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考试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考试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检查教学效果、获取反馈信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衡量是否达到教育目标的重要方法。不仅是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管理部门衡量教师的教学质量,评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而且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学生成绩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借助考试环节调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已越来越受到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的重视。
一、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必然性
1.考试制度改革是时展的要求。
随着科技知识的激增,新学科的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将更快,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的周期将大为缩短。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把人类文明的火炬接过来、传下去,还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具备创造新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开拓能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在自主的前提下去具体操作,去亲身体验和表现,从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发现、获取新的知识,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素质。
2.考试制度改革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培养对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加强放在首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使受教育者的独立人格意识和生存能力逐步形成,通过培养创造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丰富的人文素养底蕴,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给学生发展创造自由的空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为此,要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充分反映现代高校改革的目标和方向,以及充分重视社会对人才需求模式的变化,在注重个性发展的同时,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3.考试制度改革符合教育大众化的要求。
教育大众化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学生类型的多样化。由于全日制学生、非全日制学生之间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在课程上要弹性化,有开放的教学计划、培养方式,这种开放的培养方式意味着更加灵活的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形态,其主要的教育方法与形式应该是大课教学,它的特征是选修课比重较以往的教学计划有很大的提高,学生拥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选择空间,在课程组合、安排上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
考试制度改革要满足教育大众化的种种需求,高校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建设的实际,根据专业结构、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增强竞争力为目标,从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出发,来研究和改革考试方式。
二、现行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
大学除了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和思维空间,让学生可以在一个具有多元化标准的环境里学会如何自我选择,并逐步培养起扩散性思维和创造性的再学习与自我发展能力。传统的考试方法最大的弊端是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和善于深化知识的真正人才可能得不到好成绩,造成有主见、有独立思维能力的学生得不到发展。
目前高校课程考试主要存在如下弊端。
1.考试目的功利化,影响教学效果。
传统考试制度突出表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强调分数的等级表现,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并将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在一起,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取向。
以上弊端给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等带来困难,影响教学效率。教师只能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用规范性的语言、规范性的板书向学生讲解;学生只能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被动学习,死背书本,全面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探究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方法很难涉及,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2.考试题型标准化,影响个性发展。
标准化考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的公平性、公正性、有效性,减少了人情分、关系分、误差分。但是,标准化考试客观性试题偏多,主观性试题少,且试题答案多数是唯一的,留给学生探索创新的机会少,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创造性的培养、个性的体现都会受到限制。
3.评分标准精量化,影响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把分数看成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意味着能力越强,造成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只注重分数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后果,影响良好学习方法的养成。由于科技知识激增,新学科不断涌现,科技知识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树立终身教育、未来教育的观念,引导、指导学生学会自学。但是,由于考试压力的影响,学生没有更多时间去涉猎广博的知识,去看与专业相关的书刊,去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三、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高校考试制度存在的上述弊端,成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绊脚石。因此,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这不仅是应对知识经济和时展的必然措施,而且是建立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培育学生健全心智的必由之路。我结合工作实际,对考试制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考试观。
考试是一种手段,不是一种目标,考试应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查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巩固所学知识和提高综合素质能力上。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进行考试改革的前提。面对科学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必须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符合时展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必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着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观,建立与创新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考试模式,考试不仅要考知识,而且要考能力,考素质。要建立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考试体系。
2.建立科学命题制度。
命题是实施考试的关键环节,是衡量预期目标的重要指标。因此,命题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培养创新人才的质量。首先要克服标准化考试暴露出来的弊端,多出综合性思考题、分析题、一题多解题,给学生多提供探索的机会,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选择题型时,不要过分偏重于对知识知与不知的测试,而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
其次要注重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在解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锻炼学生的立体思维,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建立科学评分制度。
考试是有连续的工作序列组成的系统过程,要实现考试方案的科学化,就必须对考试系统工序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要在每一个环节形成一套完整科学的实施方案。同时,应成立专门的考试机构,全面负责考试实施、考试管理和考试研究工作。
评分是考试的重要环节,对考试质量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在某一次考试中所得的分数,只是表示他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度量,并不代表他在某方面的全部水平,不能仅仅根据一次考试成绩就断定该生的智能水平。我们应该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进度、考试题型采取更加灵活的评分办法。同时,应结合学生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实验教学中的表现、作业完成的情况、期终考试过程中的表现等方面在各门课程综合评价中给予恰当的权重,来构建多元的、综合性的终结考评制度。特别是在成绩评定时要对学生具有创新的、探讨性的观点给予较大的权重。
4.实行多样化考试形式。
随着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向现代教学以“培养能力为主”的转变,必须改革单一的考试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具有动态性的考核制度。根据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的不同,鼓励教师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如:闭卷、开卷、开闭结合、口试、答辩式、实践技能操作、撰写专题报告、学术论文等。
考试形式丰富和方法多样是新的考试观念在考试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促使传统教育思想转变的有效手段。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试方式。同时,课程考核应经常化。要使课程成绩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素质,必须把教师、学生的兴奋点、注意力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由教学支配考试,考试为教学服务。要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加强对学生的平时考核,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灵活运用作业、讨论、小设计或小论文、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试目的不仅要定位在检查教学效果、检验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巩固所学的知识上,而且应当定位于引导、激励学生学习和促进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地工作,不断借鉴各国考试改革方面的成功经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彻底转变传统考试观念,探索并逐步建立以不断增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为最高目标的、科学的高校考试体系,为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创新人才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吴林根.论高校优良学风的创建[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93-95.
[2]徐晓娟.对高校考试改革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2,(1):118-120.
[3]陈舒怀.高等工程教育考试改革初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4):40-42.
关键词: 高校考试制度 弊端 改革
一、引言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前我国教育发展的中心问题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①。当前高等教育质量低下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学生的努力程度从某种意义来说决定了高等教育的质量,而考试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重要因素。考试的积极作用的发挥,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影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笔者认为当今大学考试制度存在种种弊病,不能起到有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作用,因此,高等教育质量低下,考试制度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大学考试存在的弊端
(一)考试环境制约考试功能的发挥。
考试环境主要是指考试的社会意识环境,包括价值观、人才观、考试观、教育观、风俗习惯、民族心理等,“人才观决定考试观,考试观体现人才观”。②目前,国内多数高校所持有的教育观念是“严进宽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唯学历论的不良趋势,由此导致高校只重视考试结果,强化考试的终结性评价功能,却轻视了考试命题过程的科学性。
(二)考试形式单一。
尽管我们的考试改革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之中,但在当前情况下,笔试依然是大学校园中最流行的考试方式,用一纸期末试卷判定考生一学期的学习效果依然是大多数教师的选择。实际上,知识与能力水平的测试方式是多样的,限于纸笔测试的考试,会影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运动技能的发展,误导学生在平时过程中只过分注重知识的记忆、背诵、再现,忽视对上述能力的发展。
(三)考试内容刻板。
主要表现在题型固化,内容来源于课本,学生只需要死记硬背就可以轻松过关。
(四)考试制度的其他弊端。
当前大学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还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考、教、评一体化,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个别教师对平时教学懈怠,期末还有学生贿赂教师以求考题,评分不公、“印象分”、“光环效应”等人为因素拉大学生成绩差距,考试起不到诊断教学效果的功能。
这些大学考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目前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为了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应对知识经济和时展的挑战,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考试制度亟待改革。
三、大学考试制度改革的建议
(一)更新考试观念。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以往“严进宽出”的教育观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考试制度的改革应先从打破旧的考试观念着手,要树立“严进严出”的教育观和科学的考试观,给大学生以适当的压力,充分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从而有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
(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
1.打破单一的期末考试模式。考试形式应该多元化,闭卷、开卷、口试、小论文、调查报告、试验报告、问题情境考试等形式都可以运用于高校的考试之中。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给任课教师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由任课教师决定具体的考核方式。
2.注重考试评价的过程性。应当改变目前大多数高校期末考试“一锤定音”的垄断局面,适当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例,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三)考试内容灵活性。
布卢姆将认知目标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目标,用目标权重的方式表示目标的相对重要性和优先顺序,在考试评价中,就是以每一试题的分数来加以表示,因此,题型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要尽量避免过分偏重于知识的知与不知的测试,要使学生做题时有一个综合分析、比较、理解的过程,命题要有一定的覆盖面,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题型设计要多样化,各种题型相结合,名词解释等纯理论题与实践题相结合、案例分析题与简答题相结合、主观题与客观题相结合等,这不仅是给学生减少期末考试的压力,更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推动力。
(四)考教评分离,建立试题库。
针对目前高校教师讲授、出卷、评卷一体化的弊病,应逐步建立完善的试题库,试题由该专业的权威教师和一般任课教师共同设计,并能根据专业领域的热点、难点不断更新考题,由教务处随即抽取试题库中的任意一套试卷,评卷过程则采取密封试卷、集体阅卷等严格规范的方法。
四、进一步思考
纵观国内众多学者对高等教育的研究,不难发现已经有许多学者认识到了现行考试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类似的改革建议,其中不乏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措施。但在实践中,原有的考试制度似乎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原因有:
第一,高校领导者对考试制度的重视不够,更多地关注考试结果,忽略了考试本身存在的问题,考试仅仅成为一种每学期末必须完成的任务。第二,教师难以平衡教学与科研。考试制度改革难以启动的另一个阻碍因素来自部分教师自身,许多高校教师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教学则敷衍了事,他们宁可用一张没有任何效度、信度、区分度的试卷来逃避教学上的竞争与压力。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管理者应将学生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满意度、试卷设计的合理性等与教师绩效考核结合,并适当减轻教师在科研上的压力,让教师回归基础、回归本质、回归课堂,始终将教学质量摆在首位,这样,考试制度改革的主体才能到位。
考试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水平、提升学生学习状态的最好工具,是其他评价手段不可替代的,只有切实解决高校考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考试的积极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也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本源性的、内涵式的、持久的动力。
注释:
①在党的十七大上的报告.http://news.省略/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_7.htm.
②廖平胜.考试学原理[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18.
参考文献:
[1]许南惠,付双.师范类大学考试中存在问题及其改革[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1,(2).
[2]刘彦文,马万昌.我国大学考试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分析[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2,(2).
[3]王玲芝.我国大学现行考试制度浅谈[J].平原大学学报,2007,(2).
[4]施军.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苏高教,2003,(5).
[5]邵进等.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
[6]韦巧燕,陶靖.高校考试制度的几点思考[J].高教论坛,2006,(1).
关键词: 创新能力培养;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58.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91-02
考试制度改革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近年来,不少高校的教学工作者和管理工作者针对现行课程考试制度存在的弊端,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他们根据不同学科和课程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改革思路和方案,构建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 系[1]~[3]。然而,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高校的考试制度总体上还是没有脱离应试教育的束缚,成为制约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瓶颈[4]。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观最集中的体现。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5]。创新意识是指发现新问题的能力以及产生创新动机的自觉性等,这是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对新异事物的敏感性、自信心等,这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想象能力,有创造性地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发某种产品的能力,这是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素质,是创新的本质力量之所在;创新人格主要包括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力等,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最为稳定的心理特质,是持续创新和成果产出的根本保证。对于大学生而言,创新能力应包括主动学习的精神、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创造性意识的形成等。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学生在大学校园所接受的系统教育。
二、高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高校的考试制度与新形势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相适应。考核体系存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一考定成绩,缺乏对创新过程的考核
在考试方式上,重视终期的闭卷考试,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查。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主要以期末考试为主,期末考试在学生课程学习成绩评定中所占的比例,往往在80%左右。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课外作业完成情况、到课率等,在学期成绩评定中所占比例较小。从而导致一些学生上课不记笔记、旷课,而期末为了通过考试,复印其他同学的笔记,有的甚至铤而走险在考场作弊,而考后其教材、笔记、实验报告等重要的课程资料都进了垃圾回收站。这一现象不仅严重违背了“学习认知规律”,而且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谈不上创新思维的形成。
2.考题以课堂内容为主,主要考核学生的“识记”能力
高校考试除了受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外,还要受到“学生评教”、“质量考核”的束缚,考出好的成绩不仅是学生的期盼,而且也成为了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因此,教师在考题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均以对“三基本”的掌握状况为考核目标,回避了对创新能力的考查,如在大多数的考试中,题型多以名词解释、填空、选择、判断、简答等客观性试题为主,而体现创新能力的综合分析试题所占比例很小。有些教师甚至经不起学生的央求,在考试复习阶段还有意为学生划出考试重点,将考试范围缩得更小。
3.实践课程项目设计不尽合理
实践课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目前,有些高校开设的实验课绝大多数是验证性实验,缺少富有创新设计的综合性实验。在实验前,实验教师会将实验所用的材料、试剂等一一准备好,再配上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学生可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非常机械,好像生产线上的工人一样,根本谈不上思考。
三、制约考试制度改革的因素分析
首先,习惯的理念和保守的思想是制约考试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上,都已经习惯了已有的考试制度,即教师出题,学生答卷,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师生之间的界限比较明晰。
其次,考试制度改革的阻力不仅来自学生,也来自教师。考试改革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即由原来为成绩而考的突击学习,转变为注重过程的学习,而且也会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由现在的“填鸭”式满堂灌转变为多环节的过程教学和监督,教师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考勤、平时作业、课堂讨论、课外书籍阅读、实践环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监督和检查。对于教师而言,多次考试和多样化考试,不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和工作量,而且有时还要承担可能的风险和压力。毕竟,高校考试制度改革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必然存在失误、甚至失败,这些对于以学术地位为最高追求的高校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件付出大而收获小的事情。
第三,在现行的考试管理体制下,考核的形式、内容、频次以及对学生的要求等,均由学校考务中心说了算,有些学校甚至为了五年一次的国家教学评估,制定了试卷评阅规范,而了解课程特点的一线教师只有遵从。教师若想要进行考试改革,必须事先申请,经过逐级审查,批准同意后方可进行,而采取传统的考核方式,则可顺理成章地进行,可不经任何部门审批。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和复杂的审核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对高校考试制度改革的思考
由于考试具有评价功能、引导功能、激励功能、选拔功能等,所以考试仍然是培养创新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对考试进行设计和组织,是高校考试制度改革面临的关键问题。
1.增强过程考核,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众所周知,知识的积累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考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手段,要做到真实、客观,应符合认知规律,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首先,在课程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模块,可以在篇或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提炼和升华,在限定的时间内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其次,通过提问、讨论、演讲等形式,考核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第三,在课程结束时,教师可结合科研和生产实际,列出若干个开放性的综合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题目,以论文的形式提交。学生在课程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必须理清概念,复习所学知识,而且还需进行文献查阅等,这一过程不仅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化,而且对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实际写作能力以及抽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同时,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而且还可以从众多的相关研究案例中,了解不同研究主题的新思想和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针对课程特点,选择多样化的考试形式
课程性质不同,考试方式也不同。实际中,对考试方式的选择应本着“目标多元化、内容多样化、方式灵活化”的原则。高校课程考试通常可采用以下六种基本形式:1)闭卷考试,其优点是测试环境比较容易控制,适合多人同时考试,效率高,常见于高校的基础课程考查;2)开卷考试,目的是为了测试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应用的能力,也包括学习和查阅资料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3)口试,着重测试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理解能力、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一考试方式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面试”,是综合能力考核的重要方式之一;4)成果性考试,着重测试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专题调研报告、专题设计训练、研究文献综述等,主要考核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书面表达能力等;5)操作性实践考核,着重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动手能力以及实践过程中的团队协作能力,这是考核独立科研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6)计算机及网上考试,这是基于现代工具的一种考试方式,不仅可以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将是未来高校开放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重要的考试方式之一,也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突出能力测试,激发个人思考
考试命题要突出对能力的测试,要有利于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应根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课程特点和教学目的,创造性设计考试命题。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开放:1)试题内容开放,在综合讲授内容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紧扣相关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设计命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试题答案开放,考试题均无明确答案,学生可根据自己对试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目的是考查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3)答题方法开放,鼓励学生采取多样的答题方法,如说明问题的图表、案例介绍和分析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建立健全考试管理制度,以促进考试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
首先,考试规章制度的建立,要借助先进的评价思想和理论,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体系,以此引导教师参与考试制度改革。其次,营造宽松和谐的考试环境,做到既有规范又有自主。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的选择上,应给予教师更多的自,可采取开卷与闭卷、口试与笔试、理论与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考核方式的选择与确立应尊重一线教师的意见。第三,要鼓励教师参与考试改革。学校应将改革成效与教师的利益和职称晋升挂钩,提高教师参与考试改革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周铮华.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校园文化关系的探讨[J]. 大连大学学报, 2004 (3).
[2] 沈良斌,祁嘉义,冒小璟.深化高校考试改革, 培养创新人才[J] . 江苏高教, 2006(3).
[3] 罗圣淮.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D]. 江西: 南昌大学,2006.
1.1加强考风、学风建设的宣传教育工作
近几年来,我们采取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进行诚信考试教育。在每学期的考试周前,教务处召开由主管教学副校长、各学院主管教学领导及各院教务办主任参加的考试工作专门会议,研究部署考试工作。对各学院需要做好考试工作提出具体要求。在此基础上,各教学单位还分别召开学生和教师大会,进行考前教育,重点强调严格考试纪律与加强考风建设的意义。通过主题班会、黑板报、广播宣传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诚信考试、考试规则、考试纪律等规定和要求的教育,尽量将过去考试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考试作弊现象克服在萌发状态,防患于未然。在校园内努力营造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公平竞争的学习氛围。
1.2强化管理措施,认真组织落实
考试是教学的收获季节,考试管理工作的成效涉及在校的每一位考生。过去,我校对考试管理工作虽然比较重视,广大教师也能认真履行监考职责,但在考试风气上仍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认为必须强化考试管理制度和措施建设,并使考试制度和措施落实到考试过程的各个环节,从严要求,严格管理。
1.2.1严格考试管理
考试周前,由教务处挂帅,校宣传部配合,共同做好考试宣传专栏及考试标语,在教学场所,明确提出考试有关规则,提出“三严”要求(即严明考试要求、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考试期间,由主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学生处、宣传部、团委、各学院领导、教学秘书、辅导员等部门组成考试巡视检査组,每天分批分组对全校各考场进行检查。为了使考试的运行情况及时得到反馈,各巡视组填写《巡考记录》,及时反映每天的考试情况,公布监考教师到位情况等。由于领导重视,各部门、各学院大力支持与配合,通过全校监考教师的努力,使考务工作能够有序顺利进行。
1.2.2严肃考试纪律和严格监考要求
考务组织和监考工作是考试工作的关键一环。考务组织必须有序进行,不容出错。近几年来,我们对考试工作各个环节,精心设计,周密安排。监考人员必须认真负责。第一,修订了《教师监考职责》和《考场规则》,要求监考教师必须提前进入考场,尽职尽责地为考生创造一个严格、和谐、公平竞争的环境;第二,在监考教师的选择上,把认真、负责的教师放在主监考岗位上,不允许不具备监考要求的人员参加监考,严把监考教师质量关;第三,采取交叉监考办法,即同一考场为两名不同学院的监考教师,实行交叉安排:第四,全校所有考试课程统一安排在考试周内,实行流动考场,单人单桌。
1.2.3严把考试命题、试卷印刷和保管以及阅卷评分关
命题工作是考试工作的首要环节。命题依据教学大纲,对保证考试的质量有着重要意义。抓好考试命题关,将对整个考试的顺利进行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命题的方式主要有试题库抽题、集体命题和教师个人命题等三种方式。当前,教师个人命题采用较多,教师与课堂教学的结合度较好,比较简便易行,但不足之处是教师个人主观因素较多,受教师个人的学识水平、授课方面及能力的限制,考核的难易度、广度、效度、试卷的质量参差不齐。
2.对高校试卷管理的几点建议及措施
高校试卷管理,是测评其高校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的重要依据,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试卷管理的完整率、准确率能够直接反映其管理水平。高校考前试卷准备的质量,直接影响考试的成败。考前试卷管理应构建以高效节能为目标的试卷信息管理和实体管理模式,考后试卷存档应以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相结合的方式,其较为适宜。
2.1试卷考前管理
考前试卷管理模式必须结合教务管理的考试安排。目前,许多高校购买了先进的教务管理软件,提高了考试业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各学院依据考试时间录入考试科目、考试班级、考生人数、任课考试及所属学院等基本数据后,教务处根据学校整体安排、教学进程、考场设置、课程门次、监考人数等信息在教务管理系统中进行考试编排。试卷准备工作可以在考试安排的基础上做到层层铺垫、层层推进的作用。
2.1.1试卷准备
试卷由教务处统一印刷集中管理,可以加强试卷的保密性,提高试卷印刷效率。既减少了任课老师的工作量,又预防了在考试过程中由于试卷准备不足而影响考试的正常进行的现象的出现。具体方法如下:(1)两对应:按文献检索查阅方式,纸质试卷按“课程名称”排序归类,按26个字母顺序排序,结合考试安排中“课程”名称排序的顺序,核对时,纸质试卷和电子版顺序一致,两者按课程名称一一对应,核对时非常方便。(2)编号:根据考试安排的顺序,在试卷上标注出考试时间顺序号和每场的试卷顺序。如《大学语文》课程考试定于2013年12月10日上午第一场,考场顺序为46,在试卷左上角则标注1-46。所有试卷按场次及考场顺序排完序后,与考试安排上顺序一致,即便于核对试卷,也便于试卷印刷后封装。(3)试卷封条:根据考试安排,通过邮件合并方式制作考试封条,封条上必须打出来试卷顺序号和考场号,这样密封试卷时与试卷序号一一对应,简便了印刷工作者核对及入箱的程序,并且极大地提高了密封质量和效率。
2.1.2试卷使用
(1)考前发卷:试卷准备完成之后,根据考试安排,按考点及考场排序,在考试期间,将试卷按考场顺序分类,由于考前试卷准备有序,清点及分发试卷时一目了然,心中有数,准确率高。(2)考中补卷:如果试卷印刷数量不足或者试卷封装错误,可按试卷顺序查找原卷,然后补救。
2.2考后试卷原卷存档
试卷存档只需将正考、补考(重修)试卷各考一次后按届依次分类,如2012届试卷,学生2008年9月入学,则按09、10、11、12届分类,用以2012年的毕业补考。所有12届的试卷统一按课程名称首字母排序,结合毕业补考安排,按课程名称顺序,随意抽取补考试卷。试卷按26个字母分别归于26个档案盒内,每个档案盒封面以电子版课程名称顺序为目录,档案盒内纸质试卷与电子版课程名称顺序一一对应,用于返校补考时查询和使用。其他年级同理。比起理论上试卷档案存档方式,此种办法既简化了试卷归档程序,又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既方便了教学业务部门立卷归档的实用性、可操作性,又能遵循重信息收集、轻实体整理的原则。达到了节约添置库房箱柜的费用和降低了管理成本的目标。
3.总结
关键词:高校;考试制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284-02
一、高职院校英语考试现状分析研究
英语考试是高职院校英语教学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考试是引导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学习的重要手段;考试是检测和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考试也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更新教学的手段,促使教师“以人为本”,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高职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记忆、轻创造,重理论、轻操作”的考试模式,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英语考试目的的认识存在偏差
1.英语考试目的偏离英语学习目的
英语考试的根本目的是掌握课程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以进入社会更好地服务社会和适应社会,而如今许多学生把英语考试作为一种获得毕业证、奖学金、荣誉证等的跳板,而大部分英语教师只是把考试当成了例行公事和完成任务。英语考试制度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现行的英语考试制度只注重学生对英语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创造力的培养。
2.英语试题质量不高,忽略了英语试卷分析的信息反馈对提高英语试题质量的作用
英语试题的质量决定英语考试的质量,高质量的英语试题是实行高质量英语考试的前提。试题质量的评价指标包括四项: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其中最重要的是难度和区分度。作为一套高质量的英语试题,除应符合命题的基本要求外,从考试的目的来看还应具有一定的难度,以便测出学生实现英语教学目标、掌握所学英语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同时,应能区别出英语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亦即能测出每个学生个体英语学习情况的差异。英语考试结果应该及时准确地反馈给授课老师,这样,授课老师从试卷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和更改考试内容,为下次考试提供借鉴,从而增强试题的信度和效度,极大地提高英语试题质量。
(二) 高职院校实行的期末一次性英语考试不能真实反映学生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实际水平
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英语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安排在每个学期末进行,学生英语成绩的优劣主要取决于期末英语考试成绩。这种期末一次性英语考试决定学生一学期的英语学习成绩的考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不能真实地反映学生一学期英语学习的实际水平。即使有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个部分,考试成绩一般也占总成绩的70%以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以下,造成了学生中普遍存在“平时松、考前紧、考后忘”的现象。这种现象,不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素质的提高,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还有可能滋长投机心理和浮躁作风。同时,仅仅通过一张期末试卷很难涵盖一学期全部英语教学内容,考试知识覆盖面窄,考察点代表性差。因此,以这样的成绩来评价学生一学期学习英语是不科学、不公正的。
2.高职院校英语考试的考试形式单一,局限了对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考核。高职院校现行的英语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口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
3.高职院校的考试计分方式不科学。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教学。很多课程任课教师从出题、阅卷到登录分数包干,或者是虽推行了教考分离,但制度落实不到位,这就严重降低了考试的公正性与科学性。
(三)考试内容死板,抑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考试以任课教师出题为主,而任课教师往往只根据指定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缺乏对教学大纲的深入研究和对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考前教师就教材划范围、指重点的现象比较普遍。
1.英语考试内容偏窄,侧重英语教材和课堂笔记,只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力,不利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灵活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搞考前突击,并寄希望于教师考前划重点,限制了学生英语学习的范围,造成学生英语知识面狭窄,英语学习兴趣降低。
2.英语考试题型不合理,难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题型的选择被限定在有限的传统题型范围内,限制了选择合适形式来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限制了考试内容及形式设计上的创新。在大多数考试中,使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名词解释等客观题的比例大,而综合性思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不利于学生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国内外考试数据的分析与运用
(一)国内高职院校考试数据的分析与运用
1.国内高职院校英语考试数据的分析的弊端
现今许多高职院校相同专业中同一门英语课程由多个教师同时承担,由于任课教师不同,对英语课程和考试重点的掌握不同,因此英语试卷的难易标准不同,造成同一门英语课程同一个年级的学生英语成绩分布差异非常大,失去了考试的区分度、效度和信度。考试数据的分析不科学,不利于教师公正地测定和评价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实际水平和能力,也不利于反应教师英语的教学综合能力。
2.英语考试数据在国内高职院校的运用严重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采用百分制,教师阅卷只注重判分,不重视英语试卷和考试结果的分析、反馈及改进英语教学。现行的英语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进行考试情况分析但只是流于形式,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英语教学效果及学生英语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缺乏重视,英语考试数据运用不及时,不能把试卷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反馈给学生,不能有效促进教师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国外各种考试数据的分析与运用的优劣
1.以托福为代表的美国学派的做法,基本上停留在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人们重视考试,但是对测试理论知之甚少。重视考试的评定和选择功能,却忽视考试的反馈功能,颠倒了考试和教学的位置。我国大学英语考试就是四六级考试与托福考试的命题弊病是一脉相承的,属于分立式测试(Discrete Point Test)。考出来的成绩所含“技巧”的比重不断增多,猜测成分增大,作弊容易,这就影响了考试的效度。
2.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举行的ESOL(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考试注重语言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内容力求真实。它们除了要了解考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的一般情况以外,十分注重考生使用所学语言办事的能力。剑桥大学地方考试委员会UCLES(University of Cambridge Local Examination Syndicate)是剑桥大学下属的一个部门,是世界公认的考试权威机构之一。其中剑桥在世界各地举行的ESOL(English for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考试,为非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提供有关英语水平的权威证书,每年考生超过100万人。剑桥举办的考试和其他考试相比,考试更具严谨性和科学性。值得我们借鉴。
三、探究科学合理的,能全面、准确反映学习者语言技能的考试方法和创新的、富有活力的考试制度
(一)科学分析、灵活运用考试数据,进行测试评估体系的改革
测试评估体系的改革,应当从重视语言要素转向语言实际能力的运用。从重视共性转向个性,从关注结果转向过程。提倡形成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价并重,评价方法和手段应当多样化,评价标准也应当多元化,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使考试起到促进教学的作用,统考的题目应当增加主观题的比例,不断开发和增加新的测试题型,导入交际题型,增加类似剑桥考试的非文字类材料和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文体,在考试的阅读材料中加上标题以增加真实感,提高测试任务的特征和目标语言使用任务特征的一致性。
(二)英语考试命题要体现开放性
英语考试的命题要着重从培养目标的全局出发,要反映出英语教学的目的,而不是课堂教过的和教材中存在的内容。英语试题命题的选取要做到开放,教师要构建好典型情境,根据培养要求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进行综合分析,考查学生运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性的英语试题答案,无标准答案,学生可根据试题的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开放的英语试题答题方法,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三)英语考试的内容突出灵活性,重视实践与创新,体现高职特色
英语考试的内容要突出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与发展趋势。不应只考一些有着标准答案的题目,还应有一些“活”题,即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鼓励学生动脑创新。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仅仅要教授英语的基本体系和基本知识,还要注意当前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在英语考试中予以体现,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收集英语资料,而不是仅仅依靠教材上的英语知识或局限在老师的课堂讲授。另外,在英语考试试卷的评阅上,也应该考虑学生对试卷解答的理解。对于客观题的批阅,试题答案一般是唯一的,可以称之为标准答案。而对于主观题,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表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发展的眼光评判学生的答案,鼓励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要局限于抄笔记和背笔记所得的“标准”答案。主观题的答案至多也只能称之为参考答案,对于学生所作出的新颖独到的解答还应给以高分。
关键词:高职院校;导师制;实施
1810年,柏林大学借鉴行会制度中师徒关系的培养模式,首创研究生教育师徒制即单一导师制,从此这一制度风靡全世界。各国在吸收的同时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的现代导师制。由导师负现指导学生的学业与品行。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高职院校示范校立项以后,在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教学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明显效果。尤其是二级学院成立以后,首先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解决专业教师不仅要搞好教学,而且要利用课业时间以项目驱动方式肩负起提升学生全面素质的责任,达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导师制的出台,解决了这一难题,基于二级学院的导师制,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开创了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新局面。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实施导师制的前后对比分析
一、实施导师制前的学生管理模式
在实行导师制前,由于学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采用的专如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辅导员负责学生思想教育及日常事务管理。兼职班主任负责班级管理和专业引导,两者之间交叉较多,具体工作难以界定,出现相互推诿现象。如辅导员不了解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兼职班主任不了解学生特长。另一方面,由年轻教师或行政人员担任。年轻专业教师不做班,有课就来,没课就走;行政干部由于有很多繁重工作要做,没有时间到班内参与学生事务管理。加上,校区离市区较远,多数坐班车上下班。根本无法保证工作时间,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学生培养质量。
二、实施导师制的效果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从2011年开始对需要并学生自己提出要求的近4000人配备了400名导师,实施导师制一年多来,学生的学习成绩取得了明显进步,尤其是在技能动手能力有明显进步,一些优秀学生在导师的培养下,取得了全国高职院校技能大赛多项奖励。导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特长、爱好和职业培养方向上,调动了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提高了就业竞争力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促进了专业教师的成长。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导师制的实施办法
(一)导师制的运行模式
由于导师人数较少,不能为每名学生配备导师,只对有选择导师意愿的学生配备导师。目前,采取辅导员、班主任负责学生日常和生活管理,导师负责专业学习、项目管理、技能实践。两者分工不分家,互相交叉,相互交流。一般每名导师负责12名左右的学生。
(二)导师与学生双向选择
在学院选聘完导师后,将导师的专业背景、特长、科研成果在全院公布,学生自愿,凭学生兴趣和爱好选择导师,导师也可根据学生信息选学生,各二级学院最后调配,导师在课余时间以项目任务方式负责学生全素质提升的责任。
(三)导师评价与考核体系
导师的评价与考核对于提高导师的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工作标准及工作效果具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导师制领导小组每学期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1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20%)+受导学生评分(40%)+班主任评分(20%)+家长评分(10%)。考核的结果作为评选优秀导师及作为教师年度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并与教师本人的年终评优评选及绩效奖挂钩。评价与考核的依据主要为导师围绕自身专长提出的项目任务,专业技能竞赛、学生专业成绩、科技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学生就业率等,都是围绕学生综合素质和学生成长的重要指标。
目前导师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师制存在的问题
1、导师制中未能完全落实双向选择
由于高职院校的扩招,学生人数急剧上升,目前,我院的师生比为1:200,再加上导师任职资格的限制,导致导师基数不足,不能给每名学生配备导师,学生选取导师不能实现愿望,常受人数和专业限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2、对导师指导工作评价普遍不高
通过对导师指导人数、指导方式、指导时间、指导态度、指导内容、指导效果六个方面进行调查,满意度不高。
3.对导师监控力度不够,缺乏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多数认为学院对导师的监控力度不够,导师聘任完后,就疏于管理;对学校的导师奖惩制度力度不够,一是导师认为导师待遇相对偏低,每名导师120元/月,与相应的工作量不成正比;二是很少对不履行职责的导师进行处罚,奖惩仅体现在职称评定上有所倾斜,学校缺乏科学的评价和奖励机制。
三、解决对策
1、建立导师培训制度
各二级学院要定期组织导师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
关知识培训,举办导师工作论坛,进行交流、经验分享,不断提高导师素质,发挥导师的育人功能。
2、利用多种激励方式促进导师事业和实践应用事业的发展,一是建立学术、科研奖学金;二是注重人本关怀,搭建学术、科研平台;三是树立典型,正面宣传。
3、建立导师监管机制
一是建立院系两级导师管理机构。一般来说,可成立校、院(系)两级导师管理机构。校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导师制实施办法,定期就导师的工作情况、考核、评优等进行研究;院(系)级管理机构主要负责本单位导师的选聘、培训及其它具体工作。二是建立健全多元化监管机制,,着力构建三个多元化的监督机制: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建立以指导效果评价为中心的学生监督机制。二是以院(系)为主体,建立以指导记录评查为中心的监督机制。最后以学校为主体,建立绩效考核为中心的监督机制。
参考文献:
[1]郑辉.高职院校实施导师制的思考[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2]杨润贤,张新科,王斌.高职院校“1+1+1专业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1).
一、目前高职院校的考试制度上存在的问题
1.对考试重视不够。考试是很严肃的事情,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但在一些高职院校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对于考试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考场卫生不合格,学生考试带手机。虽然每个考场配置两个监考教师,但某些监考教师会聊天或者摆弄手机,对于学生打小抄视而不见。
2.考试方式单一。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考试方式单一,办法不多。一般都是期末出一份考试卷,凭这份考卷的分数给出学生该学期的成绩。这是应试教育只注重结果不注重过程的做法,显然与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不相符,或者说与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要求不相符。这种单一的考试模式看重的是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无法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考试试题与所学内容联系不大。一些教师在出考试题的时候根本没有思考如何出题,出什么样的题,想要考核学生对哪些知识的掌握程度。某些教师为了省事就到网上下载一套试题,简单修改一下。或者下载一些试题东拼西凑合成一套试题。其实很多题与教师所讲的程度、进度和使用的教材都不一样。这样做教师虽然省事了,并没有真正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4.考试留范围导致学生不注意听课。一些教师在期末考试之前都会给学生留考试范围。有的教师给学生留的范围很小,几乎是把考试题告诉给学生。这样的考试有何意义呢?这样的考试又能检验学生什么呢?问题还不止如此,考试留范围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上课根本不用听讲,反正期末考试之前老师会留范围。课堂上学生玩手机、看视频、说话、睡觉等,听老师讲课的学生寥寥无几,个别课堂要么死气沉沉,要么十分混乱。
5.考查课考试就是学生翻书找答案。高职院校把所学科目分成必修课和考查课,很多考查课的考核一般都采取开卷考试的办法,考试题的答案完全在书上。正常开卷考试的题目都是开放式的,重点考查学生的分析、概括等能力。这种翻书找答案的开卷考试没有任何意义,平时学生也不会认真听讲,一些学生会认为既然是考查课,那么就不重要。最后的结果是考查课基本等于没有学,什么都没记住。
6.补考和重修形同虚设。几乎所有高职院校对于期末考试不及格的同学都要求其补考,如果补考仍过不去就要重修。客观地说,补考的学生学习基本是班级中最差的,即便补考他们也过不去。教师一般都会给他们及格分。但这样做就使补考可有可无形同虚设,重修也是如此。而且这样做带来的后果就是学生更不愿意学习,期末考试不及格没关系,参加补考照样过,那么谁还会认真学习呢?考试的严肃性没了,权威性也不存在了。
以上六点是高职院校考试制度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怎样解决呢?
二、高职院校考试制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1.对考试要高度重视。既然是考试就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否则不要考试。要从领导到教师再到学生都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考前认真复习,考试时认真答卷,不要想着如何抄袭。教师要负起责任,认真监考,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领导要巡考,而且不要走过场。对于学生考试中的抄袭行为和监考不负责的教师要严肃处理。要让教师和学生对于考试有敬畏感。
2.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改变一卷定终身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多角度考核学生。目前有些高职院校已经把考核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平时考核占30分,一部分是期末考试占70分。有的学校增加了实践部分占10分,也就是所谓的“361”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但对于平时考核部分和实践部分要认真考核,否则就失去了意义。
3.考试题与平时上课讲的内容要紧密结合。应试教育是“考什么,教什么”,高职教育应该是“教什么,考什么”。在考试的出题上教师要紧紧结合课堂所讲的内容,要“教、学、练、考”四位一体紧密结合。即教师讲的内容就是学生考的内容,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内容,教师在期末时根本不用划复习范围,平时课堂讲的内容就是复习范围。这样学生上课能认真听讲,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的知识。
4.考查课多考开放性试题。考查课也是学生要掌握的学科,并不意味着它们不重要,只是由于学科的性质决定更适合以考查的方式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考核学生时以开放性试题为主,更应该注意学生平时上课的学习情况,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补考和重修改变方式。如果想让补考和重修有意义和作用,就必须改变方式,比如可否改笔试为口试,或者改为实际操作能力测试等,这需要相关人员认真思考才可以解决。
完善高职院校考试制度的办法不仅仅只是以上提出的五个方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提出来,而且操作性要强。如果仅仅是理论上的方法但在实际当中根本实行不了,那么这些方法再好也永远是镜花水月海市蜃楼。
考核制度在高校人事管理应用的重要性
考核制度就是通过采取有效的管理手段,实现对人事资源的优化配置,目的在于激发高校人才的创新力和工作积极性。有效的人事考核制度,是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核心所在。高校人事管理的职能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优化配置,而考核制度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对教职工进行工作价值的最大认可,能者多得,公平公正,从而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在自身岗位上做出最大贡献。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高校的人事管理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人才引进形式、岗位聘用方法等是否合理有效能够做出准确判断,同时对薪酬分配制度、培训与开发制度等制度的完善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当前高校人事考核制度存在的不足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人事考核制度还有不完善的一面,致使部分高校人才流动性大、教职工队伍不稳定,不利于高校的持续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岗位和职称考核机制过于保守。部分高校现行的岗位评聘制度过于单一和守旧,不利于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如对不同类型的教师“一视同仁”,推行统一的考核机制。有的从事基础研究的高学位骨干教师在收入上不如从事咨询和服务类的教师。这种不良羁觯严重抑制了各类型人才在其专长领域的潜心创新,造成优秀骨干教师从事基础研究的消极局面。同时,在内部职称的晋升能上不能下,外部缺乏一定的竞争压力,有效教师职称上去了,便呈现出一种安逸休闲的消极形象;这些降低了高校的竞争力。
考核手段单一。现代高校人事管理需要人文关怀,更应该准确的对被管理者的人性做好定位。但是,就目前高校高校人事管理中现行的考核机制来看,多在制度上冷漠的将被管理者视为“经济人”,当作一种物质性的工具,轻视或忽视对教职工心理、精神、职业发展等方面需求的考虑,推行经济型考核。这种以物质、经济为主的考核,直接导致人事管理缺少多元化的价值判断和人文精神,反而弱化了制度本身的激励效用。同时,一些高校当前对于员工的考核主要就是通过一些量化的指标来进行所谓的科学绩效考核,但是这种方式对于大多数的员工来说,还是由于其考核的方式过于单一,所得到的考核的结果也都并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够很好地发挥考核制度的优势。
考核制度文化内容取向不明确。在考核制度文化上,缺乏文化理念的营造于宣传。工作开展的随意性很强,缺乏全面完备的策划方案和详细可行的长远规划。缺乏制度的执行保障,对文化理念的重视不够,没有把考核制度文化建设作为人力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看待,也没有纳入日常管理活动之中,考核制度文化建设工作缺乏一套完善和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比如,在遇到一些征求检查或者评比等问题时,大家就“一哄而上”,随后便“人走荼凉”;如果遇到什么制度性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搞“一刀切”,没有结合人力考核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扎实、长期的培育工作,也就无法形成制度性的具有明确内容的考核文化。
对完善当前高校人事考核制度思考
针对当前高校人事考核制度上存在的不足,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进行了思考探索。
建立科学合理的岗位和职称考核机制。教师考评的指标应当能系统反映被考评对象在一段时间内的工作表现和业绩。考评的具体工作应结合现代教育的特点,使评价更加符合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和心理特点,进行分岗位多级考核,以提高全面性和科学性。同时,还应当建立与考评相结合的奖惩机制,使考评结果能体现绝对差距和相对差距,而不再是简单的填写表格,对突出贡献人才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于考评有差距的人员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做好考评工作的全面性,使广大教职工参与到考核中来,坚持实事求是和民主的原则,使考核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以激励广大教职工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丰富考核手段。在观念上,更多地注重添加一些人性关怀和柔性的考核方式,注重教师的内在需求,而不是单纯的经济物质型考核,保证教师在感受到足够尊重的同时,发挥出其最大的工作潜力;在考核内容上,可形成专项考核、日常考核与年度考核并存的考核局面。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考核标准也应有所不同,高校可以采用360度评价法、目标考核法、等级评估法等,并将考核结果与教职工的工资待遇相挂钩,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在手段创新上,可以在考核主体上引入第三方面评价。例如,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考核团队开展公正的考核等。考核评价形式可选取,包括匿名评审、面试答辩等。在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过程后,根据评价结果对相应的人才进行有效激励,提高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在确定评价标准时,要充分考虑创新目标和岗位需求,形成合理的人才组织架构。只有实施完善的考核制度,才能正确反映高校整体的人力资源质量。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制度法治
法治理念的普及和个人权利意识的增强,高校改革带来的学生与学校之间关系的深刻变化,使得高校学生管理的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新旧观念的碰撞、价值矛盾和权利冲突。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正经历一场适应整个国家法治发展进程的深刻变革。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用法治意识和法律思维的理性,通过建立和完善必要的程序和制度,构筑起化解学校纠纷的有效系统,规范学校秩序,尊重和保护学生的权利,实现法治状态下的学生管理。
一、形势发展呼唤着依法管理学生
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国家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日益觉醒和增强的法制环境,面临着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成倍增长,教学改革不断深化、后勤管理逐步社会化的高校大发展背景。形势的发展更加凸显高校学生管理依法而行的迫切性。
1、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求高校加快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步伐和加大制度创新力度。随着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社会法治化进程的加快,依法行政、依法治校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要求。现有高校管理所依据的是1991)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十几年来,国家政治、经济、教育体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仅靠这一规定显然不足以规范高校学生管理,迫切需要在立法上予以适当补充和支持,增强其内容的可操作性。实践过程中,一些原来就存在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出来,例如高等学校的组织属性与法律地位问题,高校管理权力的来源及其合法性问题,高校部分学生管理制度、尤其是对学生的处罚(分)的合法性问题等等。这些都要求做出符合新形势的制度回应。
2.大学生不断增强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呼唤符合时代精神的新的制度设计。随着人权时代的到来,权利主张和要求平等对话在大学生中的呼声日益提高。权利观念的强化,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学生告老师、学生告学校的法律纠纷,正在冲破以往某些约定俗成的禁忌;学生与学校关系中长期形成的传统的单方制约关系,正在受到法治原则所引导的公民基本权利理念的强烈冲击,学生对学校管理过程中认为侵犯自己权利的诉讼明显增多。新的时代下,学校环境中呈现出更加明显的法治状态。
3.高等教育改革促使管理法制化。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和改革过程中,大学生的处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大学不再是交不交学费的问题,而变成了一种投资,相当一部分学生必须付出一定的、甚至昂贵的成本才能进人大学。大学毕业后,国家不再统一分配,就业竞争越来越大。自费就学、自主择业使得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更加注重自己应该享有的权利,当自己觉得权利受到侵害时也就更多地利用法律去寻求保护。
后勤管理的社会化、学分制的实行,学生管理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更加突出的问题,迫切需要依法强化和规范管理。后勤管理社会化打破了原有较为封闭的象牙塔式的校园管理模式,公寓这种新型的社区生活,使学生由原来被动的教育客体,变为一种主动关系,由原来只有义务和服从的个体变为有自己的合法权益的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民事主体,双方关系的协调要通过法律来调整规范。学分制增大了学生的独立性和自由度,打破了原来的班集体界限,原有的团队合作精神与集体教育功能弱化,需要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实现法德相济。
二、高校现有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表现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学校注重的是完成国家的任务,对学生的管理上强调意志的统一,强调学生的服从,较少从法律角度认真思考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足。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倾向是,重视学生的受教育权而忽略学生公民权的完整性,对高校学生公民权完整性的关注很不平衡。
表现之一:学生义务为本位的教育管理制度。由于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我们的管理总是重义务,轻权利。在高校管理也表现为以学生义务为本位的管理,这种管理主要以道德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行为,用学生应当或不应当等限制或禁止的义务性规范来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并以道德规范为基础构筑学生管理规则—即德治。当然,在高校的特殊环境中,这种管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学校传统的道德文化,也保证了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但这种教育管理理念对法治原则与精神重视和遵从不够,主观随意性大,特别是在从严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在制定或执行一些规章制度时,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力而忽视学生的权利,从而与依法治校和“教育法治化”的理念在有关学生权益的保护方面发生冲突,导致学校不能及时区分道德和法的界限,以至于现行高校管理规范在依法治校的过程中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
表现之二:某些制度不符合法治精神。近年来的一些典型案例中可窥见一斑,田永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以学校侵权为由将北京科技大学推上法庭,高校学生管理行为接受法院司法审查的事实,终结了学校与学生之间由来已久的特殊内部权力关系;武雅诉暨南大学拒绝颁发学位案件,进一步证实高校的规章制度绝对不能背离法律保留原则,否则学校依此作出的具体管理行为不受法律的保护;重庆某高校因学生恋爱怀孕而勒令退学的处理决定,引发在校大学生公民权的争论,呈现出学校教育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及公民权的冲突。天津师范大学一女生的婚礼冲破了高校传统的管理制度底线,引发全社会对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审视。这些都是现有学生管理制度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而引发的诉讼,凸显出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非法治成分。
再自审一下高校内部的规定,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与法治精神不符的内容,如各项评优制度中限定名额的做法,既违背了“凡符合条件者皆优秀”的法治要求,剥夺了部分符合条件学生的评优权利,又与高校自身制定的评优制度背道则驰;又如对学生的处罚(分)制度公开不够,规定欠详细,人为因素太重;再如侵犯学生的名誉权(将学生考试成绩公之于众,把对学生的处分决定公开张贴)、财产权(乱收费)、隐私权,侵犯学生公正评价权,等等。
在程序方面,尤其是涉及处罚(分)学生的程序上,也显得不规范。程序保证公正,公正依赖程序牙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最为缺乏的是没有明示李空.申辩的权利、途径和期限,对学生的异议权没脊蛤:予足够的保障
,造成学生第一不敢申辩,害怕存在学校以自己认错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的风险,第二学生不知道怎样申辩,学校没有设立由学生代表、专家组成的专门接受和负责处理学生申辩的组织,没有健全的申辩处理答复机制。
三、以法治要求改革完善现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作为一种制度性文化包含着“公平”(Fair)“分享”(S})和“关怀”(c})等“公正原则”,这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背景和支撑。“公平”强调的是公平的竞争和公平的参与;“分享”是指全体成员分享公共资源,每一个人都享有获得平等对待的权利;“关怀”则主要是指照顾弱势群体,“正义的法律制度就应该给予那些困难的人以特殊的关注”。学校制度文化的存续和再造是整个国家法律文化发展变化的一部分。
t.以学生权利为本位设计学生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实体权利和程序权利。学生权利本位是指在肯定学生权利和义务不可分的前提下,以学生的权利为起点、轴心和重心的学生管理。大学生处于“边际公民”和“准成年人”的状态,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定时期,他既是一个“社会人”,又是一个“学校人”,换言之,大学生有双重身份,其一,他们是国家公民,其二,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他们既享有作为公民享有的一般的法定权利,又享有作为受教育应享有的特殊法定权利。作为受教育者,大学有受教育的权利,如学习权、听课权、结社权、勤工助学权、毕业权、获取学位权等;作为公民,大学生享有完全的公民权,如人格权、人身权、结婚权、选举权、财产权、司法救济权等。这就要求学校在进行学生管理制度设计时,遵循合法、公正的原则,正确对待和处理大学生的受教育权和公民权,保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自主的合法行为。
从行政法学角度看,高校学生管理属于学校管理的抽象行为规范,是针对全体在校学生所作出的学校管理行为规则。这种管理行为规则一般包括二个方面的具体制度:一是实现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教育救助制度、教学公开制度、生活保障制度;二是保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制度,如学生处分等级、处分决定、处分告之等程序制度;三是学生合法权益的救济制度,如校内申诉制度、听证制度、司法救济等。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重点应放在规范学生的受教育权和与受教育权密切相关的公民权方面,而对他们的公民权则由民事法律和行政法律直接调整。在程序规范上,要做到学校处理程序不越权,遵守处理决定的层级程序;学校的处理决定以书面形式作出,并在规定的期限内告之和送达学生本人;尊重和保障学生的陈述权、申辩权;保障学生的救济权。
2.实现从行政管理为主导向法治化为主导的转变,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法律意义上包含着两重内容:一是行政法律关系的性质,即学校虽然不具有行政机关的资格,但法律赋予它行使一定的行政管理权。这种法律关系强调的是管理与服从,是一种纵向关系,双方主体地位不平等;二是一种具有服务合同性质的民事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在法理上双方法律地位是平等的,主要属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的调整范围。有鉴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必须严格依据国家法律,如行政许可法、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针对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管理经验,按照“育人为本、依法建章、规范管理”的基本精神进行改革。并且在这过程中始终贯穿“法治”观念,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首先做到依法治校,高校的管理行为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其次在管理制度中明确学生的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必须明确告诉学生,他们在学校里享有什么样的权利,需要承担哪些义务,明白学校在管理过程中该管什么,如何去管。另一方面,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对学生的处分,要做到程度正当、证据充分,依据明确、定性准确。