人数,而且经常购买同一种品牌的人数较少。说明了当代青年人的品牌忠诚度较低,企业对提升青年人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5.商品品牌价格与质量的关系
在关于“您是否相信价格高的商品质量就好呢?”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超过一半的青年消费者相信价格高的商品质量就很好,38.1%的消费者有时候相信,持怀疑态度,只有1.6%的消费者确信价格水平代表着商品质量,品牌商品价格一般高于非品牌类商品,可见,青年人对于品牌的高价格是接受的。
6.个性特点对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影响
在关于“您会根据自己的购物风格偏好来选择购买的品牌吗,认为只有该品牌才能展现自己的个性和风格?(如洗衣粉只认定雕牌,运动衣只认定耐克等)”问题的调查,经数据分析显示超过70%的青年消费者偶尔或者从不会把一种品牌当成展示自己个性和风格的方式,青年消费者的对于同一种品牌的忠诚度不高。他们往往会考虑某种商品的其他因素,如价格,质量,包装,品牌代言人等,所以企业若想提高青年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需要在各个方面做好工作。
五、结论及相关建议
通过以上的数据和图表分析,再结合之前计划生育制度下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预期影响因素的设定,我们得出以下七点结论,并相应提出了建议:
1.家庭与朋友对青年人品牌忠诚度影响因素较大
青年人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往往会征求父母和朋友的建议,若是父母与朋友的购买意见与自己的相左时,青年人超过半数会选择听从身边人的建议。说明在计划生育制度下,独生子女与父母以及朋友的沟通较多,这些沟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品牌的忠诚度。所以,企业在做品牌推广和宣传的时候,可以适当加大对青年人家长的说服力。
2.青年人的风险感知意识很强
当青年人所钟爱的品牌出现负面的评价时,往往会影响他们对品牌的好感,在有一部分的人会选择继续购买的同时也有几乎同等数量的人在犹豫要不要购买。这说明负面评价会大程度地影响青年人的品牌忠诚度。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宣传和品牌形象的维护时,一定要加强注意自己品牌负面形象的影响,当品牌出现不良的影响时应及时加以遏制,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善品牌形象状况。
3.媒体的广告宣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青年人品牌忠诚度
青年人还是相当关注媒体对于品牌的宣传的,广告对于青年人忠诚度的影响程度很大。因此,企业在进行品牌广告宣传时,要结合青年人对广告及其他宣传推广方式的关注度,
4.企业应提高品牌的信任度
青年人对于广告的信任度不是很高,他们认为广告夸张宣传和与实物不相符的程度太高,自己购买的商品往往与实际购买的商品不甚相同。因此,企业在进行媒体宣传和产品推广时,在产品广告的设计方面,应该尽可能的降低夸张程度,在保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的同时真实反映自己商品的功能、效用及用途。
5.产品质量是影响青年人品牌忠诚度的重要因素
在青年人决定是否购买某一品牌的商品时,质量和好坏与品牌忠诚度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商品是否符合青年人的购买风格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购买决策。因此,企业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并且提供职工的技能和素质,来提高自己产品的质量。另外,针对不同风格的人群,应设计不同的推广与宣传计划,以便适应不同消费者的个人品牌忠诚度特点。
日前公布的中国首次青年就业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青年失业率为9%,高于社会平均水平;政府部门和国企为青年就业首选,失业青年大部分为长期失业。在政府部门、国有企业或者自己创办的企业工作是大多数中国青年的就业理想。就创业愿望而言,男青年强于女青年,年龄越大创业意愿越强。就业青年平均每天工作9.6小时,其中40%不想换工作。60%的就业青年的平均月收入在600至1500元之间,还有不到30%的人平均月收入在600元以下,超过半数的就业青年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培训。
去年电子图书销量超800万册
近日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电子图书产业年会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共销售电子图书805万册,比2003年翻了一番还多。不到5年时间,我国电子图书出版业便完成了从产业概念到产业规模的跨越。数据显示,到今年4月,我国电子图书出版总量已达到14万多种,位居世界前列。目前国内的电子图书读者接近1000万,这意味着电子图书已进入大众普及阶段。
在近1亿中国网民中,电子图书潜在读者群十分庞大。无论是网络出版技术还是电子图书出版行业,中国都极可能在短期内超越发达国家。
我国经纪人70%是青年
一项统计数据表明,在全国各类经纪人组织中,39岁以下的青年就约有85万人,约占我国经纪人总数的70%。
团中央今年决定,将再重点培养1万名农村青年经纪人。
城市青年消费趋向享乐
一项针对城市青年消费的调查显示,中国当代城市青年具有独立的消费能力,每月平均的总支出为1274元。在消费上以吃喝玩乐为主导,而在自我发展方面的开支几乎微不足道。
在消费支出中,餐饮消费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1.3%;用在化妆品和服装上的消费排名第二,所占比例为12.1%;用在娱乐、交际和影视方面的为10.9%。而学习和书籍报刊杂志的消费则比较低,所占比例分别为4.3%和3.4%。有关专家就此呼吁,应加强对青年抵制消费主义文化的教育。
台八成上班族钟情“网拍”
台湾1111人力银行一项调查显示,随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兴起,网络购物俨然成为台湾岛内最热门购物方式之一,而网络拍卖也成为台新兴的创业、兼职行业。超过八成(82.62%)的受访上班族有意在正职工作外,通过网络拍卖发展另一番事业。上班族选择网络拍卖的原因,以“时间自由,便于兼职”(53.62%)、“不用实体开店费用”(47.23%)、“什么都能卖”(42.13%)等为主。此外,有84.04%上班族曾在网络购物,其中,以服饰配件、化妆保养品、图书影音软件这三类商品最受青睐。
香港青年上进心逊于大陆和台湾青年
香港新青年论坛及学友社上月访问了1066人,调查他们对青年的印象。调查发现,超过六成受访者认为大陆青年最有上进心,两成五受访者认为台湾青年最上进,但只有两成受访者认为香港青年最上进。大陆青年最关心政治,其次是台湾,香港排名最低。
北京离婚率超过日韩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学专家唐灿的调研报告指出,据2003年北京市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2002年北京市的离婚总数为38756对,当年户籍人口为1136.3万,粗离婚率达到6.82‰;当年的结婚对数为76136对,由此计算离结率高达50.90%。这一年平均每天不到两对夫妻结婚就有一对夫妻离婚,北京市的离婚率已经成为全国最高。调查还表明,北京市的结婚率持续下降,婚龄推迟,丁克家族和不婚者的数量不断攀升。报告还指出,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离婚率持续上升。离婚水平已超过邻国日本和韩国,与新加坡同属亚洲离婚率较高的国家。
关键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3)03-0088-05
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增强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更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社会发展以人为本,人的发展以健康为本”。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提高人才的质量,以适应和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是我国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成员,对于社会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这些人员的体质状态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们所担负的工作任务完成的水平和效率。据统计,我国亚健康人群发生率在45%~70%之间,发生年龄主要在35~60岁之间。中年知识分子和从事脑力劳动为主的白领人士、领导干部、企业家、影视明星是亚健康高发的人群。而在这些人群中,国家中青年干部所占比例已经超出60%。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发现,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是人生各个发展时期中受关注度最底的时期。特别是在生活及事业的双重压力下,中青年干部群体很少顾及体育锻炼,导致生理机能和运动素质的逐年下降。因此,掌握中青年干部的体质健康状况,研究健康观念、生活水平、生活习惯、教育程度、医疗条件等方面对这些人群体质状况的影响,对于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促进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黑龙江省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中青年干部为研究对象,共计1000人,其中男640人,女360人,年龄范围为30~60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哈尔滨体育学院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文献检索系统,查阅中青年体质健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30余篇,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
1.2.2 专家访谈法 针对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的体质健康状况、健康观念、工作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拟定访谈提纲。通过对事业单位及机关领导等专家的咨询和访谈,为进行调查和实证性研究奠定基础。
1.2.3 问卷调查法 课题组研究制定《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因素》的问卷调查表,调查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体育消费情况,第二部分为工作及生活方式情况,第三部分为体育锻炼情况。问卷经过信度和效度检验后进行发放。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968份,有效问卷965份,有效回收率99.7%。
1.2.4 数理统计法 对原始数据用Excel20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调查得知,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优秀的比例为10.09%,体质良好的比例为21.95%,体质合格的比例为48.82%,体质不合格的比例为19.14%(见表1)。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力活动的比例降低,膳食结构中动物脂肪、热量摄入过多,存在运动缺乏、营养过剩、生活质量下降等现象。高血压、冠心病、脂肪肝、神经官能症、肥胖症等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男职工脂肪超标率达49.28%,女职工脂肪超标率达52.66%,这种超标率带来的后果将是很严重的。另外,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中有74.25%的人骨密度正常,24.43%的人骨质缺乏,1.32%的人骨质疏松(见表2)。在充分掌握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状况的基础上,分析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着重从社会文化因素、生活方式因素、体育锻炼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
2.1.1 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特征是后天习得的,与个体的社会活动密切相关。家庭背景、婚姻情况、家庭结构、居住方式、收入水平、教育背景、职业以及信仰等都是常见的社会文化特征。本研究的群体是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属于中高阶层的群体,大多数的家庭背景较好,其父母对其本人体质状况有比较好的影响。夫妻婚姻和睦,家庭结构多为三口或五口之家,有固定的居住场所,生活环境有较大改善。收入较稳定,多数家庭的经济收入已从温饱过度到小康水平,“花钱买健康”的观念已经在这部分人群中初步形成。具有较高的学历结构,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可以说,从社会文化特点上来说,对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影响较小。
2.1.2 体育消费 体育消费广义上指的是人们用于体育方面的个人支出,狭义上主要是指人们在参与体育运动和观赏体育竞赛或表演过程中,对与体育运动直接有关的实物、体育服务产品或体育资料的花销。体育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健康,优化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等,另外文化体育消费也是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
由于黑龙江省地处祖国最北方,冬季气候寒冷,在经济结构上还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相对落后,与南方很多省份相比,黑龙江省居民正处于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过度阶段。地域环境因素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育消费的程度,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多数中青年干部的消费结构主要以实物消费为主,而观赏性消费和体育资料等精神层面的消费所占比例极低(见图1)。
2.2 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分析
广义的生活方式涵盖了人们的劳动生活、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交往生活以及宗教生活等领域。狭义的生活方式主要指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家庭生活等,或简单地概括为“衣、食、住、行、乐”领域。现代生活方式与体育运动密不可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方面产生了极大的负面效应,缺乏体育锻炼、脱离大自然,现代“文明病”、“亚健康”随之而来,给人们的健康造成很大影响,其主要表现在运动能力下降、生理机能退化、营养过剩导致肥胖、精神紧张压力大等方面。生活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特点,社会制度、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传统等都对生活方式有较大影响。世界卫生组织(WHO)曾向世界宣布,个人的健康和寿命60%取决于自已,15%取决于遗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影响,而在取决于个人的因素中,生活方式是主要因素。
本文探讨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素,其具体评价指标有:睡眠时间与质量、坐姿时间、步行时间、看电视或电脑时间、吸烟情况、家务劳动情况等。
2.2.1 睡眠时间与质量 睡眠是人们周期性出现的一种自发的和可逆的静息状态,表现为机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和意识的暂时中断。睡眠可以使人们的大脑和身体得到休息、休整和恢复,有利于精神和体力的恢复,维护健康。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全球约有29%的人存在各种睡眠问题,中国居民睡眠障碍的患病率高达42.7%。长期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会打乱机体的生物规律,导致生理功能混乱,神经系统失调,其危害有:影响大脑的创造性思维,影响皮肤的健康,导致疾病发生,引起肥胖等。成年人的睡眠时间因人而异,通常平均每天6~9h为宜。通过表3可知,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睡眠时间基本都在合理的范围内,6―9h占89.32%,少于6h的占6.74%,9h及以上的占3.94%。
通过表4可知,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睡眠质量多表现为一般,比例为61.55%,睡眠质量差的比例为22.80%,而睡眠质量好的仅占15.65%。可以说,睡眠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问题之一。
2.2.2 坐姿与步行时间 久坐办公室的危害很多,可造成消化功能减退,免疫力下降,肌肉萎缩,力量减弱,骨质疏松,高血压,高血脂,肥胖,腰椎疾病,前列腺炎,痔疮,不孕症等。专家访谈得知:“连坐4h,调节体内葡萄糖和脂肪数量的基因开始关闭”。表5可以看出,平均每天坐姿时间在5~7h居多,占45.16%。可见,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中普遍存在着坐姿时间过长的问题,这是影响体质健康的因素之一。
健康是大事,步行是最容易、安全系数高的运动项目。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怀特博士就提出:步行是人类最好的运动。他创造性地将步行应用于心脏病和心肌梗死的康复治疗,并指出步行锻炼对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消除精神紧张与抑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统计得知(见表6),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平均每天的步行时间较短,不足1h的比例高达78.65%。
2.2.3 看电脑时间 现代的信息化社会以及工作上的需求,需要人们较长时间的面对电脑屏幕,易产生视疲劳,出现视力下降,肌肉僵硬,手指、手臂、头部、肩膀的疼痛、麻木,对皮肤造成损伤。特别是电脑的低能量x射线和低频电磁辐射作用也会导致人的中枢神经失调。因此,要求上机时间每过1~2h要离开15~30min,注意适当运动、通气和休息。通过对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平均每天看电脑时间情况统计,有高达41.92%的人每天看电脑时间超过3h。因此,看电脑时间长、不注意自我保护也是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不容小觑的潜在威胁。
2.2.4 吸烟与饮酒情况 吸烟有一定的社会性,在社交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但同时又可能诱发多种疾病,目前世界上每年死于吸烟的人达300万,我国每年约有10余万人死于吸烟。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在工业发达国家,1/4癌症者中,吸烟的占90%;死于支气管炎的,吸烟的占75%;死于心肌梗塞的,吸烟的占25%。从对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吸烟情况的调查来看(见表8),男士从不吸烟的比例为42.83%,其余57.17%男士均有不同程度的吸烟嗜好,平均每天吸烟10支以上的比例接近20%,女士从不吸烟的比例为92.5%,吸烟的比例占7.5%。
中国保健协会、中华医学会等多家单位首次联合的《中国民众健康饮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超5亿中国酒民平均酒量135g,目前我国男女饮酒比率分别高达84.1%和29.3%,其中16.1%的男性和2.5%的女性为每日饮酒,饮酒人群中65%是不健康饮酒,其最主要问题是饮酒过量,近几年饮酒人数一直呈上升趋势。1982年我国酒依赖的发病率仅为0.16%o,到了2000年已上升了5倍多,酗酒者出现低龄化现象,女性比例不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一组数据显示,由酒精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是麻疹和疟疾的总和,而且也高于吸烟引起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孔子曾告诫人们:“唯酒无量,不及乱”。意思是各人酒量不同,因此不能限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不能喝醉了,也就是说不能喝到“乱”的程度,现代人虽然并非要做到酒饮三杯而止,但适可而止却是非常有益的。通过访谈了解到,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特别是行政级别越高其嗜酒次数和量都呈现出增多的现象,其中80%以上的中青年干部觉得喝酒是由于社会交际、工作应酬等无法避免的饮酒。
2.3 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体育锻炼因素分析
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对中青年干部的工作、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烦躁、焦虑、恐惧等心理障碍时有发生,如何克服或缓解沉重的生活负担、繁重的工作压力,提高快节奏生活中的自信心和适应力,已经成为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群体亟待解决的问题。体育锻炼是人们调整心态、加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放松身心的重要辅助手段。而体育锻炼时,只有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保持在适宜的水平上,才能达到理想的健身效果。
调查得知(见表9),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不进行体育锻炼的占总人数的27.46%。每周锻炼1~2次的占总人数44.77%。每周锻炼3―4次的占总人数16.89%。每周锻炼5次及以上的占总人数10.88%。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可从侧面反映出体育消费的特点。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从事体育锻炼的内容主要以散步和跑步为主,其次是参加球类项目,再次是参加游泳和有氧健身操。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主要以个人居多。总体来说,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较为单调。
导致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不参加体育锻炼、参加体育锻炼次数少、参加体育运动的项目较为单调的原因主要有:第一,工作压力较大,事务繁忙,难有空闲时间参加体育锻炼;第二,部分中青年干部对体育锻炼认识不足,认为自己不会什么运动项目就不去参加锻炼;第三,受气候因素制约,室内场馆紧缺,导致人们不愿意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第四,部分中青年干部认为参加体育锻炼太累,经常参与性较差。
3、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从社会文化特点来看,对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影响较小,但受黑龙江省经济条件、地域、气候等因素的制约,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特别是体育精神层面上的消费更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中青年干部群体积极参与体育消费的心态。
(2)睡眠质量、坐姿时间长、看电脑时间长、男性吸烟比例高、饮酒频繁等生活方式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突出问题。
(3)受工作压力大,自身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场地,气候,懒惰心理等因素制约,不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青年干部比例较多,这些都是导致亚健康比例高的直接原因。
3.2 建议
(1)生活方式是影响黑龙江省中青年干部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必须引起重视。只有从自身做起,提高认识,才能有效地改善自身体质,提高健康水平。
关键词:青年人 感性消费 营销策略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们收入水平也迅速提高,消费者的需求结构正在发生变化,逐步趋于高级化。感性消费正逐渐替性消费,发展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消费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当代青年人表现最为突出。这一人群的消费活动具有典型的感性消费色彩,他们是我国感性消费的主要力量。本文就感性消费及其特征、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及消费习惯和企业的相应营销策略作初步探讨。
一、感性消费及其特征
感性消费是相对于理性消费而言的。西方营销理论认为,消费者的需求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量的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短缺,人们追求量的满足;第二阶段是质的消费阶段。这一阶段商品的数量极其丰富,人们开始追求同类商品中高质量的商品;第三阶段是感性消费阶段。在这一阶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产品的同质化,不同品牌的商品很难在质量、性能等方面分出上下高低。这时消费者所看重的已不是商品的数量和质量,而是与自己有着高度密切程度并且最能体现自己个性与价值的商品,是消费的个性化阶段。
上述的前两个阶段通常被认为是理性消费阶段,消费者的购物标准相应是经济上的合理性,性能价格比是其实际购买行为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采用的指标。而在感性消费阶段,消费者则更青睐商品的象征(例如:显示个人的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文化素养和生活情趣等),追求一种情感上的满足,或自我形象的展现,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舒畅。换言之,感性消费强调的是心理需要,消费者的购物标准相应是某一种或几种心理需要的满足感。在感性消费需要的驱动下,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并不是非买不可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能与其心理需求引起共鸣的感性商品。这种购买决策往往采用的是心理上的感性标准,以“喜欢就买”作为行动导向。当某种商品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某些心理需要或充分表现其自我形象时,它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价值可能远远超出商品本身,例如,人们戴名表、开名车,不仅仅是为了记时准确和交通方便,还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能够展示自我形象,获得自尊的满足。
当然,感性消费与理性消费不是完全对立的。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消费行为中,有的基本上完全以理性消费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大米这样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费;有的基本上完全以感性消费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用于附庸风雅而非实际阅读的精装书籍的消费;更多的则介于二者之间,理性消费的购物标准与感性消费的购物标准在不同程度或购买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发挥作用。不过,总的说来,感性消费的出现和发展确乎已成为消费者消费活动的一种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为社会产品的丰富化和多样化创造了条件,因而消费者个性化的心理需要得到了消费对象方面的物质保障;另一方面,消费者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原来由于购买力不足而限于生活必需品消费的消费者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剩余购买力,因而为量的消费与质的消费以外的感性消费提供了购买力方面的物质保障。
其次,从主观上来说,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表明: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交往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从低到高的层次;当低层次的需要基本满足之后,便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低层次的需要尽管仍然存在,但基本上不再作为人的行为的激励因素。实际上,这五个层次的需要可以归结为生理的需要和心理的需要两大层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理需要的不断满足也就意味着心理需要的感性消费的出现和发展成为必然的趋势。
二、当代青年人的心理特征及消费习惯
当代青年人主要指的是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人群,他们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这群人是“幸运”的一代(特别是生活在沿海发达地区城市里的),处于很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中,成长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异军突起之机,对现代高科技化的生活适应性强。由于他们出生于同一时代,处于共同的社会、政治、历史和经济环境中,因而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观念和行为。在当代青年人的身上,往往会表现出以下一些特征:
1、们藐视权威,追求个性张扬或物质利益最大化;
2、他们更加感性化,习惯靠直觉而不是靠理性判断事物,只知道喜欢就够了,并不追究喜欢背后的原因;
3、他们独立意识特别强烈,喜欢表现个性魅力和风采的独特行为,反映出多样性的审美情趣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
正是因为在这些生活观念的引领下,他们在消费行为上表现出大胆与叛逆。在他们眼里很少有,没有不能做的事。有调查表明: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或当代青年人既是中国的一个特色产物,又是一个与世界各国同龄人几乎有着相同观念的群体。因为他们成长在冷战结束以后,全球消费新潮与消费文化基本趋向大同的年代。2004年奥美广告公司对中国沿海部分大城市的独生子女一代的调查表明:中国独生子女的消费观念具有明显的全球化倾向。调查还发现,他们喜欢上网聊天、打电子游戏、手机换个不停、吃洋快餐和穿新潮服饰。难怪人们可以在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日本的东京、韩国的汉城,还是中国的上海,看到几乎同样装束的年轻的女孩子:她们的头发漂过几绺,上衣一定是露肚脐装或几乎的吊带装,牛仔裤上面总有几个破洞,当然身上还有很多其他的饰物。她们更加追求自我,更喜欢标新立异地扮“酷”。没有一个字能像“酷”一样能够让当代青年人百用不厌的了。“酷”代表时尚、前卫、叛逆、另类、冷漠、清醒、刺激、好玩,也代表一种智慧,一种建立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的智慧。如果说某些事物在20世纪中后期时的主流文化中是另类,是前卫,只存在嬉皮士和朋克当中的话,那么它们在今天的当代青年人中则已不再是一道道突兀的风景。也许,现在的主流社会还会觉得当代青年人的言行思想不着边际,但当他们成为日后的社会主流力量时,他们所倡导的酷文化、酷生活、酷工作、酷运动、酷艺术就会成为主流的酷时尚。在他们眼里,究竟什么样的商品才是“酷”劲十足呢?下面仅以一份关于国内中学生心中的“酷”的调查来说明:
1、感性多于理性,魅力人士更具有号召力;
2、生动与做派的风格,易为青少年所接受;
3、运动、能力强、气质冷漠,是他们心中的“酷”;
4、最喜欢流行与时尚。
之所以出现上述现象,主要是由于这一代人受到了其长辈无微不至的呵护,物质生活相对比较优越,社会与文化的大开放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从消费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过多的呵护反倒会形成一种逆反心理,他们想要保有更多自己的空间,而不需要其他人过多地干预他们的生活。他们也不愿意去关心别人,因为在他们的意识当中,每个人都应该是自立的。可见在这一代人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已经变得越来越小。
由于当代青年人在消费方面对于价格的敏感度低,能为企业带来大量的利润,因此,越来越多的厂商特别关注这一群体,但是同时他们也发现这一人群比较难以捉摸,现在的购买不代表将来会购买,户忠诚度比较低。
三、针对当代青年人的消费特点,企业可采用以下营销策略
1、重视营销调研,加强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工作
由于当代青年人喜欢多变、刺激、新颖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商品的忠诚度一般不高,所以企业越来越感到难以把握它们的消费偏好。这就要求企业要重视营销调研,加强有针对性的市场调研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消费心理的变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方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
2、开发有针对性的“感性商品”
在及时准确的营销调研基础上,为他们提供能满足心理感受和欲望的商品即“感性商品”。“感性商品”的种类主要有尊贵感、情趣感、充实感、自然感、复古感、时代感等等,而富于个性和人格化的“感性商品”所具有的这些特色正是当代青年人所刻意追求的。
3、创造感性情境
感性情境的创造对零售场所提出越来越高要求,除了宽敞、舒适、洁净、明亮等基本要求以外,还要求更多的感性元素的精心设计,要以最快最直接的方式调动当代青年人们的情绪,从而激发他们的购买行为。这就需要专业的感性情境设计:以当代青年人体验为中心,充分调动他们的五官刺激达到预期的情绪效果。感性情境设计可以细分成:视觉营销(外形、影像、灯光、颜色、空间等设计),听觉营销(音乐、节奏等设计),味觉营销(气味等设计,),嗅觉营销(口感等设计)和触觉营销(手感等设计)。
4、更新广告策划观念
当代青年人选择产品或品牌的准则不再基于“好”或“不好”这一传统的理性认知观念,而是更基于“喜欢”或“不喜欢”的感性情感态度观念。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是产品或服务能带给他们的一种感觉或附加价值。因此,在广告与品牌沟通中,传播与沟通的重点是体验产品与品牌价值,具体包括显示身份或阶层的象征、美的感受、时尚与先锋、好玩及趣味性、潮流或流行性等等。能满足这些需要的广告策划才会受到当代青年人的青睐。
5、提供感
当代青年人对服务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不仅仅是要满意,要的更多的是“感动”。所谓感,就是真正以消费者的感觉为中心的服务:帮助消费者找到他们想要的产品比推销自己的产品更重要;以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成交比定价策略更重要;服务人员传递更多的良好的、友善的、热情的情绪比完善的服务流程更为重要;快速响应比仅仅是便利更让消费者感动;建立良好的消费者关系品质比单次成交与否或成交金额的多少更为重要。
在感性消费时代,当代青年人将成为市场上越来越重要的消费力量。面对这巨大的机遇与挑战,绝大多数企业都无法回避。只有那些善于与市场环境变化与时俱进的企业,才可能更多赢得当代青年人的欢心,在市场的角逐中获得领先的地位。
注:本文为辽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项目B类96号之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夏学銮.大话西游、后现代文化和当代青年人[M].北大讲座(第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高驰.企业形象是企业在竞争中获胜的保障[J].学术交流,2002,7.
关键词:大学生;文化消费;国内外;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9-0180-02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发展资料消费比重逐年增长,文化消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它对于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活中的文化消费更是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与成长成才。因此,大学生文化消费问题一直是社会、教育界关注的主要话题之一,相关研究不断增多。
一、国内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在我国的理论界,一直没有明确地出现“文化消费”一词。直至1985年,上海学者程恩富在1994年出版了《文化消费学》一书,第一次较为明确地提出了“文化消费”术语。但之后很长时间内,文化消费一直未在学术界开辟出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而是往往被划分如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学的范畴,被学者们作为经济学、市场学的一部分来研究探析[1]。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人民的消费水平逐渐向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转变。其中文化消费的增加,日益受到学者的关注,学术界有关文化消费的研究成果不断增加。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有关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调查研究。许多专题论文、研究报告、专著等从不同的角度探析了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等。
经过阅读整理,可以发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有着同样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化消费比重不断增加,内容不断充实。吴松、沈紫金在《WTO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一书中指出:“从大学生文化消费(学费除外)绝对数量来看,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基本谈不上文化消费,90年代中期为每年400元左右,到2003年每月即为138.5元,并且还有继续上涨的趋势”。二是大学生文化消费受经济能力限制,存在消费水平的不平衡状况。在刘洋、刘天奇等学者的调查中发现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月生活费用在200―300元的低消费人群,大约占被调查总数的8.5%;300―400元的同学占总数的5.7%;400―500元的占27.05%;500元以上的同学占60%。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生的文化消费水平与月平均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2]。三是大学生文化消费有“西方化”趋势。在学者李晓娟等人的调查中发现:问卷调查学生“喜欢并经常看的电影、电视”,结果选择欧美电影、电视的大学生占32.4%,选择日、韩、新加坡的学生占26.4%,选择港台的学生占23.2%,而选择国产的学生仅占18.5%。在对最喜欢的音乐的问题调查中,结果相似。这些数据生动地展示了学生的消费心理[3]。四是电子信息化发展迅速,网络文化消费上升。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使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的比例持续增长,同时,大学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化设施,这些为大学生上网提供便利的条件。
但是,在我国国内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学术研究中,我们认为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通过在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文化消费”为“篇名、关键词、摘要”作为检索条件,检索到的相关文章仅120余篇,可见对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不充分、不成熟。其次,经过阅读相关的文献、专著,可发现对于所存在问题的根源的探究往往浮于表面,结论相似,不够深入、全面。最后,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效果不显著,针对性不强。因而,综上所述,我国国内的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仍有待深入与完善。
二、国外对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
西方关于消费的研究早在古典经济学就开始并逐渐形成了众多理论,如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凡伯伦的消费理论等。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外文化社会学研究兴起,文艺消费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文化消费的研究也随后发展。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美国、荷兰等国家相继诞生了许多文化消费研究的著名学者,他们提出的理论,对文化消费进行了不同的解读[4]。如,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1947年提出了“文化工业”的概念,指出文化消费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手段。他们认为文化消费是一个完全被动的消费过程,是资本主义通过事先决定文化消费的结果,再给予人们自由选择文化消费内容的假象,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凡伯伦、齐美尔、布迪厄等学者则认为文化消费是一种标示社会区分的方式。他们认为文化消费一方面提供了生存所需,一方面是展示个人财力,界定和维系了社会关系。丹尼尔・米勒和安东尼欧・葛兰西还提出了一种具有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消费观点:文化消费是一种创制文化的实践。他们主张,人类的自我创造,以及文化的创制(文化作为一种人类实践),并不限于生产的活动,同时也是文化消费的特性所在。比如,要认识我的自我,就必须透过我原先从自我外化出去的东西[4]。
关于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比利时消费组织信息和研究中心在2006年针对本国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状况做的一个研究。研究指出,比利时青年学生在图书、音乐、电影等传统文化消费领域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同时,电子信息音像制品及网络的市场也不断扩大。这些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受到家庭观念及经济条件的影响,但家长也受到青年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反作用。可以说,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给比利时的文化市场繁荣、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青年学生的文化消费行为也存有一些弊端,如消费对象的单一等[5]。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国外的文化消费研究虽然起步早、研究多,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西方经济学关于消费的研究虽没有将文化消费的内容明确排除在外,但是在实际的研究中却往往将消费的表达缩小为物质消费。同时,国外理论界的研究即使是针对文化消费,但将大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消费研究却是不足的。
三、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哲学唯物主义观认为:物质决定意识。而意识决定了行为,在各种行为背后,支配着人们的是他们的意识,或者说是思想观念。同理,在人们的消费行为背后,是个人的思想意识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社会发展的同时,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变化影响着这个社会中的每个人,居民的消费结构和观念变化巨大。大学生是消费群体中的特殊的一部分,他(她)们正处于吸收知识,接受教育,形成三观的重要阶段。同时,也正处于成长期,接受能力强,却在心理成熟度和理性判断能力、自制能力相对较弱的阶段。
而文化消费是大学生在高校生活中接受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文化消费的内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因此,研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现状并找出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提出对策,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和思想发展,是培养健康的优秀的大学生人才的重要方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人才,积蓄力量。
本文对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是对大学生的一种教育研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在理论上。首先,研究“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这个主题,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使文化消费尽量对学生和社会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还可以引导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消费的目的和功能同样是教育和提高人的素质,了解大学生文化消费的情况有利于开展正确的学生工作,利用文化消费中的积极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使正确的知识理论内化为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因而,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的调查,为高校更好地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素质提供了良好的理论依据和建议。
基于大学生文化消费研究的成果,有利于高校更有针对性、科学性、实效性地展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十的报告中指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其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就是大学生。大学生自身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建设,同时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往往会带动社会文化产业的走向和发展。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可以及时反映当下的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心理、思想观念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具有针对性,从而加强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的改革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第二,在实践上。正确地引导大学生文化消费,首先有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接受健康的知识和信息,抵制不良的文化内容,防止不良习惯的产生。也有利于大学生增强判断力,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信息和产品中,选择和接受良好的影响。同时,良好的文化消费观念及健康的文化内容的影响有利于大学生塑造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有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
加强大学生文化消费教育有利于社会思想道德建设,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消费关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建设,而文化消费不仅关乎物质,更影响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升精神文化消费有利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也有利于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四、总结
通过上文可见,大学生文化消费的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但是相关研究并不充分,本人认为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还可以从大学生不同的性别、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使研究的针对性更强,提出的建议更加符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特征,提高高校文化引导工作的效率。
参考文献:
[1]赵闪.大学生文化消费调查分析――河南省新乡市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2,(19).
[2]刘洋,刘天奇,李晨曦,刘衡宇.当代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现存问题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
[3]李晓娟,董娅.转型时期青少年对西方文化制品品种的消费倾向调查[J].青年探索,2005,(4).
[4]杨晓光.关于文化消费的理论探讨[J].山东社会科学,2006,(3).
[5]丹.新疆高校大学生文化消费现状及对策探析[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7.
[6]范周,齐骥,等.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摘 要 运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宁波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宁波市居民的体育消费结构依然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部分服务性消费有较大提升;体育消费结构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宁波市 城市居民 体育消费结构
宁波是浙江省经济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三大经济中心之一。人均消费性支出达23288元,在中国副省级城市人均消费榜中排名第六[6]。宁波市城市居民经济收入与消费水平的增长必然带来体育需求层次的提高,进而改变其体育消费的结构,因此对宁波城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的调查研究能够更清楚地了解该地区体育消费的情况,为宁波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宁波经济发达区县为主要调查区域,对宁波市2012年生产总值(GDP)排名前四位的区县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北仑区的居民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其中鄞州区300人、慈溪市300人、余姚市300人、北仑区200人,共抽取1100名城市居民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
二、结果与分析
研究以“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月收入水平”和“体育消费水平”作为人口统计学变量对样本进行细分。
从消费者性别来看:样本中男性536人,占总样本的61.5%,女性360人,占总样本的38.5%。从年龄消费者来看,居前位的是“青年消费群体”和“中年消费群体”,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42.5%和30.6%,说明宁波城市居民参加体育消费主要的消费群体以青年消费群体和中年消费群体为主。从消费者学历来看,以“大专、大学”居多,占总样本的37.6%;说明宁波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者主要以高文化学历为主。从消费者职业来看,以“国企业、事业人员和办事、服务人员”居多,共53.1%,占总样本一半以上比例,说明宁波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者主要以国企业、事业人员和办事、服务人员为主。从消费者收入来看,以“中等收入群体”居多,占总样本的56.2%,其次是“高收入人群”占总样本的25.2%,“低收入人群”参与体育消费最少,占总调查者的24.4%,说明宁波城市居民体育消费者主要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
体育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在体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体育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即居民购买各种体育商品或体育服务的数量比例[7]。本研究将按体育消费的外在表现形式分为:实物性体育消费和服务性体育消费。体育实物性消费包括:购买体育服装鞋帽、购买运动器材、订阅体育报刊杂志、购买体育彩票;体育服务性消费包括到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购买体育比赛或表演门票、参加体育培训班、健身咨询。
宁波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内容依然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中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的比例排在各项消费的第一位,占总调查人数的69.2%;此外,实物消费中订阅体育报刊杂志的居民占19.2%,购买运动器械的居民占17.4%、购买体育彩票的比例为12.6%;服务性消费项目中,排在第一位的为到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选择此项的居民占27.8%,在所有消费项目中排在第二位;接下来依次是参加体育培训班、健身咨询和购买体育比赛或表演门票,比例分别为13.2%、11.2%、8.4%。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从整体上看宁波市居民的服务性消费仍远低于实物消费,但服务性消费中的到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已经排到所有消费项目的第二位,这一比例与以往调查结果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5]。
在实物性体育消费选择上,以“国企业、事业人员”居多,占47.1%,其次是“专业技术人员”占28.2%,“办事、服务人员”占16.1%,“商业服务人员”占11.0%,“生产操作人员”占8.6%,“其他”占7.4%。在服务性体育消费选择上,以“国企、事业人员”居多,占16.0%,其次是“办事、服务人员”占14.1%,“专业技术人员”占13.7%,“商业服务人员”占7.6%,“生产操作人员”占4.8%,“其他”占4.4%。除了“健身咨询”一项外,不同职业的居民在各项体育消费上的差异性均非常显著,P值均小于0.001,消费者主要以“国企业、事业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居多,职业特点在于收入稳定,工作时间比较固定,闲暇时间相对较多,他们大多从事脑力劳动,身体得不到必须的锻炼,这样就使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更渴望也更需要参与体育锻炼,另一方面这部分人群相对来说学历较高,消费意识比起其他人群更加超前。
三、结论
(一)本研究所调查的936名宁波市居民的体育消费内容依然是以实物性消费为主,其中“购买体育服装鞋帽”的比例排在各项消费的第一位。虽然宁波市居民的服务性消费仍远低于实物消费,但服务性消费中的“到收费场馆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已经排到所有消费项目的第二位,说明宁波市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已经有了局部的转变。
(二)在实物性体育消费方面,从性别上来看,女性消费者为主要消费群体;从年龄上看,青年消费者为主要消费群体;从职业上看,国企、事业人员为主要消费群体;学历上看,消费者分布比较均匀;从收入上看,以中、低等收入群体为主。
(三)在服务性体育消费领域,从性别上来看主要以男性消费者为主;从年龄上看,青年消费者为主要消费群体;从职业上看,国企、事业人员为主要消费群体;从学历上看,主要是以大专本科为主;从收入上看,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
参考文献:
[1] 陈颇,殷樱.影响体育消费者购买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2):17-20.
[2] 方芳,丛湖平,陈相献.“长三角”城市居民体育服务产品消费行为特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2):10-13.
[3] 雍明,赵胜国,邰崇禧.小康社会富裕城镇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及走向[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6):30-32.
自行车、手表、彩电;房子、汽车、首饰……这样的对比很容易让初入社会不久、囊中羞涩的适婚男青年陷入强烈的怀旧情结。在如今钱不是万能,但没有钱万万不能的社会,如果有女孩子问你“你爱我有多深”时,你只回答“月亮代表我的心”已远远不够,即使女孩本人愿意,很可能也会惨遭准丈母娘的强烈反对。
中国婚博会组委会制作的2006年到2007年《全国结婚消费调查问卷》,共回收了近6万份有效问卷。该调查问卷的统计数据表明,在我国城镇,结婚平均要花费56万元。
花费的项目包括:婚纱摄影、婚庆服务、婚宴、婚纱礼服、珠宝首饰、买房、装修、家电家具、蜜月旅游、汽车、酒席等。该项调查的数据显示,依据全国平均水平,只在买房一项就要花费33万元,其中西北地区15万元最少,华北以36万元拔得头筹。统计显示,每对新人的新婚消费大约为13.9557万元,其中包括拍摄婚纱照3484元、结婚珠宝首饰5577元、婚纱礼服2007元、婚庆礼仪7610元、喜宴(不含酒水)2.0480万元、新居装修5.6998万元、蜜月旅游9227元、家用电器1.6680万元、家具1.7494万元等。
一家网站就“56万元的结婚成本”展开了一项调查,8054位参与者中81.62%认为“结婚成本太高”,16.07%认为“还可以,结婚本来就是个花费高的事”,只有2.31%的人觉得“不高,我完全可以承受”。这还只是最低标准,即使金融危机尚未退去,但将近两年的时间里,高企的房价挑动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使得结婚成本的平均花费只涨不跌。
事实上,即使响应国家政策的晚婚人士,也不过30岁,更多的人集中在22岁毕业后三五年的时间里结婚,除非中了,否则很少有人能一下拿出那么多钱来,自然,这个重担就要落在父母身上了,尤其是男方。
《全国结婚消费调查问卷》的被调查者中,中国当代青年的结婚消费,81.6%的人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财力支持。其中,父母支持程度为20%到60%的新人居首位,达到47.47%,还有14%的新婚青年结婚消费几乎全由父母承担。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和子女都把为儿女操办婚事看作天经地义,但巨额的耗费往往掏空了父母省吃俭用一生的积蓄。
【关键词】智慧旅游;旅游者;消费行为倾向;旅游营销
1.智慧旅游
近几年来,我国现代旅游业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发展的同时,旅游业服务品质不高、市场秩序失范、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也日益凸显[1]。随着互联网web2.0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近些年以实时监控、实时管理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体系建设渐成共识,经济技术的发展,全球网络化和服务信息化的加剧,催生了旅游业的智能化,智慧旅游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
智慧旅游,就是利用移动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借助便携的终端上网设备,主动感知旅游相关信息,并及时安排和调整旅游计划。简单地说,就是游客与网络进行实时互动,让游程安排进入触摸时代[2]。发展智慧旅游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实现旅游资源和社会资源的共享与资源的系统化、集约化管理,更是我国旅游产业适应市场变化,加快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3]。智慧旅游时代的来临即将也必然会导致旅游者的消费行为倾向发生很大的转变。因此,研究智慧旅游时代下旅游者的消费行为能够更好的指导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营销。
2.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消费行为倾向分析
2.1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问卷设计问题项主要针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空间行为模式、消费行为构成和消费心理等三个方面进行提问。为了使得研究结论更具科学性,样本数据的收集渠道采取现场问卷调查法和网络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
2.2空间样本
研究人员实地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200份,剔除无效问卷20份,最终有效问卷180份,有效率90%,同时,调查人员通过各类聊天工具及邮件向网络好友发送问卷链接地址,共收回有效问卷192份,总共回收有效问卷372份。
2.3研究对象基本特征
具体来看,调查对象的年龄以中青年为主,男性占48.39%,女性占51.61%,文化程度以大专或本科居多,职业相对分散,其中又以学生(41.19%)、销售人员、教师为主,能够反映未来旅游市场的主体旅游者构成。特别是青年学生,由于对网络的熟悉以及移动终端设备的拥有量较大,他们更愿意利用网络来为自己今后的旅游活动进行查询、预定、线路设计以及与朋友们一起分享旅游经历,因此能够大致反映今后旅游消费者的旅游消费倾向。此外利用网络进行问卷调查,样本空间范围大,这样可以得出更为客观和多元化的旅游倾向。
2.4旅游消费者消费行为倾向
2.4.1空间行为模式倾向
旅游者在空间行为模式的倾向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以及旅游目的地的类型偏好。问卷中针对智慧旅游出现前后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会倾向于哪些类型进行了提问,发现智慧旅游的对青年的旅游空间行为影响较大,智慧旅游时代青年更热衷与把热情投放到比较新颖的民俗风情类、体验类、探险类旅游目的地,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性格张扬开放,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好奇心旺盛,加之网络带来的大量丰富旅游信息,促使他们乐意去尝试新鲜刺激的事物。中老年人体力与精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对新事物的追求欲望相对较低,加上他们对各种现代智能设备的不熟悉,所以智慧旅游时代对他们的影响相对较小。
2.4.2消费行为构成倾向
旅游者的行为构成包括旅游者收集信息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旅游方式及旅游范围。在智慧旅游时代,由于收集信息更加快速,更加全面,人们旅游对于出行的自主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旅游行为也随之发生变化。
通过问卷分析,有68.57%的人选择了互联网、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移动智能设备,12.86%的人选择了向旅行社咨询,11.43%的人选择了听取别人的经验介绍,5.71%的人选择了查找报刊杂志等书刊,还有1.43%的人是通过其他方式。智慧旅游时代,人们外出旅游对各种传统旅行社的依赖度逐渐减小,旅游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旅游范围等也朝着个性化和多样化发展。旅游方式上人们更加倾向于自助游,自驾游等,在旅游线路查询更加偏重在第三方旅游网络平台进行(如:携程网、艺龙网、途牛网等),旅游预订等方面更加偏爱诸如“团购”之类的形式。
2.4.3消费心理倾向
在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将更加注重旅游体验和求真方面的需求。问卷针对智慧旅游出现前后旅游者的心理需求也做了调查研究,主要通过旅游者心理需求的排序求得各个选项的平均综合得分。平均综合得分是根据所有填写者对选项的排序情况自动计算得出。它反映了选项的综合排名情况。得分越高表示综合排序越靠前。计算方法为:选项平均综合得分=(Σ频数×权值)/本题填写人次。 权值由选项被排列的位置决定,排列在第一位则得分值相应越高。
传统旅游时代人们更习惯于由旅行社等旅游商来安排其旅游活动,对自主设计旅游线路的心理需求较低,而智慧旅游时代,人们在自主性方面的要求明显提升,对价格优惠和省时省事方面要求较高,由于是通过网络来进行旅游过程的编排,人们对于在旅游过程中是否能够体验到切实的旅游产品和线路的这种心理需求感越来越强,这说明随着智慧旅游时代来临,人们更注重旅游消费的真实体验感。
3.结论
3.1研究结论
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一个注重游客个性体验的时代也随之而来。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收集信息方式、线路选择、出游时间选择、旅游范围以及旅游方式的选择上不在拘泥于传统的旅游模式,而是更加趋于多样化,自主化和个性化。相比较而言,中青年因其对网络信息时代的掌控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强,其旅游消费行为倾向在空间指向上更加广泛,旅游消费行为更加注重便捷,旅游消费心理也越来越注重旅游过程的体验性。
3.2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营销建议
智慧旅游时代旅游目的地在进行旅游营销时应更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营销要更注重信息的真实性。提高信息的真实度有助于建立旅游目的地在海量游客心目中的知名度。
(2)注重与国内外主要搜索平台合作优化旅游目的地信息的搜索。搜索引擎营销的基本思想就是让搜索用户发现信息,相对于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消费者的注意力是相当有限的。因为企业吸引被信息湮没的潜在消费者的注意力已成为其竞争力的重要来源,搜索引擎的优化更够给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大的市场价值。
(3)注重旅游营销策略的创新性和时效性。针对智慧旅游时代旅游者需求会随着旅游信息的多样化而变化划来创新营销策略,更能够及时有效的满足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黄先开,张凌云.颠覆传统旅游业运营模式 智慧引领旅游业成功转型[EB/OL]..201-05-31.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观念 健康消费
一、大学生消费观现状
1.在消费结构中理性消费是主流
价格、质量、潮流是吸引大学生消费的主要因素。据网上调查显示,讲求实际、理性消费仍是当前大学生主要的消费观念。如:在购买商品时,大学生们首先考虑的因素是价格和质量。这是因为我国的大学生与国外的不同,经济来源主要是父母的资助,自己兼职挣钱的不多,这使大学生每月可支配的钱是固定的,大约在300元~800元之间,家境较好的一般也不超过2000元,而这笔钱一是用来支付伙食费和日常生活用品开销。二是用来购买学习资料(考研、攻读各种资格认证、英语过级考试等等),由于消费能力有限,大学生们在花钱时往往十分谨慎,力求“花得值”,他们有时会尽量搜索那些价廉物美的商品。无论是在校内还是在校外,当今大学生的各种社会活动都较以前增多,加上城市生活氛围、开始谈恋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会考虑那些尽管价廉但不美的商品,相反,我们比较注重自己的形象,追求品位和档次,虽然不一定买名牌,但质量显然是大学生非常关注的内容。
2.追求时尚和名牌受到大学生的亲睐
青年始终是大学校园中的主体,站在时代前沿,追新求异,敏锐地把握时尚,惟恐落后于潮流,这是他们的共同特点。在大学生消费中最突出的消费项目就是使用手机。调查结果发现学生手机拥有率已达到每班不低于60%。此外,小至一张几十元的上网卡,大至电脑都是当代大学生的追求的目标。再次是发型、服装、饰物、生活用品,大学校园中都不乏追“新”族。调查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就所占比例来看,“是否流行”紧随价格、质量之后,成为大学生考虑是否购买的第三大因素。至于名牌产品,当问到“如果经济许可,会否购买名牌产品”时,80%的学生表示肯定。以上充分体现了大学生对追求高品质、高品牌、高品位生活的需要。
3.体育健康消费是不老的话题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大学生参与体育的前提,对体育与健康两者相关程度的认识,取决于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是否全面,体育健康意识的需求必然转化为消费行为的桥梁,也必然是通过市场得以实现。据调查学校内设置的健身中心很受学生欢迎,他们中利用校内的体育资源,选择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的,也有参加校外休闲健身俱乐部去进行体育锻炼的。这表明大学生的健康消费涵盖了运动器械用品、衣物等内容,也逐渐提高了对体育促进人的身体、心理、审美等社会性各方面功能的了解,形成了一定的价值体系。。
二、大学生消费观念存在的问题
1.缺乏消费理性,自控能力不强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些同学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2.大学生过分追逐时尚和名牌,存在攀比心理
大学生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在消费问题上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因而追逐时尚,不仅是各种不同类型社会成员的消费特征,也同样符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在调查中,一些同学指出,为了拥有一款手机或者换上一款最流行的手机,有的同学情愿节衣缩食,甚至牺牲自己的其他必要开支;有些男同学为了一双名牌运动鞋,有些女同学为了一套名牌化妆品或者一件名牌衣服,不惜向别人借钱甚至偷钱以满足自己的欲望等,都可以反映出一些学生不懂得量入而出,而虚荣心的驱使又极易形成无休止的攀比心理。
3.盲目消费,过分展示自我
与成年消费者不同,大学生一般没有从众的心理特征,这一特征与追新求奇、自我表现的心理特征有关,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年,心智、生理已经成熟,心理上要求独立,但生活、经济上却仍然有很大的依赖性,必须依靠家庭的资助才能良好的生活下去,并能在自由支配金钱的情况下,随行所欲地进行消费,追求、展示自我,如:吃讲究情调,穿追求时尚和名牌;谈恋爱追求情感,大量进行物质投入;交朋友不惜重金;网费、话费节节升高,追求“舒适、时尚、流行”的生活方式。当今社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财富持续增长,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有钱,也不断受到企业的广泛重视。
4.消费差距拉大,出现两极分化
我们曾经搞过一次关于大学生在消费调查,其结果有近16%的同学在350元以下在比较困难的生活线上坚持学业;有近29%的同学在360元~520元之间,这属于中等水平,还算过得去。有近35%的同学在530元~850元之间,这是属于中上等水平了,手头稍为宽泛一点。有近15%的同学在860元~1350元之间,这就比较自由了。还有5%的同学月消费1360元以上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可见,大学生的消费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也比较分明,这在我国当前剧烈转型的社会大背景下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建议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增长,大学生消费数额的增加,结构的变化,方式的多样化也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对这样一支群体是如何花钱,消费结构又是怎样?记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年级之间,男女同学之间,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上都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越高,消费水平也随之增长时尚化、个性化,使消费标准不断增长,大学生个性化消费的增多已成为趋势与潮流。从总体上看,大学生的消费观念正逐步向开放化、前卫化发展,但传统的理性消费观念仍是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在消费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商品或服务的质量、价钱的追求。
1.加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调查研究在先
在思想理论教学中,大学生的消费意识教育应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与调查研究相结合,变理论教学空洞无物的说教,为理论教学联系实际。今后我们应当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关注,注重在研究他们的消费心理与行为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当然,调查研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但是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首先培养自己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思维。
2.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倡导责任意识
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包括: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具有独立的意识与理智消费的观念。教育学生要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科学的消费意识。引导他们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如果不考虑个人经济状况和支付能力,盲目追求奢侈的消费模式是十分有害的。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及时客观的分析社会上的消费主义现象,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作一个清醒的消费者。
3.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树立财商观念
所谓财商,指的是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即对钱财的理性认识与运用。财商是与智商、情商并列的现代社会三大不可缺少的素质。财商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其二,正确运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我们应该围绕这两方面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和德育课的教学活动中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以达到教育目的。增强独立意识,培养和加强理财能力是现今的大学生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必备因素。理财不是简单的四则运算,不是简单的收支平衡,它需要长期的理性基奠。
4.加强对大学生消费意识,提高体育健康水平
大学生的体育健康意识和能力将随着其家庭收入的增加和个人的经济能力的增加而提高。当大学生的基本物质的到满足和满意的时候,他们才会把钱花在体育上,因此要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体育健康消费观。消费风气应成为建设节约型校园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校风建设应该把握育人第一位的原则,重视大学生为人处世每个环节的教育,重视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以促进大学生学业的成功追求。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设计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活动专题,并且持之以恒。塑造节约型的校园理念,利用校园环境影响大学生理性健康的消费习惯的养成,形成良好的生活作风,向社会输出具有健康理性消费习惯的社会成员.
5.省略
[2]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